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56|回复: 5

[学佛交流] 你想要知道自己有‘佛病’吗?请简单地测验一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4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原文地址:你想要知道自己有‘佛病’吗?请简单地测验一下作者:我念阿弥陀佛
作者:静心梵音斋

不要误会,佛没有病,我们这些自寻烦恼的众生才有病。在学佛的路上,你有没有检查过自己哪里还有毛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学佛的人更要时常反省自身,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吾日三省吾身,身口意净不净乎?为他人、为社会尽未尽力乎?佛陀教我的学业是不是学习好啦。如果发现哪样做得不好,我就及时改正,这样慢慢地也就养成了习惯!”下面列举了一些学佛常见的‘疾病’,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自身。‘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愿我们常常以此警惕自己,尽量在成佛之道少走弯路,以期早日证得如来。
  



    1.悲观,真正能对生死了悟的人都是非常乐观、从容而淡定的,初学佛的人以为四大皆空,生命无常,人生就是烦恼和痛苦,所以容易生起悲观、厌世的情绪。这是对佛法不真正了解的原因,释迦牟尼说法49年开始为小乘道演说:‘无常、苦、空、无我’直到涅槃之前才升华为大乘道的‘常、乐、我、净’。佛在《楞严经》上为波斯匿王讲八还辨见,佛问波斯匿王几岁了。王说:‘六十二了。’佛问:‘你是几岁才看到恒河的水?’王说:‘记得是二岁时,母亲带我去拜祭时看到的。’佛说:‘你现在六十二岁,由小孩变成壮年,又变成老年,虽然你的外形转变那么大,且不管眼睛老花,但你看恒河的水,那个能看的,同二岁时能看的是不是一个?’王说:‘当然是一个。’佛说:‘能见之性没有因年龄而有差别,见性是常在的。’所以,你现在能思想能记忆的心,这一念,它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啊!要把握这个道理。佛这个时候说的是得道的本体,即空即有,非空非有。修道的人要把四大肉身看空,观身无常。这个世间的命,欲界的命没有什么了不起,分段生死的命非究竟。就算到了色界、无色界,变易生死的命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些不是真的命,真的命是悟到菩提证道。虽然如此,大小乘都是要以无常、苦、空、无我为根基,连这个都没做到,也不用自我标榜是什么大乘。《法华经》和《华严经》都展示了娑婆世界庄严、完美的一面,这就说明烦恼即菩提的道理。只有在污泥和烦恼中转化为清净和自在才是真正的修行,《维摩诘经》中说的最为具体,奈何我们学佛的人没有抓住佛法的重点,单纯的追求避世和解脱,这就使得自己的修行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大乘佛法主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体本空。虽然本来是空,可是起行时是修有,即空即有,即有即空,明白有是幻化的,不真实的。如果修净土而着净土之相,则非究竟,因为佛土也空。因为众生没有证入自性空相,所以用‘有’法来教育众生。这就是《维摩诘经》所说的大乘佛法的最高境界,不分出世与入世。


