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19|回复: 6

[观世音菩萨] 净土法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17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6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5-6-26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法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17集



  第一百五十四面,倒数第四行。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这是正式的答覆释迦牟尼佛的问,前面是叙说他怎么样证得的圆通,他是把他修行经过的情形都说出来,这一句正答,也是总结。耳根三昧超过其他的法门,这在二十五位菩萨各个陈说我们可以能够看得出来。可是修行的方法,必须要把理论、方法、境界都要搞得十分的透彻,我们的功夫才能够用得上力。所以这一部经可以说自古以来,从翻译出来之后一直到今天,在佛法的研学之中可以说是占第一位,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不管他修学哪一个法门,几乎学佛的人没有说是没读过《楞严经》的。特别是在从民国初年以来,在佛学里面《楞严经》算是第一,为大家所喜爱的,其次就是《大乘起信论》与唯识学,唯识学也在学术上有一些人探讨,总而言之,还没有这部经与《起信论》来得普遍。

  菩萨修学的要领就是以智照境,境照智,实在讲就是般若里面所讲的观照般若,也正是交光大师教给我们的舍识用根。这个用根是讲根中之性,换句话说,用六根的根性来接触外面的境界,这就叫观照。观照就是三昧,我们通常讲修禅定,观照就是禅定,在本经里面来说,不但是禅定,而且是楞严大定,观照是楞严大定。如果说理要不明白,的确这个功夫是提不起来的。功夫提起来,给诸位说,人就变样子了。为什么?从前凡夫相,现在一变就是菩萨相,以前对什么事情都迷、执著,观照一得力,在一切境界里面不迷、不执著,而了了分明。这个了了分明不是说眼前我看得很清楚、我听得很清楚,不如此。你说你看清楚了、听清楚了,其实不然,你一样也不清楚。真正看清楚是什么境界?像《心经》里面讲的,「照见五蕴皆空」。你有没有照见?你没照见,可见得你把六尘境界相没有看清楚,你是用的虚妄分别,并不是用的般若智照。

  智照於境容易懂,境照於智不好懂,境是外面的境界,我们晓得,智是能照,境界是所照,为什么境也可以照智?实在讲能所不二,能照、所照是一不是二,这个样子才能够入流亡所,於照离照,即缘忘缘,这里面决定没有相对的。如果说有个能照、有个所照,有个智、有个境,这是相对的,相对的那就不得其门而入。一定要到能所不二,这才入门。入什么门?一真法界。一里面没有二,所以你是相对的这个概念,你怎么能入得了一真法界?相对的这个境界如何能得一心不乱?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在讲席当中也常常提示诸位同学,一心不乱是能入,一真法界是所入,可是你要晓得,能所不二,跟此地讲的『圆照三昧』一样的境界。落在能所里面,既不能得一心,又不能证一真法界,两头都失了。这个圆照意思就是说的智照於境,境照於智,智照於智,境照於境,完全是一没有二,换句话说,我们一般讲绝待,而不是相对的,相对就没有办法入这个境界,离开相对才能够入得了这个境界。

  『缘心自在』,「缘心」是什么心?真心里面哪有缘?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那是真心,真心起用就是缘心。凡夫这个缘心不自在,菩萨缘心自在了。他为什么自在?因为他悟,他对於整个境界完全正确的理解,所以他自在了。我们之所以不自在,对於一切境界是迷而不能够得到正解,原因在这个地方。菩萨这个时候用心跟我们凡夫的确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一定要搞清楚。我们凡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起分别、起执著,把妄心当作真心,把幻身当作自己的真身,这是凡夫见解。菩萨跟我们不一样,就是他晓得妄心不是真心,幻身也不是真身。这么说凡与圣还是有差别,这个差别是对我们讲的,在佛菩萨境界里面,跟诸位说,完全没有差别,他要有一念差别他就迷了,完全没有差别,这是大家一定要晓得的。佛说一切差别境界是为我们讲的,如果你见了性,佛的说法就不是这个讲法,佛不但是无有定法可说,佛实在是无法可说,这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说缘心自在,只有见性的人才做得到,念佛人来讲,到理一心不乱,缘心就自在了,事一心不乱还不自在,到理一心不乱就自在了。那个自在的情形,就像《四十华严》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个得大自在。
