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净公上人佛学十四讲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不会出现在世间。

佛学十四讲第八讲
内容设施梗概
                 (藏)属于律部
        戒(防非止恶)
                 (聚)摄善法

                 (藏)属于经部
  佛法总纲  定(息虑静缘)  
甲、               (聚)能引功德
  (体)
                 (藏)属于论部
        慧(去惑证理)
                 (聚)权智摄众
        诸恶莫作
  佛法大意
乙、      众善奉行
  (用)
        自净其意
            阅藏(博学多闻)
        解门
            研宗(专精深入)
丙、二门并修
            律(三业清净)  正法期成就
            禅(明心见性)  像法期成就
        行门
            净(带业往生)  末法期成就
            密(三密相应)
第八讲  内容设施梗概
  后面这七讲,是佛法内容大意。第八讲﹁内容设施梗概﹂,首先把
整个佛法简单扼要的给诸位做一个介绍。从讲表里面,能够看出佛法
是什么。先说﹁佛法总纲﹂,后面是﹁佛法大意﹂;一个说﹁体﹂,一个
说﹁用﹂,作用。
甲、佛法总纲(体)
  体是教学的内容。佛法教学的内容是﹁戒定慧﹂,称之为三学,三
种学问。佛的经典也是依照这个来分类,称为三藏经典。﹁藏﹂,就像
仓库一样。律藏是戒学,经藏是定学,论藏是慧学;称为三藏经典,这就是佛门
的教科书。修学一定要依教科书,教科书就是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教导。
  ﹁戒学﹂:﹁防非止恶﹂,这是戒学的内容。非是错误,指邪知邪见、
错误的知见;恶是指行为,种种不善的行为。佛家的戒律相当于儒家的礼,是基
础的教学。孔老夫子当年教学有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德行用礼来教,所以小
孩从小就教他学礼,学着待人接物,学着伺候长者。佛家一开端就学戒律,戒律
属于生活教育。从前学佛出家人五年学戒,然后才有资格学经、学论。
  诸位要想在佛法里成就,不能不重视戒;因为离了戒,不会有定,
戒是手段,帮助你恢复清净心。戒有两大类:一类是自律,完全是对自己、对个
人私生活,这一种戒律是小乘戒;另外一类是处大众,属
大乘戒。大乘戒也不是要求大家遵守,还是自律,团体当中如何自律,
这叫做大乘戒。个人在自己小房间里面如何自律,叫做小乘戒。由此可知,戒律
是自律的,不是戒别人的。戒律的目的是使我们得定、得清净心,我们一天到晚
拿着戒律的标准去看别人,这个人犯戒,那个人也犯戒,你的心还能定得下来吗
?一天到晚看到别人的过失,就是
你自己的过失;你自己心清净,见不到别人的过失。古人说:﹁来说是
非者,便是是非人。﹂说别人犯戒的人,他本身就是个犯戒的人,因为他的心不
清净。所以戒学是学佛的基础。
  ﹁(藏)属于律部﹂:在三藏经典里属于律藏。律部就是律藏,专
门讲戒学。佛所说每一部经典的内容都有戒定慧,都有经律论的意思,
这一部经典里面,那一部分说得分量重、说得多,就归到那一类去。戒律的经典
也讲定、慧,但是以戒律为主,戒律讲得最多,就归到律
藏。如果这一部经典讲定讲得多,讲戒讲得少;譬如《楞严经》,十卷
经文讲戒律不超过一卷,讲定占得多,占十分之七,就归到经藏。
  佛说法四十九年,世出世间一切法无量无边,说不尽,所以学佛
的人要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聚﹂这一条就是佛没说的;佛
虽然没有说,可是与佛所说的性质相同,也应当归到这一类;聚是归
纳同类。﹁摄善法﹂,凡是一切讲断恶修善这一类的理论方法,虽然不
是佛说的,也可以因为性质与佛所说的相同,归纳到律藏。佛教的心
胸广大平等,并不是我所说的经典就是无上的依据,别人所说的不行,
佛不说这个话。甚至于外道所讲,只要符合这个原则,都可以归纳。﹁诸
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律一类,可以归纳。
  ﹁定学﹂:定的意思是﹁息虑静缘﹂。禅定是佛法修学的总枢纽,
八万四千法门只是修定的手段不同,全都是修定。念阿弥陀佛修一心不乱,一心
不乱就是定,他是用念佛名号这个方法来修定;参话头是
一种方法,持咒也是一种方法,没有一个法门不修定。戒帮助你得定,
不持戒,心是放逸的,心往境界上跑,戒帮助你把妄心收回,成就大
定。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你的心一直在外头境
界上攀缘,要把它收回来。戒律教你不贪、不瞋、不痴,教你不杀生、
不偷盗、不邪淫,什么样都不准,心收回来,身心逐渐清净;戒帮助你修定。定
的要领是息虑。虑是妄想,息虑是把所有的妄想息掉。缘
是攀缘,静缘是把攀缘静下来。要止念头、不攀缘,一切妄念要止住,
外缘决定不能攀。不可以讲求应酬,现在的佛法是应酬的佛法,一天
到晚都攀缘,这是不能成功的。大经里面讲﹁庄严佛国土﹂,是以清净
心庄严。大定才是真正的庄严,身心清净一尘不染。
  ﹁(藏)属于经部﹂:在三藏经典里属于经藏。见到﹁经﹂这个题
目,偏重在定学。﹁(聚)能引功德﹂,虽然不是佛说的,这种理论方
法能够帮助我们得定,也可以看作是经典。功德就是禅定,决不是在佛教寺庙功
德箱里面放一点钱,这就做了功德,那是错误的。你供养一点钱,与禅定不相干
,与般若也不相干。功德是定慧,如果你修行得定,譬如说你得到一心不乱,戒
律也是功德,戒定慧都是功德。如果没有得定,戒律持得再好,那是修福,不是
功德,功德是一定要达到禅定。我们修学这么多年,有没有功德?福德是不少,
没有功德。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江南一带的寺庙大多数都是他建的,南朝四
百八十寺都比佛光山大,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
智度论》为主,唯识宗有六经十一论,以《解深密经》、《成唯识论》、
《瑜伽师地论》为主,他们也有修行的方法,并不是只解不行。着重在行门上的
,也有理解,都是解行并重。
  行门里面列举四个宗派:
  ﹁律宗﹂:由持戒这个法门进入,着重戒律。﹁三业清净﹂:这是修
行目标,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三业清净是指身、口、意能够做到清净不染。三业
里面最重要的是意业,意要是不染,身口决定不染,意要是染污,身口也会连带
的染污。所以律宗不但着重外表,更注重的是
内在;外表能影响内在。律宗着重在形式上,一举一动都要合乎法度、
合乎规矩,严持戒律。小乘戒律着重事相,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外表非常庄严
,一举一动都合规矩。而大乘的戒律着重在心地,对外表就不太注重。可是大乘
戒比小乘戒难,因为大乘着重在心戒。譬如杀生,小乘戒是起心动念要把对方杀
