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95|回复: 9

[善导思想传承] 【上人法语】净土宗不靠开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3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上人法语】净土宗不靠开悟2015-10-12 慧净法师 净土宗弘愿寺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各位法师慈悲,各位莲友: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净土宗四不”。是哪四不呢?净土宗有净土宗自己的宗旨及特色,宗旨是:
信受弥陀救度,
专称弥陀佛名,
愿生弥陀净土,
广度十方众生。
  特色是: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平生业成,
现生不退。
  “净土宗四不”是特色之外的另一种特色。论净土宗的特色,除了上面所说的四句之外,“易行”也是特色,显示净土宗是易行道的法门。不过,易行其实也含在四句偈里面,因为“本愿称名”就能够“凡夫入报”,只要称名,本身就是靠上弥陀的根本愿,弥陀的根本愿是念佛,念佛本身很容易,所以净土宗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易行”。
  “四不”,是指四种不一定需要的行持或条件:
不靠开悟,
不靠三学,
不靠忏罪,
不靠断惑。
  不靠开悟:不依靠或不假藉开悟的境界,因此不需要另外特别去追求开悟。
  不靠三学:三学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可以说是大乘佛教的总纲,开展的话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再开展的话,就是无量法门。净土宗之往生成佛不依靠戒定慧的功德、功夫与境界。
  不靠忏罪:以种种仪式,譬如拜大悲忏、地藏忏、金刚忏、药师忏、梁皇宝忏或者朝山等等,来忏悔自己的罪障。净土宗也不依靠这一些。
  不靠断惑:“惑”就是烦恼,烦恼有见思惑、尘沙惑与无明惑,净土宗也不依靠断除烦恼而解脱。为什么?因为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所谓“现生不断烦恼得涅槃”。因此特色才说“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如果详细来说,也不只这四点,譬如:不靠观想、观像的念佛,不靠实相的念佛,也不靠其他种种法门。但约略而言,可以这“四不”来概括。不过,对这“四不”的内容,如果没有正确、详细的理解的话,恐怕就会有误解净土宗的可能。
  比如“不靠开悟”,一般通途法门都认为学佛修行最根本、首要的就是要开悟(也就是见道),如果没有见道的话,后面的一切修行都免谈。
  确实,如果是靠自己的力量修行,一定要先开悟见道,不然无法修行,因为若连“道”都不知道要怎么修呢?在这方面,净土宗有可行的特别管道,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理解的话,会以为我们排斥或否定佛教这一根本的说法。
  “不靠三学”,“三学”就是戒、定、慧,如果没有正确理解,会以为净土宗只要念佛,不持戒,甚至可以犯戒,可以我行我素,这样就大大误解了。
  我们说不靠戒、定、慧,原因是:第一,“戒”本来就是佛弟子所应做的;第二,只是如实检点自己,虽然我们想持好戒,但常常是做不来,持得不清净;第三,因为只要念佛,必定脱离三界六道轮回,持戒念佛者能往生,不知持戒者念佛也能往生,所以说不靠三学。
  “不靠忏罪”,一般学佛一定要忏悔罪业,为什么我们说“不靠忏罪”呢?善导大师说“念念称名常忏悔”,以净土宗来说,念念称名,就是念念忏悔,念念灭罪,因此不在念佛之外另求忏罪的方法。
  “不靠断惑”,“断惑”就是断除烦恼。断除烦恼是学佛的最终目标,可是我们却说“不靠断惑”,这样还是佛教吗?是佛教。因为只要能够脱离三界轮回,往生弥陀净土,有断惑、没断惑就都不是问题了。
  所以净土宗“四不”──“不靠开悟”“不靠三学”“不靠忏罪”“不靠断惑”,我们只靠“专称弥陀佛名”,这是净土三经的核心,也是祖师的传承。
  净土宗《宗风•真谛》有六点,第一点就是“一向专称──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一段是善导大师的法语。善导大师融合《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核心,而做成这样的结论──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不只是善导大师对《大经》《观经》《小经》的结论,也是整个佛法的总结论。意思就是说,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它的总结论就是在于“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当然,这必需是站在净土宗的立场来看整个佛教,才能肯定这样的总结论,如果从其他宗派的立场来看,结论就不同了。
