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文珠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4)重颂未来佛权实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

以下六偈半文,是重颂来未佛施权显实,今初偈是颂施权。既然佛性平等,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故未来诸佛,必定数量众多。故‘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将如过去佛一样,‘方便’权巧,演‘说’三乘五乘等种种‘法’门。先令众生离苦得乐,然后为说一佛乘。

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
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以下是重颂显实。未来诸佛,虽然亦‘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然其最终目的,亦是欲令一切众生,得证‘入佛’所证的‘无漏智’,故凡是‘若有闻’未来诸佛说‘法者’,不管是闻人乘、天乘、或声闻、缘觉等法,皆是菩萨,皆当作佛。所以‘无一不成佛’,此颂人一。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此四句是颂行一。未来诸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其本誓愿,亦如过去佛一样立誓:‘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如是自行化他,令凡有机会闻法的人,共同证得此一乘佛道。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此等八句,是颂教一。‘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是指未来佛权巧演说的三乘五乘教法,‘其实为一乘’,是说明未来诸佛说法之目的,亦如过去佛是为实施权。因为未来‘诸佛’亦是福慧‘两足’的世‘尊’,能以权智‘知’世间一切诸‘法’的现象,‘常’是‘无’一定的自‘性’,但由因缘的聚散而转变。即使是诸佛实智所证的实相理,亦无一定的自性。故随迷染的因缘,而成苦恼众生;若随悟净的因缘,则可成就佛道。十方三世诸佛证得权实二智,遍知十法界圣凡迷悟染净因果诸法,缘生无性,其性唯是一真常实相理,而此实相理,亦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因缘性,无性亦无性,故言;‘知法常无性’。

此性相俱空的实相理,正是众生本具的正因佛种,无奈众生迷而不觉,致使此正因佛种,被埋没于烦恼污泥中,今三世诸佛,为欲令众生开发此正因佛种,故随众生的机宜,巧说无量法门,令众生闻法开悟,以了因慧心性,熏习佛种,以缘因善心性,助长佛种,使正因佛种,萌菩提芽,开菩提华,结菩提果;修德究竟,性德显现,即可以圆成佛道,觉悟成佛。以是之故,诸佛虽然方便说无量法门,其实所说,唯一佛乘。故说:‘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此是颂理一。是法,指常无性的实相之法,亦是本经所说的一乘妙法。‘住’是常住不离之意。‘法位’指十法界四圣六凡,情与无情诸法的本位。佛的意思是说:此一乘妙法,周遍于十法界诸法的本位,常住不离。‘世间相’,是指世间上一切诸法现象种种不同的差别相,此等诸法之相,原是变幻莫测,属于无常,唯因此一乘妙法常住于诸法的本位,时刻不离,因此世间诸法现象之相,亦‘常住’不灭。

世间有三种:一是正觉世间,二是有情世间,三是器世间。此一乘妙法的实相理,住于正觉世间,故正觉世间相常住。此一乘妙法的实相理,住于有情世间与器世间,故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之相亦常住。世间差别现象是俗谛理,属于相;实相理是真谛理,属于性。以其性住于相,性不离相,故即性即相,即真即俗,故言:‘是法住法位’。以其相不离性,即相即性,即俗即真,故言:‘世间相常住’。诸佛坐道埸,成正觉时,皆觉知此真俗相即,性相不二,事理圆融的诸法实相理,知众生的佛性常住不灭,可惜众生迷情坚固,于无同无异的真性中,起诸分别,妄想执著,作诸善恶业缘,招致或苦或乐的果报体,遂有众生相续,业果相续,世界相续不断。作为人天教主,三界导师,四生慈父的诸佛,‘于道场知已’,为引导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共同证得此一佛乘的实相理,故诸佛‘导师’先‘方便说’三乘教,后显一乘妙法。

