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安安妈妈

[佛经摘录] [遵守佛陀告诫]切勿不明众生根器,妄谈佛乘,妄说深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是故智者先应观察一切众心,然后说法
先当发起慈心悲心喜心益心不懈怠心能忍受心不憍慢心不嫉妒心不悭吝心等引定心
然后为他宣说正法,终不令他诸众生类,闻所说法,轮转生死,堕大险难

  “是故如来善达一切众生心相,以无尘垢、无取行轮,为说正法;具大甲胄一切菩萨摩诃萨众,为他说法亦复如是

由悲愍故为令断灭诸烦恼故为令超渡三有海故为诸众生于三乘中随心所乐随趣一乘速圆满故为说正法终不令其轮转生死,堕大险难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维摩诘所说经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无以秽食置于宝器
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
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
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
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
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宣说受持大般涅槃经的先要条件(涅槃经行者的戒律)‏ ~ 大般涅槃经

宣说受持大般涅槃经的先要条件(涅槃经行者的戒律)‏ ~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大涅槃经有破戒者。
(如果我的弟子之中有人受持读诵书写演说大涅槃经, 而且还破戒的这种人)

有人呵责轻贱毁辱而作是言。
(有人就会诃斥责备毁谤侮辱上面讲的那种破戒的佛弟子, 而这样对破戒的人说, 下面的话)

若佛秘藏大涅槃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毁所受戒。若人受持是涅槃经毁禁戒者。当知是经为无威力。若无威力虽复读诵为无利益。
(如果佛的秘藏大涅槃经真的有威力, 为什么会让你毁坏你所受的戒律呢. 如果有人受持涅槃经却又毁禁戒, 这样可以知道涅槃经没有大威力)

缘是轻毁涅槃经故。复令无量无边众生堕于地狱。
(因为上面这样的缘故, 所以让人轻视毁谤涅槃经, 因此而令无量无边众生堕于地狱)


受持是经而毁戒者则是众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
(所以, 受持涅槃经而却又毁坏戒律没能好好持戒的人, 就是众生的恶知识, 非佛弟子, 是魔眷属)

如是之人我亦不听受持是典。宁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毁戒受持修习。
(这样的人佛也不听许他受持涅槃经, 宁可让这人不受,不持,不修,不让他受持修习却又毁坏戒律)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涅槃经者。当正身心慎莫调戏轻躁举动。
身为调戏。心为轻动。求有之心名为轻动。身造诸业名为调戏。

若我弟子求有造业。不应受持是大乘典大涅槃经。
若有如是受持经者。人当轻呵而作是言。
若佛秘藏大涅槃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求有造业。若持经者求有造业。当知是经为无威力。若无威力虽复受持为无利益。
缘是轻毁涅槃经故。复令无量无边众生堕于地狱。
受持是经求有造业则是众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


复次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是涅槃经。[莫非时说][莫非国说][莫不请说][莫轻心说][莫处处说][莫自叹说][莫轻他说][莫灭佛法说][莫炽然世法说]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是经非时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说者。
人当轻呵而作是言。若佛秘藏大涅槃经有威力者。云何令汝非时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而说。若持经者作如是说。当知是经为无威力。若无威力虽复受持为无利益。
缘是轻毁涅槃经故令无量众生堕于地狱。
受持是经非时而说乃至炽然世法而说。则是众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


善男子。若欲受持者。说大涅槃者。说佛性者。说如来秘藏者。说大乘者。说方等经者。说声闻乘者。说辟支佛乘者。说解脱者。见佛性者。先当清净其身。以身净故则无呵责。无呵责故令无量人于大涅槃生清净信。信心生故恭敬是经。若闻一偈一句一字及说法者。则得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当知是人则是众生真善知识非恶知识。是我弟子非魔眷属。是名菩萨。非世间也。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宣说[妙法莲华经]的戒律:安住四法,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经文节录如下

第一安乐行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 于后恶世, 无怖畏心, 欲说是经,应入行处、 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 及国王子、 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及旃陀罗、 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 增上慢人, 贪着小乘、 三藏学者,破戒比丘, 名字罗汉。
及比丘尼, 好戏笑者, 深着五欲, 求现灭度,诸优婆夷, 皆勿亲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来, 到菩萨所、 为闻佛道、菩萨则以, 无所畏心, 不怀希望、 而为说法。
寡女处女、 及诸不男, 皆勿亲近、 以为亲厚。亦莫亲近, 屠儿魁脍, 畋猎渔捕, 为利杀害,
贩肉自活, 炫卖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亲近。凶险相扑, 种种嬉戏, 诸淫女等, 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 为女说法, 若说法时, 无得戏笑。入里乞食, 将一比丘, 若无比丘, 一心念佛。
是则名为, 行处近处, 以此二处, 能安乐说。