    2.宿命,罗曼• 罗兰说过:‘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佛教提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认为我们今生的一切都是往生所作所为而来,我们之所以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乃至我们的一生的境遇,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有着很深的因缘。我完全相信!但我更相信愿力!佛法说:业力如石,愿力如车!虽然业力决定我们今生的开始,但在我们一生的生命密码里我们绝对可以有所选择!如果佛教只是提倡因果,宣讲我们的命运不可更改,那我一定不会去信仰它!因为这就不是佛陀的真理了。佛陀早就说过他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时就发现了一个真理,这个真理关联到我们众生!可以这么说佛法的全部成就就是众生的成就!佛陀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奇怪啊!一切的众生的法体都是一个,并且最终都将成佛!为什么他们不能像我一样现在觉悟呢?就因为妄想执著而遮盖了智慧的清净!因而陷在迷雾中不能自拔,现在我来为他们拨开迷雾,让他们早日和我一样觉悟吧!”佛陀甘愿抛弃荣华富贵、抛弃娇妻爱子、抛弃王位之尊而选择出家来弘扬他发现的真理,真是伟大而崇高!因为他知道了我们和他是一体不二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破除颠倒妄想,拨开迷雾。佛陀感知到一切无常,所以他给我们规定了四念处: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我们这个身体随时在变去!所谓血肉之躯,四大和合没有一处清净!我们的快乐悲伤总在牵动着无明之苦!生老病死犹如附骨之蛆挥之不去。一刹那有八万四千个心念在转,没有一念停留!我们就在其中辗转浮沉,疲惫不堪!至于我们生存的世界也是四大假有,无一而实!如梦幻泡影,当观自身亦如是!既然四大皆空,此身如幻,何况是命运!更如野马空华!我们之所以迷信命运,就是因为摆脱不了身见!我们贪恋这个身体,担忧它的衰败灭亡。老子曾经说过:“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可见身体这个障碍是非常大的,老子也在为这个身体的负累而担忧呢!当这个身体衰坏之时,我们的中阴之身便又在业力习气的驱使之下开始了一次新的旅程!其实我们因无明而投生到六道乃至二十八天的任何一个世界里,就都有了一个形体的束缚,可能无色界的众生也还是有一个身体,只不过用我们人类的知见难以观测到而已。这是我们的业力使然,以前的无法改变,但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有所决定!佛学有一句话: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想要知道你前生是个什么人?你这一辈子的,生出来,父母、家庭、社会、时代,乃至所遭遇的、所经过的就是你前生的,业力果报的一个反影,种子生现行。你问,自己这一辈子修行来生会怎样?看你这一生所作所为,行为做到什么程度了,这就说明了业力结使的关系。佛教认为有三世两重因果,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重重无尽的因陀罗网。你自己所作的每一个行为已经种下了一颗种子,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等机缘成熟就一定会开花结果。有人说成了佛就没有了因果吧?错误!般若是佛的因,成佛是佛的果!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佛也有无法做到的事,其中一个就是不能替你断除因果!这要我们自己去做主人消除每一个可能结果的因!我们众生都害怕坏的结果,却从没有想到现在的所作所为。而菩萨害怕的就是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所以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说穿了算命就是因果的学问!报应不爽是算命学的千古定律!正所谓:‘纵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汇聚时,果报还自受。’真会算命的人百分之百会算到你已经发生的事,因为过去的已经不可更改!但他无法准确的算到你的未来,充其量算个大概!因为算命先生不能替代你,也无法估量你在未来会有何选择!不能算到你所做的因,自然无法揣测结果了!有宿命通的人会看到你前生所作所为,有他心通的人会知道你心中所想。这是佛学的基本常识而已。真有修持的人除非因缘所属决不会轻易给人算命,因为会折损阳寿!道理很简单:你正在干涉他人的命运和选择,可能因为你的算命而让别人受到伤害和影响。需知受到影响的不是一个人,而是和这个人相关的所有人,这个罪过可大了!如果说是出于好意帮助,那么佛教里相信愿力可以更改命运,但绝不是简单的用金钱或者烧香拜佛就可以改变,要修功德,而且还必须是阴功!也就是不为人知的善行。这就需要平时善行的积累了,你想临时抱佛脚,用钱行行小贿,绝对行不通!普通人的心理都是乐福惧祸,其实所谓的祸都是自己所做的罪招致的。罪就是普通讲造业,福是修福报。人有福报是善行来的,遭遇烦恼是宿世业力和今生的行为来的。罪与福相对,同善与不善有密切关联,人活着都是受罪,尤其是年纪大了,更会受生老病死之苦。完全无病无痛,心境永远是快乐的,这是最大的幸福。能这样就是福报中人,福报不一定是钱多或是地位高,钱财愈多、权力愈大,他的烦恼可能比一般人更多。所以什么是罪,什么是福,很难下定义。中国儒道两家的观念看来,什么是幸福?知足常乐就是。人能安于现实就是幸福,但是人类的心理,不论古今中外、男女老幼,统统是不安于现实的,这是人的通病,所以统统没有幸福。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就在禅宗讲的,「当下即是」,就在现在这一剎那。欲修福报还要靠日常的多修善行,请记住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会漠视命运的存在;正信佛教的人绝不会相信命运!更加不会去算命!所以说信佛就是发心从此刻一心向善,正如佛教所提倡的一样: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记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自己的起心动念无不清净,你就可以当下转所有的恶业!当然转了你的命运了!佛学里有一本书《了凡四训》,同样也是儒家的必修科目。说的就是自主改命的学问,袁了凡每天在“功过格”里记下自己的善恶行为,丝毫不敢隐瞒,因为冥冥自有双雪亮的眼在监督!只有让善行越来越多,恶行越来越少,最后记录的只有善业,则前生既定的命数就可改变,不仅如此,连人的相貌都可改变!儒家就提倡改变气质!用什么方法?闲邪存诚,敦伦尽分!约束邪念,保持诚实。父子有亲,上下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学佛发蒙,当先明白做人的道理。以此为基,而后深信因果,防非止恶。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所有学佛的人务必要明白想要成佛,先学做人!哪有一步可以登天的事。佛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十九岁出家,经过十二年的刻苦修行方有成就!我们凭什么相信命运的摆布而随之浮沉!我们要战胜命运!战胜自己!不做命运的奴隶!


    3.粘滞,学佛的人往往抓住佛教的理论不能融会贯通,结果满腹的知识和学问变成一潭死水。须知佛教和佛法只是一种方便之法,真正的佛法不是拘泥,不是桎梏。而是潇洒、圆融的顿悟之道。于一切法不黏着就是菩提,离一切烦恼习气的缘故。你对境无心,就是不会也不合,但怎么样可以修持到对境无心呢?烦恼不单是痛苦,你看见一件事快活,这快活就是烦恼,你觉得舒服也是种烦恼。扰乱你的叫做烦,使你困惑的叫做恼。世间一切事都是烦恼,没有一件事是不扰乱、不困惑的,众生习气又偏偏喜欢找烦恼。我们有人不找烦恼的,工作完了就回家看书读经,很好吧?还是自找烦恼!看什么书读什么经?不是本来清净吗?你说这一切我都不要,只学佛,还是烦恼!你没有成佛之前都烦恼死了。所以离一切烦恼习气,彻底离开了,就毕竟菩提。我们做人一辈子没有哪一点不想抓住的,都想取得,都想属于我。乃至朋友不和你讲话你就痛苦,因为取不得了。你的东西不见了就痛苦,因为取不得了。取是十二因缘的一个,取是最麻烦的。苏东坡自以为悟道了,一切无取,《赤壁赋》里他还是要取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自以为什么都不要,你看已经取了,已经被眼前的境界吸引住了。十二因缘都是在攀缘,人生都在攀缘,离开攀缘就无所取,就是菩提。学佛的目的,第一步是求解脱,学道家的第一步是学《庄子》的逍遥,但是我看了许多学佛学道的,往往是既不解脱又不逍遥,人生本来已经有很多条绳子绑得你解脱不了,因为学佛又加上些绳子,真是越学越可怜。只有彻悟了佛法的真谛,懂得解脱——即身即佛的道理才能说是修行!否则,三藏十二部只是你悟道的屏障!最高的佛法是无言的、乃至无一字可寻。能够懂得一字皆无的清净大法,才能入大慈悲境界,离开魔事及诸邪见,能顺缘起性空的因缘法。什么是顺因缘法?是遇事不要怨天尤人,一切都是业报,能痛痛快快地还债,就是顺因缘法的表现。所以张拙悟道后作的偈子:‘随顺世缘无罣碍,涅槃生死等空花。’一切总归是八个字‘物来则应,过去不留。’顺因缘法到底,就是顺菩提法,就悟了。所有的佛经只是方便之法,如同筏喻。


