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711|回复: 118

[整部佛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讲记---道源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4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道源法师讲述 广化法师记
  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及往生论。本精舍以往已讲往生论及阿弥陀经,现在续讲观无量寿经,此经又名十六观经,谓此经内容为十六种观念法门也。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净土宗才可以兴盛起来。在同等重要中,又有差别,即观经较弥陀经、无量寿经。尤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要者。大乘佛法中,最高的是华严经,我们每天作晚课蒙山施食时,必念华严经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谓欲了知的是什么?即是欲了知三世诸佛是何处来,应从自心中求,佛教大乘法,凡是心外求法都名外道,须观法界性,了知三世一切佛,统统在我心内,皆是我心中造出来的。十六观经教人观想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先造一尊佛出来。能造一佛,即可造十方三世佛,这就是十六观经告诉我们心造诸佛之法。然若不研究观无量寿经,则一切唯心造,徒具空理而已。故须研究十六观经,才能知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道理,这个道理通华严经亦通禅宗,是大乘佛法中最高理论,这十六观经上统统有。
**  
  经前玄谈
  略释经题
  正释经文

  甲一、序分
   乙一、证信序
   乙二、发起序
  甲二、正宗分
   乙一、明净业
   乙二、辨妙观
    丙一、日观
    丙二、水观
    丙三、地观
    丙四、树观
    丙五、水想观
    丙六、总观
    丙七、华座观
    丙八、佛菩萨像观
    丙九、佛身观
    丙十、观音观
    丙十一、势至观
    丙十二、普往生观
    丙十三、杂明佛菩萨观
    丙十四、上品生观
    丙十五、中品生观
    丙十六、下品生观
   乙三、彰利益
  甲三、流通分
   乙一、王宫流通
   乙二、鹫山流通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前玄谈
选择字号
**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  弟子振教 谨记
  道源老法师一九七六年冬讲于台北志莲精舍

**  经前玄谈
**  中国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净土宗属八大宗派之一宗。我们这个讲经的志莲精舍,属于净土宗之道场,志莲者志求往生莲邦也。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及往生论。本精舍以往已讲往生论及阿弥陀经,现在续讲观无量寿经,此经又名十六观经,谓此经内容为十六种观念法门也。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净土宗才可以兴盛起来。在同等重要中,又有差别,即观经较弥陀经、无量寿经。尤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要者。
大乘佛法中,最高的是华严经,我们每天作晚课蒙山施食时,必念华严经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谓欲了知的是什么?即是欲了知三世诸佛是何处来,应从自心中求,佛教大乘法,凡是心外求法都名外道,须观法界性,了知三世一切佛,统统在我心内,皆是我心中造出来的。十六观经教人观想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先造一尊佛出来。能造一佛,即可造十方三世佛,这就是十六观经告诉我们心造诸佛之法。然若不研究观无量寿经,则一切唯心造,徒具空理而已。
故须研究十六观经,才能知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道理,这个道理通华严经亦通禅宗,是大乘佛法中最高理论,这十六观经上统统有。
我们最高法门是顿教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成佛如何成?见了本性,就成了佛。本性在何处?本性就在我们心中。我此心中就具有佛性,见了此佛性,就成了佛,所以叫做顿教禅宗。此是禅宗教人顿悟之法。如何使凡夫心观想成为佛性?
十六观经教你观想方法,照著十六观经修,就可观想得一尊佛出来。所观的是谁?观的就是阿弥陀。阿弥陀佛不出我自心,西方极乐世界,亦不出我自心。平常讲最高理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若不依十六观经修观想,则所说者,皆是些空理。自性弥陀,你心里唯弥陀不来,唯心净土,你心里亦净土不来,此何故?我们的心是妄想心,怎能变得弥陀出来!我们的心是染污心,怎能变得净土出来!但得有个方法教他变,十六观经教我们观想变现西方极乐世界庄严,观想变现阿弥陀佛庄严,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皆是我心中所造,那么西方极乐净土,即是我自心净土,弥陀即我自性弥陀。每天晚课中,唱著‘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此偈即出自十六观经。所谓白毫宛如五须弥山,绀目有如四海之大,试问脸孔须有多么大?才能容纳此毫此目。此话从何说起?即十六观经有此观想。由此可知净土三经中,十六观经为重要中之重要者。若是净土宗没有十六观经,不须外道捣蛋,即禅宗就早已将净土宗打椡了。禅宗自六祖以后,风行全国,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
幸而净土宗十六观经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语,非心外求佛,非心外求净土,我自心即是佛,我自心即作佛。十六观经有此二句明文,任何高深的道理,亦超不过此二句妙理,所以净土宗,不会被任何力量所消灭,即在此也。
**  十六观经是观想念佛法门;阿弥陀经是持名念佛法门,即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十六观经是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观想成功,再观想西方三圣的正报庄严;观想成功之后,再观想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作莲花合想,作莲花开想,作花开见佛想。凡此皆是自己观想成就,故名观想法门。佛教何以有观想、持名、……等种种念佛法门?因众生根机不同故也。
**  此十六观经之观想念佛与弥陀经之持名念佛,不相妨碍,况且十六观经最后三观即持名念佛,若持名念佛多年,有所领会,则继续修持名念佛,亦可不修观想之行,但不可不知十六观经之理。
若不知十六观经之理,则信愿行三者中信心易退;因对净土道理不明了,遇禅宗人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或遇密宗人说三密加持即身成佛,你的信心立即动摇。信心既动摇,愿行随之而退,不能自利亦不能利人。再去参禅、禅参不好,去学密;密学不好,此叫不能自利。既不能自利,亦不能利他。何以故?你对净土道理不了解,经他人一批评,已误会自己修净土是走错了路,又如何能去弘扬净土?是故不能自利利人。
我佛入灭已二千五百余年,正法一千年过去了,像法一千年亦过去了,现在乃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欲想自利利他,除了净土法门以外,别无他法。若是说的尽高,做却做不来,如何能自利利他?所谓自利利他者,自他同了生死之谓也。欲了生脱死,须是足踏实地修行,非说大话可了生脱死。所以真正发心了生死,除净土以外,别无法门可了。欲想度众生了生死,除净土法门外,亦别无其他法门也。
