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99|回复: 1

[净宗法师] 要门和弘愿的重要差别(0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要门是以释迦佛作为法门主,弘愿是以弥陀佛作为法门主。所以,善导大师说:“世尊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就是阿弥陀佛),显彰别意之弘愿。”所以,两尊佛各代表一个教法。最后的归结一致;开始,分两个线索。

    要门是释迦牟尼佛根据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而讲的,叫“因请”,“遇因韦提致请”;弘愿门呢,阿弥陀佛没有经过请求,不请自说。“因请”和“不请”有什么区别呢?“因请”就带有方便,“你问我,我来回答你,我当然先就你的根机来讲,讲讲讲讲讲……哎,根机成熟了,再把我想讲的全部的话托出来”;那么,“不请”就来讲的话,当然就是我自己本来想讲的。所以,“因请”带有方便,顺着众生的根机;“不请”就是阿弥陀佛主动来救度我们,所以,这个是第二重差别。
    第三个差别,叫“广开”和“显彰”。“广开”就是在面上,广泛地、普及地打开。圣道门的众生,各个法门的、八万四千法门的,定善、散善、三福、九品……通通打开,这个是表面明显看得到的,这一层意思诸位法师都看到了;“显彰”是阿弥陀佛隐一层的含义,更深一层的含义,在要门的十三定观和三福、九品当中,透露出本愿的信息。那这个只有我们善导大师解释出来了。所以,“显彰”是弥陀这一边来显彰,这是一个差别。
    第四,“通意”和“别意”的差别。阿弥陀佛的本愿叫“别意弘愿”,它特别;相对来讲,定散二善——要门,它就有“通意”,它就跟普通的教法有共通的地方,也修定善,也修散善,是不是?但是,念佛非定非散,念佛,你说定善,它不是;你说是散善,它也不是,它是弥陀本愿。那么,你定善的根机当然可以念佛,心清净、少妄想杂念当然好;散善的根机也可以念佛,没有说散善不能念,所以,它超越定散。这个“别意”有多种的特别:比如在摄受众生根机方面、在得到往生利益方面、在行法方面,它很专一,专念弥陀一佛,它不是种种修行来回向,这是它第一个特别;从摄机来讲,其它法门是以善人、上根利智为主要对象,下根恶人为辅助对象。但是,弥陀本愿不这样,是以凡夫为本,下根之人为主要对象,上根之人为辅助对象,这个不也特别吗?这是摄机特别;利益也特别,这样的凡夫,可以到极乐报土成佛,这个利益超越一般法门(自己修行,慢慢到阿罗汉,慢慢修行成佛),超越很多。所以,这有种种的不同,叫“别意”,特别。特别的本质在哪里呢?就在于阿弥陀佛本愿特别。这是一点差别。
    下面一点,要门,表面来看,主要是《观经》的思想,所以,要门如《观经》所说;弘愿,主要是《大经》的思想,所以,弘愿属于《大经》——有《观经》和《大经》之别。那当然也说明:在《观经》这部经之内,是以《大经》阿弥陀佛的本愿作为一个根本的法理的依据。
    下面,有“定散”和“念佛”的差别。在修持方面,要门是修持定善和散善;弘愿呢,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在修行方面,有定散和念佛的差别。我上午刚刚讲过,如果我们念佛,把它当作息虑凝心的方便、当做废恶修善的手段,这样虽然念佛,印光大师说,是“拿横超法门做竖出法门之用”,你没有来乘佛的本愿力,你是当做修定善和修散善的手段,落在定散二善的观念里边。所以,我们念佛的人——当然,我们根机各有不等了,有的会清净一些、定一些,有的散一些,但是,不在这里论。所以,是有定散与念佛的不同。
    下面,有“回向”和“不回向”的差别。定散二善,你一定要回向,定散二善如果不回向,决定没有往生的道理,五戒十善、种种禅观修法,本来的结果不是导引趋向极乐世界的。就像这部车,本来不到那个地点,这部车本来是到山海关的,现在我要去北京,那当然我就要调转过来去北京;可是念佛不一样,念南无阿弥陀佛,我就到阿弥陀佛那个地方去,所以,它不存在什么回向不回向(除非你念佛不想往生,“我想求人天福报”,那要回向)。那么,就念佛、想往生极乐世界来讲,只要专修念佛,即使不再单独回向,也自然成为往生之业!因为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到阿弥陀佛那里,就到极乐世界。那你修别的法门,诵别的经、念别的咒,就各有它感果的功能(因果相感嘛),你不回向,不能得到往生的结果。所以,“回向”就是一个迂曲的法门,“不回向”就是直达车的法门。这也可以讲是一个差别:专修念佛是直达车,修行其它行法回向是迂回的道路。这是一点差别。
    下面,有“求生”和“得生”的差别:“求”是盼望;“得”是决定、得到。有些人说:“我想往生,我到底能不能往生?”有疑惑心,所以,讲要门的时候,说“回斯二行”,要门讲“回”嘛,“回斯二行,求愿往生”,那么,能不能往生呢?大师没有讲,这就带有不确定性,可能能往生,可能不能往生,如果三心具足就能往生,三心不具足就不能往生(当然念佛也一样);可是,念佛是正定之业,有弥陀光明的摄受,容易具足三心。所以,在讲弘愿的时候,就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就明确地、肯定地告诉你:“能往生!”“求生”和“得生”,这个就不一样了。“我想发财”和“发了财”,会不会一样?