(5)重颂现在佛权实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
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以下是重颂现在佛开权显实。此二偈半文是重颂显实,后二偈是重颂施权。佛出现于世,为人天教主,转法轮,度众生,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堪受‘天人所供养’。现在受人天供养的‘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如是众多诸佛‘出现于世间’,主要原因,皆是为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安隐众生’于佛道无余涅槃‘故’。所以亦如过去与未来诸佛一样,先说三乘教法,令众生如法修行,断烦恼,了生死,离三界苦,证涅槃乐,然后‘亦说如是’一乘妙‘法’。

佛以实智‘知’一乘妙法,离言绝相,是世间‘第一’的‘寂灭’理,不可以言宣。但为令众生开示悟入此第一寂灭理,而‘以方便力故’,‘虽’然权巧开‘示’三乘、五乘‘种种道’,‘其实’无非是‘为’显示此一‘佛乘’。如是法,是理一,佛乘是教一。

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
及诸根利钝;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

此八句是颂现在佛施权。前知第一寂灭,是佛实智,今‘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及诸根利钝,’是明佛的权智。‘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是颂现在佛施权。现在十方世界中,一切诸佛,皆以实智证知第一寂灭理,所以不直说一佛乘,皆因诸佛权智鉴机,知众生种种行为造作不同,心念执著不同,习惯性以及所作的业力皆不同,而且个性的嗜好与欲望互异,精进与懈怠不等,根性利钝亦不一,故隐一乘之实,施三乘之权,以种种因缘,引用种种譬喻,说种种不同语言,随著众生个性所适宜,应其不同之机,施不同之教,此正明诸佛开权。


 楼主| 发表于 2015-4-1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6)重颂释迦佛权实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以下共有四十三偈半文,是重颂释尊开权显实。今此二偈,初偈是略颂显实,次偈是略颂施权。‘今我亦如是’是释尊介绍自己,亦如十方三世诸佛,为实施权,最后又开权显实。‘安隐’指佛自住于常乐我净的大般涅槃,对不安隐言。今释尊为了‘安隐众生’于佛的大般涅槃‘故’。特别‘以种种法门’,教化众生,令其根性纯熟,然后‘宣示于佛道’。安隐是颂理一,众生是颂人一。以种种法门入于佛道,是颂行一,宣示佛道是颂教一。

‘我以智慧力’等四句是略颂施权。‘智慧力’是权智,‘知众生性欲’是鉴机,‘方便说诸法’是施权,‘皆令得欢喜’,显示小法对机。释迦佛以权智鉴知,众生根性有大中小的差别,故方便演说三乘教法,迎合众生的根性,令其信受奉行,获得了生死,出三界的利益,故心生欢喜。

此略颂佛施权,作为以下总譬喻六义的根本。又释尊是娑婆世界的教主,故‘今我亦如是’,可以作为长者喻的依据。‘安隐’对不安隐言,可作以下火宅喻之本。‘众生’是六道众生,可作下文五百人譬喻的根本。‘种种法门’对不种种言,可作下文唯有一门譬喻之本。‘众生性欲’,三乘不同,是为下文三十子喻作本。故此二偈,文虽略但含义甚广,已括尽释尊一代时教的开权显实而无遗。

1.重颂五浊恶世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此四偈是重颂五浊恶世,作为以下见火喻之本。‘我以佛眼观’是显佛五眼圆明,遍知群机,属于能见。‘六道众生’,是佛所见。六道众生无量劫来,流落生死轮回,不植福修慧,无功德庄严法身,故‘贫穷无福慧’,是颂众生浊。

众生于六道生死轮回,容易堕落恶道,谓之险道。‘入生死险道’,是背觉合尘,从迷积迷,惑业苦三,循环不息,故‘相续苦不断’,遂成命浊。

‘深著于五欲’等四句,是重颂烦恼浊。牦牛,是一类哺乳动物,体大如牛,角长如圆筒,尖端弯曲,尾大毛长,色彩光泽,牛爱其尾,总是看著自己的尾巴走路,别无所见,非常危险。佛用以譬喻众生,贪著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尘劳,‘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众生因贪恋五欲享受,烦恼丛生,自蔽心目,不见真理,不知苦本,不求出离,饱受烦恼困惑,遂成烦恼浊。

