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话题] 黄念祖老居士: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由凡物所成。又《密严法藏疏》:“今此密严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这说明密严国是由于彼土如来的清净如来藏心所现。所以极乐世界是清净国土。
【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今现在说法。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
    本段大意是:阿难听佛说完以上开示,就问佛:法藏比丘成就菩提了,他是过去佛呀?未来佛呀?还是他方世界中的现在佛呀?世尊回答:“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从没有所来的地方而来的,去是向没有所去的地方而去的。)这同《金刚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完全一致。“彼佛如来”就是阿弥陀佛,是法身,法身遍一切处,处处是自家,本来是一体,怎么能说从哪里到哪里。灵峰大师《金刚经破空论》说:真如不能从自体以外一个地方到这里来,也没有自性以外另一个处所可以去,只是有缘则现。池水清凉了,天上的月亮就现出来,月亮也没有下来,水也没有上去。回头阴天了月亮又不现了,可是月亮始终是无来也无去呀。不是说看见月亮的时候,月亮就到水里来了,不见时月亮从水里又走了。根本没有来去,这就打破了空间。
    “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这就打破了时间。非生非灭这同于《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也就是《楞严观世音菩萨圆通章》“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众生在妄,一念一念生灭不停。灭了生灭,所以说“非生非灭”,但生灭灭已不是就断灭了,而是“寂灭为乐”与“寂灭现前”。《观音耳根圆通章》说:“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得二种殊胜。”这就是禅宗常说的从冷灰中突然蹦出热豆。正当火灭灰寒的时节,偏偏从冷灰里头蹦出一颗热豆,这常用来譬喻禅宗开悟的情况。现在许多人火不灭,灰不寒,领了一队人热热闹闹扮神扮鬼,只是自欺欺人,大家胡闹一场。这一点很重要:要在一切能所都除消净尽了之后,连能灭所灭都尽了之后,这时才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别有天地。这个无生无灭,不是断灭,而是“寂灭为乐”。“寂灭为乐”四字是教眼。“非过现未来”,现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都懂了,他说,时间是人类的错觉。过现未来,只是因为有妄想,前一念就是过去,现在又有一念这是现在,底下还有一念跟着就要来,就是未来。离开妄念什么是过去现在未来!(入禅定的人,往往不知不觉好多天过去了。先师虚老山中静修,一次大雪封山,大家以为虚老怕是死了,大家用长竿在雪中探路,找到闭关的地方,大家敲引磬叫门,把虚老从定中惊觉了。开门相见,大家高兴极了,虚老说:你们这么远来一定饿,我这儿煮的芋头可以请你们吃。我煮上芋头,就打坐了。谁知打开锅盖一看,芋头长的毛,都长得好长了。多少天了,但只觉得是在片刻之间。)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信心铭》最后一句“无去来今”,没有过去,未来与现在。这就表示过、现、未三世,本来没有差别,都不离当人的一念。上面所说“来无所来,去无所去”表示十方就在当下。世人所执的时空概念全部打破了。
以上所说是法藏大士所证法身理体,也就是本经的“真实之际”,在这里可以充分看出本经与《金刚经》本无分别。弥陀成佛究竟了法身境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还有什么众生可度。可是理不碍事,在寂灭中正好广显大用,所以寂而常照,理事圆融,加以本愿无尽,所以要广施真实之利,普利众生。
    “但以酬愿度生”,这一句就表明了为什么从法身境界流现了体兼报化的极乐国土,只是为了酬愿度生。“酬”是酬报。“酬愿”,就是俗话说的还愿。俗说既然许愿就要还愿,也就是要实践自己的誓愿,所以要酬愿。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度众生,这个大愿成就,当然要酬愿度生。怎么度呢?所以“现在西方……有世界名曰极乐”。“现”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极乐世界是从如来的自性清净心所流现,这是“现”字的意思。(二)是现在的意思,他现时正在说法。“西方”。专指西方,是密宗指方立相、即事而真的无上殊胜密意。如《法华》所说,佛看众生的根机,“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等等)”。佛已明说了,佛所说法是随众生根器利钝而有种种的不同,佛的名号寿量等等都是随着众生所能接受的水平而说。“现在西方”就是指方立相,即事而真的殊胜方便。善导大师主张:娑婆众生妄心爆动,指方立相,尚未能专注,况无方无相耶?“爆”,例如爆炸。众生的妄心,经常狂动,所以要指方立相,使能专注,所以《佛遗教经》:“制之一处,无事不办。”道理都是一样的。《上都仪》说:“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不可得,况离相耶?”因为众生的心十分狂乱,要使他的妄心先能专住一处,所以指定西方并建立坛城事相。这样来摄凡夫的心还做不到,你还光叫他离方离相,他怎么下手?并且密教五方佛,阿弥陀佛是妙观察智,也正好在西方,这都是密宗的概念。实际我们老说极乐遍一切处,哪里有定方。小小的地球是圆的,你一直往东走,后来就走回原处了。“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魏译》、《唐译》都是十万亿佛土佛刹,本经数字比《魏译》大一百倍。这里可以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佛是随着众生的根器不同,随宜而说,所以不同。(二)“百千俱胝那由他”本来就不是具体指一个数,例如,百千三昧,不是说一百乘一千,而只是说许多三昧。例如,我们说千万人所不能及,“千万”也不是一个死数——一千乘一万。所以两译数字不同也没有关系,何况方才说过空间只是妄执,还有什么距离可谈。总之娑婆极乐都在自心之内,经云:“十方虚空生我心中,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片云点太清里。”说远说近都成戏论。所以《观经》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莲池大师《疏钞》的话更好:“分明在目前。”净土宗跟禅宗哪里有两样。什么十万亿、千万亿国土,只是“分明在目前”就在诸位眼前。
    “有世界名曰极乐”。“世”,代表时间,指过去、未来与现在这三世。“界”,代表空间,指四方上下。时空相合,叫做世界。这个世界的名字是“极乐”,梵语就是须摩提,可以翻译成安乐国、安养国、清泰国等等。《要解》说:“永离众苦,第一安稳。”(永远离开诸苦,而且最极安稳)《疏钞》说:“显至极之乐,非人天一切诸乐之比。”(是登峰造极的快乐,不是人界和天界所有种种快乐所能相比的。)所以这个国土叫做极乐。
    “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法藏已经彻底觉悟究竟成佛,佛号阿弥陀。《弥陀要解》说:“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又“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要解》的话,非常精妙,它说此处的极乐世界是指四土里面的凡圣同居土。但殊胜之处,在于它也同时横具(齐时并有),也就是同时也具有以上的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这正是极乐世界最极殊胜的地方。《要解》又说:这里经文所说的阿弥陀佛正指佛三身中示现在凡圣同居土的示生化身佛,可是同时也就是报身佛与法身佛。佛有三身:一、法身,居住常寂光土(所谓居住,只是示现令众生可以理解的话,实际是身土不二)。二、报身,居实报庄严土。三、应化身,常示现在方便有余及同居土。又化身有两种,(一)示生化身,示现八相成道的佛身。(二)应现化身,应众生的机而示现的应化身。又可分为:(一)佛界化身,现佛界的身。(二)随类化身,示现与九界众生同类的身。本经正是示生化身,就是在西方同居净土,示现佛身的应化身佛。但应注意同时也就是报身佛,也就是法身佛。佛的三身就像摩尼宝珠,宝珠有珠体、珠光、珠的影子。珠体是本体,是法身;珠光是相用,是报身;珠的影子是全珠所显现,是化身,但是三个不相合离。所以佛的三身也像伊字三点,一就是三,三就是一。所以生到同居,你见到是化身佛,也即是见到报身佛、法身佛。你所居的国土是同居土,但它也横具上三土。所以极乐的同居功德殊胜不可思议。
    “阿弥陀”就是毗卢遮那,也就是大日如来。在《弥陀疏钞》里用密宗的道理来解释:五智成为五方佛,毗卢遮那在中央,表示法界体性智,其余四智现出四方如来,妙观察智就现作西方的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弥陀疏钞》的话:“一佛而双二土也。”弥陀跟毗卢遮那就是一尊佛,兼领两个佛土——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东密又说,阿弥陀佛就是大日如来。日本的兴教大师是密宗的大德,说是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因为不生不灭;又或名无量光佛,因为光明遍照。所以大日如来又名无量寿,又名无量光。大日如来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三字有无量的胜妙密意,无量寿、无量光、甘露王、无量清净,等等等等。而且阿弥陀三个字,每一个字都有无量的密意(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写得较细,请大家参看)。《阿弥陀密释》(也是密宗的书)说:“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这三个字,可以消灭你无始以来的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专念阿弥陀这一佛,就成就了不可穷尽的福智。“如帝网一珠”,就像帝释天宫中宝殿上宝网上的一个珠子。“顿现无尽宝珠”,无量无边的一切宝珠都在一个珠中出现。所以“念阿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书中极赞专念阿弥陀佛的殊胜,很快圆满无边的自性本具的功德。这个《密释》的无上开示,大开诸佛的秘藏,显示持名一法总摄一切法的功德,只要专念弥陀,就可迅速圆满自性本具的无边妙德。这正是佛的知见,这不是众生知见。念佛的福、念佛的德,以及殊胜功用,“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彻底知道。若能了知很小的一部分,已经超凡入圣。一般只彷彷佛佛,迷迷糊糊,将信将疑,似懂未懂而已,因为这个法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成佛以来。于今十劫”。阿弥陀成佛到现在,一共有十劫了。这也是权说,若论实际,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都是久远成佛了。《法华经》说,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是无量劫前大通智胜如来没出家时的王子,他们本来是弟兄,后来都随父王出家了。释迦牟尼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的尘点数的劫,是不可说不可说的多劫。阿弥陀佛同样早已成佛了,“于今十劫”只是示现而已。“今现在说法”,就直指当下了。“今现在”,表示阿弥陀佛是现在佛,就在我们这个时候,正在给众生说法。再过多少年,有人读到“今现在说法”,就是说在他正读经,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正在说法。“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极乐世界本土有无量无边的圣贤大众,十方无量世界还有无量无边的圣贤到来礼觐听法,法会广大庄严,都围绕弥陀座下,恭敬听法。

皆愿作佛第十
【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
本品是说,佛答阿难后,法会中有一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都以金华盖供献释尊,并愿自己成佛时,一切都像阿弥陀佛。
本段大意:佛说完了阿弥陀佛在菩萨因地当中,成就了所发弘誓愿海的时候,法会中有一听经的王子,名字叫阿阇,他同五百位年高德重、威望很高的大长者,听佛说法之后,都引发了空前未有的欢喜心,各各拿了一个金质的花盖到佛前礼拜供养。这五百零一人都是在家居士,他们共同行动,又带了同一的供品,可见他们是一同来的。他们把花盖奉献以后,就都回到大众中,在一旁安坐听经,这时每人心中发愿,愿我们成佛时,一切都同阿弥陀佛一样。文中是“我等”,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足见这是共愿。
【佛即知之。告诸比丘。是王子等。后当作佛。彼于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迦叶佛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复相值也。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
本段大意:阿阇世王子等发起大愿,世尊马上就知道了,所以说我们的起心动念,如来悉知悉见,我们的心和佛心没有一毫一厘的间隔。佛当时就告诉在会的一万二千大比丘:王子等人,以后都要成佛。这也相当在大会中,为这五百零一人授记作佛。佛并对大家说:他们前世一直都修习菩萨的大行,安住于菩萨之道,经过了无数大劫,曾经供养过四百亿(亿最小是十万,最大是万万)佛,广种功德,今天又发起愿如同阿弥陀佛的殊胜大愿,所以都必定成佛。
    末后佛再指出这些人与佛的宿缘:在迦叶佛住世的时候,他们是我的弟子,今天在法会上,他们供养我,这是再度相逢了。
    当时会上一万二千大比丘听佛所说,没有一个人不替阿阇王子等五百多人欢欢喜喜。经中有三处应该重视:(一)是发愿。阿阇王子等才发愿我们皆如阿弥陀佛,马上就得到授记,将来一定成佛。(二)是因缘。过去生中在迦叶佛时,他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现在又在法会相逢,又献供养又来听经,又进一步结缘。因为缘法很重要,佛也不能度无缘。当年佛在王舍城的时候,有三分之一人不但没有见过佛的面,根本没有听到过名字。佛这么样的威德,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连佛的名都不知道,就是因为他无缘。(三)本法居士非常相宜。在《德遵普贤品》,文殊、普贤、弥勒之后,就是贤护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萨。在本品中,听佛说完法之后,首先欢喜振奋来献供养,来发大愿,又是阿阇世王子等五百多在家人。正是表示净土法门非常适合于在家人。在家人就更需要这个,因为在家人有工作,有家庭,有负担,有好多事,还想靠禅定种种的其它的办法,就是行不通,所以在家人非常相契。

