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01|回复: 5

[善导思想交流] 名号独运【直入念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7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名号独运
慈安 记
一、圣道门和净土
龙树菩萨在其著作《易行品》中,教判大慈世尊一代大教,八万四千法门为两大类:第一、难行道;第二、易行道。
道绰大师的著作《安乐集》,教判名为圣道门和净土门。
难行道者,即圣道门。圣道者,三乘圣者证真修行之道也。门者,通入之意。依戒定慧六度万行等,能断惑证真,从凡地入圣流,故此类修行之法也名「圣道门」。其修行之途,难行苦行,极其不易,如经论中广说,言多劫修行灭贪嗔,或言三祗百劫证菩提,或多生中为求菩提而舍身弃命,捐骨施髓等。故名:难行道。
易行道者,即净土门。如弥陀如来大愿成就了安乐净土,一切善恶凡夫皆可托其大愿,往生其净土。永离诸苦,不退菩提。如净土三经中佛劝言,众生但能相续专称弥陀名号,上到一辈子,下至十声乃至一声,即得弥陀大愿摄受,莫不皆往。所以,名:易行道。
圣道门修行之理者。如《名义集》言:“烦恼菩提体元一矣。涅槃生死。见有二焉。”又如惟则禅师云:“迷则菩提为妄想;悟则妄想为菩提。”菩提烦恼只是迷悟不同,其体不二。天台释云:“寒虽结水成冰,暖则释冰为水。”如水和冰,其体是一。
但,迷悟两字,说起来简单,修行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了。古今大德,山洞禅堂,闭关行脚,戒行苦修,而能开悟的又有几人?出家的环境比较好,尚且不易。何况在家,俗世杂身呢?应知。
又,开悟者,尚有悟后起修,如《楞严经》言:“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即如诸经所说之历劫修行。
末法时代,众生根机下劣,贪嗔痴慢疑,骄慢弊懈怠炽盛,内心易生邪见或错见等。有众生听闻烦恼即菩提,难解其义,反认为自己是顿悟菩提。如此,烦恼我执不但未灭,反增执造恶。如《法华经文句》言:“又闻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菩提相即烦恼相。明暗不相除。显出佛菩提。众生闻此复起慢恣。不复修善,懈怠放逸。”大意为,有听闻众生即菩提相,烦恼即菩提等义,即谓我即是佛,大言诸法无相,修也不得,自性圆满,无修无证。而不实际修行。又四处与他人如是说,误导障碍他人正修,空谈般若,自误误人。龙树菩萨言:“无智人闻空解脱门,不行诸功德,但欲得空,是为邪见断诸善根。”
善导大师言:“口说事空心行怨,是非人我如山岳,如此之人不可近,近即轮回长劫苦。”现今学佛者,此类人,比比皆是。内心我执贪嗔痴如山,口中大谈无分别无相等。岂不思,纵然冰和水其体不二,若要求水,尚需化冰。纵然是等觉菩萨尚要断最后一品无明,方证圆满佛果。何况一个尚在六道泥潭挣扎的凡夫?
又,修行者当善应机择法。如《坐禅三昧经》中言:“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法不应机,如攒湿木以求火,必不可得。应知。
以修行证道,莫说大乘证佛果,纵是小乘出三界,也要达到断见思两惑方得。而当今末法时代,五浊炽盛,就连一个五戒持得清净之人,都很难见到。当知此时欲以自力证道出生死,难如登天。自尚难出,何况教他?!
二、论三心
《观经》中言:“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善导大师言:“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可见三心之重要,为往生之道不可缺少。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十八大愿文释义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们来对比下《无量寿经》中十八愿原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此处妙笔释义,将经文中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释义为「称我名号」。善导大师此释,意显三心悉在名号中,名号之外无三心。
三心的作用是什么呢?
