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40|回复: 8

《佛说般舟三昧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6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转帖
——————
佛说般舟三昧经原文与白话文对照版
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 释义腾法师白话文 慧川同学搜集翻译整理

注:本经白话文<行品第二>部分为<北京宣化社>根据释义腾法师翻译整理,释义腾法师法师特别说明,转载时,对他所翻译的白话文、注解不能做任何改动。否则将隐没如来的密义,因为没经过实修的人是不可能发现诸佛密义的。另:除<行品第二>部分,其余部分白话为慧川同学翻译,如有不妥之处望不吝指正。


问事品第一

------------------------------------------------------------------------------------------------------------------------------------------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只加邻竹园中。与大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阿须轮诸夜叉迦楼罗甄陀罗摩睺勒等。无央数众。一切都在大会坐。是时颰陀和菩萨。从坐起整衣服。长跪叉手白佛。愿欲有所问。听者今当问。佛言善哉。恣汝所问。今当为汝说之。颰陀和问佛言。】

听到的是这样的,那时佛陀在罗阅只加邻竹园中,与大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阿须轮、诸夜叉、迦楼罗、甄陀、罗摩睺勒等,还有非常多其他听众,大家都在大会坐着,这个时候颰陀和菩萨(另译贤护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衣服,然后长跪叉手对佛陀说,我有一些问题想问,听的人今天也应当问,佛陀说,很好,随你所问吧,今天就为你解答疑问,颰陀和菩萨对佛说:

【菩萨当行何等法得智慧。如巨海揽万流。】

菩萨应当怎样做,才能获得智慧如海纳万流般博大?

【云何行。博达众智所闻悉解而不疑。】

怎样做,才能博览众人智慧,对所有问题,都没有疑问?

【云何行。自识宿命所从来生。】

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过去因何而生,以及未来所生何处?

【云何行。得长寿。】

怎样做,才能长寿?

【云何行。常在大姓家生。父母兄弟宗亲知识无不爱敬。】

怎样做,才能在大户人家出生,父母兄弟姐妹亲戚,和大智慧无不喜爱和尊敬?

【云何行。得端正颜好美艳。】

怎样做,才能获得端正潇洒娇好的相貌?

【云何得高才与众绝异。智慧通达无所不包。】

怎样做,才能拥有远高于常人才能,智慧通达,无所不包?

【云何行。功立相满自致成佛威神无量。成佛境界庄严国土。】

怎样做,才能成佛,拥有无量神威,成就佛之境界的庄严国土?

【云何行。降魔怨。】

怎样做,才能消伏魔扰怨恨?

【云何行。而得自在所愿不违。】

怎样做,才能大自在,所愿皆成?

【云何行。得入总持门。】

怎样做,才能通达各法门?

【云何行。得神足遍至诸佛土。】

怎样做,才能拥有神足通,遍游诸佛国土?

【云何行。得勇猛如师子无所畏。一切魔不能动。】

怎样做,才能勇猛如师子般无所畏惧,一切心魔皆不能干扰?

【云何行。得佛圣性。诸经法悉受持。皆了知而不忘。】

怎样做,才能拥有佛性,对各经要通达而不会忘记?

【云何行。得自足离谀谄。不著三处。】

怎样做,才能得自在,无需奉承谄媚,不着于我慢、五欲、邪见?

【云何行。得无挂碍持萨云若教不失佛意。】

怎样做,才能无所挂碍,教授智慧也不会失去佛陀之本意?

【云何行。得人信。】

怎样做,才能被别人相信?

【云何行。得八种声入万亿音。】

怎样做,才能得到八种佛音,而拥有万亿音声?〈见佛学大词典八音〉

【云何行。得具足相好。】

怎样做,才能得具足好相?

【云何行。得彻听。】

怎样做,才能得无所不能闻的听力?

【云何行。得道眼睹未然。】

怎样做,才能得洞察一切,辨别真妄的眼力?

【云何行。得十力正真慧。】

怎样做,才能得了达一切的力量?<十力:一者、处非处智力,二者、自业智力,三者、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四者、根胜劣智力,五者、种种胜解智力,六者、种种界智力,七者、遍趣行智力,八者、宿住随念智力,九者、死生智力,十者、漏尽智力。如是十种如来智力>

【云何行。心一等念十方诸佛悉现在前。】

怎样做,才能一念十方诸佛悉现在前?

【云何行。知四事之本无。】

怎样做,才能知四事供养,指供给佛、僧四事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本无?

【云何行。便于此间见十方无数佛土。其中人民天龙鬼神及蠕动之类善恶归趣皆了知。】

怎样做,才能见十方无数佛土。其中人民、天龙鬼神、及蠕动之类、善恶归趣都能知晓?


【所问如是。当云何行。愿佛说之释一切疑。佛告颰陀和。善哉。汝所问多所过度。不可复计。汝所以能作是问者。汝乃前世过去佛时。所作功德。供养诸佛。乐于经法。守禁戒行清净所致。常行乞食不就请。多成就诸菩萨合会。教语令弃众恶。视一切悉平等所致。常有大慈大悲所致。汝功德不可复计。佛告颰陀和。有三昧名十方诸佛悉在前立。能行是法。汝之所问悉可得也。颰陀和白佛。愿为说之。今佛说者。多所过度安隐十方。为诸菩萨现大明相。佛告颰陀和。有三昧名定意。菩萨常当守习持。不得复随余法。功德中最第一】

所问的这些,应当如何做呢?期待佛陀开示解疑,佛陀对颰陀和菩萨说,你问的实在是太多了,都无法重复计算,你能提这样的问题,都是因为你在过去佛面前所作的功德,供养诸佛,喜闻经法,持戒清净所致,经常乞食,不赴请宴,经常组织菩萨聚会,教会他人放弃恶念,并一视同仁,常常拥有大慈大悲之心所致,你的功德也无法计量。佛陀对颰陀和菩萨说,有这样的三昧经,十方诸佛都能现前,有这样的方法,你所问的也都能够实现,颰陀和菩萨对佛陀说,期待佛陀开示,今天佛陀所说,让十方众生安稳已经非常之多了,佛陀为诸菩萨示显大光明相,佛陀对颰陀和菩萨说,有这样的三昧方法名安定心之意,菩萨应当常持守修习,不要随行法,此方法功德最为第一。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行品第二】

【佛告跋陀和。菩萨欲疾得是定者。】
佛叮嘱跋陀和菩萨,如果我们修行的人真的发菩提心想要修行成就,就要严格按照佛陀的教诫,带众实修,精进不退地努力,从而深入禅定,到达三摩地。

