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佛说大乘无量寿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将来永远团圆,就都念佛求生淨土。别的法门没有用处,修不成功。为什麽?烦恼习气断不了,出不了三界;所修的无非是人天福报,不管用,不能解决问题。

只要我们自己一心见佛,一心求生,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断,『便蒙佛愿冥加』。佛愿是四十八愿,愿愿都加持我们。四十八愿度众生。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加持,『决得往生淨土』。「决」这个字非常肯定。

其事甚易。

念佛往生不难,很容易。只要你把胡思乱想转过来,想阿弥陀佛就行了。所以,我们印了很多大张小张的阿弥陀佛像,目的是提醒你不要忘记。你要想一个人,赶紧把阿弥陀佛像看一下。母亲想儿子,看到阿弥陀佛的像,立刻转想阿弥陀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要转得快。阿弥陀佛的名号,我们大张小张也印了很多,让你到处去张贴。告诉你,没有罪过,恭敬、不恭敬都不要管它。现在要紧的是念念提醒自己不能再迷了,不要想歪了。这个重要。阿弥陀佛希望我们快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不是要我们恭敬他。恭敬他,还搞六道轮迴,有什麽意思?这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愿。

如是方便直捷,殊胜希有,乃十方世界所无。又带业往生,仍属凡夫,但无退转,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亦即圆生四土也。

刚才讲的究竟方便,十方世界没有的,一切法门裡没有的,一切经论中没有的,唯独西方极乐世界有。

『带业往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凡夫,『但无退转,一生成佛』,此乃真实希有。

前面讲『圆生四土』。我们往生到那裡,主要是生凡圣同居土。同时你见到很多阿罗汉,就等于生方便土。见到观音、势至,等于生实报土。又见到阿弥陀佛,天天跟阿弥陀佛在一起,等于生到常寂光土。一生一切生,所以到那边圆证三不退,一生成佛,圆满的同生四土。殊胜无比!不但世尊宣扬,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如来共同宣扬的,一切诸佛如来共同讚歎的。普遍劝导一切众生修学这个法门,往生极乐世界。我们还要再搞其他的法门,就是业障现前。

障有厚薄不一样。总而言之,死心塌地修这个法门,你的业障完全消除了。只要还有一点点业障,你不会相信这个法门。因为这个法门是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所选择的。你有业障,怎麽可能选择这个法门?你对这个法门不怀疑,一心一意的修学,证明业障已经消除,差不多可以跟文殊菩萨看齐。

四土中,同居土跟我们关係最密切,因为我们的能力只能生同居土,所以说得特别详细。其他三土说得简单一点。

2、方便有馀土—念佛功深,离杂乱心,专念一句名号,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

「功」是功夫。功夫深了,不是说念佛声数多,不是说每天念十万声、二十万声。什麽叫功夫?『离杂乱心,专念一句名号,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要记住这是「功夫深」。我们念佛功夫不深,要向这个目标去精进。不能违背这个方向。功夫虽不深,但是朝这个方向,才能往生。我们尽心尽力去做,做不到没有关係。如果念得不相应,你一天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为什麽?你念佛的心不清淨。

念佛人功夫浅深,就是检点自己的心清不清淨。如果你的心,今年比去年清淨,这就是念佛功夫得力了。这个月比上个月又清淨了一些,你的功夫就更得力了。如果发现今天比昨天清淨多,那你成佛不远了。这叫功夫。有不少同修说,不念佛的时候心还清淨,愈念愈乱;不学佛还好,学了佛,愈学烦恼愈多。这是怎麽修的?其实是因念佛才发现,自己的妄想杂念原来有这麽多。这是初学正常的效果。若用三毒心,希求非分名利,不如法不如理,盲修瞎练,障碍正法弘传,自然是愈学业障愈重,此事自古以来就有。我们看灌顶大师的《大势至圆通疏钞》后面讲,念佛人有一百种果报,第一是念佛堕阿鼻地狱。他愈念,业障愈重;不重,他怎会堕地狱?念佛人堕地狱的,变畜生的,变饿鬼的多得是,因为不如理不如法,盲修瞎练。

经论不能不读,不能不明。只有一种人可以不读,也可以不明。什麽人?「老实人」。我们都不老实。老实人为什麽可以不要经论、不要道理?老实人不打妄想,一心念佛。我们有没有能力不打妄想?若有能力不打妄想,你是个老实人。一天到晚还是胡思乱想,还有是非人我,还有贪、瞋、痴、慢,就是不老实。不老实的人怎麽办?就要明经。对于经典要明瞭、要通达,依经训建立清淨信心、坚固不变的信心,才有指望。理论清楚,方向正确,这样修行,功夫才能得力。

第一句就说得很明白,『离杂乱心』。「杂」就是夹杂,「乱」就是胡思乱想。夹杂是功夫不纯,我们又念佛,又要持咒,又要诵经。还要诵很多,又要诵《金刚经》,又要诵《地藏经》,又要诵《药师经》,好像那一个佛菩萨没有念到,就得罪了。这是「杂」。修淨土的同修,专修的人很少。我看到的,很多是杂修。杂修不能成就。他的确也很精进,他是杂进,不是精进。「精」是精纯,是一门深入。他是很多法门都在进,所以胡思乱想还是断不掉,没有成就,功夫都是白费了。不夹杂,不胡思乱想,你的心就清淨了。『专念一句名号』,这是一向专念。

念经就念一部经。同修们老实的念《阿弥陀经》就行了。为什麽?不需要求解义。不老实的人要念《无量寿经》。为什麽?《无量寿经》讲得明白一点,讲得清楚一点。所以,《阿弥陀经》是给老实人念的,《无量寿经》是给不老实人念的。想想我们都不老实,所以只好念《无量寿经》。几时念到老实了,你可以不要念《无量寿经》,去念《阿弥陀经》。这两部经是同本,莲池大师称为大本、小本,内容是一样的,文字有繁简不同,义理并无二致。这是我近年来为什麽普遍劝人念《无量寿经》,你就晓得其中的道理了。所以,我遇到老人,劝他们念《阿弥陀经》,不劝他们念《无量寿经》。为什麽?一看就晓得他很老实。

