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263|回复: 27

[戒律] 梵网经菩萨戒讲义---演培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8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    大乘菩萨戒,以发菩提心为本,亦即与菩提心为其戒体(即:成佛利众是根)。菩萨以摄化众生为本,就要做众生的模范,设若本身的戒行不修,怎可获得众生的信任?所以以摄化众生为愿行,就得严格的持戒不犯。
2.    菩萨戒法,有三品受戒:上品从佛受(学佛行持);中品从佛弟子受(学古今大德行持);下品在佛像前受(祈求督促)。有二种受法:一自誓受,当以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二从师受,是法师师相授故,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
3.    比丘戒法,依于佛制,有关五篇七聚的条文,未受具足戒的白衣,是绝对不许阅读和听闻的。比丘戒,通常说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略则三百四十八戒。详则,无量无边。
4.    受戒而引发内心中的防非止恶等的功能,决不限于条文的。如酒戒,没有说到香烟等;以及有害身心的物品、行为,也应禁止。
5.    菩萨应具有对佛深刻的信心,对佛信心不足,难受菩萨戒。但解法师语的各类众生,要是菩萨种姓(即无贪嗔痴),发菩提愿,有胜行心,方能感得菩萨净戒。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      梵网戒经是如何传来我国?有二个故事:据古诸德相传,梁真谛三藏将来我国弘法时,曾拟携带菩萨律藏同来,可是刚将菩萨律藏放在船上,船就要沉没,不论取出什么东西,船都不肯浮起来,及后取出律本,船就鼓浪前进。真谛见此,慨叹地说:菩萨戒律,原来是这样的与汉土无缘。另一故事,昙无懴三藏来中国,在西凉州弘法时,有沙门法进等,曾求昙无懴传授菩萨戒,并祈请翻译菩萨戒本以供遵守。不论法进等怎样苦苦相求,始终不为他们传授。法进等没有办法,乃以最极至诚恳切的心,在佛像前立誓邀期苦节求戒。由于精诚所至,刚刚满了七日,就梦见弥勒菩萨亲为他们授戒,并授给他们菩萨戒本。翌日,法进等特去见昙无懴,昙无懴看到他们的相貌,知是大乘法器,不待法进等的请求,自动译出戒本一卷。说来不可思议,昙无懴所译戒本,竟与法进等在梦中所诵的文义相同,这就是藏经中的《菩萨地持经》。
2.      梵网之义。梵网,是众生的本源,为诸佛的慧命。本源自性清净,所以名之为梵;慧命遍传尘刹,所以称之为网。在家二众所守持的五戒,不得名为梵行,因为他们还未绝对的远离男女关系,未离情欲非修梵行。行者果能严持净戒,是即为修梵行。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尔时,释迦牟尼佛,从初现莲花台藏世界,东方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于寂灭道场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


下卷经文究从什么地方开始,从现存藏经中所有古德注疏看,是有着很大不同的。如唐胜庄所撰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宋慧因所撰梵网经菩萨戒注、明寂光所撰梵网经直解等,是从“尔时,卢舍那佛为此大众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开始;明智旭所撰佛说梵网经合注第二卷,是从本段开始;隋智者大师梵网菩萨戒经义疏、唐法藏所撰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等,是从“我今卢舍那”等颂文开始。
本经上卷,主要说明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于十方千百亿世界,宣说菩萨心地法门。因此,“尔时”二字,是指千百亿释迦于千百亿世界,说完心地法门之时。
莲花台藏世界,就是华严经的华藏世界,华藏世界在大香水海中,此香水海有一花台,状如莲花,所以叫莲花台藏世界。显示十方法界无不包含于莲花台藏世界中。华藏世界,一共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海,我们所住的娑婆世界,是属于二十重华藏世界海的第十三重世界。


最后身的补处菩萨,为什么不住欲界其他五天而独住兜率陀天呢?因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诸天,整日沉醉于享受五欲,根本不知道亦不曾想到出离;至于化乐天及他化自在天,更是如此。所以最后身菩萨不住此诸天。
魔在印度叫魔罗,中国译为杀者,谓其能杀众生的慧命,使众生不能得到身心自在。(故此,凡扰乱身心清净,使我们不想远尘离垢的,皆是魔障。)
为了下生能顺利度生,作五事观察:一、观察人间的众生根基,是否成熟;二、观察自己下生人间成佛的时机,是否已到;三、观察人间的国土,究竟该应生哪一国。选择国土下生,是以是否为中心做标准;四、观察人间受生的种姓,以哪一种姓较为高贵殊胜。因为世间众生的观点,种姓高贵的,易为人们所接受;五、观察世间男女,究竟谁够资格堪作自己的父母。
依经典说,不但释迦牟尼,是降生在人间的南阎浮提,所有世界成佛的诸佛,都在南阎浮提降生。诸佛为什么皆出南阎浮提而成佛?原因有三:一、梵行胜;二、忆念胜。忆念,就是对曾经验过的事,能常常保持于心念中,所以对于历史文化,也就能够保存下来;三、精进胜。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身的补处菩萨,为什么不住欲界其他五天而独住兜率陀天呢?因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诸天,整日沉醉于享受五欲,根本不知道亦不曾想到出离;至于化乐天及他化自在天,更是如此。所以最后身菩萨不住此诸天。
魔在印度叫魔罗,中国译为杀者,谓其能杀众生的慧命,使众生不能得到身心自在。(故此,凡扰乱身心清净,使我们不想远尘离垢的,皆是魔障。)
为了下生能顺利度生,作五事观察:一、观察人间的众生根基,是否成熟;二、观察自己下生人间成佛的时机,是否已到;三、观察人间的国土,究竟该应生哪一国。选择国土下生,是以是否为中心做标准;四、观察人间受生的种姓,以哪一种姓较为高贵殊胜。因为世间众生的观点,种姓高贵的,易为人们所接受;五、观察世间男女,究竟谁够资格堪作自己的父母。
依经典说,不但释迦牟尼,是降生在人间的南阎浮提,所有世界成佛的诸佛,都在南阎浮提降生。诸佛为什么皆出南阎浮提而成佛?原因有三:一、梵行胜;二、忆念胜。忆念,就是对曾经验过的事,能常常保持于心念中,所以对于历史文化,也就能够保存下来;三、精进胜。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4-7-9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迦夷罗国,亦即通常所说的迦毗罗卫国。迦夷罗译为黄发,有两种说法:一、相传过去久远之前,有一黄色仙人,于此修行办道;二、在一般所说的五种颜色中,黄色亦是代表中道。

