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群书治要菁华录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农夫之艰难事,先知之,乃谋逸豫,则知小民所依怙。
  【注释】君子:道德高尚的人。此处指为国操劳的官吏。所:处所,所 在之处。稼穑:种谷为稼,收割为穑。此处指农民在田地里辛苦的劳动。乃逸:然后再考虑(他们的)安乐。小人:指百姓。依:依靠,仰赖。
  【译文】君子所居之处,是没有自己的安逸的。 (赞叹君子之道,时时处处只想着修德,是不会顾及个人的享受的。好的官吏尚且如此,何况是君王呢?)先了解百姓耕耘劳作之艰难,再考虑他们的安乐,就会知道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了(耕耘劳作 是农夫最艰辛的事情,要先深入了解这些,再为他们谋求安乐之道,就知道天下百姓所依赖、仰仗的究竟是什么了)。
  
  【原文】自殷王中宗,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言此四人皆蹈 智明德以临下也。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其有告之,言小人怨詈者,则大自敬德,增修善政也。
  【注释】迪哲:蹈智。谓蹈行圣明之道。明德:光明之德,美德。或: 有人。詈:骂,责备。皇:大。其:如果,假如。
  【译文】从殷王中宗、高宗、祖甲到我们周文王,这四人都蹈行圣明之道(谓这四个人都是以他们圣明的智慧与德行来面对天下人民的啊)。 有人告诉他们说:「老百姓埋怨你、咒骂你。」他们就更加谨慎其德行(倘若有人告诉他们,说民众中有人在怨恨责骂,他们就会加倍的小心谨慎,检查反省自己的德行,更加勤勉于仁政)。
  
  【原文】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此其不听中正之君,有人诳惑之,言小人怨憾诅詈汝,则信受之也。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信谗含怒,罚杀无 罪,则天下同怨雠之,丛聚于其身也。
  【注释】乃:始,刚刚。诪张为幻:指欺诳诈惑。诪,音周,欺诳。张,夸大。中正:得当,不偏不倚。诅詈:诅咒,咒骂。信受:相信并接受。丛:集 中。谗:说别人的坏话,说陷害人的话。怨雠:仇敌。
  【译文】有人刚刚造谣惑众,说百姓埋怨你咒骂你,你便相信其言(这就是那些不肯接受中肯之言的君王,一旦有人用巧诈之言迷惑他, 说民间有人怨你骂你,他就会立即相信并接受),从而乱罚无罪、滥杀无辜,民怨就会共同一致,这就等于把民怨都集中到自己身上来(听信谗言,心怀怒气,以致动用刑罚,滥杀无罪之人,那么天下 人就会都把你当成他们的仇敌,将怨恨集中在你一个人身上)。
  
  【原文】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之于人,无有亲疏,惟有德者,则辅佐之。民心于上,无有常 主,惟爱己者,则归往之。为善弗同,同归于治;为恶弗同,同归于乱。尔其戒哉!
  【注释】亲:指偏爱。无常:不固定。惠:仁爱,宽厚。归:归趋,趋于。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其: 副词,表示祈使。犹当,可。
  【译文】上天从来不会偏爱谁,只佑助贤德之人;民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只归顺那些仁慈宽厚的君主。(上天对人没有亲疏之别,谁有德它就保佑谁。在百姓的 心中,也没有固定不变的君主,谁爱护他们,他们就归向谁。)行善政的方法不同,但结局都是天下大治;做坏事的方式不同,但结局都是国家动乱。你可要当心呀!
  
  【原文】圣罔念 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惟圣人无念于善,则为狂人;惟狂人能念善,则为圣人。言桀纣非实狂愚,以不念善故灭亡也。
  【注释】念:思考,考虑。这里指的是思虑善法。克:能。
  【译 文】圣人如果失去正念就会变成狂人,狂妄之人一旦树立起正念也会变成圣人。(圣人一旦不再思虑善法,就会变成狂妄之人;狂妄之人如果常常思考为善之道,也会变成圣人。就是说,夏桀和商纣并 非一定就是狂愚之人,只是因为他们心中不再存有善念,所以才会招致灭亡的啊。)
  
  【原文】自作不和,尔惟和哉!尔室弗睦,尔惟和哉!尔邑克明,尔惟克勤乃事。」大小众官,自 为不和,汝有方多士,当和之哉。汝亲近室家不睦,汝亦当和之。汝邑中能明,是汝惟能勤职事也。
  【注释】自作:自作主张,自行其是。惟:表示希望、祈求的语气。宜,应。室:家庭。邑 :领地。克:能。明:明白,清楚。惟:介词。相当于「以」「由于」。有方:四方,各方。有,词头。多士:古指众多的贤士。也指百官。
  【译文】人们往往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和处理 一切问题,所以才会造成对立冲突的局面。你们要各自放下自己的私念和偏见,舍己从人;你们家庭中有人不和睦,你们要帮助他们消除隔阂,使全家人都能彼此互爱。你们在自己的领地把这些事都搞 明白了,那就是你们勤于职事的证明啊。(大小官员之间,经常会各执己见而不能和睦相处,你们这些各方的贤能之士啊,应当以你们的德行去感召他们,帮助他们团结起来。你们的家人中间有了矛盾 ,你们也要尽快去化解。你们把自己国邑中的这些事都能搞明白,这就说明你们真的是在勤于职事。)
  
  【原文】周公戒于王曰:「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文王 无所兼知于毁誉众言,及众刑狱,众所当慎之事,惟慎择有司牧夫而已。劳于求才,逸于任贤。是训用违。庶狱庶慎,文王罔敢知于兹。是万民顺法。用违法,众狱众慎之事,文王一无敢自知于此,委 任贤能而已也。
  【注释】罔攸:无所。兼:兼知。庶言:群言,舆论。庶狱:诸凡刑狱诉讼之事。庶慎:众所当慎之事,即各种敕戒。《广雅·释诂》:「慎,敕也。」有司:官吏。古代设官 分职,各有专司,故称。牧夫: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是:概括之词。凡是,任何。训:顺。用:施行,实行。敢:副词,表示尊敬。 
  【译文】周公劝诫成王说:「文王在位时并没有兼管 社会舆论、各种狱讼案件及各种敕戒之事,均由有关部门的主管官员裁决。(文王并没有一一去听那些各种各样或褒或贬的议论,以及各种狱案及敕戒之事,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慎重选择好有关部门的主管官员而已。 文王只把精力放在寻访人才上,一旦贤能的人得到任用,自己就可以放手了。)一切合法还是违法,以及各种狱讼及敕戒之事,文王不敢过问这些(但凡有关百姓是否遵循法度,还是违反了刑法,以及 种种涉及狱讼、敕戒之事,文王一概不敢亲自过问,自己只是负责委任贤能的官员而已)。」
  
  【原文】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言当顺古大道,制治安国,必于未乱未危之前,思患 豫防之。
  【注释】豫防:谓事先防备。豫,预备,先事准备。
  【译文】在国家尚未出现动乱时,就制定平治之策,在国家没有出现危机时就解决好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谓应当依循古 人的大道,安邦定国,必须在国家还未乱未危之前,防患于未然)。
  【原文】明王立政,弗惟其官,惟其人。言圣帝明王立政修教也,不惟多其官,惟在得其人也。
  【注释】惟:考虑 。人:人才,贤人。
  【译文】英明的君王成就其政事,不以官员的数目为重,只注重所用之官是否称职(这里说的是圣明的帝王,建立国家的政治体系,重在便于施行教化,官不在多,而在于 一定要让贤能的人处在官位上)。
  
  【原文】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者也。此惟三公之任,佐王 论道,以经纬国事、和理阴阳也。官弗必备,唯其人。三公之官,不必备员,惟其人有德乃处之也。
  【注释】太师、太傅、太保:三种辅助天子的大官,称「三公」。论道经邦:论,述说,讲 述。经,治理。燮理:协和治理。燮,和顺,协和,调和。燮理:协和治理。备:齐备。
  【译文】设立太师、太傅、太保,此为「三公」。三公的职责是为君王讲解自然大道,帮助经纬国家大 事,调理阴阳的和谐。(师,天子的老师、榜样。傅,就是教导和佑助天子。保,就是保护天子之心永远安住于道德仁义之中。由此可见三公的职责,就是辅佐君王,讲述大道,用以经纬国家大事,化 解冲突,让社会日益和谐。)人员不必齐备,所用必须是德高之人(三公的官位,不必人员齐备,一定要是具备了极高道德修养的人才可以担任这样的职务啊)。
  
  【原文】少师、少傅 、少保,曰三孤。孤,特也。卑于公,尊于卿,特置此三人也。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副贰三公弘大道化,敬信天地之教,辅我一人之治。
  【注释】曰:叫做,称为。贰:副职,协 助。弘化:弘扬德化。寅亮:恭敬信奉。寅,恭敬。亮,相信,信任。弼:辅助。
  【译文】设立少师、少傅,少保,称作「三孤」(孤,特别的意思。因其地位在公卿之间,比公稍下,比卿稍 上,特地设置了这三个职务)。其职责是协助三公弘扬教化,敬祀天地神明,共同来辅助我一人治理天下(协助三公,广泛弘扬道德的教化,恭敬信奉天地神明的启示,齐心协力帮助我一个人)。
  
  【原文】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地官卿,主国教化,布五常之教,安和天下众民,使小大协睦也。
  【注释】司徒:周官名。为六卿之地官卿,掌管对国民的教化。敷:传 布,施行。五典:古代的五种伦理道德。孔传:「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蔡沈集传》:「五典,五常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扰:安抚,和顺。
  【译文】司徒掌管对国民教化、传布「五常」之教,使天下百姓安定和谐(作为仅次于天官卿的地官卿,司徒掌管的是对国民的教化,专门弘扬、传布五种伦常大道的教育 ,使天下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
  
  【原文】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有官君子,大夫以上也。叹而戒之,使敬所司,慎出令, 从政之本也。令出必惟行之,不惟反改。二三其令,乱之道也。
  【注释】钦:敬。惟:思。二三:指反复无常。
  【译文】凡我朝在位的官员,你们一定要以一颗敬畏之心对待你们所承 担的职责。你们在颁布每一个政令之前,都要慎之又慎。号令一出,就一心只想着如何去落实,不要再想着是否改变它。(所说在位的官员,都是大夫以上的。成王在此感叹地告诫他们,要他们敬奉自 己的职守,慎重地对待所颁布的每一个政令,因为这是为政的根本。令出必行,不得中途废除或更改。如果执政者不断改变政令,反复无常,那正是一条乱国之道啊。)
  
  【原文】以公 灭私,民其允怀。从政以公平灭私情,则民其信归之。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弗迷。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凡制事必以古义议度终始,政乃不迷错也。其尔典常作师,无以利口乱厥官。其 汝为政,当以旧典常故事为师法,无以利口辩佞乱其官也。弗学墙面,莅事惟烦。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临政事必烦矣。
  【注释】允怀:犹归顺。古:古训。制事:谓处理政治、军事等 重大事件。典常:常道,常法。利口:能言善辩。辩佞:能说会道,花言巧语。墙面:谓面对墙壁,目无所见。比喻不学无术或一无所知。莅:到,临。
  【译文】以公心取代私心,老百姓才会 诚心归向(为官者以公平代替私情,民众就会信任并归顺他);先学习古训,然后再进入仕途,朝中议事必以先人的典章制度为依据,面对各种复杂的军政事务才不会迷失方向。(谓为政者必先学习古 圣先贤的教诲,然后再去为官执政。讨论决策重大事件必依据古人的义理,反复权衡,贯彻始终,这样政事才不会出现迷错。)你们要以古人的常道为师,不要以利口巧辩扰乱官风(你们为政,当以古 人的典常旧例作为学习的榜样,不要逞口舌之利,以巧言善辩来混淆视听)。人不学习古训,如面壁而立,一无所知,遇到政事必会无所适从(人而不学,如面墙而立,临政必生烦恼)。
  【原 文】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此戒凡有官位。但言卿士,举其掌事者也。功高由志,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业广由勤也。
  【注释】崇:高。广:大。
  【译文】功高在于立志,业广源于勤勉(这番话是用来告诫 所有的为官者。此处只对卿士说,是以这些掌管要务的人为例,以见「功高由志,业广由勤」并非虚言)。
  
  【原文】位弗期骄,禄弗期侈;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富不与侈期,而侈 自来。骄侈以行己,所以速亡也。恭俭惟德,无载尔伪。言当恭俭,惟以立德,无行奸伪也。
  【注释】期:希望,企求。期:邀约,相约。惟:语气词,用于句中,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载 :行。伪:不诚实,诡诈。
  【译文】位贵者不知不觉就容易变得骄纵,禄厚者不知不觉就容易变得奢侈。(身居高位的人即使不刻意去想着骄纵,往往不知不觉中就有了骄态;富有的人纵然不 想着奢侈,往往无形中就染上了奢侈的习气。骄奢之风一起,就是自己迅速走向败亡的时候了。)恭敬勤俭才是美德,不要有那些伪诈的行为(意思是说应当从恭敬节俭做起,来树立自己的德行,不要 做奸巧伪饰之事)。
  
  【原文】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为德,直道而行,于心逸豫,而名日美。为伪,饰巧百端,于心劳苦,而事日拙,不可为之也。
  【注释】休 :美好。拙:指困窘。
  【译文】为善修德,就会心中安宁,日见美善;弄虚作假,就会心中烦劳,日益困窘。(为善修德的人像走在笔直平坦的大道上一样,心中安逸舒畅,他的名声也一天比 一天好。弄虚作假的人百般巧饰,内心劳苦,而事情总是越办越糟,这种傻事情不能干啊。)
  
  【原文】居宠思危,罔弗惟畏,弗畏入畏。言虽居贵宠,当常思危惧,无所不畏,若乃不 畏,则入不可畏之刑。
  【注释】危:凶险。弗畏入畏:不畏就会进入可畏的困境。刑:惩罚,处罚。
  【译文】处贵宠之位,要想到危惧,要凡事无所不畏。如果不知敬畏,就会坠入可 畏之境。(谓一个人纵然处在贵宠的位置,也要时时想到背后的凶险而有所畏惧,对一切都常怀敬畏之心。如果你什么都不怕,最终必将遭到可怕的惩罚。)
  【原文】推贤让能,庶官乃和。贤 能相让,俊乂在官,所以和谐也。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弗任。所举能修其官,惟亦汝之功能也。举非其人,惟亦汝之不胜其任也。
  【注释】庶:众。乃:于是。俊乂:亦作「 俊艾」。德才出众的人。举:推举。能:贤能。称:举荐。匪:不,不是。任:胜任。修:整饬,有条不紊。《南史·张齐传》:「齐手不知书,目不识字,在郡清整,吏事甚修。」
  【译文】 互相推贤让能,百官就会和谐(相互推让贤能的人,让德才出众的人都处在官位上,社会自然就和谐了)。你推荐了贤能的人来担任官职,这便是你的贤能;你若举用了不能胜任其官职的人,这也就是 你的不称职(你所举荐的人能够整饬吏事,把事情都办得有条有理,这也是你的功劳和能力的体现。你若举荐了不该举荐的人,那也是你不能胜任你的职责的表现啊)。
  