『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念佛就是心裡要有佛,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忆佛。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心裡常常想佛,口裡念佛,心口就相应了。字字分明,是念得清清楚楚。

『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一天到晚心裡常有阿弥陀佛,这才是个念佛人,这样才跟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同伦同类。《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讲,菩萨与五十二同伦。「同伦」就是同志,志同道合。他们都是「淨念相继」。「淨」就是不夹杂。「念」就是心想口念。「相继」就是不中断,无有间断。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即使见思烦恼没有断,也叫事一心。因为此地把「功夫成片」跟「事一心」合在一起,也就是事一心裡有三辈九品。我们念到相应时,就是事一心的初品。念到见思烦恼断了,那是事一心的上上品。下品功夫就是一天到晚心裡有佛,不念的时候心裡也有佛。心裡只想佛,不想其他的。你要牢牢的记住,想其他的东西就造六道轮迴业;什麽都不想也是六道轮迴业,堕到无明。你不是堕在无明,就是堕在邪念。无明跟邪念都出不了六道。我们不想堕无明,也不想堕邪念,只有一个方法,想阿弥陀佛,必定超越无明,超越邪念。这个法子简单容易,真是妙绝了。

若达此境界,虽不求断惑,而见思烦恼,自然断落,则横生极乐方便有馀土。

我们要不要断见思烦恼?不需要刻意求断,它自然没有了。这法子真的妙极了。见思烦恼不断,自己没有了。『虽不求断惑,而见思烦恼,自然断落,则横生极乐方便有馀土』。这样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生方便有馀土。真正念佛的人,都往生到方便有馀土的中下品。

他们的心真清淨,二六时中心裡只有一个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麽都没有。我今天把这个祕诀传授给诸位,我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对得起大家。大家要记住,要认真去做,那你就对得起我了。

3、实报庄严土—

「实」是真实。由此可知,前面的二土都不是真实的,唯有法身大士所住的土,才是真实的。「真实」的定义是什麽?《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圣同居土是虚妄的,方便有馀土也是虚妄的。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真实的,就是《无量寿经》讲的「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法身,依正庄严皆是真实,不再是虚妄的了。这桩事,我们乍听起来觉得很奇怪,如果对佛法能深一层体会,则不难理解。

凡是了义经论裡,佛常说「一切法中,唯有心真实」。一切法裡,心是真实的。《华严》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宇宙中,无量无边的世界,乃至于虚空,从那裡来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所变的就不是真实的。识会变化,会变就不真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真实,心是常寂,不生不灭,不会改变。所以,心现出来的是真实的实报土。前面二种土是唯识所变。如果稍能体会这个道理,我们对于这个境界就不怀疑。西方世界四土融合在一体,一生一切生。我们是一品惑都没有断的凡夫,到西方极乐世界也生到实报庄严土,真正是不可思议。

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痴烦恼诸念之所杂乱,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彻,属定门摄,未有慧故。

这一段总结前面的话,前面「事一心」已经讲得很清楚,这裡再补充说得更明白。事一心有三辈九品,上品不太容易证得,但是下品,可以说是人人有分,问题就是自己肯不肯念。怎麽念,一定要清楚。

『忆佛』,「忆」是心裡有佛,心常常想佛,不想别的。心总是有念头,念头一起来,立即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

禅宗常讲「不怕念起」。「念」是妄念、妄想。妄想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那个人没有?人人都有。所以,一天到晚会起心动念,会胡思乱想。修行人跟一般人不一样的,就是他转得快。第一个念头是妄想,他就觉察。第二个念头就把它换成阿弥陀佛了。换得快,换成阿弥陀佛,就是「觉」。妄念起来是迷,迷立刻就转成觉,就是觉悟。破迷开悟就是这个讲法。一定要觉得快,心裡面只有佛,没有其他的妄念。

「念」字是「今心」。口裡有佛,心裡也得有佛。口裡有佛,心裡没有佛,不叫做念;心裡有佛,口裡没有佛,照样往生。要紧的是「心」。今(现在)心裡面真正有佛。

『历历分明』是这句佛号清清楚楚。佛号不要间断,一间断就迷了。一念间断一念迷,念念间断念念迷,所以佛号要一句接一句,不要间断。不间断,就不会夹杂;一间断,就有妄念起来。妄念就是夹杂。一面念佛一面夹杂妄念,这样功夫不会得力。所以,佛号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想佛也要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平时要多看佛像。

我常常在讲席中劝同修们,佛像最好供养一尊。喜欢那一尊佛像,你就供养那一尊。为什麽?常常看,常常想。如果你供养的佛像太多了,不知道想那一尊好,就想乱了,那也叫夹杂。供养一尊,天天看这一尊佛,天天想这一尊佛。遇到不相同的佛像,我们闭起眼睛,还是想我们供的那一尊。心专一,想专一,心就清淨了。

身体在动作的时候叫「行」。「住」是不动的时候。「坐」是坐下来的时候。「卧」是躺下来的时候。行、住、坐、卧,心裡都要有佛,决定不能离开佛。晚上睡觉作梦,还是梦跟佛在一起,这样才相应。晚上作梦又梦到别的,功夫又断了、又夹杂了,心不专一。古人常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要把阿弥陀佛喜欢到极处,你天天晚上梦到他,这样才行。可是诸位也不能刻意;刻意就是故意去攀缘。若是刻意的求,天天梦到,就会着魔,那也是麻烦事。必须是自自然然,心地清淨。念佛是修清淨心,用佛号、用观想把我们的妄念除掉,恢复自性清淨。心淨土淨,目的在此。

『唯此一念,无第二念』,这句话就是专,就是一向专念。我们只有这一念,除这一念之外没有第二念。

『不为贪瞋痴烦恼诸念之所杂乱』。杂乱就是掺杂、乱想。念佛的人最忌讳的,就是心裡杂乱,胡思乱想。这样念得再多,功夫也不得力。真正功夫得力,就是妄想、杂念少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淨智慧增多了,念佛的利益就得到了。

