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韶华浅落

问:万般皆空,我该回到哪里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4-11-19 23:13
我们这个身体是报身,有的人健康长寿,有的人盲聋喑哑,多病,短命。这都是过去世善恶的果报。诸恶莫作,众 ...

世界皆是无常,万事各有因缘。
凭我心,尽我力,不违本心。余下的是老天的事情。

凭本心而为,不觉得自己会堕地狱。
为善修己身,也不是为了果报。

如我这样的人,学佛学的是什么?有何意义?

点评

为善修己身,也不是为了果报。 不是为了果报,那师兄为什么要为善修身? 佛法不能给师兄带来什么,佛法会使师兄失去许多:贪婪,欲望,憎恨,愤怒,骄傲,怀疑,愚痴,嫉妒,痛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0 19:15
发表于 2014-11-20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韶华浅落 发表于 2014-11-20 08:22
世界皆是无常,万事各有因缘。
凭我心,尽我力,不违本心。余下的是老天的事情。

三界无安,三界火宅喻---妙法莲华经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佛听见舍利弗为四众请法,使其离一切疑惑,乃谓舍利弗说:‘我先前不是已言明,十方诸佛以种种因缘譬喻、巧妙之辞说、方便法门,莫不为了无上正等正觉而说法吗?只为教化众菩萨故,而说各法之因缘。我现在以譬喻解释这道理,有智慧者就可从喻中领略其中之奥旨。’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

佛告诉舍利弗,我现在作一个譬喻;‘国家’喻实报庄严土,‘邑’喻方便有余土,二乘人所住处。‘聚落’喻凡圣同居土。常寂光净土是本,其余三土是迹,最后仍归常寂光净土为本。

有‘大长者’譬喻为佛。以世间法而言大富长者,具足十德行:(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叹。(十)下皈。

今喻佛为出世之长者,亦具此十德。

(一)佛从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真如实际中生,故曰姓贵。(二)佛证十号此乃位高。(三)佛法财万德圆融,可谓大富。(四)佛具十智力,能降伏天魔外道,故曰威猛。(五)佛有一心三智(修空观得一切智,修假观得道种智、修中道观得一切种智),互相通达,此谓智深。(六)佛于无量劫前早成正觉,梵网经载:‘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是为年耆。(七)佛三业(身、口、意)随智慧行,遂能行净。(八)佛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即礼备。(九)十方诸佛同赞叹佛,即上叹。(十)七方便(按天台宗定:1、人乘、2、天乘、3、声闻乘、4、缘觉乘、5、藏教菩萨乘、6、通教菩萨乘、7、别教菩萨乘。以上为七方便,又名七乘),众生同来皈依佛,是为下皈。

佛十德不出一念生,依观心之智从实相出:(一)生于佛家种姓真正,即姓贵。(二)佛之惑不起(即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已著如来衣,称寂灭忍,即位高。(三)三谛(空谛、假谛、中谛)具足法财,即大富。(四)以智慧降伏爱见,即威猛。(五)合乎中道,洞悉权实二法,即智深。(六)能修此观,超乎七方便之上,即年耆。(七)观于心性,名为上定,能令身口意三业皆清净,即行净。(八)遇缘对境,能合乎法度,无失威仪,即礼备。(九)修此观能深信解诸法实相,为十方诸佛所赞叹,即上叹。(十)虽有天龙八部及四部众同来供养,亦不为所动,即下皈。

又以‘长者’年高则博达古今,譬喻佛之智德。1、佛有智德而能当机立断。2、‘衰迈’则根志纯熟,譬喻佛断德。又以‘财富’譬喻佛万德庄严。‘多有田宅’:良田用以种植可养命。而此福德田可养法身慧命,修行人参禅要藉般若力量增长法身慧命。‘宅’喻实境真智。若论福德,佛广修六度万行;若论智慧,佛无境而不照。故曰佛‘多有田宅’。‘僮仆’乃供人使用者,譬喻方便多门知见圆满,在六道众生中和光同尘,为四顺群机,而实智如僮仆也。

