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316|回复: 57

问:万般皆空,我该回到哪里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9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万般皆空,眼前皆是无常,如同窗户纸一戳即破。
世间实在的,唯留下一个我。

而这个我,又该回到哪里去?

求问,求解惑。

发表于 2014-11-19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万般皆空,亦为实有,该干嘛干嘛,莫过于执着就好。
发表于 2014-11-19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圣法界

菩萨
缘觉
声闻
六凡法界

阿修罗

畜生

地狱
四圣法界是修得
六凡法界
随业流转
发表于 2014-11-19 17: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的,你是空的,别人的事是别人的
发表于 2014-11-19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学一下十二因缘可能就能懂了,那个我是幻觉,以为有个我,若能了知心、众生、佛本就是出自自性,你自然没有这个烦恼,一切平等,本无差别。这个问题深,我只能讲个概念,这个要真正观到,你自然就知道了。
而且空还是妄想啊,有和没有都是妄想。说无我也是幻,说有我亦是幻,都是梦幻泡影,梦醒的时候你会想离开梦境自己多无聊么?
发表于 2014-11-19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师兄说的对,师兄是应该去学十二因缘法
发表于 2014-11-19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尘心客行 发表于 2014-11-19 19:29
楼上师兄说的对,师兄是应该去学十二因缘法

人家已经修学大乘空义了,让其修十二因缘回归小乘,岂不是走回头路吗?

点评

十二因缘法大乘也要学,不知道十二因缘法是什么,好多大乘经都读不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0 19:0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9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我什么都没修学过。只是觉得在这里也许会找到某种解释,撞进来了而已。

我在说具体点。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做了一个到了另个世界与这个世界所有的联系都消失了的噩梦。
醒了还有点分不清现实和梦境,有些感触:

既然醒来的一瞬,体会到的梦里的世界能够瞬间消失全无,那对于现在我所在的世界为什么不能。
只是不管现实梦境,各种感觉有真有假,只有自我的意识未曾变化。

如果万物变迁,自我的这意识又将如何?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9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因缘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颠倒当知,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生死苦趣。若有人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见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汝今得闻我说此十二因缘,汝今以得佛性清净,堪为法器。”

我是这么理解的。
这十二因缘是不是讲的生老病死七情六欲感官触觉的生灭?如果世界是空,余下的自我自然不会有这些。这十二因缘是因世界存在才存在,世界不同也自然有不同因缘。

世界本是无常,所以更不必执着于十二因缘。身在世界,就随缘而活,尽好人的本分就好。
各种缘分皆有因果,坦然而对泰然处之,无不可面对之事。

这理解对不对?

但我想知道的是从这一世界到下一世界,自我本身可有改变?
既然佛家认为有轮回可修为,那对于自我,该是有不变的东西在的。
这不变的是什么?
发表于 2014-11-19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韶华浅落 发表于 2014-11-19 22:05
十二因缘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 ...

不变的是自性。证缘觉的果位应该是无生。无生法忍。

点评

佛家名词比较晦涩,看起来有点困难。 居士可否讲讲自性?大概这个”自性“就是我想知道的那个”我“ 自性最终将归于何处? 修佛,修的最终是什么?修成佛又如何? 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19 22:3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9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4-11-19 22:08
不变的是自性。证缘觉的果位应该是无生。无生法忍。

佛家名词比较晦涩,看起来有点困难。

居士可否讲讲自性?大概这个”自性“就是我想知道的那个”我“

自性最终将归于何处?

修佛,修的最终是什么?修成佛又如何?

谢!
发表于 2014-11-19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空即是色,空不是没有,当下就是有
发表于 2014-11-19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韶华浅落 发表于 2014-11-19 22:33
佛家名词比较晦涩,看起来有点困难。

居士可否讲讲自性?大概这个”自性“就是我想知道的那个”我“

自性是不生不灭的,作为人先来投胎,人死后最后离开。
修行就是修自性。十法界都是自性变现的。自性也叫真心,真如,佛性,如来藏。
修行的目的是不在六道轮转,离苦得乐,最终达到常乐我净的涅盘境界。

点评

如果有投胎和离开,那这个自性岂不是在无常变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0 19:07
那,如果我人生中未遇不可承受之苦,享受为人的生活,珍惜一切喜怒哀乐悲苦,不觉不在六道轮转有何意义,大概就不必学佛了吧。我觉得,若真无苦怕是也会无乐。 比起离苦,我更想看见更多的世界。 能否理解为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19 22:5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9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4-11-19 22:39
自性是不生不灭的,作为人先来投胎,人死后最后离开。
修行就是修自性。十法界都是自性变现的。自性也叫 ...

