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整部佛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讲记---道源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4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10-24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法布施!
末学才开始学佛时看过这些画,但是那时候对《观经》不熟悉,看得也不是很清楚,印象不深;现在对佛经稍微了解了,再看就清楚多了。末学念经去了。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5 17:5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6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更复有三种的众生,应当往生西方,‘何等为三,’是那三种?‘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前面三种心,是一齐发的,叫做具发。发心就是立志发愿,既发了愿,就得修行,以大愿立大行。行是行门,就是修行的工夫,你得用功修行,若是没有修行,纵然发了再大的愿,尽是些空愿。所以说:以愿立行,以行填愿。这下面的三种众生,都是修的行门,就是足踏实地做的工夫。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这个行门,包括前面三种福的第一第二两种福,慈心不杀者即前面第一种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这里只单说一句慈心不杀,因为你欲想生西方,必须先修行门,行门第一种就是慈心不杀。因为你发了菩提心,而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我要救护一切众生,与一切众生乐,拔一切众生苦。众生没有乐,我要给他乐,这叫慈;众生有苦,我给他拔苦,这叫悲。众生的苦,我尚且欲给他拔除,我还能杀他吗?你杀害众生,还能叫做慈心吗?对于这一点,为什么自从前面三种净福以来,一再的多费解释呢?因为大家对杀生戒,还不大认识,学佛都是冤枉学了。你天天听经,若是不愿意学佛,根本不会来,学佛是件辛苦的事,你看看,你们大家都忙,下午下班,赶忙回家,回家吃晚饭,台湾天气热,还得洗澡,时间多么紧张!因为要来听经,急急忙忙的赶车,有的要转车,有的还要转两道车或三道车,赶得来听经,听了经你不真实的立个行门,什么行门?不要杀生。这个是很容易做到的,就是前面立的至诚心,我真实要做,你如果真实要做,就慈心不杀,这是可以做得到的事。
  ‘具诸戒行’修行的行字,在这里念作 hèn 音,即持戒的行门,行门就是工夫。具诸戒行,分在家弟子的戒行和出家弟子的戒行,前面已经讲过了。在家弟子,先受五戒,再受加行戒,即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以五戒为根本,再加上三戒一斋。就是第六、不著香华鬘、不香涂身,第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以上是八条戒,再加一个非时不食,这叫斋,合称八关斋戒。五戒的第一戒就是戒杀生,因为杀生,断了众生的生命,这是个最大的恶业。众生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没有两条,这唯一无二最宝贵的生命,你给他断了,所以你这个恶业最重,一定要落地狱,地狱罪受完了,你若是杀的畜生,得到畜生道受报,还他的命债。叫做‘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你看那羊,人杀它,它没有抵抗力,这叫弱肉强食,只讲势力,不讲道理。羊的力量弱,我们人的力量强,我就应该杀它,应该吃它的肉。那应该两字,不是道理上的应该。因为它抵抗不了你呀!你若是走到深山里遇见老虎,你杀不了老虎,老虎把你杀了,那是什么道理呢?亦是弱肉强食,人的力量弱,老虎的力量强,所以人给老虎吃了。可是老虎杀了人,来生来世亦要还命债。我们人吃羊,人死为羊,羊死为人,来生来世,你得一报还一报,还它的命债。
  第一不杀戒的这条戒律,是不许杀人,杀人不通忏悔,杀畜生可以求忏悔。国家的法律,只不许杀人,不禁止杀畜生,所以国家的法律没有佛的戒律那么完善。第二不偷盗,偷盗他人财物,国法亦是犯法的。第三不邪淫,在家戒和出家戒,这条不一样,出家戒这条要全断淫欲,在家戒不邪淫,就是正式的夫妻,正淫不戒。除了正式夫妻以外,不得干犯其他的一切男女,若是正式夫妻以外,与其他男女犯了淫欲,就叫邪淫。这在国家的法律来说,亦是犯法的,你干犯其他男女,妨害他人的家庭,是故国家法律不许。第四不妄语,佛教说妄语,分大妄语和小妄语,大妄语就是以凡滥圣,以凡夫滥称圣人,叫做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没有得到圣人法,自己说得到了;没有证得圣人果,自己说已证到了。这都是大妄语,大家都要注意警惕!修行人没有事了,好和人家聊聊天,总是说:我用功得个什么感应,拜佛得个什么感应,打坐见了个什么境界,乱说一起,说著,说著,就犯了大妄语。你见的境界,得的感应,都是超出凡夫的境界,超出凡夫的境界,就是圣人的境界,你没有得,在那里乱说,未得谓得;你没有证得圣人果,你说你证得圣人果,未证谓证;这都叫大妄语,是不通忏悔的。小妄语的意义,即是心口相违,口里所说的话,和心意相违,你心里想的这个样子,口里说的又是一个样子,口与心相违,就叫小妄语。这小妄语在佛教可以通忏悔。但是小妄语骗财,在国法亦是犯法的,而且骗财又夹著犯盗戒,绝不可作。第五不饮酒,饮酒这是国家不禁止的,可是这世界上,有的国家是禁酒的。像我们台湾,喝酒是不犯法律,但是佛教徒禁止的。
  记著,五戒里头,没有吃素这条戒,可是我们中国佛教的四众弟子,都主张吃素,由于我们中国是大乘佛教,出家弟子要加受菩萨戒。菩萨戒里头,尤其是梵网经菩萨戒本,有云:‘一切众生肉不得食’之语,所以要吃长素。若单受五戒,便是小乘戒,不必吃素,但是要戒杀,不许自己动手去杀畜生来吃。若想吃肉,应到菜市场去买肉来吃,那叫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而杀。在家居士受了五戒,再受加行戒,即八关斋戒。那八关斋戒的意义,前天讲三种净福时,已详细解释过,今不重述。‘具诸戒行’者,包括出家戒,就是男的初出家受沙弥戒,女的出家受沙弥尼戒,再进一步,男的受比丘戒,女的受比丘尼戒。这比丘、比丘尼戒,叫具足戒。在我们中国,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再加持菩萨戒,这就是要吃长素的戒。虽说出家在家都要吃长素,可是在家吃长素,因为环境关系,全家人只你一个人吃长素,大家都不吃,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当然,最好是出家,出家就是个吃素的环境,一进寺院山门,非吃素不可,再想吃荤亦不可以了。此处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句,就包括前面三福的第一第二的两种福。

