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0438|回复: 32

[净宗法师] 总答“念佛只会让人变好,不会变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13 11:4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问:您讲只要念佛即可往生,只有往生,没有堕落阿鼻地狱。只要精进念佛,就算吃肉,或者是万恶的罪人也能往生。许多人心生欢喜心,往生那么容易,只要念佛即可。念佛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一边学佛一边造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他们想:反正念佛即可往生,不堕地狱,不怕轮回,不怕报应下一代,作恶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这样是不是很不利于教育国人学善从善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1:4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答:你的问题比较长。归纳起来,是一个前提,派生出两种结果,然后针对其中一种结果作了推想和疑问。  你的前提是“法师你讲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派生出的两种结果,一个是有的人很欢喜念佛了,另一个是一边念佛一边造业的人也多了。   念佛是好的结果,就不问了。关于一边念佛一念造业,你提出问题:为什么一边念佛一边造业呢?也给出理由,是因为反正不怕因果,不怕堕地狱。如果这样的话,不利于国人学善从善,怎么办?是这样一个问题。  就你的提问,我作一点“借题发挥”。因为这样的问题总有人问,但是你问他“是为你自己问的吗”,他又支吾,说不清楚。所以,这个问题我分为三方面回答:第一是审题,对这个提问先审核一番;第二交流如何正确提问;第三再来回答。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1: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审题  从问题的归类(法义问题、生活问题、虚拟问题)上看,这个问题属于哪一类?不是生活问题,似乎是法义问题,但其实是一个虚拟问题。是借法义来提问,所以这里就有陷阱。  这个问题,回答者如果不清楚,就可能绕进去了。因为提问者自己已经绕进去了。人情上的东西一旦绕进去,这个陷阱是非常巨大的。  因为这里不仅是个人的人情,而且也是大众的人情。就是说,它是把念佛跟国人的学善从善对立起来了。  学善在世间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觉得很好,“那你们念佛人怎么可以不学善从善呢?”所以它成了大众公认的一种人情,这可能成为世俗的见解,这样,里面就有很大的裹挟空间。  所以,一般人在这个地方都会望而却步,都会很害怕。因为你不可能得罪大众,你没有勇气、没有力量得罪大众的这种见解,你不敢。  因此,碰到这个问题,你可能就要讨好大众,讲一些浮表的话,而这时你已经离开了佛法,完全埋在人情当中。因为你没有勇气,被裹挟了,它有一个巨大的陷阱。  从五点来分析: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1: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开头说“您讲”,这两个字就有问题,这不是我讲。因为如果是“您讲”,他才有可能提问。所以我们强调,提问一定要以佛言、佛法为标准。    “只要念佛就可往生”,不是我讲的,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是阿弥陀佛讲的。如果他在心中认定这是佛所讲的,他下面还敢不敢问呢?    如果问题的来源把握得很准,问的方向就不一样。他认为这是某一个现实当中的人所讲的,那未必就是真理,“所以我就可以来考问你”。如果是佛讲的,我们作为佛弟子,下面你该怎么来问,那就不一样了。    所以,一定要明确问的前提和来源。这个问题一开口就显示出它是一个虚假的问题,因为来源不是在我这个地方。他如果说“您根据经典这样讲”,那就不一样。    “只要念佛就能往生,不会堕入阿鼻地狱”,这是释迦牟尼佛在《观经》当中讲的。佛这样讲,那你要问,能够给你回答的只有佛。    “只要尽心念佛,就算吃肉,或者是万恶的得罪人也能往生”,是这样,但也不是我讲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1: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许多人生欢喜心,往生那么容易,只要念佛即可,念佛学佛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从这里能看出,他是站在一个事不关己的立场上。你听到这样的说法,有没有生欢喜心?是哪些人生起了欢喜心?如果你也生起了欢喜心,还会不会问这个问题?