眼前的利益是身体健康、容光焕发、青春不老。我常说,病从妄想来的。那个生病的人不胡思乱想?如果他不胡思乱想,就不会害病。现在医学讲心理健康。没有胡思乱想,心理很健康。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心理不健康,决定生病。对治的方法就是认真念佛,把妄念念掉,把杂念念掉。这是浅的事一心。

念到深的事一心,见思烦恼就断掉了。浅的是念佛功夫控制住妄想烦恼。虽有,它不起作用。这句佛号有力量把它压住,这是下品的事一心。上品事一心,见思烦恼没有了。事上即得,理上未彻。「事一心」就是「念佛三昧」。三昧也翻作「禅定」。是属于「念佛三昧」,它是属于定门。虽有定,智慧没有开。

智慧开了就是「理一心」。定可以伏烦恼,不能破无明。破无明要智慧。就是要断尘沙惑,要破无明惑,一定要智慧。定功达到了极处,若不开慧,也只能断见思烦恼,不能破尘沙、无明。所以阿罗汉、辟支佛只修到九次第定,断了三界内的见思烦恼,但尘沙、无明都没有破。

更进一步,于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无念。如《疏钞》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

这是由「定」开「智慧」,不但尘沙烦恼没有了,无明也分分破除。这个境界绝对不是勉强作意可以修得来的。为什麽?一动念头,不是妄想,就是无明。妄想不能除妄想,无明不能破无明。只有一个方法,不断努力修定。定功深至一定的程度,自自然然就开悟,智慧就现前了。『忽然契合』说得好,不是有意、作意修的。「有意」就麻烦。「意」是妄想、执着,正是障碍自性。

永嘉大师跟六祖对答的时候,六祖问他:「你还有分别吗?」永嘉说:「分别亦非意。」这分别不是意,这个答覆高明。我们今天分别是意识;永嘉分别不是意识,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裡没有分别,是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不是他自己有分别。随顺众生的执着而执着,自己没有执着。所以说「分别亦非意」。他们的心真正清淨,在一切境界裡不失清淨心,虽然跟众生和光同尘时,也有分别、也有执着;实际是心地清淨,一尘不染,这是一个真正见性的人。

由此可知,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就被「意」害惨了。起心动念:「我的意思是……。」有意就是轮迴心,有意就不免堕三恶道,所以不用意识,一天「忽然契合」。「契合」就是佛法裡常讲的「明心见性」。明心是心放光明,亲见万法一如、万法不二,十世古今、虚空法界原是一体,无二无别。放光,心就明瞭。心明瞭,就见性了。

我们凡夫的心无明,孔夫子也知道此事。他讲的「明明德」,「明德」就是自性。自性本来是光明的,现在不明了。不明就要想办法让它再明,所以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名词。「明明德」就是佛门所讲的「明心见性」。明明德之后兴起作用,才能教化众生,才能亲民。「亲民」就是接触大众,就是度化众生。「止于至善」。自己的行止,处世、待人、接物都为众生作最善的榜样。最善就是没有过失,有过失就不善了。完全没有过失,是至善。儒、佛目标都相同,方法、原理、原则也相同,但微细的作法不一样。

「忽然契合」用得好!自自然然无有丝毫造作之意,这才行。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成就,在于求好心切。说得不好听一点,急功好利,希望赶快成就。那有那麽便宜的事情?世间法,尚且要有耐心才能有收穫,何况这是明心见性的第一大法,没有耐心怎麽行!自古以来学佛,老师教学生,首先就是教你忍耐。你能忍耐才能得定;不能忍耐不会得定。没有定,决定不能开慧。

诸位仔细看历史,像《高僧传》、《居士传》、《禅林宝训》,古人怎麽学的,怎麽教的;老师教什麽,学生学什麽。六祖能大师,是我们中国人非常崇敬的一位有成就的人,他在黄梅见了五祖之后,住了八个月。这八个月,五祖教他到厨房舂米、砍柴。他就老老实实舂了八个月的米,砍了八个月的柴,这就是功课。其实他到的时候已经澈悟了,澈悟之人还得做苦工。现代人,你这样对待他,马上掉头而去。现代人确实如此,自己以为了不起。

五祖叫他到厨房舂米、砍柴,就是叫他去参禅,就是叫他去修行,训练他的耐心。就在这裡观察他的态度、他的心行。他确实有耐心,一点怨言都没有,一个妄念也没有。一天比一天真诚,一天比一天清淨。处世待人一天比一天恭敬,一天比一天礼让。他学成功了,所以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了。传给他之后,还要教他在猎人队裡藏十五年。十五年修忍辱波罗蜜,修禅定波罗蜜,修般若波罗蜜,这才能成功。如果有一念不平,则前功尽弃。为什麽?心不清淨,定就失掉了,三昧就失掉了,想明心见性就难了。

修学就是要老实,要真诚。在日常生活一切境缘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去修清淨心,修如如不动。《金刚经》上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是修这个。念佛人念佛,还是修这个。禅宗用参究的方法修不着相、不动心。我们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修不着相、不动心。听到别人说几句话,心就动摇了,这不行,一点功夫都没有。佛门裡常讲「八风吹不动」,才是最起码的功夫,不是很深的功夫。八风吹不动的时候,功夫刚刚得力,可以开始修行了。外面境界一动,内裡就起烦恼,这不行!自己要觉悟,业障、习气、烦恼太重了,要忏悔。

心地放光的现象就是下面所讲的『了知』。「了」是明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念所念唯是一心』。能念的是自己,所念的是阿弥陀佛,能所是一,不是二。这一句是大圆满,是最究竟。我们要再问,娑婆跟极乐世界呢?还是「唯是一心」。依报正报,唯是一心;众生诸佛,唯是一心。这叫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真,到这个时候,你把佛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二句完全证实了,全都看清楚了,明白了。真相摆在面前,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禅家讲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就摆在眼前,这个时候,自己跟整个法界融合成一体。法界就是自己,自己就是法界。淨宗所讲的「唯心淨土,自性弥陀」,这时都现前了,晓得自己跟阿弥陀佛是一不是二,「唯是一心」。

『不住有念,不落无念』。「住」就是着相。不执着有念。有念跟无念是一不是二。如果一个是有念,一个是无念,这是二法。六祖大师讲,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诸位要晓得,这是一真法界的境界,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权教菩萨以下尚有能所,都是二法。到这个时候,再也没有分别执着,尽虚空遍法界融合成一体,有念无念也都不执着了。

莲池大师在《疏钞》裡说的,也是这个境界。『若言其有』,要是说他有念,『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正是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找不到,没有!

