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安士全书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跃渡河。忽见空中猛将手扶。端坐桥傍。方
悟向来乡人祷祝所感。后享年至八旬有余。
 〔按〕按契赎田。其理甚正。似亦无损于人。乃以如此弱龄。而能推见至隐乃
尔。宜其神人交敬。福寿兼隆也。
动人恻隐 衡湘梅公。初为固安令。一日有内监。馈公豚蹄。乞为追负。公烹蹄
。召内监饮。并呼负债者至前。诃之。其人诉以贫。公叱曰。贵人债。敢以贫辞
乎。今日必偿。少迟。死杖下矣。负者泣而去。内监意似恻然。公复呼来。频蹙
曰。吾固知汝贫。然则无可奈何。亟卖尔妻与子。持钱来。但吾为民父母。何忍
使汝骨肉骤离。姑宽一日。归与妻子诀别。此生不得相见矣。负者不觉大恸。公
泣。内监亦泣。辞不愿偿。遂毁其券。后公至侍郎。功名特显。 〔按〕既不徇
内监之嘱托。复不
 伤内监之情面。使一片贪暴之心。潜移默化者。其机止在动其不忍之良耳。
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
〔发明〕善人恶人。分明吉凶二路。言乎气味。判若熏莸。言乎品类。势同枭凤
。故曰。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自然之理也。善人所修者德行。亲之近之。便有
熏陶渐染之功。恶人所酿者灾殃。远之避之。自无朋比牵连之祸。自天子以至庶
人。未有不以亲贤远奸。为第一要务。良由观感赞助之力。默移人之性情者居多
耳。◎善人非必时时行善。然动静云为。较之恶自远矣。恶人非必事事为恶。然
语默作止。较之善自远矣。且如吾欲作一善事。济一贫人。放一生命。善人见之
。必多方赞成。以为此举必不容已。恶人见之。必无数阻抑。以为此事极其迂阔
。言之者既已谆谆。听之者能无跃跃。吾知随之转移者多矣。孟母教子。必欲
三迁。恶其习也。圣贤尚尔。何况庸人。岂惟人类。即异类亦然。昔华氏国有一
白象。能灭怨敌。人若犯罪。彼国令象踏死。其后象?为火所烧。移象近寺。象
闻比丘诵法句经。至为善生天。为恶入渊之句。象忽悚立。若有觉悟。后付罪人
。但以鼻嗅舌。不忍踏杀。王知其故。移象至屠肆之处。象见屠杀。恶心复炽
。然则见闻所系。顾不重哉。◎见善人。不独自己当亲近。即教其子弟。亦当亲
近。岂惟教其子弟亲近。凡系一切亲戚知交。可以与之一谈者。皆当教其亲近。
见恶人。不独自己当远避。即教其子弟。亦当远避。又岂惟教其子弟远避。凡系
一切亲戚知交。苟能进以忠言者。皆当教其远避。何则。善恶两途。不容并立。
人若不近君子。必近小人。由善入恶甚易。改恶从善甚难。每见里巷小民。群居
终日。言不及义。有以酗酒撒泼。而致破家亡身者。有以好勇斗狠。而致破家亡
身者。更有溺于赌博。耽于声色。而致破家亡身者。此种招灾酿祸。举目皆是。
原其弊。始于二三知己。一时高兴。转相效学而然。初不料其祸之遂至于此也。
假令以亲近匪类之心。亲近善类。以结交匪类之财。结交善类。则其进德修业。
转祸为福。正未有艾。夫何计不出此。乃以父母妻子甚爱之身家。不思慎于保守
。徒供匪类之丧败。良可痛惜。则与其悔之于后。不若慎之于始矣。 下附征事
(三条)
执贽十往 宋马伸。字时中。弱冠登第。崇宁中。禁元佑学术。其党为诸路学使
。专纠其事。程门宿学老儒。皆惧而解散。时伸自吏部。求官西京法曹。锐然往
依。先生恐其累彼也。却之。伸执贽十往。礼益恭。且曰。使伸得闻道。即死何
憾。况未必死乎。自此出入三年。凡公暇。虽风雨必赴。同僚或以非语中之。公
悍然不顾。多所进益。 〔按〕是
 时议惶惑。同人惧其及祸。伸遂欲弃官往投。人皆闻而壮之。以为有志于学
。其为德业之助何如。
遇恶不校 太仓词林王宪尹。讳吉武。康熙壬子秋。甫登贤书。夜从远道归。将
近里门。忽有酗酒无赖。遇之于道。执而问曰。尔是何人。持刀欲斫之。王敛容
曰。吾是王某。即新科中式者。其人曰。吾正欲杀新科王某耳。犯之益力。赖邻
里狂奔扶救。得脱。归至家。不与家中言其事。明日无赖酒醒。惶恐惧罪。以为
必闻之官。将寘于法。急同邻里数人。踵门请罪。先生闭户却之。以为吾昨夜并
无其事。此辈不知所出。惘然而退。 〔按〕有德者必能有容。以其涵养之粹也
。有福者
 始能有忍。以其度量之宏也。夫以少年得意之人。猝遇暴逆于暮夜欲归之际。
不惟不与之校。并不露于家庭之内。是非特见恶人而远避。且并忘远避之见矣。
党恶杀身 昆山甫里镇马继。自恃拳棒。结拜兄弟数人。日事杯酒。邻近有贾人
。家本饶裕。二子误入其党。一日马见客人锺聪。在镇收钱数百千。欲劫之。邀
其党同行。二子不知其故。舟过莲花墩。尾客船。数人从后钩住。尽劫其钱。锺
客登岸号呼。近岸乡民。四起逐之。适遇捕盗船到。协力擒拏。无一免者。马继
等先后死狱中。止存陈贵。顾祖。朱二。于康熙十一年七月。枭斩半山桥上。贾
人二子。有口难辩。竟陷大辟。 〔按〕又有一人。受人所赠之衣。不知其为盗
也。后失衣
 者。执以闻官。竟毙于狱。然则见恶者。可不凛然知惧乎。
常须隐恶扬善
〔发明〕奸人早作夜思。不遗余力者。恶之实。而其消沮闭藏。惟恐人知者。恶
之名。恶而不隐。势必转相传播。无地自容。先哲有云。闻人有过。如闻父母之
名。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大哉。仁人君子之论也。彼轻薄庸流。往往喜
闻人过。惯以传述之词。据为确实之论。甚至粉饰增添。丧人名节。其有不显遭
人祸。阴受天诛者。几希矣。◎恶之在细行者。固当隐。恶之在大节者。尤当隐
。恶之在男子者。固宜隐。恶之在妇女者。尤宜隐。恶之在自身者。固不容不隐
。恶之在祖先者。尤不容不隐。总是恶名愈大。则吾隐之之功愈大。其无志隐恶
者。皆其无福隐恶者也。◎孔子论益者之乐。必曰。乐道人之善。道之云者。即
扬之谓也。善言善行。人之所难。苟有一德。人即传播。则善者益进于善。此即
与人为善之意也。是故善在圣贤。可以鼓励风俗。善在乡党。可以式化顽愚。其
机全在揄扬赞叹。不没人善之心而已。◎善字。所该甚广。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兼言行大小。远近
闻见而言。扬字。所该亦广。兼笔舌劝化。自作教他而言。 下附征事(三条)
宿世口业 佛在祇洹说法。有六十初发心菩萨。共到佛所。五体投地。悲泪如雨
。各问宿世业缘。佛言。汝于拘留孙佛时。出家学道。道心减灭。其时有信心檀
越。供养二法师。极其钦敬。汝于是时。生嫉妒心。在彼檀越所。说法师过。令
彼渐生轻慢。断其善根。以是因缘。堕于四种地狱中。若干万岁。后得为人。五
百世中。生盲无目。愚痴无智。常为人之所鄙贱。汝等将来命终后。于五百岁正
法灭时。尚当生于恶国恶人之处。为下贱之人。被他诽谤。迷失本心。过是五百
岁。然后灭尽一切业障。得生于阿弥陀佛国。极乐世界。时彼如来。方授汝菩提
之记。 〔按〕毁谤三宝。拨无因果。与弒父。弒母。弒阿罗
 汉等。同为第一等重罪。以其断人善根。障人慧眼也。世俗见人斋供僧尼。未
有不发阻挠之言。盖有二故。一则资性刻薄。以讥评讪笑为才干故。一则昧于三
世。不知三宝为大福田故。
口业余报 罽宾国有一罗汉。名为离越。山中坐禅。有人失牛。寻踪而至。时值
离越煮草染衣。其衣自然变作牛皮。染汁自然变作牛血。所煮草。自然变作牛肉
。所持盂。变作牛头。牛主遂送官禁狱。在狱十二年。恒为狱监饲马除粪。业
缘将尽。离越弟子。遥见其师在罽宾狱中。即来告王。王令狱中有僧。听出。离
越闻之。须发自落。踊身虚空。作十八变。王大惭谢。离越自言。我于往昔。亦
曾失牛。诬谤罗汉。一日一夜。故堕三途。受苦无量。余殃未尽。今得罗汉。犹
被诬谤。
 〔按〕罗汉已断后有。犹不免有余报者。以其尚有怨对在也。然须知罗汉所受
业果。与世人所受业果。固是悬绝。譬之诸天共器。食判精粗。三兽同河。渡分
深浅。未可以一概论也。
绮语华报 宜兴潘书升。讳宗洛。康熙甲子年秋。梦至关帝殿。适在散卷。唱首
名人到。随即踢下。第二名。乃即己也。唱第三第五名。俱不到。又见壁上挂一
黄榜。榜首之名。乃为楫二字。独不见其姓。俄而赤面者。提其首所戴盔。加于
潘首。觉而讶之。及榜发。潘果得元。因访名为楫者。既而知为娄县之傅鹿野
。特往拜之。而傅素有文誉。主司果拟第一。首二场文。评阅甚佳。因失第三场
卷。遂至摈弃。盖傅之为人。有口才。生平最多绮语。好扬人短。故得斯报。揭
晓后。主司甚爱其文。特请会面。自后傅怏怏抱恨。不踰时。而以鼓胀暴亡。 
〔按〕文
 人口业。绮语独多。他人刺心之事。彼偏能以谈笑出之。在我之口头愈快。则
在彼之抱恨愈深。每见慧业文人。往往贫穷彻骨。潦倒不堪。甚至反不如负贩小
民。得以稍安其衣食。岂必尽属生前之故乎。苟能立心仁厚。常以隐恶扬善为怀
。则口四恶业。不期寡而自寡矣。
不可口是心非
〔发明〕口司出纳。食进于口。所以养其身。言发于口。所以养其心。心口相符
。是非乃当。不然。则诈伪叵测。纯以机械用事。未邀有口之功。先蒙有口之过
。负于口者实多矣。◎口不能思。而心能思。口常受役于心。故出伪言者。口也
。使之出伪言以欺人者。心也。人于接物之时。不能表里如一。其过不在口。而
仍在心。但使心地如青天白日。则口头自不至覆雨翻云。君子但当反求其本而已
矣。 下附征事(两条)
咒诅酷报 佛世有微妙比丘尼。得阿罗汉果。与诸尼众。自说往昔所造善恶果报
。曾于过去。为长者妻。其家巨富。自无子息。妒妾生男。私自杀之。其妾怨詈
。乃自誓曰。我若果杀尔子。使我夫为蛇螫。所生儿子。水漂狼噉。自食子肉。
身现生埋。父母居家。失火而死。自此没后。堕于地狱。受苦无量。地狱罪毕。
为梵志女。怀孕弥月。同夫至父母家。中路欲产。宿于树下。忽有毒蛇。螫杀其
夫。妇哭之闷。俟天初晓。手携大儿。复抱小儿。涕泣进路。适阻大河。无舟可
渡。乃留大儿于此岸。先抱小者。置于彼岸。复入水中。来迎大儿。儿见母来。
赴水抱母。遂为漂去。还取小儿。狼来囓去。血肉淋漓。不觉肝肠寸断。路逢一
人。是其父母相识。告以所苦。且问父母平安否。曰。近日失火。一门尽死矣。
后复适人。娠身欲产。夫饮酒回。正在分娩。无人启户。夫破门入。擒妇毒殴。
随煮小儿。逼令妇食。妇畏夫故。强吞一口。痛入心肝。因弃夫逃。至波罗奈国
。息一树下。有新丧妻者。遂为夫妇。经于数日。夫忽命终。时彼国法。若其生
时。夫妇相爱。夫死必为殉葬。遂复生埋。适有贼。旋来开冢。因而得出。妇
自念言。宿有何罪。数日之间。连遭奇祸。闻释迦如来。在祇洹中。即往佛所。
求哀出家。由于过去施辟支佛食。发愿修行。故于今世值佛。得成罗汉。〔按〕
惨哉。数日之间。连遭如此奇
 祸也。快哉。遇佛出家。竟成罗汉也。一则以口是心非。咒诅求直之故。一则
以施食发愿欲求出世之故。故曰。祸福无不自己求者。
一目准誓 宋钦宗北狩时。既成和议。显仁皇后将还。帝挽手泣曰。吾若南归。
得为太乙宫使。足矣。他无望也。后誓曰。吾归后不来迎汝者。当瞽吾目。比至
。高宗殊无迎复意。后怃然。不敢力言。不久失明。广募医疗。莫之能治。后有
道士入宫。将金针一拨。左目顿明。后喜。请更治其右。道士曰。后以一目视。
一目准誓可也。后悚然起谢。道士竟去。 
 〔按〕轻诺者。必遭人怨。轻誓者。必受天诛。显仁后之不得践言。非
 负约也。迫于势耳。向使痛哭流涕于高宗之前。上意必不可强。后亦可无负厥
心矣。不能出此。而第准之以一目。何尝不原其情而罪之乎。
翦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 
〔发明〕荆榛碍道。必触人衣。翦之。则利于行走。瓦石当途。必伤人足。除之
。则便于步趋。于此留神。则一举足而不忘利济可知。况以明眸之人。而当白昼
。其翦除之功犹小。若暮夜昏黑。或两目失明。则翦除之功尤大。甚勿以其善小
而不为也。由翦除之心推之。则豪强当道。奸宄弄权。公门有把持官府之吏。
村落有武断乡曲之人。必当排击斥逐。不遗余力可知。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翦除之事广之。则田间
有碍路之深草。岸上有拂纤之小树。水滨有未烂之木桩。河边有坏舟之大石。港
内有捕鱼障蟹之簖帘。必宜多方设法。尽除其害可知。◎荆榛瓦石。皆是眼前障
碍。不能顺利之物。良由世人。心多障碍。不能予人以顺利。以故生此浊恶世中
。所见每多如此。余读起世因本经。见金轮王出世时。海中自然现出宝阶。能周
行四大天下。轮王没后七日。宝阶遂隐。此轮王之福力使然也。又见大悲经云。
如来行路时。能令大地高处自下。下处自高。一切丛林坑坎。瓦石臭秽。自然扫
除。一切香花树林。倾侧向佛。如来过后。辄复如旧。可见一切境界。皆由心造
。今人生于荆榛瓦石中。惟恐人受荆榛瓦石之害。而能代为翦除。直是种净佛国
土之因。岂特人天福报乎。 下附征事(两条)
拔荆得金 临川民周士元。入山采茶。被荆棘钩衣。向前跌踣。木刺入肉。流血
不止。因念同伴诸人。俱由此路。恐亦被伤。乃忍痛坐地。用力拔去荆条。根下
闪烁有光。视之。乃黄金一锭。持归作本贩卖。三年之后。遂成富室。 〔按〕
世间尽有毒草恶木。力能伤人害物
 者。若遇见此。但当披去。不可栽培。
梦人赠桂 元周德。家贫好善。遇途间秽滑之物。及砖瓦石片。有碍行路者。必
扫除之。见跛眇之人。必扶掖之。种种善事。力行不倦。后梦老人。折桂花一枝
。赠之曰。赐汝贵子。以酬汝劳。后果生子。弱冠登第。 〔按〕不受瓦石之累
。不知拔去之功。犹记康熙四十七年。苏
 郡大水。饥民载道。有人贩糙粞一船。行至长洲沙河口。不知水中有大石。顺
风扬帆触之。其舟立破。粞沈河底。舟人俱入水中。时已隆冬。冻馁几毙。至第
二日。方雇小舟。捞出水粞。仅存其半。而贩粞两人。皆破家矣。乃知捞出河底
碍舟之石。其功尤大。
修数百年崎岖之路
〔发明〕名之曰路。必有无数人往来。路而崎岖。必有无数人不便于往来。一日
不修。则一日不便往来。数百年不修。则数百年不便往来。若今日能修。则自此
以后。数千百年。日日便无数人往来。就无数人中。于大风大雨。便其往来。于
重担行李。便其往来。于暮夜昏黑。便其往来。隐然免无数老弱之惊惶。隐然省
无数瞽人之跌扑。厥功顾不巨耶。崎岖之路。本就陆道而言。若推广其说。则
川源之淤塞。溪涧之迂回。一应阻碍舟楫之处。即崎岖之路也。其法在于因利乘
便。设法疏通。使后人永享其惠。亦即修数百年崎岖之路矣。 下附征事(两条

七十里塘 昆山至和塘。自县治以西。达于娄门。凡七十里。通连湖荡。皆积水
泥涂。无陆地可行。甚为民患。由晋唐以来。不果修筑。宋皇佑中。有人建议绘
图以献。亦不果行。至和二年。主簿邱与权。始陈五利。力请兴作。既而知县钱
公纪。复言之。乃率役兴工。始克成塘。遂以年号为名。开通河港。凡五十有二
。以泄横冲之水。上设桥梁。以便行人来往。至今犹受其惠。 〔按〕所谓五利
者。一曰便舟楫。二曰
 辟田野。三曰复租赋。四曰止盗贼。五曰禁奸商也。夫以如是之大役。由于邑
尉之创始。卒贻后世无穷之利。然则留心民瘼者。岂必专藉爵位之崇高哉。
镕锡灌闸 昆山张虚江。讳宪臣。嘉靖间。为浙江宁绍台道。方赴任。例送调和
及下马饭银。虚江概却之。居官一尘不染。尝曰。吾只饮浙江一勺水。庶吾子孙
亦得宦此。后其孙泰符。讳鲁唯者。果为绍兴知府。时府城五六十里外。有星宿
闸。为一府水旱所关。乃朱买臣所筑。其地濒海。有二十八洞。延袤三四里。水
势最急。修补甚难。一钱太守修后。日就坍毁。屡筑屡坏。民甚苦之。张公相度
形势。以为筑石非可永久。乃镕铅锡以灌之。其桥石与闸。铸成一块。约费巨万
。至今屹然不动。绍民乃以神祠之。厥后泰符亦升宁绍台道。继为方伯。累迁至
七省总漕。仕宦总不离浙。人以为虚江清正之报。 〔按〕虚江
 先生之父。南麓。因其先世出方孝儒门下。避罪于长洲之唐浦。子孙业农。每
以读书为讳。一日出外。见路傍遗一囊。挈之甚重。约有三四百金。不敢启视。
停舟岸下三日。见一人仓皇寻至。询其的实而反之。于是暮年生虚江。其母管夫
人。怀孕十六月而生。幼时过目成诵。冠弱即登嘉靖会魁。子孙科第不绝。
造千万人来往之桥
〔发明〕地上有河港。划断南北东西。使行者望洋浩叹。一旦济之以桥梁。是犹
绝处逢生。不舟而渡也。谓建桥者非大功勋事乎。岂止千万人往来乎。◎修造桥
梁。是渡人于川涧。布施作福。是渡人于贫穷。改恶修善。是渡人于患难。勤学
好问。是渡人于愚痴。修行学道。是渡人于生死。内典称六波罗蜜。即所谓六度
之意也。 下附征事(四条)
海神示约 福建洛阳江。地形濒海。旧设海渡渡人。每遇风波。溺死无算。宋大
中年间。有舟将覆。忽闻空中曰。勿伤蔡学士。已而风浪顿息。一舟无恙。询之
。舟中无姓蔡者。止有一妇。厥夫姓蔡。时妇方娠已数月矣。心窃自异。即发愿
云。若所生之子。果为学士。必造舆梁。以济渡者。后生子。即忠定公襄。以状
元及第。出守泉州时。母夫人犹在。促公创建此桥。公念水深莫测。且潮汐频至
。何以兴工。于是因循者年余。母夫人促之益力。公乃移文海神。遣一隶卒赍去
。其卒痛饮大醉。投书海中。酣卧海上。醒后视之。书已易封。公启视之。止一
醋字。翰墨如新。公恍然曰。神其命我二十一日酉时兴工乎。至期。潮果退舍。
泥沙拥积丈余。潮之不至者。连以八日。遂创建此桥。其长三百六十丈。广一十
有五尺。共费金钱一千四百万。因名之曰万安桥。
 〔按〕时董其事者。有卢实。王锡。许忠。及释氏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
