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21|回复: 80

[其它话题] 黄念祖老居士: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25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黄念祖老居士: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发布:明华居士 [转载自学佛http://www.xuefo.net/nr/article5/46020.html]   日期:2010-12-20 1:58:00   收藏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编辑说明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录音基础上大删特删,力求精简,通俗易懂,中心突出。(二)虽然简明通俗,但不失《大经解》原有的深度。(三)在此基础上还要有突破。”由此可见《白话解》并不亚于《大经解》。作者弘法,一解再解,读者修学,亦应一读再读,益增胜解,咸归净土。因本书仅写至《三辈往生品》之上辈往生部分,未竟部分,需有愿者依照作者讲授《大经解》之录音(即《无量寿经讲座》全部七十盘,已出版发行)整理。我们期望黄老弟子如同黄老一样,发大誓愿,完成黄老未竟事业。
        
前    言
或有人问,“为什么在写了《大经解》之后,又写白话注解?”那就请看本经《大教缘起品》。
    由于阿难在道场中,亲见世尊放大光明,色身与刹土都是前所未见的清净庄严,就向佛请问,显现这稀有瑞象的原因。世尊表扬了阿难的提问,其中最切要的一句——“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当来”就是指从阿难问话的当时一直到不可穷尽的未来。所以一切众生都因阿难这个提问脱离生死此岸,度过烦恼中流,超然大觉。为什么能这样殊胜呢?正因阿难这一问,引出了《无量寿经》。
    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广说弥陀愿海的经,正是这部《无量寿经》。大师这两句话如同惊天动地的晴天霹雷,斩尽情执的金刚王宝剑。如来一代时教,说法四十九年,如云如雨,中国佛教分为十宗,净土只是其中之一,为什么能说,世尊唯说弥陀的大愿之海、净土法门呢?殊不知,世尊出兴于世,只为救度众生。世尊对阿难说:“如来…所以出兴于世…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释尊种种说法,无非是救度迷徒,让他们得到真实之利。真实普利众生,唯有阿弥陀佛十八愿,普度众生同生极乐。《华严》称为经中之海,一切江河细流都要流入大海,譬喻一切法门,都同归弥陀大愿之海,所以华严长子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大士发愿往生净土。
由上可见善导大师之说,是深得佛心的。大师说释尊唯独说弥陀本愿之海,世尊说如来唯愿众生能得真实之利,今后一切众生都因《无量寿经》而得度脱。这样剖出肝胆的开示,指出了大教的核心,抛给每一个众生一个定出苦海的救生圈。念祖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 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

一、经  题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后汉支娄迦谶译
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一名无量寿经 一名阿弥陀经吴支谦译
无量寿经  曹魏康僧铠译
无量寿如来会  唐菩提流志译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赵宋法贤译
  自汉迄宋同经异译可考见者凡十有二 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法名慈济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想要理解经文,先要了解经题。古云:“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义。”经题的重要性可以想见了。本经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会集五种原译而成。五种出入很大,且汉吴旧译,文字古拙,所以读诵参研者都很少。先师继王日休、魏承贯之后,会集成经,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此书一成,大众钦赏,公推为《无量寿经》的善本。目前海内外读者、背诵者、印刷者、演说者,风起云涌,有日诵六部甚至八部者,有人称当前之景象是“大经热”。
    本经的经题,一望可知,是把最近《宋译》的经题作为前一半,而把最古的《汉译》经题去掉两者重复的字,接在下面,就成为今本的经题。这就是会集工作的典范,只是会集旧有的精华,而不是出于自意的新作。这才能杜绝把后世凡夫的私见,当作世尊的教导来欺骗世人。从夏会本的经题可见,不但字字句句本于原译,而且会集之后,使题义更加圆满究竟,妙谛无穷。
    第一个字“佛”。指约当中国周代,在尼泊尔降生的王子,后出家成佛,号释迦牟尼(华义为能仁寂默)。这就是我们芸芸众生的大悲慈父,大智大力的导师。十方世界有无数的佛,可是在我们世界上,八相成道的佛,只是这一位。所以只说一个佛字,我们就知道是专指我们的本师了。
    “佛”是梵文佛陀的简略,辞义是觉者。佛与众生只是迷悟的不同,在迷惑之中就是众生,彻底觉悟就是佛。阿罗汉只是自觉;菩萨于自觉外,更须觉他,故菩萨具二觉;觉行圆满是第三觉,唯佛具三觉。悟达本性真实常住,了知诸惑都是虚妄,是自觉。以无缘大慈,平等普度一切众生,是觉他。穷尽本心的源底,自觉觉他之行圆满具足,圆圆果海自然成就,是觉行圆满。《佛地论》说:具足一切智慧,远离一切障碍,能开觉(开悟本有觉性)自己和一切有情。“觉”譬如从睡梦中觉醒;如莲花开,不借外力,这就是佛。(笔者译为白话。)又据《大乘起信论》:一、本觉。指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自性清净心,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常说的人人本有的佛性,也即是法身佛。二、始觉。由于内因(本有清净心)与外缘(佛教经法)的作用,使众生于妄念中渐渐出现初步趋近本觉的知觉(如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三、究竟觉。朗然大悟,觉了心源,本来平等,始本不二,法身全显,究竟成佛,叫做究竟觉。
    “佛说”,表明此经是释尊金口所宣。又“说”字有愉悦的意思,佛看到众生机缘成熟,可以听受教导修习妙法,故衷心欢乐。
    “大乘”是喻,乘就是车,是中国古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用现在话说,自行车是小乘,它只能解决自身的问题,这就譬喻声闻乘的法,称为小乘法;至于成长列的火车,可以运载多少人多少货,广作利益,这就譬喻菩萨所行的法,叫做菩萨乘,也即是大乘。
    大乘中的“大”字,有两个涵义:(1)能乘者大。《十二门论》说:“佛大人乘(动词)是乘(名词),故名为大。……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如来与诸大菩萨才是“能乘”,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大学生读书的学校叫做大学)。(2)所乘者大。《宝积经》:“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诸佛如来教化众生的,就是如来自身所行的真正觉悟之道。这就是佛大人用来救度众生的运载工具,所用的工具很大,所以叫做大乘(例如:学校的全部课程都是大学的,所以叫大学)。经题中,大乘这一譬喻,具有两方面的涵义。本经经题标明净宗之法是大士所修、大士所行、无上度生救世的菩萨道。
    “无量寿”即“阿弥陀”名号的译义。阿弥陀在梵文中的正确读音应为“阿弥达”,即本经所说极乐世界教主的圣号。其中包括无量密义,可译成无量寿、无量光。汉译本译成无量清净佛、无量觉、无量清净平等觉。总之彼佛的功德、智慧、慈悲、方便、依正庄严、度生功德,等等,各各都是无量。由于极乐教主多劫勤修,有无量妙德,所以成佛后有无量功德名号,每一名中皆具无量功德,名能召德,所以持名的人以名召德,就召来了彼佛阿弥陀的无量功德,持名的妙用就在这里。
    极乐教主既有无量的名号,为什么本经单以无量寿为经名呢?因为无量寿显示了如来法身常住的本体,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仍是这样。过、现、未,恒常如一,佛教称为“三际一如”,这是法身境界。由于无量寿,彼佛的功德,在无尽的时间长河,从无一分一秒的停顿与间隔;由于无量光,在无尽的空间,就没有一毫一厘的地方,不蒙受佛光的加持与摄受。由于无量寿是体,一切殊胜微妙的相用,都从本体流现,标明本体,则一切相用方面的妙德都在其中。日人所著《无量寿经甄解》中说:“安乐国土依正三种(佛、菩萨、国土)庄严,入一法句,无量寿故。”这就是本经标名为“无量寿”的原因。
    《甄解》的说法,来源于天亲菩萨的《往生论》。论中在“一法句”的后面,说“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可见《甄解》的“无量寿”即是《往生论》的“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前已指出从体流现相用,佛有三身,也是从法身流现报身与化身。所以“无量寿”正是阿弥陀法身的圣号;同时,也正是每一众生的本觉、自性清净心、佛性与法身。这是佛法最奇特之处,也正是佛法真实大平等之处。一切蠢动含灵,蚂蚁苍蝇都具有佛的法身。所以经题中的“无量寿”既是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这称为他佛),也即是每一众生自身本具的法身佛(这称为自佛)。所以夏师在《净修捷要》中指出:“无量光寿,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有许多人错误地批评净土宗是“心外求法”,可惜他不知:所念的他佛,正是念佛人的自佛。
    “庄严清净”和以下的,是法。以上经题中“佛”,娑婆教主;“无量寿”(即阿弥陀佛),极乐教主,是两土果位的人。“大乘”是喻,现“庄严清净”是法。经题中总不离人、法、喻,本经题具备了这三样。“庄严”,它有庄重、端严、装饰与美化的涵义。现用譬喻说明,修建了佛殿和佛像,倘若只是光秃秃的房子和像,那就不算完工,必须在宝像、天花板、墙壁之上,增加彩画,要有许多艺术加工,还要悬挂幢、幡、伞盖,陈设供品法器、种种灯光,来做庄严之具。从这个事例,我们体会了庄严的涵义。但以上只是物质方面的庄严,更重要的是心地的庄严。佛教中常说“万德庄严”,要以功德智慧来做庄严。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这就是以自身的轨范来庄严自己的行动。又“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说明安住在真实的智慧,才能庄严妙土。“众行”是因,用具足典范去庄严它。“妙土”是果,要安住智慧才能庄严。所以可以这样说,极乐妙土是以智慧来作庄严之具。从此推广,应知极乐的黄金、七宝,实质是一味的智慧。常说的“万德庄严”,就表明“庄严”这两个字,有“具德”的涵义。
    “清净”。例如,“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山石流出的泉水,清可见底,纯净无杂;至于黄河浊浪滚滚,夹带了种种污染。这譬喻人的身口意三业,完全离开了一切恶行、烦恼与垢染,叫做清净。《大论》论布施说:“虽为一切众生,是心(指布施的人,他的心)不清净。不知己身无吾我,不知取者无人无主,不知所施物实性,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于是三事心著,是为不清净。”这段话很精要,若人在布施的时候,虽然也是发心为一切众生,可是你没有了达三轮体空,内见有我,外见有人,中间见所施之物,不了解这些实物,远离一异有无等等分别,即是第一义空,于是对这三轮都有所著,这就是不清净。《金刚经》说:“应如是生清净心”。《无量寿经》汉译本译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本经《三辈往生品》:“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定生彼国。”汉译本第十八愿,“诸佛国人民,有作菩萨道者,常念我净洁心,寿终时,我与不可计比丘众,飞往迎之,共在前立,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即还生我国。”《汉译》中的“净洁心”即是“清净心”。本经“以清净心,向无量寿”,汉译本是“念我净洁心”,自心他心,同一清净。故常说:欲净土者,先净其心。
    “平等觉”。“平等”,它与差别是对立的。《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华严经》指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都确显平等的涵义。《入佛境界经》说:“菩提者,名为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真如是佛性、法身、实相等的同义辞。佛的通号之一是‘如来’,表示‘从如而来’,可见‘真如’是佛的真实出身之处)。乃至平等者,是入不二法门。”可见平等极其重要。若能对于一切事物没有差别,当然更没有爱憎取舍,一律平等,这就是菩提,就是真如。“平等觉”可以有四种解释:(1)平等普令一切众生都彻底觉悟。(2)以平等妙法来觉悟众生。(3)“平等觉”是如来的正觉。(4)“平等觉”正是极乐教主的圣号之一。以上四义,题中都有。所以“庄严清净平等觉”是经题中所涵的法。
    从全名来看:本经是此土导师释尊看到度生因缘成熟,在十分欢悦的心情中所宣说的。畅谈极乐净土教主无量寿佛本愿之海,以及殊胜方便普利万类的净土法门,普令众生,信愿持名,万德庄严,一心清净,平等普度,同登觉岸。在众生方面,无量寿佛是我本觉,我心是佛,今又念佛;名具万德,庄严自心;净念相继,远离妄执;妄消真显,当下即是“平等觉”。一题之中,涵摄了全经大义。
二、经  文
法会圣众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全经四十八品,可分成(1)序分,(2)正宗分,(3)流通分三个部分。序分像是人的头部,俱有眉眼耳鼻口,能表现这个人的智愚善恶;正宗分像身体;流通分像手足。本经的第一第二两品是通序,也叫证信序。这是各经通有的,其中包括: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来证明经文确是佛说。这六种,教中叫做六成就。原说是谁,闻后重说是谁,时间、地点、同闻大众是谁,都写清楚,来证明说经是事实。第三品是发起序,单表发起本经的因缘。
    经文第一句“如是我闻”,各种经典都是一样的(《心经》是删去首尾的中段,其它全译,仍是从“如是我闻”开始)。这是世尊遗教,嘱咐阿难,在经典开头之处,先标“如是我闻”,这是“信”“闻”两种成就。随即写出其它时、主、处、众四种,证实经文确是佛说,令大众生信。
    “如是我闻”最简单明了的解释就是:我从先师释迦牟尼佛所听到的开示,就是以下这样的。这就证明经中的开示确是世尊金口所宣,没有走样,大家可以放心信仰,所以这是“信成就”。
    “我闻”是“闻成就”。“我”是阿难自称。在阿难于佛涅槃后结集经文为大众登座重说时,大众当时有三种疑惑:一种是错认为佛又复活了,另一种误认为阿难成佛了,再一种是他方世界的佛来到此土。现阿难一开口就说,这是我阿难从释尊亲自如实听到的。以上的三种疑惑全部瓦解冰销。