国界严净第十一
【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自本品到第二十一品,主要宣演极乐的国土庄严。《往生论》的画龙点睛的妙语——极乐三种庄严(一佛、二菩萨、三国土)入一法句,一法句即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极乐全部只是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其中万事万物,一草一木,没有一样不清净;没有一样不是真实智慧——甚深般若的显现;没有一样的本体不是无为法身。法身无相无为,也无无相,也无无为,所以繁兴大用,现一切相。昙鸾大师《论注》说:“相好庄严即法身”,全显事理无碍无上殊胜的离言境界。若专执法身无相,则未免仍偏于执理废事。因此,经中一切妙相,“当相即道”(这是密宗言语);“即事而真”,事相即是真如。而且事相体用一切圆融无碍,一毛一尘没有一样不是圆明具德,一一竖穷三际(串彻于过现未三世),横揽十虚(在空间遍一切处),一一都是不可思议。不能以情相见,不可思虑而知,所以处处事事无碍,处处是一真法界。这是我们在研读以下二十品经文前首先应当明白的。
    本段大意:佛对阿难说:那个极乐世界,是无量功德所成就,所以国土庄严清净,具足一切庄严,永离种种苦难、三恶趣(鬼、畜、地狱)与魔恼的名字。众苦诸难恶趣魔恼,连个名都没有,何况有实。国中没有春夏秋冬、寒冷暑热、阴雨的现象,也没有海洋、河流、山陵、坑坎不平、荆棘、沙漠、铁围山、须弥山、土石所成的种种山,只是一片平坦整齐、广大无边、以自然七宝和黄金所成的大地。国土是妙中的妙,所以叫“微妙”,华丽中的华丽,所以叫“奇丽”。国土的清净庄严超过十方一切世界。以下再把重要文句详细解释一下:
    “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昙鸾大师《论注》说:“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也。”《论注》是说:法藏菩萨住真实慧,庄严佛土,所以说是“菩萨清净业起,庄严佛事”。这两种说法是完全一致的。《往生论》又说,极乐三种庄严,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现《论注》说:“依法性入清净相”。法身即是法性身,也即是法性。法藏菩萨庄严佛土,是从法身理体显现清净国土,这也就是《往生论》国土庄严入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正因本体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是真实之际,“不颠倒,不虚伪”,所以这样显现的一切事相,“名为真实功德”,更没有任何另外的一法。盖离开了真实便是虚伪,所以真实功德就是“无量功德”,自然也就“具足庄严”。
“诸难”又叫八难:(一)地狱难。在地狱中闻法很难。(二)畜生难。(三)饿鬼难。(四)长寿天难。寿五百劫,是色界四禅中的无想天。他的无想跟鱼在冰中冻了一样,一旦冰化鱼又能动了。(五)北俱卢洲,那儿佛不去,困难。(六)盲聋喑哑难。瞎子、聋子、哑吧,这都很难。(七)世智辩聪难。自命聪明的人都要警惕,如果你只是世间邪智,再加上能说会道,长于舌辩,会写文章,喜爱外道理论,不信出世正法,就属于这一类,要成道很难。(八)生在佛前佛后难。最后是生到不遇见佛的时候,很困难哪。
    “恶趣”,就是三恶道。“魔恼”,魔能恼害人的身心,所以也叫魔恼。魔是魔罗的略称,也就是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的另一个名字,这类鬼神有很大的魔力,能恼害修行人。
“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四时”是春夏秋冬。“寒”是大冷,“暑”是大热。“雨”是下雨。“冥”是阴天。这些都没有了,那就永远在温和晴朗的天气之中。以上是天时。至于地理,也没有大小江海的惊涛骇浪、丘陵坑坎的蜀道难行,荆棘不生,沙砾绝迹,更没有铁围须弥土石等山,只是一片平坦方正的无边大地。须弥山是四大部洲的中心,铁围山是外围。日月围着须弥转,四天王天在这个须弥山的半腰,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上是帝释所住的帝释天。须弥山以上还有色界天、无色界天,都在空中了。这是一般世界的安立情况。
但在极乐,须弥山、铁围山都没有了。在极乐世界“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地是七宝跟黄金所合成。“自然”表示不是造作所成,不因安排而得,所以说是自然。这是由于修德有功,性德的自然显现。七宝的名称各经不同,这无所谓,这些宝只是打比方而已。因为极乐的美妙,世人无法想像,只好用世间的宝来作譬喻。本经七宝是:金、银、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玛瑙。至于地的形态,则是“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宽”是宽阔,“广”是广大,“平”是齐平、平等,“正”是正大。地平如掌,没有边际。因为它“不可限极”,所以《疏钞》说“分明在目前”。极乐世界的天时没有寒暑阴雨之别,一味是温和晴朗,大地上没有山河险阻,一片是平坦宽广,这都是由于法藏菩萨住真实慧,庄严佛土,所以心净土净,心平地平,心和一切皆和。正如昙鸾大师说“依法性入清净相”,极乐众相都是依性而入,法性平等一味,无差别相,所以天时地形无有差别;法性广大无有边际,所以极乐国土不可限极;法性普具善美,穷微极妙,所以“微妙奇丽,清净庄严”。“妙”就是胜妙难思,“微妙”就是妙中之妙、难思中的难思。“丽”就是华丽,“奇”是奇特,“奇丽”就是独超无比的美妙和华丽。《观经》说,极乐大地是七宝所成,每一个宝里有五百色光,这些光就像花朵,像群星,像月亮,悬在空中。极乐世界美妙奇特,最重要之处在于整个极乐都是清净庄严。世间也有许多惹人爱恋喜悦的东西,如诱人情欲的邪香、郑卫之声的音乐、令人狂乱的流行舞蹈,令人心欢,令人中毒。但极乐国中一切景色令人心悦而无染着,境与心都是“清净庄严”。清净是无染,庄严是具德;清净令人心静,庄严令人心敬。这就因为极乐国土是清净本性所庄严成就,所以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越十方一切世界。
【阿难闻已。白世尊言。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说到这儿阿难就问了:彼国没有须弥山,那么四天王天、忉利天(在须弥山顶),在哪儿存在着?阿难是按这个世界的现况发问。
【佛告阿难。夜摩兜率。乃至色无色界。一切诸天。依何而住。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所致。】
    佛就反问阿难:我们这个世界,夜摩天(从夜摩以上的天住于空,叫空居天)、兜率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依什么住啊?这些天界住于虚空并不依赖须弥山,你为什么认为必须依须弥山呢?阿难答:是不可思议业力所致。“业”是造作,例如目前小学生在家中应做的功课练习,叫做家庭作业。俗话中事业的“业”也是这个含义。行善的业叫做善业,作恶的业叫恶业。善业就有出生善果的力量和作用,恶业就有出生恶果的力量与作用,这就是业力。阿难是说,从夜摩天以上的诸天,不依靠须弥山能住于虚空,是因众生不可思议的共同业力所造成的现象。
【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
    佛就对阿难说:不思议业你可以知道嘛?你本身的果报不可思议。“果报”,总起来说,是指过去所作的善业或恶业所感得的结果与回报。佛接着又说:“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业报”指业因与果报。《普贤行愿品》:“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据《俱舍论》恶业势力最为强盛,虽世尊也不能遮免抑制。)所以,“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所以《大集经》说:“众生之行不可思议,众生境界不可思议。”这两句话很深很深。临济禅师说:“你欲识佛祖么?只你能听法的便是。”又说:“每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六道神光: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能尝味、口能说话等等,都是神光作用,从来没有间断。这个是临济的语录中的精华。禅宗古德有一最精妙的偈语:“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偈语是说:凡人的心总是随着外境而转动,这本是妄动,但是这能随外物而转动之处,实在是幽深奥妙。若能认清了这个转处,那就是随着流转而认识本性了,识了自家本性,当下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虚空都碎了,还有什么叫“喜”叫“忧”。以上“听法的便是佛”、“六道神光未曾间歇”、“随流识性”,皆直指众生的善根,实在是超情离见,不是思量分别之所能知。以上是宗门,若论教下,亦复如是。《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都成佛道了,所以同显众生的善根不可思议。
    “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宗镜录》:有五种力不可思议,佛法威德力是五种力之一。佛力不可思议,故成就的佛土也不可思议。昙鸾赞叹极乐世界,“光”作佛事怎么可以思议!“水”作佛事怎么可以思议!底下都有,树影子也能作佛事,声也能作佛事,怎么可以思议呀!最后还有一句话,最重要,赞诸往生者“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往生极乐的人没有断烦恼就得涅槃,这样的殊胜方便怎么能思议!这正是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中的不可思议。
    “其国众生。功德善力”。“其国”,指极乐国。“善力”,修善所得之力。往生众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正助兼修,有种种的功德善力,于是可以安住在阿弥陀佛大愿大行大业成就之地。安住极乐就是“住行业地”(住于弥陀行愿成就之地)。进一步据昙鸾大师说:见弥陀身相得平等身业,闻佛的名号得平等口业,遇见光知法得平等意业。住于如来身口意,这就是住于如来行业地。由于往生众生有殊胜功德善力,并且安住极乐学习弥陀所行,更加上导师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力,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彼土不赖须弥山。
【阿难白言。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于此法。实无所惑。但为将来众生破除疑网。故发斯问。】
    阿难禀白说:这个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没有疑惑。极乐世界以无比殊胜的因,得无比殊胜的果,我没有疑惑。我是为将来的众生,替他们破除疑惑,代替他们提问。