‘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是颂劫浊。大势佛是如来的德号,因为佛有大威德神力,能救济众生,令众生获得断除烦恼生死的方法。可惜众生业障深重,不求见佛,不肯修学断苦的佛法,既然没有机感,佛不来应,致使时势恶劣,混乱不堪,而成劫浊。

‘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是重颂见浊。邪见,是不合人情与真理的见解。持此不合情理的邪知邪见以教人,便是邪教。以其不知万法唯心,心外求道,故佛教名之为外道。佛在世时,印度有拜火,投水,卧荆棘,事畜生,或五热炙身等外道。此等迷惑无知,令肉体枉受很多不必要的苦楚,反而妄言:苦尽乐至,自误误人。由于邪见,作诸苦因,招致苦果,因此,愈苦愈迷,愈迷愈苦,见解邪恶,思想浑乱,遂成见浊。

因为佛眼观见,是等‘贫穷无福慧’的众生,处于五浊恶世中,饱受忧患,长期受苦,心生怜悯,‘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来此娑婆世界,八相成道,权行方便,施以教化。此正是释迦佛隐实施权的主要原因。

2.颂佛隐实施权

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此二偈半文,重颂释尊因无大乘机性的众生,接受教化故隐实施权。释尊降生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当其立志出家,离开王宫之初,曾于雪山苦行六年,未明觉道,后舍弃苦行,受牧女供养,并于恒河沐浴,然后于离洹河不远的深林中,在一棵毕钵罗树下静坐,止息忘念,运用高度的智慧,开始观察宇宙万物,寻求诸法的真相,追究宇宙的原理,时而静坐沉思,时而起来散步,故言:‘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

终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等正觉。当佛豁然大悟,亲证诸法实相理,获得圆报身时,即于最初三七日中,为法身大士,演说华严大教,可惜未能普应群机。一般钝根小智的凡夫在座,却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法。佛不得不思考对策。故‘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佛认为:‘我所得’一切种智的‘智慧’,是‘微妙最第一’的。虽然,我是为了欲令一切众生,皆得共同证此一切种智的智慧,与我平等无二而出世,但‘众生诸根’性暗‘钝’,又贪‘著五欲快‘乐’,愚‘痴’无智,犹如世间盲人,‘如斯’无知‘之等类’,云何而可’以用一乘妙法教化,令其接受而得‘度’呢?


 楼主| 发表于 2015-4-2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2.颂佛隐实施权

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
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此二偈半文,重颂释尊因无大乘机性的众生,接受教化故隐实施权。释尊降生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当其立志出家,离开王宫之初,曾于雪山苦行六年,未明觉道,后舍弃苦行,受牧女供养,并于恒河沐浴,然后于离洹河不远的深林中,在一棵毕钵罗树下静坐,止息忘念,运用高度的智慧,开始观察宇宙万物,寻求诸法的真相,追究宇宙的原理,时而静坐沉思,时而起来散步,故言:‘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

终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等正觉。当佛豁然大悟,亲证诸法实相理,获得圆报身时,即于最初三七日中,为法身大士,演说华严大教,可惜未能普应群机。一般钝根小智的凡夫在座,却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法。佛不得不思考对策。故‘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佛认为:‘我所得’一切种智的‘智慧’,是‘微妙最第一’的。虽然,我是为了欲令一切众生,皆得共同证此一切种智的智慧,与我平等无二而出世,但‘众生诸根’性暗‘钝’,又贪‘著五欲快‘乐’,愚‘痴’无智,犹如世间盲人,‘如斯’无知‘之等类’,云何而可’以用一乘妙法教化,令其接受而得‘度’呢?