又复不行, 上中下法, 有为无为, 实不实法,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 不得诸法, 不知不见,
是则名为, 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 空无所有,无有常住, 亦无起灭, 是名智者, 所亲近处

颠倒分别, 诸法有无, 是实非实, 是生非生。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 安住不动, 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 皆无所有、 犹如虚空, 无有坚固、不生不出, 不动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处

若有比丘, 于我灭后,入是行处、 及亲近处,说斯经时, 无有怯弱。菩萨有时、 入于静室,
以正忆念、 随义观法。从禅定起。 为诸国王、王子臣民、 婆罗门等,开化演畅, 说斯经典,
其心安隐, 无有怯弱。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安住初法, 能于后世、 说法华经。


第二安乐行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
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
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
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 安隐说法, 于清净地、 而施床座,以油涂身, 澡浴尘秽, 着新净衣, 内外俱净。安处法座, 随问为说。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诸优婆塞、 及优婆夷, 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以微妙义, 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 随义而答。
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 皆使发心,渐渐增益、 入于佛道。 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离诸忧恼, 慈心说法。
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 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衣服卧具, 饮食医药, 而于其中, 无所希望。
但一心念, 说法因缘、 愿成佛道, 令众亦尔,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
我灭度后, 若有比丘、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亦无忧愁、 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
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能住安乐, 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 千万亿劫、算数譬喻、 说不能尽。

第三安乐行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
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
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
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 谄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不轻蔑于人, 亦不戏论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十方大菩萨, 愍众故行道, 应生恭敬心, 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 生无上父想, 破于憍慢心, 说法无障碍,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守护, 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第四安乐行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
发表于 2011-10-26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高兴与安安妈妈师兄学习,探讨如何学习,弘扬佛法。
赞叹,随喜师兄深入经藏,弘扬大乘。
后学曾经去过3--4个论坛,有的时间有2年,像师兄这样深入经藏的还确实没有。
所以,虚心向师兄学习。
不过认识,看法有差异是很正常的。
本人没有受戒,修行也不够精进。
有忝佛菩萨,既然皈依了三宝,就滥竽充数算一名佛弟子。距离佛教诲差得非常远。
因此,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我的愿望。修学,弘扬佛法既是资粮,也是尽力为佛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
在应不应该弘扬大乘经典,如何弘扬大乘经典后学的依据看法,理由如次。
发表于 2011-10-26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1-10-26 18:44 编辑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理由1
没有人说金刚经,众生到哪里【得闻如是言说章句】?


点评

理由1 没有人说金刚经,众生到哪里【得闻如是言说章句】? >>>>> 这个担心是多余了 因为其实到处都是佛菩萨,地藏经和法华经都说得很清楚 自然会有符合次第的菩萨行者或大乘行者在弘法 何况现在的问题不是宣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1-10-27 08:31
发表于 2011-10-26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1-10-26 18:51 编辑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理由2
为他人说一四句佛偈,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
法布施胜过财宝布施。
六度第一度是布施。法布施为最。