“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号吾为释迦牟尼佛”。七岁出家之说,古德有云:七岁出家,应颠倒过来说为“出家七岁”,意即出家七年以后而成正觉。
五住烦恼,就是见一切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无色爱住地、无明住地。“坐金刚花光王座”,据经中说,这在印度摩竭陀国王舍城之西约百余里的地方,其间有一大树,本名毕钵罗树,后来由于佛在这树下证觉无上菩提,所以就被人们称为菩提树。佛在树下成等正觉所坐的金刚花光王座,不特释尊在此世界成佛是坐此座,就是贤劫千佛成佛,都是坐此座而入金刚定,放大光明,以成无上觉的。古德说:“金刚利而坚,千光明而广,王乃尊贵之义。”如以佛法说:金刚喻定,花光喻慧,而得究竟自由自在,是名为王。
“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 摩醯首罗是印度话,中国译为大自在,或译威德,或译三目。辅行记说:“色界天王,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萨住处,能知三界雨滴之数,统摄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独尊,即统诸大梵天王之主。”实际此天是住在色界第四禅舍念清净地,亦名有顶天,亦名色究竟天。经说法云地菩萨,多寄住在这里说法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竟。”
法华经寿量品说:“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不断往来娑婆世界的,是如来的应身,至于如来的法身,根本没有生灭,没有去来。华严经说:“如来应身,为众生故,示现其身。”为众生示现其身的如来,亦还是由于众生的缘感,才能见到佛的出现世间,一旦到了机感的缘尽,自然又见佛离开这个世间。是则佛的出世与灭度,问题不在佛的本身,而全在于我们众生。众生所以有时见佛出世,有时见佛灭度,关键全在业障的轻重:业障轻的就见佛在这个世间,业障重的就不见佛陀住世。不但释迦佛是这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这样。
“为此娑婆世界”的众生说法度化。娑婆是印度话,中国译为堪忍。这个世界的众生,能够忍受贪嗔痴三毒的毒害。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为什么经说一戒,后又说多戒?(盖一多不二,分而千万,实是一心地妙戒。)戒为一切众生本有“佛性种子”,以究竟大乘说,佛性原是一切众生所本具的,但要戒才能发生,所以称为种子。涅盘经说:“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当当常住法身。”
我们既有佛性,为什么不成佛?具有佛性是一回事,成不成佛又是一回事。完全是由无明不觉而来,虚妄分别心的主体是阿赖耶识,而阿赖耶识之所以生起,是依如来藏而来。起信论说:“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接着,依此赖耶识心,有意的生起,依心及意而有意识的生起。论中同时还说:“以依阿赖耶识说有无明”。
“如是十波罗提本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以什么方法才可使众生悟佛性戒?没有其他的特别方法,唯有宣说种种的戒法,使之得以一一摄持,才能令诸众生,转迷成悟,超凡入圣,以致完成无上佛果。



波罗提木叉是印度话,中国向来译为别别解脱。世人不知佛制戒的意义,误会佛教的戒法,是束缚吾人的,殊不知如来所制的戒法,是使我们获得解脱。所谓别别解脱:如持不杀生戒,那你在杀生这事上就得解脱;如持不偷盗戒,那你在偷盗这事上就得解脱;如持不淫欲戒,那你在淫欲这事上就得解脱;守持其他诸戒,亦复可得解脱。所以戒不是别别束缚,而是别别解脱。梵网经讲十根本重戒,名为十波罗提木叉。
佛为出家众制半月诵戒法,而佛亦半月半月的自诵。中国律宗初祖道宣律师,于每半月诵戒,除为大众公开诵一次,自己还要诵十次。这都是显示诸佛如来、诸大菩萨、诸大祖师,对于戒的尊重谨慎。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千百亿释迦,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

 楼主| 发表于 2014-7-12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佛有法、报、应三身。天台家说:毗卢遮那代表法身佛;卢舍那代表报身佛;释迦牟尼代表应身佛。卢舍那是印度话,中国译为净满。净是显示到了佛果地位,所有一切的罪恶,所有种种的虚妄,都已扫荡得干干净净;满是显示到了佛果地位,所有一切的善法,所有种种的功德,都已修集得圆圆满满。亦有译为光明遍照。古德这样说:净满是从自受用身得名的,光明遍照,是从他受用身得名的。
“我今卢舍那”,今,指正当说的时候,简别不是过去、未来,而是指当前的现在。(当应包括如今闻戒的一众有缘。)
莲花台,台是高显的意思,这是表示舍那所要说的心地妙戒,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及得上它。所以有说:“一切众律中,戒经最为上。”再者,台是居于正中的,中则可以含摄十方,以示舍那如来为千佛之主,而心地妙戒则为众戒的根本。



“甘露门即开”,这是举喻,中国向来传说有一种仙丹妙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印度向有甘露之说,好像中国的仙丹,称为不死之药。有说甘露是神灵之精,其凝如脂,其美如饴,鲜洁润泽。有说天上有丹叫做甘露。由于印度向有甘露的传说,所以佛说法时,常举这做譬喻,或喻诸法实相,或喻究竟涅盘,或喻所说教法。现本经中,则以甘露譬喻心地妙戒。被认为不死的妙药甘露,当食可以充饥,当饮可以解渴,当药可以疗病,古德将之配合大乘菩萨三聚净戒来说明。甘露当作饭吃,这喻三聚净戒中的摄善法戒,意说菩萨行者,如能确切的受持摄善法戒,积极的实践一切善法,则诸善法功德就充满生命内在;甘露当作茶饮,这喻三聚净戒中的饶益有情戒,意说菩萨行者,发现众生在这世间,为种种热恼之所逼迫,乃本饶益有情戒的精神,一刻而不或忘的去度化众生,使众生除热恼得清凉;甘露是灵丹妙药,能治百病,这喻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意说菩萨行者,果能认真的严持摄律仪戒,自然就断一切恶而不再去造罪。

“是时千百亿,还至本道场,各坐菩提树,诵我本师戒,十重四十八。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是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4-7-13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是时千百亿,诵我本师卢舍那佛所诵之戒,千释迦、千百亿释迦,皆以卢舍那佛为本师,显示戒授有师而心不忘根本。
戒如明日,能够消除一切罪雾;戒如明月,明月代表清凉、安宁、幽静,以示果能持戒,身心便得清凉。如人犯了戒,虽不一定被人知道,但自心知道自己错,一想起来,脸上就感到热烘烘的,内心亦如炎日煎逼那样的热恼不堪。所以经律常说:犯戒就得热恼,持戒就得清凉。
戒如璎珞珠,此喻众生能够严持净戒,就会富有善法而不致于贫穷孤露。
还有一种解说:戒如明日月,日月代表光明,显示智慧庄严;戒如璎珞珠,璎珞代表富有,显示福德庄严。本此可知,若能持戒,便得福慧二严。佛法行者,不但要修福德,亦要修学智慧,但这不要外求,只要能够持戒,就得福慧二严,到了福慧圆满,自然就得成佛。
中国古代向有“日月丽天”这么一句话,就是太阳与月亮,使得一切人们,无不对之瞻仰。此喻修学佛法的行人,果能严持净戒,使诸戒德在身,世人没有不敬崇的。