三心可以分为两处论,即自力修行三心与他力具足三心:
第一、自力修行三心者,凡夫欲生净土,自己发三心,修诸功德,求生净土。此种修行是从因地修行,必须圆具三心功德果才能往生。
第二、阿弥陀佛为了救护我们而修行。五劫思维,兆载修行,最后把清净功德回施给我们。阿弥陀佛具足真实三心,故修行者直接接受阿弥陀佛成就的圆具三心功德果为因,而必生净土。
下面略论三心之相。
至诚心者,至者真,诚者实。欲往生者身口意起行修净土诸业,必须真实。行事不得道貌岸然,心口不一。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私心虚伪,贪嗔痴慢夹杂在诸行之中。如此所修之善,为杂毒善。以此善求愿往生,必不得成。
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深信佛语,一心净土。不可以遇见人的知见或事的障碍,即生狐疑退堕,深信之心应如金刚。
回向发愿心者,所作一切真实深心之善,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极乐世界。(注:三心的详细讲解请看《观经四帖疏》之三心释)
三心其实就是在修行中,必须具足的真实信愿。
欲生净土,必须愿行具足,缺一不可。有愿无行为空愿。有行无愿,行无方向。而欲成往生净土之真实愿行,三心必不可缺。无至诚心者,所行必懈怠虚伪不真实。无深心者,修行必难持久。无回向心者,所行没有方向。故三心不真实成或缺一者即不得往生。
善导大师云:“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故知此三心的作用就在于成就真实圆满的往生愿行。
净土法门修行分为「专」和「杂」。专修者,也叫正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略注:善导大师首先言“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为弥陀本愿”,然后言“若依礼诵等”,而不言“二者”,只轻描淡写为“若”字而略过。即若有若无皆可。即唯称名为正定业,其他礼诵等可有可无。纵然礼诵,绝不是帮助往生,而是帮助达到一心专念。善导大师言:“五门相续助三因”,此意应知。如果以诵经和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即观想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菩萨,还有观想极乐胜境等,外加持名。一起回向,即成要门。善导大师言:“一切善恶凡夫,发菩提心愿生弥陀佛国者,日夜计心,毕此一生,称观礼赞,香华供养阿弥陀佛及观音圣,净土庄严,念念观想,此为常乐净土之要门也。”非顺佛本愿,应知。】
杂修者,修诸杂行功德,回向往生,以三心难具足真实故,难得往生,此其意也。论修行,众生障重,神识飞扬,所知障深,我执如须弥,难以控制。善导大师言:“三业随缘转,定想随波飞。”地藏菩萨言:“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纵发诸修行之心,如同画水。贪嗔痴慢疑五盖具足,骄慢弊懈怠随行自现。论造业,如江河泄流,暴风骤雨,难以歇止。所以,以自力所修诸行,三心难以具足,不得清净。另外,无常迅速,生命随时会死。三心未具,无常即来。这些也就是为什么古今学佛的多,往生少的原因。
关于专杂两修之得失,善导大师言:“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又言“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往生之决定者在于愿行具足,但众生根性低劣和因缘不同,故自力杂修难圆满成就愿行。如此,多不得往生。
《观经》下品下生中,其人为心思恐惧杂乱之五逆众生,临终遇善知识,教令口称名号,连续十声,弥陀现前,往生净土。此人心乱惶恐,一生为大恶,没有任何善行或修行,且有大罪。那为什么可以往生呢?
《观经》中有几段话:
第一、阿弥陀佛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第二、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然后得生净土】。
第三、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然后得生净土】。
往生的关键,佛在这里亲自直接点出,就是“称佛名故”【然后得生净土】!
善导大师言:“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这里就清楚了。阿弥陀佛的兆载修行中,就已经把我们往生净土所需的愿行,已经全部替我们修好,然后回向给我们了。是什么呢?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南无阿弥陀佛的真实圆满,是在法藏比丘如金刚般的三心中,兆载修行中真实成就。故,我们往生所需一切功德,只需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中,即圆满成就。故,佛在《观经》下品云:十念称名,必生净土。
这也是为什么《观经》和《无量寿经》会讲三心,而《阿弥陀经》只说一心念佛。因为《观经》和《无量寿经》谈到了杂修,所以,必须要谈三心。《阿弥陀经》唯说念佛,名号本体具足三心,故无需另论三心,只需谈一心持名即可。又如《观经》结尾,世尊专说念佛为净土之要,即只说好好持名,无需另谈三心。
既然名号具足三心,那为什么第十八大愿中,也先提到三心呢?