【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则可得也。 】
要在善知识地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信念,发大誓愿,如理如法、持之以恒地行持正法,这样就能深入禅定。

【勿有疑想如毛发许。是定意法。名为菩萨超众行。 】
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夹杂和怀疑,哪怕头发丝那么一点点都不留。防止一切散乱,全身心地收敛。这样就能掌握到达三摩地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发菩提心者能超越六道轮回,超过一般修行人、效果比较明显的修行方法。

【立一念。信是法。随所闻。念其方。宜一念。断诸想。立定信。勿狐疑。精进行。勿懈怠。勿起想。有与无。 】
“立一念”强调的是树立起一个正念,正念是正确的观念;“宜一念”是保持一个清净的念头;而“立定信”是建立起坚定的信心,拿定主意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相信般舟三昧行法是佛陀所说的,能够究竟解脱的法门。“随所闻”的“随”是遵从佛陀所讲的客观规律,绝对不是随波逐流,“闻”是要心里明白,掌握佛陀的教法。“念其方”的“念”是应用的意思。即在根本不变的前提下,应用无量的方便法,保持住这一个净念,断除所有的执著、妄想、分别。要有信心,不要怀疑这个能够让我们一生解脱的法门。一定要既发长远心又发勇猛心,如车之两轮,人之两腿,同时并进,不可懈怠。心里不要升起令我们退失大乘菩提心的任何杂念,不要考虑眼前能不能得到利益,亦不要考虑眼前会出现多大的困难和障碍。

【勿念进。勿念退。勿念前。勿念后。勿念左。勿念右。勿念无。勿念有。勿念远。勿念近。勿念痛。勿念痒。勿念饥。勿念渴。勿念寒。勿念热。勿念苦。勿念乐。勿念生。勿念老。勿念病。勿念死。勿念身。勿念命。勿念寿。勿念贫。勿念富。勿念贵。勿念贱。勿念色。勿念欲。勿念小。勿念大。勿念长。勿念短。勿念好。勿念丑。勿念恶。勿念善。勿念嗔。勿念喜。勿念坐。勿念起。勿念行。勿念止。勿念经。勿念法。勿念是。勿念非。勿念舍。勿念取。勿念想。勿念识。勿念断。勿念著。勿念空。勿念实。勿念轻。勿念重。勿念难。勿念易。勿念深。勿念浅。勿念广。勿念狭。勿念父。勿念母。勿念妻。勿念子。勿念亲。勿念疏。勿念憎。勿念爱。勿念得。勿念失。勿念成。勿念败。勿念清。勿念浊。断诸念。一期念。意勿乱。 】
现在所说的“勿念进、退、前、后、左、右、无、有、远、近、痛、痒、饥、渴、寒、热”,指的不仅是方位名词以及所处的地方,不仅是外相上的有无,也说明了在行持中,所出现的“发动现象”,还说明了身体的各种感受,这些都属于“八触”的范围,告诉我们不要执著这些虚妄的感觉,不要攀缘,不要去想。至于“勿念苦、乐、生、老、病、死、身、命、寿、贫、富、贵、贱、色、欲、小、大、长、短、好、丑、恶、善、嗔、喜、坐、起、行、止、经、法、是、非、舍、取、想、识、断、著、空、实、轻、重、难、易、深、浅、广、狭、父、母、妻、子、亲、疏、憎、爱、得、失、成、败、清、浊” 等,所有上面这些,不仅有“八触”的虚受,也说明了让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要去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至于“断诸念”,是对所有勿念的总结,要求我们渐次断掉妄想、分别、执著,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真空妙有”,“见相离相,见空非空”,即立即破,这是否定之否定规律。“一期念意勿乱”是说,我们在行持中一定要保持清净的正念,不能有夹杂间断,也不能著到空相上而连佛号都丢掉了,不要现出寂寂无记的呆相,这就是从闻思修的方法。持戒不能亏缺,以戒的方便达到定的效果。

【常精进。勿懈怠。勿岁计。勿日倦。立一念。勿中忽。除睡眠。精其意。常独处。勿聚会。避恶人。近善友。亲明师。视如佛。执其志。常柔弱。观平等。于一切。避乡里。远亲族。弃爱欲。履清净。行无为。断诸欲。舍乱意。习定行。学文慧。必如禅。除三秽。去六入。绝淫色。离众受。勿贪财。多畜积。食知足。勿贪味。众生命。慎勿食。衣如法。勿绮饰。勿调戏。勿憍慢。勿自大。勿贡高。若说经。当如法。了身本。犹如幻。勿受阴。勿入界。阴如贼。四如蛇。为无常。为恍惚。无常主。了本无。因缘会。因缘散。悉了是。知本无。加慈哀。于一切。施贫穷。济不还。是为定。菩萨行。至要慧。起众智。 】
以上是说,我们在不断精进的行持中,一定要保持长远心,要通过各种方便,除掉“财、色、名、食、睡”五盖,去除“贪、嗔、痴、慢、疑”五毒。所有三字诀的内容,说的是我们在行持中对外界一切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要分别、执著,要达到“一相三昧”,在行住坐卧中(比如不要考虑我们是否走累了、该坐着休息了、要住好地方、该换个环境舒畅一下),没有能修之心和所修之境,做到一如,达到“一行三昧”。让六根与六尘断开:让眼根不攀缘色尘,眼不分别色相;让耳根不攀缘声尘,耳不分别声相;让鼻根不攀缘香尘,鼻不分别香气;让舌根不攀缘味尘,舌不分别味道;让身根不攀缘触尘,让八触的感受完全消失;让意根不分别法尘,心念不分散,心不做计较。不著一切断,即不空,不著一切常,即不有。不落断常坑。渐次做到所有的这一切,就是由戒生定,因定发慧,由慧全戒。至此,大乘菩萨行才会逐渐圆满,清净自性本具的智慧逐渐显发,慢慢具足超世间的智慧。

