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24|回复: 0

[佛经摘录] 如何克服贪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9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在《增支部.五集》里,佛陀如此说:“有五种心的污染。受到它们污染的心,变得不柔软、不适业、不清澈明亮、不稳固,也不能精确地专注于断除诸漏。

这五种污染是什么?它们是:欲欲、嗔恨、昏沉与睡眠、掉举与追悔、疑。但如果心能脱离这五种污染,它就会柔软、适业、清澈明亮、稳固,

也能精确地专注于断除诸漏。对于上等根力能证得的任何法,他都可以将心导向它,而如果诸缘具足的话,他将获得证悟的能力。”

一般上,禅修初学者的心,会经常受到欲欲的困扰。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并不习惯于活在没有欲乐的环境里。

在他还没来禅修之前,他的心时常接触各式各样的欲乐目标,例如好看的电影、悦耳的音乐、美味的食物及快乐的社群生活,而他的心又极乐于其中。

但是现在,并没有电影、音乐等以供取悦他的眼睛、耳朵等,因此他的心,就有如一只被人从水中拿出来放在干燥地面上的鱼,痛苦地乱跳及渴望回去水中。

如今,出入息(呼吸)就有如干燥的地面;对他那时常渴望欲乐的心来说,它实在是太枯燥无味了。

在坐着时,他没有专注于气息,反而把大多数的时间,花在回顾过去所享受的欲乐,或花在所期望获得的未来欲乐里。

但这只是在浪费时间,根本无助于培育禅定的心。即使如此修行一辈子,他也不会有进步的。

所以,为了克服这点,他应当避免导致欲欲(贪欲)生起的因缘,而培育有助于去除欲欲之法。

《中部.念处经》的注释,提及有六种法是有助于断除欲欲的:一、学习不净观;二、把自己投入于修行不净观;三、守护诸根门;四、饮食适量;五、结交善知识;六、适当的言谈。

关于首二项,不净观可分为两种:止禅的不净观及观禅的不净观。止禅的不净观,又分为有生命体的不净观及无生命体的不净观。

有生命体的不净观,就是照见自己身体内在的三十二个部份,以及外在他人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等,观察它们都是不清净、可厌恶的,如此就能去除对有情众生的贪爱。

无生命体的不净观,就是观察尸体的十种不净,先观察外在尸体的不净可厌,当定力加深,能够清楚地检查到寻、伺、喜、乐及一境性五禅支之后;

再观察自己内在的不净,省思:‘终有一天自己也会死亡,死后就像外在这具尸体一样的可厌。’

当定力加深时,就能见到自己的尸体。能够如此观察内外尸体的不净之后,就能观察自己所贪爱的有情众生之尸体,于是就能去除对有情众生的贪爱。

然而,若要修行不净观或任何其它禅修业处,拥有由深度禅定所产生的智慧之光,是必要的。

观禅的不净观,是分析到究竟的色法之后,省思这些色法都与不净可厌的颜色、声音、气味等相关联;

再者,身体中充满了各种虫,身体是虫的厕所、虫的医院、虫的坟场。如此观察内外的不净之后,就能去除对有情众生的贪爱。

第三项是守护诸根门:有一天,憍赏弥国的乌提那王,请教宾头罗巴拉多迦尊者,问道:

“巴拉多迦,怎么会这样?这些年轻、黑发、充满青春、正值生命高峰、不曾享受过欲乐的年轻比丘,是依靠什么而能完整且圆满地修习梵行直至命终呢?”

宾头罗巴拉多迦尊者回答:“陛下,能知能见的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世尊曾经说过:‘来吧,诸比丘,对于任何年龄如自己母亲的女人,

当只视之为母亲;对于任何年龄如自己姐妹的女人,当只视之为姐妹;对于任何年龄如自己女儿的女人,当只视之为女儿。’

这是为何这些年轻、黑发、充满青春、正值生命高峰、不曾享受过欲乐的年轻比丘能够完整且圆满地修习梵行直至命终。

巴拉多迦,但心是不稳定的。有时候,他们会对他们视为母亲、姐妹及女儿的那些女人,生起贪欲之念。

是否有其它原因,使这些年轻比丘能够完整且圆满地修习梵行直至命终呢?陛下…世尊曾经说过:

‘来吧,诸比丘,当观察这从脚底以上,从头顶以下,由皮包裹的身体为充满不净。于此身中有:头发、体毛、

指甲、牙齿、皮肤、肌肉、腱、骨、骨髓、肾、心脏、肝、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胆汁、痰、

脓、血、汗、脂肪、泪、脂膏、唾、涕、关节滑液及尿。’这是为何这些…年轻比丘能够完整且圆满地修习梵行直至命终。

巴拉多迦,对于那些有修身、戒、心及观智的比丘来说,这可能是容易的,但对于那些没有如此修行的比丘来说,这是很困难的。

有时候,当人心想‘我当视此为不净’时,心里却想着它为美好的。所以对那些无法修不净的人来说,贪欲很难去除。

是否有其它原因使这些…年轻比丘能够完整且圆满地修习梵行直至命终呢?