那,如果我人生中尚未遇不可承受之苦,享受为人的生活,珍惜一切喜怒哀乐悲苦,不觉不在六道轮转有何意义,大概就不必学佛了吧。我觉得,若真无苦怕是也会无乐。

比起离苦,我更想看见更多的世界。

能否理解为学佛也只是离苦的方式?若没有离苦不能,就不必学佛。

这理解可对?
发表于 2014-11-19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个身体是报身,有的人健康长寿,有的人盲聋喑哑,多病,短命。这都是过去世善恶的果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五戒十善修得好,得人天福报。
杀盗淫妄酒,受地地狱,饿鬼,畜生的果报。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佛法揭示了因果律是法界真理。如是因,如是果。
由于在五浊恶世的环境里,作为人不受环境影响是不可能的。
造了恶业,果报就是地狱,饿鬼果报。
所以,佛在妙法莲华经指出,三界犹如火宅,不可久留。

点评

世界皆是无常,万事各有因缘。 凭我心,尽我力,不违本心。余下的是老天的事情。 凭本心而为,不觉得自己会堕地狱。 为善修己身,也不是为了果报。 如我这样的人,学佛学的是什么?有何意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0 08:22
发表于 2014-11-20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归自性,常寂光净土!

发表于 2014-11-20 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摘自网络
佛出现于世,为着是什么?就是为着教我们一切众生觉悟、了生脱死;佛就是为了众生的生死问题,出现于世。所以在本经上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什么是“一件大事”呢?就是“众生的生死问题”,这是一件大事。有的人说:“生、死,这是人人都有的,这是算一回什么大事呢?”不错!人人都有生死;人人有生、人人就有死,有生就有死,这是天经地义、天公地道,一件很公正的事情。那么公正是公正了,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究竟有什么用呢?究竟又有什么好处呢?
在中国,庄子有这么一句话,说得很有哲理的。说的什么呢?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怎么叫“吾生也有涯”呢?就是说,我这个生命有一个边涯,有一个终了的时候,有一个最终点;可是这个知识,就没有一个最终点。什么是知识的最终点呢?没有的!然而以有“最终点”的这个生命,来学习没有终止的这种知识,这是没有法子追得上。但是他只知道了一半,而没有知道全体。
怎么说只知道一半呢?他只知道生命是有终点的,而不知道这个终点之后,又有一个开始,这难道不是只知道一半吗?我们这个生命结束了,那个生命又开始了;可是他只知道结束,而不知道开始。这就好像以前金门桥(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来回都要收费,他不知道在一头收钱就可以了,可以省很多人工,他只知道这个终点,而不知道开始;知道这一条路,而不知道第二条路。现在金门桥来回只收一次费,又省人工、又省时间,这是好的。
我们人的生命,不是只出去了就不回来,所以利用这个办法也是不错。什么办法呢?你若知道你怎样生的,那死的问题也就可以明白了;你若不知道怎样生的,死的问题也不明白。所谓“来也糊涂,去也糊涂”,来也不明白,去也不明白。在《论语》上提到:“季路问事鬼神”,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我要用一个什么方法来事奉鬼神呢?”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你对人怎么样事奉,你还没有明白呢!你怎么就想来事奉鬼呢?子路又问了:“敢问死?”说我很大胆的问一问,死是一个什么滋味?死是一个什么情形?
其实子路这才叫“无理取闹”呢!那孔夫子也没有死过,你怎么要问他死呢?我相信这时候孔夫子年纪也不小了,也一定是怕死的,所以就说了:“未知生,焉知死?”你也不知道怎么活着?你怎样知道死呢?所以证明孔子也不愿意死的;孔子有寿者相,所以孔子活了有七十三岁。那么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生”你都不知道,你怎么会知道死呢?这是你怎么生的,就是怎么死的。说:“那怎么生的?”啊!这可讲到根本的问题上了!人都应该注意这一点。
什么根本问题呢?就是人由情欲而生,所以也就由情欲而死。你若没有情欲了,也就没有生了;你若没有情欲了,也就没有死了。众生之所以有生死,就是因为有这一种淫欲心;若把淫欲心断了,生死也就了了。但是子路还不知道这个问题,孔子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只说一个笼统话:“未知生,焉知死?”生,你都不知道怎么生的,怎么会知道死呢?那么现在我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很要紧的问题,这是生死的问题。佛就是为着众生的生死问题,才到这个世间上来。
讲到这个生死的问题,今天再讲一个公案。这个公案,我以前讲过;虽然讲过,再讲一遍,好像吃过的东西再吃一遍,会尝出更多的味道。
有一个非常有钱的人,大约在世界上不是十大富翁之一,也是百大富翁之一。这个富翁不只是很有钱,而且又娶了一个很漂亮的太太,生了两个很聪明的儿子。因为这个有钱的人一生什么也不认识,也不认识爸爸、也不认识妈妈、也不认识哥哥、也不认识弟弟、也不认识姊姊、也不认识妹妹;认识什么呢?就认识“钱”。对这个钱,他是熟悉得不得了,和它是最好的朋友,像是最亲的骨肉至亲,他最认识的就是钱。他说什么呢?他说:“天命之谓钱,率性之谓钱,钱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他说什么叫“天命”?天命就是钱;什么叫“性命”呢?性命也就是钱。所以这个钱,不可须臾离也;须臾,就很少的时间。
这本来是《中庸》上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他把圣人所作的《中庸》给改了!所以他给他两个儿子也起个钱的名字,叫什么呢?大儿子就叫“金子”,第二个儿子就叫“银子”。这金子、银子都做他儿子,又来了第三个儿子。他就想一想:金子也有了,银子也有了,就给他起了一个很古怪的名字;叫什么呢?叫“孽障”。
三个儿子长大了,他的年纪也老了,也生了病了。什么病呢?生了一个瘫痪的病,不能走路,只能在床上躺着。病久了,家里虽然有钱,也就没有人来侍候他,很漂亮的太太也离他远远的,很聪明的儿子也不来看他。这时候,他把牙一咬,就一狠心:“唉!快点死了好了!”又想:“死了,我一个人到阴间也很寂寞的!”所以就和太太钱夫人来商量(他叫他太太叫“钱夫人”):“我因为有病,病了这么久,我看也不会好了,我不如快点死好了,免得受罪。你可不可以陪我去死呢?”他这个漂亮的太太一听:“你死,你怎么可以叫我随着你死呢?这个死,谁也不能替谁的。我怎么可以跟着你死呢?你是不是病得颠狂了?”
他太太不肯跟着他去死,他就转移目标,向儿子打主意;就把大儿子叫来说:“金子啊!你一生出来,我就最爱你,你知不知道?”大儿子说:“我知道,我知道父亲你是最爱惜我的,我当然知道啦!”他父亲说:“我最爱你,我现在要死了,你可不可以陪着我去死呢?”他这个儿子一听,啊!爸爸居然要叫我跟着他死?就说:“爸爸!您真老糊涂了!您这么老,应该死;我还这么年轻,怎么可以死呢?您这样子是爱护我吗?您要是真爱护我,那不应该叫我死啊!”于是乎就跑了,逃之夭夭了。
大儿子金子不肯跟着去,他又叫第二个儿子来:“银子啊!我最爱你了,可是我现在就要死了,你可不可以随着我去死呢?”第二个儿子一听他这样子一讲,开口就骂:“爸爸,您真是老混蛋!啊!您要死,您为什么叫我死?”
他一听,这没有法子啰!大儿子、二儿子和他太太都不肯陪他死去,于是叫他的小儿子孽障来,说:“你的年纪最小,我也最爱惜你。我要死了,我死是可以死,但是我舍不得离开你,这怎么办呢?”他这回也没有敢叫小儿子跟着他去死,可是他这个小儿子很聪明,很懂人意的,就回答说:“爸爸,您要死了,这不要紧!您最爱惜我,我跟着您去,陪着您去死!”这个老年人一听,就很高兴:“我真没有白疼爱你,你这么小,还是你这个孽障最好!我从来对你就非常爱护,现在我才知道你对我也真孝顺,你可以跟着我死。”
你看!美丽的太太也不跟他去死,大儿子金子也不跟他去死,二儿子银子也不跟他去死,唯独小儿子这个孽障鬼,要跟着他父亲去死,陪着他父亲到地狱里去。所以才说:
万般将不去,只有业随身;
但念阿弥陀,往生极乐国。

