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21|回复: 31

[其它] 黄念祖老居士心声录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0-7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黄念祖老居士心声录

●心声录目录
一、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以一九八九年于北京莲舍录音为基础一
二、净宗心要
以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广济寺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三六
三、弥陀愿王大愿核心—善导大师独尊之五真实愿—
以一九八九年于北京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六三
四、依止善导大师,持念弥陀名号
    本文旧名,善导大师与持名念佛。曾刊于中国法音杂志第 期,兹经修
改充实,收入本录,改用今名。九六
五、无量寿经今得善本(夏莲居会本)之大事因缘
  ︱弥显本经即华严,即禅,即密;一切含灵依此度脱︱
(一九九年十月宣读于日本第三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一八
六、莲宗妙谛︱净语三则
以一九八八年于北京居士林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一二一
七、首楞严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举要
以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录音为基础一五九
八、心经略说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二五
九、《金刚经》一滴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二六六
十、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华府佛教会录音为基础三一
     附录一、送信佛青年赴日进修博士学位 一九八七年于北京莲舍三七一
     附录二、示女偈三九九
     附录三、七十九龄自述偈四
     附录四、佛教大善知识︱黄念祖老居士四一

佛法的基本与要径
一九八七年演讲于北京莲舍录音为基础
要盖摩天大楼,必须有坚固的地基;要入汪洋大海,必先具有航海地图与罗盘;
欲证究竟果觉,成就无上菩提,对于无上的圣教,必先有正确的基本认识。在修
行的道路上,能辨别重要的途径,在佛教正道之中,居首位的便是正知正见。在
密法中「见,修,行,果」。先有正见,才有正修。所以本文之目的,试图用浅
显的道理与文句,指一指佛教的根本胜义与修行的要径。希望初机的同修,认清
目标与道路,稳步前进。
    本师证悟的无上胜义谛︱大教之源,万法之本
当初本师释迦牟尼佛,舍弃了王位,舍弃了最美丽的眷属,舍弃了世间难舍的一
切,只是因为大悲心切。他做太子时看见鸟吃虫子,看见众生为了生活而互相吞
吃;又看到有老人,有病人,有死人,人有这么多的苦痛,老病死皆不能免,自
己不能无动于衷,不能不去救度,于是就出家了。当时印度许多种外道,现在西
方人学东方,对于印度的婆罗门外道(梵)还是学的。梵水平很高,相当于中国
的老子。太子出家后,对所有的外道名师,一一参拜求学,但很快就达到老师的
造诣,同老师相齐等了。再要前进,就须另找新老师了。于是从一个又一个,全
都学遍了,仍是不行,只有靠自己。就在菩提树下,结吉祥草为座,发大誓愿,
不证菩提不起于座。在腊八夜里,一眼看见明星豁然大悟,彻见本来。悟时开口
的第一句:「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一切有生命有情感的生物,都具有如来(如来是佛十号之一,就是佛)的智
慧与功德。佛就是觉者,最彻底的觉悟者。一切众生在迷惑之中,尚未觉悟,可
是都已经具有如来的智慧和功德,这是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没有任何人说过的。
中国人读四书五经,老子道德经,诸子百家,都没有这样的语言。老子是恍恍惚
惚的有这么点体会,说道:「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吾不知其谁氏之子,象帝
之光。」所以老子就比孔子高了。「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切众生都有如来
的智慧功德,怎么当前你不显出来呢?鸟还要吃虫子啊!虫子还要被鸟吃呀!你
们不都是佛吗?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妄想执着的障碍,对于自身本具的智慧
光明种种功德之相,不能证得。很简单,就这四个字:「妄想执着」。因为妄想
,妄就是虚妄,就是错误的。近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物质,时间,空间,
都是由于人类的错觉。咱们这个「妄想」对「错觉」,天然的对子。形容词对形
容词,名词对名词。这是爱因斯坦所说,物质是由于人的错觉。佛教则说由于妄
想,因心在妄动,才看见万类万物。我们不但有妄想,而且执着。坚持所见,搞
什么就着什么,抓着什么就粘在什么上头,摆脱不开。执是坚持,着是粘住。妄
想是错误,执着是坚持错误。由于妄想执着,所以众生就不能证得。本有的佛性
,本具的智慧德相完全显不出来。
本师世尊以上的开示,道破了宇宙的玄秘,也道尽了宇宙的玄秘,这是十方如来
的心髓,是三大藏教的源泉,一切经论,一切修行法门,莫不从此推演而成,因
此这是圣教的基本;一切法门的出发点,也即是一切法门的归止。一切莫不从此
语流出,一切也莫不流归此语。一切众生,蠢动含灵,平等平等,同具如来智慧
德相,也即是同具佛性。佛性即是妙明真心,法身如来,真如,实相等等。所以
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差别者是本体,凡事有体有相有用,在本
体上无差别,可是在相用上就有差别。如来离妄,所以成圣。众生执妄,沈沦六
道,虽然本具佛性,依旧昏迷不觉,若欲转凡成圣,只在远离「妄想执着」。众
生堕在妄中,坚持不放,胶粘绳缚,虽然本有法身,可是法身的神妙相用,无法
显现。更严重的是,自有佛性,不能认识,不敢相信,如《首楞严经》所说自己
本来有头,可是偏偏认为自己无头,四处狂走,另觅自头,所以学佛首先须认识
,自头从未丢失过,何须「头上安头」。若问如何辨认,请看临济禅师法语:「
有一般学人向五台山里求文殊,找错了也。五台山无文殊,你欲识文殊么?祇你
目前用处始终不异,处处不疑。此个是活文殊。」又说:「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
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而出入。」「今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
间歇。」「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䌷香,在口谈论,
在手执捉,在足运奔。」临济禅师直指目前众生用处,眼见,耳闻手执,足奔,
都是通贯十方的心法。即是六道神光,也正是自心的「无位真人」(临济喜用此
语,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指妙明真心,自家的法身佛)从自己面门出入。这就是活文殊,也即是「
你目前用处」。目前的「用」必然有体,其体就是无位真人,是他从面门出入。
从体起用,从用使你认识活文殊。这就是从用显明了本体。体用两者关系可归纳
为「从体起用,『用』显本体。」迷人不识本头,只因妄想执着,于是奔走找头
,狂心不歇,这就是众生。一但觉知本头就安住在脖子上,于是狂心顿歇「歇即
菩提」。别无他术,只是消除其错误颠倒的「妄想执着」而已。这即是最真实,
最彻底,最直接,最了当,最殊胜,最圆顿的「修」。盖「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性修两方面可归纳为「从性起修,『修』明自性。」
    生死苦海六道轮回
众生由于妄想执着,起惑造业,岂但障蔽了本有的佛性,而且招致种种业报,沈
沦生死海中,轮转六道,欲出无期。而且轮回之说是佛教独有的。一般是断见,
认为死了就完了,一切都断灭了。另一种是常见,认为死了就是鬼,鬼老存在。
没那么简单。断常两见都是错误的,鬼是六道之一,都在轮回转变,无有休止。
轮回之说国内外已经证实了,死了之后还在轮转,有前生有后世,已经得到证实
。今天看到国内外的报导:姐妹两个,一个五,六岁,一个十一岁。在外国高速
公路车祸太多了,因为车超速,把两姐妹同时撞死了。他们的父母很伤心,原来
的房子住不下去了,因为一看见房子,睹物思人啊!她们姐妹活着的情况都想起
来了,只好摆脱,就换了地方住。过了一段时候,又怀孕了,生一对双胞胎。双
胞胎没什么奇怪了,但是他身上都有记。而这个记一个在头上,一个在背上。就
是两姐妹撞车受伤之处,所以今生这个地方就有记。并且两姐妹都常做有车开来
直撞自己的恶梦。中国也有类似的事,上海一位工程师访问了一个记得前生的人
。他前生是土匪,与军队遭遇,他们土匪就跑,后面就开枪,一枪从后面打进来
,他就死了。死了他就投胎了。他并说:「我前生挨枪子的地方,今生凹一块。
」这位工程师摸了一摸,果然在脊椎旁边凹下去一公分多,是一个坑,正是前生
挨枪子的地方。
佛教的轮回之说,不但国内当前有许多活生生的事例来作证明。国外也同样有大
量的人死后又投胎的真实事迹。并且进行了种种研究,出版了专书,证明确有轮
回之事。佛教认为由于众生妄想执着,造种种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
应,一丝不爽。于是或因还债,或因索命,种种因缘,轮回六趣(即六道)。天
,修罗,人是三善趣;畜,鬼,地狱是三恶趣。人在中间,人就很苦,恶趣中的
畜生比人更苦。七十年代初我在邮电学院确山干校,曾经被派去养猪。猪真可怜
,猪的可怜不在于它自身被杀,更可怜的是:注定了它的所有的子子孙孙都要被
杀。这真是一个大苦,不但自己被杀,子子孙孙都要被人杀光,被人吃光。谁都
有父母,谁都有孩子,谁不心痛孩子,你的子女注定都要做人家嘴里的菜,这苦
不苦啊!这还是轻的呢!鬼趣的苦,地狱中苦更不可说呀!鬼没有不挨饿的,所
以叫做饿鬼,看见水,都是浓血,渴得嗓子冒火,也没法喝,食物进口就化为烈
火。庙里放焰口就是救济饿鬼,这个法为什么叫焰口,因为饿鬼满口都冒火焰。
放焰口是密法,要给饿鬼开喉咙,把食物化为甘露,使饿鬼都能受用,并加持说
法,救度饿鬼离苦得乐。
鬼趣的监狱,就是地狱。地狱有多种类形,罪报的形式,受报的长短,都随众生
所犯的罪行而有差别。地狱之罪,十分惨重。人间一夜,地狱已经历无数生死。
例如炮烙地狱中,烧红了的铁柱子,可是多淫众生妄执过深,习气太重,他看见
烧红的铁柱,他就抱住,于是烧焦了,他为什么去抱?多淫的众生,淫欲心特别
重,他的业力支配,使他看见这个柱子是个美女,看见美女他就不由自主的去拥
抱。拥抱就烧了,疼啊!死了。但是记性太坏了,风一吹又活了,活了又忘了,
看见美女还要抱,就这么一千次一万次,一万万次也记不住。所以是愚痴,愚痴
到了万分。所以地狱就是这样形成的。人是属于善道,但人也是很苦啊!也八苦
交煎。爱别离苦,你总有爱别离吧!爱的人要别离呀!愈是爱,别离的时候就愈
是苦。因为是凡夫,一别就永别了。难道不苦吗?怨憎会苦,怎么这个同事单让
我和他碰上了,真别扭。愈别扭,愈碰到一起,到哪都碰到些别扭人。你因缘不
好到哪都怨憎会,最不理想的是这样:有的夫妻,两人在一块就吵架,就怨憎会
,等两人分开了又彼此想,又成了爱别离。所以说众生没办法。还有求不得苦。
你总有个求不得,求不到手的事物,你求不死就求不到手。求不得每个人都有。
成吉思汗打平了欧亚,想不死不可能。因为有求不得苦。再加上人人都有生老病
死苦。还有五阴(即蕴)炽盛苦,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观自在菩萨照
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众生恰恰相反,妄想执着,于是五阴炽盛,受一切苦
厄。五阴障蔽了本有的佛性,所以它最苦,余苦皆从它而生,其为八苦。这就是
人类的八苦。八苦交煎,其苦万状。
至于地狱之苦,文中极简单的介绍,详情读读《地藏经》。其它宗教是把地狱当
作神的惩罚。而佛教就不是这样,佛是极慈悲,是平等。佛就是觉悟的众生,众
生就是还没有觉悟的佛。平等平等。佛没有罚人的思想,《地藏经》中佛拜托地
藏,连称,地藏地藏啊!拜托了再拜托。我读了《地藏经》老要落泪啊!释迦牟
尼佛拜托地藏菩萨,这个人只要生前有那么一点点,细头发尖那么点善,你都不
要叫他进地狱啊!拜托地藏啊!不是佛处罚你进地狱,佛是大慈悲,大平等,但
是众生有时候没有办法啊!习气太重。妄想执着,过于深重。自趋地狱,自抱铁
柱,徒唤奈何!