光明遍照第十二
    经中正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都是事相,所以有人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好像是两回事。但《净修捷要》中“托彼依正”(借彼土的依报、正报),“显我自心”(来显明我自己的心)。所以种种依报、正报、无量寿、无量光、泉池宝树,都说的是自性,不是心外取法。所以先要有这个根本的认识,才是真正信入净土法门。
【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遍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惟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本段大意:佛对阿难说:阿弥陀佛的神威和光明,在最尊贵中居第一位,十方一切诸佛都比不上。佛光遍照东方如同恒河的沙子一样多的佛刹,其余南西北三方与上上下下,也都一样是普照。倘若是化现的顶上圆光,可以是几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至于诸佛的光明,近的照一二佛刹,远的照百千佛刹,唯独阿弥陀佛光明普照到无量无边的佛刹。诸佛的光明所照的远近,根据他前生求道时所发的愿的大小和种种不同,在成佛时各各自然得到不同的佛光的妙果。都是自然成功,不靠安排造作。阿弥陀佛光明贤善美好,超世间日月的光明千亿万倍。阿弥陀佛的光明在一切佛光中极为尊贵,弥陀实是佛中之王。
“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威”是威德。“神”是神妙、神采。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在十方的佛中最尊第一,所以佛的光明称为光中极尊,弥陀号为佛中之王。至于佛佛道同,“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出现了最尊和第一的差别呢?日本古德望西师回答得好,他说:“常同常别。”经常是同,又经常是别。所以这四个字,道理很深。在我初学法的时候,常听见上师说“于差别中解无差别意,于无差别中解差别意”。经常无差别是“常同”,经常有差别是“常别”。现打个譬喻,故宫珍宝馆有许多金器,我告诉你这些东西都是一样的,都是金的。这句话成立。又告诉你这是不一样的,这个是盆,这个是碗,这个是塔,这个是佛像。并且佛像也不一样,这是释迦牟尼佛,那是阿弥陀佛,有种种差别。这句话也成立。刚才我说是同,这话成立;现在又说不同,有差别,也成立,所以“常同常别”。所以不同于形式逻辑,承认了同就不承认别,承认了别就不承认同。诸佛妙德相证是同;菩萨成佛各有愿力,所以随着本愿的内容不同成就自然不同。发愿有大小,所以光有胜劣。因为法藏大士在因中发愿就是要“我作佛时。光明无量……绝胜诸佛”。所以成佛后,佛光最尊第一。法藏发这样大愿不是想我要拔尖,要超过一切佛。若有这类思想,那就是魔了。这是为度众生故,要给无量众生最大的真实之利,所以他需要光明无量。
“遍照东方恒沙佛刹”。佛的光明,可以照东方印度恒河的沙子那样数不清的佛刹(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就是十方(正有四方,四个犄角又四方,再加上下就十方),佛的光明都能照到。“若化顶上圆光”。佛顶上圆光的大小呢,“或一二三四由旬”(由旬这是个里数,是古代印度行军一天的里程。有的说相当于我们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等。总之是五十里地左右)。佛顶圆光有的是一两个由旬、几个由旬,有的佛是百千万亿个由旬。佛的光明,有的照一两个佛刹,有的照百千个佛刹。唯独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于他前世求道的时候所发的愿的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所以愿不虚发。“自在所作。不为预计”。等到得道成佛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这样形成了,不是事前设计安排的。“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这光明之善,光明之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所以他的光是光中极尊,阿弥陀是佛中之王。
【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
“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一直到最后“不思议光”,出了十二种光的名称。这十二光名,也称十二光佛,总之都是无量寿佛的名号。在《首楞严经》这个大势至法王子和其同伦五十二菩萨一起来在佛前说,过去恒河沙劫以前(所以我们说十劫是示现,这个地方又一个证明)“有佛出世”,名字叫无量光(你看无量光不是恒沙劫前就成佛了嘛)。“十二如来相继一劫”,有十二个如来在一劫中相继成佛。“最后佛名为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是从恒沙劫以前的无量光佛那里学到了念佛三昧,所以大势至菩萨是净土宗的初祖,是专纯修持名念佛的。
(一)“无量光”。昙鸾大师(现在我们净土宗祖师里头遗漏了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今后必须更正。)在《论注》里发挥净土宗玄旨,非常透彻,是称为大德。他还著有《赞阿弥陀佛偈》对于十二光佛,每佛他都作了一个偈子。赞无量光偈有:“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这四句话深有意趣。大师这个赞,契合诸佛的本心,指出光明的殊胜体性。我们不要把光明只看成是事相,应知光明就是智慧,智慧跟光明是不二的。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这个无上殊胜的妙义,可以从《首楞严经》得到理解。经中《观音圆通章》说:“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寂照含虚空。”(经中大意是,从耳根这一根返闻自性,达到本源,所有六根同时都得解脱。恢复了闻性,如幻翳的六根顿然销除,外面的六尘同时销灭,显现了圆净的本有的觉性。清净达于极度,本有的光明自然显发,寂而常照,含容十方虚空。)这一段经文说明了恢复闻性,六根解脱,尘消觉净,净极光通,全部显示了智慧与光明的不二和两者的妙用。以下几句经文更有帮助:“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智慧与光明都登峰造极即是如来。根据所引《首楞严经》文,我们可以理解昙鸾大师偈中“智慧光明”之义。下说“不可量”。由于众生六根六尘都成障碍,因此一切都有限制,都是有碍。佛是根尘俱消,觉性圆满,所以一切无碍,不能局限,无法称量!所以说无有量,所以佛号无量光。凡是有量的一切根心世界都因佛光而能开晓,“是故稽首真实明”啊。这个明称为真实明。所以我们看古人的东西,一个字都不能放过。“真实明”是说这个光明就是真实,所以要礼敬。本经的特点就是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这里昙鸾说的真实明,佛光也是真实。由此可见极乐的依报正报是纯一真实。
前头讲过弥陀的本愿“一切皆成佛”,所以光明就是真实就是佛。宋大慧禅师说:“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离是光说是法。”极乐世界一切都可以令人增长善根,都可以做佛事。国中万物放香,香可以做佛事。菩提树影能令见者得三种忍,都是在做佛事。可见极乐一切都有妙用,但是唯有光明的妙用无穷。十二光佛都是显示佛光的妙用,佛光是光中极尊,佛是佛中之王。可见佛之功德远胜余佛也,因佛光妙用超过一切。《礼赞》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唐玄奘大师所译阿弥陀经叫做《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经说:“彼如来(阿弥陀佛)恒放无边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以上引证,足证极乐主要是以光明摄化众生,施作佛事,正与禅宗大慧禅师的“只以此光宣妙法”完全相合。下一句:“是法即是此光明”,正显是法与光明本来不二,即智慧与光明不二。“是法”,指真如与诸法实相,即是真实之际。昙鸾大师称无量光为真实明,真实明就是本经的真实之慧,是真实之际所发的光明,所以光明就是智慧。“不离是光说是法”。“是光”指佛光,清净本体所发的光,不离这个光明来说真实之法。光明是真实之际的照用,本体的照用就是真实之慧,显示光明与智慧的不二。“只以此光宣妙法”就正是惠以真实之利。正显本经的三真实。本经中说:佛光照到的人“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又“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又《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都是给予众生真实之利。所以昙鸾大师偈中说“有量诸相蒙光晓”。因为这是智慧光明不二的真实明,所以能开晓诸有中一切的相。偈中的“开晓”,在此处是显现的意思。至于众生,也是诸有中一切相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意思,简浅的说就是开示众生明悟本源。这就是一切众生蒙光晓的真实之利,因此明晓了达真实之慧。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一个众生如果遇见弥陀如来的光,意业上的种种缠缚都可解脱了,“毕竟得平等意业”。将得到如来究竟的平等意业,也就是自己与佛心心相印了。这就是遇见佛光所得的利益。所以昙鸾大师最后要“是故稽首真实明”,要向佛光顶礼了。
(二)“无边光”。许多古德把“边”字解释为边际。“无边”乃是显示佛光普照、广大无边的意思。唯昙鸾大师高出一著,把“边”字解成“二边”、“边见”的边。昙鸾大师赞佛偈中:“解脱光轮无限齐,故佛又号无边光。蒙光触者离有无,是故稽首平等觉。”昙鸾大师用解脱来注解无边是比其余的人都殊胜。解脱是涅槃三德(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之一。法身是人人本具,但因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能契合实际,了解真如之法本来不二),不觉起念,于是堕在无明,辗转成为无量烦恼与缠缚。现要解脱,返本归元,认识本有的法身,就须清除一切差别,远离两边,合于中道,契会真如。因此解脱正显离边绝待,所以昙鸾大师用十二光中解脱光来显明“无边光”的深义。这是第一层,以下还有。“轮”是圆具之意,例如自行车的轮子,轮是圆的,轮中装有许多根轮条,少了几根条你就不好用了。所以“轮”是表示圆具,具足。所以解脱光轮,就说明解脱德的圆满具足。“无限齐”。“限”是局限,“齐”是同样,所以“无限齐”是没有局限,也没有能跟他同等相比的。没有局限所以称为“无边”。这是第二层涵义。赞中第三句“蒙光触者离有无”。有是一边,无是一边。人都在边见之中,要不就说有,要不就说无。可是佛光一照,就离开了有无两边,离开了一切边,边和中也都离了,一切不二,契合中道,究竟解脱,所以称为解脱光。这才是无边光的殊胜本意。这也就是《论注》所说:蒙光一照,得到阿弥陀佛的毕竟平等的意业。平等之中当然就没有一切边见的差别了。末后赞云“是故稽首平等觉”。“平等觉”就是指阿弥陀佛。汉译的《无量寿经》就称为《清净平等觉经》,所以无量清净平等觉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觉就是佛,汉译的本经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又称为无量清净觉。所以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无量清净觉,就是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昙鸾大师这四句偈,粗浅的大意:无边光者就是远离开一切有无等等的边,而得解脱,圆满具足,就是圆证涅槃三德中的解脱德。这个光的妙用是没有局限,一切光都不能同它相等,相比。凡是蒙受此光照触的人都离开有无等边,得到解脱的真实利益。所以我顶礼无量寿佛——平等觉。
(三)“无碍光”。昙鸾大师偈:“光云无碍如虚空,故佛又号无碍光,一切有碍蒙光泽,是故顶礼难思议。”“无碍”是自在无碍的意思。没有障碍,才能自在;相反,处处都受抵制,都有约束缠缚,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便没有自在了。世间最无碍的是虚空,阿弥陀如来所放的光或云(云状的光)也都同虚空一样,没有任何障碍,所以佛光又号为“无碍光”。本师释尊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所以佛光,一切无碍。众生在迷,在缠缚之中,处处都是障碍,这些有碍的苦难众生,若能蒙受佛光的照临,都受佛光的恩泽,消除障碍,足证佛的悲心愿力、佛光的妙用,都不可思议,所以我应顶礼。
(四)“无等光”。见唐宋两译,魏译是“无对光”。“对”是对比,“等”是等同,都有相等相同的意思。无等与无对只是译者用字的不同,所以可以引用昙鸾大师赞无对光的偈语。偈子是:“清净光明无有对,故佛又号无对光,遇斯光者业系除,是故稽首毕竟依。”佛心清净,所以佛光清净。佛的清净的光明,没有任何其它光明可以相等和对比的,所以称为无对光。没有对等,这是绝待,就没有对待了。用语言文字来解释绝待,是说不清楚的,勉强说有点像世间用语中的绝对。绝对,那就没有对待的了。可是大家要知道,你说个绝对早己是相对了,绝对跟相对就是一对,它就有对了。这是语言达不到的,这些道理只有自己真实用功,真参实究。“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大家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从眼耳等门进来的,这不是你自家的珍宝。《首楞严经》佛问文殊:你是不是文殊?文殊大士答:“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是文殊,则二文殊。”这个意思绝待了。文殊菩萨说:我真文殊,没有什么叫是文殊,倘若是文殊,那就有两个文殊了。真文殊,没有什么是不是,说是说非,早是落二落三。所以无等光,没有对待,正显本经的真实之际。
(五)“智慧光”。昙鸾大师在无量光佛偈中已指出“智慧光明不可量,是故稽首真实明”。赞无量光为真实明,显明佛光是从真实本体所发的光明,佛光即是真实之慧,所以智慧光明本来一体无二。这方面前已宣明,所以在本偈中,只赞智慧光的妙用。偈说:“佛光能破无明暗,故佛又号智慧光。”因能破无明的只有智慧,佛光既能破除众生无明心垢,所以称为智慧光。唐代高丽大德憬兴说:“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智慧。”憬兴师说佛光从清净心所起,又消除众生无明,所以是智慧。佛光具有消除众生根本无明的妙用,真能给众生真实之利,所以阿弥陀佛赞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六)“常照光”。见《宋译》,《魏译》是“不断光”。净影师说:“常照不绝,名不断光。”足证《宋译》的常照光就是《魏译》的不断光。昙鸾大师偈:“光明一切时普照,故佛又号不断光。”赞佛光明在一切时中,光明普照,没有间断,没有遗漏。妙光普照,妙用常存,大恩大德,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七)“清净光”。昙鸾大师说:“道光明朗色超绝,故佛又号清净光,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脱故顶礼。”大师称佛光是道光,当然远远不是凡情的俗光,火、珠、日、月等等。这是由于道而生的光,与道一味的光,所以明朗,并且妙色超绝,超过一切世间,所以称为“清净光”。大师又说,这光只要一照到你,罪垢就消除了,都能得到解脱呀,所以我顶礼阿弥陀如来。所以《往生论》说“极乐世界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么?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这清净光就是清净句,就是法身,也正是我们的自心,所以才能有如是不可思议的妙用。
(八)“欢喜光”。昙鸾大师偈:“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遐,是远,是广。由佛慈心而生的光,能普遍照到无极的远方,能把安乐普施一切众生,众生得到安乐皆大欢喜,所以又号欢喜光。
    (九)“解脱光”。见《宋译》,《魏译》只有“无称光”。从昙鸾大师赞光偈可以看出,无称光的实德,即是会本所选《宋译》的解脱光。赞语说:“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因光成佛光赫然,诸佛所叹故顶礼。”“神光”是赞佛光神妙,凡情是无法推测。神光本是光,但神光是离开相。光离开一切相正显即相离相,当相即道。这个是密宗的道理,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不需要除去一切事才是真,事就是真。这同《首楞严经》“一切事究竟坚固”完全一致,事相并非虚妄,而是究竟坚固。一切事都究竟坚固,正与本经的“一切皆成佛”同是一真法界,无上大圆满境界。这样的妙光,它的妙德,无法安名,无法称赞。阿弥陀佛的成就,正因如是离相的妙光,所以昙鸾说“因光成佛”。如是妙光炳赫虚空,十方诸佛都同声赞叹这样不可思议的光明,所以昙鸾由衷发出愿向光顶礼。
大师的赞语也正切合《宋译》的“解脱光”,解脱德是涅槃三德,只有当相即道,才能不为相累,真正离了相。必须即事而真,才入如来智海,触目菩提,“因光成佛”,正显智光妙用,照见五蕴都是第一义空,烦恼即菩提,究竟解脱。由般若德而解脱德,恢复本有法身德,圆证无上菩提。正是因光成佛。乃知此光正指解脱德,修德功圆,究竟成佛。可见《宋译》中“解脱光”正与《魏译》之“无称光”不二。佛光离相,指出事理之本体;因光成佛,显出解脱光的妙用,所以经中说,赞佛光明,至心不断,即可往生。
    (十)“安隐光”(即安稳光)。见《宋译》,在《魏译》中是“炎王光”。昙鸾大师偈中是“光焰王”。《唐译》是“光照王”。昙鸾大师赞:“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焰王。三途黑暗蒙光启,是故顶礼大应供。”魏唐两译与昙鸾大师赞中,这个光的名字中都有一个王字,大师赞中又说“佛光照耀最第一”,正显弥陀光明是光中极尊,乃光中之王。所以称王的原因,就在于最难救度最极苦痛的三恶道众生,在恶道之中蒙光启发,离苦得乐,成就菩提。这是十方诸佛度生大愿登峰造极的地方。显此光德,所以《宋译》此光用安稳为名。脱离三恶道,往生极乐,无有诸苦,但受众乐是安;在彼国中寿命无量,证不退转,一切外缘莫不增上,决定解脱,因光成佛,万修万去,万去万证,极安极稳。足证弥陀悲心、愿力、智慧、方便,圆满究竟,超胜一切,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宗镜录》说:“安隐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则寂静妙常。”既寂静又妙常,是寂而常照。既妙常又寂静,是照而常寂。可见“安稳光”正指常寂光,所以魏唐等译光名中都有王字。常寂光是法身弥陀的妙德,所以能令三途众生蒙光离苦,向道众生因光成佛。
(十一)“超日月光”。昙鸾大师“光明照耀过日月,故佛号超日月光。释迦佛叹尚不尽,故我稽首无等等。”《超日明三昧经》中说,太阳的光能照一切有形,生长天地万物,但不能照无形……不能照明人的本心。太阳来了,黑暗取消了,看见东西了。但是自心是什么?自己不知道。在这方面太阳就没有用了。超日明三昧能普照十方,一切不能障碍。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和六道有情,都能彻照,令明本心。超日光三昧尚且是这样,何况弥陀光明超越一切,具足一切三昧,所以佛光就号作超日月光。
    (十二)“不思议光”。见唐宋两译,《魏译》为难思光。昙鸾大师说:“此光除佛莫能测,故佛又号难思光。十方诸佛叹往生,称其功德故稽首。”不思议光,偈中指出,佛这个光明除了诸佛之外,大菩萨也不能测。所以本经说:“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正是不可思,不可议。例如佛的他受用实报庄严土,各地菩萨所见不一样,所现不一样。至于佛的自受用实报土,一切菩萨都不能知。这个光除了佛之外,一切大菩萨莫能测,无法思考,不能宣说,所以称为“难思光”。这个光,即是唐宋两译的“不思议光”,不思议就是不可思议。我们《阿弥陀经》的名字就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当时法会上“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这给我们现在能信净宗的人一个证明,一个授记。你只要信,你就是不可思议,你所得的果报也不可思议。以凡夫身,到极乐世界,就是阿鞞跋致,这真是不可思议。这也就是不可思议的果报。因为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对于这样难信之法能生信心,所以就有这么大的功德。念一个佛名,一切佛就护念。念佛的人,佛就护念,大势至菩萨首先护念,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位菩萨来护持你。再有一句最极重要与殊胜的话——《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说:“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大师是说,行人如果能够深信切愿持念佛号,你就把佛的功德全都摄受过来了,成为你自己的功德。佛的功德全部摄入成为自身功德,自己就具有弥陀的功德,所以说念佛时即成佛时。这正是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就是本经中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所以印光大师称赞《要解》说:“理事各臻其极(说理说事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大师说古佛再来亲自注解也不能比《要解》再高了。印光大师真是蕅益大师的知音。所以大家如果真正发无上菩提心,就请多多参研《弥陀要解》。常看看,如教修行,定在“不思议”光中,全摄阿弥陀如来不可思议功德,成为自己的功德。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经文大意:上面说的十二种殊胜妙光,普遍照耀到十方一切世界。佛光虽在十方世界中平等的普照,但能见到佛光的人,仍是十分希有的,所以经说“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佛光普照,为什么众生有遇,有不遇呢?可以打个譬喻,例如常用的收音机,广播电台播送节目的电磁波遍一切处,东西南北各方都能收到,但是收音机的天线、各种零件出了故障,或没有调好,甚至只有一根线的接触不良,就会收不到。电磁波譬喻佛光的常照遍照,收音机有故障譬喻众生没有遇光。如果遇到佛光,你就尘垢消灭,善根增长,所以经中说“垢灭善生”,并且“身意柔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刚强难化,情见牢固,宁可舍命也不舍见,十种见惑,根深蒂固,对于佛陀超情离见的教化,不能信受,所以变成柔软就好教化了。倘若在三恶道里最极苦痛地方,“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更重要的是“命终皆得解脱”,在这一期受苦的寿命终了之后,都可以立即得到解脱。否则三途一报五千劫,何日才是解脱时!所以众生若能闻知十二光佛的殊胜光明,以及光明能令众生破暗生明、除障解缚、顿脱生死、证三不退的威神功德(利人为功,归已为德,弥陀内证无上果觉的实德,故能外施究竟解脱的实益),听到之后“日夜称说”,以至诚的心相续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随你本人的意愿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赞叹光明也可以往生。

