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31|回复: 3

四十八愿讲话(上)(作者:庐山龙泉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9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四十八愿讲话
                             四十八愿是如来净土之因【大意】 阿弥陀佛净土之因是指法藏菩萨为了建设西方净土,所做的发愿与修行。发愿的记述分为:「发愿之缘」、「发心总愿」、「选择别愿」三项。
  第一项发愿之缘 就是法藏菩萨发愿之外缘,所说的是:在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出现了锭光如来,之后,相续出现了五十三位佛,最后世自在王佛出世,而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之处发愿。
  第二项发心总愿 是发愿的大体,亦是一切菩萨共通所发的大菩提心。这里说:法藏菩萨原是国王,舍弃国王位而出家,在世自在王佛所,以偈颂称赞佛,并说出自己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心愿。
  第三项选择别愿 是指法藏菩萨从诸菩萨之愿中,经过选择而特别发的愿,即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之处,求教诸佛,建立极乐净土之因的情形。又见诸佛净土在眼前,而选取其优点,成为四十八愿。就此四十八愿想自建立净土及思惟其有关之因行而发一一之愿。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次又重以偈颂,建立三种之誓约。所谓三誓偈或重誓偈。
  而此第三项又可分三部分。(1)选择之相,即叙述法藏菩萨请示世自在王佛,与选择诸佛净土殊妙之部份。(2)别愿,即根据所选取,而建立四十八愿。(3)三誓愿之偈。

第一项 发愿之缘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须弥天冠,次名须弥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离垢,次名无着,次名龙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顶,次名不动地,次名琉璃妙华,次名瑠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动,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华,次名庄严光明,次名海觉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离尘垢,次名舍厌意,次名宝炎,次名妙顶,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无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华,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华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盖行,次名净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师子音,次名龙音,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
    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1)乃往 往昔。
  (2)无央数劫 无央数是梵语阿僧祇之译。无法测计之长时间。 
    (3)锭光如来 译作燃灯之意。
  (4)兴出 出世。
  (5)度脱 渡生死海,脱离烦恼之意。
  (6)灭度 涅磐。
  (7)光远 (;Pratapavat;)之译。(以下五十一佛中,唯有二十四佛可与梵本的八十一佛相比较,余并不相同。又二十四佛的梵语没有必要列出,故将其省略)。
  (8)世自在王 也称世饶王。
  (9)如来 佛有十种称呼。如来是十号之第一。
  (10)应供 佛十号之第二。阿罗诃(Arhat)之意译。略称罗汉。佛有受人天供养的资格,所以说应供。
  (11)等正觉 佛十号之第三。三貌三佛陀(Samyaksambuddha)之意译。平等之正觉的意思。
  (12)明行足 佛十号之第四。鞞侈遮罗那三般那(Vidya-carana-sampanna)的意译。指智慧、修行都圆满的人。
  (13)善逝 佛十号之第五。修伽陀(Sugata)的意译。由善因趣善果,去不复返的意思。不再迷妄的人。
  (14)世间解 佛十号之第六。路迦惫bei4(Lokavid)之意译。通晓世间事的意思。
  (15)无上士调御丈夫 佛十号之第七。阿耨多罗(Anuttara)与定楼沙昙藐婆罗提(Purusa-damya-sarathi)的意译。无上尊贵的人,能调伏驾御一切众生的人。
  (16)天人师 佛十号之第八。舍多提婆摩舍南(Sastadevamanusyanam)之意译。天与人之导师的意思。
  (17)佛 佛十号之第九。佛陀(Buddha)之略,译为觉。离一切迷妄,觉悟真理,引导众生入觉道的人。
  (18)世尊 佛十号之第十,梵语薄伽梵(Bhagavan)之意译。世人所共尊的人。
【文科】 引出法藏菩萨发愿之缘。
