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jileguotu

[佛教经藏]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品第二

“故知万法本自人兴”:所以才知道,这所有的一切法,因为有一切人才产生的;若无一切人,何用一切法呢?“一切经书,因人说有”:所有一切的经书,都是为人说的;要是没有人,这一切经书就都用不着!“缘其人中”:因为在人的里面,“有愚有智”:有愚痴的和有智慧的。
“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痴的人,就是没有智慧的人,就像小孩子一样;有智慧的人,就像大人一样。“愚者问于智人”:小孩子有不懂的事情,一定要问大人。“智者与愚人说法”:大人就给小孩子解说,说这是怎么一回事。“愚人忽然悟解心开”:这小孩子忽然间心里明白这一切的事情了。“即与智人无别”:就和有智慧的人,没有什么分别了。有智慧的人,只是一个明白,愚人开悟了,也就是一个明白。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各位有知识的人,你们应该要知道,不了悟,虽然就是佛,也变成了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你在一念这么短暂的时间,要是豁然开悟了,众生就是佛。这也就是觉者佛也,迷者众生。你迷了,就是众生;觉悟了,就是佛。一念觉,一念佛,念念觉,念念佛;你一念迷,一念是众生,念念迷,念念是众生。
怎么叫觉悟呢?觉悟情、欲,究竟有什么好处?情、欲是伤害自己身体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伤害自己生命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令你愚痴的最重要的问题。你一念欲心,就一念愚;你念念有这种情欲心,念念就愚痴。所谓:
业尽情空是真佛
业重情迷是众生
没有旁的地方,就是把染污的念头放下,那就是清净的念。那么染污的念是什么呢?就是这种欲念。再说得清楚一点,就是淫欲的念。这个淫欲念,又要分清楚了:你以身去实行淫欲念,这是身业的不清净;你在口里头尽讲绮语,尽讲这些问题,这是口业不清净;你在心里总想这种不清净的淫欲事,这是意业不清净。所以这身口意三业,你都要不犯,这就离成佛不远。
一般的人,背觉合尘。合什么尘?就是合这种不清净的尘。尘,是以染污为义。你一落到有这种的情欲,就有染污;你离开情欲,染污才离开。所以背尘,就合觉;你背觉,就合尘。你若染污,就不得清净;不得清净,就不成佛。你要清净,就不要染污;你若一染污,就是众生,这很清楚的。所以这才说:一念迷,就是一念众生,念念迷,就是念念众生;一念悟,就是一念的佛,念念悟,就是念念的佛。你看!这很容易的嘛!一点都不费事。
可是,还要有一点助缘才可以。怎么样要有助缘呢?你说:“我要清净。”那么最要紧的,不要有自私心。你若有自私心,就不清净;清净,也变成不清净了。你若没有自私心,一切都不是为我自己,就会清净。因为你没有贪心、没有瞋心、没有痴心、没有我见,这就是悟。所以才说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有的人说:“喔!所有的人都是佛?”不错,虽说众生是佛,但是你要悟了。你若不悟,说是佛,那还是就像前边经上说的,一个普通老百姓自称国王;这若教国王知道,一定把你抓去放到监狱里。为什么呢?你要造反!他说:哦!我这个国王在这儿做着国王,你为什么又要做国王?“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国家也没有两个皇帝。岂有此理,你也要做皇帝!所以一定要把这个皇帝打倒了。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故知,就是所以才知道;知道什么呢?知道万法原来是在自己心里生出来的。你既然知道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你为什么不在自心里修行呢?你自心只要去染污念、去尘,就见着真如本性。顿见就是立刻就见,不要等着,说:Wait a minute!Wait a minute!(等一等)不要Wait a minute!立刻就见到了。见着个什么?见着真如本性啰!
菩萨戒经云。我本源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菩萨戒经云”:在《梵网经》上说,“我本源自性清净”:说我本来的自性是清净的,没有染污。“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你若知道自己的心,见到自己的性,都可以成佛道。谁见到性,谁就成佛;你见到自性,你成佛,我见到自性,我成佛,他见到自性,也一样成佛。不会不平等的,是最公平不过了!你只要自己见到性,就成佛道了。
“净名经云”:《净名经》,就是《维摩经》。《维摩经》上说,“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即时,也就是不要等一等,即刻。即刻什么呢?豁然开悟,豁然贯通焉。豁然,就是突然;突然间,也不知道怎么开的悟?哦!就开了悟。你看!奇怪了,这真是妙不可言!豁然还得本心¾¾自己识自本心,知道我的心是个什么样的。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六祖大师说,各位,你们都是有大知识的人哪,听见我给你们讲这么多法,你们可都开悟了吗?六祖大师自己称自己说:“我啊!一个不识字的人,我这么一个獦獠,一个边地的没有知识的人,在五祖大师那儿,一闻言下便悟。”忍,他尊重五祖,五祖本来叫弘忍,因为他是五祖的徒弟,就不能直接称师父的名字,所以就说忍和尚,只称一个字。
忍和尚,这个和尚受了好多气啊!怎么受好多气?你在前面没听见吗?因为要传法,受座下的人压迫。这一个一定要他传给神秀;那一个也对他说,神秀是最好的;另一个又去给神秀做说客,说:“和尚啊!你无论如何,不能把法传给旁人!你若传给旁人,那神秀他是放不下的,他就要用他这一党的人,把您传法的这个人杀了。”你想,这是不是受气?一个做和尚的,传法的自由都没有,要受人控制着:“您不能传给旁人哪!传他也不可以呀!一定要神秀才可以的!”你看这多受气的。
所以这忍和尚,唉!忍着忍着。忍着很久的时间,来了一个獦獠,“啊!我把法给这个獦獠,我不管你们这些东西!”于是乎,三更半夜的,把佛法秘密地交给这獦獠。你想是不是忍呢?这忍着忍不住了,所以把法传给这獦獠。我相信这是一股气,“好!你来欺负我,我传给一个不认字的人。你认字?活该你认字!”所以五祖大师忍不住了,把法传给六祖。但是六祖是他知音的人,所以在这儿就称:我这个和尚啊,真是忍得好辛苦喔!
五祖为什么传给他法?并不是说:“哦!这赌气,传给獦獠,他不认字,你反正把法传给我,我一赌气,传给旁人了。”不是这么样子,因为这个不认字的人最聪明,一听就开悟:“哦、哦,是这样子!我自性本来就清净的,我自性原来就是光明的,我自性本来就不动摇的,哦!我自性,这么妙啊!”五祖¾¾这个忍和尚¾¾一听,是这样子,是这样子!于是乎,就传给他法。
“顿见真如本性”:五祖大师,一给他讲法,他就顿见自己的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所以我才将顿教法门流行,“令学道者”:使令所有的学道者,“顿悟菩提”:即时觉悟他自己的本心,见自本性,“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你自己若不能悟的,你应该找一个明眼善知识,他是个过来人。所谓“欲问山前路,须问过来人”,你想要走山前这条路,你应该问过来人,说:“这条路,是到什么地方去的?”你若不问过来人,你问道于盲;不知道这条路,来个瞎子,却问他:“这条路,上什么地方去的?”他说:“哦,你就走吧!到什么地方去都可以的。”你看!再或者问:“这地方是不是虚空啊?”他说:“是的,这地方就是虚空。你走,没有可以挡着你的,是虚空的。”你看,这是不是虚空?“解最上乘法者”:知道最上乘法的这样人,“直示正路”:要指示你的正路。
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是善知识”:善知识,就是明眼的善知识,就是过来人。“有大因缘”:你和他必须要有一种大因缘,才能遇到这种善知识。“所谓化导,令得见性”:所谓善知识,他就化导众生,令一切众生,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所有一切的善法,都因为有善知识,才能生出来;你一切的善根,也是善知识栽培、灌溉成就的。好像你遇到善知识,天天说法教化你,这都是增长你善根的。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诸佛,和前面所讲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都是在人自性里,本来就自有的,不是在外边得来的。“不能自悟”:可是你自己不明白,“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你要找善知识,指示你本来自性清净的妙体,才能使你见到自己的本性。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若自悟者”:若是自己明白了,“不假外求”:不假,就是不假藉;外求,就是向外驰求。这是说你若自己明白,不需要向外驰求。“若一向执”:一向,就是以前由来;执,就执着。你若从来就执着,“谓须他善知识”:说必须要外边的善知识,才能令你开悟,“望得解脱者”:希望得到解脱者,“无有是处”:你尽向外驰求,是不对了!你应该要自性自悟,自己知道自性本具的般若;你若尽向外驰求,这就是错误了!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为什么说向外驰求是错误呢?你要知道,因为你“自心内有知识”:自己自性里,有真正的善知识;这个善知识,也就是你真正的智慧。“自悟”:你善知识自己明白。
“若起邪迷”:假设你自己起了邪迷。什么叫邪迷?邪,就是不正,迷,就是不明白。你不明白什么呢?不明白什么是不正当的。譬如有一切嗜好的人:赌钱的,这是赌钱的邪迷;抽烟的,这是抽烟的邪迷;好色的,这是好色的邪迷;好喝酒的,这是好喝酒的邪迷。这种邪迷,你不要以为是不要紧的,就因为这个不要紧,所以就愈迷愈深。小迷,你若认为不要紧,就变成大迷;你再觉得不要紧,就由大迷,变成老迷;老迷,你再认为不要紧,就变成死迷,到死的时候都迷,都不明白。啊!这是最可怜的。你看!由小迷变成大迷,由大迷变成老迷,由老迷变成死迷,最初就因为有个邪迷。
“妄念”:就是不真的念头、不实在的念头,虚妄不实,尽打妄想。“颠倒”:怎么叫颠倒?明明知道事情是不对的,还要去做,这是颠倒。明明知道不对,一定要说是对,这是颠倒。你所爱好不合法的事情,你要去做,这是颠倒;不单你要去做,而且还要影响其他的人,跟你一样,这是颠倒。所以这种颠倒,说起来太多了!想学佛法的人,一定要不颠倒,一定要不邪迷,那才能有所成就!
“外善知识,虽有教授”:外善知识就是良师善友,虽然教化你,你若是不听,那他也没有办法的。善知识,不像警察,你不守法律,他会把你抓去放到监狱里;善知识是没有监狱的,你不听,就希望你慢慢改过。善知识所教化的众生,这听话的众生,善知识一定欢喜;不听话的众生,善知识也不会恼怒他,但是心里就有戚戚焉,就不太欢喜。“救不可得”:善知识没有法子救得了你。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你要在你自性里,生出来正真般若。正,就是不邪;真,就是不妄;般若,这是真实的般若智慧;观照,就是用般若的慧剑,斩断一切的邪迷,斩断一切的妄念,斩断一切的颠倒。如果你不用智慧的宝剑,把邪迷、妄念、颠倒都斩断,那你就是愚痴,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做颠倒的事。“一刹那间”:是很短的时间,“妄念俱灭”:所有的妄念就都灭了。怎么会灭呢?就因为你智慧剑这一照,就把妄念消灭了;就像雪,经过太阳一晒就化了,没有雪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品第二

“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你若认识你自己的本性,“一悟”,主要在这一悟,这一悟,就到佛地。你若一迷,怎么样啊?到了什么地方去了?就到了鬼地。一悟到佛地,一迷就到鬼地。一悟就是用智慧剑,把你的邪迷斩断了,明白了!明白就是佛。觉者佛也,迷者众生。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运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各位“善知识”,“智慧观照”:你用你本有的智慧来观照,“内外明彻”:内,是身心;外,指世界。明彻,就犹如琉璃筒一样,里边见到外边,外边也见到里边;也就是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虽然无身心、无世界,而世界、身心宛然;虽然宛然,而不执着,这叫“识自本心”:认识本来自性¾¾这个真心¾¾就是内外明彻的,“若识本心”:你若认识自己的本心,“即本解脱”:不执着一切的尘劳妄想,就是得到解脱了。
“若得解脱”:你若得到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这就是自性般若的定,“般若三昧”,“即是无念”:这个定是什么呢?定,就是无念;无念,也就是定。前边我讲无意,无意就是戒,这无念就是定;你再没有妄想,没有妄念,这就是慧。无意、无念、无妄,就是戒、定、慧;戒定慧现前,贪瞋痴就没有了。
“何名无念”:什么叫无念呢?“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你看!心不染着一切法,就是法空;法都空了,你为什么又要着住这一些习气毛病呢?有人说,看到这经文上说:“心不染着法”:他不染着法,可是染着在毛病上了。这毛病不去,你光不染着法,还是一样有毛病,那叫什么不染着?不染着法,就是不要说是毛病,连法都没有了。“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都应该放下,何况不是法,何况是那些毛病呢!你那些毛病若不放下,你到底学什么佛法?我问你!简直骗人呢!简直是自欺欺人!学佛法的人,就要去毛病。你有毛病,你会说几句佛法,那是一点没有用的!那简直是最愚痴的!所以“是为无念”:你不染着,无念就是定,就是般若三昧。
“用即遍一切处”:般若三昧,这种的定的利用,能怎么样呢?遍照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虽然遍一切处,但是不着住到一切处,没有所著,犹如虚空一样。“但净本心”:就是教心里无染着,清净本性。“使六识”:使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出六门”:由六门出了。六门就是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意门这六根门头。“于六尘中”: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里边,“无染无杂”:你不要在六尘里,你参加一个股份。六识遇到六尘,也就是参加一个股份,和它们合起来做一个有限公司。你做了有限公司,这就有了染,也有了杂;要无染无杂,你不要去参加一个股份。“来去自由”:六识对着六尘,所谓:
眼观声色内无有,
耳听尘事心不知。
这是讲的什么?你不明白?你不明白,就要勤学佛法。来去自由,“运用无滞”:这个时候,千变万化,万化千变,应用无穷,运用无滞,没有滞塞的地方,“即是般若三昧”:这就是般若的定。“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又有一个名字,叫自在解脱,又叫无念行。
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若百物不思”:假设你说:哦!我坐在这地方,什么也都不想,不想一切,“常令念绝”:常使自己的念断了。可是你有这“常令念绝”的念头,“即是法缚”:这又变成法缚,又没有得到解脱,被法把你绑住了。“即名边见”:这叫边见,落于二边上,不是中道。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各位有智慧的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你明白无念法的,并不是教你像死灰枯木。没有火的灰有什么用呢?是尘土而已!枯木有什么用呢?拿来烧火,烂木头都生不起火,这都是没有用的。这就是说你百物不思,“啊!我不要想,不要想,百物不想,我坐这儿,就不要想。”你有一个不要想,已经想了嘛!你这一个不要想,就像用石头压着草,说:“不要出来!不要出来!”你愈压,草越要拱,就是这样子。用石头若压在草上,草憋得更粗,长出来的更厉害。百物不思,常令念绝,就是这样子。那么要怎么样子呢?无念法者,没有念,就是要有定力,是不教你有邪念,是应该有正念的。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所有一切的法都明白了。为什么你明白一切法?因为你有定力了。
“悟无念法者”:明白无念法的,“见诸佛境界”:诸佛境界都明白了。诸佛的境界,现在你知道吗?是什么境界啊?你若知道,你就悟无念法了。说:“那我还没知道呢!”没知道,那你就不能说你悟无念法了!不要像某某人,什么都不知道,五重玄义也不懂,七种立题也不知道,就冒冒失失各处去讲经,骗一些不懂佛法的人,到处好像蚂蚁似的,往那儿咚咚咚咚跑,究竟干什么呢?不知道!还说学佛法呢!其实怎么?他就照英文的翻译本念一念。只有念,谁都会嘛!你会念,他也会念,但是我可不会!为什么呢?我不懂英文嘛!所以我不会念。这有什么意思呢?你要把经义讲出来!每一句,是什么意思,每一字,是什么意思,每一章,是什么意思,每一篇,是什么意思,要把意思讲出来,这才是讲经呢!说:“他不是这么讲。”根本他就不会讲,他又怎么会这么讲呢?所以不要跟着那一班蚂蚁似的,尽往蚂蚁那个地方跑。
“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你明白了这无念的法,就可以到佛的地位。你看重要不重要?我这儿来听经的,都是人来听经,不是蚂蚁来听经。所以你不要看这儿人不多,但是都是想要学佛法的,不是像蚂蚁到那个地方去找蜜糖吃。我们这儿是找苦头吃,不是找蜜糖吃。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各位“善知识”:你看,六祖大师为什么成祖师呢?他就是不轻未学。他因为在五祖大师那儿,一般人都看不起他是乡下人,也看不起他是不识字的人,受人人的轻慢,他知道受人轻慢的痛苦,所以他不轻慢人。他叫任何人,不论是善知识,不是善知识,他都叫他们善知识。说“后代得吾法者”:将来得到我的法的,“将此顿教法门”:把这种顿教的法门,“于同见同行”:同见,见地是一样的;同行,修行是一样的,“发愿受持”:大家都互相发愿,受持这种法,“如事佛故”:就像供养佛、事奉佛一样诚心,“终身而不退者”:终身不退转,“定入圣位”:一定会成圣果的。
“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传法是要传从上以来,就是从释迦牟尼佛,传给迦叶、阿难,乃至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又传到二祖、三祖,乃至到六祖。这一代一代,默默相传,分付心印法门。“不得匿其正法”:不可以把正法藏起来不传,传一些邪法。
“若不同见同行”:假设见解不相同,修行也不相同,“在别法中”:他或者是个外道,“不得传付”:就不可传这种心印法给他。为什么呢?“损彼前人”:这对于前面的祖师,都有所损坏的,“究竟无益”:将来也没有什么好处。“恐愚人不解”:因为怕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谤此法门”:他谤毁这个法门;“百劫千生”:如果谤毁顿教的法门,就是百千万劫,百劫千生,“断佛种性”:他这是断佛种性的行为。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我有一首偈颂,你们各人“各须诵取”:你们都应该念这个偈颂。“在家出家,但依此修”:无论你是在家人、出家人,都可以依这个偈颂去修行。“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你要是不修行,单记着我所说的偈颂,这没有什么用处,一定要躬行实践,实实在在去修行,才有用的。“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说通,就是明白讲经说法。心通呢?就是宗通。宗,就是宗门,这个禅宗;禅宗就是讲心地法门。你明白讲经说法,也明白参禅修道,可是这种境界,就像太阳在虚空里一样;如日处虚空,就是无所著住,光明遍照,而不着到虚空。
“唯传见性法”:我所传的法门,就是要你明心见性。你明心,就无难事;见性,就不知愁。你明白本来的面目,才算明白佛法。“出世破邪宗”:这种的法门,是专讲出世的道理,破除旁门左道,把这外道的宗旨破了。
“法即无顿渐”:本来法没有顿,也没有渐,可是,迷人你就要叫他渐修;悟人,有智慧的人,他就明白顿法。所以迷的,就慢一点;根性利的,就开悟快一点。
什么叫顿教?我今天对你们讲一点真话;天天我讲经,都没有讲真话给你们听,今天讲少少的。为什么呢?真话不能讲多;讲多了你就不信。讲少你都不信,讲多了,更不信了!因为人不欢喜听真的话,不欢喜听真的道理,也不欢喜真真实实去修行,所以我没有法子给你们讲真法。我要等着,等机会,今天好像机会到了,因为讲到这个偈颂上,这个道理应该把它揭穿了。怎么叫顿法?顿,就教你断。断什么?断淫欲心。做得到?做不到?说:“这叫什么?这有什么用啊?”你不相信吧!不相信,我就不讲了,讲多,你更不相信。就是这么多:你顿断无明,无明也就是淫欲心。断得了?断不了?断不了,那你就不想听真的法。你若能断,那你就得着顿教法门。渐,渐是什么?说:“慢慢的,断不了喔,我要慢慢来唷!这怎么放得下啊?不可以的。”这就变成渐了。就是这一点点,明白了吗?你聪明的人,我给你一点哪,你就断了;愚痴的人,还舍不得,放不下。说:“这,我不相信这是真法,我不相信这是顿教。”所以我从来就不讲嘛!你若相信,你早就成佛了;就因为你不相信,所以到现在还拖泥带水,在六道轮回里转!你愿意转,你就转去啰!谁也不勉强你一定不要转的。
“迷悟有迟疾”:迷和悟,不过早晚的问题。你现在不断,将来你想要成佛的时候,一定要断的;不过你现在不想成佛,所以你也就不想断。“只此见性门”:顿法就是见性门。你若能断了你的淫欲心,你就可以明心见性。“愚人不可悉”:愚痴的人,不要给他讲,他不能知道的,你给他讲,他也不相信。好像我方才讲,教你断,你也不断,那就是愚痴。所以愚人不可悉,不可知道的,不明白。你告诉他,他也不相信。
“说即虽万般”:这个道理若讲起来,有千般、万般、万万般那么多的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烦恼的,对治无明的。“合理还归一”:若合到根本的理上,还归一,就是一个理,就是这个顿法,教你顿断无明;顿断无明,就显出法性。“烦恼暗宅中”:你有烦恼,就像在黑暗的屋子里一样。“常须生慧日”:你若有智慧,就像在光明的太阳之下照耀着似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品第二

“邪来烦恼至”:什么叫邪来啊?我今天也告诉你们一点根本的法门,我若总也不讲,我看你们总也不知道。那个淫欲心来了,就是个邪;啊!这烦恼就至了。你不要以为那是快乐,那就是烦恼喔!“正来烦恼除”:什么叫正啊?就是你那般若智慧。你没有无明,那就是有真正智慧,烦恼就除去,无明就破了。

“邪正俱不用”:你不要有邪,也不要有正,邪正都没有,“清净至无余”:这就是无余涅槃。说是:“邪正俱不用;就有邪,由它邪了,正由它正,我就不管了。”不管?若不管,那你还在暗宅里头。邪正俱不用,这是已经超过去了,是过来人了;邪的没有,正的也不存。为什么有正呢?因为有邪,才显出正。为什么有邪?因为你有正,才显出邪。你若邪正都没有了,这就是清净至无余涅槃了。

“菩提本自性”:这个菩提,不要向外边去找;觉性是在你自己自性里边的。般若智慧,你自性本具的。“起心即是妄”:你生一个念头,起心动念,就是妄念。那本来清净无余涅槃,没有一切念的,没有意,也没有念,也没有妄;无意、无念、无妄。无意,就是戒具足;无念,就是定具足;无妄,也就是智慧具足。

所以“净心在妄中”:净心就是在妄里。就像冰里就含着水,水里也有冰的成份。“但正无三障”:你但要常常修持正法,离开你的三障。三障,就是业障、报障、烦恼障,这三种障碍。业障,你所造的业,障着你;报障,你的身体受这果报,障着你;烦恼障,你所有的烦恼,都障着你。

“世人若修道”:世界人若想要修道的话,“一切尽不妨”:什么法门,都可以成道业,你只要明白,一切尽不妨。你真正明白正法,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不妨碍一切事的。“常自见己过”:要怎么样呢?首先你要见自己的过错,不要尽见人家的过错。不要好像照相镜子,尽向外边照;里边影像机的本身,它照不着。它不能自己回光返照,照影像机自身。你尽去看人家的过,人家的毛病:“唉!那个人真坏啊,你看他又喝酒、又抽烟、又吃毒药,真坏透了,你不能教化的。那个人,你看他又偷东西,你看那个人又杀生,你看那个人尽讲大话。”尽看人家的毛病,一点也没有自己反省:“哦!今天我有没有杀生啊?有没有起偷盗心啊?有没有生邪念啊?淫欲心呢?我今天有没有打妄语啊?有没有去喝酒啊?”不回光返照,不自己照照自己,总向外边照。这就是要修到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这与道就相应;相当,就是与道相合,与道不违背,就合乎道。

我讲这一段偈颂,你们都记得没有?大约都记住了,我都记住了嘛!我相信你们听得这么注意,一定会记住。你若不相信,我记得清楚,我可以给你们念一念。我们把本子合起来,你看见了?我不是照本子念。(上人背诵:)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你记着这个,终身用之,也不能尽者矣!这个偈颂,六祖大师说得太好了,简单又明白!人人都容易了解。所以你把它记得,能会得这个意思,对于修道上,是特别有帮助的。

现在我打开本子念。我不是骗你们,说是我记得,然后照着本子念的。说:“我知道,你一定是过去念过嘛!”不错,你真聪明。我方才想要骗骗你们,又被你明白了!美国人真聪明。我头先讲,我从来不和你们说真正的法,有人说:“天天给我们讲法,我们以为是很真的,我们又写笔记,又这么忙,原来都是假的啊?”你这回可被我骗了!你现在想不被我骗,还不晚,还可以的。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 闇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你看这说得多好啊!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睡觉去。长伸两脚卧,是不是睡觉去?