  【原文】我闻 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所闻上古圣贤之言也。政治之至者,芬芳馨气,动于神明。所谓芬芳,非黍稷之气,乃明德之馨,厉之以德也。
  【注释】至治:完美的政 治。馨香:香气远闻。明德:光明之德,美德。厉:「励」的古字。劝勉。
  【译文】我曾听说:「完美的政治如同芳香之气,可以感通神明。黍稷的芳香还算不得馨香,只有美好的德行才是久 远的馨香。(成王所听到的是上古的圣贤之言啊。政治到了完美的境界,芬芳馨香之气,可以感动神明。所谓芬芳,并非黍稷之香气,而是美好的德行所散发出来的馨香啊。说这些话,目的是用德行来 勉励君陈。」)
  
  【原文】凡人未见圣,若弗克见;既见圣,亦弗克由圣。此言凡人有初无终也。未见圣道,如不能得见。已见圣道,亦不能用之,所以无成也。尔其戒哉!
  【 注释】由:听从。戒:警惕。
  【译文】大凡人未曾见过圣人时,觉得圣人好像不能见到;及至见到圣人,却又不能听从圣人之言(这里说的是平常人往往有始无终,未遇见圣道,如不能得见, 时时盼望见到,遇见圣道之后,又不能遵循圣人的教诲,所以还是一事无成)。你要以此为诫啊!
  【原文】尔惟风,下民惟草。汝戒勿为凡人之行也。民从上教而变,犹草应风而偃,不可不慎 也。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无乘势位,作威民上,无倚法制,以行刻削之政。宽而有制,从容以和。宽不失制,动不失和,德教之治也。
  【注释】惟:是。削:侵削,剥削。法制:法令制 度。制:度。
  【译文】你好比是风,百姓好比是草(草随风向而动)。(你要当心,不能以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百姓会随着官长的教化而改变,如同小草随风而伏,你不可以不谨慎对待 啊。)不要依仗权势作威,不要打着法律的旗号施行苛政(不要仗着自己的势力权位,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不要借着法律制度的名义,去做侵害人民的事情),应当宽容而有节制,举止从容不失中 和(宽不失度,动不失和,就是用道德的教化来治理国家和人民啊)。
  
  【原文】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人。人有顽嚣不喻,汝当训之,无忿怒疾之。使人当器之,无责备于一夫也 。
  【注释】忿疾:忿怒憎恶。顽:愚顽的人。求备:求全责备。顽嚣:愚妄奸诈。喻:明白。器:谓量才使用。
  【译文】对于愚顽之人,你不要愤怒、厌恶;对任何一个人,都不要求 全责备。(有些人愚妄顽劣,不明事理,你应当耐心开导他,不要忿怒、嫌恶这些人。用人要用其所长,不要求全责备于哪一个人。)
  
  【原文】政贵有恒,辞尚体要,弗惟好异。政以 仁义为常,辞以体实为要,故贵尚之。若异于先王,君子不好也。
  【注释】体要:切实而简要。体实:切合实际。
  【译文】为政贵有恒常之法,言辞崇尚切实简要,不要喜好标新立异 。(为政以仁义为常道,措辞以求实为要务,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才会受到尊崇。如果与先王之道不合,君子是不会喜欢的。)
  
  【原文】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世有禄 位而无礼教,少不以放荡陵邈有德者,如此,实乱天道也。
  【注释】鲜:少。由:遵循。荡:放荡。陵:轻视。悖:违背,违反。陵邈:傲不为礼,轻慢。
  【译文】我听说:「世代享 受俸禄的人家,很少能够遵循礼法。」他们以放荡的行为欺凌守德之人,实在有悖于天道。(世代享有禄位但却没有继承先人的礼教,很少不是以放荡无礼的言行轻慢那些有德之人的。这样做,其实就 是在扰乱天道啊。)
  
  【原文】尔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尔之中。言汝身能正,则下无敢不正。民心无中,从女取中。必当正身,示民以中正之道。
  【注释】中:中 正之道,标准。女:汝。
  【译文】如果你自己能够立身中正,便没有谁敢不中正;百姓不明白什么叫中正,只有你才能为他们做出中正的榜样。(谓你的身能正,那么下面的老百姓就不敢不正 。百姓的心中本没有中正的标准,需要从你那里获得到中正的标准。所以你必须端正自身,让天下百姓都能从你的身上看到真正的中正之道。)
  【原文】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 忠良。聪明,听视远也。齐通,无滞碍也。臣虽官有尊卑,无不忠良。其侍御仆从,罔匪正人,给侍进御,仆从从官,官虽微,无不用中正之人。以旦夕承弼厥辟。出入起居,罔有弗钦;小臣皆良,仆 从皆正,以旦夕承辅其君,故君出入起居,无有不敬。发号施令,罔有弗臧。
  【注释】齐圣:合于圣道。匪:同「非」。不,不是。弼:辅助。辟:君。钦:敬,敬重。承辅:辅佐。臧:善, 好。
  【译文】昔日的文王、武王,聪明睿智合于圣道,大小臣子都忠心耿耿、诚实善良。(聪明,视听都能达到很远的意思。齐,通达无滞碍的意思。众臣虽官位有高下尊卑之别,但无不忠诚 良善。)那些侍奉左右者、驾驶车马者及仆役等,也没有一个不是行端品正之人。(从负责日常生活起居的近侍人员,到陪护外出的随从人员,官职虽微,无不选用秉性中正之人。)以这样的人朝夕侍 奉、辅助其君主,故君主出入起居,没有不恭敬整肃的(小臣及仆役随从人员都能个个良善中正,大家齐心协力,不分昼夜地辅佐自己的君主,所以君王的出入起居都能敬守礼法,从无失礼不恭之处) ;发号施令,没有不合于仁义的。
  
  【原文】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谀,厥后自圣。言仆臣皆正,则其君乃能正;仆臣诏谀,则其君乃自谓圣。后德惟臣,弗德惟臣。君之有德,惟臣 成之;君之无德,惟误之。言君所行善恶,专在左右也。尔无昵于憸人。充耳目之官,迪上以非先王之典。汝无亲近憸利小子之人,充备侍从,在视听之官,导君上以非先王之法也。
  【注释】 厥:其,他们的。后:君。自:自以为。憸人:小人,奸佞的人。憸,音先。充:充当。迪:导,引导。上:君上。非:违背。憸利:奸邪利口。小子:犹言小人,特指无德的人。充备:参预,充当。
  【译文】仆从近臣都是中正之士,其君主也会保持中正;仆从近臣谄媚,君主就会自居圣明(谓仆从近臣身正,他们的君主也会身正;仆从近臣阿谀奉承,他们的君主便会自以为圣明)。君主 有德在于臣下,君主失德也在于臣下(君主有德,那是因为群臣的辅佐成就了他的德行;君主无德,也是臣子没能尽职而误导了君主。谓君主所作所为是善是恶,都取决于身边的近臣)。你不要亲近奸 佞小人,不要让他们担任这些充当君王耳目的要职,以免诱导君王违背先王的典制(你不要亲近那些奸邪利口的小人,让他们占了侍从的位置,充当代替君王视听的官员,从而导致君王违背先王的成法 )。
  
  【原文】惟敬五刑,以成三德。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先戒以劳谦之德,次教以惟敬五刑,所以成刚柔正直之三德也。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
  【注释】五刑:野刑、军 刑、乡刑、官刑、国刑五种治理百姓的法律。《周礼·秋官·大司寇》:「以五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纠力;二曰军刑,上命纠守;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 暴。」五刑,一说指五种轻重不等的刑罚:墨、劓、剕(刖)、宫、大辟(杀)等。三德:三种品德。随文而异。《书·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孔颖达疏:「此三德者, 人君之德,张弛有三也。一曰正直,言能正人之曲使直;二曰刚克,言刚强而能立事;三曰柔克,言和柔而能治。」《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 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庆:善。赖:得益,受益。劳谦:勤劳谦恭。
  【译文】要像普通百姓一样敬畏国家的刑罚,常常以『五刑』来警示自己,养成三种美德。」由此可见,天子有了善 行,万民都将赖以受惠(首先告诫家人努力修善,树立谦恭之德;再教导大家要以一颗敬慎之心对待五刑之法,以成就自己刚、柔、正直这三种品德。这正是天子的善行,天子一人有善,全天下人民都 赖以受益)。
  【原文】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在今汝安百官兆民之道,当何所择,非惟吉人乎?当何所敬,非惟五刑乎?
  【译文】如今你们要使百姓安定,应当一心寻 求、选择的是什么呢?不就是贤人吗?应当时时警惕、戒慎的是什么呢?不就是刑罚吗?(现在你们要安定你那里的百官和人民的根本问题,就是要选用什么样的人才,不就是要选用贤能的人吗?再就 是要慎重些什么,不就是要慎重地对待五刑吗?)
  【原文】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两,谓囚证也。造,至也。两至具备,则众狱官共听其入五刑之辞也。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辞简核,信有 罪验,则正之于五刑也。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不简核,谓不应五刑,当出金赎罪也。五罚弗服,正于五过。不服,不应罚也。正于五过,从赦免也。
  【注释】两造:指诉讼的双方,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告和被 告。师:士师,司法官。听:理。五辞:谓诉讼时原告被告双方的述词,因与五刑相关,故称「五辞」。亦作「五词」。简:核实,符合事实。孚:相应,符合。简孚:犹核实。正:定罪。五罚:对罪 不当五刑者处以相应的五种赎金,称为五罚。弗服:指不当。五过:古代刑法规定可以宽恕的五种罪过。
  【译文】审判时,双方证据齐备,法官依据五刑的标准审理相关述词。(两,指的是囚 、证双方;造,至的意思。原告、被告各方证据齐备后,众法官共同判断其符合「五刑」的那些条款)述词无误,合于五刑,按五刑定罪。(罪证经核实可信,便按「五刑」的有关规定治罪。)以「五 刑」治罪的罪证不足,则按「五罚」的有关规定处置。(经核查与事实情况不符,即不应当执行五刑,那就用出钱赎罪的办法处置。)按「五罚」处置仍不适合的,就按照「五过」来处理。(不服,就 是不当罚的意思。按照五过的标准来处理,就是给予赦免。)
  
  【原文】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非口才可以断狱,惟平良可以断狱,无非在中正也。哀敬折狱,咸庶中正。当 矜下民之犯法,敬断狱之害人,皆庶几必得中正之道也。
  【注释】佞:佞人,善于言辞的人。折狱:判决诉讼案件。哀:怜悯。敬:谨慎。庶:庶几。将近,差不多。
  【译文】并非巧 言善辩之人才能断案,而是贤明良善之人才适宜断案。无非是要存心公正而已。(不是靠口才方能断案,只有靠公平良善才可以断案,无非在于端心正念执守中正不偏之道啊。)以怜悯之心、谨慎之心 判决案件,就会基本做到公正适当。(应当同情百姓触犯法律的缘由,谨防断案失误给这些人带来更大的灾难,都应力求合于中正之道。)
卷  三   毛诗治要

  
  【 原文】《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讽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注释】后妃:指皇后妃嫔。《礼记·昏仪 》记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是古代政治制度中一种很特殊的建制,这些后妃名为帝王的妻妾,实际上都是宫廷里掌管各级内政的女官。选拔这些后妃 要求品格纯正、温润贞良,目的是为了彰显女德,仪范天下。后世之君,以之满足贪欲,故多致亡国败家。风:同「讽」,婉言劝谏。正夫妇:端正夫妇之道。动:谓思想受影响而动摇、改变。化:改 变人心风俗;教化,教育。
  【译文】《关雎》一诗,歌咏后妃的美德,是《国风》的第一篇,用以教化天下,使夫妇之道端正。所以,《关雎》对引导乡野民众、改善国家风气都有功用。风, 是婉言劝谏、教育感化的意思。用劝谏来转变人的观念,用教化来改善人心风俗。
  
  【原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 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注释】志之所之:人的心志之所趋向。之,往,去。衷:内心。嗟叹:叹息,感叹。嗟、叹,同义复词。
  【译文】诗 ,是人的心境的寄托,存在于人的心中便是心境,以言辞表达出来就是诗。情志在内心涌动,就用言辞表达出来。言辞不足以表达人的情志,所以就发表感叹。感叹还不足以表达人的情志,所以就歌咏 。歌咏还不足以详尽表达人的心境,便手舞足蹈来抒发。
  
  【原文】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发,犹见也。声,谓宫商角徵羽。声成文者,宫商上下相应也。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易俗。
  【注释】成文:组成一定的旋律。宫 商角徵羽:古代之五声音律,或称五音。《周礼·春官·大师》:「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安以乐:安和而喜乐。以,而且。乖:违背;不合。民困:民众困厄危难。经:调理。
  【译文】情志流露在声音里,发声形成一定的旋律,则称为音乐(声音形成一定的旋律,就是宫、商、角、徵、羽五音互相应和的效果)。世道太平的音乐充满安适与欢乐,表明当时的政治平和; 乱世的音乐充满了怨恨与愤怒,表明当时的政治必是倒行逆施的;灭亡或濒于灭亡的国家的音乐充满哀苦和愁思,表明当时的百姓困苦无望。所以说端正得失标准、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可与诗的作 用相比拟的。先王以诗调理夫妇关系,形成孝敬风气,使人伦淳厚,使教化美善,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
  【原文】《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注释】六义:即后文之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指《诗经》的内容,有十五国风、二雅、三颂;赋、比、兴指《诗经》的写作手法,赋为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的白描法,比为托物拟况 而以彼物状此物的比喻法,兴为先言他物而再兴起联想的象征法。
  【译文】诗有六义:一是风,二是赋,三是比,四是兴,五是雅,六是颂。
  
  【原文】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 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诫,故曰《风》。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 ,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吿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始者,王道兴衰之所由也。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 矣。
  【注释】上:君主;皇帝。下:臣下;百姓。刺:以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过失,有指责之意。风:讽喻。宋代朱熹《诗集传》此处注为「风者,民俗民谣之诗也」,与西汉毛亨、毛苌的《 毛传》释注为「讽喻」者不同。系:连结。形四方之风:表现天下的风气。形容:盛德的表现、体现。成功:成就的功业,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既成之功。神明:天地间一切神灵的总称。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等四 类之合称。始,开端。至:至大,完善。《变风》、《变雅》:皆为乱世的作品,世以为乱世之音。相对于正风、正雅代表的治世之音而言。
  【译文】君王以诗来劝勉教化臣民,臣民以诗来劝 谏讽喻君王。用《诗》的言辞劝谏的人不会获罪,听到的人能够引以为戒,所以称为讽喻。把一国的时事与国君修身治国的根本相连结,便称之为风类诗歌;谈论天下之事,表现天下的风气,便称之为 雅类诗歌。雅,就是端正之意,论说的是君主之政事衰败与兴旺的缘由。政事有大小,所以有小雅、大雅之分。颂是赞美表现君主高尚品德,将其成就的功业告知于天地间一切神灵的。风、小雅、大雅 、颂合称为「四始」,是诗的最高成就(称为始,是因为讲述了王道兴起或衰落的缘由)。到王道衰落、礼义废弃、政教违逆、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家风改变,因而《变风》、《变雅》等作品便随之产 生。
  