如果说他没有,『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他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的心一点都不迷惑,念的这句阿弥陀佛,字字分明,这是心开意解的境界。心开了,「意」本来是执着的,现在没执着,意也解开了。「意解」就是平等性智现前了。

无念而念,念而无念。

这个时候他念不念佛?他念佛。他入了这个境界,还念佛吗?他还念佛。念与不念都一样。「还念」,有两个意思:第一、他是大慈大悲,教化众生。自己成就之后,没事了;只有一桩事,度化众生。度化众生要给众生作榜样,念佛是给众生作示范的。第二、他是用念佛法门修成的,他不忘本,又以他的本修劝化一切众生。所以,虽然他证得无念,这句佛号还是历历分明,相继不断。这就叫做『无念而念,念而无念』。

诸位千万不要把这话错会了。「无念而念」,我不念就是念了,一天到晚就不念佛了,那你就是把意思全解错了。佛没有说错,你自己把意思会错了。可见证无念后,才真正显示出老实念佛。

言思路绝,不可名状,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体。

『清淨本然之体』,就像《愣严经》上所说的真如本性、真性理体。现在哲学裡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你都证得了。「本体」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清淨本然」,本来就是这样的,没有丝毫的造作。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尽虚空遍法界,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体,别无一物。

更有何法而得杂乱,是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

「事一心」裡有定功,一切烦恼不能扰乱你。「理一心」是真如本性现前。本性裡本来无一物,所有一切尘沙、见思、无明都没有,真如本性裡没有这些。这是『慧门摄』。有「慧」一定有「定」;有「定」未必有「慧」。要常常提醒自己,我们现在不但定慧没有,连戒都没有。戒、定、慧三无漏学,戒都没有,那能成就?

最基本的「戒」是什麽?大家知道五戒、十善,这是最基本的戒。孰不知还有比这个还要基本的戒,是老师的教诫。佛门裡讲「五年学戒」,是遵守老师的教诫。

六祖大师在黄梅,老师叫他在柴房舂米、砍柴,这是老师的教诫。他就老老实实的做这一桩事,什麽妄念都没有。他持戒,得定,开慧了。教下有许多老师叫你念一部经,叫你念《法华经》,每天念一遍,念三年。你老老实实念三年,这叫持老师戒。三年经念下来,心得定了。老师教我们什麽?就教这个。老师开头教你最重要的,就是现代名词,「洗脑」。头脑裡乱七八糟的,先洗洗乾淨。六祖在黄梅天天舂米、砍柴,什麽都不想。八个月,妄念没有了,洗乾淨了。这叫「根本智」,就是先学「无知」。无知而后才能达到无所不知。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无知是「根本智」。像树一样,有根,有本,然后才有枝叶花果。根生在底下,看不见,那是最重要的部分。

根本的老师,往往跟他多少年,好像他什麽也没教你。其实他教你的是真东西,真实的给你扎根,你不知道。你只晓得枝叶花果很美丽、很漂亮,没有根,它从那裡生出来?现在人只晓得看上半段,不晓得下半段。现在人的枝叶花果是假的,所以花也不香,果也不能吃。这是教学最重要的根本,今天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从这裡下手,所以念佛念一辈子,心裡还是乱糟糟的。一旦无常到来,问他有没有把握?没有把握。手忙脚乱,那怎麽行?一生的佛就白念了,那就是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真正心地清淨,大风大浪,他如如不动。无论在什麽境界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作得了主宰。这是念佛功夫得力。得力一定要有「根本智」,先修清淨心。不管那个法门,不管那个宗派,都离不开这个原则。唯有从这个地方下手,逐渐才能真正契入实相,才能真正契入「唯是一心」。

念佛若达理一心,破一分无明,则生实报庄严土,同时分证常寂光淨土。

常寂光淨土是理,不是事相。就像六度一样,六度前五度是事,有迹象可寻;末后般若波罗蜜,不是事,只是理。前面三土有事相,就是有形象。常寂光土没有形象,从那裡去体证呢?从实报土去体证。所以,实报土分分证入,常寂光土同时也证入。寂光、实报,理事一如。

「理一心」的境界很高,我们世间人能不能做得到?诸位要晓得,我们这个世间人凡是做不到的,释迦牟尼佛决定不说。说了就对不起我们。我们做不到的,他说了,那不是吊胃口,不是跟我们开玩笑吗?所以凡是佛经上所讲的境界,都是地球上众生能修得到的。问题是你肯不肯修。真正肯修,确实做得到的。

「理一心」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禅宗的方法达到这个境界,难!淨宗用念佛方法达到这个境界,比禅宗容易太多了,就看我们自己努力了。努力的原则一定从「清淨心」下手。若要心清淨,必须放下万缘,二六时中只有一句佛号,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淨念相继」,就这四个字。

大势至菩萨非常有智慧,言简意赅,言语简单,意思圆满,四个字就把淨土念佛的方法讲得清清楚楚。「淨念相继」。「淨」就不夹杂、不怀疑。怀疑、夹杂就不清淨。「相继」就是不间断。所以,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四个字就是「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这九个字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淨念相继」。念佛的祕诀就在此,他们念佛成功了。底下他接着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就是理一心不乱,明心见性。不必再加持任何方法。

