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65|回复: 1

《无量寿经》往生大意(作者:庐山龙泉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11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一) 如来出世本意    《无量寿经》云:“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弥陀誓愿为真实之利,然则诸佛之所以出于世,欲说弥陀愿力,惠救千万众生,将为本怀,故言“真实之利”也。《甄解》云:“诚知大圣世尊出兴于世,大事因缘显悲愿真利,为如来直说,示凡夫即生为大悲宗致。因兹窥诸佛教意,三世诸如来出世正本意,唯说阿弥陀不思议愿。”古德云:“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以弥陀本愿为真实利,则可以八万四千法门为光阐道教,其义明也。

    (二) 三世偈
    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
    唐 菩提流志译《无量寿如来会》云:“今对如来发弘誓,当证无上菩提日,若不满足诸上愿,不取十力无等尊,心或不堪常行施,广济贫穷免诸苦,利益世间使安乐,不成救世之法王,我证菩提坐道场,名闻不遍十方界,无量无边异佛刹,不取十力世中尊。”
    宋 法贤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曰:
    我今对佛前,而发诚实愿,获佛十力身,威德无等等。
    复为大国王,富豪而自在,广以诸财宝,普施于贫苦。
    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出世众善根,成就菩提果。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具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
    “我建超世愿”者:超世愿,指四十八愿。依光明述成文云:“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光明既然,余德岂不然乎!故偈经云“誓愿超踰诸佛”。
    “必至无上道”者:四十八愿中所云“设我得佛”也。
    “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者:纵是所愿不满成无上道终可不取,上文所云“不取正觉”也。初偈承上重誓,志愿殷重,其义可见。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者:净影云“法施化益”。弥陀无量劫为众生广开法藏,无量功德布施救济诸贫苦众生。以明如来既发大愿,从因至果回施众生行之义。此偈纵令似施波罗蜜,意在大悲回向也。断而可知:愿以导行故愿外无行,行以填愿故行外无愿,愿行斯成,可以济无福慧众生,是谓“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也。当知普济诸贫穷之处愿行具足,嘉名既成,虽有斯德,名闻不超十方何益,故次有“名声偈”也。
    “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者:重誓第十七愿,无此愿,名号回施功德何弘十方,若不弘十方,则何得闻信,众生闻信者此愿恩也。善信云:“重誓名声闻十方”。 “名声”者正觉名声,又“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德声兼极乐国德。“超”者,一名德超过十方诸佛(普济贫穷,使至无上道者,诸佛刹所绝无故)。二名闻遍十方国故(德少故其所闻处亦狭,德广大故名闻十方)。唐译云“闻遍”,然则远超闻曰“超”也。又愿行成就弥陀教之基本,从斯弥陀教出释迦教,名声超十方是释迦教之体也。

    (三) 真实行
    就是如来之成佛功德回向众生之行,《往生论》曰∶“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有真实行业,显于弥陀第十七愿“诸佛称名”之悲愿。《无量寿经》言∶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又名“往相回向”、“选择称名”愿,此愿就所赞法体立名,何者?名号法体具能信、能行,为回向于众生,使诸佛称赞,由称赞得往相行信,故名“往相回向愿”也。又法藏菩萨选择称名一行为往生正定业,由诸佛赞叹,故众生信之得成正定业,故名“选择称名之愿”也。
    法藏比丘选择称名一行为众生往生正因,成就众生所念名号,令十方诸佛称此名号,故诸佛称扬名号,即法藏比丘所发愿,回向往生行于一切众生,而众生所念行体也,故谓之“往相回向大行”而已。然此大行由诸佛称名而闻于十方,故言:“大行者,则称如来名也。”是
    乃法藏菩萨为众生而所选择之大行者,即十方诸佛之所称扬“南无阿弥陀佛”名故,众生以此为所念行体,而发起信心。众生闻之,入第十八愿,往相回向信行领得之机(众生)上,以至德尊号“南无阿弥陀佛”为信心体,信心一发,则回向大行为己有,流出之口声,则声声流入第十七愿,而同乎诸佛咨嗟,谓之“常行大悲”,即报佛恩行也。以为行,则行外无信,故曰“称我名号”;以为信,则信外无行,故《往生论》论主建言「我一心」。良以誓愿不可思议故,信行相即,机法融入,于是方知《无量寿经》异译十七、十八合说者,不戾佛意。

   