害,断他的命才算是犯了杀戒;可是大乘戒不如是,大乘戒起心动念就破戒,没
有伤害对方,起个念头要杀他,戒就破了,所以大乘戒难持。大乘是心戒,论心
不论事,杀盗淫妄,起心动念就破戒。小乘戒起心动念不破戒,没有罪,一定要
做了事情才算犯罪。大乘戒在起心动念上结罪,所以大乘戒菩萨心地非常清净。
  佛说律宗是﹁正法期成就﹂。佛陀在世,僧团都是清净的僧团,修
行人善根深厚,社会风气非常淳朴,的确是修学戒律非常好的时代。现在的社会
修戒律就相当不容易,很难。古时候有专修戒律,佛陀在世时从这个法门入门的
很多。在中国,终南山道宣律师这一派专修戒律,称之为律宗。
  戒律精严能感动鬼神。南山律祖就是唐朝道宣律师,感动天人供养,他是日
中一食,天人每天送饭给他、侍卫保护他。窥基大师跟道宣律师同时代,窥基大
师是大乘菩萨,对于戒律在外表上没有那么严格。窥基大师是贵族出身,玄奘大
师看他很聪明,要他出家。传说他向玄奘大师提出三个条件:第一、我要带一车
的书;第二、我要带一
车的金银财宝,要享受;第三、我要带一群美女伺候我。玄奘大师说:
行!都可以。于是窥基大师出家,俗称三车法师;他在戒律上就不会那么呆呆板
板的。有一次他经过终南山,顺便拜访道宣律师。他名气很大,是唯识宗开山祖
师,道宣律师是律宗开山祖师。道宣律师对他
有一点成见:虽然是不错,很有学问,经也讲得很好,但是戒律很差,
不大守戒;就有一点轻慢心,好像很遗憾,这么好的法师不能够严持戒律。他那
天拜访道宣律师;天人每天供养送饭来,那天天人没送饭
来,道宣律师饿了一天。第二天,天人送饭,道宣律师就问他:﹁昨天
你为什么没有来?﹂天人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这个山上,满山的护
法神都在这儿护卫,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心里面非常惭愧,
原来窥基大师是大乘菩萨,我没把他看在眼里,这么多护法神保护着;
我还不如他,我才一两个护法神,他是满山遍野的护法神,害得我的护法神都不
敢进来。这才晓得大乘戒跟小乘戒,在戒相上讲不能够同日而语。大乘菩萨在形
式上虽然是很随便、很无所谓,心地清净。
  ﹁禅宗﹂:禅宗的目标是﹁明心见性﹂。心就是阿赖耶,性是真如
本性。本性上起了无明,不觉,心又起了念头,这是根本无明。无明
一起来,真如本性就换一个名词叫做心,所以心就是带着无明的本性。
明心就是恢复光明,把无明断除,这时候的心就又恢复它的老名字,
叫做本性。明心就是见性,见性就是明心。必须要破无明才能够见性,
才能够恢复明心。要想见性,先断见思,再破尘沙,然后再破一品无明,才能明
心见性。试问:有没有本事把第一关见思烦恼断掉?这是要讲真正功夫。
  参禅,用参话头的方式,或者是观心的方式,这都是手段;第一步的功夫要
断见思烦恼,目的是明心见性。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八十一品思惑,要断尽才能
够得到解脱,但是并没有大彻大悟,还要继续
努力进修,再破尘沙、无明,才能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三业清净,
名字不一样,境界完全相同;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念佛法门里,理一心不乱就
是明心见性、就是三业清净,方法手段不相同,达到的目标完全相同。净土法门
讲事一心就是禅家讲得到禅定,所以事一心叫做念佛三昧,但是还没有明心见性
,要到理一心不乱才是明心见性。
  ﹁像法时期成就﹂:像法是相似法,佛法已经没有过去那么纯。释
迦牟尼佛的法运,总共是一万二千年。正法一千年,释迦牟尼佛灭度
后一千年之内,佛法还没有很大的变质,相当纯,依照佛的戒法修行,
能够达到目的。像法一千年,佛灭度后一千年至二千年当中,佛法起一些变化,
变质了,后来的人把他自己的知见掺杂在佛法里面,所以就不纯,这个时候单靠
修戒律不容易成就,要修禅定。佛法传到中国来,刚好是佛灭度一千年,佛的法
运也正好是禅定这个时代,所以中国的佛法几乎全是禅宗的势力范围。禅,的的
确确在中国发扬光大。佛灭度二千年以后是末法时期,末法有一万年。我们现在
这个时期是佛的末法时期,末法的初期,在这个时候禅定很难成就,在这个时代
要想断见思烦恼不容易。
  ﹁净宗,带业往生,末法时期成就﹂:末法时期净成就。净怎么成
就?﹁带业往生﹂,这个方法成就。为什么?你没有办法消业障,只有
带业往生。佛在《大集经》里说:﹁法运一万二千年,正法戒成就,像
法禅成就,末法净成就。﹂末法时期修学净土,就是依教奉行。
  带业往生不是明心见性,不是三业清净;如果讲一心不乱,那就是明心见性
、就是三业清净。在末法时期,我们的业障太重,没有能力断惑,没有能力达到
一心不乱;净土的殊胜方便,就是可以带业往
生,生凡圣同居土,决定能成就,正是古德所说的﹁万修万人去﹂,道
理就在此地。一定要懂理论,如理如法修行,才能成功。在末法时期,
如果要建立一个真正如法的道场,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是念佛堂。念佛堂着重行门,就是长年的
佛七,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打佛七。过去印光大师在苏州灵岩山就建立这样的
道场,天天打佛七,一天六支香,一支香一个半小时,每天九个钟点念佛。他的
道场讲开示不讲经,是一个专门念佛的道场。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非讲经不可
;如果能够每天两个小时讲经,十个小时念佛,一天有十二个小时解行相应,这
才是真正末法时期如法的道场。
  ﹁密宗﹂:密宗讲﹁三密相应﹂,口诵咒,手结印,意要观想,三
密相应。目的也是明心见性、三业清净。密法是正法、像法、末法时候都有。如
果显教不通达,没有资格学密。密是属于加行的,功夫上再加上一点,是这个意
思,所以严格的来说,你要学密,先要学三藏经典,对佛法的理论方法境界都明
瞭,才可以用密咒来加持。如果对于显教教理完全不懂,你去学密,那是盲修瞎
练,不会成功。
  跟真正的密宗上师学佛法,你的教理没有搞清楚,他不会教你密法。我初次
见章嘉大师,他传我一个咒,跟我结缘,要我常常念。他教我六字大明咒,把这
个咒的意思讲得清清楚楚。为什么呢?才能观
想。﹁嗡﹂是身,﹁嘛呢﹂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所以
是身、莲花、保持、意,以中国话来说:保持身心像莲花一样。莲花出污泥而不
染,你念咒时懂得这个意思,与身心相应,岂不是三业清净、一尘不染!其实﹁
南无阿弥陀佛﹂也完全是梵语,意思是皈依无
量觉。﹁南无﹂是皈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
皈依无量觉。要懂得观想,口里念佛号就跟念咒一样。
  希望诸位解门着重一部经的专攻,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一门深入;行门还
是念佛好。
佛学十四讲第九讲
方便五乘解脱
           心思昏昧  说世法方便
        钝根
           眼光浅近  与上法不解
甲、契机施度
           心思敏捷  说出世了义
        利根
           眼光远大  与下法不满