 楼主| 发表于 2015-6-26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因入流相,得三摩地』。观音菩萨在一开头他就跟我们讲了「入流亡所」,在此地做总结的时候又提出这样的字样。我们应当记得,菩萨自己说,他因为入流亡所,所以才能够上同诸佛、下合众生,这完全是返闻功夫的成就。返闻,前面跟诸位说得很详细,怎么个返?这是一定要晓得,返闻就见性,你不懂得返闻你就随著境界流逸,心就随著境界跑了。返闻功夫成就了,这才能到六根解脱,真正见到湛然的妙真如性,我们讲是明心见性,「得三摩地」,从此证入圆通妙常之法,成就了像本经所讲的楞严大定。必得成就之后,才能够随缘应化,得心应手,无不自在,像前面所讲的这个三科,像《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我们要找它的根本,修行的根本,就在入流亡所,这个所就是能所之相。『成就菩提』,然后圆成果地的修证。『斯为第一』,二十五位菩萨哪一个不是第一?个个第一。这也显示出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到后来都明心见性了。虽然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我们偏赞观世音菩萨?那就是他这个方法我们要学起来很容易,其余的那些菩萨们的办法我们要修不很容易。这是众生根性上的问题,不是方法有什么差别,到后面文殊菩萨拣选圆通就很清楚的告诉我们,「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道理在此地。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劝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不叫我们到他方世界去,十方世界诸佛无量无边,为什么叫我们到西方世界?你念《弥陀经》就明白了,你看阿弥陀佛左右站的是谁,一个观音,一个大势至,你念《弥陀经》,「今现在说法」,就明白了,原来西方极乐世界众生也是耳根最利。所以「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句话拿到西方极乐世界也适用,因为他们那边也是耳根最利,道理在此地。所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是以音声做佛事,他说法。十方世界的众生根性各有不同,西方世界所接引的,耳根最利的众生,到那个地方就有成就。再看底下经文: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於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彼佛如来』,就是他的老师,他的老师是观世音佛,他学成了,他的老师很高兴,很赞叹他,说他『善得圆通法门』,善是善巧,所以给他授记,也称为『观世音』,老师是观世音佛,他是观世音菩萨。这种情形在佛门里面很多,不只他一个,像弥勒菩萨,大家晓得,弥勒菩萨在久远劫之前遇到了一尊佛,叫大慈如来,弥勒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慈氏,就是大慈大悲,慈悲的意思,他看到大慈如来,心里很欢喜,他就发愿,希望他将来成就跟大慈如来一样,不但一样的慈悲,而且同一个名号,就像此地观世音菩萨一样,同一个名号。因此阿逸多菩萨在小本《弥陀经》里面是表愿,净土三资粮信愿行,小本《弥陀经》里面是以文殊菩萨表信,弥勒菩萨表愿,干陀诃提菩萨跟常精进菩萨表行,信愿行三资粮具足。所以你看这个人名字摆在那个地方,它代表个意义的,这个真正是所谓师资道合。