有些同修怕念佛的功德还不够大,还要加上《心经》,又要加上《金刚经》,还要加上愣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加了好多好多,自己以为功夫用得很深,那裡晓得功夫毫不得力。为什麽?他杂修、杂念,不是淨念。

实在讲,任何一个法门修到有感应,都是「淨念」。譬如念大悲咒,一天到晚,一年到头就是持一个大悲咒,除了大悲咒之外,什麽都没有,这个大悲咒就灵了。所以一杯水,他念上一遍大悲咒,水就能治病,因为他心清淨慈悲,是清淨心慈悲心的力量加持的,它起作用。心不清淨,你念得再多都没有用。心要真正清淨慈悲,一句佛号就管用。

念这句阿弥陀佛比念大悲咒容易多了。大悲水很灵,阿弥陀佛圣水更灵。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灵与不灵,理都在「一心」,所以一心不可以二用。

4、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之土,名为常寂光土。

法身佛没有形象,法身佛所居之土也没有形象。『名为常寂光土』。实在讲,常寂光土到那裡去找?找不到。要说真的,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无处不在,法身佛无处不在。十法界依正庄严从那裡变出来的?从法身变出来的,就是从常寂光变现出来的。所以「身」与「土」是一不是二。寂光就是万法本体,真如自性,本自清淨,本自寂静,本具光明,故称「寂光」。

《要解》云:「实相之体,非寂非照。」

常寂光就是实相的本体。实相是一切诸法的真相。真相的本体是『非寂非照』。「寂」是讲定;「照」是讲慧。「非寂非照」就是说,这些名词都加不上,也正是《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给它加上「实相」,加上「寂」,加上「照」,都是假名而已。其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而复寂而恆照,照而恆寂。」

它确实有体有用,从体起用。体用可以相互来说的。「寂」是「定」,「定」是体,「照」是用。「照」是体,「定」是用。学佛就要从这裡修学。我们今天对佛所讲的经义明瞭了,事理也明瞭了,这是真明瞭。经义明瞭,事理还是迷惑,还是没有用处。明瞭之后,我的心行就清淨。清淨是寂。寂不是不动。如果不动叫做「寂」,那就是死的「寂」,不能叫「非寂非照」。一切动态裡有寂,叫真寂。

什麽是「寂」?我们身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这叫「动」。眼也看,耳也听,鼻也嗅,舌也嚐,身也动;心没动。外不着相,内不动心。这叫做「寂」。外面眼见耳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那叫「照」。『照而恆寂』、『寂而恆照』,这两句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惜我们不会。我们是照而不寂,寂而不照。我们跟它正好相反。什麽时候我们照寂合成一呢?

「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

为什麽说是常寂光土?常寂光土就是这样,『照而寂』。「照」就是起作用。眼见耳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我们今天所照为什麽不寂?看到的境界,心裡喜欢就贪爱,不喜欢就瞋恨,心裡起了分别执着就不寂了。阿罗汉心很寂,不动心,但它不照,不起作用。佛菩萨,六根照样起作用,只是心裡一尘不染。心清淨,六根的作用就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则一切外境也清淨了,所以叫做「常寂光土」。

「寂而照,强名清淨法身。」

「寂」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虽然心清淨,他还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还去帮助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故『强名清淨法身』。

或问,常寂光土在那裡?无时无处而不在。清淨法身在那裡?就是这个身体。《六祖坛经》中,大师讲「一体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就在这一身中。我们这麽解释,你就晓得,清淨法身、常寂光土,原来就是自己的身心世界。

故知身土不二,皆属强名。

「强名」是不得已,为了说法方便起见,假设一个名词。这个名词,你不要执着。你要执着,就错了,要晓得「名可名,非常名」。般若经教人离名字、离言说、离心缘。一切不执着就开悟了,执着就错了。

寂照同时,非思量境。

「境」是境界。「非思量境」就是不可思、不可量的境界。「量」是较量、比较。没得比较的,也没有办法思惟的,没有办法想像的。为什麽?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整体。两样东西才可以较量,一个东西怎麽较量?尽虚空遍法界是一,怎麽比较?所以这裡没有真、妄,没有邪、正,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大、小,也没有方、圆。一切都没有,这个心才真正清淨到极处。若不入这个境界,就没有法子。他有分别、计较、思量,都是妄念,不是真性起用。真性起用,没有妄念,一切平等,一切自然。《无量寿经》裡讲了八个自然,都是这个境界。自然,多快乐!真实受用,不须一点勉强。换句话说,一切的苦难都是不知随顺自然。自然就是性德。

常—法身德,法身常住故。

常、寂、光三个字就是本性的德能。本性是本来具足的,不是修来的。我们现在因为有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非不存在。妄想、执着就是障碍,就是业障、罪障。障什麽?把性德障住了,法身不能透出来。『法身常住』,它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淨,万象之理体。

寂—解脱德,尘劳永寂故。

「解脱」是自由自在。我们现在觉得不自由、不自在。自由自在是本性裡本来具足的,现在为什麽不自由?为什麽不自在?成天打妄想,怎麽会自由。自由自在从那裡得来?从清淨心裡得来的,从「寂」得来的。「寂」是心裡一念不生,就自在了,就自由了,解脱了。

『尘劳永寂故』。尘是染污。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所对的境界都染不上。你的心清淨,五欲六尘就跟你绝缘了。虽然天天接触它,而不染着,这就高明。十二因缘裡,「爱、取、有」,他心裡没有「有」,乾乾淨淨的,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尘劳永寂」。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一尘不染。不染,也没有劳苦,也没有劳累。

