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45|回复: 2

[佛教经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普贤行愿品【一】----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
◎一九六九年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
讲述于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壹、前言
相信这一部《华严经》,是在美国第一次讲,各位也是第一次听。现在限于时间的关系,不能详细讲。为什么?如果要详细讲的话,六个礼拜恐怕连一个题目都讲不完,所以现在就简单一点讲,先讲一讲这部经的来源。
这一部《华严经》,在佛经里边是经中之王,也是王中之王。《妙法莲华经》也是经中之王,可是不能称为王中之王;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却是王中之王,是佛所说的大乘经典里边是最长的,可是说的时间并不太长,释迦牟尼佛只仅仅用了二十一天来说这部大华严。
这部经有八十一卷,也有四十卷,也有六十卷,但都是不太全。这八十一卷也不全,不过已经具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释迦牟尼佛说完了《华严经》后,这一部经并没有留传到世上,就是印度也没有这部经。被谁请去了呢?被龙王请到龙宫去供养,天天叩拜这部经典。在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六百年之后,有一位龙树菩萨,聪明到绝顶,再没有人比他聪明的了。他把世间所有一切的文章、论议、经典统统都读完了,所以发心要到龙宫里去看藏经。他在龙宫里看见了这部《华严经》。《华严经》有上、中、下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你看有多少!一个世界的微尘已经就无量无边了,大千世界的微尘就更多了。
怎么叫大千世界呢?一个须弥山、一个日、一个月,这是一个世界。积聚一千个须弥山、一千个日、一千个月,这是一个小千世界。再积聚一千个小千世界,这算一个中千世界。再集合一千个中千世界,这叫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里边的微尘已经就数不过来了,现在是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那么多的偈颂,那就更数不完了。
《华严经》上本有多少品呢?有一四天下微尘数品。所谓“一四天下”,“一”就是一个须弥山,“四”就是四大部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这叫一四天下。一四天下微尘数那么多的品,你说这有多少?我也算不过来。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有一千二百品那么多。下本有十万偈颂,四十八品。这位龙树菩萨的记忆力非常好,他把下本记到心里,回到印度后,才把它写出来,以后又由印度传到中国。传到中国的有八十卷,三十九品,还有九品没有传到中国。
释迦牟尼佛分别在七个地方,一共是九次法会讲了这一部《华严经》。你如果能把这部《华严经》明白了,就是得到佛的全身了;你若明白《楞严经》,就是明白佛的顶;你明白《法华经》,就是明白佛的身。但这还是都不完全,你若能明白《华严经》的道理,那就把佛的全身和慧命都明白了。这《华严经》就比如大海,其余的经就如小小的河流一样,小小的河流和大海是不能比的。现在这个世界上,能讲《华严经》的不能说是没有,但是少之又少。如果说没有,我们现在这不讲了嘛?怎么可以说是没有呢!甚至于,有人学佛法学了一生,连《华严经》的经名都没有听过,你说这是多么可悲!这一部《华严经》不要说是讲,就是这么念过去,也很少人能把它念完一遍。念一遍最快也得要二十一天,所以这一部经是难遭难遇的。
