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疑问:人饿的时候确实难受,但为什么就要吃人肉?为什么舍得把自己的儿女骨肉卖给别人吃?男人又凭什么把妻子卖给别人吃?
2013年09月17日03:48来源:华声在线,转载自:搜狐网
一位美国记者和一名中国作家,彼此相隔近半个世纪,借助通过“接力”方式谱写的文字,令那场于1942年席卷中原大地的浩劫的真相得以流传后世。
冯小刚指导的电影《一九四二》去年亮相银幕,将镜头对准70年前的中原大地—一段被战乱、饥饿与绝望所充斥的历史,随之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九四二》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89年。当时,该片编剧、作家刘震云从好友钱钢那里头一次听说发生在老家的大饥荒,并且受后者委托回到故乡—河南延津县王楼乡老庄,试图通过探访亲历者,为那场浩劫留下一点记录。 尽管天灾人祸导致饿殍遍野,百姓的生死彼时并未在庙堂之上引起太大波澜。据记载,上一个像刘震云那样去河南寻求真相的人,还是时任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后来的普利策奖得主白修德。这段往事缘起于他读到《大公报》当时的报道《豫灾实录》: “今日河南已有成千上万的人正以树皮(树叶吃光了)与野草维持着那可怜的生命。‘兵役第一’的光荣再没有人提起,‘哀鸿遍野’不过是吃饱穿暖了的人们形容豫灾的凄楚字眼。” 这是真的吗?撰写报道的记者已被下狱,白修德决心亲自前往河南,一探究竟。之后的几个星期,他几乎崩溃,“那些事情让我至今难以相信,哪怕战争结束后,我也不能原原本本告诉别人。” 卖一口人,换不回四斗粮 “我的笔记告诉我,我只是在报道我所见到的、所证实的事实……狗在路上啃人的尸体,农民趁夜色降临后寻找人肉,每条公路上都有弃婴在号哭、在死去……” 白修德的采访之路,始于1943年初春一个寒冷的黎明。他与《泰晤士报》记者福尔曼从潼关(河南进入陕西的必经之地),逆着逃荒的滚滚人流,深入河南腹地。 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单一的,一家一户所组成的、成群结队、一眼望不到头的行列”,空气里弥漫着小便与汗液混杂的味道,破旧的火车车顶上挤满了人。不再指望回家的受灾民众,把最值钱的衣服穿在了身上,一片黑蓝色中有一点红,那是一名妇女污渍斑斑的嫁衣。 惨烈的死亡场景随处可见。白修德看到,粉碎流血的断肢残臂,散落在铁轨旁,那是没有扒住火车而不慎坠落者留下的痕迹。一个母亲把两岁的孩子煮熟了充饥,另一位父亲也杀死了亲生骨肉,然后囫囵下肚,还有一家人把军队交给他们收容的儿童,啃得干干净净…… 1942年,河南夏秋两季没有下一滴雨。刘震云的外祖母回忆,“地裂得像小孩子嘴”,“往地上浇一瓢水,滋滋冒烟”。农民收获的粮食仅有往年的三成,其中绝大部分又被抽了税。到年底时,树皮几乎被剥光,草根也已被挖完,“猪尽是骨头,鸡饿得连眼睛都睁不开”。 百姓则成了一副副喘气的骨骼模型。没法扒火车逃难的,扶老携幼,独轮车父推子拉,六七十岁的老夫妻喘喘地负荷而行。在绝望中,有男人杀妻弃子,然后投井自尽。 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还记得,她的二叔饿昏在路边,饥民跑过来,割前者身上的肉吃。二叔疼醒了,惨呼:“我还中(还能活下去)”,得到的回答是:“你不中了,救救我吧。” 根据国民政府的统计,1942年,旱灾与蝗灾袭击了河南全省110个县,500万人受灾。在人贩子那里,妇女的售价跌了九成,壮丁的售价跌了三分之一,卖一口人,换不回四斗粮。 在家乡的麦秸垛旁,刘震云遇到了曾亲历饥荒的老者郭有运。老人嘴已漏风,刘震云还是尽力听懂了他在逃荒路上的遭遇:一家六口人,刚上路,他娘就病了,为了治病卖了小女儿,可娘还是死了;走到洛阳,大女儿患天花去世;扒车去潼关,儿子掉到火车轮下轧死了,最后和老婆到了陕西,给人放羊为生,老婆嫌跟他生活苦,跟着人贩子跑了…… “我逃荒为个啥?为图大家有个活命,谁知逃来逃去就剩下自己,我还逃荒干什么?”郭有运禁不住潸然泪下,“早知这样,这荒不如不逃了,全家死还能死到一块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