发表于 2015-10-27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这就是前面三福的第三种福,那个大乘福上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地方就说: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方等两个字,就是大乘经典内所说的都是方正平等之理,所以大乘经典又称方等经典。对本曰读,背本曰诵,你若是能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就是已发了菩提心了。前面第三种福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才读诵大乘,才劝进行者。所以这就是前面的第三种福。
  ‘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六念的前三念,是念三宝--念佛、念法、念僧,这就是说,你要发心受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了之后,不要忘记,常常在念,这叫念佛、念法、念僧。第四念戒,这就是合乎前面的具诸戒行,在家人受了三皈依,而三皈依亦是戒,叫三皈戒,其余还有五戒、八戒。出家的人,有沙弥戒、比丘戒。这是说,在家出家的人,都要各念自己所受过的戒。第五念施,施者布施。第六念天,这念天按事相说,要求生上二界--色界、无色界。若是往深处讲,这念天是念第一义天,大乘第一义的道理,叫第一义天。把修行六念行门的功德,统统回向发愿,愿生彼国--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里三种众生,不是一种众生,是各修一种,或者根机大,可兼修两种,若是根机更大的,三种通通修。至于回向发愿,愿生彼国,这是个总结,无论是修一种,修二种,或者修三种,所有的功德,统统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这是上品上生的人,上等的根机,他若是具足这个功德,只要他发愿往生,或者一天一夜报尽命终了就生,或者七天亦必乘愿往生,生到彼国。修净土的行人,命终往生,临死之时,必有瑞相,瑞相就是吉祥之相。我们佛教徒,死了往生西方的不知多少,都是示现瑞相,这是一个凭据。往生不往生,但看临终有没有瑞相。‘生彼国时’,就是报终命尽往生西方的时候,因为‘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还有‘无数化佛,’还有‘百千比丘,’还有‘声闻大众,’还有‘无量诸天’的天人,带著「七宝宫殿,’统统来接你。‘观世音菩萨手执金刚台’--金刚宝的莲华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就是修行回向发愿生西方的人,这叫行者。到了这个行者面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阿弥陀佛放光照到你身上。‘与诸菩萨,授手迎接。’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授手就是伸著手。那阿弥陀佛老是伸著一只手干什么?那就是接引众生的。‘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无数菩萨,都赞叹你,劝勉你,嘉奖你,教你精进。来接引行者的大众之中,有比丘,有声闻大众,这是个疑点。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小乘人,比丘是因位的小乘,声闻大众是最高果位的阿罗汉,西方极乐世界没有的,怎么来了这些人呢?要知道,这些都是先修小乘行门,后来回小向大,发心念佛,求生西方的人,顺他的修行习惯,叫他先证小果。所以这都是回小向大的比丘,与回小向大的声闻。‘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这个回向发愿,求生西方的行者,看见诸佛菩萨来接他了,大生欢喜,故名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自见其身,坐到金刚台上去了。‘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那个时间很短,就生到极乐世界了。前面说西方世界去此不远,十万亿佛刹土,弹指之顷就到了。‘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生彼国已,当时就见到佛的真色身,众相就是一切相好,悉皆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诸菩萨众,色相亦都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听见光明亦说法,七宝行树亦说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前面讲,你若是得到念佛三昧,就在娑婆世界,就证得到无生法忍。这个是念佛三昧已得到的,上品上生,生到那里花开见佛,闻佛说法,就证得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一证了无生法忍,就得到神通妙用。经须臾间,就是很短的时间,历是经历,在很短的时间,就能历事十方诸佛。‘于诸佛前,次第受记。’你既见到诸佛,因为你已证到无生法忍,所以见到的每一尊佛,都给你受成佛之记。‘还至本国’,就是奉事诸佛受记以后,回本国西方极乐世界。‘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陀罗尼是梵语,译成中国话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我们在娑婆世界学法,发四弘誓愿,‘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愿在娑婆世界很不容易满,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满了这个愿,无量法门都学会了。‘是名上品上生者。’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8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这说不必不是完全不要,而是不一定之意。就是说:上品中生的行者,对于受持读诵大乘经典的工夫,不是完全一定的做。那么,他做的什么工夫?‘善解义趣,’他会讲经说法,而且讲解得很好。‘于第一义,心不惊动。’他对第一义的道理,了解得很清楚。第一义就是我空、法空、空空,到了成佛的时候,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种第一义谛的道理,了解得很清楚,所以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他对因果,信得很深,决不会毁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行此行者这句,上面那个行字,读作修行的 xíng 字音,下面那个行字,读作行门的 hèn 字音,此谓修行上品中生行门,将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的行者,他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拿著紫金台,来到他身前。前面上品上生是金刚台,这上品中生是紫金台,莲华台差了一级。‘赞言:法子!’佛为法王,大乘弟子为法王之子,故称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你修行大乘法门,了解第一义谛,所以我今天来迎接你。‘与千化佛,一时授手。’来接引的化佛有一千尊,统统同时授手来接引他。