“色类自有道”:色,可以说是有形有相的,这都叫色,有色相的;也可以说,你就在这种色,这种有形有相上,你若明白,你若了悟,你若能断欲去爱,不着住到色相上,自然就有道。不是要离开这儿,你另外去找道,不是的。“各不相妨恼”:你若认识,不被它所迷,这就叫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你离开道,说是:“这个不对,我离开这个,另外找道。”那又头上安头了。就是:

见事省事出世界,
见事迷事堕沉沦。

你见到事,你就省悟,这就叫出世;你见着事,你就迷了,生了见惑,这就是要堕落沉沦。“终身不见道”:这一生,你也不会得道的。

你要得道,在什么地方修道呢?就是你一天从早晨起身到晚间,这个经过,你都做得合法,做得很正确的,不做邪僻的事,这就是修道。你若离开日用,另外去找一个道,那是终身不见道,你始终也找不着的。

“波波度一生”:波波就是辛苦的意思。“到头还自懊”:你辛辛苦苦这一辈子,到老了还自懊,就是自己后悔:“唉呀!我这一生,光阴都空过啰,啊!太可惜了!”就非常可惜自己,自己懊悔:“啊!怎么这么胡闹呢?唉!我这一生啊,若不是喝那么多酒,我怎么会愚痴到这样子?啊!我这一生,如果不赌钱,我怎么会穷得这个样子?我这一生,如果以前有人告诉我,我也可以修行嘛,唉!可惜没有遇着善知识。”遇着善知识,你也不认识;善知识教你的东西,你当耳边风,过去就算了!你不改自己的毛病,不去自己的习气,所以到头还自己后悔。

“欲得见真道”:你想要见这个真正的道。“行正即是道”:你修行正当的,不要有邪,不要尽见人家过错,尽给人家洗衣服。看人家那衣服:“嘿!他那衣服那么邋遢,我给他洗一洗。”怎么叫给人家洗衣服呢?就是看人家的过错,你看他:“嘿!这个人哪,妒忌障碍;这个人哪……”他就怕人家比他好,就是尽看人家的过错。行正即是道,你要行为是特别正确的。“自若无道心”:你自己若没有道心,不修道啊,“闇行不见道”:你尽做一些黑暗、见不得人的事情,那不是道。

“若真修道人”:假设是真正修道的人,“不见世间过”:不见世间所有人的过错。有的人说:“啊!这个末法时代太坏啰,没有佛法啰,修也不证果。”为什么你不证果?法本来没有末、没有像、没有正,你要是行持正法,就是正法时代;你若不见世间过,看一切众生都是佛,那你就是佛;你若看一切众生是魔,你自己也就是魔。所以啊,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他人非,就是他的不对。“自非却是左”:你知道他人有错了,那你自己也就是错了,也就没对。佛看谁有过错来着?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你不要跟着他去做错事;你见着他的非,你自己就参加一份,和他合了股,那你也就是错了。他错你不要错!你不要见他的错,你要存大慈大悲的心,对任何人都有慈悲心,怜愍众生:“啊!这个众生真是可怜,我一定要发愿,把他度成佛。”

好像有个嬉皮去年来这儿,虽然他魔里魔气的,但是还信佛。所以他说,我对他很有一种的忍耐心,能忍他。今年我的两个徒弟,就不能忍了,把这个嬉皮赶跑,他再也不来了。本来我是不同意,但是他们已经把他赶跑,就算了!今天稍微提一提,不应该看他的过错,你应该用慈悲心待他。

“但自却非心”:你自己把自己这个不对的心去了。“打除烦恼破”:烦恼就打破了。“憎爱不关心”:憎,就是讨厌这个人;爱,“哦!我对这个人哪,真爱这个人,爱得把我生命送给他,我都愿意。”但是这都是情。你要真正用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噢!这个众生啊,我一定要发愿把他度成佛,他若不成佛,我也不成佛。”

好像今天有一个人要求皈依,这是果宁的弟弟。皈依以后要守规矩,信佛的人,不要还像以前那样子。若和以前一样,那人家说:“嘿!你看他,他信佛之后,还是那样子嘛,老样子还没改!”人家就不相信了。所以我发愿说:“皈依我的弟子,他若不成佛,我就在这儿等着;等着他,他要成佛了,我才成佛!”因为我没有旁的办法,只有发这个愿,等着你成佛。你们谁皈依之后,要快一点修行,不要尽教我等着;我等得时间久,我也讨厌,那时我或者:“啊!不等了,算了!”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伸长了两只脚,躺那儿睡觉,这正合懒人的胃口,懒人欢喜这样。可是长伸两脚卧不是睡觉,这是表示自由,表示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无拘无束、无挂无碍,所以才能远离颠倒梦想,得到究竟涅槃,是这个意思。你不要一看《六祖坛经》说长伸两脚卧,我就躺着睡觉去了。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欲拟化他人”:你想要教化众生。“自须有方便”:你自己要有方便权巧的法门,对什么众生,就要说什么法,不是执着的。“勿令彼有疑”:不要令众生听了法,而生疑惑心,不相信。“即是自性现”:这就是自己会运用自己的自性,自己光明智慧的性现前。

“佛法在世间”:什么叫佛法呢?佛法,就是世间法;世出世法,就是佛法。世间法,就是一般的法;佛法,就是在世间,而出世间,所以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离世间这一切的般若智慧,“离世觅菩提”:你若离开世间般若的智慧去找菩提,“恰如求兔角”:就像你想教兔子生出犄角一样。你看!到什么地方去找有犄角的兔子呢?没有的。你若离开世间法,你想再另外找出世法,那就是好像在兔子头上找犄角一样。

什么叫世间呢?“正见名出世”:你有正见就是出世法。正见,就是觉悟。觉悟什么呢?觉悟你的淫欲心应该断的,这就是出世法。“邪见名世间”:你若认为自己随便你的欲念,听它去发展,尽跟着你的欲念来跑,你没有能教你的欲念跟着你,这是有邪知邪见,有淫欲心,这就叫世间。“邪正尽打却”:没有邪见,也没有正见;邪正尽打却,都不要了。“菩提性宛然”:没有邪正的存在,就是菩提性宛然现前,你不必再另外去找菩提性啰!

“此颂是顿教”:我现在所说的偈颂,是顿悟的法门,是成佛的法门。“亦名大法船”:也叫大法船。大法船能运载一切众生,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中流,而到涅槃的彼岸。“迷闻经累劫”:你若是迷闇不明白,你就听见,也要经累劫,经很长的时间,才能开悟。“悟则刹那间”:你若是顿悟,能把什么都放下,把你所有的欲念都放下,刹那间就开悟;你真正地认识了,刹那间就开悟。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师复曰”:六祖大师又说了。“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我现在在大梵寺里,讲说顿教的法门。“普愿法界众生”:我发愿,愿意什么呢?愿意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在讲这个偈颂的时候,就都一起见性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在当时,韦刺史和他这一切的官僚、老道和俗人,“闻师所说”:闻六祖大师所说的无相颂后,“无不省悟”:没有一个不省悟的,统统都省悟。“一时作礼”:同时向六祖大师就都顶礼。“皆叹善哉”:大家都说,啊!真好了。广东话:好啰!“何期岭南有佛出世”:啊!真想不到,在岭南我们这一个獦獠的地方,竟有生佛出世!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疑问品第三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三藩市佛教讲堂
疑,不信。不信什么呢?不信达摩祖师所说梁武帝没有功德的话,所以就来请问,这叫疑问第三。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有一天,韦刺史设立大会斋。什么叫大会斋呢?就是请所有的和尚、居士、道士、念书的人、官、公吏,都来吃斋。斋,就没有肉,这叫斋饭。作官的,都欢喜吃肉的,现在因为韦刺史喜好佛法,所以就劝这所有的人,都来吃斋;大会斋就是人特别多。
在中国有打千僧斋的,请一千个和尚来吃斋;一千个和尚里,一定有一个阿罗汉,所以供千僧斋,就是供阿罗汉。哪一个是阿罗汉?没有人知道。你若知道哪一个是阿罗汉,你就去供那一个,而不供千僧,所以就没有人知道。总而言之,你若打千僧斋,就会来一个阿罗汉赶斋的。
这个时候,不只千僧斋,恐怕万人斋都有。韦刺史请所有这些居士等来吃,这叫大会斋。这一个斋,也就是给六祖大师请客,因为六祖大师自己是个出家人,不能请人家来吃斋。为什么呢?因为在家人应该供养出家人,不是出家人供养在家人。
所以前几天香港来一个居士,临走的时候我告诉他:“你要记得,做居士的,是供养三宝的,不是受三宝来供养。你做居士,在佛教的道场里,一定要发心来供养;不是说我在道场里混混饭吃,教三宝来供养我。你做居士,是护持三宝的,不是教三宝来护持你居士的。”他说:“啊!我这一生之中,也没有听见一个善知识,对我讲这么恳切的话,这真是给我一个当头棒喝,我回去一定要和以前不一样。”
韦刺史是皈依六祖大师的,他想教他的师父,令很多人认识,很多人信仰,所以就用请客的方法,请大家吃斋。因为“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牵”,你想要教他信佛,要怎么样子呢?你就先给他一点好东西吃。人,食色性也,人都欢喜吃好东西,你给他一点好东西,吃得他的嘴甜甜的,他就忘不了:“哎!我一定要去听听经,等下次有机会,韦刺史要请斋,他还会请我去吃斋的。”所以他初初来,不是为法,是为食──为着吃东西。把斋吃了,然后再听听法,一听法:“啊!法的味道,比斋的味道更好!”所以再打,他也不跑了,撵,他也不跑了。
韦刺史知道人心是这样子,所以就为师设大会斋,你看他这是为师,不是为他自己,不是说:“啊!我这个居士,你看!我供养三宝多大啊!”想要出一出锋头,不是的,他为六祖大师请大会斋。大会斋,就好像现在竞选请客,一个人五百块钱。当时韦刺史或者也是用这个方法,说:“我们要修庙,就来请斋。”所以你到这儿来吃斋,正吃斋的时候,就化缘,说:“这儿现在造南华寺,你应该布施出来五千块钱,或者你布施出来五万块钱。”怎么说呢?这个大会斋,一定是为着造庙才请的,所以他才问六祖大师,梁武帝造寺度僧,有什么功德?这个大会斋,当时就是向大家筹款造庙的。你若想造庙,也请一请大会斋,在香港,现在这个法还很盛行的。
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斋讫”:吃完饭了,“刺史请师升座”:刺史韦璩就请六祖大师升座。“同官僚士庶”:刺史,就好像现在的省长似的。这省长代表这一切的官僚士庶,带着一班老百姓来请法。“肃容再拜”:肃容,就是很恭敬、很严肃的,一点不敢笑,也不敢哭,不是一边请法,一边笑;也就是不马马虎虎的,很郑重其事的。再拜,就叩头。“问曰”:就问了。“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这种法,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今有少疑”:我现在有很少的怀疑,这个怀疑,不是很大的问题,是小问题。好像果宁常常问我什么事情,就说有一个小问题来问我。“愿大慈悲”:我这个小小的问题,请大师大发慈悲。“特为解说”:特别为我解说解说,因为我不明白。
“师曰:有疑即问”:六祖大师说:好啊!你有什么问题,你就讲了,有什么怀疑,你都可以问的。“吾当为说”:我一定要替你说一说。
“韦公曰”:韦公,这是写这部《六祖坛经》的人,尊重刺史,因为他是个大官,所以叫公。你们记得中文这个“公”字,是最恭敬人的。所以你到台湾去受戒的时候,见着和尚,那老资格的,你都可以叫他公。你“公”一声,他就很高兴;你若不“公”,他就觉得你这个新戒,对我都不恭敬,所以你应该公一公。“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这可不是的“可”,就是“是不是”的一个问号。说和尚啊!你所说的法,是不是和达摩大师所说的道理是一样呢?
“师曰:是”:六祖大师说,是啊!我就是讲达摩祖师所传,以心印心的法,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公曰”:韦刺史又说了。说,“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弟子我呀!听达摩祖师最初从广州到南京,去度化梁武帝,“帝问云”:梁武帝问:“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
朕,在中国商朝时,人人都可以称朕,都可以朕、朕的,所以朕朕声。由周朝以后,皇帝就不欢喜让其他人叫朕,说只可以皇帝一个人称朕,这个朕,就成了皇帝的专有名词,他自己可以称朕。所以汤才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说我一个人有罪,你不要加到我的老百姓身上;我的老百姓若有罪,你都要来把这个罪,放到我的身上。为什么呢?因为我没有教化明白他们,罪不在他们,是在我这儿。
所以梁武帝就自称,说“朕一生”:我这一辈子“造寺”:我造了很多庙。“度僧”:我度了很多和尚出家。那时候的皇帝,谁若是出家,他特别欢迎,什么都供着,吃的,他也供着,住的,他也供着,只要你出家,他就供养你,恭敬你,给你叩头。你看这有多好啊!“布施”:他又拿国家的钱,布施给一切的穷人。“设斋”:他也供僧,打斋供众。“有何功德”:我有什么功德呢?
你要知道,梁武帝这个人,什么都愿意第一的,所以他见到达摩祖师,他不求法,先尽想请达摩祖师来赞叹他一下,来给他戴几个高帽子。他恐怕达摩祖师不知道他造寺、度僧、布施、设斋的功德,不知道他这些好处,于是乎,他就自我介绍,说:“你看我,造了几百处庙,又有这个庙,又有那个庙,所有这庙里,都住着很多和尚,这些和尚,都是我一手成就他们出家的。我又做了多少布施,供养多少僧,你说我这功德怎么样啊?”意思就是自我介绍,自己说:“噢!你看我,我这个做皇帝的,和其他皇帝不一样;我这个皇帝,是专门做好事、做功德的。你说我这有什么功德呢?”他这不是想要求法了生死,而是先要炫示炫示自己的功德。
好像某某大护法:“你们看,知道我吗?我是护持佛教最有力量的,我有钱,我都供养三宝。”其实他去玩女人的钱,比供养三宝多出几千万倍。那个他不讲,他只说他供养三宝;玩女人的钱,也都说是供养三宝了。你说颠倒不颠倒?的确的啊,真事啊!你看哪一个人,他去花天酒地,不说他用了多少钱,在庙上用了一块钱,就说:“我去布施了一块钱,你知道吗?”这都是梁武帝的徒弟!我告诉你,他做功德,将来都可以做皇帝。
“达摩言:实无功德”:听梁武帝这样自我陶醉,自我介绍,自我炫示功德,自我卖广告,自我来说自己有什么什么好处,自己赞叹自己;达摩祖师一听,你看,一个圣人,怎么会说拍马屁的话?普通人一听皇帝这么讲,就说:“啊!你有功德啊,你的功德真大啰!你的功德,世界上没有的。”这是一般的人这样子讲。达摩是个祖师,他根本怎么能有阿谀奉承的行为呢?所以就说:“没有功德,没有功德。”实实在在地没有功德。
“弟子未达此理”:韦刺史说,弟子我,没明白这个道理,“愿和尚为说”:我愿意和尚为我讲一讲,说一说这个道理。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曰:实无功德”:六祖大师听韦刺史这样请问,随着就说,实实在在是没有功德的。“勿疑先圣之言”:你不要疑惑祖师所说的话。“武帝心邪”:武帝心里不正当,只知道沽名钓誉,只知道求名。“不知正法”:他不知道求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这都是在福田种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不可以将这个福,就说是功德了。“功德在法身中”:功德在你法身里边。“不在修福”:不是在你修福,就能有功德的。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六祖大师说,功德是属于法身一方面,不是修福就是功德,所以“师又曰:见性是功”:六祖大师又说了,说什么是功呢?你见性就是功。见什么性呢?见你本来自性,本有的光明妙性是功。你若有功夫,就可以见性。
这功,怎么叫功呢?譬如你坐禅,初而勉强,久而自然。你刚刚一打坐的时候,觉得腿痛,腰也痛,等你把腿降伏,把腿战胜,腿也不痛了。你腿不痛,这就是功,这就有功了;你腿痛,那你就是没有功。
怎么叫见性呢?见性,就见你自己的本来面目了。你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呢?那得要你自己去找,我现在不能告诉你;我告诉你是个什么样子的,那你还没知道呢!因为那是从外边得来的,要你自己自性自悟:“啊!我本来面目,就是这个样子!”可是要经过善知识印证你是否见性,不是说我自己封我自己做国王,我就是皇帝,我就是菩萨。好像以前那个嬉皮到这儿来,吃的毒药毒得他说,他自己就是菩萨;这简直是魔,真是魔鬼。
“平等是德”:平等,就没有自私心,一切都平等,无党无偏,对任何人,也不自私,平等待遇一切众生,最公平了,大公无私。你能大公无私,这就有德行。
“念念无滞”:你念念无滞;滞,就是滞塞不通,就是流到那个地方,停止到那个地方了。就是什么呢?就是着住。滞,也就是个执着,也就是个着住,滞塞不通了;滞塞不通,你就不能变化。你若没有滞塞不通的情形,“常见本性”:你就像六祖大师说:“啊!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是这么样子不可思议;这个就是常见本性。“真实妙用”:这也就是真实的妙用,“名为功德”,这就是功德。
你不在自己本身上找,你向外驰求,说你度了很多和尚,造了很多庙,布施了很多穷人,又供养了很多三宝僧人之类的,这是向外驰求,到外边找去。外边的,那是福,而不是功德。你这功德,是自己功德圆满,你看佛,就是功德圆满了,那是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你内心里头谦下,这就是功。谦下,就不自满,对任何的事情,都很谦虚的。不是说:“你看我比任何人都好,你看我多大本领,你看我知道佛法比谁都多。”你一教人看你,那你就糟糕了,就不是谦下了!不是谦下,你就没有功,没有功夫。
对任何人讲话,都要和气一点,不要像木头棒子似的,讲出一句话,把人家头都给打破。不要说用手拿木棍打人,你这一句话,比拿着铁棍打人,还厉害,那就不是谦下;谦下,就没有不客气的情形。
“外行于礼是德”:自己心里要谦下,看谁都比我好,不要自满。中国有一句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怎么叫满招损呢?好像这一杯茶,你倒满了还倒,就要往外流,流到外边去了,没用了,这叫满招损。谦受益,谦就是客气一点,谦虚一点,你才能得到益处,不是说:“你看我!我是最大了,我是第一了,你看我这么聪明,你们不懂的,我先明白了。”这佛法不怕你不明白,就怕你不行;你不明白不要紧,你若不行,那是没有用的。你光明白,不去行,那是没有用的。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你自性可以建立一切万法;一切万法,都是由我自性所建立的,这就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你自己心的本体,离开妄念。不是要你离开正念;念有妄念,有正念,你若离开正念,那就变成邪念。这个要离开你的邪念,就是德。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疑问品第三