  【原文】《周南》、《邵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注释】进贤:进用贤能的人。不淫其色:不沉溺于美色。窈窕:幽静美好的样子。
  【译文】《周南》、《邵南》是端正初始治国方向的法则,是以王道转变人心风俗的根本。因此《关雎》一 诗是说后妃心里以得贤善之女以配君子为喜,以所推选的贤能之人不受重用为忧,不是只沉溺于自己的美色以求专宠而已。哀伤幽静贤良的女子未得以赏识推荐,一心渴望得到贤能的人才,而无丝毫妒 忌、抑制贤者之心,这是《关雎》一诗的意旨所在。
  
  【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也。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后妃悦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 若雎鸠之有别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夫妇有别,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也。窈窕淑女,君子好仇。窈窕,幽闲也。淑,善也。仇,逑也。后妃有关雎之 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仇逑也。
  【注释】关关雎鸠:关关,雄雌水鸟相和鸣叫之声。雎鸠,一种水鸟,这种鸟雄雌情意专一,不乱偶。洲:水中的陆地;干滩。鸟挚而有别:雎鸠的 情感特别诚挚专一,与常鸟有别,体现夫妇应循守礼法之意。窈窕:娴静貌;美好貌。淑女:贤惠善良的女子。君子:品德优秀的男子。好仇:美好理想的配偶。仇,同「逑」。今本《诗经》作「好逑 」。幽闲:娴静柔顺。
  【译文】小岛上双栖的雎鸠相对而唱,发出关关的和鸣。(这一句为起兴,意在引出下文。雎鸠鸟情感诚挚专一,与其他鸟不同。后妃喜爱君子的德行,没有不和谐的。 她不是沉湎于自己的美色,就像关雎鸟与常鸟不一样,这样就可以教化天下。夫妇各有本分,父子就能互相亲爱。父子互相亲爱,君臣就能互相恭敬。君臣互相恭敬,那就能使朝廷端正。朝廷端正,那 么君王就能成功地教化天下。)只有那娴静温婉的女子,才配得上君子那完美的德行(后妃具有雎鸠情义专一的美德,是幽静贤淑的好女子,适宜做君子理想的配偶)。
  
  【原文】《卷 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谒,请也。
  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忧者之兴也。采采,事采之也。卷 耳,苓耳也。倾筐,畚属也,易盈之器也。器之易盈而不盈者,志在辅佐君子,忧思深也。嗟我怀人,置寘周行。怀,思也。寘,置也。行,列也。思君子官贤人,置之周之列位也。周之列位,谓朝廷 之臣也。
  【注释】卷耳:野菜名,又叫苍耳、枲耳,叶嫩可食。君子:指君王。审官:考察提拔官吏。进贤:进用贤能的人。险诐:亦作「险陂」。诐,偏颇、不公正。险诐,阴险邪僻。私谒 :私下进见。忧勤:忧劳勤奋。采采:采了又采,连续不断地采。盈:满。倾筐:浅斜而盛菜的竹筐。今本《诗经》作「顷筐」。畚属:畚箕。嗟我怀人:嗟,叹息。怀人,心中所怀念的人,喻指所思 得之贤人。寘彼周行:被置放在朝廷臣子的行列中。寘,放置。行,行列。
  【译文】《卷耳》是写后妃志向的作品。后妃之志希望辅助君王,求取贤良,慎选官员。了解臣下的勤苦与功绩,心 里只有向君王选荐贤人的志愿,而没有丝毫偏颇、谋私的邪念。为此朝夕思虑,以至于整日忧劳不断。
  我两手不停把卷耳采,总觉那罗筐没装满(这一句为起兴,器皿容易装满却总装不满,意 在说明希望辅佐君王的忧虑深远)。只因我心中把君王念,但愿那天下的君子,都做了君王座上贤(这一句说明后妃希望君王任人唯贤,让其成为周朝廷的官员)!
  
  【原文】《相鼠》, 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居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也。人而无 仪,不死胡为。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体,支体也。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注释】相:察看。正其群臣:端正其群臣。人而无仪 :人却没有礼仪。人而无仪:人如果没有礼仪。不死胡为:不死还能做什么呢?体:肢体。人而无礼:人却没有礼貌。人而无礼:人如果没有礼貌。遄:迅速。
  【译文】《相鼠》是斥责丧失礼 仪之作。卫文公能够端正其群臣的作风,而责备那些身处在上位,承受着先君的风化,而不守礼仪之人。
  看那老鼠身上只有一张皮,就好比人类一旦没有了礼仪(看那老鼠还有皮,虽然处在高 耸突出的地方,但苟且偷生,不知廉耻,也与没有礼仪的人一样)。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礼仪,纵然不死,活着又有何意思(人以有礼仪为尊贵。现在却相反,伤风败俗,不如死去就没有危害了)?看那老 鼠只空有一副躯壳,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像一个人没有了礼仪。人没了礼仪便如同行尸走肉,过这样的日子为何不赶快去死?
  
  【原文】人而无仪,不死胡为。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 如其死无所害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体,支体也。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注释】人而无仪:人如果没有礼仪。不死胡为:不死还能做什么呢?体:肢体。人而无礼:人却没有礼貌。人而 无礼:人如果没有礼貌。遄:迅速。
  【译文】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礼仪,纵然不死,活着又有何意思?(人以有礼仪为尊贵。现在却相反,伤风败俗,不如死去就没有危害了。)看那老鼠只空有 一副躯壳,就像一个人没有了礼仪。人没了礼仪便如同行尸走肉,过这样的日子为何不赶快去死?
  
  【原文】《淇澳》,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 ,美而作是诗。
  瞻彼淇澳,绿竹猗猗。兴也。猗猗,美貌也。武公质美德盛,有康叔之余烈也。有斐君子,如切如瑳,如琢如磨。斐,文章貌。治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道其学而 成也。听其规谏,以礼自修饰,如玉石之见琢磨。
  【注释】淇澳:淇水弯曲处。今本《诗经》作「淇奥」。澳,同「隩」,水边弯曲处。美武公之德:赞美卫武公的美好德行。文章:文采。以 礼自防:以道德仪节的规范自我约束。猗猗:美盛的样子,用以喻指卫武公的质美德盛。康叔之余烈:康叔,姬姓,名封,又称康叔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被武王封于康国。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后, 在黄河和淇水之间的商朝故墟朝歌建立卫国,封康叔于卫,故又称卫康叔。卫康叔治国有方,是卫的开国始祖。余烈,遗留下来的风范。斐:有文采的样子。如切如瑳,如琢如磨:切、瑳、琢、磨为古 代处理玉石器或骨器的不同工艺技术。此指学问品德的锻炼须反覆切磋琢磨,精益求精。自修饰:自我整理装饰。见:被。
  【译文】《淇澳》是称扬卫武公美好德行的诗,说他既有文采,又善 于听取不同意见,以道德仪节的规范自我约束,所以能够担任周朝的宰相,为表示对他的赞美而作此诗。
  请看那弯弯的淇水河边,大片的绿竹秀美又茂盛(这一句为起兴,用淇水内侧绿竹长得 秀美茂盛比喻武公的美德,武公具有卫国开国始祖康叔的风范)。那文采斐然的君子啊,进德修身如雕琢美玉,人人都精益求精(善于听取他人的劝谏,用礼义自我修养,成就敬慎庄重的威仪,就像要 成就精美的玉器,必须经过切磋琢磨)。
  
  【原文】《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风雨凄凄,鸡鸣喈喈。兴也。风且雨凄凄然,鸡犹守时而鸣喈喈然。兴者,喻君子 虽居乱世,不改其节度也。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夷,悦也。思而见之,云何不悦也。
  【注释】度:法则,应遵行的标准。即君子之节操。风雨凄凄:风雨交加,凄凉寒冷。喈喈:鸡叫的声音 。既见君子:终于见到德才出众的君子。既,终于。君子,泛指德能出众的人。云胡不夷:云,语气助词,无实义。胡,怎么。夷,喜悦。
  【译文】《风雨》是思念君子的诗。时处乱世,人们 则思念君子。因为君子虽处乱世,却不改变其节操。任凭它风雨交加天气寒冷,那报晓的雄鸡总是守时而鸣(这一句为起兴,用风雨交加、凄凉寒冷,但雄鸡还守时鸣叫,比喻君子虽身处乱世却不改变 其气节和处事原则)。我仰慕那君子的品行坚贞有节,今日相见怎能不喜悦欢欣(久思君子终于见到,为什么不欢喜呢)!
  
  【原文】《子衿》,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衿,青领。学子之所服,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己留彼去,故随而思之。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嗣,续也。汝曾不传声问我,我以恩责其忘己也。
  【注释】衿:衣 服的领子,同「襟」。刺学校废:指责学校教育荒废。学校不修:《毛诗正义》曰:「学校不修,学人散去。」修,整治、修理,使其恢复。青青子衿:这些身着青衿的学子,弃学而去。《毛诗正义》 曰:「父母在,衣纯以青。」「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青青之色者,是彼学子之衣衿也。此青衿之子,弃学而去。」。悠悠我心:悠悠乎我心思念而不能见。《毛诗正义》曰:「悠悠乎我心 思而不见,又从而责之。」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郑玄笺云:「嗣,续也。」《毛诗正义》曰:「纵使我不往彼见子,子宁得不来学习音乐乎?责其废业去学也。」嗣音,《毛诗正义》曰:「嗣,习 也。古者教以诗乐,诵之歌之,弦之舞之。」
  【译文】《子衿》是斥责学校教育荒废的诗。遭逢乱世,学校教育往往得不到整治恢复。想那班身着青衣的学子啊,你们的离去令我日夜忧思(这 一句说明过去和学子们一起,都在学校中学习,现在他们都走了,而只有自己留下来,所以追思着他们)。纵然我不能一一去挨家探访,难道就从此都音信全无,全忘了师生的情义(老师的意思是你们 走后为何都不曾捎个音信来问候我?这是从师生恩义的角度责备学生不应该忘记了自己的老师)!
  
  【原文】《甫田》,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修其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 ,所以求者非其道也。
  【注释】甫田:面积广大的田地。刺襄公:指责齐襄公。求诸侯:期求诸侯支持拥戴。
  【译文】《甫田》是大夫讽喻齐襄公之诗。襄公不遵循礼义而一心期求获 取大的功绩,不修养自己的德行而只会一味要求诸侯支持拥戴他。他的志向虽大,却心劳日拙,是因为他期求的方法不正确。
  
  【原文】《甫田》,大夫刺襄公也。无礼义而求大功,不 修其德而求诸侯。志大心劳,所以求者非其道也。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兴也。甫,大也。大田过度,而无人功,终不能获。兴者,喻人君欲立功致治,必勤身修德,积小以成高大也。无思远 人,劳心忉忉。忉忉,忧劳。此言无德而求诸侯,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徒劳其心忉忉然。
  【注释】甫田:面积广大的田地。刺襄公:指责齐襄公。求诸侯:期求诸侯支持拥戴。无田:没有力量耕种。田,古同「佃 」,耕种。维莠骄骄:田间的杂草。莠,狗尾巴草。骄骄,杂乱高盛的样子。忉忉:忧愁的样子。
  【译文】《甫田》是大夫讽喻齐襄公之诗。襄公不遵循礼义而一心期求获取大的功绩,不修养 自己的德行而只会一味要求诸侯支持拥戴他。他的志向虽大,却心劳日拙,是因为他期求的方法不正确。
  农夫无力耕种过大的田地,田地里就只会杂草丛生(这一句为起兴,田地面积太大,人 力不足,终究不会有收获。比喻君王想建立功勋使国家安定,一定要勤勉地修身养性,积累小的善行来成就大的功绩)。君王无德就别想着远人来归附,那只会白白地劳心费神(这一句说明自身没有高 尚的德行却要求诸侯拥戴,只能是白费心力黯然忧伤)。
  【原文】《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迫,无法以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依焉。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兴也。蜉蝣, 渠略也。朝生夕死,犹有羽翼以自修饰。楚楚,鲜明貌。兴者,喻昭公之朝,其群臣皆小人也。徒整饰其衣裳,不知国将迫胁,君臣死亡之无日,如渠略然也。心之忧矣,于我归处?归,依归也。君当 于何依归?言有危亡之难,将无所就往也。
  【注释】蜉蝣:又叫「渠略」,一种朝生暮死、寿命极短的虫,栖息水边,其羽翼极薄并有光泽,在此象征小人。昭公:指曹昭公。迫:被大国逼迫 、强迫。将无所依焉:将会无所依归。楚楚:鲜明的样子。兴:《诗经》六义之一,为诗歌表现手法,以他事引起此事叫「起兴」。徒整饰其衣裳:只顾着修饰他们的衣着外貌,不顾国家存亡。迫胁: 逼迫、威胁。无日:不日,为时不久。于我归处:我的归处在哪?于,语助词,无义。指君王若不修德用贤,国家危亡之际,君王将无所归往。
  【译文】《蜉蝣》是斥责奢侈的诗。昭公国家弱 小而被大国所欺压,自己又没有治国之法来保卫守护自己和国家,既好奢侈又重用小人,最后终将落得无所归依的结局。
  瞧那朝生暮死的蜉蝣,把羽翼修饰得剔透光亮,如同炫耀那华丽的衣裳 (这一句为起兴。蜉蝣是一种早上出生傍晚死亡,却拥有羽翼、修饰自己的虫。比喻曹昭公的朝廷众臣全都是小人,只顾着修饰他们的外表,不知国家面临危难,君臣死期已近,就像蜉蝣那样)。
  仁者的心中充满忧伤:死期将至的人啊,你将归向何方(这一句是说君王若不修德用贤,国家危亡的灾难来临之际,君王将无处可去)?
  【原文】《常棣》,燕兄弟也。闵管蔡之失道,故 作《常棣》焉。周公吊二叔之不咸,而使兄弟之恩疏。召公为作是诗而歌之以亲之。
  常棣之华,萼不炜炜。承华者曰萼,不当作跗。跗,萼足也。萼足得华之光明炜炜然也。兴者,喻弟以敬事 兄,兄以荣覆弟,恩义之显,亦炜炜然也。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人之恩亲,无如兄弟之最厚。鶺鴒在原,兄弟急难。鶺鴒,雍渠也。飞则鸣,行则摇,不能自舍尔。急难,言兄弟之相救于急难矣。每 有良朋,况也永叹。况,兹也。永,长也。每,虽也。良,善也。当急难之时,虽有善同门来,兹对之长叹而已。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阋,狠也。御,禁也。兄弟虽内阋,外犹御侮也。
  【 注释】常棣:木名。诗序:「常棣,燕兄弟也。」后因以常棣喻兄弟。兄弟:哥哥和弟弟。闵:哀伤;怜念。后多作「悯」。《书·文侯之命》:「呜呼!闵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资泽于下民。」管 蔡:周武王弟管叔鲜与蔡叔度的并称。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管蔡流言于国,谓「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避居东都,后成王迎周公归,管蔡惧,挟纣子武庚叛,成王命周公讨伐,诛杀武庚与管 叔鲜,流放蔡叔度,其乱终平。事见《书·金縢》及《史记·管蔡世家》。失道:失去准则;违背道义。吊:伤痛。二叔之不咸:二叔,指管蔡二叔。咸,同。召公: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 公」。姓姬名奭,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召(今陜西歧山西南),故称。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今河南北部),是后来燕国的始祖。他支持周公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 。他的后代中有人继承了召公的称号,曾辅佐过周厉王。华:花。萼不炜炜:萼,花萼、萼片的总称。萼位于花的外轮,呈绿色,在花芽期有保护花芽的作用。不,岂不。炜炜,又作「韡韡」,花色鲜 明的样子。跗:同「柎」,花萼房。《管子·地员》:「朱跗黄实。」莫如兄弟:没有谁亲如兄弟。鶺鴒:水鸟名,鸟类的一属。最常见的一种,身体小,头顶黑色,前额纯白色,嘴细长,尾和翅膀都 很长,黑色,有白斑,腹部白色。在原:鹡鸰当居于水,今乃在于高原之上,失其常处。后因本诗以「在原」指兄弟。《北齐书·元坦传》:「汝何肆其猜忌,忘在原之义?」不能自舍:不能自己舍离 放下。舍,离开、舍弃、放下。况:今,现在。永叹:长叹。阋于墙:在家里面争吵。阋,争。侮:欺侮。
  【译文】《常棣》是写宴请兄弟的诗。因伤痛管叔、蔡叔违背道义,所以召公作《常 棣》一诗(这一句说明周公伤痛管蔡二叔与自己不同心,而使兄弟之间的恩情疏远。召公为此作这首诗来抒发感情,欲使兄弟之间和睦相亲)。
  常棣开花,花瓣和花萼相互辉映,岂不是同样鲜 明(这一句为起兴,用常棣花开时花瓣和花萼同样鲜明比喻弟弟恭敬侍奉兄长,兄长以荣耀庇护弟弟,兄弟之间的恩义就像常棣花开时花瓣和花萼同样鲜明一样)?如今世上的众人,没有人比兄弟更亲 (当时人与人之间的恩情,没有像兄弟之间恩情深厚的)。犹如鶺鴒水鸟不幸流落在高原,行则相顾,飞则相唤。既为兄弟,必当相救于危难(鹡鸰鸟边飞边鸣,行走摇摆不安,不会舍下同伴自己离开 ,这种天性犹如兄弟之间在急难时互相救助不愿舍离一样)。平日的好友虽多,如今急难之时,却只能报以长叹(当处于急难之时,虽有很好的同学朋友来到,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只能相对长叹而已)。兄弟在家中尽管 也有纷争,但一定会同心抵御来自外部的欺凌。
  