独言蔡公者。因其为之倡也。
延龄裕后 程夷伯。年二十九。一夕梦其父谓曰。汝今年当死。可求觉海救之。
夷伯醒而惘然。一日遇见一蜀僧。善相术。叩其字。号觉海。问及寿算。曰。君
年甚促。恐不能至明岁矣。夷伯固恳之。乃觅水一杯。呵气入其中。令夷伯饮。
且曰。今夜若有吉梦。可即报我。是夜。梦至一官府。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左廊下所立男子女人。皆
衣冠整肃。有喜悦状。右廊所立。皆枷锁缧绁之人。哀号涕泗。旁一人云。左廊
是修建桥路人。右廊是毁坏桥路人。若要福寿。自可择取。夷伯遂发心修补桥梁
道路。不遗余力。后复见觉海。曰。寿已延矣。后夷伯年九十二。子孙五世昌盛

 〔按〕造桥与拆桥。明明两种人。善报与恶报。明明两条路。若说因果虚。必
定遭奇祸。
建桥福果 昆山周季孚。富而好善。中年无子。后迁至苏郡。遇一异人。告曰。
汝命数无子。必欲求之。当修造桥梁三百。便可得子。周曰。吾无其力。奈何。
或曰桥不拘大小。亦不必创造。但能修补缺略。亦可凑足其数。周欣然从之。欲
造者造。欲修者修。略无难色。恰满三百之数。而周已六旬矣。其后连举三子。
皆为名儒。其一则息关蔡先生之婿。公之没也。在康熙四十九年。时已八十有四
。 〔按〕一桥既成。
 犹能济人无数。况三百乎。宜其转无后为有后。命数不足以敌其福报也。
毁桥获谴 江宁贡院前。为秦淮湖。素无桥梁。行人以舟为渡。康熙甲辰。有巨
商涉此渡。适乏渡钱。舟子逼勒之。商怒曰。吾于此建桥甚易。岂靳一钱乎。舟
子争论不已。哄然市人咸集。商即以二千金买木石。其工匠则一僧募焉。僧乃露
栖其处。以董其役。不胜劳瘁。踰年而后告成。丙午秋闱。江宁府脱科。咸归咎
于桥。诸生呈于当事。因拆毁之。僧恚甚。投湖而死。未几。倡首拆桥之士。亲
见僧来诘责。数之以罪。立时呕血而死。〔按〕脱科亦偶然事。未必果系乎桥。
即或因桥
 而有碍。亦当更想榜上所登者。为何如人。设或读书学道。动师古人。每事必
欲济人利物。脱科固是可恨。不然。一登仕籍。即欲奉妻孥。美田宅。结交官吏
。武断乡曲。使善良之士。畏若虎狼。则桥之当拆与否。尚可徐商。正不必如是
之汲汲也。
垂训以格人非
〔发明〕天地间一切人类。皆吾胞与中之人类。人类中有一毫不是处。即吾分内
中有一毫亏欠处。故于为子者。愿其孝。为臣者。愿其忠。为兄弟者。愿其友爱
。刚强者。愿其柔和。鄙吝者。愿其施与。游手游食。斗殴赌博者。愿其各循本
分。谦和自守。苟可用吾之劝化。不惜剀切敷陈。忠告善道。其或口舌所不能及
者。笔之于著述。以示天下后世。其为垂训也大矣。 下附征事(两条)
立命之学 袁了凡先生。讳黄。初字学海。幼遇云南孔姓者。其人得邵子皇极数
。推袁入泮当在明年。所决县试府试进学名次。三处悉验。因卜终身休咎。言某
年当补廪。某年当贡。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止二年半。以五十三岁。八月
十四日丑时谢世。惜无子。袁备录之。凡考校名数皆合。将入南雍。访云谷禅师
于栖霞山。对坐三昼夜不瞑目。云谷曰。人所以不能作圣者。祗为妄念相缠耳。
汝坐三日。不起一妄念。何也。袁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
无可妄想。云谷笑曰。我待汝为豪杰。原来只是凡夫。从来大善之人。数不得拘
。大恶之人。数亦不得拘。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动转一毫。岂不是凡夫。
袁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自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历有明训。释典中
。有求功名得功名。求长寿得长寿。求男女得男女之说。佛岂以妄语欺人哉。今
后宜时时积德。事事包容。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
义理再生身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孔先生算汝不登科
。不生子。此天作之孽也。汝今力行善事。广积阴功。此自作之福也。易曰。君
子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汝今还信得及否。于是遂出功过格示袁。
袁即拜而受之。将从前过恶。为疏文一通。尽情发露忏悔。誓行三千善事。以求
登科。云谷并教以持诵准提咒。以期必验。遂改学海。字为了凡。盖欲不落凡夫
窠臼也。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二。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是秋中
式矣。自此德日益修。功日益密。暗室屋漏之中。唯恐得罪天地鬼神。自己巳岁
。发愿奉行。至于己卯。盖历十年。而后三千善事始完。是时遂起求子之愿。亦
许行三千善事。因与室人互相劝勉。有善即书。有过即退。其时善念纯熟。将及
满数。而遂得长男。癸未年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万条。丙戌
登第后。授宝坻知县。日则见善必行。夜则焚香告帝。方忧日间无事可行。万善
之数难足。一日梦神告曰。只汝减粮一节。万善之数已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
二分三厘七毫。先生代其区画。减至一分四厘六毫。果有此事。心颇疑惑。适幻
余禅师。从五台来。以梦告之。师曰。善心真切。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
万民受福乎。先生喜。即捐俸银。令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孔先生算
寿止五十三。后康强寿考。至于望八。子孙科第不绝。 〔按〕立命之说。发于
孟子。而能
 身体力行。历历有验者。则了凡先生一人而已。然了凡先生之能改弦易辙。深
信不疑。行之勇决者。又在云谷禅师一人。谁谓空门中。必不能发明孔孟之渊微
乎。世俗见人力行善事。便从而讥之曰。作善须无心。若一执着。便生望报之想
。此种议论。未尝不高明。然而阻人勇往之志。多矣。农夫终岁勤动。而曰。尔
无望收获。士子十年辛苦。而曰。汝勿想功名。彼能欣然从之乎。
国策去毒 战国七雄起时。无不斗智角力。全以机械用事。小人见之。击节叹
赏。以为得计。君子观之。唯有感慨咨嗟。觉其可怜而已。譬之鸩酒。暂时止渴
。其毒难医。平湖陆稼书先生。选战国策。将说士用贪用诈之事。尽行删去。独
留彼善于此。数十篇文字。名之曰国策去毒。可谓读书有真眼。不被古人瞒者矣
。 〔按〕知国策中有毒。
 秦汉以后之书。亦皆不免于毒可知。但其毒不同。存乎明眼人之静观耳。即如
先生著述。发明书理固多。其中蹈常袭故。附和于俗见者。亦或间有。吾是以读
先生之书。即用先生读国策之法。非敢轻有訾议也。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是天下古今公共之物。道
是吾性分中自有之理。爱先生。则不敢媚先生。徇先生矣。
捐赀以成人美
〔发明〕成人之美。君子素怀。欲成之中。便有所费。若不捐赀胜事难就。盖世
间不费钱财之惠固多。而需用钱财之事尽有。且如婚姻丧葬。治病扶危。以及济
人利物之事。皆赖资财。以为经理。无论吾之独任其事。或半任其事。或少分之
中任其事。更或吾倡之于前。众人相助以任其事。甚至有人创始。吾复赞叹随喜
以任其事。捐赀不同。要其成人之美。则一也。◎细玩美字。当以修善修福。利
及于世者为第一。成就一人一家者次之。至于赛会迎神。张灯演剧。开设茶坊酒
肆。建造水陆神祇庙宇。此皆诲淫诲盗。杀生斗殴之根源。但招业果。初非美事
。不可不知。 下附征事(一条)
乐善不倦 明张振之。字仲起。太仓蔡泾人。尝守吉安。有吉安丞张大猷。晚年
妾生一子。甫三岁。大猷与妾。相继病故。子遂流落民家。公知之。为置媵保以
归张。长邑令沈某。一室相继而亡。公治棺而归之。仅存孤孙。托有司护持。天
台令死于官。不能归里。其家流寓杭州。一孙女甫髫。落奸人手。为妓家女。公
闻流涕。为之赎归。俾择良配。如是捐赀济人者不一。子际阳。为一时名流。子
孙特盛。 〔按〕赈济
 困乏。俾得还乡。是成其美于生前。人之嗣续。拔人于患难。是成其美于身
后。
作事须循天理
〔发明〕天理二字。与人欲相反。天理者。作事之准则。犹匠氏之有规
矩。射者之有正鹄。循之则是。舍之则非。循之则公。舍之则私。循之则为上达
。舍之则为下达。循之则宅衷仁恕天道佑之。动与福俱。舍之则立意溪刻。恶星
随之。动与祸俱。其得其失。相去天渊。◎此与下句。文义互见。言作事。则出
言亦在其中。犹下文言顺人心。则循天理亦在其中也。 下附征事(四条)
不弃疯女 福清文绍祖之子。与柴公行议婚。既聘。柴女忽患疯。绍祖以其恶疾
也。欲更之。妻大怒曰。吾有儿。当使其顺天理。自然久长。背礼伤义。速其祸
也。仍娶柴女归。次年子登第。女亦病痊。三子皆贵。 〔按〕古来娶瞽女病女
者。类多身荣子贵。无他。以其立心仁
 厚。能为彼苍包容一人。彼苍亦将优待一人矣。
弃妻重娶 娄县顾元吉。初作吏。手不释卷。后为诸生。试辄冠军。生徒日众。
然每入场辄见有妇女随之。文思遂乱。盖顾少年曾聘一妻。以其出自寒微也。竟
不娶。致彼抑郁而死。晚年得狂疾。屡欲自击其阴。门人尝坚护之。少懈。辄欲
奋击。既而行至桥上。见河水甚清叹曰。此处可葬我。遂自投而死。时康熙某年
六月初一日也。 〔按〕
 以寒微而弃之。天必使其终于寒微矣。宜其具此文才。讫无成就。终葬江鱼之
腹也。
雷诛母子 康熙乙亥。苏郡大水。某村有孕妇。以夫卧病乏食。乃抱三岁儿。入
城借米。得四斗归。遇雨困惫。近家里许。不能复负。见一家门首有童子。以米
寄之。约其置儿来取。童子商诸母。遂屏匿之。妇畏夫。不归。且腹中甚饿。遂
缢死屋旁。夫失所依。未几亦死。次年六月。匿米者迁至郡城养育巷。忽作鬼语
曰。吾于某处讼汝。即雷部亦告准矣。不三日。雷电交作。提母子于庭中击杀之
。妇尸犹抱童子。时康熙丙子年七月初三日也。 〔按〕若据后儒言之。则此母
子两人。
 不过阴阳不和。偶然震死耳。世人闻之。其心泰然。竟无忌惮矣。
邪淫负托 太仓诸生王静侯。为人谦谨。忽遭雷击。众共惊讶。一日请仙判事。
叩之。判云。彼于某年月日。应苏州府试。寓饮马桥民家。主人已在狱中。妻见
王谨厚。以财托之。嘱其出夫于狱。王见妻子可胁也。逼焉。且私有其金。致寘
之死。故有此报。〔按〕此种隐密之罪。
 王法所不能及。若无罪福报应。小人乐得为小人矣。故开陈因果之说。隐然助
扬王化。辅翼于名教者。不浅也。
出言要顺人心
〔发明〕言行二端。君子立身之要务。作事循天理。则行寡悔矣。出言
顺人心。则言寡尤矣。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又曰。仁者其
言也讱。又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
瞽。故知立言之道。千难万难。从来道高德厚之人。必不轻于出言。沈机观变之
人。必不轻于出言。谦退守己之人。必不轻于出言。轻于出言者。大抵心志浮躁
。遇事喜于见长。故其所发议论。但能形之于口。心中未尝三思筹划。纵使得罪
于世。贻笑于人。有所弗顾。何暇计其言之当否乎。◎人心者。至公至当之心。
即苏子所谓。不言而同然之情也。人心所在。即天理所在。故须顺之。然顺亦非
谄媚之谓。但须察言观色。质直无欺。出之以详慎。示之以谦和。斯亦慎之至矣
。至于大喜大怒大醉之时。必有过情之议论。尤当缄默无言。以防过咎。◎前辈
有云。凡燕会交接之时。稠人广众之际。其中人品不齐。或者素行有亏。或者相
貌丑陋。或今虽尊显。而家世寒微。或前代昌隆。而子孙寥落。以类推之。忌讳
甚多。必须检点一番。不可犯人隐讳。使人愧愤。若不能识。最忌妄谈时事。
及呼人姓名。恐或犯其父兄亲戚之所讳。常有意外之祸也。昔有一友。于广座中
。谈及一贵客。其人因言。与彼交谊最厚。未几。贵客偶至。其人不识。与之揖
让。因问旁人为谁。旁人曰。此即顷所言与君交谊最厚者也。举座皆相顾微笑。
嗟乎。此亦可为轻于出言者之戒矣。 下附征事(三条)
鲁使对薛 滕侯薛侯。来朝于鲁。二国争长。薛侯曰。吾先封。滕侯曰。吾周之
卜正也。薛、庶姓也。吾不可以后之。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
寡人。周人有言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
后。寡君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薛侯许之
。乃长滕侯。 〔按〕薛词固嫌直遂。
 滕语亦太迫切。唯有羽父之言。谦和宛转。文彩动人。细玩其词。当分作六层
看。首二句。?明其事。以下便作宽缓之语。将山有木一层。陪起宾有礼一层。
得借宾引主之法。不说宾无礼。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反说宾有礼。犹之子产不言曲钧。而曰直钧。何
其善于辞命也。周之宗盟。异姓为后。正是推原欲长滕之故。要说君若辱贶寡人
。先说寡君若朝于薛。其语谦婉和平。令人闻之自喜。正如秦伯对晋使。不言执
其主以归。反说寡人之从君而西。亦晋之妖梦是践。岂非巧于措词耶。此种皆出
言顺人心处。初非谄媚逢迎可比。
随宜说法 宋高僧求那跋摩。族姓剎利。罽宾国王兄也。元嘉八年正月。来至建
业。文帝引见。劳问殷勤。且曰。寡人常欲持斋戒杀。而势有未能。奈何。师曰
。帝王所修。与士庶异。士庶身贱名劣。号令不行。若不约己节物。何以修身。
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庶咸悦。布一善政。则神人以和。
用贤使能。轻徭薄赋。则雨旸时若。桑麻野。以此持斋。斋亦大矣。以此戒杀
。戒何如之。岂必阙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而后为宏济耶。帝乃抚几叹曰。俗
人迷于远理。沙门滞于近教。如师所言。真是开悟明达。可与言天人之际矣。因
敕住京祇洹寺。师临殁。头顶间有物。如龙蛇状。上冲于天。见者数千人。
 〔按〕法师所言。句句是吾儒议论。然佛理亦在其中。正所谓出言顺人心也。
巧为讽谏 明王尚书友贤。山西宁乡人。尝买妾。困于妻。尚书宦游时。幽闭
一楼上。饿且死。妻之子毓俊。甫数岁。谓母曰。彼若饿死。人将谤母。不如日
饲粥一碗。令其徐徐自死。人始不以母为不贤矣。母从之。而俊阴以小布袋藏食
于内。乘进粥时密授之。因得不死。逾年生一子。尚书潜育他所。及尚书卒。毓
俊抚爱其弟特至。〔按〕以
 言应世。固当顺乎人心。即以言事亲。亦不可逆乎亲志。孔子尝言事父母几谏
。几谏者。悦亲顺亲之谓也。王君谏母。庶几得之。
见先哲于羹墙
〔发明〕先哲者。谓往古圣贤。见之云者。谓心慕身行。如或见之也。羹
墙二字。勿泥。当与参前倚衡一例看。◎圣贤道理。随处发现流行。活泼泼地。
倘执着行迹。稍存意必固我。是犹叶公但知画龙。而不知有真龙矣。余昔年偶见
一人。手执中庸。因与论中庸大义。且告之曰。中庸本无形相。若执定三十三章
者以为真中庸。孔颜之道。尚未梦见。其人大怒曰。君是禅学。非吾儒道。遂将
中庸反掷于案上。余曰。子诚小人矣。其人问故。余曰。仲尼不尝曰。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乎。今子反中庸于桌子上矣。其人曰。小人反中庸。岂反置手内所
执者乎。余笑曰。然则吾所谓无相之中庸者。固如此也。其人默然有省。◎一日
有人举尽信书。不如无书之说。余曰。此语却未敢便道孟夫子说得是。此友拂然
。余微笑。其人良久。始恍然曰。君可谓善读孟子者矣。我几为君所卖。◎尧舜
禹汤文武周孔颜曾往矣。要其遗文固在也。闲尝神游千古。网罗百家之言以读之
。反复沈思。参以先儒议论。若其言与吾合。则密恬吟。悠然神往。间有一二
欲合而必不可者。则笔之于书。质诸至圣先师。俾存其说于天壤。故三十年来。
曾有质孔说一编。以自娱玩。非敢谓如见先哲也。祇期发明圣学。不负先哲之训
已耳。爰摘数条。以公同志。 下附质孔说七条
孔氏三代出妻 甚矣。小儒之不知字义。诬谤圣门也。夫子刑于之化。未必逊于
文王。纵配偶之贤。不及后妃。何至遂遭斥逐。一之为甚。况三代乎。且夫妇之
伦。名教所重。倘其过小而出。家法未免太苛。若其过大而出。孔氏何其不幸。
况夫子为万世师表。夫人乃以失德而被出。已足损其家声。更加以夫人之媳亦被
出。媳之媳又被出。成何体面。一日将檀弓白文细玩。读至不为伋也妻者。是不
为白也母。不觉恍然曰。既是不为正妻。想必定为侧室。然则所谓出母者。并非
出逐之母。乃所自出之母。犹言生母也。不丧出母者。生母不服三年之丧也。盖
子思亦系庶出。伯鱼曾教其服生母三年之丧。子思不便言其过礼。故曰昔者吾先
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也。自此以后。孔氏家法凡系庶出之母。皆不令其