 楼主| 发表于 2011-10-4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4.怀疑,大乘菩萨绝不走小乘的路子。大家都知道的永嘉禅师,是通两个宗派的杰出人物,他修天台宗的止观而悟道,又得到六祖亲自印证,也能算是禅宗。他在《证道歌》中讲到:‘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有人看了就认为可以马马虎虎,不用守戒律了。这是大错,这里的‘小节’是指小乘道。声闻道、缘觉道都是小乘。为什么叫小乘?以三法印来看,第一是见小,所见有限。禅宗大师形容小乘是担板汉,形容担着条板走,只看得到前方而已。第二是行小,行愿小,只想逃避现实、成就自己、了生脱死,不敢入世。见小、行小,因此定也小,所以只成就了出离三界的小乘无漏果而已。声闻和缘觉之间也有程度上、层次上的差别。声闻乘比缘觉乘还要小。坦白讲,佛的弟子中,声闻乘和缘觉乘的人,大部分(并非全部)是出家众。当然也有大乘菩萨示现为出家众的,例如地藏王菩萨。那么,究竟什么是声闻?就是依赖性,都靠世界有善知识、有佛出世,追随他们的教化,而不能自悟自了。因为是由听闻教化,熏习自己的菩提种性而悟道的。他们是小乘基本的群众,例如我们熟悉的舍利弗、大迦叶就是。佛在世时,对声闻众讲四圣谛,他们由此证入菩提的不计其数,因为他们亲闻佛的音声,容易入道。但是,以大乘菩萨道来看,声闻众的法是不圆满的,所以他们甚至连佛说的大法都听不进去。佛在说《法华经》的时候,有五千位追随佛很久的比丘,认为佛说错了,竟然当场退席而去,总不进大法。这就是告诉我们教育之难,众生根器不同,程度不同是很大的问题。大乘菩萨为了教化根基小的声闻众生,就方便示现声闻身,但是毕竟是走大乘的大路。这就好像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愿意降低职位,去作幼儿园教师,可以教孩童他们未曾听过的大道理。一切众生都是因地上的菩萨,如果修持证果了,例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就是果位上的菩萨。而菩萨分二种。第一种菩萨,喜欢把佛法当学问知识来研究;另一种,不畏惧高深的义理,能把身心投进去修持。在禅宗,第一种菩萨叫作理入,用思想学问证入的:第二种菩萨叫作行入,用修持做功夫证入的。达摩祖师说,在末法时代说理者多,行证者少。也就是说,好谈禅的人多,真做功夫的人少。有些人只喜欢研究佛学,也很喜欢听经,但是要他来修行他就不干,或是环境不许可,这些是刚发心的菩萨。有些人接触到这些大乘的经典,不会害怕,听闻经典后心能清净,能受持读诵,依教导修行。这种人都是前生有修行过的。初学菩萨又分两种。第一种人听了佛经的高深义理会害怕,或者不能相信,甚至毁谤佛法,会说我从没听过这种道理,我不信。第二种初学菩萨,对于能护法说法的人,反而不愿意亲近供养,甚至会挑人家毛病,批评人家。有这两种行为,就知道他是新学菩萨,虽然在学佛,也在造业,所以不能调伏其心,永远在生死轮回中。像是烧柴火,虽有亮光,但也在冒烟,要看将来哪一种力量战胜他。还有两种,有的菩萨虽然深信大乘佛法,但是自己倒行逆施,因此不能得无生法忍。是哪两种?一种是轻视后辈。所以我常劝善知识要发心帮助初学的同学,可是就有人会推三阻四的,你这样就已经造了业,会有果报的。第二种人,虽然了解佛法,但是分别心重,认为一定要怎么样才对,这也是造业。这里讲的,都是戒,是严重的菩萨戒啊!大家一定要注意。





    5.功利,究竟学佛有什么利益?老实说不应该讲学佛人有什么功德和利益。因为无利无功德,才是真学佛,那么各位岂不是白学佛了?实际上既然学佛了,就应该放下一切功利思想,不计较有没有价值,不要想我将来可以得什么利益、得什么果位,不要有这个利害观念。同时,也没有功德的观念,如果心里想着:‘我学佛了,佛应该保佑我吧’,这都是功利思想。求道学佛应该没有利害的观念,不是为了利害出家,不是为了求功德,‘有求皆苦,无欲则刚’是副很好的对子,你说出家人没有欲望,但是想求道不是很大的欲望吗?这比做生意的一本万利欲望还大呢!打一天坐,明天就想色身起变化,学三天佛就想升天,都是以功利思想来出家学佛。所以说,人家问你出家有什么利益?你应该讲没有利益,爱出家就出家,讲这样那样好处的功利主义,都是不对的。这句话还有一层道理,一个人活在世间一无所求,有求皆苦,没有利害,也无功德思想,人就是应该做好事。有一句话说得好:‘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有很多人学佛却还抱怨没有好的报应,你花这些精神去做世界上任何事都有利益的,只有学佛不同。学佛法是学空法,一切放下,连放下的观念也放下。大家如果用有所得之心去求无所得之法,那是完全背道而驰了。对世间法,有为法来讲,可以说有利益有功德,世间法本来如此。但是无为法是没有丝毫的利害功德观念的。什么是真出家呢?出家并不是单只剃了头发,披上袈裟,那只是身出家,真出家是心出家!一切放下,发了大乘心,立了大愿,这一生一定要求得菩提,大彻大悟,发了这样的无上真心真愿,就是出家,就是得了具足戒。没有我也没有他,也没有你我之间,都没有,这是人的方面。没有世间,也没有出世间,也没有半世间半出世间的中间路线。既出了家,就没有牵挂,无系着,也无我,也无他,也无所受,苦也当成乐,一无所受,功德不受,空境界也不受,无空无不空。此心是绝对的清净,没有扰乱之处,内在永远只有喜悦。





