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莜麦麦

各位师兄,末学有一个问题一直很困惑,求解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9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莜麦麦 发表于 2015-1-19 12:50
诸位仁者师兄,感恩大家的回复。末学愚钝,修学尚浅,甚至看不太懂各位师兄的辩论,见笑了。这3部善书原是 ...

。。。。。。看来还得在修学上下功夫,多放下自己的疑惑和知见,听从师父教导,等到证得清净心了,就有答案了。赞叹、赞叹、赞叹!!!

真明白人、善巧智慧、指引迷人、真善行者!向行者顶礼!

感恩三宝、顶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贤圣僧、善神护法。

南无本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点评

师兄赞叹过甚,末学愧不敢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0 14:04
发表于 2015-1-19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kving 发表于 2015-1-18 19:58
阿弥陀佛

是我多言了,祝师兄精进

探讨佛法别讲客气。不足之处可以探讨。
发表于 2015-1-19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归来 发表于 2015-1-18 23:50
原文整段为:
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 ...

感恩师兄

       看了回复,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在网上查看了原文,这是在《百业经》中第二个故事“小眼沙弥——责骂圣者  累世狗报 ”里说的.但我看到的与你贴出的有所不同,我看到的:世尊告曰:“诸比丘,一切业果皆不会成熟于地(Dhatu)、水(Ab)、火(Tejo)、风(Vayu)之上,所作善恶亦不会成熟于外境之上,而是成熟在自己的五蕴⑶(Panca Khanda)、十二处⑷(Ayatana)、十八界⑸(Dhatu)之上。”。这是我按原文复制下来的, 我觉得这也许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知道自己错在那了。

       在俗世谛里:地水火风正如你所说的是把人们认识物质属性的归纳,形象地以地水火风来形容四种不同的属性。我之所以觉得有问题,就是因为那些属性没有内外之分的
       以水的湿性为例。能把外境上的湿性与自己的湿性分别开来吗?呵呵
       看了全文后才明白,前面是在性上说,后面是在用上说
      
      结论是自己偏空了,呵呵,感恩师兄

     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空有空之理,有有有之用。各有各的境界,各自解决各自的问题。空有圆融不落戏论也是般若之一分法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0 08:44
我的疑惑也一并解决,感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9 18:55
发表于 2015-1-19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kving 发表于 2015-1-19 18:37
感恩师兄

       看了回复,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在网上查看了原文,这是在《百业经》中第二个故事“小 ...

我的疑惑也一并解决,感恩。
发表于 2015-1-20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1-20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kving 发表于 2015-1-19 18:37
感恩师兄

       看了回复,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在网上查看了原文,这是在《百业经》中第二个故事“小 ...

空有空之理,有有有之用。各有各的境界,各自解决各自的问题。空有圆融不落戏论也是般若之一分法味。

点评

嗯,只是我们经历无始劫的习气难改,所以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特别是境缘际会时,呵呵。反过来也正好是自己修行的最好方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1 18:0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0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xinjingzeming 发表于 2015-1-19 14:58
。。。。。。看来还得在修学上下功夫,多放下自己的疑惑和知见,听从师父教导,等到证得清净心了,就有答 ...

师兄赞叹过甚,末学愧不敢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1-20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kving 发表于 2015-1-18 17:54
俗谛也好、胜义也罢,难度不是佛陀之方便说?没有俗谛何来胜义?呵呵,下面和你探讨下,你所说的我感觉都 ...

师兄您好,所谓的胜义,也有不同的层次,有的经典中确实讲到空性的灵知,按照楞严经的胜义中真胜义性,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空非有,随缘现空现有,空有不二。

阿弥陀佛!一点浅见和师兄分享。

点评

那师兄怎么理解:俗谛义、胜谛义、真胜谛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呢? 我的理解:所谓胜义是应着我们众生的俗谛义来说的,但这个胜义不是佛想所表述的真义,佛如果直接说真胜义,我们根本接受不了,或者说从我们所处维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1 18:00
发表于 2015-1-20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四大皆佛更好理解一些。过程是否定否定再否定,最后一个肯定。一点浅见供参考。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1-21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楞严经 发表于 2015-1-20 17:21
师兄您好,所谓的胜义,也有不同的层次,有的经典中确实讲到空性的灵知,按照楞严经的胜义中真胜义性,我 ...

那师兄怎么理解:俗谛义、胜谛义、真胜谛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呢?