**  十六观经注疏,有智者大师疏,以解经文;四明尊者妙宗钞,以解智者疏;又有善导大师四帖疏;另有黄智海居士的白话解。皆是此经疏注中之佼佼者,可作研读之参考。
**  以上经前玄谈竟。


  有关“经前玄谈”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略释经题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略释经题
**  道源法师讲述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  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经字是通题,为通别一对。别题又分二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观字是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是为能所一对。‘佛’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梵语佛陀或佛陀耶,中国话译为‘觉者’,大觉大悟的人,就叫做佛。社会上有大学问的人叫学者,佛非迷愚之人而是觉悟之人,故云觉者。为何不直译作觉者?因佛字的觉义,含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诸义,故不翻。凡夫不能自觉,正所谓不觉不知;声闻虽能自觉,而无悲心,不能觉他;菩萨虽能觉他,觉行欠圆满;唯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为超出九界之上的大觉者,故名为佛。世间人凡事好起分别,若劝他信佛,他要问问:佛比天公、仙公谁大?须知佛比天公和仙公都大,又比罗汉、辟支佛、菩萨大。佛是最高无上,故曰:‘天上天下无如佛。’这个佛即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出生在印度迦毗罗国,父号净饭王,母名摩耶夫人,但是此示现印度之佛是化身佛,化身佛是度凡夫二乘人者。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理体,理体无相,虽是无相,但是凡夫若想成佛,非证得此理体不可。如何证法?必须修行用功,修行用功是因,结果证得的佛果,即报身佛──修行之果报。此报身佛,唯菩萨能见,二乘凡夫无法见到。佛是大慈普利一切,为使二乘凡夫能见到佛,故有化身佛──乃变化出来之佛身。此三身,非一非三,即一即三。若是菩萨根机者,所见的是报身佛,二乘根性人见化身佛。化身从报身出,报身由法身来。故法、报、应三身,即为一身。十六观经属大乘经,是报身佛所说之法。刚才说过三身即一身,亦就是生于印度之释迦佛,你是个大乘,看见佛是报身佛;你若是小乘,则所见为化身佛──但见他是一个老比丘而已。‘说’者说法,世尊成道之后,即说法度生,说了四十九年法,一直说到入灭之时还在说。凡佛所说之法,就是法语。法是何义?即教众生了生脱死之方法也。佛愈是说法,众生就愈得了生脱死之利益,我们凡夫虽然说了数十年,但很少有利益众生者,尽是说些空话,为何不学讲经呢?佛说者,即说法也,上次讲弥陀经时,讲过,说者悦所怀也。佛说法为何欣悦?佛说之法能度众生转凡成圣,了生脱死,故胸怀欢悦。
**  ‘观’者观想、观照。能观之智慧,须大悟之后,智慧才能启发,在未开悟之前,此名为识。为什么作观想,得转识成智?因所观者为阿弥陀佛。观想阿弥陀佛,妄识即转成智慧。我国八大宗中,有唯识宗,唯识宗讲究用功,转识成智。今此十六观经之观字即是转识成智之法。这个妙极了,你观想阿弥陀佛,你的妄识,就转成智。因为识是妄想心,妄想心想的是凡夫境界,天天想凡夫境界,故为妄识。现在叫你观想佛的境界,你的境界就变成佛的境界,佛境界那还有妄识呢?当然已转识成智了。观字之妙,妙就妙在这里。
**  ‘无量寿佛’即梵语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之教主。此经内容令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今仅云观无量寿佛者,举正报以收依报,述化主以包徒众也。
**  以上讲解别题之义,下讲通题经字。
**  ‘经’字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下契众生之机者,每部经有他所契化之机,唯有净土经,下契众生之机,则三根普被,最为殊胜。
**  经题讲竟,今讲译者。
**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疆良耶舍译
**  ‘刘宋’者简别非是赵宋,而是南北朝时,刘裕开国之朝代名。中国的历史上,有两个宋朝,一个是刘裕开国,一个是赵匡胤开国的,故今用刘宋以简别之。‘西域’即今印度。‘三藏法师’者,凡是博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皆得名三藏法师。‘疆良耶舍’,此云时称,法师于宋文帝元年来中国,住南京钟山道林精舍。曾翻译此经及观药王药上经等。


  有关“略释经题”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正释经文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8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正释经文
**  道源法师讲述
**  甲一、序分
**  乙一、证信序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  今天开始讲解经文。
**  凡是佛经,皆有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又分两科:(1)证信序,(2)发起序。今先讲证信序。
**  上面这段经文,即是证信序。此段经文,是世尊将入涅槃之时,阿难尊者问佛:世尊圆寂之后,弟子们结集法藏,一切经首,应安何等字句?佛答:‘一切经首,应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地点,与大众某某等若干人俱。’此即经家所谓六成就。因为佛住世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说的统统是因缘法 ── 一切法皆从因缘生。世尊开法会,自有开法会的因缘,但必须有此六种因缘,才能成就法会,所以每部经首,必须将它说一说。有此一段经文,就可证明这是佛说的经,故名证信序。佛教大小乘经,都是阿难尊者所背诵出来的。佛弟子中,各有一个第一,而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多闻第一,按现在名词,叫做记忆力特别强,他有此大智慧,佛所说的法,他都能背诵出来。故结集法藏时,大家公推阿难尊者升座,代表佛说法,将佛住世讲过的佛经,一一背诵出来。阿难尊者于是在宣讲每一部佛经之初,必定宣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地点,与某某大众等若干人俱。’然后宣说该部佛经之内容──正宗分及流通分,如何如何,经大众通过之后,记录起来。那时印度尚未发明纸,而是用贝多罗树的树叶纪录的。此即成为佛教最原始集结的法藏。
**  以下分别解释六成就意义:
**  ‘如是我闻’,此一句经,有两个成就,‘如是’二字为信成就,‘我闻’二字为闻成就。如是二字,古来祖师解释经时有很多种,我平常讲经,都分三种解释。第一、如是二字是‘显理之词’,显真如实相之理。今先消文,怎么叫如,怎么叫是?不异名如,无非曰是。既已消文,再来显理。一部经有一部经的理,现在就讲这部十六观经之理,十六观经之理,怎么名如?怎么叫是?十六观经所讲的是什么理呢?所讲的是实相妙理。实相妙理,三世不易。不易就是不变易,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亦复如此,永远不变的,若是有变动,便成了生灭法。