“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木叉,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
佛法戒藏,属于大乘毗尼。毗尼两字,是印度话,中国译作善寿,意谓毗尼是佛法的寿命,毗尼一日住在世间,佛法也就一日住在世间;亦有译为善性,是即显示毗尼的自性是本善的,只要能够如法受持,就可增进学者善行。亦有译为善住,即毗尼能够住世,正法也就可以住世。
大众不但要至心的谛听,还要真心的谛信,如果只听不信,听了就算了,那是没有用的。不但确信自己由持戒而得成佛,而且确信舍那的成佛,亦是由于持戒而来。
为了坚定大众的信心,释尊进一步的对大众说:只要受持此戒,决定得成佛果。我还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们:现在我授你们此戒,可以保证你们得到解脱,你们现在受持此戒,必能到达解脱之处。
“真是诸佛子”。佛子说为三种:一、凡夫位上修行,未曾悟入佛道,未能绍隆佛种,名外佛子;二、二乘行者禀受如来的小乘教法,名庶佛子;三、菩萨行者禀受如来的大乘教法,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生于法身,名真佛子。本句,就是指的第三类。
法藏戒本疏卷一,对佛子还有这样的分别:一、楞伽经说:“八地菩萨名最胜子”;二、佛性论说:初地名为佛子;三、璎珞经说:“十住即名佛子”;四、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入于大乘,就有资格称为佛子。
据梁真谛所译的摄论说:一以方便为父,二以般若为母,三以禅定为胎,四以慈悲为养育,五以信乐大乘为种子。具备这五个条件,才得成为真佛子。
“大众皆恭敬”。恭敬二字:恭是约外在的形仪严肃说,而敬是约内在的心意虔诚说。如是内外精诚,就是所谓至心。

 楼主| 发表于 2014-7-16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成佛不久,立即制戒,可看出戒是入道的要著,不容稍缓。
本经提出戒的纲领,就是孝顺,亦即将孝与戒打成一片,以明戒法就是孝道的真谛,唯有行孝才是真实的守持戒法,亦唯如法持戒才是切实的尽到孝道。对于父母如不行孝,不论就世法、出世法说,是都禽兽不如!
师即本师和尚,或即三师七证,我们对于师长,应该善事奉养,孝顺不违,以报恩德于万一!做个三宝弟子,对于恩深似海的三宝,应该善事恭敬奉养,尊重孝顺不逆,方能酬报深恩于万一!
盂兰盆疏说:“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因成正觉”。佛为扩大我们的心胸,乃一再的特别开示说:“一切众生皆是父母”。我们对于众年,如行不杀不盗,当知就是持戒,我们对于众生,一一看成父母,恭敬尊重不怠,当知就是孝顺。所以孝顺所在,就是戒行具足。
我国所说孝顺父母的三句话:一、“不辱其亲”,是说一个做人子女的人,在这世间的所作所为,不要令父母感到耻辱。乐正子说:“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口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怎样才能做到这点?这唯有遵守菩萨的摄律仪戒。(也即持戒)
二、“显扬父母”,是说一个做人子女的人,在这世间的所行所为,能显扬自己的父母,使父母感到光彩。孔子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怎样才能显扬父母?这唯有遵守菩萨的摄善法戒。(也即修善)
三、“锡类不匮”,是说一个做人子女的人,不但自己要孝顺父母,还要一切人皆孝顺父母。古人解释这句话说:“锡,赐也;匮,乏也。谓言自行孝道,欲赐一切众生皆行孝道,无有乏也。”怎样才能做到自他皆行孝道?这唯有遵守菩萨戒的摄众生戒。就是化度众生,令诸众生皆能走上佛道,不但孝顺现生的父母,还使多生的父母皆得解脱。(也即弘法利生,广明戒律)


孝顺不但名戒,“亦名制止”。制是严制,就是严制三业的不作诸恶;止是禁止,就是禁止妄念的不乱生起。遗教经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十六大国王”,据长阿含经说是:史伽国、摩竭提国、迦尸国、拘萨罗国、跋祗国、末罗国、支提国、跋沙国、尼楼国、般者罗国、阿湿波国、婆蹉国、苏罗国、乾陀罗国、剑浮沙国、阿盘提国。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
一切发心菩萨,是指初发大乘心的菩萨。
十发趣,如本经卷上说:“诸佛当知: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如是十发趣,就是通常所说的十住。


发表于 2014-7-16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师兄的法布施!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4-7-17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十长养,如本经卷上说:“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心入坚法忍中,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如是十长养,就是通常所说的十行。

十金刚,如本经卷上说:“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八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如是十金刚,就是通常所说的十回向。
十地,如本经卷上说:“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八坚圣忍中,十地向果:一、体性平等地;二、体性善慧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焰地;五、体性慧照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华严地;十、体性八佛界地。”谓入十地的菩萨。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一旦受了佛戒,都成最上法器,个个第一清净。受戒前,先行痛切忏悔,洗涤身心清净。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受戒定要读诵,诵戒才能知道,什么是持,什么是犯,什么是重,什么是轻,知道持犯重轻,就可善为护持。如受戒而不诵戒,怎能明白开遮?开遮分不清楚,有时犯戒还不知道,岂不就要造成很大过失?现前失去大乘的名位,菩萨的资格也就不保。佛果是由佛种子结成,而成佛的真种则是此戒,所以不受此戒便罢,如果受了此戒,就一定要读诵。
戒体,特别是心地妙戒,根本没有什么相貌可为指出,不过从持犯者的身心表现怎样,亦可看出戒的相貌怎样,所以持戒者有持戒者的相貌,犯戒者有犯戒者的相貌。楞严经说:“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听闻此戒的菩萨,应该生起孝顺心,敬心奉持。
E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一杀戒】
“佛言: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杀因杀缘,既是因缘和合而杀,必然自性本空,了知杀性本空,应无杀生之罪!”这是误解空的邪说,绝对不可取信的。真正善解空的,必然不去杀生,去造杀生罪的。假定认为没有罪而去行杀,这是佛法竭力破斥的邪见,不特不可说无罪,而且罪更重于其他,这是学佛法者所应特别注意的!
瑜伽论说:“若有问言:菩萨以何为体?应正答言大悲为体”。所以真正菩萨,尚须为物舍身,怎会杀害众生?因此,特以戒杀列为第一。普贤行愿品说:“一切众生有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有可度的众生,才有救度的菩萨,众生是成就菩萨大行的恩人,应时刻的思念报众生恩。如持不杀生戒,非特与众生结下深厚的善缘,而且施与众生的广大无畏。涅盘经说:“一切畏刀杖,莫不爱寿命,恕己可为喻,勿杀勿行杖”!
自杀、教人杀,及后咒杀略。
方便杀,是巧设特殊的方便,致令对方的生命断绝。如束缚捉系,或指示道路,或令前人予以捕获,然后结束他的生命。
赞叹杀,从旁以花言巧语种种赞誉,起杀心成就杀事;在厌世而想死的人面前,称赞他的种种美德,为什么生存在这世间活受罪?为什么不快快的去死?如果对方因此而死,是即构成杀生罪,而这亦是心口所造成的杀业。
见作随喜,见到他人行杀,认为杀得很对,私心随喜不已,这是由意地造成的杀业。
乃至,是未尽之辞。致人死地的方法是很多的,他如或坠胎杀,按腹杀等。
杀因,指由无始来的烦恼冲动,忽然掀起一念杀的动意,名为杀因;杀缘,指杀心的相续不断,以多种方便助成杀事。其它的杀法,杀业,略去。因可通于过去,缘、法只是现在,业则兼于未来。如是展转相资,致令于当来世,彼此互相杀害,所以众生生死,也就轮回不绝!
以三障来说:最初生起的一念杀心,是烦恼障;完成杀害生命的事业,名为业障;由此招感未来三恶道的苦报,是为报障。可见众生的三障轮转,完全由于最初的一念不善杀心而有。