世间人稍微做了一点工作,很疲倦,很劳累,因为心不清淨。心要是清淨,再多的工作量也不累。他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所以他不累。他身在做,心裡没有做,就好像机械在做一样。现在用机器人廿四小时不间断,他不会累,因为他没有妄念。我们人身也是个机械,本来也可以跟机械一样廿四小时不中断的工作。他为什麽会累?因为他有妄念。有妄念就累了,就老了。所以,你的心要是真正清淨,就不疲、不厌、不倦,身体就健康强壮。这是本能,不需要用药物,也不要练气功,都不需要。这是从根本修。运气、练气功,或者用药物来帮助,都是借外面的力量来刺激身体的反应,有效时间很短,而且有副作用。不要说别的,就是连气功都有副作用,只是程度大小不相同。真正修清淨心的人,没有副作用,他是恢复自然。所以,心到清淨时,身体也可以常住世间,那是你的愿力。

像大迦叶尊者,释迦牟尼佛告诉他,「别人可以入涅槃,你不能入涅槃,你替我办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把袈裟交给他,衣钵交给他。「等弥勒佛下生的时候,你把这些,代表我传授给他。」大迦叶尊者现在还在人间,三千年了。弥勒佛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才下生成佛,他要等到那个时候,他的寿命就那麽长。凭什麽?心清淨,他有寂定。所以,大家要想修长寿,要想修不老,长生不老药就在《无量寿经》裡。诸位应当牢牢记住,不但长生而且不老。心不清淨就会老,心不清淨就会生病。一天到晚胡思乱想,那就又会老,又会生病。要想不老、不病,从今以后不要再打妄想。要想就想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麽都不想,那就成功了。这很要紧,「尘劳永寂故」。

光—般若德,智光遍照故。

「光」是光明,是智慧。智慧也是我们的性德,就是本性裡具足的,不是从外面来的。一切众生个个具足,没有一个人欠缺的。不但具足,而且圆满具足,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完全是平等的。可惜我们有无明烦恼盖覆住本性,本性裡虽然有般若智慧,透不出来。虽透出一点点的光明,这小小的光明,我们把它错用了。我们六根明明觉知,就是般若的现象。眼能见、耳能听,这能见能听的是『般若德』。可是我们现在,看也看错了,听也把意思会错了,就是无明、烦恼、邪见掺杂其中。般若虽然透出来,总是错用了。

由此可知,如果我们没有无明,没有邪念,没有妄想,六根起作用是正智,是般若智慧,就是如来知见,《法华经》中所讲的佛知佛见。「佛知佛见」那个人没有呢!由此可知,清淨心多麽重要。

『智光遍照故』。遍照是没有障碍。西方世界去我们世界十万亿佛国土。我们坐在此地,睁开眼睛,看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那儿为诸菩萨讲经说法,看得清清楚楚。耳朵很灵,阿弥陀佛讲什麽,我们听得清清楚楚,没有障碍。所有的障碍就是「妄想、执着」。

《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的智慧就是般若德。德相就是法身德、解脱德。圆满具足,「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天天还在打妄想,还在执着,就是不听话,不肯相信佛的教诫,不肯依教奉行。

所有一切法门,都是打破妄想、执着的,其中最方便的就是「念佛法门」。佛号一句接一句,当中就没有妄想,也就没有执着。有执着就执着阿弥陀佛,不要执着别的。这句佛号念到纯熟之后,「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就行了,佛知佛见就现前了,如来智慧德相就显现出来了。这个法子好。

一切法门裡,这个法门第一殊胜。所以要晓得,我们六根所起的作用,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在四十八愿看到,西方极乐世界人为什麽天眼洞视,天耳彻听?就是「智光遍照」。尽虚空遍法界都看得清楚,都听得清楚,所以一切众生起心动念都明瞭,是因为本性智光遍照。

涅槃三德,如来祕藏。

『如来』是自己,不是别人。《金刚经》上有时讲「佛」,有时讲「如来」。讲佛是从「相」上讲,讲如来是从「性」上讲,意义不一样。如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祕」是深祕。「藏」是含藏。我们真如本性裡藏的有法身、解脱、般若。换句话说,我们真如本性裡藏的有常寂光。

常寂光,法身、解脱、般若,什麽时候才会露出来?涅槃,它就露出来。一看「涅槃」二字,以为出家人死了就叫涅槃,死了就露出来了。可以这麽讲吗?但是这个死,不是人身的死。人的身体死了,是露不出来的。要烦恼死掉,尘沙惑死掉,无明惑死掉了,它就露出来了。

「涅槃」是梵语,翻成中文是「灭」。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都灭掉,才叫涅槃。所以,小乘的涅槃是灭见思烦恼,大乘的涅槃要灭尘沙、无明。绝对不是说人死了就入涅槃。那是不知道这个名词的意义,错用这个名词。『涅槃三德,如来祕藏』是我们本身本性具足的,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这三种烦恼断尽。「涅槃」也是断烦恼的意思。

等觉大士,历尽四十一品无明,更破最后一品生相无明。

『等觉大士』是菩萨位次裡最高的。无明总共四十一品,他已经断了四十品,再断一品,他就成佛了。什麽是「生相」?我们现在眼睛看到的是相,耳朵听到也是相,甚至于心裡动个念头也是相。相从那裡来的?来源就是『生相无明』。这一品无明断掉之后,相就没有了,好像一个人睡觉醒了。醒了,梦没有了。永嘉大师的比喻很好,「梦裡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觉后」就是四十一品无明破尽了,相没有了。

法身全显,圆证三德。

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有四十一品,每破一品就证一分。法身是分分证得。必须无明都断尽了,法身就圆满显现了。『法身全显,圆证三德』。诸位要知道,常寂光就是法身、般若、解脱。从圆教初住就证得一分,二住证二分,三住证三分,到成佛就圆满的证得。

彻本心源,究竟清淨,证入常寂光土。

「常寂光」是圆满的。初住菩萨就证得一分,禅宗讲「明心见性,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见性成佛」。破一品无明就见性,见性就是成佛。菩萨用真心,跟佛没有两样的。真心就是本性,所以他的境界是真的,是实报庄严土。真心若没有现前,土就不是真实的。妄心变现的妄土,真心变现的真土。实报庄严土是真实的。我们今天居住的国土不真实,想去找一个真实的实报土,决定找不到的。心真实了,土就真实,依报随着正报转。所以成佛,烦恼断尽了、无明断尽了,证得的是圆满的淨土。法身圆满,报土圆满。