万般,就是说所有的金银珠宝;将不去,就是带不去。什么都带不去的,只有你造的业障--这个孽障,就是造的业障;你造的善业、恶业跟着你,形影不离的。若这个业随身,你应该怎么样呢?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就没有这六道轮回的苦了。啊!尤其你要是愿意发财的人,到极乐世界,黄金为地,愿意用多少有多少。你看!到那儿再也没有穷人了,黄金像土那么多,你说那是不是富贵到极点了呢?那么这个老年人,如果他觉悟了,也念“阿弥陀佛”,生到极乐世界去,那他金的儿子也跟去了,银的儿子也跟去了,就不会有这么寂寞、有这么痛苦了。
为什么要说这个公案呢?我们人生在世,要及时做好事。有这口气、有这个力量,就要做善事;不要等到没有力量,没有气了,才想做善事,也来不及了。所以我们藉着前生所种下来的善根,而栽培今生的福慧。
发表于 2014-11-20 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另一版本


人死只有業隨身

你到什麼地方去?我就跟你到什麼地方去。

從前有位最富有的人,他一生最歡喜珠寶和金銀,可以說「珠寶滿倉庫,金銀堆成山。」成為世界第一大富翁。因為他最歡喜金銀珠寶,所以他的大兒子,名叫鑽石,二兒子名叫金子,三兒子名叫銀子,小兒子則名叫業障,不知為什麼緣故。