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
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
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梵王’,是色界初禅天主,‘天帝释’,是欲界天主,‘护世四天王’,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王各主一方,统领诸鬼神,护持国土,故名护世天王。‘大自在天’指色界顶摩醯首罗天王,为三千大千世界主,是外道所拜祭的天神。‘并余诸天众’,总括三界二十八天。释迦佛垂迹娑婆世界,教化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其中梵王,帝释,四天王,以及诸天天王众多,故言:‘诸梵王,及诸天帝释’。佛初成道,诸天王及其天‘眷属百千万’数之多,皆来聚集于佛前,‘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但佛‘即自思惟’,此界众生根性愚钝,‘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微妙希有之‘法。’反生毁谤,由于毁谤‘破法不信’的缘‘故’,必‘坠于三恶道’受苦,无益反损,这又何必呢!故言:‘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以下六首半偈颂,是明释尊念同过去诸佛隐实施权。过去诸佛虽然皆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但为适应众生的根性,故隐一乘之实,而施三乘五乘之权。然则我今释迦如来,所得一乘佛道,既同于过去佛,则亦应如过去佛‘所行方便力’,于‘我今所得’的佛‘道’,‘亦应’该隐一乘之实,而‘说三乘’之权。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
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

此明诸佛称赞。初三句是释尊自述。因释尊‘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而思与诸佛一样,隐实施权,故‘十方佛皆现’,用‘梵音慰喻’并称赞‘善哉释迦文’,为‘第一之导师’。因为释尊亦能为实施权,为一说三,引导众生入佛智慧故。‘得是无上法’,是指佛所证微妙第一的实智,‘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是佛的权智。

‘我等亦皆得’等四句,是明十方诸佛,亦同证得此‘最妙第一法’的实智,但‘为诸众生类’,不得不运用权智‘分别说三乘’。因众生福薄,不堪承受一乘大法。

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
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此是诸佛隐实施权的主要原因。因众生‘少智’故,好‘乐小法’,‘不’能‘自信’自己当可‘作佛,是故’诸佛皆‘以方便’力,为乐小法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乘‘诸果’。‘虽’然分别‘说三乘’’,但最终目的,‘但为教菩萨’,因为凡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故。

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称南无诸佛;
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

圣师子,是佛的德号。当时释尊闻十方诸佛,用深远而清净美妙的音声,称赞其能隐实施权,非常欢喜而‘称南无佛’,表示敬从诸佛教,随顺诸佛行。‘复作如是念’等四句,是释尊自念‘出’现于五‘浊恶世’,诚‘如诸佛所说’,众生小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故应当隐实施权,是以决定‘随顺’诸佛方便‘行’,先施权后显实。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柰,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是颂释尊实行施权。‘是事’即诸佛隐实施权之事。当释尊思惟决定随顺诸佛方便行时,‘即’离开菩提埸,‘趣’往‘波罗柰’国的鹿野苑。梵文波罗柰,译名绕河城,是建立于东印度恒河沿岸的一个国家。此国境内有一森林为鹿群聚居之处,故名鹿野苑。据西域记说:释尊与提婆达多,宿生曾为鹿王,各率领五百眷属,聚居此地。当时国王爱好打猎,嗜食鹿肉,鹿群日死无数,鹿王进入王宫请愿,每日自动派遣一鹿来王室供给王膳,以免残杀无辜,王许之而停止打猎。后来提婆达多宿生为鹿王所统领的眷属中,有一母鹿,次日当轮值赴王宫就死,但因怀孕待产,故请缓行,鹿王不准,遂往释迦鹿王处请愿。鹿王念其慈心爱及胎儿,愿代她往王宫送死。国王见鹿王自来送死,问其故?鹿王言:因其他鹿群中,有雌鹿当来受死,但因怀孕待产,于心不忍,故以身代。国王被它感动言:‘我是人身鹿,你是鹿身人。’自此,取消日食一鹿的坏习惯,并赐此森林为鹿群聚居之地,严禁人民入林打猎,因名鹿林,又名鹿野苑。

五比丘,一名憍陈如,译名火器,是拜火婆罗门后裔。二名马胜,三名小贤,四名十力迦弃,五名摩诃男。未出家前,皆是王族亲属。佛出家时,净饭王命此五人前往苦行林,请太子回宫,反被太子坚决的志愿感动,遂留在雪山陪伴太子苦行,后因太子觉悟苦行无益,而受牧女供养,误会太子退失道心,共去鹿林继续苦行。及太子成道,决定随顺过去诸佛隐实施权时,观察此五人机缘成熟,应先得度,故特别前往鹿苑,为此五人说四谛法。四谛法,即是苦集灭道四种真实的道理。

