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71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20-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8-3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退失菩提心,是菩萨的魔业。意思就是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必须发大菩提心,每一分每一秒,而贯穿着,不能退失菩提心。无论度众生有多苦,都不喊一句辛苦。叫做退失菩提心是菩萨的魔业。
二、《华严经》说~,我说的都有根据的,《华严经》说:受一非余,是菩萨的魔业。意思就是说,接受一种知见,立刻就说别人的知见统统错。接受了一本经典,就说这本经典是真的,其他统统是假的。接受了一个法师,就说我的师父是最有修行,其他的师父统统没有修行。接受了一个道场,就会说:其他的道场为什么都不会像我师父这个道场,那么有修行呢?受一非余,“余”就是剩下的。接受了一个道场,就说这个道场是全世界最好的。没有一个比我的师父、比这个道场更棒的。我这个师父“香云盖”一念,马上下舍利子。接受了一个门派、一个宗派,比如说,接受唯识宗,然后诽谤其他的宗派,或者接受禅宗,批评其他的宗派,这个都叫做菩萨的魔业。佛教要怎么兴盛呢?我们要把藏传的优点,那种精进,藏传的那种谦卑、无我,拿出来用。我们要把汉传的翻译的经典,把它完美的呈现。还有我们要学习南传的他们出去托钵,泰国我去了好几次,也去看过他们的托钵,威仪、庄严、半月半月诵戒,南传是原始生活,依据《四阿含》,南传的优点加上汉传的优点,再加上藏传的优点,这佛教就无往不利,无攻不克。团结是唯一的。没有其他的办法。要藏传的攻击汉传的,释迦牟尼佛流泪啊!我们汉传的攻击南传的,释迦牟尼佛也会流泪啊!因为都是一家人啊!难道汉传、藏传、南传所拜的不是释迦牟尼佛吗?对不对?既然是释迦牟尼佛,八宗就是共一个佛祖嘛!我们就是一家人。一家都是人!(众鼓掌)对不对?所以,如果你不想要落入菩萨的魔业,不可以起分别、起层次、落入观念。不可以的!
那么,分别心是菩萨的魔业,分别心会落入上下、高低、层次,会有自负、会有骄傲,都是因为不了解第一义谛大空,而落入分别。真正的清净自性是虽分别不做分别想,那么在这个唯识学里面,就依正智而缘如如,这唯识学讲的又不太一样,依正智而缘如如之境界,能缘心叫做正智,所缘心叫做如如。大乘不是,依体起用,摄用归体,体叫做如如,用叫做大智。佛教的可贵就是要大用,佛教讲的,除非你精通三藏,否则很难把这个法讲到淋漓尽致。随便举一个例子,唯识学就好,唯识学依据六经十一轮,分三大派。唐玄奘大师主张:真如不能薰习,何以故?真如若被薰习,即成生灭。二、摄论系(摄大乘论系),主张第八意识以外,有第九“清净识”。清净的真如----摄大乘论的。第三个体系叫做地论系,十地经论-----地论系,主张第八意识就是清净真如,真如就是清净的第八意识,既第八意识即是真如,既真如就是第八意识。初学佛法的人,讲到这个东西,说实在话,很难!唯识不通,很难精通三藏。为什么?你没有法相,如何引入法性?你没有这个法的相,如何来引入这个性?在座诸位,如果这个道场是持戒律的,一直在法相研究,而不引导、契入无相的真如,这个道场会争执,就是持戒的道场,也会有角度、看法不一样。为什么?法相是这样子,法性是平等啊!是不是?所以,持戒律的道场,师父在这里非常地赞叹,末法时期很了不起,还二部僧中传戒,真了不起!出罪、忏罪,已经真的很了不起。但是如果不契入真如,这个团体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大家还不是圣人,不是圣人。以前我们在广化律师那边,刚开始,大家都起来忏悔,后来,忏悔以后大家都不敢起来,因为你讲出来的忏悔,那些凡夫还没有证圣果:哦!你很糟糕!从此以后看不起他,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要是忏悔,大家都知道,不忏悔,罪益深,如同贼住。纠结!纠结!纠结!所以,佛法看你是要在法相,没有法相,没有法性,那么要真如自性,才能圆满地处理争执,所以,佛陀在比丘戒里面讲:当你如草覆地,应以如草覆地,那么就当以如草覆地。意思就是,不要再讲了。凡夫见相不见性,就会争执到死!我所说的法,只是方便。众生把它执以为实。