我的理解:所谓胜义是应着我们众生的俗谛义来说的,但这个胜义不是佛想所表述的真义,佛如果直接说真胜义,我们根本接受不了,或者说从我们所处维度所认知的层面,佛陀即使直言真胜义,我们理解不了的(这个我也很难用文字来表述个中的含义)。只有借此种表述来引导我们的知见,趋向真胜义,就是:通过俗谛义来解说所谓的胜义,这就是我说的方便说。
     
       最具体一点说就是通过我们最熟悉的俗谛义开出胜谛义,再由胜谛义开显出我们本身的真胜谛义。不知这么说,说没说清楚。如果师兄再参看金刚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中的对话,看看佛所说法是否都是方便说?但要注意虽然是方便说,要找真胜谛义又只能在方便说中找.
      
       这里引用达摩祖师悟性论中的一段“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
      
       以上仅个人之见,供师兄参考
      
     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师兄好,末学赞同师兄前两段分析的道理,所谓真空的胜义谛确实不是佛的本意和究竟说,楞严经中的胜义中真胜义才是佛的究竟之说。建议师兄读一下《楞严经》和《法华经》。 师兄提到“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2 17:28
发表于 2015-1-21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5-1-20 08:44
空有空之理,有有有之用。各有各的境界,各自解决各自的问题。空有圆融不落戏论也是般若之一分法味。

嗯,只是我们经历无始劫的习气难改,所以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特别是境缘际会时,呵呵。反过来也正好是自己修行的最好方法。

点评

习气难改,是无明妄想的心的缘故。修心而使其得智慧清净,习气就好改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1 19:36
发表于 2015-1-21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kving 发表于 2015-1-21 18:07
嗯,只是我们经历无始劫的习气难改,所以很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特别是境缘际会时,呵呵。反过来也正 ...

习气难改,是无明妄想的心的缘故。修心而使其得智慧清净,习气就好改了。
发表于 2015-1-22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kving 发表于 2015-1-21 18:00
那师兄怎么理解:俗谛义、胜谛义、真胜谛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呢?

我的理解:所谓胜义是应着我们众生的俗 ...

师兄好,末学赞同师兄前两段分析的道理,所谓真空的胜义谛确实不是佛的本意和究竟说,楞严经中的胜义中真胜义才是佛的究竟之说。建议师兄读一下《楞严经》和《法华经》。

师兄提到“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这正是偏空的胜义谛。

楞严经: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法华经: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

阿弥陀佛!一点浅见和师兄分享,说的不对还请多多指正!

点评

楞严经: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师兄这一句自己是怎么理解的?我不得而知,正如我前面说过的因果,如果只把祖师大德们说过的话搬出来说,那都是大德们的果,是因为他们实修后说出的,而我们拿他们的话当成自己的果那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5 16:54
发表于 2015-1-24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大般若经》600卷 答案自知
发表于 2015-1-25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楞严经 发表于 2015-1-22 17:28
师兄好,末学赞同师兄前两段分析的道理,所谓真空的胜义谛确实不是佛的本意和究竟说,楞严经中的胜义中真 ...

楞严经: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师兄这一句自己是怎么理解的?我不得而知,正如我前面说过的因果,如果只把祖师大德们说过的话搬出来说,那都是大德们的果,是因为他们实修后说出的,而我们拿他们的话当成自己的果那就有差异了。离一切相,这个离字最为关键,怎么离?七处征心就是离,离也没离,即一切法。这里面还有更深义理,是那个过程必须自己亲身通过才是真正理解得了的,这也正好用你提供的法华经中的文字,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

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佛本就如是,何来真语、实语?皆因我等为迷惘者,为颠倒者故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这正是偏空的胜义谛。这不应该是偏空的胜义谛,而是中道实相,也可以说是真胜义谛。个人觉得师兄还是着相,看似空,实为不空。是着在空之相上,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下面解释何为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有智知。这就说明了无相之相不同于我们平常说的无相之相。
       同样地楞严经: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一句也包含在上面的真胜义谛里,是同一义理的
法华经亦复如是。