苦,是人世间种种苦恼与不幸的际遇。例如:人生理上有生老病死等苦,心理上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种种贪嗔痴等烦恼的痛苦。人事界有互相嫉妒,怨恨,毁谤,侮辱,侵犯,仇杀,拘禁,刑罚种种祸害之苦。自然界有寒暑风雨,水火雷电,海啸地震等天灾之苦。我们在身苦,心苦之外,还要承受人事界与自然界种种天灾人祸之苦,是苦苦;赏心乐事,转瞬即逝,乐极生悲,是坏苦;世事无常,青春不永,物有生住异灭,世界有成住坏空,是行苦。本经信解品言:‘以三苦故,在生死中,受诸热恼。’六道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确恒受众苦逼迫恼害,所以佛说:人生苦多于乐,故名苦谛。

集,是积集。众生积集贪嗔痴慢疑邪见等思惑,及身边戒见邪等见惑,障蔽本性,迷失真心,颠倒行事,做作无边罪业,招致无量苦果,故佛说:集是苦因,苦因集有,故名集谛。

灭,是消灭,若能消灭惑业之苦因,自当远离生死的苦果,而证得真空寂灭的涅槃境界。杂阿含经言:贪欲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名为涅槃。

道,是由生死此岸,通往涅槃彼岸的正道。在小乘说:广则指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略则不外戒定慧三无漏学。道是出世之因,灭是出世之果。佛说此苦,集,灭,道四种义理,真实不虚,不但与事实契合,亦与道理相应,故名四谛法。本来佛所证的诸法实相理,是‘不可以言宣’说的,但为引导众生共证‘诸法寂灭相’,故释尊‘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此四谛法。

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轮有流行不滞之相,有摧毁转动之功。譬喻佛说四谛法,有辗转传授之相,能辗破众生惑业苦,令转凡入圣,不滞留生死之功,故‘是名转法轮’。佛最初对五比丘说四谛法,令知苦是逼迫性,集是可断性,灭是可证性,道是可修性。由闻法作意,生智明觉,得见圣道,是为示转。



 楼主| 发表于 2015-4-4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继而劝导五比丘,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令五比丘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名劝转。

佛再引自己为证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策励五比丘,令精进修学,发无漏智,得慧眼,证无学,成阿罗汉道,是名证转。

合示转、劝转、证转,名三转十二行法轮。五比丘如法修行,‘便’证有余涅槃,成阿罗汉道。阿罗汉,含有无生,杀贼,应供三义。是断尽见思烦恼,解脱分段生死,出离三界,应受人天供养的圣人。佛是佛宝,四谛法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三宝同时出现于世间,故言:‘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从久远劫来’等四句是释疑。释尊避免有人怀疑,既已成道,自当鉴机,何须十方诸佛出现,梵音慰喻,始决定隐实施权?故佛解释言:自‘从久远劫来’于无量世界成佛,皆常‘赞’叹开‘示’此能够证得‘涅槃’的四谛‘法’,及得度‘生死苦永尽’之僧。今言:‘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只不过是藉以说明,佛佛道同而已。

3.重颂舍权显实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
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

以下六偈是颂释尊显实,为下文等赐大车之本,此二偈是明人一。立志求佛道的人,称为佛子。释尊‘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有‘无量千万亿’之多,‘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因为此等佛子皆‘曾从诸佛’处得‘闻’,诸佛‘方便所说的三乘‘法’,已种善根,积聚功德,今大乘根性成熟,故皆来佛前,合掌瞻仰于佛,冀待佛说一乘妙法。