‘行者自见坐紫金台’上,于是‘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前面说一弹指顷,这里说一念,都是指很短的时间,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华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这个如字,作等字讲,他坐的紫金台,和大宝莲华相等。‘经宿则开。’经过一夜就开。这里和上品上生时间相差了一夜,上品上生生到西方莲华就开,这个要经过一夜才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这个行者,无论你是出家弟子或在家弟子,只要你是上品中生,生到那里都变成菩萨相,和佛的身体一样,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他的足下,只要一抬足,足下就有七宝莲华托著。‘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佛菩萨都放光照著你。‘目即开明’你的眼睛自然开了,自然明亮。‘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宿习就是过去的薰习,你过去读诵大乘经典,善解第一义谛,所以到了西方,尽闻众声,都说的大乘甚深第一义谛妙法。于是‘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下了紫金台,礼佛拜佛,合起掌来赞叹阿弥陀佛。‘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这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中生者,所得到的利益。他经过了七日的时间,应时即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成中文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菩提果,在这里是菩萨的行门,就是得了不退转,即阿弥陀经上说的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有三:一者,位不退,入圣流,不退凡夫位。二者,行不退,习大乘,不退二乘行。三者,念不退,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这不退转,在阿弥陀经说为阿 跋致。‘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因为这时已得了神足通,所以能飞行到十方世界,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因为他没有证得念佛三昧,所以还得去修学。‘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这比上品上生得忍的时间,差了一小劫。证得无生法忍了,才蒙诸佛现前,受成佛之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楼主| 发表于 2015-10-29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亦信者,显非深信,但不是不信,就叫做亦信因果。他对大乘经典,决不毁谤。‘但发无上道心。’他就是发了菩提心。无上道心,就是菩提心,梵语菩提翻成中国话叫做道,所以道心就是菩提心。这上品下生者,亦得要发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他即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这比上品中生者的莲台,又差了一级,前面是紫金莲华台,这里是金莲华台。化佛亦少了一半,上品中生一千尊化佛,这里五百化佛,来迎此人。这五百化佛,一时授手,都伸手接引他,同时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你能发无上道心,这是很难得的,所以我今来迎接你。‘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见此事时,行者见到佛菩萨与化佛来迎接他,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这金莲华就合起来,华合起来了,就随著弥陀世尊之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生到七宝池中,华开的时间,比上品中生,又迟了一点,前面是一夜,这里一日一夜。‘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莲华开了以后,他见不到佛相,须七日之中,乃得见佛。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他生在佛国,怎么不见佛呢?因为他只发了大乘心,没有修大乘行,他是以发大乘心的功德,回向愿求生到西方去的,他而今是在这七日之中,精进用功,所以才看到佛的。有这个道理,有这经文,我们就知道我们为什么没有见到佛?我们第一没有发菩提心,第二没有行菩萨道,第三种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的业障深重。若是发了菩提心,行了菩萨道者,虽然是带业往生去,有佛力的加被,当下就可见到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前面第九观说: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这个行者,虽看见了佛身,只是见个大相而已,对于佛身的八万四千相,和种种随形好,都不能明了看见。这是由于上品下生的行者,是习种性位,虽在娑婆世界发菩提心,回向往生,但未能称性修行,转尘劳成相好,故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必须于三七日中,称性起修,进入性种性位,尽断尘沙惑,才对佛陀的八万四千相,和种种随形好,一一分明得见。这时候耳根亦增胜了,‘闻众音声,皆演妙法。’因为见佛闻法之故,道行大进,便能‘游历十方,供养诸佛。’这即是弥陀经说的:常以清旦,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欢喜地即初地。依地持云:从种性至初地须一大阿僧祇劫,而极乐世界,只要三小劫,便可证得。实由于娑婆修行,供佛闻法少;极乐世界,一个清旦,即可供养十万亿佛,闻甚深法。供佛闻法多,福慧双修之功德大,所以证果的时间速。‘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这是总结观想之名。



  有关“丙十四、上品生观”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丙十五、中品生观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1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丙十五、中品生观