服三年之丧。永为定例。故曰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甚是明白晓畅。檀弓
以出字代生字。可谓秀雅不矣。后儒自己不识字。奈何使万世宗仰之夫人。浪
被恶名乎。且今士大夫家。若其夫人未尝斥逐。而妄传斥逐。犹为累世之恨。仁
人君子。犹当代白其怨。况以大圣人之夫人。而可使其姑妇三代。同抱千秋之恨
耶。是宜改正俗解。示来兹。以醒从来之误。 〔按〕
 古人出妻。多以小故。不尽因失德。如曾子以梨烝不熟出妻。见孔子家语。孟
子见妻踞。即欲出之。而以白母。母责孟子失礼。孟子自责。遂止。见孟子外书
。观此可知。此文为后儒方便说法。为孔氏三代夫人雪不白之冤。其用意至美。
用心良苦。但读者诸贤。慎勿以辞害意。误认孔氏三代开纳妾丑风。是不可以不
辨正也。
忠恕之外。无一贯 吾道一贯。乃夫子一生本领。亦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历圣以
来相传之本领。颜夫子从博文约礼后悟及。所以有喟然之叹。此外得其传者。不
过曾子子贡耳。夫子于一贯之理。头头是道。所以在川上。则曰逝者如斯。其教
及门。则曰无行不与。正为出户不由道。饮食不知味者。作现前指点耳。门人不
得其解。故有何谓之问。曾子亦用现前指点之法以教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譬之有人。问如何是海。其人即取海中勺水示之。曰。此便是海水。若谓勺
水之外无海。直是痴人说梦矣。今之学者。动云忠恕之外无一贯。何以异此。
雍也可使南面 南面二字。注中训人君听治之位。谓因仲弓宽宏简重。有人君之
度。故以此许之。看来似觉未妥。盖人君者。天子诸侯之号。仲弓虽贤。犹在弟
子之列。以尊君之夫子。即许其弟居天子诸侯之位。试问置周天子鲁定公于何地
。盖古来设官分职。苟有一命之荣。无不南面临民。可使南面者。犹之可使治赋
。可使为宰之类是也。 
执鞭之士 士与事。古字通用。周书康诰篇之见士于周。即见事于周也。以此例
观。则执鞭之士者。犹云执鞭之事也。若作士君子之士。则士而怀居。不足为士
。夫子已有明训。怀居不可。况执鞭乎。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物有本末节 注以此节为结上文。故以物有本末。为结首节。而以事有终始。为
结次节。此向来定解也。然玩通章文势。此节当是起下两节耳。所谓物者。即身
。心。意。知。家。国。天下也。所谓事者。即格。致。诚。正。修。齐。治。
平也。物字事字。如此配合。不惟确切不浮。兼亦功力悉敌。以国与天下并言。
则国为本。而天下为末。以家与国并言。则家为本。而国又为末。推而至于身心
意知。亦复如是。是本末二字。有节节灵活之妙也。以治与平对观。则治为始。
而平为终。以齐与治对观。则齐为始。而治又为终。推而至于格致诚正。亦复如
是。是终始二字。有节节灵活之妙也。本末终始。既节节活。则先后二字。亦节
节活。并近道二字。亦节节活矣。盖此节尚是虚笼法。引起八条目之义。所以直
接古之欲明明德两节。缴足知所先后二语。若以物有本末结首节。事有终始结次
节。配合便多牵强。盖知止一节。本从止至善句申说而出。对上节不过。而物有
本末两句。明系势均力敌之文也。况天下岂有心不妄动。可称之为事。所处而安
。可称之为事者乎。事字既欠妥。则先后亦欠妥。并近道亦欠妥矣。此虽无关大
旨。然或稍可发明圣经。何妨姑存其说。
补格物致知章 朱子读古本大学。谓听讼章后。亡失格致一章。因托程子之意。
而自作一章。列于贤传之内。当时议纷然。以为后儒虽贤然无自补经书之理。
孔子作春秋。如夏五郭公之类。何难增补几字。以成其文。而终于阙疑者。慎之
也。况朱子所补皆近后人时文之调。不似圣经贤传之体例也。然知其一。未知其
二也。以鄙意揆之。此章。原未亡失。所谓释格致者。即听讼章是也。盖天下物
理。本无穷尽。进一境。则复有一境。即以狱讼言之。人第知剖决至当。便为极
则。岂知听讼之外。尚有无讼一着。更为超出其上乎。夫人格物致知。识得天下
之理。件件有最高一着。其于修齐治平。不难矣。故借听讼一端。以为触类引伸
之藉。初非即以是为释本末也。盖此章本重知字。不重本字。朱子重看偶然用来
之本字。而忘却此章专重之知字。故以之为释本末也。且夫曾子所释者。不过三
纲领。八条目耳。本末既非纲领。又非条目。何必特释。若本末既释。终始又何
不释耶。今即细玩各传文法。亦自灼然可见。祇因诚意为第一章。故曰所谓诚其
意者。特用专释之语。若以下四章。皆用蝉联之笔矣。倘专释诚意之前。又加一
章所谓致知在格物。则文法乱矣。经传具在。读书者何不静气一观。至于第二节
此谓知本。及此谓知之至也两句。乃反复叹。令人恍然有觉之意。亦非衍阙之
文。
服尧之服 服者事也。尚书缵禹旧服。以常旧服等。皆作事字解。服尧之服。犹
言事尧之事也。下文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正是服尧之服批注。当与君子动而世
为天下道动字。一例看。今注中谓曹交衣冠言动不循礼。故以此告之。则服字。
竟作衣服之服矣。但尧之所服。乃日月星辰之十二章。曹交如何可服。若云尧所
制之法服。则衣冠服色。随代变更。生今反古。宣圣所戒。曹交生于周末。忽教
其服千八百年以前之古服。似乎怪诞。至于桀虽无道。其所服者。亦必天子之服
。决不曰吾是无道之主。别作无道之衣冠。以遗后世。曹交何自仿其遗制而服之
邪。故不如训作事字之说为当。 〔按〕书者。圣贤之书。
 理者。天下古今之理也。天下古今之理。天下古今皆可言之。所以古人著书。
必曰。以俟后之君子。其心甚望后人转胜前人。非欲其一代不如一代也。若谓已
有定解。后人即有发明。不许吐露一字。是为一先儒。而障天下后世之口矣。可
乎哉。
慎独知于衾影
〔发明〕君子小人之分。不过为己为人之别。人若有志为己。而于隐微幽独之处
。不能刻刻防闲。战兢惕厉。则为己之功。终有疏漏。古人云。独行不愧影。独
卧不愧衾。能到衾影不愧时。方是慎到极处。◎此句。即上文见先哲于羹墙之实
际。亦即下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本领。独知不是空空一慎。须知前后皆有工
夫。慎独以前。须用学问思辨。慎独以后。不过笃行而已。此与上句。用意最深
。工夫最细。分明是帝君自道其所得。不许俗人问津。◎独知之时。独知之境。
人人皆有。各各不同。名者。有名者之独知。利者。有利者之独知。要皆业识茫
茫。不知觉悟。譬之龙不见石。鱼不见水。人不见尘。血肉之躯。不见鬼祟。自
然之势也。若于昧爽之时。回光返照。试问吾于父母兄弟前。稍能尽其孝弟否。
于亲族朋友间。果能以诚相与。耦居无猜否。于临财之际。果能见利思义。不受
人间造孽钱否。于行住坐卧中。曾念及天地父母之恩。思欲报答否。每日自朝至
暮。曾有一二时中。发济人利物之念否。于美色不留盼否。见人得意时。无嫉妒
之心否。于处顺境时。果能以卑自牧。不骄奢否。不凌虐无告人否。饮食当前能
念及农夫之憔悴否。见贫者来乞。必能稍有以周之。无厌恶之心否。如是逐一检
点。则独知之际。必有大不慊于怀者。岂容轻于自恕乎。 下附征事(三条)
见猎心喜 宋河南程颢。字伯淳。学者称为明道先生。少年好猎。后见濂溪周先
生。顿除其习。自谓无此好矣。濂溪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耳。一日
萌动。复如前矣。越十二年。偶见猎者。果有喜心。乃信濂溪之言不谬。 〔按
〕戒杀放生。乃为善去恶中极容易
 事。断除畋猎。又戒杀放生中最粗浅事。以明道先生之贤。又经十二年之学道
。而方寸杀机。尚未断尽。宜乎精严戒律之高僧。天神皆为敬礼也。厥后先生主
上元县簿。见乡多胶竿以取鸟者。先生命尽折其竿。且下令禁止。想此时一片杀
机尽断矣。岂特十年读书。方去得一矜字。十年读书。方去得状元二字乎。
偶动邪念 昔有禅师某者。研究禅理。道风颇高。欲求和尚付法。和尚不允。微
有怨望之意。和尚去世二十年后。其僧偶在溪边走过。遥见对河女子濯足。偶动
一念。以为其足颇觉白皙。忽见和尚现形在傍。厉声诘之曰。此念可付祖师衣
否。其僧不觉惭愧拜下。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伏地忏悔。 〔按〕以世俗言之。不过微细过咎。若以
戒律论之。此念已
 犯淫戒矣。盖欲界六天。不比世人。其福转重。则其欲转轻。到化乐天上。不
过共相瞻视。欲事已竟。不待笑语。又上之。如他化自在天。但闻语声。或闻香
气。欲念已竟。并不待瞻视矣。岂若世俗之耽着所好。遂乐此不疲耶。
举念戒牛 无锡书吏王某。顺治丁酉以钱谷事。狱死北都。康熙二年四月。苏州
金太傅子汉光。自京归家。舟次张家湾。有人请曰。吾无锡王某也。幸附我去。
许之。泊舟而王不至。舟发。复呼如初。汉光诘之。王以实告曰。吾怨鬼也。舟
离岸远。故难登耳。舟中皆惊。鬼曰无妨。居于舟隅可也。舟近岸似有人跃入。
行未几。复叫跳。问其故。曰遗一小囊于岸。内有钱粮数目。归家质对。藉此为
凭。乞停舟取下。汉光从之。既行三日。将暮。鬼曰姑止。此地普斋。吾欲往投
。汉光问何谓普斋。曰。即世所谓施食也。去须臾即下。曰观世音主坛。无饭与
我。以生前喜食牛肉耳。盖菩萨值坛。凡嗜牛者。概不得食。时汉光方醉。拍案
曰。天下有此奇事乎。吾素食牛。今当戒之矣。少顷。鬼大哭。问之。曰天上戒
坛菩萨至。吾不可以居此。汉光曰。汝归将奈何。曰。更俟他舟耳。汉光停舟。
鬼杳然竟去。 〔按〕汉光戒牛之言。方出于口。而戒坛之
 神即至。可见举心动念。天地皆知。记过记功。纤毫不爽。昔戚继光。日诵金
刚经。有鬼托梦。求其一卷以超生。而继光诵经时。适有婢送茶至。因摇手止之
。其夜鬼复来告曰。诵经甚佳。但中多不用二字。故不得力。明日。戚虔诚复诵
。一念不起。于是鬼始托生。复来致谢。盖神趣鬼趣。皆有他心通。每动一念。
如见肺肝。今人自朝至暮。自暮至朝。杀盗淫妄。五逆十恶之念。至于不可穷极
。焉得不犯天地之诛。触鬼神之怒乎。然则独知之际。诚不可不慎矣。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发明〕此两句。收缴全篇之局。诸恶。即上文淫杀破坏等事。众善。即上文忠
孝敬信等事。言莫作者。乃禁止之词。言奉行者。有劝勉之意。两句。阿难亦曾
言之。见于增益阿含经。帝君或本诸此。亦未可知。
◎儿童口中。皆读大学之道。曾子口中。亦说大学之道。同此四字。而所见浅深
。有天渊之别。此二句文。亦复如是。昔善信菩萨。往劫生于无佛法世。寻求正
法。空中告曰。此去东方一万由旬。其国有一女人。生自卑贱。形貌丑陋。彷佛
能知半偈一句。然其中路。隔一淤泥。纵广万里。践形即没。善信闻之。踊跃前
行。竟过泥河。见此女人。敬礼如佛。礼拜赞叹。女人答曰。诸佛妙法。无量无
边。我之所闻。止有半偈。善信拜求。愿闻半偈。女人答曰。唯有诸恶莫作。众
善奉行而已。善信闻之。身心清净。思惟其义。洞达斯旨。即获神通。飞还本国
。宣此偈。降伏众魔。可见八字之中。浅者见之得其浅。深者见之得其深。非
仅为善去恶之常谈也。 下附征事(六条)
失目因缘 昔阿育王妃。莲华夫人。生一子。面貌端正。目似拘那罗眼。因字拘
那罗。王甚爱之。其后王子与妃。共至鸡头末寺。见尊者夜奢。夜奢知其夙因。
将必失眼。即为说眼无常相。时王正后。慕其容貌。强欲逼之。王子不从。后因
大恨。必欲挑去其眼。后乘阿育王病。王子在外。讨北方干陀罗国。后即诈为王
敕。令人挑去其目。王子尔时。虽受此苦。然念及尊者眼无常相之语。深恶血肉
形骸。愿求清净慧眼。应时即得斯陀含果。其后王子。还至本国。父犹不知。忽
见其子两目已盲。形容枯悴。衣裳敝垢。号泣问故。答曰。此父王意也。有敕书
在。王大怒。推求敕书。知是王后所为。即欲杀之。尔时王子。百端劝解。王总
不听。遂大积薪油。而焚杀之。尔时比丘。问尊者优波?多。有何因缘。答曰。
王子往昔。在波罗奈国为猎人。于山窟中。捕得多鹿。恐其逃窜。乃尽挑其目。
次第杀之。从是以来。几百世中常被挑眼。又于过去。拘留孙佛入涅盘后。修造
塔寺佛像。随发愿云。使我来世。得如此佛。由修造塔像故。常生尊贵家。以发
愿故。得证斯陀含果。〔按〕
 其后阿育王。闻菩提寺僧名宴沙者。是罗汉。即携王子。同到寺中。大修供养
。请僧哀救。且普敕国中明日听法者。各持器来。以承涕泪。明日道俗竞赴。闻
说十二因缘法。无不悲伤堕泪。共收其泪。贮之金盘。师乃对众立誓曰。向所说
法。其理若当。愿以众泪。洗王子目。令得复明。设理不当。目盲如故。于是将
泪洗眼。王子由是两目复明。
增价自毙 太仓钱君球。于顺治末年。见渔人卖一?。索钱五十。君球许以二十
五。将买放之。适张伯重至。增其五文。买而烹之。羹犹未熟。张忽大寒。发谵
语云。我本有人买放。汝何故夺吾杀之。索命甚急。家人哀恳。曰。既如此。须
钱某来。君球至。代恳释放。伯重遂苏。因此誓不食荤。未几。见有卖河豚者。
伯重复买食之。病即随发。踰日遂死。
 〔按〕不超度?。纵不茹荤。怨亦终报。但争迟速不同耳。
雷诛赌逆 湖州南浔镇。有寡妇之子好赌。一日负钱莫偿。欲母典衣与之。母云
。吾欲往汝姊家。且穿到。与汝可也。子遂为母驾舟而往。母素惜衣。欲待登岸
而后服。子疑母之弗与也。怒与母角。沈之于河。返未一里。殷殷然闻雷声。急
抵家。谓妻曰。速以大缸盖吾。妻问故。不答。乃强从之。而雷声甚细。终未震
也。有顷。妻见缸边血水流出。怪甚。启视之。夫已无首。但鲜血淋漓。惊唤邻
里至。人皆谓其谋害。故为诳语。乃驾舟候其姑至。欲鸣之官。舟至半途。有物
碍楫。乃一女尸浮起。手执人头。发挽指上。细视之。尸即其母。而头即其子。
始悟其母为子所害。而释其妇。 〔按〕害母者。固豺虎之不若。究其祸根。乃

 因负钱而始。然则赌博之为祸。亦烈矣。安得长民者。痛除其弊乎。
一脔三命 康熙辛亥。大旱。七月十五日。昆山榭麓地方。有夫妇戽水。忽雷雨
大作。震死其夫。然其夫素行诚实。莫测其故。妻私叹曰。祗为十八斤肉耳。众
争问。乃云。去冬输租入城。泊舟岸侧。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见空舟上有肉一肩。无人来取。乘隙速
棹舟回。称之。重十八斤。而此肉乃岸上富家物也。有婢置于船上涤之。偶以他
事暂去。及回而失去其肉。主母挞之。失手遂毙。其夫谓必破家。与妻大闹。妻
愤甚。亦自缢死。雷斧之诛。职是故耳。〔按〕道路所遗之物。往往有偶然取之
。累人丧
 身失命者。如此类是也。卒之人遭其祸。而己亦被谴。安用此非义之财为。故
曰。苟非我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存心疗治 明潘夔。号僦庵。乌程人。精于岐黄。留心利济。岁大疫。赖公起者
八九。而不计药本。邻有赵某。尝讼公于官。而病甚剧。谓其子曰。能生我者。
潘公也。其子谓。方与潘讼。奈何。赵曰。吾虽恶之。然其心甚慈。必不害我。
公遂悉心调治。病以得痊。公三子。伯骧。桂阳令。仲骖。翰林编修。季驯。宫
保尚书。公赠如其官。孙大复。丙戌进士。
 〔按〕救人之念既切。则报复之念自轻。至讼我之人。亦思归命而望救。则所
感乎人者亦深矣。
忍饿给囚 明杨士惩。鄞之镜川里人。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令
严酷。曾挞一囚。流血满前。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且曰。如得其情。哀矜
勿喜。喜且不可。况于怒乎。由是宰为霁容。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乏食
。多方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甚急。家无第二日粮。因问囚从何来。曰
来自杭。忍饥久矣。乃撤己之米。煮粥济之。后生子守陈。累官翰林学士。赠如
其爵。 〔按〕自己之饿。尚
 在本日。诸囚之饿。已在前日。如此一较。与其自饱。无宁给囚。杨公设想。
自应尔尔。
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
〔发明〕承上诸恶莫作二句来。惟其不作诸恶。故无恶曜加临。惟其奉行众善。
故有吉神拥护。上二句是因。此二句是果。善恶有大有小。有暂有常。故吉神恶
曜亦有大有小。有暂有常。如影随形。如声赴叩。一定之理。不爽纤毫。◎吉神
恶曜。有在天趣摄者。有在神趣摄者。有在鬼趣摄者。虽然。各有职司。不过因
物付物。要到永无恶曜。常有吉神地位。除非大福德人。宿业未到。庶或能之然
而难矣。 下附征事(三条)
投河不死 毗婆尸佛在世时。有一比丘头痛。是时薄拘罗尊者。乃一贫人耳。持
一诃梨勒果施之。病因得愈。以是因缘。九十一劫以来。天上人中。享福快乐。
未尝有病。后生婆罗门家。其母早亡。后母屡欲杀之。不能为害。复投之河。为
大鱼所吞。鱼随被获。剖腹得儿。为长者子。后成罗汉。 〔按〕济一病僧。而
至九十一劫无病。且多遇折
 磨而不死。则以福田殊胜之故也。岂非恶曜永离。吉神常护乎。
鬼神默佑 宋刘安世。字器之。忠直敢言。累抗疏论章惇。极言其不可用。及章
惇用事。公遂远窜。虽盛暑畏途。泛海冒险。监督者不少宽假。人皆谓公必死。