佛教所说杀生罪的成立,主要的是看你的动机如何。如果你没有欲杀的动机,纵然误杀他人致死,最多不过充分的负起不注意的责任,但不可说负有完全意义的杀生罪。反之,如你具有欲杀的动机,你也得负起杀生的重罪。
慈心是缘怨对的众生而起的;悲心是缘苦难的众生而起的;孝心是缘上位的众生而起的。如以一切众生皆为父母来说,缘于每一众生,都是具此三心。
“是菩萨波罗夷罪”,中国有多种翻译:一翻捐弃,就是修学的菩萨行者,因犯了此戒,一切功德悉皆捐弃;二翻弃罪,就是犯了此罪,不得入于清净众中;三翻堕落,就是犯了此罪,将来一定堕落三恶道中去;四翻断头法,如断多罗树心,不可复生;五翻他胜处法,受菩萨戒,本来是要以智慧摧伏烦恼的,可是现在由破此戒,不特不能破除烦恼,反而为烦恼之所胜伏,一切毁犯皆从此生,所以名为他胜处法。发心菩萨,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经常要与魔军进行战斗,本来是可战胜魔军的,但因现在破了此戒,不特不能战胜魔军,反为魔军之所战胜。
综上所说:不得故杀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是菩萨的摄律仪戒;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是菩萨的摄善法戒;方便救护一切众生,是菩萨的摄众生戒。


杀生罪的构成,需要四个条件:一、杀生:谓所杀的对象,的确是属众生,大要可分三品。上品杀生,指佛、圣人、父母、师长;中品,指人类及天上的众生;下品,指阿罗汉、鬼、神、畜生等的众生。二、众生想:谓所杀的众生,当你去杀他时,的确是把他当作众生看的。如见绳误以为是蛇,虽然没有伤害到众生的生命,但仍犯轻垢罪;实在是个众生,但当时你心中,绝对没有把他当作众生想,如夜行见蛇,可是你把蛇当成是条绳子,随手好玩的抽刀砍断蛇命,蛇虽被杀死,不犯杀生戒。三、杀心,谓有杀害众生的动机。四、命断:谓要杀害的某个众生,生命的确为你之所结束。(倘若)痴狂心乱等,不特不结根本重罪,连轻垢罪亦不犯。
国内作奸犯科的罪人,或国外侵略者的入侵,或暴力集团的残杀无辜,为了维持国内的安宁,为了保卫国土的完整,为了救护善良的人民,那末,宁可杀这恶人,宁可自己坠地狱,不能让他作恶而自害害他。这样,应以慈悲心杀这恶人,这不是杀。瑜伽论菩萨戒本:“谓如菩萨见恶劫贼为贪财故,欲杀多生,或复欲害大德声闻、独觉、菩萨,或复欲造多无间业。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业思惟,于彼众生,或于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悯心而断彼命。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杀,生多功德。”莲池大师说:“断死必为流涕,三覆然后行刑,是乃即杀成慈,虽杀非杀,法既不废,恩亦无伤,国政佛心,两无碍矣!”
F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二盗戒】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佛法将命分为两种:一是内命,指这现实的生命体;一是外命,指所有的衣食财物。杀生是解决众生的内命,偷盗是夺取众生的外命。智论十三说:“一切诸众生,衣食以自活;若劫若夺取,即为劫夺命。”
什么叫做盗?一、劫取,就是明目张胆的,硬行的将之抢夺过来;二、偷取,就是在物主不留意时,将之悄悄的偷取过来;三、吓取,就是用别人的隐私,以此作为威胁手段,向对方索取财物;四、骗取,就是用种种的欺诈方法,将别人的钱财骗取过来。弘一律师说:“据我思之……又五戒中最为难持的,莫如盗戒”。一般认为不易犯的盗戒,律师却认为最难持的一戒,足以证明人人都可能犯过这戒的。
佛在经中曾经这样说过:“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偷,必落邪道。”正因如此,所以做人,特别是个行菩萨道的人,必须戒除偷盗,不得少有违反,不然的话,绝对不能走上菩萨大道,实行度化众生的工作。教人盗,就是以口告诉别人,说那里有什么东西,你替我把它取来,虽不是亲手自取,但同样是犯盗戒。还有,口头上虽没有教人去盗取什么,但指手划脚的,从形相上暗示令知,使得他人将东西偷来,亦是属于教人盗。
方便盗,就是本来没有心去偷的,但因某个东西自然现在眼前,既然没有人看见,就不妨方便的,将它收藏起来,或假设种种的方便,或运用种种的善巧,使得对方不知觉的堕在你的圈套中,将诸财物自然而然的给你,表面是他给你的,而实是用手段得来的,同样是方便盗。
盗因,谓由无始以来熏以所成的贼贪种子;盗缘,谓由种种的珍贵宝物,或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呈现在自己的面前,诱发自己去盗取它;盗法,偷盗方法;盗业,已成事实。如以三障来说:因贼贪种子而生起的一念盗心,是烦恼障;完成偷盗财物的事业,名为业障;未来三恶道的苦果,是为报障。
“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鬼神物,是指神庙鬼祠中的供具等物;劫贼物,就是劫盗所劫得的财物。因为是劫盗所得,业属劫盗,纵是我之财物,同属不与取。

偷盗罪的构成,须具五个条件:一、是有主物:是说这个财物,确实有所属的,不是弃置于地。分为三品:上品物,是指佛物、法物、现前僧物、四方僧物、父母师长等物;借阅他人的经论疏钞等,有意不去还给借者,或是内容有所损坏,不向借者说明,亦不替他补好,是皆犯极重罪!中品物,是指人类及天趣有情所有的财物;下品物,是指鬼神畜生所有的财物。
二、有主想;三、盗心;四、值五钱,相传印度古代一个大钱,相当于我国古代十六个小铜钱;五、举离本处,这是说他人的财物本是放在这里的,盗者去盗取它时,将该财物,移动离开原来的地方。
由于自己的心乱痴狂而不知是别人的东西等,如是取来的东西,是不犯盗戒的。同时,瑜伽论菩萨戒本:“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于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由此因缘所夺财宝。若僧伽物还复僧伽。窣堵波物还窣堵波。若有情物还复有情。又见众生或园林主。取僧伽物窣堵波物。言是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思择彼恶起怜愍心。勿令因此邪受用业。当受长夜无义无利。随力所能废其所主。菩萨如是虽不与取而无违犯。生多功德。”
G