    有人问,佛法主张无我,为什么阿难开口仍是我?殊不知问者这种想法堕在偏空,把无字体会成龟毛兔角般的根本没有,这是不合于第一义谛的。《金刚经》处处不坏假名,例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这才不堕凡夫的有、二乘的无,从容中道,才契合第一义谛。大乘菩萨是“常乐我净”。可见所无者只是妄我而已。
    “一时”,时成就。没有具体的年月,只说某一时。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中注解说,或者是说法的人证得了“陀罗尼”(超过三昧的水平),能在一刹那之间,甚至在说一个字当中,遍说了一切法门,这人就是把一刹那延展成无量劫;或者是听法的人得“净耳根”,在听到一个字时,就能对其余一切完全通达,这就等于把多劫收缩成一刹那。可见时间长短,因人而异。所以“今止取佛及弟子师资(指弟子)机感相遇之顷,说听事毕,便名一时也”。大师是说:佛同弟子相会一处,圣师愿吐出心髓,演说净宗妙法,普施真实之利;贤徒们也多劫善根成熟,堪受大法。自觉觉他,机缘感通,说听完毕,就叫做一时。现代科学证知,太阳围绕它的中心运行一周(即太阳上的一年),相当于地球时间的二万万年。且爱因斯坦相对论学说指出:当某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的时候,时间就随着这个物体的速度而变化,时间并不是定量。更重要的是,爱因斯坦说:时间、空间和物质都是来自人类的错觉。(举一个极浅的例子,一辆接近光速的火车向前飞驶,一节车箱中前后都坐了人,前进中乘务员在下午六点点燃了车箱中间悬挂的一盏灯。坐在车箱前部的人,要等灯光的光线照射到眼前,才知道灯亮了。可是光前进,人也前进,光要紧追,但光速比车速快,终于赶上了,这时人才开始知道灯亮了。这离实际时间已晚了一段,说它是六点十五分吧。可坐在车箱后部的人,人迎着灯光前进,灯光直向人射来,几乎不要经过什么时间马上看见灯亮了。一节车上便出现两种时间。这是经中“一时”的科学解释。)
    “佛”,主成就。在这六种成就里面,最为主要,所以叫做主成就。佛是三觉圆满的大觉者。自觉就超越于凡夫的不觉;觉他就超越于二乘的独觉;觉满就超越于还在因地、未满果位的菩萨。三觉一齐圆满,圣中最尊,称为佛陀,也称为智者,具有无上智慧,也正是觉满的涵义。文中的佛,即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处成就。此城有新旧两城,说法处是王舍大城,是旧城。又叫上茅(或上第)城。五天竺有十六大城,王舍城最大。
    “耆阇崛山”,意译为灵鹫山,在王舍城外五山中最为殊胜:(1)此山近城,所以入城乞食不疲劳;但又难上,所以闲杂的人少来干扰。(2)是福德吉处,圣人喜住。(3)是三世诸佛住处。(4)此山清洁闲静,十方菩萨赞叹,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八部鬼神恭敬守护。
    最末是众成就。本品的“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以及普贤、文殊、贤劫一切菩萨。下品的“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经末的“天龙八部。一切大众”,这是本经的众。单说地球上人类中的四众弟子就是两万人。这是两万人的大法会,这是两万人同闻。本经第三十八品极乐圣众刹土的殊胜显现,也是两万人同时亲自看见的。
    “比丘”。依佛戒出家的男子,叫做比丘。比丘是梵语,含有三义:㈠乞士。乞是乞求之义,现指乞食乞法。出家的人依佛戒律,不经营贮积谋求生活,故以乞食(讨饭吃)来维持生命;进一步还需要乞求妙法,寻师求道,修养自心。㈡破恶。指能破烦恼,用守戒来防止身行的过失,习定来消除自心的乱动,用正慧来观察,使心悟解,能破见惑与思惑,二惑尽消,就出三界。㈢怖魔。由于比丘能破恶,魔就恐怖,认为这个人不但超出我的管区,而且他会教化我的眷属徒众和我远离,使我宫殿形同虚设,所以心中惊怖。
    “大比丘”的“大”字很重要,是指回小向大的比丘。从原发的只求自觉的小乘心,发展为普度无量无边一切众生的殊胜广大、无上的觉他大愿;从原先的小乘,回转到趋向大乘;从行声闻道变为行菩萨道,这就是回小向大。参与法会的一万二千比丘,都已发起大乘心,正在行菩萨道,所以叫做大比丘。嘉祥大师说:生大解,破大恶,证大果,叫做“大”。《佛地论》:一、最极利根,二、已证阿罗汉,三、证果后更趋大乘菩提,叫做“大”。
    “万二千人俱”。许多经典都是千二百五十人,《法华经》与本经同是“万二千人”。希有的盛大法会,正表所说的经法,正是本师释尊久蕴在心中,欲说而未能说的真实心要。这两部经典都是开权显实,都是大白牛车,都是每人衣底久有的宝珠,都是佛的知见,所以参会法众,盛大希有。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小乘初果以上,可以叫做圣人,但须回小向大,行菩萨道方才能称大圣。又他方世界的佛菩萨,权巧示现,表面是声闻,实际早证大果,也称大圣。“神通”,身、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漏尽六通。阿难当时只证初果,没有得漏尽通,为什么也列在神通已达的大圣之内呢?《净影疏》说:阿难是特殊的利根,虽然没证阿罗汉,可是他成就“无上胜妙功德”,对于神通“解了毕竟,亦名已达”。《净影》著眼点有二:一是阿难成就了无上的殊胜功德,他能忆持佛所说一切经法,又在今经里,能问妙谛,因使一切众生都得到度脱之法。二是对神通虽未全证,但已彻底了达,从因知果,故也可称为神通已达。再者阿难正是方才提到的大权示现的人物。在密教《胎藏界鬘陀罗钞三》说:“阿难密号集法金刚”。密教中,金刚是显现威猛相的佛,可见阿难之本早是法身大士。阿难在教中,集结经藏;在禅宗,继承迦叶成为二祖;在密教,把世尊预嘱传咐之法,转授密教教主莲花生大士。可以这样说,佛教能传下来,首先是依靠阿难,传承圣法,这是多么胜妙的神通。
以下列举大比丘中几位年高望重、四众钦仰的大德,作为代表。首先是:
“尊者憍陈如”。尊者,梵语是阿梨耶,翻为华文是尊者、圣者之义,是对阿罗汉的尊称。憍陈如,全名是阿若憍陈如。憍陈如是姓,华语是火器,因他的祖先是婆罗门,祀奉火神,所以家族用祀神的火器当作姓。阿若是名,翻为了本际、解本际。本际的解释是,每人本有的实际,即是人人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也就是真心、佛性,于此有所开解了达,就是阿若的原意。他是世尊最初转珐輪,首批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首先悟道,佛在《增一阿含经》中称他为“我声闻中第一弟子”,并称赞他:“宽仁(宽大的仁德)博识(广博的知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培育同修证入初果到四果圣位),不失威仪(严持戒律,所以在行住坐卧中保持威仪,作大众的模范)”。憍陈如在经中名列第一,他的实德也正是释尊门下比丘四众的第一,恰好暗示,凡能信受本经的人,都是佛法中第一弟子。本经《非是小乘品》说:“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再有,最令人感动的是,憍陈如过去生中即是《金刚经》中的“歌利王”,他污蔑忍辱仙人(本师因地的一生)是引诱妇女,并且用节节支解(把身体割成一一小段)来残酷迫害仙人。但是世尊真实平等,冤亲普度,就是这个歌利王成为第一个得度的弟子,并在弟子中列为第一。世尊的大智、大慈、大恩、大德,令人从衷钦仰,刻骨铭心,永劫顶戴,无有变易。
    “尊者舍利弗”。“舍利”的意思是一种鹙鸟。他的母亲长得非常端正,眼睛象鹙鹭,大家就用鹙鹭来形容他的母亲。“弗”是子的意思,她的儿子所以叫做舍利弗,就是鹙鹭子。也叫做珠子,拿珠子来形容他母亲的眼睛。又叫身子,因为他母亲身体很端正。舍利弗在佛的弟子中是智慧第一。母亲怀着这个孩子的时候,跟人家辩论,就能胜过余人,并且能胜过她兄弟俱希罗(俱希罗很有学问,后也成佛的弟子,证阿罗汉)。舍利弗八岁就登外道的讲座,对大众说法。他十六岁到各国去游说。他说法宏扬,辩论无双。他学佛之后,七日之内遍达佛法,智慧第一。本经所要说的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见《阿弥陀经》),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够深信不疑,所以在憍陈如之后,就是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连”。大目犍连就是摩诃目犍连。目犍连是他的姓,可以译为赞诵、采菽、莱茯根等等。他这一族里头出家的人很多,对于他加一个大字,称为大目犍连。他的名字是拘律陀,本是树名。他的父亲是宰相,他从拘律陀树神那儿求子,得了儿子,就把树名作为他儿子的名字。他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智度论》说: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连是神足第一。舍利弗在佛的右面,目犍连在佛的左面。他的神通很大,曾把一城的释迦牟尼佛的本家托到天上去避战祸。阿罗汉都有降龙伏虎、颠倒日月种种的神通,但他是其中拔尖的人物,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为第一。
    “尊者迦叶”。迦叶也是姓。这个姓翻成为“龟”或“饮光”。名字叫毕波罗,也是树的名字,也是父母向树祈祷得子,就把树的名字作为儿子的名字。因为他智大、德大、心大,所以称他为大迦叶。也因佛弟子中有三个迦叶,尊者的年岁最大,所以称大迦叶。迦叶翻为龟,因为祖先学道,曾有灵龟负仙图的瑞相,所以这一族就叫做龟氏。又叫饮光,因为上古有仙人名为饮光,迦叶族是他的后代,所以用饮光来作姓。又因为在毗婆尸佛的时候,尊者是一个炼金的师傅,他一时要为佛像贴金,但他的金子还欠少一点,不能把像贴金,当时有一个贫女,恰好有这一点黄金,贫女就布施了这一点,正好使他补足了佛像。那么,从这以来,九十一劫这两个人都身如黄金,光色显耀,好像月明星稀,他们身体很光,别的光就不显了,所以称他们为饮光。在佛弟子之中他头陀行第一。头陀行有十二,现在只举两种:㈠就是过了中午不但不吃饭,而且不喝浆,水都不喝了。㈡是不睡觉。但坐不卧。老了之后,释迦牟尼佛说,你已经老了,别这么苦修了,但他还坚持。佛很称赞他,赞叹他没有想求安逸的心,并说:有头陀行,我法就久存。头陀的意思就翻译为抖擞。抖擞有去掉的意思,抖擞这些尘劳烦恼。但是更应当注意的是,大迦叶是传佛心印的初祖。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梵王到了灵山,拿金色钵罗花献佛,舍身为座。用自己的身体作床座,请佛坐在他身上说法。你看,这是一个梵天的天子,对于佛法是这样的恭敬。佛就登座,拈起梵天所献的花给大家看,大家莫明其妙,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有迦叶领会佛心,十分庆幸,不觉笑了出来。佛就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嘱咐摩诃迦叶。”这就是世尊传心的拈花公案。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大法心印传付已毕。正法眼的藏,涅槃圣德的妙心,实相无相的微妙法门,一齐嘱咐给大迦叶。于是迦叶成为禅宗初祖。
迦叶独佩法王正印,涅槃等经多有傍证。《涅槃经》说:佛将涅槃,诸比丘再三请佛住世。佛说:你们不要再说这样的话,我所有的“无上正法”都已经咐嘱给大迦叶,他为充当你们的大依止。又《舍利弗问经》:“我(世尊)寻(就要)涅槃,大迦叶等,当共分别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异。迦叶传付阿难。……”又《华手经》,世尊看见迦叶到来,就分半座,让给迦叶,并说:“汝当就此如来半座。”
    以上的引证,深表法王心印的重要、传佛心印的禅宗的重要。显明了禅宗,也即是赞扬了净土。《大集经》称净宗为“无上深妙禅”。蕅益大师在《要解》中说:净宗的一切能所无一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世尊咐嘱给迦叶的,也正是“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净土与禅,从来不是两物。
    “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阿难翻成庆喜、欢喜,又可以翻成无染,是白饭王的儿子。佛是净饭王的儿子,所以他是佛的堂弟。在佛成道日他出生。净饭王听见自己的儿子成佛,又听见宫中生子,所以非常高兴,说:今天大吉,是欢喜的日子,这个小孩就叫欢喜吧。在佛的成道日他才出生,所以佛说法三十年后他才当侍者。他随佛到了天宫、龙宫,见到其中极美的妇女,都不生喜爱的念头,所以又称为无染。阿难出家随侍世尊二十五年,佛所说的他都能够记得住,一个字不忘。所以《涅槃》称阿难是多闻士,迦叶也称赞说:“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所以阿难是多闻第一。以上五人,是会中万二千人中的上首弟子。
    “又有普贤菩萨”。菩萨,它的全称应该是“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摩诃”翻“大”,“菩提”翻“道”,“质帝”是“心”,“萨埵”是“众生”,或有情。这个名号全翻过来,就是大道心众生,简称为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涵义就是觉有情。佛所证的是觉,无明还没有尽就叫做情,要使有情的觉悟都同于佛,就是觉有情,这就是菩萨。所以觉有情就是“菩萨”两个字的含义。为什么菩萨称为大道心众生呢?《清凉疏》(清凉是国师,是华严宗和净土宗的祖师)说菩萨有四种“大”:㈠愿大。有大志愿,求大菩提。㈡行大。要广利众生。㈢时大。可以经过无量无数大劫来度化众生,没有疲劳与厌倦。㈣德大。具足一佛乘(度一切众生都成佛)的种种功德。因此称为大道心。《法华》指出六大。就是信大法、解大义、发大心、趋大果、修大行、证大道。具足六大叫做大道心。
    “普贤”也可名遍吉。《清凉疏》说有三种普贤:㈠位前普贤,就是发起了与普贤十大行愿相同的大菩提心。所以修一切佛法,先要发菩提心。净土宗三辈往生的人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你只是专念,没有发菩提心,就像自行车只有一个轮子,鸟只有一个翅膀。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的心,融合无碍的心。㈡位中普贤,指等觉菩萨,就是等觉的普贤。等觉之上是妙觉,妙觉就是佛。等觉菩萨只有一分生相无明还没有破。就差这一点点,这点一破就是佛。㈢位后普贤,已成佛之后的普贤。因他得了佛果,还不舍他因地之所行,所以称为位后。《清凉疏》说:“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地曰贤。”一切果位没有不穷尽的,佛位也穷尽了,这就叫做普。他已经成了佛了,他还不舍因地做菩萨时的行愿,还在普度众生,所以叫做贤。这是位后普贤的含义。至于《会疏》说“体遍法界,故曰普”(妙体遍于法界就叫做普)。“位邻极圣,故曰贤”(所证的果位靠近了极圣----佛,所以叫做贤)。这正是等觉菩萨的妙位。他的觉位邻近于登峰造极的圣果,所以这是位中的普贤(会中的贤护正士就是等觉菩萨)。普贤菩萨在法会圣众中位列上首,德为众遵,位超一生补处(弥勒)与等觉菩萨,可见是位后普贤,早圆妙果,为速圆导归极乐的本愿,所以示现菩萨身,助佛教化。
    普贤、文殊是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士,就好像极乐世界观音、势至一样。《四十华严经》说:“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一切如来有一个最大的儿子,他的名字叫普贤。这是什么意思?因为古人重视长子,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常情况国家的皇位是由国王的长子继承的,先主嘛,长子当太子。如来有长子,这是一切如来的继承人,这就是普贤。从密教来看,普贤大士就是密教的初祖----金刚萨埵。金刚萨埵也就是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在《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说:“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所以金刚手就是普贤。又《五秘萨诀》说:金刚萨埵者,就是普贤大菩萨的异名,也叫做一切如来长子,也叫做大阿阇黎。现在我们经中,普贤大士列为上首,是显密净不二。念佛号就是念咒,大家都轻视念佛号而想去念咒。《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以禅宗说:一径草可以当丈六金身用,丈六金身当一径草用。实际上许多问题都是仁者妄生分别。先师夏老说:“净土宗就是密教显说。”藏密的最古是红教。莲花生大士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所以红教尤其尊重阿弥陀佛,劝大家生极乐世界。