其家广大。唯有一门。

以这长者‘家’喻众生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广言‘广大’。以‘一门’喻一乘佛道;唯一佛乘,可离三界。

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包括五道众生在这宅中,以‘一百’喻天道,以‘二百’喻人道,以‘三百’喻畜生道,以‘四百’喻饿鬼道,以‘五百’喻地狱道。

天道之中皆有阿修罗(梵语无端正,又名无酒)。有天福而无天德,性好斗。男阿修罗貌丑,女阿修罗则貌美。天帝释恋女阿修罗之美貌,而娶之为妻。婚后阿修罗女对天帝频赴法会听法而生疑心,遂赴法会,见男女同聚法会,妒忌心大发,回报阿修罗王,谓天帝不忠于她。某次,天帝邀请阿修罗王赴宴,宴上天将齐集,修罗王多疑,误会天帝集天将以示威势,遂发兵攻天帝。两军交战,天军屡败,天帝求援于佛。佛教天帝令天将念咒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可生大智慧),天将念咒,果然战胜修罗军。

此段经文谓三界五道之众生,同住于一宅中。

世上何以有人聪敏,有人愚痴呢?那些人乐于诵经、学佛及助印经典,故得智慧。那些人妒才忌贤,更加愚痴。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经及大悲咒都很有感应,你们应尽力的助印经典,若是发乎真心者,必得灵验感应!

堂阁朽故。墙壁陨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

‘堂’譬喻欲界,‘阁’譬喻色界、无色界。‘朽’譬喻三界弊恶无常,众生在三界中轮回不息;故譬喻三界非今所造。‘墙壁’譬喻四大(地、水、风、火),酒、色、财、气,犹如人的枷锁,故有偈曰:‘酒色财气四堵墙,许多众生里边藏,有人跳出墙以外,就是长生不老翁。’墙譬喻人的身体,三界易于减损。‘柱根腐败’譬喻人命不长。‘梁栋’譬喻意识;‘梁栋倾危’譬喻意识迁变不息,人将命终。

须知人命无常,人却在世上争名夺利,此乃不智之举,一切有为相,皆有生灭。吾人应返本还原,明心见性。人性本是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楞严经云:‘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若能认识本来面目,烦恼可变菩提,否则菩提亦变烦恼。故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世人多是胡作妄为,然你执持正道,他们反会指是作非。修道人应该‘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平常人见色为色、见形为形;但若能明悟本性,视色无色,见形无形,便能回归本来佛性。以上的道理,可能你们曾多番听闻,但知而不行,亦是徒然。你们应身体力行,躬行实践,行菩萨道,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为己任;以地藏菩萨为模范,愿度一切罪苦众生,所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众生有酒、色、财、气,菩萨亦有之;菩萨以度众生为‘酒’,以三藏十二部经典为‘色’,以妙法为‘财’,以六度万行为‘气’。故菩萨所有虽与众生相同,但其义则有天渊之别。

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

‘周匝俱时,欻然火起’: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周遍于四大(地、水、火、风)、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故言‘周匝’。四生、四大、八苦皆无常,故言‘俱时’。以‘焚侥舍宅’譬喻人身四大被种种诸苦周遍围绕缠缚,因而有无名火烦恼薪随时随刻有焰然起火焚烧之可能,而生无尽痛苦,故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生无名火,焚烧于人心中功德之林。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长者诸子’譬喻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三乘弟子在三界中。若无此三乘人,则是‘五百人’。这三乘人往昔已闻佛法,对佛有亲切感,故为法王子。法王子有大、中、小乘之分,大乘为菩萨,中乘为缘觉——辟支佛,小乘为声闻。这三乘子为佛的眷属,俱同置身于火宅中。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以佛眼观之,六道众生被五蕴之火包围,从四面起(即常、乐、我、净,四颠倒见: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

古人陶渊明于归去来辞中云:‘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人常为这不净之假身作仆役,既知我们自性之田园将荒芜,而今应猛然醒觉,回归正途——佛道,才觉知今是而昨非矣!