实相妙理,他是不生不灭的,所以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他都不会变动,三世不易故叫做如。今观经所显者,实相妙理;实相妙理,三世不易故名‘如’。怎么叫是呢?依实相妙理,观想念佛,绝对无非,故曰‘是’。以此显十六观经之理体。第二种解释,信顺之词。佛所说法,为弟子者,皆当信仰顺从,若不信仰、不顺从,便不名如是。‘如是’者表示我们信仰,我们顺从。这就叫信顺之词。第三种解释,‘如是’二字,指法之词。如是即指这部十六观经,观想念佛之法,此是最浅显之解释。有了指法之词的浅显解释,意义已明,何必还要作显理及信顺之重释?答:必须如此解释,何以故?须知‘如是’两字,指十六观经之法,而十六观经之理,你若不懂,就必须去听讲,听讲就必须信顺,如不信顺,听了等于未听。能信顺者是我们的心,所信顺者为实相妙理,观想念佛。观想念佛,还须依实相妙理。佛说每一部经,都以实相妙理为体,所以要显理。由浅入深,再由深讲到浅,有此三种的解释,才能曲尽义理。为什么将信成就列于经首?因佛法如大海,唯信为能入。世间有‘望洋兴叹’之语,佛法亦如是,若无信心,不能深入法海,得不到法益,徒自‘望法海兴叹’。
**  ‘我闻’二字是闻成就。我者阿难自称之词。因为世尊圆寂之后,阿难尊者于结集法藏,升座说法之时,诸佛加被,顿时庄严如佛,大众心疑是否阿难已成佛?所以阿难先为表明,如是法门,乃我亲从佛闻,非属己智。‘如是我闻’一语出口,群疑顿息。今将‘如是我闻’四字联起来解释,即如是 ── 十六观经,是我阿难亲从佛闻。阿难尊者自说我闻,亦即勉励我们众生,要多闻法。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尽用眼看,还须耳闻。以我国的佛经来说,凡是国学有基础的人,多看几部祖师注解,亦可了解佛经,但是很费气力,不如去听经,看六小时的经,不如听二小时的演讲,来得明白。可知听经要比看经好。因为看经看的多了,看后忘前,听经即无此弊。而且听经时,一心谛听不但不会忘,又可联想到其他经论,触类旁通,所以要多听经。现在末法时代听经机会非常少,遇有讲经机缘,应当放下一切,发心去听。听经时,须专心谛听,听得法喜充满,将坐久腰酸背痛之事忘了,不知时间之已到。所以劝各位要发心多听讲经。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乙二、发起序
选择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从尔时王舍大城起,至教我观于清净业处止,这段文字叫发起序,叙说发起此时六观经的因缘。前面证信序的六成就,每部经都大致相同;此发起序,各经各异。而这部十六观经更是特别不同,就是儿子欲杀老子要杀母亲,以这么一段文来作发起十六观经的因缘。

  ‘尔时’就是释迦世尊与大比丘众及诸大菩萨在灵鹫山说法的时候。正在此时,王舍城发生了一件逆伦之案,就是儿子要杀父亲,要杀母亲。‘王舍大城’是古印度第一大国──摩竭陀国的首都,此城很大,故云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国王的儿子立为储君的叫太子。名字叫‘阿阇世’,阿阇世的意义,中国话叫未生怨──未曾出生就是冤家。又名折指,因他出生之时,从高楼跌下,未曾跌死,仅折断一小指,故名折指。这二个名字,太子长大之后,听了都会不开心的,于是宫中的人另外给他作个比较好的解释,叫做善见。就是说善能见到高深的道理,别人不了解的道理,他都能了解,故名善见。这是恭维他的好听的解释。‘随顺调达恶友之教’调达者,提婆达多之异译也,华言天热,因他出生之日,天气特别热,故名‘天热’。

另一种解释,天上气候本是不热,他出生之日,天人心中热恼,谅非吉兆,天人皆有神通,以是用天眼观察,照见此一小孩──提婆达多,将来必定害佛,要造出佛身血之罪案,故名天热。此调达是阿难之亲兄,他很聪明,出家之后,以恶心想学神通,先向佛求学,佛不传授给他,只教他修无常观。又向舍利弗等学,大众皆不传授给他。最后,他命令阿难教他,阿难此时仅证初果,未得他心通,不知调达之用心,遂将从佛听闻得来之神足通口授给他。神足通又名身如意通,即是身体能在空中飞行自在之神通。调达既学会了神通之后,名利心愈重,见佛受大众供养,心生嫉妒,尤其见到国王去供养佛时,饮食、衣服、珍宝等物,大车小车的装运送来,心里更是妒火如焚。他不能得到国王的供养,于是运用神通去蛊惑太子,希望太子能供养他。他飞到太子宫的上空中,示现种种神通变化,或现大身,或现小身,履水如地,入地如水,或上身是火,下身出水,或现于虚空中,坐卧自在,种种神变。

太子见了,心生欢喜,问是何神?宫中有人见到过调达的,便对太子说:此是阿难之兄,佛陀之弟子调达,与太子有缘,特来度化太子的。太子以手招他下来,调达便变作又白又胖可喜可爱之小儿,投入太子怀中。太子把他抱坐膝上,百般抚弄,并以口接吻,吐个口水到他嘴里,调达为邀太子之宠,忍辱咽下。即恢复本形,与太子说法,说的尽是供养之法,激令太子供养他。他说国王护世尊的法,每次都送五百车的供养,供养佛和供养大众僧;我的福报不够得到国王的护法,但是我与太子很有缘,希望太子你能供养供养我,亦是我出家修行的光荣。太子以是答允亦如父王一般,供养调达饮食衣服等五百车,随即送去。调达既得太子的五百车供养之后,贡高我慢之心更加炽盛,便去见世尊,要求佛将大众僧团领导之权交给他,由他代表世尊化导,世尊年老了,应当休息。佛因调达在宫中示现神通,咽下太子唾液之丑行,丧失僧格,正要申斥他,见他反而前来索众,于是呵斥道:我弟子中智慧第一之舍利弗,和神通第一之目犍连,尚不给他,怎能给你这‘食唾之人’──食口水之人。

调达索众既未得逞,便想害佛,而自作新佛。佛须有大护法,于是复去离间太子,唆使行逆,说道:世尊年迈,应当退休,我作新佛;老王年迈,亦当退位,你作新王,护我的法。新王新佛,共治天下,岂不快哉!太子闻言,遂道:这样好是好,我亦想作国王,但是我的父亲还在世,君临天下,怎么办呢?

调达说:你把他杀掉就好了!阿阇世闻言一惊,问他何故口出此言?调达说:我说此话,是有道理的,按因果报应而说的。你知道你何故叫阿阇世?阿阇世者,义为未生怨,因你尚在母胎之时,算命先生说,你出生之后,将来一定会害父害母,故名未生怨。于是你父亲天天设法害你,到你出生之初,便将你由楼上摔下来,幸亏你命大,没有跌死,只跌断一小指,故名折指。

如此看来,你父亲与你,有什么恩爱呢?你何不报他的仇。于是阿阇世太子随顺恶友调达的教唆,‘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收执就是关闭起来。做国王的父亲叫父王。他父亲的名字叫频婆娑罗,频婆娑罗华言模实,意思是说他的身体很健康很结实。他是摩竭陀国的国王,阿阇世把他收执起来,‘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幽闭就是关闭。七重就是一重一重有七重的门禁。阿阇世太子把他的父王,关闭在七重门禁的房子里,‘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制是禁制。禁制群臣,任何一个人亦不得前往探视。他的意思,欲把老王饿死。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0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 国太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麦少),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食(麦少)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麦少)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  阿阇世太子把他的父王关闭起来,禁制群臣,任何人都不许去看。但是他没有命令禁制内宫妇女去看。这个时候‘国太夫人,名韦提希。’韦提希翻译中国话叫做‘思维’,就是她善于思维。‘恭敬大王’大王就是她的丈夫,她对他很恭敬。大王被他的儿子关闭起来了,她没有办法,可是她对大王,还是很恭敬。他儿子禁制群臣去看大王,要把大王饿死。她恭敬大王,就设法要送饮食去救大王,不敢明的送,于是‘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麦少),用涂其身。’先洗澡把自己身体洗干净,然后以‘酥蜜’酥即奶油,蜜是蜂蜜,‘(麦少)’是炒熟了的面粉。以奶油、蜂蜜,和炒熟了的面粉,调和起来,涂在身上,外面穿上衣服,不给人看见。‘诸璎珞中,盛葡萄浆。’