【佛告跋陀和。持是行法便得三昧。现在诸佛悉在前立。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如法行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此千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一心念之,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已后见之。譬如人梦中所见。不知昼夜亦不知内外。不用在冥中。有所蔽碍故不见。跋陀和。菩萨当作是念。时诸佛国境界中。诸大山须弥山。其有幽冥之处。悉为开辟无所蔽碍。是菩萨不持天眼彻视。不持天耳彻听。不持神足到其佛刹。不于此间终生彼间。便于此坐见之。 】
佛陀总结前面的话对跋陀和菩萨说,坚持这样的行法,就能到达三摩地。在较短的时期内见十方佛,知自性中本具的清净法身佛与十方佛无二无别。在座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善男善女,完全按照佛陀的教诲去办,不缺戒,身心清净、专注一念,直到明白西方阿弥陀佛就在自性中。当下就能领解佛陀的真义。这样就等于经历了千万亿佛刹。有一个国土叫须摩提,只要不分昼夜,一心专念,经过七天七夜就能在自性中见到它。因为人的生命以七天为一个周期,踩般舟七昼夜色身会得到一定的转化,七天七夜净念相继,杂念自然减少,智慧逐渐现前,极乐世界自然有。就像人在梦中所感受的境界。人在梦中并不分别白天或是夜晚,也不分别梦从哪来。我们不要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思想上设置障碍,导致不能见清净佛国。佛陀开示跋陀和,菩萨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去思维。当我们在修持中见到清净佛国的时候,才能知道我们修行的障碍多如大山,重如须弥。不过有一条通往佛国的路,就在我们心中造作,自己掌握,心能清净,心自作佛,不会再有障碍。这样的菩萨不需用求天眼,自然能看透,不需得天耳,自然能听到各种声波的声音。不用神足通,自然能到达十方佛国,在这一期的寿命未尽之前,活着到达净土。就在这个世界,修般舟三昧念佛禅,便能生到实报庄严土。

【譬如人闻堕舍利国。有淫女字须门。复有人闻淫女阿凡和利。复有人闻优婆洹复作淫女。时其人未曾见此三女人。闻之淫意即动。是三人皆在罗阅只国同时念。各于梦中到其女边。与共栖宿。觉已各自念之。 】
比如有人听到堕舍利国,有淫女名叫须门,另一个人听到淫女阿凡和利,还有一人听到淫女优婆洹。当时那些人并没有见到这三个女人,听到她们的名字便起了淫念。这三个人都在罗阅只国同时想念,于是分别在梦中与其想念的那个女人共宿。醒来后都感觉这个事情就跟真的一样。

【佛告跋陀和。我持是三女人以为喻。汝持是事为人说经。使解此慧。至不退转地无上正真道。若后得佛号曰善觉。 【
佛对跋陀和说,我拿这三个女人的故事作为比喻,你用这个例子给人讲经,使人们了解如来真实义,通过实修显出真智慧,到达不退转七地以上菩萨的果位。那时佛就给你授记,号善觉如来。

【佛言。菩萨于此间国土。念阿弥陀佛专念故得见之。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 】
佛说,发菩提心愿生极乐国土的,在娑婆世界,早早的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就能生彼极乐,见自性佛。以前,在观想念佛中,见佛后,要心里起这样的观想:我用什么方法生到极乐国土的?就能感得阿弥陀佛告诉你:“想生极乐,只要念我名号,逐渐做到不坐不卧不眠不休,莫间断、莫夹杂,执持名号,就能生实报庄严土。”(比如高峰妙禅师发愿三年不沾床凳,而得禅定。)

【佛言。专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巨亿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在菩萨僧中说法不坏色。何以故。色痛痒思想生死识魂神地水火风。世间天上上至梵摩诃梵不坏色。用念佛故得是三昧。 】
佛说,心念专注就能往生,观想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光明、清净庄严,在大会中给诸上善人说法,佛的紫磨金身金刚不坏,这是因为佛对“色、痛痒、思想、生死识魂神、地水火风、世间、天上、上至梵、摩诃梵”这些人道的感觉和天道的享受不做分别、妄想、执著。由于思想坚固,心业成就,清净音闻而到达三摩地。

【佛告跋陀和。是菩萨三昧谁证者。我弟子摩诃迦叶因坻达须真天子。及时知者。有行得者。是为证也。如是跋陀和。欲得见十方诸现在佛者。当一心念其方莫得异想。如是即可得见。譬如人远出到他郡国。念本乡里家室亲族。其人于梦中归到故乡里。见家室亲属。喜共言语。觉为知识说之如是。 】
佛对跋陀和说,哪位菩萨证得七地以上三昧的境界呢?就是我的弟子摩诃伽叶因坻达须真天子等人,作为代表,及时如法行持到一定的程度,就首先到达三摩地。就是这样,跋陀和菩萨,想要及早见到十方诸佛的人,应当通过各种方便一心一意专念,不要有妄想杂念,这样就能马上见到。比如有人出远门,到别的国家,非常思念家乡的人,于是这人便会在梦中回到家乡,看到亲人,高兴地和他们一起谈心。醒来后把这个梦境说给懂得的人,就如修行成就后,把修行的方法传给信深愿切行精的人。

【佛言。菩萨闻佛名字欲得见者。常念其方即得见之。譬如比丘观死人骨。著前观之。有青时有白时。有赤时有黑时。其色无有持来者。是意所想耳。菩萨如是持佛威神力。于三昧中立自在。欲见何方佛即得见。何以故。持佛力。三昧力。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见。譬如人年少端正著好衣服。欲自见其形。若以持镜。若麻油、若净水、水精。于中照自见之。云何宁有影从外入镜麻油水水精中不也。 】
佛说,发菩提心的人,执持名号想要见佛,经常用方便法一心专念,就能见“真”佛。比如比丘做白骨观时,专心用功,能见到青、白、赤、黑等色彩,这色彩不是谁拿来的,是意念专注的缘故才见到啊!修善法的人就这样靠佛之威力,自由自在的长期定在三昧境界里,想见哪方佛,都能见到。为什么呢?靠佛的力量、禅定的力量以及清净自性的力量,靠这三种力,所以很快就能见到。比如少年人,相貌端正,穿好衣服,想看看自己的形象,如果拿镜子或装一碗麻油,或装净水,或水精,用这些东西照脸,自然会见到啊。难道说有影子从外面跑到镜子里,或麻油、净水、水精中去了吗?