 楼主| 发表于 2014-7-25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三淫戒】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淫因、淫缘、淫法、淫业。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现在来讲淫戒,佛法把这叫做不净行,就是以爱欲心染污了自己的内心,名为不净;经中有的地方亦称为非梵行,就是学佛的人,应修清净的妙行,可是现在污秽交媾。一般把这称为生死的正因,轮回的根本。如经中说:“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龙树智度论说:“淫欲虽不恼众生,系缚故为大罪。”所以若男若女,对于淫欲生活,均应有所节制,甚至予以根绝。佛法行者,如能把爱欲对治掉了,其他种种贪爱,自也就可克服。
淫欲的过患有三:
一、似乐实苦,已经离欲的人,见到男女的性欲是苦非乐;
二、似味实灾,淫欲一事,从佛法的立场看,这是多灾多难很少滋味,不特障碍人们,得不到涅盘的乐,而且正由于此,招受无量痛苦;
三、似净实秽,有颂说:“肉身虽不净,似净诳愚夫,乐秽而无厌,似猪乐淤泥。”
如男女同意,得保护人同意,不违反国法,经公认的婚仪而结为夫妇;这种夫妇的正淫,为家庭组成的要素,子孙延续的必要,是正当的。有时,遇到特别的难缘,受到恶人的强逼,身不由己的做了染污行,在这样的情形下行淫:假定根本没有一点爱乐心,自然是无犯的;如其时有了一点爱乐,仍可说是有犯。
淫欲要有各种条件,即因、缘、法、业。淫因,是指初起的一念淫心;淫缘,是说一念淫心生起以后,其心相续不断,于是就对对方加以瞻视追逐,多种助成男女合会,名为淫缘;淫法,是指双方接近以后,彼此抚摸,互相爱怜;淫业,是说由如上的因、缘、法三者结合,成就淫事。
行淫亦具三障:贪淫的一念淫心,是烦恼障;成就淫欲的好事,名为业障;招感轮回的苦果,名为报障。学佛法者,要想不在生死中轮回,断淫该是最要的一著,不然的话,要想超脱轮回,是不能做到的。男女间的正常关系,在于二根的互相结合,其他非道行淫,是都名为邪淫。
淫欲的罪业构成:一、是道,道指大便道、小便道、口道;二、淫心;三、事遂。在熟睡时,或狂乱而坏心,虽曾有过淫事,但亦是不犯的。
在此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出来加以说明的:就是在睡梦中失精是不是犯戒?大乘说:如于梦中行淫事,有精遗流于外,到了醒寤时,应生猛烈的悔改,严厉的呵责烦恼,为什么自己会这样的错乱颠倒?优婆塞戒经说:“菩萨想女人身上璎珞等,皆波罗夷”。涅盘经说:“虽不交女,壁外遥闻女璎珞声,心生爱著成欲破戒。”
H






 楼主| 发表于 2014-7-25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四妄语戒】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如何才能真做到不妄语呢?实在来说,要勉力证得无我才能真正不妄语。
为求名闻利养而说妄语是罪恶的,就是口无遮拦的随便乱说亦是要不得的。智度论说:“妄语之人,先自诳身,然后诳人,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虚实颠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无得入。妄语之人,心无惭愧,闭塞天道,涅盘之门,观知此罪,是故不作。”
经说:过去有位呵多比丘,很能为众说法,但是不幸得很,这位比丘,后来竟然堕入地狱。这是什么道理?佛陀确切地告诉诸比丘说:他的堕地狱,是由经常说妄语的因缘。有人说:“诚意为正心之前提,为修身之基础,为任何宗教所共同要求之条件,亦为修道者所必备之先决条件。”
什么叫做自妄语?就是亲自对人说,我已经得上人法。“自言我得十地、辟支、四果、四向、四禅、四空,成不净观,六通、八解、天来、龙来、修罗鬼神、悉来问答。或言已断结使,或言永离三途,如是等虚而不实,图致名利,名大妄语。”所修所证,都如冷暖自知,所谓“有道无道,自己知道”,不必随便向人说的。


什么叫做教人妄语?这有两种:一是教人对其他的人说,某某人真是了不起,已经得到上人法了;或者教人宣扬自己的美德,或命弟子到处传说我的师父是怎样的了不起,或使朋友相互传言某某是当今唯一大德。
什么叫做方便妄语?就是假种种的巧言,使得对方不得不信受你的话;还有表面是假藉一种言说以赞叹他人,而实内在是秘密的以自美自己。其他,如借鬼神仙乩等,甚或说济公临坛,甚至还有说观音、弥勒临坛的。佛法将这归于方便妄语中。
妄语罪的构成,要具有因、缘、法、业四个条件。妄语因者,是说起心要去诳惑他人,以期取得名利为因;妄语缘者,是说有可欺骗的人;妄语法者,是说于妄语中所运用的各种法;妄语业者,是说如上三事和合,任运而成就妄语者为业。
不特像上面的大妄语不可乱说,“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等的小妄语亦不可说。除这之外,其他的还有不闻言闻,闻言不闻,不觉言觉,觉言不觉,不知言知,知言不知,实有言无,实无言有,乃至法说非法,非法说法等,皆是妄语。


身心活动,怎么成为妄语?如问你是不是已经得到某个果位?当时你将头点一点,以示你已得到某个果位;又如问你是不是已经得到身心清净?当时你默然承认。诸如此类,妄语业已经构成。为人做假见证,在佛法的立场说,那是罪大恶极的,有不可饶恕的过失。
正语,是正确的语言,通俗的讲,就是说老实话;正见,就是正确的见解。设若学佛而为自己名闻利养打算,而为自己权力地位设想,是即显示你的知见不正。自己常生正语、正见是自利,令他常生正语、正见是利他,唯有如是自利利他,才能显示出菩萨的风格!
于此妄语戒中,同样具有三聚净戒:身心不妄语,是摄律仪戒;常生正语、正见,是摄善法戒;令众生起正语、正见,是摄众生戒。
妄语成为重罪,要具备五缘:一、是众生:这同样的分为三品,于上品境中,如向父母师僧说妄语;于中品境中,向人天众生说妄语;于下品境中,如向阿修罗鬼神畜生等说妄语。鬼神畜生与人,虽然有所差别,只可说所犯罪有轻有重,不可说完全无犯。二、众生想:这可分为众生想、圣人想、人想的三类。三、欺诳心:这是从希图名利而出发的动机。这又可以分为两种:一叫通心,就是当你说假话去欺诳别人时,不是以某一个人为对象,而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听到你的假话;二叫隔心,就是当你说假话去欺诳别人时,本来是想欺诳某个人的,结果,某个人没有听到你的假话,另外一个人反而听到了。