“不离自性是功”:你常常回光返照,常常见着自性的般若,你见自己的本性,常生般若的智慧,这就是功。“应用无染是德”:你用你般若的智慧,应用无方,变化无穷。应用,就是无论你怎么样去做去,都是对的;但是可要无染着,不要做那些不洁净的事情,这就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假设你要立功德,想找功德和你的法身。你法身也就是功德所成就的;你有功德,法身也就成就了。“但依此作”:你要依我所说的道理这样去做,“是真功德”:这就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假设想要修功德的人,“心即不轻”:你要心里不轻慢人。不论是人,是畜生,是一切众生,都要不轻慢他。像常不轻菩萨,见到人就给人叩头,就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所以他自己也成佛了。常不轻菩萨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在过去生中,所行的菩萨道,他“常行普敬”:他普遍地恭敬一切的众生。
“心常轻人”:心里常常轻慢人,看见人就妒忌人,就怕人家比我好,就怕人家比我聪明,就怕人什么事情都高过我,这就是妒忌心。心常轻人,你轻慢人。“吾我不断”:吾、我,这都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很大,就是前边我讲的:“你看我有多大!你看我,啊!你们谁也不能比我;我啊,这是现在这个时代没有皇帝做,若有皇帝做,一定是属于我的,你们都没有份。为什么呢?我比你们都聪明,我可以支配你们,你们不能支配我。”这总有个我,吾、我不断,不是吾,就是我,不是我,就是吾,这两个,自己总是放不下。“即自无功”:你就没有功了!为什么呢?你太自满了。
“自性虚妄不实”:你自己不真实地修行,所以自性就虚妄不实。你自己本来就不实在,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怎么回事啊?自己是个真的?是个假的?自己都不知道,这叫自性虚妄不实。自己也不相信自己:“嘿!我不教你喝酒,怎么你又喝酒去了?我不教你抽香烟,怎么又抽香烟了?”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搞出来一些毛病;怎么去到赌博场去,也不知道。这就是自性虚妄,自己都没有认识自己。“即自无德”:为什么这样子?就因为没有德行,缺德。
为什么缺德呢?“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因为吾我自大,自己把自己看得太大了,甚至自己看自己就是佛:“你看我,我就是佛了!”你看有多大!好像某某人,先提一个说:“某某法师是开悟的,但是我和他是一样的。”他自己不说自己开悟,说某某法师是开悟了,他和这个开悟的法师,是一样的,那就是自我介绍,说我是开悟的。这就是吾我自大,所以绝对没有功德的。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六祖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什么是功呢?我再给你讲一讲。你念念存着正念不间断,你念念修行不停止,久而久之,就有功了。你“初而勉强,久而自然”,你最初是很勉强的,时间一久,就自然了;自然,就是功。“心行平直是德”:你心里常常能行平等率直,没有一切的委曲相,就没有弯弯曲曲的那种心,这就是德。
“自修性是功”:你自己修你自己的性是功。怎么叫自己修自己性呢?本来你没有见性,你要修性;怎么修性?就是不生烦恼。谁打你,你当撞到墙上了;谁骂你,你当他给你唱歌听,他给你作音乐呢!再或者你认为他说外国话,这个言语不同:“喔!他这不是骂人,这是说日本话呢!日本话,就是这样吱吱喳喳的。”再或者:“喔!或者说西班牙话呢!”你把他这样一想,他骂你的话,你不懂,那就没有事了嘛!
好像人仰天而唾,对着天吐一口唾沫,唾沫吐不到天上,还回来唾到自己的脸上。他骂你,你不知道,那他等于骂他自己一样。那么说:“打我,我当撞门框,那我痛啊,怎么可以说就不还报他呢?”假如晚间没有灯,你一头撞到墙上了,你是不是用手再对墙打几拳呢?打几拳,你拳头又痛了,痛多一点。你若是不理他,那就没事了。
像弥勒菩萨讲的,说:
老拙穿衲袄 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 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 凭它自乾了
我也省力气 你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 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 何愁道不了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我穿着破衣服,吃很没有味的饭,已经吃饱了。“补破好遮寒”,我补我的破衣服好遮寒。“万事随缘了”,什么事情都算了,过去就没有事了。“有人骂老拙”,有人骂我,“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他打我一下,我就睡倒地下,睡着了。你看!这多妙啊!你若能这个样子,那就不可思议了。“唾在我面上”,他用口水,用唾沫吐到我脸上,“凭它自乾了”,教它自己乾,我不用手来擦;“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我也省去擦面的力气,你一看这个人没有用,也没有烦恼了。“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你“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所以这是最妙的,可是不容易的,不是随便谁都可以会的,这个妙中宝不容易得到。所以你就不发脾气,这叫自修性。
“自修身是德”:怎么修身呢?就不做坏事,没有欲心,这是修身。你没有贪心,没有瞋心,没有痴心,这都是修身。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都是修身。这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功德,是在你自己本性这儿来找,不是到外边向外驰求的。“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不是说我做点布施,我供养三宝,我就有了功德。那没有功德,只有福,只可以说是福。“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所以福德和功德,是有分别的。福德是你做这些事,可以得福,不可以立功。福德,是由你造福业,将来受福报;功德呢,这是你直下承当,自己当时就得到好处的。“武帝不识真理”:武帝不懂得真正的道理。“非我祖师有过”:不是我祖师菩提达摩不讲道理,就说实无功德,这么样答覆他。
当时,达摩祖师本来预备救度梁武帝,但是梁武帝因为自视太大,自己看自己大了,是个皇帝,已经有无量的功德。他造了很多庙,度了很多僧,又布施了很多钱,又供养三宝,认为是很大的功德,所以菩提达摩想破他这种执着,就说他没有功德。
说他没有功德不要紧,梁武帝当时一听这话,就不欢喜,所以就不睬达摩,达摩祖师再讲什么法,他也不听:“我何必要听你讲呢!”因为不听,所以达摩祖师想要救度他,想要对他有慈悲心,但是他不接受,也没有法子;于是乎,达摩祖师就走了。过了一个时期,果然梁武帝最后死的时候是饿死的。
你们想一想,如果他有功德,怎么会饿死?因为没有功德,所以就饿死了。达摩祖师当时就想挽救,不教他饿死,令他能生觉悟的心;可惜梁武帝这个吾、我太大,所以就是达摩祖师也救不了他。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韦刺史请问这个道理,并不是他自己真正不明白,他是因为一般的人,对这种种的法门不清楚。有的就是修念佛法门,来毁谤禅宗,说:“他们一天就坐在那个地方,闭上眼睛;吃饱了,就坐在那儿睡觉。究竟他们用功用什么功呢?就是用的懒功。不如念念南无阿弥陀佛,生到极乐世界,这比较是最好的法门。”念佛的人,就这样毁谤坐禅的。坐禅的人就说:“哦!你念佛,若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以前没有阿弥陀佛的时候,人又念哪一个佛来着?”
就是这么样子互相毁谤,大家都变成不对了!这不对,那不对,念佛也不对,参禅也不对。究竟也不知道哪个是对的?因为这种关系,所以韦刺史请问六祖大师。
“师言”:六祖大师说,“使君善听”:你好好地听着,“惠能与说”:六祖大师自己称自己的名字说,惠能我呀!给你讲一讲。“世尊在舍卫城中”:世尊在印度舍卫国。舍卫国,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丰德”。怎么叫丰德呢?是因为国有五欲财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人都具足五欲,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印度人很欢喜睡觉的。国有五欲财宝之丰,国家有财,还有宝贝。多闻,就是读书读得很多,什么事情也不着住,所以这叫多闻解脱之德,就叫丰德。在丰德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有这么一部经,说引度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教化众生,生到西方去。“分明去此不远”:经文说得很明白,说极乐世界去这个地方不远。
“若论相说”:要是照这有形相来说,“里数有十万八千”:本来《弥陀经》上说“过十万亿佛土”,不是十万八千;不过六祖大师是对治当时人的这种偏见,所以他这样说十万八千,根本《弥陀经》上,就说十万亿佛土。十万亿佛土,不止十万八千里;十万亿个佛土,那是很多很多。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这是相上说有十万八千里,要是往自性上来说,就是十恶八邪。
十恶就是身三恶、口四恶、意三恶。身有三恶:杀、盗、淫;杀生、偷盗、邪淫。口有四恶,这口是最坏的,你看,口就占了四种恶。四种恶是什么呢?绮语,什么叫绮语呢?就是说不清净的话,很污浊的话。说什么话是污浊呢?就是专门谈男女的问题。妄言,就是讲大话,像撒谎。恶口,就是骂人。两舌,就是挑拨离间,专门挑拨是非。意有三恶:贪、瞋、痴;贪心、瞋心、痴心;又有说贪心、瞋心、邪见。邪见也就是痴,若不痴,就不会有邪见;因为愚痴才有邪见。这叫十恶。
八邪呢?就是八正道的反面。八正道本来是正,现在都变成邪了,所以叫八邪。邪语、邪见、邪思惟、邪业、邪命、邪精进(又叫邪方便)、邪念、邪定,这是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面。
这十恶八邪,便是十万八千里路。“说远,为其下根”:说远,是为了普通的人说的。“说近,为其上智”:说近,说十恶八邪,往自己的自性上归,这是为有智慧的人说的。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人有两种”:两种什么样的人呢?不是白种人和黄种人,而是有智慧的人和愚痴的人两种。“法无两般”:可是法没有两种法,你愚痴的人,修这种法;智慧的人,也修这种法。“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和悟是不同的,见解也有迟有速的。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迷人,就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悟人自净其心”:有智慧的人,就是开悟的人,就不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你的心里若清净,就是极乐世界。所以你要是明白,极乐世界当下就是,并没有十万亿佛土那么远;你若不明白呢?不只十万亿佛土,那不知道有多少亿佛土。所以“迷时千卷少,悟后一字多”,也就是这个道理。迷时,你研究这个经典,又研究那个经典,研究来研究去也不懂。你若真正觉悟,不要说研究一切经典,一个字都是多余的。但是你要真明白了才算,你不能冒充明白;没明白,你说:“哦!我什么都不需要了,不要看经,也不要念佛。”其实那正是一个“懒”。
有一个中国人,写了很多本书,他说:“啊!我过去看这个书,那个书,这都错了!现在什么书,我都不看了。”意思就表示他就是成佛了,所以什么都不要了。这才是愚痴,愚痴到极点!他自己根本没有明白。没有明白,他就冒充明白,这就是中国有一句话说:“凉水打茶,硬冲。”用凉水冲茶,这叫硬冲,根本就冲不开的。凉水怎么可以泡茶呢?所以世界上,奇奇怪怪的人多得很,数不过来那么多。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疑问品第三

这一段文的意思,六祖大师所要说的,就是无论你想要到东方,还是要往生西方,必须要不造罪。你若造罪,哪一方也不可以生,反而生到鬼方去,生到畜生方去,生到地狱方去。所以你就是念佛,想要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要修善;你就是修禅宗,也要修善。你若不修善,不做功德,是不可以的。

所以才说,“使君”:六祖大师叫韦刺史,说“东方人”:东方这个人“但心净”:你只要能心里清净,没有一些杂念,没有自私心,没有自利心,没有妒忌心,没有障碍心;这些贪心、瞋心、痴心,都没有了,就是心里清净。“即无罪”:你若能清净其心,没有一切的邪念,这就是无罪。

“虽西方人”:虽然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心不净”:如果他心里不净,“亦有愆”:也有罪的。愆,就是愆尤,有罪的。这只是个比喻,你不要认为六祖大师真的说,西方人心若不净,也有愆。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根本就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人不同,根本就不需要怎么样自净其心,他心本来就是净的,他没有贪瞋痴,没有三恶道。所以这是一个比喻,你不要拿这个做为根据,说:“《六祖坛经》说,西方人心也不净嘛!心若不净,也就有愆了嘛!”西方人没有个净,也没有个不净。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六祖大师说,你要是执着说,东方人一定要念佛,求生西方,那么“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他又应该生到哪一个国家去呢?这也是个比喻,西方人根本也不会造罪的;不过六祖大师破人的执着,就故意这么样讲,故意说是:“你说东方人有罪,就可以到西方去;那么西方人有罪,又到哪一个地方去?”也就是说,你在东方,你念佛想要生西方,你先要没有罪;你若有罪,哪一方你也去不了的,你那个方向就是地狱,不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你若一定说东方人有罪了,就要生西方极乐世界去;那么西方的人若有罪,又生到哪一个国家去?还有一个极极乐世界?没有的。所以不要这么样执着。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

所以才说“凡愚不了自性”:凡愚的人,不明白修自性。“不识身中净土”:他不知道自己要是清净其心,就是净土。“愿东愿西”:于是乎,又要生到东方,又发愿生到西方。“悟人在处一般”:那个开悟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一样的,也没有东方、西方,也没有南方、北方,所以开悟的人,他是随遇而安,什么地方,都是好的,也没有分别。

“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佛常常说,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说使君你呀,心地只要没有不善的地方,就存一种善心,“西方去此不遥”:没有很远的。“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你若尽怀着不善的心,常常做不善的事情,你就念佛往生,也到不了的,那是最困难。“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你先把你这十种恶去了,“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你就过了八千了。

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你“念念见性”:见自本性。“常行平直”:你常常行事公平正直。“到如弹指”: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像一弹指这么短的时间,“便睹弥陀”:便看见阿弥陀佛。

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使君但行十善”:你但做十善;十善,就是十恶的相反。“何须更愿往生”:你看,人要做十善,他就不敢做,说:“唉!我做这个善,恐怕就有魔障了!”所以就不做这个善。恶呢?他就不怕做恶有魔障。他这个恶,就是魔做的嘛!所以也不怕做恶,做善就怕了。唉!人就是这么颠倒。你若做好事,他怕了;做不好事,他不怕。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呢?如果你欢喜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话,你做这十种善事,就不求往生,也会往生的。

“不断十恶之心”:你若不断十恶这种的心理,“何佛即来迎请”:你周身都是罪恶,你浑身都是罪业,由头顶上到脚底下,每一根汗毛,都带着一大堆罪业,那你怎么可以到得西方呢?哪一个佛,会来迎请你呢?意思就是说:你若是做善事,就不求生西方,也会生的;你若不做善事,你就求生西方,也是生不了的。为什么呢?你有罪业把你累着,你生不了。虽然说带业往生,这都是这么样讲,你还要自己自净其心,才能有办法呢!所以说你这一个尽造罪的罪人,哪一个佛,会来接你,会来请你呢?

“若悟无生顿法”:你要是明白自性无生的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你看见西方极乐世界,是在很短的时间就见到了。“不悟,念佛求生路遥”:你若不悟自性,光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又不做善事,那路程远得很。“如何得达”:没有法子到得了。

“惠能与诸人”:惠能啊,六祖大师,自己称自己名字说,我现在给你们大家“移西方于刹那间”:我把西方给搬家到我们这个地方来。“目前便见”:你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见到西方极乐世界。“各愿见否”:你们各位愿不愿意见啊?愿意见,我就给你们把西方极乐世界,搬到我们这儿来。

“众皆顶礼”:这一些人,一听说可以见到极乐世界,大家就都生出贪心来;于是乎,就要叩头顶礼,“云”:就都说了。“若此处见”:说若在这个地方,能见到极乐世界,“何须更愿往生”:我们何必再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愿和尚慈悲”:那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愿意和尚您大发慈悲,“便现西方”:使西方的极乐世界现出来,给我们看一看。“普令得见”:普遍令所有的人,都看见极乐世界。

明天下午,我们搬极乐世界,到我们佛教讲堂来。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昨天晚间,说到六祖大师说,要把西方极乐世界,搬到那个地方来;我也答应今天把西方极乐世界,搬到这儿来。那么如果一搬呢,也费了很多手续;若是很多手续,就有很多麻烦。现在我们不要搬了,就把我们本身,变成极乐世界。西方不要向东方搬,东方也不要向西方搬,我们就地取材,在这儿,就变成极乐世界好了。

“师言”:六祖大师说,“大众”:说各位善知识!“世人自色身是城”:什么是极乐世界呢?在你自己色身,就是极乐世界。你心里净,佛土就净;佛土净就是快乐。心里净,就没有一切的染污法,即便在染污上,也会变成清净,也不会被染污法所转。所以说自己这个色身¾¾有形相这个色身¾¾就是个城池。

“眼耳鼻舌是门”:眼、耳、鼻、舌,就是个门,眼睛也是个门,耳朵也是个门,鼻子也是个门,舌头也是个门,再加上这个身,这是五个门,所以说“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内里边,你有一个意念,这意念也做为一个门,因为它有开有合。你这个意念,有的时候想,有的时候又不想了。

“心是地”:人的心,就譬如地,这个地,就是极乐世界那个黄金为地。“性是王”:性就是一个国王,这个国王,就是阿弥陀佛。什么是阿弥陀佛呢?你自己的性,就是阿弥陀佛。“王居心地上”:你阿弥陀佛这个自性,也就住在你自心的里边。“性在王在”:你这个性,要是明白了,你知道你自性是存在的,在这儿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这也就等于这个王在这里一样。“性去王无”:你性要是去了,这个王也就没有了。你明心见性,这就是弥陀现前。

“性在身心存”:你的自性若是在你身上,你这身心,也就是存在的。“性去身心坏”:你的自性若是走了,这个身心,也就坏了,没有了。“佛向性中作”:佛要向自性里边修,自性是佛;你要在自性上用功夫,才能成佛呢!“莫向身外求”:你不要到外边去找,不要向外驰求。这个自性,也就是佛性;佛性,也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自性和佛性,是无二无别的。所以你若想成佛,必须要在自性里用功夫,就是自净其意志;你自己把自己的心性清干净,就要把所有的习气毛病,都去尽了。所以你自己若不去你的十恶八邪,不去你自己的毛病,你想要成佛,那是无有是处的。所以莫向身外求啊!

“自性迷即是众生”:你自己不明白自性,你迷失了你的自性,你忘了你的自性,这就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你自性若是觉悟了,觉悟一切的恶法不要做,觉悟一切的善法必须要修,所以就断恶修善,这就是佛。“慈悲即是观音”:你若想要学观世音菩萨,那最容易的,你就行慈悲法,对一切的人,都要存慈悲心。好像有一天,果前说:“这个慈悲,is really new to me. I didn't know what compassion was before.” ( 对我而言,的确新鲜得很。以前我不知什么叫慈悲。)不单果前不明白,我相信很多很多西方的人,对慈悲都很生疏的。为什么呢?他不讲慈悲,所以就对慈悲特别陌生,特别不认识,所以也就对面不认识观世音。因为你不知道慈悲,所以也就不知道什么叫观世音菩萨,不认识了!

你若想认识观世音菩萨,就行慈悲法。什么叫慈悲法?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慈,就是给其他人快乐;悲,就是把其他人的苦拔除。这个乐,是真正的快乐,不是好像世间的娱乐,或者去赌钱,或者去跑马,或者去看电影,或者去跳舞,不是这个乐;这个乐是苦。那什么才是乐呢?就是你能令他真正明白,真正觉悟,这就是给他真正的快乐。再也不糊涂,断无明、显法性,这就是真正的快乐。你若想学观世音菩萨,就实行慈悲法。

“喜舍名为势至”:怎么叫大势至菩萨?就是欢喜布施。在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里你能喜舍,这就是学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有大喜大舍;观世音菩萨就是大慈大悲。

“能净即释迦”:你能自净其意志,自净其心,返本还原到你那个本妙明心,圆明觉性,也就是返本还原到你如来藏性上,这就是释迦牟尼佛,也就是能仁。

“平直即弥陀”:你若能公平正直,一点偏私都没有,对任何人,都是大慈平等,最平等的,这就是阿弥陀佛的行为,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子。这个都是一种比喻,你不要说:“喔!平直就是阿弥陀佛了。”你不要生出执着,听经闻法,就怕有执着,说:“啊!我听一位法师说,平直就是弥陀佛。”那你把弥陀佛,可形容得太没有什么价值。这都是一种比喻:你能平直,心里公平正直,就是阿弥陀佛的行为。说:“六祖讲的嘛!还有什么不可信的呢?”六祖?六祖几时讲的?我怎么没听见呢?

“人我是须弥”:啊!最要紧的是这一句。人我,有人有我,就是有须弥山;有须弥山,就是再没有那么高的了。你看!这都有个我,人有人的相,我有我的相;人有人的架子,我有我的架子;这个架子,有须弥山那么高。梵语须弥,中文叫“妙高”,这妙高不知道有多高,因为它太妙了。所以人的贡高我慢就是须弥,你有人有我,就有须弥山。现在你听明白了吧?人我就是须弥。所以前边那个平直,就是阿弥陀佛,这都是比喻!这就教你在自性上就见阿弥陀佛,自性上就知道一切的毛病。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疑问品第三
“邪心是海水”:你有邪心,就是咸水海里的咸水。“烦恼是波浪”:你有烦恼吗?你有烦恼,那海水里就生出波浪。这波浪有大有小,小的波浪,很平静的,没有声音;大的波浪,若冲起来十几丈高。哦!这一个波浪,把大轮船都卷到海里去。你看有多少大轮船在海里,也不知道都到什么地方去了,那就是龙王请客。龙王爷大约因为龙宫里,或者有什么事情,要请一些人去做客人,所以一个大浪,就把轮船请到海里。波浪若这么大,会把大轮船卷到海里去;我们人的烦恼若大了,就把自性本有的智慧光明,都遮盖住了。所以我们要小心一点,不要生烦恼。你若有烦恼,就有波浪。
“毒害是恶龙”:有了波浪,就会发生危险,就有毒害。毒害是什么?就是恶龙。所以我方才没说吗?龙宫的恶龙要请客,它卷起来一个大波浪,就把轮船上所有的人,都请到龙宫去赴宴,给一点龙宫里的龙酒喝。
“虚妄是鬼神”:虚就是神;虚,你说他有,终是虚无。妄是假的。所以一般人因为这个,才说:“我不信有鬼,我不信有神,我怎么看不见呢?”这不要看见,根本是个虚妄的嘛!你看它干什么?你看见也是虚妄的。鬼,你用手抓,也抓不来他,你看见好像有这么个形相在这地方:“啊!这鬼在这儿呢!”你用手一抓他,没有抓住,他还在那儿;你再用一手一抓他,还在那儿。他就是一个影,为什么呢?虚妄的嘛!他不实在的嘛,所以这鬼是这样子。那神呢,也是这个样子。
我告诉你们怎么看鬼、看神。鬼是黑色的,一个黑影子。神呢?有的是白影,你看他是白色的。鬼,是黑色的,因为他属阴;神,是白色的,他属阳。但是你看是有那么个形相,视之可以见,取之不可得。你这么想要把他拿来,说:“我把这个神拿来,放在我手上看看。”拿不来的,所以说虚妄。
“尘劳是鱼鳖”:我们自性里的尘劳,就是我们自性里的鱼鳖虾蟹。
“贪瞋是地狱”:我给你们讲经讲了这么久,都没有告诉你们:贪瞋就是地狱。不是说贪瞋本身是地狱,而是说你有贪心,就一定会下地狱;你有瞋心,也一定会下地狱的。现在你贪,将来是下地狱的;现在你瞋,将来是下地狱的。虽然是将来下地狱,但是是现在种下的种子,所以说贪瞋是地狱。
“愚痴是畜生”:我给你们讲经,常说哪个人愚痴得像个猪似的,这就是畜生嘛!你看猪,有的人说:“啊!猪很聪明,知道吃东西睡觉,什么也不干。”你看!说它什么也不干,就是聪明了;所以有的人也要学猪,一天吃完了就睡,睡完了就吃,到时候就给世间人杀肉吃。因为这个,所以说愚痴就是畜生。
畜生就是愚痴,你说畜生的一生,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没有什么意义,它也愿意活着,就说杀猪的时候吧,你把它一捉住,它就吱吱哇哇那么叫。叫什么呢?它说:“啊!我不愿意死啊!我也不愿意死啊!”它说它也不愿意死,不过我们人不明白它的言语,它那么叫,那么哀求你,你也不知道;你若懂得它的语言,或者就会生出慈悲心,不杀它;可惜不懂。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鳖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善知识,常行十善”:各位善知识,你能常常行十善道,“天堂便至”:你就可以到天堂去。“除人我,须弥倒”:你把人见没有了,我见也没有了,须弥山也就倒下去,也没有了。“去邪心,海水竭”:你把你邪知邪见的心去了,海水也就乾了。
“烦恼无”:你没有烦恼,“波浪灭”:头先我讲,我们人心里,这一念一念微细微细的念头,就和水上小波浪似的,你不觉得有波浪,但是它可有。大波浪,就变成大的烦恼了;小波浪呢,就是微细微细那个无明。在你心里,就像水的波浪,前边那个过去,后边那个又来;后边过去,更后面那个又来,总是有的。你要没有这个波浪,就要没有无明;你有无明,不是吗?就有波浪。
你有无明,就有贪心,有贪心,就有瞋心,有瞋心,就有痴心。你为什么有贪心呢?因为无明支使着你,无明说:“我欢喜这个东西,你快给我拿来,快给我弄来!”贪心就会去帮着找这个东西。譬如贪财的,就找财;贪色的,就找色。找不来,就发脾气。好像我有一个徒弟说:“我想什么,就要有什么。为什么我没有?”所以就发脾气。这个就是有无明嘛!无明支配他,就发起脾气;发起脾气;就生起波浪,生起小的波浪不要紧,生起大波浪,龙王就要请客,龙王就要开宴会,开大party。
“毒害忘”:你毒害心若忘了,不害人,就没有龙。龙会喷毒气,人若中毒就会死的。“鱼鳖绝”:鱼鳖绝,也就连龙也都包括在内。
“自心地上”:你自己心地上边,“觉性如来”:自己的觉性,就是如来。“放大光明”:就生出大的智慧来。“外照六门清净”:外边眼睛看见色,不为色转;耳朵听到声尘,也不为声尘所转;鼻子嗅香尘,也不为香尘所转;舌尝味尘,也不为味尘所转;身觉触尘,也不被触尘所转;意缘法尘,把法尘也没有了。
“能破六欲诸天”:这六根门头都清净了,能破六欲诸天。什么是六欲诸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他化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是六欲诸天。六欲诸天是什么?也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你眼、耳、鼻、舌、身、意清净了,六欲诸天就都破了。六欲诸天的种子、那个因,就在你眼、耳、鼻、舌、身、意这儿!你的眼睛欢喜美色,生到天上去:“天女非常漂亮!”这就被六欲天所转;耳朵听声尘:“啊!天上的音乐,非常好听,啊!我生到天上去,天天听这个音乐,这比你那个吉他啊、什么的,奏的音乐都好,比你那小提琴、大提琴哪,奏得都好。”你的鼻欢喜香味,你就生出这么一种妄念,你说:“人间有这种香味,天上有比这种香更香,有所谓异香扑鼻。天上那个香,一定胜过人间这个香。”所以你鼻子不为香尘所转,这也把六欲天给破了,乃至于舌、身、意都是一样的,这就叫把六欲诸天都给破了。说:“六欲天破了,这个地会不会坏呢?”连虚空都没有了,怎么会有地呀?说:“那我在什么地方呀?”你就在虚空里住,那不是最好啦?不必再回来了!
“自性内照,三毒即除”:自性内照,就是回光返照。返照,就是教你觉察,教你觉悟。觉性如来,则你三毒都消灭了,贪瞋痴三毒就没有了。“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地狱所有一切的罪业,也都消灭了。怎么样消灭的呢?你因为没有三毒,没有无明,所以就没有罪;一切罪业,也都同时消散。这个时候,你悟得“罪性本空”,罪性本来是空的。但是你若不破无明,罪就不会空;你要破了无明,才会空的。
“内外明彻,不异西方”:所以你内里光明,外边也光明,内外都是光明的,内外都是无障碍。没有障碍,岂不就是极乐世界呢?极乐世界,就是没有三恶道,没有一切的障碍,没有三障。现在你内外明彻,所以三毒消灭,三障也蠲除,这就是极乐世界;不异西方,和西方没有两样,是一样的。所以头先我说不必费手续,不像我们到某一个国家去旅行,要申请passport(护照),办很多手续,经过很多时间。我们现在不用办,当下就是西方;所以说与西方没有分别。
“不作此修”:你若不这样修,“如何到彼”:你怎么能到彼呢?离得这么远,坐火箭到月球去,还要好几天的时间呢;你若到西方极乐世界,经过十万亿佛土,比月球远百千万万倍都不止,所以怎么去得?这就是要你自净其心。
“大众闻说”:大众听六祖大师这样一说,你说怎么样?“了然自性”:大家都知道,喔!原来自己身体,自己不会用,自己没有认识,自己本身就是极乐世界啊!所以都见性了。“悉皆礼拜”:大家一起都给六祖大师叩头顶礼。“俱叹善哉”:大家都说:真是好得很。啊!真是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妙的佛法,这真是不可思议!“唱言:普愿法界众生”:大家就说了,我们普遍发愿,愿意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谁听见这个法,谁就同时开悟,同时证果。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六祖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你若想修行啊,“在家亦得”:你不用出家,在家修行也可以,“不由在寺”:不一定要在寺。为什么六祖大师这样说呢?他这叫现身说法,他原来也没有出家,和打猎的人一起住了十五年;在那期间,都是用功修行的,所以他说不由在寺。
“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你在家人能修行,就像东方人有善心似的。“在寺不修”:你出家若不修行,“如西方人心恶”。这都是比方,你不要以为就是西方人心恶了。“但心清净”:你只要自己的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你能自己清净其心,就是自性的净土,自性的西方。
“韦公又问”:韦刺史又问:“在家如何修行”:在家人怎么样修行呢?“愿为教授”:我愿和尚您教授我。
“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我现在再给你们说一个无相的偈颂。“但依此修”:你们只要照着这个方法去修行,“常与吾同处无别”:就和我常常住在一起,是没有分别的。同处,在一个地方一样的。“若不作此修”:你若不照着这偈颂去修行,“剃发出家”:你就把头发剃了,胡子也剃了,出家了;“于道何益”:于道又有什么好处呢?所以道是行的,不行何用道?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必须要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才能有益处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疑问品第三

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天堂只在目前

“颂曰”:偈颂说:“心平何劳持戒”:平,就是没有贪瞋痴。为什么你要持戒?就因为有贪瞋痴。你守持戒律,不被三毒所害。所以你心里若平了,就是心里没有波浪,没有波浪,就是没有无明;没有无明,所以又何必再辛辛苦苦持戒律呢?