  【原文】《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丁丁,嘤嘤,相切直也。言昔日未居位,与友生于山岩伐木,为勤苦之事,犹以道德相切正也。嘤嘤,两鸟声也。其鸣之志,似于有朋友道然,故连言之。出自幽谷,迁 于乔木。迁,徙也。谓向时之鸟,出从深谷,今移处高木也。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君子虽迁处于高位,不可以忘其朋友也。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矧,况也。相,视也。鸟尚知 居高木呼其友,况是人乎?可不求乎。
  【注释】燕:宴请。庶人:平民百姓。亲亲以睦:爱敬自己的亲人,能亲密和睦。弃:厌弃,唾弃,嫌弃。遗:遗弃。丁丁:伐木声。丁,音蒸。嘤嘤: 鸟和鸣声。郑玄笺:「嘤嘤,两鸟声也。」南朝梁吴均《与朱元思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友生:朋友。山岩:险峻的高山。切正:切磋相正。连言:相连而言;连着说。乔木:高大的树木。 向时:往昔;从前。矧:况且;何况。伊人:此人,这个人。指意中所指的人。
  【译文】《伐木》是宴请朋友、故旧之诗。自天子以下到平民百姓,没有无须借朋友之助而能成就其功业的。君 主热爱亲人来保持和睦,友爱贤者,不忘故旧,那么百姓的品德就会回归于淳厚了。
  当年一起在深山伐木,斧声叮叮,恰似林中的群鸟,在一旁嘤嘤和鸣。(这一句说明君子往日未做官的时候 ,与朋友一起在险峻的高山中伐木,做勤劳辛苦的事情,还能够相互切磋道德并行正道。两只鸟连声鸣叫,也好似朋友之间在切磋道德互以正道相勉一般。)小鸟偶尔从深谷中飞出,迁居于山顶高大的 树木。高居的小鸟依旧嘤嘤而鸣,不停地呼唤着幽谷内昔日的友人(君子虽然迁居高位了,但不能忘记故旧和朋友啊)。看那小鸟也知道不忘故旧,何况是那位君子,怎会不寻求旧友?(小鸟尚且知道 聚集在高大树木上而不忘呼叫朋友,何况是人呢?能不求吗?)
  
  【原文】《天保》,下报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则臣亦归美以报其上焉。
  天保定尔,俾尔戬谷。罄无不宜 ,受天百禄。保,安也。尔,汝也。戬,福也。谷,禄也。罄,尽也。天使汝所福禄之人,谓群臣也。其举事尽得其宜,受天之多福禄。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恒,弦也。升,出也。言俱进也。月上弦 而就盈,日始出而就明也。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骞,亏。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或之言有也。如松柏之枝叶,常茂盛,青青相承,无衰落也。
  【注释】报:报效;报答。下下:下,向 地位低的人行礼、下士。下下,礼贤下士。归美:称许;赞美。《晋书·郑冲传》:「昔汉祖以知人善任,克平宇宙。推述勋劳,归美三俊。」天保定尔:保,安。尔,汝、你。俾:使。戬谷:戬,福 。谷,通「谷」,禄。罄:尽。恒:月上弦之貌。升:出,升起。骞:亏损。无不尔或承:不尔,不如此、不然。《管子·海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或,助词。承,继承、接续。
   【译文】《天保》是臣下报答君主之诗。君主能礼贤下士而成就其政事,则臣下就会将众善归功于君主,以美德报答君主。
  上天保佑使您安定,并让您赐给群臣以福禄。凡事都尽得其宜,才 得以享受上天赐予的种种恩惠(上天安定你的王位,所以让你赐福禄予人们,也就是那些朝廷群臣们,都没有赏赐不当的。他们做事都能尽其所能,而堪受君王赐予的种种恩惠)。君王的福禄如上弦月 越来越圆满,像初升的太阳越来越明亮。如南山之寿,永无终尽之时;如松柏之茂,枝叶常青而永不衰落。
  
  【原文】《南山有台》,乐得贤也。得贤者则能为邦家立太平之基矣。人君 得贤者,则其德广大坚固,如山之有基趾也。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台,夫须也。兴者,山之有草木以自覆盖,成其高大。喻人君有贤臣自以尊显也。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基,本也。只之言 是也。人君既得贤者置之于位,又尊敬以礼乐乐之,则能为国家之本也。
  【注释】台:莎草,又称夫须、薹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可制蓑笠。基:根基,根本。莱:草名,即藜。乐只:和美; 快乐。只,语助词。以礼乐乐之:用礼乐使他们快乐。
  【译文】《南山有台》是写喜得贤才的诗。能得到贤才者,则能为国家奠定太平的根基(国君得到贤才,就能够光大德行使国家政权坚固 ,就像高山具有牢固的根基)。
  南山有莎草,北山有野藜,草木丛生才显出山岳的雄伟(这一句为起兴,用山上有草木覆盖而成就山的高大来比喻说明国君有贤才从而显示其尊贵)。啊,天下 贤才都乐于归向依止,这就是国家的根基(国君得到贤才,把他们放在高位,尊敬他们,用礼乐使他们快乐,他们就能成为国家的根基)!
  
  【原文】《蓼萧》,泽及四海也。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兴也。蓼,长大貌。萧,蒿也。湑湑然,萧上露貌。兴者,萧香物之微者,喻四海之诸侯,亦国君之贱者。露,天所以润万物,喻王者恩泽,不为远国则不及之。既见君子,我心 写兮。既见君子者,远国之君朝见于天子也。我心写者,舒(舒作输)。其情意,无留恨者。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天子与之燕而笑语,则远国之君。各得其所。是以称扬德美,使声誉常处天子也 。
  【注释】蓼萧:蓼,长大貌。萧,艾蒿。四海:犹言天下,全国各处。湑:清澈貌。贱者:地位低下的人。为:施行。君子:指诸侯。写:舒畅;喜悦。恨:遗憾。燕:通「宴」。宴请,宴 饮。处:享有;据有;取。《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译文】《蓼萧》是写君主恩惠施及四海的诗。
  长长的艾蒿生长在四野 ,甘露的滋润无所不及(这一句为起兴,用蓼萧比喻天下的诸侯,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比天子地位低下的人。用滋润万物的露水比喻天子施恩泽到天下所有地方)。四方的诸侯都来朝见天子,内心的喜悦、感戴难以 言喻(远方诸侯们朝见周天子,心情多么舒畅,没有留下遗憾了)。席间欢声笑语,争相传扬周天子的美德(周天子宴请诸侯们,席间充满欢声笑语,这样远方的诸侯各得其所,因此称赞扬名周天子的 美德,使周天子拥有美好的声誉)。
  
  【原文】《鹿鸣》废,则和乐缺矣。《四牡》废,则君臣缺矣。《皇皇者华》废,则忠信缺矣。《常棣》废,则兄弟缺矣。《伐木》废,则朋友缺 矣。《天保》废,则福禄缺矣。《采薇》废,则征伐缺矣。《出车》废,则功力缺矣。《杕杜》废,则师众缺矣。《鱼丽》废,则法度缺矣。《南陔》废,则孝友缺矣。《白华》废,则廉耻缺矣。《华 黍》废,则畜积缺矣。《由庚》废,则阴阳失其道理矣。《南有嘉鱼》废,则贤者不安,下民不得其所矣。《崇丘》废,则万物不遂矣。《南山有台》废。则为国之基坠矣。《由仪》废,则万物失其道 理矣。《蓼萧》废,则恩泽乖矣。《湛露》废,则万国离矣。《彤弓》废,则诸夏衰矣。《菁菁者莪》废,则无礼仪矣。《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
  【注释】《鹿鸣》:《诗经· 小雅》中的篇名,是写天子宴请群臣的诗。废:废弃。缺:缺失。《四牡》:《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慰劳使臣的诗。《皇皇者华》:《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天子派遣使臣的诗。《常棣 》:《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宴请兄弟的诗。《伐木》:《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宴请朋友故旧的诗。《天保》:《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臣下祝颂君王的诗。《采薇》:《诗经·小 雅》中的篇名,是写派遣在外驻守的军队,内心思念家乡却没有厌恨的诗。征伐:讨伐。《出车》:《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军人从军征战的诗。《杕杜》:《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妻子 思念从军征战的丈夫以及想象丈夫返乡时慰劳情景的诗。师众:指军队。《鱼丽》:《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宴请饮酒通用的乐歌。《南陔》:《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笙诗,是宴饮的乐曲。 《白华》:《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笙诗,是宴饮的乐曲。《华黍》:《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笙诗,是宴饮的乐曲。畜积:指积储的财物。《由庚》:《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笙诗,是 宴饮的乐曲。《南有嘉鱼》:《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宴饮通用的乐歌。《崇丘》:《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笙诗,是宴饮的乐曲。遂:完成,成功。《南山有台》:《诗经·小雅》中的篇名 ,是宴饮通用的乐歌,有祝颂客人的意思。坠:毁坏。《由仪》:《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笙诗,是宴饮的乐曲。《蓼萧》:《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君王宴请诸侯的诗。乖:违反,背离。 《湛露》:《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君王宴请诸侯的诗。《彤弓》:《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君王宴请诸侯并赐予弓矢的诗。《菁菁者莪》:《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写国家注重教育 的诗。《小雅》:指《诗经·小雅》。内容记士大夫宴集之诗。本文上述篇章都在《诗经·小雅》中。微:衰微;衰弱;衰败。
  【译文】如果《鹿鸣》之章废弃,则君臣和乐缺失;《四牡》之 章废弃,则君臣关系有损;《皇皇者华》之章废弃,则于忠诚信义有失;《常棣》之章废弃,则于兄弟情谊有失;《伐木》之章废弃,则会失去朋友;《天保》之章废弃,则会亏缺福禄;《采薇》之章 废弃,则丧失征伐之道;《出车》之章废弃,则会失缺征伐之功劳;《杕杜》之章废弃,则军队难以形成;《鱼丽》之章废弃,则法度缺失;《南陔》之乐曲废弃,则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之情缺失;《 白华》之乐曲废弃,则廉耻之心缺失;《华黍》之乐曲废弃,则仓储积蓄亏缺;《由庚》之乐曲废弃,则会使阴阳失调;《南有嘉鱼》之曲废弃,则会使贤者不安、百姓得不到安顿;《崇丘》之乐曲废 弃,则会使万物不能顺利生长;《南山有台》之乐曲废弃,则会使治国的根本失掉;《由仪》之乐曲废弃,则万物皆失其协调;《蓼萧》之章废弃,则天子与诸侯的恩泽丧失;《湛露》之章废弃,则会 使万国背离。《彤弓》之章废弃,则华夏诸国会衰落;《菁菁者莪》之章废弃,则天下将没有礼仪了;《小雅》一类诗歌全部废弃,则会使四方边远民族交替入侵,而使中原衰弱。
  
  【 原文】《节南山》,家父刺幽王也。家父,字,周大夫也。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兴也。节,高峻貌。岩岩,积石貌。兴者,喻三公之位,人所尊严也。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师,大师,周之 三公。尹氏为大师。具,俱也。此言尹氏汝居三公之位,天下之民,俱视汝之所为也。国既卒斩,何用不监。卒,尽也。斩,断也。监,视也。天下之诸侯,日相侵伐,其国已尽绝灭,汝何用为职,不 监察之。
  【注释】家父:字,周大夫名。维石岩岩:维,连接。岩岩,积石貌。三公:周代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赫赫:显赫盛大貌。师尹:太师,周之三公。尹氏为太师。尔瞻:尔,你 们。瞻,看、望、观察、察看。卒斩:卒,尽。斩,断。何用不监:何用,为什么。监,察看、督察。
  【译文】《节南山》是周朝一位名叫家父的大夫指斥幽王的诗。
  仰望那高峻的南 山,堆积着层层岩石(这一句为起兴,用堆积层层石头的南山比喻三公之位是人们所认为尊严的官位)。
  身居高位的尹太师啊,百姓全都看着你(尹氏处在三公高位,所以,天下百姓全都看着 你的所作所为)。国家将要灭亡,你为何竟毫无觉知(天下的诸侯一天天侵犯,国家将要灭亡,你是怎么履行职责的,难道你没觉察吗)?
  