因为三心在专念佛法门,是为导归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如此方能符合弥陀本意,必生净土,理事不二。《大经》言:“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此为理。那么如何落实下来呢?在三辈往生成就文中,世尊亲自做了解释。即:一向专念。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略释一:
十八愿中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们来看其他经中一段经文,《般舟三昧经》言:「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佛言:“专念故得往生”。」
十八愿中“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即《般舟三昧经》中之“欲来生者”。这个不是往生的要求,是凡夫想去净土目标心的欲望而已,并不是佛要求的必生净土行持方法,应知。
而“乃至十念”和“当念我名”则是佛对我们要求的修行。也就是佛告诉我们去净土该如何做。佛如何要你去做,凡夫当遵从即可。
很多人想往生净土,而分不清想法和行持的区别。佛让持名号,他反而去找信愿。无事生事,自找纠结。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十八大愿文释义言: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此中二十四个字,明确的指出,只有“称我名号”为凡夫要做的事情。也是告诉我们专持名号,即具足信愿等一切往生功德,必生净土。
再略释二:
(一)
《般舟三昧经》中:“即问持何法得生此国。阿弥陀佛报言:“欲来生者,当念我名。莫有休息,则得来生”。佛言:“专念故得往生。”
此中,有众生想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而问阿弥陀佛如何往生。阿弥陀佛此处不谈其他法门,直接推荐本愿念佛。世尊又告专持名号。显两尊本意,同为念佛。善导大师:“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莫有休息」即相续的意思。这里把弥陀本愿念佛的要点列出:即誓毕此生,相续专称弥陀名号。而落实下来很简单,也就是一天到晚,尽力专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即可。
故善导大师言:“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二)
善导大师:“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又言:“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也就是说,三心是为了成就真实的愿行,当愿行具足,决定必生。而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成就好的愿行具足果。所以,三心、愿行无不具足在南无阿弥陀佛之内。
再释三:
《无量寿经》十八愿中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善导大师言:
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谤法、摄五逆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
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
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
虽得生彼,华合径于多劫。此等罪人在华内时,有三种障:一者不得见佛及诸圣众,二者不得听闻正法,三者不得历事供养。除此以外,更无诸苦。经云“犹如比丘入三禅之乐”也,应知。
    至诚心者,善导大师在至诚心释义中言:“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此即说世俗凡夫心相,贪嗔痴慢具足,随缘现行,多难具真实至诚心。此即嫌说众生心之意。大师又言:“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以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因地修行真实业所成就。凡夫杂毒业不合,故必不得生。
善导大师先言凡夫难具真实心,又言阿弥陀佛所行所施皆真实。其意即劝众生舍自力修行功德回向往生,而接受阿弥陀佛所施的功德,即南无阿弥陀佛也。
三、深信心
深心者,深信心,深深的知道的意思。