 楼主| 发表于 2014-6-11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真实信

又有真实信心,显於弥陀第十八愿“念佛往生”之悲愿。信乐之悲愿者,《大经》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善导大师释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礼赞》又云:“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设我得佛”:如果我成了佛之时。
  “十方众生”:十方之所有一切众生。
  “至心信乐”:“至心”即是真实。真实者,以如来誓愿之真实为至心也。烦恼具足之众生,本来无真实心,无清净心,浊恶邪见故。“信乐”者,如来本愿之真实,无二心,深信不疑,谓之信乐。此“至心信乐”即是发誓欲劝导十方众生,使其信乐我真实之誓愿,此谓之至心信乐。非凡夫自力之心。
  “欲生我国”:以他力之至心信乐,欲生安乐净土也。
  “乃至十念”:劝导称念如来所誓之名号,并使众生知其为不限遍数,不拘时节。以“乃至”之言加於“十念”而发誓也。从如来所赐之誓愿,取寻常时节,不待临终称念,唯深归如来之至心信乐。得此真实信心之时,即入摄取不舍之心光故,定於正定聚之位。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若不生者”,如果不使其往生。“不取正觉”,誓言绝不成佛。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使众生知五逆之罪人被嫌弃,而谤法之罪甚重。显示此二罪之重,使知十方一切众生,皆无遗漏,必定往生。

(五) 真实证

真实证果,显於弥陀第十一愿“必至灭度”之悲愿。证果之悲愿者∶《无量寿经》言∶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必至灭度证大涅槃”愿成就文《无量寿经》言∶
“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又《如来会》言∶“ 彼国众生,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槃处,何以故, 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得此“真实称名”与“真实信乐”之人者,即誓“住正定聚”之位也。言此住正定聚之位谓之“成等正觉”。言“等正觉”者∶即说为“同补处弥勒菩萨之位”。故《无量寿经》言∶“次如弥勒”。
《往生论》曰∶庄严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故”。此云何不思议?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庄严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此云何不思议?凡是杂生世界,若胎、若卵、若湿、若化,眷属若干,苦乐万品,以杂业故。彼安乐国土,莫非是阿弥陀如来正觉净华之所化生,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四海之内皆为兄弟也,眷属无量焉可思议。
又曰∶愿往生者,本则三三之品,今无一二之殊,亦如淄渑一味,焉可思议。
又曰∶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此云何不思议?有凡夫人,烦恼成就,亦得生彼净土,三界系业,毕竟不牵,则是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

(六) 三辈根机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我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  
善导大师曰:“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又《观经四帖疏》曰:“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七) 化生与胎生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声闻圣众,是故於彼国土,谓之胎生。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作诸功德,信心回向。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何因何缘者,是疑怪之辞也,何因对彼说者,何缘对彼听者。
净影云:若有众生,以疑惑心,略明其失;修诸功德,愿生彼,略明其得;不了佛下,广明其失;于彼佛智,疑惑不信,其是“失”也。
“若有众生”者,上中下辈,五恶五善之人也。
“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解释前以疑惑心,谓疑惑者,不了达“佛智,乃至胜智”之疑。
“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等者,解释“修诸功德”等。
又前修诸功德中,摄“名号”故,重加“修习善本”句以显之。不尔则下三品,唯恶者无可回向愿生善故。愿生其国者,显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也。
五智者,为破众五恶,拔生死五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也,虽说五智,唯是二智。
初一是根本智,后四是后得智也,佛智者如来如实观,第一义之法,即如理智也。不思议智已下,如量智也。此之如量智,其深故云“不思议智”;无量故,云“不可思议胜智”;广大故,云“大乘广智”;无上上故,云“无等伦最上智”。
弥陀因位愿取二智,(愿我作佛齐圣法王)今既成成二种法身,无著故法性法身,无碍故方便法身,此二相即一“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也。闻其名号,即“明信”佛智也。此智慧功德“同施”十方众生,使信心求念,此之信心,能与佛智“相应”,故入智愿土。彰二智圆满之证果,如佛得二种法身,此是诸佛不共之利益也。
此诸众生者,指疑惑佛智人。生彼宫殿者,上所谓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修诸功德,愿生故,得生宫殿果也,五百岁,不见闻三宝者,由疑惑佛智之咎,故得不见三宝之厄也。
虽言胎生,“非实”胞胎之所生,虽生彼,而无见佛闻法事,如在胎中,见闻觉知不自在,故名胎生也。义寂云:“于其见佛闻法之事,不得自在,如在胎藏无所见闻,是故名彼胎生”
“若有众生”者,举能信人,即是上中下辈,及五恶五善人也。
“明信佛智”者,明谓明了,对不了佛智。
“信”谓信乐,对疑惑佛智。
“佛智乃至胜智”,是所信法,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即佛智,善信上人言为“佛智”,阿弥陀佛不可思议誓愿也。
信佛等者,举唯信人,即三辈也。但三辈中,设不别缘,如来五智,总信佛有度生神力,不疑称念归依。修善而往生者,当了五智,故云“明信”。作诸功德者,通念佛余善,翻疑可知。峻公云:“作诸功德者,信上之大行也,信心回向者,他力回向,是即不回向之回向。若配愿文,明信佛智,至心信乐也。作诸功德者,乃至十念一念也,摄诸善本,具诸德本故,信心回向者,欲生我国也。”
“明信佛智者”,弥陀本愿三信“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成就闻名信乐,论主天亲菩萨,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是也。不作功德,而得诸功德,不须回向,而有回向之义,弥陀本愿力回向功德故。
“信心”具德云:“作诸功德,信心回向。若约行相,则我说彼尊(阿弥陀佛)功德事,众善无边如海水,所获善根清净者,回施众生,生彼国是也。”