  【原文】《巧言》,刺幽王也。大夫伤于谗 而作是诗。
  乱之初生,僭始既涵。僭,不信也。涵,同也。王之初生乱萌,群臣之言,信与不信,尽同之不别。乱之又生,君子信谗。君子斥在位者,信谗人言,是复乱之所生。君子信盗,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乱 是用暴。盗,谓小人。盗言孔甘,乱是用餤。餤,进也。
  【注释】僭:虚伪,不可信。涵:包含,包容。盗:谗佞的人。谓小人。用:因而。孔:甚。餤:进、进入。
  【译文】《巧言 》是讽喻周幽王之诗。其大夫因被奸佞谗言伤害而作此诗。
  追溯动乱的源头,是君王面对伪言,分不清善恶真假(动乱刚刚发生的时候,群臣的言论,真实的与不真实的,没有甄别全都被认同 )。动乱再次出现,那是君王听信谗言,良臣却无辜受压。君王信任小人,才会有今天的乱象丛生。小人的甜言蜜语盛行于世,动乱终将逐步升级,直至无法收拾。
  
  【原文】《蓼莪》 ,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兴也。蓼蓼,长大貌也。莪已蓼蓼长大,我视之反谓之蒿。兴者,喻忧思心不精识其事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者,恨 不得终养父母,报其生长己之苦也。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恤,忧也。孝子之心,怙恃父母,依依然以为不可斯须无也。出门则思之忧,旋入门又不见,如入无所至也。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鞠,养也。顾,旋视也。复,反覆也。腹,怀抱。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犹是也。我欲报父母是德,昊天乎我心无极也。
  【注释 】蓼莪:莪,植物名。始生为莪,长大为蒿。后常以「蓼莪」指对亡亲的悼念。蓼蓼者莪:莪蒿已渐渐长大。蓼蓼,长大貌。匪莪伊蒿:不是莪蒿而是青蒿。匪,同「非」。伊,是、此。蒿,蒿草。精 识:见解精确。劬劳:劳累;劳苦。怙:依赖;凭恃。衔:心中怀着。依依:依念不舍的样子。斯须:须臾;片刻。《礼记·祭义》:「礼乐不可斯须去身。」旋:回还;归来。鞠:养。拊:抚摩;抚 慰;安抚。畜:喜爱。孔颖达疏:「畜我承拊我之后,明起止而畜爱之。」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谓父母养育恩德深广,欲报而无可报答。罔极,指父母恩德无穷无尽。
  【译文】《蓼莪》是斥 责周幽王之诗。当时百姓辛勤劳苦,连孝子也无力奉养父母,以终其天年。
  莪草已经渐渐长大,看上去不再像莪草,而像是粗壮的青蒿(莪苗已经渐渐长大了,我看着反而认为是青蒿。这一句 为起兴,比喻忧虑自己不能精细地分辨事情了)。想起了父母,心中有无限哀伤,我从小到大,他们已太过辛劳(哀伤的是不能终养父母,报答其养育之恩)。天下的儿女若没有了父母,这世上还有谁 可以依靠?刚离开家门就日夜担心,归来已物是人非,再难觅双亲的踪影(孝顺的子女不论自己年纪有多大,总是一直把父母当成依靠,心中依依不舍,好像片刻也不能离开,走出家门就会想念担忧, 回家却再也见不到父母,心中恍惚,好像不知道走到了什么地方)。父亲啊你给我生命,母亲啊你把我抚养到今朝。你对我的抚爱从不稍停,你对我的养育恩比天高。你对我的眷顾千遍万遍,你曾经进 出都把我怀抱。我多么想报答父母的无边恩德,苍天啊,我究竟该如何才能做到(我想报答父母如此的大恩大德,苍天啊!这如天一样的恩德怎么报答得完呢)?
  
  【原文】《大明》, 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二圣相承,其明德日广大,故曰大明也。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明明,察也。文王之德,明明在于下,故赫赫然著见于天。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嫡,使 不挟四方。忱,信也。挟,达也。天意难信矣,不可改易者天子也。今纣居王位,而又殷之正嫡,以其为恶,乃绝弃之。使教令不行于四方,四方共叛之,是天命无常,唯德是与耳。维此文王,小心翼 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回,违也。小心翼翼,恭慎貌也。聿,述也。怀,思也。方国,四方来附者也。
  【注释】赫赫:显赫盛大貌;显著貌。忱:信任;相信。常于 涉及天命、天意时用之。《诗》曰:「天命匪忱。」位:使占据其应有的位置。《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嫡:正妻。挟:握持;操持。引申为持有。《战国策·赵策四》: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昭事:勤勉地服事。昭,通「劭」。高亨注:「昭,借为劭。《说文》:「劭,勉也。」怀:招致,招来。《易·师》:「王三锡命,怀万邦也。」孔颖 达疏:「能招怀万邦。」厥:代词,其。受:得到;得。翼翼:恭敬谨慎貌。郑玄笺:「小心翼翼,恭慎貌。」述:遵循;继承。《书·五子之歌》:「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孔安国传》 :「述,循也。」
  【译文】《大明》讲述的是文王有圣明德行,庇荫影响着后代,故治理天下之重任由文王延续至其子武王(文王、武王两位圣君先后相承,其圣明的德行一天天广为传扬,故 称为大明)。
  文王的圣德流布天下,声名显著于天地之间(文王的德行惠及百姓,所以声名显赫)。天命无常,实难依赖,只有君王的圣德才可以永葆不变(天意难料,但不轻易变更的是君王 )。上天也曾命殷纣为王,不久又令他失去天下。(殷纣王虽居王位,而且又是殷商的正室所传,因为他作恶多端,于是废除了他,让他的命令在全国无法施行,天下一起背离了他。所以,天命不会恒 常不变,只给予那些有德行的人。)唯有今天的文王,时时恭敬谨慎,唯恐自己的德行有丝毫偏差。奉行天道,勤于国事,使得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样的德行始终不变,才能够赢得诸侯的归顺 ,将天命永久承担。
  
  【原文】《思齐》,文王所以圣也。言其非但天性,德有所由成也。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齐,庄也。媚,爱也。周姜,大姜。京 室,王室也。常思庄敬者太任也,乃为文王之母。又常思爱大姜之配大王之礼,以为京室之妇。言其德行纯备,以生圣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姒,文王之妃也。大姒十子,众妾则宜百子也。徽 ,美也。嗣大任之美音,谓续行其善教令。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法也。寡妻,寡有之妻,言贤也。御,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治也。文王以礼法接待其妻,至于其宗族,以此又能为政治于家邦。
   【注释】齐:同「斋」。庄重;严肃恭敬。大任:即文王之母太任。大,「太」的古字。《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大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文王父)娶为妃。大任之性,端 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古者妇人妊子,寝 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 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谓知肖化矣。」周姜:指文王的祖母太姜。《列女传·母仪传》:「太姜者,王季之母,有台氏之女。大王娶以为妃。生泰伯、仲 雍、王季。贞顺率导,靡有过失。大王谋事迁徙,必与大姜。君子谓大姜广于德教。」京室:王室。大姜:太姜。配:配合。《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朱熹《孟子 集注》:「配者,合而有助之意。」大王:太王。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的尊号。周人本居豳(豳,古国名。周的祖先公刘所立,其地在今陕西省彬县以东旬邑县境),自古公始迁居岐山之下,定国 号曰周,自此兴盛,故武王克殷,追尊为太王。大姒:亦作「太姒」。有莘氏之女,周文王妻,武王母。《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后用为贤母的典实。嗣 :继承;接续。徽音:犹德音。指令闻美誉。刑于寡妻:刑于,谓以礼法对待。指夫妇和睦。寡妻,贤妻。郑玄笺:「寡妻,寡有之妻,言贤也。」一说为嫡妻。毛传:「寡妻,适妻也。」御:统治; 治理。《书·大禹谟》:「临下以简,御众以宽。」宗族:谓同宗同族之人。《周礼·春官·大宗伯》:「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
  【译文】《思齐 》讲述的是文王之所以成为圣人的缘由(文王成圣,不仅是因他天性纯善,还因为他的德行成就有其特殊的原由)。
  内心庄严诚敬始终如一,那便是太任——文王之母。她一心效法婆母太姜, 做好王室之妻,不容自己有半点瑕污(能够时时刻刻保持庄严恭敬之心的那个人叫太任,她就是文王的母亲。她还常常思想爱慕太姜辅助配合太王的嘉言懿行,要效法婆母做好王室之妻。说的是文王的 母亲德行纯正完美,所以才会生出圣子)。太姒再次继承太任的德音,后代男丁兴旺逾百人,皆蒙受美德的教化(太姒生有十子,其他嫔妃所生之子约百人。太姒继承太任的德音,这是说她能继续效法 太任美好德行的教化)。文王以礼法善待贤妻,进而延及兄弟,国人纷纷效法,德教乃遍布天下(文王以礼法善待妻子,并以礼法推及宗族之人,因此也能以德行教化来为政,治理国家)。
  
  【原文】《抑》,卫武公刺厉王也,亦以自警也。
  无兢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无兢,竞也。训,教也。觉,直也。兢,强也。人君为政,无强于得贤人。得贤人, 则天下教化于其俗。有大德行,则天下顺从其政。言在上所以倡道之。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则,法也。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话,善言也,谓教令也。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 可为。玷,缺也。斯,此也。玉之玷缺尚可磨鑢而平,人君政教一失,谁能反复之也。
  【注释】克:强盛;强劲。人:人才;杰出人物。《左传·文公十三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 也。」四方:指四方诸侯之国。四国:四方诸侯国。教:政教;教化。直:有理;正义。威仪:庄重的仪容举止。《书·顾命》:「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孔安国传》:「有威可畏,有仪可象。」法 :仿效,效法。柔嘉:柔和而美善。白圭:亦作「白珪」。古代白玉制的礼器。玷:玉的斑点,瑕疵。言:政令;号令。鑢:磋磨。反复:重复再三;翻来覆去。《易·乾》:「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朱熹《周易本义》:「反复,重复践行之意。」
  【译文】《抑》是卫武公劝谏厉王的诗,同时也以此诗自我警惕。
  国家的强盛在于拥有贤德之人,四方之国才都会接受其教化。君王 具备了纯正的德行,四方诸侯才能够齐归于麾下。(君王治理国家,最好的莫过于得到贤才。有了贤才,那么天下都受到其风俗习惯的教化。有大德行,那么天下都接受其政令。说的是君王因此要带头 倡导。)恭敬谨慎、举止庄重,天下百姓都会效法。颁布教令当循古人常道,言行举止务求优美合度。白玉之瑕,尚可琢磨;政令之失,再难弥补(玉的斑点还可以磨除干净,君王的政教一旦有错,谁 能够回头补救呢)!
  
  【原文】《烝民》,尹吉甫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
  天生烝民,好是懿德。天之生众民,莫不好有美德之人也。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 子,生仲山甫。监,视也。假,至也。天视周室之政教,其光明乃至于下,谓及于众民也。天安爱此天子宣王,故生仲山甫使佐也。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嘉,美也。令,善也 。善威仪,善颜色,容貌翼翼然,恭敬也。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将,行也。若,顺也。顺否犹臧否,谓善恶也。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夙,早也。匪 ,非也。一人,斥天子也。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輶,轻也。仪,疋也。人之言云, 德甚轻。然而众人寡能独举之以行者,言政事易耳。人不能行者,无其志也。我与伦疋图之而未能为也。维仲山甫举之。仲山甫能独举是德而行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王之职有缺,辄能补之者 ,仲山甫也。
  【注释】烝民:民众,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姓。任贤使能:任用有贤德、有才能的人。中兴:由衰复盛,重新振作。懿德:美德。天监:上天的监视。昭假:向神祷告,昭示其诚敬之心以达于神。 保:保佑。仲山甫:周宣王时的贤臣。后因用以代称贤臣。柔嘉:柔和美善。则:楷模;准则。令仪:谓整肃威仪。令色:和悦的容色。小心翼翼:恭敬谨慎。肃肃:严正貌。王命:帝王的命令、诏谕 。将:施行。否:恶。明:明白;清楚。明:指贤明的人。哲:明智;有智慧。夙夜匪懈:亦作「夙夜匪解」或「夙夜不解」。形容日夜辛劳,勤奋不懈。一人:古代称天子,亦为天子自称。斥:指; 直接指明。茹:吃,吞咽。刚:坚硬。侮:轻慢,轻贱。鳏寡:老而无妻或无夫的人。引申指老弱孤苦者。《诗·小雅·鸿雁》:「爰及矜人,哀此鳏寡。」《毛传》:「老无妻曰鳏,偏丧曰寡。」畏 :害怕;恐惧。御:强御;强暴。鲜:少;尽。克:能够。仪图:揣想忖度。朱熹《诗集传》:「仪,度;图,谋。」易:容易。伦:辈,类。这里指的是朋辈。疋:「雅」的古字。素常、向来的意思 。衮职:衮,古代指帝王的职事。亦借指帝王。郑玄笺:「衮职者,不敢斥王之言也。王之职有阙辄能补之者,仲山甫也。」孔颖达疏:「衮职,实王职也。」阙:缺误;疏失。补:弥补;补救。
  【译文】《烝民》是尹吉甫赞美宣王之诗。当时宣王任用有贤德、有才能的人,使周王朝得以由衰转盛,重新振作。
  上天无私生育万民,万民所爱唯有美德(上天生养百姓,无人不喜好有 美德的人)。上天将周朝仔细观察,光明普照百姓安乐。为保天子振其德教,故生山甫佐于君侧(上天看到周王室的政令教化,其恩惠的光芒照耀于下,惠及百姓。上天喜爱周宣王这位天子,所以降生 仲山甫来辅佐他)。既生山甫必盛其德,柔和美善威仪可则。仪表庄严言辞安定,待人谦和处事恭敬。君王在上法令严明,山甫行之上下和顺。国事纷繁吉凶难卜,山甫断之扬善救恶。德配贤明智称上 哲,修身全道品行高洁。日夜操劳不厌不疲,鞠躬尽瘁以奉天子。世人常言见风使舵,逢软则食,逢硬则吐。守节不移惟有山甫,软亦不食硬亦不吐。怜恤鳏寡老弱是助,除暴安良强权不惧。世人常言 :德轻如毛几人能举?为善虽易行之者稀。我辈亦曾心向往之(人们常说积德行善很容易,然而却很少有人去奉行。说的是推行德政很容易,人不能去做,是因为没有这个志向。我与朋辈一直在思量这 件事,却未能做到)。唯有山甫勤而行之(只有仲山甫真正将德行落到了实处)。君王在上偶有过失,唯有山甫能补救之(发现君王有过,能够及时予以补救,只有仲山甫能够做到)。
  【原文 】《敬之》,群臣进戒嗣王也。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显,光也。监,视也。群臣见王谋即政之事,故因此时戒之曰:敬之哉!敬之哉!天乃 光明,去恶与善,其命吉凶不变易也。无谓天高又高在上,远人而不畏也。天上下其事,谓转运日月,施其所行,日视瞻近在此也。
  【注释】戒:告戒。《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戒视成谓之暴。」嗣王:继位之王。维:乃;是。显:明;光明。思:语气词,用于句末,犹啊。命:天命;命运。陟降:升降,上下。陟,升。厥:助词,之。士:通「事」。监:察看;督察。吉 凶:犹祸福。上下:升降;增减,变更。转运:循环运行。日月:指天地。视:督察。瞻:照看。
  【译文】《敬之》一诗写的是群臣进忠言以戒勉嗣王(周成王)。
  天子临朝臣何所献 ?敬慎敬慎别无他言!上天之德智慧光明,惩恶赏善万古不变。莫道上天渺渺何远,日月昭昭举头可见。上下巡视明察秋毫,人有善恶岂可瞒天。(群臣面见天子周成王,商议成王继位执政之事,因此选 择这个时刻大家一齐告诫他说:要敬慎啊,千万要敬慎啊!上天是智慧光明的,弃除邪恶而奖励善良,并依此标准赋予人们吉凶祸福,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不要说上天高高在上,离我们太遥远而不必 畏惧它。上天上下其事,这一句说的就是上天运行日月,行使自己的职责,明察一切,每天就在这里审视着我们!)
  
