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牢固 离诸妄见 ——论少林寺大悲寺之对比
文/恒传法师讲述
第二张照片讲到大悲寺的住持妙祥大和尚,穿的满是补丁的衣服,与之相比的是少林寺永信大和尚,穿的大褂带着念珠。好了,这又提出一个对立面,一个是僧人不着相,不执着于衣物,一个是穿戴规范,衣着威仪。那么我给大家讲一下佛教的三衣。三衣:就是佛陀所制的称为衣的,也就是袈裟,但后世把袈裟与衣相区别,称三衣为袈裟。比丘应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细长条横缝合成,由其所切之条数而分种种,种种僧衣都有名称,名称不同,五条为安陀会,七条为郁多罗僧,九条以上为僧伽梨: 一、僧伽梨Saṅghāṭi,译为众聚时衣。据说有一次,释尊觉得天气很冷,担心比丘的衣物不够保暖,因此有大衣的制定。为出外时及其他威仪之时如大众集会为授戒说戒等威仪时着之。 二、郁多罗僧Uttarāsaṅga,译为上衣,是专为掩盖上半身而披的,规定可用七块布缝成,也称为七条,即上衣、中价衣、入众衣,为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着之衣,在寺内之众中为礼诵斋讲着之。 三、安陀会Antarvāsaka,译为中着衣。衬体而着之,规定用五块布缝成,掩盖腰部以下。是平时起卧所著的, 为做日常劳务时或就寝时所穿着。 所以看到这张永信大和尚在接受采访时的照片,着大褂带念珠,属正常,他穿的是三宝衣,适合事宜,代表佛教的庄严,如果这个时候他着满是补丁的衣服,合适吗?这都是表法,是佛制衣,是佛陀允许的,人家没有超越这个界限。没有打领带穿西装,没有穿皮鞋,也没有戴墨镜,如果他穿成那样我们可以说,可是这样着大褂念珠的情况下没有过失。再看大悲寺僧人行脚时的采访,行脚之时只能着行脚衣,也叫粪扫衣(衲衣,火烧牛嚼鼠啮死人衣月水衣等,天竺之人,弃之于巷野,与拭粪之秽物同,故名粪扫衣。浣洗缝治之而著于外也。比丘着此粪扫衣,不用檀越之施衣,为十二头陀行之一。粪扫衣之功德,在于离贪着。)而大悲寺僧众践行头陀行,搭七衣托钵行脚走到哪里,化缘到哪里,是走的佛陀那时候的道路。托钵行脚,露宿,化缘,如果行脚的情况下,穿大褂祖衣合适吗?这样人家会说什么?你穿的比我穿的好,还要化缘吗?所以说他们的穿着都是符合佛制的,都没有过错。 再看这张照片说“帝王一样的排场”:打着宝盖,穿着袈裟,挂着念珠。发这样的照片配这样的文字我就肯定你不是佛弟子。这一看是在大法会上做佛事,佛教谁都知道,只有愚昧之人不知道。幡盖表示庄严神圣,代表的是整个佛教,不是个人的佛教。幡盖,幡与盖,齐书曰:“禁民间华伪杂物,不得用红色为幡盖。”意思是民间禁用幡盖,谁能用呢?一般是皇帝出巡或寺庙方丈做法事时所用的,俗世哪位平头百姓或寻常官员用它,便是僭越,在讲究礼法的古代,那就是大罪。《高祖还乡》里有几句唱词:“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柄天生曲,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这是乡民眼里汉高祖回乡是的仪仗。皇帝和高僧,是尊者,当然不能自己撑伞,必须别人代劳。而现在中国封建制度已被废除,所以能够用幡盖的也只有佛教。唐代岑参《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诗:“焚香如云屯,幡盖珊珊垂。”也详细描述了寺院法会时的幡盖重重,在今天寺院举行法会或佛事都是需要用到幡盖等来表法的,所以这些也都是如理如法且庄严神圣的。 接下来是永信大和尚在笑,这不笑不对,笑也不对,还有说是看橄榄球比赛,那谁看到了吗?又谈到,永信大和尚去广州做口腔检查,他是个僧人,做个口腔检查有问题吗?谁不生病? 下面又提出大悲寺的规定行脚禁止乘坐交通工具,与之相对应的是永信大和尚坐飞机。那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什么叫行脚?禅僧为修行寻访名师,或为自我修持,或为教化他人而广游四方。祖庭事苑八曰:“行脚者,谓远离乡曲,脚行天下,脱情捐累,寻访师友,求法证悟也。所以学无常师,遍历为尚。”在行脚中参生死大事。如果行脚当中乘坐交通工具,那就不叫行脚了。而永信大和尚出门乘坐飞机出国弘扬佛教文化,难道要“行脚”走去吗?例如我去内蒙弘法,我不乘坐交通工具,走去内蒙,现实吗?内蒙的居士知道,上次我去内蒙弘法,一下飞机,就接到电话说陕西一个23岁的女孩,刚毕业,癌症,所以要马上坐飞机赶回去。如果我走回去,结果会怎样?每个人表法方式不一样,处理的问题也不一样,我们看一件事情不能只从事相上去看,要从本性、本质上去看,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为了利益众生,让更多众生去受益?现在是快速发展的时代,只要是按照佛法教理去行,都没有任何过失,两者只是弘法的方式不同,但都是符合教法的,都没有错,又何必去比较,这样的比较说明对佛法不懂,严格地讲是对佛教的攻击。 