    背觉合尘与背尘合觉
众生沈沦六道,受无量苦,十分冤枉,因为众生本来与佛平等,具有同样的智慧
功德,只是由于妄想执着,枉受轮回。所以我们要理解佛教,要自觉觉他,都须
从这句话开始:「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一
句话启发我们的智慧,也增长我们的悲心,不但我们自己不要枉受轮回之苦,我
们也应让一切有缘的人出苦。你总有最关心的人吧,你忍心让他在地狱中这么受
苦受难吗?先说今生有亲的亡者你不忍心吧,而且过去的亡者无量无边,决定有
许多曾是至亲骨肉,可是当前正在苦趣受苦,你能够无动于衷吗?焉能不发大慈
悲心誓愿救度。所以从世尊这一句话就引起我们要自觉觉他。我们可以自觉,可
以觉他,因为自他本来都是佛,都跟佛是平等的。只要去掉妄想执着,那就恢复
本来面目。轮回本是空的。那么怎么做呢?总是很简单,只是觉与迷。迷的是什
么呢?迷的是尘世间这些事,所以叫作尘。觉是本有的觉性。尘是尘劳妄想,与
觉对立。众生是背觉合尘,对于本来的觉悟,本来和佛一样平等的心,完全不认
识,只知欣赏这些声、色、货、利,心中想的只是加官晋级,享福受乐,这叫作
背觉合尘。你跟这个觉就违背了,你的心所想的跟尘就相合了。这样你在六道中
转吧。
轮转六道,就因为背觉合尘,所以要回转,回头是岸。你背了觉向尘,现在回头
,背尘向觉啊!这就回头是岸了。你把头回过来,不向尘向觉。所以那天讲的观
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不是去听声音的美妙欣赏声音的柔和。甚至去分别这个声
音是骂我,我就生气,恭维我,我就高兴。被声音所迷。所以反一反,不去听声
,去听是谁在听?能听的是谁呀?不去闻声尘,而去返闻自己的闻性,这就是背
尘合觉。我们现在都想度众生要成佛,要摆脱生死,要普作救度,弘扬正法,这
些思想就是背尘合觉的开始了。开始有这种念头和想法要向觉悟。这就是可贵的
「始觉」的萌芽。久久坚持不断发展,就自然达到念念之间,事事之间,处处之
间都是背尘合觉,慢慢就跟本有的觉性就合了。就是说有一天始觉能与本觉相合
了。你若能完全相合,彻底恢复了本有的佛性,也即是本有的法身,那就是成佛
了。所以一个人背觉合尘就六道轮转,受苦无尽。要能背尘合觉,可以出六道,
得到彻底觉悟,成为九界导师,普施救度,自利利他,自觉觉他。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背尘合觉,再把他说得具体一点。在尘劳之中最厉害就是贪,瞋,痴三毒。贪是
贪恋,贪求,贪爱,贪名好利,好色贪杯等等都是贪心。瞋是瞋恨,仇恨。发脾
气,暴燥如雷,笑面虎,笑里藏刀都是瞋心。痴,愚痴,不懂道理,不明是非,
无有智慧,不信正道,这是痴心。称为三毒。再加上一个字就是「慢」,我慢,
老觉得自己高明,比别人强,别人的作品都不如我的,老子天下第一。再加上一
个字就是五毒。第五个字有不同的说法,一个是疑惑的疑,一个是妒嫉的嫉。妒
嫉别人,逞能好胜,这是修罗的特性。另一个是疑,初果断见惑里面就有贪瞋,
痴,慢,疑。多疑是很大的毛病。因为有了疑,就不可能真信了。所以嫉或疑都
是毒。但不管是贪瞋痴慢疑。还是贪,瞋,痴,慢,嫉,其中以贪,瞋,痴,是
最严重的。所以要息灭「贪,瞋,痴」。我们要背尘,首先是降伏自己的贪心,
瞋恨心,愚痴心。但它是多生的习惯,你一起心动念不知不觉就在贪,瞋,痴里
。那就要有一定的办法,就是要勤修「戒,定,慧」。贪,瞋,痴是从六样里挑
出的三样,那六样都是毒。戒,定,慧也是从六样里挑出的三样,这六样是六度
,六度总括万行,菩萨就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般若
就是智慧。挑出三个主要的就是持戒,禅定,般若,就是戒,定,慧。布施,精
进,忍辱也就包含在里面了。
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首楞严经》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戒是摄心,最浅近的说,说是坏事不做,好事多做。真
正讲到彻底觉悟的时候,好事也不着相去做了,就离开好坏,就任运了。所做的
没有不是好事,像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戒的一个总的精神就是止恶生善
,这是最基本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它是第一条。你总要做好事,不要
做坏事。不要去伤害别人,不要去影响别人。现在有很多人都是把自己的利益建
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头,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这种情况很多很多,这都不好嘛
!具体说呢,作为佛教徒,应该是受三皈五戒。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
依僧,受了三皈依就不能再去皈依其它宗教道门。皈依后这才是真进了佛门。也
可以自己受皈依,自己在佛像前表示决心。我依止佛,依止佛给我传的教法,我
也皈依这一切奉行佛的教法的大众。这就叫三皈依。有了三皈依就成为佛教徒。
再进一步,居士要受五戒。杀,盗,淫,妄,酒。这个五戒不一定全受。你五戒
受哪一条,受哪一条都可以,比方说,酒我可以很容易就不吃了,我就受一条不
喝酒。那你也受了戒了,你有了一条了。你做不到的事情,你不一定要受,所以
受一条,受两条,受三条,受四条都可以。受了五条就是具足的戒。因此受戒就
不是很难了。但是受了之后就不能犯。再往上有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修密宗
有密戒。戒是宝塔第一层,你要盖个宝塔,最底下这一层绝对不可缺。你不受戒
不要紧,暂时你可以用戒来要求自己。总之自己对自己有个要求吧!戒就能生定
,定能生慧,戒是宝塔第一层,没有戒怎么样呢?就像一个东西是漏的。牛奶是
好哇!你把牛奶倒一个破瓶子里,全给你漏光。你不受戒,受了戒你不持戒,破
戒,都是漏器。你对自己一点约束都没有,属于漏器。现在大家没有因缘受戒,
可以按这个来要求自己,减少杀,盗,淫,妄,酒这些事情,不杀生,首先是不
杀人,也不要为了口福大量吃很多活的东西。不偷盗,偷窃抢夺,贪污受贿,占
公众的便宜,私吞别人财物等等都犯盗戒。在家人不邪淫,夫妇之间是不犯戒律

所以刚才说到戒,还有菩萨戒,你守菩萨的戒律就是行菩萨道,就是初发心的菩
萨。密教是金刚戒,三昧耶戒,三昧耶戒第一条最要紧的就要相信师父,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师
父要非常相信,要依照他的话去做,尊重他的话,而不是外表的恭敬,见了站起
来鞠躬作揖的。你外表很恭敬,心里不恭敬更坏,虚伪。要真正从内心中对师父
要真正了解,不是硬装着的恭敬,真正有所了解了,而从内心中生起恭敬心来,
这就如法了。你能不能学密,这一条就是如人饮水。可以检验自己,如果能从内
心生出来根本的恭敬心,那你学密就能顺利。受了戒就必须认真持戒,比方说,
你不杀生,你要是没有受杀戒,你不杀生没有造孽就是了。你也就没有别的功德
。你又没有救他,你有什么功德?但是你要受了杀戒的话,你就有功德,你有持
戒的功德。从反面看,杀了生的话,要是不受杀戒的人杀了他,就是一个罪报,
你欠他一条命,将来就要还它一条命。你杀它吃了,将来它把你杀了吃了,这样
才平等,不然讲不过去。但是没有破戒的罪了。要受了杀戒的人,你把鸭子杀了
吃了之后,来生你变鸭子被它杀了吃,这样还解决不了问题,你还要加上一个破
戒的罪。破戒的罪就大得多,就比被鸭子杀了吃还要大得多了。所以持戒就是这
样,你要持住了,功德极大,要犯了,不仅仅是受杀生还命的报,而且加上一个
破戒的报。所以要受戒。要有一个约束自己的心。还没有受戒,就先拿戒条来求
自己。不好的事情少做,利他的事情我要尽力去多做。
定:使心坚定在一个境上,不叫它散乱,就是定。三学中是禅定,也称定学,指
从修行中所得的禅定。梵名三摩提,翻译为正定,等持。在三界中这是超过欲界
,在色界与无色界中心地的作用,须勤苦修行才能得到。其中「四禅」是众所周
知的。这是佛教与外道都可修习的法。须要伏欲界的迷惑,上升色界天,所以这
是天乘,修成功了也不能出六道轮回。
初禅:端坐,调和气息,安摄自心,使之清净平稳。专注一缘,没有移动,这是
粗住。再继续修下去,其心愈来愈静,这叫细住。此后相续一,二日,或两月,
忽然自心开明一分(这只是自心极初步的开动,与开悟完全是两件事)此时自身
如同云影,空无实质,但独存身相之相,这是欲界定。在此基础上,身心又一转
,以前定中所独见之身体衣服,床铺,到此皆同虚空一样,这是未到定,未入初
禅。在此定中,身心更加空寂,内不见身,外不见物,如是相续一日,乃至一月
或更多,定心不坏。就会在定中发现八触功德(动,痒,轻,重,冷,暖,涩,
滑),这是从欲界的四大(地,水,火,风)转变为色界四大之相,此时正入初
禅。
呵弃初禅的觉受入二禅,呵弃二禅之喜受入三禅,呵弃三禅之乐受(三禅非常乐
,俗说菩萨怕三禅,怕留恋三禅的禅乐)入四禅。四禅心如清水。以上为色界四
禅定,再加无色界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能观所观皆
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处定(极为寂静,心想虽有如无)共为八定,是即众所周
知的四禅八定。可见前五度,若无般若,则不是波罗蜜,上述之非想非非想定,
最高只能生无色界最上之天,不能到彼岸。
慧:是通达事理的作用。它能分别事理与决断所疑。《唯识论》说:「云何为慧
?于所观境,简择为性(分别事理,决定是非)断疑为业(破除疑念)。」慧不
同于智,通达有为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大乘义章》说:「真心体
明,自性无闇为慧。」故慧实即般若。般若之用,能解了诸法。《譬喻经》云:
「慧解可修经戒。」梁僧传序曰:「慧解开神,则道兼万亿。」「慧解开神」即
是「真心体明,自性无闇。」则无量无边圣道,都在其中了。三无漏学中的慧学
是般若,这个智慧不是世间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很肤浅,不能跟佛的般若相比
。佛的智能,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是不可思不可议。这个事情是你脑子里想不
出来的,理解不了的,叫不可思。你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你长一万个嘴,一个
嘴有一万个舌头,一万万个舌头来表达也表达不出来,表达不清楚,这叫不可议
。这个智慧是不可思议的,戒是止恶向善,定是去乱专,慧是除惑明理显明自心
。勤修此三无漏学,自然除灭三毒。三毒之中,痴是根本。痴正属无明,无明当
然不明白,不明白就是痴。行人勤修三学,生一分智慧,就去掉一分无明,见一
分法身。勤修戒,定,慧就回头是岸,背尘合觉了。
    直趋觉路,会归净土
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觉岸。这是万古颠扑不破的原则
。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
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行人根器,所以不能不知决择。善导
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就是说本师世尊为什么要出
现于世?只是为了宣说阿弥陀佛广大如海的本愿。也就是说:世尊说法四十九年
,广演种种经教,另开教外别传,全部目的,只为众生会归净土。《大集经》中
佛说:「末法中亿万人修道,难见一个人得道,只有念佛法门仍能救度众生。」
蕅益大师说:一句佛号,三藏十二部经论,禅宗一千七百则公案,一切戒律都在
里面。又说一切禅定也都在里面。所以末法行人,洗砂应知淘金,探龙须能得珠
,学佛须明佛心,入道咸归净土,才不负两土导师苦心,才是真实佛子。
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心要中的心要,快捷方式中的快捷方式。《无量寿经》以「发菩提
心,一向专念」为宗。小本《阿弥陀经》以「信愿持名」为宗。这就是净土宗的
宗要。也就是净宗的正行。先师夏莲老于正行外,兼及重要的辅行。写了两句话

「持戒念佛看经教,
 察过去习毋自欺。」
这两句是一切净宗行人,背尘合觉的要径,包括了最主要的相辅的修持。上一句
即是「勤修戒,定,慧。」头两个字是戒学。末后三个字「看经教」是慧学。「
定须习,慧须闻。」多看经教,正是闻。一切依据圣言量,禅宗不立文字,但禅
宗的悟证,没有不合于圣言量的。中间「念佛」两个字是核心。念佛得念佛三昧
。三昧就是三摩地,正定。念佛三昧是宝王三昧,是三昧中的王,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昧中的宝。
念佛得正定,可见念佛正表定学,老实念佛就能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专心念佛
,不起杂想,就暗合「无所住」,老实念佛,一念接一念,暗合「生其心」。于
是暗合了《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念佛,也是慧学。念佛时
「都摄六根」岂但不做恶事,心中也不起恶念,所以念佛也摄「戒学」。念佛虽
摄戒,定,慧,但夏师句中,还是指出了「持戒」与「看经教」,唤起大众的重
视。
夏师的第二句:「察过去习毋自欺。」正表「息灭贪,瞋,痴。」「察过」就是
检查自己的过失。察是明察秋毫的察,要认真察看自己的过错。「去习」去掉不
好的习气,一些不好的习惯叫作习气。多生多劫的烦恼,成为积习,烦恼虽除,
相习未尽,这就是习气,所以要去掉习气。「毋自欺」:要认真,不能自己欺骗
自己。这句话就是不但要除贪,瞋,痴三毒,还要对烦恼所留的余习,都要检查
除去,不可欺骗自己,这才真是背尘。两句话合起来,就是净土宗的人,背尘合
觉的,全面的,具体的,必要的行持,是净土行人修行的要径。我们要背尘合觉
,要证到本来是佛,要觉他要自觉,就须在这十四个字上用功夫。
在这十四个字中,要抓住「念佛」做为核心。净宗与密宗的殊胜之处,就因为这
是他力法门。前在介绍观音耳根法门时,已经说了,观世音菩萨入三摩地证入楞
严大定这一步,经历了多少修持,破除了多少层「能所」,一切所都破了,一切
结都开了,觉也灭了,空也灭了,灭也灭了,一切生灭都灭尽了。于是寂灭,获
两种殊胜,上与十方如来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并得十四无畏。你
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字,就可以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长寿得长寿,乃至求大涅
盘得大涅盘。这就是他力法门,所求得的种种果宝,是靠观音加被之力。密宗和
念佛法门都是靠他力。也都是他力门。持戒,察过去习都是靠自己,必须自己振
作,自己管自己,这是靠自力。但是这个自己很难靠,不是那么老实。进进退退
,力量又很微弱,所以还要靠他力。没有自力,自己根本没有动力,也不中用。
但是光靠自己也不行,要靠他力。《观经》指出,至心念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
劫生死重罪。念一句佛号有这么多的功德与作用。自力能行吗?八十亿劫生死重
罪。劫是多长啊!说不清了,电子计算器都打不出来。单位是劫,八十亿个劫,
这时间是多少?那么重的多劫生死的罪,一句佛号能消。要不是观音耳根圆通章
讲出道理来,今天大家理解《观经》的话仍是很困难。观世音菩萨以超越无比的
大慈大悲的心,专精勤久,勇猛无畏的精进修持,证到了两种殊胜,与十方诸佛
同一慈力,与一切众生同一悲仰。所以就可以施无畏,有这个力量,可以让你念
观音圣号的人得到无畏。因此你念就对了。我们抓住这个救生圈。密教说观音是
弥陀化身,所以念观音正是阿弥陀佛化身的名号。念佛是核心。其余是辅助,也
不可没有。不持戒是个漏器,多少功德都会漏光。不看经教,行而不解,只是迷
信。古德说:「行而不解,增长无明。」不但无功,反而增过,所以必须行解相
资,使理解与实修互相促进,两方面自然慢慢增长起来。所以「念佛」是核心,
同时一方面持戒,一方面看经教,读诵大乘。要多闻法,要多思维问题,要多问
问题,这是第一句「持戒念佛看经教」。
另外一句「察过去习毋自欺」。你念了半天,你的效果表现在哪里?都等临死再
检验,那就晚了。过去是不够,到临死才知道有什么用,落了个灰溜溜。灰溜溜
就更坏,连勇猛劲都没了。所以要早知道,要早知道就早日改变这种情况,要把
我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早日发挥出来。常看看念佛之后,到现在为止,自己的
过失、习气是如何了,一点没变呢?还是有所减轻呢?还有的人甚至是有所发展
,添了毛病,所以要注意,这是我们真正的修持,真正要自觉觉他,发了大愿的
人就不避讳这个问题。就时时要观照自己,所以。夏老师检点一身都是短。把自
己检点一下,我这一身都是短处。这才谦虚,才不会错误估价。这才会精进。贪
,瞋,痴很难对付,不可掉以轻心。不真实用一番功夫的人不知道。有人在用功
过程中贪,瞋,痴会暴发,这仍是自然的现象,不是出轨。有的人淫欲心猛增,
脾气愈来愈别扭,有的愈来愈胡涂,这都要警惕,不能退缩,要坚持,要祈愿,
要勤求佛力加被。一切不要怕,这一句佛号就是咱们数学上的无限大。总之,你
真正依靠这句佛号,真正念得清净了,你任何的习气,任何贪,瞋,痴的毒都可