寿众无量第十三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佛对阿难说:无量寿佛命有多久,没有方法能说,不可以称量,不可以计算,数目太大,电子计算机也算不出。还有声闻之众也无数,这些声闻都“神智洞达”。“神”,神通,“智”,智慧,“洞”者,贯通;“达”者,通达。并且都威力自在,能够在手掌里头持放一切世界。以上这一小段经文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佛的寿命无量。头两句就是“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因为佛是法身,就三际一如了。没有什么叫过去、现在与未来,过、现、未是一样,那既然过、现、未一样,未来即是现在、即是过去,过去即是未来、即是现在,这个时间就打破了。所以爱因斯坦就明白了时间是众生的错觉。实际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佛证无生,既然无生,当然也就没有与“生”对立的“灭”。佛的法身是这样,从法身所现的一切圣众也都无灭,也就是寿命无量。又佛的无数声闻弟子都“神智洞达”,他们具有神通智慧,透彻通达事理,并且“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这样无比的自在威力,能在一个手掌之中握持一切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极显这个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维摩诘经》中“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这就是说,菩萨能把“一佛土”即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全放在自己右掌之中,飞到十方佛国,显示给其中一切众生。菩萨虽在十方奔驰说法,可是并没有离开本处。这又打破了众生的空间概念。《维摩经》同显一掌中持一切的不可思议境界。
【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于一昼夜。悉知其数。】
佛又说,“我弟子中大目犍连”,在弟子中是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有多少星星,有多少众生,目犍连在一个昼夜之内全部都数清楚,都知道它们的数目。
【假使十方众生。悉成缘觉。一一缘觉。寿万亿岁。神通皆如大目犍连。尽其寿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会中声闻之数。千万分中不及一分。】
假设十方的众生,都成缘觉,每一个缘觉都有万亿岁的寿命,神通都同大目犍连一样。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头,都竭尽他们的智力来推算极乐世界有多少声闻,仍是算不清,所计算出的数,达不到实际数目的千万分之一。
【譬如大海。深广无边。设取一毛。析为百分。碎如微尘。以一毛尘。沾海一滴。此毛尘水。比海孰多。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
譬如大海,它的深和广都是没有边的。再假设把一根毛分成一百份,把它碎为微尘,拿一个小毛尘,去大海中沾一点水。这一滴水,跟大海水比,哪个多?哪个少呢?佛就告诉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因为十方众生都假设成为目犍连,所以佛称为“彼目犍连等”。这样多的目犍连,这样竭尽寿命与智力来计算,所知道的数,就是毛尘上那一点点水,所不知道的是大海水。
【彼佛寿量。及诸菩萨。声闻。天人。寿量亦尔。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
    以上显示了极乐国中佛寿无量、声闻之数无量。本段表明,国中菩萨声闻天人都是寿命无量。凡夫往生到极乐的凡圣同居,没有断惑还是凡夫,这就称为“天人”。“声闻”也是如此,极乐国中都是大乘菩萨,哪里来的声闻,这是根据他断惑的程度,倘若先断了见思惑,这时的水平等于声闻,也就叫做“声闻”。国中从菩萨到天人也都是寿命无量,“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凡夫若能带惑往生,一到彼土,就不退转,再也不退了。在这个世界,都是进进退退,甚至“进一退九”,进了一步,退下九步。到了极乐世界既不退转,又是寿命无量,他不成佛,成什么!老不退转,老活着,那不就决定是即生成佛嘛!

宝树遍国第十四
【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复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种种共成。】
    在彼佛国土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是单独一宝所成,没有掺杂其它的宝。极乐世界的树,美好到无法形容,只有拿宝来作比方。还有两种宝、三种宝、以至于七种宝转换共同合成,根茎枝干是某一宝所成,华叶果实就是其它的宝变化所作。例如,有棵宝树,黄金做根,白银做树身,琉璃做枝,水晶做梢,琥珀做叶,美玉做花,玛瑙做果。其余的树又另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组成种种不同形色的七宝树。余经七宝之名称与本经稍有不同,但亦不必分别,总之七宝直是无上微妙的一宝,就是弥陀与读者本人的心宝。
【各自异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
    上段介绍宝树的实质,本段是宝树的排列。“各自异行”,各自成一行。“行行相值”,就好像现在咱们练操,大家排成一个队伍,你横着看,人是排成一条直线的,直的看也是排成直线的。人对人,空间对空间,很整齐。“茎茎相望”,不但宝树行行对正,就是树干彼此也都对称。“枝叶相向”,一枝一枝都很整齐,相对相向。譬如一颗树在中间,东边的枝叶与东边相邻的树的枝叶整齐对正,其余三方也是一样。“华实相当”,各树各枝的华、果的位置都有规律很整齐,彼此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繁茂的妙色,光明照耀,令人目不暇接,看都看不过来了。
《定善义》说:“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因为佛心是无漏,所以树也都是无漏,所以没有老死、病害、初生、渐长种种变化的相。所以诸树必然同时顿起,等齐划一,井然有序。
【青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是诸宝树,周遍其国。】
清净无漏的德风,应时而发,随人的意乐自然吹来。而且风摇枝叶,自然发出微妙的乐章,宫、商、角、徵、羽(这是中国古代乐律的根本,再加变宫、变徵就是现代音乐的七声)五音相和,非常悦耳。这些宝树,周遍在他的国土里。

菩提道场第十五
【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金珠铃铎。周匝条间。珍妙宝网。罗覆其上。百千万色。互相映饰。无量光炎。照耀无极。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在佛道场(修道之处叫做道场),有菩提树,这个菩提树就更高了。上述的宝树也很高,在法藏大士第四十一愿,宝树高是百千由旬,要是用一百乘一千再乘上由旬,那将是四百万里,或者更高。看来百千不是直接相乘,就是说很多的千。菩提树高四百万里,树身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向四方分布二十万里。有人挑剔说树太高,这个叶子分布的不够广。这是因为他没有考虑底下还有极高的宝树,又不能把阳光都挡住了,所以树长得细高。这种树是一切众宝自然和合而成。“华果敷荣”。这个菩提树的华与果,开敷得繁茂旺盛,呈现欣欣向荣的景相,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并且放大光明,遍照一切处。复有树上头的庄严,有青、绿、红、白各色的摩尼宝,就用这众宝之王的摩尼宝来做璎珞,悬挂树上。树上还有宝柱,宝柱彼此之间要有联接,这个联接叫做锱,一般是木结构,极乐国的联接是云聚宝。这个有证明,《唐译》说:“有狮子、云聚宝等,以为其锱。”所以这很确凿。用这种云聚宝所成的锁来庄严宝柱,又把许多金(纯金)、珠(真珠)、铃(铃铛)、铎(铃中木舌,敲铃发声)遍挂在菩提树的枝条上面。又在树上挂了珍妙宝网,周遍盖在菩提树上。摩尼、璎珞所悬挂的金珠铃铎以及珍妙宝网流放百千万的光明,彼此相照,互为庄严,互相辉映,互相作为装饰,放无量光明。光焰明耀,所显妙光及所照之区域都没有极限。一切庄严之相,普应群机,变化不拘,随意而现。
【微风徐动。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本段显极乐宝树演说妙法的不可思议功德。“微风”是清细和缓的风,徐慢的飘动,吹到菩提树的千枝万叶,演奏出无量的美妙音声,都是在宣说微妙之法呀。“其声流布”。这个音声就流通散布诸方,遍满一切佛国。菩提树所发的法音,清净通畅,“哀亮”,能引发听者生起悲愍众生的心。好的音乐总是含一点悲意。“亮”是明亮,响亮,此处是指音乐的节拍鲜明,音调爽朗。“微妙”,因在音声中宣演妙法,于是音声也就微妙,它的善好到了无法宣说的程度。“和雅”,指安和雅正。声音安和就令闻者心中安和。雅就是脱俗,正就是离邪,不是郑卫邪荡的音乐。所以极乐世界的音声,在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本段表弥陀大愿的功德不可思议,所成就佛土的殊胜不可思议,菩提树能施之法益不可思议。“若有众生。睹菩提树”,倘若有众生眼见菩提树了;“闻声”,耳闻到这个妙法音声了;“嗅香”,鼻闻到树的香味了;“尝其果味”,舌尝到所结果子的味了;“触其光影”,身体接到树的光或影子;“念树功德”,意根在忆念树的功德,“皆得六根清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清净无垢,彻辨无遗(例如耳目,对于所闻到的声与色,都能完全辨别,没有遗漏,叫做彻)。《会疏》的话“耳根无垢曰清”。一个人成见牢固,对于正确的东西听不进去,就由于你耳垢太重了。“彻听众音曰彻”,对于种种声音都能听到了叫做彻。其余五根可以举一返三:意根是意根无垢为清,彻了诸法为彻。“无诸恼患”。《唯识述记》说:“恼是乱义”。所以无诸恼患,就是没有种种恼乱所造成的过患,于是就可以安住于不退转之位,达到圆满佛果。
    此下更显菩提树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又因为能看见菩提树的缘故,可以得到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见了树的人,可以得无生法忍,极乐世界的增上,真是登峰造极。三种忍的涵义是:“音响忍”。《净影疏》:“寻声悟解,知声如响。”就是说,从声开悟,于是知道一切都如山谷的回响。只是回响而己,根本没有人在说话。于是知道这一切都同回响一样,没有谁制造这个响,所以说没有作者。了解以上的真实义叫做音响忍。这是二地以上菩萨的境界。“柔顺忍”。“舍诠趣实”叫做柔顺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义理叫做诠,一切经论、禅宗的公案都是诠,正是指月的标。许多人抓住这个手指头,要从手指头上找到月亮,那就请等驴年。现在言诠都舍掉了,双眼正对月亮,这就是舍诠趣实。所以舍离言诠,趣入实相,得柔顺忍,在四地、五地、六地了。到七地以上,就“证入实相,离一切相”,这才是无生法忍。证入实相,离开一切相,安住于无生法中,是七地以上菩萨的事情。见到菩提树,就得到这三种忍,足证弥陀的愿力与无上威神功德力,都不可思议。《弥陀疏钞》解释无生忍(无生法忍的略称)有两种:一种从法上说,一种从修行上说。从法上说,种种没有起念,没有造作的实际理体,叫做无生。具有无为智慧的心,在理体上安住,叫做忍。也就是说:无生法就是远离生灭的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这个理体上不动,叫做无生法忍。《大智度论》说:“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智论》开示得很清楚,对于本无生灭的诸法实相,能够(1)信受,(2)通达,(3)无碍,(4)不退,就是无生法忍。
    从行上说,更上一层楼。《疏钞》说:“报行纯熟,智冥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若涥海。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文中“报行”是对有功用的集行而说的。集行指心心精进,念念劝修,加功用力,堕在功用道中。这是七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于是渐增,转为报行,并且纯熟。报行是无功用道,不必起意运心,自然任运流入如来智海,是八地菩萨境界。这时自心真智与理体冥合。理体无相、无为、无功、无相。行无另外之体,只是以智慧为体,智与理不二,所以行与理相同,也无相、无为、无功、无相,都是广大如虚空,清湛似止水。这时慧日朗照,心识种种妄惑自然不起,这才叫做真得无生法忍。
    菩提树功德,能令看见的人位登八地,正因极乐即是华藏。华藏世界,一真法界,十玄妙门,全在极乐。全体包括一一局部,这是妇人小孩都知道的常识,可是局部包括全体,乃现代科学所证实的华严玄门。见树就是见整体的华藏世界,圆满具足一切功德。见树得忍,不算份外,并且这正是华严十玄门中托事显法生解门。从具体事相,可以开佛知见(显法),示佛知见(生解),立即悟入佛之知见。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起华来叫大家看,大众都莫明其妙,独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他开悟了,成为禅宗第一代祖师。这就是托事显法,花是事,迦叶所悟是法。所以极乐世界菩提树,你看了就证无生法忍,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都是托事显法。
【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坚固。究竟愿故。】
    佛告诉阿难:极乐世界,华果树木都能给众生作佛事。什么原因呢?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无量寿佛的威神力。阿弥陀佛已经成了佛了。阿弥陀佛有如是的威神,有这个力量。(二)是本愿力。过去发的愿,所以现在实现,能让众生看见树就得三忍。所以本愿力是总,底下满足愿、明了愿、坚固愿、究竟愿,这四个是分别说。(1)“满足愿”。《净影》说:“愿心圆备”。发愿的心是圆满具备,所应为众生设想的都想到了。(2)“明了愿”。光明、智慧共同相应故。(3)“坚固愿”。是“无退精进”,没有退心。(4)“究竟愿”。“期尽有情法界际故”,所以称为究竟。因为他要度尽法界一切有情,所期望的只是度尽一切众生,所以这一切愿,都必然是以真实之际为体,从真实慧所发生,具足究竟方便,所以他能令众生普得真实之利。