  我们在大本经里面看到这尊菩萨有一段简历介绍,说这尊菩萨在过去久远劫以前他就成佛了,可见得观世音菩萨他是倒驾慈航,是来帮助阿弥陀佛弘法利生的,他早就成佛了,佛号称之为正法明如来,这是许多同学们都晓得的,这是说他曾经成过佛。不但成佛一次,还有一次说遍一切光明。将来,这是讲西方世界,西方世界这个环境很特殊,真是不可思议。譬如在我们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涅盘之后,底下一尊佛出现就是弥勒菩萨成佛,当中距离,《弥勒下生经》里面给我们讲,五十六亿万年。释迦牟尼佛离我们现在,按照外国人的记载才二千五百多年,我们中国人记载也不过是三千零十几年,诸位想想,五十六亿,差得太远了,这当中这么久的时间没有佛。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只有一万二千年,以我们中国的算法,现在一万二千年已经去了三千年,还有九千年,后来没有佛法,一万二千年之后没有佛法了,要到五十六亿年之后,弥勒佛出世的时候这个世间才有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15-6-26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极乐世界就不一样,阿弥陀佛灭度了,观世音菩萨立刻就成佛,没有间断的。观世音菩萨成佛,那个世界名字要改了,不叫极乐世界了,他也不叫阿弥陀佛,他的名号叫功德山王如来,这是经里面有记载的。这个功德山王如来入灭之后,大势至菩萨接著成佛,可见得那个世界佛住世没有中断的。这个世界的殊胜实在是不可思议,其他世界没有办法相比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去往生是有道理的。遇到佛法真是幸运,开经偈里面讲「百千万劫难遭遇」,这是一点都不假,因为你遇到佛法你就有开悟的机会,遇到佛法你就有脱离轮回的机缘,就有成佛、超越三界的机缘,遇不到佛法这些机会决定没有,所以佛法称之为宝,道理就在此地。你自己稍稍入了境界之后,然后你才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你才晓得这个世间人多可怜!百千万劫难遭遇的佛法他遇到了,竟然当面错过,你怎么劝他都没有用,他自己迷得太深了,业障太重。愈是入进去愈有这个显著的感觉,才晓得佛在经典里面句句话都是真实的。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这是菩萨自己说的。的确,观世音菩萨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所谓是「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这两位名气最大。有很多人不知道有释迦牟尼佛,不知道有《楞严经》,但是没有人不晓得有观音菩萨的,观音菩萨名气实在是太大了,知名度算第一位,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他在我们娑婆世界知名度是第一,排名第一,阿弥陀佛排第二,还比不上观世音菩萨名气大。这也说出来了,为什么有这么大名气?『观听十方圆明』,这个「圆明」,诸位要晓得,圆是圆满,明是智慧明了。圆满之观听一定要用闻性才圆满,耳识不会圆满的,意识也不会圆满的,法性本来就周遍法界,六根的根性就是法性。佛在经里面告诉我们,在有情的分上说为佛性,佛这个字是觉的意思,是觉心,见性、闻性、嗅性、尝性、知性都叫觉心,心意识呢?全是法性,佛性与法性是一个性,不是二性,所以这里面才没有能所,要是佛性跟法性是二性,那就有能有所。
  这个道理唯识里面讲得非常清楚,从真如本性里面起了无明之后就变出两个东西,第一变就变成无明业相,我们在《起信论》里面很详细的跟大家来解释、来说明,由业相里面就变成了转相,就是见分,同时,因为有见,从业相里头又变现了一个境界相,相分。所以见分跟相分是同一个东西变现的,无明业相,同一个东西变现的,它的体是一不是二。我们称见分就称作佛性,称相分我们就称法性,这是讲见分之体叫佛性,相分的本体叫法性,佛性跟法性都是一个自证分,同一个自证分里变出来的,自证分就是无明业相,或者再提高一层说,说它真如本性都可以。因此心境是一,能见与所见不二。这个理的确甚深,几时你才能够见到这个事实真相?见到事实真相,给诸位说,就是明心见性,你真正见到这个事实真相就是明心见性。实在说,《楞严经》里面佛也告诉我们,前面我们曾经念过,「净寂光通达」,观世音菩萨他这个方式就是从净寂而见性,入流亡所,能所二边都离开了,他能所不二,能所一如,这个时候见性了。他虽然功夫用在耳根上,用在闻性,在原理上说,一根解脱,六根通达。佛在本经举例,讲六结三空,每一个根都有六结,举的例子是在耳根上说的,一根解脱,六根还源。然后才晓得,见闻觉知六根的根性本来是周遍法界的,换句话说,你见是周遍法界的,闻也是周遍法界的,尽虚空遍法界哪一桩事情你没看清楚?没看清楚就是有障碍。所以到这个境界的时候,五眼圆明。五眼圆明虽然是性具的,可是你还是要有修德,你没有修德你的性德不能够现前。