发表于 2011-10-26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理由三
佛再次强调为他人说
发表于 2011-10-26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理由四
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如佛塔庙
发表于 2011-10-26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理由五
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福德大于恒河沙身命布施。
发表于 2011-10-26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理由六
受持读诵金刚经,广为人说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发表于 2011-10-26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理由七
再次格量财布施与法布施,受持,为他人说并重。
发表于 2011-10-26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理由八
再次格量财宝布施与法布施功德,发菩提心者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发表于 2011-10-26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我上佛网以来,从来还没有看到过今日这样的精彩讨论。各位菩萨辛苦了,为了佛法常住宏扬,为了真理的绝对性而布施了你们很多精力。面对着佛陀的无量法门,如我们用凡情去解,实在太难了,所以一会儿偏了,一会儿又错了,为此就引出了诸多问题与讨论。但总的来说;总怪我们自己不够努力,没有成就如来的圆满智慧。为此解来解去总是错多对少。佛法要宏扬是肯定的,但有一个前提,要真懂啊!如不懂传法那就危险了。如我们走过了一半的路,就只能讲所经过的,前面风景怎样,经过了几个村等。如有一人从零点出发问路前去西边某城市,他可能会碰到三种情况;一.真懂的人,能告诉他准确而方便的路。二.他说;不知道。三.这人指向了东边相反方向。结果我想大家都明白。为此地藏王菩萨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都是罪。佛在世讲了几十年好多法,度了好多好多众生。可是他本人心中认为从没讲过一法,也没度过一人,我们怎样理解。佛说万法归一,我们总不能偏面牵强地理解为只要一法什么法都不要了,这就错了。其实这一是大一,法法第一经经都好,它包含了无量无边法门。众生有无量之病就要无量方与药,随其根器等不同,佛陀制订了诸多方便。如生了病,就得找医院,然后办手续找合适的科室和医生。如人手断了去找眼科,还不是大笑话了。所以讲法要依次第来是对的。上佛网心平气和的讨论是大家所希望,有的时候自己认为是对,在成就者的眼中却离中道太远了。所以不知就不干解经,为了少犯错误就老实听诸佛菩萨的话;一句六字洪名念到底。自己这样,叫身边的人也这样。但声明不是说不要其它法门,防止个别师兄误会与牵强。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1-10-26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师品 - 妙法莲华经 - 第十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 药王, 汝见是大众中, 无量诸天、龙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 求辟支佛者, 求佛道者, 如是等类, 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 我皆与授记,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药王, 又如来灭度之后, 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 一念随喜者, 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 乃至一偈, 于此经卷, 敬视如佛, 种种供养, 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 缯盖、幢幡, 衣服、伎乐, 乃至合掌恭敬. 药王, 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 于诸佛所、成就大愿, 愍众生故, 生此人间. 药王, 若有人问, 何等众生, 于未来世、当得作佛. 应示、是诸人等, 于未来世、必得作佛
发表于 2011-10-26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1-10-26 19:41 编辑

即时释迦牟尼佛、以神通力, 接诸大众、皆在虚空. 以大音声、普告四众, 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 今正是时. 如来不久当入涅槃, 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圣主世尊、 虽久灭度,  在宝塔中,
  尚为法来,  诸人云何  不勤为法.
  此佛灭度  无央数劫,  处处听法,
  以难遇故. 彼佛本愿,  我灭度后,
  在在所往,  常为听法. 又我分身
  无量诸佛,  如恒沙等,  来欲听法.
  及见灭度  多宝如来,  各舍妙土,
  及弟子众、 天、人、龙神、诸供养事,  
  令法久住,  故来至此. 为坐诸佛,
  以神通力、 移无量众,  令国清净.
  诸佛各各  诣宝树下,  如清净池、
  莲华庄严. 其宝树下、 诸师子座,
  佛坐其上,  光明严饰,  如夜闇中、
  燃大炬火. 身出妙香,  遍十方国,
  众生蒙薰,  喜不自胜,  譬如大风、
  吹小树枝. 以是方便,  令法久住.
  告诸大众,  我灭度后,  谁能护持、
  读、说、斯经, 今于佛前、 自说誓言.
  其多宝佛,  虽久灭度,  以大誓愿、
  而师子吼. 多宝如来,  及与我身
  所集化佛,  当知此意. 诸佛子等,
  谁能护法,  当发大愿,  令得久住.
  其有能护  此经法者,  则为供养
  我及多宝. 此多宝佛,  处于宝塔,
  常游十方,  为是经故,  亦复供养
  诸来化佛,  庄严、光饰、诸世界者,  
  若说此经,  则为见我  多宝如来、
  及诸化佛. 诸善男子,  各谛思惟,
  此为难事,  宜发大愿. 诸余经典,
  数如恒沙,  虽说此等,  未足为难.
  若接须弥,  掷置他方  无数佛土,
  亦未为难. 若以足指  动大千界,
  远掷他国,  亦未为难. 若立有顶,
  为众演说  无量余经,  亦未为难.
  若佛灭后,  于恶世中、 能说此经,
  是则为难. 假使有人,  手把虚空、
  而以游行,  亦未为难. 于我灭后,
  若自书持,  若使人书,  是则为难.
  若以大地  置足甲上,  升于梵天,
  亦未为难. 佛灭度后,  于恶世中、
  暂读此经,  是则为难. 假使劫烧,
  担负乾草、 入中不烧,  亦未为难.
  我灭度后,  若持此经、 为一人说,
  是则为难. 若持八万  四千法藏、
  十二部经、 为人演说,  令诸听者
  得六神通,  虽能如是,  亦未为难.
  于我灭后,  听受此经,  问其义趣,
  是则为难. 若人说法,  令千万亿
  无量无数  恒沙众生、 得阿罗汉,
  具六神通,  虽有是益,  亦未为难.
  于我灭后,  若能奉持  如斯经典,
  是则为难. 我为佛道,  于无量土,
  从始至今、 广说诸经,  而于其中,
  此经第一. 若有能持,  则持佛身.
  诸善男子,  于我灭后,  谁能受持、
  读、诵、此经, 今于佛前、 自说誓言.
  此经难持,  若暂持者,  我则欢喜,  
  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诸佛所叹.
  是则勇猛,  是则精进,  是名持戒、
  行头陀者,  则为疾得  无上佛道.
  能于来世  读持此经,  是真佛子,
  住淳善地. 佛灭度后,  能解其义,
  是诸天、人、 世间之眼. 于恐畏世,  
  能须臾说,  一切天、人、 皆应供养.
发表于 2011-10-26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1-10-26 19:49 编辑