选择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本经十六个观想,上来已讲了十四个观想,今当第十五个观想,讲的是中品生观,这中品往生亦有上中下三种的分段,昨天已经料简过一次。这十六观的前面十三观,通通是观想念佛,而十四、十五、十六等最后三观,不修观想念佛了,另有念佛方法,就是十四观上品生观,和十五中品生观,用的是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工夫,无论是做什么功德,只要将功德回向求生极乐,都可以往生。最后一个观想,就是第十六观下品生观,用的是持名念佛的工夫。这三辈九品往生的众生,即是十四、十五、十六三观,第十四上三品的众生,都是大乘根机,发了菩提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中三品是小乘的根性,受持戒律,遇到善知识开示念佛法门,修行念佛,回向西方的。下三品的众生,都是些作恶业的凡夫,遇到善知识开示他念佛求生西方,这些都要把它记清楚。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这中品众生,亦分上中下,今先讲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五戒、八戒,乃至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这都是小乘声闻的戒律。先讲在家弟子受持五戒,这五戒前天已讲过了,八戒斋,就是八关戒斋,昨天亦已经详细讲过了。‘修行诸戒’这就包括出家戒的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在内。‘不造五逆,’后面下品下生,讲到造了五逆,亦可以生西方,这个是中品上生的人,他不造五逆罪,五逆是个重罪,在无量寿经上,不许这种人往生的。这十六观经许他往生,但是到了下品下生才讲。这个地方是讲中品上生的人,他不造五逆。五逆者,一、弑父,二、弑母,三、弑圣人,弑者杀也,以下杀上就叫弑。把自己的父亲杀了,把自己的母亲杀了,这是两个逆。杀圣人,或者是杀小乘圣人阿罗汉,或者杀大乘圣人菩萨,这是第三个逆。四、破僧,破僧就是破和合僧,破转法錀僧,把大众僧的团体破坏,使僧不团结,这是第四个逆罪。第五个逆罪,就是恶心出佛身血,如佛住世时,提婆达多起心害佛,他在佛托钵经过的地方,预先安置千钧大石在山上,等到佛经过那里时,他从上面推石下来,欲杀害佛,幸而当大石滚下将欲到佛前时,被护法金刚,用降魔杵挡住,所以没有害到佛。因为大石的下滚来势太凶,遭金刚杵一挡,石被冲破,有一小碎石,射到佛的足上,负伤出血,这就叫出佛身血。这个罪案一定,那提婆达多就堕活地狱了。这出佛身血的罪,佛在世时有,释迦佛涅槃之后,有没有呢?按戒律上说,佛圆寂后,以恶心破坏佛像,亦等于出佛身血,惟无心误坏佛像者,不犯。这里说中品上生的众生,他持戒持得清净,不造五逆大罪;不但不造五逆之罪,而且‘无众过患’。其他的罪恶亦没有造,在家出家都持戒持得很清净。‘以此善根,’以不造五逆罪,无诸过患,及持戒清净等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刚才讲过,上三品众生,用的工夫,是回向发愿,现在这中三品众生,还是回向发愿,以他持戒的工夫,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这或是出家弟子,或是在家弟子,他持戒清净,发愿欲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他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他了。‘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这个地方要注意,阿弥陀佛来接这个人时,只是阿弥陀佛来了,菩萨没有来,来的是比丘眷属。昨天讲上三品往生时,阿弥陀佛来了,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量的菩萨,亦有比丘,亦有声闻都来了。我解释了一个理由,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小乘人,那里来的比丘?那儿来的声闻呢?这就是他在娑婆世界,本来是个修小乘行门的人,回小向大生到西方,他还是顺他过去修行用功的习惯,先证小乘果。那只是一种理由,说明西方极乐世界怎么会有小乘人,怎么会有阿罗汉。还有一种理由,昨天没有讲,今天才讲出来。这个地方怎么没有一个菩萨呢?就是这些在家弟子、出家弟子持的戒都是小乘戒,他不认得菩萨僧。佛法僧的僧宝,有大乘僧宝,有小乘僧宝,大乘僧宝就是菩萨,菩萨僧宝小乘界的人他不认识。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是僧宝,因为大乘菩萨僧,头戴花冠,身佩璎珞,有如天人一般庄严。在小乘人看来不像出家人,他认识的出家人,都是比丘相。这就是应机示现,西方极乐世界,根本没有小乘比丘,为接引修小乘戒的众生,那些菩萨们,都隐起他的相好,示现比丘相,这就叫应机示现,来接引小乘根性的众生。阿弥陀佛到这个临命终人之前,先给他说法,‘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前面讲过,这苦、空、无常、无我四法,三乘共学,大乘菩萨以它为基础,再修六度万行。小乘人不修六度万行,就修这苦、空、无常、无我之法。但是这个地方的在家、出家弟子,都是持戒的人,闻法很少,连这小乘的苦、空、无常、无我之法亦少闻。所以阿弥陀佛先给他说小乘法:一切都是苦的,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一切众生根本没有个我。说这个道理给他听。‘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赞叹这个持小乘戒,回向愿求生于西方的出家众生说,你真了不得呀!你能出家,远离一切众苦。这中品上生包括四众弟子:那修行诸戒的是出家弟子,那受持五戒、八戒斋的是在家弟子,他没有出家,受持八关斋戒,是临时的加行,就是在家持的出家戒,所以他到临命终时,亦就出家了。阿弥陀佛赞叹他出家的功德,出家有什么好呢?出家得离众苦。阿弥陀佛赞叹他完了,亦给他说法,这个‘行者见已,心大欢喜。’既亲自见到阿弥陀佛了,又听见阿弥陀佛亲自为他说法,佛还赞叹他了不得,于是心里生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他这心里一生大欢喜,便自己看见自己坐在莲华台上,于是就长跪合掌为佛作礼,顶礼阿弥陀佛,快得来还没抬起头来,已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莲华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1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莲华寻开的寻字,作即字讲,莲华即时就开了。当华敷时的敷字,同开字一样解释。当莲华开敷的时候,就听见有说法的声音,赞叹四谛,赞叹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为什么不说大乘法呢?因他是小乘根性,为对机说法,所以说的四谛法,他听到了‘应时即得阿罗汉道。’当下就得到了阿罗汉果。小乘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四果阿罗汉是小乘最高的果位,他当下就得到了。这个地方的经文,要注意了解:中品上生的人,他生到西方,莲华寻开,和上品上生的人一样,比那上品中生、上品下生的人,还来得快。上品中生要经过一夜才开,上品下生要一日一夜莲华才开,这中品上生怎么超过了上品呢?这就是持戒的功德,他持戒还持得清净,他不造五逆大罪,又没有犯戒破戒,一切过患都没有,而是以持清净戒的功德感得的,和那上品上生一样,生到西方,莲华就开。但是有个不一样,他是小乘根性,莲华开虽是很快,他听的法音,是听的小乘法,是四谛法,不是那最高的大乘法。他闻法就证果,应时即得阿罗汉果。证了果就得神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三明者,就是明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间的事。