【跋陀和言。不也天中天。以镜麻油水水精净故。自见其影耳。影不从中出。亦不从外入。 】
跋陀和答道,不是啊,尊敬的佛陀!因为镜子、麻油、水、水精清净的缘故,自然而然现出影子,并不是影子从镜子等处跑出来,也不是从外面跑进去。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言善哉。跋陀和。色清净故。所有者清净。欲见佛即见。见即问。问即报。闻经大欢喜。作是念。佛从何所来。我为到何所。自念,佛无所从来。我亦无所至。自念欲处色处无色处。是三处意所作耳。我所念即见。心作佛。心自见。心是佛心。佛心是我身。心见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见心。心有想为痴心。无想是涅盘。是法无可乐者。设使念为空耳。无所有也。菩萨在三昧中立者。所见如是。 】
佛说,甚是,跋陀和!恢复自性清净后,自觉周围一切都是清净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如果发现别人的错误,那我们自己早就错了。若能清晰的显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物,那么想见佛,自然就能立马见到。见到佛的时候,心里要自问:是谁在讲经说法?要轻松愉快的马上反应过来。做这样的观想:佛从哪里来?我为什么要到那里去?自己要清楚:佛不是从外来,我也没有地方可去啊!心里想: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都是唯心所现,心业成就。我一想就见,心想佛,就自然见到佛,我的心跟佛的心一样,佛即是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如果真正见到自性佛,清净的自性不会有分别想,也不会去执著。如果有妄想执著,就是愚痴心。没有分别妄想执著,就是寂静涅盘。如果意根还在攀缘法尘,则不能解脱。假定能观察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能作如是观,就会明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萨在三昧境界中所证的,就是这样!


【佛尔时说偈言:心者不自知。有心不见心。心起想则痴。无心是涅盘。是法无坚固。常立在于念。以解见空者。一切无想愿。 】
佛那时又做了总结:真心不会做分别想,真心不会去执著,心有妄想,则是愚痴,去除妄想分别执著,就是寂静涅盘。一切法比如一切药,是为治众生一切病而设,病愈不用药。能安住在三昧境界中,靠的就是一心不乱。万法因缘生,缘起而有,毕竟性空,到岸后,就不能再执著所用的方便“舟船”了。这样就断除了妄想分别执著,一切无想,终于完成了自度度人的大愿。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事品第三】

【菩萨有四事法。疾逮得是三昧。一者所信无有能坏者。二者精进无有能退者。三者智慧无有能及者。四者常与善师从事。是为四。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不得有世间思想。如弹指顷三月。二者不得睡眠三月。如弹指顷。三者经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饭食左右。四者为人说经。不得望人供养。是为四。复有四者。疾得是三昧。一者合会人至佛所。二者合会人使听经。三者不嫉。四者教人学佛道。是为四。复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一者作佛形像。用成是三昧故。二者持好素写是三昧。三者教自贡高人内佛道中。四者常护佛法。是为四。佛尔时说偈言 】
菩萨有四种方法,速证三昧境界,一所信坚定,没有什么能够破坏,二精进不生退心,三智慧无人能及,四跟随善师指导,这个四个个方法。另外也有四种方法,速证三昧境界,一无尘世思维,比如弹指三月,二不睡觉三个月如弹指三月,三行般舟不休息三个月,除了吃饭以外,四为别人说经,而不期望别人供养。这是四个方法。另外也有四种方法,速证三昧境界,一组织人员去佛堂,二组织人听经,三不嫉妒,四引导别人学佛法,这是四个方法。另外还有四个方法,速证三昧,一制作佛像,二书写此三昧经,三引导傲慢自大的人学佛,四护持佛法,这也是四个方法,这是佛陀宣说谒子
 【常信乐于佛法  精进行解深慧
 广分布为人说  慎无得贪供养
 意善解便离欲  常念佛有威德
 悉见知无数变  过去佛及当来
 并现在人中尊  诸相好若干种
 黄金色无秽漏  坚固教无极慧
 听是法无乱心  常舍离懈怠行
 无恚害向他人  敬于师当如佛
 慎无得疑斯经  一切佛所歌叹
 常造立佛形像  常教人学是法
 行如是得三昧  】

【佛告颰陀和。欲学是三昧者。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视善师不如佛者。得三昧难。菩萨敬善师从学得是三昧已。持佛威神于中立。东向视见若干百千万亿佛。十方等悉见之。譬如人夜起观星宿甚众多。菩萨欲得见今现在佛悉在前立者。当敬善师。不得视师长短。当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不得懈怠 】
佛陀对颰陀和菩萨说,想学此三昧者,应当尊敬供养导师,如同佛陀一样,视善师不如佛陀者,很难证三昧,菩萨尊敬善师学得此三昧,被佛神威加持,东向看见千万亿佛,十方世界都能见到。就象人夜里起来看见天空星宿一样多,菩萨如果想看见现在佛显前,应当尊敬善师,不得计较善师长短,应当具足六度波罗密于一心,不得懈怠。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譬喻品第四

【佛告颰陀和。菩萨得是三昧不精进行者。譬如人载满船珍宝渡大海。船中道坏。阎浮利人皆大愁忧念失我尔所宝。菩萨闻是三昧不学者。一切诸天人民皆悲忧言。乃失我尔所经宝。佛言。是三昧经者。是佛所嘱。佛所称举。闻是深三昧。不书学诵守持如法者。是为愚痴。譬如痴子人持栴檀香与之。而不肯受谓之不净香。主言。此栴檀香也。卿莫谓不净。嗅之知香。视之知净。其人闭目不嗅不视也。佛言。闻是三昧不肯受持者。如彼痴子是为无知。反呼世间为有。不入空不知无。自谓如法。反作轻戏言。佛亦有深经乎。亦有威神乎。反相形言。世间亦有比丘如阿难乎。佛言其人从持是三昧者。所去两两三三相与语言。是何等说。从何得是语。为自合会作是经。非佛所说。佛告颰陀和。譬如贾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痴子。曰评此直几钱。贾客言。持是珠置冥中。其光所照直满中宝。佛言。其人不知是珠而言。其价能与一头牛等不。宁可贸一头牛与我者善。不肯者休。如是颰陀和。菩萨闻是三昧不信。反形相者。如彼痴子。佛言。菩萨闻是三昧信受持修行者。四面皆拥护无所畏持戒完具。是为高明。智慧深入当分布语人展转相教。当令是三昧久在世间。佛言。痴人自于前世不供养作功德。反自贡高。多行诽谤嫉妒。贪财利故欲求名誉。但欲哗说不信深经。闻是三昧不信不乐不学。反诽谤是经。言非佛所说。佛告颰陀和。今我故语汝如是若善男子善女人。持珍宝满三千国土布施。设有是功德。不如闻是三昧信乐者。其福过彼上。 】
佛陀对颰陀和菩萨说,菩萨得到这样的三昧却不精进,如同满载珍宝的船渡大海,船中损坏,世人皆忧愁失去所爱珍宝。菩萨听到这样的三昧方法却不学,所有的天人都会悲伤其失去佛经之宝。佛陀说此三昧经,是佛陀所嘱托,佛陀所称赞,听到这样深密的三昧之法,不学习不背诵,实在是愚痴,就象愚蠢的人,有人拿着栴檀香给他,他却不肯接受说是不干净的香,送香给他的人对他说,这是栴檀香,你不要说是不干净的香,你闻了就知道了这是干净上等的香。他却闭着眼睛不闻不看。听到这样三昧的人却不修持,如同这个愚痴之人,却说世间为实有,不是空却不知道是无,却自己说自己知道真理,反而轻蔑嬉戏,说佛法也有深澳的真理?也有什么厉害的?并反问,世间有象阿难这样的比丘,佛说修持这个三昧的人,这么点语言,是谁说的,从哪里来的,自己组织起的这个经,并不是佛所说。佛陀对颰陀和菩萨说,就象商人拿着摩尼宝珠对种地痴人说这个值多少钱,把宝珠放黑暗中,光照直满中宝,佛陀说,这个种地痴人不知道宝珠价值,这个珠子价值能和一头牛想等吗,宁愿买一头牛,如此这样,颰陀和,菩萨闻这个三昧不相信,反问象这样,如同这个痴人。佛陀说,菩萨听闻此三昧经而修持,四面全力拥护,无所畏惧,持戒完整,是最为高明。智慧深厚的,应当广为他人说法。让此三昧经久住世间。痴人前世不供养积累功德,反而自傲功高,经常诽谤嫉妒,贪财名利,并总是大声说不信此深经。听到此三昧经典不相信不高兴也不学,反而诋毁此经,说非佛所说。今天我对你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说,就是把布满三千国土的珍宝去布施,这个功德都不如听到此三昧经而相信,其福德远超那布施之功德。