璎珞是国太夫人身上挂的庄严饰品,她将身上挂的璎珞,其中灌满葡萄浆。‘密以上王’密是秘密,上是奉上,秘密的奉上给大王。‘尔时大王,食(麦少)饮浆,求水漱口。’这个时候,大王吃过了国太夫人奉献的(麦少),饮了葡萄浆,再求一点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漱口以后,他关在房子里面,这时候就想起求佛法了,于是合掌恭敬,对著耆阇崛山,遥远的礼拜世尊。拜过之后,而作是言,也就是开始祷告。于此应知,漱口是怎么一回事?不是大王的生活习气太利害,到这个时候,没有饭吃,国太夫人偷偷的送点东西来给他吃,吃了东西还要漱口。话不是这样说,吃了东西要漱口,这是一种礼节,不漱口不敢和世尊讲话。佛制的戒律明白规定,吃过饭之后,一定要嚼杨枝,(即今之漱口或刷牙)不嚼杨枝,不能念经,不能念佛,这是一种礼节,不可当作生活习惯看,乃是表示恭敬。漱口以后,才可以合掌、恭敬、行礼、祷告。他祷告什么?就是我现在被关禁七重室内,不敢劳请世尊驾来,可是我平日有个最亲近的善友,就是大目犍连尊者。‘而作是言’,就是遥远的对著耆阇崛山,和世尊说话:‘大目犍连是吾亲友’此亲友两字,有的注解书,解作亲戚朋友,其实不是。亲是亲近,友是善友,此谓大目犍连,是我平日常常亲近的善友(善友今时一作道友或莲友讲),他是神通第一的尊者,佛的右首弟子。‘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我求目犍连尊者来干什么?愿兴慈悲,授我八戒。因为我常常听他说过:出家人要种出世因,应当受八关斋戒。平时我只听得讲,没有发心受过八戒,现在我被我的坏儿子,把我关起来,要我的老命,所以想到要受八关斋戒了。
**  八戒又名八关斋戒,是在家人临时受的出家戒。在家人为家务所累,想出家不能出家,佛特开方便,著令临时受个人八关斋戒,权当一日一夜的出家人。八戒就是沙弥戒的前九条。八戒的前五条以五戒为基础: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若是你们居士发心受八关斋戒的,应知此八戒以一天一夜为期,今天上午受,明天天亮,戒体自然结束就没有了。故在家居士有夫妻的受五戒不犯邪淫就可以了,但是受八戒时此一日一夜,夫妻必须分床卧,还要分开房间睡觉,因为要做一日一夜的出家人,即当如此。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和五戒相同。第六、不著香华,不香鬘涂身──这和五戒不同了,受五戒的居士,尤其女居士头上戴花,身上涂香都不犯戒;但是八戒不行,在受持八关斋戒期间,不得佩带香华,亦不得香油香膏涂身。第七、不歌舞倡 ──你若是个五戒居士,自己唱歌跳舞,或人家唱歌跳舞时,去看去听,都不犯戒。但是受八戒时,却不许唱歌跳舞,不得奏音乐;人家唱歌跳舞,亦不许去看,不许去听。第八、不坐高广大床──五戒居士可以坐卧高广华丽的眠床,但是八戒必须换个小点朴素的床。这八条叫八关,关者关闭,把邪恶之门关起来。第九、不非时食,即过午不吃饭,这叫斋。此第九条和前面八条戒,合起来就叫八关斋戒。即是沙弥十戒中的前面九条戒。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时目犍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时者即频婆娑罗王在七重室内祷告之时。世尊有神通,目犍连尊者亦有神通,大王在那边一祷告,目犍连尊者就知道了,他知道国王遭了难,在那边请求他为大王授八戒,所以当时就来。来时是乘神通来,为欲显示神足通的速度,故谓‘如鹰隼飞’。鹰隼是形容词,鹰是老鹰,大家都知道的。隼是鹰的属类,亦叫鹞子。鹰隼飞行极速,什么鸟亦没有鹰隼飞的快,这里藉以形容目犍连尊者的神通飞得很快──如鹰隼飞,实际神足通要比鹰隼飞快得多。‘疾至王所’,疾字是疾速之意,谓很快就到国王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今天如是来为王授八戒,而且天天如是,来为大王授八戒。为什么要天天来为王授八戒呢?第一、佛制八戒,是一天一夜受持的戒法,如戒文云:‘第一不杀生是八关斋戒,汝一日一夜能持否?’八戒一斋,逐条审问‘一日一夜能持否’?答:‘能持’。即表示接受了这个戒法。八关斋戒就是沙弥戒的九条戒法,沙弥戒、沙弥尼戒是一样的,统统是十条戒,一至第九条戒,如前所说,其第十条为银钱戒,‘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出家人不捉摸银钱,可以过活,因为佛制戒规,令在家弟子要供养出家的僧尼衣食,所以他们可以去扥钵化饭吃,他们不要金钱亦可以生活;在家弟子则不可能,在家弟子没有钱就不能生活,所以在家居士要想临时过个出家生活,只受九条沙弥戒,第十条银钱戒就不受了。这里说受戒规矩,讲经讲的是频婆娑罗王,听经的应该会归自己。就是要劝请诸位,尤其在家居士,你们要发心受八关斋戒。
五戒是长行戒──终身戒,尽此一报身,终生受持的戒。八戒是加行戒──加工进行,加工夫上去,我虽不能出家,要做一天一夜的出家人,这只有一天一夜的戒体。八戒和五戒不同之处即在此。八关斋戒一共九条戒,前面八条戒是帮著第九条斋法的,斋者齐也,齐午不食也──斋即过午不吃东西,你今天若是欲做出家人,第一个戒规就是过了午不吃东西。这叫斋法,以这条斋法为主,以前面八条戒为副,八关斋的关,即关闭、关门──关闭邪恶之门。若犯了前面八条戒,就等于打开了邪恶之门,邪恶便入汝身心,使你身心受到染污。所以用前面八条戒,关闭邪恶之门,使身心清净;身心既得清净,然后才受持第九条的斋法,故名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以斋为最重要之戒,故受八关斋戒,应于上午受,下午不能受,因为只有一天一夜的戒,若是下午受,这条过午不食戒,没有办法受,所以一定要上午受。此一戒法规矩,希望出家师父和在家居士,都要记著。若是上午受了八戒,这天中午应该注意,午餐不要过午,八戒戒体只有一天一夜,到了明天天亮之时,戒体自然没有了。
于此附带一说:在家五戒不戒正淫,在家菩萨戒亦不戒正淫,大家不懂戒法,有人好不容易发心受在家菩萨戒,遇上一个冒充内行者,瞎讲瞎说:‘你年轻轻的,有夫有妻,怎么去受菩萨戒?’这人自以为很内行,其实他是假内行,佛陀制的菩萨戒分出家和在家,某甲求受的在家菩萨戒,不是出家菩萨戒。在家菩萨戒是不戒正淫的(在家菩萨,惟每月六斋日加行八戒,其余时间不戒正淫。)在家戒中戒正淫的只此八关斋戒,只有一天一夜。大家要记清楚,因为讲戒的机会很少,故此顺便说一说。现在言归正传,频婆娑罗王这时遭了灾难,要受八戒,并没有出家人劝他受,是他自己发的心;他既遭了灾难,关在七重室内,他怎么发了心?他过去听过的,这就是‘佛法难闻’,他已经闻道了,可谓有大善根。可是‘富贵修道难’这一难关,他还没有破。
‘佛法难闻’这一关他已过来了,他听了不少的佛法,他早就知道应该受八关斋戒,但是他没有受,没有受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国王,是大富贵人,不愿受约束,所以没有受,这就叫‘富贵修道难’。这时遭了难,才想起来,要受八关斋戒才好,于是发心要求目犍连尊者来为他授八戒。此处说到频婆娑罗王如是因缘,有善根能闻到佛法,但未脚踏实地的真正修行,因为‘富贵修道难’也。反观我们自己本身,我们亦是闻佛法的善根有了,而脚踏实地的持戒的工夫,恐怕都不够,自己应该反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佛法应知道,什么叫佛法?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佛法。三无漏学,第一是戒学,第二定学,第三慧学,犹如三重楼,必须先到头一重楼,再到第二重楼,再到第三重楼。学佛法目的在开智慧,成了佛便叫一切智人。智慧怎么开?要开智慧,须学禅定,没有禅定工夫,智慧不会开;怎么能得禅定工夫?必须持戒清净。学佛应按次序进修,不能投机取巧。现在我们佛门中,大家都在研究佛学,都在研究禅宗,你可曾听说有谁研究持戒?这都叫做越级。研究佛学就要求开智慧,研究禅宗就要得禅定,能以大彻大悟。不研究戒等于第一重楼没有上,要上第二重楼、第三重楼,这样的路线,走的对吗?一定要栽跟斗的!因讲戒定慧的次序,劝请诸位要发心持戒,发心修定,再求开智慧。此处讲频婆娑罗王‘日日如是,授王八戒’,即是说目犍连尊者,天天都来为国王授八戒。刚才说过,为什么要天天受?因为八戒的戒体是如此,一天一夜戒体就没有了,所以明天再来。