第一、宿命明,能明白知道过去的事;第二、漏尽明,知道现在,现在的一切他都知道;第三、天眼明,能知未来之事;这就叫做三明。六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又叫身如意通),六、漏尽通。须知道,三明在六通中都有了,为什么要特别提出三明来呢?就是证得六通不见得有三明。例如宿命通知道过去,但是详细因缘不知道,若是证得宿命明,那就详细因缘通通知道得清清楚楚。漏尽通知道现在,但知道得不详细,若是漏尽明,他就能够知道得详细。天眼通它可以观未来,亦是观得不详细,若是天眼明,他就能观得详详细细。明与通的分别,就是只知道大概,而不知道详细因缘的,就叫做通,详细因缘都知道的那就是明。具八解脱就是具足八种解脱,这是小乘圣人修的八种禅定。八禅定的最后一个定,叫做灭尽定,这是超出三界,了脱生死的一个定。他在没有得到灭尽定以前,要利用上二界的四禅八定,作一种前面的工夫,上二界就是色界、无色界。色界有四禅定,无色界四空定。声闻乘人的修行用功,亦是要先修初禅定,再修二禅定,但是他不利用三禅定,证得三禅定之后,就赶快升四禅,利用四禅。再上面的四个空定,他还是有用的。算起来,四禅八定,他有七个,证得第七个非想非非想处定,这时他就入灭尽定。这就是他的八解脱。入了灭尽定,就证得阿罗汉果。这个地方,须知道,四禅八定,这八个定,小乘圣人为什么只利用七个呢?这是三禅定,他不能利用。经过是要经过的,证了二禅,应升三禅嘛!证到三禅他就赶快加工升四禅。因为他听释迦佛说过,三界以内,三禅天最乐,再没有乐过三禅天的。若是证得三禅,一执著,就留著不能上进了。释迦佛他经历过,特别警告小乘人,这个地方要注意。所以要了生死的小乘人,他都知道这个道理,他证得三禅,就赶快升四禅,他不利用三禅定。这八个定,他只用七个,再加上超出三界的灭尽定,他就解脱了。是故阿罗汉为具八解脱。这就是在家弟子受五戒,受八关斋戒,出家弟子,受沙弥、沙弥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持戒清净,发愿回向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就顺他的根性,先给他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他出家,得离众苦。于是他一生欢喜心,就把他接到西方去。生到西方,就听见说苦、集、灭、道四谛法,他一听到就证得四果阿罗汉,当时就得了神通,即三明六通;当时又得了灭尽定,即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这就是小乘根性的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这是在家弟子,一日一夜持八戒斋,即是受持八关斋戒,当了一天一夜的出家人。‘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这是真正出了家,持了一天一夜的沙弥、沙弥尼戒,这里说持沙弥戒,应包括沙弥尼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具足戒就是比丘、比丘尼戒。‘威仪无缺’就是不但不犯戒律,而且行住坐卧四威仪都不犯。‘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所谓功德,就是一日一夜持戒的功德。‘戒香熏修’因为他虽然只持了一日一夜,可是持得干净,清净戒行有一种戒香来薰修他。‘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他到临命终时,看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这里没有说随从来的眷属是些什么人,只说了个诸眷属,就还是那些比丘众。‘放金色光’照到那个行者身上。‘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这行者就是持了一日一夜清净戒,回向愿求生西方的这个人,叫做行者。‘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这个行者,他听见空中有人说话,善男子!这句话包括善女人。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这就是赞叹他,你持一天一夜的清净戒,你这个善根了不得。怎么样了不得?你随顺了三世诸佛的教导。无论那一尊佛出世都要度众生,要度众生得有个法门;戒定慧三无漏学,就是度众生的最好法门。第一得持戒,若不持戒,就是不随顺诸佛的教导。你持戒持了一天一夜,持得很清净,这亦是随顺诸佛的教导,三世诸佛都这样讲。这是赞叹他持戒的功德,赞叹之后,便说:所以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华上,莲华即合。’行者自见坐在莲华上面,莲华就合起来了。‘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华乃敷。’敷就是开,经过七天,莲华才开。‘华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莲华开了以后,行者的眼睛亦睁开来了,就合著掌赞叹阿弥陀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须陀洹是小乘的初果,这是梵语,若是译成中国话,叫做预流果,就是预入圣人之流了。本来是个凡夫生去的,这个时候,已经转成小乘初果圣人。‘经半劫已,成阿罗汉。’经过半劫的时间,成四果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经七日已,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这是人世间的孝子孝女。‘行世仁慈’做些社会上的慈善事业,这就是社会上的慈善家。但是他没有闻到佛法,只是个世间的善人,他有善根,而是前生前世种了善根。‘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这就证明他有善根,他若是没有善根,临命终时,怎么会遇到善知识?那善知识,就给他‘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给他说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样怎么样的快乐,又说西方极乐世界的那尊阿弥陀佛,他的因地叫做法藏比丘,那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发了四十八愿,把这些都讲给他听。我们做课诵时,唱诵佛偈‘四十八愿度众生’,就是根据这一句。‘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这个社会上的孝子善人,临命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给他开示念佛法门,他一听到,就命终了。‘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壮士就是会武艺的人,他的手臂一屈一伸,比寻常人来得快。这即是说很短的时间,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这里经文上有个疑问,这中品下生的人,怎么阿弥陀佛没有来接他呢?这是一定有来接的。怎么知道呢?因为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佛都是来接的,不过随从眷属只是比丘来接,菩萨没有来。再一个理由,怎么知道中品下生佛有来接呢?因为下三品还要遣化佛化菩萨来接,所以这个地方一定有佛来接,不接他自己不会去的。若是自己会生去的,那就是前面修观想念佛的行人,他自己观想成功,莲华开了,自己坐到莲华里面去,莲华再合起来,即生西方。自己有这种工夫可以去,那是修观想念佛三昧的人,三昧修成功才可以去,不来迎亦可以去,其他的众生,都得要佛来接。那么,这个地方没有佛来接引,乃是经文略掉了。依著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佛还是来接的。‘经七日已’他生到西方极乐去了,经过七天以后,莲华才开。这个地方没有说坐莲华来,亦没有说莲华开,这都是经文略掉了。‘遇观世音及大势至,’莲华开了以后,他的根性比中品上生和中品中生还差,他没有看见阿弥陀佛,只遇到观世音和大势至,给他说法。‘闻法欢喜,得须陀洹。’闻法即生欢喜心,证得须陀洹初果。‘过一小劫,成阿罗汉。’经过了一个小劫,成阿罗汉,这得果的时间,比中品中生又多了半劫。‘是名中品下生者。’
