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27|回复: 3

[众善奉行] 《周易》思想,解读老子的生命观和养生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4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用《周易》思想,解读老子的生命观和养生观
**

**朱东

**

中国人显然是一个对生命本身,有着深刻理解,进而也对所谓的养生之术颇为关注的群体。

这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应当说是拜中国的道家之所赐。于是,道家的鼻祖老子身上,也就自然泛起了一层善于养生的光环。老子的许多言论,也就是《道德经》中的许多篇章,也自然被后世的养生家,视为思想的源泉,加以反复的阐释和发掘。

但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随着养生理论的逐渐发展与普及,至少在绝大多数人的认识当中,形成了这样一个印象——养生就是要设法增益生命,也就是说“养生”就等于“益生”。

我们今天就从这两个字开始,看一看老子的生命观和养生观,到底是什么样的。

老子说: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这里面的“祥”不是吉祥的意思,相反是灾祸的意思。

“益生”就是用人为的方法,来增益自己的生命的意思。后世的所谓养生,绝大部分在事实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个我们先放一放,等会再说。先说“强”的问题。

老子说“心使气曰强”,非常通俗,就是完全听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或者说欲望的驱使,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完全没有约束。

后面的“物壮则老,谓之不道”又对这种“强”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
所谓“壮”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强”的意思。“物壮则老,谓之不道”就是说,“物壮”——处于强的状态,并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是“物壮则老”因为壮而趋于“老”,变得固着不变,一味的继续向前发展,那就是“不道”的。

换句话说,这个“老”在这里就是“心使气”的具体表现,所以,老子所说的“强”,更多的是指一种不懂得收敛的心态。

“不道”就是与大道不合,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人必须要合于“道”,这并不是某一些人的选择,而是人作为“道”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所必须面对的事实,否则就要承担各种不合于道而产生的危害。

所以,老子说“不道早已”,应当早点停下来,或者干脆就不要发生。

好了,我们现在可以回过头来,看“益生”的问题,“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这三句话是并列,其实就是一件事的三种表现,或者说“益生”和“物壮则老”分别是“心使气”是“强”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也可以把“益生曰祥”,视为对拥有“强”这种心态的人的一种警戒。

为什么“益生曰祥”,换句话说,为什么养生反倒容易带来灾祸了呢?关于这个问题,老子用了一段非常不好懂的话,来说明它——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虎兕,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要理解这句话说得是什么意思,关键在于弄明白什么叫“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徒,是途的通假字。)
古人由于没有弄明白这个问题,所以往往将“出生”与“入死”两件事,理解为前后两连的两件事,即先经历“生之徒十有三”,再登“死之徒十有三”。虽然看似符合常人之认知,然而却并不符合生命运动之事实,即不合于道,所以随后的解读非常曲奥难懂。

事实上,老子在此处,借用了《易》中所藏之变易过程,来阐释生命——生死之道,其最显著特征为,生与死,“生之徒”与“死之徒”是并行重叠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看一个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这张图中间的,是跟大熊猫一样广为人知的中国的符号——太极图。

在许多人心中,这个图和周易,和八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就是一回事。事实上,它也的确与周易,跟八卦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这个太极图的出现与周易之间,至少存在两千年以上的时间差距。而在此之前,我们的先人是通过周易中卦象的变化,来阐释太极图中的这种变易关系的。

具体的说,就是利用图中所示的所谓【十二消息卦】,来用定格分镜头式的方式,来诠释阴阳变化的过程的。

十二卦合在一起,就像动画连放一样,反映了阴阳变化的连续的过程,分开来看,又分别对应着阴阳变易的十二个不同阶段。

“十有三”是指循环一周之后,再重新又回到起点的过程。

比如,阳自复起至乾而极盛,至于坤而极衰,其间一共十而有二,再归而至复,又加其一,而成“十有三”。
同样的道理,姤为死之生,亦可经循环而得“死之徒十有三”。
很明显——在阳/生之途中,有阴/死存在;在阴/死之途中,有阳/生存在。
可见,虽然各自都有“十有三”,实则死生是一途。

这就如同人生虽说有成长与衰老之期,但是,实际上从呱呱坠地那一时起,人就已经踏上了死之途。

所以,虽然分指“出生”与“入死”两事,但实际上却是,只要出离生之境即入死之地。

也就是说,死生相偕而行,生死平行而同步,“生之徒”就是“死之徒”,同步而行生不入死,死不入生,生之途走向终了之日,正是死之途趋于壮盛之时。

所以,在人的生命之中,向前加速生一步,则由生入于死;向后迟滞一步,则死就会入于生,或者说生落于死。

“死之徒”有点像我们现在说的暗物质一样,是掌握在道的手中的,不是人力所及的范围。人力所能及的,只有可见的生之徒。

所以,人生虽然同行于生死之途,但实际上仅能行于“生之徒”而已。因此,踏前一步入于死地,滞后一步也必然入于死地。

而所谓“益生”也好,“生生”也罢,归根到底都是想用人为的手段,来干预生命的进程。要么要加速成长的速度,要么是要延缓衰老的过程。但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或许有人要说,不是有人养生效果很好吗?

是有这样的人,但是这样的人不是通过“益生”,不是通过“生生”,而是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约束,使自己的生存方式,更加符合大道的规律。

说白了,以前是经常踏前一步,或者滞后一步,而现在是,尽量的跟上大道的脚步和节奏。

比如说,一个人的天命是100岁,如果一回踏前一步,一回滞后一步,实际上就是在自己消耗自己的生命,可能只能活到70岁。

后来调整了,合于大道了,既不踏前,也不滞后,那么就可以活到95岁了。

人能改变的是这个70——95的差别,不能改变的是那个100的上限。
用今天的话说,“生命体的自然生长,是完成生命过程的最佳途径。所谓‘最佳’是指生命体在正常生活环境中的充分实现。”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善执生者”——善于把握自己生命的人。他们长寿的办法,不是靠吃药进补,而是不入死地,也就是让自己的生命里“无死地”。

相比之下,所有的“益生”者,“生生”者,都是以“心使气”的强人,都是希望通过人为的干预,来强行改变生命历程的人。反之,那些“善执生者”,则是順合于大道的人,顺应于生命规律的人。



发表于 2016-3-4 10:2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还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又说,以无有入无间。可见,其思想的着眼点非“养生”,恐怕是以生合道,当然其道还是“生生不息之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其着眼点确实高出芸芸大众一筹,所以能够比阶欲界天神。
但如果用佛法视之,生生不息之道,虽可长寿千万亿年,仍有终时,小乘法取无生心意而修,清净烦恼障,登证有余涅槃,超绝三界,长寿八万四千劫,发起三明六通自在,又岂可同日而语哉!
来自: 微社区

点评

阿弥陀佛!合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3-5 20:51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Jacky_wa3eH 发表于 2016-3-4 10:29
老子还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又说,以无有入无间。可见,其思想的着眼点非 ...

阿弥陀佛!合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6 17: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