    (“不一样。”)
    还有,“想升官”和“升了官”,两回事嘛。
    所以,“求生”和“得生”,这个就有区别了。
    下面,弘愿是“即时入必定”,决定性的;要门有不确定性,这是一重差别。
    在摄受根机方面,有“善机”和“善恶根机普遍摄受”的差别。要门说要么修定善——息虑凝心,这个要求就很高了;不能修定善呢,你至少能修散善——废恶修善,你这样才可以“回斯二行,求愿往生”。如果你定善也没有,散善也没有,你回向什么往生啊?回向你的恶业吗?那不可能。所以,要门正摄受的是善凡夫、善业的众生;弘愿不一样,善导大师说“一切善恶凡夫”,善凡夫当然可以靠弥陀本愿,恶凡夫更要靠弥陀本愿;恶凡夫靠弥陀本愿,善凡夫还是要靠弥陀本愿。所以说“一切善恶凡夫”,无一遗漏,这个是弘愿门摄机广大、不择众机,这是弘愿超胜。这是一重差别。
    下面,“不遍”和“遍揽”的差别。“不遍”,前面说“虽可教益多门,凡惑无由遍揽”,这一层是讲圣道法门,圣道法门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凡夫罪障很深,惑业很重,虽然开了八万四千法门来利益众生,还是有很多众生遗漏了,不能通通包揽;要门也一样,比圣道门当然广泛多了,但是,仍然会遗漏造恶的众生;可是进弘愿门就不一样了,它能够十方众生无一遗漏,遍揽无余,这是弘愿。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门和弘愿的重要差别(02)

    下面一重差别是“自力”和“佛力”的差别。要门修行多少带有自力;弘愿呢,完全靠佛力,所以说“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要门是要靠自己定散二善的力量;弘愿是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这是自力和佛力的差别——自力跟佛力怎么能比呢?所以,有人说要门能不能往生?能。要门能往生,弘愿更能往生。
    下面有“虽说”和“直说”的差别。要门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是不是?是的。都是佛所讲,不过,释迦佛讲要门是“虽说”,“虽说”就是有委屈,就不是祂正直想讲的;而弘愿呢,是直接说的,所以有“虽说”和“直说”的差别。
    下面有“方便”和“正直”的差别。“虽说”就代表方便,佛说法带有方便;“直说”就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就舍掉方便了,就直接讲了。释迦牟尼佛在《观经》里很委屈,到最后结尾才露了那么一点点,“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经过这部《观经》的调化,众生根机比较成熟了,来到《阿弥陀经》里边,释迦牟尼佛就“正直舍方便”,祂就说了:“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种种定散二善、杂行杂修,属于“少善根福得罪因缘”,“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你看,祂不讲那么多了,定善、散善不讲了,就说:“这个不行,暂时搁舍”,单独讲念佛。在《阿弥陀经》里边,“正直舍方便”。不过,在《观经》的最后结尾也提到了,这个就是弘愿思想。
    下面的差别是“小益”和“大益”的差别。“小益”是小的利益,“大益”是大的利益。定散二善如果回向求生,三心具足的话,也能往生。不过,往生在哪里呢?极乐边地,“五百岁不见诸佛”。因为根据《无量寿经》所讲,“疑惑佛智”,就“生彼边地”,在莲花胎里边五百岁花不开,不能见三宝,不能供养诸佛菩萨,不能听经闻法,所以闷闷不乐;而专修念佛直接到报土往生,利益更大。当然这也是一个专题了。
    下面一重差别,有“望佛”和“顺机”的差别。什么叫“望佛”呢?就是“望佛本愿”。释迦牟尼佛讲弘愿,是心中看阿弥陀佛那一边,以阿弥陀佛那一边来讲,当然是真实的;讲要门的时候,祂是顺着韦提希夫人的根机来讲的——“顺机”。一个是“望佛本愿”;一个是顺机的凡情,那就不一样了。所以,这个是要门和弘愿的一重差别。