  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
  这中辈往生的三品中,前二品--中品上生、中品中生,全是持戒,不过上中品之持戒,少有不同而已。中品下生为世间善人,这三种人,通通都是不作恶,须记住这个大要。



  有关“丙十五、中品生观”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丙十六、下品生观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丙十六、下品生观
选择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下品亦分三种,先讲下品上生,或有众生,作众恶业。是说下品往生的众生,都是凡夫,而且是些作恶业的凡夫。这里下品上生的人,尚且作众恶业,等而下之的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的人,就可想而知了。‘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这个愚痴的人,他虽然不诽谤大乘方等经典,只是没有造诽谤大乘经典的罪而已,可是其他的恶业,造得很多,所以说他多造恶业。他造了恶业,还没有惭愧心,不知道羞耻。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他今生作了一生的恶业,还不知道惭愧,但是他前生前世曾经修行过,所以他有善根,若不然怎么在临命终时,会遇到善知识?那善知识给他‘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因为他快要命终了,给他详细一部经一部经的讲,没有这个时间,所以只说经的首题名字。例如说:你要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妙法,佛说过净土三经,就是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和无量寿经。只讲了这些大乘经的题目给他听。‘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他到临命终的这个时候,听得善知识为他讲诸经的名题之故,就除却千劫极重恶业。他今生造了一辈子的恶业,都给他消了,他那前生前世,再前生前世,千劫以来所作的极重恶业,亦都通通消了。‘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智者就是那个善知识,给他说了大乘经的题目,还再教他修行,平常时他连合掌都没有合过,这个时候,智者才教他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教他念佛的名号。注意这个称字,前面所讲的是观想念佛,回向发愿念佛,没有持名念佛,到了这下三品才讲持名念佛。称就是用口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那叫持名。念是从心,称是从口。‘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因为到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他称念佛名之故,念一句佛的名号,除却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前面说听得佛经的题目,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千劫很长,比较这五十亿劫却很短了。叫他称一声佛的名,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我们若是有信心,听到什么地方,就信到什么地方;若是心里有疑,说我们不但听了经的题目,而且一部一部的经,听过好几部了;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但念一句,而且念了几千几万几十万句,那里来的这么多业,消不完呢?我们现在还是个凡夫,要知道,我们自从无始劫来,就当凡夫,从无始劫来,就造恶业;那恶业是个无形无相之法,假若有形有相,尽虚空都容纳不下;虽说消了很多,乃是赞叹佛经题目的功德不可思议,念佛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实实在在,我们的业障还没有消完。‘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彼佛即阿弥陀佛。因为西方三圣,他感应不来,但是他念了佛,求生西方,所以遣变化的西方三圣来。他虽在临命终时发心念佛,亦是个行者,所以还得赞叹他‘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因为你口称佛名,诸罪消灭了,所以我现在来迎接你。
  ‘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化佛说过那话之后,这行者即见他自己所住的房子,光明充满,见了就生欢喜心,就立即死了。他的神识,就‘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生到七宝莲池,因为他造的恶业太多,念佛的时间很短,所以要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莲华才开。
  ‘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华开之时,那阿弥陀佛,他还是看不见,只看见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照著他。‘为说甚深十二部经。’前面说他活著的时候,只听到十二部经的题目,这个时候才给他说十二部经里面甚深的道理。‘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讲的大乘经典最深之理,他听见就生了信心,了解那个甚深的大乘道理,当时就发了发无上道心。无上道心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讲经讲到此,我们得注意,欲想成佛,非发无上道心不可,要发应在这个地方发,若是在这个地方不发,到了西方还得发,可是到了西方才发,就太迟了。在娑婆世界发了菩提心,回向西方,无论功行多少,往生总是在上三品,所以大家要注意:那个下品上生的行者,生到西方去,发了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他要在西方经过十个小劫之久,才具足百法明门,得入初地。