接下来,所以三个死守观念,加上坚固的我执我见、法执法见,是人类一辈子当中,最难突破的无形牢狱。修行人也是一样的,单单在法相研究,那就不可能没有争执,那是不可能的。《华严经》这么说:受一非余,是菩萨魔业。退失菩提心,是菩萨的魔业。分别心太重的人,是菩萨魔业。刚刚我们讲了,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不是埋头苦干,而是目标、方向非常明确,内心充满着般若智慧。意思就是说,要吃苦,大家都有办法,从早上做到晚,也有这样的人,但是,有没有内心充满着般若智慧呢?没有!目标方向明确吗?没有!那么入佛的正见是最重要的。智者掌握真实,愚者追求虚幻。佛法就是让你彻悟生命真实的意义是什么?我在1999年来到北京,北京大学的两位同学问我,请问师父:为什么要学佛?我就跟北大的学生讲:就是认识你自己啊!啊!我没听说过认识我自己!这个答案第一次听到。学佛不是佛在前面,我们好好地拜他吗?我跟他讲:佛在虚空,跟你有什么关系啊?他说:嗯!认识自己叫做学佛,般若智慧就是自己啰!是不是?(众鼓掌)佛法就是让你彻悟生命真实的意义。
接下来,如果一直觉得别人对不起我,何不反过来想一想,我这一辈子也对不起很多人。这样,心就会非常地平静。非常地平静。过度的拥有,其实就是欲望的奴隶。人所需要的东西其实很少。但是妄想太重。再讲一遍,过度的拥有,其实就是欲望的奴隶。在座诸位,出家众还是要注意这个,要好好的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所以过度拥有,其实就是欲望的奴隶。
接下来,强烈拒绝别人的好意,会让对方很受伤,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所以,用智慧、用善巧,人与人之间最不好处理的,就是人家送礼物来,到底我收不收?收不收?是不是?该收的时候收,不应该收的时候,就应该拒绝。如果收了以后犯法,有后遗症,这个礼物不能收。有的东西要拒绝,所以,你必须用智慧、用善巧方便,强烈拒绝别人的好意,会让对方很受伤,当然这是指正常的人啦!所以送礼这种东西要问一下。有一个东北的黑龙江,突然寄了一件棉袄,这么厚的,准备零下四十度穿的,他不知道高雄是零上三、四十度。刚刚讲过:若如无佛陀空慧正见的思想,虽然满口大道理,其实正是在炫耀自我。哲学家说:炫耀自我的人,就是毁灭自己的未来。
接下来,我执、我见、我相太重的人,就是想企图占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再讲一遍,我执、我见、我相太重的人,就是想企图占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最后三句话,真正聪明~意思就是:真正聪明的人,懂得人生真理的人,是善于隐藏锋利的刀剑,伶牙利嘴反而不受欢迎,真正聪明的人,懂得人生真理的人,善于隐藏锋利的刀剑。意思就是:如果你很有特色、优点,你一样可以用谦虚的角度来表达。谦虚是智慧的开始,不必用狂妄的角度来表达你自己。在座诸位,谦虚一样可以表达你自己,伶牙利嘴反而不受欢迎。谁见到,就像破漏的船,每一个人都避开来。
有权有势只是人生的幻影,千万不要沉迷于幻影、假相当中。再讲一遍,有权,权利的权,有势只是人生的幻影,千万不要沉迷于幻影的假相当中,最后一句很重要。