这部经的七处九会,有一首偈颂这么说:
菩提场出九逝多,三四忉利及夜摩,
普光明殿二七八,他化兜率五六过。
佛最初在菩提场成道,就是在菩提树下说《华严经》六品十一卷;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说了六品四卷;第三会在忉利天,说了六品三卷;第四会在夜摩天,说了四品三卷;第五会在兜率天,说了三品十二卷;第六会在他化天,说了一品六卷;第七会又在普光明殿,说了十一品十三卷;第八会也是在普光明殿,说了一品七卷;第九会是在逝多林,说了一品二十一卷。逝多林,就是现在所谓的坟场,是埋死人骨头的地方。这是说的下本的七处九会。
这下本前边的三十九品、四十四万五千偈,后来传到了中国,还有九品、五万五千偈没有传到中国。这部经虽然不足,但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已经都全备了,所以在中国唐朝清凉国师弘扬《华严经》时,认为这部经已经可以作为全经了。
这位清凉国师就是华严菩萨的化身,怎么说他是华严菩萨化身呢?因为他就专门讲《华严经》,不讲旁的经。清凉国师,名澄观,字大休,会稽人,俗姓夏侯氏,生在唐玄宗开元戊寅年。他的身高有九尺四寸,两只手长过膝盖,有四十颗牙。我们一般人的牙只有三十几颗,有四十颗牙的这就出贵人,这是很少的。佛就有四十二颗牙,这位清凉国师有四十颗牙。他的眼睛在晚间看起来有光的,眼睛放光,白天的时候就和普通人一样,但他那眼睛总是定定的不动。他在建中四年时,写了一部《华严疏钞》;这部《疏钞》,是《华严经》补注中最有名的。
在没有写《疏钞》以前,他就先求华严海会菩萨加被。加被,就是帮他忙。有一天晚间,他就作一个梦,看见山峰都变成金色的。等梦醒了,他知道这是光明遍照的意思。从此之后,他写《华严疏钞》就这么顺着笔写,也不加思索。我们一般人写文章,差不多都要想一想、写一句,想一想、写一句。他不需要想,就像抄东西那么快。经过四年的时间,就把《华严经》注成了。书写完成之后,他又作了一个梦。这个也不一定是梦,不过他就有这么一个境界,也可以说是梦。他梦见自己变成一条龙,由他这一条龙又变出千千万万、无量无边这么多的龙,飞到其他的世界去。这就是看到华严的境界了,一般人就说这是表示流通的意思。
清凉国师身历九朝,为七帝门师。他一生经过隋、唐九个朝代,做七个皇帝的师父。他圆寂之后,有一个印度和尚到中国来,在半路上就遇着两位青衣童子。这和尚是个证果的阿罗汉,就把这两位青衣童子在虚空中给留下来,问说:“你们到什么地方去啊?”青衣童子说:“我们到中国去请华严菩萨的大牙,回印度文殊殿去供养。”这位罗汉到了中国后,就对皇帝讲有两个青衣童子来请华严菩萨的大牙,大约是说的清凉国师。于是乎就把他的坟给打开,一看果然缺了一颗大牙。这一些境界都是妙不可言,你看!华严菩萨也到中国来,所以清凉国师才有那种奇特的相貌。
依照清凉国师的判法,这一部《华严经》前五卷是序分,中间五十五卷半是正宗分,后十九卷半是流通分。这部经虽然没有完全翻译成中文,但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已具全。在中国弘扬《华严经》的都是一些个大菩萨,如果不是菩萨的境界,他就不会讲《华严经》。华严的境界是最妙最妙的了,是妙中之妙,玄中之玄。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贰、释经题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在听经前,一定要先认识所听的这部经是大乘或是小乘的经典。谈到大乘、小乘,今天给各位讲一个公案听一听。在印度,有位世亲菩萨,又叫天亲菩萨,和哥哥无着菩萨是两兄弟。无着菩萨学习的是大乘教理,可是世亲菩萨因为有一种不很好的因缘,所以就入了小乘的佛教里边去学习小乘的教理。这位世亲菩萨非常聪明,他哥哥无着菩萨总想要度他信大乘的法门,但没有力量令他的弟弟相信。