 楼主| 发表于 2015-6-26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晓得这是本性里本来具足的,我们这个修行有了信心,知道什么?知道会成功的,能够修得的,这个东西本来有的。本性本来没有我们去修,到底能不能得到是个未知数,不敢断定;本来有,那我一定可以达到的。譬如说我们从台北沿著高速公路往南面走,南面有一个高雄,高雄本来有,我们沿著这个方向走一定会走到,它不是本来无,它是本来有。佛给我们讲的这些境界,都是每个人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这就是讲「十方圆明」不单单观世音菩萨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具足。观世音菩萨证得了,我们虽然本有,没有证得,所以得不到这个受用。底下说,『观音名遍十方界』,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成就,由此可知,他这个「名遍十方界」乃是实至名归,名不是求来的,实际上他做到了。尽虚空遍法界,无论在什么处所,无论在什么时间里,观世音菩萨与大家都同在,只是你自己觉察与不觉察而已。到这是一个段落,我们只讲了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尔时世尊。於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
  这段经文是释迦牟尼佛先以神通来示现,当然这个示现里面全是表法的意思。我们要晓得,他放光是什么意思?这一次放光是从五体放光,这是代表根根尘尘皆是圆通法门,代表这个意思。所以说二十五位菩萨各说圆通之后,世尊来给他们做一个总结。远灌诸菩萨顶,这是表一一圆通都是无上大佛顶法,都是楞严大定。所以念佛是修楞严大定,这个修行的方法一下手就不可思议,这事有几个人知道?其余的法门修定有入定、有出定,而且定中的境界很多,如果你要不能够辨别,俗话讲就著魔。念佛所修的念佛三昧,这个三昧里头只有一个境界,没有第二个境界,所以他不容易著魔,这个境界就是阿弥陀佛的境界,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所以他不容易著魔。而且一下手,行住坐卧,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定中,他没有出定、入定,一下手就不一样。所以念佛人要晓得,念佛功夫什么?二六时中就是与阿弥陀佛相应。你心里面有妄想,想别的,阿弥陀佛失掉了,叫失念,你功夫不能成就。像前天我们所讲的,退转了,功夫退失了,不能保住精进。其余的修定,现在在本省修禅的人不少,学密的人也不少,禅与密都有许许多多境界现前,也曾经有很多人问过我,他说他定中那些境界。这个东西很难,愈是功夫深境界愈多,愈麻烦,就是《楞严经》后面所讲的五十种阴魔,一定会有的。那个五十种是五十种类,每一类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境界。这个事情是很大的一个困扰,你要不能够突破你就会被欺骗,随著魔境走了,那就著魔了,不著魔太难了。所以念佛这个法门稳当,古来大德,从禅宗里面修学,在禅宗里大彻大悟了,回过头来念佛了。他是过来人,劝勉大家念佛这个路子稳当,这句话是由那些过来人说的,这法门稳当。我们净土宗过去历代祖师,有许多都是在禅宗大彻大悟,回过头来提倡念佛,成为净土宗的祖师。所以「念佛圆通章」,就是大势至菩萨前面的一章,说明了这是修楞严大定,是无上大佛顶法。
  远灌十方如来,如来以之为密因,菩萨依这个大定来修六度万行,这个宝光远灌十方如来,及法王子菩萨顶,就是这个意思,以此地来讲就是根根圆通。根根圆通,前面跟诸位说过,智境不二,那就是说尘尘圆通,哪有一样不圆通?没有一法不圆通。古人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什么叫圆人?圆通之人,像此地二十五位菩萨,证得圆通之人,他来说法,法法都圆通,一切法皆不二。
  【彼诸如来。亦於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