(三)凡夫带业往生同居土,以亲闻佛训故,无退转故,寿命无量故,故必于此一生,圆断诸惑,圆淨四土。故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圆生四土。

这一段文非常重要,与我们有很密切的关係。因为往生西方世界的人很多,不仅仅是我们娑婆世界,乃至于十方刹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往生的人数都是不可思议。像我们业障、习气非常深重的凡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麽样的状况,这是我们非常关心的事。所以,佛在经上给我们说了很多。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最殊胜的机缘,就是天天跟佛见面,天天听佛说法。

世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最可贵的就是能闻佛法,可是在我们这个世间,因为佛不住世,佛法也不普及。何况许多讲佛法的人把佛法讲歪了,佛法就变质了。能闻到正法的机会不多,所以显得格外可贵。

西方极乐世界缘胜,每一个往生的人都不离开阿弥陀佛。我们在本经以及《观无量寿佛经》上看得很清楚,西方三圣有无量无边的分身,因此我们有缘分天天跟佛在一起,听佛说法,听佛开示。这是他方世界没有的。

第二个无比的殊胜就是「不退转」。十方世界修行,都是有进有退,像我们这个世界,进得少,退得多。为什麽会退转?闻法的机缘中断了,于是就退转了。所以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们为什麽一定要跟着佛?就是不敢中断闻法。离开佛两、三天,烦恼就起现行。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情形就如此,何况佛灭度之后。五五百年就是二千五百年之后,也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金刚经》讲的「斗争坚固」。你看现在世界上,那个地方不斗争呢?佛说这是斗争坚固的时代。

我们离开佛法,必定退转。要怎样不离佛、不离法?我告诉诸位同修,每天不能不瞻仰佛像,佛像多看几遍,忆念在心就没离开佛!每天不可不读经,读经就是听佛教训。这样就可保住自己不退转。所以有时间,《无量寿经》每天最好念一遍,这是至少的。如果时间多的话,念两遍是最好的,早上念一遍,晚上念一遍。念得愈多愈好,没离开佛,才能不退转。念了之后要依教奉行,要依照佛的教诲去做。

第三个无比的殊胜就是『寿命无量故』。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寿命跟阿弥陀佛相同。一个念佛人,虽然还没有往生,只要真正发心念佛,寿命现前就是无量。不要等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就证「无量寿」,这也是其他法门裡没有的。怎麽说现在就证「无量寿」?现在有把握决定往生,这不就是「无量寿」了吗!无量寿现在就得到。我们因为有业障,现在还不能去。业障消除了,就随时可以去。用什麽方法消业障?用信、愿、持名的方法消业障。

前清慈云灌顶法师说:「消除业障最有效、最有力量的,无过于念佛。」这是真话。他是再来人。种种法门,种种忏法都不如这一句阿弥陀佛。古大德,过来人明瞭,真正澈悟。念佛是接引上上根人。诵经、礼忏是接下根人。修禅定、止观是接中根人。我们往往把念佛看错了,认为我们比不上参禅的人,比不上拜忏的人。

有这三种殊胜,所以必定『于此一生,圆断诸惑』。「圆」在此地很重要。「圆」是什麽?一断一切断。不是像我们这个世界先断见思,再破尘沙、无明。西方极乐世界是同时断的,见思、尘沙、无明同时都断。这不可思议。

『圆淨四土』。生到那个地方,一生一切生,四土在一起,没有障碍、没有隔阂。所以,凡圣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也能跟实报土上上品往生的等觉菩萨天天在一起,正是《华严经》所讲的「四无碍法界」。「无碍」,用现代术语来说,是「无限度的空间」,在佛门裡是「无障碍的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就是无限次元的空间。我们今天在地球上生活的是三度空间,但不知道四度空间的事,当然更不知道五度、六度空间的事。但是科学家证实有四度、五度,现在已经证实有十一度空间的存在。但是我们无法理解。西方世界是无限度的空间,是一真法界,所以『生同居,亦即生上三土,故曰圆生四土』。

这是说明往生之殊胜。知道事实真相,不能不往生。不往生就大错特错了。十方诸佛世界修行很不容易,很难修成。说实话,我们在座的同修,那一个不是过去生中无量劫裡,生生世世都在修行。修到今天,有什麽样的成就?每一个人心裡都明瞭,这是「难」!如果我们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早就成佛了,怎麽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所以,生生世世修行,错就错在轻视淨土,不肯发愿往生。这是大错。这一生中,有幸又遇到淨土法门,不要再犯错误,才能一生圆满成就。下面细说「无退转故」。

(四)极乐胜于十方者,首在带业凡夫,一生彼国,便不退转。

「胜」是超胜。十方诸佛世界不能跟它相比,因为十方诸佛世界,带业凡夫没有一个不退转的,而且退到地狱去了。这多麻烦!所以我们生生世世修行都是在六道,从地狱到非想非非想天,这麽轮转。二十八层天,我们都去过;地狱、饿鬼、畜生,我们也住过,而且绝对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从什麽地方晓得?从我们平常思想、观念、习气上知道。我们贪、瞋、痴这样重。贪瞋痴是三恶道的习气。善的习气是伦理、道德,像天人十善、四无量心、禅定。我们这些习气少,这就说明了我们过去生中,在三恶道的时间太长了。所以,这些恶习常常现前,来生又到三恶道。这是非常可怕。

唯独西方极乐世界决定不会退转,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六道,没有地方退。不但没有六道,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声闻、缘觉,
 楼主| 发表于 2024-9-1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纯一普贤菩萨法界。进进退退都是菩萨,不可能退到二乘,退到六道。何况西方世界的缘胜,保证你不会退转,只有往前进。进步快慢,各人不同,总归是进步,不会退转的。下面给我们说明不退转的境界:

不退有三:1、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夫。

不退有三种境界。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夫』。佛法裡讲进退,退是有底限的,像我们带业凡夫的底限是阿鼻地狱,是退到底了。位不退的底限是小乘须陀洹果,不会再退下去了。在大乘圆教裡就是初信位的菩萨,不管怎麽退,不会退到初信位以下,这就叫『位不退』。这是证果的位次,他不会退到凡夫。凡夫就是六道众生。这就是「入圣流」,小乘初果,圆教初信。

由此可知,我们过去生中无量劫的修行,从来没有证得须陀洹果,从来没有登上初信位菩萨的宝座,所以就会退到阿鼻地狱。由此可知,在我们这个世界修行多难,不要说高位,就是小乘初果的位子,我们都达不到。初果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惑就是错误的见解。八十八品见惑,把它归纳成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

身见就是以为「身是我」。身见没有破,小乘初果没指望。换句话说,是凡夫,不是圣人。圣人决定不执着「身是我」;身外之物,他当然不会执着,不会计较了,他的心才真正得清淨。我们今天修行,为什麽不能得定,念佛,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因为第一个念头起来,就是「我」。这个事情麻烦!有「我」,附带的就有「我所」,我所有的。这是六道生死轮迴的根本,障碍修行证果。道理就在此。真正觉悟、真正明白了,应当放下,就证须陀洹果。像《无量寿经》是究竟一乘圆教,若能信受奉行,所证的就是初信位菩萨的果位,就证得位不退。纵然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会堕落在六道三途,因为它是底限,不会再退下去。这是「位不退」。

「我」、「我所」害得我们生生世世生死轮迴,障碍我们道业的成就。古大德、真正觉悟的人,会把这个捨得乾乾淨淨。唐代庞居士那麽富有,他为什麽捨弃掉,每天生活靠编织几双草鞋,卖几文钱度日,他为什麽要这样做?他是大慈大悲表演给我们看,教我们要捨得乾乾淨淨。心裡清淨,什麽都没有,才能契入圣果。

我初出家受戒的时候,道源老和尚为大众讲故事,是他小时候亲眼看见的。他是河南人,但是他讲的是江苏的事情。在江北,有一个讨饭的乞丐,白天讨饭,晚上随便找个破庙去睡觉。可是他的儿子经商发大财,家裡非常富有。那时伦理观念比我们现在要重视得多,有很多人就骂他儿子不孝:「你家这麽有钱,你家的老太爷在外面讨饭!」这儿子被人家说得面子过不去,到处派人去把他老爸找回家。回家之后,给他做新衣服,来供养他。没过一个月,老先生趁家人没注意的时候,又跑出去,又去讨饭了。人家问他:「你有福为什麽不享,为什麽喜欢乞讨?」他说:「讨饭自在!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天天游山玩水,到处有得吃,有地方住,消遥自在,没有拘束。」回去被家裡的儿子供养得很不自在,样样不自由。像这一位乞丐先生就真放下了,彻底放下了,所以他的乞讨生活,有他真实的乐趣。这是一般人无法体会到的。

我们想想,庞居士那麽多财产肯丢掉,每天编几双草鞋,卖几文钱讨生活,这又何苦来?他的乐趣没有人知道,就跟那位乞丐一样,他有他的乐趣。换句话说,在他心目中,贫、富观念没有了,苦、乐也没有了。世人以为有钱是乐,穷得那个样子是苦。贵、贱没有了。贵是有地位,讨饭是没有社会地位,贱到极处了。他生活在清淨平等中,他得大自在。这是圣人,不是凡夫。普通乞食的人,感觉苦。他不觉得苦,他完全平等了。这是本经经题上讲的「平等、觉」。他已经入了平等觉了。在当时只有一些出家学佛的人能体会得到。他的境界高,真正出家学佛的,还有不少到不了这个境界。最低限度,他也是位不退,他不退转了。

孔老夫子讚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的「乐」,就跟庞居士一样,就像乞者一样的乐,就是他已经深入了清淨、平等、觉。这是真乐,不是「苦乐」的乐。苦、乐两边都捨弃掉了,贵、贱屏弃了,这是真乐,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极乐。所以,孔夫子弟子三千,唯独讚歎颜回。

2、行不退—断见思,伏尘沙,恆度生,不堕二乘。

这个境界比前面高了一层。「行」是讲菩萨行。「菩萨行」要普度一切众生。《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度众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你跟人接触,你好心对待他,他反而恶意相向,你能不能忍受得住?忍受不了,算了!我不度你了。这就退到二乘了。「二乘」是阿罗汉、辟支佛。你对他礼遇,和他有缘,他很欢喜,他教你。你如果和他没有缘,阿罗汉、辟支佛不会理你的,不教你的。不像菩萨,你对他没有礼貌,他还是很有耐心等待机会来教你,决无嫌弃。这就是『行不退』的功夫深。

『断见思』。见思烦恼都断了。三界、九地总共有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思惑归纳起来是贪、瞋、痴、慢、疑。这五大类都断乾淨了,于世出世间法决定没有贪心。一切逆缘、逆境,绝对没有瞋恚心。决无我慢,对人谦虚和睦,对圣教不怀疑。『伏尘沙』。这是比喻凡夫对宇宙人生、因果事理的迷执像尘沙那样多,无法计算。尘沙惑也伏住了。

『恆度生,不堕二乘』。这时候的事业是教化众生。「断见思、伏尘沙」,就是「根本智」成就了。根本智成就之后,就是参学,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参学是自他二利,教学相长,这是菩萨的事业。他不会退转到二乘。刚才讲了,菩萨有个底限,就是圆教初信位。此地讲『不堕二乘』,是从果证上讲的,二乘是断见思烦恼的果位,相当于圆教第七信位。换句话说,「行不退」的菩萨,他的底限是第八信位的菩萨,不会退到七信位。

3、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念念流入如来觉海。

这个位子更高了,这是明心见性的菩萨。「行不退」是还没有见性,只断见思烦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0: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