           现世福报
        人乘       受五戒
           不失人身
乙、世  间                 偷安小果
           胜妙天福
        天乘       行十善
           误为究竟
             断见思惑
        声闻乘        修四谛
             证阿罗汉
                         自了小乘
             断见思习
丙、出  世  缘觉乘        修因缘
             证辟支佛

             自行化他
        菩萨乘        修六度万行  普度大乘
             证成佛果

     见惑﹁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共八十八使


【附】

     思惑﹁贪﹂﹁瞋﹂﹁痴﹂﹁慢﹂﹁疑﹂(共八十一品)
第九讲  方便五乘解脱
  前面是把整个佛法概略的介绍,第九讲以下讲解脱的方法,这也
是普遍的介绍,介绍之后你自己去选择。先介绍通途的方法,﹁方便五
乘解脱﹂。﹁方便﹂:这是从方法上说,有方正的道理、有善巧的便利,
称为方便。﹁五乘﹂:适合于众生的根性,分为五种:人、天、声闻、
缘觉、菩萨。众生根性不相同,佛是应机说法;你的愿望如何,佛就
跟你说什么法,满你的愿望。﹁解脱﹂:解就是解开,解除你的烦恼,
解除你心里面的结;脱是脱苦,结解开,苦就没有了。解是对烦恼、无明说的,
脱是对轮回、生死讲的。解是因,脱是果报。
甲、契机施度
  这一段是概略说出佛为什么用这些方法,他为什么不用一种方法,
要用这么多的方法?五乘就是八万四千法门的归纳,归纳为五大类;
因为众生根性利钝不同,钝是迟钝,利是猛利聪明。﹁钝根﹂的人,﹁心
思昏昧,眼光浅近﹂,他满足现前的生活,不想将来、不想来世,这一
世过得很自在就可以,来世我不知道,我不考虑;我现在在人间,人间过得很好
,天上太渺茫,不想生天。像这种人,是小根器的人,志愿很小,没有远大的眼
光,只希望解决眼前的痛苦,希望得到眼前的
福报就可以;佛也不会舍弃他,也帮忙他。他修世间福报,行,﹁说世
法方便﹂。﹁与上法不解﹂:佛不会跟他讲向上一种的;佛说法无有定法
可说,佛说法满足众生的愿望,满足众生的需求,对于根性钝的是这么一个原则

  ﹁利根﹂的人﹁心思敏捷﹂,见闻觉知很利,一看他就明了,一听
他就懂得,一闻千悟。他的﹁眼光远大﹂,不仅仅是谈眼前的事情,他
晓得有将来、有来世,他要求更殊胜的果报,要求究竟圆满的果报。
佛遇到这一类的人,﹁说出世了义﹂,满足他。﹁与下法不满﹂:他不求
人天福报,他要求究竟圆满的解脱。
乙、世间
  正因为众生根性不等,所以才有五乘的差别。五乘里面分为世间跟出世间:
世间是不超越六道轮回,在六道之内;出世间是超越六道轮回。世间有两种:一
种是﹁人乘﹂,一种是﹁天乘﹂。
  ﹁人乘﹂:有人愿意在人间,人间很好,我生生世世做个人,生生
世世都做个有福报的人;这个人志向不大,我们世间人所说的小儿科,
胃口很小,一点点他就满足,给他一块糖就很满足,很容易打发。在佛法里面,
人乘佛法就是小儿科,轻易的就可以满足他,佛就教给他保持人身、生生世世在
人间享福的方法,就是小乘法。
  ﹁现世福报,不失人身﹂:这是他希望达到的目标。我在这个世间
有福报,五福临门,生生世世不失人身,这也不错。可是诸位要晓得,
福底下还有一个﹁气﹂字,有福﹁气﹂,有福就要受气!福越大,气越
多,不是很圆满的事情,佛法称此为红福,红尘之福。出家人也有福报,清福;
他有福,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中五十三参,参访许多的善知识
,成就自己的定慧,是助修。这一种助修,诸位一定要记住,决不是说遇到一个
禅德就跟他学参禅,遇到一个密宗上师就跟他学持咒,那就糟糕,一样都不能成
就。所谓参访是亲近这些善知识,听听他讲的,看看他修行的方法,
增长自己的智慧,绝不受他影响。如果受他影响,把自己的正修破坏,
助修也没有了,正助两边都失掉。自己必须如如不动,才有资格参学。
看得清清楚楚,样样都晓得,增长智能;虽然样样都晓得,如如不动,
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绝不改变,这就真帮上忙。不动心就帮上定,看得清
清楚楚帮上慧,定慧都修了。
  参学并不只限于佛门不同宗派、不同法门的这些大德,那为数不多;其实世
间各行各业,从早到晚看的这些人,遇到的那些事,都是五十三参。见到这些人
事,心里清清楚楚,增长智能;虽然见到,如如不动,在什么境界都不动心,增
长定功。修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
就是道场,在这个道场才成就无上道。正修就是自己选定主修的法门,
从初发心到无上道,决定不更换、不动摇。助修就是博学多闻,博学多闻里绝不
受影响,要记住这一点,绝不跟人家走;博学多闻是成就自己的定慧。怎么晓得
有定、不动心?样样都看、样样都听,在这里
头才晓得自己不动心,没有受影响。怎么晓得自己有智慧?样样都看、
样样都晓得,人家不问的时候,心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而一问样样都晓得,这
是智慧;绝不妨碍自己的清净心。也就是说,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处,训练不起心
、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训练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历事炼心,
要在人情事故里锻炼,才能成就。所以社会是菩萨的大道场,红尘是道场;菩萨
是红尘里开的莲花,一
尘不染。正助双修要认识,要真正懂得这个意思。﹁道﹂就是道理、方
法,超越世间、了生死的这些理论与方法;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
这一个字都包括了。
  在此地苦集灭道是讲小乘—声闻乘;其实苦集灭道是佛法的根本教义,通大
小乘。过去天台智者大师有一个小册子,讲三十七道品第
一个科目—四念处。四念处是讲智慧,是我们学佛人入门修学的处所。
我们一般讲观照,四念处就是基本的观照法。第一、﹁观受是苦﹂:以
智慧来观察,我们现前的享受是苦不是乐。以为现前享受是乐,那是颠倒、是迷
惑;不过是苦暂时离开而已。你感觉到现在还不错,因为现在苦刚刚离开。仔细
想一想,我们从生下来岂不是就往坟墓里面走吗?一天一天接近,这种景象非常
凄凉,非常可悲;你没有觉察到,还觉得很快乐!做生日还庆祝一番,其实庆祝
什么?往坟墓里一天天接近,有什么好庆祝?实在颠倒,没有智慧。佛真是高明
,把这个事实真相看得清清楚楚。一天一天接近坟墓,众生迷惑颠倒不觉悟。这
个身,一身都是病,还要装扮,还觉得很可爱。最大的病是饥寒之病,
天冷不多穿衣服就会冻坏,三餐没得吃就饿坏;三餐是吃药,治饿病。
我们所受的,确确实实是苦。第二、﹁观身不净﹂:我们这个身体不清
净,佛经上说三十六种不净之物造成这个肉身。第三、﹁观心无常﹂:
这个心是妄心,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如果心老想一样
那就是得定,定在一门上那就是常;我们是一天到晚打妄
想。第四、﹁观法无我﹂: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一切法里
面没有主宰,不自在、不自由、不平等。不自在,无我;如果真有我,
自己能做得了主宰、能自在的话,诸位想想,哪一个人不喜欢长生不老?哪一个
人不喜欢年年十八?做不到,自己不能主宰自己。这是智慧观察,能这样观察就
觉悟了。智者大师把四念处解释得很详细,告诉我们藏通别圆四教都有四念处,
四种念处境界不相同。四教也有四
谛,这个地方是讲藏教四谛,就是小乘法;通教有四谛、别教有四谛、
圆教有四谛,细说说不尽。
  ﹁三转珐輪﹂:这是佛的教学善巧。﹁示、劝、证﹂,这是﹁三转﹂。
﹁示﹂:是指示,根性利的人一听就明了、就觉悟。譬如佛说:﹁此是
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招集感受的苦报;﹁此是灭,可证
性﹂;﹁此是道,可修性﹂;都从性体上说,﹁上﹂根人一听就明了。﹁劝﹂:

中等根性的人,跟他这么说,他虽然听见,好像与自己毫不相关,耳边风一样,
所以必须要劝他;告诉他:我说的话不是说给别人听的,是说给你听的,你要特
别注意。底下加劝勉的话,譬如,此是苦,你要知道。表解里,应知、应断、应
证、应修,都是从劝修上说。这是
对﹁中﹂等根性人说,意思就很亲切了。﹁证﹂:根性劣一点,﹁下﹂等
根性的人,虽然劝我,我行吗?我能办得到吗?对自己没有信心,是不是我们都
能做到?佛末后现身说法,给我们作见证,作证转。佛以自己为例:此是苦,我
﹁已﹂经知道;此是集,我﹁已﹂经断;这意思是我知你也能知,我可以断你也
可以断,我能够证得,你也能够证得,我可以修你也可以修。这么三劝,一而再
,再而三,三劝如果都还不动,佛就没法子。如果三劝能够回头,佛菩萨必定来
;三劝不能回头,佛菩萨不来,来了也没用处,白跑一趟,白费口舌。我们通常
叫做三转四谛珐輪。
乙、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前面介绍过,此地特别注重十二因缘的修法。十二条是连环的,里
面有一个断掉,就统统断掉;所以缘觉所用的方法比声闻要巧妙。十二因缘里面
有因有果,果上不能了断,一定要从因缘里面断。十二因缘讲三世因果,过去、
未来的因果我们没法子断,我们不能回到过去,能断的范围只有现在的因果。现
在果不能断,现在的因
缘只有三条:﹁爱、取、有﹂,这三条断一条就证辟支佛,就成功了。
如果是修学大乘法门,净土念佛是大乘法,能断一条,马上就证得一心不乱,成
就念佛三昧。我们能不能在一切法里把爱心断掉?这个爱是贪爱,这一个字就是
见思烦恼—贪、瞋、痴、慢、疑、恶见,一个爱字代表这些,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把爱断掉得事一心
不乱。事一心就是断见思烦恼,理一心是分破无明。
  十二因缘有﹁流转﹂、﹁还灭﹂二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
色,互为因果;无明是因,行就是果;行是因,识是果;识是因,名
色是果。到末后,老死是因,无明是果,它又转回来,永远是循环的。
按照顺序去﹁流转﹂,这就是六道轮回;如果颠倒过来,称为﹁还灭﹂
门。为什么有老死?因为有生;没有生,就没有老死。没有﹁有﹂,就
没有生;没有取,就没有﹁有﹂;没有爱,就没有﹁取﹂。这里面断一
条就全断,三界系缚就得到解脱。﹁流转生死门﹂,相当于四谛的﹁苦
集二谛﹂;﹁还灭涅盘门﹂,相当于﹁灭道二谛﹂。
丙、三界迷谛
  这一段是附注。﹁三界迷谛﹂: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谛就
是四谛—苦集灭道;世出世间的因果,我们统统都迷了。迷了之后才
﹁起见惑﹂,有八十八使;﹁起思惑﹂,就是错误的思想,有八十一品。
见思烦恼变现出六道生死轮回,因为有惑,惑是迷惑,迷惑以后就妄
动,妄动就是造作,造作就结业,业力变现出六道的果报。﹁身心酬业﹂,
这个话说得非常的真实。真正明了了,我们在这一生际遇当中要像大修行人,他
们对人生的态度无不是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纵然受苦也甘心乐于接受,不会打
妄想去换个境界,想去找一个地方摆脱掉,不做如是想。为什么?摆脱不掉。有
这个业,怎么能摆脱掉?譬如欠人
家钱,想躲一躲不还债,那不行;现在不还,将来还是要还,没法子!
那干脆还清好了,还清就自在,所以不逃避,愿意受。受里面,改造他的业,断
恶修善,在业因上下手,这样确实能够改变果报,这是有智慧的人所做的。
  ﹁断尽证果﹂:不断尽不能证果,一定要断尽才能证果;八十八使、
八十一品,一品都不能留。而断的顺序一定是先断见惑八十八使,八十八使见惑
断尽,小乘就证初果。能把八十八使见惑断尽就得保障,虽然不出三界,在六道
轮回里,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小乘证得须陀洹之后,在六道里面只有人天两道
,不会堕三恶道,而且从此以后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一定证阿罗汉果。有许多学
佛同修常常来问:菩萨五十一个位次,我们现在能不能算初信?五十一个等级,
我们算一年级行不行?给诸位说,不够资格。见惑八十八使断尽算一年级,标准
从这边算起,这是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圆教七信位的菩萨相当于阿罗汉,因为思
惑也断尽。天台四教仪、贤首五教仪都说得很详细。
  ﹁声闻断事,缘觉断习﹂:习是习气。习气很难讲,古人常常用酒
瓶来作比喻。把酒瓶里的酒倒掉,倒得很干净,里面也洗得很干净、擦得很干净
,确实没有酒了,闻闻还有味道,那就叫习气。阿罗汉见思烦恼确实断尽,但还
有习气在。缘觉的功夫比阿罗汉高,连习气都没有,都断掉。

佛学十四讲第十二讲
六度万行
         财物     除怨
      布施 诸法         贪悭
         无畏     不乏
         律仪     清凉
      持戒 善法         恶业
         益众     解脱
         人害     不失
      忍辱 世苦         瞋恚
甲、六度     修法     成就
         披甲     增善
      精进 摄善         懈怠    菩萨乘
         利乐     不退
         世间     静虑
      禅定 出世         散乱
         上上     见性
         实相     大觉
      般若 观照         愚痴
         方便     度他