一切法,与心生万法,有什么区别吗?我们的贪憎痴是法,戒定慧也是法,你说那个好那个坏?只在乎于自己的一念心性。没有贪憎痴何来戒定慧?在资粮位我们的确需要这些相来达到积集资粮之目的,但我们不能总把自己停留在资粮位上修行,所以佛说离相(空性)的道理,空有假空与真空,我们也只能先认识假空才能认识真空,这就是从资粮位上升到加行位。真正的积功累德(无漏)也就从这里开始。所以空性对修行人十分重要,就以念佛为例:为什么善导大师示现他一声佛陀号,口中一佛陀?大家同样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他老人家能做到,我们就做不到(还有一个大师例子是:一句弥陀号,口出一莲花)?这就是功德。
       说这些的原意是:在法上看没大差别,大家同样做一件事相(大家念同一句佛号),但显出的功德相就完全不同了,这就是个人的积功累德的不同,你在这方面的功德深厚,自然就在这方面容易成就,如果自己的佛号只是为见一个佛相,见到了你念佛号的功德就漏完了,这也是金刚经所说的:金刚经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呵呵,不知师兄有何看法?再结合愣严经的七处征心,不就是建立一个空性的概念吗?没有一种觅之了不可得之感觉吗?没这个(金刚)基础,又怎么进行下面的破障?只有在这“空有”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出现阿难尊者的“消我亿劫颠倒想”之感慨。之后的就是修行路上的事了,我也是之后通过念佛圆通章和耳根圆通章决定修行念佛法门。目前很多对念佛法门的误解其实刚好从金刚经中有解释,只是我们对空、有的理解有差别,如果我们站在真胜义的角度去看就容易理解了,这与法藏比丘修行四十八愿而成就西方极乐世界宗旨相圆融的。

       个人修行上的理解,见师兄的名字安上“学习愣严经”的字样,所以多说些自己的学习心德,仅供养师兄参考。愿各位师兄早日大成!!!!



      

点评

师兄您好! 要想讨论“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那您的要多了解《楞严经》啊,七处征心,那是楞严经的开头,是一种最初方便引导,到了十番显见,法理就更深些,“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出自十番显见。 到了楞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7 09:22
发表于 2015-1-26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思维你自己的所以问题 即是圆满我佛一切法
发表于 2015-1-27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kving 发表于 2015-1-25 16:54
楞严经: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师兄这一句自己是怎么理解的?我不得而知,正如我前面说过的因果,如果只把 ...

师兄您好!
要想讨论“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那您的要多了解《楞严经》啊,七处征心,那是楞严经的开头,是一种最初方便引导,到了十番显见,法理就更深些,“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出自十番显见。

到了楞严经十番显见后,有同分妄见、别业妄见,四科七大,一心三藏,这才是楞严经圆满的悟门,悟后进修。

师兄所说的真谛,在楞严经也判为“妄”,我们真心本来面目不是俗谛(妄),也不是真谛(真),随缘显现为妄、显现为真。这点师兄可参见楞严经四科七大,佛将有形有相的万法都会相归性。一般都讲相妄性真,这是一种方便引导法,不圆满,楞严经究竟之说,相也是性,性也是相,性相一如。还请师兄略见楞严经无他物偈颂:

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      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      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      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      发明便解脱
这段师兄可参见祖师大德的讲解,如宣化上人、圆瑛大师等。

和师兄分享这段,阿弥陀佛!

点评

我说的重点在于不明白你所说的法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所以我无从说起。如果只是把别人(比如高僧大得的开示)的理解直接拿来说说,我就不能判断你所说的真实义。 你从未示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学佛不是为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9 19:31
发表于 2015-1-27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師兄您好 您的問題末學回答如下:
1.相師雖能算出前世,
但是只能算近幾輩子的因果,
更久遠的因果相師就算不出來了,
當然有可能會不准,
曾經的一絲念頭、一絲行為,
都為未來種下因,
待某世因緣成熟時才得果。

所以能知因果能算因果,
也有層次的差別,
有能知一世、二世、三世、乃至七世因果,
但佛能知無量世因果,
這就是境界的不同。

我們凡夫的見解,有的時候會錯誤的,
聖人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所能知道的。
所謂初地的菩薩,就不知二地菩薩的境界;
十地菩薩,就不知道等覺菩薩的境界;
初果阿羅漢,也就不知道二果阿羅漢的境界.....。

所以 如來曾說,
諸佛境界唯有佛與佛能證之、
菩薩不能解佛境界......。

2.並非一定要是冤親債主才會受此因緣報應,
其他所謂無辜者一定有其因緣而受此報,
那天降災難,
我們是天仙的冤親債主嗎?