第二、目犍连尊者固然是受了佛的慈命,还有一种慈悲心加被他,因为国王被关在七重室内,连饭都不给他吃,生命非常危险,他的苦恼大,好在他有善根,过去亲近过佛,闻过佛法,现在要受八戒,受了八戒,他得点法乐,以现在的普通话,就叫得点安慰。每天去给他受八戒,即每天给他得点安慰,驱除他的苦恼。这是世尊的慈悲,目犍连尊者的慈悲,要每天每天给他受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说日日受戒,是世尊和目犍连尊者的慈悲,是我们推想出来的,这里经上就有明文为凭。世尊亦遣的遣字,解作派遣,谓世尊派遣另外一位尊者叫富楼那的。富楼那译成中国话叫满慈子,他在诸大弟子之中说法第一,能代表佛说法,故派此富楼那尊者为王说法。频婆娑罗王所请求的是请世尊派遣目犍连尊者为他受八戒,并没有请求派富楼那为他说法,为什么派富楼那去为王说法呢?这就证明佛的慈悲。受戒虽然得到安慰,但是苦恼不能解除之时,非得说法不可,说法是明理的,把世间苦、空、无常、无我,以及因果报应之理和他讲,使他自己心里了解,他自然不生烦恼了。所以每天给他受八戒,每天派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来为他说法,如是经过三七二十一天的时间。在此三七二十一天之中‘王食(麦少)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阿阇世太子把他父王关闭在七重室内,目的欲把他饿死,故不许任何人给他送饭吃,可是他没有禁止老国太去见国王,因此老国太韦提希夫人每天给老王送(麦少)蜜,他食了(麦少)蜜,得滋养生命;又有目犍连尊者和富楼那为王授戒和说法,滋养他的法身慧命。所以老王的身体不挨饿,精神上很愉快,面容的颜色非常好看,很和悦。他一点烦恼也没有,表示很欢喜的样子。

**  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太夫人,身涂(麦少)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  一个人不吃饭,七天就可以把他饿死,最长的饿三七二十一天决定可以把他饿死了。阿阇世抱这种知见来问守门的,在他心里想他的父亲已经饿死了,所以他问守门的‘我父王今天还存在不存在?’守门的人依实答道:‘大王!’这时阿阇世把父王关闭起来,已篡位为王,故守门者称他为大王,而不称太子了。‘国太夫人,身涂(麦少)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说是父王至今还存在,没有饿死。为什么?因为他天天有东西可吃。谁给送饭呢?没有人给他送饭,而是国太夫人,每天来奉上她的(麦少)蜜,在她的璎珞中,都灌上葡萄浆,持用上王。大王食了东西,滋养生命,故未饿死。这是说国太夫人给他送东西吃。还有‘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沙门是出家人的通称,梵语沙门,翻成中国话叫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故号为沙门。这个地方就是说有个出家人,出家人是谁?一个是目连,一个富楼那,他们都会飞,打从空中来,来了就为王说法,‘不可禁制’。守门的人,他要照实话讲,可告无罪。第一、国太夫人,我不能禁制,大王没有下命令,禁制国太夫人来,所以我不能禁制她。第二、两个沙门会飞,从空而来,我禁制不了。此是守门人照实禀白阿阇世之语。‘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阿阇世恨他父亲,欲把他饿死,结果饿了二十一天,没有饿死,而是他母亲,给他父亲送东西吃,所以发了怒,破恶口骂他的母亲‘我母是贼’。母亲怎么是贼呢?因为父亲就是个贼,她‘与贼为伴’,所以我母亲亦是个贼。‘沙门恶人’,沙门本是善人骂作是恶人,‘幻惑咒术’,用幻化迷惑人的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使我父亲,饿了二十一天了还没有死。他这一发了怒,不但破恶口骂他母亲,骂出家人,还要杀他母亲。‘即执利剑,欲害其母。’他要把他母亲杀死,是因为我父亲不死,就是母亲你送东西给他吃的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这个时候,跟著阿阇世的有两个大臣,‘时有一臣,名曰月光。’是先说这一个名字叫月光,‘聪明多智’是赞叹他的德性,他是大官中最有智慧的一个大官;并且还有一个叫做耆婆,耆婆不是大官,所以两个臣子,说做一个臣子。耆婆是阿阇世同父异母之小弟,频婆娑罗王的后宫不止一个王后,阿阇世太子是正宫王后韦提希夫人所生,而耆婆是贵妃奈女所生。耆婆翻成中国话叫做固活──固者固定,活是活命,他是一个大医生,当时人都称他为神仙,号为神医,谁有了病,请他治疗,固定,即决定也,决定可以活命,故名固活。耆婆国人对他尊敬的了不得,他是救命的神仙。那月光国人亦对他尊敬的了不得,他聪明多智,智慧第一。这两个人出来,就是劝谏阿阇世,‘为王作礼。白言:’他们都是居于臣子的地位,还是为王作礼,仰白于国王:‘大王!臣闻毗陀论说,劫初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毗陀论经是印度婆罗门教最高的一部经典,前天讲过,印度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就以毗陀论经作彼国之历史,凡是研究学问的人,都得研究这部经。以这部经的话作根据,那么他们认为所说的话都是对的。这两个大臣都看过这部毗陀论经,故引这毗陀论经说:自从劫初以来,即我们中国话开天辟地以来,或从古以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有一万八千之多。可是毗陀论经上没有说,有那一个恶王害他母亲。‘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这两个大臣,先曾以好言劝谏过阿阇世,他不听,于是用激烈的话说了。说道:大王!你今天要杀害你母亲,这是劫初以来所没有的事,你竟敢做出来,污刹利种──印度有四大种,第一个是婆罗门,第二是刹利种,又名刹帝利,翻成中国话为地主,又云田主,现代话叫做贵族种,凡做国王和大官,都是他们刹利种。你呀!把我们的刹利种,都给你染污了,我们刹利种从来没有人杀母亲的,你今天要害母亲,你把我们种族都给污染了!我们不但不忍心看见,闻都不忍心闻道。你做这种事,等于旃陀罗。旃陀罗是印度的贱种人,四大种族都不和他们来往的,是最下贱的一个种族。你等于那个贱种人一样,我们两人不应当再住在这里了。‘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这两个大臣,都带了剑,用手按著剑,却行而退。‘却行’是倒退,‘却行而退’即却步倒退。这两个大臣劝谏阿阇世王他不听,转身就走好了,为什么倒退而去?因为阿阇世欲杀母亲,手里提了一把利剑,这两个大臣叫他不要杀母亲,他不听,若是转身走的话,国王要用剑杀他们,所以他们要防护自己。两个人都用手按著剑,表示我们不敢杀国王,你国王亦不能杀我们,所以倒退出去。‘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这时阿阇世看到这两个大臣要反对他,他亦害起怕来了。他既害起怕来,于是去求耆婆,‘汝不为我耶?’此言是求救之意。这两个大臣同行,他为什么不去求月光,而求耆婆?因为耆婆是他小弟,平日和他很好,所以他求耆婆,只要耆婆答应了为他,那月光自然没有力量了。他为什么怕呢?因为这两个大臣,深得民心。这两个大臣若是反对他,老百姓都会起反,他的国王就做不成,因此他得要求他小弟帮他的忙。‘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我不是不为你,你要谨慎,不要杀害母亲。‘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只要你为我,我听你的话;刚才我要杀我母亲,我做错了,我求忏悔。‘求救’的救,就是要你饶恕我的错误。‘即便舍剑,止不害母。’阿阇世听从这两个大臣的劝,不杀害他的母亲,把剑当时就舍掉了。虽不杀他母亲,但是他恨他母亲的心来没有消,于是‘敕语内宫,闭置深宫,不令复出。’敕是敕令,内官为宫内之官,敕令内宫把他母亲闭置深宫之中,不给他再出来,再出来她还要给他父亲送食的东西,这是他把他母亲又关起来了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啒山没,于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韦提希夫人,被他的恶儿子把他关闭起来,心里愁忧的厉害。