而公竟无恙。年八十。未尝一日病。时一有赀郎。迎合惇意。自求杀公。惇即擢
为本路判官。其人飞骑追公。去贬所止三十里。明日将欲杀公。左右震惧。夜半
忽闻钟声。赀郎如有物击。吐血而死。公得无恙。 〔按〕以刘公之贤。乃欲揣
章意而杀之。宜乎
 恶曜反及其身。而吉神常护君子矣。
寇不能劫 明嘉靖初年。仪真县金某。开典铺于镇。是时江寇窃发。劫掠富家殆
尽。独金氏当铺无恙。有司疑其与盗相通。及寇被获。诘其何故不及金姓。因言
几次往劫。见屋上有金甲神无数。故不敢犯。官犹未信。呼地邻询之。皆曰。金
某实系积德。各典出轻入重。惟彼出入公平。估物甚宽。限期更远。且访知亲邻
之老而贫者。破例免息。又冬则免寒衣之息。夏则免暑衣之息。岁以为常。天佑
善人。故吉神拥护耳。令大加称赏。直指闻之。旌其门闾。 〔按〕典铺本属便

 民。独其轻出重入。于贫民面上。分毫不假借。不免涉于市井耳。金某不惟无
此弊窦。并能格外施仁。岂火盗官非。所能损其福泽。
近报则在自己
〔发明〕此与下句。亦承上起下之词。近报远报。俱就善一边说。正为
下文百福千祥张本。近报。不必指定现在。即他生后世。亦近报也。何也。以就
自己言之也。◎富贵贫贱。死生寿夭。皆有定数。此定数者。即报也。自己作之
。自己受之。近莫近于此矣。此乃帝君教人以自求多福之意。 下附征事(六条

公主自福 波斯匿王。有一公主。名曰善光。聪明端正。举宫爱敬。王语之言。
汝因我力。举宫爱敬。女答王言。我有业力。不因父王。如是三问。答亦皆然。
王怒。遂以公主。嫁一贫人。且告之曰。今当试汝。有自业力。无自业力。公主
嫁后。问夫父母。夫言。我父是舍卫城中第一长者。因死亡殆尽耳。遂同公主。
复住故宅。地中自然掘得伏藏。一月之后。宫殿楼阁。皆悉成就。奴仆珍宝。充
满其中。王闻之喜。问佛因缘。佛言。过去迦叶佛时。有一女人。欲以肴膳供养
如来。其夫阻之。妇言。吾已发愿。莫退吾心。夫还听妇。得遂供养。尔时夫妇
。即今夫妇。因曾阻妇善念故。恒处贫穷。以还听妇故。今日因妇富贵。 〔按
〕波斯匿
 王。复有一女。系末利夫人所生。容貌极丑。发如马鬃。王命禁闭。不许见人
。公主自恨其形。乃广塑佛像。苦自恳求。积有年月。一日感佛降临。忽变好相
。父王问之。具以实告。又阿育王第四女。事与此颇同。故今北山。玉华。荆
州。长沙。京城崇敬寺等像。皆阿育王第四女造。非近报而何。
亵袈裟报 唐贞观五年。梁州一妇人。家甚贫。其子依赡养寺慧光法师出家。因
乏小衣。乃至其子房中。取故袈裟用之。方着在身。与邻家妇同立。忽觉?热。
渐上至腰。须臾。疾雷震空。掷邻母于百步外。土塞两耳。闷绝经日。而用袈裟
者。竟已震死。火烧焦卷。题其背曰。用法衣不如法。其子收殡之。又复震者再
。乃露骸林下。听其销散。
 〔按〕袈裟谓之解脱服。亦谓之福田衣。披袈裟者。梵王帝释。不敢受其礼拜
。所以龙王救护诸龙。得袈裟一缕。金翅鸟王。遂不能为害。弥猴戏披袈裟。失
足而死。遂得生天。袈裟之衣。利益无穷。佛制。亡比丘所遗袈裟。挂于树上高
处。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有情遇之。皆能灭罪生福。宜乎亵渎之罪。天所不容。子虽出家。不能
收敛也。
火神示报 康熙初年。檀香甚贵。苏郡有香铺。以三金请檀香观音像一尊。因私
计曰。若以此像作檀条卖。可得十六金。将毁之。有一佣工人惧罪。于中力阻。
而香铺之婿。以迎妻归。适在岳丈家。止佣者曰。汝为佣人。何预汝事。听之可
也。其夜。香铺之女腹痛。不能归家。留三日。其明日。街上有六岁童子。随父
行路。忽指香铺。问父曰。彼家屋上。何故用红封条封锁。父以为妄。禁之勿言
。是夜香铺回禄。止焚一家。合门尽死。其婿欲从楼上屋窦中钻出。而有物碍定
。竟死焰中。其佣工人。先于晨朝。有别香铺来强邀去二日遂以得免。 〔按〕

 坏佛像。出佛身血。是五无间地狱因。故不行劝阻。即有恶曜加临。片刻善心
。便有吉神拥护。婿与佣人。立心稍异。一则本欲归家。而使其不归。一则不欲
他往。而强之他往。真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矣。
十倍偿业 镇江凌楷。字子正。康熙癸卯。曾恶邻村恶犬啮人。乃诱入夹衖中。
断其出路。冀饿死以绝其害。将一旬。启而视之。犬竟摇尾而出。不复啮人。而
衖中砖上堆土。被犬食之者将半。经两月。犬即自毙。其夕凌梦至府堂。有二贵
人并坐。绿衣者曰。人而不仁。奈何。赤衣者曰。须十倍以偿之。乃令吏引凌至
后户。见园内梅花开盛。树下金鱼缸内。浮起一死鱼。吏指曰。狱字从犬。君知
之乎。十年后当验。觉而异之。不得其解。至癸丑年正月。以他事被诬入狱。见
狱中梅花正开。有死金鱼浮于缸内。宛如梦中所见。绝粮七日。仅存一喘。凡羁
狱内百日。而后得免。正符十倍以偿之之说。 〔按〕被诬入狱。悬
 知于十年之后。不足为难。独是梅花之开。金鱼之死。亦有定数。乃为异耳。
宜乎大阿罗汉。能知前后八万四千大劫。而诸天寿数之修短。世界成坏之久近。
皆可安坐而致也。凌君系朴诚之士。精于邵子皇极数。与余相对数日。亲为余言
如此。
梦示鸡骨 四川杨琳。字怀眉。顺治十三年。选太仓粮厅。寻升浙江临安县令。
居官清正。而性嗜鸡。积有年月。康熙十六年。梦至冥府。见积骨如山。旁有人
指之曰。此汝所食鸡骨也。汝将到此受罪矣。然汝孽缘未尽。尚要啖鸡四十七只
。然后到此。觉而讶之。微有惧心。自限一鸡分以三日。而口不能忍。更之以两
日。继而仍复如故。到四十五只。忽有微疾。越一宿而病遂重。恰如其数而殁。
 〔按〕或疑所
 食之鸡。既有一定数目。则从前所食。亦分所当然。何以复有杀报。不知四十
七只。乃冥中预知其杀之数。非此鸡应被其杀之数。假令得此一梦。毅然不杀。
定数便不能拘。从前所杀。即可超荐。人之修行。亦复如是。苟能当下斩断。生
死安得而限之乎。
酷令自烧 康熙元年。昆山知县李开先。貌陋而酷。人号为李蓝面。每遇征比钱
粮。必用极重之板。往往立毙杖下。溅血盈堂。罢官之后。寓居苏州。三四年内
。一门死尽。止存一女。与奴私通而遁。仅存一身。贫乏不能度日。至自炊锅
。一日以口吹火。向前跌入门。烧烂其头而死。 〔按〕令之酷者。莫酷于此
人。报之速者。亦莫速于此人。
远报则在儿孙
〔发明〕与人言后世。盖信者半。疑者半。与人言后嗣。则无论智愚。要皆深信
而不惑。是人不幸而不知有自己。亦幸而犹知有儿孙也。但儿孙之贤否。或不能
遥必耳。然而兰孙桂子。往往萃于德门。诗云。克昌厥后。书曰。垂裕后昆。往
训昭然。于今为烈。◎发祥在十世五世后者。固称为远报。即或锺英毓秀。现在
膝下眼前。其报未始非远。何也。以其对自己言之也。获报而不在自己。则远莫
过之矣。 下附征事(三条)
尽诚训导 宋邓至。授徒家塾。凡子弟来读书者。必尽诚以教之。必先德行而后
文艺。成材者甚众。而至之后人。亦多贵显。熙宁九年。神宗御集英殿。第进士
。邓长子绾。为翰林学士。侍上前。唱至其弟绩。绾下殿谢。又唱至其二孙。绾
又下殿谢。上顾而笑。王恭公。从旁赞曰。此其父邓至。尽诚教人所致也。 〔
按〕人既称我为师。北面而事
 我。我必。尽诚以教之。方不负彼之望。邓君既能成就人之子弟。则天亦成就
其子弟。兰桂连镖。固其宜也。
贵子复来 宋虔州王汝弼。言行不苟。其东村刘良。西村何士贤。祖父俱积德。
崇宁癸未。两姓各生一子。俱颖异过人。延汝弼为师。而良与士贤。家赀虽饶。
然颇刻薄。远不逮前人。政和辛卯三月。汝弼立于门首。见人马过。如官府状。
向何氏门内。有指画状。随到刘氏之门。亦如之。询之两家。不知也。未几。疫
作。两家之子皆毙。是秋。汝弼见摄至冥。见主者冕旒南面。呼汝弼问曰。汝是
陕西干州王汝弼乎。曰。吾乃江西虔州王汝弼也。查之。禄寿尚远。因叩主者。
以何刘二子之亡故。主者曰。二子。左辅右弼也。天曹录其祖父阴德。将昌厥后
。不意良与士贤。处心行事。悉反其先世所为。以故夺其贵子。行将尽掠其家赀
矣。王苏。已阅二日。乃呼刘何二姓。详告之。二人涕泣悔过。由是广积阴功。
济人利物。乙未年。复各生一子。刘名兆祥。何名应元。仍延汝弼训之。后二子
。同登绍兴癸丑进士。位至通显。 〔按〕祖父积德
 所致之贵子。犹能以刻薄故而杀之。况本无修德之祖父乎。现在既死之贵子。
犹能以修德故而令其复来。况其未遭天谴者乎。乃知求嗣得嗣。洵非虚语。但须
得其求之之道耳。
神示葬地 建宁杨少师荣。其祖父皆以济渡为生。每至久雨溪涨。冲毁民居。溺
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知救人。而货物一无所
取。乡人共嗤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
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葬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
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父。皆如其爵。子孙贵盛。 〔按〕葬地吉凶。原系一
定之理。但非
 人力可以强求耳。世之不务修德。但觅地师。希图吉壤者。固非。一概不信风
水。不顾年月方向。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云他年不为道路。不为城郭。便可安葬。误置亲尸于凶杀
绝地者。亦谬。观少师发祥之所。系神人指示。知风水之说。不可不信矣。观其
祖父。必如此积德。而后始遇此善地。又知风水之说。不可徒恃矣。
百福骈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
〔发明〕此一结。举其成效而言。是总收全篇之局。与前上格苍穹句。
遥应。百福千祥。虽统言其获报之厚。然其中未尝不缕析条分。如行时时之方便
。则有方便之福祥。作种种之阴功。则有阴功之福祥。善大。则福祥亦大。善小
。则福祥亦小。信如潮汐。捷于桴鼓。◎阴骘二字。篇中凡两见。上文广行阴骘
。上格苍穹。是帝君以身立教。自言其功效如此。此言百福千祥。必由阴骘。是
帝君鼓励士子。欲吾辈仰法帝君。亦将上格苍穹如此。 下附征事(四条)
地上天福 天竺国。频婆娑罗王。有一大臣。名树提伽。财富无量。受用自然。
一日国王坐朝。忽大风起。飘一白?手巾。至于殿前。非世间物。王即示臣
。皆言国家将兴。天赐瑞耳。树提默然。王问其故。答曰。臣不敢欺大王。是臣
家拭体巾。挂在池边。风偶吹来耳。却后数日。有一九色金华。大如车轮。堕王
殿前。王复召问。树提答言。臣不敢欺王。是臣后园萎落之华。风偶吹来耳。王
乃大惊。谓树提曰。吾欲到尔家观游。将随二十万人来。汝家能容否。对曰。悉
随王意。王曰。当何日来。汝可备办。答曰。随王何日。不必预备。臣家有自然
床席。不须人铺。自然饮食。不须人作。自然擎来。不须呼唤。自然擎去。不须
反顾。王即将二十万众。从其家南门入。有三十童子。端正可爱。王曰。是卿儿
孙否。答曰。是臣守阖之奴。王复前行。至内合门。有三十童女。绝世无双。王
曰。是卿妇女耶。答曰。是臣守合之婢。又复前行。至其堂前。白银为壁。水精
为地。王谓是水。畏不敢前。树提曰。此地坚固无比。无物可坏。即导王登。请
王坐金床上。面凭玉几。树提伽妇。从百二十重七宝帐中。徐步而出。为王作礼
。方举头顷。眼中自然流泪。王问何故不悦。答曰。闻王身上烟气。是以泪出。
王言。庶民燃脂。诸侯燃蜜。天子燃漆。漆亦无烟。何得泪出。树提答曰。臣家
有明月神珠。挂于殿堂。昼夜无异。不须火光。堂前有十二重高楼。广博宏壮。
视东见西。逡巡游览。不觉经月。大臣交章请回。王不复顾。复游园池。又经一
月。树提于王回宫。尽以绫罗缯彩。施二十万众。王告群臣。树提本是吾臣。何
乃宅舍妇女。殊胜于我。我欲以四十万人。伐而取之。可乎。诸臣皆言可伐。王
即举兵。围其舍数百重。忽门中走出一力士。举金杖一拟。四十万众人马俱倒。
不复能行。树提乘云母之车。出问诸人。汝等皆欲起否。皆言愿起。于是树提举
手一麾。人马皆起。王知不可以势取。乃撤兵回。
 〔按〕其后王与树提。往见世尊。问树提宿世因缘。佛言。无量世时。有一商
主。在山道中行。见一病僧。发敬爱心。布施屋宇饮食。及种种资身之具。悉令
无乏。因发愿云。愿我来生。受天上自然之供。又愿早成佛道。济度三恶道众生
。以其布施故。今世虽在地上。犹享天福。尔时商主。树提伽是也。尔时病僧。
吾身是也。
举家福泽 佛在世时。跋提城内。有大居士曰琝荼。大饶财宝。随意所欲。周给
人物。仓中有孔。大如车轮。谷米自出。妇以八升米作饭。饲四部兵。及四方来
者。食犹不尽。其儿以千两金。与四部兵。及四方乞者。随意不尽。其妇以一裹
香涂四部兵。并四方来乞者。香故不尽。奴以一䱷田。出米滋多。婢以八升谷。
喂四部兵之马。犹食不尽。举家各争自己福力。琝荼问佛。佛言。若论福力。汝
等共有。昔王舍城。有一织师。其妇。及儿媳奴婢。正欲食时。有辟支佛来乞食
。举家各欲舍己所食奉之。辟支佛言。各减少许。于汝不少。于我得足。即便从
之。辟支佛食已。踊身虚空。现诸神变。织师举家大喜。命终之后。皆生天上。
余福未尽。故得如此。 〔按〕谚云。一人有福。拖到一屋。虽然如此。要
 知同在屋内。被其拖得到者。在彼亦自有福分。但福之大小。存乎其人耳。所
以贵人子女。必无乞儿相貌。贱隶家僮。必无卿相八字。何则。同业相感。则同
业相聚也。
累世科第 太仓王文肃公。锡爵。号荆石。为人谦恭温厚。广积阴功。为神庙首
辅。虽贵显。终身不二色。梵宇无大小。皆书额护持。晚年命工以金银汁。画大
士像。手书心经于上。施人供养。子缑山先生。讳衡。亦榜眼。孙客先生。讳
时敏。增修世德。笃信三宝。每至黎明。即盥漱礼诵。尝谓人曰。吾十七岁。持
金刚经。至今年垂八十。未尝缺一日。俭岁。首创粜官米。兼煮粥济民。同里孝
廉陆允升。梦至一大寺。见六人挑荳至。黄荳中杂以蚕荳。或问之。旁一老僧曰
。此皆翁前生所积善业也。大善记一蚕荳。小善记一黄荳。共有六担。孝廉曾
以此告人。是以知之。生子九人。孙二十余人。皆掇巍科。跻显要。第八子讳
掞者。复登相位。先生赠如其爵。荣盛未艾。 〔按〕太仓累叶声望。
 或见于国史。或载于家乘。美不胜书。兹特于愿云师现果随录中。节出一二。
以志篇末。聊为劝善之一助。
福被江南 昆山徐在川。讳汝龙。为刑部公讳申之子。长于文学。虞山严文靖公
讷。延为西宾。先是倭寇猖獗。凡江浙濒海地。皆被兵燹。民不聊生。至嘉靖三
十四年乙卯。苏松四郡皆荒。流民载道。抚藩大臣。以时值用兵。莫敢上达。而
严公适以宫詹在家。在川公劝其为民请命。犹豫未决。公即代为草疏。滔滔数千
言。情词恺挚。袖之以哀恳于严。严欲决于神卜之瞽者。公乃焚香告天。以求必
济。而又密赠卜者以金。占得升卦。天然协吉。以为此疏一达。不惟万民受福。
抑且禄位高远。严公大喜。毅然达之。果蒙俞允。尽蠲江南全省之赋。凡漕粮之
已入䲣者。皆令民如数领归。欢声溢于道路。未几。严即被召。后登相位。而在
川公。及身为交河令。多政绩。长子应聘。为太仆公。太仆公之曾孙。干学。秉
义。元文。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同胞三鼎甲。司寇干学公生五子。曰树谷。曰炯。曰树敏。曰树屏
。曰骏。俱名进士。时称五子登科。最幼者词林。诸孙出仕者甚多。极科名之盛
。 〔按〕康熙己巳庚午间。立斋
 先生已将大拜。适在寓草疏。覆苏松浮粮事。有姓陈者。力言国用不可骤减。
且云有田在苏。亦当避嫌。因代草一疏。劝立斋覆之。大意以为此事无容更议。
而后豁免之说遂寝。是年陈姓者。竟卒于京邸。相国亦旋以罢归。较之交河公之
代草。不相去霄壤哉。人以此事归咎相国。冤矣。陈姓者住嘉定。隐其名。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
明袁了凡四训(附) 立命篇
余童年丧父。母命弃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
心也。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
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矣。何不读书。余告以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
子皇极正传。数该传汝。予即引之归。告母试其数。纤悉皆验。余遂起读书之念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明年赴考。
三处名数皆合。复为余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补廪。某年当贡。贡
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二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
终于正寝。惜无子。余备录而谨记之。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
出孔公所悬定者。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