“文殊师利菩萨”。翻为鬘殊室利,也翻妙首、妙吉祥、妙德,是诸佛之师。《放钵经》释迦牟尼佛自己说:“我今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释迦牟尼佛成了佛,是由于文殊师利的恩惠)。过去无央数诸佛(过去说不清的那么多的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未来的一切佛也是文殊菩萨的威力加持所成就)。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极赞文殊大士是一切佛出生之处。《法华嘉祥疏》说:“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明明了了)见佛性故。”疏文真是一语破的,由于明明了了见自佛性故,于是涅槃三德,全部圆证,如来妙果,摄尽无余。所以说“德无不圆,果无不尽,称妙德也。”无边至德,无量圣果,只由于了了见佛性,一齐圆满,所以名为妙首、妙吉祥、妙德,实在是众妙之中的最妙。
    文殊菩萨在菩萨中智慧第一。他在北方的常喜国成佛,叫做宝积如来,过去是龙种尊王如来,将来成佛叫普见如来。现在示现在大会之中,大士是大智宏深,表示净土法门,唯有大智才能信入。《阿弥陀经》说净宗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一切世间”里包括一切世界的六道、声闻、缘觉、菩萨这九种。清净的信心正是来自殊胜的智慧。
    “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弥勒是姓,可以翻慈氏。他的名字叫阿逸多,翻无能胜。合说就是慈无能胜(古代也有人主张慈氏是名,无能胜是姓)。《弥陀疏钞》里讲,因为弥勒菩萨在母胎中就有慈心,所以他们这一族都叫做慈氏。又过去生中遇见大慈如来,他也发愿,愿意跟他一样的名号,他就得了慈心三昧。再有,在他当婆罗门的时候,他号称一切智,在八千岁里头修习慈行,又在弗沙佛的时候,跟释迦牟尼佛一块儿发菩提心,修习慈定。《思益经》说慈氏,“众生见者”都能得慈心三昧。《悲华经》说:弥勒大愿,在刀兵劫里头拥护众生。现在慈氏在兜率天内院,在兜率天的四千年之后就到人间成佛(兜率天的四千年是地球的五十七亿六百万年),三会龙华。有人说咱们现在不成功不要紧,现在修过佛的人,等弥勒来,龙华会上都把大家度脱。但是你要等五十七亿六百万年,这一段时间你要轮回六道,天堂地狱去转,那就不知道要经过多少生死了。
    这三位大士作为法会的上首,因为这三位和净土的缘特别深。首先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普贤行愿品》里头说:发了十大愿的人,“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殿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一个人到了临命终时,自己的六根都败坏无用,自己的名望、威权、势力、学问全等于零。所有的财宝、产业、心爱的珍品、可靠的亲信,没有一样再能伴随自己。当此之时,唯有自身的愿王不舍离自己,在一切时中引导自己往生极乐,面见弥陀。一部《华严》最后归到《行愿品》,《行愿品》导引我们发愿往生极乐。这就是一代圣教的指归。普贤大士又说:“愿我(普贤)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这就是法王长子普贤大士求生净土的发愿文。大智文殊,诸佛之师,也发同样的愿。他的愿文是五言,《文殊发愿经》说:“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两位大士都发大愿求生极乐。这两位菩萨在会中列为上首,普让大家崇仰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见贤思齐,学习先圣。我们也要导引众生同归极乐。
    弥勒大士在《大宝积经》中问佛:“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往生彼国世界。世尊,何等名为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国世界。”这就是弥勒大士请佛开示念佛往生法门。而且本经的后半部,佛把本经嘱咐给弥勒菩萨,并说这个经是一切诸佛所赞叹的广大微妙法门,嘱咐弥勒“汝等作大守护。为诸有情长夜利益…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守是保守,护是护持,所以守护也即保护与护持的意思,现在上面加一个“大”字,这就超越常情,更有殊胜的涵义。简单说这个“大”字有四义:(1)法大。这是释尊唯说,普令众生得度之法。(2)益大。普被三根,究竟方便,横出三界,直证不退。(3)愿大。所以弘赞净土之一言一行都会归弥陀愿海。(4)智大。于此法门信受弘扬,实因希有智慧。弥勒接受世尊的嘱咐,他必然在龙华会上演说本经,并且尽未来际常说本经。
    “贤劫”,就是现今我们所在的劫。在这一劫中,这个世界有一千个佛相继出世,这是非常希有的殊胜情况,所以叫做贤劫。有的劫里一尊佛也没有。根据《佛祖统计》,第一个佛叫做拘留孙佛,第二个叫做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个迦叶佛,第四个释迦牟尼佛,以后还有九百九十六个佛。但是这一个佛到下一个佛之间,间隔的时间很长,例如刚才说释尊与弥勒之间是五十七亿六百万年,时间很长。可见世界上有佛的时候少,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佛的时候长啊!
“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贤劫中未来有九百九十六佛,现在还都是菩萨,他当然包括在“皆来集会”的一切菩萨里面,并且还包括此外的一切菩萨。贤劫未来诸佛,全部莅会听法,也都和弥勒一样,同受释尊大悲慈父从衷的嘱托,弘扬护持如来无上心宝——净土法门,永为众生照破长夜黑暗的明灯,普令离苦得乐,契入本有的寂光真净(常寂光土强名为法身佛的国土)。

德遵普贤第二
    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会上,佛是法王,听法的人之中,普贤为长子,长子就是法王的继承人。普贤无量无边功德的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华严一部大经的指归。现在来会圣众都是遵修普贤之德,当然都是遵修“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而为上首。】
    这一品首先补充了贤护等十六正士。正士跟大士等等的都是同等的,但是正士是在家菩萨。至于“十六”,密宗把十六来表示圆满无尽,所以十六正士就表示无量无边的正士。
“贤护”正士,梵名跋陀和,翻成贤护、贤守、贤首和善守。这些名号在经论中常见。《思益经》说:众生只要听到他这个名字,就必定要得三菩提: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号有如此的功德,所以就叫做善守。闻名就得功德正是善于守护众生,所以称为善守。在《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这个经以贤护为名。《贤护经》里头说:“王舍大城有优婆塞”,这是居士。“名曰贤护,为众上首”,在大众的上首。《大宝积经》有贤护长者会,佛说贤护长者种种快乐的事,“其受于快乐果报,虽复忉利帝释天王,犹不能及,况复人间”。说他虽然现在人间,他所享的福报,不但人间不能相比,就是忉利天王、帝释都比不上。《名义集》里说:“发陀婆罗”,翻为贤护,不但自己护持自己的贤德,并且也护众生,所以名为贤护。又称贤首,因为他位居等觉,是一位等觉菩萨,是贤中之首。贤护正士虽示现为王舍城中父母所生的人,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身,但他的实证,是一位等觉菩萨,已超十地,再进一步就是妙觉了,就与佛相等了。贤护正士示现为生在王舍城的一个普通人,但已是证到了等觉的在家菩萨。这是维摩诘之外又一个极殊胜的在家人。听到他的名字,就必定可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种菩提。这一史实十分重要。还有《般舟三昧经》说,贤护菩萨是念佛三昧的发起人,这就和净宗更有因缘了。他亲见了阿弥陀佛,所以他为众上首,参加法会,帮助释迦牟尼佛来宣扬念佛三昧无上法门。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一切三昧中之宝,所以称为宝王三昧。   
    “善思维菩萨”等。《四童子经》说:善思维、慧辩才、观无住、神通华,是他方世界菩萨,应化托生印度成为在家菩萨。《佛名经》说:光英、智上、寂根、愿慧,《月灯三昧经》说,香象。二经共指五位正士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萨,来到这个世界听受《无量寿经》,助佛宏化。从贤护到香象共十人,都有经典作为根据。其余尚有六人未经经典提到,但古德说其余六人也都是他方世界大成就的在家菩萨,来到此界听经与助佛宏化。
    本经超出常情,特别标出十六正士在家菩萨作为大众上首,这就表示: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修持。因这个法门契合于当前以及将来的社会情况。因为科学越发达,物质世界的发展越快,彼此间的竞争越残酷,要抢时间就越忙。越现代化,每人所应掌握的科技知识就越多,生活的节奏也越紧张。你还想像上古的人远入深山,一切事情不问,只是自修,恐怕时代不允许了。所以一定要有很多人不能出家,要保留在家身,为社会服务,并且也还继续要修,那么这种修持就以净土宗最合适。清末,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报恩论》,赞叹《无量寿经》和净土法门。他说:净土法门妙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所以当前就很契机。国家与社会需要有很多在家人辛勤献身于种种岗位,把事办好,这就只有净土法门可在行世法的时候不必离开佛法。不需入山,不需闭关,不但上班能修,上火线也能修。只要所发是利他的心,所念的只需六个字甚至四个字的一句佛号,就是净宗无上修持。每日十念,再忙的人也十分从容。所以不离佛法,把保家卫国、福民利众的大事都办了。只要是真纯地这样做去,你何必废除应行的世法,同样契证佛法。不离开佛法可以行世法,不废除世法可以证佛法,这是净土法门特别殊胜之处,特别适合于在家人。因此《甄解》说:十六正士列为上首,“彰此法不以出家发心为本。”此说很有见地。
    “而为上首”。普贤、文殊是来参加法会一切圣众的上首,是全体听经人的上首;弥勒大士是贤劫一切菩萨的上首;贤护等十六正士是会中一切在家菩萨的上首。大会圣众实是无量无边。《月灯三昧经》说:“香象菩萨从东方阿閦佛,与那由多(即那由他)菩萨共来问讯释迦牟尼佛。”那由多应指一万万。由此可见,一位正士便与一万万菩萨同来,全会圣众,实是无量无边。香象正士在阿閦佛便是同行菩萨的上首,可证十六正士的胜德。大众同尊。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是说一切圣众,无论在家出家,共同遵守修习普贤大士的妙德。从这一句直到本品末后“不可思议”,都是赞叹上首普贤大士和会中的一切菩萨的胜德。“大士”就是菩萨。“普贤之德”上品已经说了,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十大愿王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珐輪、请佛住世、常随佛学,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是恒顺众生,第十是普皆回向。这个愿王在人最后的时刻,一切诸根败坏,什么都不行了,什么也不能跟着自己了,在这个时候,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在前引导,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就自然生在莲华之中,蒙阿弥陀佛授记,于是可在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以无量的智慧,随顺着众生的心念广作饶益,能在烦恼苦海中普度众生。这就是普贤大士之德。这个十大愿王,第十愿“普皆回向”表示普贤菩萨名号中的普字;从第一愿到第九愿,显出普贤这个贤字。永劫勤劳没有疲厌,十大愿王永无穷尽,成佛后还在度生,显出普贤之普和普贤之贤。上品中提到《清凉疏》:“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虽然得到无上成就,但不舍在因地所发的度众生的大愿,仍示现菩萨身来救度众生,所以这是位后的普贤。普贤大士在未来不可穷尽的长劫中,永不间断,在实现他的偈语:“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愿一切众生都到无量光佛刹,这是普贤大士大愿的结晶。十大愿王是以弥陀愿海作为归宿,也正和弥陀第卅五愿互为表里。卅五愿:“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当前的弥勒就是一生补处菩萨,他必定要补佛位)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一切众生,他必定达到一生补处,补佛之位,而且必定成佛。但是也有往生之后他不在极乐世界成佛,愿文说:“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宏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他有本愿为众生,要披着弘誓的铠甲,到无量世界去教化一切有情,劝发信心,都修菩提行,同行普贤大士圣道。这类自愿来到秽土的人,“随意修习,无不圆满。”愿中普劝十方,修行普贤之道,也即是导归极乐之道。生极乐后,若度生情切,就被起弘誓做成的铠甲,再返此界救度众生。普劝一切众生,同遵普贤之德,求生净土。为什么只是遵修普贤,求生极乐?因为只有这一个法,能给众生真实之利,能救众生的生死之苦。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也就是来会一切大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的原因。
    “具足无量行愿。”《摄大乘论释》里说:“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这个数不但你没有法子具体说出来,并且也不可以用譬喻来比拟,就叫做无量。“行愿”,《清凉疏》说:“造修希求,目为行愿。”《观经》说:“是心作佛”。“作佛”就是“造修”的涵义。“造”就是“一切唯心造”中的“造”字。“修”是修持。所以“造修”是行动。“希求”,“希”是希望,“求”是愿求。所以“希求”是愿望。行动与愿望的结合就叫做行愿。“具足”,具是具有,足是充足,所以“具足”是圆满无缺的意思,一切都有了,不再缺少什么。“具足无量行愿”就是说这一切无量无边的殊胜行愿都已具足圆满无缺了。