经中以‘十、二十或三十’喻三乘,十、二十与三十之和为六十,六十譬喻六道。由于菩萨、缘觉和声闻三乘人都有十智:(一)世间智(也包括出世间智,能觉悟一切世间法,而后求出世间法)。(二)他心智(乃神通智,从定中生,声闻乘定中有他心智,缘觉乘只要著意即有他心智,而菩萨则随时都有他心智)。(三)苦智(知苦了苦)。(四)集智。(五)灭智(灭烦恼得菩提,证得常乐我净)。(六)道智。(七)法智(有择法眼,去十恶——杀、盗、淫、贪、嗔、痴、恶口、两舌、绮语、妄言)。(八)比智(择善而从之)。(九)尽智。(十)无生智(得无生法忍)。

所谓四念处:(1)观身不净:我们身体有汗臭,九孔常流不净物,两眼流泪,两耳有耳垢,两鼻孔流涕,口流涎唾或痰,大小便处流粪尿,血肉也是不净,皮肤有钿菌附著。尤其有些人专吃血腥和肥腻补品,消化后储于体内更然,故谓身不净。(2)观受是苦:一切享受皆无意义,故不应执著。(3)观心无常:人念念迁流,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故谓心不可得;孟子载:‘人鸡犬放则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打妾想即‘放心’,终日妄想纷飞,因为一般人只知求名求利。欲要前途光明,应行好事,莫问前程。(4)观法无我,至人法皆空。

佛有大慈悲心,惟恐众生退失菩提心,而作如是想:我于火宅中,修中道得成佛果,得离此火宅。‘安’喻佛不为五蕴、八苦所逼。‘隐’喻佛不为四倒(非常计常、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所倒,能出于三界。诸子等(三乘及五百众生)却仍在火宅中,被见爱所困,大悲忏云:‘爱见为本,身口为缘。’此有四倒,贪著五尘(色、声、香、味、触)或五毒(财、色、名、食、睡)之见为‘嬉’,执著爱为‘戏’。被见爱所转,应出离生死而不‘知’不‘觉’。虽这火会伤身而不知‘惊’‘慌’;人不知集,不惊伤道,不怖失灭。以不闻四谛法,则无闻思二慧,为不‘觉’。不得修慧,为不‘知’。不得见解,为不‘惊’。不得思惟解,为不‘怖’。应见谛即惊悟,思惟即厌怖;但众生却不知现在苦,也不觉将来苦。诸子被火烧于身(第五识,即三受。又名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念念与三受相应),佛则如同身受,苦痛之极。众生却迷而不觉,迷于贪、眼、痴而不知出离。

‘乐著嬉戏’喻见浊和烦恼浊。‘不觉不知,不惊不怖’喻众生浊。‘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喻命浊。