“行直何用修禅”:你行为公平正直,就是禅;禅,也就是教你把这一切的毛病去了。所以有的人说:“心平何劳持戒,我就不持戒了。”但是你心里平没平呢?他也不管心里平没平,他就先要不持戒。你心平,才可以不持戒,你心里没平,怎么可以不持戒呢?他就骗人说:“我心平了!”心平?他做出事情来,最不公道,又自私、又自利、又小气、又妒忌、又障碍,你说那怎么能行?

“恩则孝养父母”:讲到恩上,就要孝养父母。因为父母生你,你应该报恩,应该对父母好一点。“义则上下相怜”:若是讲道义,就要上下相怜爱。好像父母亲爱子女,就是一种慈悲怜悯。这就属于义。

“让则尊卑和睦”:互相谦让,互相客气;就是尊卑都看得很平等,和和睦睦的,没有一点意见。

“忍则众恶无喧”:你若是忍,那么人家有恶处,你也不会给宣扬出来。什么叫忍?忍,就不要讲人家的坏话,不要讲人家的私处,不要破坏人,不要专门妒忌障碍人。说:“那个人,你看他做的事情真不好。某一天,我看见他到market(市场)去偷人家东西。”根本也没有这么回事,他就造出谣言。又说:“那个人受过戒,但我看见他又到什么什么地方去喝酒。”又说:“啊!他又到什么地方,去做什么坏事。”根本没有这些事情,他就给人造出这么多的事情,这个叫喧。应该隐恶扬善,人有恶处,应该给人掩着一点;人有善事,应该要提倡。但是,他是隐善扬恶,人家有好处,他不讲;没有恶处,他也要给造出来。

“若能钻木出火”:什么叫钻木出火呢?古来中国人取火,是钻木取火;在木头里钻、钻,时间久就出火了。燧人氏钻木取火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了。

“淤泥定生红莲”:淤泥,就是不洁净的地方;在淤泥里,一定能出红莲华。钻木出火和淤泥生莲,就是说你不一定要出家,你就在家,你能把欲心断了,一样可以有成就的。这就是说在家也可以修行成功的。

“苦口的是良药”:谁要是说你不对处,一定就是你的善知识。好像你有毛病吃药,药非常地苦;对人口里是苦,但是对你的病是好的。药,苦是苦啊,可是能治你的病。

“逆耳必是忠言”:谁若骂你,谁说你不对,好像做师父的,就专门挑徒弟的不对,说:“你不要懒惰,不要睡觉。”这一般人听了:“怎么你管着我呢?”尤其美国人都是自由的,有人管着,真是不舒服。好像那个小沙弥就是,为什么他不听你们指挥?因为他对我讲:“他总要管着我!总要管着我,我怎么可以受他管!”说大沙弥、二沙弥,总要管着他。他大约也有成见,因为美国人就是不愿意听人家指挥,就是要自己唯我独尊的。就是不论好不好,我也要听我自己,不听人家的;我就是个木头,我不懂事情,我也要听我自己的,我要独立。这是我知道美国人的这种思想,不愿意听逆耳的话。

“改过必生智慧”:你若能改过,才能生智慧,你若不改过,就是愚痴嘛!那就不必讲得太详细了。

“护短心内非贤”:你若护你的短处,你有了毛病,怕人家说,人家谁说你的短处,你说:“不会,不是啊,这个你不知道。这个事情,因为这么一回事啊,我也不是愿意这样做啊。这是因为种种情形,有不得已的情形。”就自己给自己做辩护律师,讲得条条有理,这就叫护短。护短,就是你有毛病,旁人给你指出,你还不承认,说:“不是那个啊,我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嘛!”这样的徒弟,我见过多啰!不知多少;他以为我是最愚痴的人,对我讲什么,也就可以把我骗了。

“日用常行饶益”:日用,就是一天所行所作。常行饶益,就饶益众生,要对人有好处,不要对自己有好处;愿意利益人,不要利益自己。“成道非由施钱”:成佛,不是说我布施几千万块钱,我买一个佛来做;不是的,是要你自己修行。

“菩提只向心觅”:菩提觉性,这个觉道,是向自己心里去找去,不是向外驰求的。“何劳向外求玄”:你怎么可以到外边去找玄妙呢?

“听说依此修行”:你听我的话,依这个修行。“天堂只在目前”:天堂,就是天国;虽然说极乐世界,也可是说耶苏教所讲的乐园,那个天堂。你不要说走到天上,才有天堂;天堂,就是在眼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师复曰:善知识”:六祖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你们切记切记,应该要依照这个偈颂来修行。“见取自性”:你呀!各人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直成佛道”:你若能明心见性,才能直成佛道。“法不相待”:这个法,谁也不能替代谁,谁也不能等着谁。你必须要公修公得,婆修婆得,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生死自己了,你要自己去用功。

“众人且散”:大家现在都回到自己的家里去用功,去修行,去自净其心。“吾归曹溪”:我回到曹溪南华寺去。“众若有疑”:你们若有什么疑问,“却来相问”:你们都可以快来问一问。

“时刺史官僚”:在这时候,韦刺史这一些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个个都开悟。“信受奉行”:他们开悟了。他们怎么样开的悟?你不要管,现在你自己也想个办法要开悟才算。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定慧品第四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三藩市佛教讲堂
定,是由戒生出来的,由定才能发慧,这戒定慧是三无漏学。你能持戒,可以得到无漏;你能修定,也可以得到无漏;你能发慧,也是得到无漏。所以你想要得到定,首先要持戒。怎么叫持戒呢?就是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这定慧第四,是第四品。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师示众云”:六祖大师,开示一切众生说,“善知识”:各位善知识,“我此法门”:我这个顿教的法门,“以定慧为本”:以定和慧做根本、做基础。“大众勿迷”:你们既然是善知识,就不要迷,不要执迷不悟。不要执着什么呢?“言定慧别”:不要执着说定慧是两个,定是定,慧是慧,不要这么执着。
要怎么样呢?要“定慧一体”:定就是慧,慧就是定;虽然有两个名,本体是一个,“不是二”:不是两个。“定是慧体,慧是定用”:怎么样讲呢?定,就是慧的本体,慧,就是定的用。定有什么用呢?就是由定能发出智慧来。“即慧之时”:就是你智慧现前的时候,“定在慧”:定就在智慧里包着。“即定之时”:你就是在禅定之中,“慧在定”:智慧就在定里。所以“若识此义”:你若明白定慧本来是一体,只不过用途不同,“即是定慧等学”:这就是定慧平等,定慧一体。
“诸学道人”:你们这些修行人,“莫言先定发慧”:不要说先要有定,然后再发出智慧;“先慧发定”:也不要说先有智慧,然后才能发出定力。你有定,就有慧;有慧,就有定。你若没有慧,也没有定;没有定,也没有慧。所以定慧是一体的。
你若说定慧“各别”:是两种,有一种分别。你“作此见者”:若这样地来见解,“法有二相”:你就以为定慧是两个了。
“口说善语,心中不善”:你口里说好话,心里存着不好的心,尽想着妒忌人、障碍人,贡高我慢、邪见、贪瞋痴在心里头。口里说得很好,心里不善。“空有定慧”:根本没有定慧的,定慧是空的;“定慧不等”:定慧就没有平等。
“若心口俱善”:你心里善,口里也善;口里善,心里也善,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内外都一样,没有两样,心口如一,口里说什么,心里也就想什么,不是口是心非。“定慧即等”:这就是定慧均等,定慧一样。
“自悟修行”:你自己明白,你自己就修行,“不在于诤”:不是说我同人家讲几句争论的话,教人知道我是有修行;或者讲几句卖广告的话,教人知道我的名誉是最好。这不是在争的。“若诤先后”:你若争先争后的,一定要先定后慧,或者先慧后定,这样来争论这个道理。所谓“诤是胜负心”,诤,就争胜负,“与道相违背”,这和道理是相违背的,“便生四相心”,你就会生出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你这一有了争,就不会得到三昧,就没有定;没有定,就没有慧。“即同迷人”:你同人家争论来辨别,就是凡夫的愚痴人。迷人就是最不明白的人,最愚痴的人。
“不断胜负,却增我法”:所谓“诤是胜负心”,就是“胜负”两个字。你胜负心没有断,你一争胜负,就生长出来我执和法执,我执和法执不断,四相就生出来了,所以就“不离四相”:你有我执,就有人执;有人执,就有众生执;有众生执,就会生出寿者执来。不离四相,也就是生出这四种的执着,而变成四相。
“善知识”:各位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定慧是什么样子呢?我现在给你们举出一个比喻。比喻什么呢?“犹如灯光”:好像灯和光一样。“有灯即光”:你的定慧,就拿“灯光”两个字来做比喻:有灯就有光,有光就有灯;若没有光,也没有灯;没有灯,也没有光,所以这定慧也就是这样子。灯、光虽然说是两个,其实是一体的。“无灯即暗”:没有灯就黑暗了,“灯是光之体”:灯就是光的本体,“光是灯之用”:光是灯的用。灯有什么用呢?就是有光。光的本体是什么?就是灯。“名虽有二,体本同一”:名字虽然有两个,本体只是一个。“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定慧这种的佛法,也就像灯和光一样的道理。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其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师示众云:善知识”:六祖大师,又开示大众说,各位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一行的定,什么叫一行三昧呢?“于一切处”:在所有的地方,“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行也是直心,住也是直心,坐也是直心,卧也是直心;行住坐卧,这就是言行动作。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时时行直心,不要用弯曲心。“如净名经云”:就像《维摩经》上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直心就是极乐世界的净土。
“其心行谄曲,口但说直”:你口里说是直,但是行为却是谄媚于人。怎么叫谄媚人呢?就是看见人有钱,对人家讲话,就扬起头来望着,笑笑的脸:“啊!你来了,我真欢迎你。”根本他心里不是欢迎这个人,是欢迎这个人的钱,欢迎这个人的势力,这就叫谄媚。曲,就心不直,弯弯的。“口说一行三昧”:口里说要直心,要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他行为偏偏不正直。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直心就是道场,你用直心来处理一切事,对一切法,勿有执着,你不要生出执着来。“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愚痴的人着住到法相上,生出法执,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妄不起,就是不打妄想。他就说,我坐着不动弹,也不打妄想,这就是一行三昧。
“作此解者”:你若是这样解释的话,是什么呢?这“即同无情”:就是没有知觉性。你这种的解法,完全错了。不是说:坐着不动,坐着妄想不起,这是一行三昧,这就是定。你如果这样想,就变成草木一样。“却是障道因缘”:这是障道的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道须通流”:什么叫道呢?道应该通达无碍,川流不息的。“何以却滞”:为什么你就把道停止住了?滞,就是停止住了。你把心停止,变成死灰、枯木,没有什么用的。所以“心不住法”:心里无所著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嘛!不着于空,不着于有,不着于法。你着到法上,就着到有上;着到空上,就落于空亡;所以没有法执,也没有空执,也没有我执,这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道即通流”:你无所住,道才能流通。
“心若住法,名为自缚”:你心若执着到法上,说我坐着不动弹。这就变成自缚,自己把自己绑上,自己给自己不自由。“若言常坐不动是”:你若说坐着不动弹,这是一行三昧的话;“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这就像舍利弗在林里打坐,他说他不动,“却被维摩诘诃”:却被维摩居士闹了他一顿,说:“你那么坐着,有什么用啊?你像个死人似的!”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善知识”:各位善知识,“又有人教坐”:有人教人打坐,“看心观静”:看自己的心,观这个静的,是什么样子?“不动不起,从此置功”:不动不起这么样子,从这个地方做去,就有功了。“迷人不会”:迷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便执成颠”:就生出执着,说:“坐在这个地方不动,不要起来,这样就有功夫,有了禅啦!”就成了一种颠狂。
好像以前有好多人,到这个地方来,说他开了悟了。唉!也不知道他怎么开的悟?他很相信自己是开悟了,这就是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像这一类的,多得很哪!“如是相教,故知大错”:所以辗转传授,你给我印证,说:“啊!这么样子就是开悟。”他给你也印证,就说:“你这么样是开悟了。”其实怎么样呀?这完全是错。
你看中国唐朝的时候,在佛教里,就有这么一些口头禅、假祖师,难怪美国现在也有很多这一类的人!但是现在已经很晚了,才生出这班人,这是一班冒充开悟的。有冒充开悟的,将来就有真开悟的;这冒充开悟的,就是给真开悟的,来做开路的先锋。本来人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开悟,所以他就冒充说:“我就是开悟了。”啊!一般人说:“开悟的人是这样子?”看来看去,喔!说:“他是开悟的,就这样子!”忽然间,又来一个真正开悟的,这些人就不相信,以为这个真开悟的和那个冒充开悟的,是一样的。你们现在修得开悟了,将来也会被这些冒充开悟的影响很大。若让我说,你们都不要说开悟;就开悟,也不要说出来。这是最好的办法。
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这样子,真真假,假假真。你真的,他说你是假的;你假的,他说你是真的。所以你也不要说真,也不要说假,教他自己去认识,这是最好的办法。他没有开悟的人,自己说自己开悟了;你已经开悟的人,若也自己说自己开悟了,这和那个没有开悟的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开悟的人,不需要自我介绍,说:“喔!你知道我吗?我是开悟了,我和谁是一样的。他开悟了,我和他是一样的。”这就表示我也开悟了!不必这样子讲!开悟和不开悟是一样的,没有分别,你不要挂那一个假名。开悟也是个人,不开悟也是个人;开悟也可以成佛,不开悟也可以成佛,这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不要挂这么一个招牌,教大家认识你。不认识你最好的!没有人认识,这是“直心是道场”。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定慧品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师示众云:善知识”:六祖大师又给大家讲开示,叫了一声:各位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本来真正的佛教,没有一个顿法,也没有一个渐法。“人性自有利钝”:人的性有聪明、有愚痴的。“迷人渐修”:迷的人,是一点一点地修成的。“悟人顿契”:开悟的人,顿断一切的尘劳,顿断一切的妄想,顿断一切的习气、毛病。“自识本心”:他认识自己的本心,“自见本性”:自己见到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明心见性成功的时候,是没有分别的;所以立出来这么一个顿教、渐教,只是假名而已。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便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我所传顿教的法门,从释迦牟尼佛到现在,“先立无念为宗”:以无所念为宗。“无相为体”:没有相做本体。“无住为本”:无住做基础、做根本。

“无相者”:什么叫无相?“于相而离相”:就在相上,离开这个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在这个念上,你不着住到念上,不要执着。

“无住者”:什么叫无住?“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人的本性,对于这个世界的善和恶,好和丑,“乃至冤之与亲”:乃至于和谁有冤、有仇,和谁有亲戚的关系,“言语触刺欺争之时”:言语,就是说话;触刺,就是刺激,拂逆的事情;及欺骗和争夺之事。“并将为空”:这些问题,都觉得没有什么执着,都是空的,就“不思酬害”:酬,就是报酬;害,就是伤害。对人没有仇恨的心,也没有报恩的心。“念念之中”:在每一念里,“不思前境”:过去的事情,就都不想,不回忆。

“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假设你总回想过去的念、现在的念和未来的念;念念就像水的波浪似的,总接连不断。“名为系缚”:就像用绳子自己把自己绑上,把自己拴到一个地方,得不到自由。“于诸法上”:于一切法的上面,“念念不住,便即无缚也”:你在一切的法都不执着,念念不着住,这就是没有把你绑住。“此是以无住为本”:这就是以无所住为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六祖大师,又叫一声“善知识”:各位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你外边离开一切诸相,这就叫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能离开一切诸相,这就是法的本体、清净的妙体。“此是以无相为体”:所以这就叫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于诸境上”:在一切的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你在任何的境界上,心里也不染着,这就叫无念。“于自念上”:自己在清净念上,“常离诸境”:离开一切境,“不于境上生心”:不是在境上,尽生出种种的心,回忆种种的境界。

“若只百物不思”:假如你不生这个心,什么也不想了,“念尽除却”:一切念都除去,没有念了。这对不对呢?这又错了!所以说:“着相头头错,无为又落空。”你说怎么办呢?就在这个地方,很难办的;你若能办到,这就是无念。“一念绝”:你一念要是断了,没有了,“即死”:就死了。你人怎么样没有念?除非死了,就没有念了。你在这个地方死了,“别处受生”:又到旁的地方托生去了,“是为大错”:这是大错而特错。

“学道者思之”:那么想要修道的人,在这个地方,要特别注意,特别想一想。“若不识法意”:你若不识法的意思,“自错犹可”:自己错了还可以,“更劝他人”:你又教其他人也跟着你错;“自迷不见,又谤佛经”:你自己愚痴,没有认识自己的心性,你又毁谤佛经所说的是错了。“所以立无念为宗”:所以立出来以“无念”为宗旨。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各位善知识,为什么要立无念为宗啊?只因为有一等人,口里自己说自己见性,自己开悟。“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迷人哪、愚痴的人哪,在境界上,就生出种种的念来;在念上,又生出种种的邪见来,所以“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所有一切的妄想、尘劳,都是从念上生出来的。

“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自己的清净本源、妙明觉性,本来一个法也没有,它是本来无一物的。“若有所得”:假使有所得的话,“妄说祸福”:就说:“喂!你明天就要死了,你知道吗?你若今天做一个大功德,送给我一百万,你明天就不死了。如果你不买啊,你一定死的。”这个人一听,自己要死了,留这么多钱也没有用,就拿了一百万块钱买,到明天果然没有死。“啊!这个人讲话真灵了!”他不说这个人骗他一百万块钱,他反说这个人讲话真灵,这是讲的祸福。

又见那个人说:“喔,你啊!是个有福报的人,你现在要做点功德,你就差一点点。你若拿出十万块钱,来做一个功德,下届总统一定是你的。”所以这个人想:“总统这么便宜,十万块钱,我可以拿得出,拿出十万,我还有几百万。”买个总统做,这都叫讲祸福的。“即是尘劳邪见”:这都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所以这个法门,立无念为宗。

我再给你们讲一讲无念、无相、无住。你若能无念,也就无相;你若能无相,也就无住。你没有相了,你住到什么地方?你没有念了,你有个什么相呢?你看是不是这样子?所以无念,也就无生;无相,也就无灭;无住,本来就没有生灭,也没有是,也没有非。无念、无相、无住,就是无是、无非。无念、无相、无住,就是无善、无恶。无念、无相、无住,就是无男、无女。

你看看!这个念就是个邪念。你邪念没有了,怎么有一个男女啊?男女都没有了,所以这真是妙呀!你若无相,根本没有我相,又谁生出淫欲心呢?淫欲心,就是个念,你没有那个念了,就没有淫欲心了。没有淫欲心,根本也没有我相,也无所著住,就没有所执着。没有所执着,你说这是不是真正的自由呢?是不是就得到解脱了呢?

所以无相、无念、无住;也无动、也无静;也无是、也无非;也无男、也无女;也无善、也无恶。这简直妙到极点了!你只要能用无念,就无相了;无相了,就无住了。你没有相:“我没有一个身体呢!”那住到什么地方呢?是不是?所以这是很妙的,你要往深的研究研究。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六祖大师说:你们各位有智慧的善知识,我讲这个“无”,是没有什么?“念者念何物”:说“念”,念什么东西?“无者无二相”:“无”就是没有两个相;不单没有两个相,一个相也没有了。“无诸尘劳之心”:尘劳之心,就是染污心,就是不正确的心,也就是邪心也就是欲心。

“念者念真如本性”:什么叫念?念要念真如自性。什么是真如自性呀?真如,就是我们本来就有的性,也就是如来藏性,也就是佛性。“真如即是念之体”:这真如就是念的体。“念即是真如之用”:说无念,那是没有真如了?”你要知道:“无”是无二相,“念”是教你念真如。这个真如,自己的本性,你不要忘了它!自己本性是什么样?是清清净净的。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自性这个念,是个真念,不是眼、耳、鼻、舌这些六门生出的念。“真如有性”,你“所以起念”。“真如若无”:你真如若没有了,“眼耳色声当时即坏”:真如也就是性王,前边不是讲过“性在王在,性去王无”吗?真如也就是性王,不过现在变了一个名。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善知识”,你应该要知道,“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因为你若是用真如的本体,虽然起念,在六根门头,虽然有见闻觉知,可是不执着。因为你没有邪念,“不染万境”:不着到万境上,“而真性常自在”:你的真如自性常常自在的。“故经云”:所以经上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为什么能够善分别诸法相?这是真如的用。虽然能分别诸法相,可是不执着万境、不染着万境;不染着万境,就是在这个第一义而不动。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坐禅品第五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三藩市佛教讲堂

我们现在都是坐禅了!这个禅,不一定坐才有禅,行住坐卧,都有禅,所谓“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你会用功,不一定说单单坐那儿的时候才用功,你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功。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师示众云”:六祖大师开示大众说,“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坐禅原来不需要着住到这个心,也不需要着住到这个净;净就是清净。为什么呢?你着到心上,就有两个心;你着到净上,也有两个净。“亦不是不动”:也不是说我总坐这儿不动。

“若言着心,心原是妄”:你要是着到心上,有了两个心,就变成妄心,不是真心了。为什么?“知心如幻”:你应该知道你的心,本来是虚妄的,是幻化的,“故无所著也”:因为你知道你要是一着到心上,就变成妄心,就不是真心,所以你就不应该着住。

“若言着净”:假使你说着在净上,“人性本净”:人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既然是清净,你为什么又要着住到净上呢?你若着住到净上,也变成有两种;有两种,就是有真、有妄。“由妄念故”:因为有妄念故,所以“盖覆真如”:把真如自性就遮盖住。“但无妄想,性自清净”:你只要没有妄想,你的性本来就清净了。

你“起心着净”:你生出来一个心,着到净上,“却生净妄”:本来是清净的,但是你因为头上安头,又想要弄出一个净来,这就是有一个妄了。生出一个妄,就不是本来清净的本体。“妄无处所”:可是这个妄,没有一个地方。“著者是妄”:你要是着到净上,就变成一个妄,你就是头上安头!