以彻底消除。这个信心必须得有。所以因此,持戒念佛看经教,行解相资,要加
上察过去习,绵绵密密的,使得自己对于尘缘日渐淡薄。这就是背尘的初步,再
加上持戒看经的自力,念佛的自力兼不可思议的他力,这便是日趋觉路,我们已
经在背尘合觉的大路上。
    觉路进程︱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
先师夏老以:「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十四个字,概括了将业行人
背尘合觉,全部的用功下手处。又以「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
妄消,真显」十六个字,指出了在觉路前进的,从始至终的全部过程。夏师所示
文字精简,义理深广,实是无上醍醐。
「理明」。「理」是本体,即「实际理体」。「理」与「事」相对。从理显事,
从事表体。譬喻:理为水,波为事,波从水现,波有千差,水只一体。理即人人
本具的自心,即是法身。法身无相,现一切相。所以「青青竹叶,无非法身」。
密宗观音仪轨:「所见一切皆法身」。大地山河森罗万象,都如水上之波,从水
所现,除水以外,没有自体。于这些道理,若能明白,便是最初步的明理。若能
深明妙谛,老实念佛,念念中暗契无住生心。念来念去,念到事一心,见思惑任
运脱落,便是进一步的明理。若到理一心,破一分无明,显一分法身,便是真实
的明理。打破全部四十二品无明,明显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便成正觉。
「信深」。经教中说:「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足证若缺信心,
就不能入佛法。莲池大师《疏钞》中说:「信即心净」,「唯有不信,自相浑浊
……如极秽物,自秽秽他」。大师说:信心就是清净心,只有狐疑,才使得自己
身心浑浊污秽一团糟。这个不信的心,不但使自己浑浊,它就像极脏的东西,谁
接触到它,谁就沾上了脏。所以大师总结说:「信为急务」。禅宗硕德高峰禅师
在语录中说:「信是道元功德母,信是无上佛菩提,信能永断烦恼本,信能速证
解脱门。」又说:「从上若佛若祖,超登彼崖,转大珐輪,接物利生,莫不皆由
此一个信字中流出。」可见「信」是关键当中的关键。
一般人都会说,我是佛教徒,焉能不信。这由于不知信有深,浅,邪,正之别。
许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这个信心就不正。又有人能信有西方有极乐,有阿弥
陀佛,只信到这里,此信很浅,不是深信。《弥陀要解》指出六信:理,事,自
,他,因,果。六者都信才是深信。信有极乐,是信事;信有弥陀,是信他;在
六信中,只占两信,仅有三分之一,此信甚浅。若要深信,就须明理。六信中的
「理」与「自」,都包括在所明之「理」里面。前已说明理是理体,是法身。也
就是当人的本源佛性。极乐的一切事相庄严,都是理体,法身,自心的流现。这
就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而且体会了事物的本体,才认识事物的真实处,这才
是深信。他佛自佛也是如此。只信阿弥陀佛是信他佛,不明本师所示自身本具如
来智慧德相,自己是佛。《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若能信受本师
成佛时的开示,就容易了解《观经》的经文,自己修行念佛,是自己的本心在作
佛,至于自己的本心呢?「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是心是佛」。这才能接受《
观经》的无上开示。不但信他佛,并能信自佛,所信就深入了。同样是信,邪,
正,深,浅四种功德的差别,不是数字所能表示。
「愿切行专」。上明理明信深,由于明理,能生正信,而且深入。既明理体又能
深信,自然会发愿,产生愿力。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都是可度的。目前
沈沦六道痛苦无量,都是冤枉的有受苦。都是在作恶梦,惊吓得大喊大叫,赶紧
把他叫醒,快醒醒吧!别发梦癫了,何必受这罪。一醒就什么事都没有了。狮子
,老虎都没有,梦境就是这样。你懂得这个道理愿力就来了。众生都是可度的,
没有不可度的,都是由于妄想执着,一时的颠倒。信能深,愿就切。切就是垦切
与切合实际。不垦切的愿叫做虚愿。不切实际的愿叫做狂愿。两者都是徒劳,不
能落实。若发切愿自然行持就专一了。《四十二章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
办。」《大经》三辈往生都因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不是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
东翻一翻,西找一找。东张西望一事无成。
「功纯业净」。心上「理明信深」,四字实是修行的关键,信,愿,行称为三资
粮,缺一不可。明理生正信,信深起正愿,愿切起正行,非信不能专愿,非愿不
能启行。有愿无行,只是狂愿;有行无愿,不是正行。以上四者关系密切,自然
行专之后久久功夫纯熟,乃到「功纯」。由于念佛都摄六根,自然不造新业,又
由于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故自然「业净」。
「妄消真显」。念佛功纯,妄想自然不起。既然不起妄想,何来执着?所以「妄
消」「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妄想执着」既已消
除,本有佛性,自然显现。《首楞严经》说:「狂心不歇,歇即菩提」。镜净心
明,本来是佛。所以过程就这十六个字:「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
净,妄消,真显。」这十六个字我们还不忙于后头八个字,现在要抓前头这八个
字︱「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就够了。
本文开头尊师直指:「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结尾在夏师之偈:「功纯业净,妄消真显。」净除了妄想执着,恢复个人本有觉
性,显露如来的智慧功德之相。这就是圣教的根,大法的源。也是学佛者必须具
有的对佛法的基本认识。有此知见,名为正见。舍此别求,难出魔网。
众生沉沦,只因妄想执着。恢复本觉,显露三身,只因消除了妄想,执着。迷悟
有天渊之别,关键处只在回头一转。从背觉合尘,转为背尘合觉。勤修戒,定,
慧,息灭贪,瞋,痴,更具体的内容,就是「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
。」这两句包括净宗一切要行。贯彻始终,可从初步直到归家。
佛法如大海,转入转深,循序进修,自然入轨。初机学人,必须从明理生信处下
手,信心既深,必发切愿。愿心垦切,必起正行。正行专一,自易纯熟,功夫纯
正,无有夹杂,功力殊胜,速消业力,业净功纯,妄想自然不生,妄想执着全空
,本有佛性朗现,这就是全部修持的过程。
依止「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毋自欺。」这两句,这就是背尘合觉。在觉路
上,从「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到「妄消,真显」。就是殊
胜圆满。净土行人,但能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决定往生。前八个字就已能解决
问题。下余八个字,则到莲邦中继续进修。若有人抱大丈夫冲天之志,誓愿仿世
破无明,见法身,那还有以下八个字,切盼您速成带角虎,普为人天之师。
一九九一年初夏于北京莲舍重订
净宗心要
以一九八九年讲于北京广济寺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
    世尊唯说弥陀愿海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净土宗的国家。信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够理解净土宗的殊胜
的,还是很希有。中日共尊举世敬仰的善导大师有两句话:「释迦所以兴出世,
唯说弥陀本愿海。」这是说世尊为什么出兴于世,到人间来说法,来度众生,开
演种种的教化,其唯一的原因就是要说弥陀如来的本愿。这两句没有什么特殊的
名词术语。就是佛所以兴出世,唯一要说的是弥陀的本愿的海嘛,都能懂。但真
能懂得,确实十分希有。大家想想看,佛说这么多法,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说就是说弥陀本愿海
呢?这里就不好懂了。所以佛经语深。我们一辈子把这两句话能够真正明白了,
就没有白来一趟啊!这话只有像善导大师这样的水平才能说得出。所以莲池大师
说:善导大师人称是弥陀化身,纵然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等人
物,所以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我能听到这样殊胜的开示,深感佛恩。由于感恩故
想报恩,所以今天抱病来到这个念佛道场,为弥陀本愿大海敬申供养净宗心要。
佛法是传心之法,心法的纲要称为心要。净土三经中《阿弥陀经》称小经,《无
量寿经》称大经。有的竟当作一部经,《阿弥陀经》称小本,《无量寿经》称大
本。所以我们就从这两部经研究净土宗要。因为《无量寿经》称为净宗第一经,
《阿弥陀经》则是流传最广天天念诵的经。
    阿弥陀经宗要
《阿弥陀经》的纲宗是什么呢?蕅益大师说得最好,蕅益大师写的《弥陀要解》
,近代净宗大德印光大师说:这个《要解》是此经一切批注中最好的。释迦牟尼
佛自己来写也不能超过。小本宗要是信愿持名,我们研究小本,我们就遵蕅益大
师。蕅益大师说小本纲宗是「信愿持名」。信愿行称为三资粮。我们出去旅行要
预备钱这是资呀,要带粮票这是粮,所带干粮那更是粮了。信、愿、行这三个是
三种不可少的资粮。今天大家都成为居士,还能说不信吗?来参加这个念佛道场
当然知道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也是信,而且是很殊胜的信,但是蕅益大师在
他的《要解》里对于这个信字举出六样,今天简单说一点。信是六信,刚才我说
的,信有极乐世界,信有佛,这信的是事,这是些事相。在事上你能信,你就可
得分。应知有不少专研究佛学的人,在这方面不信。信有阿弥陀佛,那是他佛,
这是信他。六信之中信了事信了他,最多是信心的三分之一。而六信里头跟事相
对的还有理,所以信事还要信理。与他相对的是自,信他还要信自。这就四信了
。理是本体,但我们众生认识一切东西,都仅仅只认识他的事相,一些表面的样
子。例如金子打一个戒指,是个圆圈,打个环子又是一个样子,打条项链又是一
个样子,你只认识这个戒指,耳环同项链,只认得事相,不认得都是金。金就是
这些耳环戒指的本体。本体是金,是平等的,没有差别的。所以理体,这个本体
是不变动的,无生无灭的,他可以出现一切形相。金子可以打出任何形相的东西
,但是金子没有固定的式样,究竟是长是方的?不一定。根据铸造的情况能出生
一切相。金子不因打成戒指而出生,它是本来就有的,也不会把它熔化了,就消
灭,金子全部都在。
理和事,我们能信事还要能信理。理就是法身佛了。法身佛虚空尽未来,没有
过去现在未来。理与事应同信,若有欠缺便不是深信。自与他也是同样,信他之
外还要信自,这是密宗的根本道理。很多人都想学密,不知道这是密宗的要领。
只是去受灌顶,修法是得不到殊胜法益的。密宗殊胜之处在于自己就是本尊。禅
宗说什么是佛?「清潭对面就是」。你一看清潭的水,清潭对面,你自己就在水
中现出来,就是自己啊。《观经》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在念佛,就
是是心在作佛,你作佛的这个心,他本来就是佛。这跟禅宗和密宗完全是一味的
。所以信他还要信自。再有信因信果,现在先说一般的因果,很多佛教徒都把它
忘了,要真信因果他还敢做恶事吗?那他这个人就变了。这是一般说的因果,信
得也很不够。但是这个六信的因果更深一步,不只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
个当然得信,但这不是深信。深信呢,就信:你是个凡夫,信愿持名一生念佛,
临终还在念,你就成为阿鞞跋致。你本是凡夫,有信有愿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么
一句一句的念,没有什么另外的巧妙,你现生所得的果,决定成佛。证了不退转
,那不就决定成佛吗?这个信愿持名的因得无上菩提的果,很多人恐怕不见得能
信。一般人总想再修点这个,修点那个,东求一点,西求一点,不能相信这个殊
胜的因果。所以我们要具有六信,要能具有六信这已经是很深的智慧了。如果还
没有具足的话,那就一点一点去增加嘛。现在从信事信他开始,我们需要不断地
深入,不断地发展。生了病不相信我念佛就能好,要找个气功师给你治病,那你
就认为气功师的力量比你这个佛号的力量大呀。你这个信心应该打个问号!所以
都是要深入,要深信。信有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都要深信,这就是心要。
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没妄想,那不是往生的关键。关键就在于你有没
有深信切愿,所以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愿:「欣慕极
乐,厌离娑婆」。看来这事很容易,实际并不容易。尤其是「厌离娑婆」这四个
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人还在争名啊,争利啊。这个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东西
吗?还不是在留恋吗?总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儿女
呀,夫妇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对方对自己的爱不真啊,计较我对你很真,你对
我不真,很伤心!这些感情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都是男人。这些东西正是娑
婆世界的缠缚,就是这些东西使得本来是佛的你,堕落成今天这个样子。所以要
真正的厌离,对于这一切都不留恋。不是说都要出家,许多出家人他身出家而心
在家,他又争佛教中的地位与名闻,他又有新的关系,有和他相亲的,又有相疏
的,不知不觉形成帮派,团结一派打击别人。出家而在家,还是留恋娑婆。居士
们最好是在家出家。先从淡开始,渐渐发展到真实厌离,毫无留恋。信心坚定,
欣愿极乐,老实持名,三资粮就圆满了,这是小本《阿弥陀经》的宗要。
    大乘无量寿经宗要
大本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发菩提心不仅是净土宗单独注重的。任
何一个大乘法门,不管你是参禅,你是学教,尤其是密宗。密宗之所以殊胜,所
以成就快成就大,唯一的原因就是特别重视菩提心。看经看教种种都不能离开菩
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呢?也就相当于刚才六信都深信,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娑婆毫无留恋,一
心只愿同众生都到极乐世界去精修。所以小经的信愿也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大
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个一体,这样的心。不是一般的智慧,是大智慧,是般若,
大慈悲和大愿,这样的心才称为菩提心。这个在密宗称为行愿菩提心,胜义菩提
心。显教也一样称为顺事菩提心或者是顺理的菩提心。或者叫做世俗菩提心,胜
义谛菩提心,总之可分为两种。两种具足的那才是真正的发起了菩提心了。唐朝
有个新罗僧人元晓法师在《无量寿经宗要》中说:「无上菩提心一是顺事发心,
二是顺理发心。」随事发心呢,就是咱们的四宏誓愿:「烦恼无边誓愿断」,这
就是断德,能把无边烦恼一齐斩断是断德。「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智德,你
能修佛这么多法,这么多法是大智能是智德。断烦恼就要有智慧呀。「众生无边
誓愿度」,是恩德,对于众生有恩,那么这三个合起来就成佛了,「佛道无上誓
愿成」。所以真正发起四宏誓愿,也就是发起了一部分菩提心,叫做随事发心或
者叫做世俗菩提心。密宗叫做行愿菩提心。发起这个心功德不可思议。
进一步呢,顺理发心了,顺理发心就不好用言语来说了。勉强来说,实际这个心
,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觉悟的心。菩提就是觉悟。觉悟什么?觉悟自己自心就
是佛,自己本来是佛。这个大觉就言语道断。言语这条道路断了,在无可说中勉
强来说:一切法皆如幻梦。这个不但是破人我这个执,法执也破了。《金刚经》
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许多人,经是天天念,但对这些内容如聋如
盲。很多人天天练功,把练功当作真实的事。这和《金刚经》的差距就太大啊!