  《无量寿经》经文一开始就彰显了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说:“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十一个字就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的目的。
  “拯济”就是救度,“群萌”是指烦恼还没有断除的凡夫,“惠”就是赐予的意思;“真实之利”,“真实”与“虚假、权假”相对,真实就是佛,唯有佛才是真实的,十方法界之中,除了佛之外,其他都不究竟,都不是真理。“真实之利”,就是大利,因为它是成佛的功德,是佛的境界。
  佛法赐给众生解脱生死轮回的利益,乃至现生消灾免难、安乐吉祥的利益,但是最究竟的利益就是成佛,世间再也没有比成佛更大的利益了。所以,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不但要拯救十方众生出离三界六道轮回,而且要让他们能够成佛。
  在《无量寿经》最后“流通分”的地方就说:“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可知,所谓的“大利”就是以欢喜踊跃的心,念念称念弥陀名号,这个就是“大利”,这个就是“真实之利”。
  这也就是《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我见是利,故说此言”的这个利益,这个利益才是真实的利益。如果,不是专称弥陀佛名的话,那就失去大利了。
  《无量寿经》“流通分”的地方,也特别地警惕所有众生,而说:“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也就是说,如果对这个法门起疑心,那就失去了大利益了。为什么?因为不信,就不会念佛;如果相信这个法门,就会专称弥陀佛名,就得“具足无上功德”的“大利”。
  所以,由净土宗的净土三经来看释迦牟尼佛一代所说的佛法,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目地,就是要让十方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因此,我们宗风第一条就说:“一向专称”。
  宗风第二条:“三不疑杂。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不杂余佛,不杂余行。”这也是接续第一条的“一向专称”而来的。既然一向专称的话,当然就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
  宗风第三条是就根机来讲,对念佛人的一个规范:“守愚无诤:专崇本宗,不讥他宗,法门高下,不相争论,唯守愚念佛。”我们专弘扬念佛法门,但是对于其他法门,是高、是低、是胜、是劣,都不应妄自评论,唯守愚念佛,无诤念佛,老实念佛。
  高低胜劣,或者是真假权实的分辨,那是有智慧、有口才的人才有办法做到的。对于普遍、大多数的莲友,我们只有“守愚念佛”,因为我们愚痴,无法开悟,不能圆满三学,念念都有罪业,没办法断除烦恼,我们是这样的罪恶生死凡夫,所以我们就安于这样的本分,无诤地、老实地、踏实地、朴实地、务实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我们先来看第一点,净土宗不靠开悟。
  以佛教而言,由发心修行到成就证道有一个必经的概略过程,就是所谓的“见道、修道、证道”,先见道以后才能修道,修道有成才能证道。
  这是万圣同途,从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年前,一直到末法时代的今天,要证道、证果都必需依循的管道,可以说已是一个千古不易的定论。任何一位得大成就的圣者,必然是依循这样的管道而修成的。
  什么是“见道”?容易或困难?非常困难。
  如果依照天台、华严、三论、唯识等侧重教理的教乘宗派来说,必需要大开圆解,开佛知见,也就是融会贯通、圆满地理解佛说的教理,在解说佛法时,能够触类旁通,辩才无碍;如果是依宗门,也就是禅宗,就必需要大彻大悟。有了大开圆解或大彻大悟,才算是见道。
  见道之后才进一步论修道。如果没有见道的话,那么,他所修的,就是四个字──盲修瞎练,难免如盲人骑瞎马,最后堕落。为什么?还没有见道,既未大开圆解或大彻大悟,就是还没有入门,在门外再怎么样的来来去去,还是在门外,不是在门内。
  这样的人,再怎样地精进修行,都不是正精进,都还在三界六道当中。三界是火宅,六道是苦海,三界六道如果没有脱离的话,在未来无尽的生死轮回长河之中,必定有一生一世会堕落三恶道,所以未出轮回,难免堕落,非常危险。
  一旦堕落,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一旦堕落三恶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恢复人身,得闻佛法,依法修行呢?就非常难以把握,何况堕落三恶道苦不堪言。
  以上是一般的修行方法,一定要见道、悟道,否则根本谈不上修行。
  以净土法门的判教来讲,见道、修道、证道的通途修行方法称做“难行道”。这个“难”,与“易”是相对比的。一般来说,纵然是“难”,但还有可能成就,可是对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众生来说,这个“难”的意思,可以说是“不可能”。也就是说,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凡夫,要依自力见道、修道而证果,是不可能的。