    6.狂禅,明了大乘道的精神以后,我们的修行还要从小乘一步一步、老老实实的做起,正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学佛法是学作很平凡的人,规规矩炬、老老实实地做事,在那做事的环境中如何利益人家、帮助人家,就是修行。在我们没有悟道以前,我们都还是‘病人’,只有如来是真语者、健康者。学佛的人由三皈依开始,五戒、八关斋戒到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这戒行修持是硬性规定的,是由外面打进内心,由外形的管理改变自己的内心。智慧不一定要依赖戒行而发,那是由内心的发动打到外面来。真正智慧成就的人,持戒一定很严肃的。小乘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成就,是为了修持得到罗汉的不漏果。禅规也提到,外形的不漏是内心不漏的开始。大乘的持戒,是为了达到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的圆满成佛,悲智双运,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三界)。这是佛法的究竟,本来地无涅槃可入,涅槃就在自心中。没有百日筑基,哪有一日成佛?真正的修行人是老实人,平凡人,最怕的是学了几天佛就张口如来,闭口涅槃,动不动就呵佛骂祖,哗众取宠,目空一切,胡作非为。你一日没成佛就不能狂妄放纵!在没有证达万法平等之前,切不可逾越轨范、肆意放荡,作出践踏佛殿、亵渎三宝、蹂躏佛门的疯癫行为来。要知道,无知的无畏与彻悟的无畏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如果不谨慎地加以取舍,只怕有一天不幸因此而惨堕地狱,自己还浑然不知,那就是再可怜不过的事情了!我们一定要铭记心中!所以三皈五戒、十善行、三十七道品都要完善和实施。你说维摩诘不就在五欲之中修行吗?维摩诘是金粟如来,他在古老劫数早已成佛。我们不是维摩诘!修行还要持戒、踏实。否则会学成狂禅,口头禅,犯了谤佛的罪!





    7.留恋,这就是六世达赖诗中所云:‘唯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负倾城。世间岂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我们学佛就是要斩断情丝纠结,把对爱人的相思和专注转移到佛法上面。这里的倾城不仅专指女色,世间一切的财、色、名、食、睡都要斩断!不要为那些虚幻不实的假象所迷惑,不要留恋、贪著欲望和享受,‘纯想即飞,纯情即堕’警惕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真正学佛的人先要发出离心。出离什么地方?出离三界,是跳出尘网之心,如果连出离心都没有发起,还自称在学佛,那就是自欺欺人。真正发起出离心的人,平常是不起任何妄想的。譬如有人出家了,对灯红酒绿没有任何留恋了,但是还喜欢山水风景,虽然风景清净,这仍然是着迷,一念有情已经被捆缚住了。我们普通都把佛法当出世法,与世间法是两样,其实是一样。不二就是一。你以为修道才会有道,不修就没道,那是二。道既然不生不灭,你修它也有,不修也是有的,修与不修都是你意识思想上的差别。所以你能离开意识的法则,就是不二法门,处处都是道。





    8.讨厌,不是你讨厌别人,是别人讨厌你!为什么呢?因为有的学佛的人不懂善巧方便,看到别人不对就斤斤计较,埋怨指责。须知学佛不是处处挑人毛病,而是时时看自己的行为是否端正。‘躬自厚,薄责于人’,严格要求自己的厚道,恭谨,对别人不要求全责备!即使别人做的不对,也要懂得方式方法,说法和劝解都需要高明的手段和技巧!不要成为讨人厌的佛痴!你没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怎么说法?谁来听你?所以有的居士在家修行就要注意别人的感受!你不吃荤可以,但不能强加给别人,否则就变成了《红楼梦》里的妙玉!你说妙玉可爱吗?我想大多数人都讨厌她吧!你洁身自好可以,但一定要顾及、体谅别人!而且干净过分了就是自恋,这也是一种佛病!佛教始终是一个强调宽容、自律的宗教!这一点和别的宗教不同,它可以让你自己去认识和选择!只有用我们的行为去默默感化他人,让别人都能生起羡慕和敬仰之情而自发学佛,这才是真正传道!这样学佛的功效是事半功倍!