陛下…世尊曾经说过:‘来吧,诸比丘,守护你的六根之门。当眼睛看见东西时,不要执取它的整体形相,也不要执取它的细部特征。

因为对于任何不守护眼根而住的人,贪欲及忧伤等不善恶法就会侵入他的心。所以应当为了控制它而修行,守护它及达到能够控制它。

当耳朵听到声音时…当鼻子闻到气味时…当舌头尝到滋味时…当身体触到物体时…当心识认知心的目标时,不要执取它的整体形相,

也不要执取它的细部特征。因为对于任何不守护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而住的人,贪欲及忧伤等不善恶法就会侵入他的心。

所以应当为了控制它而修行,守护它及达到能够控制它。’这是为何这些…年轻比丘,能够完整且圆满地修习梵行直至命终。”

这是佛陀在许多部经里,教导守护六根门的方法。众比丘应当如此守护他们的六根门,而女众也应当如此守护她们的六根门。

为了更进一步地指出守护六根门的重要性,我应当于此引用《增支部》的第一部经。于该经中,佛陀如此说: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其它颜色,会比女人的颜色更能导致男人的心疯狂。诸比丘,女人的颜色的确能令男人的心着迷。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其它声音,会比女人的声音更能导致男人的心疯狂。诸比丘,女人的声音的确能令男人的心着迷。

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其它气味…味道…触觉会比女人的气味…味道…触觉更能导致男人的心疯狂。

女人的气味…味道…触觉的确能令男人的心着迷。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其它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及触觉,

会比男人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及触觉,更能导致女人的心疯狂。诸比丘,男人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及触觉的确能令女人的心着迷。”
        
所以,你应当很有正念地守护六根门。如果你能够时刻对自己的业处保持正念,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因为如此你就能很好地守护自己的六根门。

如果你是在修行安般念,你不应该对息(呼吸)感到厌倦,因为它就好像是你最好的朋友,正在帮你去除诸烦恼。

所以你应该恭敬地对待它。如果你如此实行,你即是在向佛法致敬,而因此是虔诚的佛弟子。

于此,我应当为你们引用一部出自《相应部.大品》的经,以显示如何才能作为一位虔诚、依法而活的佛弟子。

于该经中,佛陀如此说:“诸比丘,有一次,有一只母鹰突然间飞冲而下,抓走了一只鹌鹑。当时,在被母鹰带走时,

那鹌鹑哀哭道:‘这只是我的不幸及缺少福报!我应有此报,因为我离开了自己寻食的范围,而侵入了别人的地界。

如果我今天还保持自己祖先的本行,即使这母鹰要跟我打斗,它也根本不是我的对手。’

母鹰问:‘鹌鹑,那寻食的范围是什么?而你祖先的本行又是什么?’

鹌鹑道:‘那是被犁车耕过的田地,一处充满泥块之地。’

诸比丘,当时,那母鹰也不坚持要说自己的力量,也不愿跟鹌鹑争论自己的力量,而放开了那只鹌鹑,

说道:‘去吧,鹌鹑,但即使你去到那边,你也是逃不过我的!’

所以,诸比丘,那只鹌鹑就去到一块被耕过的田地,一处充满泥块之地,而站在一大泥块之上,

向那母鹰挑战地说:‘现在来吧,你这只老鹰!现在来吧,你这只老鹰!’

诸比丘,当时那母鹰也不坚持要说自己的力量,也不愿跟鹌鹑争论自己的力量,只是伸展了自己的双翼,就向那只鹌鹑飞冲下去。

然而,诸比丘,当那鹌鹑知道该母鹰已经太过接近牠时,它即闪身躲在那泥块之下。当时,那母鹰即迎胸撞碎在那泥块上面。

所以,诸比丘,当人离开了自己寻食的范围,而侵入别人的地界时即会如此。因此,你们不应离开自己寻食的范围,而侵入别人的地界。

诸比丘,对于那些如此游荡之人,魔王就有机可趁。于他们当中,魔王将会找到立足处。对于比丘来说,什么不是自己寻食的范围,而是别人的地界?