    或有人怀疑:参加法会无量无边的菩萨,或如位后普贤,成佛后再来;或是等觉,如同贤护;或从初地到十地;或者只是地前三贤(住位,行位,向位)。觉位有天渊之别,岂能各各都能圆满无量的“行愿”?此问很合情理,但未知净土是无上圆顿法门,超情离见。《普贤行愿品》说:“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就是说,若人能受持宏扬《普贤行愿品》,于一念之中,就可圆满所有的行愿。一念之间圆满一切愿,乃是最圆极顿的妙法。《净土生无生论》说:“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而此心性,竖贯三际(过去、未来、现在),横裹十虚(方),佛法生(众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可见众生的心,本具万德,即是诸佛法身,也就是法界圆融的妙体,所以佛与众生,正报(佛菩萨等)依报(国土),因与果等等一切法,都在我介尔一念心之内。只要一念相应,一切圆满成就,所以这是无上圆顿之法。如斩一把丝,一断,一切丝都断。又如染物,一成,则染缸中所有的东西都已染成。上品中说到文殊大士成为一切诸佛的父母,只因“了了见佛性”。《净土生无生论》说:“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此心是佛性,也是法身,所以念佛时就是相应时,一切圆满,丝毫没有欠缺。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这一句应该与上句联读,意义才完整。本品开头这三句,是会中菩萨圣众不可思议功德的总赞,也是本品的纲。为了明解其中的深意,先把本句逐字注解一下。
    “安住一切”。《会疏》说:“德成不退,故曰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功德法”,“功”是功效,行善有造福众生的功效,所以叫做“功”。这个功效使众生得到真实之利,是你行善的自然结果,所以功效就是善行本有的德,所以叫做“功德”。德的本体就是“法”,这是《净影疏》所指出的“德体名法”。善行必有利生的功效,种种善行、种种功效、种种善行本有的美德,都是事,事相有种种差别,但事相必有同具的体性,那就是法性。所以《净影》说:“德体名法”。法性就是有情与无情同具的体性(在有情就称为佛性),也就是法身。所以“一切功德法”就是诸佛无量微妙功德的本体,也就是法性和法身。在此安然常住,没有退失,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在种种行善利他的功德事相中,自心仍是寂然安住在万德本体法性之中,如如不动;自心虽远离种种差别,一心寂然,可是又“具足无量行愿”。于是这两句经文的意义更为深刻,就是《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修一切善法(具足无量行愿),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大乘佛法种种妙义都在这两句之中。安住于一切如来无尽果德的本体,具足无量大菩萨的行愿,理体和事用齐显,空边与有边全离,理不碍事,事不碍理,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显与会诸大菩萨的圣德。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游步就是旅游、周游、游化的意思。十方就是四方四隅和上下各方,指的空间了,一切地方。“游步十方”,就是周游一切处。权是权宜、权变。俗话常说“有经有权”,经就是常规,权就是变通。一个人应“通权达变”,不死守规章制度。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这是古时候礼节。倘若嫂嫂掉河里了,你用手把她拉出来可以不可以呀?你若死守礼节,说男女授受不亲,我不管,那岂不是天地间最大的蠢人。这是行权方便的意思。《法华文句》解释:“方者法也,便者用也。”粗浅来说,方,就是方法;便,就是方便。你要有切实便利可行的方法,让众生真能解决问题,叫方便。《法华玄赞》解释:“善逗机宜曰便。”逗机,就是说法的人能行权巧,把对方的灵机逗发出来。例如禅宗,德山与龙潭夜间谈话,德山刚出房门,因外面黑,就回来,于是龙潭点着一根纸媒子递给他。德山刚一接,龙潭噗一吹,纸媒子灭了。这就是逗他的机。德山当下就恍然大悟了。因为他正想接这个纸媒子,谁知又把纸媒子给吹灭了,完全不可理解,所以他的思想就断了。这就是逗机,也就是方便。所以《净影疏》说:“化行善巧,随物(对象)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所行教化非常善巧,随着众生根器与环境的不同情况,分别传授种种不同修行方法,随物所宜,而有种种不同与之相应的所现,这个叫做“行权方便”。《大集经》说:“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现在把以上的注解汇到一处,“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就是:普遍周游一切世界,用一切善巧稳妥方便的法,能妙契或逗发众生的根机,把他们引导到究竟的果觉。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嘉祥疏》解释是“解契宗源”。契是契会,解是理解。所解契会到佛教宗旨的本源,叫做入。与《法华》“入佛知见”是同一个入字。“藏”,《嘉祥疏》说:“名理为藏。”这就是说,理的名字叫做藏。理是理体,就是实际的本体,这就是藏。所以“佛法藏”就是佛法的法性的理体。法性中自然含藏无量的性德,本性本有的妙德就称为性德,所以这个“藏”既然是理体,它就含有无量的性德,因此称为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所以叫做佛法藏。“入佛法藏”就是契证法性的理体,其中包括无量的性德,含摄一切佛法。所以“入佛法藏”就是《法华》中“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入了佛慧,就是“入佛知见”。《甄解》有个解释说:如来的一切佛果功德的宝藏叫做大宝海,这个宝海叫做佛法藏,也就是佛所得一乘妙果。根据《甄解》,会中一切菩萨都已经入了佛的法藏,入了佛的功德之海了,证入如来一乘(一切众生普成无上正觉)果觉,因此全是大权示现,是从果向因,已入如来一乘果海,还不舍因地的修行,示现在法会中,赞助释迦牟尼,宣扬净土法门。
    “究竟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烦恼是中流。《净影》: “涅槃彼岸,到名究竟。”到达涅槃彼岸,证入如来果觉,就叫做“究竟彼岸”。“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同指证入佛的一乘大功德的宝海,契证了佛所得的涅槃。前后诸说,可以互通。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觉。天人归仰。请转珐輪。】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这一句表明会中菩萨为度众生,所以愿到十方无量无数的世界去示现成佛。《普门品》“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也正是这个意思。其中“愿”是誓愿,依据《法窟》,对于出世之道,有所希求,叫做愿。“世界”,“世”表时间,过去、未来、现在,叫做三世。“界”表空间,就是十方。
    “等正觉”,旧译是等觉。等觉有两个含义:㈠是菩萨的最高位置,就要得到妙觉的佛果了,称为等觉。他的智慧功德就跟佛的妙觉相等相似了。已经是十四的月亮了,比十五还差一分,但是就很接近了。㈡等觉就是佛。《往生论注》:诸法平等,所以诸如来平等,因此诸佛如来叫做等觉。《大智度论》也说:“诸佛等,故名为等觉。”所以等觉有两种含义,可以是等觉菩萨,也可以是佛。通常等觉是指低于妙觉的菩萨,在本经中等觉是佛。会中菩萨到十方示现成佛。
    “舍兜率。降王宫……”叫做八相成道。这是释迦牟尼与一切诸佛示现成道的通常途径。依照嘉祥大师,“舍兜率”就是第一相。“降王宫”是第二托胎、第三出生两相。“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是第四相,出家。“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成最正觉”是第六相,成道。“请转珐輪,常以法音觉诸世间”,这以下很大一段都是第七相,转珐輪。到了最后“于此中下,而现灭度”,就是第八相,灭度。来会的菩萨都要到无量世界,去示现这八相成道的佛。
    “舍兜率”,是从兜率天下降。兜率是欲界的第四天,但特殊的是有兜率内院,弥勒大士是在兜率内院说法。“降王宫”,《因果经》说:摩耶夫人看见菩萨乘着六牙白象从空中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可以从腹外仍可看见菩萨在腹中的情况。《涅槃经》说:从母摩耶而生,生下来自己就行走七步,并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净影疏》说这是于十方周行七步,表示什么呢?表示大丈夫奋迅之力。“唯我独尊”,这个“我”字不是有我相的这个我,是离相的真我。“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是第四相。《魏译》说得很详细,释迦牟尼佛看见老人、病人、死人,看见这些,于是乎决定出家,舍弃眷属,骑着白马越城出去,出家学道后在树下苦行了六年,一天只吃一麻一麦(一颗庄稼)。我们看到画着一个人端坐,象是包了一层皮的骷髅,那就是太子苦行学道的像。
    “作斯示现。顺世间故”。所以这一切都是示现。上述降胎王宫,出家修道等等,都是为了随顺世间而作的示现。《法华寿量品》中佛说:我实在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因见众生乐于小法,智德很薄,垢障很重,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大法他不能接受,所以为了这种人,我就示现少年出家,后来成佛了。可是我实在是成佛以来久远久远无量无边那由他劫。我一直都是用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为了教化,只好示现刚成佛啊。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魔”是魔罗的略称,翻译为障碍,能给修道的人作障碍;又翻为杀者,他是破坏人行善,使人放逸,断人的慧命,所以翻为杀者,又翻为恶者,因他有很多的爱欲。魔有四种,《净影疏》讲:一个是烦恼魔,贪嗔等烦恼这都是魔。第二是阴魔,色受想行识这都是魔。第三是死魔,破坏人的命根。第四是天魔,专门破坏别人行善。经中所说的魔就是天魔。《婆沙论》:菩萨在树下的时候,魔现了很多美女来诱惑,但这些魔女一走到菩萨跟前,自然变得非常丑陋,她幻化的那种冶容艳色,媚态淫姿都不见了;后来发动魔军武力相迫,放箭投石,种种武器,来相逼害,谁知菩萨觉察后立即入定,这些兵仗在佛身前,自然停在空中,尖端变成莲花。《大智度论》:“菩萨智慧力故,大破魔军。”魔无所施其伎呀,就败退了。所以佛降伏了这些魔军之后,当时魔王问佛,你有什么功德,有这么大本领?佛说地神乃知。问地神哪,地神说:我们这个地球上没有一块土地不是菩萨为众生流血舍生命的地方。地神作了证明。由上可见菩萨不是以神通战胜魔军,而是以定慧之力,降伏魔怨。这是第五相,降魔。怨就是怨家。
    “得微妙法。成最正觉”是第六相,成道。《维摩诘经》说:“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解释微妙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实际的理体,当人的自性和佛的知见妙理,这不是语言和分别心所能知。《净影疏》:“理是妙法”,指出“妙法”就是理体。由于显现了这个本体,所以成正觉。所以“得微妙法”就是证得了理体。入了佛的知见,究竟了菩提,所以成正觉。这就是成道了。“成最正觉”,遵崇佛的觉悟是无上圆满究竟的,所以称之为最。《释迦谱》说:“得无上真正之道,为最正觉”。“成最正觉”,也就是究竟成佛。
“天人归仰。请转珐輪”是第七相,转珐輪。佛之出兴于世是大事因缘哪,这个因缘最主要的是度众生啊,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哪,所以在八相成道之中转珐輪是一个核心。这些诸大菩萨到十方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主要是要在十方世界去转妙珐輪。因此在文中这一段最长,从“天人归仰。请转珐輪”一直到最后第八相“而现灭度”以前止,这中间很长一段都是第七相的内容。
    “天人”呢,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天中所生的人。“归”是归依,仰是仰慕。天人都恭敬归依世尊,请佛转珐輪。据《大智度论》: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卅五天没有在印度说法(世尊成佛之后,头三个七天里在天宫大说《华严经》。但是这些个声闻缘觉乘的弟子,如聋如盲,没有领会)。一直到五个七,佛自己就说:“我法甚深,难解难知。”阿罗汉弟子都不能知,一般众生更是无法知了。一切众生为世法所缚所著(缚是捆住,著就是粘著),没有能够理解的。那么还不如涅槃吧!这个时候诸菩萨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请求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转珐輪。佛就默然受请,先说小乘法。《法华经》也有同样的记载。
    “转珐輪”。《法华文句》解释说:“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珐輪。”诸佛心中有化他的法,也就是化众生的法。把佛这个法传到众生的心里边去,这就叫转珐輪。把佛心中的法传入到众生的心中,也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就是“转”字的含义。嘉祥大师说:“自我至彼,故称为转。”从我到对方,所以叫做转。“天人归仰,请转珐輪”,是大教的缘起。世尊受请转妙珐輪,这是第七相。底下就是转珐輪的内容了。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因为世尊的佛的说法,所谓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说时说,默时也说,不但有情说,无情也说,所以这个法音就不可以只体会是佛菩萨现出身像,演说经教是法音。应知“百草头上祖师意”,无情的百草头上也在说法,这个就是法音的广意。“世间”呢,世间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世尊接受了菩萨、天人的请求,广演一代时教,有大乘小乘、权法实法、偏圆种种的法,都是转珐輪。因为众生根机不一样,根机的成熟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先说小乘,然后慢慢地就小向大,呵斥小乘是焦芽败种,赞叹大乘,说大乘法。先说权法,如何证阿罗汉,证缘觉,如何去行菩萨道,后说实法,说《法华经》,开权显实,最终目的全是要成佛的。《法华》是圆教了,净土宗也是圆教。世尊说一切法来觉醒三界一切众生,法法都是应病之药,都是为使众生觉悟。“诸世间”就是三界。恒演妙法,普令觉悟,就是“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破烦恼城。坏诸欲堑”。烦恼就是这十样东西: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这十种称为十烦恼。天台宗就讲得更深一点,就以见思、尘沙、无明这三种惑称为三烦恼。我们这些烦恼都要破除。《智度论》说得很好,烦恼是什么呢?“能令心烦,能作恼故”。你高兴,兴奋欲狂也都是烦恼啊。“城”呢,指的是城堡,堡垒。佛演说妙音,就是摧破众生身心里烦恼的堡垒。“坏诸欲堑”。食欲色欲都是欲,其中严重是色欲。《甄解》说“爱欲是诸苦之本”。《净影疏》说:“爱欲之心深而难越。”佛说“爱”是最可怕,最不好办。如果世间还有另外一件事和爱欲同等地难办,那一切众生就不能成道。一切众生都因爱欲成为生死之本,若再有一件事情同样严重难破,那众生就没有出头之日了。“堑”就是护城河。爱欲象洪流,众生漂溺其中,头出头没,不容易度脱,就把它说成是欲堑。除舍爱欲之心就是破坏欲堑。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嘉祥大师说:消除迷惑与垢污就叫做“洗濯”。前节所述的十烦恼与三烦恼,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应该消除的迷垢。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可是一念迷妄,堕于无明。一面明镜,镜面全是污垢,不显本有的照用,所以首应去污,这就是“洗濯垢污”。去污的妙剂是“无相之解”。这完全不是佛学家的知解。古云“知解门开,则悟门塞”。《首楞严经》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离见,斯即涅槃真净。”存在知见相的知见(有能知的我,与所知的内容,有能有所,就不是离相),这就是无明的根本。这是又在镜面上污墨,不是去污。要有离见的解,才真解了如来真实义,才能恢复镜子(众生心地)的本明。这个明,嘉祥大师叫做“无漏之明”。漏就是烦恼,离开了烦恼垢染的本明,叫做“清白”。所以消除烦恼迷惑,以离相的慧解,恢复本来离垢的光明,叫做“洗濯垢污,显明清白”。《甄解》说:“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是澍雨德。”象下雨一样,雨后树木房子等等都干净了,显露了清白的本体。众生怎么洗濯?那只有明自本心见自本性,真正认识本体才是显明清白。如果融会禅宗,“洗濯垢污”就是百丈禅师所说的“迥脱根尘”,迥然超脱了六根六尘。“显明清白”就是“灵光独耀”,这个光不是世间凡俗的光,是灵明不可思议的光。“独耀”。独,就不二,不与万法作对,没有对立面。一有相对的就陷入矛盾之中。“独耀”就是“不与万法为侣”。会合净土宗,“都摄六根”就是“洗濯垢污”;“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就是“显明清白”。