  这个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你看交互的,佛放光灌十方诸佛的顶,十方诸佛也放光灌释迦牟尼佛顶。
  【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这个什么意思?这代表著佛佛道同。不但诸佛放光灌佛顶,同时灌与会的,就是当时在会的这些菩萨、这些罗汉、这些大众们,都蒙佛放光灌顶,这是表因果一致。前面所讲的二十五位菩萨,同证大佛顶法,平等无二,所以在此地用如来一光所摄,说明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对於一切法门不要生高下想,只能够说哪一个法门适合我,这个可以。的确没有高下,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明心见性。
 楼主| 发表于 2015-6-26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
  前面讲正报,你看此地讲依报,不但是根根圆通,这个地方说了,尘尘圆通。这种境界通常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到,在净土经论里头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就是六尘说法。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如果证得理一心不乱,我们这个世间六尘说不说法?读这段经文就晓得了,我们这个世界六尘也说法,与极乐世界、与华藏世界没有两样。只是什么?华藏世界的人、极乐世界的人他知道六尘说法,他得六尘说法的功德,我们这个世界六尘说法我们不知道,我们不但得不到六尘说法的功德利益,恰恰相反,我们迷在六尘里面,所得到的是无尽的生死烦恼,适得其反。这一桩事理我们要好好的想想,你想想会开悟的。这一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圆通既然已经现前了,换句话说,既然已经得到理一心不乱了,这个圆通就是理一心不乱,你得到这个境界了,然后这个六尘境界,一切的声尘都是佛说法的音声,一切的色尘都是佛的色相,情与无情同一圆通妙性。《华严经》里面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才真正相信,为什么?你证得了。所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量无边诸佛在给你说法,这个境界多殊胜。
  后面两句,『交光相罗,如宝丝网』,这个是表一一圆通法门,各个互遍互摄一切圆通法门。就好像经里面常常举比喻,说帝释天的罗网,帝释天的罗网是装饰品,每一个网孔里头都结一个珠,结一个宝珠,那个宝珠就像镜子一样,一个照一个,一个照一个,帝网千珠,帝释天的罗网。每一个珠里面,外面的境界都收在里头,那一个珠里头又收这个,彼此互相的映辉。这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所以说一个法门通了,一切法门都通了,道理在此地,要不然给你讲不相信,在这经文上看到了。你研究教理也如此,一经通则一切经通,哪里要《大藏经》每一部都得要去学,用不著,那太笨了,一部学通了全都通达了。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通?那个通是圆通,像观世音菩萨,你要证得圆通才行,才是一切法都通达,正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都通达,就是你要证得圆通法门。
  今日之下这个学经,死在句下,他学,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学,学的结果是什么?不通,不是圆通,他学的是不通。不但他本部经不通,他部部经都不通,那有什么办法?那不善学。此地经文里头,观世音菩萨善学。大家一定想,怎么样才能做到善学?我们这个道场天天在讲,天天在劝大家,我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们不会听。怎么不会听?把这些言语都记住了,这就不会听,记住是死在音声之下,读诵经文把经文死记住了,死在文字之下。几时你能够超越,你才能够善学,才有能力达到圆通,像这个二十五位菩萨一样。你们想想六祖,真正讲得一心不乱的人,他没听过经,他又不认识字,他第一个碰到的就是无尽藏比丘尼,那是一个受持《涅盘经》的人。《涅盘经》你们在图书馆看到,那么大的分量。六祖在曹侯村住了九个月,这个时间相当之长,无尽藏比丘尼常常请教他。《六祖坛经》六祖自己说过,他为无尽藏比丘尼讲了这一部《涅盘经》,无尽藏比丘尼把经文念给他听,他就给她讲解。他自己说的,他所讲的没有一字一句不合佛的意思,没有一字一句违背经的宗旨。他智慧怎么来的?他圆通了。