【佛告颰陀和。如我所说无有异。今故说是语耳。今见我说是三昧有疑者。其人却后除在恶师边。正使善师所其功德不足言。如是辈人。转与恶师从事。闻是三昧不信不乐不学。何以故。其人所更佛少。智慧少故不信耳。佛告颰陀和。其有闻是三昧。不轻笑不诽谤。不疑不乍信乍不信。欢喜乐书学诵持者。我悉豫知见之。其人不独于一佛二佛所作功德。悉于百佛所闻是三昧。却后世时闻是三昧。书学诵持守之一日一夜。其福不可计。自致得阿惟越致。所愿者得。佛告颰陀和。听我说譬喻。有人取一佛刹悉碎如尘。取一尘皆复尽破。如一佛刹尘。云何是尘数宁多不也。颰陀和言。甚多甚多天中天。佛言。有菩萨尽取一尘置一佛刹。其数尔所佛刹。满中珍宝悉持供养诸佛。其福功德少少耳。不如闻是三昧学书诵持。为他人说守。须臾间闻。是功德不可复计。何况已得是三昧悉具足者。佛尔时说偈言 】
佛陀对颰陀和菩萨说,如我所说不会有异,所以今天才说这样的话,今天见我说此三昧经还有怀疑的,其人去后不是在恶师边,就是烦恼善师,说其功德不足言道,这样的人转而跟随恶师,听到此三昧经典不相信不快乐也不学习。为什么呢,因为此人跟随佛陀的机会太少,智慧少所以不相信,佛陀对颰陀和菩萨说,如果有人听闻此三昧经典,不轻视嬉笑不诋毁,去后世听闻此三昧经典,书写持颂一日一夜,其福德不可计算,自然到达不退转境界,所愿皆成。佛陀对颰陀和菩萨说,听我说譬喻,有人取佛刹世界捣碎象尘埃,再取一尘埃捣碎,这样一佛刹世界微尘,多吗?颰陀和说,非常非常多,佛陀说,有菩萨取这样一佛刹世界微尘珍宝供养诸佛的功德,和听闻此三昧经典后书写、持颂、修习的功德相比实在少之又少。为他说此三昧经典,即使时间极少,也是功德不可计量。更何况已得三昧境界具足,这时佛陀说谒子言如下:
 【若有菩萨求众德  当说奉行是三昧
 信乐讽诵不疑者  其功德福无齐限
 如一佛国之世界  皆破坏碎以为尘
 一切佛土过是数  满中珍宝用布施
 不如闻是三昧者  其功德福过上施
 引譬功德不可喻  嘱累汝等当劝教
 力行精进无懈怠  其有诵持是三昧
 已为面见百千佛  假使最后大恐惧
 持是三昧无所畏  行是比丘已见我
 常为随佛不远离  如佛所言无有异
 菩萨常当随其教  疾得正觉智慧海 】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辈品第五

【颰陀和白佛。难及天中天。若有弃爱欲作比丘闻是三昧。当云何学。云何持。云何行。佛言。弃爱欲作比丘欲学是三昧者。当清净持戒。不得缺如毛发。常当怖畏于地狱痛苦。远离于谀谄。是为清净。云何为缺戒也。佛言。求色。云何为求色。佛言。其人意念我持戒自守。使我后世生。若作天若作遮迦越王。如是为乐爱欲。是为缺戒。佛告颰陀和。其有欲学是三昧者。清净自守持戒完具。不谀谄。常为智所称誉。于经中当布施当精进。所志当强。当多信当劝乐。承事于师视当如佛。得三昧疾设不恭敬。轻易欺调于师。正使久学是三昧疾忘之。佛告颰陀和是菩萨若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闻是三昧当视如佛常敬尊。不当持谄意向。菩萨不得有谄意。常当至诚。常乐独处止。不惜身命。不得悕望人所索。常行乞食不受请。自守节度所有趣足而已。经行不得懈卧。如是经中教。学是三昧当守如是。颰陀和白佛。难及天中天。后世若有懈怠菩萨。闻是三昧不肯精进学。当云何若有菩萨精进欲学者。我辈当随是经教之。佛言。善哉颰陀和。我助其欢喜。过去当来今现在佛皆助欢喜。佛尔时颂偈言 】
颰陀和菩萨对佛陀说,实在为难天中天了<佛陀另一尊称>,如果有去除贪爱欲的比丘听闻此三昧经典,应当如何学习,如何受持,如何应用呢?佛陀说,去除爱欲的比丘想学此三昧经典,应当清净持戒,不得有如毛发般细微省缺,应当经常畏惧地狱痛苦,远离谀谄,这才算作清净。什么是没有省缺持戒呢,佛陀说,求色,什么是求色呢,佛陀说,这个人只思维自己持戒自守,使他后世转生时,或转生为天人或转生为转轮王,这样就是沉迷爱欲,这个就是省缺持戒,佛陀对颰陀和菩萨说,如果他想学此三昧经典,需清净持戒完备,不谀谄,常常被智者所称道。经行中应当布施,精进。所发志愿应当坚强,应当持久坚信,应当劝他人乐于行此三昧经典。礼敬此经导师如同礼敬佛陀,不轻慢待师,烦恼就会因为持久学习此三昧经典而迅速遗忘。佛陀对颰陀和菩萨说,有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听闻此三昧经典应当如同对佛一样礼敬。不应当有任何谀谄思维。菩萨更不应当有,并长久保持至诚之心。常乐于独处,不必过于顾虑身体性命,不得期望他人供养,常常乞食不赴请宴,清净自持的乐趣足亦。经行时不得懈怠躺卧,这样就是按经中所教导,学此三昧经典就应当这样。颰陀和菩萨对佛陀说,实在为难天中天了,后世如果有懒散的菩萨,听闻此经却不肯精进修持,我们就应当以此经劝导他,佛陀说,非常好,颰陀和,我会助其生欢喜之心,过去未来现在佛也会助其生欢喜之心,这时佛陀说颂偈:
 【如我所说悉受持  常独处止行功德
 自守节度不聚会  常行乞食不受请
 敬于法师视如佛  除去睡眠志开解
 常自精进无懈怠  如是行者得三昧  】