如来付嘱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应当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如是三摩诸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我于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修习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当受持、读、诵,广宣此法,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

发表于 2011-10-26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1-10-26 19:54 编辑

“所以者何?如来有大慈悲,无诸悭吝,亦无所畏,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



此释三业加持咐嘱之所由。盖妙法既为如来修习所得,则欲受持是法者必当先知如来之功德也。能与人以乐为慈,能拔人于苦为悲,不秘大法为无悭吝,敢决定说为无所畏。佛智慧、指佛之种智;如来智慧、指根本一切智,即一切智之体性智;自然智慧、为无为智。凡此诸智,佛悉能与众生令得法乐,故曰施主;以所授妙法、为给众生以究竟之乐,故曰大施主。菩萨欲学佛,即应学如来以如是难得之妙法施给众生,令入佛之知见,否则即不为学佛。得佛慧、谓由闻生信,由信生解,由解起行,由行而证入于佛之知见也。



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此释权教余法、及劝信报恩。谓若遇根性未熟之众生,不能信此妙法华经者,当为权说其余有深义之经法,以调伏其心,令生法喜。苟能如是受持,如是示教,斯为已报佛恩也。余深法、不专指何经,或为大乘方广经典,或为小乘经典,或为人天等善法。既为佛法,皆令众生会归佛义,故即尽为深法。其不见法之深义者,以众生取著于法相故耳。盖苟为佛法,虽极栈为五戒、三皈依、一称南无佛之类,均为深法,以已入佛道故。彼外道之世间有漏诸法,虽已修证至非非想定,固不足以及之也。佛恩难报,然亦非竟难报,若能受持是经,并广劝人受持,即为已报。否则空鹜于布施供养三宝之为,虽非无缘法之益,固无当于能报佛恩之万一也。



丁二  菩萨敬受



诸菩萨摩诃萨闻佛作是说已,皆大欢喜遍满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头,合掌向佛,俱发声言:“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唯然,世尊!愿不有虑”!诸菩萨摩诃萨众,如是三反俱发声言:“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唯然,世尊!愿不有虑”。



发表于 2011-10-26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1-10-26 20:06 编辑

法华经讲演录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太虚大师讲述

民国十年秋在北京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欲护佛法,必应护持是经;欲护持是经,必应劝人发心──对于是经,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供养、礼拜、赞叹、及流通,为劝发心──故有此品。



能劝发之人,为普贤菩萨。周遍含容为普,德慧妙善曰贤。此普贤菩萨,以法界为身,无地、无时、无事不可示现,故无定相,无方所。凡修等同法界之一切菩萨行者,即无不为普贤之行,故普贤菩萨无自他之相可得。凡十方三世一切菩萨,皆为普贤菩萨之分身,故普贤菩萨亦无去来之相可得。有果前普贤,即一切修因未满、上求佛果之菩萨行者。有果后普贤,即一切因圆果满、下化众生之菩萨行者。为明发心者、及劝人发心者,必皆具有普贤之德,方能受持是经,即方能流通是经,故有此品。在禀命流通中为第五节,在全经品第中则居第二十八,为最末一品。



丙五  护持劝发力以流通

丁一  普贤来轨



尔时、普贤菩萨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闻,与大菩萨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东方来。所经诸国,普皆震动,雨宝莲华,作无量百千万亿种种伎乐。又与无数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大众围绕,各现威德神通之力,到娑婆世界耆阇崛山中,头面礼释迦牟尼佛,右绕七匝。



普贤以威德名闻,能摄受十方界之修普贤行者,故随行之大菩萨极众。以极众故,因有雨华、动地之瑞应。天龙八部并皆随从,盖法界众生,无不以普贤为导首而趣向佛地也。



丁二  启白闻经



白佛言:“世尊!我于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说法华经,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诸菩萨众共来听受,惟愿世尊当为说之!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宝威德上王、为东方佛国主。修佛道者无不修普贤行,而修普贤行者即无不由持法华经。惟佛灭度后,既失如来说权说实、殷勤劝导之教化,复有末世小乘贫法、外道邪见之娆乱,修行者当以何法修习为能得于佛之知见,即为得是法华经乎?故普贤率众兴问。