我想底下问题就没有了,因为你就会说:“哦,那我也可以往生,那好,我也念佛。”就不会再问其他问题。    很可能你没有躬行实践,也没有亲自去追求往生。念佛一事,置身事外,这样就有可能是搞人情,没有自己真实去尝试。    问的问题一定要跟自己的心相关。当然,你也可能是代别人问的,许多人这样。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1: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念佛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一边学佛一边造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句话也是虚拟的。    “一边学佛一边造业的人越来越多了”,你调查了吗?多了多少人?这种答案怎么来的?有什么证据说一边学佛一边造业的人越来越多了?而且,“一边学佛一边造业”,这八个字你的概念是什么?也表达不清晰。我们每个人都在造业,即便做饭也是造业。业有善业恶业,这里根据上下推断,应该是指造恶业。    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只造业不念佛,一种是边学佛边造业,一种是专学佛不造业。    对基本的佛学知识,我们要了解。所有众生,都是一天到晚在造业,造贪瞋痴。只要没有离开贪瞋痴三毒,身口意都在造业。所以,不存在一边学佛一边造业的人越来越多的问题。譬如地球有七十亿人口,这七十亿人不管他学不学佛,都是整天到晚在造业,所以昙鸾大师才说“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途”,我们一天有八万四千个念头,念念皆是三途业。不管念不念佛,都是这样。所以一般人完全埋没在无明黑暗和造业当中,所谓埋头造业,头都抬不起来。这样的人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没接触到佛法,继续造下去;另一种是接触到了佛法。所以,你说“一边学佛一边造业的人越来越多了”,好像不学佛之前是干净的、不造业的,学佛了反而造业,而且越来越多。这显然是虚拟的,也是因为你没有观察这么细致。这是第三点虚拟,跟事实完全违背。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1: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他们想,反正念佛即往生,不堕地狱,不怕报应下一代,作恶还有什么可怕的?”    “他们想”,他们想,你是怎么知道的?是有人告诉你的吗?是几个人告诉你的?而且“他们想”,就是不止一个人,有人对你说过“我告诉你,我学了这个法门之后就可以作恶了,不怕报应下一代”吗?人家的想法你是怎么知道的?是他心通吗?    这就是自己的想象,这个问题里有很多陷阱。你自己这么推论,认为“反正肯定有人这么想”。有人这么想,怎么没人告诉你呢?你有没有做过调查,调查到底有几个这样的人,比如一万个人听到念佛即可往生,其中有几个人认为“念佛即可往生,就可以作恶”的。或许有人会说:“肯定有人心里这么想。”那请问,心里这么想为什么嘴上没说出来?“可能不好意思说”,为什么不好意思说?他心里这么想,嘴上不讲的原因何在?“他认为这个话讲不出来”,为什么不能讲出来?“因为这话不符合佛教”,说明他心里是有标准、有是非的,他不好意思。    其实这些问题和想法,都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想象?因为没有躬行实践。一个真正老实念佛、追求往生的人,听到这个法门,绝对不会这样想。你是帮别人乱想一阵。    心中会冒出这样的想法,说明是你内心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追问自己的话,会吓一跳:“人家没这样想,是我的内心黑暗、污秽。”是因为你自己内心有这种想法才这样说的,然后假借别人,说“他们这样想”;其实是你心中可能有这种想法,别人倒不一定有。这样,不就是在说自己吗?    我这样讲,可能稍微过了一点,但我确实没遇到一个人跟我说“我告诉你,我遇到这个法门就可以造恶了”,没有一个人这样说。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1:5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这样不利于国人学善从善”,这里没有用肯定的语气,是用疑问的语气,这样就有空间。    你得到的结论,就是念佛和学善之间产生了矛盾:念佛的人越来越多,造业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去学善了。这是不是事实呢?退一步讲,假如是事实,也就是念佛和学善有矛盾,那我们作一个极端的推论,假如这两者有矛盾,我们要怎么选择?是选择世善,还是选择学佛?有信仰的人,肯定选择学佛;而世情、世俗见很重的人,可能就会抛弃佛法,选择世善。选择的关键,就看这个人内心是否认同佛法是真理。    如果佛法是真理,佛法是标准,那我们自然要以佛法来考究世间善,而不是以世间善为标准来考究佛法,一看佛法跟世间善法不一样,就认定佛法是错误的。不是这样的。