初地就是欢喜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这下品中生的众生,和中品的众生,完全相反,在家弟子,受了五戒八戒,他们受了戒,不好好的持,犯了戒,出家弟子,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受了戒,不好好的持戒,亦犯了戒,这就叫做愚痴人。‘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五戒里面有盗戒,具足戒里面亦有盗戒,这里单独提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来,是因为这两个罪最重。僧祇物就是十方常住物,十方常住物,属十方的出家人所共有,若是偷了十方常住的财物,那个盗戒罪犯的最重。现前僧物是现前的出家人用的,不通于十方人。例如今天打斋供众,供的是现前的僧众,不通于十方。或者有人买些水果、毛巾、牙膏等物来供众,这都是分送给现前的僧众,分了就算。如果有人偷了此等财物,罪过最重。‘不净说法’即是说法的法师,说法说得不干净,贪名贪利。说法本是好事,但是他存了贪名贪利的心来说法,这种说法就给他自己的名利心染污了。‘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总指上面那些犯戒破斋,偷僧祇物的,盗现前僧物的,还有不净说法的人,没有惭愧心,造了一生的恶业,以诸恶业而自庄严,人家菩萨庄严身体,是头戴花冠,身佩璎珞,他却造些恶业庄严其身。‘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他造了恶业,因果报应,自应当堕地狱。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他平常不生惭愧,犯了戒,不怕堕地狱,到这临命终时,地狱火现前,把他烧得哇哇叫。可是这因为受了五戒八戒而犯戒的在家弟子,和受了具足戒而犯戒的出家弟子,他有他的善根,于是‘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善知识为他开示道:地狱相现前了,你看见猛火炽盛,你这口气一断,就要堕落到地狱里去,你赶快念阿弥陀佛,那阿弥陀佛有十种智慧力,有大威大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那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光,他有无量的智慧神通之力。‘亦赞戒、定、慧、解脱知见。’亦赞叹三无漏学,要持戒修定开智慧,还赞叹解脱、解脱知见。解脱者解脱烦恼的意思,具足知道己实解脱的知见,谓之解脱知见;合起来叫五分法身,是说法身具足这五种功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又叫五分法身相。‘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个时候‘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变了,地狱猛火变成了清凉风,这清凉风‘吹诸天华,’虚空之中,落天华下来。‘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就是来迎接这个人。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可是这个莲华不开,要‘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莲华开了,他看不见阿弥陀佛,只看见‘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两位菩萨以清净的法音,来安慰这个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这个人恶透了,作不善业,五逆大罪,他都造了,十种恶业全犯了,具诸一切不善业。一切净土经论,最容易得往生的,就是这十六观经。由此可见佛是大慈大悲,不舍弃一切众生,纵然造了五逆大罪,他还是要摄受你,只有这十六观经有这句经文,造了五逆大罪的人,还是可以生西方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这种人他应当堕落到三恶道去,经过多少劫,受无穷的苦,才得出来。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像这样的愚人,亦有他的善根,那是他前生前世的善根,今生造了五逆十恶的大罪,在这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了。善知识给他‘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注意这个念字,念是修观想、观念。‘彼人苦逼,不遑念佛。’遑字解作有空闲的时候。他这个人,为苦所逼迫,到这时教他观想念佛,他为苦所逼,观想不来,故说不遑念佛,亦就是来不及修观想念佛了。‘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善友即善知识,这个地方,对念字的意义,说得很明白,他道:你若是观念不来,就称名--称无量寿佛的名。‘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个临命终人,经善知识开示他,教他观想念佛,他观想不来,于是再教他口称佛名,口称佛名即十念法,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一口气算一念,再换一口气,再念一口气,这样名为一念,如此念十口气,便叫十念,不是念十声。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就是至诚恳切,一口气接一口气的念,念个十念,中间不要间断。因为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故,念念之中,就是每一念每一念都能消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这人命终之时,便见金莲华,现在他前面,像个太阳。‘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华之中,可是这个时间很长,满十二大劫,莲华才开。莲华开后,看见‘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实相就是大乘实相妙理。‘除灭罪法’即教他作实相忏悔,若能观想实相,一切的罪业都消灭了。‘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发菩提之心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总合起下三品来,名下辈生想,依次序算来,这叫第十六观。
  此经说下品下生的人,五逆十恶,无恶不造,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他用十念法,念佛念了十念,就生西方了。这就叫我们一定要相信,我可以生西方。因为我们的恶,不会恶到这个样子,我们念佛,亦不止念十念,所以你就可以相信,一定能够往生西方。
  以上正宗分第二科辨妙观讲完,再讲正宗分的第三科彰利益。



  有关“丙十六、下品生观”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乙三、彰利益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乙三、彰利益
选择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这段经文,判为正宗分第三科彰利益,即彰显佛说这卷十六观经的利益,故名彰利益。