善导大师言: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大师先告言凡夫,深知自己业力深重,无自力修行出离之力,无始劫来,轮回生死,无有他缘可救。又言当知阿弥陀佛就是为我们这些无力无缘出离的人而成佛的,只要肯皈依阿弥陀佛,接受阿弥陀佛的大愿,定得往生。此即劝众生一心归命阿弥陀佛大愿,即一心念佛之意。
以凡夫通身业力,身心修诸行难成真实功德,故上来所说“至诚、深心”二心者,其意皆是劝众生舍离身心自力修行,一心归入弥陀名号之意也。
四、回向心
回向者,回转方向之意。
第一、如杂修功德回向求生极乐者,其功德不通净土,故必须回转其功德所趣方向,回向净土,方成往生之业。如:放生的功德是健康长寿,与净土无关。若欲往生,必须回向。
第二、行者知杂修难生,故转归一心专念,此也为回向。如此行者,其归入名号故,其一切也被名号所摄受。能归者,众生也,南无也;所归者,阿弥陀佛也。能归所归,一体不离,即成南无阿弥陀佛也。
上来三心,其目的为归入必生净土之法门,即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意也。故一旦进入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中,即无需再论三心,行者唯一天到晚声声南无阿弥陀佛相续。
其三心之意,皆一心依靠南无阿弥陀佛之意也。
以凡夫之心,六尘缘影,刹那变化,虚妄无常,不可做真实也。其真实者,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大愿名号也。
又凡夫以虚妄之身心所修诸行,多是杂毒虚妄之善,颠倒不实。以此类行,而欲生净土,必不可得。善导大师言:“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当归入真实之名号,即得必生净土。
《大经》曰:“惠以真实之利”者,大经者,《无量寿经》也,说弥陀四十八愿之事也。“惠以真实之利”者,《无量寿经》中:“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此段经文显世尊大慈之本心,弥陀之真意,即名号也。善导大师言:“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故,真实者,名号也。
善导大师之深信心释又言:“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即世尊广说弥陀功德,净土庄严之相,为劝众生发起爱乐欣慕之心。此心若发,欣慕即成愿生,若愿必生,必定称名。以欣慕愿生之心为凡夫六识缘影分别之妄,众生欲望之心也,非往生净土之因。只是启动念佛之前导,非往生之用也。
善导大师又言:“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此处释深信之意者,即一心净土,专持名号。如此,为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念念不舍
善导大师言:“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第一、为劝行念佛精进之意,即念佛者每天当中,行住坐卧,或闲或忙,除非睡觉吃饭等不能念佛,只要可以称念名号的时候,都尽力称念。故劝言:“念念不舍”。
第二、“念念不舍”者,行者之心意也,即一心皈依弥陀名号,永不舍弃之意。
第三、“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者,称念弥陀名号,为净土必生之业。以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以称名为必生其净土之愿,故名:顺彼佛愿。如善导大师言:「《无量寿经》云:“法藏比丘在世饶王佛所行菩萨道时,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第四、《观经》中佛言:弥陀佛光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善导大师言:“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以众生一心专念佛故,即得弥陀佛光摄受,众生与佛两不分离。得佛摄受护念故,其心必不退,成“念念不舍”,故必生净土。善导大师言:“真形光明遍法界,蒙光触者心不退。”昙鸾大师言:“光明一切时普照,故佛又号不断光,闻光力故心不断,皆得往生故顶礼。”而众生的念念不舍,和弥陀护念众生的念念不舍,全部是名号的功德作用。
第五、“南无阿弥陀佛机法不二法,名号之外全无能归,亦无所归也。”离开名号,无有能归之法,无有摄受之佛,众生也无归处。一切尽南无阿弥陀佛也。
六、能归所归
又众生称念名号,能归所归一体不二。
能归者,南无也,众生之命也;所归者,阿弥陀佛也,本愿之体也。此处之意者,真实之归为南无阿弥陀佛所具足,不由凡夫心具足。也就是说,能归者,即发愿归命之意,所归者即行。愿行为往生净土之必须。而念佛之往生发愿归命,不依凡夫心决定,而南无阿弥陀佛的「南无」为真实的愿功德【注:此段话可参考,善导大师弥陀名号六字妙义释略解】。众生当舍离自心分别,一心依靠名号。