愁忧是表示她心里的烦恼,憔悴是面容很衰弱,很悲伤难看的样子。心里愁忧,则面容憔悴,合言愁忧憔悴。她为什么这么愁忧呢?不但自己不得自由,还想起那老国王没有人送东西吃,一定要饿死,为那老国王愁忧。‘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遥是遥远,身体不能出宫院门之故,向是对向。很遥远的向著灵鹫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就是对著空中和佛说话。‘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国太夫人和阿难尊者很有缘,此时想起来世尊慈悲,往昔之时,恒遣阿难尊者来安慰我。恒是恒常,遣是派遣。常常派遣阿难尊者来安慰我,我过去很感谢世尊的慈悲。‘我今愁忧’我今天被我的恶儿子把我关闭起来了,我的丈夫老国王亦被恶儿子关起来,要饿死了,我愁忧的厉害。‘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我想见见世尊,但是世尊的威德太尊重了,无由得见。因为我现在被关在深宫里,无法到耆阇崛山去,我又不敢请世尊来,因此没有缘由见到世尊。‘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因为老国王很相信目连尊者,韦提希夫人很相信阿难尊者,因此顺带希望世尊派他两人来,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先是心里愁忧,这个时候,要请佛派目连、尊者阿难来时,便痛哭流泪,两个眼睛流下泪水像下雨一般。‘遥向佛礼,未举头顷,’遥远的对著灵鹫山的佛叩头,拜下去还没有举起头来的这个时间,‘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罗汉有他心通,佛有他心明,比罗汉的他心通知道的更清楚。佛在灵鹫山,就知道韦提希夫人心之所念。她请求佛派大目犍连尊者与阿难,佛就立刻敕命这两个弟子:现在韦提希夫人,被她的儿子把她关闭在深宫中,她希望你们去给她说法,你们去吧!她虽然没有请佛,佛亦和这两个弟子,一齐来了。‘即敕大目犍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啒山没,于王宫出。’佛本在耆阇崛山与诸弟子说法,这个时候,在灵鹫山忽然隐没,看不见了,同时即在王宫里出现。此处说大目犍连尊者以及阿难,是从空而来的,前面守门人,亦说目连他们是从空而来的,即谓罗汉神通尚有来去之相,经文非常细密,要注意。此处‘从空而来’,是说阿难和目连。世尊没有从空而来,是从耆阇崛山隐没,大家看不见了,这边即从王宫出现了。因为世尊的神足通没有来去之相,叫做‘不来亦不去’,只是有缘之人,看见他来来去去。‘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世尊知道韦提希夫人心之所念,要请目连等两位尊者,他就敕命两位尊者从空而来,释迦牟尼佛亦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这一段时间,是很短的时间。接著前面说:韦提希夫人叩头礼佛,尚未抬起头来,佛已知道了。此处说,礼毕刚刚抬起头来,就看见佛,在虚空之中。‘身(是)紫金色,坐(是)百宝(庄严的)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两个侍者,一个目连尊者,一个阿难尊著,一个在左边当侍者,一个在右边当侍者。再看见‘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又看见许多天人,释是帝释天,梵是大梵天,护世是护世四大天王天。这些诸天都在虚空之中,‘普雨天华’,此雨字读去声,雨者从天空落下来也。雨天花即诸天散天花下来供养佛也。这个地方有一个疑问,前次频婆娑罗王亦是遥礼世尊,请世尊派目连尊者来为他授八戒;世尊大慈大悲除照派目连尊者外,又多派了一位富楼那尊者来为他说法,世尊为什么不来?这时韦提希夫人又被恶儿子把她关起来,夫人亦是对著灵鹫山拜佛,请求佛派目连尊者和阿难尊者来给她说法安慰她,不敢请世尊来,世尊为什么来了?若说世尊是大慈大悲的,大慈大悲为什么不平等?为什么不去见频婆娑罗王,而来见韦提希呢?这个疑问,须略加解释。应知道这正是佛观机逗教,应机示现,应机说法。频婆娑罗王是小乘根器(下面有经文的说明),有目连尊者为他授戒,富楼那尊者为他说法就够了。韦提希夫人是大乘根器,尤其是要作开演净土法门的当机者,关乎未来的净土法门,未来的众生都得净土法门的大利益。所以佛观察韦提希夫人,是个大乘根性,尤其是个能够接受净土法门的根性,为开净土法门才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自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时韦提希,见佛世尊。’佛不来韦提希还没有这么悲痛,一看见世尊不请自来,感到世尊的慈悲太大了,遂‘自绝璎珞’绝是断绝,璎珞是身上的庄严珠宝,自己用手拉断,不要这些庄严。‘举身投地’就是五体投地的顶礼,意思等于此地我们最虔诚的磕响头,我们现在都是屈身的五体投地,最虔诚的把头撞在地下,撞得卜通一下,不怕痛苦。五体投地的磕大头,是倒身下拜;倒身下拜平常不致于把身体举起来倒地,韦提希夫人这时奋不顾身,因为佛在虚空中坐著,要拜虚空中的佛,所以举起身来,投下身去,还是顶礼的意思,这叫做奋不顾身,摔死亦没有想到这个身体。此即地藏经上,那个婆罗门女,举身投地,肢节皆损,即是此意。那是最极虔诚,舍身忘命的礼拜。‘号泣向佛’前面说雨泪,只是流泪没有出声,这个时候号泣是放声大哭,这叫做悲痛之极。她对著佛就说道:‘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宿是前生前世,我宿是我前生前世,造了什么罪,生了这个恶儿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这世尊两字连贯下来,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为一句。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再想起来,我这个恶儿子是提婆达多所挑拨的,要害父亲,要害母亲。他提婆达多同时又要害佛。我不敢说世尊造了罪,世尊又是什么因缘,为什么和恶人提婆达多共为眷属?经文到此,这一段文,名为厌苦。韦提希夫人亲身感觉到痛苦了,欲厌离这个痛苦世界,这是一段厌苦的经文。
  ‘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这就是发起序说到发起净土法门的序文上了。韦提希夫人对佛说:唯愿世尊,为我广说,广说者多说。虚空之中,世界无边,一定有无忧恼的处所;若是那一个世界,没有忧愁烦恼,我就要往生到那个世界去。乐者好乐,我再不好乐住在阎浮提五浊恶世。这个地方是五浊恶世,我今天可真知道这里是苦。‘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盈满即充满。这都是听世尊说法,说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五浊恶世有三恶道,过去虽是听见了,没有彻底的相信。今天才真正相信,这个五浊恶世有三恶道。‘多不善聚’,聚就是类,多不善众生之类。不但三恶道里充满了这些恶众生,就是人道里面亦多不善类──恶人很多,尤其我自己亲生的儿子,就要害父亲、害母亲。‘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唯愿我来生来世,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我现在对著世尊,我请求往生到无忧恼处,并五体投地,‘求哀’的哀字,是怜悯之意,不作悲哀讲。求世尊哀怜我,我要求忏悔,我前生前世造了罪,所以我要求忏悔。‘唯愿佛日’佛日是说佛有大智慧,等于白天的太阳一样,故名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韦提希她要往生无忧恼处;欲生无忧恼处,当修清净业;欲修清净业,当先修观法。所以她对佛说:世尊!请你教我,教我怎样观于清净业之处所。前面那段经文,叫做厌苦,厌离这个苦世界。这里这段经文,叫做欣乐,欢欣求生极乐世界。这大段经文,就是发起十六观经的因缘,故名发起序。