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此颂理一。既然诸佛出世,皆为一大事因缘,今既然大乘根机已经成熟,正是应该宣说佛智慧之时。故言:‘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此八句是重颂教一。往昔四十多年来,佛所以不说此一乘法,是因‘钝根小智人’,既‘著相’又‘憍慢者,不能信’受如‘是法。’今在法华会上,既然大乘机熟,佛心欢喜,不再畏惧众生闻法生疑,毁谤堕落,故‘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不再如昔日之权巧方便,说种种法门,‘但说’佛所证的‘无上道。’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是颂行一。此中菩萨,是指昔日修学小乘法,今日开始大乘机熟的人。既然大乘根性已成熟,则闻佛‘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应当破除‘疑网’,是以‘千二百罗汉’常随佛学的小乘人,‘悉亦当作佛’。

4.重颂叹法希有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
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以下五偈半文,是重颂前文叹法希有。‘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皆是先权后实,故‘我’释迦‘今亦如是’,前既施权,今当显实。‘说’此一乘的‘无分别法’。此一乘无分别的妙法,非随时有机会听闻的,因为佛不像普遍一般众生,每天都有无数的生命被业力所牵来到人间,接受或苦或乐的果报。必须要众生见佛、闻法、得度的因缘成熟,然后‘诸佛兴出世’。但很多时往往要经过很‘悬远’的时间,然后有佛降生人间,如本经下文说:‘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所以我们欲想‘值遇’佛世,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佛已经出现于人间,但亦不是时常演说如是一乘妙法。必需要时节因缘成熟,然后方说。何况有一类慧根短小,薄福浅智的五浊恶世众生,即使生逢佛世,尤若逢不逢,若见非见。释尊住世时,不是也有很多众生不曾见佛闻法吗?据说:释尊降生于印度,当时王舍城的居民,共有九亿万人。仅有三亿万人得见佛闻法,三亿万人但见佛不闻法,而其他的三亿万人,既没有机会见佛,更没有因缘闻佛说法,莫论得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4-6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已经得见佛闻法的人,但当佛欲说是妙法时,亦被业力所牵,不肯信受,反而离座而去,如释尊将说此经时,退席的四众弟子就有五千之多。可见生逢佛世难,得见佛闻法也难,而得闻一乘妙法更难,能听闻是法欢喜信受,顶戴赞叹,更是难上加难。故释尊说:‘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

譬如优昙花,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
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花。

‘优昙花’是灵瑞的花朵,三千年开花一次,不只人间少见,天上亦希有难得,人皆喜爱,但却非随时可得,时至方现。故‘一切皆爱乐’。是佛引用优昙花,譬喻人身难得,佛世难值,妙法难闻,难信。若有人得闻是妙法,又能‘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称颂赞叹此妙法,‘则为已’经等如‘供养,一切三世佛。’了,故‘是’闻法欢喜,而能称赞此一乘妙法的‘人’,是‘甚希有’难得,犹‘过于优昙花’。

5.重颂佛语不虚

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
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
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此重颂佛语不虚,为以下不虚妄的譬喻作依本。佛为诸法之王,于法自在,所说无不真实,何况今在灵山会上,非但告诉舍利弗一人,而是‘普告诸大众’,说明佛四十余年来,权说三乘教法,目的实为此一乘佛道,故佛‘但以一乘道,教化诸’众生,凡有闻佛说法的人,皆是大乘‘菩萨’,根本就没有所谓‘声闻弟子’。声闻一词,只是佛方便权巧施设,临时假立的一个阶位而已。是以‘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非二乘心智所能测,谓之秘,总括十法界圣凡事理谓之要。今日佛开显的‘妙法’,既然是‘诸佛之秘要’,岂可心存疑惑而不信?故佛殷勤劝导舍利弗,‘汝等勿有疑’。

6.重颂拣众敦信

以五浊恶世,但乐著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
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
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

以下六颂,是重颂释尊拣众敦信,前三颂是拣众,后三颂是敦信。此一乘妙法,既是诸佛的秘要,非人皆能信,故当拣择机宜。非大乘根性成熟的众生,不可随便为其宣说,以避免薄福小智人,闻法不信反而毁谤,罪招堕落,变为虽曰爱之,实则害之。故佛教舍利弗:‘以五浊恶世’众生,‘但’贪恋爱‘乐’,执‘著诸’五‘欲’尘劳,‘如是等众生’,不见佛,不闻法,何况发心勤求佛道?此‘终不求佛道’的人,切莫勿为其宣说此一乘妙法,是拣非佛弟子。