转珐輪这段经文首先指出破烦恼,除欲堑,洗垢污,显清白。这四句,实在是关键。一切大菩萨都是从这些地方走过来的,所以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现在有的人,自己还带着种种烦恼垢污,也并没有真实明心见性,只是想成名成家,当佛学大师,座下多少弟子,种种受人恭敬。这些都是垢污。要离开这些,发起真实利他的心。自己不觉悟,就不能觉醒别人,这一点是应该深思的。
    “调众生。宣妙理”。调是调和。宣是宣示。妙理,就是实相的理体,也就是《法华经》所说的佛知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这是宣妙理。要让一切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就是调众生。
    “贮功德。示福田”。备具多德就是“贮功德”。这些大菩萨都有种种的功德,就可以给众生当福田。“福田”者,就是种福的田(种稻的田叫稻田,种福的田称为福田)。所贮功德示现于外,接受众生供养,让众生造福,叫作示福田。《俱舍论》有四个福田:一趣田。趣是畜生,现在很多外国人爱护动物。你爱护众生啊,众生欢喜诸佛欢喜。第二个是苦田。一切贫穷困苦的人,我们去救济,这些人都可以给我们当福田。第三是恩田。父母师长等对我们有恩,我们在父母身边行孝,就是种恩田。第四是德田。小乘大乘一切贤圣都是福田。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众生有种种病啊。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种法,也就是八万四千种药。应病与药,药是喻如来的妙法,病是喻众生的苦。所以《涅槃经》说:“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三苦”有两说:㈠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1)这个事它本身就是苦的,是苦苦。(2)这个事本身你是可喜的,但一旦破坏了,你难过了。你有个很好的电视机,天天要看,一天被人砸掉了,你就很难过,这是坏苦。(3)行苦,因一切都在迁变、转化,无有停息,而生苦恼。㈡嘉祥大师:三苦是三有之苦(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三苦是指三界众生的生死之苦。这两种说法都对。但是嘉祥大师的解释很合净土宗的宗旨。净土宗的特点是使众生即身出离生死苦海。别的法门要出三界须断见思惑,达到阿罗汉的水平。现在世界上找个能证初果的人都很难得,何况是阿罗汉。只有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断尽见思惑出三界是竖出)。这是带惑往生,带业往生,不是叫你断惑,所以这个是最突出之处。所以用净土法门信愿持名的无上醍醐妙药,来普救众生沉沦三界生死苦海的厄难,叫做“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升灌顶阶”。以下一共六句,所谈是密法。“密”字是指法门奥密幽深,不是保密、秘密的意思。显教密宗互为表里,好像人手,显是手背,密是手心,握拳时手心就看不见了。目前有些佛教徒把显密对立起来,这是很片面的。至于净土宗,先师夏老曾说:“净土宗是密教显说”。也就是说,净土宗就是明显宣说的密法。密宗要义:“如实知自心”,即本品中“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自己的妙明真心。又“方便为究竟”,正是本经宗旨,以信愿持名的方便妙法,普令众生顿超生死苦海,普惠“真实之利”。净宗持念的万德洪名——阿弥陀佛,即是密宗秘密庄严心所流现的真言(咒)。来会的大菩萨都曾受无上灌顶,都能教导大乘行者,充当金刚阿阇黎,足证会中圣众都是显密圆通的大菩萨,也表净密二宗,本来不二。
“升灌顶阶”。印度古代,国王要即位的时候,取四大海的水在王的头上灌,表示他就要登位了。密法也相同。举行灌顶法式简说有两种:㈠结缘灌顶。你来求法,引你到灌顶的坛里,教给你本尊的手印、咒语,以后你就有了资格去修习所传的法,这叫做结缘灌顶(很多密宗的书皮上印着“未经灌顶不许翻阅”。这就是说你没有得到本法灌顶,这个经典或法本你不能看。其中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只是为了慎重)。㈡受职灌顶。如法修行的人,得了密法灌顶,严持戒律,精进修持,积久功深,智慧开发,可以为人师表充当金刚上师,于是对他进行受职灌顶,授与金刚阿阇黎职位,然后才是如法的上师(现在许多人都不很如法。没有亲自得到自己上师的允许,自作主张去传徒弟)。在受职与结缘之间还有四种灌顶:㈠瓶灌。㈡密灌。㈢慧灌。㈣大手印灌。接受这四种灌顶都需要受密戒。有人不受戒就修法,实在是欲升反降。灌顶还有初位与后位之分,前面说的是初位,后位就不同了。在《秘藏记》里头,初地到十地菩萨,乃至到等觉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了正式要证入佛果,要成佛的时候,诸佛以大悲水为他灌顶,他自己就自然圆满证入佛果了。现在来会的这些菩萨多是位后的普贤,是从果向因,是佛的示现,所以他们当然受过后位灌顶——成佛的灌顶。至于还是初地到等觉位的菩萨,也都须受这个灌顶。“升灌顶阶”正指这两类菩萨都须经过后位灌顶。
    “授菩提记”。佛对于发大菩提心的众生,给他授记,也就是预告将来一定作佛,作这样的悬记,称为授记。授记就是宣说当来的果,使你知道你因地的修行的殊胜希有,巩固得记人的信心和修持,让他知道现在种的是菩提因,当来一定得菩提果。“授菩提记”表示会中大士都是得过佛授记的,都当得佛果;并且也表示这些菩萨也给众生授记作佛,因为他们能在十方世界示现成佛,给无量众生授记。
    “为教菩萨。作阿阇黎”。阿阇黎翻为轨范师。密宗称为金刚阿阇黎, 因为密教的阿阇黎,代表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就是普贤大士的示现,永为密教初祖。这些大士德遵普贤,普贤化身金刚萨埵,所以现在这些德遵普贤的圣众也教导其他菩萨去充当阿阇黎。
    “常习相应无边诸行”。彼此能相契相合称为相应。比方说,你所观的境和你的智慧相应,叫做“境智相应”。你能理解“五蕴皆空”,这属于智慧,若你真把所对的境看成空了,境跟智就一致了,就相应了。反过来看,你说我照见皆空了,可是奖金少了一点马上就不高兴,你这个境一点也不空啊。密宗特点是三密相应,所以密宗也称为相应宗。修密所以能即身成佛,就是让众生的三业顿同如来的三密。如来有身密语密意密;众生有三业,身业口业意业。密法的特殊方便之处,是使众生的三业顿然相同于佛的三密。身,结印;口,持诵真言;心中所缘的是般若。能这样三密齐修的人很不易得。那从一个密下手也可以,这也就是净土宗的道理。你就念一句佛号,就是从一个语密下手,也能相应,也能即生成佛。但当你成佛的时候其它两密也自然相应。
“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善根者,指的是自己身口意三业所行的善,这一切善,坚固而不可拔,叫做根。再一个含义,它能够出生妙果。因为修了善,还能出生其它的善,还能结出很好的妙果。例如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有福能生般若光。因为善事引善事,能出生余善,又能结果,所以叫做根。善根有深固、生善与结果之义。所结的果,应该辛勤培育,使它们成熟,才是圆满。所以会中诸圣都在帮助其他十方无量无边菩萨,去成熟他们无量无边的善根,使之圆满成就。于是无量诸佛对于会中这些大菩萨共同护念(保护和忆念)。《净影疏》说:护念我们,让恶事自然远离,善事自然增长。会中大士护持一切菩萨的善根,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让他们遵修普贤之德。
【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譬善幻师。现众异相。于彼相中。实无可得。此诸菩萨亦复如是。通诸法性。达众生相。供养诸佛。开导群生。化现其身。犹如电光。】
“诸佛刹中。皆能示现”。这一切大菩萨在一切的国土都能示现种种应身与化身,如同一个很善巧的幻师,幻现种种不同的像。印度有很多幻师,最近还有。我碰见一个英国老传教士,她告诉我一件奇事,和中国《聊斋》偷桃这一篇所说的一样。一个人把绳子扔到天空中,绳子就挂在天上,一个人就爬绳子,爬上天了。这人屡次表演,轰动了许多人,就有人用电影机来拍摄全部过程。洗出一看,才发现那个人一直在地面上静坐,根本没动。因为看的人有意识,他就用催眠术催眠了,所以就看见这个人上天了。电影机它无心,不受催眠,它照出来的底片是真实情况,那个人坐在地面没动,所以这是幻术。再举一例:六十年前,东安市场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有很多楼,楼下有个杂耍场,有种种杂技表演。有一天,有一个人在茶馆楼上坐在一个靠窗的座位喝茶,他看见杂耍中正在变戏法(魔术表演)。他很纳闷,为什么观看的人这样全神贯注并感觉惊奇,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精彩之处。等一会,表演完了,很多人上来喝茶,大家交口啧啧,称奇赞叹,他们纷纷说“真奇怪,今天把牛硬拽到坛子里头去了。”这个楼上的人说:“哪有这个事,我亲眼看见他把个蛤蟆放到坛子里。”这个楼上的人没有被催眠,那么,他就看见实际是个蛤蟆。但被催眠的人看见的是个牛到了坛子里去,精彩得不得了。这就是幻术。这种譬喻说明:这些大士在诸佛刹中都能示现,就好像幻术师一样,能够现种种的异相,但“于彼相中。实无可得”。《宝积经》:“如幻师作幻,自于幻不迷。”幻师在那变幻国王大臣,宫殿园林,别人误认是真的,他自己明知是自己的幻术,是虚妄的,当然不会著迷。会中大士在十方世界示现种种身,示现八相成道,普度无量无边众生,这是“终日度生”;了知这一切皆是幻象,“知幻即离”,所以“实无可得”,这是“终日无度”。不落两边,从容中道,“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通诸法性”是照真,“达众生相”是达俗。所以我们常常说修行的人要照真达俗,既要照到真体,又要通达俗谛,要度众生啊。众生是俗谛,所以要“达众生相”。但只是度生,不能离相,于是堕在有为法中,不能使广大众生得真实之利,自己所得只是有为功德,所以要“通诸法性”。法性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实际等等。以上提过的佛性和法性本质上没有分别,我们通常把佛性说在有情方面,有情、含灵、众生都有佛性,我们不说砖头、瓦块、桌子、板凳有佛性,因为它是无情的,至于法性,通于有情无情两方面。法性和佛性本无分别,只是在使用习惯上有所区别而已。《起信论》的注解上说:“法性者,……通与一切法为性。”这就是说一切法的本性叫做法性。所以不管是有情是无情,所有的这一切它的本性都是法性。据《大乘义章》与《唯识述记》,性即是体,“一切法体,故名法性”。法性即是实相,即是真如。华严宗认为真如有不变随缘两个意思:它随缘,所以能够变成一切法,变成种种的内容;又因为它不变,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虽随缘变染变净,有情无情一切万物种种差别之法,可是它的本性不失,所以一切六趣的众生,蚂蚁苍蝇,油锅剑树中的罪人,他们的真如不失不变。因为真如不变随缘,所以入了油锅,上了刀山;但是他真如本性不失,故随缘而不变。就好象水可随缘变成波;变成波,它的本性仍是水。法性、真如,本来是纯善无杂,但是因缘会合变染变净,例如秽土净土,就有了差别。所以这个“通诸法性”就是要通达随缘不变的实相,“达众生相”就是了达不变随缘而显现的种种差别相。《会疏》:菩萨有两种智慧,能作为一切修行的根本。一种是“如理智”。它就是照见诸法的本性是“不一不异”,不是“一”也不是“异”。例如水,说它是一,可是它能生出千差万别的波;说它是异,可是千姿百态的波,彼此本无差别,只是同体的水。所以在差别没有差别,在没有差别中又出生无量差别。总之是不落两边,所以是“不一不异”。同时也是“不生不灭”。波生水中,但全体仍然是水,所以是无生;波灭也只是回归本体,并不是断灭,所以是不灭。能照见种种诸法不一不异、不生不灭的本性,就叫做“通诸法性”。再有,“如量智”。如理智是如本体的智,如量就有了数量,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叫“如量智”。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若不通达众生病况,就不能开出对症的药方。众生有种种差别,有种种病,这些差别相都能了知,就是“如量智”,也即是“达众生相”,也就是掌握病人的病情。“通诸法性”是所用诸药的药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能治病救人。
    “供养诸佛。开导群生”。上面是照真达俗,底下就是上供下度。我们修行要上供诸佛,下度众生。供养:㈠财供养,香花、饮食、药物,等等。㈡法供养,拿身体、头目脑髓去供养,不如以法来供养。一切供养以法供养是最殊胜。什么是法供养?如说去修行,就是依佛的教导去利益众生和提高自他觉悟。
“开导群生”。“开”,开化。“导”,导引。“群生”即众生。《华严普贤行愿品》说:“若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由此可见,“开导群生”,令众生欢喜,诸佛就欢喜,也就成就了对佛的供养。我们以殊胜的净土法门教导众生,正是遵佛开示,惠予众生真实之利,正是无上的法供养;并在下度众生之中,有上宏圣教之功。随顺众生,发菩提心,究竟果觉。