那即是五种欲乐。是哪五种?由眼识知、可欲、吸引人、可喜、愉悦、充满贪欲及诱惑的颜色。

由耳识知…由鼻识知…由舌识知…由身识知、可欲、吸引人、可喜、愉悦、充满贪欲及诱惑的声音…气味…味道…触觉。

诸比丘,对于比丘来说,这不是自己寻食的范围,而是别人的地界。你们应当在自己寻食范围之内游走,保持你们祖先的本行。

对于那些在自己寻食范围之内游走,保持自己祖先本行的人,魔王就无机可趁。于他们当中,魔王将找不到立足处。

诸比丘,什么是比丘自己寻食的范围?什么是他祖先的本行?那即是四念处。”因此,如果你能够修行观禅,你就应当时时刻刻培育四念处。

换言之,你应该观照内、外、过去、未来及现在名色法的特相或共相。如果你如此修行,你即是依佛陀的教导过活。如果你还是在修属于身念处的安般念,你也是在依佛陀的教导过活。

四、饮食适量:在《中部.一切漏经》里,佛陀如此说:“他如何适量地饮食?于此,比丘在如理地思惟之后才饮食:

不是为了玩乐、不是为了麻醉、不是为了魅力、不是为了装饰身体,而只是为了维持与延续这色身,为了去除身体的苦难,

为了帮助修习清净的梵行,思惟:‘如此我就能去除饥饿的旧苦,并且不引发过饱的新苦,我将得以继续无过且安稳舒适地存活。’”

五、关于结交善知识,我应当引用《相应部.大品》里的另一部经:

一时,世尊住在释迦国沙卡拉市释迦族之处。当时,阿难尊者前往世尊之处,顶礼之后坐在一旁。

坐在那里时,阿难尊者向世尊说:“世尊,这梵行有一半是依靠结交善知识、与善知识结伴、与善知识相处。”

“阿难,别这么说。阿难,别这么说。应是整个梵行都是依靠结交善知识、与善知识结伴、与善知识相处。

阿难,对于一位以善知识为友、同伴、同处者的比丘,可预期他将会严肃地修行与培育八圣道。…

通过视我为善知识,必须遭受生的诸有情得以解脱生;必须遭受老的诸有情得以解脱老;必须遭受死的诸有情得以解脱死;

必须遭受愁、悲、苦、忧、恼的诸有情得以解脱它们。如此,阿难,当知为何整个梵行都是依靠结交善知识、与善知识结伴、与善知识相处。”
        
再者,在《如是语.第二学者经》里,佛陀如此说:“诸比丘,关于诸多的外在因素当中,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结交善知识一般,

对还未达到圆满、而期望达到脱离束缚的至上安全处的有学圣者,如此有帮助。诸比丘,与善知识为友的比丘能断除不善法及培育善法。

当比丘结交善知识,而且具备恭敬之心,依其友之劝导实行,正念与明觉地观照,他就有可能渐次地证得一切结之灭尽。”

六、适当的言谈:在《中部.大空经》里,佛陀如此说:“比丘如此安住时,若其心倾向于说话,他下定决心不说这些话:

这些话低劣、可厌、粗俗、卑鄙、无益,以及不能导向厌离、离欲、灭尽、寂静、上等智、菩提、与涅盘;

这些话是谈王、盗贼、大臣、军队、危难、战争、食物、饮品、衣服、床、花饰、香水、亲戚、车乘、村子、城镇、都市、国家、

女人、英雄、街道、井、死人、琐碎事、世界的起源、海的起源、事情是否是如此。这些话我都不说。如是,他对这些拥有完全的明觉。

反之,他下定决心:我当说与消除贪欲有关,有助于解脱心,能导向厌离、离欲、灭尽、寂静、上等智、菩提与涅盘的言语,

那即是:少欲论、知足论、离群隐居论、远离社群论、精进事论、持戒论、定力论、智慧论、解脱论及解脱智见论。如是,他对这些拥有完全的明觉。”

以上是六种有助于断除欲欲(贪欲)的法。除了这些方法之外,一境性禅支、念根、念觉支,也都有助于克服欲欲。——摘自帕奥禅师的开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08: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