他这个弟弟就专门赞叹小乘法,说大乘法不对。后来无着菩萨就想出一个方便法门,故意装病,叫人去请他的弟弟来探病,说:“我年纪这么大了,又病成这个样子,你再不来看我,以后就没有机会见面了。”于是乎他弟弟就来看他。他就对弟弟说:“我已经要死了,我所读的大乘经典你可以看一看。你若能看,我死了眼睛也可以闭了。”他这个弟弟来探病也没有什么事情做,于是就把大乘经典拿来看。他看什么经典呢?就是这部《华严经》。

他越看越觉得不可思议,才知道华严的境界是妙不可言的,好像太阳在空中遍照万物,又好像大梵天王的网罗幢孔孔相摄一样。这时候,他知道自己以前错了,就大叫:

“快给我拿一把宝剑来!”
“你拿宝剑做什么?”旁人就问。
“我要把舌头割下来。”
“你为什么要割舌头?”
“我以前尽用我这个舌头赞叹小乘法,毁谤大乘经,这是有罪过的,所以我要把它割下来。”
他哥哥一听,说:“你不必啊!”
“为什么?我这个罪过太大了,我一定要把舌头割下来。”他说。
“譬如你不小心跌倒在地上,你要起身是不是还要藉着地的力量呢?你不能倒在地上就不起来了。你要起身的时候,就用手这么一按地就起身了嘛。以前你用舌头赞叹小乘,毁谤大乘,现在你可以用你这个舌头来赞叹大乘啊!”他哥哥说。

世亲一听,这也有道理,于是不割舌头了。后来他就入山修行,学习大乘经典,也造了一部《十地论》。《十地论》造成的那一天,大地就震动了,他口里也放出光来。这时候,国王就来见他,说: “你是证阿罗汉果了吗?”
“没有,我没有证阿罗汉果。”世亲菩萨说。
“你没有证阿罗汉果,怎么地动了,你的口里也放光呢?”
“因为我年青时,学习小乘而毁谤大乘,现在改过学习《华严经》,造了一部《十地论》。现在这部论造成了,所以地就震动,我的口里也放出光来,这并不是证果。”世亲菩萨说。
“原来这部《华严经》这样的微妙!”国王说。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意思是到达这种不可思议,没有法子想像的解脱境界。本来解脱是没有境界,有境界就不是解脱。那为什么又说解脱境界呢?这个境界是一个譬喻,根本就没有这种境界,因为到了解脱时,就什么都没有了,这就叫解脱。

“普贤行愿品”:普贤,所谓“道遍宇宙曰普,德邻极圣曰贤”,意思是他的道遍满宇宙,他的德行和最高尚的圣人是一样的,和最高尚的圣人作邻居了。行愿品,“行”是他修行的大行;“愿”是他所发的愿。普贤菩萨修行发的行愿是最大的,所以叫大行普贤菩萨。

佛教里有四大菩萨,文殊菩萨在菩萨里边是智慧第一,地藏菩萨是愿力第一,观音菩萨是慈悲第一,普贤菩萨是行门第一。凡是佛说法都有弟子请法,华藏世界海,以《华严经》为主,这部经的请法主就是普贤菩萨。《妙法莲华经》是由舍利弗尊者请法的,《楞严经》是由阿难尊者请法的。请法主又叫当机众,这一部《华严经》的当机众就是普贤菩萨。

参、释译题

唐罽宾国三藏法师般若奉诏译

这部《华严经》前八十卷的翻译人是实叉难陀法师。“实叉难陀”是梵语,翻译为“喜学”,就是欢喜学习。他在唐朝武则天的时候,把这部《华严经》翻译成中文,译成之后,武则天就梦见天降甘露。第二天,果然天降甘霖,下的雨都是甜的,象征这一部《华严经》是非常的重要。经文翻译完成,由贤首法师讲解这部《华严经》,当讲到微尘世界刹海震动这个地方的时候,讲堂及大地也都震动起来,大地六变震动,于是武则天就下了一道诏书,赞叹实叉难陀。所以这部《华严经》不可思议的境界很多很多,太多了!一言难尽!

