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65|回复: 2

[专念必生感应录] 示乘愿之法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8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示乘愿之法语
(《法然上人全集》第468页)

这段法语大致讲了三件事,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有人问云:
色相观者,《观经》所说也;
设虽称名之行人,可观之欤?
上人答曰:
法然初时亦曾作此无益之事也,
今不尔,但信称名也。

这是第一件事情。有人问上人「色相观」,什么叫「色相观」?就是有颜色,有相状,像《观经》所说的,就叫「色相观」,观阿弥陀佛的光明,观阿弥陀佛的相好,观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色相观之外,更难的,就是所谓的理性观,法理的无形无相,法界观,佛性清净观,这就不叫色相观,不落入色相当中,那就更难,讲大乘第一义空)。「色相观」是有所形象的,这是《观经》所说的。

「设虽称名之行人」:《观经》是我们净土宗正依经典。就是问:「念佛的人,是不是也可以观呢?」(很多人回答:「可以观。」)法然上人也没有回答说可以观不可以观,他是以过来人的身份说了一句话,说:

「法然初始亦曾作此无益之事也,今不尔」:「我当初也做这些事情,不过这个没有利益,现在就不这样了。但信称名。」什么叫「无益之事」呢?不是说观想无益,是我们的根机做不来,这个多少都有点好高骛远、好高务胜,以为观想殊胜,同时,对于教理方面也是不了解,以为称名比较下劣低等,所以,他心有不甘,才心有旁骛。法然上人说:现在不尔,以前曾作此无益之事,现在不这样了,就是「但信称名」。只要称名,就一切皆足。所以,法然上人又说:「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观想。」你只要称名,一切功德都包含无余。下面第二段:

上人又曰:
不饰人目,往生正业之念佛相续者,
自然具足三心也。
譬如茂苇之池,
十五夜月虽宿,远处不见;
若近前拨开苇草见之,月影朗然也。
妄念之苇虽茂,三心之月宿心。
此是上人所常譬喻之语也。

这里是通过一个譬喻来说明念佛跟妄念的关系。上人怎么说呢?

「不饰人目」:就是不在人前作装饰。人的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就把自己装扮装扮,打扮一下,这个叫「饰人目」。就是人前人后,人家看得到也好,看不到也好,他都是这个样子,这个叫做:

「往生正业之念佛相续」:念佛是往生的正业,不管有人见、无人见,有人知、无人知,他都是相续念佛。像这样的人,就是老实念佛人。前面讲的「静默往生人」,也是这样的人。「静默」就是不是在人前耀自己。这样的人,上人说:

「自然具足三心也」:「三心」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为什么说自然具足至诚心呢?不管人见到、人不见到,人知、人不知,他都是念佛相续,说明他真的愿往生,不是作表面文章给人家看。所以,具足至诚心。

他念佛的目的是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具足回向发愿心。

念佛能够相续,不管人见、人不见,相续念佛,是内心对这个法门深信不疑。所以,具足深心。

不然的话,都不是相续念佛的。师父一来,「哎呀!这个师父,天天叫我念佛,赶紧把《楞严咒》放下来,迎合他一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个师父来了,教别的,他又修别的给人家看,那就是饰人的眼目。这个不能相续。

不管怎么样,都是这一句佛号相续念下来,自然具足三心。

刚才讲到这里,我想就这一段文,对「静默往生人」──法然上人讲了:成为一个静默的往生人。就是在「两种决定往生人之心性」里边讲到,就是「从配流上洛之后开示之法语」(457页),这段法语,当时标题没有解释,「从配流上洛之后」是什么意思呢?法然上人弘扬净土宗,提倡「一向专念」的宗义,当时教界有很大的纷争,人们对这个宗义还一时难以接受,就觉得有一点偏执,有的人就在那里上告,告状。种种的因缘,朝廷就下了一个不恰当的决定,「配」是发配,「流」是流放,把法然上人流放到边疆地区,很边远的地区去。后来,又反悔了,朝廷又改了这个决定,就是上人也可以回来。「上洛」就是回到京都。这是回来之后开示的法语。457页倒数第二行就讲:

唯乘弥陀之本愿,成为静默往生人。

我这里有慧净法师解释「静默往生人」的一段法语,我念一下:

所谓静默往生人,就是所谓的老实念佛人,无诤念佛人,不跟别人争论高低长短是非,老实念佛,无念佛。什么叫老实念佛、无念佛呢?即是不讲理论学问,不谈闲言杂语、人我是非,不计较称、讥、毁、誉、苦、乐、顺、逆,也不爱攀缘,不爱炫耀,既不突显个人,也不装模做样,只是安分守己,安于念佛,安愚念佛(前面是「安于念佛」,我念佛就安心了;「安愚念佛」,我很愚痴,但我就这样念佛,安守我愚痴的本分)。有事无事,一句佛号,常挂心口,做好自己本分的事,也默默地协助他人。这样的念佛人,往往预知时至,顺利安然,自在庄严地往生极乐净土。

这个是静默的往生人,也是静默的念佛人。就是很实在,很老实,他也没有学问来炫耀,也不炫耀。

这个往往都是那些没有什么文化的老太婆,她们是实实在在的,一句名号,有事无事,常挂心口,不管是非得失,你讲我好也好、坏也好,我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也默默协助他人。

下面就是一个比喻了:

「譬如茂苇之池」:「茂苇」就是长得很茂盛的芦苇草。芦苇,像在洞庭湖地区就有很多的芦苇。像这样的一个周围长了很多芦苇草的池塘,十五的夜晚,月亮虽然投影在池子当中,但是,从远处看不到,看见的都是一片芦苇草,可是近前拨开苇草见之。划了一个小筏子,或者走到岸边,把苇草一拨:哎!「月影朗然也」,就看到一个很清楚的月亮,映照在芦苇池当中。

这是一个场景了。上人接着解释说:

「妄念之苇虽茂」:「妄念」就是我们的杂想妄念,这个像芦苇草一样的,一根一根,密密麻麻,非常茂盛。我们念佛的人,都有妄想杂念,就是这样的东想西想,就像芦苇草一样。

「三心之月宿心」:虽然是妄念纷飞,但是,我们内心对阿弥陀佛本愿的仰靠、信赖(所谓「三心」就是信心,就是信愿往生的心)、信顺不疑、专称弥陀佛名这样的心,这个明月(因为明月代表光明),这样的心中就有光明,就有安慰,就很明朗,心中知道念佛决定往生,虽然心中也妄念纷飞,但是无有妨碍,所以说「三心之月宿心」。我们心中映到了阿弥陀佛救度的明月,知道我称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

我们每个人想一想:我们的心里是不是这样子?有的人就不是这样子,他就要拿刀来割苇草了。往往是内心没有安心,以为要除掉妄想才能去看月影──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办法除掉的。只要我们常行念佛,妄念也自然的会少一些,如果离开念佛之外,另外想办法来除掉妄想、妄念,那是不可能的。等于是说池塘当中没有月影,然后在那里割芦苇草,那没有意义啊!下面第三件事。

或时上人曰:
「今生得遂往生欤!」
乘愿闻之云:
「上人尚且作此不定之语,况余人乎?」
此时上人扬声朗笑曰:
「迄至上莲台之前,何能断此念乎?」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或时上人曰:
「今生得遂往生欤!」
乘愿闻之云:
「上人尚且作此不定之语,况余人乎?」
此时上人扬声朗笑曰:
「迄至上莲台之前,何能断此念乎?」

有一段时间,在某一个时候,上人讲了这么一句话,说:

「今生得遂往生欤」:「得」是能够,「遂」是达成。「今生应该能够达成我的往生吧!」「欤」是一种语气词。这么一说之后,弟子乘愿就听到了,就有疑问了,说:

「上人尚且作此不定之语」:「哎,上人讲话这么含糊,『今生得遂往生欤』,你都这么作不定之语,那我们其它人怎么办哪?那岂不是不能往生了?」这个时候,上人就扬声朗笑,这个词用得很恰当,声音就提得高了,面且爽朗的,非常开朗地,从内心里笑出来:

「迄至上莲台之前」:「直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捧着莲台来接我之前,像这样的念头怎么会断绝呢?」什么念头呢?就是心中期盼着往生,「我今生可以往生吧,决定可以往生了」,这样的想法都不能断绝。

我第一次见到这段文,就有一个很深的印象,为什么呢?因为有的人在那里很夸耀自己说:「乘弥陀本愿,现在信心决定,就往生决定。不用等待临终,不等待临终佛来迎接,现在都已经定下来了。等待佛来迎接的人,是信心不定的人。」这句话听起来有没有道理呢?那要看他这个人到底是要表达什么。也有的人在这方面更加极端地说:「我们现在就已经往生了,现在已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了,哪还有阿弥陀佛来接这回事情呢?不存在这件事情。」

这样,就不是净土门的思想了。我们净土门的思想是指方立相,就是有所方位,有所相状,是分别的,是有差别的,时间上有距离感,空间上也有距离感。

圣道门的思想就没有了,时间上没有距离感,他现在开悟了,现在这个地方,他就过去、现在、未来打成一片了,也无所谓未来(当来)怎么回事情;空间上他也没有距离感,「这个地方是秽土,但是也是净土」,他是平等的。

净土门不这样说,是顺了凡夫的心性,凡夫都是在分别当中,所以,对净土门来讲,它会有方所,「十万亿国土之外,有极乐世界」。你就会有期盼。

我们的期盼是临终佛来迎接。虽然这样期盼,并不是心里不定的。并不是说,「哎!我能往生还是不能往生呢?」是心中知道决定佛来迎接,但是还是有期盼的──这样的心态。

难道能说法然上人不安心吗?如果说「念佛不等佛来迎接」,不等佛来迎接,谁来接你啊?你不等佛的迎接,还是有人来接你啊!那可能不是好地方。

如果是圣道门,他就不存在这回事情了,他证悟法性平等了,无所谓接不接,法身跟佛是一体了。

所以,上人扬声朗笑,显示他的内心对往生这件事情是没有任何的疑惑,没有任何的疑云存在。但是,说的这句话是非常符合我们的心态:

「迄至上莲台之前」:我们的心也这样子,直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捧着莲台让我们登上去之前,我们心中都有这个念头,「哎呀!今生应该可以往生吧!」就是对往生,心心念念在期盼它,在欣慕它。并不是说「现在我已经往生决定了,无所谓往生这件事情了」。所以,我们往生决定,虽然是现在平生业成,可是期盼临终来迎的心,还是不间断。不仅不间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的期盼。这个才是阿弥陀佛发「临终来迎愿」给我们的安慰,给我们的一种喜悦。
发表于 2015-1-18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8 14: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