    9.自闭,指的是学佛之人固步自封,自闭门户。有的人学了佛瞧不起别的人,夜郎自大,只有自己最好,别人都错!动不动就给人扣帽子,以佛压人。这样真正受害的人只能是自己!你永远把自己束缚在自己的境界里,停滞不前。我们说学佛就是要广交朋友,开阔视野。否则就是井底之蛙,自画牢笼!司马迁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不要满足于自己的世界!学习没有终点,进步也没有一个止境!释迦牟尼成了佛还要替眼瞎的弟子缝衣,为自己修福,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自己已经证悟并且满足于现状呢!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菩萨道的基本。怎么叫无量心?慈悲喜舍心都是无限的,胸襟开扩,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楼主| 发表于 2011-10-4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10.傲慢,老实说,学佛的人都傲慢!因为我学了佛就和人不一样了。我就超脱了!这是一个极为错误和危险的观念!有的人动不动就拿‘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做文章,但那是法身的境界!我们都是凡夫俗子罢了。大乘菩萨戒首戒‘自赞毁他,贡高我慢’不管你的学问多高,道德多好,一旦你傲慢起来,你这个人就免谈了!真正有学问的人反而很平实,很普通,他也不和你争辩,只是微笑待人。绝对的无怨、无诤!真的,人要达到不去争辩,不去计较还比较容易,但心里能够无怨就太难了!这就需要极高的学问和素养!人到无求品自高!你真达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了悟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智慧,你就不会生起傲慢!只是一味的平等看待众生。这就是慈悲心的体现,慈和悲是两种不同的心态。慈就是爱,看一切众生平等,看别人的父母子女如同看自己的父母子女。真做到这一点,就是慈,也就是道场。如果说,我看一切众生平等,已经不平等了,因为你有个‘我’在了。悲不是悲哀、流眼泪,是怜恤一切众生,因此牺牲自己,为了有利于众生,为了救度众生,能忍受各种疲劳苦难,这是大悲心,不是坐在那里哭。有人对你不满意,给你很难看的脸色,也都要把他当成善知识。善知识就是中国文化讲的良师益友,儒家讲‘观过知仁’,看到人家有错误的行为不要生气,要把人家当成老师,自己引以为戒,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就等于是一个机会教育。看到别人的行为不对,别人犯了戒,千万不要看不起他。学佛的人看到犯戒的人,要像看到受伤的人一样,值得怜悯和救护,如果看不起他,不是犯了轻视别人的戒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10-4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11.偏见,凡是偏离了佛法正见的见解都是偏见,纵然你修行功夫好,有定力,如果见地不清,还是难有成就的。见地就是观念,具体分为很多,有所谓:常见、断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等。纵然你贪嗔痴慢疑都平伏了,有这五见就还是外道法门,因为没有般若正知见。离开了般若正知见都是魔外道。什么是魔外道?你们不要随便说人家是魔外道,魔外道也是要度的,好人要度,坏人更要度。真悟道了就懂得,没有什么叫魔外道的,心外求法叫外道。即使我们学佛的人,自己还是在心外求法,那我们也是外道。魔是心魔,大珠禅师说得好,‘起心是天魔,不起心是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诸魔外道都是自心,是自己捣鬼,哪有真魔外道?其实经文也告诉你了,贪著者就是诸魔外道。一切不贪着才是究竟。你说自己学佛,已经放下了,不贪了,真的吗?你贪着清净不是贪吗?所以佛在《楞严经》中,把声闻缘觉都骂成是外道,因为贪着个空。想要了生死,真正得涅槃。就要掌握般若正知见。什么是正见?缘起法才是正见!十二因缘就是正见,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就是正见,三十七道品就是正见,十八不共法就是正见。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因缘是声闻缘觉道最重要的修法,也是了生死法。一念无明起,所以入胎转生;无明不是没有光明,是没有智慧。小乘法门是要切断无明,至于无明是怎么起的就不说了。无明一起,就有行,行是动力,所以行阴最难了的。你打坐心不能静,就算做到心宁静了,身体的行阴像血液循环呼吸往来,都没办法停下来,这还是一念,没有空,尽管意识没感觉它。生命存在就是一念。因为行就生出识,识就是心意识,就会有了别知觉。然后一连串下去,缘就是挂钩,十二因缘就像十二个连环,一个钩住一个。假使能解开其中一个环,其它十一个环就都好办了。佛告诉我们,要了生死,就要了一念无明。能明白了,能悟了,自然会有光明出现,不过不是有相之光,是无相光,佛学上叫常寂光。佛永远都在常寂光中。所谓因缘是一个前因搭住了后果。例如我们看到了一杯水,想到了汽水,想到了果汁等等,都是由一杯水这一念来的,是连锁关系。有人常喜欢知道自己前生是什么样的,来生又变成什么样。你不用问别人,自己应该知道的。你这一生种种的遭遇是果,都是前生种的因。你来生的的遭遇,就看你今生做些什么事,种什么因了。所以说‘若问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问来生事,今生作者是。’这就是因缘关系。所有因缘要如何去了呢?在一念之间,五阴、六根、十二根尘、十八界等等,就是一念。一念知道了就自性本空,因缘本性也是空,因为是性空,所以能生起因缘的作用。这就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宇宙万有皆是因缘所生。注意!这是说宇宙的现象,不是本体。《楞严经》说‘非因缘,非自然生’,很多人就觉得不解,一切法明明是因缘,为什么说不是?问题是《楞严经》那句话讲的是本体,本体是空性。至于宇宙万有的现象,才是因缘所生。因缘纵使过了几亿万年都不会消失的,不受时空阻碍,所以佛教导我们慎莫造因,因为‘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个中间的道理是非常复杂奇妙的。因此佛经还有四句话:‘人身难得,中土难生,明师难遇,佛法难闻。’共有四难,说明佛法菩提因缘成就之不易,菩提因缘不成就,修行只能算是种一点善根,等他生来世因缘成熟时再说。所以一个人的悟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佛学名称是时节因缘,就是时间。时节因缘不成熟,还是不可能,因为时间是心不相应行法。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因缘也是很奇妙的,有时与某人只有一面因缘,再想过去打个招呼就没有机会了,从此天南地北甚至天上人间,永远隔开了。所以佛法和中国文化,都要人珍惜善缘。其它的宗教多认为宇宙中有个主宰。很多人,虽然信佛,但是不大容易有正见,还是认为有个菩萨在管着的。一个真学佛的人,又是个知识分子,要信自心。孔子说过:‘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不是反对鬼神,不是要破除迷信,而是要你恭敬鬼神,但是保持距离。这东西不能玩的,玩起来,人的价值就没有了,这些就算是邪见。唯识般若中观告诉我们,一切万法,无主宰,非自然,因缘所生。所以诸法无自性,都是因缘,谁也主宰不了谁。邪见是我们要远离的,菩萨如何得无生法忍?‘离诸邪见’,就对了。证到了无生法忍就绝对无我相,无众生相,对因缘果报看得好清楚,怕得很,一点不敢偏差,不敢争论。若说空了就没有因果了,也是很大的邪见。悟了空性就‘拨无因果’,那是很严重的。可是真正的悟到空,因果却更明显了。为什么?你真空了,只要有一点东西就看得更清楚。凡夫众生因为不空,对因缘果报反而看不清楚,被染污挡住了。所以古人说,学般若的空宗菩萨如「冰棱上走,剑刃上行」,在冰冻的山棱上走,以及踏着刀锋走,都是很危险的,一有不慎,一念之间不防,就下去了。管你学得是什么菩萨境界,照样是六道轮回。一个人真达到无我,是什么无我?是‘离诸我所’,我所属的肉体,我所属的的思想妄念都空了。这个身体不是我,是我之所属的,是我有使用权,但不是我。你住的房子是你的,你有权使用,但你不是房子,你死了房子不跟着你的。所以你就算得到空,这个空也是我所。真正的无我就是离诸我所。那个能知我与非我的,动也没有动过,不需要离,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你能懂进去了就恭喜了。你可能会说:所有佛经我都相信的。你有真正的相信吗?如果自己没有能修证到经典所讲的境界,还只能算是迷信,不是正信。因为没有证得,所以叫微妙难见。能证得了就能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那不是可以用分别心来思维研究而得到的。用分别心来思维研究,只是个方便,不是真正佛法,所以我们不要把佛法当作学问来研究。换句话说,最高的佛法不是我们用世间的学问和聪明可以了解的,你越是把它当做学问来研究,就根本离它越来越远!世间的智慧不是真智,有个智慧就不叫智慧了。什么是佛?佛与众生等同。这里说的如来身是法身,就是形而上学说宇宙万有的本体,本体就是如此。光明、黑暗,善恶,来去……等等,都是现象,不是那个能生现象的自性。所以这一切现象境界都不是佛。思想的不是,意识的也不是。到了成佛境界,智慧也没有用。当然我们学佛,看佛经,守戒律都是必须的,学佛不能逾越这一条路,这只是一种方便之门。但真正的佛法却又不在那上面!你穷尽一生,钻尽故纸堆也找不到的。所以云门禅师开示僧徒说:“在广阔的天地间、无垠的宇宙里,有一件无上宝物,它就秘藏在我们体内。当我们打着灯笼去佛殿礼拜它时,这宝物却把三门载于灯笼上。”「云门示众云:乾坤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拈灯笼向佛殿里,将三门来灯笼上。」无上宝物即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个个是本来佛,只是迷人执住色相、萌生情识,一味向外驰求,内怀宝性却终其一生不识宝物,难见本来面目。若能悟得人我皆空,我与佛又有何不同?真个是:‘心是本来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移动,只此无改变。’云门禅师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真正的佛宝就在你自己身上,你还到哪里去找呢!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你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真正学佛,不管你学哪一种法门,是以见地为最难。禅宗祖师选弟子,首先注重‘具见’,具备远大的眼光,高深的见解,理上懂了,才好修持。见地不真的话,修持就很难了,什么是见?等于去到一个地方,一见很危险就走了;或者一见很适合自己就留住。这个见地是在自己,很要紧的,不要靠老师还是靠别人。见地是智慧来的,学佛修道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这个见地就是智慧之见。能‘见法清净’就是认清什么是佛法的正见,一念不生,自然心念清净,才有资格算是佛弟子,才会听见佛为你授记。虽然释迦牟尼佛不在世间了,你能见法清净,就会明白十方三世佛都还在,没有涅槃,就会晓得佛在给你授记。为什么你见不到佛?因为你不能见法清净。