  发起序中厌苦和欣乐二段经文,亦就是净土法门中两大法门 ── 一个净土开两个法门,欣厌二门,亦叫取舍二门。欣者欣喜,欢喜极乐世界之乐;厌者厌离娑婆之苦。因为欣喜,故欲取──取得极乐世界。因为厌离,故欲舍──舍弃这个娑婆世界。所以欣厌二门,又叫取舍二门。有人反驳净土法门,略谓:学佛之目的,在求证实相妙理,(实相之理不可思议,叫做实相妙理)实相妙理之体,不垢不净;以不垢不净故,无取无舍。净土法门,有欣厌取舍,怎能求证实相妙理,因为下手用功就错了。妙宗钞答覆此问题云:‘取舍之极,与不取舍,亦无异辙。’净土法门下手用功要取要舍,取舍到最极峰之处,与不取不舍之理,并不是‘异辙’──并非两条路。这叫殊途同归,即经云‘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今以王舍大城为例,我们要进去城里,虽然很多城门可通入,但是进城的目的只是一个。因此若是东方来人,可就东门面入,不必绕到西门去;若是城南的人,应从南门进入,不必再绕道从北门进。修行亦如是,各就个人的根机,你是禅宗的根机,下手就不取不舍,那就对了。你若是净土宗根机,下手是一定要取要舍。但是到结果,还是‘归元无二路’。以上是驳正净土法门有欣厌取舍不能求证实相妙理之谬论。又圆觉经有‘不取不舍’之句,宗密大师疏钞,即谓西方净土法门有取有舍,为权巧方便法门。这有贬低净土法门的价值,今亦可用上面说的大段话,驳正他的疏钞。取舍之极,与不取不舍,并非两条路,已如上说:今再就净土宗本身的工夫来解释:净土宗下手要用欣厌二门的工夫,一定欣极乐世界之乐,一定要厌娑婆世界之苦。净土宗往生三资粮信愿行,其第二资粮‘愿’即是愿生西方,‘愿生西方’,只讲到一边,同时应当愿离娑婆,若是只发愿愿生西方,而不愿离娑婆,西方决定生不去。何以故?娑婆世界是我们去熟了的路子,求生西方的人,是博地凡夫,带业往生,并没有把烦恼断了才生西方,凡夫生西方,还有娑婆世界的业带著,故应发厌离心,厌离娑婆世界,是个苦海。韦提希夫人的话,即是替我们现身说法。这个娑婆世界,真是苦海,你要厌离。既生厌离心,这边不拉扯,愿生西方才可以生到那边去。若是只发愿愿生西方,不发愿愿离娑婆,结果这个路子是死路。到临命终时,种种牵缠挂碍的境界都现前,把你扯著拉著生不去了!所以一定要用智慧剑把这一头切断──娑婆世界是个苦海,丝毫没有留恋。这边不牵制你,你要生西方,即可弹指之间往生西方。既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到什么目的呢?‘花开见佛,悟无生忍。’极乐世界的众生是莲华化生,莲华一开,就见到阿弥陀佛,为你说法,一闻佛法,即悟无生法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娑婆世界有生有灭,是个生灭法世界;极乐世界是个妙有世界,虽有种种清净庄严,那种有是不可思议的有,是妙有。那个妙有即是真空,看起来有生有灭,却本是不生不灭。所以生到西方,即证得无生法忍。既证得无生法忍,还有什么垢?还有什么净?还用得著再取再舍吗?所以证得无生法忍之时,与不取不舍的工夫,一样一样,无有高下。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信仰净土法门的人,只是念一句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就够了。其中有不够的地方,乃是娑婆世界打闲岔的地方太多,打闲岔的非是世间五欲之乐,世间五欲之乐打不了闲岔,因为我决定要求生西方,决定不贪世间五欲之乐;外道的理论亦打不了闲岔,我相信净土法门,我相信佛的道理,我不相信外道的胡说八道。所以外道亦打不了闲岔。最打闲岔的就是佛门里面各宗各派的道理。他们这么一说,那么一说,他们所说的道理,超过了你的知识,将你对净土的信心动摇了。往生净土三资粮,头一个就是信心,信心不坚固,还能发愿,还能求生吗?所以念佛念了几十年,结果西方没有生得去,只是信心动摇了,所以要明白这些道理。把高深的道理的明白了,信心就坚固了。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是要教化众生的。自己念佛求生西方,还要教化众生念佛求生西方,若不懂得道理,怎么教化众生?再进一步解释:大乘经典上就讲的实相妙理,不取不舍。不是现在学禅宗的人要这样讲,乃是经典上说的。历代祖师所说,亦是依据经典说的。既懂得不取不舍之理与实相理体相应,又何必念佛求生西方,证得无生法忍,再求实相妙理?所以过去有个禅宗祖师,说念佛生西方如打著绕--绕个大弯子。为什么要绕个大弯子,直接了当不取不舍,就证得实相妙理,何必生到西方,再去证无生法忍?须知不取不舍之理,不是依文解义,解得这个道理就能了生死,必得依照文义的道理求得开悟,大澈大悟,悟到不取不舍的道理。悟了以后再去修行,真正把烦恼断了,这个生死才能了脱。不是依文解义,看点祖师所说高明的话,你亦学著说,你认为你的境界很高,错了!我们看古人注解,看祖师语录,他们的话很高很妙,我们学著说,那是人家的话。经上的话,是佛的话,注解语录是祖师的话,我们自己有没有证到这个工夫?最浅的工夫得证到无生法忍。为什么生到西方去求证无生法忍,为什么要绕这个大弯子?因为我们的根机不够。你说了半天高明的话,你有没有证得无生法忍呢?证无生法忍,须要亲证,不是说的。你说了半天,你证得没有?你若没有证得,你可真正是打著绕了--你这个弯子绕的太大了。为什么说你这个弯子比生到西方的弯子还大呢?生西方的那个弯是直接去的,时间很短,弹指之间而已。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依十六观经观想行成。念佛念到一心不乱,阿弥陀佛来接引。观想行成,自己就可以生去,不要好多时间,一弹指间就生去了。生到西方的人,上品上生,花开见佛即时便证无生法忍。那个没有绕大弯子。你若是尽说高话,你在此娑婆世界,根本没有证得无生法忍,你尽在此说高话,你的弯子可绕大了。怎么绕?第一你得绕到阎罗王那里去,你未证得无生法忍,脱不了阎罗王的关系。净土宗书中有一个公案:古时候有一位法师,讲不垢不净,不取不舍的道理讲得很好。这时旁边坐了一个修净土的大居士,法师就对他说,你不要念佛了,你好好的直接参禅吧!居士答道:法师说的很妙,只怕阎罗王那里没有翻译的人,他听不懂。公案到此。即谓你讲虽讲得妙,你证到那妙处没有?你若是未证得,脱不了阎罗王的关系。你讲那个不垢不净,不取不舍,阎罗王他听不懂--你就惨了!这岂不是绕大弯子吗!再进一步来研究这两方面的道理,对方这个人,不主张念佛的,他认定实相妙理,是不垢不净,不取不舍的,我们要说他没有证得无生法忍,我们亦不敢肯定,因为我们亦没有证得无生法忍,才求生西方。那么,你怎么知道对方没有证得无生法忍实相妙理呢?无生法谓一切法不生,实相妙理,不垢不净这个道理他是否证得了。他若证得了一切法不生之理,那一边都是不垢不净,还有东方,还有西方吗?既没有东方西方,我要生西方,和东方一样,你为什么反对我?你既然反对我念佛生西方,可见你还有分别心,并没有证得不垢不净不取不舍的无分别心。还有一个理由,证明你没有证得实相妙理无生法忍。因为实相妙理,不是小乘说的偏空之理。小乘圣人证得偏空之理,不起妙用。大乘以实相为理体,实相理体,只要证得,便可起妙用。就可以观察众生根机,随机说法。本师释迦牟尼佛,证得实相理体;他证得实相理体,就起妙用,能观机逗教,应机说法:是禅宗根机者,为说禅法;是净土根机者,为说净土。我修净土,净土三经皆是佛说的,你若是证得实相妙理,与佛同等,为什么反对我修净土,可见你未证得实相妙理。这是在讲净土经典,对于反对净土法门的人假设之辩论,辩白我们净土宗有个理。平常若是遇到这种大德,我不和他辩论。我弘扬净土,自己修行净土,我对其他各宗派,通通尊敬,不说其他宗派不好,都是释迦佛说的法,各应一类的机嘛。你若是说我净土宗不好,我亦不和你辩。刚才说,今天辩是在这里讲净土经,若是平常不讲经的时候,遇见这种大德,他若是不叫我念佛,我不和他辩。我只说:你大德修的法门很高(以禅为例),我道源不行,根机不够,我这个根机,只够念阿弥陀佛生西方,你叫我参禅我参不来,要开悟亦开悟不了,我和你大德比不来。这样子就推过去了,何必抬杠子呢!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归纳到经文,此名发起序,发起下面的净土法门,就要用欣厌二门来作发起--一定要厌离娑婆之苦,一定要欣乐净土之乐,才叫发起序。这是讲理讲到此,再按事相说明此经之发起:此经以儿子要害父亲,要害母亲作发起,为什么要以这个公案作发起呢?这就是叫我们知道娑婆世界是苦。释迦世尊成道以后,初转法錀度五比丘,就说的四谛法--苦集灭道。四谛法的头一谛就是苦谛,要知道苦,才会想断集。集就是苦因,无明烦恼,得把它断了。第三个灭谛,那是寂灭之果。第四道谛,即修道之因。这二谛是出世间因果。当知,必须知道苦,才要断集。慕寂灭之乐果,方修正道之乐因。所以学佛第一步就是知苦,若不知苦,成天学佛法,亦不能得学佛之利益,普通小小的利益,虽然可以得到,但是欲想了生死决不可能。因不知生死苦,故不肯了;以知生死之苦,故发道心求了生死。佛说三界如苦海,有苦苦(欲界)、坏苦(色界)、行苦(无色界)之分。三恶道众生,是苦上加苦,号为苦苦;人天虽有短暂之乐,乐尽还是要受苦,是为坏苦;纵然生到无色界,还有行苦。此经用国王与国太夫人被太子囚禁欲害的公案作发起,即乐是坏苦。国王和王后虽乐,乐极生悲,更是苦不可言。又,亲生之子,尚欲危害,何况他人?即是显示此娑婆世界,毕竟是苦,无有快乐。人天虽有短暂之乐,乐尽反成坏苦。总之,这个世界,除了苦还是苦。那末,你对这娑婆世界,还贪恋个什么?所以应当生厌离之心;而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个最快乐的世界,那个清净之乐,恒久之乐,应当欣求愿往生也。