四、说重具:这是就身证眼见而言。如说得四果、十地、八定、神通,或说我见天、龙、鬼、神等来,这都叫做重具。如你现在随便的对人说,我已成就不净观,这自然是显示了你有证有得,所以是犯重罪。至说天来、龙来、鬼神等来供养我,世人听说,于是也就争着来供养你,因此你就得重罪。还有对人说起我已做到永离三途,我已断除了各种烦恼,你如对人作这样说,必然是犯重罪。若对人说旋风土鬼,曾经常常来我这里,或对人说我对如来的禁戒,守持得非常清净,或对人说我能善通如来的三藏教典,有关佛法的任何问题,我都能够善为解答。或对人说我能善修禅思,我每天拜佛拜多少,每天念佛念多少,我每天诵经诵多少,我每天持咒持多少,我每天都修密行,以显示你的如法修持,可是说虽这么说,其实并不是那么一回事,都是一些虚而不实的妄言,就犯轻垢罪。
五、前人领解:不论说什么妄语,对方了解,以致受了你的欺骗。你的意思所在,既不曾信服你的话,又未曾受到你的欺骗,那就唯为你结轻垢罪。设或你对他说的假话,当时他的确没有了解,可是当与你分别以后,再去回想你所说的假话,知道你的意思原来如此,那时,同样要为你结成重罪。别人问你是不是得果、得定、得通等,你为名闻利养心之所驱使,不说自己没有得到这些,而向来问的人点一点头,所以为你结成重罪。设或在人问了这个以后,既不点首自肯,亦不出言说非,只是一味的默不作声,轻垢罪还是免不了的。因为你虽没有说什么,但确已显示出不老实的态度。


随你说出任何一个一个小妄语,就为你结成一个一个的轻垢罪,而且多少人领解你的妄语,就为你结成多少个轻垢罪。如有五百人领解的,就为你结成五百个轻垢罪,如有一千人领解的,就为你结成一千个轻垢罪。
如一个弘法者,为人讲说怎样证得十地,十地的果位如何,如何修证四果,四果的层次怎样,乃至告诉行者,不净观是怎样修的,四禅定是怎样修的,四空定是怎样修的,但从不说自己证得,是即不犯妄语。或者由于内心狂乱,当时自己做不得主,亦是不犯妄语罪的。大妄语,不但宣之于口是属根本重罪,就是蕴之于心亦属根本重罪。如文殊问经说:“但起一念妄语想,犯波罗夷。”那怕就是在梦中,亦不欲作诳他语。
涅盘经说:“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此可以知道,佛性虽是人人本具的,但无始来为烦恼之所包裹,我们从来没有见到佛性,是则在理体上虽可说是佛,而在实际上还是个苦恼凡夫,要想体见佛性,完成最后佛果,还得修种种的善行,以去对治种种的烦恼,到了烦恼净尽,佛性全体显现,那你才能成就无上菩提。


从利生方面说,如果真正是有益于群生的,不妨善巧的权说妄语,如是而说妄语,不特没有过失,并且有多功德。瑜伽菩萨戒本说:“又如菩萨为多有情解脱命难、囹圄缚难、刖手足难、劓鼻、刵耳、剜眼等难,虽诸菩萨为自命难,亦不正知说于妄语,然为救脱彼有情故,知而思择,故说妄语。以要言之,菩萨唯观有情义利,非无义利,自无染心,唯为饶益诸有情故,覆想正知而说异语;说是语时, 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以正报说,妄语之罪,亦是令众生堕入三恶道,以余报说,从三恶道出来,转生到这人间,还有两种不良的后果:一是在这现实人间,多被他人之所诽谤;二是在这现实人间,常为他人之所诳惑。大乘理趣六波罗密经净戒品说:“离虚诳语,亦四种报。”一、一个说真实话的人,诸天都会怜念你,常常的守护者;二、一个说真实话的人,说话能得别人信受。一般人说话要人相信固重要,弘法者说法要人相信,更为重要;三、一个说真实话的人,口中总是常出青莲花香;四、一个说真实话的人,你说什么法,亦会令众生听了,感到无限的欢喜。
I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4-7-30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五酤酒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杀盗淫妄的四重戒,都已在前讲过,现在继续来讲第五酤酒戒。酤是买卖的意思,佛法把酤酒及设烟家等,称为不律仪,如果以此为谋取经济生活的来源,是佛法所不认可的。为什么这么严格?因酒之为物,是无明之药,是失性之丹。
酒为五戒之一,通常把饮酒是看得很重的,为什么本经将酤酒列为重戒,而饮酒反为轻戒?饮酒的过患,只是及于本身,并不损及多人,酿酒卖人,使广大的人群,受到酒毒伤害,甚至败国亡家,丧身失命;不唯如此,有些事情,不论是关乎自己,原是不可公开的,但在你喝醉了酒,忘了应该保密,于是口没遮拦,假定是极机密的事,那你所闯的祸可就大了!



不管你是一个怎样重视礼仪的人,一旦喝醉了酒,尊卑老幼分不清楚,甚至于打骂父母,应该尊重长上的,甚至于污辱毁谤。如果你是一个佛教徒,但因饮酒昏醉,早将三宝抛置于脑后,而且简直成为痴狂的人。本来不应该发脾气的,你却无端的大发脾气,本来不应该喜笑的,你却莫名其妙的狂笑,本来不应该悲哭的,你却伤心哭个不停……这么一来,你所应该守护的一切戒品,自然不能如法守持,成为佛法中的犯戒罪人。而且凡是酗酒的人,必然放逸身心,久而久之,体力一天天的衰弱。
自酤酒,就是亲自动手做卖酒的生意;教人酤酒,就是自己开酒店,教人代我去卖酒,令诸买酒的人,伤害自己的身体,丧失自己的慧命,是没有什么两样的。
酤酒重罪的构成,亦同样的具有因、缘、法、业。起初一念酤酒求取利润的心,叫做“酤酒因”;使这念心不断的相续,以助成酤酒的事,叫做“酤酒缘”;于酤酒的过程中,论斤论网,出纳取与,叫做“酤酒法”;完成卖酒的事,叫做“酤酒业”。



大庄严论有说:“佛说身口意,三业之恶行,唯酒为根本”。有的已经学佛的众生,对于善恶因果的定律,本来是确信而明达的,所行所为不敢有违于因果,并且做了相当修证的工夫,现在由于你以酒卖给他,反而使他变成痴蠢无知,或者迷于因果,或者否定因果,认为修证是无意义的,不再在这方面去做工天,试问你的过失大不大?是故说为“菩萨波罗夷罪”。
不得酤酒,是明断一切恶,属于摄律仪戒;应生明达之慧,是明修一切善,属于摄善法戒;令生心不颠倒,是明广度众生,属于摄众生戒。
能治身体上某种疾病的药酒,是不是亦不可贩卖?在家菩萨,为了维持个己及家庭全体的生活,并不有犯菩萨律仪的。一因药酒是除人们的病患,会得身心的安康,二因药酒里面有药的成份,人们用时只能适可而止,不致产生醉乱的祸患。
如十轮经第四校量此罪的偈颂说:“十压油轮罪,等彼一淫坊,置彼十淫坊,等一酒坊罪。”佛在经中这样说:酒河地狱,是酿酒家的罪业所感;酒池地狱,是酤酒家的罪业所感;灌口地狱,是饮酒人的罪业所感。酤酒家一旦从酒池地狱出来,转生到这个现实人间,必然是颠颠狂狂的不正常。
J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六说四众过戒】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说四众过的这条戒,重要在一说字。中国俗语有说:“刀子割伤容易愈,言语伤心恨难消”。有很多人在社会上活动,不大受人欢迎,原因虽说是很多的,但大言不惭的高谈阔论,口沫横飞的任性胡说,肆无忌惮的言长道短,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不特如此,有的人听了没有根据的谣言,压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情绪,使得朋友与朋友之间突然变成敌人,家人与家人之间变成仇人。是以在这世间做人,不论是属于那一阶层的人,千万不要养成说人过非的坏习惯,以致被人视为多嘴多舌的人,永远被人讨厌,永远受人憎恨。
本经的说四众过,就是妄议出家二众及在家二众的过失。说四众的过失,不特使四众中有过者难堪,而且有辱法门的声誉,使如来的圣道不行。进一步说,初发心的菩萨,亦少不了有些错误行为的,但他能发菩提心学菩萨,实是极为难得,我们理应赞叹他的真实功德,鼓励他的为法为人,这才是佛法行者所应有的行为!吹毛求疵的去寻求人的短处,宣说人的过失,这那里是做人之道?三宝弟子之间,应该互为尊敬,应该相为赞叹,应该彼此策励,应该自他增上,以生众生信心。其实,不但为佛弟子,就是做个普通人,亦不可信口开河的胡言乱说,“涵养怒中气,提防顺口言;谦恭原益己,轻薄易招愆。”