烦恼生死具足的凡夫,如归入此不生不灭的弥陀境界中,则无凡夫之生灭浊命,而得无量光寿的涅槃境界。
又,若众生一心归命南无阿弥陀佛,那么,如此的众生,轮回中已无其命,命已经被阿弥陀佛所摄受,南无即其众生之真实命。也就是说,你的命已经被阿弥陀佛所摄取不舍。此时之众生,能归和所归,一体不二。其实,就是一心投归弥陀,落实下来就是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不解三心也无所谓之事,只管一心念佛,即一切具足,应知。
七、名号决定
《观经》所谈三心,即在劝众生放下身心,一心念佛之意也。即《阿弥陀经》所言的一心不乱。善导大师言:“一心称佛不乱”。即舍弃自心分别,以名号决定往生故,不由凡夫心决定。
如:要求心必须清净念佛,要求心必须禅定念佛,或者要求持戒念佛.....。此类知见尽应舍离,因皆非佛意故。认为必须有这些念佛才往生,其已经不是一心依靠念佛,故当放舍心而投向名号。即不顾此心,唯一向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如善导大师的两河白道喻。
一心者,即俗话说到“死心眼”,也就是认准一门,专依靠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不乱者,无他心的意思,也就是唯依靠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善导大师言:“一切时中相续作,至死为期专复专”,即此意也。所谓一体合成者,舍离自心分别,独取名号,唯声声南无阿弥陀佛也。
念佛者,即称念弥陀名号之意也。善导大师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显念佛不依心而论,但能称出名号,即名念佛。若能誓毕此生,相续专称弥陀佛名,即名“一向专念”。念佛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什么我要如何念才有效,念到什么层次才行,内心要如何如何。如有此等心者,即已经不是一向,不知道是几向了。一向者,盯住一个方向,盯住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也就是死心眼,我就依靠南无阿弥陀佛,一天到晚我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八、念佛成佛
一切众生皆有圆觉自性,因不能证显,而枉受轮回。《般舟三昧经》中言:“三世诸佛持念阿弥陀佛而成佛”。即诸佛以弥陀名号证显本分圆觉。那么,我们也当持此名号证显本分圆觉。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如何念佛
多有念佛者,认为念佛要如何念,念到什么层次等,才能往生。此皆自力心。善导大师言:“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就是说,一切凡夫,除非你没往生,只要是往生的,无不是依靠阿弥陀佛大愿力,此中无凡夫自力。诸师谈各种法要,是为了帮助凡夫去除自力心而已。念佛者,若无此类自力想法,唯知一句名号相续专称,即无需各种法要。
如《念佛金言录》中言:“不论信不信,不谓净不净。一切众生往生,十劫正觉之时,决定南无阿弥陀佛。”凡夫心不可做往生之要,唯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故念佛者应放舍心中所有观念,一心凭名号,所谓:
舍善恶的顾虑,
舍弃心清净与否的分别,
舍信和疑的纠结,
舍通达佛法念佛与愚者念佛的区别,
舍弃对内心愿生和不愿生的监视,
心中一切观念一概放舍。以一切决定于名号故,当内心再起各种思想纠结的时候,不压制,不安抚,不顺从,任其自生自灭,我们依旧是南无阿弥陀佛。
深信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怀疑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
无信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
心静时是南无阿弥陀佛,心乱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
烦恼时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开心时也是南无阿弥陀佛。
愿生净土时是南无阿弥陀佛,无愿生心时仍旧南无阿弥陀佛。
安心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不安还是南无阿弥陀佛。
此心之变化和往生无关,唯口称之名号即决定往生。此名:一向专称。
十、念佛的心