如果发现世间善法不符合佛法,它是轮回的因缘,是不究竟、不清净、不圆满的,就应该回归到纯净圆满的佛法的轨道,这才是我们作为佛教信仰者的正确思维模式。所以,这个提问也显示提问者本身的信仰、脚跟站立的位置还是不稳定,在世法跟佛教之间摇摆。    当然,念佛和学善并不矛盾,可以兼而得之:因为念佛,善法更加纯净;因为学善,更喜欢念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1:5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审题回答摘毕,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2: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如何正确提问    就这个提问,我们来交流一下,提问者应如何正确提问、如何提炼自己的问题。我觉得有四点可以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2: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前提要正确。“念佛一定往生,即使造了阿鼻地狱罪业的众生、万恶罪人念佛也能往生”这句话,不是娑婆世界某一个凡夫众生所讲的,是佛讲的。明确这个前提,你提问就会谨慎。因为佛所讲的是真理,是标准,你就不会提出质疑;如果是人所讲的,当然就可以质疑,这样人情就来了。而佛所讲的,佛是清净的,这样你心里很多枝枝叶叶的东西就全部抖落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2: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提问者一定要躬行实践。譬如你自己不参禅,却去问禅的问题,就是莫名其妙,人家听起来也很可笑。你不是农民,如果你想问种菜方面的问题,就一定要自己事先去做一做,“什么时候播种,怎么收割”,问的问题才清楚。如果你根本不去做,问的问题就非常浮表。    念佛也一样,如果你躬行实践,确实求愿往生,并且已经念了几年佛,提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躬行实践再来提问,不然就会虚飘浮华。有的人说自己怎么好像提不出问题,对啊,你还没去做嘛。现在让你提一个现代物理学的问题,提得了吗?提不了,提出来也是怪怪的。    就这个问题我们问问提问者,你闻到这个法是否欢喜呢?你是否有持续念佛好多年呢?再进一步问,你是否越念佛越喜欢造业呢?必须自己亲身实践过,说起来才能够对机。空口无凭地说“一边念佛一边造业”,那你自己有没有念过几年佛?如果你说“我就是证明了。我念了十年佛,以前是吃素的,现在吃肉了,以前不抽烟,现在吸毒了。我亲身证明,我每天念两万声佛号,念了十年,现在却是这个结局”,果真如此,那你提出的问题就很厉害。    而事实恰恰相反,没有一个这样的人。事实是,你如果每天念两万声佛,念十年,可能原来吸毒现在烟都不抽了,原来吃肉现在吃素了。事实与你的想象完全相反。你没有去做,仅仅靠推想,提的问题就有矛盾。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2:2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杜绝推想。提的问题一定要真实存在,推想的问题往往是靠不住的。这个问题里面“您说”“许多人”“他们想”等字眼,都是推想,你是否做过调查?有多少人?是哪种人?即使有这样的人,他是不是老修、正见的人?如果是初学佛,知见还不稳定,他提一个问题拿来,这不可以作调查对象啊!因为他根本不了解,稀里糊涂,他不是老修、正见,是错误地理解了,这当然就不足以拿来作为证据。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2:2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以佛为标准。如果与世法相违背,要有一个取舍,何去何从。    如果从上述四点出发,我们提问就会规范,问题提出来就有规矩,而且是趋向真理的。即使遇不到善知识请教,你就这样问自己,时间久了自然就有答案。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2:3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如何正确提问摘毕,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2: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正面回答    审完题,也交流了如何正确提问,下面来正面回答。一句话:念佛只会止恶增善,只会变好,不会变坏。这是论点。    论据,有四方面:一是经文的证据;二是道理的证据;三是事实的证据;四是反证,从反面证明。前三方面是从正面说明。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2: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经文的证据    念佛只会止恶增善,只会让一个人变好,不会让一个人变坏。