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讲的这是大前提,我们再把范围缩小来说,这个修学的功夫、境界,要年年提升,月月提升,天天提升,你学佛才会真正有法喜充满,才会得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实在上说,孔老夫子在《论语》里面第一章就说出来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什么?所以一般人,它这个句子是活的,凡夫看到了是凡夫的境界,佛菩萨看到是佛菩萨的境界,这句子活的。凡夫人看到,孔老夫子叫我们学,我们要多多的学,学了我们要练习,自己会了,很快乐。这个境界很粗、很浅、很低。菩萨看到了,学是什么?学是觉悟,学是觉。你们查查《说文》、查查字典,学当什么讲?学当觉讲。觉而时习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这个习是什么?习就是历事炼心,在一切境界里面觉而不迷,这就法喜充满。这是真修行,历事炼心,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这是历事,样样事都经历,在这里面学什么?学觉而不迷。换句话说,学什么?学著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觉而不迷。《金刚经》里面给我们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学这个。 所以小乘人没分,小乘人不学,自己找一个深山,找一个岩洞里面去面壁去,不接触外面境界,不修历事炼心。所以小乘人没有智慧,他有定功,他能够断烦恼,但是他没有智慧。大乘菩萨不一样,大乘菩萨这个境界是天天要提升,绝不是守住自己那个境界,要提升,所以他要历事炼心。我们看《华严经》,你看鬻香长者修禅定在哪里修?在市廛之中修。市廛是什么?最热闹的地方,像我们今天说的百货公司、市场,最热闹,人最多的地方,叫你看得眼花撩乱,在那里怎么样?炼不动心,这个就是修行。唯有这样,才能把自己这个境界提升。我们在百货公司去逛一下,看到琳琅满目,这个也不错,这个也想要,那个看看,也动了心,你心被它牵跑了。一想想,不对,我要修心,不动心、不起念,眼睛闭著,勉强把自己压制住,初级的功夫。下一次再去,比较清净了,动心的幅度比较小一点,这就是你自己进步了。到几时你完全不动心了,这个地方你可以去、可以不去。还没有到完全不动心,要常常去,要炼,锻炼,因为你还没有到净地,净地就是完全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摆脱这个境界再修另一个境界,『尽闻不住』,这个是禅定真正成就了,到尽闻,成就了。 这个尽闻就是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完全的不起心、不动念,真正不起心、不动念,小乘就是阿罗汉的地位。小乘阿罗汉所以比不了大乘人,它道理在哪里?小乘人还没有经过锻炼,大乘人是在锻炼当中到了六根清净,这个尽闻就是六根清净,或者我们叫六尘清净,都可以,是一样的意思,真正清净。所以他这个境界比二乘人要高,他是经过锻炼出来的,这个清净是决定可靠的。假如这个境界相达到之后,你要是住在这个地方,就变成障碍了。变成什么障?所知障,烦恼是没有了,所知障,变成障碍了。必须要把它摆脱掉,要离开掉。这个时候,诸位要晓得一个原则,如果真有净相可得的话,好清净,净相可得的话,你已经又执著了,心又有所住了。住在哪里?住在什么都没有,极其清净,空相,凡夫住有,二乘住空。到这个地方有尽了,有尽了是什么境界?空,住到空的境界那里去了,这就又错了。虽然得到所觉空,可是他还没有能够证到能觉空。 菩萨在这个阶段里面,他所到达的是外净六尘,内净六根。这个时候,再往上提升一层,尽闻也不住,『觉所觉空』,这一句就是再提起观照的功夫,破所知障,这是功夫更增进一层。能觉之智与所觉之理,又是能所一对,但是境界愈往上去愈微细。如果要是住的话,必定又起法碍,就是法执,又要起法执;换句话说,必要能这个能觉之智、所觉的空理两边也要摆脱掉,能所不立,中道不存,这样才能把所知障打破,把法执打破。到这个时候是能空的觉知、所空的理障也都寂灭了,这个时候才能够圆破烦恼浊,也破五阴里面的想阴,知道想阴本空。分别、俱生的法执断掉了,到这时候断了,这个时候所谓是思慧的功能达到了极处,这个境界在我们净土里面讲,这是初证理一心不乱。再看底下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