 楼主| 发表于 2011-10-4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12.吝啬,你可能会说:学佛的人还会吝啬吗?其实学了佛反而更加吝啬。不仅仅是对别人,而且也包括对自己。真学佛的人,他的志向常安住在方便回向。方便就是随时随地用各种方法,回向就是布施的意思,布施就是要对治悭悋,破除贪,破除占有,以我之所有救济他之所无。应该更正说,真正布施的精神,是连救济这个观念都没有的,这个救济观念是一种傲慢的态度,觉得自己比人高,因为可怜人家才布施,那就不是真布施,就算捐了千亿家财,还是没有布施功德的。但是有没有果报呢?当然有好的果报,然而好里面还有不好的。这种可怜人家的心理没有慈悲,慈悲是认为布施是应该的,视他如我的父母,我的子女,我最敬爱的人。而且重要的是,布施过后也不心痛,不要‘慷慨布施易,从容掏钱难’。但是你施出去的还是会回到你这儿来,那是轮转的道理。学佛的人常做念经拜佛等等的功德,都知道该回向给一切众生。心里想的回向容易,要他真拿东西出来,恐怕就难一些了。不过能这么想也不错了,就怕自己连这个想法都没有。所以要先训练自己有这个思想,思想习惯了,慢慢变成行为。有时经常看到学佛的人念经之后,他说已经回向过了,我就说,你观想一下就回向了,自己不花一毛本钱,当然干了。但行为上能不能做出来呢?例如现在要过年了,你身上有个一万块钱,看到别人过不了年,就缺个九千八百块,你能痛快地帮助他,给了钱,头也不回,走掉,这恐怕就难了。所以行为是很难的,不是坐在那边用观想就可以的。菩萨的回向呢?要注意‘安住’这两个字,是心里乐意布施,安心于这个行为,做这种方便回向。因此学菩萨道的人,求任何一种修行的方法都不会懈怠马虎的,为别人说法更是尽自己所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没有悭悋心。我们觉得很容易,但是真要你做的时候就很难了。说法无悋是很不容易的,中国人的习惯总是要留一手,重要的地方留着,考察考察你再做决定。过去学拳学医学等,老师悭悋都留一手,到后来什么也没有了。说法要没有悭悋心,以布施的心态去说,是很难的。尽量把自己所有的布施出去,自己的智慧才发起来。聪明和智慧不同,很多学历很高学问很好的人,有聪明而没有智慧。智慧是生于空的,你要把世间的聪明、烦恼、妄想、杂念都丢完了,那个般若智慧才出得来。你有学问就有思想,有思想心中就有念头,当你还有这一念时,智慧就出不来。我们学佛人的行为,同这个智慧的道理是一样的。你能‘舍诸所有’,把一切空完了,才能得大智慧。大智慧是一悟千悟,一通百通,不是有学问就能做得到的,学问只不过是累积来的。