  【原文】《长发》,大禘也。大禘,郊祭天也。
  汤降不迟 ,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不迟,言疾也。跻,升也。九围,九州也。降,下也。假,暇也。祗,敬也。式,用也。汤之下士尊贤甚疾,其圣敬之德日进,然而能以其聪明,宽 暇天下之人迟迟然,言其急于己而缓于人也。天用是故爱敬之,天于是又命之使用事于天下,言王之。不兢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絿,急也。优优,和也。遒,聚也。
  【注释 】禘:古代帝王、诸侯举行各种大祭的总名。凡祀天、宗庙大祭与宗庙时祭均称为「禘」。汤:商朝的开国之君。又称成汤、成唐、武汤、武王、天乙等。降:莅临;临幸。谓帝王亲临。圣:古之王天 下者。亦为对于帝王或太后的极称。跻:升登,达到。昭:光明,明亮;明显,显著。假:通「瑕」,缺点。迟迟:舒缓,从容不迫的样子。上帝:天帝。祗:敬。式:用,施行。九围:九州。宽暇: 宽容。竞:争竞,指为名利而争逐奔走。亦泛指互相争胜。絿:急躁。敷政:布政,施行教化。优优:宽和貌。百禄:指多福。遒:聚合;聚集。
  【译文】《长发》是一首歌颂大禘的诗(大禘 ,是在郊外祭祀上天的祭典)。
  汤王受命伊始尊贤选能,圣王诚敬之德与日俱增。严于律己尤能宽厚待人,智慧仁慈赢得人天爱敬。上天敬其有道足以安民,故委重任立为九有之君。(汤王礼 贤下士非常急切,其圣敬的德行与日俱增,然而能以其聪明睿智,宽容天下之人从不苛求。说的是他急于要求自己而缓于要求别人。所以上天敬他爱他,于是就任用他,派他来治理天下,也就是使他成 为天下之王,为天下人做最好的榜样。)从不争强好胜急于求成,既不刚强暴戾也非柔弱不禁。政教所及唯有仁厚宽和,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才有这千祥云集百福骈臻。
卷  四   春秋左氏传治要(上)补

  
  【原文】《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注释】诗曰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既醉》。匮,穷尽。锡,赐给。言孝子为孝,无有竭尽之时,故能以此孝道长赐予汝之族 类。
  【译文】《诗经》说:「孝子的孝行(德行)没有穷尽的时候,可以永远把它赐给自己的族类。」
  【原文】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注释】义方: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佚:放逸;恣纵。自邪:杨伯峻注:「谓有此四者,则必至于邪。」
  【译文】我听说真正爱护儿子,就用道义来教育他,不使他步入邪路。骄 傲、奢侈、不加节制、放逸,这是走上邪路的途径。 
  
  【原文】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译文】国君行事合于道义, 臣下受命奉行;父亲慈祥,儿子孝顺;兄长和爱,弟弟恭敬,这是六种顺应伦理规范的关系。丢弃正道而效法逆道,这就是使祸患很快到来的原因。
  【原文】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 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
  【注释】芟夷:除草;刈除。芟,音山。蕰崇:积聚,堆积。蕰,音运。善者:杨伯峻注:「意义双关,既指嘉谷,又指善人、善政、善 事。」信:古同「伸」,舒展开。
  【译文】治理国家的人,见到恶行,就像农夫务必除草一样,除掉它将它堆积起来,挖掉它的老根,不要使它再生长,那么善良就能得到伸展。
  【原 文】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注释】经:治理。定:安定。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度德量 力估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相时而动:观察时机而采取行动。无累:不牵累;没有牵累。
  【译文】(隐公十一年)礼,是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序、使后代有利的。(别的国家违 背礼法而讨伐他)服罪就宽恕他,揣度德行而处理,衡量力量而施行,看准时机而行动,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原文】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 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注释】亲亲:爱自己的亲属。郑、息同为姬姓,宜相亲。征:审也,明也,问也。韪:指好的或正确的(言行)。丧师:谓战败而损失军队。
  【译文】不 揣度德行,不衡量力量,不亲近亲属,不辨明言语是非,不查察是否有罪,犯了这五种过失,而要去讨伐别人,那战败不也是应该的吗?
  【原文】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 。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
  【注释】体:谓礼为政治、政法之骨干。易:违反之意。
  【译文】命名(起名字)用来表示义,义产生礼,礼是处理政事的主体,政事是用来端正百姓 的。因此政事成功而百姓听从,违反它就会发生动乱。
  【原文】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注释】卜:占卜。
  【译文】占卜是用来决断疑惑的,没有疑惑,何必占卜呢?
   
  【原文】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
  【注释】鲍叔牙:约公元前七二三年或公元前七一六年至公元前六四四年在世。姒姓,鲍氏,亦称「鲍叔」「鲍子」,是鲍敬叔的儿 子。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齐国大夫,管仲好友。
  【译文】大夫鲍叔牙说:「国君使百姓放纵轻慢,祸乱将要发作了。」
  【原文】妖由人兴也。人无衅焉,妖不自作。人弃常则 妖兴,故有妖。
  【注释】衅:音「信」。过失,罪过,缺陷。
  【译文】(申繻说)妖孽的发生是由于人造成的。人若自己没有缺陷,妖孽不能自己起来。人丢弃了常道,妖孽就会兴起 ,所以才有妖孽。
  【原文】《商书》所谓:「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者。
  【译文】《商书》上说:「恶行的蔓延,就像大火燎原一样,不可以靠近,难道 还能扑灭?」
  【原文】哀乐失时,殃咎必至。临祸忘忧,忧必及之。
  【注释】哀乐:悲哀与快乐。殃咎:灾祸。
  【译文】(庄公二十年)悲哀与快乐不合时宜,灾祸一定会到 来。面临灾祸而忘记忧愁,忧愁一定会降临他的身上。
  【原文】君子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以君成礼,弗纳于淫,仁也。」
  【译文】君子评议说:「酒是用来完成仪礼的 ,不能继续而过度,这是义;因为和国君饮酒完成了礼仪,而不至于使他陷于过度,这是仁。」
  【原文】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无乃不可乎!
  【注 释】共:大。共德:大德。共,通「洪」。无乃:相当于「莫非」「恐怕是」,表示委婉测度的语气。
  【译文】(鲁庄公二十四年春天,在桓公庙的方形椽子上雕刻花纹,这是不合礼制的。) 大夫御孙劝谏说:「节俭,是德行中最大的;奢侈,是恶行中最大的。我国先君具有大德,而您却使他沦于大恶之中,恐怕是不可以的吧?」
  【原文】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
  【译文 】男女有别,是国家的最大礼节。
  【原文】无德而禄,殃也。殃将至矣。
  【译文】(闵公二年春,虢公在渭水打败犬戎)虢国大夫周之侨说:「没有德行而享有福运,是灾殃。灾殃将 要到来了。」(于是逃往晋国。)
  【原文】修己而不责人,则免于难。
  【注释】修己:自我修养。
  【译文】修养自己的德行,而不去责难别人,就会免于遭受祸难。
   【原文】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
  【注释】招携:招引尚未归心的人。杜预注:「携,离也。」怀远:安抚边远的人。怀:怀念,依附。
  【译文】招抚尚未归心的 国家,要用礼义;安抚边远的国家,要用恩德。凡事不违背德和礼,就没有不归附的。
  【原文】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以长世?
  【注释】 舆:车。没有恭敬则礼不能施行,故将敬喻为礼之舆。昏:乱。长世:历世久远;永存。
  【译文】(僖公十一年春,周襄王派内史过等赐予晋侯爵命,而晋惠公的后代无精打采地接受祥瑞之物 。内史过回国后将此事告诉襄王。)「礼,是国家的主干;敬,是行礼的车子。人不恭敬则礼就不能推行,礼不能推行上下就会昏乱,怎么能维持长久呢?」
  【原文】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 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注释】代有:代,更叠,交替。杨伯峻注:「代有犹言各国更替有之。」
  【译文】天灾流行,总在各个国家交替发生,救援受灾地区,周济邻国,这是道 义。按道义行事的人有福份。
  【原文】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
  【注释】背施无亲:杨伯峻注:「背弃恩施,则失亲己者。」幸灾:因别人 遭灾而高兴。贪爱不祥:杨伯峻注:「贪所爱之货利而不以与人,则祸殃将至。」怒邻不义:杨伯峻注:「使邻国忿怒,不合道义。」
  【译文】(庆郑说)背弃别人的恩惠就会失去亲近自己的 人,庆幸人家的灾害是不仁,贪图爱惜自己的东西是不祥,激怒邻国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丢失了,用什么来保卫国家?
  【原文】史佚有言曰:「无始祸,无怙乱,无重怒。」重怒难任,陵人 不祥。
  【注释】史佚:人名。西周初年太史。始祸:杨伯峻注:「始祸犹言首祸,为祸乱之倡导者。」怙乱:谓乘乱取利。重怒:谓增添愤怒。刘文淇疏证:「重怒,蒙重其怒也。」陵人:以 势压人。
  【译文】(僖公十五年)史佚有这么一句话说:「不要倡导祸乱,不要乘别人祸乱而取胜,不要增加别人的愤怒。」沉重的愤怒难以承担,欺陵别人就会不吉祥。
  【原文】《 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注释】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语出《诗·大雅·思齐》。刑,杨伯峻注:「刑同型,法也,今言示范。」寡妻,嫡妻。御,治 理。
  【译文】《诗经》上说:「修养德行首先给妻子做榜样,由此扩展到作为兄弟们的表率,进而以此来治理一家一国。」
  【原文】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心不 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注释】五声:指宫、商、角、徵、羽五音。五色: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章:彩色;花纹。嚚:音「淫」。奸诈。
  【译文】(僖公二十四年)耳朵不能听到五声的唱和是耳聋,眼睛不能辨别五色的文饰是昏暗,心里不学习效法德义的准则是顽劣,嘴里不说忠信的话是奸诈。
  【原文】刚而无礼,不 可以治民。
  【注释】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此为蒍贾(孙叔敖之父)评子玉之言。
  【译文】刚愎强暴而无礼,不能让他治理军民。
  