次偈颂是拣增上慢人。因为增上慢人,愚痴无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岂能信受此一乘妙法?若然‘闻佛说一乘’,必然‘迷惑不信受’。由于不信而‘破法堕恶道’,岂非求升反堕,故佛慈悲,教舍利弗应该拣择,不要为此辈恶人,宣说此妙法,以免此等谤法堕落。如果‘有惭愧’心,能够持戒‘清净’,又发菩提心,立‘志求佛道者’,正是大乘法器,就应‘当为如是等’大乘根机成熟的众生,‘广赞一乘道’,以流通正法,以畅佛出世的本怀。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
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
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此三颂是敦信。前六句,是劝信施权;后六句,是劝信显实。‘诸佛’是总括十方三世诸佛。‘法如是’即先隐实施权,后开权显实。十方三世诸佛,皆以万亿种方便,‘随’顺众生的机‘宜’大小不等‘而说’三乘五乘诸‘法’。‘其’他‘不’见佛,不闻法,未曾获得‘习学’佛法真实利益‘者’,是‘不能晓了此’权实不二之事,但汝舍利弗等,是应该明白而信受的。为甚么呢?因为‘汝’舍利弗‘等’诸大声闻弟子,‘既’然已经修学佛法,亲受法益,今又在法华会上,闻佛开权显实,种种开示,‘已知诸佛’是‘世’间之导‘师’,‘随’顺众生机‘宜’运用‘方便’,先为实施权,今于法华会上,又随众生大乘根机成熟之所宜,而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等‘事’。自当明了,‘无复诸疑惑’,应该‘心生大欢喜,自知当’来必定‘作佛’。

‘汝等’的等字,是概括其他迦叶等大弟子,为譬喻说法周中,得授记的人。亦等括千二百常随众,是因缘说法周中授记者。是重颂前文:‘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释尊自从出定以后,即双赞佛的权实二智,广明诸佛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之事。进而说明过去、未来、以及现在十方诸佛,包括释尊自己在内,法皆如是,先随顺众生各别根性,爱好与习惯,而权巧演说种种不同的法门,其目的皆是为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知见,自知当作佛,以激发众生的菩提心,勤求佛道,以畅佛出世的本怀。今舍利弗等,既然明了,自知当作佛,则已经达到佛出世说法之目的,故本经的正法说周,至此亦已宣说完毕。



发表于 2015-4-7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看过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后的点滴体会。大乘佛法只有一乘。虽有四门,只有一理。这个理是最重要的。这个理就是真实,就是要有一个真实的心,要有一个真诚的心,要有真心。
佛来世间,为一大事,就是为了众生觉悟成佛。也就是说佛心就是,愿众生觉悟成佛。成佛是心成佛,是心作佛。就是让我们的心成为佛心。就是让我们有一个真诚的愿众生觉悟成佛的心。就是说我们的心里要有众生。我们的心里有众生,我们才能有佛心。这个心要真诚。如果我们的心里没有众生,我们就不可能有佛心。

点评

请找出相关的经文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7 19:53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心见性6 发表于 2015-4-7 19:01
谈谈看过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义后的点滴体会。大乘佛法只有一乘。虽有四门,只有一理。这个理是最重要的。这 ...

请找出相关的经文来。
发表于 2015-4-9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接触佛法仅有两年多点时间,在工作之余学学佛经,我对佛经的理解一定存在许多问题,请多多指教。

原文一段

(3)佛法妙

佛是觉义,能觉悟此人皆本具的心法,即是佛法。虽然‘是法甚深妙,难见难可了;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但佛所觉悟的真理,正是众生所迷的佛性;众生所迷的佛性,正是佛所觉悟的真理。故佛是众生心中的佛,众生也是佛心中的众生,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识此心,佛证此理,故能究尽诸法实相。众生若然能够‘修摄其心,观一切法,如如不动,’(见安乐行品)当下即是如如佛,故佛法更妙。