【颰陀和白佛。比丘尼求菩萨道。欲学是三昧。当云何行。佛言。比丘尼求是三昧者。不得自高。常当卑谦。不得自贵。不得自大。不得嫉妒。不得嗔恚。不得贪财利色。常当清净不得惜躯命。常乐经法念多学问。当弃淫怒痴不得贪好服饰珠环。当为智者称誉。当敬善师视如佛。不得有谄意。佛尔时颂偈言 】
颰陀和菩萨对佛陀说,比丘尼行菩萨道,想学此三昧经典,应当怎么做呢,佛陀说,比丘尼求此三昧,不得自恃甚高,应当时常保持谦卑,不得自以为贵,不得自大,不得嫉妒,不得嗔恚,不得贪财好色,应当时时保持清净持戒,不得过于顾惜身家性命,常持喜悦之心颂读修学此经。应当抛弃淫欲、愤怒、愚痴之心,不得贪爱服饰珠宝,而因此被智者所称赞。应当礼敬此经导师如同礼敬佛陀。不得有任何谀谄之心,这时佛陀说颂偈:
 【若比丘尼求三昧  常当精进勿懈怠
 无得听于贪欲心  除去嗔恚自高贵
 不得慢欺及调戏  常行至诚立一信
 恭敬善师视如佛  如是行者得三昧  】

【颰陀和白佛。若有居士修道。闻是三昧欲学者。当云何行。佛言。居士欲学是三昧者。当持五戒令坚。不得饮酒。亦不得饮他人。不得与女亲熟。不得教他人。不得有恩爱于妻子男女不得贪财产。常念欲弃家作沙门。常持八关斋。当于佛寺中。常当念布施。布施已不念我自当得其福。用为一切施。常当大慈敬于善师。见持戒比丘。不得轻易说其恶。作是行已。当学守是三昧。佛尔时颂偈言 】
颰陀和菩萨对佛陀说,如果有在家居士修道,听闻此三昧经典,应当如何做呢?佛陀说,居士想学此三昧经典,应当坚定的受持五戒,不得饮酒,也不得劝导他人饮酒,不得对其他女子轻浮之言行,也不得如此教人,不得贪恋恩爱于妻子或丈夫,不得贪财,常常思考并想离家作沙门。在寺庙中常持守八关斋戒,常思维布施,布施完了不应当思考我会获得福报。为一切众生布施,常常大礼敬善师,见到持戒比丘,不得轻易说其错误之处,能这样,就应当修持此三昧经典,这时佛陀说颂偈:
 【居士欲学是三昧  当持五戒勿毁缺
 常当思欲作沙门  不贪妻子及财色
 常八关斋于佛寺  不得贡高轻蔑人
 心无荣冀思所欲  奉行经法心无谄
 弃舍悭贪常惠施  常当奉敬比丘僧
 常志一行勿懈怠  学是三昧当如是  】

【颰陀和白佛。优婆夷闻是三昧欲学者。当云何行。佛言。优婆夷欲学者。当持五戒自归于三。何等为三。自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视吉良日。不得调戏。不得慢恣有色想。不得有贪欲之心。常当念布施。欢乐欲闻经。念力学问敬重善师。心常拳拳不得有懈。若有比丘比丘尼过者。以坐席宾食之。佛尔时颂偈言】
颰陀和菩萨对佛陀说,优婆夷听闻此三昧经典想修持,应当怎么做呢,佛陀说,优婆夷想学,应当持五戒并作三归依,什么是三皈依,就是身命皈依佛法僧,不得供奉外道,不得礼拜天人,不的供奉鬼神,不得有良辰吉日之想,不得轻浮嬉笑,不得傲慢放纵贪图外色之想,不得有贪欲之心,常常思维布施,乐于听闻经典。常思维学习,敬重善师。拳拳之心而没有懈怠。如果有比丘,比丘尼路过,能以斋饭供养,这时佛陀说颂偈:
 【优婆夷欲学三昧  奉持五戒勿缺毁
 承事善师视如佛  不得拜天祠祀神
 除去杀盗及嫉妒  不得两舌斗彼此
 不得悭贪常念施  见恶覆藏唯叹善
 不得谀谄有邪淫  常当卑谦勿自大
 敬事比丘比丘尼  如是行者得三昧】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拥护品第六