除了自己说四众的过失,有时还“教人说”四众的过失。自己说已经不合理而非做人之道,更进一步的教人这样那样的去说,那你的过失当然就更加重大。教人说罪过,亦有种种的教法:有的是以口教他人,有的是以现相教人,使人知道要他去做什么。教人去说别人的罪过,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对于某一个人怀有极大的私忿;一是从旁拍手称快,达到你所要打击敌人的目的。萨婆多论说:“宁破塔坏像,终不向人说出家人过恶,若说过恶,则坏佛法身。”
说四众过,同样有因、缘、法、业四者。三毒染心现在生起一念说心,叫做罪过因;求得对方的过失,作为自己说过的资料,叫做罪过缘;以种种方便善为巧说,使得别人知他的过失,叫做罪过法;清清楚楚的说出口,使得前人明白领解,叫做罪过业。如果有人说佛法中罪过,菩萨理应尽自己的力之所及,开导他人不要这样乱说,以免有碍佛法的宏通,而丧自己的德性。说佛法四众行人的过恶,既有伤于佛法的善侣,亦有损于佛陀的正法,“是”以成为“菩萨波罗夷罪”。
佛弟子的毁法犯戒,于每半月半月的诵戒中,经常为之检举以及令其悔罪的,假定不承认自己的过错,不接受僧众的制裁,僧众会把他逐出僧团而不与之共住的。
菩萨以利他为己任,见到众生有什么过失,只可为他隐藏,再慢慢去劝说感化,做个佛化新人;见到众生有什么功德,理应竭力的为之宣扬,使他的善行一天天的增长;所以无论如何不可说四众行人的过失。若菩萨说四众过,即使所说过是真实的,则犯上品两舌及恶口罪,假设所说过是虚构的,就更加上一个妄语罪。如是快意的去说四众过,对别人的伤害到了什么程度,姑且不谈,自己首先造下了极重口业,何苦乃尔?
如能遵守说四众过戒,是即严持菩萨的三聚净戒:不说四众过,是摄律仪戒;常生慈愍心,是摄善法戒;教人生大乘善信,是摄众生戒。
如何构成此戒罪业轻重?如你去说具有菩萨戒及比丘、比丘尼,是即犯重罪;如你所说的不具菩萨戒及比丘、比丘尼,犯轻垢罪。如果目的是为欲令其不能立足于社会,犯重罪;目的是为欲令他受到种种的鞭挞系缚,而感受诸般的痛苦,同样都是犯罪。如果你所说的罪名,作重想、重疑而说其过,是就犯重;如果你作轻想而说其过,是就犯轻。如向没有菩萨戒的人,为说菩萨的过犯;或向没有比丘、比丘尼戒的人,为说比丘、比丘尼众的罪过,是都犯重罪。

在此有人问道:菩萨如说外道的过失,不让他去诳惑众生,以免众生受他的愚弄,这是不是犯重罪?这种说过,不但不犯重罪,而且正是大士摧邪显正的大权方便。如有恶比丘做出种种不如法的事,为了不令众生效法他的所为,以致将来感受种种苦果,乃将恶比丘的种种罪过,说给效法他的众生听,是不是犯重罪?不但不犯重罪,而且正是大士劝善惩恶的大机活用,不过在此需要加以拣别的,就是只有出家菩萨可以这样说恶比丘的过,如果是在家菩萨,不论比丘是怎样的不如法,还是不可说其过的。说菩萨及僧尼的罪过,是极重的恶业,有其因必有其果,将来感得的果报又是怎样?经说其人将来必堕拔舌地狱,或是耕舌地狱。若以两舌论罪,将来就要受无舌百舌的报应。若以恶口论罪,将来你就要受自己的眷属斗争。
K



 楼主| 发表于 2014-8-9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七自赞毁他戒】
“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自赞,就是自己称赞自己的功德,是从贪求名闻利养的一念贪心而来。毁他,就是讥毁他人所有的过恶,从而没有人再去尊敬他,毁他完全是出于嫉他的一念嗔恚心而来,所以是属重罪。假使只赞己德而不毁他,或只毁他而不赞自赞,则犯轻垢罪。
自赞毁他的这种心理,可说人人都是具有的,所以,不论在什么时候,不论在什么地方,我们所听到的,不是一片赞扬自己声,就是一片毁谤他人声,很少听到说自己的不是,更少听到赞别人的美德。实际说来,做人应该经常的反省,特别是做个菩萨行者,如果覆藏自己的过失,过失不特丈会因此消失,反而因此更为增长,自己有什么功德,亦不应该起一念炫耀之心。
为嫉妒他而毁谤他,不一定真能使他从此毁灭,当知人生在世,立不立得住脚,不在别人对你的赞毁,而在自己是否具有站得住的条件,如果你具有足够的条件,任何人对你的讥毁,是也不发生作用的。印度圣雄甘地说:“任何人不能损害你,损害你的,唯有你自己”。如以为讥毁他人,就可以打倒他人,不但是错误的观念,甚至起反作用,使人觉得你对某人,怀有不正常的心理,从此对你失去信心,远远的离你而去。