不管什么人,遇到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他决定会止息恶念,增长善行,只会变好,不会变坏。    提问者不是担心吗?因为“一边念佛一边造业的越来越多了”。事实上,哪里会越来越多?不会的。经文的证据,在诸大乘经典里太多了,我只说几条。先引用《观经》《大经》等净土经典,大家熟悉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2: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1.《观经》的证据       《观经》(《净土宗圣教集》第146页)说:“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烦恼贼之所害者”,烦恼像贼一样危害我们,我们被烦恼贼所侵害。为我们“说清净业”,“清净业”指念佛,当然观想也算在内。念佛一声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被烦恼贼所害的人,为我们说清净业就是能够把我们的烦恼贼赶走,能够让我们得到解脱和清净,这不就是说明念佛能够止恶增善吗?不然怎么能称为“清净业”?    怎么能够除烦恼贼呢?《观经》下品下生(《净土宗圣教集》第179页):“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句佛号,能够灭一个人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我们讲“罪恶”,“罪”和“恶”是不同的表达,其实是讲一件事。如果念佛不能止恶,怎么能够灭掉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是很明显的经文证据。    《观经》下品中生(《净土宗圣教集》第178页):“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观经》下品上生(《净土宗圣教集》第176页):“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此人闻已”,就是耳朵一听到佛的名号,就灭掉了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不是灭少罪,也不是灭一般的罪,是八十亿劫,而且是生死之罪,所以念佛能止恶灭罪,这是经文明确的证据。    我们信佛,当是信佛所说,《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念佛的众生被弥陀的光明摄取不舍,怎么会造罪勇猛呢?已经被摄取不舍,当然会止恶向善。    又说:“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本来是造作十恶罪的罪人、恶人,可是因为他称念佛名,就称他“善男子”,这不是明显的灭恶生善吗?因为诸罪消灭,罪恶灭掉,善生起来了,所以称为“善男子”。这就是灭恶生善。    又说:“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念佛的人称为“人中芬陀利华”,会去故意为恶吗?而且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他的胜友,观音、势至交朋友,会交那个因为有佛法就可以故意为恶的人吗?不可能的事情。观音、势至的胜友,是人中芬陀利华,自然是心中向往清净,向往着净善光明。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2:4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2.《大经》的证据    《大经》四十八愿中第三十三愿“触光柔软愿”,这一愿说得很清楚:“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念佛就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触其身,就会身心柔软。身心柔软的人会去故意为恶吗?你看大街上,搞暴力冲突的,拿炸药包的,上房顶浇汽油的,这些人都是身心刚硬,身心冰冷,他们都是冷酷、绝望了,心很硬,才去造业。没有身心柔软去造业的,身心柔软就会给人欢喜,给人轻松,给人爱。    《无量寿经》又说:“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众生遇到阿弥陀佛的光明,也就是遇到这句名号,遇到念佛法门,他怎么样呢?“三垢消灭”,三垢就是贪瞋痴,人之所以造罪造业,就是因为贪瞋痴的推动,而念佛光明就可以消灭贪瞋痴,这不就止恶了吗?三垢消灭就是止恶。“欢喜踊跃”,这种欢喜,是佛性本身所具足的欢喜,而不是发财等等世间染污的情绪。是垢染息灭,佛性苏醒,佛性本身所生起的清净喜悦。这种欢喜,是“三垢消灭,身意柔软”,身心不是那么刚强,反而很温顺,非常调柔,柔软慈悲。“欢喜踊跃,善心生焉”,是佛性的光明,佛性的苏醒。一旦佛性苏醒之后,这种善心自然生发出来。而这种善心跟一般道德说教的善心完全不一样,因为它是从欢喜心、柔软心所生,三垢消灭,是从心地自然生发出来的,是非常喜乐、舒服的。