佛言:“慎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地藏菩萨言:“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娑婆众生,所知障极重,我执刚强。起心动念,邪见误解,人我山高。随缘变化,无常不定,神识躁乱,妄想纷飞。善导大师言:“凡夫发心,如画清水”。凡夫之心,于往生之要无丝毫帮助。所谓“三业起行多憍慢”,即说明了凡夫起心动念的状态,纵然修行,也难摆脱妄执我慢,多成杂毒。故当舍离自力心行,归入名号真实之德也。
念佛法门,弥陀一力承担之大愿,名号独运往生。凡夫虚妄身心丝毫不着力也。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涉身心,独一名号也。
凡夫起心动念本来就是妄,而好纠结者,又和自己的心去辩论,妄上加妄。故当舍离此心,不理其变化,唯一心称名。
凡夫心无决定也。所以,当舍离要决定的心,乃至内心要决定相信念佛必生的理论。内心认为自己只要有这个肯定了,就安心了,此为大错。凡夫之心无此决定状态也,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得往生。应知。
念佛人守护信心图,两河白道图喻。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3251.tmp.png
两河白道图者,善导大师所著说。
“白道”者,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也。“水火二河”者,我等之心也。我们的心每天千奇百怪,胡思乱想,狐疑不定。此图意者,即不顾此心产生信、疑、清净不清净、善恶等等,相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断。往生决定于称名,不决定于我们的心。
东岸是六个人就我们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六尘会产生各种感受妄想,贪恋,嗔恨等等,阻碍我们念佛。这些也一概不顾。
三个僧人代表别解,别行,别见等杂修行者,经常会说阻挠你念佛的话和知见,我们一概不要听,也不要理会。
毒蛇猛兽代表世间亲属和朋友。众生轮回生死,互相恩怨夹杂,而在轮回中互相牵扯,报恩报怨。今生为亲,来世为仇,受诸苦难,一切不过是恩怨因缘生灭而已。所以,当明了此事,即莫贪恋。若有亲人朋友阻止你念佛,莫要被障碍。
旷野代表轮回无边,独生独死。
此图意者,六道一切都是轮回业。所以,念佛者,不可以相信这些。当不顾此心任何想法,也不顾外界的任何知见和事情的影响,亦不顾念佛理论。总之,一概不顾,唯南无阿弥陀佛相续称念,必定往生。如果停下,必定轮回。
上来广说三心之意,意显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一切具足。落实下来,也就是誓毕此生,一天到晚相续专称南无阿弥陀佛。
十一、三心即一心
论三心归结为一心依靠名号。那么,可有经文证明吗?
《阿弥陀经》中言“一心不乱”也。
知名号决定往生故,行者自不夹杂其它,唯留名号,也就是独依名号,不望其他的意思。若名号之外加其他的,非一心也,是二心或多心,即乱也。
念佛者放舍自心,归依名号。以名号独运故,自成一心不乱。所以,一心不乱者,不是让凡夫的心做到什么状态名一心。所谓的一心,就是唯名号之意,不可从凡夫虚妄心论。所以,善导大师解释此段经文言:“一心称佛不乱”。
以上教理,看似稍微复杂,落实下来很简单。其实就是一天到晚相续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可。
知此意者,其相唯一天到晚声声南无阿弥陀佛也。
十二、决定信的问题
地藏菩萨言:“凡夫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凡夫之心者,起心动念无不是轮回之业。从心相行为来说,凡夫之心千变万化。以念佛来说,有时信,有时疑;有时烦恼,有时开心........。但从本质来说,统统为妄念。
凡夫心无常不定故,不可做往生之要。善导大师言:“凡夫发心,犹如画水。”《念佛金言录》言:“凡夫之心,善恶共迷,不可作为出离之要道,唯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也。”又,凡夫心无决定信也,当舍离要以心做决定的想法。弥陀本愿是以名号决定往生,不是以凡夫心做决定。无论信与不信,但能口称名号,相续专行,定得往生。
很多念佛人,强迫自己必须承认念佛必生,强迫自己内心必须肯定念佛必生的念头。认为内心要是没有这个想法,往生就不决定。此无谓之事也。如同吃饭,强迫自己内心必须肯定吃饭可以饱,否则吃饭就不能饱。饱是饭本身的功能,你肯定不肯定,吃饭都饱。
故,当舍离这些无谓的思想,放舍自心思量分别,弃舍一切理论,唯一向专称,自得大安。善导大师言:“就行立信”。若抓住自心不放,总想以理论安心,此难上难也。以凡夫心不定故,自己就会没事钻自己理论的空子,形成自己和自己辩论,极其纠结也。
遇安禅师将楞严经中的一段话读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有知见即有轮回。极乐世界者,无我之涅槃境界也。不可依自力我执知见而得往生,非净土之因也;依弥陀大愿名号,即得往生。