  【原文】民未知义,未安其居。 民未知信,未宣其用。民未知礼,未生其共。民听不惑而后用之。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注释】共:通「恭」。恭敬。不惑:杨伯峻注:「不惑即《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之『不惑』, 明其道理,故不致迷惑也。」
  【译文】(僖公二十七年)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道义,生活还没有安定;百姓还不懂得信用,还不能十分明白信用的作用;百姓还不懂得礼节,还没有产生恭 敬之心。」等到百姓听受命令而不迷惑时,然后才使用他们。所以城濮一战,晋国就称霸诸侯,这都是晋文公以德教民的结果。
  【原文】允当则归,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敌。
  【注释】 允当则归:杨伯峻注:「犹今言适可而止。」
  【译文】(僖公二十八年,楚成王引《军志》之言)适可而止;知难而退;有德之人不可抵挡。
  【原文】忠、信、卑让之道也。忠,德之 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
  【注释】忠、信、卑让之道也:《左传·文公元年》原文作:「穆伯如齐,始聘焉,礼也。凡君即位,卿出并聘,践修旧好,要结外授,好事邻国,以 卫社稷,忠、信、卑让之道也。」按:穆伯,即公孙敖,庆父之子,鲁桓公之孙。鲁文公时,孟穆伯为卿。
  【译文】(鲁文公元年,鲁卿穆伯到齐国开始进行聘问。凡是新君即位,卿到各国去 普遍聘问,继续重温过去的友好,团结外援,善待邻国,借以保卫自己的国家。)这是忠、信、卑让之道。忠,是道德纯正的表现;信,是道德巩固的表现;卑让,是德行的基础。
  【原文】使 能,国之利也。
  【注释】使能:任用有才能者。
  【译文】任用能干的人,这是国家的利益。
  【原文】古之王者知命之不长,是以并建圣哲,树之风声,分之采物,著之话言, 为之律度,陈之艺极,引之表仪,予之法制,告之训典,教之防利,委之常秩,道之以礼则,使无失其土宜,众隶赖之而后即命。圣王同之。
  【注释】风声:教化;好的风气。采物:指有彩色 纹饰的旌旗、衣物等物。古代以之区别等级。话言:美善之言。律度:犹法度、法制。艺极:准则。表仪:犹法度。训典:指先王典制之书。后泛指奉为典则的书籍。防利:谓防止过多地谋求私利。常 秩:一定的职务。土宜:谓各地不同性质的土壤,对于不同的生物各有所宜。杨伯峻注:「即因地制宜之意。」众隶:百官。即命:即世,死亡。
  【译文】古代身居王位的人,知道自己的寿命 不能长久,因此就普遍选拔、任用贤能之人,为他们树立好的风气与教化,分给他们旗帜服装以别尊卑,把对他们有益的话记录在典册上作为遗诫,为他们制订法度,向他们公布各种准则,以法度来引 导他们,给予他们法规制度让其使用,告诉他们先王遗留下来的典章制度,教育他们要防止谋求私利,委任他们一定的职务,用礼法来教导他们,使他们不要违背因地制宜的原则,让百官都信赖他们。 这样的做法直到死为止,圣人和先王都是如此。
  【原文】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
  【注释】备豫不虞:备豫,防备。不虞,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指意料不到的事。古之善教也:是时,季文子将到晋国聘问 ,派人求「遭丧之礼」,人问其故,季文子遂以此作答。
  【译文】(文公六年,季文子说)预先准备好意料不到的事,这是古代的好教训。
  【原文】兄弟致美、救乏、贺善、吊灾、祭 敬、丧哀,情虽不同,毋绝其爱,亲之道也。
  【注释】兄弟致美:杜预注:「各尽其美,义乃终。」救乏、贺善、吊灾、祭敬、丧哀,情虽不同,毋绝其爱,亲之道也:杨伯峻注:「救其匮乏 ,贺其喜庆,吊起灾祸,与其祭而敬,逢其丧而哀,五事之情虽各不相同,不绝其爱则一,此对待亲人之道也。」
  【译文】(文公十五年,惠伯引史佚之言)兄弟之间各自表达友爱的美意,救 济其困乏,祝贺其喜庆,慰问其灾祸,与其祭祀则恭敬,遇到其有丧事则致哀。这五件事的感情虽然各不相同,但不要断绝他们之间的友爱却是一样的。这就是对待亲人的做法。
  【原文】礼以 顺天,天之道也,己则反天,而又以讨人,难以免矣。
  【注释】己则反天,而又以讨人:是年,齐懿公率军侵犯鲁国西部边境,接着又因为曹国曾朝见鲁国,齐军便攻伐曹国,进入其国都外城 ,并质问曹君为何朝见鲁国。齐国侵鲁本已无礼,而曹国所行有礼,齐又讨之,故云。
  【译文】(文公十五年,鲁国季文子之言)礼是用来顺服上天的,这是上天的正道。自己违反上天之道, 反而又因此去讨伐别人,这就难免有祸难了。
  【原文】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
  【译文】(文公十八年,臧文仲之言)「见到对国君有礼的,就事奉他,如同孝子奉 养父母一样恭敬。」
  【原文】《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作《誓命》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主藏之名,赖奸之用,为大凶德, 有常。无赦。在《九刑》不忘。」
  【注释】则:杨伯峻注:「此『则』字亦礼则之意。」(礼则,犹礼法、礼制。礼节法则。)事以度功:度,衡量。杨伯峻注:「事以度功者,据其效果,评 其功劳之有无与大小也。」食民:有功者可受邑受田,取食于民。誓命:杨伯峻注:「《誓命》似亦姬旦所作篇名,今亦亡。」藏:窝主。杨伯峻注引《义府》:「古『藏』、『赃』字皆作『臧』,后 人转写误加草耳。『掩贼为臧』,言得贼之物而隐庇其人,犹今窝主之谓。」贿:财物。盗器为奸:杨伯峻注:「此器字亦大器、重器(见成二及十四年传)之谓。窃人一般财物为盗,盗人宝物为奸。 」主藏之名:杜预注:「以掩贼为名。」赖奸之用:赖,利益,好处。用,器具;器物。即前文「盗器为奸」之「器」。杨伯峻注:「赖奸之用者,以奸人所盗之大器为利也。」凶德:违背仁德的恶行 。常:常刑(一定的刑法)。九刑不忘:杨伯峻注:「九刑者,九种刑罚之谓;昭六年《传》,亦为刑书之名。据《汉书·刑法志》及《尚书·吕刑》郑注,墨、劓、刖、宫、大辟五刑加以流、赎、鞭 、扑四刑也。忘读为妄。在九刑不忘者,于大凶德之人,依其情节之轻重,以九刑之一适当处之,亦不为过度也。」
  【译文】(文公十八年)《周礼》说:「用礼法来观察人的德行,有德行才 可以处理事情,根据办事的效果来衡量功劳,立有功劳就可借此取食于民。」又作《誓命》说:「毁弃礼法就是贼,隐藏贼人就是窝赃,偷窃财物就是盗,盗窃他人的宝物就是奸。有窝赃的名声,利用 奸人偷得的宝物,这是很大的恶行,国家规定有相应的刑罚,不能赦免。可依情节的轻重,用九刑之一适当惩处,也不算超越法度。」
  【原文】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
  【 注释】吉德:美德;高尚的品德。藏奸:即赃奸。
  【译文】(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是四种吉祥的德行,盗贼、赃奸是四种不祥的凶行。
卷  五   春秋左氏传治要(中)

   
  【原文】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注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见《诗经·大雅·荡》,意谓万事无不有其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 结束。即不能善始善终。靡、无,没有。鲜,少。
  【译文】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犯了过错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诗经》里说:「凡事无不有其初始,但极少有能坚持至终的。」
  
  【原文】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
  【注释】有一于此:在不忠、不信二者中有一项(罪名)。
  【译文】杀害国家的栋梁,就是不忠; 违背国君的命令,就是不信。忠信不可兼得,不如一死。
  
  【原文】德之休明,虽小,重;不可迁。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言可移。天祚明德,有所底止。底,致。
  【注释 】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如果君王德行美好清明,九鼎虽小,亦重而不可迁。即王权稳固。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如德行不好,奸邪无道,九鼎虽大,亦会轻易被迁走。奸回,奸恶邪僻。昏乱, 昏庸无道、糊涂妄为。祚:音坐,此处作动词。赐,赐福,佑助。底止:终止。使固定,不变更。
  【译文】君主美善清明,九鼎虽小,却显得很重,他人无法轻易夺去(不可以搬移);君主奸 邪无道,九鼎虽大,也显得很轻,他人就会轻易夺去(言可以搬移)。上天赐福给美善清明的君主,必有所固定,不随便变更(底,至、终)。
  
  【原文】弃君之命,独谁受之?君,天 也,天可逃乎?
  【注释】独:语助词,犹「其」,于疑问代词的前后,起强调作用。
  【译文】背弃君命的人,有谁肯接纳呢?君主好比是天,难道天可以逃避吗?
  
  【 原文】会闻用师,观衅而动。衅,罪也。德、刑、政、事、典、礼不易,不可敌也。
  【注释】观衅而动:察看到敌人有所过失而后采取行动。观,观察、察看。衅,罪过、过失。
  【译 文】我听说用兵,要先观察敌人的过失而后采取行动(衅,过错、过失)。若其德行、刑赏、政治、国务、典章、礼仪没有违反常规,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不可与之为敌。
  
  【原文】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君子小人,物有服章,尊卑别也,贵有常尊,贱有等威,威仪有等差也,礼不逆矣。
  【注释】物有服章:衣服饰物各有规定的色彩、标记。章,标记、徽章。服章,古代表示官阶身份的服饰 。贵有常尊:杨伯峻注:「贵者有一定可尊之制度仪节,亦不得僭越。」。指固定的显贵地位。等威:威仪之等差,以表示身份地位的不同等级。逆:颠倒。
  【译文】举拔人才不遗漏有德行的 人,赏赐不遗漏有功之人。君子小人,各有规定的服饰(区分尊卑);地位显要的人保有固定的显贵地位,地位低下的人保有与其地位相应的威仪(贵贱皆有不同威仪)。
  
  【原文】民 生在勤,勤则不匮。
  【译文】民生在于勤劳,勤劳则生计不会困乏。
  
  【原文】夫文,止戈为武。文,字也。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戢,藏也。櫜,韬 也。诗美武王能灭暴乱而息兵也。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此武七德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著之篇章,使子孙不忘也。
  【注释】夫文,止戈为武:从文字构 造看,止、戈二字合起来为「武」字。载戢干戈:把干戈收藏起来。戢,收藏兵器。载,助词,用在句首或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载櫜弓矢:把弓矢装进囊鞘里。櫜,音高,收藏弓矢、盔甲的袋子 。章:诗歌或乐曲的段落。
  【译文】从文字构造看,止戈二字合起来就是『武』字(文,文字)。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周人《周颂》说:『把干戈收藏起来,把弓矢装进囊鞘里(戢,收藏。 櫜,弓袋。诗赞美武王能诛灭暴乱而停止用兵)。』所谓武,是用来禁止暴乱、止息战争、保持太平、建立功业、安定百姓、和睦万邦、丰富资财的(这是用武的七项美德),所以要使子孙后代不要忘 记这些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使子孙不要忘记)。
  
  【原文】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几,危也。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兵动 则年荒。
  【注释】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人之危为己之利,以人之乱而为己之安。机,危殆。
  【译文】违背百姓意愿的事还很多,百姓如何安定呢?不施仁德而强行与诸侯争霸, 又怎能和睦万邦呢?乘人之危以自利(几,危险、危急),趁人之乱以自安,并且以此为荣,又怎能丰富资财呢(兴兵打仗则谷物歉收)?
  
  【原文】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 腹。」言非所击。
  【注释】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即使马鞭子很长,也不能打到马腹上(否则马会跳起来摔下骑马之人)。
  【译文】古人有句话说:「鞭子虽长,不能打到马腹上(言 不可以攻打)。」
  【原文】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
  【注释】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君主能制定发布正确的命令就是义。臣子能贯彻执行君主的命令就是信。承,奉行 之。
  【译文】国君能制定发布正确的命令就是义,臣子能奉行君主正确的命令就是信。
  
  【原文】夫恃才与众,亡之道也。商纣由之,故灭。
  【注释】由之:依其道而 行。即「恃才与众」。
  【译文】依仗自己有才和人多,这是亡国之道。商纣就是这样,所以灭亡。
  
  【原文】天反时为灾,寒暑易节。地反物为妖,群物失性。民反德为乱。乱 则妖灾生。
  【注释】地反物:地上所生之物违反物性。
  【译文】上天不按四时运行就会发生灾害(寒暑季节变换),大地违反万物常性就会发生妖异(群物失其常性)。国君违反德义 就生出祸乱,有了祸乱就会发生天灾和地妖。
  
  【原文】夫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是无善人之谓也。
  【注释】幸民:心存侥幸的人。指希望 获得不应获得的利益而又不被惩处。《管子·明法解》云:「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又《七法》篇云:「赏罚明,则民不幸。」亦指不务正业而得过且过之人。
  【译文 】有德行的人处于上位,国内就没有心存侥幸的人。俗话说:「如果百姓多存侥幸心理,那将是国家之不幸。」说的就是没有德行的人在上位执政呀!」
  
  【原文】唯器与名,不可以假 人。器,车服也。名,爵号也。君之所司也,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不可止也已。
  【注释】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唯有礼器(如曲县、繁缨)和爵位名号不 能借给人。假,借。杨伯峻注:「器、名皆人主掌握以指挥、统治臣民之具,不能假借于人。」政亡:政权丧失。不可止也已:不可挽回了。止,阻止。也已,同「也矣」。
  【译文】唯有礼器 和名号,不能随便授予别人(器,车舆礼服。名,爵位的名号)。这是国君所掌管的,是为政的大纲。若以此授人,就等于给人以政权。政权丧失了,国家也会跟着丧失,就无可挽回了。
  
  【原文】贪色为淫,淫为大罚。
  【译文】贪恋美色为淫,淫则当受重罚。
  
  【原文】圣人与众同欲,是以济事。
  【译文】圣人和大众的愿望一致,因此能成事。
  【原文】《商书》曰:「三人占,从二人。」众故也。武子曰:「善钧,从众。钧,等。夫善,众之主也。
  【注释】三人占,从二人:《左传》原文为「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古 代卜筮,询之三人,各人判断未必相同,从其二人相同者。善钧,从众:意谓出现不同意见时,如果都是卓有见识的人,则取人数多的一方的意见。钧,同「均」,均等、同等。夫善,众之主:主,依 靠、凭依。从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从善。如果贤愚参差不齐,则贤者为众人之依靠。
  【译文】《商书》说:「三个人占卜,要听从其中结论相同的两个人的意见。」是因为那是多数的缘故。武 子说:「如果都是贤者,则听从多数一方的意见。贤者是众人的依靠。
  
  【原文】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禄。夫岂无僻王,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赖前哲以免也。言三代亦有邪僻之君,但赖其先人以免 祸耳。
  《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
  【注释】三代之令王:泛指夏、商、周三代的贤明君王。令,善。僻王:邪僻之王。僻,邪恶。赖前哲以免也:依靠前代贤君的德 行美政以免于亡国。不敢侮鳏寡:见《尚书·康诰》,谓君王也不敢欺侮鳏夫寡妇。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所以明德也:为的就是要彰显德行。
  【译文】从前夏、商、周三代 的贤明君主,都能数百年保全上天赐予的福运。难道其后代没有出现品行不正的君主吗?只是依靠其祖先的贤明而免于亡国(言三代亦有邪僻的君主,但依靠其先人得以避免灾难)。
  《周书》 说:「不敢欺凌鳏夫寡妇之类无助的人!」为的就是要彰显德行。
  
  【原文】「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器,犹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详以事神,义以建利,礼以顺 时,信以守物。上下和睦,周旋不逆。动顺理也。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民生敦庞,和同以听,敦,厚。庞,大。莫不尽力以从上命,此战之所由克也。
  【注释】德、刑、详、义、礼、信 、战之器也:意谓德行、刑罚、和顺、道义、礼法、信用,这是战争的必备条件。详,通「祥」。和顺,和善,指事神的态度。故下文云「详以事神」。器,器用。义以建利,礼以顺时,信以守物:道 义是用来建立功利的标准和措施,以防止人们取不义之财;礼法用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合于时宜;信用用来维护一切事物,使人们专于职守。民生敦庞:人民生活丰厚富足。敦,厚。和同以听:和睦 一致而听从政令。
  【译文】德行、刑罚、和顺、道义、礼法、信用,这是战争的必备条件。德行是用以施加恩惠的,刑罚是用来纠正邪恶的,和顺是借以事奉神灵的,道义是用以建树功利的, 礼法是用以使行为顺应时势的,信用是借以保持事物的。这样才能上下和睦,应对不违义理(行动遵循道理)。因此神灵降福给他,四时没有灾害。百姓生活丰足,和睦同心,听从命令(敦,厚。庞, 大),没有不尽力以服从上级命令的,这就是战争取胜的原因。
  【原文】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骄亢则忧患生。
  【注释】自非:倘若不是。多用于否定句。
  【译文】晋只有圣人才能使国家内外都无忧患,倘若不是圣人,外部安宁了国内必有忧患(骄纵不逊则滋生困苦患难)。
  
  【原文】夫唯善,故能举其类也。
  【注释】 唯善,故能举其类也:惟有贤德的人,才能举荐同类之人。
  【译文】惟有贤德的人,才能推举其同类之人。
  
  【原文】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能者在下位,则贵尚而让 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加,陵也。君子,在位者也。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冯,亦陵也。自称其能为伐。是以上下 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争自善也。谓之昏德。国家之弊,恒必由之。传言晋之所以兴也。
  【注释】农力:努力。谗慝黜远:邪恶之人被废黜而远贬。懿德:美德。称其功以加小人:自夸 其功而凌驾于小人之上。小人,指其属下。伐其技以冯君子:自夸其能而凌驾于其上位的人。「伐」与「称」互文,都是夸耀的意思。冯,同「凭」,与「加」同义。
  
  【译文】当天下 太平的时候,君子崇尚贤能并对下属谦让(有能力的人处在下位,地位显要的人对他们尊崇且谦让),在下位的人努力事奉其上位的人,因此上下有礼,而邪恶之人被废黜远贬,都是由于不相互争夺的 缘故,这叫做美德。到天下动乱的时候,在上位者夸耀自己的功劳以凌驾于在下位的人(加,侵犯欺侮。君子,指在位者),下位的人夸耀自己的才能以凌驾于在上位者(冯,凌驾。自己称扬自己的才 能为伐),因此上下无礼,动乱和祸害并生,都是由于竞相夸耀自己的缘故(竞相自己赞美褒扬自己),这就是昏乱而无仁德。国家的衰败,常常是由此造成的(《左传》指出了晋国之所以昌盛兴旺的 原因)。
  
  【原文】良君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
  【译文】贤良的国君养育臣民如同自己的子女,像 天一样庇护百姓,像地一样容纳百姓。百姓尊奉国君,热爱他如同热爱父母,敬慕他如同敬慕日月,尊敬他如同尊敬神灵,畏惧他如同畏惧雷霆。
  
  【原文】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若困民之主,匮神之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
  【注释】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国君是神灵的主祭者,是人民的希望。若困民之主:《新序》、《说苑》叙此事作「若困民之生 」。「主」字当是「生」字形近而误。谓使人民的生计困难。匮神之祀:匮乏对神灵举行祭礼。
  【译文】国君,是祭祀神灵的主祭人,是百姓的希望。如果国君使百姓生计困难,对神灵的祭祀 匮乏,则百姓绝望,国家无人治理,那要国君有什么用呢?
  