一切有为法,有为嘛,想干个什么,想得到什么,锻炼个什么。你把这个臭皮囊
不要了,换成不坏之体,九转丹成,羽化脱胎种种,还都是如梦如幻呀!所以一
切事(与理相对)法,不但上面说的法是幻梦,就是阿罗汉的出世法也一样。阿
罗汉没破法执,他还是有烦恼可断,有阿罗汉可证,这成了法执了。应知是非有
非无,事理无碍。
「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佛告诉你诸法空是因为你着了有了。破你这个有
啊!底下就要提防啊!你倘若着在空上了,那更坏了。「若复着于空,诸佛不能
度」啊!佛教的殊胜高妙也就在此。顺理菩提心,理是实际理体,简称本体,它
是非有非空,空有不二,从容中道。你着有着空都是背离了本体,都落在二上。
空是对有说的,就二了。二就不是「不二法门」了。《维摩诘经》就是讲的不二
法门。很多修行人,就在这二上打转,这离成就很远啦。先应离言绝虑,离开言
说,所以言说无非是指月的标,指路的路牌。例如到颐和园,路上有块指路牌上
写颐和园,你按牌子所指方向,自然会找到园子,但许多人以为牌子所在之处就
是颐和园,那就大错特错了。又例如室内有灯我指一指,并说这就是灯,我这么
一指,一伸手,你认为这个手是灯。现在人们错就错在这儿,尤其是学者。这是
灯,我的话没错啊!这个是灯,他不知道顺着我手所指去看灯,他认为我这个手
是灯。离言,言也不是不要,经也不是不要,但你要是执着,你就是抓住了手指
或这个指路牌了。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的行处没有路了。所以禅宗之开悟
,密宗的大圆满大手印,都是到这个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火灭灰寒之后,冷灰中突然爆出一颗热豆。从这样的悟解发起广大心。从这个地
方出发,这样来发心。不见有烦恼跟善法作对,但仍是断烦恼修善法,这才是中
道。有人听到烦恼善法也平等,那我也不必去修善了,也不必去断烦恼了,烦恼
与善法平等了,真能平等吗?吃烤鸭与霉面包一样吗?如不能一样,还是要修善
法断烦恼,虽然是修善法断烦恼,而烦恼善法平等。对于度众生,要度无量无边
的众生,没有能度所度之心。《金刚经》上说:「我应该如是如是灭度无量无边
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这个意思。我愿终日度生,而终日没有一
个谁是能度谁是所度的念头。所以布施讲三轮体空,我把一万美金送给这位朋友
,内不见能给美金之我,外不见接受美金之他,中不见这一万美金,就称为三轮
体空。我们布施供养修一切福都应该体会这三轮体空。那你的功德就大一万万倍
、一万亿倍、一亿亿倍,就可以无限大。因为你一执着就成为有为法,有为法就
有限量,无为法是无限量的。顺理发心就没有退转,如是发心功德无边哪!诸佛
穷劫演说,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维摩诘经》说:「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的简称)即是出家。」有很多人想出家,不过常有困难,例如父母不答应也
是不行。你发菩提心就是出家,你一个在家人有出家人一样的功德。《维摩诘经
》又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具足。」一切功德你已经具足了,你不
再欠少什么。所以我们这个修行,要抓住这个根本哪!一切具足。还有《毗婆沙
论》(注 )中说:「此法门是诸佛之父。」此法门即是发菩提心,这是一切佛
的父亲。「诸佛之母。」看见没有,诸佛完全是从发菩提心生出来的。又说:「
是诸佛之眼。」诸佛要普度,要能照见一切,什么是眼呢?菩提心是眼。「是无
生法忍之母。」我们都是花开见佛入无生,见了阿弥陀佛,花开见佛了,入了无
生法忍,无生法忍的母亲是什么?是发菩提心。你在花开时为什么证无生,因为
你曾真正发起了菩提心。「是大慈大悲之母。」常常修习功德无量啊!无边哪!
赞叹发菩提心的殊胜啊!佛的父佛的母。花开见佛入无生,这是无生之母。再有
《大般若经》(注 )里头说:「如以箭射物。」拿箭去射靶子,那你就可能射
中或者射不中。但是你往地下射,谁都中。这就是说,你发菩提心就像拿箭射地
,绝对中的。这是发菩提心的功德。底下讲一下密宗的菩提心功德,那就更深刻
。所以人们往往是舍本求末。最根本的东西你把他扔了。密宗经典《菩提心义》
(注 ):「菩提之心,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成佛之本。」这个菩提的心呀,是成佛之本呀!本源呀
!是大事因缘,佛出现于世是大事因缘,「大事因缘莫过于此」,大事因缘没有
再超过发菩提心了。底下更说明「若人求佛慧」,你如果有人要求佛的智慧,佛
就是智慧,转八识成四智,就是智慧。涅盘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脱,得解脱,
恢复本有的法身,都全凭般若妙慧。欲求佛慧就须「通达菩提心」。通达了菩提
心就可「即身成佛」。父母所生的身,就在这个身中得证大觉果位。禅宗是即心
成佛,密宗是即身成佛。即身成佛的关键在于彻底通达菩提心。但现在所遗憾的
,不管是显教是密宗,真正明白什么是菩提心的人已不多了。寻枝摘叶者多,着
重根本者少。《菩提心论》(注 )还说:「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
。」这个菩提心就包括了含藏了一切诸佛的功德之法。「若修证出现。」所以这
要注意,这不是空洞理论。若在你修法证道时这个心出现。「则为一切导师。」
所以这相当于开悟啊,开大圆满解,大圆满见,然后契入大圆满。这就跟禅宗一
样啊!五祖跟六祖说:「不明自心,不识本性,学法无益。」不明白自己的心,
不明白自己的本性,学法没有什么好处。「若明自心,明自本性,即是丈夫天人
师。」你就是佛,衣钵就给他了。一个没有出家受戒的人得衣钵,这是千古第一
奇事。所以当时庙里人想不通,怎么佛的衣钵让一个庙里做工的人拿走了,所以
追呀。这不是为名利去追。大家要知道这是太想不通了。
上一句「为一切导师」是觉他,自觉则「一切导之归本」。所发的心不是向外驰
求,而是返究心源,回心达本。本者,本源,本觉。如珠发光(发心)还照珠体
(是归本)。《净修捷要》说:「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始觉合本觉就不离觉
悟。再者,「本」就是密严国土。密严佛土即是极乐世界。净宗有「先送心归极
乐」之说。这话是指虽然自己身在娑婆,可是神栖极乐,自己心神不离彼土。这
是初步解释,进一步心土不二,若自心与极乐常寂光土相应,自身当下便是法身
大士。所以你当下「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不用起座,一切佛事都圆满成办
。这是圆顿教的教旨。若能理解,有极殊胜的功德。纵是不能理解,一经于耳根
,都有永劫不消的法益。因为都是金刚智慧,佛的真正心髓!要成佛,要种佛的
因。佛是觉悟,觉什么?平等法。自心佛心平等。释迦牟尼佛成佛时第一句话就
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一
切众生,苍蝇蚂蚁也一样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但因有妄想执着,就不能出现,
成了凡夫。怪谁呢?只怪自己。
前面讲了发心的殊胜功德,若问不发怎样呢?可从两面说《涅盘经》,佛在涅盘
时说:「虽信别相」(对于差别的能信)「不信一体无差别相。」(不信自性是
一切一体,本无差别之相)。这叫做「信不具。」现在大家具信不具信,大家自
己根据《涅盘经》的话考虑考虑,信不信这个一体无差别的本体!若不具足,经
中说:由于信不具足故,所有境界亦不具足。这话分量很重。因为信不具足,你
虽然认真持戒,不杀生不饮酒不什么什么,你的五戒仍不具足。「虽有多闻亦不
具足。」你虽听得很多,但对这最重要的不理解。古德还说:「无菩提心,三归
五戒亦不成就。」这就说到根上了。三归五戒都不成就,那就惭愧了。所以我们
要真正明白什么是顺理菩提心。为什么三归五戒不成就啊?佛法的根本义你不明
白。
华严更有一句话,大家听了应该记住,你发过菩提心你忘了。经云:「忘失菩提
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你做的善事也成了魔的事业。所以到底是学佛还是学
魔,这个地方很多人还是搞不清楚。很多人自己以为是在学佛,不知道已是在魔
队里头上班。在佛堂念发心文,出了佛堂忘得一乾二净,烦恼照旧生,火气依旧
旺,学法无益。不明根本只行小善不能出魔。所以希望大家辗转劝说,要明这个
根本。否则没有归依就不是佛教徒呀。
上面所说顺理菩提心比较深刻。现在我们净宗初机行人怎么做?引用昙鸾大师《
论注》(注 )中的话,他说:「无上菩提心即是愿做佛心。」不求声闻缘觉,
不是想生天,想有个好死,来生富贵,这都不行了。要发愿做佛的心。「愿做佛
心即是度众生心。」不是我自己要成佛,佛教的伟大就是不为我。为什么要成佛
?要度众生。怎么度众生?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摄受众生都生到有
佛的国土去的心。《大乘起信论》上说:「众生如弱鸟缠枝。」小鸟刚会飞离开
树枝不行。没有成就的人,离开佛不行。怎么度众生,让众生生到有佛的地方去
,「是故愿生彼安乐国土要发无上菩提心。」「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为乐故愿
生,必当不得生也。」不是为了普度一切,为了利他,只是自己能够幸福,学法
但求一切吉祥,没有苦恼,不但今生这辈子要好,我死了下辈子还要好,整个是
个人打算,就不是大乘心。极乐世界往生的都是大乘,其中称为声闻缘觉者,是
指断惑的程度,若论发心,都是发了大乘心。《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
二乘种性的声闻缘觉不能往生。所以净土大法,不要把他看浅了。
大经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蕅益大师说:一句佛号即释迦牟尼佛
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阿弥陀如来在因地上,发了种种大愿,多少劫的
修行成了佛,他这是无量种种功德的果实。这句阿弥陀佛名号,是无量劫来多少
功德所成就的,所以名号是功德的果实,所以名号中自然含有无量的一切功德。
现在把佛的这样一个果地觉悟的果实,作为我们博地凡夫,生死苦海中众生在因
地中修行的初心。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具有万德,我念阿弥陀佛,我的心就是这句
阿弥陀佛,这句就有阿弥陀佛的万德,就成了我的心了,所以我的心召来了阿弥
陀如来的万德。直接了当不可思议。净宗妙用可从蕅益《要解》中摘录两句:「
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事持人人能行,从这里开始,渐渐垢净功
纯,暗合道妙,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达于理持。这是凡心已在不知不觉超凡成圣,成了佛心。咱们开
始就这么一句句念去,所以很多老太太老修行得到往生。福建有一个八十多岁老
太太,她几十年吃素念佛,临终一直八天不吃饭,端坐念佛,死后还是端坐,搭
扣都不乱,还很庄严。八十多岁了。她从事持不知不觉地暗合道妙趋向理持。你
念时,世间事都不贪恋,万缘就放下了。心中只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一念单
提。事持若能一切放下,就无所住。《金刚经》宗要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你这一句佛号明明朗朗,不断不灭就是生心。这无住生心本是登地菩萨才做得到
的事,但是凡夫老实念佛,不知不觉,暗合道妙,不住万缘,生心不息,你就等
于地上菩萨了。所以你念佛功德不可思议(持咒也如此)。从事持达到理持,于
是这个事持的凡夫之心,就当下成为佛心。即凡心成佛心,即心成佛,直接了当
。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再有《观佛三昧经》打个殊胜譬喻,一个穷人偷了王
子的金瓶子,这是宝贝。大家就追他,他就上了树。追赶者把树弄倒了,穷人掉
下来。可是这个时候,他把金瓶这个宝贝吞下去,他终于摔死了,后来身体都坏
了,可是那个瓶子还在放光,那些毒蛇都吓跑了。这是个佛说的譬喻。佛又告阿
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你住于念佛的人,他的心印不坏。
就跟这穷人吃这宝贝之后,都摔死了,四肢都坏烂了,这宝贝金瓶还在心中放光
,还把蛇都吓跑了。所以你这念佛者应知心中老有这句佛号就是心印不坏。心印
者,佛就是以心传心,以心印心。以心为印,印证万法。传法,传的是什么?传
的是心。怎么给你印证?是拿心来印证。印就是印鉴,你这印鉴对了,人家银行
就付款。印鉴不对,你本人的钱从银行取不出来。「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是《
观佛三昧经》的经文。不坏就是常照,就是放光。禅、密、净土有很多相通之处

    先师虚老开示净业心要
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国近代三大高僧(谛老印老虚老)中的虚
老(虚老是接我入佛门的第一位恩师),正好有事在当地,听说有念佛七,他就
去了。功德林居士们正在念佛,听说虚老来了,很多人出去迎接礼拜。谁知虚老
大加呵斥,责怪他们说:「你们都是居士,参加念佛七,学佛好多年了。今天是
佛七道场,你们怎么倒插法幢呀!倒着插呀!为什么跑出来给我磕头。」这样大
家就都回来了,坐好听讲。这样虚老就接着讲:「念佛打七贵在一心。」(虚老
之意:身在道场就是要一心一意地修,如果不是一心一意,东看西听,有人还要
聊点天,这么参加念佛七,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不但现在不成就,念
到弥勒菩萨再来的时候,你还是业障缠身。应当从头到尾的绵绵密密,一句紧跟
着一句,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要乱。不是说证到一心不乱,就是你念这一句别
乱,一会儿想吃饼,一会儿又想去看电视,一会儿又想家里炉子上还有水壶,这
心就乱了。在道场里这些都放下,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佛来也这
么念,不用说虚老来了,佛现前,还是这么念,魔来也这么念。念到风吹不入,
雨打不湿,不受外头的干扰,才有成功的日子。佛是什么?佛就是觉悟。佛者觉
也。魔是什么?魔是魔恼。魔者恼也。魔是恼乱,让你烦恼。佛就叫你觉悟,佛
是觉者。所以你觉的时候就是见佛的时候。觉心朗照清清楚楚就是见佛。生了烦
恼,你在恼害人,或者被人恼害,那样的时候就是着了魔了。)虚老又开示:「
刚才佛七道场有很多人就坐着不动。不管谁来还是念佛,这些人都见佛了。」「
那几位来磕头接我的你们接到了什么?虚耗时光,白白地浪费了时间。」(所以
我们大家都尽量珍惜时间,时间就是生命。)「那岂不是因为我而恼乱了你们的
大事呀,你们在念佛,我来,你们就不安心,出来接我。是我干扰了你们,也就
是你们把我推到魔的旁边去了。」这真是极殊胜的开示,许多学佛的人都颠倒了
,怎样才是尊敬三宝,怎样才是如法修持,怎样才能免于自欺欺人。再有几句谈
到神通方面的事情,「一般不明佛法,未忘名利求通求变,存此妄想非邪即魔。
」一般人不明白佛法是什么?名利之心根本未忘,念念之间所盘算的是如何争夺
佛教中的名位与权利。学法之后就想得神通,就想能变化,存在着这种妄想不是
邪徒就是魔的眷属,非邪即魔。须知心外无法,一切法是在自己心内。刚才说信
自,要信自心本来有如来智慧德相,不可心外求法。刚才说我们念阿弥陀佛,那
不是在心外求,你要信自,都在你自心之内,你的心跟佛的心一样满一切处,
不但阿弥陀佛在你心内,没有一个佛不在你心内。虚老又说:神通岂可起心希求
,有此用心,岂能证无住真理。《金刚经》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先有一
个要求得通的心,就有所住,怎么能够相契无住的真实道理。「此类人们」,佛
就称他们为「可怜悯者」!