名号者,不可思议也,故当直承念佛,不可以自力心去分别如何念佛。很多师兄认为念佛要如何用心去融入名号……等等,此皆是错解。名号本体圆成,不可增不可减。何用凡夫心去加?是名号摄凡夫,而不是凡夫摄名号,应知。
“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凡夫念佛,内心经常起各种知见,若被其牵扯,则生百端纠结。应知内心所生无论信疑,乃至念佛的道理,俱为妄念。当其起时,莫压制,莫安抚,莫顺从,任其自生自灭。此为对治妄念最好的法药。否则,无论安抚还是压制,只会令妄念变强大,令行者纠结更纠结。
凡夫心念者,生死也。离凡夫心者,南无阿弥陀佛也。即,莫理会无用的妄念,尽管相续专称南无阿弥陀佛也。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念佛和称佛
很多人认为念佛必须依心来念,这个问题古今都会有人误解。此段话是谈这个问题的。还有喜欢拆字解释的,言念佛的“念”字,是“今心”在佛的意思。如果用在其他通途忆佛观佛的教义上,是可以的。但如果用在弥陀别意之弘愿念佛上,就是混淆了。
如《观经》下品下生中,其人苦逼,内心惶恐失念,不能念佛,善知识立刻告其口称即可。其人立刻口称弥陀名号,经言:“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此中的十念,就是十声念佛,也就是口称名号。善导大师著作中,有时用“乃至十念”;有时用“下至十声”,表示念即声也。无论念声,皆是名号。
念佛两字,通很多意思。如忆念弥陀所行,观念弥陀身相等,也可以称为念佛。但唯称名念佛者,为弥陀本愿。只要能称念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即名「念佛」。并且,弥陀本愿念佛与内心意地如何无关,不是说非要内心在念佛上,或者内心念名号才叫念佛。念佛如喊名字,譬如:松树、竹子,都是名字。直呼其名即可。
念佛即称名之意,念声即南无阿弥陀佛也。
所以,无论是口称名号,还是默念,无不是依名号,非论自心。
十四、念佛具足三缘
世尊在《观经》中言:“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善导大师言:
何故号阿弥陀? 
《弥陀经》及《观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观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名阿弥陀。”
为什么弥陀佛光唯摄取念佛众生呢?善导大师释为三缘:一者「亲缘」,二者「近缘」,三者「增上缘」。
善导大师言:“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宗祖先言佛光唯摄念佛者,大师却释义有礼佛等行为,意显称名即具足礼佛等功德。即称名者,佛即见之。
三缘功德尽在一心专称弥陀佛名中。应知。
十五、念佛和忏悔
忏悔者,忏者,止断未来非。悔者,耻心于住犯。即耻心于恶行,愿断掉不再犯之意。而凡夫性劣,但娑婆恶缘事极多,纵有此心,遇见恶缘还是容易犯。若能誓毕此生,一心专称弥陀名号,即得必生净土,直入菩提。永断诸恶,成就无边大善,此为真实大忏悔。应知。
又,忏悔者,灭罪也。善导大师言:“造众重罪,若不忏悔,定招此苦”。
忏悔灭罪,有自力忏悔和他力忏悔之分。自力忏悔者,或对大众,或对佛菩萨等,具向发露忏悔。也或诵经修善等以求灭罪。但,以凡夫自心,虚伪狡诈,难得真实,多灭罪不大。
他力忏悔者,依靠弥陀万德名号。善导大师:“念念时中常忏悔”。念佛本身就是忏悔灭罪,其灭罪力也极其强大,自力忏悔远不可比较。如《观经》下品上生中,其人念弥陀佛名一声,阿弥陀佛赞言:“汝称佛名,诸罪消灭”。又龙树菩萨言:“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中,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净土。”
又如《观经中》言:“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善导大师释此段经文言:“明小戒力微,不消五逆之罪。”而《观经》下品下生中,其人五逆,念佛得消。可知念佛之力的强大。善导大师言:“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自力忏悔,不出凡夫心,故纵得真实忏悔,也只是灭罪,不能灭生死轮回。而念佛不然,念佛是灭生死重罪,拔生死根。如《观经》中,其人一声称名即命终,立刻往生净土。又,以自力我执心忏悔,不能出生死。
念佛行者,唯一天到晚相续专称弥陀名号即可,不得别立忏悔。第一、名号自具无上灭罪功能。第二、若别立忏悔者,违背弥陀本意的一心念佛,即成杂修。应知。
十六、疑佛五智
《无量寿经》言:“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关于五智,古今诸师多以通途五智来拟合,本处不然。第一,此经是说弥陀大智。第二,此经五智的名字和诸经五智也不同。第三,众生疑惑都是和弥陀大愿有关。