    会中菩萨具如理智,所以“通诸法性”;又有如量智,所以“达众生相”,于是化现其身,遍诸佛刹,上供诸佛,下导众生,广作饶益,如大幻师,示现种种幻相,上供下度,虽作种种示现,但以通达法性,深契诸法平等,无有差别,故于相中心无所著。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大士化现他的身体,快如天上闪电。观音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能于一念之间普至十方国土,行动之速就跟打闪一样,上供下度,平等普照。《会疏》说电光有四个含义:㈠是快。菩萨能应众生心念立即感赴。㈡能破众生的黑暗。众生愚痴不明白就是黑暗,佛法如电光,能破众生心中黑暗。㈢不住。菩萨又能化无量的身,到无量的国土去,如空中一个闪电,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㈣无分别。如电光照物,平等普照,没有爱憎取舍。所以用电光来譬喻大士们的化现。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入空无相无愿法门。善立方便。显示三乘。于此中下。而现灭度。】
    “裂魔见网。解诸缠缚”。“裂”就是破裂。“魔”的含义呢,《智度论》说“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叫做魔。夺掉人的慧命,一个人生起正信的心,这是他的慧命的开始,但魔给破坏了。慧命的重要比生命不知超过多少万倍,魔就是夺走这个慧命,破坏你修道法做功德种种善行的根本,所以叫做魔。“见”,广义说,凡夫心中所起的都是见;狭义说,决定性的见解叫做见,人们常说的“见”是指后者。你有一个固定的看法,你看什么东西都是这样,像是戴了一副有色眼镜,戴了红的眼镜,看什么都是红的。所有的凡夫都离不开常见、断见这两种见。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断了,没有了,这叫做断见,这是错误的。我修的升了天了,永远不死了,这个肉身成了金身,永远不坏了,这是常见,也是错误的。断常二见叫做边见,边见是矛盾的一方面。断常是一对矛盾,断是一边,常是一边,凡夫不落“断”边,就落在“常”这一边。边见是十种见惑之一,都是邪见。一个人成见过深,如人体内长成骨刺,行动不便,十分有害,这样的成见就叫见刺。邪见很多,就叫见林,身陷林中,不易出离。种种邪见错综交织,形同蛛网,就叫见网,令人难脱,所以也叫邪见网、魔见网。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舍”,首要舍见。要舍弃一切邪见、一切分别,这就是“裂魔见网”。但古云舍身容易舍见难。直须猛追大势至菩萨,单提一句圣号,净念相继,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才能透脱魔见网。“解诸缠缚”。据《净影疏》,一切烦恼结都是缠缚。菩萨化现十方,教化众生,断离烦恼,叫做“解诸缠缚”。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声闻”是佛的小乘弟子,闻佛所说苦集灭道四谛教法等(声)解悟其中妙理,断除见惑与思惑,出离分段生死(生死苦海),证入罗汉果位。“辟支佛”,辟支是梵语,翻为因缘,“佛”是觉者,所以旧译是缘觉,新译是独觉。观十二因缘法,得觉悟的叫做缘觉。观风吹树动、叶落花飞的外境而成道的叫做独觉。他们虽是中乘法中的圣位,但沉空滞寂,未能发起平等普度无量众生、齐趋无上佛果的大心。会中诸大士,善巧方便,随机度生,能示现声闻辟支佛教化众生,而离声闻辟支佛之相,所以远超二乘。
    “入空无相无愿法门”。综合《净影疏》与《大智度论》:“观诸法空,是名空。”一切法皆空啊。所以《心经》讲无色声香味触法,一直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无呀、空啊。所以诸法都是空,这就叫做空门。《空转》的意思就是,这个空的含义转化为无相。空中无相可得,不可取相,这是无相法门。无相就不应有所作为。无相之中就没有相可取,也就远离了能取,能所之相都不可得,还有什么可作?这是无作门(即无愿门)。一有作就是三界的生因,既然无作就远离三界生因。
    《大智度论》有个好譬喻,譬如一个城,有三个门(假定北京有三个门,你一个人决不可能从三个门同时进城。要进西直门,你从西直门进。不可能你一人从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同时进城),从一门就进来了。进了门,城是什么?城就是涅槃。我们大家要知道,这是选佛场,我们都要成佛,要证涅槃,不是当个方丈,作个大法师,成一个了不起的佛学家而已,我们要进涅槃城。这个城有三个门,空、无相、无愿。《大智度论》说:一个人进了空门,不但诸法皆空,他也不见空相,也不停住在空上,他从这个空门进来了。倘若入门时,见有一个空相,就在空相上有所取,有所著,在空上停滞,这个空门就堵塞,不能进入了。所以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要知道,往往不是没有人能够入门,但刚一进去门就堵塞了,非常可惜。这个人就没有从空门进来。你抓住个空相,堵住了。如果这时去掉空相,这就是无相门。不但一切可见之相都除了,连空相也除了。你真的无相了,那你就从无相门进来了。可是呢,“若于无相相,心著生戏论”。无相本来是无相,你这一执著,无相也就成了一个相。这个相就是无相的相,叫它无相相。心一执著就生出戏论(错误的乃至无用的见解言论称为戏论),无相门也就堵塞,不能进城了。这个时候你把无相之相也除了,在无相里面,没有什么是可作的,这就直入无作门了。所以不是一个人一身从三门入,是有三个门可以随宜而入。这就叫“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善立方便。显示三乘”。“方便”,前面的解释不再重复。现在引《法华义疏》:“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方便就是善巧的名字,所以我们常常连在一块儿说,方便善巧。这个人很善于说法,很巧妙地能够救度众生,这称为善巧。善巧就是智慧的应用。从智慧本体显出的作用叫做方便。《涅槃经》:“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我们以大智慧为本,随宜来建立法门,应机说法,随缘救度,这是方便,它很重要,是众生的父。《会疏》说,方便有两种:㈠“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对“空”有深解了,了达了,开解了这个空,对于空不是很浅地解释理解,但不取空相,也不证空。有很多他就是渐法,若在途中有所取证,那么,他就慢了,他在这个地方就停顿下来。所以对于一切都不取证,直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打个譬喻,你坐电梯,你一下子,你中途一切地方都不停,直上二百层摩天楼的屋顶,就是直趋无上正等正觉。㈡因实相妙理极深极妙,众生水平太低,无法相信与接受,所以需要方便诱导。这个“诱”字,最善巧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先以欲钩牵,后令入正道”。众生所需是欲,以此为钩来牵引众生,就是方便,而其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入正道。所以这一些方便,就是用种种的方法方便,最突出是鱼篮观音。常见的画像:一个极美的少女,手拿竹篮,篮里一条鱼,所以称为鱼篮观音,这是观音的化现。一个渔村,有一天来了一个极美的女人,跟他们一起打鱼,许多青年男子向她求婚。她说:这么多人,我嫁你们谁呀?这本《心经》你们拿去念,明天谁能背,就嫁给谁。第二天有很多人都能背,于是把《普门品》发给能背的人,“三天你们谁能背《普门品》,就嫁给谁”。三天之后有七个人能背,当然还不行,于是给出《法华经》。几天之后,只有一个人能背,这个人姓马。就结婚哪,洞房花烛,正在刚刚喜宴之中,新娘子不舒服,一下死了。大家很懊丧。一年后,来了个和尚,大家还在议论这个事。和尚说:你们怎么这么愚痴呀,那是观世音菩萨来救度你们。你们这一方该有难,观音菩萨教你们读经消灾呀。大家不信,就打开棺材检验,打开一看,棺材是空的。这就流传鱼篮观音,马郎妇。为解释“方便诱引”,举了这个例。方便之德是非常广大,对于他本来不能信受的人,使他信受;本来得不到救度的人,得到救度了,这是大慈悲大智慧到极点的流露。若没有大悲,不肯这样用心;若没有大智,想不出应机施教的办法。所以“方便”是菩萨的父亲。以种种的诱引让众生渐悟而得度,这就称为善立方便,善巧地建立了方便度生的方法。
“显示三乘”。三乘就是罗汉乘、辟支佛乘、菩萨乘。《法华譬喻品》:如来能给一切众生一佛乘,当来都成佛的法,但不是所有的众生都能接受。所以说到《法华》,最后最后,说法四十九年培养教育,还要有五千人退席呀,不能信受啊。所以诸佛就以这个方便之力,一个一佛乘说成是三,有罗汉哪、辟支佛呀、菩萨呀,这三乘。《法华》的火宅喻:有个大长者,看见自己的儿子在火宅之中,就告诉他们:大火烧身了,你们快出来呀。可是诸子贪玩,不肯出来。长者想出个方便的办法,就说:外头有羊车、鹿车、牛车,好玩极了,你们出来吧。这些孩子就跑出来了。跑出来一看,就不至于在火宅里烧死了。给他们的是什么呢?给他们的是每人一辆大白牛车,超出他们的想象,人人都乘大白牛车,都成佛。这就显出“善立方便,显示三乘”的含义。所以这些诸大在家菩萨、出家菩萨具有这样的盛德,来参加这个法会,来听释迦牟尼佛说《无量寿经》,因此我们对于这个经也就知道珍重了。(以上是第七相转珐輪)
    “于此中下。而现灭度”。三乘法有上有中有下,对于中根下根的人才示现灭度。这个现灭度般涅槃是第八相(八相成道的第八)。灭度是涅槃两个字的旧译(唐朝后来译为圆寂)。“灭度”,灭生死的因果,度生死的瀑流。此岸是生死,中流是烦恼,彼岸是涅槃。度过了烦恼的瀑流,登上了彼岸,这是灭度的含义。《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灭了烦恼是涅槃,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离开三界一切有是涅槃。“圆寂”怎么讲呢?《贤首心经略疏》说:“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曰寂。”《甄解》说:“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本体穷尽了真性,没有任何间隔模糊与欠缺,称性尽性,这叫“体穷真性”。“妙绝相累”,除绝了一切相的累赘,一切相不能给我添麻烦了。由于本体微妙绝伦,不为一切相所累,所以叫做“寂”。示现灭度是应中下的根机。《法华寿量品》:“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若是上根,如来本没有去来,哪里有生死!上智之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世尊双林入灭,只是示现。会中大士宏化十方也都为中下,示现灭度。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无生无灭诸三摩地”。“三摩地”旧称三昧,翻为正定、正心行处。善心正心为定慧所摄,安住一处,叫做三昧。种种三昧,各有名称,“无生无灭三摩地”,“三摩地”是通名,“无生无灭”是别名。《小品般若经》中,萨陀波仑菩萨于闻说般若时,即在原座上,得“诸法无生三昧、诸法无灭三昧”等等六百万三昧门。三昧众多,所以说“诸三摩地”。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叫做王三昧。
    “及得一切陀罗尼门”。“陀罗尼”翻为总持、能持、能遮。能持就是他能够维持、保持住种种的善法,不让它散失。好象一个完整的碗,倒进了茶水,把茶保持住。碗要是裂了口,茶就漏了,就不行了。所以陀罗尼的意思,一个是能持善法,另一个是能遮恶法,就是消除抵制不好的东西,要是动了恶念,想要做坏事,陀罗尼有遮止的力量,能够使你做不成。所以得了陀罗尼,你的功德能够继续,保持不失;反之,要想做坏的事情,能防止你不去做,这就是陀罗尼的殊胜的地方。《大智度论》讲,你入了正定来修行,久了之后成陀罗尼。这些三昧更加上诸法实相的智慧,一起生出陀罗尼。三昧加上诸法实相智慧就出生陀罗尼,所以陀罗尼比三昧殊胜。三昧是心相应法,陀罗尼是心不相应法。什么叫相应法呢?就是你必须是一心专注,比如入定,你要摄心入了某一个禅定,这时才能出现三昧中的境界。“三昧”就是相应法。陀罗尼不是这样,你在生气,骂人,心里在烦恼,可是这个陀罗尼中所有的功德依然存在,你不失。所以一证到陀罗尼这事就好办了。还有,“三昧”你今生得到了,往往来生就没有了。陀罗尼就不是这样,你今生一得,多少生永得。所以陀罗尼两个特点:㈠虽在烦恼之中,陀罗尼的功德不失。㈡陀罗尼一得永得,多生不失。
    “随时悟入华严三昧”。“悟入”,“入”就是常说的入定出定的入字。前已说明入三昧是由于定力与智慧,现入此三昧主要靠智慧,所以叫做“悟入”。“随时”等于随念,要入就入,想入就入,中间不须有过程(一般入定,端坐,澄心,不使妄动,慢慢地专一清净,达到定中境界,中间有过程),所以不经历时间。随着自己心愿,一念动就能入,所以说是“随时悟入”。“华严三昧”,全称应该是“佛华严三昧”。这个三昧是以一真法界作为本体。没有对待,平等不二,所以叫做“一”;真实无妄,所以叫做“真”;融摄一切万法,叫做“法界”,就是诸佛的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所以叫做一真法界,是一部《华严经》最极玄妙的理体。一真法界融摄万法,万法都是因缘所生,从缘而起,所以有无穷无尽的缘起,就出现无尽的国土、无尽的众生、无尽的事相。这些事事物物,乃至一一微尘,都从一真法界缘起所现,所以各各都是一真法界,于此了解,就依此胜妙之解生起种种胜行,来庄严自己的佛果,叫做华严。以一真法界为本体,为宗趣,为归尚,专心修习,达到一心,叫做“华严三昧”。菩萨万行如华,拿来庄严佛果,就叫做“华严”。《净影疏》说,这一个三昧,统摄法界的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法界记》说,“华”是菩萨的万行。华会结果。“严”,诸行成就,果实圆满,始觉与本觉相契相应,垢障永远消除,所证理体圆满。“三昧”,“理智无二…能所斯绝”。本体与智慧如一,像珠发光,发光是珠本体所生,光所照到的,首先仍是照到珠的本体。所以珠子喻本体,珠光喻智慧,它们不是两件事。理和智也是如此,也没有二,就跟珠子和珠子的光一样。“交彻熔融”,光从珠生,所以光在珠中;因光珠显,所以珠在光中。此两者理体与智慧不是两物,何来能所彼此的分别。达到一真法界,一切都不二。《合赞》说,“法界唯心,名佛华严。”这是他特殊的见解。“法界”指一真法界。他说“法界唯心”,一真法界就是每人你自己的本心。所以对于自心能如实了知,就是华严三昧。一真法界就是真心。
     “具足总持百千三昧”。总持就是陀罗尼。陀罗尼有四种:㈠法陀罗尼,于佛的教法都能够记住不忘。㈡义陀罗尼,于诸法的深义、真实之义都能够总持不忘。㈢咒陀罗尼,于咒能够不忘。㈣忍陀罗尼,安住于诸法实相叫做忍,得了这个陀罗尼就安住于佛的实相而不动摇,而不忘失。所以持忍,称为忍陀罗尼。安住于实相,实禅密净三宗共同的无上殊胜境界。“百千三昧”,为什么要百千三昧?《会疏》解释,你要给大众救穷,就必须有种种技术、原料、资金、厂地等等准备。穷人太多太穷,需要得也太多,你为大众拔掉苦根,就要有种种的办法和条件,才能实现除贫的愿望,所以菩萨要百千种三昧。具有所有的三昧,叫做具足百千三昧。三昧久修就出生陀罗尼,就是总持。所以经中大士“具足总持百千三昧”,这两种都具足了。
【住深禅定。悉睹无量诸佛。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得佛辩才。住普贤行。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住深禅定”,依《会疏》意:所住的禅定是微深幽玄。微是微妙 ,深是深广,幽是幽奥,玄是玄妙。不是二乘阿罗汉哪、辟支佛呀、初心的菩萨所能办得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叫做深禅定。《甄解》,在《唐译》这一句是“一切种甚深禅定”。“一切种”就是一切种智的简称,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阿罗汉的智慧,称为一切智。菩萨的智慧,称为道种智。佛的智慧,称为一切种智)。佛智慧的甚深禅定,是全理之事,是全部的理体的事情,是如来全部理体所成的事相,所成的禅定,所以很深很深。这是理定,不是事定。
“悉睹无量诸佛”。住定是寂,睹佛是照。入浅禅定,定中就不能生起照用,内心一动,就失禅定,“寂”与“照”互相妨碍。但现是甚深禅定,是如来智慧的禅定,所以理与事不相妨碍,寂同照可以同时。所以在深禅定之中,能见无量诸佛。