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始准贡。连前食米
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贡入
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后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禅师。于栖
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
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
。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
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
动一毫。岂不是凡夫。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自我作。福自己求。诗书
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
求长寿得长寿。夫诳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余进曰。孟子言。
求则得之。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云谷曰。
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
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
也。若不反躬内省。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
益。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
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
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和
气能育万物。余善怒。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
救人。又多言耗气。喜饮烁精。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皆宜无子。其余
过恶尚多。不能悉数。云谷曰。岂唯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
。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
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
。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
者。德至薄也。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登科第。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
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
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夫骨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如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也。犹可得而违。汝今力行善事。
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
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
善之家。必有余殃。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
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云谷出功过
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
验。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
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一笔挥
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孟子论立命之
学。而曰夭寿不贰。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
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
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
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矣。到此地位。则造先天
之境。即此便是实学。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
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余初号学海。是日
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欲不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
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
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
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
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
。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
完。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
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贫人。或放生命
。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
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
。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
赵阅道焚香告帝。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
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
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
。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疑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
。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此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
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令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孔公算余五
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岁矣。书云。天难谌。命靡常
。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乃圣
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
作落寞想。实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
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远思扬祖宗
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
己之邪。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
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
字。耽阁一生。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读而勉
行之。毋自旷也。
改过篇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
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
。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
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但改
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
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
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
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
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不惟是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
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
。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
。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纔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
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
。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沈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
不能援引。乌得不畏。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
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
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
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
夫不同。效验亦异。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
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
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入鼎镬。种种痛苦。彻入
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
损己之福哉。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
。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
伤心。不能下咽者矣。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
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
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
然受赐。何怒之有。又闻谤而不怒。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
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余种种
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
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
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时时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
。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
。叶叶而摘哉。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纔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
。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
下而昧上。则拙矣。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
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
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
。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罪灭之象也。然
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
。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
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吾
辈身为凡流。过恶猬积。而回思往事。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然人
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
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
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积善篇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其祖宗积德之长。逆
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