“净无形相”:什么叫净?清净是无形无相的。“却立净相”:没有形相,你却要立出一个净的形相来,你观净着到净上,“言是功夫”:你说这就是功夫。“作此见者”:你若作这种见的话,“障自本性”:你就障碍自己的本性!“却被净缚”:你就被净所绑住。你着到净上,这也是执着。修道,就是要破你的执,破你的着,要无所执着。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即障道也。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你假使要修不动,“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不动什么呢?不是教你坐那儿不动,是教你动中修不动,教你在日用中不动。你遇见一切人的时候,不要尽看人的是非,不要尽分别人的善恶,你不要尽找人的过错。“即是自性不动”:这才是自性真正不动!你要是尽看人的是非,来分别人的善恶,找人的过错,这就是没能不动。你要自性不动,就是不要在人的是非、善恶、过患上用功夫。

各位“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你们欢喜做迷人呢?是欢喜做智慧人?你欢喜做迷人,你就可以随便讲他人的是非、长短。你若欢喜做智慧的人,就不要说其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与道违背”:你要是尽找人的是非、长短、善恶,这就与道相违背,与道不相应。“若着心着净,即障道也”:你再若着心、着净,这就是障道法。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师示众云:善知识”:六祖大师开示大众,又叫一声:各位善知识,“何名坐禅”:什么叫做坐禅呢?“此法门中”:坐禅这一个法门里,“无障无碍”:无所障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对于外边一切好的境界,和不好的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心念都不为外的境界所摇动,这就叫“坐”,不是一定坐那儿是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你内里边,见到自性不摇不动,这就叫“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何名禅定”:各位善知识,什么叫禅定?“外离相为禅”:对外离一切诸相,不执着一切相,就是禅。“内不乱为定”:心里不乱打妄想,不起杂念,就是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因为外边你离相,内里也就有定力;你在外边如果着相,内心即乱,你里边也就没有定。“外若离相,心即不乱”:你外边离开一切相,不着住到一切相,心就不乱。

“本性自净自定”:本来自己的灵明觉性,自然就清净了,也就会生出定来。“只为见境思境”:你因为见着境界,就执到这种境界上,就回忆这种境界,“即乱”:所以就乱了。“若见诸境心不乱者”:你若见外边一切境界,心里不乱,“是真定也”:这就是真正的定、禅定。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各位“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外边你离开一切相,这就叫“禅”。“内不乱即定”:你心里边不乱,这就是“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外边有禅,内里边有定,这就是真正的禅定。“净名经云”:在《维摩经》上说:“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即刻就豁然贯通,明白自己的本心。“菩萨戒经云”:《梵网经》上说,“我本性元自清净”:我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

“善知识,于念念中”:你在每一念中,“自见本性清净”:都要自见本性是清净的。“自修自行”:自己去修,自己去行,“自成佛道”:自然就可以成就佛道。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忏悔品第六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三藩市佛教讲堂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当时,六祖大师在南华寺,见广州、韶关,和全国四面八方一些读书人和老百姓;广州就是广东,韶关就是曲江,“骈集山中听法”:大家都一起走到南华寺宝林山,都来想请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所以就升上法座,登坛说法。
说,“来诸善知识”:你们这一些各处来的各位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修坐禅这个心地法门,要从自性中修起。“于一切时”:在所有的时候,“念念自净其心”:念念都要有正念,不要有邪念。你有正念,就是自净其心;你有邪念,就不是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这个法门,要你自己修,自己行,旁人没有法子替你来修行。“见自己法身”:你要自己见着自己的法身;自己的法身,也就是自性。“见自心佛”:你要见着你自己心里的真佛。“自度自戒”:你自己度自己,要守持戒律,“始得”:这才可以。“不假到此”:你能自修自度,自度自戒,你到这个山里,才没有白来这一趟。
“既从远来”:你们都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一会于此”:大家都在这一个法会里头来聚会,“皆共有缘”:我们都是很有缘的,都是在往昔多生多劫种下的缘,今生才能遇到一起。“今可各各胡跪”:现在你们每一个人都右膝着地。“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我先传给你们自性里边的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然后再授给你们无相忏悔。所以你们都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师曰”:六祖大师就说了,“一、戒香”:第一种的五分法身香,是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你们听经听到这儿,都要特别留心,特别注意!什么叫戒香呢?你就自己心里无非,没有一切的是非;无恶,没有一切的善恶。“无嫉妒”:没有嫉妒心。你看!你想要持戒,一定要没有嫉妒,你不要妒忌人。“无贪瞋”:没有贪心,没有瞋心。“无劫害”:没有好像土匪打劫旁人、抢劫的劫害。“名戒香”:这就叫戒香,这是第一个。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二、定香”:第二个是定香,什么是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你观看一切的善恶境界,“自心不乱”:心里都不摇动,“名定香”:你不乱,就是叫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三、慧香”:第三就是智慧香。什么叫智慧香呢?就是“自心无碍”:你自己不要障碍自己,不要自己对自己过不去。“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你常常用你的智慧。智慧就是破了无明,没有无明,所以你就观照自性。“不造诸恶”:什么恶事,也不做去。“虽修众善”:虽然你广修众善,“心不执着”:你心里还不要执着。
好像梁武帝问达摩祖师说:“我造寺、度僧、布施、供养、设斋,这有什么功德呢?”这就是有所执着。执着什么呢?执着他有了功德。你做善事,要把它忘了,不要总想着:“啊!我布施出五百块钱,我布施出一千块钱来帮助人。喔!我功德不小,我现在功德很大,我的功德,把天都顶破了,几几乎就跑到三十三天的上边去,我的功德有那么大!”你有这么个心哪,就没有智慧啰!这就是愚痴了!这就和梁武帝是一样的。
“敬上念下”:敬上,就是对比你高的人¾¾好像父母师长¾¾都要恭恭敬敬的。对父母师长,必须要恭敬,无论何时,你也不应该讲父母的过错;父母有什么过错,你不要讲。
不要像古时那个“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他爸爸去偷人家一只羊,警察来调查,问他爸爸:“你是不是偷人一只羊了?”他父亲说:“没有,我没有偷羊。”他儿子说:“怎么没有啊?我亲自看见你偷人一只羊,你把羊杀了,把羊肉都吃了,羊皮给卖了。你怎么说你没有偷?”儿子给他去作证,说他父亲偷羊。不应该这样子,你就明明知道你父亲偷羊,有人来调查,你赶快跑,不要去当证人,说:“我看见了,是他偷的。”不要这样子。所以不要“其父攘羊,而子证之”。这叫敬上。
念下,念就是慈悲,对下边的小孩子,对在你以下的人,你都应该对他慈悲一点,不要有不爱护的心。
“矜恤孤寡”:矜,是怜悯;恤,是周济,就是布施给他一点东西,帮助他。“幼而无父曰孤”,小孩子没有父亲,叫孤儿;“老而无夫曰寡”,老年的女人没有丈夫,叫寡妇。这两等人,都是很值得可怜的,所以就要矜恤孤寡。“名慧香”:这就叫智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四、解脱香”:第四种是解脱香。什么是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现在听清楚了吗?没有所攀缘!自己心里,没有攀缘心,这就是解脱。“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你若有所攀缘:“啊!我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这就是没放下,就总想着这件事,这就是念,有这种的邪念了。攀缘,就不得到解脱;你想得到解脱,就是要自己心里没有攀缘心。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耽空守寂。则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攀善缘,也不攀恶缘,也“不可耽空守寂”:有的版本说“沉”空,这是个错字,本来是“耽”空。耽空,就是执着到空上;守寂,守着这种空寂。你不能说是:“我坐在这地方,什么也不学,我就空了!”那变成一个顽空,什么用也没有。好像皮球里也是空,但是那个空,什么用也没有,被皮球在外面包着,里边虽然是空的,你一点也不能利用。这耽空守寂,也就和皮球里那种空的境界是一样的,这叫顽空。那种空,你说有什么用?一样是空,但却不是像虚空的空,那是顽空;耽空守寂就是那个样子,那种空,你说有什么用?所以那就表示这个人,一天到晚那么坐着,死坐死坐的,他就百物不思,什么也不想。坐到这个地方,到吃饭的时候,他吃饭,到睡觉的时候,他也睡觉,但是他什么也没有干。睡觉还有作梦的时候,他坐在那个地方,连梦都不做,你说这可怜不可怜?把光阴都空过了,这就叫耽空守寂。
要怎么样子呢?“则须广学多闻”:你要广学,看很多的书;多闻,多听讲。好像现在我们听经,练习佛法,这就是多闻。所以好像有一些人,他也想学佛法,但是他不听经,也不实在去学佛法,自己根本就一窍不通。你问他佛法的道理,他说他都懂了,可是他什么都不懂,这就是这一类耽空守寂的人。
“识自本心”:你要明白自己的本心,“达诸佛理”:明白各种佛理。“和光接物”:怎么叫和光呢?那个是灯,这个也是灯,灯都有光,这光和着那光。你看灯光和灯光,有没有打过架?有没有起过冲突?那个灯光说:“你的光比我亮,不可以的,你快把你的光收回去!”就打起来了。没有!又或者那个灯光说:“啊!你的光根本这么小,你可以再亮一点;要不然,你不要同我在一个房子里做光!”没有的,没有这么讲,这就叫和光。和了!明白了吧?就是大家在这一个世界,你行你的道,我行我的道,各行其道,各不相妨恼,你也不障碍我,我也不障碍你,这就叫和光,光就是光明。就是你的名誉最高,我也不能说:“因为你的名誉高,我要把你打倒,显出我有名誉。”这就不和光。你行你的是,我行我的是,就各行其是。好像有人妒忌我,可以的,但是我不妒忌人。你比我愈好,我愈欢喜;你愈成功,我愈高兴,这样子就是没有妒忌心,这也就是和光。
那么说:“我和他和光,他不和我和光。”你若和他和光,你就不会知道他不和你和光。你若知道他和你不和光,那你也还没和他和光。明白了吗?他不和光,那是他的事,我不管!我和他和光。
接物,什么叫接物?接,是接引;物,是众生,就是机;接引众机。你欢喜大乘佛法,我就给你说大乘佛教;你欢喜小乘佛教,我就给你说小乘的四谛法;你欢喜行菩萨道,我就给你讲六度万行;你欢喜阿罗汉法,我就给你说十二因缘。应众生机而给他说种种法。果宁找dictionary(字典),说:“接物是help other people(帮助他人)。”这不仅仅是help,不仅仅是帮助,简直就是接引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这就叫和光接物。
你要无我无人,才能和光接物。你不要接了一个人:“啊!我又度了一个僧,多大功德啊!”“啊!我现在度了三个比丘、两个比丘尼出家,这功德有多大啊!”若一有这个心哪,那连一粒微尘那么多的功德,也没有了。要怎么样子呢?“无我无人”:做了,行无所事;做过的事情,像没有了,无我无人。“直至菩提”:乃至度人都成佛,也不执着这种度众生的功德。
所以《金刚经》上不是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我应该灭度一切众生,而事实上,我一个众生也没有度。你看这种境界!你光念¾¾晚间念《金刚经》,早晨也念《金刚经》,念来念去,你对《金刚经》的意思,一点都不了解。完了,到时候还说:“噢!你看我呀!”还有个我呢!什么东西都把“我”摆到前边,那你念什么《金刚经》呢?念《金刚经》,要也没有人,也没有我,也没有众生,也没有寿者,这一切都是诸法空相。你看这多妙啊!所以要真正明白经义,直至菩提。
“真性不易”:真性也不变易,就是不更改,“名解脱知见香”:就叫解脱知见香;连你的知和见都解脱了,都没有了,无所执着了。“无我无人观自在”,无我无人,就是观自在菩萨。谁是观自在菩萨?你能无我,无人,就是观自在菩萨。“非空非色见如来”,你不执着空,也不执着有;色就是有,有色相。你不落于空,也不落于有,那就见到佛了。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善知识”:六祖大师又叫一声,各位善知识,“此香”:五分法身香,这是在你每一个人的法身里。所以“各自内薰”:你应该用这种法身的香,向你法身里来薰。“莫向外觅”:不要向外去找,不要向外驰求。
“今与汝等”:现在我再给你们“授无相忏悔”:传授没有形相的忏悔。什么叫“忏”?就是忏其前愆。什么叫“悔”?就是悔其后罪。忏悔可以“灭三世罪”: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的罪,都可以灭的。但是你要清净其心,诚心接受我的传授。“令得三业清净”:使你们每一个人的身业、口业、意业,这三业都清净。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各位“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你们都跟着我说,同时各人称自己法名。现在六祖大师,给一切的善男信女传授三皈依,来忏悔、发四弘誓愿。
“弟子等”,“从前念”:从以前的念,“今念”:现在的念,“及后念”:将来的念。“念念不被愚迷染”:最要紧的,你要知道念念不要被愚痴染。被愚痴染,就是被愚痴转;被愚痴转,就是变成愚痴。你念念不要走到愚痴那条路上去,念念都要生智慧,这就是不被愚迷染。
“从前所有恶业”:从前我所造的一切恶业,“愚迷等罪”:无明所造出来的罪。什么罪呢?就是杀、盗、淫、贪、瞋、痴、绮语、妄言、恶口、两舌,这十恶的罪。“悉皆忏悔”:我以前所造的罪业,我统统地都要改,要忏悔。“愿一时消灭”:我愿意在这一刹那之间,就消灭了。“永不复起”:再也不起这种愚痴、愚迷的罪。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又各称法名,称弟子某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憍,就是很骄傲的,就只知道有己,不知道有人,目空一切,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样子。诳,就是诳妄,也可以说是打妄语。诳妄自大,觉得自己不可一世,全世界就是最第一,最伟大的人物了;甚至,无论是世界各国的领袖,如戴高乐、赫鲁雪夫、毛泽东和这所有的人,都没有你这么伟大,这就叫憍诳。你不被憍诳染,就是不被它所转;不被它所转,你就不会变成憍诳的人。“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骄傲和诳妄等罪,“悉皆忏悔”:也是统统都忏悔去,“愿一时消灭”:愿在这一刹那的时间,就消灭,“永不复起”:再不起来了。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忏悔品第六
“弟子等”:又各称自己的法名,说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你看这个嫉妒!前边是愚迷、憍诳,后边是嫉妒。嫉妒是最坏的东西,人人修道,都被嫉妒障住。看人家比我好,就生了妒忌心;看人家比我聪明,也生了妒忌心;看人家学东西,比我学得快,也生了妒忌心;看人家修道打坐,坐禅坐得如如不动,也生了妒忌心;看人家吃饭吃得多,也生了妒忌心;看人家睡觉,睡得时间久一点,也生了妒忌心;看人家喝茶喝得多,也生妒忌心。总而言之,看人家其他什么事情,有自己做不到的,都生了妒忌心。甚至人家生病,生得时间久了,也生妒忌心:“为什么我不生病呢?”所以妒忌心是最坏的东西,你不要被妒忌的毛病所染,也不要被它所转,也就是不要变成这种的人。“从前所有恶业”:从前所有的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我统统都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愿同时把它消灭,再也不起来。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又复生。何名忏悔。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各位善知识,以上我所说给你们的,是无相忏悔的法。“云何名忏,云何名悔”:怎么叫忏?怎么叫悔?我现在跟你们讲一讲。“忏者,忏其前愆”:就是改掉以前的罪业,不再犯。“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就统统都改了,“永不复起”:再不生出来,“是名为忏”。
“悔者,悔其后过”:将来所犯的过错、罪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从今天开始,以后所有的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现在我已经明白,“悉皆永断”:永远把它割断,再不生出,“更不复作”:我也不再做错事。“是名为悔”:这叫悔。“故称忏悔”:所以总而言之,就叫“忏悔”两个字。
“凡夫愚迷,只能忏其前愆”:凡夫因为愚迷,太愚痴了,他做错了,知道改过,“不知悔其后过”:他不知道彻底改过自新,以后不要再犯。“以不悔故”:因为他不悔故,“前愆不灭”:以前所造的罪业,也没有灭,“后过又生”:以前的没灭,后边的又生出来。所以“前愆既不灭,后过又复生”:就愈造愈多,愈积愈多。“何名忏悔”:怎么叫忏悔呢?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各位“善知识”,“既忏悔已”:你们现在已经知道,忏悔就是我给你们讲的,忏其前愆、悔其后过。既然忏悔已尽,我再“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我带着你们各位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你们每一个人,都正心诚意地,用心听自心众生。你们好好听着,听着了没有?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自己心里头的众生是无边的,你们要发愿度;自心的烦恼,也是无量,发愿要断;自性的法门,也是誓愿学;没有再比佛道高上的,你们各人发愿,都要成就自性的佛道。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六祖大师讲完上边四弘誓愿,又叫了一声“善知识”:各位有智慧的人,“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大家岂不是说:众生没有边涯,没有数量;但是你们要发愿来度众生?“恁么道”:怎么样讲度众生呢?度众生,“且不是惠能度”:你们切记,不是说惠能我来度你们各位众生。“善知识”,你们应该要知道,“心中众生”:众生是在自己心里。自己心里的众生,有善的众生,有恶的众生。善的众生,自己知道求无上道,发菩提心;恶的众生,就要你度了,要你发愿,度你自己心里的众生。
讲到这个地方,我们每一个人,要回光返照一下:我自己心里的众生,度好了没有?我是不是思想纯正?我是不是行为高尚?我是不是有妒忌心?我是不是有障碍心?我是不是有种种无明的心?要自己回光返照,省察一下。自己心里的众生,本来无量无边,举出来要紧的几点,给你们大家讲一讲。要紧的几点,是什么?就是“所谓邪迷心”:你要用正当的智慧,来度你邪迷心的众生。“诳妄心”:你骄慢诳妄的心,你要用谦恭的真实心来度。“不善心”:你就要用善心,来度不善的众生。
我们听经,要各各回光返照,自己问问自己,究竟我有没有这个毛病?经上讲说度这种众生,我心里有没有这种众生呢?若有,就要想法子度;你若不度,它就把你拖到地狱里去,你就出不来了,就受苦无穷啊!
“嫉妒心”:你看讲来讲去,都是讲妒忌。你有妒忌心,你就要用恭敬心,来度嫉妒心。你妒忌人吗?“我妒忌这个人比我好吗?我要恭敬他,要把妒忌心,变成恭敬心”。“恶毒心”:好像什么呢?举出一个例子,你们知道,好像菩提流支派他的徒弟,用毒药毒菩提达摩,这就叫恶毒心。这种恶毒心哪,你看菩提流支是个法师,但是他就妒忌其他的法师,教人去把菩提达摩毒死。
“如是等心”:像前边所说种种的心,“尽是众生”:都是众生啊!“各须自性自度”:你每一个人,要把你自己心里这些众生度明白了。不要明知是不对的,还不改,这就大错而特错了!“是名真度”:这叫真度众生。
六祖大师说了前面那一段,还恐怕人没有明白,又往详细说一说,说“何名自性自度”:什么叫自性自度呢?“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就是你自己心里邪见、烦恼、愚痴的众生,你要把它们教化过来。“将正见度”:你用正见,把你烦恼、愚痴众生,都度过来。
“既有正见”:你有了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你用般若的智慧,把愚痴、迷妄众生,都打死。说:“那打死,这不犯戒了吗?”像这样子的犯戒,犯一点也不要紧的。真犯戒的时候,你不怕犯戒;不犯戒的时候,你又说犯戒了,你真难教化!你自己自性里的坏众生,你应该把它除去。除暴即所以安良,你把坏众生除去,那好众生就安乐了;坏众生就不妨碍好的众生,所以可以杀,可以打死它。
“各各自度”:你们每一个人,都要自己自性自度。“邪来正度”:你那邪的众生来了,你就用正的众生度;“迷来悟度”:迷的众生来了,你用悟的众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愚痴的众生,你用智慧去度;恶毒的众生,你就用善去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像这样度众生的,才是真真地度众生呢!
又烦恼无尽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量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又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没有穷尽的时候,但是你要断。“断”,讲是断,其实就是变!这个断,可以改一个“变”字。怎么变呢?你若有烦恼,你把它变成菩提。为什么?因为烦恼即菩提,你若断了烦恼,就断了菩提。所以我们现在不要断,留着一点点,因为你若把烦恼断尽,也就成佛了。所以现在不想那么快成佛,就留头发丝这么多的烦恼,其余的,都把它变成菩提。这菩提多了,那烦恼少少的。这一点点,然后也把它变成菩提,就是烦恼即菩提了。誓愿断,誓愿变,把烦恼变成菩提。
“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什么叫断烦恼啊?你就用自性般若的真正智慧,除去虚妄的思想。虚妄的思想,也就是妄想,也就是你的邪念,也就是你的无明。把无明去了,就是断烦恼。
“又法门无量誓愿学”:什么叫法门无量誓愿学?你“须自见性”:应该自己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常行正法”:你常常依照正法去行,不要行邪法。“是名真学”:就是真正地学佛法。你要是单单学,学的佛法很多,但是不行,这就不是真学了。你若真学,学了就要行。好像我们佛教讲堂,有一些学佛法的人,在没学之前,抽烟、喝酒、吃毒药,什么毛病都有。一学佛法呢,烟不抽了,酒也不喝,肉也不吃,毒药那更不要讲了。并且以前都是很懒的,早晨睡到晚间,晚间又睡到早晨,没有旁的工作,就是睡觉。现在不是看经,再不就是打字,再不就是听经,再不就是打坐,没有一个尽想着去睡觉了。因为觉睡得少的关系,所以听经的时候,就有人藉这个时候睡觉。这个我也很明白的,不是说他不欢喜听经,他是在这儿坐着听经,就入了昏沉三昧;我相信时间久了,他也会把昏沉众生度过来。所以你不要替他担心,我更不替他担心,我知道这些个众生都会自度的,不要人家度。这就是真学,你知道吗?若不真学,他就不这样子来苦干啰!
“又佛道无上誓愿成者”:难怪昨天晚间,果地要求要发愿,这不就是愿了?你就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发这个愿,这根本就是菩萨所应该发的愿。
“既常能下心”:你既然常常能下心。这个下心,讲《地藏经》不是说:若有国王、宰辅大臣、百官众人,或者长者、居士,或者婆罗门,或者刹帝利,你若遇到最贫穷的、聋残喑哑愚痴的这种人,你能自己亲身去做布施,能以含笑言喻语,对他欢欢喜喜地来安慰他、晓喻他,令他好像有快乐的感觉。这种的功德,就是等于供养百恒河沙诸佛的功德。
所以佛道无上誓愿成,你想要到塔的顶上,你先要从塔的底下上去。“万丈高楼,从地而起。”万丈的高楼,是从地底下砌起来的。不像有一个中国人,回到香港去,讲了不合乎逻辑的话。他说什么呢?他说:“纽约啊!你知道纽约的摩天楼吗?摩天楼,不是在地上砌起来的,是在空中打的地脚。地基是在空中打起来的,我到那儿去,造摩天楼的时候,我亲眼看见的。”一般不懂的人就说:“哦!摩天楼在空中造起来的,这怎么造的呢?”哦!就是你也想怎么造的方法,他也想怎么造的方法,结果想也想不通,得了脑溢血,就死了。你说可恶不可恶?他造出这么一种谣言来,令人就相信他,这就是没有基础。他不合乎逻辑,说摩天楼是从空中造起的,不是在地下造起来的;等我到纽约一看,这才证明摩天楼,也是在地下造起来的,并不是在空中造起来的。
在中国,有的人又造这么一种谣言,说:“美国啊!真是美丽啊!美国的云彩,和中国也不同的。啊!什么色的都有,花花绿绿的,和那个国旗一样的。”又有的人说:“啊!美国的月亮,是三角形的,不是圆圆的。美国的太阳,是方的,不是圆的。”唉!你说这些话,你相信不相信?
所以成佛要先下心。下心就是低矮,不是贡高我慢,说:“你看我!”不是这样的,他要常能低心下气。
“行于真正”:行于真正什么?行于真法,行于正法,行真正的法。“离迷离觉”:说:“迷可以离,那觉怎么可以离呢?”这个“觉”不是个正觉,是诸恶觉观的“觉”,是恶觉。觉有正觉、有邪觉。什么叫邪觉?你看那些人,你教他学一点正法,学也学不会;你若教他学邪门的,旁门左道的事情,很快就会了。不说旁的,就拿赌钱来讲,你教他学真正的法,他学不会;你教他学赌钱,他一看就会,不要教他。你教他学吃鸦片烟,也不用教他,他就会了。总而言之,这一些不正当的,他很快就明白,这就叫恶觉。所以要离恶觉,不然的话,你说:“哦!觉也应该离开呀?”这是离恶觉,不是离正觉。
“常生般若”:由什么你知道是离恶觉呢?就由这个常生般若。般若是智慧,智慧也就是明白,明白就是觉。你要是离开般若了,怎么可以呢?所以它下一句说:“常生般若。”
“除真除妄”:这个真,是除似是而非的真,不是真的“真”。把真也除去,妄也除去,那本来就是真如自性了。真如自性,你不能说它是真是妄。因为有真才有妄,有妄才有真;你若没有妄,也就没有真了。真如自性,是无妄亦无真。《楞严经》上说:“言妄显诸真”,妄就是显真的。“妄真同二妄”,你若说是妄和真,那这两个都变成妄的了。真的“真”,根本没有对待,也没有一个真,也没有一个假。所以真也要除,妄也要除,“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真也不立,妄也本空,有和没有都不要了,这时候不空也要空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忏悔品第六
“即见佛性”:你能这样子,就可以见到你自己的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就是在这个言下,佛道也就成就了。“常念修行”:常常念念要修行“是愿力法”:你要修行这四弘誓愿的法。你有愿、有誓,才能有修、有行的,所以要依照四弘誓愿的法去修行。
善知识今听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
“善知识,今听四弘愿了”:各位善知识,你们现在听完了四弘誓愿,“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我再给你们授无相的三皈依戒,各位“善知识”,“归依觉”:觉,也就是佛。佛者觉也,觉者佛也;觉就是佛,佛就是觉,所以要皈依觉。“两足尊”:什么叫两足尊?就是福也充足,慧也充足,福慧都圆满,这叫两足尊。
“归依正”:正也就是法,法也就是正;正法,法正。皈依正,就是皈依正法,不要皈依邪法,不要皈依天魔外道那些法。皈依真正佛法,能有什么好处呢?“离欲尊”:我们人人都有欲。欲真是害死人的,我们为什么不成佛?就因为有欲。欲有了,就有贪心;有贪心,瞋心、痴心,跟着就都跑出来。你学佛法,就要离欲,去欲断爱,没有贪欲,所以这叫离欲尊。
“归依净,众中尊”:净者僧也,僧者净也。皈依净,也就是皈依僧,因为僧人叫清净福田僧。怎么叫清净福田僧呢?清净,就是不染污。什么是不染污?真正修道的僧人,要持银钱戒,手里不要拿钱的。你身上若没有钱,那就是净;你有钱,那就是邋遢,就是不干净,所以真正修道要和钱离开。但是话又说回来,无财又不养道,你若没有钱,你就修行,也不能生存,所以又要有钱。钱,你不要着住到上面,不要一天到晚尽想攀缘:“谁银行里有几百万块钱,我向他化一笔来。不错的!化一点钱来,我或者造庙,或者请一部《大藏经》,或者办个学校,这都是功德嘛!”可是,他就忘了这是攀缘,是不净物。
讲到这个地方,我想起我在东北,有一段的时期,和钱分开家了,手里不摸钱。为什么那时候我持银钱戒呢?这有一点原因。我出家时,庙上有四、五十个和尚,有的时候二、三十,有的时候十几个,有的时候三、四十也不一定。我到庙上出家时,方丈和尚没有在,可能到外面去化缘,其他人没有认识我的。我到那儿说出家,庙上那些和尚,就把我留下了。我说:“我认识方丈和尚。”大家都很高兴的,很欢迎。
这么样出家,要做什么呢?要做苦行。我做的苦行,和你们做的不同,你们是打打字,念念经,或者是有其他的工作。我那是乡下很大的一座庙,有很多工作;就扫这庙的院子,也要一个钟头才能扫完的。我在庙上洗厕所,这是我第一个工作。但是那个厕所,不是这种的厕所,那种是在地下挖一个坑,要把粪拿出来放到一边去,那个味道很“香”的;因为修道的人,不愿意闻香味,所以把粪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这个工作,是由我来做,因为我是初初发心,对于香尘还没有断,所以天天收拾这个工作,也都不太讨厌。
在庙上,我也扫地,做种种的工作。有的时候,天下雪,就要早一点把路都打扫干净,人好走路去上殿、念经。我在人都没起身以前,好像人四点钟起身,我在两点钟就起来,把这个地方天下的雪,都收拾干净。其他人起身走路,就没有雪了。这是我的工作。
等到方丈和尚过了一个时期回来,一见到我:“啊!你来了。”我说:“我来了。”在这儿出家完了,他就和大家开会,要在庙上选首座和尚。首座和尚,就是除了方丈和尚,就是首座,等方丈若退位,就首座做方丈。那么有几十个和尚,方丈和尚谁也不选,要选我做首座和尚。问大家,大家都反对,说:“他一个刚出家的,怎么可以做首座和尚呢?”方丈和尚说:“那我们在韦陀菩萨前,大家来抽签!”就求签。谁可以有资格做首座,就写上的他名字,到签筒摇;摇出来看是谁的名字,就是谁。摇了几次,哎呀!很奇怪!这大约是韦陀菩萨要给我找一点工作,所以摇了三次,都是我的名字跳出来。所以大家也不敢反对,这韦陀菩萨安排的;所以我在庙上就做首座。
做首座以后呢,方丈和尚又想教我当家;当家就是做boss(老板)之类的。我一想:“太麻烦了!好了!你教我当家,我不拿钱,你看这个家怎么当法?”所以他教我当家,我说:“可以的。但是我不拿钱,你旁人拿钱旁人数,我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拿钱的,那我当这么个家就可以。”这么样子,就持银钱戒啰!持银钱戒,很奇怪的,我出门,多数是自己出去搭火车,我那个庙上,离火车站很近的,没有巴士,有火车。搭火车要买票;你若拿钱买票,这也是拿钱了。我到什么地方去,就在火车站那儿等着,看有熟人来,他给我买票我就去;没有熟人来,我就在那儿等。但是很奇怪的,每逢我到什么地方去,在火车站上等火车,一定有人来问我到什么地方,然后就给我买票。所以这是讲“净”,你若不拿钱,那是真正净了;你有一分钱,那也没有净。所以这皈依净,就是皈依僧。
怎么说净就是僧呢?僧要清净,所以皈依净,也就是皈依僧。僧人,是众人里最尊贵、最高尚的,所以这叫众中尊,众人中的一个最尊贵的。
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从今日去”:从今天开始,“称觉为师”:称觉为我的师父,“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不再皈依天魔外道,又去做旁门外道的徒众。“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以自己的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现在我劝各位善知识要“归依自性三宝”:你皈依自性佛宝、自性法宝、自性僧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佛,就是觉;法,就是正;僧,就是净。
“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你皈依觉,就不要生邪迷的心。“少欲知足”:不是说我不吃肉,这就少欲了;不是说我看多一点经,这就是少欲了。不是的!少欲,就要离去淫欲心。淫欲心不离,《楞严经》上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你不离淫欲心,要是想出三界,那是无有是处的。所以少欲就要知足;知足,就是没有贪心,穷死也不贪,饿死也不贪,无论怎么样的困难,也不要生出贪心来,要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你看!这说得清清楚楚:能离财、离色,不贪财、不贪色,也不贪名,这就是两足尊¾¾福也足了,慧也足了。
“自心归依正”:你自己心皈依正法,“念念无邪见”:念念不要有邪心,也不要有邪见。“以无邪见故”:因为没有邪见的缘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就没有人我,也没有贡高,没有贪,也没有爱,没有执着。“名离欲尊”:你能这样子,这就叫离欲尊。你看!离一切的欲¾¾欲心。
“自心归依净”:皈依清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一切所有的尘劳。尘劳,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一切;这个社会上的境界,都叫尘劳。“自性皆不染着”:你自己不被流俗所转,不被社会潮流所融化,你应该教化社会,应该教化众生,不要被众生教化了。
好像以前有一个girl(女孩子),在我们这儿学佛法,她和男朋友在电话上讲了一个多钟头,我在那儿看着。她说她想要度他信佛。我说:“他是信什么的?”她说:“他信天主教的。”我说:“你不要被他度得你信了天主教,那已经就不错了,你还想度他信佛啊?”我说:“你小心一点!”果然没有好久,她就跑了。究竟是信什么?是被人家度了,是度了人了?不知道。
“名众中尊”:你自性不染着,就叫众中尊。在众生之中,你是最尊贵的,因为众生都是染着的。你若想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想与众不同,你必须要离欲!你没有欲念,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呢!真正一个学佛法的,自己这些毛病不去,光会讲几句佛法,有什么用啊?一点用处都没有!“若修此行”:你若能这样修行,“是自归依”:这就是真正的自皈依。
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
“凡夫不会”:这一般的凡夫,不明白皈依的道理。“从日至夜”:从白天到夜里,“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假设你说皈依是皈依佛,“佛在何处”:佛在哪个地方?“若不见佛”:你若没有看见佛,“凭何所归”:你凭着什么去皈依?“言却成妄”:你若说我见了,我见到佛了!那就是你打妄语。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善知识”:各位都是有知识的,“各自观察”:你自己观察,“莫错用心”:不要错用了心。“经文分明”:经上的文,说得很明白,“言自归依佛”:说要你自己皈依自己的佛,“不言归依他佛”:不是教你皈依他佛。你自己的自性佛,本来就有的,但是你没有明白,没有善知识指给你,你就不知道。现在你皈依之后,就是明白你自性的佛,所以经上不说皈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自己的佛,你若不皈,你依到什么地方去?你依靠外边,那都是向外驰求的。
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今既自悟”:现在你自己应该明白,“各须归依自心三宝”:你们都应该皈依你自己心里的三宝,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皈依觉,就不应该做糊涂事;皈依正,就不应该做邪事;皈依净,就不应该做肮脏、不清净的事情。“内调心性”:你调伏你的心性,要有觉悟。“外敬他人”:你要是真正明白佛法的,不要说朋友、亲戚,你要恭敬,就是任何不认识的人,你都要对他存恭敬的心。不能说见着这个人,我就把面目板起来,好像用墨抹上,就把面黑色地现出,这就是自己没有恭敬心。对你最不好那个人,你应该对他最好,这是真正学佛法的人的本色,这是应该有的。说:“那我对你不好,怎么我没看见你对我好呢?”你根本也没有对我不好,我怎么会对你好啊?你看这是妙不妙?“是自归依也”:这就是自己皈依自性的三宝。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既归依自性三宝竟”:你皈依自性三宝完了,“各各志心”:你们都要有诚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我再给你们说一说,一体三身的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令你们见得到三身的佛,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真真实实的。“自悟自性”:你们各人应该自己觉悟自己的性。“总随我道”:你们都跟着我来说,“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己的色身,就皈依本有的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皈依本有的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皈依本有的自性圆满报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色身好像房子似的,“不可言归”:既然是房子,就不是教你皈依色身。皈依什么呢?皈依你的自性。“向者三身佛”:刚才我所说的三身佛,“在自性中”:在你自己的性里;三身佛,不过暂时住在你的色身里。“世人总有”:世间人,任何人都有这三身佛,可是他都不认识,都忘了。“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因为他自心的迷昧,不见本有的自性。“外觅三身如来”:向外边去找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千百亿化身佛。“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他没有知道自己身里本有的这三身佛,都在自己的自性里边本来具足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忏悔品第六