‘心不厌患,无求出意’喻劫浊。众生在五浊中流连忘返,终日徘徊其间,而不知醒觉。

就是因为你们执迷不觉,才错认这世界为安乐土。人屡因造业而堕地狱,若醒觉则能了生死。最近三藩市没有地震发生,这是我们诚心念楞严咒,把天魔制调,所以三藩市才能相安无事,得免于地震所殃。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襟。若以几案。从舍出之。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陋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著戏处。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佛谓舍利弗,这‘长者’,即佛于三七日中作如是想:我用何法始为对机,才能唤醒众生,使其觉悟呢?‘身’譬喻神通,‘手’譬喻智慧提拔。佛依三昧断德,分别一切诸法实相,有智德则能说法。有断、智二德而成法身,从劝诫两门入之。劝即为人悉檀是为慈悲门,诫即对治悉檀是为制服门。悉檀有四:(1)为人悉坛、(2)对治悉檀、(3)世间悉檀、(4)第一义悉檀。故曰:‘不二法门休开口,第一义谛本无言。’佛据四悉檀故说法,以普遍布施。为人悉檀和对治悉檀,及世间悉檀,都是为第一义悉檀而说。佛以方便法,先说劝门,令一切众生众善奉行,能成就如来十力。佛有四无所畏:1、一切智无所畏。2、说法无所畏。3、说障道无所畏。4、说尽苦道法无所畏。为开一切种智而说劝门。继而以诫门,令众生诸恶莫作,可证大涅槃,得常、乐、我、净四德。众生不觉悟教化,佛知勿用大乘法,更以神通智慧、定慧力庄严,以度化众生。

‘我身手有力’喻智、断二德之作用。‘衣襟’:乃古时印度盛花之器。以‘衣襟’喻佛之知见,能包含众生之一切知见;佛乃无所不知,无所不见者。以‘几’譬喻四无所畏。佛以四无所畏教化众生,使其脱离三界之苦,免六道轮回。此法如‘几’犹属狭义,而不及‘案’之宽敞,故又以‘案’喻佛之十智乃横竖概括,教化六道众生离苦得乐。

我们学佛法,不可有分别心,无论任何法师说法,都应虚心地听法。佛法应该一听再听,自然有所裨益。听法即在我们的八识田中,播下金刚种子。诸位应广植这种子令其增长,以拥护道场为己任。

佛在三七日中作思惟,应用何法教化众生呢?‘劝’门属摄受,为人悉檀,是慈悲门。‘诫’是折服门,以严厉方式使其折服,是威服门。佛以劝诫二门、四无所畏、十力及如来智令众生离此火宅。后佛再作思惟,此间只此一门——大白牛车一乘门,大乘法,而复狭小。大乘法乃圆融无碍,其义虽广,惟大乘圆觉菩萨可入,而非外道及七方便乘人可入之门。人修菩萨道,佛国门,此妙行——大乘法难行,此乃弃一切方便法者,故谓‘狭小’。‘一’佛乘之妙理是纯一无杂,这道理确是微妙不可思议,不易明白,故谓‘狭小’;这教属圆教,权实不二之教理,凡夫不知出门,是为不知权,又不知入此门,是为不知实。二乘虽知出,却不知入,亦不明这教理。菩萨虽自知出,亦不知入,此菩萨即别教菩萨,亦即七方便菩萨。七方便人不明此教理;由于小乘人不能入大乘之路,故教义虽广,犹言‘狭小’。行者以圆教修行,修菩萨道直达佛之果位,畅通无碍,故名‘一’‘门’。妙行难行,去方便法,故名‘狭小’。

‘诸子幼稚,未有所识’:言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无智无识,不惊不怖,虽于二万佛所教化修无上道,然其善根微薄,闻大乘法心不信受,更生退心。

‘恋著戏处’:小乘人执著于见爱,退失菩提心,受八苦交煎。执著于依、正二报上:依报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正报就是我们这个报身,这个有情世界。三界中欲界众生执著于五欲(财、色、名、食、睡),或执著于五尘上(色、声、香、味、触)。色界众生执著于味禅(四禅天众生执著于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所以初禅天叫离生喜乐地,二禅天叫定生喜乐地,三禅天叫离喜妙乐地,四禅天叫舍念清净地。喜乐、妙乐、清净都是坐禅中一种滋味,他贪恋这些滋味)。无色界执著于定,虽云:‘勤修戒、定、慧。’亦不可执著于定。人由于有各种执著,有所贪恋,故不能脱离三界,舍不得放下愚痴的知见,所以在此间流连忘返。