堂舍楼观第十六
【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
    无量寿国中说法的讲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楼观栏楯”(“观”音贯,也是楼。“栏”是栏杆,直的叫栏,横的叫楯),也都是七宝自然合成的。并且也都悬挂了白珠摩尼等等宝作的璎珞,交叉悬挂如同网络,互相辉映,互作装饰,光明美妙,没有相比的。诸菩萨众,所居住的宫殿也是一样,显示平等之义。
【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
    上一段是境,这一段是极乐的境中人。其中有种种形象,有人在地面上讲经,当然就有很多人在听经,诵经,受经。还有人在地面经行的。经行有两种方式:(一)绕念。(二)是在直线上来回走着念,象织布机上的梭子。也就是要有一点活动,要避免昏沉,所以坐念与经行就交替为用。还有人在地面上思道(“思道”就是思维于道)与坐禅(就是打坐修习禅定)。极乐世界在虚空中同有上述种种修持的人。
【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在极乐凡圣同居土中,种种修持的人,“或得须陀洹”,须陀洹初果,以及下面二果、三果、四果,都是指的断惑。若把见惑全断了,就等于证了初果。但是他发心不是只是初果,这是由于对于前生的修习,在这一方面的居多,所以这方面相应的比较快,所以先断见惑,程度等于初果。实际极乐国土一律是发大心的菩萨,《往生论》“二乘种不生”。初果名为入流,是凡夫初入圣道的法流。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断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还须到人或欲界天受生一次。三果阿那含译为不还,断尽欲界思惑之后三品,不再还欲界,以后受生只在色界与无色界。四果阿罗汉译为杀贼、应供、不生,断尽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入有余涅槃,不再来三界。
    “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弥陀要解》说:“(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是一切种智海,也就是如来果海。须要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能一念一念都流入到佛的智慧之海,所以这是极高的境界。但是凡夫往生之后,首先是位不退。极乐国内唯演一乘,诸往生者都发大心,所受用者,大乘法乐,所以不堕二乘地,证行不退,极乐国内没有退缘,一切都是增上,寿命又是无量,所以必证念不退。所以《要解》说:“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都得三不退也。”并极力赞叹说:既是凡夫又是阿鞞跋致,既是阿鞞跋致可他仍是凡夫,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若非自心自性登峰造极的妙德所致,与持名功德之奇特功勋,再加上弥陀的一乘愿海,要不是这三个方面,怎么会有这样殊胜无比的奇迹。

泉池功德第十七
【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
    本品是讲泉池的功德。上品中所说的讲堂,在其左右是“泉池交流”。开头这两句是极乐的总相。“讲堂左右。泉池交流”,国中各处都是这样。在讲堂之外,泉池环绕,四通八达,国内到处都是如此,所以是总相。以下“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标泉池的大小,这是别相。泉池的长宽和深浅有不同的等级,有各种的形式,都是调谐相称的。各种大小形式、各种长度、宽度、深度、浅度都很相配,这是“皆各一等”的意思。泉池的大小有的十由旬,有的二十由旬,乃至到百千由旬。池中的水,“湛然香洁”,清湛、芳香、洁净,具有八种功德,所以叫做八功德水。《阿弥陀经》的唐译本中说:“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长乐受用。”水能除饿,长生诸根,还能增益善根,真是不可思议,极乐众生真是多福。
【岸边无数旃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条密叶。交覆于池。出种种香。世无能喻。随风散馥。沿水流芬。】
    岸边有无数旃檀香树(旃檀是印度香木,俗称檀香木)和“吉祥果树”。吉祥果中国没有,形状象瓜篓,中国用石榴代表,一花结许多石榴子,表示吉祥。“华果恒芳”,华跟果都经常是芳香。“光明照耀”,花朵果实都放光照耀。“修条密叶”,很长的枝条,很密的叶子。水边、两岸都有树,树长了很长的枝条,延申相接盖覆在池水上面,“交覆于池”,放出种种幽香,香气美妙不是世间的种种妙香所能比拟。随着清风散布本体的香馥,沿着池水流送花味的芬芳。境界美妙,文字也美妙。“随风散馥。沿水流芬”,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使人身临清风流水送来的芬芳幽馥之中。
【又复池饰七宝。地布金沙。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还又用七宝来装饰这些莲池。池的底部上面铺满金沙。池水上是四种颜色的莲华:“优钵罗华”,青莲华;“钵昙摩华”,红莲华;“拘牟头华”,黄莲华;“芬陀利华”,白莲华,覆盖池水上面。莲花各放妙光。《阿弥陀经》中“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说明四种妙莲放出妙光与本经的“杂色光茂”正好一致。“杂”字有众、集、和、合的意思,所以此处的杂色是指不同颜色的妙光会集和配,并且光色明亮,所以经文是“杂色光茂”。
【若彼众生。过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颈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温者。急流者。缓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开神悦体。净若无形。宝沙映澈。无深不照。】
    彼国的众生,若要在池水中沐浴、游泳。(我看过敦煌壁画明信片上的极乐世界游泳池的情况,池水中有正在游泳的人,头上都有圆光。游泳池边岸上也坐了好几位,头上也都有圆光)。在池中的人,心中想水到足就到足,到膝盖就到膝盖,到腰就到腰,到腋就到腋,到脖颈就到脖颈,想淋浴就淋浴灌身,想它凉一点就凉一点,温一点就温一点,想水冲得急一点就急一点,慢一点就慢一点。“其水一一随众生意”,池水对于每一个众生,都能满他的意。试想只是在一个池子里头,许多人都在游泳、沐浴,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意思:你要浅就浅,你要深就深,想它急就急,想它慢就慢,想它温就温,想它凉就凉,各人满各人的意。可是一个池水可以同时满足许多人各别的意,这就彻底打破众生的情见,全显华藏世界十玄妙门不可思议功德。在一真法界中,一根毛、一粒微尘就是全法界。局部可以含摄全体,如同帝网上的千珠,每一珠都映出千珠的光彩。一真法界就是法身,就是佛心,也就是每一个众生的妙明真心。因此,极乐池中的水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无知而遍知一切在水中众生的心意,不须造作安排,自然一一圆满各各众生的心意。同时同地出现各种不同差别境界,妙应无穷,不是有思量分别的凡心所能理解。
    “开神悦体。净若无形”。水不但自然适应每一浴者的心愿,更殊胜的是这水能开你的神明,使你心神爽朗,增长智力,并且洗后身体舒畅安乐。水清湛净洁如同虚空,没有形状,水清见底,池底的宝沙都能彻底映现。水中没有任何一个深处是宝沙映照不到的,所以说“无深不照”。
【微澜徐回。转相灌注。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波罗蜜声。止息寂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声。】
    本段水说妙法,显示极乐世界无情说法的不思议功德。水中波浪,大的叫做澜,小的像水面的细纹,叫做波。现经中说“微澜”,所指是波。这些水波安和的徐慢旋回,波与波的水互相注入,水流有声,演放出无量的微妙音声。水波正在广宣法音,饶益众生,使闻者各各听到自己愿闻的法。
(一)“或闻佛法僧声”。佛法僧是三宝,《阿弥陀经》:“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二)“波罗蜜”。译为到彼岸。修菩萨的大行,能由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叫做波罗蜜。
(三)“止息寂静声”。止是停止,息是休息,指息灭种种妄想。止息即止观,《止观三》:“法性寂然曰止。寂而常照曰观。”这是说寂然不动叫止,相当于戒定慧三字中定字的意思。在寂定之中仍有觉照的作用,就是观,相当于三字中的慧字。“寂静”见前诸根寂静注。
(四)“无生无灭声”。清凉国师:“诸法本自无生,便自无灭。”《仁王经》说:“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心经》的空相就是《仁王经》的“真实空”,就是第一义空。一切法既是真实空,从何处又有生灭去来,所以本经“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远离去来、生灭、空有一切分别的相,所以清凉国师说:诸法本来无生,既无生,当然也就无灭。
(五)“十力无畏声”。十力是佛证入实相的智力,共有十种(详见《大经解》四十六品十力注)。无畏是佛在大众中说法泰然自若无所畏惧的德,一共有四:(1)说一切智无所畏。(2)说漏尽无所畏。(3)说障道无所畏。(4)说尽苦道无所畏。
    (六)“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无性”,一切法都没有实体,所以说“无性”。“无作”是没有安排造作的意思,和无为相同。如有所作为就成有为法了。《法事赞》:“极乐无为涅槃界。”涅槃是无生无灭,除尽一切有为的法,离开一切有为造作。天台主张,权教法相宗的佛是修行感得佛果而成的佛,为酬报三大劫修行的因所成的佛,所以是有为法的佛;圆教佛的三身都是本来自然如是的性佛,不是由因地中修行造作的果实,所以叫做无作三身。《法华守护国界品》:“有为报佛,梦里权果。无作三身,梦前实佛。”这是说:权教从有为法修成的佛,这个佛果只像人在睡梦中所得的果实,这是如来为众生权巧方便而说是佛。若是由无作法所证圆教佛的法报化三身,那是入梦以前真我,这才是实佛。
“无我”。有恒常一定的体,又有主宰的作用的,叫做我。在人身中执定存在这个的,叫做人我。若在法上执有这个的,叫做法我。人身只是五蕴的假和合,没有常一的实体,所以没有人我。诸法总之是因缘所生,也没有常一的实体,所以也没有法我。《止观》说:因为没有智慧,所以认为有我。若用智慧来观照,实在是没有我。要说有我,我在哪里?从头到足,各支各节,一一寻察,但找不到我。可见何处又有他人和众生呢?又《原人论》说:肉体形象所显的色身,以及能思能虑的我心,从无始以来,由于因缘之力,一念与一念,就是一生一灭,后念生则前念灭,念念相继,就是生灭相续,没有终止。像是涓涓的水流,后浪追前浪,又像灯蜡的火焰,前焰刚熄,后焰已燃,焰焰相接,生灭不停,人的身心与之相类,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因缘,身心假合,好像是一,又好像是常,其实只是相似相续,既不是一,更不是常。但是凡愚的人,缺少智慧,认以为我,宝重此我,引发无量贪嗔痴三毒,造一切业。
(七)“大慈大悲喜舍声”。慈悲喜舍是四无量心。(1)慈,与众生乐。(2)悲,拔众生苦。(3)喜,见他人的离苦得乐,自心生起欢喜的心。(4)舍,内心平等没有执著,于众生舍一切冤亲等等的分别,舍弃一切贪、嗔、痴过失。众生修习得无量福与果。
    (八)“甘露灌顶受位声”。甘露本是天人的不死药,吃了能延长寿命,味美如蜜。密典《秘藏记钞》:用法水给弟子灌顶,叫甘露灌顶。《大日经》说:如来是法王,为令佛种不断,用甘露法水给弟子灌顶。从这以后,一切圣众对于得受灌顶的这个人都很敬仰,知道这个人决定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一定继承法王之位。
【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其愿闻者。辄独闻之。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本段表明极乐众生听到水声说法,所得法益。往生的人听到以上种种妙法音声,大家心中清净,离开垢污同杂染,也离开了种种虚妄分别、对待,入了不二法门,契合中道,所以经说“正直平等”。不二无别就是平等,中道就自然正直。不邪为正,没有任何邪思邪见;不曲为直,“直心是道场”。禅宗提倡直起直用,唐代有台山婆,人问台山路怎么去?她只回答:“蓦直去。”这三字,极平常、极奇特,无边妙义与玄理都在其中。于是善根自然成熟。《阿弥陀经》:“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天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弥陀疏钞》说:“执持名号愿见弥陀,诚多善根,大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善根也。”
“随其所闻。与法相应”。这一点是极乐最殊胜之处。在极乐世界所听到的法,你不但都能领会,并且立即同法相应。现在我们有很多人,岂但不能同法相应,就是正确领会也极端困难。我们娑婆众生,极多的人都没有达到六根清彻,耳内有许多垢污。打个比喻:象是拿个杯子去舀甘露,但是你的杯子刚刚装过敌敌畏。用这个杯子,你喝甘露,喝了就会把你毒死,你杯子里有毒呀。所以要无垢,也就是先要消除贪嗔痴三毒啊!至于“相应”,十分重要。相应就是契合。《往生论注》说:“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这就是说,相应就像匣盖的相称相合。《华严论》说:“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
“其愿闻者。辄独闻之”。自己想听什么,就自己听见什么。不想听的人,就一点也听不到,一点也不受干扰。时时闻无上法,处处得真实之利,“永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十方世界诸往生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
    十方世界的佛都在称赞阿弥陀佛,称赞极乐世界,劝自己佛国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十方佛土的人民大量往生极乐。所以大家要重视这个问题。十方世界这么多佛都在劝导往生,十方国土大量人民都是依教奉行,所以我们学佛,最要紧的是要依教奉行,而不是只把它当学问去研究。如果不是只想当个学者,而是要成就自觉觉他普利众生的大愿,你就须依教奉行,求生极乐。得到往生,都在七宝池的莲花里自然化生。由于不经过胞胎,又不是由于自己妄业的惑报,而全凭弥陀无上愿力,自然出现,所以叫作自然化生。“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呀。这个“清虚”、“无极”出现于汉、吴的译本。因为那时佛教刚来,翻译经典,很自然就采用当时道教的常用文字,所以经中出现清虚啦、无极啦这些道教的用语。嘉祥大师说:神通广大,无所不至,没有极限,所以称为无极,是无极之体。如光如影,不是血肉之身,所以称为清虚之身。
【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啊。《阿弥陀经》说:“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又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又《论注》说:“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所以经中说在极乐国中“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所以彼国名为极乐。