这段话和三十三愿是配对的,是三十三愿的成就文。    《大经》第三十三愿成就文说:“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这里说了好几个“皆”,就是没有例外的意思。“三途极苦”,为什么会在三途?因为造了罪恶,现在受苦。罪为因,苦为果。“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名号不仅能止住因上的恶,也能消除果上的苦,所以这句名号不可思议,从因到果都能够更正。“三垢消灭”是止息因,“善心生焉”,指因上的善法生起了。果上怎么样呢?果上是“三涂极苦之处,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所以,这句名号本身是从因到果全包的。    “无复苦恼”,一个人之所以造罪,不是他喜欢造罪,是他遇到苦恼,他有苦,想脱苦,可是他没有正确的方法,因而才去造罪造业。所以,惑、业、苦这三条,像轮子一样,互相衔接,循环不息。“恼”是烦恼。有苦了,想脱苦,脱苦又有惑业烦恼,才会造罪造业,惑、业、苦不断地循环。那么,念佛就把这个循环的轮子切断。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当中还有好几条愿,都是说闻到佛的名号止恶向善。譬如第三十四愿“闻名得忍愿”,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得三法忍,当然有这样的功德利益。    第三十六愿“常修梵行愿”(梵行即清净修行),听到阿弥陀佛名号,不仅这一生,而且下一生还可以继续保持清净修行。没有说听到这句名号造业的人更多了,这种说法和经文完全相反,不是正知正见。    第三十七愿“人天致敬愿”,听到这句名号,就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一切人天都加以致敬。听到这句名号就造业,人天会致敬吗?不可能。    第四十三愿“生尊贵家愿”,听到阿弥陀佛名号,下一生可以在尊贵的家庭出生(当然“尊贵”是指菩萨发心),有大势力,有大福德,可以利益众生。    第四十七愿“得不退转愿”,听闻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住不退转。住不退转境界很高,我们理解不了那么高,最起码来讲,是不会从善法退转下来。“住不退转”,是说不会从毕竟成佛的阶位退转,又怎么可能会退下来造罪造业呢?    《无量寿经》还说:“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是故当发意。”听闻念佛法门,起了敬重心,心中大欢喜,这样的人,释迦牟尼佛说:“你是我的善亲友。”释迦牟尼佛最好的朋友、善亲友,会喜欢造恶吗?说不过去。    《无量寿经》“付嘱弥勒文”:“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也说明听到这句名号,获得无上功德,也就是无量善法一时满足,善法增到无量无边。“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不可能反而造业。    《无量寿经》“特留此经文”:“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这些经文我们都很熟悉。“当来之世,经道灭尽”,那个时候的众生,法都灭尽了,其他经典都没有了,这时的众生纯恶无善,都是造恶的。就好像房子着火了,要救里面的人,一定得浇水灭火。那么纯恶无善的人,必须纯善的法才救度得出来,不可能拿恶法去救度他们。    那个时候一切经教都没有用了,因为那些他们都做不来,特留这部《无量寿经》,特留念佛法门,能够让这些纯恶无善的众生随意所愿皆可往生净土。如果不能止恶向善,不能把一个人从罪恶的深渊当中救拔出来、往生纯善纯美的净土,怎么可能特留此经呢?特留念佛法门,念佛法门特留到末法时代乃至法灭时代,充分说明它是在纯恶无善的环境、时代当中,能够展现止恶向善,能够阻止贪染,引向净土,它有充分、绝对的力量,才会特留此经。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2:4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边有几句话:“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为香光庄严。”这个比喻非常好,充分说明止恶、向善两方面功能都有。比如我们身上有汗气,有臭味,把衣服或者整个人用香一熏,香是纯善好香,汗臭味就没有了,熏没了,沾上香气了,染香的人身上就有了香气。这句名号就是香,称念名号的人就是染香之人,身上就有香气。    名号是阿弥陀佛的圆满功德,是阿弥陀佛的纯善。我们念佛人原来是恶的,有汗臭,有污秽,可是念佛了,遮住了恶,甚至消灭了恶,变得清净,让我们的心体纯善、圆满起来,所以身有香气,这叫“香光庄严”。这四个字听起来非常优美,“香光庄严”,妙香光明、庄严,念佛这么好,这样优美舒服,哪会造业造恶?没这个说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19 17: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