      度无边众生    此名四弘誓愿
      断无尽烦恼    然能行此四句
乙、万行  
      学无量法门    万行可谓尽包
      成无上佛道    枚举不胜其烦
第十二讲  六度万行
甲、六度
  这一讲是大乘佛法。大乘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归纳修学的纲领
就是﹁六度﹂。为什么要归纳这六条?实在说,所谓佛法是建立在相对
的基础上,也就是众生有病,佛法就好比是药物一样,众生没有病,
也就没有佛法,因此,﹁法﹂不可以执着。《金刚经》告诉我们:﹁法尚
应舍,何况非法!﹂有病的时候,需要这个法;病好了,这个法也不能要。
  在这一表里面,先来看看我们有些什么病?这一定要搞清楚。第
一是贪病,﹁贪悭﹂,这是病根,可以说无量无边的烦恼业障、生死轮
回,都是从它而来的;包括后面的恶业、瞋恚,乃至愚痴,都离不开贪悭。因为
它是一切病的根本,所以菩萨修学是从根本来拔除,得用个方法来对治它。我们
晓得这个病的严重,就要认识对治的方法,而
且要有效的运用方法来对治这个毛病。﹁贪﹂是贪求,凡夫欲望没有止
境,不但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而无厌,连三界之外的佛法也贪图。佛
法,断掉贪心才能得到;用贪心来贪求佛法,结果是增长烦恼,不会得到的。所
以学佛要去贪心,不能用贪心来学,不可以用
贪心来求。悭吝与贪可以说是同类的,已经得到的不能放下,叫做﹁悭﹂;
这都是我们的病根,佛法处处教我们看破、放下。什么叫做迷?什么叫做悟?所
谓迷,不知道贪悭是病,认为是应该的,是一桩好事情,这就是迷惑。觉悟了,
知道它是病根,它给我们带来无尽的苦难,如果真正从心地里面把悭贪拔除,就
成佛。无量的烦恼可以归纳为一百
零八类,百八烦恼;《百法明门论》再归纳为二十六种,二十六种再归
纳就是六个根本烦恼。六个如果你还嫌多,还可以归纳为贪瞋痴三毒
烦恼。因为有这三毒,心里头有毒素,果报就是生死轮回。三毒烦恼,
哪一个最严重?如果再把它归纳成一个,就是悭贪。所以菩萨行法把布施列在第
一条,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今
天一切的文明,可以说都是圆带动的;但是圆心动不动?心不动。所以禅定着重
在心不动,身要动。
  六祖大师在黄梅八个月,他修的禅定就是这种功夫。黄梅那时住一、两千人
,他每天替常住工作,舂米劈柴,身一天到晚要动,没有休息,心不动。他在黄
梅八个月是真正在那里修禅定,所以五祖把法传给他,而不传给天天在禅堂里头
面壁,一坐好几天都不动的、不倒
单的。《六祖坛经》实在了不起,这本书是中国人自己说的,不是从印
度经典里面翻译过来的,它的内容几乎是包括全部佛教的原理原则,把一部《坛
经》念通,所有大小乘法全部都通达,这是非常好的书,是我们中国的国宝。希
望诸位认真去学习、体会,知道什么叫做禅;禅应用在生活上,行住坐卧、穿衣
吃饭,没有一样不是禅。表现在艺术上,像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刻、美术,都
带有非常浓厚的禅家色彩,这就是禅的艺术化、禅的生活化,使我们整个生命都
变成禅定。
从禅定里透出的智慧称为般若智慧,是真正的智慧,不是从心意识里,
不是从分别执着、思惟想象里产生的智慧,是从定中自然显现出来的。
  禅分三大类。第一、﹁世间禅定﹂:指四禅八定。这一种禅定修成
之后果报在四禅天、四空天,色界、无色界,三界里面最为殊胜。第
二、﹁出世间禅定﹂:佛学名词称为九次第定,就是第九定。前面八定
是世间的,色界有四种禅定,无色界有四种禅定,一共是八种,禅定功夫有浅深
不一样。定功更深,再往上超越,就是第九定,第九定是属于出世间的,超越三
界六道。第九定指小乘的阿罗汉,阿罗汉与辟
支佛所修的是出世间的禅定,乃至于诸菩萨们所修也是出世间的禅定,
都超越了世间。第三、﹁上上禅定﹂:是诸佛与大菩萨们所修。如果将
范围扩大来说,凡是能见性的禅定都可以称为上上禅,六祖大师所修所传的就是
上上禅定。唯有上上禅才能明心见性,出世间的禅定虽然能够超越生死轮回,不
能见性,所以一定要修上上禅。上上禅的原理原则都在《坛经》里面。
  禅定的功德是﹁静虑﹂,静虑是我们现前就能得到的好处,身心清
净;虑,头脑清楚,不迷惑颠倒。心清净、头脑清楚,这是禅定的好
处。它能成就一切世出世间法,对你的学业、事业,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就是禅的生活化。更殊胜的功德是﹁见性﹂,明心见性。禅定是佛法
修学的重心,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禅定,不修禅定不能
称为解脱门,不修禅定不能见性。为什么有这么多法门?法门是方法、
手段;修禅定有无量无边的方法,并不只有盘腿面壁,盘腿面壁是无量无边的方
法里的一种。念佛也是禅定,一心不乱就是禅定,事一心不乱就是出世间的禅定
,理一心不乱就是上上禅定;用念佛的方法来
达到,所以念佛也是坐禅。坐禅,《坛经》说:心不动,名为坐;心不
执着,名为禅。除障—﹁散乱﹂:散乱就是精神意志不能集中,这是障
碍。精神意志不能集中,智慧不能现前,这也是大病,要用禅定的方法来断除。
  ﹁般若﹂:这是佛法修学的目的。禅定是手段,前面四条乃是手段
之手段,关键的手段是禅定,因定开慧。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
智慧是从定中生的;心要是散乱,决定没有智慧。般若有三种:﹁实相﹂、
﹁观照﹂、﹁方便﹂。实相是体,是般若智慧的本体。观照是自受用,是
自修自证。方便是教化众生,善巧方便。
  般若的功德是﹁大觉﹂,大觉就是成佛,圆满彻底的觉悟。自觉之
后一定要﹁度他﹂,要帮助别人觉悟。去障—﹁愚痴﹂。愚痴就是根本
无明,根本无明断尽就成佛。成了佛,连等觉菩萨也能度,度生圆满;
九法界有情众生,他都有能力教化,而没有障碍。
  六度,如果不能除障,就不叫做﹁度﹂,那是修六种福,布施、持
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统统是福报。如果能除贪悭、恶业、瞋恚、懈怠
、散乱、愚痴,这才叫做六度、六波罗蜜。儒家三达德:大智、大仁、大勇,与
佛法讲的六波罗蜜非常接近。布施、持戒是大仁;布施是能够推己及人,持戒能
够令一切众生欢喜,对你不恐怖、
不会害怕,因为持戒的人不会伤害任何人。忍辱、精进是大勇,禅定、
般若是大智,岂不是智仁勇三达德具足!这是菩萨修学的纲领,可见得佛法没到
中国来之前,儒家所修学的接近大乘教义。
乙、万行
  六度展开就叫万行。行,是动词。万行就是无量无边的行门,修行的方法。
无量无边的行门,用四弘誓愿全部把它归纳。四弘誓愿里
面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条,这是真正的大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就
是帮助、服务,服务社会、服务众生。这是大乘佛法的本愿,我们要利益一切众
生;其余的三愿是为了圆满第一愿。你要度一切众生,你
自己一定要成就德行,一定要断烦恼;如果你不断烦恼,你去度众生,
恐怕会被众生度去。我们为什么要断烦恼?是为了要救度一切众生,才断烦恼。
断烦恼是修德,是德育;学法门是智育,是求学问。断烦恼是品德的修养,学法
门是智慧、学术的修养。这种努力精进为谁?不是为自己,是为了一切众生。看
到一切苦难的众生,我们要去帮助
他、援助他;自己没有高尚的品德、深广的学术,你拿什么去帮助人?
菩萨一切的修学不为自己,而是为一切众生。你们要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这
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唯有菩萨,生命才真正有意义,他为一切苦难的众生而为,
为一切苦难的众生不休息,绝非自私自利。为一切苦难的众生,自己修布施、持
戒、忍辱,断烦恼,为一切众生学
无量法门。所以第二条﹁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三条﹁法门无量誓愿学﹂,
都不是为自己。末后一条,那是积极到了尽头,﹁佛道无上誓愿成﹂。
为什么成佛道?因为还要度等觉菩萨,还要帮他的忙,你要是不成无
上佛道,等觉菩萨也是众生,他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这忙帮不上,
你度众生的愿就不圆满。由此可知,四弘誓愿实际上是一愿,为了完成度众生的
大愿,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才有后面的三愿;先成就自己,再帮助别人。
  ﹁此名四弘誓愿,然能行此四句,万行可谓尽包,枚举不胜其烦。﹂
能够把这四句的意思明了,真正努力去做到,菩萨的行愿全都包括在其中。所以
学佛先要发大愿,没有大愿怎么会有大行?没有大愿怎么会有真精进?所以大行
、大精进,都是以大愿为基础。这是把大乘佛法—﹁菩萨乘﹂简单的介绍出来。
  第十、十一、十二这三讲,是佛法一般的纲领,所谓是通途法门;
第十三讲表介绍特别的法门。特别法门跟普通法门究竟有哪些不一样?
特别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要留意的。通途法门,一生要成就确实不
容易;但是我们在佛法上要获得真正的成就,特别法门可以帮得上忙。
佛法要专攻,才能成就。
佛学十四讲第十三讲
行门中一特别快捷方式