超世希有第十八
【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类。无差别相。但因顺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
本品叫“超世希有”。超出一切世间,表示优越高超;人世间希有,显示少见难得。在极乐国中,所有的众生,容貌和色相,非常美好(美妙是妙到了极点,所以称为微妙),都是超世希有。他们都不是有漏的有生灭的身体,并且都是真金色身、三十二相。更重要的是:《往生论》所说,他们是“清净智海生”,是清净的智慧大海所出生。正如《往生论》所说,极乐的菩萨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所以极乐众生容色的清净庄严,超越一切世间,至为希有。极乐人民的形状色相,彼此相同,经文是:“咸同一类,无差别相。”就是说彼此相如,没有差别;只是一种,没有两类,当然不能更分什么贵贱高低了。当然,也不是说大家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都是一样的,分不清楚,谁也不认识谁是谁。不是那个意思。就像兄弟很像,但是都易于认清的。至于称为天人者,是随顺世间的方俗。本经《礼佛现光》品说:彼土“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可见极乐国中,都是圣贤。那为什么又称为天人哪?这是随顺世间的习俗。义寂说:念佛的人兼持五戒,初往生时就是人,比这更低也一样。念佛又兼修十善,修十善是天业,他这么初得往生时,叫做天。
【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苦乞人。在帝王边。面貌形状。甯可类乎。帝王若比转轮圣王。则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转轮圣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劣。假令帝释。比第六天。虽百千倍不相类也。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
    说超世希有啊,这里有五重的比方。第一重,拿乞食的人比帝王。一个乞丐,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憔悴、丑陋达到极点。一个穷苦的叫化子,站在帝王身旁,他同帝王能相比吗?帝王养尊处优,仪容当然不一样,再加上装饰,就不能相比了。二、要拿人间的帝王比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是四天王天的王。人世的王就卑鄙丑陋多了,就像乞丐在人王的身旁一样。三、转轮圣王,虽然威相第一,可是要比忉利天王(这是俗话说的玉皇大帝、帝释),那么转轮圣王又比帝释丑劣很多了。四、假设帝释比第六天(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天最高的一个天),又不如远甚,相差百千倍都不止。最后把第六天跟极乐世界的天人、菩萨、声闻来比,又不如远甚,“虽万亿倍。不相及逮”。就是说把第六天的人,容色的水平,提高一万亿倍,也赶不上(“逮”字同“及”字意义相同)。
【所处宫殿。衣服饮食。犹如他化自在天王。】
    极乐人民所居住的宫殿、穿着的衣服、吃用的饮食,这些享受都同他化自在天王一样。他化自在天就是欲界天最高的第六天。
【至于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阿难应知。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
    “威德”是威神功德。极乐世界的人,他们都“神智洞达。威力自在”。开显了神妙难测的智慧,洞然通达本源,并且威力无比,自在无碍,所以他们的威德无比。“阶位”。“阶”,是阶级、阶梯;“位”是品位、地位。极乐人民的阶位更是十方世界都不能相比的。蕅益大师称赞极乐的凡圣同居,说这是十方世界所无。既是阿鞞跋致,但还是凡夫;既然是凡夫,可又是阿鞞跋致,他三不退。这是极乐国土所独有,十方世界之所无。凡夫就不退,这个阶位,是十方天人不能比呀。他们必然轮回,所以决定要退。例如一个帝释,忽然五衰相现。他有天眼通,可知道自己的未来,他观察一下,看到自己下生将生到某地一个驴耳朵里,驴耳长了疮,疮里头有蛆,他也要变成驴耳朵里的蛆。于是大恐慌,求佛加被。佛传了他法,让他修法,他才避免了。只有极乐世界,只要一去之后,就再不退了,所以一切天人不能相比。“神通变化”。极乐的声闻,掌中能持一切世界。就以现在世间的天文学来说,宇宙有多大?星球有多少?都不可测,何况十方。可是极乐的声闻一掌之中都能抓住,这是多么大的神通!再者极乐人民能在一念里头,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在一念的刹那之间,超过这么多佛刹,而且“周遍巡历”,“供养诸佛”,所以远远超过二乘,何况天人。所以说“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是“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所超过不是百千万亿倍,而是说不清的倍数。佛就叫阿难,你要知道,“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所以一部《华严》就是不可思议,《阿弥陀经》经名也是称为不可思议,这两经都同本经同部,本经举体是不可思议,所以“超世希有”。

受用具足第十九
【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种种。一切丰足。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
    再者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或是已往生,或现在生,或未来当生,都能得到远胜第六天王的诸妙色身,像貌端正庄严,福德没有限量,并且“智慧明了”。在本经《菩萨修持品》里说:彼国一切菩萨,“诸佛密藏,究竟明了”。“密藏”的密字,不是指保密,而是指:对你说,你也不能懂;告诉你,你也跟没听见一样;你看见,也跟没看见一样。所以叫做密。佛的密藏,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可是这许多菩萨也都彻底明了,所以说,极乐世界的人“智慧明了”。“明”是明明白白,“了”是了了分明。明白什么?怎么才叫了了分明?那就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知道自己的本心。这也就是禅宗与大密宗的核心。“神通自在”,上一品里已谈过,极乐众生的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本经《菩萨修持品》又说:“以方便智。增长了知。从本以来。安住神通。”方便智又名差别智、权智。根本智是实智。宗门常说,根本智易会,差别智难明。一代佛教化导的作用在于方便智,度生妙用权化的法都由方便智。由于此智的显现,可增长对于自心实体的了知。且度生事业不离神通,方便智的开显,认清了从本以来,自然安住于神通法中。所以“智慧明了”是达神通之本。达了神通之本,就自然了知神通本有,所以说“但得本,莫愁末”。根本智是本。你虽破本参,你悟了你自己的本有,是知有了,这个是根本。那神通只是圣末边事,是圣道末了边边上的事。现在很多人舍本逐末。你说他不信佛?他信佛。你说他不用功?他用功。但是他不在根本上用功,他就追求那些末边上的事情,他看得很重,所以说颠倒见!若不信佛法,信外道,那是更大的颠倒。你信了佛法,可是你单单看到神通、奇异功能、瑞象与灵感,就叫做附法外道,是附在佛法里头的外道。由于“福德无量”,所以种种受用,一切都丰富充足。“宫殿。服饰。香华。幡盖。庄严之具”,随自己心里想什么,就有什么。
【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到了想吃东西的时候,七宝的钵器自然出现在前,多种美味所成的饮食,自然充满钵内。虽然显现食品,但实际并没有真正吃饭的人。这都是由于他们的习气,到了吃饭的时候就想吃饭了。宝钵和食物自然现在前面,但并没有人去吃它,只是看看就行了。极乐人民“以意为食”,看看食物的颜色,闻闻香味,意思上领略了,就是吃了。凡圣同居土中许多人仍是凡夫,所以吃食后身体与力气都增长,并且没有大小便。受用极乐食物的人“身心柔软”。人的身体,年青时柔软,越老越硬,死了就僵了。心意的缺点是刚强难化。柔是柔和,和顺才好教化,所以“柔软”很重要嘛。极乐众生对于味尘不去执著,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饮食毫不贪恋。吃饭这也是件事,饭吃完后,不要人收拾餐具,自然就没有了。所以,这一切都巧妙灵活,来也无所从来,你一想它就来了。来了你见色闻香,身体也得到好处。事情完后,剩下的东西、器具自然就没有了,极其自然。到了你又想吃了,宝钵与饮食又自然出现了。
【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上一段是饮食,这段是服装。“众宝妙衣”,是用多种宝物所做成的美妙衣服。“冠”,帽子。“带”,身上系的衣带。“璎珞”,印度古时贵人把许多宝串联起来,挂在身上,叫做璎珞。也有的用花做的璎珞。以上种种都有“无量光明。百千妙色”。这个衣服、璎珞等等都是众宝所成,宝物放光,所以光色微妙,像《观经》所说“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所以有“无量光明”。而且《观经》又说“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每一个光里头具有八万四千颜色,所以“百千妙色”。色又放光,《观经》说:“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所以光中出色,色中出光,微妙光色“悉皆具足”。这种胜妙的衣服都“自然在身”,不须剪裁,缝制。
【所居舍宅。称其形色。宝网弥覆。悬诸宝铃。奇妙珍异。周遍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楼观栏楯。堂宇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隐。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上两段是衣食,本段是住所。极乐人民所居住的房舍与宅院,它们的形状同色彩都非常相称,调配巧妙,并且也同居住的人的大小色貌相称。例如:多少由旬高的身体,那要有与它相称大小的房子。房子上有以宝珠、摩尼等等的织成的宝网普遍覆盖(弥覆)在上面。“悬诸宝铃”。宝网上悬挂种种宝铃。所有的宝铃宝网和舍宅都是“奇妙珍异”。“奇”,奇特。“妙”美妙。“珍”,珍贵。“异”,特异。都是出奇的美妙,珍贵希有。如上所述的房上有网,网上有铃,遍布在极乐国土,彼此“校饰”。“校”是相交相互的意思,表示所有诸宝彼此装饰,作为庄严。并所有诸宝都放光明,光中有色,色中有光,而且晃动变化,明亮显曜,极其庄严,极其美丽。国中“楼观”(楼台)、“栏楯”(栏杆)、“堂”(殿堂、大殿)、“宇”(屋檐、屋边)、“房”(箱房,居室)、“阁”(楼阁)、它们有“广狭”(宽窄)、“方圆”、大小高低,或者在虚空,或者在平地,种种的情况。都是“清净安隐。微妙快乐”。《会疏》说:极乐没有五浊,所以说“清净”;没有变易(不衰不坏),所以叫做“安隐”;尘尘都不可思议,任何一个微尘都不可思议,所以说“微妙”;永离身心之苦恼,所以叫做“快乐”。极乐世界的人,心中之所想念的物品,立即显现,所以是“应念现前”。随想随到,没有不如愿的情况,所以是“无不具足”,没有欠缺。