  学佛要紧的是要学这个。从纲领上来讲,这是讲戒定慧。戒是什么?生活,无论是个人的私生活,是团体的生活,总要能够守秩序。小乘的戒律是私生活的规范,菩萨戒律是我们大众共同生活的规范,不遵守这个团体就乱了,就没有秩序了。戒律就好像国家的宪法一样,是我们的生活规范,使我们大家心都能够安,心安理得,这样大家才能够用功,所以因戒生定。如果没有戒律,这个团体不能够安定,彼此猜疑,彼此斗争,你怎么能得定?你就没有办法得定。修行的枢纽就是在定,此地讲的三昧,底下讲金刚三昧,就讲三昧,楞严大定。定里面开慧了,这叫圆通。所以到你得定,定没有开慧,这是事一心不乱,定里面开智慧了,这就是理一心不乱,事一心、理一心差别就在此地。真正得了定,烦恼就没有了,为什么?在一切境界上不动心了,他怎么会有烦恼?烦恼是你动心才有烦恼,你不动心哪有烦恼?所以这是根本的修学。
 楼主| 发表于 2015-6-26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听经,善听的是修戒定慧,你在听经的时候,你心里面不打妄想、不起恶念,诸恶莫作,你在那里听大乘佛法,这就是众善奉行,帮助你开悟,你专心在听就是修定,心无二用,听的意思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智慧。所以听经是戒定慧同时在修学,把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样的听是善听。不善听的,听经有福报,听经佛菩萨保佑,这不善听,听经的时候,我要多记一点,多听一点,将来我跟别人讲才有材料,这都不善听。这样的听经戒定慧三学都没有,这什么?世间上课,这个不能开悟的,不能证得圆通的。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你才真正明了一经通一切经通。修行,一个法门通达了,八万四千法门就都得到了。你要是得到一心不乱了,那个学禅的人来请教你,你就可以教他参禅,禅你没有学过,一门通门门都通了,学密的来请教你,你就可以教他如何三密相应,你没有学过,也通达。这个就是此地所说的「交光相罗,如宝丝网」,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解与行都贵专一。多了怎么样?分心了,不能多。所以这桩事情我们谈起来我自己都感觉得很难过,我们没办法学古人,古人一生,就是在教下来说,他也只弘扬一门,他没有第二门,真正是一门深入。像清凉大师讲《华严经》,一生讲五十遍,宗密大师讲《圆觉经》,都是一门,一部经一遍又一遍,一遍再一遍,他这个功力多深!所以他所悟入的不是我们平常人能够想像得到的,功夫深,深透了,变成自己的,入到自己的心性了,完全变成自己心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东西。你涉及得太多、太杂,虽然好像样样都懂得一点,深度不够。所以我们在这个讲堂里头帮助大家,我们现在每一个星期选的有五种经典,你们来听是让你们在这里头任选一种去深入,你选定深入的这一门,每一个星期讲这部经的时候一定要来,继续不断的去深入、去研究。你要有时间,不是自己主修的这些经典,也都可以听,为什么?能够触类旁通,有的时候你这一门碰到了难关,解不开,听别的,一下听了,这个意思听懂了,能够把你的结解开。所以不学,有专攻,自己有主修的一部经,或是一部论,一种修学的法门,一定要有一个主修的。助修的看因缘,因缘殊胜,可以多学,没有好因缘,学个一样、二样,都可以。我们讲堂因缘可以算是相当的殊胜,五种大经大论在此地,的确是有很大的帮助,这五部经都是圆教大乘经典。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资料恭摘: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十七集)  档名:07-006-00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1 15: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