往事征之。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
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
嗤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
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
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鄞人杨自惩。初为
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
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
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家甚
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
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
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后生二子。长曰守陈
。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
。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朝
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求贼
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
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莆田林氏。
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
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
。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至一升麻子之数。其子依所点葬之
。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冯琢庵太史之
父。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绵
裘衣之。且扶归救苏。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
及生琢庵。遂名琦。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
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
代矣。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
不类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
相保如初。公又闻鬼语曰。吾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傍一鬼曰。尔何不祸之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应公益自努励。善日
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
。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常熟徐凤竹栻。其父素
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
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是岁。凤竹果举
于乡。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
。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凤竹官终两浙
巡抚。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
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
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
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尚书
为奏。允其议。时公亦差减刑之列。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
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
皆显官。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
。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一日东游泖湖。偶至
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
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
仆请已之。凭曰。但得菩萨无恙。吾虽裸裎何伤。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
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
。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嘉善支立之父。为刑房
吏。有囚无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
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其妻泣而听命。及至。
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
。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
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
博。禄生大纶。登第。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
。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
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善。岂知造业。枉费苦心
。无益也。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
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中峰云
。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
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中峰令试言其状。一人谓詈人殴
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
善。中峰云。未必然也。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中峰告之曰。
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
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
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何谓端曲
。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
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
。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凡欲
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
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
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
。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
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
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
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
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
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子路拯
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
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
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
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
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
。皆当决择。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
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
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
者也。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攫粟于市。告之
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
。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
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
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
一说也。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
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
施钱二文。汝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汝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
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
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锺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吕问
曰。终变否。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
也。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譬如以财
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
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德。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缢。福不
满也。此又一说也。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
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錄僅如?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
如?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
待犯也。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
稿也。仲达曰。某虽言之。朝廷不从。于事何益。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
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
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少。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
论为仁。亦曰先难。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
。与邯郸张翁。舍十年苦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
。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
天之降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谓自暴。贫贱作福皆
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
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
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劝人爱惜物命。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河滨。见渔者。争取深潭厚泽。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
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
。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明哲如舜。何难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
。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
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
。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
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身起念
。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