         欣羡   解  说  周  详
                      多趋佛学
         理论   方  法  精  细

甲、学者感想

         畏视   断惑难(四十截流)
                      尝疏学佛
         实行   时间长(三僧祇劫)
           示现佛国
      佛力  
           宏愿接引    超出三界轮回
           方便伏惑    了脱分段生死
      自力   带业往生    皆不退多补处
           当生成就


        信  如圣言量真实不虚
        愿  专修往生乘愿再来
丙、方法略举  
           (正)持佛名号(一心不乱)
        行
           (助)止恶修善(心不颠倒)




           如竹中虫求出
        设喻    他宗节节上穿
  事有       净宗从旁破出   难(万中难得一)
  特别       他先解而后修   易(万修万人去)
        比较    净先修随分解
           他如步净如车

第十三讲  行门中一特别快捷方式
  快捷方式就是近路,成佛最近的一条道路。近路,实在讲它是大乘法,
大乘比小乘要快得多。在大乘法里,禅是快捷方式,比禅还要近、还要稳当,那就是
念佛法门这一条路。在这一条路里修成就的人非常多,我
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看过很多,近代学佛人往生的例子也
不少,可见得这个法门实在可靠。不但历代祖师弘扬,当年佛陀在世也特别称赞
这个法门。佛的父亲净饭王,以及他的家族许许多多人,都是修西方净土,这些
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甲、学者感想
  ﹁欣羡理论﹂:一般的学者接触到佛法之后,对于佛法的道理都生
起羡慕的心。﹁解说周详﹂:佛法经典非常的丰富,博大精深,在理论
上、在事相上,解说周详。﹁方法精细﹂:修证的方法非常精细,所以
有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多趋佛学﹂:不但是在宗教界里,学术
界也非常向往学习佛法。多数人把它当作一种学术来研究,这一条路在世间法里
面也能有一些成就,但是对于自己生死大事疏忽了。实在讲,真正能觉悟到自己
生死大事的人太少太少,这个事情是疏忽了。疏忽之后,真是苦,这种苦头没有
见到、没有尝试到,无法去想象、无法去体会,可是这些苦难就在眼前,佛观察
一切众生愚迷颠倒,称之为可怜悯者。要想离苦得乐,唯有自觉。佛菩萨在旁边
帮助我们觉悟,如果自己不觉悟,佛菩萨也帮不上忙,也无可奈何!
  ﹁畏视实行﹂:讲到修行,产生畏惧。﹁断惑难﹂:惑是迷惑、见思
烦恼。佛曾经有个比喻,﹁四十截流﹂,流就是瀑布,譬如有四十里宽
的瀑布,你能一下子把它阻挡住,使这个水不流,诸位想想这是要多
大的力量?比喻断惑真难!﹁时间长﹂: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之后,还
要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才能把思惑断尽,时间实在是长。﹁三僧祇劫﹂:
中国人算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以兆做为单位,上面是一千,底下有八个万,一
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这是一个阿僧祇。劫,是时间单位,大约是一千六百多
万年。还要乘三倍,三个阿僧祇劫,这个数目
字确实是天文数字。要圆满佛果,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时间太长了。
﹁尝疏学佛﹂:疏忽修行。在佛学学术上去钻研,疏忽修行,这种修学
法﹁等于说食数宝﹂。肚子饿了,说这个菜不错,那个菜也不错,说了
半天,肚子还是空空的,这是说食;数宝,就像银行出纳,一天到晚数钞票,都
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我们学佛最怕走上这个道路,说食数宝,与自己生死毫
不相关。学佛一定要断烦恼、要转识成智,这才是功夫,才有效果,才有成绩可
言。烦恼不断就是说食数宝。
  每一个人都想有成就,而许多法门确实有它的困难处,不适合我们现前来修
学,所以佛开的法门这么多,就是便利我们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来修
学,这种方法能够帮助自己断烦恼,帮助自己
得到清净心。在一切法门里,佛指给我们大方向:正法时期戒律成就,
换句话说,修戒律、禅定、净土都能成就;像法时期,戒律成就很难,
禅定可以成就,净土可以成就;末法时期,只有净土才能成就。而在
净土里,真正能成就的是﹁带业往生﹂,这是非常可能的事情。所以我
们学佛不能好高骛远、不能好奇骛怪,一定要老老实实的修学、用功
夫。特别法门就是特别介绍末法时期的净成就,这是一个特别的快捷方式。
乙、门余大道净业
  这一段介绍念佛法门的内容。﹁门余大道净业﹂:门就是指八万四
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之外有一个特别法门;大道就是成佛之道,就
是净土净业法门。这个法门又称为二力法门,有﹁佛力﹂、有﹁自力﹂。
除净土法门之外,八万四千法门都要靠自己,才能成就;但是净土法门固然靠自
己非常重要,佛也帮上忙。
  ﹁佛力﹂:佛帮什么忙?﹁示现佛国,宏愿接引﹂:你的烦恼习气
没断,是个凡夫,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娑婆世界环境不好,你没有办法修学,不能成就;佛创造一个
好环境,供给你修学。你在家里读书很难成就,佛办这个
学校可以帮助你,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么好的所在,佛很慈悲,
欢迎你去。可是怎么去法?这个世界不在我们地球上,距离我们娑婆世界甚远,
你找也找不到,在你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你,不需要找,佛来带你一道去;佛力
帮忙就是帮这个。这种忙,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没有。佛力帮忙,这对于我们来讲
实在是便利太多太多,我们今天修行的目的不必用在断惑上,只用在求往生就行
了。可是求往生与断惑也有分不开的关系,能够断惑当然更好,品位更高;不能
断惑,能够
把烦恼压住、控制住,不让它起现行,就可以往生,品位虽然低一点,
佛国是到达了。一到达,所得的利益、所得的好处,实在是不可思议;
《弥陀经疏钞演义》、《弥陀经要解》,都说得非常详细。
  ﹁自力﹂:我们要具备些什么条件?这里给我们提了三条纲领,是
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可以办得到的。第一、﹁方便伏惑﹂:伏惑,伏住烦
恼,这是必要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佛号念得再多也不行,古人讲
﹁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虽然念佛号,不能伏烦恼。第二、﹁带
业往生﹂:带业习种子,不带现行;你烦恼没断,能够伏住,这样可以
往生。如果烦恼还在,念念当中都有烦恼,这不行,没法子往生。烦恼的根没有
断,决定不起现行,这个也很难体会,譬如我们有贪心,贪有贪的种子,贪心起
来的时候是现行,贪心不起来,种子在,贪心没断。带业是带种子、带习气,绝
不带现行。所以我们平常在生活里就要注意,不让烦恼起现行;烦恼就是七情五
欲,常常在心里起这些念头,佛号念得再多都是枉然。佛号如何变成功夫?就是
能够把烦恼压下去。烦恼才起来,一句阿弥陀佛就把它换过来,换成阿弥陀佛,
这一句佛号把烦恼压下去。烦恼起来只有第一念,第二念就变成佛号,
第一念是烦恼,第二念佛号把烦恼压下去,这叫做念佛人。遇到顺境起了贪心,
一句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贪心不起;遇到逆境起了瞋恚心,瞋恚念头才起,第
二念佛号就把它压下去,有这种本事才能带业往生。初学的时候,不太容易压得
住,这个方法用久、用熟,才能控制烦恼。念头一起来,立刻就警觉,这一句佛
号就是警觉。确确实实
能把妄想、妄念控制住,完全控制住就是功夫成片,这就是带业往生,
生凡圣同居土。如果功夫好,能够把烦恼念断,连习气种子也没有,这就是念佛
三昧,就是禅定;得到定,这个定能够断烦恼,断烦恼就是事一心不乱,生方便
有余土。假如功夫更高,从定中开智慧,智慧可以破无明,无明破了,这是理一
心不乱,自己成为法身大士,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与《华严经》的境界
完全相同,是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别教是地上菩萨,也就是禅家所讲见性成佛
。到这样的
境界,一句佛号,念佛的方法可以成就。大势至菩萨在楞严会上说:﹁不
假方便,自得心开。﹂心开是理一心不乱、明心见性;只用这一句佛号,不用任
何法门,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从伏烦恼到明心见性,就