‘或当堕落’:谓众生或会堕落,意思是能改过自新,知道觉悟就可免于沉沦。但因为愚痴,执著于五欲,而致堕落三途(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众生又因无知,染苦为乐,背觉合尘,故堕落此三恶道。堕落而被八苦、五蕴(色、受、想、行、识)之火所燃烧,犹不觉悟,不知这猛火会烧掉其法身、善根。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著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众生不知被八苦、五阴所烧,十八界是盛载诸苦的器皿,不知寻出舍离,不知这是丧失法身的因由。‘但东西走戏’:漫无目的,四处流逸,背明向暗,生死往还,忽然而天,忽然而地,总脱离不了三界。‘视父而已’:是比喻不遵从大乘佛法,犹如小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就算其父亲训示之,仍置之不理。虽然众生不听训诲,不受教化,佛因为本著大慈悲心所以仍不舍离众生,视众生如亲生子,悲心愍切。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当时,长者即佛,作如是想:这大舍宅已被八苦、五蕴之火焚烧,我若不与三乘人(声闻、缘觉、菩萨)及五百人(五道众生)即出离这火宅,就必然要为大火所烧。前面曾说佛已出离火宅,何以现在又说在火宅被火所烧呢?其实佛的法身已得安稳离三界,现在被火所烧者是佛的应身。如今我应设立权巧方便之法,令一切众生不被八苦、五蕴等所害,不受业火所烧。

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父’即佛亦即长者,所谓‘知子莫若父’,作为父亲者最明白子女的喜恶,知道他们的心意。知众生者莫若佛,佛洞悉一切众生的根性。‘先心各有所好’,众生以前所学习的小乘佛法。‘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各人所修的法不同,有修布施、四谛法、十二因缘法,都是各有其可乐之处。

佛又告诉他们:你们所玩乐者都不是特别有趣的,而我现在有更新奇难得的玩具,你们若不拿取,将来一定会后悔。有这么多的‘羊车、鹿车、牛车’,‘羊车’譬喻声闻,是为小乘。‘鹿车’譬喻缘觉,鹿比羊力大是为中乘。‘牛车’譬喻菩萨,牛力更大,可以运载更多东西,故喻大乘。这些车都在门外放置,你们快点出来取吧!你们喜欢的,我都一一赏赐给你们。


发表于 2014-11-20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韶华浅落 发表于 2014-11-20 08:10
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我为善事,不为佛法,不为业报,只为本心。

南无阿弥陀佛。
佛法能带给我什么?是否不必修佛?
佛满众生愿,不是不满,是时候未到。
每个众生都有自己修学佛法的因缘和目的。有的是为了求人天福报,有的是为了寻求庇护,有的是为了找寻宗教信仰和依托,有的是为了解除病苦,有的是为了寻找教人向善的办法,有的是为了了脱生死超出轮回,有的是为了找到那个真我自性。
佛法能带给你什么,这个你只有修了才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是否需要修学佛法,这个也是看师兄怎样取舍和决定,佛菩萨是慈悲的,佛法不会强迫众生来修学。释迦牟尼佛来婆娑世界示现说佛法也只是指引给众生一条离苦得乐的光明之路,并没有强迫任何众生来修。但没人强迫你来修,为什么这么多人还自愿来修学佛法呢,这或许就说明佛法的博大精深,像磁石一般有独特的魅力来吸引众生,佛法的好处不修不知道。师兄先选定一门功课来修个一年半载三年五年之后你的疑问就会迎刃而解。
你不求了脱生死,那很好。如果对生死已经超脱了畏惧和执著,以这样的心来修学佛法,或许可以把修学的意义放在帮助众生而随缘行善对离苦得乐之路进行指引的目的。与人玫瑰,手留余香嘛。
随时记着举头三尺有神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随缘把这些告诉你周围的人也是一种不错的修行方式。
但你来这里,已经与佛法结缘,种下了菩提因。即使你认识佛法之后决定不修,终归有一天菩提之芽会成熟,并生根发芽。佛菩萨是不会舍任何一个众生的,在因缘成熟之际,你自然会迫不及待地想修学佛法。
唵(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ōng)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发表于 2014-11-20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般皆空,我是谁谁是我?自己不想“我”哪里是我,执着于有个自我,是还没有放下,还没有照见五蕴皆空,怎能度自己,自性还没有清净,还粘着于自身,放不下这个“我”,就不可能出离。自性能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不以自己的顺逆生死起心动念,就是真看破放下随缘了,这时还到哪里去找那个“我”,怎么会想起还剩下个“我”呢?