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
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
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当爱者。爱敬众
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能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
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
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
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后已。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
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
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何谓劝人为善。生为
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
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韩愈云。
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
效。不可废也。失言失人。当反吾智。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
偶一遇之。当如痌瘝之在身。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
。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
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
桥路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
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未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
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
。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
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
。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
尤当勉励。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
皆当加意奉侍。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
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见而作
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
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
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
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
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渐渐增进。慈心愈长
。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
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
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善行无穷
。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谦德篇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
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辛未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
少。极其谦虚。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费曰。何以见之。予曰。惟谦受
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
。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
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及开榜。丁果中式。丁丑在京。与冯开之同处。见其虚
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李霁岩。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
未尝有一言相报。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
年决第矣。已而果然。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其父为
嘉善三尹。随之任。慕钱明吾。而执文见之。明吾悉抹其文。赵不惟不怒。且心
服而速改焉。明年。遂登第。壬辰岁。予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
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
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江阴张畏岩
。积学工文。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
瞇目。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张益怒曰
。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
矣。文安得工。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
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张曰。既是命。如何转变。道者曰。造命者天。
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张曰我贫士何能为。道者曰。
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
不自反。而骂试官乎。张由此折节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梦至一高房
。得试录一册。中多缺行。问傍人曰。此今科试录。何多缺名。曰。科第阴间三
年一考较。须积德无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旧该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
之者也。后指一行云。汝三年来。持身颇慎。或当补此。幸自爱。是科果中一百
五名。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
。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
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
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古语云。
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
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
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孟子曰。王之好乐
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俞净意公遇⺮神记
明嘉靖时。江西俞公。讳都。字良臣。多才博学。十八岁为诸生。每试必高等。
年及壮。家贫授徒。与同庠生十余人。结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行
之有年。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后应试七科。皆不中。生五子。四子病夭。其第三子。甚聪秀。左足
底有双痣。夫妇宝之。八岁戏于里中。遂失去。不知所之。生四女。仅存其一。
妻以哭儿女故。两目皆盲。公潦倒终年。贫窘益甚。自反无大过。惨膺天罚。年
四十外。每岁腊月终。自写黄疏。祷于⺮神。求其上达。如是数年。亦无报应。
至四十七岁时。除夕与瞽妻一女夜坐。举室萧然。凄凉相吊。忽闻叩门声。公秉
烛视之。见一角巾皂服之士。须发半苍。长揖就座。口称姓张。自远路而归。闻
君家愁叹。特来相慰。公心异其人。执礼甚恭。因言生平读书积行。至今功名不
遂。妻子不全。衣食不继。且以历焚⺮疏。为张诵之。张曰。予知君家事久矣。
君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渎陈上帝。恐受罚不止此也。公大惊曰。闻
冥冥之中。纤善必录。予誓行善事。恪奉规条久矣。岂尽属虚名乎。张曰。即如
君规条中惜字一款。君之生徒与知交辈。多用书文旧册。糊窗裹物。甚至以之拭
桌。且借口曰勿污。而旋焚之。君日日亲见。略不戒谕一语。但遇途间字纸。拾
归付火。有何益哉。社中每月放生。君随班奔逐。因人成事。傥诸人不举。君亦
浮沈而已。其实慈悲之念。并未动于中也。且君家虾蟹之类。亦登于庖。彼独非
生命耶。若口过一节。君语言敏妙。谈者常倾倒于君。君彼时出口。心亦自知伤
厚。但于朋谈惯熟中。随风讪笑。不能禁止。舌锋所及。怒触鬼神。阴恶之注。
不知凡几。乃犹以简厚自居。吾谁欺。欺天乎。邪淫虽无实。君见人家美子女
。必熟视之。心即摇摇不能遣。但无邪缘相凑耳。君自反身当其境。能如鲁男子
乎。遂谓终身无邪色。可对天地鬼神。真妄也。此君之规条誓行者。尚然如此。
何况其余。君连岁所焚之疏。悉陈于天。上帝命日游使者。察君善恶。数年无一
实善可记。但于私居独处中。见君之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
。忆往期来念。恩?报复念。憧憧于胸。不可纪极。此诸种种意恶。固结于中。
神注已多。天罚日甚。君逃祸不暇。何由祈福哉。公惊愕惶悚。伏地流涕曰。君
既通幽事。定系尊神。愿求救度。张曰。君读书明礼。亦知慕善为乐。当其闻一
善言时。不胜激劝。见一善事时。不胜鼓舞。但旋过旋忘。信根原自不深。恒性
是以不固。故平生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沈。何尝有一事着实。且满腔意恶。起
伏缠绵。犹欲责天美报。如种地荆棘。痴痴然望收嘉禾。岂不谬哉。君从今后
。凡有贪淫客气。妄想诸杂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干干净净。一个念头
。只理会善一边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图报。不务名。不论大小难易。实
实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恳恳。使此善意圆满。第一要忍
耐心。第二要永远心。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久久行之。自有不测效验。君
家事我。甚见虔洁。特以此意报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言毕。即进公内室。
公即起随之。至⺮下。忽不见。方悟为司命之神。因焚香叩谢。即于次日元旦。
拜祷天地。誓改前非。实行善事。自别其号曰。净意道人。志誓除诸妄也。初行
之日。杂念纷乘。非疑则惰。忽忽时日。依旧浮沈。因于家堂所供观音大士前。
叩头流血。敬发誓愿。愿善念真纯。善力精进。倘有丝毫自宽。永堕地狱。每日
清晨。虔诵大慈大悲尊号一百声。以祈阴相。从此一言一动。一念一时。皆如鬼
神在傍。不敢欺肆。凡一切有济于人。有利于物者。不论事之巨细。身之忙闲。
人之知不知。力之继不继。皆欢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后止。随缘方便。广植阴功
。且以敦伦。勤学。守谦。忍辱。与夫因果报应之言。逢人化导。惟日不足。每
月晦日。即计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神处为疏以告之。持之既熟。动则万善相随
。静则一念不起。如是三年。年五十岁。乃万历二年。甲戌会试。张江陵为首辅
。辍闱后。访于同乡。为子择师。人交口荐公。遂聘赴京师。公挈眷以行。张敬
公德品。为援例入国学。万历四年丙子。附京乡试。遂登科。次年中进士。一日
谒内监杨公。杨令五子出拜。皆其觅诸四方。为己嗣以娱老者。内一子。年十六
。公若熟其貌。问其籍。曰江右人。小时误入粮船。犹依稀记姓氏闾里。公甚讶
之。命脱左足。双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儿也。杨亦惊愕。即送其子。随公还
寓。公奔告夫人。夫人抚子大恸。血泪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其目。其母
双目复明。公悲喜交集。遂不愿为官。辞江陵回籍。张高其义。厚赠而还。公居
乡。为善益力。其子娶妻。连生七子皆育。悉嗣书香焉。公手书遇⺮神。并实行
改过事。以训子孙。身享康寿。八十八岁。人皆以为实行善事。回天之报云。同
里后学罗祯记。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终

§万善先资

万善先资集序
圣教虽云大同。佛法实为最胜。不必深求奥义。即所制不杀一戒。可以断为圣中
之圣。无可比伦矣。夫人无智愚。莫不以杀为极苦。生为大德。罪福之甚巨者。
莫过于戕生止杀。而物类之好恶趋避。与人情初无少异。乃大烹用享。宴宾充庖
之类。犹杂见于书传中。致使人忽于习见。狃为固然。自非大雄氏。首垂禁戒。
痛切提持。谁复知蠢动含灵。万物一体之义。今儒门亦云爱物。吾未知脔割刳剔
之可以称爱也。云断树杀兽。不以其时。非孝。不知太和常在。宇宙间固无可杀
之时也。旱干水溢。亦知禁绝屠宰。仰格天心。而平时之鼓刀肆毒。干和酿灾者
。置之不问。吾不知其解也。经云。转轮圣王。出现世间。普行教命。令除杀业
。而国土人民。寿命福乐。乃至不闻刀兵饥馑之名。生当劫浊。世运江河。先圣
极重难返之势。万不得已。为害去太甚之言。而经传遗文。犹未免为饕夫借口
。言之可胜悯叹。友人安士周子。慨然著书。警发良心。挽回杀运。搜抉分疏。
披诚沥血。兼示域外之旷观。大破拘儒之陋说。期于大梦顿觉。沈必瘳而后已
。实贪残世界中大光明幢也。同志相劝。梓而传之。念杀为戒首。仁为善元。诸
圣昭垂。决定明诲。因目之为万善先资。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编所在。无量贤圣。慈心三昧。为之
护持。诸天鬼神。恭敬围绕。应以华香。而散其处。同邑五云学人。冰庵张立廉
述。
万善先资集 卷一目次
 【因果劝】(上)
 劝阅是集者(此篇是戒杀之纲领)劝宰官(以下言居官不宜杀生)