  有关“乙二、发起序”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甲二、正宗分
· 返回文章目录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补充内容 (2015-7-4 10:58):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甲二、正宗分
选择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乙一、明净业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从此以往为正宗分,细分三科:一、明净业,二、辨妙观,三、彰利益。
  正宗分是答覆前面韦提希夫人之问题,亦正是一经之宗旨部分,故名正宗分。此经正宗在韦提希夫人因为亲生之子所囚,确切了知此娑婆世界是浊恶是苦,而欲想求生无忧恼处;然欲想生到无忧恼处,须修清净业因,故请佛‘教我观于清净业处’。佛乃按部就班的答覆她。
  韦提希夫人要求往生到‘无忧恼处’没有忧愁烦恼的世界,佛为了要满她的愿,就‘放眉间光’--放两眉之间的白毫相光,这是佛的三十二大人相之一。释迦牟尼佛生长在印度,身高一丈六尺,两眉之间,有一根白毫毛,伸开来有一丈五尺长,周围五寸,放光时内外通明,像琉璃筒,但非圆形,外有八楞,若不放光时,右旋宛转,像颗宝珠 在两眉之间,这是佛的特别相,叫做白毫相。这个时候世尊放白毫相光,因为白毫在两眉之间,故说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白毫伸开只一丈五尺长,但是它的光放出来,可就大了,遍照世界。其光是黄金一样的颜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之后,又将光收回来,‘还住佛顶。’变‘化为’一座‘金台’,这个金台可高可大了!‘如须弥山’一般高大。须弥山有八万四千由旬高,梵语须弥,此云妙高,像妙高山那么大。此金台上,‘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叫韦提希夫人看净妙世界,十方诸佛的净妙国土,统统用光明摄收过来,住在佛的头顶上,变化成一个黄金台,如须弥山一样,令韦提希夫人看,十方诸佛清净微妙的世界,都在这金台上幻现,都看得见。按现在的譬喻,就有如看电视看电影一样,统统照现影子,看的清清楚楚。这是总说,下面别说:
  ‘或有国土,七宝合成。’这是韦提希所看见,有的佛国土,是用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完全是个莲华型。‘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最庄严的就是自在天宫,此说有的佛国土,如自在天宫那么庄严。‘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像玻璃镜子那么样清净透明,能照人照物。‘十方国土,皆于中现。’这是总说,十方国土,皆于中现。于何者中现?皆于佛顶上的金台之中显现出来。‘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有如是等者,如是指别说的那几种佛国土,等者等彼无量诸佛国土。因为一个一个的说,说不完,故用一等字概括之。统统是严显可观--庄严、显明,很可观很好看。令韦提希见,令者使令,使韦提希观见。‘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时者,即韦提希看到金台上十方诸佛国土,她一个一个详细观察之后的那个时候。佛将十方诸佛的净妙国土,用白毫相光,摄持过来,叫韦提希看,由她自己选择,你看那一个国土好?佛光所收摄过来的世界,统统是无忧恼的世界,然而无忧恼的世界,还有各别不同,你看你愿意生那一个世界?就在看完诸佛世界的时候,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世尊叫我看的诸佛国土,统统是清净的,统统都有光明。可是‘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此处两个乐字,上面那个读作要音,喜爱之意也。下面那个读作洛音,即快乐也。我今欢喜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个所在。‘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刚才讲,我们修的这个净土法门,亦即是求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要坚固信仰,不要动摇信心,无论遇见任何宗派,不要被他动摇。我们要知道,我们是博地凡夫,颇有善根,既学了佛法,还要发愿了生死,来要相信净土,可谓‘善根深厚’;同时亦是‘业障深重’,我们业障不深不重,不会生在这个末法时代,与佛同时出生,那岂不是很好吗!生在末法时代,就证明我们的业障重。业障重故障碍多,五欲之乐,不能障碍;外道邪见,不能障碍。刚才说的我们佛门里面,这个宗派,那个宗派的意见,才是障碍;纵使各宗各派的学说,都不能动摇信心,因为我决定要修净土法门,可是净土法门里面,还有障碍。因为佛说的净土法门,不止一个极乐净土,还有弥勒净土和华严净土……等。关于弥勒菩萨的净土经,有弥勒上生经、下生经。弥勒净土就在我们这个欲界的第四重天兜率内院,若是遇到修弥勒净土的人,他要求生弥勒内院,求生弥勒菩萨的净土,他就和你说:你要求生净土,为什么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极乐净土离此十万亿佛刹土;你为什么不求生弥勒内院?它就在我们这个欲界,非常容易,其目的是一样的生净土。若是遇见学华严者,华严经上说净土是华藏世界,极乐世界是华藏世界的一部份,他要问你为什么求生极乐一部份的净土,而不生华藏世界总的净土。他们说的道理都很高,把你往生西方的信心打掉了。须知道:这都是业障重。不怪别人来打闲岔,而是我们自己的业力召感来的。自己要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三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决定没有错。我若是在不讲经的时候,遇到这些人,我还用刚才那种不抬杠子的办法:你大德修弥勒净土,发愿要生弥勒内院,你老人家去,那个没有错,释迦佛说的;可是阿弥陀经、十六观经,亦是释迦佛说的,我生极乐世界不见得有错嘛!我还是生西方去。你去你的,我生我的。若遇见学华严经的大德,他要生华藏世界,你老人家高明,你老人家去生华藏世界,我没有那么大的根机,我还是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抬杠子。我们现在讲净土宗的十六观经,不能不辩论一下,为什么不叫生弥勒内院,而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5: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