这一品,是唐朝罽宾国三藏法师般若奉诏译的。罽宾国,是一个国家的名字。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是所有的一切经典,“律”是戒律,“论”是论议。翻译这一品经文的三藏法师名叫般若。“法师”也可以说是“以法为师”,以佛法作为师父;又可以说是“以法施人”,以佛法来布施于人。“般若”是梵语,翻译为智慧。为什么不直接把“般若”翻译成中文,而保留梵音呢?因为它是五不翻之一的“尊重不翻”──因为尊重它,所以就不翻译。奉诏译,就是奉皇帝的命令,将这一部经典从印度文翻译成中文。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肆、释文

A1. 结前所说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尔时”:当尔之时,就是在前边那一品说完之后的这个时候。“普贤菩萨摩诃萨”:这位道遍宇宙,德邻极圣的普贤菩萨。“菩萨”是梵语,具足是“菩提萨埵 Bodhisattva”,菩者觉也,萨者情也,菩萨就是“觉有情”,则能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什么叫有情呢?所有一切众生都叫有情。

今天 Jerry 问花草若是无情,怎么又会有生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现在就略略讲一讲。

草木虽然是无情,然而还都有性。有什么性呢?有生性。什么是生性?“生性”就是儒教所讲的仁。这个“仁”,就是性,又可以说是道,也可以说是万物之母。我们人有没有这个“仁”呢?人当然是有“仁”了,人若没有这个“仁”就不叫个人了。不叫人,叫什么?随便你叫什么都可以。就因为有这个“仁”,所以就叫人,仁者人也,合而言之为道,这就是个道。

一切草木也都有这个“仁”。你看草木都有个生机,春天到了,它就生枝长叶,然后开花结果,这都是因为它有一个仁的性。花草树木不单有仁的性,也有一种很愚痴的这种知,这个仁的性只是很小,所以你剪花的时候,那个花就出声了,发出一种畏惧的声,不过我们人听不见,若用一种科学的仪器就可以听得见,这是很普通的现象。为什么它有声呢?因为它也有性,只不过这个性不具足而已,就只有一点点。

举个例子来讲,如果我们人有一百磅的性,花草树木就连一盎斯都没有,就只有像头发那么一点点。但这只是譬喻,你不要就认真了,说:“那个法师说人有一百磅的性。”不是的,你不要执着。为什么花草树木也有性?为什么花草树木久而久之就有一种感觉呢?因为它们生长时间久了,就会有一种感觉。在中国就有樟树求戒,也有白果树受戒的情形。为什么它们可以受戒呢?若说它们没有情,怎么又会变成人形去受戒呢?这岂不是太矛盾了嘛!其实一点也不矛盾。因为你不知道这个境界,所以就认为这是矛盾的;你若知道了,这就明白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因为它和人住在这个世界上久了,年纪老了,经验也多了,久而久之,就生出有一股人的性来,也就是有仁了。有了仁,然后就有一种情感;有一种情感,也就想受戒。在没受戒以前,它不知道做了多少坏事,以后知道自己以前所做的不对了,于是就想去受戒,甚至想要出家。

普贤菩萨教化一切众生,不但度有情的,连无情的一切花草树木也都要度,令有情无情同圆种智,同成佛道,所以叫“普贤”。他所有一切花草树木,他都要度的,你看这种行愿多大!我们一般人只知道度人、度有生命的,他连没有生命的也都要度。“菩萨”二字,又可以翻译为“大道心众生”,菩萨也是个众生,不过他的道心大;又叫“开士”,菩萨是什么都公开的,没有自私心,没有自利心,没有妒嫉心,没有障碍心。

“摩诃萨”就是大菩萨。这一位普贤菩萨是菩萨中的大菩萨,不是小菩萨。谁是小菩萨?最初发菩提心就是小菩萨,当菩提心发得久了,这就是大菩萨。好像最初受菩萨戒就是个小菩萨,当菩萨受戒久了,又能依着菩萨戒去修行,这就是个大菩萨,再过三百年、五百年就变成一个老菩萨了。