不了佛智者,如善导大师言:“弥陀智愿海,深广无崖底,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弥陀一切种智成就,别意弘愿圆满。其境界声闻菩萨尚难测量,何况凡夫?而凡夫天性,对于自己看不到或者无法理解的东西就会怀疑。
不思议智者,众生见佛说念弥陀佛名,乃至一句,也得往生,其无法理解。一句名号而已,如何得生?不知佛智,能纳须弥入芥子,缩多劫为一刹那,展一刹那为多劫,以近为远,以远为近,神力自在。弥陀以不可思议智纳三身内证外用所有功德,皆悉摄六字名号中。
不可称智者,弥陀佛智,超越凡夫六根范围,言语道断。离凡夫心所思,绝称谓言说。不知佛智功德,名体不二。众生不解,认为弥陀佛名也只是一个名字而已。总想用凡夫思虑语言来解释,但又解释不了,所以怀疑。
大乘广智者,弥陀佛名,统摄弥陀所有功德,无法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德不具。而于众生,一切皆能度,无一遗漏。而众生不能明了广大深智,怀疑自己根性,以自身善恶清净等,自设障碍。
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者,如《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中言:“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阿弥陀佛为诸佛之王,光中极尊,一切佛所不能及。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言:“由彼如来恒放无量无边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无有障碍。”善导大师言:“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诸佛三乘圣道,能于三乘根性众生,令其出生死。而于善根薄少,恶逆众生,诸佛无力;而弥陀名号之力,乃至五逆谤法,称名也得往生。
《无量寿经》中言“犹信罪福”,也就是说,他虽然不信念佛,但相信自己修善,就可以往生。也就是说,是自力杂修。
以众生不修弥陀之一心专念名号本愿,以凡夫知见解往生因果,杂修诸行,回向求生,故有胎宫边地之受。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中言:“佛言。其人奉行施与如是者。若其人然后复中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弥陀佛国。不信有往生其国。虽尔者。其人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续其善愿为本故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阿弥陀佛。即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但心中欢喜踊跃意念言。我悔不知益斋戒作善。今当往生阿弥陀佛国。”大意为,欲生净土而修行者,或遇见恶知识障碍,或自己无所专据而疑惑纠结。乃至不信因果,不信有阿弥陀佛,不信有往生之事等。但能相续,仍得往生。其经又言此类往生者,会留在极乐边地五百岁,如其经言:“即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则受身自然长大在城中。于是间五百岁。其城广纵各二千里。城中亦有七宝舍宅。中外内皆有七宝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华香绕。浴池上亦有七宝树重行。亦皆复作五音声。其欲饭食时。前有自然食。具百味饮食。在所欲得应意皆至。其人于城中亦快乐。”无有诸苦,只是不能见佛闻法。
以上经意,信也生,疑也生。乃至不信,当能相续修行也生。所以,我们修行不要考虑信疑,只管一心念佛,即得往生。
凡夫六识凡情,或依喜好,或疑念佛,而杂修诸功德,而愿生净土,三心难具,难乘佛力,必不得生。又杂修诸行,虽托佛力而往生,有边地或胎宫之患。
凡夫之心,有无迷执。而极乐世界是无为涅槃界,宗祖善导大师言:“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故杂修纵得往生,也受胎宫,不疑方出。善导大师言:“西方寂静无为乐,毕竟逍遥离有无。”弘愿念佛一行,弥陀本愿,无边地胎宫等过患,直入净土,立见弥陀。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2015/01/27
  

发表于 2015-1-28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8 04: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