原文二段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此正显示真实相,解释何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因为诸佛共同证此性相不二的实相理,共同本乎权实不二的智慧来应世,共同欲令众生证得此唯一无二之真实道。此道实相无相,微妙第一,故唯佛与佛能知。为甚么?因为‘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因缘,正是诸佛出世之目的,亦是诸佛出世之真实相。

原文三段
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此结成理一。其实,佛昔日所说的三乘法,教、理、行、果,亦含有开示悟入的层次,但属于权教,非佛知见。今明佛知见,是开三乘之权,显一乘真实之道,此真实之道,即是理一。
原文四段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此正显示诸佛出世的真实相。众生皆各有其知识与见解,故知见通于十法界。今独说佛法界的知见,故名佛知见。佛证实相理,得根本智,是佛知;由根本智,起后得智,是佛见。故佛的知见,非六道众生妄想识心的妄知,非肉眼、天眼的妄见。亦非二乘一切智所证真谛理的知,以及慧眼的见。也不是菩萨道种智的知,法眼所见,而是一切种智的知,五眼圆明的见。佛证一切种智,得五眼圆明的正知正见,亦希望众生得此正知正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正知正见。

原文五段

一切种智,既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又知一切法种种差别相,理量双照,是入佛知见。文句言:‘道慧如理名开,道种慧如量名示,一切智理量不二称悟,一切种智理量双照为入。此亦约实理无分别浅深中,而深浅分别也。’
四门,是约圆教空门,有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空门,是说一切法皆空,无中、无假、无不空;三谛相即之空,是开佛知见。有门,说一切法皆假,无空、无中、无不假;三谛相即之假,是示佛知见。亦空亦有门,谓诸法性空相假,在性言空,在相言有,故亦空亦有,是悟佛知见。非空非有门,谓诸法相妄性真,相妄故非有,性真故非空,非空非有即是中道,是入佛知见。开示悟入是能通之门,佛知见是所通之理,能通之门虽然有四,所通之理,则唯一无二。
     在原文一段中讲到,“是心作佛,是心成佛”。这就是说要把我们的心修成佛心。
   在原文一段中还讲到,“故能究尽诸法实相。众生若然能够‘修摄其心,观一切法,如如不动,’(见安乐行品)当下即是如如佛,故佛法更妙。”在原文三段中“今明佛知见,是开三乘之权,显一乘真实之道,此真实之道,即是理一。”这就要求我们修行的人,做到一切善法在我们的心中都是真实的,心中不能有法相。所以我们修行人的心,必须是真实的、真诚的,是真心。要做到,万相皆自然不入心,真爱皆自然在内心。
  在原文三段中“今明佛知见,是开三乘之权,显一乘真实之道,此真实之道,即是理一。”和原文一段中的“故能究尽诸法实相”和原文五段中的“开示悟入是能通之门,佛知见是所通之理,能通之门虽然有四,所通之理,则唯一无二。”这些原文说的就是,大乘佛法,只有一乘。一乘之理就是真实之道,就是真实。我们修行的人要想修到高层次,就要有真实的心,就要达到无我相,我无相,佛心是我的境界。佛心是真实的心。
   二三四段原文,讲的是佛来世间是为了众生觉悟成佛。

点评

引用法师的讲法一般要指出某某法师是最基本的。再有不能把法师在一定场合里讲的话作为自己的话。法师讲法有权有实,有方便有究竟。针对的对象不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9 17:20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心见性6 发表于 2015-4-9 14:14
本人接触佛法仅有两年多点时间,在工作之余学学佛经,我对佛经的理解一定存在许多问题,请多多指教。

原 ...

引用法师的讲法一般要指出某某法师是最基本的。再有不能把法师在一定场合里讲的话作为自己的话。法师讲法有权有实,有方便有究竟。针对的对象不同。
发表于 2015-4-14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发表于 2015-4-15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6-12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08: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5-9-27 13: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6-3-28 07: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4-30 15:4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发表于 2016-5-1 17: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5-13 17:4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20: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