德风华雨第二十
【其佛国土。每于食时。自然德风徐起。吹诸罗网。及众宝树。出微妙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安和调适。犹如比丘得灭尽定。】
    佛法主张日中一食,过午时一发,就不能食。“食时”指正午。极乐国土到了中午,自然徐慢地吹起了德风。《吴译》说“此非世间之风”,是“八方上下众风之精”自然合会而化生的风,“不寒不热,常和调中,甚清凉好无比也”。这个《吴译》本所说“风中之精”正指德风,所以很和适,很愉快。“自然徐起”,徐徐吹动宝网上的宝铃,演出微妙的法音,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根据《俱舍论》,诸法等待因缘而生,所以不是常。种种逼迫恼害,所以叫做苦。见有男女生死种种差别的相,可是实际没有,与自己所见相违(反),称之为空。所见既与自己相违,怎么自己能做主宰。没有主宰,不能当家做主,就是没有我嘛。《往生论》说:“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所以风声所说的法,不仅仅是二乘的苦空无常,而是可以让人悟入、能证涅槃的波罗蜜。昙鸾大师说:“出有而有曰微。”“出有”指出三界的有:无欲,所以离开了欲界;他地居,所以不是色界;它有色就不是无色界。不是三有,所以净土非三界所摄。出于三有,所以说“出有”。“出有而有”,“而有”者是什么?净土之有,由于弥陀一乘愿海而有。离二边,超四句,出有而有,所以“微”。二边是有无、是非、邪正、凡圣等等对立的两边。四句:说有是一句;说没有是一句;说也是有也是没有是一句;不是有也不是没有又是一句。这是四句。你不管怎么说,你总不能离开四句。这是咱们众生的语言,就在四句里头。你脑子里所能理解的也就在这四句里头。极乐世界出有而有,不落两边,离开四句,所以说是“微”。能使闻法的人开悟,所以叫做“妙”。法音微妙,能使人悟入深远。
    再者,风送德香。“流布万种温雅德香”。“温”是温和。“雅”是雅正。香气温和适人叫做“温”。香气远离爱染为“雅”。例如世间许多化妆品,你闻了之后,产生爱染的心,就是鄙俗不雅;甚至引起欲念,那就是邪香。“温雅德香”。能使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所以叫做“德香”。“尘劳”就是烦恼。“垢习”,是烦恼的习气。由于极乐万物都是圆明具德,所以风具万德,能令闻者烦恼同习气自然不起。这是风香做佛事。
    第三,就是风的妙触。这个德风碰到人的身体,让人感觉得非常安和,调心适意,这个快乐像比丘得了灭尽定。这个定又叫做灭尽三昧,是灭尽六识的心和心所的这样的一个禅定,是不还果以上的圣人才得。往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人,他的快乐就跟得灭尽定的比丘一样。
【复吹七宝林树。飘华成聚。种种色光。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洁。如兜罗绵。足履其上。没深四指。随足举已。还复如初。过食时后。其华自没。大地清净。更雨新华。随其时节。还复周遍。与前无异。如是六反。】
    第四,随风送华。风吹这七宝林树,吹下来的华,就很有秩序,随本身种种不同的色、不同的光,自然飘聚在一起,遍满在国土中,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覆盖了整个的大地。随着花色分类,黄的、红的,这样的花、那样的花,各各自然成聚,没有杂乱。这花在地上很柔软,也很光明干净,像“兜罗绵”,就是花絮。好像杨柳花等等很柔软的东西。踩到花上,脚就沉下去四指深。你一起脚,花又平了。清晨所雨的花,一过中午,这些花自然都不见了。在花化尽之后,整个大地恢复了清净,于是虚空又雨新花。从日出到正午叫做晨朝,这是第一时,然后,(2)日中、(3)日没、(4)初夜、(5)中夜、(6)后夜,这就是一天的六时。《阿弥陀经》:“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随着这六个时节,循环雨花化花(就是经文的“还复”),每次的花都遍大地(经中的“周遍”),同时化去,大地清净。这样雨花化花这叫“反”,每天六次说“六反”。每次完了,大地清净如初,所以说“还复如初”。极乐世界仍说昼夜,这也是随顺世间习俗。《疏钞》说彼土没有日月,但常是光明的。所以花开了,鸟在叫,就是白天;花合了,鸟也栖息了,就叫做夜,窥基大师的《弥陀通赞》说“花开金沼”,在金色池沼上的花开了,极乐的人就认为天亮了。“鸟宿琼林”,鸟息宿在宝树林中,极乐菩萨就认为是昏夜了。这《圆中钞》更进一步说:“以华开鸟鸣为晓,莲合鸟栖为夜,窃恐犹是凡圣同居净土气氛。”因为众生多是带业往生的,还没有彻底忘记秽土的情况,有昼有夜。若是上头三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就没有这些花开、鸟宿、有昼、有夜的分别相。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映饰珍奇。明曜日月。彼莲华量。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
    本品极显极乐世界具有华藏世界十玄妙门中的重重无尽玄门。在极乐国中有众宝所成莲华,周遍布满整个世界,都是一一宝华各各具有百千亿叶(花瓣)。这些花是光明所成,华就是光明(例如广钦大师火化前三天在天空拍照出的莲花照片,可以清楚花的本体就是光明)。光中具有无量种妙色,青色花放青光,白色花放白光,什么色的花就放什么色的光。玄黄朱紫色的宝莲也都相同,也都放与花色相同的光。在花色中,青白玄(黑色)黄朱(朱红色是正色),另有间(杂)色是紫、绿、红、碧、骃(赤马黑鬃表赤黑相间的颜色)、黄,经中提出紫字来代表其余。还有无量的妙宝,同百千种的摩尼映饰在花上。《观经》说:“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所以经文是“映饰珍奇”。“映”是映照,“饰”是装饰,“珍”是珍贵,“奇”是奇特。众宝摩尼都是奇珍妙宝放光,光有众色,色又放光,彼此映照,互相映饰,光明显曜,如同日月。莲花的大小,或是半由旬,或是一、二、三、四由旬,或是百千由旬,大小不等。“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百千亿是一个很大的数量。三十六在下段一并解释。
【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每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又是三十六。为什么都是三十六百千亿呢?笔者没有看到解释,只好自己权作说明。因为极乐世界有四土,每一土都有九品,那就恰好三十六品。每一品都有百千亿莲,每一朵莲花就具有其他一切莲花的光,所以每一朵莲花都是三十六百千亿光。光中现佛,“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底下更殊胜的,是重重无尽。在阿弥陀佛一个佛的国土里头,到处都是莲花,每一个莲花出三十六百千亿光,每一个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每个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可见这许多佛不是权巧示现的妙相,而是具有无边真实妙用的如来。既然如此,每一佛有国土,有无量莲花,每一莲花放出三十六百千亿光,光现佛,佛又有莲,又放光,又现出三十六百千亿佛,重重无尽。所以这重重无尽,超情离见,不是众生情见所能及。

决证极果第二十二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
    “决证极果”,阿弥陀佛的大愿就是如此。为什么要有极乐世界?就是为一切众生成佛,所以往生的人是决证极果。在彼佛国土中,没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等等现象。没有黑天,所以不用火光(篝火)、星曜、日月来照明。没有日月,就没有白天黑天,也就没有什么岁月。日月年劫都没有,这就打破时间了。按汉吴两译说:日月处空。有日月在空间,但是日月是不动的。《魏译》没有说到有无。《唐译》和《宋译》就说无有日月。现在会本所取是唐、宋两译。莲池大师的解释:那么,如果你把古译也考虑在内,日月虽然有,但是佛的光明很大了,例如月明星稀,月亮很亮的时候,许多星星都看不见了嘛。莲池大师又说:没有日月是正说,因为忉利天以上,都不假日月了,何况极乐呢!没有日月,当然就没有岁月劫数这些时间上的名称。这个岁月劫数,从这个也可以看出来,就是从汉吴两译“日月星辰皆在虚空中住止”,也是同样的结论。地球自转一圈就是一天,地球围着太阳转一圈这是一年(人们就看成是太阳围着大地转)。是不是?都是在转。太阳也在转,太阳要围着它的中心转。可见时间就由于运动。地球自己在转,太阳也在转,太阳系在转,而且是银河也在转,都在转,所以出现各种长短不同的时间。如果日月地球根本就不动的,也没有昼夜,没有年,没有劫。
    极乐世界也没有“住著家室”。这里的没有住著家室同《受用具足品》的“所居舍宅”没有矛盾。本品并不是说根本就不存在舍宅。而是说虽有舍宅,但没有执著与留恋。对于随身的舍宅并不认为这是自己的所有,是自己栖身养命的地方,是自己不可离的住所,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没有“住著”;更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家,当然没有爱家、恋家、思家等等情执,所以说没有“家室”,所以也就没有“标式名号”(标志、门牌号数,名称)。极乐人民每日所闻都是无我的法音,并且一听自心就相应,除了我相,心中清净。既然没有我,哪里又有什么我的家室?并且大众彼此都无我,何须在随念而现的舍宅加上标式名号?本来没有分别,何必画蛇添足。
【若有, 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
    佛又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往生,若应当往生,都入了“正定之聚”,决定成佛。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叫做三聚。“聚”,就是物以类聚的“聚”,也就是类。关于三聚的解释,大乘与小乘差别很大。净土是一乘法,纯一大乘,所以这里不介绍小乘的说法,我们看大乘。大乘也有许多不同的提法,现在只选择切合于当前佛教徒水平的解释:(1)《大智度论》说:“一者正定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恶道。三者不定。”这就是说:能决定证入涅槃圆满无上佛果,叫正定聚。相反,决定堕入三恶道,叫邪定聚。时好时坏,进退不定,目前不能决定是成功还是堕落,叫做不定聚。《智论》的提法,大家都能接受。(2)《释大衍论》一书里提了三种说法,本书只选一种。“十信前名邪定聚……三贤十圣名正定聚……十信名不定聚。”到了信位很不简单。十信以前,就是邪定聚,因为你“不信业果报故”。如果你真信造业受果报,你敢破戒!你敢做坏事!为什么你敢?因为你不相信决定要受恶果报。一般人,说起来信,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是不信。要真信的话,你敢破戒!为什么你不研究戒律,当做自己真正的老师!为什么破了戒不赶紧忏悔!所以你就是不真信哪!所以作为邪定。“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是大乘的贤人,称为三贤。到了十地,就是“十圣”。三贤十圣是正定聚,成为贤圣就必入涅槃了。所以“十信”叫做不定聚,因为他或进或退升降不等。但是在这之前,不信业果报,所以是邪定。于是跟那前头一样,必定要入恶道,所以是邪定。到了三贤、十地是正定了,也就必入涅槃了。到了三贤、十地,必入涅槃,才是正定聚,所以这是佛教中很崇高的境地。
    经中说,往生彼土的众生,都是住正定聚,是属于正定这一类,是相当于三贤十圣必入涅槃之类。唐代新罗国(朝鲜)憬兴师说:若生净土,不问凡圣,一定趣向于涅槃。往生的人一定要行六度,一定会得解脱,所以必定是正定。《甄解》遵善导大师的意思说,净土一切众生都是大乘,所以也都是住于正定之聚了。有的显现十地三贤,但本体必入涅槃,因为三贤十地当相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甄解》认为,三贤十地本体就是法身,所以是入正定聚,所以“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现应特别注意:《唐译》、《宋译》不但是“已生”,甚至“当生”也住于正定之聚。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人将要生到极乐世界,那就是“当生”。若有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就合乎弥陀的大愿,佛必定在这人寿命终了时慈悲加佑,接引往生,所以这样的修行人,就是当生。当生的人,不须等生到极乐世界,已经是正定聚了,已经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度生方便,显示了一乘愿海与六字洪名的奇勋。当生也入正定聚,也是善导大师的意思。善导大师世间公推是弥陀化身。莲池大师赞叹说:纵然不是弥陀化身,必然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流。善导大师在长安教化,长安城里人人念佛。善导大师主张正定聚的利益通于彼此二土。彼土是极乐,此土是娑婆。《甄解》说:“此土正定聚是密益,彼土正定聚是显益。”极乐世界一切都增上,所以入正定聚是决定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非常明显,这是显益,明显的利益。在我们世界,你如果真能信愿持名,或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真实做到,就应当往生。你也入了正定聚,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利益是密益,这个利益不是那么明显,你自己也不知道,旁人也不知道,但是你确实得到了这个利益,所以称为密益。《甄解》又说:“若为现生密益者,今家不共义也。”日人对于善导是尊崇极了,称为亲家,今家,是非常之亲善、非常之崇仰,说这是善导大师不共的见解。一个当生的人,虽然身还在娑婆世界,已经得到了入正定聚的利益,这是不共的妙意。
    先师会集本经,采入唐宋两译的经文,正是同善导大师心心相印。《唐译》文为:“若当生者皆悉究竟无上菩提,到涅槃处。何以故?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其中关键的话——“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这是反证法。如果他是邪定聚或不定聚的人,就不能够建立这个当生的因。当生的因是什么?就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是彻悟大师的话。要解决大家的生死问题,不要在六道中头出头没,枉受轮回。你本来就是佛,你现在是做梦,做了个恶梦,你十分恐怖,没叫醒你之前,就跟真的一样,所以要把大家叫醒。自己也要醒,自己还在梦中,我能知道把别人叫醒吗?出了梦,便知要自觉觉他,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你真是这样的情形。那邪定聚和不定聚不能建立彼因那。有邪见的人,会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那不可能。所以说“不能建立彼因”(彼因就是上面所说真实发心,信愿持名的胜因)。不但邪定聚不能建立彼因,不定聚也不能建立彼因。今天发心,明天退心,进进退退,升升降降,经不起考验。“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鱼下籽很多,成鱼的极少。庵罗华是印度一种华,开花很多,结果很少。菩萨初发心,发心的很多,成佛的很少,他退了。所以你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个动力就不一样了。并且由愿起行,深信切愿,持佛名号,这个行就保障了愿。这样修行,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就派二十五位菩萨随时保护行人,避免了一切魔的干扰。真正发心念佛就得到佛的加持,决定往生极乐,决定成佛。这就是入正定聚,所以也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定聚的人没有恒心,也就是没有真实发心,所以不能建立决定成佛的妙因。
    当生的人同往生极乐的人一样,都住于正定聚,决定成佛。这个意思《阿弥陀经》里头也有。经文是:“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只要真实发愿,愿意生极乐世界,你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就入了正定聚了嘛。大小两经相合,证明当生极乐的人,身仍在娑婆,就同往生的人一样“入正定聚”。这真是无上的幸运,所以先师夏老听到净土法门后,一个人在屋子里头笑了几天。就是自己笑,笑什么?笑“我这回可得到出去的路啦”。不然,哪里有路!所以这一点很要紧。