虚老的开示妙意无穷,其中殊胜之处是呵责离座迎接顶礼之人为「倒插法幢」,
而站在原座不动之人是「念佛见佛」。这同当年世尊升天为母说法后回到人间,
呵责来迎的比丘尼,而赞不来迎接的须菩提,如同一辙。这位比丘尼有神通,化
现为转轮圣王,于是排在迎佛队伍前首第一位,果然她第一个看见佛,佛一见便
责备她为什么站到大僧的前面,她说「想早见佛」。佛说「你没有看见我,倒是
须菩提第一个看见我」,这天须菩提在林间静坐,动了一念,今日世尊回来是否
去接?继而想到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无来去,何须迎送。就继续静坐。
可见禅门是传心之法。世尊的心就传到现代的虚老。心心相印,一味无差。从此
公案的启示,什么叫做见佛,如何才能见佛,都不必再问了。
同时对于净宗也是极宝贵的开示,大力宣示,「念佛贵在一心」。佛来魔来一切
不管,只要老实专念,前后相继。呵斥迎接者是「倒插法幢」(颠倒,毁法)。
赞叹继续持念不动之人为「念佛见佛」。净宗警语「念佛时即见佛时」,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见虚
老的话,正是当代禅宗第一大德对净宗的宝贵印证。或有人说:你错会了,虚老
的重点在「不动」而不在念佛。我说:念佛的重点正在「不动」。净念相继,正
是「如如不动」。
末后补足所引净宗妙句「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做为本文结语。
一九九一年岁在辛未春整理于北京莲舍
注 :《毗婆沙论》:「此法门是诸佛之父,诸佛之母,诸佛之眼,无生法忍之
母,大慈大悲之母。常常修习,功德无量无边。」
注 :《大般若经》:「如以箭射物,或中或不中,以箭射地,无不中者。」
注 :《菩提心义》:「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是。」「若人
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注 :《菩提心论》:「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
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注 :《往生论注》:「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
度众生心即是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国土,要发无上菩提之心
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生也。

弥陀愿王大愿核心
       善导大师独尊之五真实愿
以一九八九年于北京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
五愿原文
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一
愿》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
,证大涅盘者,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二愿.定成正觉愿》
二、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魏译.?第十二愿》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
夏会本.?第十三.?光明无量愿》
三、设我得佛,寿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三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魏译?.?第十五愿》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
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夏会
本.?第十五?.寿命无量愿。第十六?.声闻无数愿》
四、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七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剎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
之善者,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七?.诸佛称叹愿》
五、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
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魏译?.第十八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
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夏会本.第十八
.十念必生愿》
净土法门,《阿弥陀经》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玄奘大师更把「难信」上
头加一个「极」字,这是一个「极难信法」。我们很多人轻视净土宗。实际上虽
然人人都知道阿弥陀佛,人人也会念。然而能了解净土宗真正的意思,那是「唯
佛与佛乃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彻底明白。《无量寿经》是净土的第一部经
,所以十分重要。善导大师有两句极重要的开示:「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
本愿海。」佛为什么要出现于世,到娑婆世界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就只是
为了一件事情:唯独要说「弥陀本愿海」。就是要说阿弥陀佛本来的誓愿大海。
佛菩萨都是大愿,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药师佛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王,
但是我们天天唱赞阿弥陀大愿王,因为阿弥陀佛大愿是一切大愿中的王。佛教说
话要求符合真实情况的,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不能随意称赞或贬低,这都是谤
法的。所以善导大师所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是真诚从大光
明藏中流出的实语。古说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莲池大师说善导大师纵然不是弥
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同等人物。日本净土宗称第一代祖师是阿弥陀佛,第
二代是善导大师,第三代是日本人。中国其它的人都不在内。善导大师在净土宗
非常重要。大师在长安的时候,长安城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念佛啊!弘化的力量
就这么大。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五时说法,广演八教,教外还有单传之心法。一代时教,浩
若烟海,怎么善导大师说世尊是「唯说弥陀本愿海」呢?这确是超越众生情见之
说,现在参证日本净宗名著《无量寿经甄解》,可以帮助我们接受善导大师的无
上开示。
《甄解》认为一般经论若与《华严》相比,那么《华严》是实教,其它是权教。
若《华严》与《无量寿经》相比,那么《无量寿经》是实,《华严》是权。若《
无量寿经》与四十八愿相比,那么四十八愿是实,余处是权。由此可见只有四十
八愿,弥陀本愿之海,才是世尊唯独要说的唯一真实之法。
《甄解》接着讲,四十八愿若与善导大师所尊的其中五愿相比,则五愿是真,若
十念必生愿与其它四愿相比,那么只有第十八愿是最真实之法。《甄解》所说可
从《弥陀要解》得到证明。《要解》说:「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
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证明善导大师这两句无上开示。
所以我们根据善导大师指导,要学习弥陀本愿海,要学善导大师在这四十八愿里
头所选的五真实愿。这五愿是四十八愿的中心,也就是整个佛教的真实核心。这
五愿就是:「定成正觉」,「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十方称名」,和第
十八愿「十念必生」。第十八愿正是真实中的真实,核心当中的核心。凡具信愿
者念十句弥陀名号,必得往生。称名功德超情离见。正如《要解》所示:「一声
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故功德不
可思议。
(善导大师时代,《大经》尚无善本,大师弘经以魏译为主兼采余译,现先师夏
莲老会本,已被公认为本经善本,所以文中专采会本经文,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于魏译之五愿则与
会本对照并列文前。)
    「定成正觉」愿
古德说:「四十八愿,全显法身。」又说:「一一誓愿为众生故。」现合起来说
,就是弥陀每一条愿文,都是为众生究竟成佛。彻底体现弥陀的大智大悲大愿。
显法身是大智,因人人本有法身,所以可以救度成佛。一心救度,愿愿为众生是
大悲。彻底救度普遍救度是大愿。所以弥陀号为大愿之王。这一条愿文就是愿求
:凡往生极乐之人,无论过去劫中有无深重宿业,一律都绝对成佛。
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必成正觉就是决定成佛。佛
是什么?佛就是觉悟。人人都有本觉,但是现在大家在迷,就不觉了。在这不觉
之中忽然起了一念要趋向觉悟,这是始觉。始觉若跟本觉相合,就最后达到究竟
觉了。这是三觉。本觉、始觉、究竟觉。这三个都圆满就成佛。愿名「定成正觉
」。就是说凡是往生的人决定全部都成佛。至于愿文:「我作佛时」。这个「我
」就是阿弥陀佛成佛以前因地发愿的自称。当时他是国王,见了那时的佛,世间
自在王如来,他觉得佛法殊胜,王位就不要了。所以大家看看,阿弥陀佛,释迦
牟尼佛都是舍弃王位。如果有人对世间地位、名誉、金钱都舍不掉呀!这就没有
真正的学佛。国王出家法号叫做法藏,这个「我」就是法藏比丘的自称。法藏比
丘发誓愿说,在我成佛的时候「所有众生,生我国者」。不管是什么众生,所有
一切,不但是人可以往生,鬼也可以往生,畜牲也可以往生。鬼很愚痴,其中恶
劣的是恶鬼恶神等等。动物中螺蛳极愚痴,终日躲在壳中睡眠,不见天日。这些
众生都能往生成佛。就如同一位医师能医不治之症。这就是净土宗特殊之处。到
了极乐世界之后,一定都成佛。都可以不离极乐国土就成佛。「众生生我国者」
。生到法藏比丘成佛所成就的国土,现在已经成就,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凡是生
到极乐世界的人自然「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盘
者,不取正觉。」只要是生到极乐世界,自然就没有分别,身意诸根,自然寂静
,决定成无上正等正觉,证大涅盘。现在有很多人也肯为众生办个工厂,给众生
找个工作,或兴办种种慈善事业,但这都是不彻底的,暂时的救度,不能给众生
彻底的,永久的利益呀!将来他又堕落了,又是在地狱中火山、刀山、火柱里头
过日子。只有真正彻底觉悟,这才是彻底的度脱。
至于什么是分别?又如何远离分别?分别,我们常说你这个人分别心太重了。我
们要去分别它,这个对呀!不对呀!好呀!坏呀!善呀!恶呀!邪呀!正呀等等
,都叫分别。这个茶杯美不美?好不好?贵重不贵重?我喜欢不喜欢也都是分别
。这种分别有真实意义吗?究实而论毫无意义,只是虚妄。所以叫做虚妄分别。
本来一切是本无分别的,可是偏要去分别,所以叫虚妄分别。所有我们的一切分
别心皆是虚妄。如同我们到故宫的珍宝馆,看见金的盘、金的佛像、金的宝塔等
等的这一切,你要是从这些表面形像来看,就没有一个是一样的。这就有种种的
差别。其实你如果认识本体,就知道所见的盘、佛像、塔这些相,只要在炉子里
一化,就全没有了。所有这些都是同样东西,就是金子。可见一切分别之相,皆
因虚妄之心。所以要断分别惑,要断这个惑,就依靠无分别智。所以《维摩诘经
》讲不二法门,一切都没有两样。我们入不二法门,这个不二法门,没有对立,
没有矛盾,所以愿文中「远离分别」。就是说往生后自然舍除虚妄的分别,了达
「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至于还没有往生的佛教徒,也应知分别是虚妄,
而趋向于平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跟众生也无差别,我们自己心与佛无差别
,和众生无差别。消除减少这些分别,在修行中是很重要的事。
「诸根寂静」。「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寂」就是没有烦恼。没有
痛苦患难叫做「静」。众生终日在危难苦恼之中,八苦交煎,忧患无尽。忧愁这
个,忧愁那个,患得患失,没有的想得,得了又怕没有了。彻底消除所有的苦患
叫做静。没有烦恼,没有苦患称为寂静。这是浅说,深说,寂静就是涅盘的本体
,或者叫做理体。我们世尊的圣号是释迦牟尼。「牟尼」翻成寂默。《仁王经合
疏》把「牟尼」解释为寂默,即身口意三业都寂默之义。《理趣释》的解释「牟
尼」是身口意寂静。所以「牟尼」就是寂默,寂静的意思。没有烦恼,没有苦患
,安然如如而不妄动。往生到极乐的人都是如此。所以受用种种大乘法乐。由于
「寂静」是「涅盘」的本体,所以就「决定成等正觉」(「等正觉」即是无上正
等正觉的简称),「证大涅盘」。「大涅盘」跟阿罗汉的涅盘不同。「大涅盘」
也是佛果的名称。翻成圆寂。现在和尚去世也称圆寂。其实圆寂两字的含义很深
。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叫做圆。这就一切德无不具备了。妙绝相累,体穷真性
叫做寂。一些事相不能有累于你了,而能穷究本体契合真性了。简说就是德无不
备称圆,障无不尽曰寂。圆寂就是大涅盘的涵义。大涅盘不同于小乘涅盘。不同
之处:大乘涅盘,涅盘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佛证到涅盘,三德圆满
。阿罗汉只有解脱德。他解脱了,不入生死了,三界拦不住他了,但他不明般若
未证法身。大乘涅盘具「常乐我净」。阿罗汉呢?他只有常乐净,不认识这个妙
明真心的真我。所以大乘佛教徒,你要说他是阿罗汉是贬意词。在这两种生死里
头,阿罗汉是出分段生死,还有变易生死。从回小向大到成佛,这五十几个位次
,一步一步的变易。佛是极果不再变易,了二种生死。佛是具足一切身,一切智
,现无量身智,度脱众生。阿罗汉涅盘是灰身灭智。所以小乘和大乘两种涅盘不
一样。
这条愿文是凡往生极乐国者决定成佛,证大涅盘。阿弥陀佛成就极乐世界。为所
有众生都生到极乐。佛并不是要拉一部分群众,增加自己的势力,将来选举的时
候多张选票。他只是念念为众生,为大家成佛呀!是为了我们在座的,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全法界
的所有这些人。要把大家都接到极乐世界,让大家成佛。是为我们!