因果報應非止於冤親債主,
若造罪業上天降災,
龍神無奈發洪水,
無奈無奈,
何苦愚人造罪業,
因果絲毫不差,
絕無無辜。

3.因緣之事錯綜複雜,難以解說但和上述都是同一指向。

舉個眾所皆知的例子《人面瘡與慈悲三昧水懺的緣起》

悟達國師,生於唐朝,四川湄洲人,俗姓陳,七歲出家法名為知玄,十四歲時即為皇帝、大臣、文武百官一萬人等講解《涅槃經》,人稱「陳菩薩」。詩人李商隱和悟達國師的交情甚篤,他曾經寫一首詩讚歎悟達國 師:「十四沙彌解講經,似師年紀秖攜瓶;沙彌說法沙門聽,不在年高在性靈。」

知玄法師年少時有次參訪叢林,在長安京都某寺掛單,遇到了一位僧人。這位僧人生了一種「迦摩羅」的惡疾,全身生瘡,發出衝鼻難聞的穢氣,誰都厭惡和他來往,知玄住於他隔寮,憐愍他的病苦,常常自動去照顧他,連一點討厭躲避的臉色都沒有。後來病僧的病好了,感激知玄的德風道義,就對他說:「謝謝你的照顧,今後你如有難解之事,可以到四川彭州九隴山來找我。山上有兩棵大松樹為標誌,我叫迦諾迦。」

在唐武宗會昌法難之後,佛教遭遇空前浩劫,至唐懿宗登基時極欲振興佛教,遂迎請知玄法師與外道眾徒辯論,徹底粉碎一切外道邪見,佛教因此再度振興,知玄也因此成為全國佛教界的領袖。

知玄和尚因為德行高深,故贏得唐懿宗的尊崇,在咸通十年(西元八六九年),懿宗皇帝親臨安國寺,求教佛法,賜給知玄講經寶座,座高二丈,以壇香為材,用金絲鑲成龍鳳花紋,旁設磴道,並封其為悟達國師。國師升堂講經時,以一念驕慢心生起,於座上看見一珠飛入左膝蓋,旋即生出一個人面瘡來,有眉有眼,有口有齒,與人面一樣,每天需要飲食餵他,瘡像人一樣開口啖食。知玄和尚痛苦萬狀,雖召請了各地名醫,但皆搖手遜稱無藥可醫。

就在百醫束手莫策,瘡疾日烈時,突然記起當年在京都與那位病僧臨別所說的話,於是前往西蜀入九隴山去尋找。一日,傍晚時分,山路難行,正不知如何是好時,忽然遙見在山腰之處兩松並立,高聳入雲,心中大喜,快步走向前去,只見廣闊的殿堂,金碧輝煌,那位僧人已含笑站在寺門前,引之入寺,兩人相見萬分欣喜,國師頂禮畢述說其苦。僧人告之翌日巖下泉水洗濯,即能痊癒。

翌日清晨,僧人命一孩童帶路,引領國師到巖下清泉之畔。國師剛欲以「慈悲三昧法水」準備洗膝上人面瘡時,不料人面瘡竟忽然出聲開口說:「不要洗!不要洗!您曾否讀過西漢史書,袁盎與晁錯傳?」國師回答:「曾讀過」。



人面瘡就譏諷地說:「您既然讀過了,可知袁盎殺晁錯之事?往昔的袁盎就是你,而晁錯是我。當吳楚七國造反時,你在帝前讒我,致使我腰斬於東市,這深愁大恨,我總想尋求機會報復,可是你十世為僧,認真修行,持戒十分精嚴,冥冥中有護法在旁保護,使我無法近身報復。如今由於你受皇上的恩寵,而生傲慢之心,使我有機可乘。今蒙迦諾迦尊者的慈悲,調解我們的仇怨,賜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脫,所以我們之間的夙冤也告終結,從今以後我不再和你為難作對。」


國師聽了嚇得魂飛魄散,連忙掬水洗瘡痛入骨髓,暈絕在地不省人事,復甦後覺得左腿已安然無恙,人面瘡已不知去向。乃知那位僧人是位聖僧,國師欲回寺禮謝尊者,但金碧輝煌的崇樓寶殿,已杳無蹤影。


悟達國師因蒙迦諾迦尊者垂慈,為他解了多生宿冤,為報答此廣大恩德,於是在該處結廬,朝夕禮誦,所作的懺法即今之「慈悲三昧水懺」。


慚愧末學 合十

点评

感恩师兄,大概理解了您说的意思,并且觉得颇有道理。再次感恩,阿弥陀佛!辛苦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30 16:59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发表于 2015-1-27 23:31
師兄您好 您的問題末學回答如下:
1.相師雖能算出前世,
但是只能算近幾輩子的因果,

感恩师兄,大概理解了您说的意思,并且觉得颇有道理。再次感恩,阿弥陀佛!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30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认得曹溪路 发表于 2015-1-18 18:08
这三本不是经书,建议师兄看经书,而不是这些,因果极为复杂,阿罗汉不能尽知,记得有经文说,
一外道前来 ...

师兄说的有道理,感恩,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0: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