    下面有“本愿”、“非本愿”的差别。要门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弘愿、一向念佛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所以,这是一重差别。
    下面有“佛意”、“非佛意”的差别。专修念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意思,所谓“意在众生”;定散二善不是释迦牟尼佛的真实本意,是方便意,不是真实意。所以“佛意”、“非佛意”。
    下面一重差别,“意在”、“意不在”的差别。释迦牟尼佛的意思在哪里呢?在我们一向念佛,不在其它的杂行杂修。
    下面一重差别,“本怀”、“非本怀”。这是一脉相承下来的,既然如此,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就在让我们一切众生专修念佛、乘佛本愿、得生极乐。不要迂回杂行杂修而往生不定,所以,本怀在这里。
    下面一重差别,“付嘱”、“不付嘱”的差别。释迦牟尼佛讲完《观经》,最后付嘱阿难,不付嘱定善十三观,也不付嘱散善三福,单独付嘱弥陀名号,“持无量寿佛名”,这是弘愿。这是一重差别。
    下面一重差别,“杂多”和“专一”的差别。如果修行定散二善,就杂,就多,这样修、那样修——要门就是杂了;弥陀弘愿就专一了,“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下面一重差别,“能赞”和“所赞”的差别。释迦牟尼佛干嘛要说定散二善呢?前面我们说过了,慢慢搭桥,方便引导,以定散二善来赞叹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赞叹弥陀的本愿;弥陀的本愿——弘愿是所赞的法门,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的二百四十四页就说了:此《观经》定散二善,称赞彼极乐庄严——极乐世界这么好,比如讲定善观,这么好、那么好,心里高兴了,欣慕了,愿意了,让我们发起欣慕的心;讲散善,也是引导我们发起向善、向净的心。然后,怎么去呢?真实的教法是在称念弥陀名号。所以叫“能赞”与“所赞”。
    同时,善导大师在《观经疏》里说:“此经定散门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讲定善和散善,它像是一个指路牌,指导的方向是到“专称弥陀名号”,所以,有“能标”和“所标”的差别。“唯标”,“标”就是标志,一个路标。讲定善、讲散善,它是一个路牌,指过去的;真正让我们罪恶凡夫得利益的,所指的方向是: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西方极乐净土。所以,这是教义上的一种施设方便。
    下面一重差别,“能入”与“所入”。要门是一个门,“门”是出入之意。那么“入”,入到哪里呢?通过要门进入弥陀的弘愿,要门是“能入”的;弘愿是“所入”的方向。这样说起来,要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引导;弘愿才是释迦牟尼佛的真实本怀。
    所以,到最后结尾,祂就要把要门搁到旁边,“废”,废舍要门,不讲了;然后“立”,确立弘愿,“你来专修念佛”。
    了解这样的教理,我们就不会糊涂,也不会谤法,“哎呀,这样不对,这样修行是错误的!你这样不应该的!杂行杂修怎么怎么样……”它是方便,方便是引导进入真实的方便,在根机没有成熟之前,是肯定不能少的。“读诵大乘”本来就是《观经》里边所讲的嘛,“读诵大乘”对调化我们的根机是很有实际作用的,你不了解苦、空、无常,你不了解极乐净土的庄严,你不了解成佛的殊胜果报,就发不起这样的心,你想念佛都念不了。所以,这些是方便导引。
    但如果这个大家都过了,你就可以一向专念了,“这些我都知道了,我就只管念佛了”,那就可以了。
    请合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好,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9 05: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