 劝在公门者劝养亲者(以下言居家不宜杀生)
 劝爱子者劝妇女
 劝勿畜猫劝诞日称觞者(以下言吉庆不宜杀生)
 劝节日杀生者劝弄璋家
 劝祀先者(以下言享祀不宜杀生)劝祷祀神祇者
 劝星卜之士劝宴客者(以下言宾燕不宜杀生)
 劝膳师者劝塾师
万善先资集 卷二目次
 【因果劝】(下)
 劝求功名者(以下言求福不宜杀生)劝求子者
 劝避难人劝食牛犬者(以下言自奉不宜杀生)
 劝勿烹蟹劝勿食蛙
 劝求寿者(以下言疾病不宜杀生)劝医士
 劝勿击蛇(以下言细行不宜杀生)劝绝养金鱼蟋蟀
 劝惜蝼蚁劝猎人(以下言营业不宜杀生)
 劝打鸟人劝屠人
 劝庖人劝开熟食酒肆者
 劝持斋(此篇是戒杀之究竟)
万善先资集 卷三目次
 【辨惑篇】
 释生物养人之疑(六辨)释俗见断杀之疑(八辨)
 释业重难救之疑(六辨)释宾燕违俗之疑(四辨)
 释荤血祷神之疑(六辨)释飨亲祭祖之疑(六辨)
 释古圣教杀之疑(五辨)释仁民爱物之疑(五辨)
 释因果差别之疑(七辨)释恶道有无之疑(四辨)
 释持斋断肉之疑(八辨)释佛理难信之疑(五辨)
万善先资集 卷四目次
 【谨微录】
 禁约部(二十条)家政部(二十四条)
 庆贺部(十五条)婚嫁部(八条)
 丧祭部(七条)营造部(十八条)
 器用部(二十一条)树艺部(十七条)
 卫生部(十六条)方便部(十八条)
 言语部(十七条)劝戒部(十条)
 神咒部(五条)强恕部(五条)
 忏悔部(七条)发心部(十条)
万善先资集卷一
玉峰周思仁安士氏述
 因果劝(上)
  劝阅是集者(此篇是戒杀之纲领)
仁列五常首。慈居万德先。皇哉三教论。异口若同宣。人人爱寿命。物物贪生全
。鸡见庖人执。惊飞集案前。豕闻屠价售。两泪涌如泉。方寸原了了。祇为口难
言。蓦受刀砧苦。肠断命犹牵。白刃千翻割。红炉百沸煎。炮烙加彼体。甘肥佐
我筵。此事若无罪。勿畏苍苍天。古来生杀报。往复如轳旋。吾昔弱冠时。目击
生哀怜。搜罗今昔事。将盈数万言。誓拔三途苦。此志久愈坚。落笔伤心处。一
字一呜咽。绣板贫无力。劝募亦辛艰。崎岖三四载。今日方流传。奉劝贤达者。
留神阅是编。
  示劝全禄(出梦觉篇)
交河孟兆祥。登万历壬子贤书。患脾疾。梦至阴府。王语曰。汝禄远大。但杀生
过多。将折尔算。今宜戒杀放生。刻梦中语劝世。可赎此罪。孟许诺。苏后忘之
。一夕。复梦如前。大惊。时正会试下第。急归成其事。是夕。寓屋栋折。榻
虀粉。因刻梦觉篇行世。后登进士。官至理卿。
 人皆为因循二字。蹉过一生。孟君若有一念因循。便与筦簟笫。同为虀粉矣
。安能更享后福耶。其所刻梦觉篇。诚哉梦觉篇也。
  冥主遵行(见感应篇广疏)
钱塘郑圭。病。梦已故孝廉陆庸成。来访。仪从盛于平时。问授何职。曰冥曹观
政。因出二书以赠。一孝义图。一放生录。郑曰。此放生录。莲池大师所刻也。
公在冥府。何以得之。陆云。冥主遇世间嘉言善行。随敕记录。且颁布遵行。惟
恐人之不信也。君能奉行。病将痊矣。寤而随觅二书玩之。即坚持杀戒。病果痊
安。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戒杀。仁也。戒杀书。与人共广其仁者也。独善者。
其仁小。兼善者。其仁大。莲大师。儒家麟凤。敝屣科名。后舍俗出家。为法门
砥柱。所以祈雨而甘霖速沛。居山而猛虎潜踪。则知戒杀一书。天且不违。于
人乎。于鬼神乎。
  阻善显戮(见证慈编)
程嗣昌在密州。见胶西镇人。好食生命。因夜拜星斗曰。昌欲为一切众生。并同
七世父母因缘。将戒杀图说一本印施。今日真武真君下降。愿凭圣力流通。部民
彭景妻华氏。扯破。投于秽处。明日买鱼欲脍。鱼忽跳。触破华眼。流血化虫。
绕身咀嚼。方喧传。监镇郭向。见一神。自言吾是真武。察知此地大善人程嗣昌
。印施戒杀图说。华氏弃投秽处。罪重当死。其不悔者。亦当获罪。俟再降施行

 末世之人。恶业转多。善根寖少。见人行一善事。发一善言。未有不阻挠之者
。且如见人戒杀。必曰此迂阔之为也。此薄福之态也。见人放生。必曰放之未必
终活也。纵去之后。不旋踵而被人取也。甚至露齿谈笑。谤无因果。或于多众之
前。讥其惑。或引他端之失。指其愚。直使善人面赤内惭。退厥初心而后止。噫
。此等恶人。天仙见而怒之。等于鸠盘恶鬼。一瞑目后。不可问其为何物矣。敢
劝同心善士。凡遇阻善之人。纵或肆行诽谤。但当顺受之而已。不可存忿恨之心
。劝化之而已。不可发自矜之语。怜悯之而已。不可萌弃彼之想。观于华氏。能
不凛然知所惧乎。
  劝宰官(以下言居官不宜杀生)
普天之下。富贵贫贱。万有不齐。有人焉。高车驷马。威德巍巍。即有人焉。负
贩肩挑。伶仃孤苦。有人焉。安富尊荣。金珠满藏。即有人焉。糟糠不继。哀乞
穷途。其间荣辱相去。不啻天渊。若不信佛家报应之说。宿世酬偿之理。则天之
赋于人者。亦甚不平矣。所以经言。为人豪贵。国王长者。从礼事三宝中来。为
人大富。从布施中来。为人长寿。从持戒中来。为人端正。从忍辱中来。宿生作
如是因。今生受如是果。喻如典乐之士。叩钟得钟声。叩磬得磬声。亦如治圃之
人。种桃必得桃。种橘必得橘。此富贵贫贱所以悬殊也。叩以小者小鸣。叩以大
者大鸣。乃至种一树。得一树果。种十树。得十树果。此富贵贫贱所以又有差等
也。今之年少登科。享高官厚禄者。皆宿生好善不倦。广修福德之人。不然。彼
苍何独厚于宰官乎。然居高乘势。顺风疾呼。为善有力。为不善亦有力。譬之服
参苓者。却病在于此。致病亦在于此。此孟子所以言。惟仁者宜在高位也。又
爵秩既尊。则日用烹炰。宾朋宴会。所杀尤广。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身至一方。一方水陆众生。蓦尔
而被凌迟之惨。居官一日。一日无辜物类。相继而遭刳剔之刑。是以往昔高贤。
恻然戒惧。随在设放生之河。不时悬禁屠之榜。发一令曰。宰牛者有罚。而觳觫
群牛。悉庆余生于屠肆。发一令曰。屠犬者有罚。而司阍义犬。皆脱惨报于刀砧
。至围山而猎。竭泽而渔。尤为申严号令。禁止杀机。诚恐事权既去。有善愿而
无善力耳。普劝当道仁人。速种善缘。乘机作福。仰体上帝好生之意。朝廷恺悌
之心。一操政柄。便当广积阴功。苟可生全。无或因循错过。爵尊者。谕各属以
禁其屠。位卑者。请诸宪以止其杀。若能奉仁风于万世。固当名挂仙曹。即使广
惠泽于一时。亦可福资后代。否则。何异身入宝山。空手而回者乎。
  勒石垂慈(出旧唐史)
唐颜真卿。字清臣。精于书法。信奉三宝。尝受戒于湖州慧明禅师。干元三年。
肃宗置天下放生池。凡郡县要津。沿江带郭。共八十一所。各乞御制碑文。勒石
以垂不朽。公爵至尚书右丞。封鲁郡公。为一代名臣。 
 设放生池。须奉宪立石。一切渔舟网簖。概不得近。方可久远。鲁公所请碑文
。虽称御制。实出自公手。自唐迄今。千有余载。其间所救无量物命。种无量阴
功者。皆公创始之力也。
  鱼泣志感(见广仁录)
宋诸暨县令潘华。修普贤忏法。禁捕鱼。后奉诏诣阙。梦江河中数万鱼。皆号泣
。曰。长者去。吾属不免烹矣。哭声沸天。华异之。作梦鱼记。嘱后来邑宰。
 圣人之心。岂不欲尽物命而生全之。但羊豕之类。势所难禁。至兽类中。若牛
若犬。水族中。若虾若鳝。若?若蛳等类。无不可禁者。宜于数日前。先申号令
。其有违者。所卖之物。人人得而夺之。且凭夺者。送官究治。通邑之人。亦不
许买违禁之物。如有买者。亦凭路人夺去。务在信赏必罚。慎终如始。则虽日挞
而求其捕生。不可得矣。所谓拔本塞源之禁也。
  两度回生(出感应篇广疏)
吴郡司理某暴卒。一宿而醒。急呼家人。请太守及僚属至。叩首曰。吾至阴司。
乞命甚哀。初犹不许。既而曰。汝能劝千人不食牛乎。限以三日。今幸再生。非
诸君为我劝百姓。不可得也。众佯许。越三日。复死。郡守大惊。召僚属共持
此戒。复立簿于通衢。令百姓皆书名。得数千。焚之。少顷。司理复生。曰。被
使摄去。主者方怒责。忽黄衣人持簿至。云是戒食牛肉姓名。主者启视。大喜曰
。不但再生。且延寿六纪。太守与众。俱受福无量。司理后至百岁。
 迩来官长。亦有能禁宰牛者。第不得其方。所以禁榜虽悬城市。牛羹列通衢
也。屠牛为业。本欲得利。利无所得。自当息刃。宜着衙役。更番纠察。有缉得
牛肉者。即罚卖主出银以赏之。务使缉获屠家之利。倍于私受屠家之利。则衙役
皆乐为官长用。无所容其欺罔。不然。受屠人之重贿。互为掩饰。官长何从知
之。何从见之乎。
  禁牛益算(出戒牛汇编)
嘉靖间。福建布政胡铎。宴召众宾。座间尚书公林俊。忽昏倦熟寐。呼之不醒。
良久方苏。曰异哉。予适被召至冥。主者乃吾宗尚书林聪也。云今阎罗王即宋范
文正公。吾为其属。以尔昔为县令。未禁宰牛。合减寿一纪。故特摄汝。予辩曰
。吾任某县时。曾有禁宰牛榜。案卷犹存。聪愕然曰。得毋失检乎。急命再查。
有顷。县土神以予禁榜呈复。聪喜。仍代申奏。还寿一纪。敕原使送归。座客皆
惊。共誓不复食牛。俊后寿果一纪。
 贫人所望者富。富人所望者贵。贵人所望者惟寿耳。冥冥之中。为屠牛一事。
宰官之增龄者。不知凡几。减算者。不知凡几。惜幽明隔绝。无由觉悟耳。
  劝在公门者
衙门之士。见人婴木索。受笞棰。略不悲悯。其视戒杀。尤为迂阔。所以一至乡
村。肆行无忌。见鸡索鸡。见凫索凫。甚至迫其卖女鬻男。以供口腹。所欲既遂
。则又夸于侪伍。而凶暴之风日盛。抑知天道好还。或陨身杖下。或丧命囹圄。
或不再传而子孙乞丐。良由设心惨刻。以致自速其辜。普劝公门善士。行时时之
方便。见颠连莫告者。以善言安慰之。无辜被冤者。于公庭昭雪之。至于口腹。
无有穷尽。与其上干天怒。何如惜福延年。克昌厥后乎。古云。推人扶人。同一
运手。吞菜吞肉。同一举口。明理者何弗思之。
  党恶冥谴(见观感录)
龙游邵秋芳。崇祯甲申。县禁屠宰。乡间虑衙役为扰。贿秋芳御之。屠户遂得肆
志。乙酉四月二日。秋芳死。七日苏。自言至冥。见冥君审宰牛事。有牛来囓。
又屠人王十一。亦欲嫁祸焉。牛刀血盆。忽现目前。秋芳力辩。冥君曰。虽非汝
杀。然当日无汝。此辈畏罪。未必杀矣。查寿数未尽。因令回阳。死后处分。
 屠戮之事。开之易。禁之难。一劝人开。披毛戴角矣。出入衙门者。尚其慎之
哉。
  劝养亲者(以下言居家不宜杀生)
人子养亲。其道各别。全乎下养者为小孝。全乎次养者为中孝。全乎上养者为大
孝。惟全乎最上养者。为大孝之大孝。何则。下养者。惟知口腹之奉。酒食甘旨
。不致有无余之叹。是亦世所难能。谓之小孝。次养者。体亲之志。父母所爱亦
爱。所敬亦敬。使亲心安乐。是名中孝。上养者。谕亲于道。善则赞成。过则几
谏。使父母圣德在躬。是名大孝。至于最上养者。更有进焉。常念父母之恩。同
于覆载。父母之寿。易于推迁。当用何法。可报亲恩。何法可延亲寿。何法可使
父母出离生死。何法可使父母罪障消除。何法可使父母得入圣流。究竟成佛。譬
如刀兵劫至。负亲而逃。遁入山中。得毋亦有寇至乎。遁入水中。得毋亦有寇至
乎。遁入旷野。得毋亦有寇至乎。辗转熟思。必置父母于万全之地。是名最上养
。亦名无上养。亦名超出一切世间养。岂非大孝之大孝乎。若杀物养亲。使物类
抱冤来世。父母偿债多生。不啻以漏脯救亲饥。鸩酒止亲渴矣。何逆重之。而可
托言孝耶。或曰。士人功成名遂。光祖扬宗。可谓孝乎。答曰。功成名遂。固足
取也。若以此济其善。固为荣亲。倘以此济其恶。不反为辱亲耶。桧嵩之父。亦
宰相亲也。假令起于今日。人必恶之疾之矣。故知孝子荣亲。
 楼主| 发表于 2024-9-8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莫如积德。功名其
次焉者耳。 
  业钱偿报(见好生录)
嘉兴一老媪。子以捕为业。常用草索缚卖。卖后。随易薪米给母。一日媪病。
即将草索纳腹中。纳尽。仍逐节抽出。出已复纳。纳已复抽。肠肺间血秽。一一
自口牵出。自云。我受子业钱奉养。故得此报。稍不如是。反觉难过。观者如蚁
。如是数日而死。
 昔世尊在王舍城中。见一大鱼。身有多头。头头各异。堕于网中。世尊见已。
入慈心三昧。乃唤此鱼。鱼实时应。世尊问言。汝母何在。答言。母在厕中作虫
。佛语诸比丘。此大鱼者。迦叶佛时。作三藏比丘。以恶口故。受多头报。其母
尔时受其利养。以是因缘。作厕中虫。观此。则知业钱养亲。尚非孝子所为。
殉世俗之见。杀物以享乎。
  饾饤余业(出观感录)
常熟顾顺之。寓无锡。素茹斋。康熙庚戌二月朔。瞑七昼夜苏。曰。见道人约往
听经。至其处。前法堂讲金刚经。后法堂讲报恩经。讲毕云。茹斋者坚心念佛。
食肉者务戒杀生。一可超度父母。二可消己罪业。少顷。忽见母在血池中哭。螺
蛳蚯蚓绕身。道人云。汝今生之母已度。此过去母也。因其好食肥鸭。故群类绕
身耳。须念往生度之。遂觉。 
 世俗称孝。止于一世。佛门尽孝。广利多生。所以为大。
  劝爱子者
儿童所造杀业。由于父兄不禁。则习以为常。始仅以昆虫蝼蚁为不足惜。继即以
屠牛杀犬为不必戒。恻隐既失。陨节败名。覆宗绝祀。靡不由之。故知总角之时
。习善则善。习恶则恶。不可一日失教也。普劝为父兄者。毋以物命微而不救护
。毋以儿童幼而弗防闲。使子弟见闻无非善行。虽至不仁之质。犹将化之。本
善者乎。不然。幼时失教。后虽悔之。弗可及已。
  汤公述冥(出观感录)
溧水汤聘。顺治甲午乡试。出闱疾作。至十月六日夜半。举体殭冷。一生行事。
俱现目前。忆童子时。戏藏一鸡于沟中。为黄鼠所伤。又杀蝙蝠一窠。又一仆善
睡。燃油纸伤其手。须臾见蝙蝠等。皆来索命。心甚怖之。其余善事。亦丝毫必
记。忽思心经。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语。觉心渐安隐。见观音大士。杨枝一洒。遂
苏。至辛丑。成进士。 
 公之藏鸡杀蝠。特儿童时事耳。然方至冥间。皆来索命。则杀业之不恕于幼也
明矣。儿童所害。岂止一鸡一蝠乎。爱子弟者。急宜思患。而预防之。
  探巢枯足(见好生录)
冀州一小儿。恒探巢取卵以食。一日有人唤云。彼处有卵。可同吾取。即牵之至
桑田。忽见道左一城。城中悉绣户花街。笙歌喧闹。儿怪曰。何时有此城。使者
喝勿言。遂引入城中。城门忽闭。满城热铁碎火。烙足不可忍。小儿号呼。奔至
南门。南门闭。至东门。东门闭。西北亦复如是。时有采桑者。见其在田中号泣
奔走。以为狂疾。归语其父。父至呼之。儿始应声倒地。城火俱不见矣。父视其
足。膝下焦烂如炙。儿语其故。抱归疗养。膝以下遂为枯骨。 
 地狱之苦。俱是自心所造。亦从自心所现。福力既厚。地狱即是天宫。罪恶既
深。天宫即成地狱。譬如病疟之人。与无病者同处。无病者初不以为寒。而病者
则摩牙股栗。若卧大雪之中。无病者初不以为热。而病者则汗注滂沱。如居猛火
之中。此一证也。又如六欲天子。皆享天馔。而其中福力胜者。其色纯白。福力
次者。其色渐赤。天衣天宝。及诸宫殿。亦复如是。此亦一证也。又如世人在母
腹中。为五脏血秽所蔽。而世尊在摩耶夫人腹。。入离垢三昧。则有旃檀妙宝宫
殿百千万数。以自庄严。岂非一切惟心造耶。是知此儿所闻有卵者。自心所现无
明卵也。桑田有城者。自心所现冤业城也。满城皆火者。自心所现烦恼火也。闭
于四门而不能出者。自心所现牢狱门也。故曰。地狱不远。即在目前。随人业报
以现耳。
  劝妇女
女子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其于屠割烹炰。往往习为故态。苟非宿植德本。不
能毅然信从。然既司中馈之权。则一家之生杀。操之者居其大半。好生者。岂可
不以慈祥之化。自淑其闺乎。
  写经脱苦(出法苑珠林)
唐龙朔元年。洛州伍五娘。死月余。托梦其姊及弟曰。吾幼时患疮。杀一螃蟹涂
之。疮虽得愈。而我已堕刀林之狱。现有七刀在身。痛不可忍。愿作佛事救吾。
姊乃以其遗衣送净土寺宝献师。为写金刚经七卷。写毕。复梦其致谢曰。今七刀
并出。蒙福托生矣。 
 有补于病。且犹不可。徒造杀业哉。
  蝇蚁索命(出观感录)
明末。无锡余氏。年二十余。即持斋奉佛。而性恶蝇蚁。见辄杀之。七十二岁。
病甚。大呼有无数蚁子入口。又呼有千万苍蝇。皆来索命。少顷。见引魂童子来
。即死。 
 观余氏好杀蝇蚁。及临终恶报。则其持斋奉佛。必系泛泛之徒可知。不然。如
来具无量威力。至心念佛一声。犹能免宿世重罪。岂有毕世修持。而不能免现在
之业者乎。亦岂有真实奉佛。而尚欲戕杀蝇蚁者乎。
  劝勿畜猫
人造恶业。如植葛藤。一本既发。枝叶蔓生。且以畜猫论。自世俗观之。不过造
业一端。若明眼观之。则能长养无量恶业。今试略陈一二。盖鼠本无害于人。而
吾忽兴恶意以害之。是名无缘杀。吾不能害。而假手于猫。是名教他杀。见捕鼠
而悦之。是名随喜杀。见捕鼠而称之。是名赞叹杀。纵猫于有鼠之所。是名方便
杀。欲其日日捕鼠。是名誓愿杀。本欲养猫以食吾家之鼠。而猫正食吾家之鼠。
是名正杀。亦名通心杀。本欲养猫以食吾家之鼠。而猫反食邻家之鼠。是名盗杀
。亦名隔心杀。畜猫止欲杀鼠。而至烹鱼以啖之。是名增益杀。使亲邻效之。子
弟效之。是名辗转无尽杀。如是无量恶业。皆从畜猫一念基之也。可不严戒乎。
  硕鼠呈文(出古史谈苑)
李昭嘏应会试。主司阅其文。未佳。因投之架上。旋为大鼠衔于枕侧。弃而复衔
至者三。主司异而录之。榜发问故。曰。已三世不畜猫矣。 
 家中多畜一物。即多一业。菩萨戒经云。若佛子。长养猫狸猪狗者。犯轻垢罪
。优婆塞戒经云。畜猫狸者得罪。养猪羊等者得罪。养蚕者得罪。琅函所载不一
。惜世人无缘见之耳。惜物命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2 01: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