补充内容 (2015-10-13 17:11):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就说: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这是道绰大师一段很震撼人心,令人深深惊讶、警惕的法语。

  “见谛”就是见道、开悟的意思,见谛之后才能修道,之后由初果、二果进入三果(那含),进而四果(罗汉)。在这修道过程,必需要断除欲界的五下分结,以及色界、无色界的五上分结。简单来讲,就是贪、瞋、痴、慢、疑、邪见,这六种根本烦恼没有完全断除,就不可能证得阿罗汉果。

  道绰大师所生长的隋唐时代是历史上有名的佛教黄金时代,从西域来的三藏法师很多,中原的高僧大德也不少。在那个时代,据道绰大师的见闻说,不论是见谛,或者是修道、证道,不论是出家、在家,都没有人能够做得到。

  在大师的那个时代,见道、开悟、证果的人都那么少了,何况到末法时代的我们这个时候呢?

  又,假设已经见道、开悟了,也依开悟的境界去修行了;可是所证得的顶多是小乘的阿罗汉而已,还不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无上正等正觉。

  净土宗不靠开悟,那是靠什么呢?净土宗是以佛的知见为自己的知见,以净土三经所讲的为自己的见道。

  譬如《大经》说四十八愿,根本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在说什么?说“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为什么要十方众生专称弥陀佛名,往生弥陀净土?因为这是阿弥陀佛永劫以来悲心的呼唤。

  在《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就彰显弥陀的呼唤说:

轮回诸趣众生类,

速生我刹受快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

度尽阿鼻苦众生。

  这四句偈充分显示了弥陀对我们的悲心呼唤,呼唤人道的众生,乃至造罪造业、将来会堕落阿鼻地狱的众生,呼唤我们要接受他的救度,快速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够离开三界火宅,六道苦海,获得究竟成佛的安乐。

  所以第十八愿的“欲生我国”就是弥陀的呼唤,“乃至十念”就是专称弥陀佛名,是弥陀对我们的明确规范。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的“二河白道喻”就以一段法语扼要地解释第十八愿弥陀的呼唤而说: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汝”是指十方众生。圣凡善恶,只要一心(一心就是专心,也就是信受弥陀的救度)专念弥陀的名号,所以说“一心正念”。

  “直来”,从这一条路直进,不要改变法门,不要改变方向,也就是《阿弥陀经》所讲的“一心不乱”。要往生极乐世界,正因正行只有一个,就是“专称弥陀佛名”,所以我们就由一条路直行直进,不走叉路,不三心二意,不夹杂其他法门。

  这样的话,永远都在弥陀的光明保护摄取当中,一旦临命终时,弥陀便立即亲自来迎,当下往生极乐,永离三恶道的堕落跟六道的轮回。这是谁所讲的?是大圣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所讲的。佛这么讲,我们就这么信受,依教奉行,岂不是就是我们的知见?

补充内容 (2015-10-13 17:11):
在《观无量寿经》最后的流通之文也说: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善导大师根据第十八愿解释这一段文而下了一个定论说: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句专称,弥陀佛名。

  又说: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此《经》(《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又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又说:

  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依弥陀本愿而称名,本身就是念佛三昧,他的功能是超越性的、绝对性的。“实非杂善得为比类”,“杂善”概括来说就是“要门”的定善跟散善。善导大师说这一些杂善与念佛是无法相比的,念佛的功能是“超绝”的。“超”是超越,“绝”是绝对,绝对性的,绝对性就是最尊、第一、无比,没能相比的,所以是绝对。