    「光明无量」愿
「光明无量」是第十三愿,全文是:「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
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底下还有「触光安乐」愿:「若有众生,见我
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显出阿弥陀佛这些誓愿都
是为众生。日本的望西师说得很好。普照十方。十方者,东西南北加上四个角就
是八方,再加上和下,称为十方。十方就是一切处。佛光普照十方一切地方。日
本的望西师解释说,虚空是无边的(现在天文学用最大的望远镜发现从未发现过
的一个星体,离咱们地球是一百四十亿光年,也就是说它的光,要传到我们这里
,光要走的时间是一百四十亿年。咱们现在看见它的光是一百四十亿年前的事。
光是一秒钟三十万公里。光要走一年要走多远?这叫一个光年。它离咱们一百四
十亿个光年。这还是现在科学所能观察到的,已经是这么大了。那观察不到的还
不知有多远。现在科学都承认宇宙的大是没有边的)。十方无边,十方的国土也
无边。所以众生也无边。佛菩萨的大悲心也就无边了。因为大悲心无边,也就要
光明无边。因为光明可以为众生作佛事。光明无边,所以摄取众生的利益也就无
边。扼要来说:为了利益无边,所以光明无边。利益是给众生的利益。佛为什么
要无量光?是要给众生无量的利益。这个解释是很好的。所以我们常说:佛教徒
应是利他,不是老考虑自己。有的佛教徒只是想: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有事许
个愿,求求佛,念念佛,念念观音菩萨,死后要往生。不但今生活得很好,死了
也要找个好地方,比别人好。彻头彻尾的为个人打算。昙鸾大师说:这种为个人
打算的人,是不能往生的。往生极乐都是发大乘心的人。
佛光「绝胜诸佛」,是阿弥陀佛的光明绝对胜过一切佛,大经里讲了诸佛的光明
不同,是因为他发愿时候不一样。各人发了不同的愿,成佛的时候实现他的愿,
于是光明就不同了。阿弥陀在发愿的时候,最初的出发点就要胜过诸佛国土。本
经说:「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因弥陀有绝胜诸佛
国土之愿,所以成佛后「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
。下愿中还提到遇着光的人「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在《无量寿经
》后头说:「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这些烦恼垢污就消灭了,善念就生出来了
。而且就是在三途极苦的地方「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众生在
三途极苦之处,地狱之中,如果见到这个光明,当时受罪的情形马上就停止了,
而且命终之后,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要无量光,光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妙用
。可是我们现在遇没遇呀?不能说我没有看见就说佛光没有照到,不能这么理解
,你肉眼虽然没有见,焉知你没有接到佛光?我觉得我们都是在佛光摄受之中,
所以今天能够相会一堂,研究弥陀大愿。面前摆一部电视机,电台正在广播。电
视机没接电源,电台广播的信息,充满在你这里,你不能察觉。你插上电源按了
电钮,跟你所要的台不一致收不到,调不好也收不到,实际讯息已全在这儿,稍
稍一调,马上声音图像都来了吗!电台的节目本来在这里嘛!不是调的时候再把
它请来。你要换一个台,一按键,第二个频道就来了。前头的就没有了。这说明
一切频道,一切的电波,一切信息都在当处,哪个也没有短少。但你不把频道选
对了,就无法接收。同样的问题,佛的光明就在这儿,就遍照我们身心。你所不
能感觉者,就是你没有调得相契。弥陀大愿光明无量,普照十方,摄受一切众生
,给予安乐,令生极乐,佛光无量,利生之益无量。
    「寿命无量」愿
「寿命无量」愿:「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
」此是夏会本之愿文,至于魏译则分为佛寿无量与国中天人寿命无量两愿,会本
则摄二而为一,善导大师五真实愿,则专摄佛寿无量愿。前为无量光,此为无量
寿,日本名著《甄解》认为这两愿是「真实报身之德」,「方便法身大悲之本」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法身所流现的大悲与智慧方便的根本)。接着《甄解》就
说明以上两句话,它说:「盖无量寿则竖穷三际,佛身常住,众生有依(佛的寿
命无量,在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之中,没有穷尽,所以佛身可以常住世间,给众生
作依靠)。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德用遍周摄化无尽(光明无量所以遍满十方虚空
,随光普施佛的功德与妙用,摄化众生,没有穷尽)。故为大悲方便之本,报身
之宏德也。故知愿中自誓光寿无量,实为一切众生悉皆光寿无量。」所以日本有
位澄宪法师说:「佛寿命无量,这是化道的至德。众生可以常蒙庇佑有所依归。

澄宪法师又说:「人民寿命无量,净土第一德也。」你得到往生,一切都好。寿
命如果有量,就有一天要死呀!这像个什么?像一个好的玉杯子,非常好,非常
美,玉质非常好,雕刻也极精,就是没有底。「玉杯无底」,没有用,废物。所
以日本大德望西说:「极乐世界诸乐根本只在此愿。」寿命无量。所以我们要往
生极乐世界,这是根本原因。打个比方说:投考大学,有的学校需要六百分以上
,一般学生考不上。但有个大学二百分就能考取,这个学校不但取分低,并且考
进来之后,没有退学开除等等。个个都成功,个个都是博士,个个都成为爱因斯
坦。这个学校太殊胜了。现用来譬喻极乐世界,往生很容易,中间没有退转,寿
命无量决定成佛。大家要知道这是弥陀大愿给我们的恩德。我们一直不成就,不
是永不发心,甚至也发过很勇猛的心,但是往往一遇退缘就懈怠了,退了下来。
又碰到什么善因缘又发心,又过两天又凉了。进进退退,所以进一退九,好不容
易进了一步,一退退了九步。再说寿命,能让我再活七十年,我就很乐观了。过
去七十多年日积月累修持、闻法,不断改正错误,到今天也不容易。如果再有个
七十年,又可有进步,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可做很多工作。但是,没有了。极乐世界之殊胜,一个
是不退,再一个是寿命无量。你想一个人老进步而且老活着,你不成佛成什么?
你不成佛不可能呀!所以阿弥陀佛称为大愿之王。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
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我常说你们修什么都可以呀!我从来不劝人放弃他
所修的本门,另换一个。但是我常劝:不管你修什么,你要求生极乐世界,拿你
的功德回向往生。如果不愿入弥陀大愿之海,要在这一生中出生死,我就可以说
一句很大胆的话:「绝无希望。」
    「诸佛称叹」愿
「诸佛称叹」愿:「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剎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
,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十方世界一切佛剎之中,诸佛不共同称叹
我的名字,说我的功德,说我的国土好;不能作到这样,我不取正觉。所以这个
愿我们要很好的体会。决不是凡夫的思想。我要闻名于天下,要成为佛教的大学
者,要成为佛教的大德,我的徒众要遍天下,全世界都闻我之名。看起来好像跟
弥陀这个愿很接近,其实没有任何共同之处。这一点必须知道。想成为佛学家,
成为佛教的大法师的心,往往是夹杂著名闻利养的心,求供养,求得名望,正是
个名闻利养的心,阿弥陀佛这个心,是个利他的心。跟第十八愿连起来,我们现
在说,我们今天能够知道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全因弥陀所发「诸佛称叹」这个愿
。阿罗汉不知道他方的佛的名字。极乐世界距我们十万亿佛土,多少万亿个光年
,那么远的事情,众生怎么能知道,而我们都知道。这个事情不知大家想过没有
,谁都知道阿弥陀佛,不管你信不信,不管男男女女,一跤摔着,哎呀,阿弥陀
佛!他就阿弥陀佛念出来了。谁都知道有阿弥陀佛。咱们本土的释迦牟尼佛,有
几个人知道?本土的释迦牟尼佛知道的人很少,而十万亿佛土之外的阿弥陀佛知
道的人反而很多。这不是偶然之事,这是由于弥陀的本愿。「诸佛称叹」,所以
十方闻名。十方闻名,所以十方的众生求往生。你看,《阿弥陀经》各方佛都吐
广长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受如是法门,求生净
土。都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也一样,也吐广长舌相,覆我们这个娑
婆的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告诉我们。因此我们才能闻阿弥陀佛的名字。所
以净土法门是千经万论共指,十方诸佛同赞。《阿弥陀经》翻成六方佛,玄奘大
师翻译的就是十方佛。《无量寿经》也是十方佛称赞。过去称赞,现在也正在称
赞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劝大家往生。
至于《魏译》中愿文是:「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
者,不取正觉。」日本《会疏》说:诸佛赞叹,称我名者,包括三个意思。 是
十方的佛都称扬赞叹阿弥陀这个名号。 诸佛也称赞一切念佛的人。所以十方佛
也称赞我们说,娑婆世界有这么多众生,大家在念佛,或在家中或在寺中,或单
修或共修,在那念阿弥陀佛。所以凡是念佛的,也都在十方诸佛称赞之列。 十
方佛也都称赞他自己,因为十方的佛也称念阿弥陀佛名号,都由念佛三昧而成佛

    「十念必生」愿
「十念必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
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四十八愿中唯此五愿推为真实,在此五愿中又以此第十八愿最为真实。可见此愿
实为真实当中的真实,核心里面的核心,实是两土导师的心髓,乃无上大悲心的
具体显现,无上智慧所流出的究竟方便。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至心」。在《观经
》第十六观教令众生称念弥陀圣号,经文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
」两经都是指出「至心」。可见重要。「至心」就是至诚的心。《金光明经》注
解:「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云至心。」彻到了心的本源,究竟了心的实际,
这叫做至心,至诚的心。到底怎么叫至诚之心?罗什大师的譬喻最好,所以就是
大德呀!大师指示什么叫至心:有人在野地里,忽然间碰到强盗了,冤家债主,
仇人相遇,他们就拿着弓箭刀枪追赶索命。这个人赶紧逃跑,若被追上就没命了
,一想不好,前面有一条河,我到河边上,我是脱衣服过河,我还是就这么过呀
!我要是穿着衣裳游泳不便,我不好过呀!要是脱了衣裳,费时间呀!他们抓住
怎么办?这个时候心中所想只是怎么过河!这时还会想:我银行存款怎么办?家
里还有什么事要吩咐?全没有了。就是怎么过河!心里没想任何其它的念头,这
就叫「至心」。这我们容易体会。你听到佛的名字,你就这样一条心的信受欢喜
,就是「至心信乐」。你念佛就是这样一条心,一个心眼儿的这样念,就是「至
心」念佛。
愿文中「至心信乐」,信是信心。乐是欢喜,表示愿意。所以这两字显示了信愿
很重要。有的人光重视持名,不重视信愿,这是非常不够的。截流大师讲正信。
《弥陀要解》讲六信。《无量寿经》讲发菩提心,那就更深入一步了。所以肯用
功是很不错了,但可惜还不圆满。信愿行三资粮,缺一不可。三件事情像一个香
炉三条腿。有人说我信,我也愿意去,就是不念,那是两条腿的香炉,站不住的
。另一种,我就知道念,我也愿意去,真正什么叫六信?什么叫事?什么叫理?
还有自佛与他佛?什么因果都不能信。信这条腿就短了。截流大师《劝发正信文
》中发挥得十分深刻,若无正信,虽然努力念佛,不能往生。来生富贵,就造业
,这生造业,下一世便入地狱,这叫做结三世冤。所以我们不但信事上的报佛与
化佛,还应信理体的法身佛,不但信极乐的他佛,还应信自心是佛的自佛。相信
以信愿持名之因,决定得往生之果。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因为做的善事,他可以又生长枝叶,结出果实,而且
牢固不能拔,所以称为善根。所有我这一切的六度万行种种善根,我都是一念一
念的,一心一心的用纯正相继的心念来回向,就是「心心回向」。回是回转,向
是趋向。例如阿罗汉的回小向大,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回转只求自觉的功德,发起趋求大乘的心
,这就是回向。也就是回转自己的一切功德都使之趋向于自己的誓愿。《往生论
注》说得很好,「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给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
。大家常念:「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这话要
是至心念去,就有无量功德。因为:把你的功德,施给无量众生,同生极乐国,
不是只为自己,这个心是可以往生的。
「愿生我国」。「愿生我国」明白指出了三资粮中的「愿」字,在「至心信乐」
已暗指,这句是明指。「信乐」明指了「信」,现再明指「愿」字。所以说第十
八愿是大愿核心,因它明指了净土法门信愿持名的纲宗,具足信愿,但有十念就
可往生。这是两土导师剖露心肝的精髓。《弥陀要解》代佛传语,「往生与否全
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说明了,能不能往生,只决定于
你有没有信愿,若有深信切愿,决定往生。往生后的品位才是念佛水平所决定的
。《要解》接着说:若无信愿,纵然念得如铜墙铁壁,风吹不入,雨打不湿,也
无往生之理。盼学净之士,深留意焉。
「乃至十念」。你这念佛,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念。「乃至十念」,你
多念当然更好。到临终有十念相继就可以往生。《宝王论》里说:临终有一念都
能往生。所以持名往生称为易行之法,其余的修行都是难行之法。唯有净土法门
是横出三界,其余是竖出三界。例如,一个虫子长在竹子里头了,要从竹子里头
出来,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在竹子里一节一节的咬,咬来咬去,出去了。这
是竖出三界,咬很多节。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横着咬,当然费点劲,竹子皮硬
一点,但就在一个地方钉住,咬一个窟窿,出来了。这是易行道。「至心信乐,
十念必生」就是体现这易行道。为什么要易行?弥陀的大愿嘛!你说我要救众生
叫你解脱而是一个很难的方法,谁都办不到的,有这个方法和没这个方法有什么
分别,谁都办不到。修唯识观,修法界观而能得到成功的人就太少了。众生办不
到哇!观一切都是自己识心所现,如真知道一切都是识,还有什么分别,吃也吃
的,识。看也看的,识。说也说的,识。什么就都是识,这方法很好,但是说来
容易,要真到了谁骂你一句,你马上火就来了。高明容易解脱难,讲的高明很容
易,你真正跳得出来才算呢!不大做得到。
念佛就是三资粮中的「行」,有人会问为什么临终十念甚至一念,这样微小的「
行」,就能取得往生净土证不退转的殊胜妙果呢?这就是持名法门无上殊胜不可
思议之处。也就是弥陀为什么尊称为大愿王之处;也就是善导大师说:「释迦所
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之处;也就是第十八愿成为五真实愿,四十八愿
为一代圣教的核心之处。这愿之名为「十念必生」。「必」是决定之义。这就因
为这句名号是弥陀历劫以来无量无边万德所形成。名由德成,所以名具万德,名
即万德。众生持名,弥陀万德全入众生介尔心中,由于弥陀万德,庄严了念佛人
的自心,于是自心顿具弥陀的万德。拙著《大经解》云:「名号即实德。」正是
此义。故云:「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极圆极顿不容拟议。《弥
陀要解》:「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法。」足证持名妙法,是方便中的方便,究竟中的究竟,但当老实念去。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观经》是五逆可以往生,但五逆再加上诽谤正法就
不能往生了。这里多了一个罪名,有人又设问:另外有一个人,他不是五逆,单
是谤法,能不能生啊?古德回答:「这个人生不了。」五逆十恶他不谤正法能生
。这人谤正法,不五逆十恶不能生,为什么?谤法的罪重于五逆十恶,很多人不
知道。有的人就喜欢随便说说,他以为他很高兴,很满意,随便说,他不知道他
是造了一个极大的业呀!随便批评,随便说呀!这都是做了于法不利的事情,原
因就在这儿。为什么他五逆十恶?他敢于做这样的坏事?就是他不明佛法,他要
真信了佛法,知道有因果,有报应,天天念《地藏经》,真相信了,他敢杀父杀
母啊!就因为不明白佛法,所以不相信因果,不杀白不杀,不贪污白不贪污。他
就这个思想。他做坏事就因为他不明正法。可见正法重要。你诽谤了正法,那就
有很多人会变成五逆十恶了。所以罪很重。以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许多人想
解脱,求觉悟,寻求正法才能出烦恼生死的苦海,登清净解脱的觉岸。这须正法
来做舟船,可是有人把船破坏了,或者无船可渡,或者中途漏水沉没,断人慧命
,没有罪比这个更重了。对于如来传给大家的妙法,如果有人加以诽谤,必须痛
自忏悔。也有的是无意的,由于自己理解的不够,任意发挥,于是「离经一字便
同魔说」。
善导大师选出上述五愿为弥陀愿海的核心,真是顶门具金刚正眼,剖露了两土导
师的心髓。定成正觉愿。这是弥陀愿海之本。导师唯一的心愿:就是愿一切众生
,顿歇狂心,朗然觉醒,恢复本有的觉位,也就是成佛。一切法不离因缘,所度
众生从有缘往生极乐国土的开始,所以本愿指出「生我国者,……证大涅盘」。
于是引出无量光寿两愿。普度众生,唯靠佛陀。生极乐者,赖佛教化,芸芸众生
,赖佛摄受,生死流中,赖佛慈航。但未来不可穷尽,赖佛救度的众生也不可穷
尽,所以弥陀的寿命不能穷尽。未来时间无量,众生无量,所以佛寿无量。佛放
妙光摄受众生,加持众生,十方虚空不可限量,其中众生无有限量,大悲不舍众
生故,所以弥陀光明无量。
无量光、无量寿只因真纯一念利生之心,自然流现了。古德说:弥陀无量光寿,
只为一切众生同臻无量光寿。确是如此。
愿文中「生我国者」这就指出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国土(简称极乐净土)。要依止
弥陀成佛的人,须先往生净土。于是四十八愿所庄严成就的国土,种种清净光明
,种种美妙安乐,种种赏心快意,种种演唱法音,受用种种大乘法乐,没有退缘
,一切增上,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国中人民也都寿命无量决定成佛。极乐国土这样殊胜,怎么才
能去呢?这就成为全部大愿的关键。关键是什么呢?