“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现在听我对你们讲过后,我就令你们各人,在你自己本有的色身中,见你自己的本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这三身佛,是从自性生出来的,不是从外边得来的。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何名清净法身佛”:怎么叫做清净法身佛呢?我跟你讲一讲,“世人性本清净”:就是说一切世人,他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万法从自性生”:一切的万法,都是从自己本性生出来的。怎么样说呢?“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你若想一切恶事的时候,就有恶事的行为表现出来。“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你心里思量所有的善事,就有善的行为表现出来。“如是诸法在自性中”:所以一切善恶诸法,是由你自性生出来的。
“如天常清”:这有一种比喻,比喻什么呢?就像天常常是清朗的。“日月常明”:日和月是常常明照的。“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因为在虚空中,有浮云盖覆,把太阳光遮住,所以就上明下暗,上边是明朗的,下边就黑暗。“忽遇风吹云散”:忽然间遇着一股风,把云吹散。“上下俱明”:上边明了,下边也明了,上下明彻。“万象皆现”:一切的万事万物,没有不现出来的。“世人性常浮游”:世人的性,常常浮游,“如彼天云”:就像在天上有云彩一样。
“善知识”:各位!你们都是有知识的,“智如日”:你若有智慧,就犹如有太阳光一样。“慧如月”:慧就像月似的。“智慧常明”:你般若智慧常常明照。“于外着境”:所有外边一切执着的境界,“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你把你妄念的浮云破了,就不会盖覆自性;因为你没有破妄念的浮云,所以把自性盖覆了!“不得明朗”:自性所以就愚痴了,没有那么大的智慧。
“若遇善知识”:假设你若遇到真正的明眼善知识,“闻真正法”:听见真的法和正的法,“自除迷妄”:你把你无明、烦恼、迷妄,都除去,“内外明彻”:犹如琉璃一样,里边也看见外边,外边也看见里边。“于自性中”:在自己的性中,“万法皆现”:一切的万法,都在你自性里现出来。“见性之人,亦复如是”: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人,也就像天无云似的。所以说:
心平百难散,意定万事吉。
你心若平,什么灾难都没有。为什么你有灾难呢?就因为你心里不平。意定万事吉,你意若有一定了,什么事情都吉祥。又说:
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
清净的心现前,好像水里现出月亮似的。意念要是有定,天也就没有云。
心止念绝真富贵,
私欲断尽真福田。
你妄想心止了,贪念也绝了,这才是真富贵。真正富贵的人,没有贪心。有贪心的人,都是穷人;他就有少少的钱,也不知足,所以就生出贪心来。所以说心止念绝,是真富贵;私欲断尽,是真福田。私欲,你自私的欲念若没有了,这是真正的福田,真正有福了。“此名清净法身佛”:你能这样子,这就是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各位“善知识”,你们“自心归依自性”:也就是收拾自性。“是归依真佛”:你自己能回光返照,这是皈依真佛。“自归依者”:什么叫自皈依?现在给你们再讲清楚一点。“除却自性中不善心”:除却,不要它。不要什么呢?不要自性里这一些不正当的心,就是不善心。不善心是什么心?就是恶心。
“嫉妒心”:也要除去,你不要舍不得你嫉妒心,切记不要嫉妒他人。为什么你愚痴呢?我现在告诉你,就因为你在前生,生生世世你尽妒忌人,妒忌人家聪明,所以自己就愚痴;妒忌人有才能,所以自己什么能力也没有;就因为妒忌人,所以自己就不如人。“谄曲心”:不要有谄媚弯曲的心,就是不直的心。
“吾我心”:什么都有个我,这个吾、我,都是贡高的心。“诳妄心”:也不要有诳妄自大的心。“轻人心”:不要轻视其他的人。“慢他心”:你也不要对其他人有骄慢心。“邪见心”:无论见着什么境界,不往正当的地方想,就往邪的地方想,就想到不正当的道路上去,邪见很容易现出来的。“贡高心”:总觉得自己比旁人都高、都大。“及一切时中”:和一切时的里边,“不善之行”:所有不善的行为。“常自见己过”:你常常自己知道自己有过错。“不说他人好恶”:不说他人好、不好,“是自归依”:这就是自皈依。你若有这些心在里边,就谈不到皈依。
“常须下心”:你常常要很谦下,要存这种心,“普行恭敬”:对任何人都要有恭敬心。“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这就是见性,就是通达没有滞碍,“是自归依”:这也叫自皈依。
“何名圆满报身”:什么叫圆满报身呢?“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给你们举出一个例子来比喻,好像一盏灯,就能破除一千年的黑暗,一千年的黑暗就没有了。“一智能灭万年愚”:只要你有智慧,就有一万年的愚痴,也都可以消灭。不要说一万年,就是一万大劫你愚痴,现在你生出智慧来了,也都可以灭去。
“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你不要存过去心,过去心不可得,你不要回忆过去的事情,也不要追将来。“常思于后”:你常常思想:“将来我怎么办?”将来你怎么办?你将来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你做好事,就有好的果报,做不好事,就有不好的果报。所以说“念念圆明”:你要有正念,要有“圆明光灿烂”这种念。不要有邪知邪见、自私自利、妒忌障碍,就怕人家比我好。其实,你怕人家比你好,人家还是比你好。你不怕人家比你好,那或者你比人家好一点;你怕人家比你好,那人人都比你好。
“自见本性,善恶虽殊”:你自性虽然有善性,有恶性;善恶的性不一样的。“本性无二”:但是,本来的性是无二的。你生出善,有善性;生出恶,有恶性。但是本来没有善、没有恶的那个性,是无二的,“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不二的性,就叫实性,也就是你的真如自性,也就是真如实性,〈证道歌〉不是说: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于实性中,不染善恶”:于本来的实性里,没有善,也没有恶,是纯圆独妙,圆陀陀、光灼灼的。“此名圆满报身佛”:这就是圆满报身佛。
“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你自己的性里,若生出一念的恶心。什么叫恶心?就是毒害之心。前边不是对你们讲,像菩提流支那种心,就是毒害心,就是恶心。你生出恶心、恶念,你那万劫的善因,就都灭了。“自性起一念善”:自性你若生出一念的善来,“得恒沙恶尽”:你恒河沙那么多的恶业,也都消灭了。所以说:
一念善,就是成佛之因;
一念恶,就是地狱之因。
你想要成佛或下地狱,看你自己生的是什么心。
“直至无上菩提”:乃至于成佛;无上菩提,就是成佛。“念念自见”:念念自己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失本念”:本念,就是你自己的真念,你自己的真性。“名为报身”:这就是叫圆满报身佛。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
六祖大师讲完了圆满报身。圆满,是无欠无余、无得无失、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男无女、无善无恶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完了又说,“何名千百亿化身”:什么叫千百亿化身?我们就一个身,怎么会有千百亿化身呢?说佛有千百亿化身,那是佛的化身,与你有什么关系?与我有什么关系?所谓千百亿万化身,也就是千百亿万的思想,千百亿万的这种思量。说是:“释迦牟尼佛有千百亿万化身,他也化身成佛,也化身成菩萨,也化身成阿罗汉,也化身成声闻、缘觉,也化身到天上,也化身到人间,也化身阿修罗,也化身地狱、饿鬼、畜生。他无处不现身,所以叫千百亿万化身。”不错!这是一个讲法。
还有一个讲法:我也有千百亿万化身,你也有千百亿万化身。我收了千百亿个徒弟,这千百亿个徒弟,个个都学师父的修行。师父一天吃一顿饭,这些徒弟也都说:“我也一天吃一顿饭。”这是我的化身。师父说:“我不攀缘,我不各处去向人家用种种手段攀缘,你也不能攀缘。没有人供养吗?就饿死!这是最好了。”我的徒弟就跟着我学了:“啊!好,饿死也不攀缘。”所以这是我又出来一些化身。总而言之,谁跟你学佛法,将来照你那样学,这都是你的化身。你现在是我的化身,将来你也有化身;你不要以为就是我的化身,你也有化身,所以你也有千百亿万化身。总而言之,你有一个好样儿,别人照你这好样儿学,就是你好的化身;你有一个坏样子,像鬼的样子,别人也就跟你学那鬼的样子,那就是坏的化身。
“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你什么也不想,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才说:“一念不生全体现”,你一念不生,你本来佛性,就现出来了。但是你是不是能不生呢?你心里没有妄想?没有想:“啊!明天我吃什么东西?今天晚间我几点钟睡觉?”没有想:“我很渴了,要喝杯茶。”这也是妄想嘛!你若能什么妄想都没有,那你就是佛了。但是你没有做到,你不能这样子;你不能这样子,那你还不是佛呢!等你这样的时候,你再说你是佛;你没有这个样子的时候,你要修行。
你不修行,说:“我就是佛了。”你是个狗佛!真是简直的莫名其妙。所以不是人人都可以说:“哦!人人都是佛。”你要修行才成佛;你不修行,你成什么佛?不修行,人就是人,狗就是狗,畜生就是畜生,所以必须要修行。你若一念不生就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你眼睛一看东西:“哦!这儿有颜色了。”耳朵一听声音:“哦!这是音乐啊!”简直,这被境界转了嘛!这就是被云遮了!头先不讲云吗?六根忽动被云遮,你一用六根、六尘、六识,这就被云遮起来了。你不要以为我方才那是骂人,狗子也有佛性的,但是它要修行。
“一念思量,名为变化”:你有了思量,这就有变化,有化身了。你看一看,这化出什么?“思量恶事,化为地狱”:你若一想恶事:“哦!我想个办法,得怎么样能可以最有名?要怎么样最可以得到利益?啊!我去打劫、杀人、放火、抢人。”这是恶,这就是地狱。你看见了没有?这就是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喔!你说:“我要帮助人。我看某人没有钱用,送给他几百万块钱,帮助他生活没有困难。”这是善事,这就是到天堂上了。说是:“我们美国有几个出家人,出家人没有人供养,我去供养!”这就是天堂。在这么富有的国家,不要等得把出家人都饿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忏悔品第六

“毒害化为龙蛇”:你有毒害的心,这就是龙、就是蛇。“慈悲化为菩萨”:你发慈悲心,就是化身成菩萨。“智慧化为上界”:你有聪明,就向上爬去,向上界去。“愚痴化为下方”:你要是愚痴到极点,就往下降,这叫“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自性变化甚多”:你的自性变化很多,这就是千百亿万化身。“迷人不能省觉”:迷人自己不知道省悟,不知道觉悟。

所以“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念念都是恶:“那个人对我真不好,简直真可恶!我一定破坏他,想尽方法来破坏他。”这是恶。好像神秀大师,想尽了方法破坏六祖大师,时时都派人去杀他,这就是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你如果回光返照,回一念善事,“智慧即生”:就生出智慧来,就不愚痴了。“此名自性化身佛”:这就是自性化身佛。你明白了吗?

“善知识”:你明白了,就是善知识;你若不明白,就是恶知识。你愿意做善知识吗?“法身本具”:法身是自己本有的,“念念自性自见”:你念念都应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是报身佛”:这就是圆满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从你的报身,你有所思量,这就是有了变化身,有了化身佛。

“自悟自修”:你自己应该觉悟,自己应该修行。不是说教他人觉悟,教他人修行;要你自己“以身作则”──以身做个榜样;你要修行,不是尽讲口头禅。这口头三昧,一天到晚,呱呱呱呱呱呱呱,讲是讲了,但是行一点都没有。你说的一丈,不如行的一尺;你若行一尺,比你说一丈总好得多。你没有实行,尽讲口头禅,那叫骗人呢!所以你们听我讲经,不要想我讲的是好不好;你就看我天天有没有骗你们?这么几年了,我怎么样骗你们来着?

“自性功德,是真归依”:你自性里本有的功德你明白了,那是真正皈依。说是:“我皈依自己,自己就是这个身体。”可是也不是皈依你身体。你若弄出你身体,又是头上安头;好像那个演若达多,自己各处去找头去。

“皮肉是色身”:皮肉是个有形、有色的身。“色身是宅舍”:色身是你自性的舍宅,所以你不要把你身体说成:“这就是我了。”身体不是我,是谁呢?是他?也不是他。身体是我的,不是你的,也不是他的,但是你不能说身体就是我。我常常不是讲过,你住在房子里,这房子是我的房子,你不能说:“房子就是我了。”这房子若就是你,人家一听,就说:“哇!他连自己都不认识,认为他房子就是他自己。”房子是一个物质,所以你身体也是个房子,你不要错认你的房子是你。听明白了吗?

所以这皈依,并不是皈依自己色身。皈依什么呢?皈依自己的自性。“不言归依也”:不是皈依色身,是皈依自性。“但悟自性三身”:你自性里,具足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千百亿万化身佛。“即识自性佛”:你要是认识你自性的佛,那你就是具足三身。

“吾有一无相颂”:六祖大师说:“你不要着急,我有一个最好的消息告诉你。什么呢?我有一个无相的颂,你知道吗?愿不愿意听啊?如果你愿意听,那我就讲给你听;你若不愿意听,那我就收起来。”当时大家说:“哦!大师啊,我们都愿意听,请你慈悲给我们说。”所以六祖大师就说了:“若能诵持”:我说的无相颂,你若能念熟了,能背出来。“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我说完了,就能使你们从无量劫、无始劫、多生多劫到现在,积劫的迷罪,即刻就消灭了。到什么地方去了?你还要找它吗?那可要费一点的功夫,才能找着。

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 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颂曰”:这偈颂说,“迷人修福不修道”:迷人只知道修福,做功德,你教他自己修行用功,他不肯。好像我们现在的暑假班,人人在这儿,不怕苦不怕难,不怕腿痛,不怕腰痛,不怕浑身都痛。你痛!我就和你拼命,我豁出命不要,我也要修行。你看!这种志愿,真是难得,尤其都是一些青年有为的人。今年虽然人不太多,但是都这么诚心,所以我很高兴。这个暑假班,我很欢喜的;但是我欢喜,也不能教你看得见的。喔!就一天对你们哈哈哈,不是这个欢喜。我是真欢喜!