丁三  佛告四法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一、先须心所信愿者,口所称道者,身所奉行者,耳目所思察者,志意所希求者,功业所倾向者,一一皆为佛之智慧,佛之功德,佛之智见;既在在处处知随顺于佛法,斯能为诸佛之所护念。二、次须所修习者为大乘经典,所承事者为大乘法师;精修波罗密,广行菩萨道,而一一皆起于无上觉心;复一一能生无量功德,斯为植众德本。三、信为正信,解为正解,行为决定行;法惟一乘无有疑惑,众善普会能得总持,一真常住,千魔不转,必得自在到不退地,是为入正定聚。四、应谛念如来出世一大因缘,本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应念佛与众生原为同体,众生不觉仍滞生死,当起大悲及诸方便,本怜悯心,发宏誓愿,荷担如来,教化众生,说一切法,救一切苦。更知无有一法可说,亦实无有众生得灭度者;斯度众生之心一发永发,亦无发而无不发矣,是为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如是修行成此四法,即为得是法华经矣。



丁四  普贤劝发

戊一  明劝发相

己一  与现益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于后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吉蔗、若富单那、若韦陀罗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本品意旨,全在以下数节,就受持是经者功候之浅深。约分上、中、下三品以为劝导。此所劝发者为下品。佛法时代,以每五百岁计算,如第一五百岁,第二五百岁,第三五百岁等。至最后之五百岁,则已为末法时代,故曰后五百岁浊恶世中。自此以下至为诸如来手摩其头止,均为与现益,谓与修持是经者现身之利益也。魔子、魔民等,指修禅定者不断淫欲、必落魔道,如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等是。毗舍阇、即啖精气之鬼。韦陀罗、即厌祷鬼,谓作厌胜之法以祟人者,皆恶鬼神,常伺便恼人,阻行者之修习,故普贤发愿,为受持是经者之守护。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于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转复精进。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得如是等陀罗尼。



此所劝发者为中品。行立读诵、属闻慧,谓以闻慧受持是经。象、为陆地上最富于负荷力者,普贤菩萨乘白象王现身其前,喻修习大乘即为荷担清净佛法也。普贤现身,不惟守护,并加供养;既令持经者安心精进,亦即为供养是经,以是经为诸佛菩萨功德之父母也。



若坐思惟是经,谓于禅定中思惟是经,即以思慧思一乘实相之理以受持是经也。若有忘失,普贤即于禅定之中教共读诵。盖已见普贤现身,故能受教。又以能见故欢喜,以欢喜故精进,以精进故得定。定、即所得三昧也。以所见为普贤,故此三昧即可名为普贤三昧。旋、谓旋转,旋陀罗尼,谓能旋一切差别之法而入于无相平等真如法性,以转生一切清净功德之法,斯一切法即一法矣。由是一法生无量法,转为百千万亿陀罗尼。以得此陀罗尼,故能即一心显一切法,亦可由一法显一心。因得四无碍辩,起方便善巧,能以无量义纳于一句、一字之中,即以一句一字显无量义,使法音宣流于世,此即为法音方便陀罗尼。中品修持者,以普贤守护神通之力,可得此益。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读诵者、书写者,欲修习是法华经,于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亦复与其陀罗尼咒。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不为女人之所惑乱;我身亦自常护是人。惟愿世尊听我说此陀罗尼咒”!即于佛前而说咒曰:“阿檀地  檀陀婆地  檀陀婆帝  檀陀鸠舍隶  檀陀修陀隶  修陀隶  修陀罗婆底  佛驮波膻祢  萨婆陀罗尼阿婆多尼  萨婆婆沙阿婆多尼  修阿婆多尼  僧伽婆履叉尼  僧伽涅伽陀尼  阿僧祇  僧伽婆伽地  帝隶阿惰僧伽兜略阿罗帝波罗帝  萨婆僧伽地三摩地伽兰地  萨婆达磨修波利刹帝  萨婆萨埵楼驮憍舍略阿冕伽地  辛阿毗吉利地帝。



此所劝发者为上品。求索、谓尚未得闻是经而求索是经。求索既得,因加受持及读诵、书写、修习。如理而解,如解而修,更加三七日一心精进。普贤法身本无所不在,况行者已得普贤三昧?由是故复见普贤现身其前。所喜见身、谓各行者心所崇拜之身相。盖菩萨身相本无一定,众生喜见与否,又随各类众生之各别识心以为差别。今以各所喜见之身相现前说法,则众生精进之心益随法喜而增进矣。非人、指上鬼神等。女人之不修行者,每能惑乱行者之戒定力,故普贤自说陀罗尼,令行者持之以为守护,而普贤亦自以身守护之也。此陀罗尼共二十句,即名普贤陀罗尼。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深种善根,为诸如来手摩其头。