为佛弟子,特别是菩萨行者,应多多的赞美别人,宣扬他人的功德。佛又对大众说:“若”是做个菩萨的“佛子”,在他于教化众生的过程中,经常的“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是不大像菩萨行者的。驱使人们这样去做的,最大的动力,还是由于贪心。瑜伽菩萨戒本说:“为欲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毁他,是名第一他胜处法”。
毁咨他人,律中说有三种:一是当面的毁骂;二是以喻的毁骂,如说你好像不是一个正常的人等;三是自比的毁骂,如说我不像你那样的不顾人道等。向怎样的人自赞毁他构成罪恶?向没有菩萨戒的一般人自赞毁他是犯重罪,如向有菩萨戒的同行者自赞毁他,则是只犯轻垢罪。当知名闻利养,坏功德苗,所以有关名闻利养,不但不应去追求它,就是接近它亦不可。不特亲口自赞毁他是要不得,就是教人自赞毁他亦要不得。这有两种:一是教前人赞我的种种功德而毁他人的种种过失;一是教前人赞他自己种种功德而毁其他人的种种过失。
构成自赞毁他的重罪,同样具有因、缘、法、业四个条件:以贪慢等的烦恼发动而于最初生起一念赞毁之心的,叫做“毁他因”;以次心相续而助成追求名利为目的的,叫做“毁他缘”;以种种善行赞毁之方而成自扬陵彼的法则,叫做“毁他法”;以三事和合令前人领解完成毁他的事业,叫做“毁他业”。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14-8-11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正做个“菩萨”行者,“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应将一切可憎嫌的“恶事”纳“向自己”,至于一切称心可意的“好事”给“与他人”。
孔子的弟子子贡,平时喜欢比较别人的长短。孔子对他说:你倒敢议论别人,大概自己真是很好,可是讲到我,就只能管自己,没有议论别人的闲工夫。所以孔子又对子贡说:有一言而可以修身行之者,就是恕。所谓恕,就是一切自己所不愿的事,不要加到别人的身上去。如上所说,菩萨理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若”果不是如此,而反“自扬己德,隐”藏“他人”的“好事”,致“令他人受”到莫名其妙的“毁”辱“者”,这“是菩萨波罗夷罪”!要知做人,特别是做菩萨,对于自己的功德,应该是保守而不予以宣扬,教他人的善行应该显扬而不予以掩藏。
古德有说:“自赞毁他之业水,败大乘性戒之善根”!毁谤一般人,罪恶自很大,毁谤一个弘扬佛法者,罪恶尤其大!十轮经说:“毁传法人,令一方佛法不行,此罪最重”!菩萨犯了这个重戒,将来所得的果报怎样?如你自赞己德是真实的,结果为人之所不齿,自赞求利又怎能得到人的同情?如所自赞的功德不是真实的,不但现生为人所看不起,而且还要得大妄语的果报。如你毁他过失是真实的,他有过失是他的事,他自会应得其果报,不要你到处去替他宣扬,你如处处去说他的过失,是即你自家造了恶口业。如所谤他的过失,没有事实的根据,不但是恶口,而且是妄语。
若单以谤他来说:佛在谤佛经中,说有一个事实,过去有位辩积法师,是位最善说法的大德,因他的法缘殊胜,竟有十人联合起来去毁谤他。毁谤他的十人,受拔舌等种种痛苦,直到释迦佛出世,虽从佛陀出家,总归是一无所得,以致后来再度堕落下去!护国菩萨经说:做菩萨的有四种法,应当绝对的弃舍。
一、弃舍自己所住的家庭,把家庭看成是个牢狱;
二、弃舍世间的名闻利养;
三、弃舍自己的护法檀越,就是不要与诸檀越过于接近,如接近了,就会染著世俗的一切;
四、弃舍对于自己生命的爱著。经说:“菩萨常应于名闻起处,多利养处,则不居之,以伤害故”。佛在经中说:“利养交至,远避三由旬外”。不说自赞毁他是有过失的,就是不随喜他人的功德,佛法亦认为是要不得的。
如上所说,众生有三品的差别。如果是对上中二品的众生自赞毁他,所犯的必然是重罪;如果是对下品的众生自赞毁他,由于对他的损害不大,对己的利养不多,所犯的自然是轻罪。专门为了毁谤他人的过失,使得他人的名誉扫地,不能立足于自己的岗位,将来一定由这业主领著你去感不如意的苦果。

赞毁具计有七种:一、种姓;
二、行业;
三、技术工巧:自赞自己的技术工巧,是最高明的,别人要学是学不到的。毁咨他人的技术工巧,是很笨拙的、相当粗糙的;
四、过犯:自赞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罪恶的事情,所作所为都是属于功德方面的。毁咨他人在这世间做人,从来没有做过有益于人群的事,所作所为无非是损人利己的罪恶行为;
五、结使:自赞自己虽不是没有烦恼,但烦恼的活动是轻微的。毁咨他人的烦恼重重,终日在烦恼窟中讨生活;
六、形相;
七、善法:自赞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具有善法功德,毁咨他人是如何如何的不在善法功德方面做工夫。
L






 楼主| 发表于 2014-8-12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第八悭惜加毁戒】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悭惜加毁戒的动机,出发于已属自己所有,一味的想把它储蓄起来,悭吝爱惜的不肯施舍出去。悭与贪是有所不同的:贪是贪得无厌,即没有属于自己的,只要自己认为满意和爱好的,都想办法把它求取过来,而且越多越好,从来没有满足之感。悭是悭吝不舍,即凡已经属于自己的,不论是有关钱财的,不论是有关知识的,不论是有关能力的,总是无条件的保留在那里,不论什么人来向他有所求助,绝对不会给与丝毫的助力。
如果现在有人立于你的面前,向你有所乞求,求法也好,求财也好,你如不能尽自己的力量给与,已经大大的不像话说,还进一步的对来乞者,加以无情的忿怒毁辱,试问那里还有一点菩萨样子?所以悭惜再加毁骂,在菩萨立场讲,过失是很重的。
乞者来求,悭惜不与,这是属于贪烦恼的过失;求者不去,忿怒加毁,这是属于嗔烦恼的过失;若贪若嗔都是由于无智之所使然,这是属于痴烦恼的过失;所以在这条戒中,如果有所毁犯,是即具有三毒不善。


一个菩萨行者,应该设法行施,方是大乘法器。怎样思惟修习,始能如法行施?首先应该常常想到,我们这个生命体以及自己所拥有的财物,都如泡沫一样的不能永恒。试问你爱惜财物,对自己究有何益?果时刻的想到这点,自然毫不吝惜,常常的乐于施舍。其次所要想到的,就是世间的财物,绝对不是个人所独有的,而是属于五家(即王贼水火及不孝子)所共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五家未替你分散之前,何如自己先来施舍?这么一想,就很自然乐于施舍。假定悭吝的习惯不断增长,将来更不能进行广大施,那又怎能趣向大菩提果?所以不论怎样,纵然因此贫穷,亦当忍此痛苦,做我所应做的布施。一定要本自己的誓愿,不但施舍外在的财宝,就是牺牲内在的生命,亦是毫无顾惜的。
施之所以为施,不但是要令众生得到安乐,而且还要令众生得大利益。如果菩萨知道所施舍的内外一切,只能令众生得到安乐,不能令众生得大利益,甚至利益安乐两俱不有,那就不能随便的去惠施众生。假定你不能做到施舍头目髓脑的程度,如有众生来向你求索这些,你不妨坦白的告诉他,我现在还不能做到,等我将来成熟这些善根时,当毫无保留的施与。
佛陀又对大众说:若做菩萨的佛子,以财法布施而摄取众生,为菩萨的唯一首项任务,做菩萨而不实行布施,是不合乎菩萨资格的,所以不论自悭,不论教人悭,都有违于菩萨本誓,而成败坏菩萨。自悭,就是自己悭吝财法,不肯惠施于人;教人悭,就是教其他人悭吝财法。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1: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