  ‘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说是语时,是指上文佛说观无量寿佛法门,将十六种观行说完之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在会同闻,五百侍女者,因为韦提希夫人,本是皇后,今为国太夫人,所以她带了五百个侍女,亦同时在闻法。‘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前面韦提希夫人见到的是释迦佛放光,因光见到十方世界;以及阿弥陀佛放光,乃见到西方三圣,那都是他力,到这时才是她因闻佛说十六妙观,依法修观,这时以自己的观想力看到了极乐世界的广长之相,看见了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二大菩萨。于是‘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逮无生忍。’从所未有的,而今有了,所以心里生大欢喜,便豁然大彻大悟,逮无生忍,即是一下子就得到了无生法忍。这是指的韦提希夫人所得的利益。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五百侍女,都发大菩提心,愿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世尊当时就给他们授记:你们和韦提希夫人,通通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们生到西方,会得到诸佛现前的念佛三昧。
  ‘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随从佛来的护法诸天,无量无边,闻佛所说这十六观经,又见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蒙佛授记,因此都发无上道心。
  以上第二大科正宗分讲竟,以下是第三大科流通分,这流通分亦分两段:一、王宫,二、鹫山。



  有关其他文章
· 下一页:甲三、流通分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甲三、流通分
选择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乙一、王宫流通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佛寿名。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当何名此经,是谓佛已把经说完了,请问此经叫什么名字?这个法们的最切要义,应当怎么样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应该取这么个名。十六观经,是观西方依正二报,因为我们中国人,说话爱简单,翻译经典的人,只翻作观无量寿佛经。当知佛给这个经取的名题,是应该这么讲:先观极乐世界,再观无量寿佛,再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应该这么样为此经题目。‘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亦应该取这么个经名,因为修十六观想是净除业障,回向发愿亦是净除业障,乃至于称念佛名,都是净除业障,除却了业障,就能生到阿弥陀佛座前,所以应该取这么个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你好好的受持,领纳于心,持忆不忘--不要把它忘失了。‘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你要注意,若能修此观想念佛三昧,你现身就能见到无量寿佛,并及二大士--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能闻到西方三圣的佛名和二菩萨名,就能除无量劫的生死之罪,何况作观想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假若能作观想念佛者,当知此人便是人中最洁白又最清净的芬陀利华--白莲华。他是人中最清净的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为他最胜的道友,作他的伴侣。‘当坐道场,生诸佛家。’他将来要成佛,没有成佛之前,已经生到诸佛之家了。‘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佛再督促阿难尊者道:你要好好受持这个话。‘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佛寿名。’你若是受持我所说的经,即等于持那无量佛寿的名一样。‘佛说此语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此经先是佛在王宫,金口宣说,后来回到鹫山,又敕阿难尊者,复说一次,故有王宫流通和鹫山流通之分,以上是王宫流通。



  有关其他文章
· 下一页:乙二、鹫山流通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乙二、鹫山流通
选择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耆阇崛山即是灵鹫山,简称鹫山。这个地方有个疑问,就是佛来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足步虚空,只是在灵鹫山忽然隐没,看不见了,而在王宫出现呢?那就是证明佛无来无去。这时候回去,佛怎么足步虚空呢?这是叫灵鹫山的大众注意,知道佛在王宫里说了十六观经,看吧!佛现在足步虚空飞回来了。这是增加灵山大众的信心。‘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这是记叙佛由王宫回到灵鹫山,敕令阿难尊者,为灵山大众,重述此经,故曰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诸天龙夜叉,这就包括天龙八部,道俗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上来十六观经,开讲完毕,其中观想念佛,是上根利器的众生;中根众生,观想不来,回向念佛是中根;下根众生只好依第十六观,持名念佛。我们这志莲精舍,去年五月间,讲过阿弥陀经,那阿弥陀经就是持名念佛。我们生逢末法时代,善根浅薄,业障深重,虽然没有造五逆大罪,恐怕亦是破斋犯戒的地方很多。但是一句阿弥陀佛总会念的,有信心,有愿力,念阿弥陀佛名号,一定得生西方。信、愿、行具足,是为往生净土三资粮也。这里第十六观的持名念佛,应和阿弥陀经接起来,研究阿弥陀经,好好的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到西方,即了脱生死,证了无生法忍,再回来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有关其他文章
· 下一页:跋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5-11-10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4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9 02: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