此正明普贤劝发之益。菩萨得闻是咒,由普贤力,以是咒为普贤所说故。阎浮提有受持者,皆普贤力,以持经者为所守护故。真能受持修行之人,即行同普贤,以为普贤所劝发故。而此如说修行之人,即为如来之所摄受,以具有胜因故有胜缘也。



己二  与后益



“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著七宝冠,于采女中娱乐快乐。何况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



此释与后益。谓后生所得之益,明非仅现身得益已也。授手、接引之意。言能广写是经,则流通既富,由是使大乘教义普益群生,故得命终生忉利天之福报。若更受持、忆念、了解、修行,则命终即永离恶趣,为千佛所接引。十方佛土,随其本愿勒令往生;并得往生兜率天内院承事弥勒。盖修习大乘教义,行菩萨自利利他之行者,命终当生兜率天内院也。入弥勒内院,即入菩萨不退地位。兜率内院为菩萨众,外院为天人众,故外院有天女眷属等生于其中。



戊二  结劝发心



“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若使人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护是经,于如来灭后阎浮提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此释结劝发心。



丁五  释迦赞劝

戊一  赞美普贤



尔时、释迦牟尼佛赞言:“善哉!善哉!普贤!汝能护助是经,令多所众生安乐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深大慈悲,从久远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愿守护是经。我当以神通力,守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普贤菩萨以神通愿守护是经,佛即愿以神通力受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显欲护持是经令不失坠,必众生各具普贤之行;而守护是能受持普贤名者,即所以守护普贤之行,以守护是妙法华经耳。



戊二  赞持经者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此赞持经者为已见佛。



“如是之人,不复贪著世乐,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亦复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炫卖女色。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不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此赞持经者为已离恶。但能受持是经,如说修行,则可疾入佛道,不遮恶而恶自离矣。



“普贤!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见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应作是念:此人不久当诣道场,破诸魔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轮,击法鼓,吹法螺,雨法雨,当坐天人大众中师子法座上。



此赞持经者为当得出世成佛。道场、成道之场,如释尊不成正觉誓不起座之处是也。言善持是经,已具足普贤行,即为直趣佛果,破无明,成正觉,为说法度生之正因行也。



“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服、卧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亦于现世得其福报。



此赞持经者为已不著世间。盖资生等物,现虽无缺,行者之心早无取著,不复再造生死之业,以惟有真实不虚度生宏愿在耳。



戊三  明违顺相



“若有人轻毁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终无所获’。如是罪报,当世世无眼。若有供养赞叹之者,当于今世得现果报。



首明轻毁者之罪相。毁者世世无眼,以毁世人能照见佛法之眼故。赞叹者现得福报,以助人种善根故。



“若复见受持是经者,出其过恶若实、若不实,此人现世得白癞病。若轻笑之者,当世世牙齿疏缺,丑唇、平鼻,手脚缭戾,眼目角睐,身体臭秽,恶疮脓血,水腹、短气,诸恶重病。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次明说过者与轻笑者之罪相。出人过恶,无论实与不实,均得癞病恶报。盖持经者即使曾有隐恶,然现既受持是经,则其忏悔往业已回心向佛可知。今仍宣扬其恶,不惟娆乱其心使难安心修道,以致妨碍其成就;且令曾由此持经者所接引向道之人,亦尽顿生疑诽,而不免群焉退沮。是说修行者之过恶,其影响于度生之事甚大。故无论所说之过实与不实,而谤者之罪固不易忏悔而煎除也。癞病、遍体痛痒不安,与被谤者终日局蹐不宁相似,此为与所造罪相似之恶报。轻笑持经者,亦令世世得被人轻笑之报相,如唇、齿、眼、鼻、身体种种欠缺秽恶等是。缭戾、屈曲不正之状,视斜曰睐,水腹则有腹大之相,短气为语声低促之相,皆人所贱恶之病。末复言见持是经者应如见佛,以真持是经一偈、一句皆当成佛故耳。



丁六  时众获益



说是普贤劝发品时,恒河沙等无量无边菩萨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诸菩萨具普贤道。



此明时众获益,以结本品。



佛说是经时,普贤等诸菩萨、舍利弗等诸声闻,及诸天、龙、人非人等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此释会众欢喜受持,以结全经。



贯经义



以上释妙法莲华经竟。兹更条贯全经义例如下:



就全经二十八品之文字相言之,可谓今已释竟。但妙法莲华之经义,无量无边,则永无有尽。所谓遍虚空界,尽未来际,亦不能以众生之语言心量阐之令尽也。但约其义于此七卷经文中,亦并未见其有所缺漏而显为未尽,故说经者之言语相即亦当尽于此也。且无量义即发生于一实相无相之法,若更将全经七卷之义约之于一卷,或更约之于一品,或更约之于一偈、一句,仍亦未见其义有所少,故全经之义,直可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句摄之。以是之故,一切法即皆为教菩萨法,即皆为一乘妙法,此正宗分第一品方便品之要旨,亦即法华全经之要旨也。全经科判,原列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者,分摄二十八品。兹即以全经妙法之总义──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一句,分显教、理、行、果四义,则序品一品即以笼罩全经。其方便以下各品,已如佛光中所现差别之境矣。故自方便品至劝发品共二十七品,直可皆谓为此经之正宗分,别无流通分之可言。关于经末佛说是经时一段,即谓仅此二行为流通分可也。试本开示悟入四义及教理行果四法,以约分诸品如下:自方便品以下至法师品共九品,为开佛知见、以会一乘之教。以唯一佛乘方便说为三乘、五乘,而开权显实以后会归一乘,皆授佛记。故此诸品即为开佛知见,以破除若二、若三之众生机教,而开出不二之佛知见也。法师品兼流通此分。自见宝塔品至安乐行品共四品,为示佛知见、以显一乘之理。如在见宝塔品,显过现、主伴诸佛之法身平等;天授品、显违顺、罪福众生之法身平等。专示佛知见之法性,故此诸品即为示佛知见。持品、明持经人,安乐行品、明持经行,流通此分。自从地涌出品至嘱累品,为悟佛知见、以起一乘之行。以此诸品,显佛已由始觉至究竟觉,成自受用圆满报身,智慧无尽,福德无尽,慈悲无尽,愿力无尽,方便无尽,应化无尽,系由地涌出诸菩萨依佛究竟觉为因地心故,进明佛之圆满果觉真身寿命长远,悟而起大乘之行也。神力、嘱累,流通此分。自药王品以下、至劝发品共六品,为入佛知见、以证一乘之果。药王品证自利果德;妙音密化,观音救难,陀罗尼咒破恶卫善,妙庄严王回邪入正,为证利他果德;普贤劝发以要二利之终,故此诸品为入佛知见。入者、即修习证入,皆菩萨渐次证入一乘实相之果位。而普贤行通于佛果前后,果前为等觉之菩萨,邻极佛果;果后利他无尽,亦明此经之终而无终也。



准上开示悟入四义及教理行果四法,以约分方便以下二十七品皆为正宗,正以彰妙法华经之无尽,故无有特判数品为流通分之必要。以由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之义,分显一乘教理行果,即是流通此无尽之教义;而流通之功力,即亦与为无尽。然因此益见行者当于是经受持、读诵、讲解、书写、能于一偈、一句之名言,见一乘实相之无尽义,如说而解,如解而行,由行而证,尽具普贤道,同获法性身,而是经方为流布不断绝于世也。(周秉清记)



返回[般若文海]首页 | [繁體版]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 2004-2007 Copyrights reserved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系列站点 佛教艺术欣赏 佛教音乐-MP3下载 《金刚经专辑》 大藏经-在线阅读 般若文海 显密文库 佛学博客 佛教日历[佛历] 慈善点击 佛教交友-中国佛教网友中心 心灵网路  


发表于 2011-10-26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1-10-26 20:27 编辑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太虚大师讲述

民国十年秋在北京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一乘果中已满之佛果,前已释竟,以下明未满果。未满果者,即因中之果。释之者有三品,以随喜功德品为首,在全经品第中则居第十八也。



随者、不违反之意,喜、即受心所中之喜受。根尘识三和合为受,即所领受之境,能领受之心、与居心境间之根、和合而起受心也。顺受为喜,违受为苦,不违不顺之受为舍。凡对一切境,皆先领受而后思想。此品所明为领受之喜,显心与所闻之佛境相顺而不相违。苟非夙植德本,深具善根,何由致此?盖此诸人,本有法性之德,无漏之功,故一闻妙法,便现有随顺喜悦之相,能使本有之功德相显现分明,发荣滋长也。



五法力中第四为闻法,由从他闻能生随喜,故为法力之一。为明法力所由生,故有此品。



丙二  明未满果

丁一  傍随喜福果

戊一  弥勒请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闻,兼摄见闻二义。几所福、犹言几许福。



戊二  世尊答

己一  长行

庚一  校量为问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喜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