    弥陀“定中供佛”大愿:十方的菩萨,听到弥陀名字,都可得到种种三昧同总持,“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供佛自然会见佛,所以定中供佛与此处的住定见佛互相呼应。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这“一念”指的是时间。这个时间的长短,有四个说法。为了简单好记,现采取《智度论》与《探玄记》的说法:一念是一个刹那。一弹指就有六十个刹那。一刹那里头,《仁王经》说,有九百个生灭。“一念顷”就是一念所经历的时间,就是一刹那,就是一弹指里头的六十分之一。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已经游了一切国土,所以打破了常识的时间概念。
    以上正是《华严经》延促同时事事无碍境界。“延”是长的时间,“促”是短时。一小时有三千六百秒,这是常识;要说一秒里头三千六百小时,大家就说你是白痴。殊不知这正是华严境界。局部可以包括全体。现代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说:“时间是由于人类的错觉”。爱因斯坦说由于错觉,我们说是由于妄想。由于一念妄动嘛,所以才有无明,所以才有了世间,才有时、空、世界。世就是时间,界就是空间。这一切色本来就是空,空本来就是色。这一切对立起来了,都是由于一念妄动。
    “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正同阿弥陀佛的十一愿吻合。愿文是:“于一念顷”,“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那由他是亿),周遍巡历供养诸佛”。遍到无量佛土去礼供诸佛,要做的佛事很多,所需的时间很长,都在介尔一念刹那之间全部圆满,显示往生极乐的人,与本经会中诸大菩萨都是华严境界。会中大士悟入华严三昧,自然时时是华严不可思议境界,处处是事事无碍玄门。一念万年,以刹那之间完毕所需多劫的时间;因一念的动,就圆满广大无边的胜行,前者是延促同时,后者是一多相即。一念是一,供养无量诸佛是多,无量无边的“多”,在一念间摄无不尽,可证一中有多,一多相即,都是华严事事无碍的玄妙。
    “得佛辩才”。嘉祥师说:“疾速应机名辩。”很快就能够对应问者或听者的根机,来做最适合的启发与开导,这个叫做辩。《会疏》说:“言音开惑为辩,随机巧妙为才。”所说的话能够开脱解除人的疑惑,使人从迷乱困惑当中清醒悟解,叫做辩。能随人的根机,并能灵活巧妙针对他的根机,使听者心悦诚服,乐于接受,种种方便善巧,都是圣智所流现,所以称为“佛辩才”。《净影疏》说:得了如来的四无碍智,所以兴出了无碍的四辩:㈠义无碍。一切诸法的道理,没有矛盾抵触之处,通达无碍。㈡法无碍。了知一切诸法名字,善能分别,正确无碍。㈢辞无碍。一些名词义理,能够随顺一切众生的种种不同的语言方式,给他们演说,令得了解。㈣乐说无碍。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性,他所乐闻的法而为说之。你所说的,正是他人喜欢听的。《甄解》有一个独出绝妙的说法:若果依了根本教(日僧称净土宗是根本教,弥陀第十八愿又是根本教中的根本),只说一个字也叫做佛辩才。为什么?你传播了如来的如实的言教。所说的一个字,正是如来的真实之语,你正是“得佛辩才”。不但会中诸大菩萨是这样,就是今天你我凡夫能说一个字,合乎根本教,也同于诸佛辩才。《甄解》这一说很好。
    “住普贤行”。会中菩萨都是德遵普贤,所以住普贤之行。普贤之行最重要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一部《华严》的总结。归向极乐是普贤大士愿王的核心。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密迹经》说: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垓,那由他)种类的众生,各有不同语言种类,可是菩萨能随众生的种类,按其语言方式给它们说法,令它们理解。《称赞大乘功德经》说:“傍生(畜牲)、鬼等,亦闻如来以随类音而说法。”所以佛菩萨用随类音度生,畜牲和鬼能够听到它所能懂的语言(随类音)在对它说法。随它们种类的语音,叫做随类音。众生无边,众生语言种类也无边,但是法身大士都能解了,所以说“善能分别众生语言”,而且还能随各类众生本有的语言,广为演说妙法。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句话不但概括全经,而且是释尊一代圣教的根源。一切教化都在这一句之内。天台宗奉为纯圆独妙的《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就是为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令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以“开化”就是“开”。“显示”就是“示”。“真实之际”就是“佛知见”。但是佛知见“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众生的知见,都是情见,起心动念都是妄想分别,所以根本不能如实了知佛的所知所见。因此“佛知见”不但是众生还未了解,而且是不能了解。所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即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即释尊出现于世间的唯一大事因缘。众生学佛,就是彻底粉碎自己的众生知见,如实契入诸佛知见,也即是“真实之际”。
《智度论》说:如、法性、实际,这三个词都是诸法实相不同的名称。也就是:真如、法性(佛性)、实际、实相,是同一本体的不同名字,本来都是一体。“际”字,《甄解》的解释是“实相妙处尽理至极”。就是说:把实相微妙之处,穷究它的理体,穷尽了它的根源,究竟到了极处,登峰造极,无以复加,叫做“际”。今称“真实之际”,正显真如实相穷微绝妙的理体,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佛的所知、佛的所见。
    一代时教有事理、空有、顿渐种种不同,而十方诸佛普赞的唯有净土法门。净土妙法会全法界一切有情,同归一佛乘。三辈往生都须发菩提心,《往生论》:“二乘种不生”,凡往生者均乘大白牛车,必定究竟佛果,全仗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仗佛愿力,持名往生,超出众生情执,全体是佛知见。水鸟树林,悉皆说法,十方佛国,宝树中现,处处是华严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全彰诸佛妙见。所以《会疏》《甄解》都以“唯此誓愿一佛乘,一实真如海为真实之际”。今经会中诸大士,普为众生,宣演诸佛同赞的“誓愿一佛乘”,为十方众生开示佛之知见,故经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持名有事念与理念,理一心则可破无明显法身,往生净土最上为常寂光土,寂照同时,心土不二。《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知净佛国土,就是净我自心。是以四料简说:“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在为人师,将来作佛祖。”隋唐间布袋和尚的偈:“只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妙用纵横可怜生,一切无如心真实。”所以真实之际也就是自心,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也就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至于念佛法门,能念的就是佛,所念的还是佛呀,能念的佛就是这个本心,所念的佛号也正是本心,能所不二,唯是一心,所以一声佛号一声心。《大集经》上说的:“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所以禅宗和净土何尝是两物。
    “真实”一词,在这部经里三处出现:㈠“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㈡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㈢如来“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这一部经里,三个真实可以概括。㈠真实之际是本经的理体。㈡真实之慧,庄严成就极乐净土。㈢真实之利,平等普惠一切众生。真实之际是根本,从真实之际产生真实之慧,阿弥陀佛住于真实之慧来庄严净土。有了净土法门,就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这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就这一部经的所谓画龙点睛的地方,这是最精要中的精要了。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世间诸所有法”,就是指着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中种种的法。六道众生,生生死死,生是一段,死是一段,这是分段生死,阿罗汉能超过。阿罗汉、缘觉以上,到地前、地上菩萨,一直到等觉,须破四十二品无明,经历四十二个阶位,每一个上升都有空前变化(初地菩萨不知二地菩萨举足下足之处),叫做变易生死。《净影疏》与《合赞》说:“超过分段、变易二死。”不但超过了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而且超过贤圣位的变易生死,叫做“超过世间诸所有法”。《会疏》就说,欲界、色界、无色界,总名“世间”。众生与国土有种种差别,叫做“诸所有法”。超过一切差别,达到性空无相,平等一味了,叫做“超过”。《甄解》说,世间一切法都是有为,都如梦幻,是可以破坏的,所以叫做“世间”。《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可是大士们知道这些都是虚幻,但不舍世间,知道众生本空,而仍然救度众生,这叫做“超过”。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兴大悲。愍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净影疏》:谛住就是安住。会中在家出家的菩萨,自心恒常安住在真实无为的度世的法,救度一切世间、一切众生。《甄解》说:“出有为,证无为,而不著无为,故云谛住。”这话很好。跳出了有为,证无为,但不执著无为。心中一有所执,堕入情见,就把无上的无为法变成有为法了。正因为无为法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有为法就是可限量的。我们从数学可以知道,任何一个数跟无限大相比等于零,任何数让无限大一除等于零。所以有为功德跟无为功德一比,有为功德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法华》龙女八岁成佛。涅槃会上,广额屠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都是真正达到了无为,其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念佛,真要老实念,就暗合道妙。先不管有为无为,但只要老老实实去念,就可暗合道妙。你什么都忘了,就剩这一句了,这就是即无为还不著无为,功德不可思议。
    “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一切万物”就是一切诸有。“自在”就是通达无碍。《法华经序品》说:一切“有”像绳子一样,打了死结,把人给捆住。要全部斩除这一切结缚,身体就自由了,得到“自在”。人为什么被束缚?就因为你的内心随着境界而转。见色闻声,你的心就随着所见的东西转动了,所以就被烦恼捆住了,因此别人赞叹你,你很高兴;有人要骂你一句,你就不高兴。因为随它转,自己没有作主的份,叫你高兴你就高兴,叫你不高兴你就不高兴,就为烦恼所缚。凡夫就执着于诸有,爱这些东西,世间诸所有物呀,功名富贵、妻儿子女,这是著有啊;阿罗汉他们就停滞在空相里头,皆堕落在情执之中。大士就深达法性,他们当相离相,不是拨相离相。所以宗门就说:“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你对于万物只要无心就是,哪怕万物来围绕你呀。所以老是厌烦取静,找个合适的地方才能修,都是为物所转哪!主要是见相离相。你见着一个美女的照片,与一朵花的照片、一株树的照片没有分别,你就不为它所转。再进一步呢,物随心转。外物可以随你内心来转,所以随意自在了。《净影疏》说:由于成了胜通,得到了殊胜的神通,所以对于一切东西可以变化随意,这样就可以对于众生,让他们得到利益,这就成为利物,这个叫做自在。神通当然不是坏事,《净影》提出神通,但是我们如果不求觉悟,首先要去求神通,那你这个方向就错了。这个方向的错误,就必定走到一个错误的路上去。你越走得远,将来退回来的路就越多。佛菩萨都有无量的神通,所以神通是好事,但是神通是圣末边事,是圣道中末末了的边上的事情。比起神通,有许许多多更重要的事,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才是我们值得留心的地方。唐代黄蘖大祖师,他还没有开悟,跟一个人结伴去游方。走到一个地方,山水来了,原有的路成了河,过不去了。那个人就把草笠抛在水上,他蹦上草笠,顺水漂过去,并招呼黄蘖说:你来你来。黄蘖说:早知道你如此,我打断你的狗腿。这时漂水而过的神僧连声赞叹说:“真是大乘法器,吾不如也。”行人如果真能当相离相,也就是转物了,所以宗下说:“青青竹叶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竹叶菊花无非法身、般若,一切万物都是如此,所以不必等待神通,众生也能自在。“首楞严”的含义,“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万物都是究竟坚固,本来平等,没有差别。这不就转物了吗,不就可随意自在吗。一切事究竟坚固。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庶类”就是指众生。为一切众生作不请之友,也就是说不待众生的请求,主动来帮助众生。《会疏》说:众生背觉合尘,所以沉迷烦恼之中,漂流生死之海,如同天生的瞎眼,从来没有出离的心。菩萨起怜愍心,没有疲厌。所以《阿弥陀经》,佛不问自说,也正是不请之友的典型。《涅槃偈》说:“世救要求然后得,如来不请而为归。”世间的救度者,需要你请求他,然后才能得到你所要求的东西;但是如来呢,不等你请求,就来让你得到归宿,让你得到依靠。所以这就是真善友,这就是慈恩无极的大导师。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这个有两种解说,都极殊胜。㈠《净影疏》、《大乘起信论》,人人都有如来藏,对于如来藏性,能明白修习,得到殊胜的开解,就是“如来甚深法藏”。至于“受持”,不是叫你得到什么,只是叫你去掉愚痴障碍,因为你本来具足,你只是多了一点脏东西。例如阴天,没有太阳,云一去,太阳就出现,这就是受持。所以明见自心、如实知自心作为“受持如来甚深法藏”。㈡《甄解》把所闻三世一切如来法藏,这是万法,现万法归一,摄多闻归一闻。《华严》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多闻可以归于一闻,一闻就是闻名号,这是以闻佛名号为“受持如来甚深法藏”。上两解,一个指明心,一个指闻名。实际两说还是可以会通。“一声佛号一声心”,一声佛号,你的自心在这一声中显现了。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就是保护、护持、维持。“佛种性”,《会疏》作了四个解释,下列举三个:㈠开发众生本具佛性。众生个个都有佛性,这个是本来不变的,能出生超过恒沙那样多的功德。现在虽然是众生,但本有的佛性没有变过,没有减少过。但是现在为无明所蔽,像阴天的太阳.被云遮住了,虽有同无,可是太阳无边的功德一毫也不损失。菩萨的教化,就是开发众生的如来藏,明显本有的佛性,这就叫做“护佛种性”。㈡是以菩提心作为佛种。《华手经》意:没有牛就没有牛奶,没有牛奶怎么能作出醍醐呢?若没有菩萨发心,就没有佛种。若有菩萨发心,佛种就不断。㈢以称名为佛种。《宝明经》意:种树得有树种,种子种下去就能生芽,就能长成大树。善男子闻见佛的名号,就得了种子,闻名之后你能够信受持名,深心发愿,信愿持名,有这些好缘来护持种子,将来你一定要受记成佛。这个就是《会疏》的三个解释。发菩提心与称佛名号为佛种性,正合本经宗旨。