是这一个方法。所以这是在法门里面,最为殊胜、最特别的一个法门。
第三、﹁当生成就﹂:这个法门是当生成就的佛法。这是讲自力,自己
具备这个条件,佛力才帮得上忙,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
  下面三句说出这个法门殊胜的功德利益。第一、﹁超出三界轮回﹂:
出三界非常之难,通途法门讲,见思烦恼不断,没有办法出三界。净土法门真是
特别,见思烦恼没断,能出三界。为什么?阿弥陀佛来接
引,阿弥陀佛进来带你出去。第二、﹁了脱分段生死﹂:分段生死是六
道里的生死轮回,从此以后永远摆脱六道生死轮回。第三、﹁皆不退多
补处﹂:这是讲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绝不退转;生到西方之后,功夫
每天进步,不会退步。而且到了西方之后,﹁多补处﹂,这是说环境好。
不像我们现前这个环境,多半的人都是迷惑颠倒,我们不知不觉要受影响;还有
邪知邪见,对我们多少都会有障碍,使我们犹豫不决、无所适从,这是我们眼前
修学环境上所遇到的困难,不晓得学哪个法门
好。西方极乐世界则不然,所见到的、所听到的,多半都是补处菩萨、
等觉菩萨,程度跟佛没有两样;无量无边的佛来教化,这个福报太大了。补处佛
的德行、知见,统统都圆满,跟佛没有两样,只是不在佛的地位上,除这个之外
,与佛没有两样。这是福报真正大,这么好的修学环境,你要是不晓得选择,自
己要去吃苦头、要去苦修,想达到这个境界太难太难了!这是给你介绍这个特别
殊胜法门。
丙、方法略举
  这一段依经典告诉你修学的方法,这就是《弥陀经》里面最重要
的内容。《弥陀经》正宗分里分为三大段,就是﹁信、愿、行﹂。《弥陀
经》经文虽然不长,义蕴非常丰富,决不是浅学人能够看得到的,一定要依靠再
来人、古大德帮助我们,请他们来作导游,给我们解释说明,我们才晓得经典里
面所蕴藏丰富的意思。全经的纲领,首先是教
你要建立信心。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列举六条纲领:第一、﹁信
自﹂,信自己、信自力;第二、﹁信他﹂,信佛力;第三、﹁信事﹂;第四、
﹁信理﹂;第五、﹁信因﹂;第六、﹁信果﹂。每一条都说得非常详细。
  信—﹁如圣言量、真实不虚﹂:佛说的话是圣言量,不会欺骗我们。
要相信西方极乐世界实实在在有,相信西方极乐世界有许多优点是我
们这个地方所没有的。修学这个法门,一定要下决心把这个世间舍掉,
如果还留恋这个世间,决定不能往生。这个世间什么东西都要放下,有一丝毫的
留恋都不能成功,你就去不了!
  愿—﹁专修往生、乘愿再来﹂:娑婆世界,我们在这里的时间久了,
与这里的众生都建立许多密切的关系,生生世世互为眷属,有很深的感情,现在
要把这个感情一刀两断才能往生。往生并不是不顾他们,到西方成了佛,再来才
有本事度这些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才能帮他忙。四弘誓愿里讲断烦恼、学法门,在我们这个世
间办不到,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都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再告诉诸位,学
其它的法门实在是不聪明,为什么?不管你学哪个法门,到最后还是拐弯抹角,
还是要转到西方极乐世界,走很多冤枉路。为什么?不到西方极乐世界不能成无
上正等正觉。学其它法门,可以成正觉,可以成正等正觉,但是不能成无上正等
正觉。要想成无上正等正觉,非到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修
其它的八万四千法门,到最后还是要到西方净土,岂不是绕了好多圈,
走了很多冤枉路?为什么不直接去净土?这一个事实我们在《华严经》
里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学的法门不一样,那就是说学的是
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到最后讲到无上正等正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
乐;说明无上正等正觉,只有在西方极乐世界完成,可见得这个法门的殊胜。所
以《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本《弥
陀经》,《弥陀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精华纲要;《华严》到最
后导归极乐,就是归到《弥陀经》;《弥陀经》可以说是《大方广佛华
严经》的总结论、最后的归宿。所以要发愿求生净土,乘愿再来,千万不要舍不
得娑婆世界,那就坏了,永远不能成就。
  有信、有愿,还要有行。﹁行﹂就是修行,一定要修正自己的行为,
符合西方极乐世界的标准;换句话说,取得西方极乐世界的资格,要符合它的德
行标准。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作恶,都是善人,而且是上善之人;上善之人心
里不会有恶念。心里还有杀盗淫妄,还有贪瞋痴慢,这个人是恶人,不是善人。
表面上装善也不行,去不了。李老师常说,台中莲社二十多万同修,能往生也不
过四、五个而已,原因
是不够标准。一天到晚拿着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心里
贪瞋痴慢、杀盗淫妄没断,不是善人。极乐世界,善人才能去,所以一定要断恶
修善。
  修行有正助双修。﹁正行﹂是﹁持佛名号﹂:二六时中这一句阿弥
陀佛不能间断,用这个方法达到﹁一心不乱﹂。﹁助修﹂是﹁止恶修善﹂:
要持戒,持戒的意义是断恶修善,达到﹁心不颠倒﹂的目标。
  功夫上的要求,每一声佛号都要具足信、愿、行;这三个条件,是修净土的
三资粮,资助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号里真正具足信、愿、行,你的心一定是
清净的,决定是上善之心,不会有一个恶念,自然就能与西方净土相应。至于念
法,念六个字、念四个字都可以;大声念、小声念,出声念或者是默念,随自己
方便,你觉得哪一种念法念得很得力、很相应,就可以用那一种方法念,没有一
定的。有人佛号念得很快,有人念得很慢,能念到一心不乱就是好的念法。不管
你用什么方法,能念到心地清净就好。真正念佛的人,佛像就供一尊—
阿弥陀佛。为什么?求一心不乱。经本就一本—《弥陀经》或《无量
寿经》,专一;其它的什么都不要。古来大德,专修净土都是如此。印
光大师,他的房间里面,就是一尊佛像、一个香炉、一本经书、一个蒲团。除此
之外,一个﹁死﹂字挂在旁边,一天到晚看到,我快要死了,赶紧念佛,所以功
夫能成就。印光大师是我们的榜样。莲池大师说:三藏十二部,让给他们去悟;
八万四千法门,饶与别人行。你们
去行去,我是专门念佛;搞别的法门,一定耽误自己。古德常讲:﹁但
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一句佛号念到底,什么都不求,只求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来接引,就行了!甚至于品位高下,统统不要
管,不要去跟阿弥陀佛谈条件,这样才能够成就,才能真正念到一心。
丁、事有特别
  说明净土法门的特殊。﹁设喻﹂:先从比喻上说,然后再做个比较;
这个比喻是古德所说的。﹁如竹中虫求出﹂:竹竿是一节一节的,里面
有一只小虫,牠想出去。﹁他宗节节上穿﹂:八万四千法门,其它的法
门采取的方法,好比小虫每一个节都咬破,一层一层往上穿,爬到顶
端才能爬出去,费时间很长,要经过许许多多的难关。﹁净宗从旁破出﹂:
净土法门,不是竖出,是横超。竖出难,例如天道:六欲天、四禅天、
四空天,要修十善业道、四无量心、四禅八定,才能去得了。天道尚且如此不容
易,何况出世间圣道。可是净土法门特别,横超的法门,从旁破出,不从竖出。
从旁破出,还有个比喻,此地省略了。这个小虫在竹子里向旁边咬,竹子外面有
块大石头,常常刮风,竹子在大石头上磨,已经磨损得差不多,所以小虫很容易
咬破竹子,很短的时间
就出去了;﹁风﹂与﹁石﹂比喻佛力加持。所以净土法门比其它的法门,
实实在在要快得多。
  ﹁比较﹂:其它法门与净土法门做个比较。﹁他先解而后修﹂:不管
是哪一个法门,首先要把它的理论、方法、境界完全明了,才能够修行,所以它
的顺序是:信、解、行、证;如果不明了就去修行,统统
是盲修瞎练,不会成就。﹁净先修随分解﹂:净土法门是解行同时的;
修就是念佛。解跟行是同时并进,一定要理解,解行相应,解行同时,
这就容易了。﹁他如步净如车﹂:其它的法门好比是步行,相当艰苦;
净土法门好比是坐车,舒舒服服、稳稳当当就到了。但是上车靠自力,
上了车之后,那是佛力了。诸位要记住,我们现在修学,求佛接引这一段靠自力
,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靠佛力加持,那个增上缘太好太好
了。下面是难易比较。﹁难﹂—﹁万中难得一﹂:其它的法门,一万个
人难得有一个人成就。﹁易﹂—﹁万修万人去﹂:净土法门容易,永明
延寿大师说,万修万人去。一定要如理如法修行,才是万修万人去。确实靠得往
,稳当、快速,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净土法门殊胜之处。
佛学十四讲第十四讲
吾人应有之警觉
        器  世  间  不住成住坏空
                        万法无常
        (宇宙)  不止沧海桑田