【颰陀和菩萨。罗邻那竭菩萨。憍日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和轮调菩萨。是八菩萨。见佛所说皆大欢喜。持五百劫波育衣布施。持身自归。持珍宝供养。佛告阿难颰陀和等五百人。人中之师。常持正法随顺教化。莫不欢喜。乐随侍者心净无欲。时五百人。皆叉手立佛前。颰陀和白佛。菩萨持几事。疾得是三昧。佛言有四事。一者不信余道。二者断爱欲。三者当清净行。四者无所贪。是为四。如是行者。今世即得五百功德。譬如慈心比丘终不中毒。兵刃不加。火不能烧。入水不溺不害。正使劫尽烧时。堕是火中火即为灭。喻如大水灭小火。菩萨持是三昧者。若帝王若贼若水火。若龙夜叉蟒师子虎狼。[狂-王+加]玃薜荔鸠坻。一切毒兽及鬼神。欲娆人欲杀人。欲夺人衣钵。坏人禅夺人念故。欲中是菩萨。终不能也。除其宿命不请。如我语无异也。佛言。持是三昧者。终不痛目若耳鼻口身体。心终不忧。除其宿命所作。佛言。是菩萨为诸天龙神。及阿须轮。夜叉鬼神。迦楼罗鬼神。甄陀罗鬼神。摩睺勒鬼神。若人非人。皆共赞誉。是菩萨。皆共拥护承事供养。瞻视敬仰思欲相见。诸佛世尊亦然。是菩萨所未诵经前所不闻持。是三昧威神悉自得之。若昼日不得者。夜于梦中悉得之。佛告颰陀和。其有持是三昧者。我说其功德。一劫复过一劫。不可尽竟。略说其要尔 】
颰陀和菩萨、罗邻那竭菩萨、憍日兜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和轮调菩萨这八个菩萨,听闻佛所说皆非常欢喜,持五百件棉织的上等侩衣,各种珍宝布施,乃至用自己的身体供养佛,佛陀对阿难、颰陀和菩萨等五百人说,人中之师,常用正法随顺众生进行教导,众生莫不喜欢,乐于跟随的清净无欲,这五百人叉手手战立在佛陀面前,颰陀和菩萨对佛陀说,菩萨修持哪些行为,能快速证得三昧境界,佛陀说有四个,一不信外道,二断除贪爱之欲,三持戒清净,四无贪爱之心,这四个应当这样修持,并且此世就能获得五百功德,比如拥有善心的比丘终身不会中毒、不被刀兵所伤、不被火所烧伤、不会被水溺亡。大劫将至时、坠入这火中火也会熄灭,就象大水灭小火。菩萨修持此三昧经典,如果帝王、盗贼、水火、龙、夜叉、蟒、师子、虎狼、[狂-王+加]玃、薜荔、鸠坻一切毒兽及鬼神想骚扰或欲杀害他,或者抢夺他的衣钵,扰乱他禅定,扰乱其心念,都不能得逞,除非是他的宿命如此,就如同我所说不会有异。佛陀说,修持此三昧者,眼睛鼻子嘴巴身体终不会疼痛,内心也无忧扰,除非其宿命如此。佛陀说,这个菩萨会被诸天龙神、及阿须轮、夜叉鬼神、迦楼罗鬼神、甄陀罗鬼神、摩睺勒鬼神、人非人共同赞叹,皆共同侍奉供养他,瞻仰礼敬并期待与他相见,诸佛世尊也是如此,这个菩萨在以前未诵经未修持,修持此三昧神威也全部尽得,若白天没有证得,夜里梦中也会知晓。佛陀对颰陀和说,修持三昧的人,我即使说一劫又一劫的时间,其功德也无法说尽,只能略说其概要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劝助品第七

【佛告颰陀和。菩萨于是三昧中。将有四事助其欢喜。过去佛持是三昧。助欢喜自致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今现在十方无央数佛。亦于是三昧中。四事助欢喜得。当来亦当从是四事助欢喜得。我悉助欢喜。】
佛陀对颰陀和菩萨说,菩萨欲修三昧过程中,将有四事供养助他生欢喜之心。过去诸佛修持此三昧因为助其欢喜而自致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之境界,其智慧具足圆满。今十方诸佛,也是修持此三昧因为四事供养助其欢喜获得圆满智慧。将来诸菩萨修持次三昧也应当有此四事供养助其欢喜,我也会助其欢喜。


【佛告颰陀和。是三昧中四事助欢喜。我于是中说少所譬喻。人寿百岁随地行至者不休息。其人行过于疾风。宁有能计其道里不。颰陀和言。无有能计者。独佛弟子舍利弗罗。阿惟越致菩萨。乃能计之耳。佛言。我故语诸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取是人所行处满中珍宝布施。不如闻是三昧四事助欢喜。其福过布施者。百千万亿倍。当知是助欢喜福甚尊大。 】
佛陀对颰陀和菩萨说,修持此三昧将有四事供养助他生欢喜之心。我就此少说几个譬喻,假使其人寿命百岁行走而不睡觉,行走的速度快过疾风,那么能计算出他走了多少路吗,颰陀和说无法计算,惟独拥有神通的佛弟子达到不退转菩萨阶位的舍利弗能够计算。佛陀说,我对你们这些菩萨说,如果有善良男女,取布满其所行道路的珍宝去布施,也不如以四事供养助闻此三昧经典者生欢喜之心所获得功德多,其功德多过百千万亿倍,应当知道,助修持此三昧之人生欢喜之心功德多么巨大。


【佛告颰陀和。乃久远不可计阿僧祇。尔时有佛。名私诃摩提等正觉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在空闲之处。是时阎浮利纵广十八万亿里。凡有六百四十万国。悉丰熟人民炽盛。有大国名颰陀和。有转轮王惟斯芩。往到佛所礼毕却坐一面。佛知其意便为说是三昧。其王闻之助欢喜。即持珍宝散佛上。自念曰。持是功德令十方人民皆安隐。时私诃提佛般涅槃后。惟斯芩王寿终。还自生其家作太子。名梵摩达尔。时有比丘名珍宝。是时为四部弟子说是三昧。梵摩达闻之助欢喜。踊跃持宝直百亿散其上。复持好衣供养之。以发意求佛道。与千人俱。于是比丘所作沙门。求学是三昧。与千人共承事师八千岁不休懈。得一闻是三昧四事。助欢喜入高明智。因是却后更见六万八千佛。辄于一一佛所。闻是三昧自致得佛。名坻罗惟逮等正觉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 】
佛陀对颰陀和菩萨说,无法计算的久远劫以前,那时有一尊佛,名字叫私诃摩提、等正觉、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那时国土纵广十八万亿里,有六百四十万个国家,人民众多富足,有一个大国名字叫颰陀和,有一位转轮王叫惟斯芩,前往佛的处所,礼敬之后坐在一边,佛陀知道他的意思就为他宣说此三昧经典,转轮王惟斯芩听闻之后非常开心,随即奉上珍宝供养佛陀,并想,以这样的功德定能让十方人民安隐快乐。等到私诃提佛涅槃后,转轮王惟斯芩也寿终,但还是转生成他家的太子,名字叫梵摩达尔,那时有个比丘叫珍宝,正在为四部弟子宣说此三昧经典,梵摩达尔听闻之后就为了助他生欢喜之心,非常积极的用大量珍宝供养他,又用上好衣服供养他,以助其生成佛之道意,有一千多人跟随这个比丘剃度成为沙门,求学此三昧经典,共同侍奉此比丘善师至八千岁从无懈怠,以求得听闻此三昧经典,四事供养助大家生欢喜之心获得高明智慧,以后更是能在修持三昧中得见六万八千佛,去每一个佛的处所,听闻此三昧经典直至成佛,名叫坻罗惟逮、等正觉、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佛世尊。