首明能随喜之人。比丘等四众,为已信佛法、受戒修行者。余智者、指尚未闻法修行之众。随喜、即见人得益心生欢喜,不生嫉妒;闻所说法,与心和顺,不生违戾。宗亲、同宗之亲族。知识、相知相识之人。随喜闻法及随喜演说,均不必得于经之全义,至展转传说之后,其义当益不完。直至第五十人者,极言所传法义之微,其随喜功德当至有限也。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



此下明所校量之境。四生,即胎、卵、湿、化。自卵生以下,若加非有形、非无形两类,共名十二类生。又四生亦可通摄十二类生,因化生可摄形、想等类也。此以生类为别。无足、即腹行类,合二足、四足、多足等,皆以足数为别。在众生数者,指一切含灵之类。有人求福,犹云此众生中有求福者,非专指人类也。世界既多,生类又众,广大布施更历多年,其财施功德之胜如此。



“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既有财施,则众生生活上之苦已为除免,然众生老病之苦,生死流转之苦,尚难获免。此非财施之力所能拔济,故更以佛之解脱法示教利喜,令次第证于四果,成阿罗汉。尽诸有漏,为断性障。于诸禅定皆得自在,为断定障。性障由无始俱来,定障则由修习而得者。执著断尽,则生死本空,遂得小乘涅槃,其法施功德之胜又如此。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此校量施主功德。



庚二  正成校量

辛一  成傍随喜功德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此释成施主功德不如第五十人随喜功德之少分。盖财施只救世人生计之苦,至法施虽令人人得证阿罗汉果亦仍非究竟解脱;又况得阿罗汉者,著于小乘涅槃,于众生究有何益?故不如闻妙法一偈者功德之大也。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此释成最初随喜法会者之福更较第五十人为胜。盖此第五十人,能以随喜之法施饶益众生,皆由展转传说经义所致;而此展转传说,则皆第五十人以前诸人之力;而推展转传说之由来,非有最初随喜法会者之随喜演说,又曷克致此!是此最初者之功德,皆余人功德之所从出,故其福无可得比。盖一人、一时之法会随喜,一偈、一句之随喜演说,其发端虽微,而往往能唤起夙具智根之人,由闻起信,由信生解,由解起行,由行证果,诸佛诸祖丰盛伟大之佛事业,盖莫不肇基于是。故一人、一言之佛法功德,实非可以限量计也。



辛二  成正随喜功德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此释听闻随喜、及劝听随喜之果。及乘天宫,谓色界天等得乘宫殿往来空中也。劝坐、分座,令得久听,自身虽未宏法,即为助人宏法,故随各人功行,转身可得天人等王位之福报。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终不喑哑。



此下详释劝听随喜之果。先释得好善友。即受其教,谓此余人中有人即从其言而往听也。是人、指劝人听经之人。陀罗尼菩萨,指五地以上。得与共处,故常闻法,因能完成慧德,永劫不遭喑哑。



“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缩,不粗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呙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窊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



此释福相庄严。差、谓齿参差。曲、谓齿屈曲。褰音愆,义与缩同。唇下垂则长,褰缩则短,粗则不细,涩则不滑,唇疡为胗,不正为呙,皆唇之恶相。□、即俗书之□,匾薄曰□。不正为戾。狭与狭同。窊音洼,义与凹同。以上口、唇、齿、鼻、面五节,分显正报庄严之相。自唇、舌、牙齿句以下,总叙善根深厚,诸相具足之相。



“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此释生生见佛。能见佛闻法世世不断,则终当成佛,其福慧何可几及也?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此释举劣成胜。谓劝一人听法者所获色相庄严之报,只为劣果。举此、正以释成自能听说,并劝众如说修行者之功德殊胜也。



己二  重颂

庚一  颂傍随喜之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如是展转教,至于第五十。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见彼衰老相,发白而面皱,齿疏形枯竭,念其死不久,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傍随喜,即展转闻法之众。



庚二  颂正随喜之福



“若有劝一人,将引听法华,言此经深妙,千万劫难遇,即受教往听,乃至须臾闻,斯人之福报,今当分别说:世世无口患;齿不疏黑黄,唇不厚褰缺,无有可恶相;舌不干黑短。鼻高修且直,额广而平正,面目悉端严,为人所喜见。口气无臭秽,优钵华之香,常从其口出。若故诣僧坊,欲听法华经,须臾闻欢喜,今当说其福:后生天人中,得妙象马车,珍宝之辇舆,及乘天宫殿。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正随喜、即自往闻法,及劝人听法者。优钵华、即青莲花。



返回[般若文海]首页 | [繁體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4 05: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