    “常使不绝”。下面介绍两种解释:㈠《嘉祥疏》:“欲使如来法种不断故也。”保护如来法种,不让它断绝,就是“常使不绝”。《净影疏》:护持众生,离开那些罪障,并且没有间断地生起善念,这叫“常使不绝”。从“兴大悲”起,到“拯济负荷”,都是表示这些大士的大慈大悲。
    “兴大悲。愍有情”。愍就是哀念。菩萨悲悯众生,这是平等的大悲,对于一切都是平等对待,没有冤亲爱憎等等分别。
    “演慈辩。授法眼”。从慈心出发救度众生,让他得乐,而为说法, 这个叫做“演慈辩”。“法眼”是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一。法眼是智慧,能够抉择一切法门。《会疏》说:对于佛道生起正见,名为法眼。《净影》说“智能照法”,也就是智慧能了别一切法相,叫做法眼。所以法眼就是能够适应众生种种的根器,选择最善巧的方法。这样的智慧称为法眼。所以我们教导众生,对于佛法,生了正知见,就同他自己有了智慧,得到法眼,所以就称为“授法眼”。尤其是净土法门,众生能够抉择、重视的智慧,是很不容易;要真正得到法眼,才能知道。但是佛把这个法眼交给你,告诉你净法殊胜,你能信、能念、能如法去做,就等于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样,但这是佛所授与你的,这就是“授法眼”的意思。
    “杜恶趣。开善门”。“杜恶趣”,就杜塞、止住畜牲、鬼、地狱这三恶道。恶趣苦不可言,三途(恶道)一报五千劫。若堕地狱,其苦就更不可说了。所以大士们杜塞住堕落到三恶趣的门户。所以阿弥陀佛大愿里:“来生我刹…不复更堕恶趣”。“开善门”就是菩提涅槃的门。本经里说:“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这是开善门。这个佛国非常容易进去,进去之后,不再入三恶道,而且必定一生成佛。因为一是不退,二是寿命无量,焉能不一生成佛。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这一切众生都看成是自己,这叫同体之悲。《涅槃经》有这偈子:“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一切众生受了种种的苦,实际就是如来一人在受苦。
    “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拯济”,救度。“负荷”,背、担。《大法炬陀罗尼经》说,菩萨的担子就是誓愿要负荷、要救度这一切众生出离世间。佛视一切众生就跟他的一个独子一样,什么东西都要给他,以至于要让他进到无余涅槃。都达到涅槃就是“皆度彼岸”。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这就证实前面所说:这一切大士都是具有如来果觉无量功德上的人,回果向因示现菩萨位。“悉获”,都得到。来会的都是大菩萨,都得到一切佛的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就是说大士们都得了如来的智慧庄严。肇公解释:智慧(实相般若)是体,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圣明是用。凡事都有体有用。对于一切事没有不能照了通达的,叫做圣。菩萨的照是灵明的,没有任何一种世间东西可以打比方,所以称为灵照。不可以用语言和思想去琢磨去形容这个圣明到底是个什么,以众生的凡情绝对不能理解,也绝对不能够去演说,这就叫做“不可思议”。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
    “如是等诸大菩萨。无量无边。一时来集”。是这样的这些大菩萨无量无边哪,一时都来了。以上就总结德遵普贤这些大菩萨,这些正士,为了来听法,来赞扬这个净土宗,要广弘普贤的十大愿王,为了普度十方的三世(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有情,让他们怎么样呢?让他们能够往生净土,往生净土就可以究竟涅槃,所以同德同心一时来会呀。此外还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诸天梵众。悉共大会”。清信士就是优婆塞、男居士,有七千(表明这个净土法门是适合于在家人的)。所以一万二的比丘,有七千男居士,比丘尼是五百,女居士也是五百,加在一块儿整整两万人。两万人的大法会。所以后来看见极乐世界,不要忘了是当时在场的地球上的两万人。还有欲界天、色界天、天众,诸佛菩萨无量无边,德遵普贤那些大菩萨更是无量无边。这两万人是真正咱们地球上出生的人。经末还提出,一切天龙八部,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所以天龙八部也参加法会。

大教缘起第三
    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去来现在佛佛相念。为念过去未来诸佛耶。为念现在他方诸佛耶。何故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愿为宣说。】
    “尔时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了。“威光”,“威”是威猛,使大家生畏敬的心,叫作“威”;“光”者,本身亮叫作光,能照物叫作明。
    “威光赫奕”,就是佛在放光。光有威神,所以叫“威光”。“赫”是明朗。“奕”是强盛。故知“威光赫奕”就是佛所放的光雄猛有威,明耀强盛。
    “如融金聚”,象熔化的金子,聚汇在一起。金子本来就是很光明,它熔了之后就更光亮。钢、铁,本来是不发光的,但炼钢炉的钢光亮极了。
    “又如明镜。影畅表里”。佛身放光又像明镜,镜子的光照到镜外了,叫作“影表”;放了光不但是照到镜外,也照到镜子里头,所以镜子里头也明亮,这是“影里”。佛身光明和镜子一样,内外都明亮是“影畅表里”。
    “现大光明。数千百变”。“大光明”,这个“大”字,表此光非常殊胜明耀广大。并且光的形色不停的转换变化,光中有色,色中有光,互相转换,光的形状不停转变,越变越妙,这就是“数千百变”。
    “尊者阿难。即自思惟”。“阿难”是佛的侍者,证了初果。佛在法华会上宣称,我和阿难他们都同时在空王佛处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喜欢多闻,“我常勤精进”,所以“我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么,阿难就要护持我的法,也护持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菩萨众”。阿难还没有成佛。可见阿难与世尊同时在空王佛所发心,阿难的任务之一是教导菩萨众,也即是可以充当菩萨的老师,这就是阿难的本迹,现是初果只是示现。实际上阿难所显现的这一生,是大教的关键人物,非常重要:㈠是他集结经藏。㈡传佛心印他是禅宗二祖。㈢密典中称阿难为集法金刚(金刚位同如来)。密教教主莲花生大士出生以后,是从阿难那儿领受了释迦牟尼佛预嘱传授之法。所以阿难护持佛法是他的本愿。他示现成为佛的侍者,而且他传承了禅、密两宗,续佛慧命,继往开来,所以他在本经当机呀。
    “即自思惟”。阿难见佛现希有瑞象,放空前殊胜的光明,他内心中就在思考: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色身所具眼耳鼻舌身诸根显得欢乐愉快(悦豫),而且非常“清净”。“清净”,根据《宝积经》,如来身本性清彻,因为如来久已远离一切垢染。如来身就“如净镜中微妙之像,如净水中明满之月”。
佛为什么这样欢喜呢?这有两个意思:㈠是念阿弥陀佛所有圣行功德圆满。㈡因众生同得法益的希有时机已到。可见本经,大畅如来本怀。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都是极大的欢喜,因为众生得到真实之利的时机来到了。
    “光颜巍巍”。“巍巍”是高大尊胜的样子。“颜”是容颜。佛的容颜有光,所以叫做“光颜”。“宝刹庄严”,光中出现宝刹,这是《宋译》中的话。“刹”是佛土、佛国。“宝刹”是佛净土。在佛光中现出诸佛庄严的国土,这正显示华严事事无碍不可思议境界,一佛身光是一是小,佛刹是多是大,一中有多,小能包大,都是超情离见殊胜妙境,都是自心本具功德之相。这样殊胜瑞象,“从昔以来所未曾见”。这是我从过去到现在,都没有看见过的。“喜得瞻仰”。今天我高兴地“瞻仰”佛这样的瑞相。从内心生出来一个前所未有的诚恳恭敬的心,这就是“生希有心”。于是他就从座而起,站起来把袈裟披好,袒露右肩,这是比丘表达极敬的仪式,叫做“偏袒右肩”。两条腿着地叫“长跪”。阿难长跪在地,向佛禀白。
    “世尊今日入大寂定”。《涅槃经》说:“我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佛在涅槃的时候,双树之间,所入的定,叫做“大寂定”。《涅槃》又说:“大寂定者,名大涅槃。”这涅槃三德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德圆满是大涅槃。《甄解》说大寂定是念佛三昧的另外的一个名字。现在佛要给大家说念佛法门了,所以就安住于念佛三昧了。根据《涅槃经》,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5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寂定就是大涅槃;结合净土就是念佛三昧。两说并没有矛盾。圆顿教主张“因果同时”,念佛三昧是因,证涅槃是果,因果同时,所以两者同时显现。
    “住奇特法”。《净影疏》说:佛所得法,不是菩萨等人所能得到,世间所无,所以叫做奇特。《甄解》对此有很精采的议论,现在只介绍其中最精妙的一段。他说:极乐世界的依正主伴,一切一切等等都是阿弥陀如来自心所现。若说是一法,可是极乐七宝池中,一花里有无量的光,无量的光一一出无量的佛,无量佛给十方众生演说无量妙法,可见从一里头就出生了无量。若说是无量,但只是一句名号。《往生论注》说:西方极乐世界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都入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就是这一句名号。由上可见,若说是一,可是一里头有无量妙法;若说是多,无量庄严只是一心所现,所以这就是奇中之奇,特中之特,不可称、不可说、不可思议之法,也不可以安名,勉强称之为奇特。这是《甄解》的解释。另外蕅益大师说,往生极乐凡圣同居土的人,虽仍是凡夫,可是已经不退转;若说他已证不退转,可是他仍是凡夫。这是十方之所无,所以这是“奇特”。阿难当时看见世尊示现空前殊胜的瑞相,所以他推测到佛是住于奇特之法。
    “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最胜之道”。这也是阿难当时的内心活动,认为佛现在现瑞,必定是安住诸佛所住导师圣行、最殊胜之道。“佛所住”,《净影疏》说:“诸佛所住”,就是涅槃的常乐我净之果,是诸佛所同住的。佛佛道同,所以释尊也同住在所住的涅槃果觉,由大涅槃出生殊胜的教化妙用。所以今天佛住在导师之行最胜之道。《甄解》说:大寂定就是念佛三昧之异名,“三世诸佛皆住此念佛,故云佛所住”。三世诸佛都在念佛三昧之中念佛,这是诸佛所住,今天释尊也是住于诸佛所住的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是三昧中之王,所以称为宝王。从念佛三昧可以流出一切三昧。
    “大导师”就是“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所谓导师者,能给众生指示正路的叫做导师,能教人出生死是导师。《佛报恩经》说:“能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常乐”,叫做“大导师”。众生病根是有为,虽然学佛,但因执著的情见很深,把佛法也变成有为法。《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既是泡影,那就都虚妄了。所以做大导师的人,主要是引导佛徒弃舍有为,了达无为,才能直趋涅槃,证到常乐我净。凡夫有四个颠倒:以无我为有我,以无常为常,以垢为净,以苦为乐。《金刚经》讲无我,可是众生处处执我,一生之中没有一念不是为了这个妄我。这是第一倒。人生无常,只是肥皂泡,可是众生只是看到肥皂泡的五颜六色,而忽略了马上就要破灭。这是第二倒。世间任何容色美好的男女,尤其是情人眼中,那是天使,是仙花,甚至是神圣,可是实际,只是一个会走路的厕所。这是第三倒。世间是八苦交煎,但众生乐此不疲。世人吸毒酗酒,好赌荒淫,正在兴高彩烈,谁知身陷苦海。世人所追求的,实在是苦事,自己不知,反觉很乐。实际都是苦,没有乐,眼前的享乐是坏苦,乐境破坏了,自己很苦。这是凡夫的四倒。证了阿罗汉,解决了这四倒,但他又有阿罗汉四倒,菩萨的常乐我净他不知道,菩萨是真常、法乐、真我、本净。《甄解》说:“导师之行”,“即是弥陀世尊平等引接无所遗故”。《甄解》的好处是结合本经,弥陀世尊是平等普度,没有分别。不论聪明人、愚蠢人,好人、坏人,有冤的人、有亲的人,都一律是平等大悲普度,不舍一个众生。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阿难思维:今天佛住导师之行中的最殊胜之道,所以必定同去来现在这三世之中诸佛一样,佛跟佛都是相念的。诸佛光光相照,心心相印,所以“佛佛相念”。于是阿难提问:今天世尊你是念过去佛呢?是在念现在佛呢?不然的话,为什么现在世尊“威神显耀。光瑞殊妙乃尔”?阿难因为佛光空前献瑞,准知世尊必同三世诸佛一样,正在念佛,但不知所念是过去佛,还是现在佛(其中暗摄哪一尊佛),所以请问。阿难并提出自己这样设想的根据:要不是佛在念佛,为什么佛现在的威神是这样的明显光耀?所放光明是这样的明洁、祥瑞、殊胜、微妙呢?请求世尊“愿为宣说”。阿难末后,请求释尊慈悲宣说。
【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
    世尊回答阿难:“善哉善哉”。从衷惊发的称赞之辞。并赞叹阿难:“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哀”是哀怜,“愍”是悲愍。你是慈悲怜愍众生,要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你是这样伟大的心,所以才能问这样殊胜微妙的问题。世尊欢喜。《甄解》说:阿难所问“称可佛心”。所问的问题正称佛的心,并且契合时机,所以佛赞叹阿难能问如是殊胜微妙之义。“微妙”两个字:法体幽深玄奥叫做微,所以“微”不是微小的微,而是精微的微;不可思议叫做妙。阿难所问正是一个义理深妙、超情离见、众生心行不能到、语言文字不能及的问题。
    “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功德很大。四天下就是四大部洲:南瞻部州、北俱卢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一天下是四大部洲之一,例如南瞻部洲。佛第一句赞阿难提问的功德,胜于供养一天下(全地球)的阿罗汉辟支佛,下一句是也胜于累劫布施诸天的人民和蜎飞蠕动之类(蜎是带翅膀的小虫。蠕是爬行。累劫的时间长极了,对于全球这一切人天各种生物,以至于小飞虫、小爬虫都布施的功德)。提问的功德胜过前两者百千万倍呀。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功德?因为你这一问引出佛的回答,于是“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
    “当来”,就是从这以后,未来的。“诸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9 05: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