【讲义】 释尊告阿难尊者:「久远之昔,锭光如来出世,教化了无量的众生得道之后,才进入涅槃。接着有光远、月光、旃檀香等五十二位如来相继出世,于济度众生之后灭度。其后,世自在王佛出世。这位如来,正是现在要说的法藏菩萨的师父。」
【余义】 法藏菩萨之师世自在王佛之前,举出了五十三位佛名,这含有什么意义?这是表示,法藏菩萨乃是久远之佛,绝不是世自在王佛时的新成佛。释尊亦说往返娑婆八千次,佛之大悲是以一再的发愿修行成道教化众生来示现。所以为示久远之昔已证悟而举出锭光如来以下的五十三佛名,其意在于显示,阿弥陀佛亦如同此诸佛一样,累劫示现修行成道教化众生。追其本位,阿弥陀佛是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以前就已成佛,亦即是,阿弥陀佛是久远的古佛。
    赵宋法贤译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说:尔时,阿难闻佛所说彼作法比丘菩萨之行,白世尊言,作法比丘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现在佛耶,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
    这段经文告诉我们,阿弥陀佛乃久远实成古佛,本有法身常住。亦同诸佛一样,累劫示现修行成道,但以酬愿度化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项 发心总愿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1)悦豫 高兴快乐。「汉译」中有「欢喜开解」,对所闻之法,欢喜领解的意思。
  (2)无上正真道意 无上正真道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译。指佛的正觉智慧。求无上正真道的心,叫做无上正真道意,即大菩提心。
  (3)沙门 梵语舍罗摩那(Sramana),巴利语沙摩那(Samana)的音译。意译是勤息。指出家人。出家人勤善息恶,故有此名。
  (4)法藏 昙摩迦留(Dharmakara)之意译。dharma,法的意思。akara有含摄、蕴积、出生、无尽等意思。「魏译」为法藏。「唐译」为法处。「宋译」为作法。「汉译」为昙摩迦留、法宝藏。「吴译」为昙摩迦。解释为一切佛法皆蕴蓄不失故。阿弥陀佛因位,出家修行菩萨道的名字。
  (5)高才勇哲 才智过人,勇敢而聪慧。
  (6)超异 殊胜,不寻常。
  (7)稽首 头着地而礼拜。
  (8)三帀  绕三周之礼。
  (9)长跪 两膝着地。
  (10)颂 伽陀(gatha)之意译。赞叹佛的诗句或叙述法义的词句。
【文科】 关于法藏菩萨发愿之过程。
【讲义】 世自在王佛出世时,有一位国王,听闻佛法,非常的欢喜,随即发大菩提心,舍弃国家,与王位而出家,名法藏。他才智超世,在世自在王佛所,顶礼世自在王佛,右绕三周,长跪、合掌,而以颂偈赞叹佛德。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
     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
     如来容颜,超世无伦。

  (1)光颜巍巍 尊颜发出光明,庄严雄伟。
  (2)威神 威力神妙。
  (3)炎明 同光明。
  (4)摩尼 译为如意珠。随意所求能自在生出衣服财宝等的珠子。
  (5)焰耀 辉煌灿烂。
  (6)隐蔽 隐藏盖覆。
  (7)聚墨 墨块。
【文科】  偈中,法藏菩萨首先称赞世自在王佛部分。这是赞叹佛身业德。
【讲义】 (光颜巍巍,威神无极。如是炎明,无与等者。)如来光辉的容颜,无上庄严雄伟。光明之尊贵,世无可比。(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像太阳、月光、如意宝珠微妙之光,在此光明之面前,皆失其力,犹如墨块。(如来容颜,超世无伦。)如来颜容超世,无与伦比。
正觉大音,响流十方。
【文科】  赞叹佛口业德。
【讲义】 如身德殊胜一样,如来口德亦尊贵,讲述正觉之法音,响遍十方,周靡一切。
     戒闻精进,三昧智慧,威德无侣,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诸佛法海,穷深尽奥,究其涯底。
     无明欲怒,世尊永无。

  (1)戒闻 六度之一。度是婆罗蜜(Paramita)之译。超越生死之意。菩萨为了超越生死所修的六度。戒闻是其中之一,即持戒。「持戒」能闻名诸方,所以把戒称为「戒闻」。这里把「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忍辱」(忍受侮辱)二度,包含在持戒中,而加以省略。
  (2)精进 六度之一。励心进道,欢喜地修行。
  (3)三昧 六度之一。三摩地(Samadhi)之意译。禅定。把心安住一处而不动。
  (4)智慧 六度之一。
  (5)法海 佛法广而深,比喻如大海。
  (6)无明欲怒 「无明」是智慧不明、愚痴。「欲」是贪欲。「怒」是瞋恚。指三毒烦恼。
【文科】  赞叹佛意业德
【讲义】 更举佛意德而言,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威德,世上无双,殊胜稀有。其心深明,念诸佛法。诸佛所证广大无涯边、深奥无涯底,如来胜智深谛善念,能究其深奥,能冥法海,成菩提智德。无明贪瞋痴之毒,世尊永无。世尊已断尽界内界外之惑,成涅槃之德。
     人雄师子,神德无量。功勋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动大千。
     (1)人雄师子 人中之英雄,犹如狮子无所畏。佛。