他一生愛錢如命,吝嗇成性,不肯布施去救濟窮人。自己享受,天天美食,大魚大肉填肚子。可是吃來吃去,腦滿腸肥,成為大肚子,於是乎便患了高血壓,不久就中風(腦溢血),半身不遂,行動不便,臥床不起。可是他捨不得花錢請護士照顧,所以想叫自己四個兒子輪班侍候。這樣既省錢又得天倫之樂,不料大兒子、二兒子以及三兒子皆反對,只有小兒子細心照料。不久,小兒子也罷工,不管他了。

這位最富有的人,就這麼一氣之下,病勢就加重了,到奄奄一息的時候。他又想,我自己到陰間去,無人作伴,這太寂寞了。於是想叫大兒子陪他去,乃喚大兒子到病床前,說:「鑽石!我快要死了,感覺一個人太寂寞,你能不能陪爸爸一起去死呢?」大兒子一聽,便皺眉頭地說:「爸爸您老糊塗了,我怎能陪您去死呢?」說完揚長而去。

他又喚二兒子到病床前,便說:「金子!爸爸對你很好,很疼愛你,我現在快要死了,你可不可以陪伴我死呢?」二兒子一聽,把眼睛一瞪的說:「豈有此理!要死就快點死,不要發神經!」乃怒氣沖沖的走了。

他又喚三兒子到病床前,便說:「銀子!我對你不錯,你所要求的事,爸爸皆滿你的願。今天爸爸要死了,希望你陪爸爸一起去死。」三兒子一聽,大發雷霆的吼叫:「你這個老東西!我應該把你打死,免得作怪。」說完之後,轉身就走,還狠狠地說:「你真應該死!」

這時,無有餘策,這個富有的人,便很悲哀地痛哭流涕向小兒子說:「業障!我雖然不愛你,可是你是我的小兒子,你願不願意跟著我去死?」小兒子不加考慮,很慷慨地說:「我願意陪爸爸一起去死,您到什麼地方去?我跟您到什麼地方去,免得爸爸一個人太寂寞。」富人一聽,心裏很舒服,兩眼一閉,兩腿一伸,到閻王殿去報到,結束一生。

這個公案,警惕世人,不要貪戀紅塵,無常轉瞬即至。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
     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弱病老。
     任你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人生在世,莫待老來方學道,試看那些孤墳,盡是少年人。不要留戀世間的五欲(財、色、名、食、睡)之樂。所謂「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好像這個富有的人臨死時,金銀珠寶帶不去,只有業障陪他去,這是最好的證明。

我們要趕快覺悟,發菩提心,修無上道,才能了生脫死,沒有白來這世界一趟,不要再糊塗一輩子。切記這兩句話,把它作為座右銘:

見事省事出世間,
見事迷事墮沉淪。

有首偈頌,說的道理很正確,今天不妨說出來作為參考,仔細的研究,有一番哲理在其中。是這樣說的:

魚在水裏躍,人在世上鬧;
不知為善德,虧心把孽造。
金銀堆成山,閉眼全都撂;
空手見閻王,愧心把淚掉。


更多参考阅读
宣化上人妙法莲花经浅释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 ... /Lotus/contents.htm
发表于 2014-11-20 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耐人寻味的催眠案例,诉说人生轮回的无常。文章转载自网络,仅供参考。南无阿弥陀佛。
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转自网络
http://www.shixiu.org/thread-47999-1-1.html
(出处: 佛教论坛)

点评

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我为善事,不为佛法,不为业报,只为本心。 至于人生七情六欲各种感,我觉得既然为人,是有因缘以人身体悟世界。 我不关心生死,生死有命,际遇随缘。乐天安命,顺也好,逆也好,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0 08: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大悲观世音 发表于 2014-11-20 04:33
一个耐人寻味的催眠案例,诉说人生轮回的无常。文章转载自网络,仅供参考。南无阿弥陀佛。
万般将不去,唯 ...

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我为善事,不为佛法,不为业报,只为本心。

至于人生七情六欲各种感,我觉得既然为人,是有因缘以人身体悟世界。
我不关心生死,生死有命,际遇随缘。乐天安命,顺也好,逆也好,以我心坦然面对就好。

这人的各种感识和七情六欲,我觉得都是感知世界的方式,是生命的体验,
让人生丰富,带给人见识,助人得真知。既然存在,就是缘分,不如顺天而行。


您说,佛法能带给我什么?是否不必修佛?

点评

南无阿弥陀佛。 佛法能带给我什么?是否不必修佛? 佛满众生愿,不是不满,是时候未到。 每个众生都有自己修学佛法的因缘和目的。有的是为了求人天福报,有的是为了寻求庇护,有的是为了找寻宗教信仰和依托,有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0 16:3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7 06: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