这就是「十念必生」愿。但当深具信愿,只要念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决定往生。
这是人人能做到的易行道,所以全部大愿一齐都活了。这是大愿之心,圣教的眼
。如果没有这条易行之愿,其余之愿,再广大,再殊胜,也都是虚愿,甚至是狂
愿。众生只是可望而不可及,徒增惆怅。
所以《大毗卢遮那成佛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所以果
觉的究竟处只在彻底救度众生的「方便」。如能给予众生以究竟(彻底)方便的
办法,使他们得度,这才是究竟的成就。
现在持名念佛往生极乐的法门,横出三界,成为一切法门中的易行道。这就是究
竟的方便。
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为了普作饶益,所以再加一条「诸佛称叹」愿。十方如来
各放广长舌相,宣说弥陀世尊极乐国土种种功德,劝令众生求生净土。于是十方
众生才能闻名得度,同生西方净土。我们身在娑婆,与极乐相距十万亿佛土,我
们能闻弥陀名号,能求生净土,正是由此「诸佛称叹」愿之力,所以释迦导师「
唯说弥陀本愿海」。
善导大师选以上五愿为真实愿。「真实」二字恰与《大乘无量寿经》三真实(真
实之际,住真实慧,真实之利)不谋而合。「定成正觉」愿,正由众生个个本来
是佛,歇即菩提,定成本觉,此愿所开示者,「真实之际」也。
以无量光寿摄取教化众生,以种种殊胜方便,增益极乐国人善根,永离退转,唯
是增上,皆由于弥陀真实之慧。
「十念必生」愿正显「真实之利」。具缚凡夫,但能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乃至仅
有十念,就可往生极乐国土,永离恶趣,证三不退,位齐一生补处菩萨,决定成
佛。所得利益,超胜一切,故为无上殊胜究竟真实之利。乃真实究竟的方便,故
此愿为真实中的真实。
文末敬申一偈,普祝
  愿解如来真实意 愿得弥陀真实利
  普愿早生真实慧 速证究竟真实际
一九九一年春于妙云禅室
依止善导大师,持念弥陀名号
本文旧名,善导大师与持名念佛。曾刊于中国法音杂志第 期,兹经修改充实,
收入本录,改用今名。
善导大师是我国唐代高僧,乃中日等国净土宗同尊的大祖师。大师得十方如来之
心髓,作无量世界人天之眼目。依止《无量寿经》,独赞持名念佛。开示悟入佛
之知见。以身弘道,恩德无极。超世希有,万古同钦。日本净宗称大师为「高祖
」,「吾家」,「宗家」等,并有尊奉弥陀为净宗初祖,善导大师为二祖,日法
然上人为三祖者,法然上人赞大师之《观经疏》说:「此疏是弥陀传说,此文是
弥陀亲讲。」上人并赞大师是「弥陀愿王之垂迹」。日亲鸾上人说:「善导独明
佛正意。」我国莲池大师说:「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见其自行精严,利生广
博。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若非弥陀,亦必观音普贤之俦。呜呼大哉!」
是以中日净宗先德,对于大师莫不俯首归心崇敬景仰。承恩众生,则顶礼膜拜,
永劫依止。
大师为什么能长受后世无限的尊崇敬仰呢?只因大师依止《无量寿经》,十念必
生的本愿,拈出持名妙法。指出径路修行的径路,显示弥陀愿王的本心。大师出
家后,初依《观经》修观,已成深妙。但二九岁时(贞观十五年,公元六九一年
)于玄中寺,蒙道绰大师授予《无量寿经》。顿如贫子归家,全承富业。衣底现
珠,照用无穷。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而详陈弥陀本
愿之金文,唯此《无量寿经》,于是力弘经中十念必生之大愿。一心持佛名号,
诚笃精进,如救头燃。如《新修传》说:「入堂则胡跪合掌一心念佛,非力竭不
休。甚至寒冷亦须流汗。」又《往生传》说大师念佛「如是一声,则有一道光明
从口中出。十声乃至百千声光亦如之。」
大师的《观经疏》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
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又于《观念法门》中,为使弥陀第十八愿
文义明确,乃将愿文写为「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
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按魏译经文中原作「十念」。「念」字
则有想念、忆念、参念,或为观念等义。今写作「十声」,则只含「称念佛名」
之义,不容更作别解。所以日法然上人说:「须将此文常唱于口,浮于心,遇于
眠。此文是四十八愿的眼、肝、神。」我国善导以后莲宗诸祖,亦皆同遵此旨,
首宏持名念佛。
又《新修传》说大师:「出即为人说净土法。」《往生传》说:「续至京师,激
发四众弟子,无问贵贱。」《往生传》说:「士女奉者,其数无量。」又《往生
西方略传》说:「三年后,长安城中,已被念佛者所充满。」可见大师弘化之盛
,冠绝古今。
夫念佛法门为易行道,优于余法。故称快捷方式。但念佛有四:一实相念。二观想念
。三观像念。四持名念。持名念佛,更为简易精深,直截了当,契理契机,万修
万去。故持名一法称为径中之径。《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无量寿经
》说:「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观经》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
,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可见净土三经
,同赞持名念佛。又此法门,乃十方如来所同赞。千经万论所共指。或问六字片
言,为什么有如是无量功德?此一问题,实难酬对!因此一句名号,乃如来自证
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我一介凡夫,何足语此。只能略综显密教典,禅宗
公案,一抒盲人摸象之见。
净宗之妙,首在「以果地觉,作因地心」。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即是如来
大觉圆圆果海,以此果海,作我因地修行之因。从果起修,所修即果。性修不二
,因果同时。直截根源,千了百当。不历阶梯,非因造作。至圆至顿,不可思议
。所以《弥陀要解》说:「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也。」
。又近代太虚法师于所著《佛教宗要论》中,归纳印中日三国大乘佛法为教理行
果四门。 教门:以言教为宗。三论、唯识、天台、华严等宗属之。 理门:唯
显真理不假言说,以心为宗。临济、曹洞等宗属之。 行门:注重行持。律宗、
莲宗(指偏重自力实修之净土宗)属之。 果门:依佛果福智圆满之身土,加持
自之身土。密宗、净土真宗等宗属之。净土真宗乃日僧亲鸾上人所倡。此宗所凭
,唯一个「信」字。纯依他力。唯以佛果功德为依。与密宗相类。太虚法师分净
土为行与果二门。实则我国之净宗正派的承传正是果门。如蕅益大师说:「得生
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是谓往生关键,全凭信愿。往生后品位之高下,则由
持名之深浅。日净土真宗之说,即全在其中。先师夏莲老常说:「净宗是密教显
说。」今承其旨。
又密净不二之说,曾屡闻于密教大德。例如宁吗派诺那祖师曰:「千佛万佛不离
阿弥陀佛」,「成佛最稳最速之法莫过于明白自心与弥陀大法。」又如先师噶居
派大德贡噶呼图克图曾亲示笔者:「往生极乐世界即是密宗即身成佛。」又如莲
华精舍金刚阿阇黎则以往生极乐作为全体信徒之共愿。至于东密,如日古德兴教
大师曾说:「毗卢弥陀,同体异名。极乐华藏名异一处。」又于《阿弥陀秘释》
中说:「天竺称阿弥陀,唐翻无量寿、无量光等(中略)。一者无量寿,法身如
来居法界宫,不生不灭。是故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二者无量光,法身如来妙
观察智光,照无量众生,无量世界,常恒施利益。故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光佛(
中略)。是故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如帝网
一珠,顿现无尽珠像。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也。」又释阿弥陀之梵字   说:
「  字一心平等本初不生义。字一心平等无我大我义。字一心诸法如如寂静义。
」又  字佛部义。字莲花部义。字金刚部义。又  字空义,  字假有义,字中道
义等等。又于《阿字观》中说:「  字是诸字之母(中略)。自 (阿)字出一切
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中略)。   (阿弥陀)之宝号,胜于诸法者,
则此 (阿)字之故也。」
兴教大师之说,不但深明密净不二之义,且将持名一法中果觉因心之旨,剖露无
余。洪名中一个阿字,即是平等不生之本心,亦是一切真言与一切诸佛之母。故
知持名,是称性而修,非余法所能及。又密教所以能即身成佛者,在使行者之身
口意三业顿同如来之三密。唯三密齐修,乃上根利智所能行。东密大德,圆融无
碍,即一即三。故云一密相应,亦必成佛。如兴教大师所说:「唯诵一明一字成
佛,唯相应必定即身成佛故。」净宗持名即是持咒,即修语密。但能一念相应,
即是一密相应。亦必即身成就。可见净宗,即是果门,乃密教之显说也。
上明密净不二。其实禅净、禅密都是不二。如兴教大师引《观经》说:「『是心
是佛』,本来一体,更不可求。『是心作佛』,迷却(却者除也)智显,即身成
佛。」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乃《观经》之纲要。今则亦正是密教即身成
佛之真谛。密净不二,于兹益显。又「是心是佛」即马祖之「即心即佛」。「是
心作佛」亦即宗下之「真参实悟」。请问禅净二宗,又有何别?夫「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能作佛者,是本妙明心。所作之佛,即此本心,别无他物。故知能
作所作,能念所念,囫囵是个妙明真心。故云「一声佛号一声心」。如蕅益大师
说:「光则横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
,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
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以即佛即心故,
「念念佛」即是念念心。大师此论,精彻无比。
至于直显禅净不二者,莫过于《大集经》所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
妙禅。」可见持名不但是禅,且是无上深妙之禅。因为此禅,不待参究,当念即
是。不论迷悟,全体现前。故先师夏老有诗句说:「念佛即是自心现。」古德也
常说念佛之人,譬如「此身已在含元殿,更从何处问长安」。又如临济禅师常说
的「孤明历历」。念佛人万缘放下,一念单提,这就是「孤」。清清楚楚,净念
相继,便是「明历历」。又「孤」即是《金刚般若经》的「无住」。「明历历」
即是「生心」。故持名即是无住生心。又如有僧名慧超,问法眼说:「如何是佛
?」答曰:「汝名慧超。」这等于说「你就是佛」。又如僧问洞山:「如何是佛
?」答曰:「麻三斤。」且道这两则公案与「一句佛号是什么?」「念佛之人是
谁?」是同是别?「麻三斤」尚且是佛。所念之佛与能念之人焉能不是!又如《
楞严经念佛圆通章》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自得」二字,宜深着眼。
盖谓不从外得,自然圆现也。所以蕅益大师说:「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千七百
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元中峰国师说:「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
之净土也。」
又这一句佛号,如蕅益大师说:「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可见天台
的圆顿三观,性具性造,一念三千等;华严宗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圆融具德
,一真法界,都在其中。
如上所说,表明持名法门的「契理」,因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念所念,能生
所生,一一皆是实相的正印。但此法门之卓绝,更在于它的契机。机者,指根机
与时机。持名一法,普被三根,广应机。《大毗卢遮那经》说:「菩提心为因
,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太虚法师解释说:「须知方便之义,全在利乐众生
,故可称为大乘之究竟。」今此持名往生一法,上至文殊普贤,下及五逆十恶,
但能临终十念一念,皆得往生。可见摄机至广。又但得往生,便横出三界,圆净
四土,圆证不退,位齐补处,即与观音势至等诸大菩萨并肩。故知此真是方便中
之方便,究竟中之究竟。
又持名一法,最契时机。盖此法门,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而行世法
。因持名之法,随时随地可行。不须入山潜修,闭关宴坐。于有益世间之事,仍
可进行。只要深信切愿,一向专念。若不得闲,下至行十念法,或临终十念一念
,皆可往生。所以说「不废世法而证佛法」。又大乘宗旨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因持名念佛,最为方便。故于当前人民,亦应随缘利乐。现居国土,正好一并
庄严。可见净业行人乃「不离佛法而行世法」。足证持名法门契合时机无能过者

粗知持名殊胜,弥感善导大师宏赞恩深。大师说:「弘誓门多四十八,偏标念佛
最为亲。」念佛何以最亲?蕅益大师说得好:「盖所持之名号,真实不可思议。
能持之心性,亦真实不可思议。持一声,则一声不可思议,持十百千万无量无数
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也。」普愿具信之士,永遵大师遗教,持念阿弥陀佛,同入
不可思议果海。
《无量寿经》今得善本(夏莲居会本)之大事因缘
       弥显本经即华严、即禅、即密;一切含灵依此度脱  
(一九九年十月宣读于日本第三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

 净土第一经。 《无量寿经》称为净土第一经,盖由于经中宣示:弥陀因地之
殊胜大愿与精进行持,极乐依正之超逾十方,三辈往生之条件与正因,娑婆秽土
之五恶痛烧,一乘愿海之不可思议。万德洪名之究竟方便;以一真法界为体,圆
明具德事事无碍为相用;广摄一切善法,普度九界众生;以十念必生一念亦生故
称顿教,因最易最稳出三界而号易行,一切含灵依此度脱,当来经灭独留此经。
中日大德赞此经者不胜枚举。日净宗大德道隐师赞此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
,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盖因此经不仅为净宗纲要,实为世尊一代时教之指归
也。
 五种原译苦无善本。 《无量寿经》如是殊胜,而中国古德注释此经者,唯隋
净影、唐嘉祥两家。千余年来读诵者希。实因此经存世之五种原译瑕瑜互见,彼
此差别甚大。此经东来极早,自汉迄宋,可考之译本共十二种。(七种佚失,名
单见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现存者为 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汉译), 佛
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吴译), 无量寿经(魏译), 
无量寿如来会(唐译),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译),五者之中魏译流通
较广。而净宗九祖蕅益大师则认为唐译最佳。但各译皆有缺陷,例举于下:
 汉译,有贤者名为「大瘦短」,比丘尼名为「生时侍者头痛」。魏译谓极乐「
地辄开裂」。是皆译者笔拙之处。 十念必生乃阿弥陀大愿之核心,汉吴两译均
未彰明。 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两大愿,于魏译愿文未显。 唐宋两译文义较优
,但于五恶痛烧之宏文,竟告阙如。且各译之间差异极大,例如弥陀大愿,汉吴
古译为二十四愿,魏唐两译为四十八愿,宋译则为三十六愿。彼此相异有如此者
。是以清初彭绍升居士曰:「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
 校会之本。 宋王日休居士悲五原译无善本,使圣教度生之旨「紊而无序,郁