    13.逃避,一般人学佛都走上小乘的路子,变成厌世,心乐寂静,想去山林中住茅蓬。想象中的青灯如豆,白云飘渺,那境界真美。可是真到山中住,点一盏青油灯,那照在墙上的影子看起来像鬼影;白云很美,你住在深山中,云会从窗外飘进室内,湿气重得不得了,我宁可不做白云中的神仙。一般人要逃避人世间的痛苦,都想出离世间,以远离为乐;但是大乘菩萨道偏要向红尘中去,青山绿水并不缺你。菩萨道以入世救人为主,入世并不一定是在家人才行,出家在家人都要入世的。有的居士只管自己修行清净,那就是在家的小乘道。往往学佛还不如不学,一学佛就学懒了,尽管说要发心,多半是走上小乘之路,只管自己不管别人。大乘菩萨道不是追求自利,并且普度众生。要不耽着自己的快乐幸福,而庆幸别人能得到快乐幸福。这就是学佛人的承担!很多人的心态是只想修这一世,以后不来了。你不来是去哪里?要跳出三界外,可是哪里有第四界?佛菩萨都在三界之中转的,化身千百亿,以不同的身分和不同的姿态来教化众生。小乘罗汉以了生死为目的,以为可以了,可以不用再来,其实是不可能的!你定得再久,终究要出定的。非要回心转大乘不可,才会不畏生死,才敢入世,才真是了生死。





    14.愿心不足,愿不是乱发的,愿也不是为自己祈求什么,发愿是将自己的心理行为布施出去,发愿就是发心,立志。诸佛的佛土为什么那么清净庄严,那么美好?那是由诸佛与菩萨共同的愿力而来的。好比我们社会风气的好坏,是无法依靠领袖人物一个人的好坏决定,而是要每一个份子共同向这个路上努力,慢慢形成的。《楞严经》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学佛不能因为外在环境的波动而影响到自己内心,而是能以自己的心理影响外在环境。反过来说,如果是物来转心,被外在环境变化影响到心理,就是凡夫。每个佛的发愿不同,这是佛与其它宗教不同之处,不是只有一个教主的愿力。例如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是有十二神将代表十二星座,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他的愿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不同。可是向东方药师佛土一直走下去,就会走到西方阿弥陀佛的佛土,所以东方琉璃光净土,和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几乎是一个。想参透这个道理,就要熟读每一个佛的愿力和境界,不要马虎读过去就算了。那你学了佛之后要做什么呢?要‘成己佛土’。所谓学佛是跟着佛去学,才是学佛。不是像一般人学佛,都是心有所求,都是求佛保佑的自私心理。要注意学习每一个佛的佛土庄严美丽之处,学他的行为,将来自己成功成佛了,也是这样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1-10-4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15.神经,现在好多学佛的人,拼命追求神通,结果都变成神经。自在神通不是修出来的,是众生本来具备的,但是要明心见性以后才发出来的。换句话说,没有得到自在神通的境界,就不能算是真悟道了。一般认为,神通是能够看见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或者听到耳朵听不见的,但这些现象很多是精神病态,不是神通,要分辨清楚。什么是色?看得见形象的就是。我们打坐,唉哟,气动了,腿发麻了。你晓得气动了,晓得腿发麻了,你就在观色,你把身体看得太牢了。色本身就是空,所以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去观,不去求。不观色,连下来是不观受想行识,全都丢开了。这才是观佛,才是见如来。什么是佛?大殿上的不是佛,你梦中看见发光的也不是,不是四大起,不从身体上来。相同于虚空,但是没有说虚空就是佛,虚空是物理的现象。所以神通与无明是一个东西。我们学佛修行要能做到不着相,相,就是境界。怎么样是不着相?就是不跟随一切现象而转。如果以为现象只是我们身心以外的现象,这样的观念对佛法是不够深入的。我们反转过来看,内在的一切境界也都是外相;换言之,自己心性之体所起的一切现象都是外相。例如,有人打坐,因为生理上的气机,地水火风的作用与心理上的宁静,拿物理观念说,彼此磨擦,就看到一些境界。这些境界都是相,是外相,不是道体。这种外相多半是由于生理的不平衡而引发的。如果认为这种现象是道,久而久之就入魔了。这个魔不是什么鬼,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最后搞成精神分裂。这个道理就是因为自己着相。到了没有境界了,就是无相,这是与一相相对的,就成了二法门。实际上,无相还是相,空也是相。无相是空吗?这只能勉强这么说,真正说来,空也是相。所以《心经》上观自在菩萨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那么无相在哪里呢?无相在有相中。这比较难悟进去了,‘一相即是无相’,因为相是生灭法,不住的,了解了,当下即是,一相就是无相,不用另外再去找个无相。但是也‘不取无相’,所以你守住个空也不对,你起心要取个无相就又着相了。其实,一相也可,无相也可,正如同:‘有时且念十方佛’,起有相念佛之心,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无事闲观一片心’,是无相境界,是禅。这是禅净双修。如此有相无相‘入于平等’,没有矛盾对立,那就是入不二法门。净土与禅,净土与密,都是不二法门。好多‘神通具足’的人最后都是走火入魔,玉石俱焚。我们看到释迦牟尼在觉悟的七天里经历了很多境界,其中还有魔王来干扰,其实佛经只是一种譬喻,所谓的魔王和魔境还是佛陀未臻圆满以前的业力和颠倒妄想。讲到魔怨,这是修行上最难降伏的障碍。受佛法的影响,中国也有句老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好像魔的力量比佛大。基督教也是如此,上帝全能,但是没有办法降伏魔鬼。佛与魔是平等的,佛的神通有多大,魔的魔力也有多大,这个道理要参透。换句话说,诸佛菩萨的智慧神通无量无边,对不对?一切众生的业力烦恼也同样地无量无边。这两个是相等的,你不要以为佛的威力大,其实众生的业力也很大。如果众生的业力不大,我们这社会哪来这么多烦恼?所以都在魔怨中。众生最大的魔,就是生死魔。魔有四种:烦恼魔(欲魔)、身魔(五阴魔)、死魔、天魔,把这四种魔都降伏了,才是修道。你们以为打坐是修道,实际上不是在烦恼魔中,就是在身魔的各种感受中。禅宗祖师说:‘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也是五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根本无明也是烦恼魔。’这些魔,诸位能降伏吗?《金刚经》中说‘如是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心念的魔业,贪、瞋、痴、慢、疑都是。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像婆罗门、瑜伽、拜火教作各种功夫的,现在都还有。心外求法,在自己内心之外求法就是外道。学佛的人对外道也应该懂,才能分辨错误之处。释迦牟尼佛当初就学遍了各种外道,他都懂。魔就是业力造的,魔的力量下去了,就是你菩提道成功了。没有魔怨了,修行自然就到家了。你修行何以不到家?因为处处有魔怨障碍,你刚刚进一步,障碍就来了,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才清净了几天,别的烦恼就来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进步一尺,魔怨进步十尺。但是我告诉你,真修菩萨道不怕魔怨,还希望有魔怨,所谓‘欲坚道力凭魔力’,这个坚就是忍辱、坚忍。你每打赢一次,你的功夫就跃进一步,如果被魔磨垮了,你就下去了。可以说就是一种自我而起的幻象!所以佛陀最终战胜了自我业力烦恼的一面,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就是把无明和神通彻底根除!