点评

离了你,你还修什么?修,不可空,你,就是自性,不可有,不可无,万事不做分辨想也就是修,自性清净则为定,那什么是你,你是正思维,无你则无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2 22:13
发表于 2014-11-20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1-20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4-11-19 20:23
人家已经修学大乘空义了,让其修十二因缘回归小乘,岂不是走回头路吗?

十二因缘法大乘也要学,不知道十二因缘法是什么,好多大乘经都读不懂
发表于 2014-11-20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4-11-19 22:39
自性是不生不灭的,作为人先来投胎,人死后最后离开。
修行就是修自性。十法界都是自性变现的。自性也叫 ...

如果有投胎和离开,那这个自性岂不是在无常变化?

点评

师兄您好,楞严经讲,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四科,还有地水火风空见识等七大,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里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说的佛性,到了楞严经的境界,佛性是常也不是常,是空也不是空。一般的引导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0 21:13
发表于 2014-11-20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韶华浅落 发表于 2014-11-20 08:22
世界皆是无常,万事各有因缘。
凭我心,尽我力,不违本心。余下的是老天的事情。

为善修己身,也不是为了果报。
不是为了果报,那师兄为什么要为善修身?
佛法不能给师兄带来什么,佛法会使师兄失去许多:贪婪,欲望,憎恨,愤怒,骄傲,怀疑,愚痴,嫉妒,痛苦……
发表于 2014-11-20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尘心客行 发表于 2014-11-20 19:07
如果有投胎和离开,那这个自性岂不是在无常变化?

师兄您好,楞严经讲,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四科,还有地水火风空见识等七大,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里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说的佛性,到了楞严经的境界,佛性是常也不是常,是空也不是空。一般的引导经典,说佛性是常,是真空的灵体,其实这是不圆满的。楞严经不愧是修证了义,楞严经有别名叫《大方广妙莲华王》和《妙法莲华经》一脉相承!

点评

的确一切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化,但是佛还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同病眼见虚空中有第二月,皆因病眼妄见,若无病眼,则无第二月 世间的一切皆如第二月,第二月依虚空而有,世间一切依如来藏而有,病眼见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1 19:51
发表于 2014-11-20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您好,万般皆空,因果不空。
师兄何不读研读《楞严经》和《妙法莲华经》,《楞严经》有别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其实和《妙法莲华经》一脉相承!

楞严经道尽了宇宙人生实相,十法界万法万相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宇宙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师兄有兴趣可以看看当莲老师按照圆顿教法理法义如实讲解的《楞严经》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913/11/12271677_314141164.shtml
发表于 2014-11-21 09:2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24楼想非非师兄好见识。29楼宣扬邪法,坏灭众生菩提心,无间地狱啊

点评

呵呵,估计师兄要下无间地狱啦,楞严经您要诽谤,您不是二十多年的佛法吗? 楞严经中佛自己说的这些见解,我只是摘录过来,是在前5卷。 我不想和师兄打嘴仗,师兄是顽固的人,自己诽谤如来究竟了义大法还沾沾自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1 17:11
发表于 2014-11-21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4-11-21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如吃茶去
发表于 2014-11-21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菜园的虫子 发表于 2014-11-21 09:25
24楼想非非师兄好见识。29楼宣扬邪法,坏灭众生菩提心,无间地狱啊

呵呵,估计师兄要下无间地狱啦,楞严经您要诽谤,您不是二十多年的佛法吗?
楞严经中佛自己说的这些见解,我只是摘录过来,是在前5卷。
我不想和师兄打嘴仗,师兄是顽固的人,自己诽谤如来究竟了义大法还沾沾自喜。
发表于 2014-11-21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楞严经 发表于 2014-11-20 21:13
师兄您好,楞严经讲,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四科,还有地水火风空见识等七大,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 ...