【是时千比丘从得等正觉。皆名坻罗郁沈。教不可计人民皆求佛道。佛告颰陀和。何人闻是三昧。不助欢喜学持守诵为人说者也。佛言。若有守是三昧者疾逮得佛。但闻其功德不可计。何况学持者。若去百里千里。有是三昧当求之。何况近而不求学也。若有闻是三昧欲学者。当承事其师十岁。供养瞻视不得自用。当随师教常念师恩。佛言。我故为汝说之。闻是三昧去四千里者。往到其所。正使不得闻。其功德不可计也。所以者何。专精进故。会当得之自致作佛】
那时那一千多比丘证得正等正觉,名字都叫坻罗郁沈,又都教导大众修学佛道。佛陀问颰陀和,你说什么样的人听闻此三昧,不会自修、教人、助其他欲修之人生欢喜之心呢?佛陀说,若有人修持此三昧将快速成佛,只是听闻此三昧功德已经不可计量,更何况能够修持呢。即使相距百里千里,有此三昧经典也应当去求,何况近在眼前,却不修学啊?若有听闻此三昧想学的人,应当供养善师十年,供养礼敬不得自以为是,应当听从善师教导,常常感激善师恩德。佛陀说,我之所以为你们说,听闻此三昧经典即使四千里外,也当去其处所听闻,其功德不可计量,为什么呢,因为精进,所以当能证此三昧直至成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3-6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至诚品第八


【佛言。乃往昔有佛。名萨遮那摩等正觉无上士天人师佛世尊。时有比丘名和轮。其佛般涅槃后。是比丘持是三昧。我时作国王刹利种。于梦中闻是三昧。觉已便行。求是比丘即依作沙门。欲得闻是三昧。承事其师三万六千岁。魔事数数起竟不得闻。 】
佛陀说:久远以前,有一佛,名萨遮那摩如来、应供、正遍知。当时该佛门下有一比丘名和轮,佛涅盘后,这个比丘修持此三昧。我那时做国王刹帝利种,在梦中听闻此法门,醒后立即付之行动,跟随和轮比丘出家为沙门,求奉此三昧法门,承事师三万六千年。魔障之事频频而起,竟然不得而闻。


【佛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我故语汝等。疾取是三昧无得忘失。善承事其师持是三昧。至一劫若百劫若百千劫。莫得有懈倦。守善师不离。若饮食资用。衣被床卧珍宝以上勿有爱惜。设无者当行乞食给师。趣当得是三昧莫厌。常当自割身肉供养于善师。何况宝物此不足言耳。承事善师当如奴事大家。求是三昧者当如是。得三昧已。当坚持常念师恩。是三昧难得值。正使求是三昧至百千劫。但欲得闻其名不可得。何况学而不精进。得是三昧精进学转教人者。正使如恒河沙佛刹满中珍宝。用布施甚多。不如学是三昧者。 】
佛陀对众弟子说,我对你们说,你们需要迅速证得此三昧不要忘记,礼敬此三昧经典导师,一劫百劫千劫,也不要有懈怠。并且常守在善师旁不离开,对于供养善师的饮食日常用品,衣服卧具珍宝不要有任何爱惜。如果一无所有也应当通过乞讨供养善师,求此三昧不厌倦。甚至割肉供养善师,何况珍宝,不足言道了。礼敬善师如同奴仆侍奉士大夫。求此三昧就应当这样。证得此三昧,也应当时常感激善师之恩。此三昧经典百千劫也难求,就是想听闻其名都无可能,更何况修学却不精进。得到此三昧经典精进修学的同时也应转教他人,这样的人如同恒河一样多的诸佛刹土中的珍宝一样稀有,物质布施再多,其功德也无法与此学三昧经典之人相比。


【佛告颰陀和。若有人欲学者。当助欢喜。欲学而得。学者持佛威神使学。当好书是三昧著素上。当得佛印印之。当善供养。何谓佛印。所谓不当行无所贪无所求无所想。无所著无所愿。无所向生。无所取无所顾。无所住无所碍。无所结无所有。尽于欲。无所生无所灭。无所坏无所败。道要道本是印。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何况愚痴者。是印是为佛印佛言。我今说是三昧时。千八百亿诸天阿须轮鬼神龙人民。得须陀洹道。八百比丘得阿罗汉。五百比丘尼得阿罗汉。万菩萨得是三昧。得无从生法于中立。万二千菩萨不复退转。佛告舍利弗目揵连比丘颰陀和等。我从无数劫求道。今已得作佛。持是经嘱累汝等。学诵持守无得忘失。若有欲学者。当具足安谛教之。其欲闻者。当为具足说之。佛说经竟。颰陀和菩萨等舍利弗目连比丘阿难及诸天阿须轮龙鬼神人民。皆大欢喜。为佛作礼而去 】
佛陀对颰陀和说,如果有人想修学此三昧经典,应当助其生欢喜之心,助其想学就能得到。修学的人凭借佛的神威加持能助其精进。应当精心将此三昧经典书写在素绢上,即得佛印印其上,应当礼敬供养。什么是佛印,即所谓不放逸、无贪欲、无痴想、无所攀着、无所痴愿、无所向往、无所执取、无所顾虑、无所执着、无所障碍、无所纠结、无所占有、欲望殆尽、无生、无灭、无坏无败、佛道核心即是此印。阿罗汉、辟支佛都不能企及,更何况愚痴之人。此印即为佛印佛言。我今天说此三昧一千八百亿阿修罗、鬼神、龙、天、人民,都得预流果,八百比丘都得阿罗汉道,五百比丘尼都得阿罗汉道,成万菩萨都得此念佛定法门,都得无比的快乐。一切佛都出现在面前,一万二千菩萨都不再退转。佛陀对舍利弗、目揵连、颰陀和、众比丘等说,我从无数劫以前求佛道,至今成佛,持此经嘱咐你们,学诵持守此三昧法门不的得忘失。如果有学此三昧者,应当安心修静受学,他想听的就全部告诉他,佛陀说完此经后,颰陀和菩萨等,舍利弗、目犍连、阿难大比丘等,诸天、阿修罗、龙、鬼神等大众皆十分开心,顶礼佛陀后离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2 23: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