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4068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1-2-12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实的道理,所以这是属于理论;而「大学」正是「中庸」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在佛法里面讲,一个是理法,中庸是理法,而大学是行法;也可以说,一个是理论之精,一个是实行之精,行解相应!「论语」,就是孔老夫子他老人家的实行,亲自做到了,依照「大学」的方法做到了,从这个方法证得「中庸」的理论,是他躬行心得;「论语」是孔夫子的躬行心得,这个里面说的是圣人的境界。孟子也是躬行心得,示现的是贤人的境界。如果用佛法来看,孔夫子示现的「入法界品」,是佛所证得的境界。孟子也入了法界,是菩萨法界,是菩萨的心得。从前读书人,读书志在圣贤,孔子、孟子就是我们修学的榜样。
所以这一部经,我们愈看愈像《华严经》,《华严经》里面从大分来看,「信、解、行、证」四大分。而前面三十七品着重在理论的说明,很像「中庸」。当然《四书》分量少,《华严经》部头大,文字多,说理当然更清楚。所以我们读了《华严经》之后,再来看《四书》,真是其味无穷!而「离世间品」是属于行经,在四分里面是属于行;前面三十七品着重在理论的讲解,是解分,「离世间品」是行的一分,就是讲修行、讲方法。末后「入法界品」,「入法界品」在《四书》里,相当于「论语」、「孟子」,这两部是入法界品。诸位要从这个角度上来读《四书》,来研究《华严经》,那味道就浓了。
诸位要记住,我们讲「信、解、行、证」,这是大分;实际上每一分里面都有「信、解、行、证」,重重无尽!《四书》里也有这个味道,每一章、每一节里都有「信、解、行、证」。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法着重在实行,着重在真实的功夫。我们无论是求世间学问,或是求无上菩提,如果不真实,换句话说,自欺欺人,不会有成就的。希望诸位在此地读《四书》,要特别记住这一桩事情。
尤其是「著书立说」,现在这个「著书立说」风气很盛。从前著书立说,确实是躬行心得的报告。为什么?那个时候的印刷术不发达,而且读书人差不多生活都相当清贫,自己纵然有著作,也没有能力出版。不像现在印刷术发达,自己要出几本书,花不了几个钱,很容易就出版了,「我有多少多少著作」。他这个著作是真的,还是假的?是自己确确实实开悟了,真有见地利益众生?还是在那里自欺欺人,迷惑众生?这个里面的功过,实在是不可思议。我们自己要特别谨慎,要特别留意。这是巧言之甚者,最大的!
第二段我们讲「令色」。『善其颜色,……少能有仁也』,这就是外表上装出一副慈悲仁厚的面貌,无知;只有外表,没有内容;内心,那又是另外一样。
末后这一句说,『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这是外表装成谄媚、巴结、迎合别人的一副面孔,其目的是自己的人与事,自己的欲望,为了要达到自己的欲望。这样的人是迷失自己本性者,他才会做。自己本性要不迷,纵然与自己有利益之事,也不肯巴结人。
所以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要财,要得到自己的欲望,先要看看合不合乎道义?不合乎道义,纵然有这个机会也不要。小人则无所忌讳,他不顾道义,只顾自己的欲望,这是小人。小人在佛法里叫做什么?诸位要记住,「一阐提」!一阐提,解释中国的意思是没有善根的人。为什么?小人迷失了本性,不能回头,就是佛菩萨来度他也没法子。
「巧言令色者」,实在就是麻木不仁这一类的人。这一句是不是孔子教我们观人之术?拿这个来看看我们附近的人,哪些是君子?哪些是小人?如果我们这样读《论语》、运用《论语》,那孔老夫子也要流眼泪了。诸位要晓得,孔老夫子是教我们要学圣人。这些话都是教我们自己检点自己的身心,我们在日常生活言语态度上,是不是「巧言令色」?有则改之,无则嘉勉,这才是学君子、学圣贤之道。决定不可以拿这个尺码,到处去量人,「某人巧言令色」、「某人是小人」、「你是一阐提」,这就造罪业了。
入世处众要修平等心、要修慈悲心,佛菩萨示现为凡夫、示现为劣行的多得是,我们在《华严经》常常看到善知识示现道行劣士。大菩萨决不是普通人,我们肉眼凡夫怎么能认得出来?如果不是《华严经》里面讲的大善知识,善财童子的老师,我们平常要遇到这样的人,一定也会讥刺毁谤,在所不免!世出世间圣者这些教训,无非是指点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要觉悟,不可以迷惑。戒律是律自己的,决不是律别人的;别人,纵然看到他造作罪业要往地狱里去了,我们心是清净的、心是平等的。
那看到他堕落怎么办?孔老夫子常说:「命也夫!」没法子的,他的命就是如此。孔老夫子所说的「命也夫」,在佛法里面讲自作自受,佛也救不了他,所以佛看到心清净。什么时候才能救?什么时候他回头了,一念回心向善了,这个时候他的机缘成熟了。他这一念不肯回心,机缘没有成熟。没有成熟的时候,佛菩萨总是在他的旁边常常给他暗示,希望他能觉悟;实在觉悟不了,那也没法子。觉悟,肯回头,诸佛菩萨没有说是坐在那里不救援的,一定救护你。
第二段解释「仁」,「鲜矣仁」!「仁」,我们看到这个字,就联想到三达德:智、仁、勇。「智、仁、勇」是三德,佛法的三德跟孔老夫子讲的三德也相通。孔夫子讲的三达德是「智、仁、勇」,佛法里面讲的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脱」,与夫子所讲的能通;「仁」是法身德,「智」是般若德,「勇」是解脱德。也是「三身」,三身是「法身、报身、应化身」;「仁」是法身,「智」是报身,「勇」是应化身。也是「三心」,三心就是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三心!《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
由这里看世出世间这些圣贤,他们的学问,他们的功夫,从纲要上来说,多么简单,要而不繁!所以他才有成就。我们今天讲修学,我们修学的纲领在哪里?修学的宗旨又何在?能够把握到这个宗旨、纲领,我们的成就当然可以成功。不但可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