  【原文】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贰,卿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善则赏之,赏,谓宣扬 之也。过则匡之,匡,正。患则救之,救其难也。失则革之。
  【注释】勿使失性:勿使失去生计。《管锥编》谓生性相通。下文「弃天地之性」,「性」亦作「生」解,指天地生养万物之大德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有了国君又为他设立辅佐大臣,让卿佐辅佐他,勿让他超越常度。贰,卿佐。过度,超越常度。善则赏之:杜预注,「赏 谓宣扬」。失则革之:放纵就加以更改。失,通「佚」或「泆」。淫泆、放荡、放纵。革,更改。
  【译文】上天养育百姓并为他们设立国君,让他来管理他们,从而不使他们失去生计。有了国 君,又为其设立卿佐(贰,卿佐),让卿佐辅佐他,不使国君超越常度,有善举则宣扬之(赏,谓宣扬),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错误则匡正之(匡,匡正),有灾难则救助之(救其危难),无道则更改之。
  
  【原文】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注释】不若人有其宝: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珍宝。
  【译文】我把「不贪」看作宝物,你把玉石看作 宝物。如果你把玉石送给我,我们两人就都丧失了宝物,倒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
  
  【原文】在上位者,酒濯其心,壹以待人,轨度其信,可明征也,征,验也。而后可以治人。
  【注释】酒濯其心:意谓使他的思想合于礼法。酒濯,《春秋左传正义》作「洒濯」。洒濯即洒濯、洗涤。壹以待人:待人专一,言行一致。轨度其信:使他言行诚信而合于轨范法度。可明征 也:杨伯峻注:「句意谓在上位者使其诚心合于法度,必表现于行动,可征信于人。」
  【译文】居于上位的人洗涤他的心地,以诚待人,前后一致,言行诚信而合于轨范法度,这些都做到了, 并且获得百姓的信任(征,征验),然后才可以治理百姓。
  
  【原文】夫上之所为,民之归也,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而莫敢不惩。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 也,又可禁乎?
  【注释】归:趋向,归附。乃其所也:那是在上者诱导的结果。意谓势所必然。
  【译文】居上位者的所作所为,百姓会趋向效法。居上位者所不做的事,而百姓有人做 了,因此加以惩罚处分,就没有谁不敢不加以警戒。若居上位者所做的,百姓也有人做了,这乃是势所必然的,又怎能禁止得了呢?
  
  【原文】《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言 德行直则天下顺也。觉,较然正直。
  【注释】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见《诗经·大雅·抑》,意谓德行正直无私,四方各国都顺从他。有觉,正直之貌。《毛诗》:「觉,直也。」
  【 译文】《诗经》里说:「德行正直无私,四方的人都会顺从他。」(意思是德行正直,则天下顺从。)
  
  【原文】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
  【译文】只要您肯行善政,谁 敢不努力?为什么要多杀人呢?
  
  【原文】臧孙曰:「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志相顺从,身之害。孟孙之恶我,药石也。志相违戾,犹药石疗疾。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愈己疾也 。疢之美,其毒滋多。孟孙死,吾亡无日矣。」
  【注释】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意谓季孙之爱我,多是赞扬我,好比热病,实是害我;孟孙厌恶我,好比能治病的药石, 虽苦虽痛,却能治好病。疾疢,同义词连用,头脑发热的热病。疢,音趁。药指草药,石指针砭之石。美疢不如恶石:季孙之爱虽无痛苦孟孙之爱虽有痛苦,使人难堪,但前者不如后者好。夫石犹生我 :能治病,使我生。滋多:益多,更多。无日:犹言无多日。
  【译文】臧武仲说:「季武子喜欢我,犹如使我没有痛苦地患上热病(志意相投,顺从己意,是自身的祸患);孟庄子厌恶我,犹 如治愈我疾苦的药石(志意相违背,如同药石治疗疾病)。没有痛苦的热病不如使人痛苦的药石。药石还能治病,使我活下去(能治好自己的疾病);患热病而不知痛苦,它的毒害就更深了。如今孟庄 子死了,我的死期便不远了。」
  
  【原文】君民者,岂以陵人?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言君不徒居民上,臣不徒求禄,皆为社稷也。
  【注释】君民者,岂 以陵人,社稷是主:作为百姓的君主,难道是要他来凌驾于百姓头上的吗?是要他来主持国家政事的。君,用作动词,做国君。社稷是主,倒装句,主社稷。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作为国君 的臣下,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俸禄吗?是要他养护国家的。口实,食禄,古以封邑的实物为禄。养,养护。
  【译文】作为百姓的国君,难道只是要他来凌驾于百姓头上的吗?是要他来掌管国家 的。作为国君的臣子,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俸禄?是要他养护国家的。(意思是国君不仅仅处在百姓之上,臣下不仅仅求取俸禄,都是为了国家。)
  
  【原文】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 ,如鹰鹯之逐鸟雀也。
  【译文】(为君者要)把百姓看作子女一般。见到不仁者,就惩罚他,就像老鹰、鹯鸟追赶小鸟那样迅猛不容情。
  
  【原文】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 。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无善人,则国从之。从,亡也。《诗》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无善人之谓也。故《夏书》曰:「与其 杀不辜,宁失不经。」惧失善也。逸书也。不经,不用常法。
  【注释】赏不僭而刑不滥:赏赐不过分,刑罚不滥用。僭谓不当赏而赏,滥谓不当罚而罚。淫人:邪恶的人。无善人则国从之:没 有贤臣,国家就会随之衰败。这是重申「无滥」之理。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见《诗经·大雅·瞻卬》,意谓善人尽亡,国家遭殃。云,句中助词,无义。殄瘁,同义词连用,指病害。故《夏书》曰,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此为逸书,意谓与其滥杀无罪的人,宁可失之于不用常法。不经,不用常法。
  【译文】善于治理国家者,赏赐不过分,刑罚不滥用。赏赐过分,就怕赏及恶人;刑罚滥 用,就怕伤及好人。如果不幸赏罚过当,那么宁可赏赐过分,也不可滥用刑罚。与其伤害而失掉贤人,宁可让坏人得利。没有贤人,国家就会随之衰败(从之,意为随之衰败)。《诗经》说:「贤人不 在了,国家就遭祸殃。」这是由于失去贤人的缘故。所以《夏书》说:「与其错杀无辜,宁可失之于不用常法。」就是害怕失去贤人。(所引用的这句话出自《逸书》。不经,不用常法。)
  
  【原文】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乐行赏,而惮用刑也。恤民不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顺天时。是以将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饫赐,饫,厌也。酒食赐下,无不餍足,所谓加膳也。此以知 其劝赏也;将刑,为之不举,不举则彻乐,不举盛馔也。此以知其畏刑也;夙兴夜寐,朝夕临政,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3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以知其恤民也。三者,礼之大节也。有礼无败。
  【注释】不举:减膳撤乐。食不杀牲,不奏 乐。古代逢大的天灾人事,皆除去盛馔,偃息声乐,称作「不举」。
  【译文】古代治理百姓的人,乐于赏赐而畏惧用刑(劝赏乐于赏赐;刑,畏惧用刑),体恤百姓而从不倦怠。赏赐多在春夏 时节举行,用刑多在秋冬时节进行(顺应天时)。因此将要行赏时就为此增加膳食,加膳则赐以丰盛的酒食(饫,饱足。酒食赏赐臣下,没有不饱足的,这就是所谓加膳),以此可知其乐于赏赐;将要 行刑时就除去盛馔,除去盛馔就会偃息声乐(不举,指除去盛馔),由此可知他畏惧动用刑罚的;早起晚睡,日夜亲理政务,由此可知他忧虑人民的疾苦。这三种表现,是礼制的基本纲纪。有了礼制就 不会失败。
  
  【原文】无威则骄,骄则乱生,乱生必灭,所以亡也。
  【译文】如果没有威胁,国君就会骄纵,骄纵就会发生混乱,发生混乱就必定会被灭亡。这就是亡国的原因 。
  
  【原文】天生五材,金、木、水、火、土也。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圣人以兴,谓汤武。乱人以废,谓桀纣。废兴存亡,昏明之术, 皆兵之由也。
  【注释】五材:指金、木、水、火、土五种材料。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圣人因军队兴起,乱人因军队衰败。介词「以」下省「兵」字。
  【译文】上天生成了金、木、水 、火、土五种材料(五材,指金、木、水、火、土),民众全部都使用,废弃任何一种都不可以,又有谁能够废除军队呢?军队的设置已经很久了,是用来威慑不轨而显扬文德的。圣人因军队而兴起( 圣人谓汤、武),暴君因军队而衰败(乱人,谓桀、纣)。国家或衰败或兴盛、或生存或灭亡,以及或糊涂或明智的策略,都是由于军队的存在而出现。
  
  【原文】吾子为鲁宗卿,而任 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祸必及子焉。昭四年,竖牛作乱。
  【注释】不慎举:选拔人才不慎重。
  【译文】(季札对叔孙穆子说)您身为鲁国宗室的卿大夫,担当着国家的政务大任 ,却不慎重举拔贤人,怎么能胜任呢?灾祸必然会落到您身上(昭公四年,竖牛作乱,叔孙穆子死于乱中)。
  
  【原文】善人,国之主也。
  【译文】贤良的人,是国家的支柱。
  
  【原文】绝民之主,去身之偏,刈王之体,以祸其国,无不祥大焉!
  【注释】刈王之体:斩除国王的四肢。刈,音易,割取。无不祥大焉:杨伯峻注:「句与『不详莫大焉』 同。」
  【译文】锯断国家的支柱,除去自己的辅佐,斩去国君的手足,而危害他的国家,没有比这更大的不祥了!
  
  【原文】我闻忠善以损怨,为忠善,则怨谤息也。不闻作威 以防怨。欲毁乡校,即作威也。岂不遽止,然犹防川也。遽,畏惧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道,通。不如吾闻而药之。以为己药石。
  【注释】我闻忠善以损怨, 不闻作威以防怨:我只听说忠诚善良能止息怨谤,没听说过利用威权滥施刑罚来防止怨恨的。岂不遽止:此称上句「作威以防怨」,谓用强制手段毁乡校,难道不能很快制止议论。遽,急速。杨伯峻注 :「作威防止怨,怨可以急止。」杜预注:「遽,畏惧。」犹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杨伯峻注:「川若大决口,其所触犯也大。」道:同「导」,疏通。
  【译文】我听说忠诚善良能止 息怨谤(用忠诚善良,那么怨恨非议就能止息),不曾听说利用威权滥施刑罚来防止怨恨的(欲废除乡校,就是作威)。靠威势难道不能迅速制止怨言吗?可是那就像防堵洪水一样(遽,畏惧),一旦 堤岸大决口而造成危害,伤害到的人必然很多,我将不能挽救。不如开个小的口子来疏通水流(道,疏通),不如让我把听到的群众的议论作为纠正施政弊病的良药(作为自己的药石)。」
  
  【原文】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以政与之。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多自伤。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译文】(郑国子皮想让尹何做 自己封邑的长官,尹何年纪太轻,故子产对子皮说)喜爱一个人,总希望有利于他。现在您喜爱一个人,就把政事交给他(以政,把政事交给他),犹如不会拿刀就让他去割宰,其受伤必然很多(多自 伤)。您喜爱他,不过是伤害他罢了,这样谁还敢求得您的喜爱?
  
  【原文】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译文】我听说君子致力于了解远大的事情,小人致 力于关注短浅的事情。
  
  【原文】「《诗》云:『敬慎威仪,惟民之则。』令尹无威仪,民无则焉。民所不则,以在民上,不可以终。」何谓威仪?对曰:「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 可象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顺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卫诗》曰:『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棣棣,富而闲也。选,犹数也。
  【注释】敬慎威仪,惟民之则:见《诗经·大雅·抑》,谓威严的仪容,举止言谈要表现出恭敬和谨慎,这是百姓效法的准则。此威 仪与「令尹之威仪」不同,令尹之威仪仅指威严的仪式。民所不则,以在民上,不可以终:人民所不愿效法的人,却高居人民的头上,就不能善终。则,动词,效法。下文「则而象之」的「则」,意动 用法,即以之为准则而效仿他。有仪而可象谓之仪:有仪容举止可以让人效仿的叫仪。威仪棣棣,不可选也:见《诗经·邶风·柏舟》,谓仪容安详,优点说不完。棣棣,音代代,从容闲静貌。选,算 ,数。杨伯峻注:「言威仪之多,不可计数。」
  【译文】「《诗经》上说:『威严的仪容,举止言谈恭敬谨慎,是百姓效法的准则。』令尹没有这样的威仪,百姓就没有榜样。百姓所不愿效法 的人,而高居百姓之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8 18: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