的确一切皆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化,但是佛还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同病眼见虚空中有第二月,皆因病眼妄见,若无病眼,则无第二月
世间的一切皆如第二月,第二月依虚空而有,世间一切依如来藏而有,病眼见虚空有第二月,实则虚空中本无第二月,皆因病眼妄执,众生于无明中,见世间一切起于如来藏,实则如来藏中本无世间一切,皆因众生于无明中妄执
楞严经和其他佛经一样,本无高下之分,皆因师兄妄执分别,见佛经有高下之分,若无分别,则不见高下

点评

从师兄的言论来看,确实有较高的境界,可是不能通达法华经和楞严经真实义,佛法无高下之分,但是也有高下之分。开口佛法无高下之分者,难道自己内心无分别心?佛法本是对不同根据说不同的法。的确佛在金刚经中是说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3 17:1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太长,名词太多,看不下去。

或与佛缘分未到,不觉人世苦,佛或带人离苦,对我来说,这不是佛的意义。

求自我真识,求能看清世间之理和本源之道的桥梁。
为何来这里?
因为觉得佛家包容,觉得佛法体系庞大,或有合适解释。
只是来找一可能。
若真理在佛家,或有一天,我会再回来。
发表于 2014-11-22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心不乱,老实念佛!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4-11-22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非非 发表于 2014-11-20 16:58
万般皆空,我是谁谁是我?自己不想“我”哪里是我,执着于有个自我,是还没有放下,还没有照见五蕴皆空,怎 ...

离了你,你还修什么?修,不可空,你,就是自性,不可有,不可无,万事不做分辨想也就是修,自性清净则为定,那什么是你,你是正思维,无你则无修。
发表于 2014-11-22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提的这个问题很深刻,在此,末学不妨与师兄浅浅地探讨一下。
末学从您这几句话中,体会到,您大概认为无常即是空,所以,您说,这无常就是那层窗户纸,看穿了它,也就“万般皆空”了。
师兄,您所认识的这个“空”,不是学佛人所说的空,而用学佛人的话来说,您这个“空”,是断灭空。
那么,佛家所说的空又是什么呢?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师兄,“空即是我,我即是空,”您还要回到哪里去呢?您本来就在这里,不必回到哪里去的。
您在后面的回贴里说,“求自我真识,求能看清世间之理和本源之道的桥梁。”末学赞叹您的志愿
师兄,说明白一点,您其实已经站在了佛门之前了,您沐浴在佛光之中,只是不自知而已。
末学能够告诉您的是,没有另外一个什么自我可求,没有另外一个真识可求,因为“自我即是空,空即是自我”,而“真识即是空,空即是真识”,您不必向外去求,因为自我和真识全在我们的自性里。
另外,按您所说的能看清之理和本源之道也好,或者所看清之理和本源之道也好,或者看清之理和本源之道之处也好,或者看清之理和本源之道之时也好,由此看清之理和本源之道也好,所有这些,都没有另外一个什么理和本源之道,“理和本源之道即是空,空即是理和本源之道”,您已在理和本源之道之中了呀。
最后,师兄,所谓桥梁,我们没有另外一个桥梁可以通达到本源之道,这个桥梁就是自心。末学向您推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经》经文虽短,但饱含着般若智慧,您一定可以从中领悟到什么。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4-11-23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再这儿留言,讨论,提问的都是众生。我觉得师兄似乎太过于执着了。回归现实很重要,佛菩萨自由安排!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7 06: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