“称叹如来胜功德已”:普贤菩萨称扬赞叹如来最殊胜的功德。什么叫称扬?称是称呼,称呼佛、世尊。赞是赞美赞叹,赞叹如来的功德殊胜。

什么是“如来”呢?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所有佛以前都有很多的名号,因为太多了,人不容易记,所以就减少成一万个名号;一万名号还是不容易记,又减少成一千个名;一千个名号还是太多了,也不容易记,于是又减到一百个名号。因为众生的记忆力都很不好的,这一百个名号还是记不住,所以又减成十个名号。“如来”就是佛的十个名字之一。“如”是不动的意思,就是静;“来”就是动的意思。所以“如来”就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又如来是“乘如实之道”,这是静;“来成正觉”,这是动。虽然在名称上有动有静,但在佛的本体上却是非动非静,动静不二;动也就是静,静也就是动。怎么说呢?因为动是从静中生出来的,静也是从动中显出来的,所以动静不二,这叫如来。

普贤菩萨在前一品赞叹如来的功德,是胜过一切的功德,为一切功德所不能及,也不能比。如来的功德说也说不完,讲也讲不尽。虽然是说不完、讲不尽,可是普贤菩萨还是用他广大的行愿,来赞叹如来这种特别殊胜的功德。

什么叫功德?这个功,你要立才有功;德,你要做才有德。怎么叫立功?举一个例子,好像在一个学校里,有一位教师对学校尽心尽力,而在薪金所得之外,也就是在他自己的本份工作之外,又做了很多职责以外的事情,这就是功。德是做对一切人有好处的事情,助人还不求代价,代价就是报酬。譬如你布施给某一个人五万块钱,你不在这五万块钱里有所希图,希望将来或者可以得回五十万,你若有这种心理这就没有德了。要施恩不求报,对任何人有好处都不希望他报答,也不希望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这就是德。

德有大德小德之分,不是说作德要做这个大的,小的德就不要做了。什么是小德?凡是对人只有很少的利益,虽然是对人有很小的利益,但是德再小也要去做。你做得多了,德性自然也就大了;你若是不做,永远都不会有德的。所谓“道是行的”,修道就是要去修行,不是口头上说修道,一天到晚念着修道,却始终也不修行,这叫“口头禅”,没有用的。同样的,这个德也要去做去,你若不做就不会有德,所以说“道是行的,不行何有道?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如来的功德是不能赞叹穷尽的。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普贤菩萨赞叹如来的功德之后,告诉在华严法会上所有无量无边的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诸菩萨”可以说是很多很多的菩萨,也可以说是很少的菩萨。因为这个“诸”字可以当“多”字讲,也可以当“一”字讲。这个“诸”字若当语助词,就是说话的时候帮助语气的一个助词,可以当“一”字讲,那就是一个菩萨。若是按着多的意思讲,“多”就是“诸”,也就是很多很多的菩萨。那么在这地方的意思究竟是很多,还是很少呢?在这华严海会上不能当“一”字讲,不能当一个菩萨讲,为什么?因为华严法会里的诸菩萨有无数那么多。

善财童子虽然是个小孩子,但是神通可大了,他的神通妙用是最不可思议的。这位善财童子有五十三个师父,就因为善财童子有五十三个师父,所以把中国的佛教就影响得很复杂。怎么复杂呢?有一些佛教徒就要学善财童子,说:“善财童子有五十三个师父,我最低限度也要有十个、二十个、三十个师父,这不是太多吧!”这种行为是最迷信、最不正确的。我从来最反对这一件事,我并不是怕我的徒弟去拜其他的出家人作师父,是因为这在佛教里是一种最坏的风气和习惯。

有人就说:“善财童子有五十三个师父,他怎么不是最坏的?中国人拜三十个、四十个师父就是最坏的呢?”什么事情都有它的真理,善财童子之所以有五十三个师父,是他第一个师父教他去拜第二个师父,是他师父叫他去的,不是他自己听说某某人是一个有道、有修行的,于是也不告诉他的师父,就偷偷地跑到那地方又拜了一个师父,这叫“拜了一个师父,背了一个师父”。“背”就是背叛了,违背的意思。你若是对你的师父好,为什么还要去拜另一个师父呢?好像我们人有一个父亲就够了,只有释迦牟尼佛可以作我们第二个父亲。我们总不可以去找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这么多的父亲嘛!师父是我们出世的法身父母,你拜那么多师父干什么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21: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