“只言修福便是道”:他说:“修福就是道。”好像梁武帝似的:“你看我度僧、造庙、布施、设斋,我的功德有多大啊!嗯,我的功德恐怕比释迦牟尼佛都大了!”“布施供养福无边”:布施供养,不错,是求福的,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什么是心中的三恶,有人知道吗?讲一讲!怎么都没有了?(弟子: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贪瞋痴)哦!你们听到了没有?就是这个。心中贪。贪什么?贪吃多一点;贪什么?啊!再吃多几粒花生,今天不会饿了。瞋,“我想要吃多一点,却被他给吃了。”心里瞋了!一瞋就不讲道理;不讲道理,就是愚痴。只知道修福,不知道修慧,所以就愚痴得这么样子,连吃东西都放不下,总说要行苦行,你说可怜吧?

“拟将修福欲灭罪”:你准备修福,灭除你的罪业,这是不可能的。“后世得福罪还在”:你就是求福、种福,将来你得福,可是你罪业是不能消的,还是一样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你但向自己心里,除去你的罪缘。除什么罪缘呢?除你的妒忌心,除你的障碍心,除你的贪心,除你的瞋心,除你的吾我贡高心,除你的谄曲心,除你的毒害心,除你的邪心,除你的不善心。你把这些除去,这就没有罪缘了。说:“那怎么可以啊!这些东西,都是我的老朋友,几千万个大劫,都跟着我这么久了,我怎么可以都舍了?”你不可以舍吗?不可以舍,陪着它们下地狱去!没有旁的办法。

“各自性中真忏悔”:你各自要在自性里,生出真忏悔来。“忽悟大乘真忏悔”:你忽然了悟大乘的佛法,真正的忏悔。真正忏悔,就是要除你一切不正当的心,所以说“除邪行正即无罪”:你看不是说得很明白嘛?一点也没有说是比喻啊!除邪行正,你除去你的邪心,行正大光明的路;即无罪,就没有罪了。

“学道常于自性观”:学道的人应该常常回光返照,问问你自己做的是什么事?你做的是人事?你做的是鬼事?你做的是畜生事?你做的是马牛的事?你做的什么事,就是什么。你做人事,就是人;你做佛事,就是佛。什么是佛事?佛就是慈悲喜舍。对人人都慈悲,不是假慈悲,是真慈悲;不是慈悲里头,还有贪心,“我对你慈悲一点,你对我慈悲很多。”不是这样子。我对你慈悲喜舍,没有抛砖引玉的心。把砖抛出去,造房子的砖,brick,引回来一块玉,jade;就是送人一块砖,希望人家给一块玉,这叫抛砖引玉,不是这样子。你学道,常常于自性上观察,要回光返照:“我自己到底是什么心?我是魔王心,还是佛心?我是自私自利的心,还是大公无私的心?”你若能大公无私,“即与诸佛同一类”:这和诸佛是一样的。你要做佛事,才是佛;你若不做佛事,你做鬼事,怎么可以成佛呢?

“吾祖唯传此顿法”:我的祖师菩提达摩,就单单传顿教的法门!“普愿见性同一体”:普愿一切的人,都见佛性;同一体,皆共成佛道。

“若欲当来觅法身”:你若想将来得到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你要离一切法相,不要执着,不要生妒忌障碍、无明烦恼。你自己觉得人家所行所作都不如你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错误。要离诸法相,没有法执,也没有我执,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心中洗,你自己好像洗涤自己的心,洗心涤虑,把自己心洗干净。

“努力自见莫悠悠”:你用力气,不要懒惰,听到没有?懒惰是不会成功的。你用力向前精进,勇猛精进。自见莫悠悠,你不要悠悠啊,好像:“等一等、等一等,明天我再修行;等一等,明天我再翻译;等一等,明天我再打字。”等一等,什么都等一等;乃至于吃饭,也等一等我再吃。等到死的时候,可不由得你了,你说:“等一等我再死。”那就没有人许可你了。“等一等我再死。”你如果真正有把握,应来去自由,生死由我,而不由他,不由阎王来支配。好像三祖大师,抓着树枝说:“你们看!其他人都坐那儿死,你们以为是不得了,你看着我这么样子!”啊!就走了。你看这多自在啊!

“后念忽绝一世休”:你要是等一等啊,等你一口气不来,你再修行也来不及了。后念忽绝,就是死了。就死的时候,你等着吗?你不着急?不着急,那后念忽绝,你后边的念头断了。所以在坛经前面不是说,不教你断念吗?你一念断,就死了,到旁的地方托生去了。这个地方,说的就是这样。一世休,一世都完了,什么也没有了。这时候,名也没有,利也没有,什么都放下了;放不下的,也要放下,你无论什么爱人啊,什么都要放下了。

“若悟大乘得见性”:你若要明白大乘,得见性的法门,“虔恭合掌至心求”:你要很虔诚恭敬地合起掌来,要求无上道。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师言”:说完前面无相颂后,六祖大师又说了。我相信六祖大师,是很好说的,所以说出一部坛经;若不好说,什么经都不会有的。所以我现在把他说的坛经,给你们也说一说。各位“善知识”:说各位啊,你们都是很聪明的,都是有善根的人。多生多劫以来,你们都是和我有善缘的,所以大家才能遇到一起。但是那时候可能没有外国人,统统都是中国人。我现在遇到你们这些美国人,这是更有缘了。

“总须诵取”:你们都应该把无相颂背起来,“依此修行”:依这无相颂来修行。“言下见性”:你一诵,就明白了。你说:“除邪行正即无罪。”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就是除邪,就去行正,那你罪业就没有了。你若明白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你若明白我所说这个偈颂,就离我一千里路远,也好像在我身边一样。

好像你们五个人,到台湾去受戒,要是明白我讲的这部经,你们到那儿,也一样能记得、能实行,和在我旁边一样的。如果你们不听我教的这些道理,到那个地方又攀缘,又生妒忌心:“同戒的这些人,都不好,中国人,真是坏透了。还是在美国那儿好!你看台湾,又这么肮脏,简直一点卫生都不讲究。”那就白学道了。

“于此言下不悟”:你要是对这偈颂不明白,“即对面千里”:你对着我面,也等于离我一千里一样。现在你们若相信我,这是对面了;如果你不相信,就等于离一千里以外一样的。你离我一千里以外,你相信我,也等于对面一样的。说:“那你是不是教人相信你?”我不欢喜你相信我。你为什么要相信我呢?相信你自己,比相信我更好,因为行道是你自己行,不是替我行;修行是你自己修,不是替我修;吃饭是你自己饱,不是说你吃饭我饱。我不过跟你们讲方法而已,明白了吗?“何勤远来”:你们就是远来到我这儿,也和离我一千里远一样的。

“珍重好去”:你们大家都珍重,就是自己要看重自己。你不要把自己看轻了,不要:“你看,唉呀!我也不修行,好像一只狗一样。”不要把自己看成一只狗,要看成一个人。好去,到好的地方去,不要到坏的地方去。

“一众闻法”:一众,究竟是多少人?是一个人?是众人?一众,按着文来讲,一,就是一个人;众,就是众人。究竟是一个人?是众人?你们说!这不是一个人,是很多人。闻法,“靡不开悟”:大家都开悟了,但是就我没有开悟,所以到现在还陪着你们呢!“欢喜奉行”:大家都很高兴,比你们方才笑还高兴。但是高兴是在心里高兴,没有笑得哈哈哈的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机缘品第七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三藩市佛教讲堂
什么是“机”呢?机,就是所教化的一切众生。缘,就是有缘的。有缘的众生,来接受教化,所以叫机缘。在本经里,这是第七品。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
“师自黄梅得法”:六祖大师从五祖黄梅弘忍大师那儿,得到以心印心的法门。“回至韶州”:他是广东人,所以回到广东韶州。韶州,现在叫韶关,又叫曲江,曲江县。“曹侯村”:曹侯村,是个村名,就是南华寺乡下,“人无知者”:到这个地方,没有人知道他是传承五祖衣钵的人。
“有儒士”:儒士,就是读书人,大约秀才、举人之类的。曾经做过很大的官,退休在家里,也很有钱,所以一般人都说是儒士,是最有学问的人。这个人叫“刘志略”:姓刘,名字叫志略。“礼遇甚厚”:他很欢喜研究佛法,所以对六祖大师,特别恭敬供养、礼拜。甚厚,就是特别护法六祖。
“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志略有一个姑姑,已经出家做比丘尼,名字叫无尽藏¾¾没有穷尽的宝藏。“常诵大涅槃经”:她常常念诵《大涅槃经》。《涅槃经》,是佛将要入涅槃的时候说的,有十卷。这个比丘尼,欢喜这一部经,所以常常念。
“师暂听”:六祖大师一听《涅槃经》,“即知妙义”:就知道《涅槃经》最妙的道理。“遂为解说”:随着就给无尽藏比丘尼解说。“尼乃执卷问字”:无尽藏比丘尼拿起《大涅槃经》,就问六祖大师:“这个字读什么?”因为这个比丘尼,大约也不认得多少字。
虽然她不认字,但是她真是不可思议的比丘尼。她的修行,也是日中一食,长坐不卧。因为以前由四祖道信大师提倡,人人都是坐单,长坐不卧。凡是真正修行的人,就都日中一食,长坐不卧,这个比丘尼,也是这个样子。她家里非常有钱,但是她也持银钱戒。无尽藏比丘尼,认真用功,一天到晚,都是念经、研究佛法,总也不懈怠,是这样一位比丘尼。所以她现在还是真身,她的肉身并没有坏。临终的时候,也是坐着往生;往生后,过了几年,身体还一点都不坏,也没有臭,也没有烂。为什么呢?就因为她有修行。她尽用功修行,没有淫欲心;没有淫欲心,虽然是肉身,就变成金刚不坏身,所以坐着就往生了。到现在,无尽藏比丘尼的真身,还在曲江一庙上,庙的名字我忘了;不过我见过无尽藏比丘尼的肉身,非常庄严,非常之好。
六祖大师在南华寺的时候,无尽藏比丘尼完全护持六祖大师,各处给六祖做宣传,说:“你知道这是谁啊?这就是五祖弘忍大师传法的,真正得到衣钵的传人哪!”
你们要知道,好花一定要得绿叶来扶。好花,花是最好的,但是就这一朵花,你看着就不那么好看,一定要有一点绿的叶子陪衬着,啊!才显得这花特别美丽。六祖大师,虽然是祖师,如果没有人护持他,他一定会被神秀那些人杀了。因为神秀派了很多人来杀他,当时的外道,也派了很多人杀他,但是六祖大师座下一班弟子,和这所有的护法居士,都拥护他,所以没有机会给这些人杀了。这是一方面。
六祖大师不能给自己宣传,说:“你们知道吗?我就是第六代的祖师啊!你们现在应该认识我。”他不会这样讲的。因为印宗法师在光孝寺,知道他是第六代祖师,当时又有荆州通应律师,带着一些学人,有几百人,跟六祖学佛法。这几百人里,每一个人都有同参道友,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朋友,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朋友。这几百人,通知所有他们的朋友、亲戚,都来亲近六祖大师。所以当时在南华寺,出家人有七、八百人,在家人也有几百人。所以六祖在南华寺时,常常每一天都有一千五百人至两千人吃饭。当时的法会,可以说是非常隆盛。这样隆盛,就是无尽藏比丘尼、通应律师和刘志略他们来护法。
无尽藏比丘尼,拿着《大涅槃经》,有不认识的字,问六祖大师。“师曰:字即不识”:六祖大师说:“你不认识这个字吗?”无尽藏比丘尼说:“是的,我不认识。所以请问你,这个字是怎么样读法?”六祖大师说:“喔!我也不认识这个字啊!”,所以说“字即不识,义即请问”:说“字,我可不认识;但是经的意思,你问我,我可以讲给你听。”
“尼曰”:无尽藏比丘尼就说了,“字尚不识”:你连字都不认识,“焉能会义”:意思你怎么会懂啊?“师曰”:六祖大师说,喔!“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说诸佛心法的妙理,就是以心印心,顿教的法门,于文字上,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顿教法门,所以认字不认字,都不要紧的。
“尼惊异之”:比丘尼一听很惊讶,认为这件事很不平凡。“遍告里中”:所以她走遍了曹侯村,告诉每一个“耆德”:耆,就是老年人;德,就是有道德的。就是乡村里最好的这一些老人。“云”:就说了,“此是有道之士”:说这个和尚、这位法师,真是有道德的。他虽然不认字,但是他是开悟的、有道的法师。“宜请供养”:你们都应该发心供养。
“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魏,是曹魏,魏武侯就是曹操。我以前不是跟你们讲过,说“曹公奸似鬼”,就是这个。他非常聪明,但是有妒忌人的心。武侯是他做官的封号。玄孙就是孙子的孙子;他名字叫曹叔良。“及居民”:和这个地方的老百姓,“竞来瞻礼”:就你也来看六祖,他也来看;瞻仰,来看他,来礼拜他。
“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当时宝林山南华寺,在隋朝时,因为战争的关系,已经被兵火烧了,把房子什么都烧坏,就有也没有多少了。“遂于故基”:就在故旧地基的地方,“重建梵宇”:大家就都发心,你捐出来几百万,他捐出来几百两银子。那时候,讲银子的,或者几万两银子,几千两银子,几百两银子。重新造庙,“延师居之”:就请六祖大师住到这个地方。“俄成宝坊”:没有好久,就成了一个大丛林、大道场,住几千人都可以了。
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师住九月余日”:六祖大师在这儿住了九个多月。啊!你看,“又为恶党寻逐”:恶党,就是神秀那一班人。你们想一想,当时在黄梅那儿,几百人出去追赶六祖大师,追到大庾岭。黄梅到大庾岭,跑两个多月的路,要不是想把六祖杀了,追一两天追不上,就回去了嘛!那几百人都不回去。可见当时对衣钵,他们特别重视,都想要抢着做祖师。
六祖大师,在这儿九个多月,道场也建成了,又被神秀的党徒找来了。那已经过了十六、七年的时间,六祖到这儿来,他们还来找他。你们大家想一想,做祖师不是这么容易的;你除非是假祖师,真祖师啊,很危险的。
又追来了,“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六祖大师听说恶党来了¾¾你要知道,这恶党不是一个人、两个人,他们也是几百人,就要捉六祖大师。六祖大师因为有神通,在他们没有来之前,他就跑了。藏到前边山里。这些恶党,就神秀这一班的徒众,火焚草木,纵火把整个山都烧了。你想他人若不多,庙上有一、两千人,怎么会让他们烧山呢?就因为人太多了。
“师隐身挨入石中”:在山上有一个避难石;我不是对你们讲过?一个人在里边坐着,可以直着腰。在山里,就那个石头有这么一个窟窿。六祖大师就硬挤到石头里。“得免”:所以烧也没有烧死他。因为他们找不着六祖大师,就把山点着,烧了。
“石今有师趺坐膝痕”:石头上,现在还有大师结跏趺坐的痕迹。“及衣布之纹”:大概六祖大师用力很大,把布的纹,都印到石头上。那个地方,我也到过,并且也在那儿坐了一下,但是我可不是避难,我只是试一试。坐到里边,外边的人,是看不见的。“因名避难石”:所以这个窟窿,就叫避难石。
“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就是五祖告诉他:“逢怀则止,遇会则藏。”这个话。“遂行隐于二邑焉”:所以六祖大师又藏起来一个时期,到新会和怀州去避难。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僧,就是出家人。法海,是禅师的名字,就是作《六祖坛经》的法师,他的字叫文允,是韶州曲江的人。韶州,就是韶关。在机缘品里,他头一个写他自己。法海禅师,虽然我不敢说他是第一好,但是他自己当时一定想:“我是六祖大师第一个大弟子。”所以写在头一个。
“初参祖师”:最初他来礼拜六祖的时候,“问曰”:他就问了:“即心即佛,愿垂指谕”:什么叫即心即佛呢?这道理我不懂,我愿意祖师您指示我,开示我。
“师曰”:六祖大师就说了,“前念不生即心”:你前边的念不生,就是心;“后念不灭即佛”:后边的念也不要灭。不生也不灭,这就是即心即佛。“成一切相即心”:怎么会有一切相呢?怎么成就的呢?这就是心里成就的。“离一切相即佛”:你能成一切相,又离一切相,这就是佛。“吾若具说”:我要是详细给你说,“穷劫不尽”:就说几个大劫,也说不完。“听吾偈曰”:我给你说一个偈颂,你听一听。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定慧等等 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 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 双修是正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即心叫慧;即佛叫定。这也就是定慧。即心即佛,也就是即定即慧。“定慧等等”:定慧和心佛,都平等平等的。心也就是佛,佛也就是心;定也就是慧,慧也就是定。这都是一体的。定慧也就是心佛,心佛也就是定慧。“意中清净”:都是要在你自己意念里,有清净的心。“悟此法门”:你若明白这个顿教的法门,不是离开心而有佛,也不是离开佛而有心;也不是离开定而有慧,也不是离开慧而有定。“由汝习性”:为什么你不明白?就因为你多生多劫,有很大的习性障着。“用本无生”:妙用本来就是无生无灭的。“双修是正”:所以你修心,就是修佛,修佛,就是修心;修定,就是修慧,修慧,就是修定。这双修才是正法。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 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 双修离诸物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六祖大师这样一开示,法海禅师一听,随着就开悟了。他也用一首偈颂,赞叹六祖大师所说的法。他说“即心元是佛”:哦!原来心也就是佛啊!“不悟而自屈”:不明白,所以就有了两个,有个心,有个佛;明白了,本来是一个的:哦,原来不明白的时候,自己就愈弄愈错。自屈,是说自己就不明白。“我知定慧因”:我现在已知道定慧的因缘,“双修离诸物”:修这两种的法门,要离开一切相。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师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 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 亡功福无比
“僧法达,洪州人”:有一个和尚,名字叫法达。法海、法达,都是得六祖传法给他们的。所以那位叫法海,这一位就叫法达。这个和尚是洪州的人。“七岁出家”:七岁的时候就出家了。“常诵法华经”:常常念诵《妙法莲华经》。“来礼祖师”:来顶礼六祖大师,“头不至地”:叩头的时候,就这么卯卯腰,头不叩到地下。
“师诃曰”:六祖大师就诃斥他,“礼不投地,何如不礼”:说你叩头不五体投地,你不如不要顶礼。“汝心中必有一物”:你的心里,一定有一件东西。其实六祖大师,已经知道他有贡高心,所以就说:“你心必有一物。”一定有一个障碍物。你“蕴习何事耶”:平时你尽学些什么?蕴习,平时你做些什么事情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机缘品第七

“曰:念法华经”:法达就说了,“我平时就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念了三千部。《法华经》现在你们拜到第几卷了?(弟子答:拜到〈譬喻品〉。)你看,这个和尚,已经念三千多部。一遍谓之一部;从第一卷念到第七卷,从开始念到最终,这叫一遍。念了三千多遍了。念《法华经》,若念得快,一天只可以念一部。你一天念一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才可以念三百六十五部,十年才三千多部,这个和尚,大约念有十年了。
“师曰”:六祖大师说,“汝若念至万部”:你若念到一万部,“得其经意”:明白经的意思,“不以为胜”:你不以为你有了功:“哦!我念这么多《法华经》,这功德可太大了。”好像梁武帝说:“啊!我度了这么多和尚,造了这么多庙。”这心里也就有了功德。胜,就是功德。就是说:“你如果念了一万部,明白经的意义,经的道理,你也不会以为有了功。”“则与吾偕行”:这样子,你可以在我这儿跟着我学佛法。
所以跟祖师学佛法,不是个个都可以的,不是说我来到这儿学,就可以的。你有障碍,你有所执着,他就不要你。所以,我们这儿来听经的,如果不守规矩,我也不欢迎。哪一个人不守规矩,而又来想要学佛法,我都不欢迎的。我欢迎的,是一定要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的。所以你要是明白经义,你可以和我在一起。
“汝今负此事业”:你现在以为,你念《法华经》念得多了,有了功德。“都不知过”:你自己不知道,自己有贡高我慢的心哪!“听吾偈曰”:你听我说一首偈颂给你听。
“礼本折慢幢”:礼,就是去你贡高我慢幢的。“头奚不至地”:你的头为什么不叩头叩到地下?“有我罪即生”:你有一个我相,你以为:“喔!我念了三千部《法华经》,我的功德,比谁都大。你这祖师,活该你祖师,我这念经的功德,已经超过祖师,已经比祖师都大。”所以你因为有个我相,就有我慢的罪生出来。“亡功福无比”:你要是不存有功德的心,有若无,念三千部,也就等于没有念一样;那你的福德,就无量无边。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 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 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 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 莲华从口发
“师又曰”:六祖大师又问他,“汝名什么”:说你叫什么名字啊?“曰:法达”:这个和尚说:“哦!我的名字叫法达。”“师曰”:六祖大师说,“汝名法达”:哦,你这个名字是很好的。法达,法通达了,你叫这个名字,是不是啊?法达说:“是的,我是叫这个名字。”六祖大师就说了:汝名法达,你名字虽然是好,“何曾达法”:你达个什么法啊?你说!你叫法达,到底你达个什么法?你讲啊!法达这时候,变成法不达,没有话讲了,也不知道怎么好,自己就没有话说;六祖随着又给他说了一首偈颂。
“复说偈曰”:又说一首偈颂,说是“汝今名法达”:你现在的名字,叫法达。“勤诵未休歇”:你很用功的,你是真不错的,一点都不懒惰,一天到晚都念《法华经》,不去休息。“空诵但循声”:可是你诵是诵,你是空空地念经,就听念的声音;没有得到利益,没有得到好处,一天就是依文诵念,不知道经中的道理。“明心号菩萨”:你能诵《法华经》,明白《法华经》的道理,明心见性,这才叫菩萨呢!才是菩萨呢!
“汝今有缘故”:你现在和我,是非常有缘的,“吾今为汝说”:我现在给你讲一讲。你因为和我有缘,你这么远,从洪州跑到我这儿,这不容易的,都是和我有大因缘,所以我现在给你讲一讲。“但信佛无言”:你要生出信心。信什么呢?信佛什么也没说。“莲华从口发”:你要是有这种的信心,你念《法华经》,那不只是念的,妙法莲华,会从你的口里生出来。所以你不是要空空地诵念循声,你要真真明白《妙法莲华经》的道理才可以。
今天你们听《六祖坛经》,六祖大师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他教法达信“佛无言”,你们认为怎么样?佛有言、没有言?讲出来看看!只说一句。
弟子:Shih Fu, I really believe that the Buddha did speak. I don't know ultimately. I really believe so.(师父,我真的相信佛有言。究竟怎么样,我不知道,我真的这么相信。)
上人:还有人怎么样讲?这是看看你们各人的智慧,也好像五祖教神秀这一班人,作偈颂一样。
弟子:Those who by my form did see me
             And those who followed me by voice ,
             Wrong the effort they engaged in.
             Those people will not see me.
上人:“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吧?
弟子:是!
上人:可以!
“但信佛无言”,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等临入涅槃的时候,一切弟子就问,说:“佛!你说了这么多经典,这怎么办呢?”
佛说:“我一个字也没有说。”
你说佛是不是打妄语?说了这么多经,他说一个字也没说。不错!那个经是佛说的,为什么佛又说一个字也没有说?六祖大师又教人“但信佛无言”,说佛没有讲过什么话。你若能有这个信心,莲华从你口里,就生出来。这个信心,真是不容易生出来!现在我告诉你们,怎么样“但信佛无言”。佛没有讲话,佛所说的经典道理,都是众生心里的。你也会说,他也会说,人人都有这种的智慧,都可以说的。佛所说的经典,是为众生说的,是由众生的心里流露出来的,所以佛说而没说。说而没说,就是叫你不要执着;你要是有所执着,就变成法执。所以叫你没有执着,不要执着这一切法,也不要执着空。你不执着法,你空起来,那又错了。所以最不容易的,就在这一点;最容易的,也就在这一点。看你会不会!你会了,佛就没有说;你不会,那佛说得太多了。就在这个地方!
学佛法学得这么久,我现在叫你们讲一讲:佛一句话也没有说,我们为什么一天要说这么多话?为什么讲了又讲,说了又说,这有什么意思?所以我们都不要讲话好了!以后,有外边的客人来,我们由一个人陪着讲话;不要你也讲,他也讲,那么讲就会乱了。人家一看:“哎!你学什么佛法?佛都不讲话,你说得这么多!唉!学佛法愈学愈不懂佛法!”但是若到我们做功课的时候,就还照常做功课;不能因为外边的客人来,就把我们的功课停止。我们功课是重要的,所以少讲话多做功课,这是要紧的。
以后我也希望少讲话,因为我若不少讲话,这一些跟我学的人说:“你看!他天天都讲那么多话,我们当然要跟着这个法师学啦!”就要讲很多话。所以以后我也少讲话。我认为在路上、在车上,我都不讲话。在这个地方,在佛堂里,有重要的事情,可以谈一谈;没有重要的事情,我也很少讲话,少讲一点话。还有,如果新来的客人不是重要的,我也都不见。没有重要的事情,也不须要给我介绍,因为我也不愿意有太多的麻烦。我并不是怕麻烦,但是我不想太多;太多了,就不怕也要怕了。若少少的,还没有关系,不要紧。所以我讲经的时候,可以讲话,不讲经的时候,我愿意不讲话。有事情可以讲话,没有事情也不讲话。什么是讲经的时候?随时随地说法,都是讲经,也都是没讲经,也是说而未说。说:“那这回不要紧了,我们也是说而未说。”你们现在是学而未学,不是说而未说。没有学好呢,学好了再说!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闇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
“达闻偈”:法达听六祖大师说完偈颂,“悔谢曰”:就忏悔,感谢六祖大师教化他。所以就说了,“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而今,是现在;而后,是将来。说从今天到将来,我应该对一切都很客气的。“弟子诵法华经”:弟子我读诵《妙法莲华经》,“未解经义”:我不明白经中的义理,“心常有疑”:我心里常常有所怀疑;“和尚智慧广大”:大和尚,您的智慧非常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我请祖师您略略讲一讲经中的道理。
“师曰”:六祖大师就说,“法达,法即甚达”:你的名字叫法达,法本来是很通达的;“汝心不达”:可惜你的心里,自己迷昧而不通达。“经本无疑”:在经上,本来没有所可怀疑的地方;“汝心自疑”:是你的心里,生出这种的怀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你念《妙法莲华经》,你以什么为宗旨呢?经上的宗趣,是什么呢?你知道吗?
“达曰”:法达就说了,说“学人根性闇钝”:学人我,生来的根性,非常愚痴,“从来但依文诵念”:我就是依照经文来诵念而已,“岂知宗趣”:我岂能知道这部经的宗趣呢?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六祖大师说,我对文字不认识,你试拿一卷《妙法莲华经》,读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我就可以给你讲一讲。
“法达即高声念经”:法达当时就高声朗诵《法华经》,“至譬喻品”:到〈譬喻品〉,“师曰止”:六祖大师说:好了,不要念了。“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经的宗旨、宗趣,“纵说多种譬喻”:纵然讲再多的譬喻,“亦无越于此”:也没有超过这个道理的。“何者因缘”:是什么因缘呢?“经云”:《法华经》上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有的佛、所有的世尊,只以一种大事的因缘,出现在这个世上。“一大事者”:什么叫一大事呢?“佛之知见也”:这个大事,就是佛之知见。
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世人外迷着相”:世界上的人,在外边迷,就着到相上;“内迷着空”:内里迷,就着到空上。“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若能够在相上,就把相离开;在空上,也把空离开。也就是不着于空,不落于有,“即是内外不迷”:这就叫内外不迷。不迷,就是不要你执着;你不执着,就没有迷了。“若悟此法,一念心开”:你要是明白这种的妙法,在一念之间,心就开悟。“是为开佛知见”:就叫开佛知见。
什么又是佛?什么又是开佛知见?“佛,犹觉也”:佛,就是一个觉。“分为四门”:分有四种的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就是开你觉的知见,指示你觉的知见,叫你自己悟你自己觉的知见,叫你自己入你自己觉的知见。
“若闻开示,便能悟入”:你若听闻这部经的道理,你就能悟入,就能明白,“即觉知见”:这就是觉的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你自己本有真如的自性,就现出来了。
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汝慎勿错解经意”:你切记不要误解经的意思。“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你见其他的人,都这样说:开示悟入是开佛的知见,“我辈无分”:与我们没有交涉,没有关系。“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你要是这样说,就是谤《妙法莲华经》,毁本师释迦牟尼佛。你就是毁谤经典,毁谤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leguotu 于 2011-10-30 12:29 编辑