  (2)神德 神是不可思议的意思。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
  (3)威相 威严的相貌。
  (4)大千 大千世界。
【讲义】 噫!人中之雄,狮子之王。神德无限,功勋广大,智慧亦不可思议。光明威相,大千世界无不为之震动。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1)圣法王 世自在王。于大圣之法,得自在之人。
  (2)解脱 解除烦恼系缚,脱离迷妄之苦。觉悟。
【文科】 前面经文,是法藏比丘,赞叹佛德。偈中之二,法藏菩萨叙述自己的愿望之部分。
【讲义】 希望我成佛之时,能如师父世自在王佛一样,度生死海,解脱一切迷妄众生。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
     (1)调意 调伏悭贪之心。

【讲义】 为调伏悭贪恶心,行布施,及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行,是最殊胜之愿。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讲义】 不但我自身有此愿,同时亦要普行于十方,使一切恐惧众生,得大安心。
     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

    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
      (1)恒沙 印度恒河(Ganga)之沙,无数之意。
【讲义】 即使有千百忆无量恒河沙的诸佛,虽一一供养无余,其功德亦不能比于坚心求道不退者。我今求道发坚固之愿。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剎土,
     光明悉照,徧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
     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1)剎土 国土。剎是梵语剎多罗(ksetra)之略,译为国、土。
  (2)道场 菩萨开悟成正觉的地方。
  (3)泥洹 同涅磐(nirvana)。译为寂灭、灭度。无为寂定涅磐。
  (4)等双 伦比、比较。
【讲义】 譬如恒河沙无量诸佛世界,光明能徧照无量国土而无余,愿我佛身之光明,精进勇猛,威神无穷极。如果我成佛,我所住的国土,超过十方一切诸佛国土,最胜第一。而住在其中的人最为殊妙,道场比其它国土更好,天地之静,如涅磐寂静一般,没有什么可以比拟。
     我当哀愍,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讲义】 我当发哀愍之心,救度一切迷妄众生。十方众生,受我接济引导,想来生我国者,即能开出清净的信心之花,而欢喜常满,将来命终,往生我国,必得清净安稳,微妙快乐。
     幸佛明信,是我真证。发愿于彼,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1)明信 明是证明,信是诚信。证明诚信无伪。
  (2)真证 真实的证据。
  (3)彼 指前段愿望。
  (4)力精 励力精勤。
  (5)所欲 所希望的。
  (6)此尊 此等世尊。十方世尊。
  (7)心行 心之所愿。志向。
【文科】 偈中之第三,乞请诸佛证诚的一段。法藏菩萨向师父世自在王佛与十方诸佛,乞请证明法藏愿望,确实无伪。
【讲义】 第一,本师世自在王佛:愿你俯察我心无伪。就像如来以他心通彻鉴之神通力,看透我的心,以上所说的是我衷心的真实愿望。我将努力实现以上的愿望并得见真实的结果。第二,十方诸佛之智慧,无碍自在,能知一切。愿诸世尊常知我心之趣向,警诫我,使我心不堕懈怠。即使我身陷三涂苦难之毒中,遇到任何痛苦,请勉励我修行,彻底忍耐到底,直到所愿成就。即使受再大的苦,所发之愿,终不后悔。
【余义】 菩萨发愿时,要为自己求道,并教化他人为职志,叫做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此段文中,这两项浑然呈现。而且法藏菩萨之上求菩提,不单为自己,完全是为了下化众生。拜读之下,我们必须欢喜信受其深广的大慈悲。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项 选择别愿
     一 选 择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1)无上正觉之心 求无上佛觉之心,即菩提心。与无上正真之道同义。
  (2)摄取 将众生收摄在佛的光明中;对事物的选择取舍,这里取后义,即取胜舍劣的意思。
  (3)庄严 庄丽严肃。
  (4)勤苦 苦恼。
【文科】 选择别愿之一项,分成选择相、别愿与三誓三部分。选择相是叙述法藏比丘,从二百一十亿诸佛净土,选取殊胜之处的状况。别愿是根据选择所立的四十八愿。选择相有六段。这是第一段,法藏菩萨请师父说法。
【讲义】 「法藏比丘说完偈颂,对世自在王佛说:“世尊,我发无上大菩提心。希望世尊教我,为我说明诸佛净土功德庄严。我将修行,选取最殊胜清净的佛国,广大无边之清净妙土。并让我于世,很快开悟正觉,能拔除诸众生生死苦难的根源。”」
佛告阿难:「时世饶王佛语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净土,汝自当知。”
  (1)世饶王佛  世自在王佛。饶是饶益,带给世间许多利益的王。
【文科】 选择相六段之第二。举出师父的推察。
【讲义】 世自在王佛知道,法藏比丘故意提出早已知道的事来问,于是世自在王佛说:“法藏比丘,你所欲修的行以及佛国土之庄严,你应该都已知道,何以再来问我呢?”