末法时期,小心冒牌的老师的教诲。因为末法时期,邪见特别多。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你的法身活、不活,要看你有没有碰到正见的。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一义谛大空,针对法师,还有久修的护法居士大德,《华严经》讲:伟大的弘法者。我用白话释义,还有结合《楞伽经》,伟大的弘法者,必须具足三种善:一、善说法药。如果你想要在佛学院上课,上台讲经说法的法师要稍微注意一下,我们不是智者大师,九旬说妙。九旬谈妙,九十天就讲一个“妙”字,现在是科技的时代,对不对?不一样,所以你在说法的当中善说法要。你在讲经说法,你要讲重点,我今天这两个钟头要讲什么重点,不能天马行空的发挥,放出去了就像脱缰的野马收不回来,讲完了两个钟头,看时间,哇!才讲四个字!你不善说法。你想讲给别人听,台下的人受不了。听了两个钟头,听三个字、四个字,还没有进入真正的主题。所以我们讲Subject,What’s topic today?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什么?善说法要,就是在讲经说法,你要诸法的精要,我这两个钟头一定有重点。第二、善于法体,就是善达法体,就是善于通达诸法的体性,在无情物叫做空相,叫做法性。在有情物叫做第一义谛大空,破除执着的第一义谛大空叫做佛性。法性,对无情物讲的。佛性,对有情讲的。佛性、法性,本来无二性,都是第一义谛大空所显的。第一义谛大空就是绝对,从相上契入涅槃,一个是从体上契入涅槃。体上契入涅槃叫做佛性,相上契入涅槃的叫做法性,佛性、法性本来无二性。所以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你在说法一定要注意,契入佛教的核心价值,佛教的核心价值就是大般涅槃,就是涅槃,这是大小乘公用的名词。你到泰国去,他没有什么真如、大圆镜智、如如、一实相、海印三昧、一真法界,到泰国去,没有这个。到缅甸去,乃至你到上座部,到西双版纳,到上座部去,它也没有这个东西。所以,所有的南传就共用一个名词,叫做涅槃。没有其他的名词。大乘的名词就很多了,如如、绝对、不可思、不可议、一真法界、大圆镜智、平等平等、无念、无住、无相,就很多的名词,然后大般涅槃。所以伟大的弘法者,第二很重要——善达法体,就是善于通达诸法的本体。在相,叫做法性,在我们的本体,叫做佛性。但是这个统统必须由正智,来达到如如的境界,所以在座诸位,如果你不善于涅槃,你要做什么?在座诸位,你上台要说什么法?放生?放生不能说不对啊!释迦牟尼佛有一辈子统统放生吗?法会?法会如果不通达法性的本体,法会的意义是什么?繁琐的宗教仪式,无益于觉性的开发,这一点你一定要背起来。我们把仪式搞得很庄严、很隆重、很浪费时间,没错!可以感动人。但你要给信徒什么?繁琐的宗教仪式,无益于觉性的开发。第三,善于比喻。你这个比喻要得体,不能有落差。不要比喻得不伦不类,大家听起来不容易了解。像释迦牟尼佛就很会比喻,比如说真空法性如虚空。法性是什么?等如虚空。法性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佛陀用虚空比喻,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你看这个比喻多厉害!第二个,释迦牟尼佛跟大慧的对话,大慧菩萨就说:佛陀,你为什么要用如幻来比喻第一义谛呢?世尊为何要用第一义谛大空跟如幻境界来画等号呢?佛陀就说:如果我不说一切法如幻,已经没有任何的名词可以显示第一义谛大空的境界了。就是没有任何的名词,用人类拙劣的语言,已经没有办法来描绘如来的境界,所以要善于比喻。唯识学里面有一个很有名的比喻,叫做:遍计所执、依他起性,还有大圆镜智。依他起就是我们缘起法。看错了缘起法叫做遍计所执,透视了缘起法就是圆成实。在唯识学里面,用绳子来比喻。比如说一个人,半夜出去黑暗的地方,看到路上一条蛇,很大的蛇,啊!一条蛇,很惊恐。第二天,他又走过那条路,白天,欸!看到,哦!那是绳子,这是依他起的,缘起,不是真的蛇。绳子是麻所做的,他的本质是麻,就说:哦!知道。它是圆成实,它真正的来自于细小的麻,所以,他用这个绳子错觉,叫做遍计所执性,缘起叫做依他起性,看透了依他起,不被迷惑,叫做圆成实。你看这个佛跟祖师在说法,真的不得了。所以要善于比喻。
伟大的弘法者必须具足三善:一、善于法要,二、善达法体,三、善于比喻。这个比喻很重要,不能比喻那个不伦不类,而且让底下也听不懂你在表达什么。要会比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