  就《阿弥陀经》来讲,释迦牟尼佛一开始就说“二有”──有极乐、有弥陀。经文说: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是释迦牟尼佛亲自所见,佛心所知而作如实之言,所以有弥陀净土,有阿弥陀佛,是实实在在的,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讲的西方净土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说,阿弥陀佛是太阳神的演化,是虚构的,是方便的,愿东愿西都不是究竟的,并不是那个样子。有西方净土,有弥陀救度,是真真实实的。

  经文接着又说极乐世界为什么称为“极乐”?因为──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那个世界就是极乐的境界,不往生便罢了,一但往生,当下就脱离“见思”烦恼的苦,以及“尘沙”与“无明”的苦,所以说无有众苦。

  人生的苦来自烦恼,烦恼归纳就是“见思烦恼”与“无明烦恼”;至于“尘沙”本身是没有体性的。

  “无有众苦”,显示破除了见思二惑以及四十一品无明,也就是成佛。“但受诸乐”,阿罗汉果的乐,菩萨的乐,佛的乐,这一些乐通通拥有,显示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到了极乐世界就会进入涅槃,才能“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补充内容 (2015-10-13 17:12):
《阿弥陀经》又说:

  极乐世界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

  又说: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又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唯有“执持名号”,“一日、七日,一心不乱”,才能够往生极乐。接着就说:

  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净土三经是释迦牟尼佛以佛心所知、佛眼所见之如实开示,我们如果不相信,就无法到达那样的境界、得到那样的利益。

  释迦牟尼佛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我们就相信、接受、依教奉行;释迦牟尼佛说要“执持名号”,我们就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岂不是见道、修道都在里面了?

  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描述极乐世界说: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到了极乐世界,没有身体病痛的苦恼,也没有心灵的忧悲苦恼。在娑婆世界,没吃就饿,没穿就冷,有天灾地变,环境的障碍、人事的困扰……,极乐世界,一切圆满,通通没有这一些,所以说永离身心恼,而且受乐常无间。这是根据《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所讲的。

  又说: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故我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在娑婆世界我们常常祝福别人心想事成,万事吉祥,事事如意,但这只不过是一种祝福,一种好言好语、好的愿望而已,现实的人间却不可能达成,因为娑婆世界毕竟是五浊恶世,是业障果报的地方。

  可是到极乐世界就不一样了,到了极乐世界,我们烦恼无明立即消除,功德智慧当下显现,想什么就能够变现什么,所以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故我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故”就是“是故”,“我”是天亲菩萨的自称。因为有这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利益,所以我天亲也要往生极乐世界。

  天亲菩萨是十回向圆满的菩萨,即将进入初地,他为了快速成佛,因此他也要求生极乐世界。龙树菩萨也一样,乃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也一样,都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就以释迦牟尼佛的亲见、亲知作为我们的见道,作为我们的开悟。

  因此,以净土宗的立场来说,什么是“见道、修道、证道”呢?

  “见道”,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以“信受弥陀救度”为我们念佛人的见道。

  《阿弥陀经》说:“我见是利,故说此言”,以释迦牟尼佛的所见、所说为我们的见道,因为这是释迦牟尼佛的佛心佛眼,亲知亲见的境界,不是三乘圣贤(声闻、缘觉、菩萨)所能够知道、看到的。所以我们只要深信、信受释迦牟尼佛所讲,而“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我们的开悟、见道。

  “修道”,就是净土宗宗旨所讲的──“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

  “证道”,就是净土宗特色──“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昙鸾大师也说“不断烦恼得涅槃分”,所以以“业成不退,不断得证”为净土宗的证道。

  因此,大乘与小乘见道、修道、证道的过程都没有离开净土宗的宗旨、特色,没有超越念佛人的范围。念佛人,只要依据净土宗的宗旨与特色,就等同是大小乘法门的见道、修道、证道。

  而且这样的见道,是至高无上的见道;这样的修道,是最极容易而殊胜的修道;这样的证道,是大利无上的证道。因此,不必此外别求悟门。

  昙鸾大师说净土法门是“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上衍”就是大乘,意即净土法门是大乘的登峰造极──也就是佛的境界。