【余义】 法藏菩萨并不是刚要开始修行的菩萨。实际上,他是久远之古佛,只是为了果后方便(得到佛果之后,为了救度众生而设的方便),而出现的菩萨,所以论及诸佛的修行以及诸佛净土,他早已知道。世自在王佛知道这种情形,所以如此反问。从这反问中,可以知道,法藏比丘为众生之苦心。一再演出种种方便,度化众生,实在令人感荷深恩。
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惟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
【文科】 选择相六段第三。法藏比丘重复向佛请求。
【讲义】 「法藏比丘向佛说:“这个道理又深又广,以我的程度是无法知道的。希望世尊,为我广说诸佛如来建设净土本因的修行。我将依照所教努力修行,圆满实现愿望。”」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剎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麤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1)高明 不寻常的,远大的。
  (2)斗量 用升斗计量。
  (3)克果 克是成。完成。做完。
【文科】 选择相六段之第四。世自在王佛广泛说明诸佛净土的状况。
【讲义】 「法藏菩萨请求完毕,世自在王佛了解法藏比丘的志愿高超,不可动摇,即为他说法言:“比如一个人,用斗来测量海水,经历了无限长的时间,如果他不厌倦,继续下去,最后海水也会被汲干,而取得海底之妙宝。人如果立志,力行求道,遇到任何困难,皆不退缩,则必然能够实现愿望。你也应该如此努力。”于是世自在王佛,述说了二百一十亿佛国土的优劣,与国中人天的善恶。随应法藏菩萨的心愿,显现出清净佛国,在其眼前,令他得见。」
【余义】 (一) 诸佛国土是无限量的。所以世自在王佛所说的国土,当在数百亿以上。然而这里释尊为何不说无量的,而只说二百一十亿?那是借着华藏世界之相而言。根据《八十华严经》卷八,构成莲华藏世界之内容的世界数是二百一十亿。莲华藏世界是全宇宙的总称。本经引用这个数目,把全宇宙说成二百一十亿世界。
  (二) 前面说过全宇宙。再进一步说明,法藏菩萨借着世自在王佛之佛力加被,所见到的国土,是只限于净土,还是通于秽土?如果是通于秽土,便与以下经文相违背。经文说:「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覩见。」这是只就净土而言。如果是只限于净土(不通秽土)即与前面经文「天人善恶,国土麤妙」相违背,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一段应解释为净秽共通比较合适。因为经文既然是净秽共通的,则法藏比丘所见,就不能只限于净土。可是下面经文却又只就净土而说,为什么?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这时候所举出的是所选取的一面。本来「选择」这句话有「选舍」与「选取」两方面的意思。经文「天人之善恶,国土之麤妙」包含选舍选取两义,而经文「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覩见」则只就选取的一面而言。秽土没有选取之必要,故不需有关秽土之文。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覩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
  (1)严净 庄严、清净。
  (2)覩见 看见。
  (3)著 执着。
  (4)思惟 仔细想。
【文科】 选择相六段之第五。法藏比丘的发愿。
【讲义】 「那时,法藏比丘闻世自在王佛所说清净佛土,又在眼前拜见,于是发起超越三世诸佛无上殊胜之大愿,他心中平静,对建立净土的志愿,亦无所著,完全自然的志愿,世间无物能及。如此经过五劫的长时间,思惟摄取,能建立庄严净土的清净行。
     前面说过五劫思惟,如果世自在王佛的寿命,像释尊一样,只有八十岁,那么五劫思惟之中,世自在王佛,不是已经入涅槃了吗?阿难尊者,为了解开此疑问,便请问释尊说:「世自在王佛国土,寿命有多长?」释尊马上回答说:「佛的寿命四十二劫。」阿难尊者之疑问消了。继续倾听释尊的说法。
     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遶佛三帀,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佛告比丘:「汝今可说,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菩萨闻已,修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比丘白佛:「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
  (1)时 好时机。
  (2)悦可 欢喜。
  (3)听察 听取所言,考察所想。
【文科】 选择相六段之第六。上结选择相,下述发别愿之情形。
【讲义】 法藏比丘,经过五劫思惟,选取了十方诸佛国中最殊胜妙土,与清净之行。五劫中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已完毕。又参诣世自在王佛,顶礼佛足,绕佛三周,合掌而坐,向佛说道:“世尊,我已经将诸佛国土及庄严佛国之行,选择出来了。”
     世自在王佛告法藏比丘说道:“现在正是个好机会,把您所选择之愿说出来,让一切大众得闻,使他们法喜充满,发起大菩提心。并能令在坐之菩萨众,因闻汝之修行与发愿,以之为缘,而成就无上大愿。”法藏比丘对佛说:“唯垂听察,如我所发起之愿,将一一详细说明。”
【余义】 (一) 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面前,首先以偈颂称赞,再就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愿望,说个大概。然后详细观察世自在王佛显现的诸佛国土,比较研究诸佛国土的优劣,与建设净土所需修行之难易,之后选优取易,成立了四十八愿,这就是有名的四十八愿。