下面一张图又说大悲寺僧人身体力行实践佛法自己动手建寺,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概念——出坡,出坡是农作或劳动在佛教中的专门术语,最初也叫作普请,传灯录禅门规式曰:“行普请之法,上下均力也。”丛林出坡,自百丈禅师以来,便被例为每日的功课,代代相传不息。百丈禅师曾说道:“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众皆不忍,密收作具。而请息之。师云:吾无德,争合劳于人,师即遍求作具不获,而亦忘食,故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言。”百丈禅师被崇为一代宗师,他打破原始僧伽不务生产,而立下自力更生的风范,从此丛林每有劳动,便由僧值师宣布,住持和尚躬先领头,为人表率,无论上下,都须一起参加劳动。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载,此制于唐代即行于各地,当收获蔓菁萝卜时,院中上座等尽出拣叶;如库头无柴时,院中僧等尽出担柴。盖此制原系倡导农禅,凡耕作摘茶等作务皆以普请为之。后世普请仅限于轻微劳动,如四月佛诞摘花、六月晒藏、晒荐,平时园中摘菜、溪边搬柴及节前寺舍扫除等,皆偶一为之而已。又建造房屋,以需多数人之协力劳作之故。所以发展到现在,寺院在举行佛七,做大型法会,闭关时且僧人有时间的情况下僧人都会参与劳动,这有什么可论的,只有别有用心才论。 图片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内容无非是少林寺的商业化和大悲寺的苦修之间的对比,其实少林寺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寺院,它是中国佛教的一张名片,它除了具有一般佛寺弘法的功能外,还担负着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佛教文化的重任。少林寺让佛教、寺院、武术等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为弘扬佛教和宣传中华文化做着极大的贡献。少林寺目前的做法其实也是在用不同方法去弘扬佛法的一种表现,永信大和尚担负着很大的重任,他更希望少林文化得到很好的发扬,让更多不信佛教的众生来了解佛教,让信佛教的信的更坚信,难道有错吗?两个寺院的目的是一样的,是一不是二,一个人是否真的守戒,并不落于形式,而是真正让众生了解佛法,深入佛法,深入到自利利他上,关键在于他们的内心,他们的真实意图。无论是少林寺,还是大悲寺,还是其他寺院,都会因为自身的因缘而使不同的人接触佛法受益,每一种善的因缘我们都应该随喜赞叹,少林寺的以禅以武宣传佛教、发展佛教,吸引着一些仰慕它的众生,大悲寺僧团的净行苦修也会吸引仰慕他们的人,各有各的因缘。只是所谓表法不同,表法方式不同。就如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吸引着不同因缘的众生,我们看到众生因不同因缘进入佛门,作为佛教徒应该是欣喜,而不是攻击和分裂。 无论是修行还是生活,一定要具足正见,正见与“邪见”相对立,如果没有正见那是很可怕的,无智、愚昧,不能通达真理,不能明白理解事相以愚痴为其自相,因其愚昧无知而烦恼重重且造下种种恶业,想计颠倒,起贪嗔痴,广造诸业,流转生死,可怜可悲! 当你有了正见,自然也就能破除无明,而要想拥有正见,必须要精进修学,深入经藏,深入律藏,多了解佛学知识,自然会少了一些狭隘的偏见。例如这个帖子的原作者,因自己的无明,在不深入了解佛法的情况下就断章取义地只挑选局部的照片,配上自己想当然的描述,误导众生,最后导致部分不明真相,不懂佛法者纷纷攻击三宝,可知这样要背多大的因果?一方面自己造下攻击三宝,分裂僧团的五逆重罪和离间的口业,另一方面也让转发评论的众生造下同样的恶业,这双重因果该如何背负? 每个人生活的背景、修学的程度、立场等诸多因素的不一样,对一件事情的看法也会不一样,如果不是已经证悟空性,一个观点说它再客观,也是一种主观想法,而我们主观的想法都是由于我们六根对事件的抓取,从而引发的种种议论,而这些都不是事情的本原。最要紧的是我们要努力精进修行啊!作为佛弟子,我们要做的是精进修学,佛法博大精深,多学习佛教知识,修好自己的这一颗心,然后用正知正见引导大家,一方面给大家传递一些佛教的常识,让大家正确了解佛教,了解佛法,从佛学中汲取对自己生活有帮助的见地,让自己的生活充实和快乐起来。另一方面,用自己的行动维护僧团的和谐和佛教的整体形象。要多说维护僧团的事,于诸贤圣及同修梵行人处,起慈善心,以语赞叹,彰其实德;他不闻者,令他得闻;复读诵经典,昼夜精勤,令他欢喜。我想这是我们修学的佛弟子应该做的。
新郑观音寺
QQ:1638693280 电话:0371—67025268 (《缘苑圆》结缘流通) 微信号:15981805969(新郑观音寺寺务处)
微信公众号:新郑观音寺(订阅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