机缘品第七

为什么说他是谤佛呢?因为佛已经开了佛的知见,不须要再开。所以说“彼既是佛”:彼,释迦牟尼佛,既然成佛了,“已具知见”:已经有佛之知见,“何用更开”:怎么还要更开佛的知见?“汝今当信”:所以现在你应该深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佛的知见就是你自己心里的知见,“更无别佛”:所谓开佛知见,就是你的心本来是佛。你开你本来佛的知见,本来没有其他的佛。

“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因为一切的众生,自己把自己的光明遮盖住。什么遮盖自己的光明了呢?“贪爱尘境”:因为你有贪心,有爱心。贪,就是贪尘,爱,就是爱尘。贪,是贪的不清净;爱,是爱的不清净。有这种贪爱的不清净境界,“外缘内扰”:你向外就去攀缘。

我们现在听经听到这里,应该觉悟啰!也应该开悟啰!不要向外攀缘!你向外攀缘,就有内扰;你若没有外缘,就没有内扰;没有内扰,你就清净安乐。所以你外边不单单攀这种种的缘,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六识;里边也就不安静。不安静,里边也就造反;里边自己的心里不安乐,就有种种的麻烦生出来。“甘受驱驰”:所以你的心就为形役;心本来是主人翁,现在给身体做奴隶,甘为身体来驱驰。

“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甘受驱驰,所以就令其他的佛、其他的世尊,很辛苦地就从定中起来;“种种苦口,劝令寝息”:用种种的方便法,种种的苦口婆心,劝令你停止攀缘,停止妄想。“莫向外求”:不要向外去驰求,“与佛无二”:你若不向外驰求,就和佛一样,没有二个。“故云”:所以在经上才说,“开佛知见”:你开佛知见,就和佛是一样的。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我也常常劝一切的众生,在你自己心里,常开佛的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世间的人,心里有邪心、不正当的心,又有愚痴、迷惑之心;因为他愚痴迷惑,所以就造种种的业、种种的罪。“口善心恶”:口里讲得很好,心里是很坏的。所谓“佛口蛇心”,口像佛那么慈悲,心像毒蛇那么毒,这就是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贪、瞋、嫉妒,这是最坏的。“谄佞”:佞就是不正直,尽便辟,讲话讲得不直;“我慢”:又贡高我慢;“侵人”:侵损于人;“害物”:伤害于一切众生;“自开众生知见”:自己开恶业众生的知见。“若能正心”:若能回光返照,自正其心,“常生智慧”:自己自性常生真正智慧,“观照自心”:观察照了自己的心,“止恶行善”: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是自开佛之知见”:就是自己开佛的知见。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牦牛爱尾。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 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 常御白牛车

“汝须念念开佛知见”:你在念念之中,都要存正念、存善心,不要有贪、瞋、嫉妒障碍、谄曲,种种不直的心,这就是开佛知见。你应该念念要开佛的知见,“勿开众生知见”:你不要开众生的知见。

“开佛知见即是出世”:你开佛知见,就是出世法;“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你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法。“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你若只是辛辛苦苦,一天到晚念《法华经》,执着你念《法华经》,以为这就是你的功课;“何异牦牛爱尾”:和牦牛爱惜自己的尾巴有什么分别,有什么两样呢?牦牛最爱惜它的尾巴,什么它都不保护,就保护它的尾巴。

“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法达就说,如果这样的话,明白意思,就不必念诵经了吗?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经有什么过错啊?怎么会障碍你念经呢?“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只是愚痴和觉悟在人,在你自己。你若迷了,你念就没有功;你若悟了,你念就有益处。这于经有什么关系呢?“口诵心行”:由你自己口里念《法华经》,心里要行《法华经》,“即是转经”:这就是转法轮,转《法华经》。“口诵心不行”:你单知道口里念经,心里不照着经上的道理去行,“即是被经转”:你这就是被经转。“听吾偈曰”:你再听一听,我给你说一首偈颂,你记得啊!

“心迷法华转”:你心里若不明白,若迷惑,就被法华把你心转了,转得你愈念愈不明白。“心悟转法华”:你心里若悟了,才把法华的妙义转动了。“诵经久不明”:你诵《法华经》这么久,十多年的工夫,你也不明白;“与义作雠家”:你和经的意思,做了冤家对头。

“无念念即正”:你没有妄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你若有贡高我慢的念,以为念经就有功德,那就成了邪。“有无俱不计”:不管它有,也不管它无,都不计较。你念就犹如没有念,不要执着。那么说:“我念如不念,不念也如念了?”那也不可以。为什么呢?你没有念,根本你就不懂经的道理,怎么就“如念”了呢?念如不念,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是叫你没有执着。如果你说:“我不念经,我也是没有执着嘛!”那又错了!“常御白牛车”:常常自己坐到大白牛车上,赶着白牛车跑。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达闻偈”:法达听过六祖大师这八句偈颂之后,“不觉悲泣”:不知不觉的,不知道怎么样就哭起来,涕泪悲泣。你们说他为什么要哭?以前不明白,他也没哭过;现在明白了,他为什么哭起来了?各位可不可以解答这个问题?法达哭的意思,并不是受了委屈,也不是有人欺负他,或者受人怎么样子压迫他,才哭起来。他这个哭呢,是因为他感激得乐极生悲,他快乐到极点,所以把眼泪也乐出来了。他自己不知道怎么就哭起来,就因为想:以前这么样愚痴,念《法华经》费了这么多的功,一点益处都没有!现在六祖大师一讲解,他明白了,所以就哭起来。好像有的人相离得久了,或者朋友、亲戚,或者家里人,离别太久,忽然间见面,大家本来很高兴的,但是哭起来了,就是这个道理。

“言下大悟”:在六祖大师说完偈颂的时候,他就哭起来了。为什么哭起来?因为他大悟了,所以就哭起来。“而告师曰”:告诉六祖说,“法达从昔已来”:说法达我啊!从以前到现在,“实未曾转法华”:我实实在在不会转法华啊!“乃被法华转”:我是被《法华经》所转,而我没能转《法华经》。

“再启曰”:于是乎,他就再对六祖大师说了,“经云”:在《妙法莲华经》上有这么一段,“诸大声闻,乃至菩萨”:说所有的一切佛的弟子,大声闻、罗汉,乃至于大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法华经》上说:“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他提出这一段文,来请问六祖大师。菩萨和声闻、罗汉,大家一起来度量;度量,就是揣测,也不能穷测佛的智慧。“今令凡夫但悟自心”:现在大师令普通的凡夫,明白自心,“便名佛之知见”:就是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如果不是有上智善根的人,有最聪明这一等的人,免不了会令他生出毁谤吧!

“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又这部经上说有三个车,有羊车、有鹿车,和大白牛的车,这有什么分别呢?“愿和尚再垂开示”:我愿意和尚您再发慈悲心,开示我。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六祖大师说,经的意思,说得很明白,你自己愚痴,违背经的意思。“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所说的这三乘人,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不能知道佛的智慧,“患在度量也”:他的过错,就在“度量”;要是没有度量的心,他就明白。“饶伊尽思共推”:就让他们统统来思想,共同来推求,“转加悬远”:愈推求是愈远,相离得愈远。

“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佛说的经典,是为凡夫说的,不是为佛说的。各位啊!所以你应该要知道这个道理。“此理若不肯信者”:你若不肯相信这个道理,“从他退席”:就随他便去啰,随便他要走就走,不听经就不听经,随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你不知道你所坐的是个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你更到门外去,再找三个车的话,那就是错啰!

“况经文明向汝道”:经文明明白白向你说了,“唯一佛乘,无有余乘”:只有大白牛车这一个佛乘,没有其他的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或者说声闻、缘觉二乘,或者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或者无数的乘,“种种因缘,譬喻言词”:都是方便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这所有的法,都为这唯一佛乘来说的。“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你为什么不明白这三车是假设的呢?

“为昔时故”:这是为以前声闻、缘觉、菩萨,说三乘的权法,“一乘是实”:唯一佛乘,这大白牛车,才是实呢!“为今时故”:为现在所说实法的缘故,所以就说大白牛车。“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法华经》的道理,只是教所有的人去假¾¾把三乘的权教去了;归实¾¾就是归真。你皈依真实的实乘之后,实法也没有一个名,应该实也不存在。

“应知所有珍财”:所以你应该知道,所有的珍财,所有佛法,“尽属于汝”:都是你自己本有的家珍,本地的风光,不是从外边得来的;“由汝受用”:随便你怎么样用,都可以的。“更不作父想”:你不需要说,哦!这是我父亲给我的财宝,不是我自己的。不必有这种想法。“亦不作子想”:也不说,哦!我是儿子,应该承受父亲的家业。也不用作这样的想。“亦无用想”:你根本什么也不用想,你受用就是了。“是名持法华经”:这就是真正诵持《法华经》。

“从劫至劫”:你从第一个大劫到最后大劫,“手不释卷”:你手也不放开经卷,“从昼至夜”:你从白天到晚间,“无不念时也”:你要是这样持经,就是从劫至劫,从昼至夜,是时时真正地念《法华经》。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 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 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法达听六祖大师讲完道理后,非常欢喜踊跃,非常快乐!“以偈赞曰”:他自己也作了一首偈颂,赞叹六祖大师所说的法。他说:“经诵三千部”:《妙法莲华经》,我念了有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曹溪连一句都没有;亡,就是没有,当“无”字讲。“未明出世旨”:没明了出世的宗旨,“宁歇累生狂”:怎么就可以休歇多生多劫的狂心野性呢?“羊鹿牛权设”:羊车、鹿车、牛车,都是权法。“初中后善扬”:初善、中善、后善,是称扬法的方法。什么叫初善呢?初善,就是初初地讲小乘法;中善,讲中乘;后善,讲大乘。就是讲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叫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谁也没有想到,谁都不知道,就在三界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就可以修行成佛,做大法王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0-30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机缘品第七

“师曰”:六祖大师,听法达这样一说,知道他明白了,说:哦!“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从今天以后,你才够资格叫念《法华经》的和尚,你才会念经了,以前你根本就没会念呢!“达从此领玄旨”:法达从这一天,就领受六祖大师玄妙的宗旨,“亦不辍诵经”:虽然他明白《法华经》,他还不停止念《法华经》。不是说,哦!我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我已经明白了,就算了。他还是照常念经不停止。

往往有一些人,对这个地方就不清楚。好像你可以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不吃而吃,吃而不吃,可不可以呢?你偷东西,你说:“我偷而未偷,未偷而偷。”你没偷就是偷了;偷了就是没偷,这可不可以啊?你杀生,说:“我杀而未杀,未杀而杀。”这可不可以呢?不可以的。所以你明白了,就是“不执着”,不是叫你就空谈一些口头禅。说是:“哦!这个理,也就是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嘛!”不是这样讲法。你要到这个程度上,你念经,还不执着念经。

不能像法达似的,以前以为:“我念了三千部《法华经》,我这功德太大了,我这功德高过一切!”所以向人根本就不叩头了。他见到六祖,叩头头不至地,这算最恭敬的了;见普通人,相信他不要说叩头,不要说顶礼,他连个问讯都不打,他一定是有这种贡高我慢的心。为什么他这样?他说:“你看我!”就好像有钱的人,见到穷人他不睬的。他眼睛这么看,不往下看,往上看;是看有钱的人,不看穷人的。有钱的人,见到一般穷人,他看不起的。他念《法华经》,以为这也就等于一个财主佬了,财主佬就是有钱的人。他以为自己是一个很有钱的人,所以就目空一切,就看不起人。可是见到六祖,人人都知道,这是得五祖衣钵的祖师,所以他就不得不叩一个头。虽是叩头,他心里一定想:“嘿!我念这么多《法华经》,比你这个祖师总高、总大,我的功德,超过你这祖师啊!”所以他就勉勉强强叩头。六祖一看就知道,他心里有一物,就知道他。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 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 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 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 终日说菩提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有一个和尚叫智通,是寿州安丰的人。看《楞伽经》一千多遍,“而不会三身四智”:他不了解什么叫三身?什么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所以向六祖大师礼拜,求六祖大师解说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六祖大师说:这三身,第一是清净法身;就是你自己的本性。“圆满报身,汝之智也”:第二是圆满报身;就是你的智慧。“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第三是千百亿化身;就是你的行为。你的行为做什么,就变化什么。

“若离本性,别说三身”:你若离开你自己的本性,另外去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就是有身体而没有智慧。“若悟三身无有自性”:你若是觉悟三身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我说一首偈颂,你听一听。

“自性具三身”:你自性就具足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这三身。“发明成四智”:你再有一种发明的性,你即三身就成四智。“不离见闻缘”:四智都不离开见、闻、嗅、尝、觉、知,这种的缘。“超然登佛地”:你若明白这个道理,就超登佛地;超然,就是由凡夫即刻登到佛地。“吾今为汝说”:我现在给你说这个偈颂,“谛信永无迷”:你要是真实深信,就永远都不会迷了。“莫学驰求者”:你不要学向外驰求的那些人,“终日说菩提”:一天到晚就说,菩提!菩提!菩提!从早晨说到晚,说菩提,而不行菩提,不懂得菩提。所以你现在不要做口头禅,要真实明白三身才算呢!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通再启曰”:僧人智通,听见六祖大师说三身的偈颂,随着又来请问,说“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前边这三身,我已经听过了,四智的道理,这个意义,可以请祖师给我讲一讲吗?

“师曰”:六祖大师就说了,“既会三身”:你既然明白三身的道理,“便明四智”:你就应该明白佛的四种智慧。“何更问耶”:你怎么又问呢?“若离三身,别谈四智”:你若离开三身,再另外去讲四种智慧,“此名有智无身”:这就是虽然有四智之名,而没有实体。“即此有智,还成无智”:你离开三身的本体,即便你有智慧,终成无智,也就是一个名而已,没有四智的用。

“复说偈曰”:又说偈颂给智通听,说“大圆镜智性清净”:什么叫大圆镜智呢?佛有四种的智慧,大圆镜智,就是由第八识所转的,转识成智。你不会用的时候,就是识;你返本还原,转第八识,就成大圆镜智。所以大圆镜智的本性什么样?是清净没有染污的。

“平等性智心无病”:平等性智,就是由第七识所转变的。也就是你没明白之前,叫第七识;你开悟了之后,就是平等性智。第七识,叫末那识,又叫传送识,由第六意识传给第八识,所以叫传送识;第八识?又叫藏识。梵语叫阿赖耶识,翻译成中文,就叫藏识。藏识,就是我们所做的善恶的种子,都藏在第八识里头。你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所以又叫做八识田,就好像一块田似的,你种什么,它就出什么。第七识呢?就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平等,就是诸佛和众生的心,是平等平等的。你心怎么叫无病呢?无病,就要没有障碍,没有妒忌,没有贪瞋痴。你若没有障碍、妒忌,没有贪瞋痴,也就可以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智,就是第六意识所转成的。第六意识,什么都分别,分别善恶、是非。你的种种思想,看见这个是好,看见那个是坏;这是善,那是恶;这是非,那是是;这是男,那是女,什么都分别出来。第六意识,就干这个工作,所以它很聪明的;好像很聪明,实际上这已经变成一种意识。若是转识成智,就成什么呢?成妙观察智。妙观察智的智慧,见一切的境界,不用分别就知道了,所以叫妙观察。妙观察和分别心不同的。分别心,是要你用一种分别去分别;现在不要分别就知道,这叫妙观察智。所以证果到阿罗汉的境界上,他都要作意观察;作意观察,就是用妙观察智,知道一切的。他若不作意观察,他还是这种的意,这就是一般人所有的;那么他作意¾¾就是静一静,平静下来;他想要知道某一件事,用妙观察智一观察,就知道了。能知道多长的时间呢?能知道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

“成所作智同圆镜”:成所作智,就是由前五识所成的,眼、耳、鼻、舌、身,这五识成的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同圆镜,你用前五识成成所作智,就也是同一块圆镜一样的。

“五八六七果因转”:五,就是前五识,八,就是第八识。这五八是在果上转,六七呢?是在因中转。六七是因中先转,转第六识、第七识;然后前五识和第八识,是果上转的,转的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但用名言无实性”:虽然讲在因上转、果上转,这都不过是这么样子来讲,实际上,没有什么实在的一种性,只是名而已。“若于转处不留情”:若你在它正转的那个地方不留情,就是不停止,不用你凡夫的心,来想这种转的情形。“繁兴永处那伽定”:“繁”当“多”字讲,“兴”就是当“兴起”讲。就是很多的时候,常常都在那伽定的里面。

怎么叫那伽定呢?那伽,是龙的一个名字;龙常常在定中,那伽定就是在龙的定。你看龙为什么能大能小?就是由定中所化现出来的,所以叫神龙,因为龙有变化。前边不是讲,六祖大师用钵把龙降住,说:“你若是神龙,你不单能现大身,你还可以现小身;如果你只能现大身,不能现小身,那不是神龙。”所以龙就现一个小身。六祖大师说:“你不敢到我钵里来。”这个龙,相信也有很大的脾气,很大的无明:你说我不敢到你钵里来,我单试试看!于是乎,就跳到钵里;跳到钵里后,再想跳出去,就没有法子了。所以老和尚¾¾六祖大师就给它说法,它就往生了。虽然它常在定里,但是它还没有破无明,所以还发脾气,嘿!我就现一个小身给你看看!它如果真在定里,你说我不会现小身,我就不会现,那又有什么呢?我就这个大身给你看!它被他所转动了,定力就失去,所以六祖大师就把它降伏。

那伽定,就是龙的定;龙的定,言其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以前我问你们,龙为什么变成龙呢?因为他修佛法、学佛法是很努力的,昼夜精进,但是它不守戒律。它说那戒律,都是一般普通的人守的,我是一种非常的人,我是简直不在一般人之列,我可以不守戒了!于是乎,它就变成龙了。

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这一段经文,不是原来经上的,是后人加上的。“如上,转识为智也”:像上面所说,就是转识成智的方法。“教中云”:在教里说,“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转识和智的名字,“而不转其体也”:本体根本就没有动,没有转。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 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 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 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 终亡染污名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智通即刻就明白自性四智的作用,就也说了一首偈颂。说“三身元我体”:说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原来是我自己的本体,不是在我本体之外有三身。“四智本心明”: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四种智慧,也本来就是自己心里明白了,才生出这四种智慧。“身智融无碍”:三身和四智圆融无碍的道理,“应物任随形”:应物,就是观机逗教,因人说法;任随形,是任运而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起修皆妄动”:要是说我怎么样修三身四智,起心修的话;生出这种心,这都是妄想。“守住匪真精”:如果说:守着成见,我有所执着;固守着成见,这不是真正的精华,不是真正的道理。“妙旨因师晓”:这种奥妙无穷的道理、这种旨趣,是因六祖大师,我才明白的。“终亡染污名”:始终也没有这种染污的名字。没有染污就是说这是本来自性的,不落一种识情。所以说“染污即不得”;你若染污,就不能返本还原。所以这个是清净本源,没有一点染污。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知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有一个和尚叫智常,是信州贵溪的人。他“髫年出家”:很小的时候,叫髫年,就是七、八岁的时候。“志求见性”:他的志愿、他这种心志,是求着想要见性。“一日参礼”:有一天就来参拜六祖大师。“师问曰”:六祖大师问他,“汝从何来”: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啊?“欲求何事”:这是六祖大师记得五祖大师问他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啊?想求什么啊?”

六祖大师答说:“我是从新州来的,唯求作佛。”

五祖就说:“你这獦獠,怎么可以作佛呢?”

他说:“我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又有什么分别呢?”

现在有人来见他,他也就这么问,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啊?欲求何事啊?你想干什么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9 03: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