(八) 付嘱弥勒之文

佛语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选择本愿念佛集》“念佛利益章”引此经及礼赞文:“私问云:准上三辈文,念佛之外举菩提心等功德,何不叹彼等功德,唯独赞念佛功德乎?答云:圣意难测,定有深意,且依善导一意而谓之者,原夫佛意正直,虽欲说唯念佛之行,随机一往说菩提心等诸行,分别三辈浅深不同。然今于诸行者既舍而不叹,置而不可论者也,唯就念佛一行既选而赞叹,思而容分别者也。”
“弥勒付属文”者,文语弥勒说一念大利,经又云:“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正付属之义故。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者,“其”者指物之辞,通指三辈、五恶五善凡夫及十方诸大菩萨等为能闻机。“闻”者闻信;“得闻彼佛名号”者,释尊说应信本愿名号言也。即是与“闻其名号”及“明信佛智”同义。“本愿名号”者即是诸佛赞叹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如诸佛所赞闻而信之,与“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法体相应名“真实信心” ,故云“得闻”。
“欢喜踊跃”者:言“欢喜”者,得应得之事,预先欢喜之心。“踊”者,踊于天,“跃”者,跃于地,喜庆心之相貌,彰庆乐之情状,此是显获得正定聚位貌也。所得之法,心发动身口意庆喜无极之貌。
“乃至一念”者,“乃至”者,一多包容之言,显称名遍数无定。一念者功德至极,一念之中万德悉备,万善皆摄。
“当知此人”者,显信心念佛之人。
“为得大利”者,当得涅槃为大利。理实自利利他、往还现当不可思议广大利益为大利。
“则是”者,“则”者,彰法德自然。信弥陀本愿,一念之间,必定不求而得无上功德,不知而得广大利益,自然即开种种证悟之法则。则,此自然之状态,自然之法则。“法则”者,自始非行者之计度,为使知本来自然蒙受不可思议利益之情状,谓之法则,显明得一念信心之人,其自然这状态,谓之法则。
“具足”者,成就圆满无缺减之义,喻之如大海。
「无上功德」者,不可思议功德也,谓一念具足圆满不可思议功德者,实是一乘真实之利益,圆顿至极之法门也。天亲菩萨《往生论》云:“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偈云:“一心专念速满足,真实功德大宝海” 。“功德”者“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也。“大宝海”者,所有万善根功德,充满之极,譬如大海。为使知信者心中速疾满足此功德。然则金刚心人不知不求,功德大宝充满其身,故喻大宝海。大行者则“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斯行即是摄诸善法具诸德本,极速圆满真如一实功德宝海。

(九) 当来留经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者,《大乘同性经》云:“如来显现,从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法,如是化事,皆是应身也。”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此住百岁”者,明留经。慈悲哀愍者,显示如来无尽大悲。 
释迦正法有五百年,像法千年,末法万年,众生咸尽,诸佛悉灭,如来悲哀痛烧众生,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如来以慈悲留,则余经不留,何以特留此经耶?
《群疑论》云:大圣世尊,出兴于世,一音说法,各随类解,闻法悟道,众若尘沙,或得四道果,或获无生忍,或离三恶道趣,或生人天净土,或益及一时,或遐沾远代,众生宿有闻法善根,逢佛真教受持读诵,咸得利益。众生薄福,感化缘绝,所有圣教,皆隐龙宫,所有法衣,不受染色,布萨羯磨,说戒受戒,悉皆不成,甚深大乘,真如实相,平等妙理,非彼所知,故先隐没,不行于世,唯有念佛易学,浅识凡愚,犹能习修,拔济苦难,利益弘深,尚有此机,堪行此法,大圣悲愍,特留百年,以此经文,准知佛法渐灭,众生福薄,唯兹净教特益此时,故以法验时,诚是常根佛法,故观经数处,皆言为,未来世一切众生,说是教法。
如来无尽大悲,所以出兴于世无他,唯说弥陀弘愿,以救济浊末劣机,今至诸教灭尽后,如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救法灭恶机,此则慈哀至极,若不然则,不可言无尽大悲。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明其利益。
“值斯经”者,闻本愿名号“南无阿弥陀佛”,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曰值此经故。善导大师《礼赞》曰:“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者,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也。应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9 09: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