甲、世法之相

        有情世间  不断生住异灭
                        生死事大
        (人生)  故有六道轮回

                     天耽乐忽解脱
            易近道     余   修罗多瞋背道
      最贵    易觉悟      三途昏昧多苦
            易解脱      多苦易启觉悟
                    本
                     小安能获修道
乙、人身
                  高山垂线穿针
            机缘喻
                  盲龟浮木伸头
      难得    量数喻   爪土及大地土   得为大幸
                  天鬼狱世寿长
            时间喻
                  七佛世仍蚁身
            破迷启悟
       为宝
            离苦得乐

丙、佛  法

            不遇不真
       难闻         闻为大幸
            不解不信
         一等顾见鞭影而驰
         二等鞭着毛尾而驰
丁、四马警喻
         三等鞭杖小侵而驰
         四等铁椎刺伤着路

第十四讲  吾人应有之警觉
  最后这一个讲表是总结,劝勉诸位。﹁吾人应有之警觉﹂,真的要
警觉,警觉就是善根、就是福德。今天在台湾,佛教的因缘不缺乏,缺乏的是善
根、福德。如果真正有善根、福德,接触这个因缘,这一生一定是圆满成就。
甲、世法之相
  ﹁世法之相﹂:这是第一个要觉悟的。﹁器世间﹂是宇宙,﹁不住成
住坏空﹂,﹁不止沧海桑田﹂;﹁万法无常﹂。这是讲我们的环境,我们要
提高警觉。世界各国武器日新月异,天天研究发展,到最后必定引发第三次世界
大战。一旦战争爆发,整个世界会毁灭,地球上的生物也永远消灭,这是人类将
来的结果,要警觉。学会净土法门,将来第三次大战爆发,他们毁灭,我到西方
。一定要警觉,不警觉不得了。
  ﹁有情世间﹂:﹁不断生住异灭﹂,﹁故有六道轮回﹂;﹁生死事大﹂。
对于人事环境,对于自己本身,都要有大大的觉悟。觉悟了,要是没有法子解决
,只得听天由命,这是痛苦、无可奈何的。在佛法里确实有办法解决,佛法的修
学就是解决这个问题。而今天时间太迫切,除了念佛法门之外,用其它的方法来
不及,而且不可靠,这个法门是最快速、最稳当的法门。不选择这个法门,一定
误事,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乙、人身难得
  这一段是佛在经典上劝勉我们的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最贵﹂:人身最可贵,因为容易修道。﹁易近道﹂,容易接近佛法,
﹁容易觉悟﹂,﹁容易解脱﹂;所以六道里面人身最可贵。﹁余﹂:其它的
五道;﹁本﹂:我们现在的人道。﹁天耽乐忽解脱﹂:天上乐多苦少,把
生死大事忘掉、疏忽了,这是富贵学道难。﹁修罗多瞋背道﹂:修罗瞋
恚心太重,好胜心、嫉妒心、瞋恚心特别重,这三样东西障道,所以
他修道非常困难。我们自己是不是修罗?如果这三种心重,就是修罗。
《楞严经》讲,阿修罗四道都有,天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里有,
只有地狱道没有修罗。我们如果在一切顺逆的境界里面,没有争强好
胜的心、没有嫉妒的心、没有瞋恚的心,决定不是修罗。﹁三途昏昧多
苦﹂:地狱、饿鬼、畜生太苦,昏昧多苦,这也是修行的障碍。昏昧,
不能辨别是非;多苦,苦障碍修行。人道的好处,﹁多苦易启觉悟﹂,﹁小
安能获修道﹂。人道苦多乐少,能得小安稳、小康之家,这是可贵之处。
人身不容易得,得人身就有解脱的机会。我们在六道里,这一生好不容易得到人
身,若不好好利用这个机会超出三界轮回,得到等于没有得,空来一场,太可惜

  ﹁难得﹂:人身难得。为什么难得?底下是佛在经上所说的比喻。
﹁机缘喻﹂:机缘不容易。第一个比喻,﹁高山垂线穿针﹂:佛是讲须弥
穿针,须弥山是最高的山,从山上垂一条线下来,山下放一个绣花针,
线一掉下来刚好就穿进针孔。你们想想,这个机会有几成?这是说得人身的机会
这样渺茫,我们是须弥山那条线,恰巧就穿进人道这个针
孔,真不容易。第二个比喻,﹁盲龟浮木伸头﹂:瞎眼的乌龟在大海里,
大海里有个木板,木板当中有个洞,木板在大海里漂,瞎眼的乌龟头一伸出来,
刚好伸在木板洞里;这个机会太难得,机缘不容易。佛说
的话是圣言量,我们要相信,佛不会欺骗我们的。《金刚经》说:﹁如
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诳语者。﹂我们一定要相信佛所说
的,人身不容易得来。在六道里,神识投到人道确实不容易。
  ﹁量数喻﹂:从数量上比喻。﹁爪土及大地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
祇树给孤独园,祇园精舍盖房子有建筑工程,佛带弟子们去看,佛在
地上抓了一把土然后撒掉,指甲上还有一点。佛一个动作、一个表示,
他的学生们都会问:老师您这是什么意思?因为佛没有戏论,不会开
玩笑,一举一动都是给人启示的。佛反过来问学生:﹁我指甲上的土多,
还是地上土多?﹂这还用得着问吗?当然是地上的土多。佛说:﹁我们
现在世的人,死了以后来生再得人身,数量就像我指甲上的土;死了以后不能得
人身,像大地之土。﹂人身难得,一生严持五戒十善,来生才能保住人身。我们
有没有做到?五戒力量薄弱,来生得人身的机会就很渺茫,所以大多数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3 05: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