十方佛赞第二十三
【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
    佛又对阿难说:东方虚空有如恒河的沙那么多的世界,每一个世界里头有如恒河沙那么多的佛,每一尊佛都示现广长舌相(广长舌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又广又长又软又薄,舌头从嘴里伸出来,到上头能盖住自己的脸并能达到自己的头发)。“广长舌”,表示无量劫以来,没有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四种过失,所以感得广长舌相。《圆中钞》说:“惟世尊多劫实语,故舌相广长,超异常人。”《阿弥陀经》“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慈恩窥基大师解说:“佛之舌相,证小(给小乘做证明的时候)则覆面门,以至发际。今覆大千,证大事也。”要证明净土法门这件大事,所以遍覆大千世界。大师底下又说:“菩萨得覆面舌相,故其言无二,悉真实故。则覆面之舌,已无妄语,况覆大千乎。” (能覆面的舌,已经没有妄语,何况现在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还有不真实的吗!)本经未现遍覆大千世界的相,可是“放无量光”。放光与舌相,同是启发众生的信心,证明佛所说没有虚妄。
    “说诚实言”。《弥陀疏钞》说:“诚实,明必可信。以诚则真恳无伪,实则审(的确)谛(同审)不虚。”“千圣复起不能易(千圣再起也不能改变),万世守之为楷则者也(万世都应遵守,做为楷式与法则)。”十方恒河沙数佛所说的诚实之言,就是“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因为这就是万世不能改的楷则,所以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东方是如此,十方都是如此。《会疏》说:虽然诸佛所证都是平等一味,但以念佛往生的利益,是弥陀不共的妙法,所以诸佛推让,让十方一切众生都归向于阿弥陀佛。十方佛称叹的多,众生闻名的就多,才能求生的多,得度的多。所以十方诸佛与弥陀是一个心,都没有别的想法,只是为了众生真实得度,都是最真实的肺腑之言。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为什么十方诸佛都称赞阿弥陀佛呢?就是想要极乐世界以外(他方)所有的众生闻到阿弥陀佛名号,“发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没有垢污杂染的净信的心。《胜曼宝窟》说:“清净心,净者信也,起净信之心,又不杂烦恼心,名为净心。”这就是说:净就是信,起了纯一的清净的信心,不夹杂任何烦恼,叫做净心。《疏钞》:“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念)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其中千信千生,万信万生,信佛名字,诸佛救护,都是无上开示,是佛知见,是净宗与佛教的心髓。“忆念受持”。“忆”就是忆佛功德。“念”说是念佛名号。“受”就是信受。“持”就是坚持。“归依供养”,以自己身心归向弥陀,依止弥陀,永不舍离。再者,“供养”,“供”有两种:(一)财供。香花、饮食、汤药、财物,你用头、目、脑、髓、大地、山河等等的这一切都可以拿来献供。(二)法供。例如:如说修行,发菩提心,用来献供。“养”,指养活、养生、奉养、调养。对于身、对于法,有所利益,就称为养。
    “一念净信”。本段全盘托出净土法门不可思议的体与用。经中极言一念的重要,慈舟老法师为本经作科判,特别提出往生极乐的一心三辈。老法师顶门上有金刚正眼,才能开显前人所没有说明的内容。本经与科判关键在一心,所以在这里应深入参学。
笔者认为这个“一”字不宜只看成是数目字(一、二、三……)中的一个数“一”,而应看成它是代表“不二”的圣义谛(真理)。《维摩诘经》主要阐扬了不二法门的妙要。因为“二”就有“差别”、“对立”、“矛盾”等等情见。出生差别,由于“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应注意这里的“一”字,真如之中万法皆如,一切都如,也就是一切如一。这个“一”正是“一念”的一字。所以《大智度论》说:“行般若波罗蜜者,一念能散十方一切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诸山微尘。”就是说修习智慧到彼岸的人,能把十方一切像恒河沙那样多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大地与诸山所有的一切微尘,在一念之中散尽。为什么一念有这样大的力量,正由于“一念”契合了真如。所以彭际清居士说:“行者诚能于一念信入,何须更论种种功勋。”
    “一念净信”,《教行信证》说:“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我们说一念就是指信心无二的心,无二所以叫做一念。一念也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往生清净报佛国土的真实正因。)《会疏》说:“明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故。”这就是说,往生的正因,只在你的信心达于一念(一心)的程度。能达到,决定往生,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依靠你念多少。这与《要解》往生全凭信愿的说法一致。
    《教行信证》指出“信心无二心”,又说这是往生清净报土的真因,现《会疏》“往生正因唯在这一念”,两者都把一念、一心结合于信。《疏钞》说“信即心净”,也等于说信心就是净心。一念净信就是契合于“真如法一”的净信,所以经中下文是“愿生彼国随愿皆生”。这与《教行信证》的报土真因、《会疏》的往生正因,都是互为表里,正好参证。
    《弥陀疏钞》引证了《成唯识论》“信者,谓于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什么叫做信?就是对于真实的妙德,能深入的安忍,欢喜愿求。信以心净为他的性。什么叫做净?因为心很殊胜,如同水清珠。珠子放在很浊的水中、水当时就清了。信心就有这样的妙用。种种染法,各各都有自己的相,唯有“不信”这个染法,它有一个特点,是“自相浑浊”。它不但自己浑浊,而且它还能浑浊其他的心所。如极脏的东西,它不但本身脏,谁碰到它谁脏。所谓“自秽秽他”。信正好相反,能清浊水,把问题翻过来。所以莲池大师说:“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修净的人,以心净为主,所以生信是紧急的要事。)
“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一念净信是信,从信起愿,所以信愿是往生的根本。所以用自己所有的善根,至心回向求生极乐。“至心”,《观经》就是至诚的心。善导大师说:至就是真,诚者就是实。就是要一切众生的身、口、意业,所修的解和行,必须是真实心中的东西。不应当外现贤善精进的相,可是内怀虚假,里面是“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这种人的内部是贪欲、嗔恨、邪恶、虚假,并且奸恶狡诈,诡计多端,好恶成性,无法教改,所作所为如同蛇蝎。“虽起三业”,由于“外现贤善”,当然表面上也做好事,修庙、造像。但这“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所以要用自心所修真实善根来回向“愿生彼国”,往生极乐世界。有了一念净信,把这一念净心回向,决定“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本品名为十方佛赞。十方佛为什么要赞叹弥陀呢?就是愿意听到的人都发清净的信心,来忆念、受持、归依、供养阿弥陀佛,乃至能够出生一念净信,也就是不二的信心。正如《信心铭》“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非去来今就是打破了时见,当然一并打破空见和一切虚妄情见。在这种远离一切垢染的清净信心中,把所有善根回向,愿生极乐,于是随你发的愿,必定如愿往生,而且住不退转,乃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十方诸佛没有一佛不赞叹,没有一时不赞叹,只是希望一切众生能闻如是妙法,希望每一众生闻佛名号同生净信,至心持名,愿生极乐,随愿皆生,同证菩提。

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
前一品是第十七诸佛称叹大愿的成就,本品是大愿核心第十八十念必生大愿的成就。此愿是从真实之际、真实之慧所生的真实之利。凡夫持名,横出三界,往生极乐、证不退转,决定成佛。这是众生离苦得乐,真实永恒的彻底利益,也正是诸佛无上悲智,度尽众生究竟方便的极致。
    《大日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花瓶里插的花未尝不好看,但是无本之木插不了几天。本是什么?是大悲心。要成佛,佛就是觉悟。要觉悟就须要种觉悟的因,觉悟就是菩提,所以菩提心是因。至于所得的果实,是善巧普度一切众生。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极端便利的具体方法来救度众生,这个方法的彻底便利,就是落实度生大愿的究竟保证。方便成为究竟圆满的标志,这就是方便为究竟的涵义。
    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释尊来度众生,所以说了弥陀本愿之海,三辈往生就是本愿之海的落实。我们要依靠弥陀本愿之海,而且让一切众生分享这个法益。求生净土的动机是为了最快最稳和最好的来实现度生的心愿。不然你只是个愿度众生的空愿,你自己还在苦海里头,脑袋一会儿出来,一会儿进去,怎么能度众生。
    本段大意是:佛告诉阿难,十方世界的天人和世人,其中有发至诚心,愿意往生极乐国的,可共分为三辈。《观经》是九品。上品、中品、下品,每一品又分为上生、中生、下生,称为九品。《无量寿经》的三辈与《观经》的九品,其中内容是否彼此对应,符合相通?还是各成一套,彼此无关?从古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赞成同的:昙鸾、净影、憬兴、嘉祥诸师。还有莲池大师说:“三辈九品,正相配合,又何疑焉。”本书继承昙鸾……莲池诸位大师的卓见。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上辈”。把往生的人全部分成三大类,其中上等者,都叫上辈,所以包括的范围很广。《观经》每辈再分三品,于是成为九品。九品当然比三辈细多了,但是从实际来看仍不可能很细,实际上可分的品级是无量的。
    《观经》分品分得较细,彼经中上品上生,即是本经上辈中最上的代表人物,弹指之间往生极乐,得闻妙法,立即契悟无生法忍,在须臾之间,在十方佛前受记成佛,回到本地得无量的陀罗尼门。陀罗尼的功德超过三昧,一得永得,不再退失,这是上品上生,这是地上大菩萨的境界。我们这些娑婆世界的凡夫,念佛往生,也能上品上生嘛?这个问题古时的说法认为上上品是四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达到的品级。幸在唐代善导大师广引经论,力破旧说,主张极乐九品都是浊世的凡夫能往生的级位。只因众生所遇的因缘不同,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出生九品的差别。例如上三品是遇大乘法的凡夫所生。中三品是遇小乘法的凡夫所生。下三品是遇善法的众生所生,这类人因造恶业,本应堕落,但以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念佛是诸善中王,他既忏悔,又持名号,于是靠弥陀十念必生胜愿不可思议的力量而得到往生。由大师的话可见极乐世界的上中下三辈,都是凡夫可以修到的。只是因缘各各所遇到的佛法不同而有差别。所以大师主张往生的三辈九品,总是为了“五浊凡夫”。虽然上品上生殊胜超绝,但是我们这些五浊恶世的凡夫,只要能发起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念到理一心,乘六字洪名与一乘愿海不可思议威神之力,上品上生极乐世界。不仅是这样,晋朝有一个穷苦的人,生活很困苦,他听到净土法门后,就闭关念佛,他对于尘世十分厌倦,所以一点没有留恋,只是一心老实念佛。他念了一段时间之后就看见阿弥陀佛,并听到佛说法,于是就在人身得无生法忍。可见极乐三辈九品大家人人有份,只看修持的努力程度。
    海东(朝鲜)元晓师的《游心安乐道》说:“故知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也。”因弥陀四十八愿,愿愿为众生,所以极乐的九品莲池,品品为众生(旧说是中品中生以下才是能生的地方,显然这种说法不合佛心)。本经《菩萨往生品》十方世界要往生的菩萨,只说名字,一劫也说不完。可见三辈九品实为一切凡夫兼为三乘(菩萨、缘觉、声闻)圣人。
    本段首先上辈往生的人所修的因,然后说明所得的果。上辈往生,谁不羡慕向往,但须圆满上辈往生的因。因也可说成“条件”。这一小段的大意是:上辈往生的人,他们舍去世俗的家,丢掉陷人的情欲,出家为僧,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并修多种功德,回向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上辈往生的人,在所修的因行中,第一句就是“舍家弃欲。而作沙门”,这就表示上辈往生的人都是出家众。但这显然同净土三经中的《观经》有了根本矛盾。《观经》上三品没有提到出家,只是在中品上生,指出“修行诸戒”,中品中生指出“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观经》中九品,唯有以上两品指明了出家。但是本经恰恰相反,上辈指明出家,中辈也与《观经》相反,指明“不能行作沙门”,也就是未能做到“舍家弃欲”。
净土两经在上辈往生中出现这样的差别,首应圆融目前两说的对立。我国莲宗诸祖,慧远、昙鸾、道绰、善导、永明、莲池、蕅益等等祖师都是上辈往生,都是高僧,都是符合本经的。但《观经》中,王太后韦提希夫人“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弥陀)身及二菩萨(观音、势至)。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可见韦提希不但上品上生,而且现世悟入无生法忍,希有成就。还有韦提希夫人的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释迦牟尼佛)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经中又说,上品中生的人“如一念顷(就像一念间的时候)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经宿即开。……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经于七日……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现五百侍女“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可见她们最低也是上品中生。这五百人是在家妇女,都是上辈生。在文字只是一笔,但在家往生的人数是五百人。
还有上面指出的晋朝某穷人,闭关念佛,见佛闻法,证无生法忍,登菩萨位,然后往生,也是在家人。沈善登老居土《报恩论》中说:晋代庐山远公同社念佛的刘遗民居士,一生之中三次见佛。在远公往生时,亲见刘遗民随佛来迎,向远公作揖致敬,并说“师早发心,何来之晚?” (就是说,师父您早就发心了,为什么晚来?)所以沈老居士说:“自当上品非出家也。”(刘遗民当然是上品生,但不是出家人。)在《往生传》中还可找到上辈往生的居士,这里不列举了。
    窃按世尊所说并无定法,只是应病与药,热病则给清凉药,虚寒就给温补药,随宜而说,不可死于句下。孔门弟子问仁问孝,孔子的回答各个不同,也是这样。佛说本经时,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菩萨无量无边,乃一正规盛大的净宗道场。本经是净土第一经,故所说往生条件都是正宗典范。且听法对象又是出家大众,在这一法会上闻法往生上辈的人自然是比丘,于是契理契机所以指出上辈是舍家弃欲的沙门。至于《观经》则是一个特殊因缘,佛偕目连、阿难飞降王宫给禁闭中的王太后说法,听法大众只是韦提希夫人和五百侍女,五百零一个在家妇女。这一会中能上辈往生当然只是在家人。
且沙门二字涵义甚深,经云:“识心达本,名为沙门。”所以不依事相(僧相僧装)而看本质,识心达本的人才能上辈往生。这是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疑惑的。所以出家中有身出家与心出家之别。这里有四料简:“出家出家,出家在家,在家出家,在家在家。”由是身在家而心出家,那么虽身在家,心出家仍然可以上辈。是乃《观经》所说。身心都出家,当然上辈。身在家而心出家,在心地上同于比丘,也可上辈生。真实说来,心地是起决定作用的,“一切无如心真实”。心出家,识心达本才是沙门,都可上辈生,这是本经正宗的说法。于是本经与《观经》圆融无碍。必须是识心达本,心出家的修行人才能上辈往生。至于形式上仪容衣服上所区分的在家出家,都可以上辈生。

后  记
    一、恩师在写《白话解》时提出三个指标:(1) 此《白话解》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录音的基础上大删特删,力求精简,通俗易懂,中心突出。(2)虽然简明通俗,但不失《大经解》原有的深度。(3)在此基础上还要有突破。
二、《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乃恩师未竟之作,仅写至《三辈往生品》之上辈往生部分。至于本解未竟部分,某居士曾于恩师生前三日特就此事请问,恩师明确指示,“《大经白话解》写到哪儿就算哪儿,后面的听录音去。”恩师讲授《大经解》之录音(即《无量寿经讲座》全部七十盘)现已流通于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9 05: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