而不彰」。乃取汉吴魏宋四译,会集成经,名为《大阿弥陀经》。王本一出,举
世流通。但王本颇多舛误。莲池大师谓为「抄前着后」、「去取未尽」。彭绍升
居士斥为「凌乱乖舛,不合圆旨」。窃按王本之病有三: 抄前着后,抄引经文
于前,自撰文句于后。既是会集旧译,焉可杜撰经文。 魏译三辈往生皆发菩提
心,而王本唯中辈发菩提心,下辈不发(此不但杜撰,并乖圆音),上辈则未曾
谈及。故谓「去取未尽,高下失次」。 五译中唐译文义俱精,王氏所会独缺此
译(王本为本经第六种)。
第七种。彭绍升居士为宏此经,乃取魏译而删节之,仍名《无量寿经》。较原译
简炼。但只是节本,未能救王氏之失。
第八种。清咸丰中魏承贯居士,备取五译,会成一册,嗣定名为《摩诃阿弥陀经
》。魏本文辞精简,包举纲宗,八种相较,实居魁首。但可憾者,魏氏虽力求字
句皆有来历,以救王本之过,而未能尽免。例如: 魏氏谓往生中「无有胎生」
。而魏唐宋三译皆曰「有胎生者」。 魏氏以「生时痛……是为五痛五烧」数句
,概括魏译数千言,魏本之文并无来历。 魏氏谓极乐宫殿「或依宝树而住」,
亦各译所无。 魏氏谓法灭之时,「唯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生」,亦非本经
原文。是以魏本仍未完善。
 胜缘成熟,善本兴世。 先师夏莲居老居士,力踵前贤,誓成善本。掩关数载
,稿经十易。文句精义,悉本原译,而流畅自然,浑若天成。会本稿成,名为《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夏本一出,风行寰宇。四众弟子,获睹善
本,欢欣鼓舞,不可名状。赞扬读诵,讲播印刷者,风起云涌。加拿大、美国现
七处成立净宗学会,台湾、新加坡,亦皆成立。于此善本修习弘扬,现能背诵全
经者日益增多,闻经获益者不可胜计。本经印行已超卅余万部。录音带亦流行海
外。台湾新印之《净土五经读本》即以夏会本为无量寿经读本,余八种列为附本
。本经光明,方兴未艾。
夏会本广撷众妙,圆显圣心,大开如来秘藏,顿显慈尊妙心,《华严》之事理无
碍,事事无碍法界,备显会本之中。禅密妙谛悉寓此经之内。一切含灵因此得度
,当来经灭,唯此独留。可见善本兴世实为大事因缘。
 事理无碍法界。 会本中佛答弥陀成佛时处,文曰:「彼佛如来,来无所来,
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见宋译)。
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上文中无有来去
生灭,亦非过现未来,所显者理体也,有极乐,有弥陀者,事相也。揽理成事,
因事显理,体用齐彰,从容中道。正显理事无碍之旨。
又会本采魏译之「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真实之利」,复采宋译中「住真
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是经中具三真实,成为一经纲宗。亦即一代时教
之教眼。真实之际乃真如实相之本际,故为理体。真实之慧者,从本体流现之妙
智,如珠生光。相也。真实之利,乃本体之大用,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亦即一切众生所获究竟坚固之
实惠也。又此三真实,正如涅盘三德, 字三点,非一非三,不纵不横。真实之
际,法身德也。真实之慧,般若德也。真实之利,解脱德也。由真实之体流出真
实之慧,令一切众生普得究竟解脱真实之利。是以极乐国土一花一香,悉皆法身
妙智之流现,时时处处,法音宣流,妙音普闻,若有见闻,悉皆增上。九品万类
,一生彼土,永不退转,决定成佛。正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之妙用。事理圆融一
切无碍。
 事事无碍法界。 事理无碍法界乃大乘经论所同宣,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
所独显。华严宗立十玄门以表事事无碍。今此会本一如《华严》同具十玄。可证
本经正是《华严》之中本。今依《探玄记》次第,引据经文以表本经十玄。
 同时具足相应门。《大疏》曰:「如海一滴,具百川味。」表一法成,一切法
同时具足圆满显现。今此经中泉池功德品:「其水一一随众生意(见宋译)。」
只是一水,而能同时满足一切众生意。于一法中同时具足圆满无碍。
 广狭自在无碍门。《大疏》云:「如径尺之镜,见十里之影。」今经「欲见诸
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见魏译),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见宋译)。」极
乐一树是狭,十方佛土是广。无限广大之境,现于一狭之中,正表广狭自在。
 一多相容不同门。《大疏》曰:「若一室之千灯,光光相涉。」如一室多灯,
一灯之光可遍全室,余灯之光亦遍全室,并皆在此一灯光内。彼此相容各各皆然
。本经中「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无量
宝香成彼土一物,是多法入一法。香遍十方,是一法遍多法。皆一多相容之旨。
 诸法相即自在门。《大疏》曰:「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本经中,「世尊
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见唐译)。」一音声中具种种众生所愿闻。彼此
不离,相即自在。
 隐密显了俱成门。《大疏》曰:「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经中赞如来曰:
「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见宋译)。」佛光是显,日月火珠是隐,
隐处具显,显处具隐。两者俱成。
 微细相容安立门。《大疏》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此表极微之中可含无
量诸法,同时涌现。本经极乐国中莲花,「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
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莲之一光乃莲光中三十六百千亿分之一,实至微细。但
含摄三十六百千亿佛,表极广大。于极微中安容诸佛,同时涌现。
 因陀罗网法界门(因陀罗网乃帝释天宫之网,网有千珠,互相映照)。《大疏
》曰:「若两镜互照,传耀相写。」如上所引经文,极乐有无数莲,一一花放难
数光,一一光现难数佛。经中复云:「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如是一一之佛,其国中各有无数莲,莲放光,光现佛,重重无尽。
 托事显法生解门。《大疏》曰:「立像竖臂,触目皆道。」一尘一毛,扬眉瞬
目,皆显全体法界。经中道场「有菩提树……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三者
无生法忍。」见树得证无生,全显托事显法之妙。
 十世隔法异成门。《大疏》曰:「若一夕之梦,翱翔百年。」本经会中菩萨「
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见唐译)。」一念多劫,正表延促同时。
 主伴圆明具德门。《大疏》曰:「如北辰所居,众星拱之。」随举一法,则余
一切法趋之而为伴。故一法圆满一切法之功德。今此经中「乃至获得一念净心,
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
退转无上菩提(见唐译)。」净心念佛一声,便具往生,定成正觉之无量功德,
可见六度万行,三藏十二部,禅门一千七百则公案,一切功德法,皆趋一句名号
之中。彻显六字洪名,圆具万德。又弥陀因地于发四十八愿后颂曰:「一切皆成
佛。」正如《首楞严》一切事究竟坚固。依正主伴,无非法身。有情无情,悉是
如来。此一句子,顿开诸佛秘藏,吐露三藏心髓。道破宗门玄旨,直显无上密意
。一真法界,圆明具德,事事无碍十玄之旨,贯彻全经。
 禅净不二。 持名秘要:「自念自听,自呼自应。」点出「自」字。净宗正印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妙显「心」字。本经极乐国人「自然无为……一旦
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见汉译)。」「一旦」者,蓦地
触着碰着。「开」者,开解。「达」者,达本。「明」者,明心。「彻」者,彻
悟。以上经文,正显《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中「自得心开」。亦即禅门「识自本
心见自本性」。《观佛三昧经》:「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常照)
。」《大集经》曰:「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盖万缘放下,即「
无所住」;一念单提,正是「生其心」。但当老实念佛,自然暗合道妙。从事持
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句句是金刚般若,念念显妙明本心。故云:「念佛即是
自心现。」又云:「一声佛号一声心。」又「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
。」禅净不二,因果同时,超情离见,不可思议。
 密净不二。 称名何异持咒,大日即是弥陀,净宗正是密教显说,根本并无二
致。此中密意因善本而弥显。例如会中菩萨皆「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
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见唐译)。」表来会之诸方菩萨,咸得受位灌顶
,并普教十方菩萨亦作密教金刚上师。恒常宏修无边密宗相应诸法。又如泉池功
德品,「波扬无量微妙音声」,其中有「甘露灌顶受位声(见唐译)」。极乐国
中泉池交流,周其国。水波声中,有甘露灌顶与灌顶受位妙法音声。波声即是
佛声。佛声所宣正是彼土会众之愿乐欲闻。泉池国,故宣扬灌顶受位之法音,
亦周其国。
又密净两宗同为他力派与果教门。经中第十八愿为十念必生。第二十愿为临终接
引。凡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人,愿文曰:「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
经须臾间,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萨。」本经小本《阿弥陀经》之唐译本,谓
临终佛迎时「慈悲加佑,
 楼主| 发表于 2024-10-7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令心不乱。」表凡夫往生全凭佛迎加佑,乃能念佛往生
。全凭佛力,故称他力门。又十念必生,使带业凡夫,横出三界,径登不退者,
实因此句佛号正是阿弥陀如来之果觉。亦即东密所判第十住心之秘密庄严心。东
密兴教大师曰:「从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从一切陀罗尼出生一切诸佛。」今以
此无上殊胜之如来果觉,作为具缚凡夫因地之心,乃使因心顿同果觉,因果同时
,性修不二,果教妙法,极圆极顿。
 法灭尽时,独留此经。 本经之首,佛告阿难,一切含灵皆因此经而得度脱。
经末复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盖以
本经正是:真实之际所显示,真实智能之流现。乃能真实普利众生也。善导大师
曰:「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可见善本庆成,正契如来兴世之大
事因缘。现此善本正如旭日初升,光明渐盛于寰宇,当来经灭,此经仍如灯塔,
划破长夜于末世。善本出现,今正是时。见闻宏赞,莫不获益。两土导师,恩德
无极。
莲宗妙谛︱净语三则
以一九八八年于北京居士林念佛七道场录音为基础
《净语》是先师夏莲居老居士的净土诗集,原名《欢喜念佛斋诗钞》。五十年代
初,大量增补新篇,改名《净语》。夏老之诗,乃一代时教之醍醐,从大光明藏
中自然流出,滴滴自然精妙,开人心眼。今名《净语》,弥符其实。净者,净宗
也。语者,警语也。故名《净语》。又净者,清净本然也,当生清净心也,无量
清净觉(弥陀名号)也,净念相继也。语者,言为心声也,故《净语》者,清净
心之显露,清净觉之开示,欲复清净本然,但当净念相继也。
《净语》直指当人自家宝藏,敬选三则,供养大众。
 在极乐庵念佛道场作 四首
  其一
念佛最忌 精神涣散 字句模糊 先快后慢
既无音节 又不联贯 心不应口 声不摄念
轻忽养识 古德所叹 如此念法 永难成片
  其二
声和韵稳 字正音圆 恳切绵密 沉着安闲
声合乎心 心应乎声 心声相依 妄念自清
  其三
佛号如珠 念头如线 分则各离 合则成串
心不离佛 口不离念 如线贯珠 相续不断
  其四
未能一心 先求专念 未能不乱 先学成片
真勤真专 功效自见 无须问人 还请自验
第一则共四首,是夏师甲申(一九四四)年在念佛道场中所作。夏师领导佛七,
十分严格如法,正式参加者,都是闭关念佛,这四首正是关中所作,启发大众,
认真修持。所说皆大修行人从真实履践得来,修净业者当依为指南,故莫因未见
惊人之语而忽之。
第一首先讲念佛的人容易发生的主要偏差,是要防止的。头两句是「念佛最忌,
精神涣散」。念佛的时候,思想不集中,提不起精神来。心情低落,意志消沉,
无精打彩,杂念无穷,不是昏沉便是掉举。这个是最忌了。还忌讳「字句模糊」
。这一句佛号,声音出来是模模糊糊的。别人听不清,自己也听不清。故云「己
尚不闻佛岂闻」。「先快后慢」,一上来念得很快,越念越慢,越慢越没劲。「
既无音节」,音节指音声的节奏,共修念佛时用的鱼磬,统一大众的音节,保证
了大众所念共同的内容。个人念同样可用鱼磬,不用鱼磬同样要有音节。音节调
适,念佛容易摄心,法益加大。相反,一句佛号中六个字,不论某个字所占的拍
子,时而一拍、半拍、1-4拍、1-8拍,那么整个佛号每句在变,念得乱成
一片,还谈什么摄心。不但时间上每个字安排得很好,声音的高低轻重也合节奏
。节奏很重要,普通的举臂抬腿,若合节奏,便成舞蹈。所以念佛若有节奏,就
像流水潺潺,自然合韵,念佛易于成片。无音节已不好,加之以「又不联贯」就
更差了。后句不接前句,念佛最重要是「净念相继」,若不联贯怎么能相继。「
心不应口」,嘴里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头盘算着另外一件事,某某真对我
不起呀,我对他那么好,他对我就这样呀。或者惦记买部彩电。你多盘算这些事
,心口怎能相应。至于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念佛时杂念纷飞,不知从何处来这么
多的杂念此起彼伏,无法排除。这不用担扰,这是念佛过程中必然的现象,不要
去管它,「任它妄念纷飞,听我念佛分明」,这是要诀。关键是提起这一句佛号
。「声不摄念」。「声」,指念佛时嘴里发出的念佛声,这声音有很大作用,净
土法门的关键,也可以说是密诀呀,就在于自念自听。所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
」,所听的也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都摄六根」,首先就把舌根、耳根都
摄住了。你这时听的是佛号,念的也是佛号,想的也是佛号,意根也摄住了。手
持念珠(身),眼看佛像,鼻中所闻是供佛所燃的香,所以这三根也都摄住了。
都摄六根,关键在于听。一般我们自修,以金刚持最好,就是刚刚有一点声音在
嘴唇跟牙齿之间,不是很大。这样念既有声音又养气,叫金刚持。默念也可以听
,不过默念听起来要累一点。声音大小可以灵活,散乱的时候,烦恼来的时候,
你可以大声念,用声音摄住念头。如果你念得很清净,就可以小声地念,金刚持
或再小一点都可以。要有声,要听这个声。这声音就能摄你的念。这是念佛法门
特别殊胜之处。古人说:「以音声作佛事。」极乐世界是法音宣流,听到的人自
然念佛念法念僧。一个人听到寺庙中钟鼓梵呗之音,自然内心清净。你念的这声
佛号就是法音,如果你念得既有节奏又相连贯,你念时恳恳切切,清清净净,你
所念的这一声,就是妙德音声,所念是万德庄严的佛,其声自然是万德庄严之声
。这样殊胜无上的妙声又从耳根流入心地,加持自心,自感自应微妙难思。关键
之处在于自听。
「轻忽养识」。如果念时自心烦杂散乱,所念之声,必然嘈杂难听。心不专注双
耳也就失灵,所念之声自然毫无摄念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焉有都摄六根的作用
。能引起的反是有害的恶果  轻忽养识。这是佛教里一个常用的成语。你很轻
率地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6 18: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