  (二) 释尊说法时,各愿前后顺序又是如何?关于这一点,不能说有明确的顺序,但大体上可以如下看出其分别:
     初十六愿叙述拔苦与乐之意。
     次十六愿叙述摄诸众生之意。
     终十六愿叙述种种利益之意。
     即四十八愿中,初十六愿为众生拔苦与乐。次十六愿摄受众生,后十六愿述种种利益。
  (三) 这四十八愿是法藏菩萨未成佛前,在因位(成佛因种的位阶)时所发的愿,叫做因愿。第十一因愿、第十八因愿就是这样来的。以后法藏菩萨就是根据无上大愿而修行,得佛果,成就了因愿的结果。关于成就,在本经下卷将有所说明。与因愿相对的名为成就。如第十一愿的成就、第十七愿的成就。所以研究四十八愿时,要把因愿与成就对照起来,才能了解其中深意,这一点必须大加注意。

    二 别 愿
     1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1) 地狱 梵语那落加(naraka)或泥犁耶(niraya)之意译。也译为无幸处。在地下之狱。
  (2) 饿鬼 梵语薛荔多(preta)之音译。经常受饥饿苦的鬼。
  (3) 畜生 梵语帝栗车(tiryanc)或帝利耶瞿榆泥(tiryagyani)之意译。译为傍生。为人类畜养的生类。
【文科】 这是第一条,叫做无三恶趣愿(誓言净土无三恶趣)。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我所住的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趣,我就不取正觉成佛。」
【成就文】又其国土,无须弥山,及金刚围,一切诸山。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见则见。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
【余义】 设我得佛是愿,不取正觉是誓,所以叫誓愿。无三恶趣愿,排在四十八愿之首,意义很深,令人感动。这里暗示:法藏菩萨兴愿的本意,完全是为了恶人凡夫。凡夫最怕的事,是被自己的罪恶所牵引,堕落三恶道,所以法藏菩萨,把此愿排在四十八愿之首,以扫除恶人凡夫的苦恼。从这点看,法藏菩萨兴愿是以恶人为正机的。弥陀的慈悲就是这样,连誓愿顺序都有周详考虑。何况一一愿之本身,必含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谨慎拜读。
     2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1)人天 人与天。净土本来没有人天之分,只是仿照其它国土,予以列举而已。下面经文有「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就可知道。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二,不更恶趣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我净土中的人天寿命终了之时,还要经过三恶趣,我就不取正觉。」
【成就文】 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受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3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三,悉皆金色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我净土人天的身体,若不全是金色身者,我就不取正觉。」
【成就文】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4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四,无有好丑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人天的相貌若有美丑,不同者,我就不取正觉。」 【成就文】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5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识宿命,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1)宿命 六神通之第一。宿是宿世,命是寿命,能知过去事之神通力。通于自己与他人的过去。
  (2)下至 同乃至,乃至是,例如五乃至十,举出「数目」、「文句」等的上下,而略去中间所用的语句。又乃至是「一多包容」、「多少兼摄」的语句。
  (3)那由他 不能想象的大数目。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五,宿命通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人天,不得宿命通,下至不能知道一劫,乃至无数劫过去的事,我就不取正觉。」
【成就文】  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受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6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不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天眼 六神通之第二,能自在地观看一切的神通力。天是禅定之意思,这种神通力是从禅定中得到,所以叫做天。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六,天眼通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人天,不得天眼通,不能观见一国,乃至无数诸佛国,我就不取正觉。」