  往生极乐世界就获得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另一面来讲就是成佛,只是尚未登居佛位。因为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极乐世界不可能有第二尊佛,必须到其他没有佛的国土才示现成佛,这一种资格,叫做“一生补处”。所以一生补处是有佛的资格,但是还没有成为佛。

  “不退之风航”,以圣道法门来讲,有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净土宗所说的不退,是一生补处的不退,而且要到达这个不退位是很容易很快速的,只要专称弥陀佛名。

  所以,专称弥陀佛名的纯粹净土宗,本身就是易行道。之所以容易,不是靠自己的力量,是靠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因此是“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

  净土宗宗旨第四句说“广度十方众生”,这是我们的目标、发心与任务。这种发心任务,是自然而然,不用特别起心动念的。因为到了极乐世界自然成佛,既然成佛,自然会有悲心愿力、神通智慧来广度十方众生。

  我们现在在这里只能随缘地“自信教人信”。唯有自信才能够教人信,因为必需有东西才能够给人;而自信必定会教人信,因为信受了弥陀救度,没有把弥陀救度弘扬出去是不可能的。所以,自信才能够教人信,自信也必定会教人信。

  如果没有教人信,不想教人信,那表示他还没自信。因为自己没有东西怎么可能给人?意思是说,他不晓得世间有这么重要的好东西,自己的父母也非要不可,儿女也非要不可,六亲眷属也非要不可,所有众生都是我们的六亲眷属,他们非要不可。除非不知道,一旦知道,却不教人信,是不可能的。

  所以,对于净土宗的念佛人,在现生是随缘的自信教人信,一旦往生极世界之后,烦恼、无明、罪业、障碍彻底远离、断除,智慧功德究竟圆满现前,百千陀罗尼不求自得,自然就能够显化十方,一念来去,随缘度众。

  就如《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世音菩萨的示现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圣众的一种楷模、显现。也就是说,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会像观世音菩萨那样的闻声救苦,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发表于 2015-10-13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按这说法,观无量寿经可以排除在净土经论外了,把念佛判为定学的净宗九祖蕅益大师,也可以说他修的不是净土法门了。

终于看到一个戒定慧都不要的言论了,看来不要戒定的还算好的了。

点评

你应该去质问释迦牟尼佛的,问他在观经下品中,怎么说只十声佛就往生呢?怎么不讲戒定慧呢?不懂装懂,到处充大瓣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31 08:01
发表于 2015-10-17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10-29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無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10-29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佛面前,保持精谧,缓慢,忘我。问好师兄。
发表于 2015-10-31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jkdfan 发表于 2015-10-13 20:28
按这说法,观无量寿经可以排除在净土经论外了,把念佛判为定学的净宗九祖蕅益大师,也可以说他修的不是净土 ...

你应该去质问释迦牟尼佛的,问他在观经下品中,怎么说只十声佛就往生呢?怎么不讲戒定慧呢?不懂装懂,到处充大瓣蒜。

点评

一念即可往生呢!问题得看往生资粮足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31 12:55
发表于 2015-10-31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浮世过客 发表于 2015-10-31 08:01
你应该去质问释迦牟尼佛的,问他在观经下品中,怎么说只十声佛就往生呢?怎么不讲戒定慧呢?不懂装懂,到 ...

一念即可往生呢!问题得看往生资粮足否?

点评

一念往生,就是指的称名,此为佛亲自说,如观经下品上生,其人为十恶之人,临终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其人只念了一句佛号就往生了,经中总结原因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以汝称佛名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0-31 17:41
发表于 2015-10-31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jkdfan 发表于 2015-10-31 12:55
一念即可往生呢!问题得看往生资粮足否?

一念往生,就是指的称名,此为佛亲自说,如观经下品上生,其人为十恶之人,临终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其人只念了一句佛号就往生了,经中总结原因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以汝称佛名故。就是因为你念佛名了,我来接你。当依准佛经解释,切莫自己加东西,自害害人。

观经下品上生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
下品上生者:
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

善导大师:
明所闻化赞,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应知。
善导大师: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发表于 2015-10-31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11-1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浮世过客 发表于 2015-10-31 17:41
一念往生,就是指的称名,此为佛亲自说,如观经下品上生,其人为十恶之人,临终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其人只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4 05: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