    16.做人,禅宗的名言‘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第一句是说道体真空,得了道的无言境界,这个时候万缘皆空,万念放下。第二句是说起用,起用就是有,放下就空,提起就是有嘛!成了佛也是要说法、要作人的,作人做事有万行门,其中一点马虎不得的。所以学佛的人要注意,我们在世间,不离作人的本位,不管在家出家,不舍离世间一切法。不懂世间法你怎么学佛?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他世法全懂,太子出身,然后出家修出世法。现在的人一来就学佛,你连人都没有作好,还成佛?人怎么作都不知道!所以说,你先学作人再来学佛,这是根本。如果连人都不会作就可以成佛的话,这种佛也不用学了。佛法的基本道理只有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每次念到这四句话,我个人都会感到惭愧,能够做到多少,实在是没把握。‘诸恶莫作’已经太难了,这还是消极的行善;‘众善奉行’是积极的行善,真菩萨行一定要做到。前两句是讲外在的行为现象,行一切善,除一切恶,除一切恶要做到净身口意三业。佛学的观点认为我们凡夫的身口意,随时都在造恶业。身的恶业有三种:杀、盗、淫,是身体的行为。现代人生活讲享受,一讲享受就离不开杀、盗、淫。你要吃好的,就造杀业;我们的生活用品都是靠别人的劳力来的,每个人都在盗;淫,除了男女之事以外,生活过份享受奢华也是淫。口的恶业最多,有四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妄语是说谎话,我们几乎无时不在说谎话,日常寒喧最多,几乎是惯性说谎;恶口是骂人,不一定是骂粗野的话才是骂人,有时文人骂人是转个弯来骂,那骂得更厉害,也是恶口;两舌是挑拨是非,人与人在一起最喜欢讲是非;绮语是俏皮话,油嘴滑舌的话,不正经的话,空话都是。意识的恶业有三种:贪、嗔、痴,是心理思想造成的。贪就是占有的欲望,我们无时不在贪欲中,连你请人顺便帮你做个什么事,也是贪小便宜;嗔是愤怒、埋怨的心理。怨天尤人也是嗔念。人没有不埋怨的,连老天爷下雨吹风都要怨,有诗曰:‘作天难作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行人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一个人任劳还容易,能任怨就很难了。历史上做大事的人都是能任劳,还更能任怨,甚至要任天下之怨而不悔。痴就是智慧不够,道理不明。身口意三业,翻过来就成十善业,是学佛的基本行为。所以学佛慢一点来,先学作人,人都没作好,想学大乘道成佛,没有那么简单的。能把身口意三业改过来,就是除掉一切恶,不犯过错。能把人道的十善业道修好了,再修天道,然后再修声闻道,然后修缘觉道,再修菩萨道,最后成佛。这就是所谓的五乘道。黄教宗喀巴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论》,就是走这个路线。他是根据印度一位祖师阿底峡尊者所著的《菩提道炬论》扩充而来,而《菩提道炬论》是由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演化而来。很多人学密宗,不懂这个教理,学了个咒子就回来轰隆轰隆地念,真是胡弄胡弄。中国佛法也是走这个次序,看永嘉禅师的文集,就知道他走的也是这个路子。佛法五乘道是五个阶梯。千万要注意!先学人道,就是十善业。再修天道,以至善配合禅定。然后才是小乘的声闻、缘觉,那禅定就更进一步了,配合解脱知见修的,最后才是修大乘菩萨道。中国佛法往往一上来就是大乘菩萨道,学得太大了,所以中国学佛的人变成专门吹大牛,连人道的基础都没有打好,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真反省。第三句‘自净其意’是讲内在,是根本的道。‘自净其意’不是自空其意,净不等于是空,意念做到了一切皆空还只是小乘罗汉境界,落在一边。在禅宗讲就是「担板汉」,只看到空,没看到有。如果一动念,空的清净境界没有了,那不算是真定。菩萨的戒定慧就在作人做事当中,乃至上入天堂,下入地狱,念念都在定中,不怕起心动念。因为起心动念的念头是净的,至善的,也等于《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前三句都做到了,就什么经典也不用研究了,那就是佛法了。所以第四句说‘是诸佛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0 23: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