【成就文】   肉眼清彻,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觉了法性。
     7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1)天耳 六神通之第三,能自在地听得一切言语音声的神通力。
  (2)受持 保持。不忘。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七,天耳通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人天,不得天耳通,下至不能听闻一佛,乃至无量诸佛之说法,不能皆悉受持于心者,我就不取正觉。」
【余经】  《大悲分陀利经》第七愿说:使其中一切众生,具是天耳,闻亿那由他百千住世诸佛,所说之法。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8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见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八,他心通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人天,不得他心通,不能了知一佛,乃至无量诸佛国众生的心念,我就不取正觉。」
【余经】  《大悲分陀利经》第八愿说:使其中一切众生,善具他心智,如是知多亿那由他百千佛土,众生心念所行。
     9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1)神足 六神通之第五,能自在飞行的神通力。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九,神足通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人天,不得神足通,于一念之间,下至不能超过无量诸佛国土,我就不取正觉。」
【成就文】  (第九愿、二十三、二十四等愿成就文合说)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随心成念,华香、伎乐、缯盖、幢幡、无数无量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辄以奉散诸佛及菩萨、声闻之众,在虚空中,化成华盖,光色昱烁,香气普熏,其华周圆四百里者,如是转倍,乃复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
     10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1)贪计 贪爱计度。执着而作种种计量。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十,漏尽通之愿。漏是烦恼。烦恼除尽叫漏尽通。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人天,不得漏尽通,若发起种种想念执着,贪爱其身者,我就不取正觉。」
【成就文】  佛语阿难: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著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
     11 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1)定聚 正定聚之略。必定成佛之辈。指第十八愿他力念佛之机,即弘愿念佛的行者。
  (2)灭度 梵语涅槃之意译,入涅槃,则生死之苦消灭,度过烦恼之流,所以叫灭度。
【文科】 四十八愿之第十一,必至灭度之愿。
【讲义】 「如果我成佛时,国中人天,不能住正定聚,得大涅槃之佛果者,我就不取正觉。」
【成就文】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於无为泥洹之道。
     又说: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余经】  《无量寿经》唐译本《如来会》说:若我成佛,国中有情,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余义】 亲鸾大师把第十一愿列在《证卷》的开端,并指出:我们归命如来之他力,入正定聚之位,命终得证灭度,完全是依此愿力。所以此愿必须加以注意思惟。第十一愿中,誓约两种事即住正定聚、必至灭度二愿。
     亲鸾大师注重「灭度」,名此愿为「必至灭度之愿」,「证大涅槃之愿」,或「往相证果之愿」,认为所誓的是:
   凡夫得到他力之信心时,在现生即入「正定聚之位」,命终往生净土时,顿速「证得灭度」。
     大师为什么在第十一愿中,特别注重「灭度」?有两项理由:
  (一)依说愿次第   从以上说过的十愿的次第顺序看,第一愿、第二愿是众生拔苦之誓,第三愿至第九愿,是与乐之誓,第十愿是断灭烦恼之誓。又后面,第十二、十三愿,誓果上光寿二无量。即前十愿是誓至证灭度的过程,后第十二、第十三愿是誓证灭后所得的果德。这样看来,其中间的第十一愿,所誓的决定是灭度之自体,即「证大涅磐」。亲鸾大师着眼于此,故以此愿为必至灭度愿。即正誓着必至于灭度之事。  
     (二)依此愿本意    阿弥陀佛的本意,并不在于给众生正定聚之德,而是要给予我们佛果,即灭度之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9 19: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