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21|回复: 30

[其它话题]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讲记21集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22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讲记21集


普贤行愿品  (第一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01

  这一部经在大乘佛法里面通常称之为根本珐輪,从这个称呼上看,我们也就晓得这部经在佛法里面的地位,以及它的重要性。既然称之为根本珐輪,由此可知,一切经都是《华严》的眷属,好像一棵树一样,它是根本,其余的一切经都是枝叶。学佛法最聪明的方法就是求根本,从根本里面来深入。但是这一部经是一部大经,中文的译本有八十卷,我们通常称之为《八十华严》,将来讲到翻译的时候再给诸位细说。我们今天所讲的只是八十卷当中的一卷,是最后的一卷,也是全经的总结。首先我要告诉诸位,这一部经里面,理论、方法,以及修学的示范,都完全具足。所以过去方东美教授对于《华严经》是赞叹备至,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哲学书。他是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华严经》,晚年曾经在辅仁大学研究所里面讲「华严哲学」,就是根据这一部经所讲的。

  在讲解之前先要跟诸位介绍经题。这是《四十华严》里面的最后一卷,经题的部分是在第一卷,所以诸位今天展开这个本子里头没有经题。但是我们也发一个小册子给诸位,这是谛闲法师的批注。谛闲法师是近代人,民国初年的人,清末民初,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师。他的著作里面有经题、品题的解释,提供给诸位做参考,这是比较浅显一点。《四十疏》是唐朝清凉大师的批注,当然无论在文义上都是比较深一层,但是这一部书值得我们终生去研究它,是一部非常好的书。题目,经题,要依照梵文完全的名称翻过来,应当是「大方广觉者杂华庄严经」,这个完全的名称应该是这样的。大方广是所证之法,佛华严是能证之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简单明了,题目太长了,就把它省略掉了,大方广三个字保留下来,觉者用佛代替了,佛是音译,觉者是意译,佛这个字就是觉者。杂华,杂字就不要了,用一个华就可以了。庄严,庄也省略掉了,用一个严就好了。所以这个题目简略的称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

  在这个经题里面,刚才给诸位说过了,大方广是所证之法,这个法究竟是什么?佛法里面常讲的真如本性,就是本性。要说本性我们还不大容易理解,好像说到本性感到很玄,摸不到边际。净土法门里头同《大乘起信论》都讲一心,一心就是本性。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修证,他修的是什么?证的是什么?无非是一心而已。一心之体没有法子形容,也没有法子说,不得已强名为之「大」。所以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是实在不得已用这个字来做代表。大就是一心之体,方是一心之相,广是一心之用,大方广三个字就是一心体相用而已。可是诸位要晓得,我们现在所用的心是杂心、妄心,决定不是一心,如果要是一心,我们就叫成佛了。一心就是觉者,二心、三心就是不觉。诸位如果在这几句话当中要能够领会了,我们七天在此地说听都用一心,诸位就可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就入了《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了。只有一心才能入一真,你要是用二心、三心就不得其门而入,这个是一定的道理。佛法之难,难在我们自己不能用一心,如果要能用一心,佛法比什么法都容易。为什么?他所说的、所修、所证都是我们自己本有的,不是向外求得来的。

  华严两个字是比喻,就像一个大花园一样,所以它的原名是杂华,可见得这个花园是一切品种统统具足。我们就想这个花园实在是美不胜收,决定不是清一色,清一色的花没有什么好看的,一看就完了,不想再看了;所以品种太多太多了,无量无边。严是庄严,拿我们现在来说就是美,实实在在是太美了、太好了,庄严就是美好的意思。这两个字,实在是形容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觉者的生活;换句话说,这是佛菩萨的生活,实在是太美、太好了。你们如果要是学佛菩萨,你们的生活真美,西方人讲的真善美,他那个真善美是有名无实,学佛的真善美是名符其实,确确实实是能够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在这卷经里面它特别侧重的是方法,正如同《四书》里面的「大学」一样,「大学」是讲方法,「中庸」是讲本体。理论的部分,这一部经有九会七处,理论是在前面七会,三十九品里面,这个经一共是三十九品,前面的三十七品是讲理论,后面两品是讲修行方法,第八会,也就是第三十八品「离世间品」,是讲修行方法。最后一品,我们这个地方的题目叫「普贤行愿品」,这也是略称,在《八十经》里面称之为「入法界品」,就是这一品经文,这一品经文相当的长。可见得到这个地方是讲入了,入就是证得。所以清凉大师判本经四大部分,信解行证,到这个地方已经是证得境界了;换句话说,真善美的生活我们已经获得了,已经证实了,绝不是在空谈理论,到达了这个境界。末后一章,清凉的科题叫「重释土因」,就是我们今天读的这一卷,再把前面修行的方法重复提纲挈领的再说一遍。而它的大意,确实与《大学》的「经一章」是相同。《大学》里面告诉我们三纲八目,本经的基础也是三纲,就是菩提心;而提出十个修学的德目,就是十大愿王,十个德目。所以诸位仔细去看,儒与佛是圆融的、是会通的。

  这个《大学》三纲,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乘佛法修学的三纲是菩提心。菩提心第一个是直心,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至诚心,可见得至诚心就是直心。究竟怎么样才算是至诚?曾国藩以前解释这个诚字,一念不生就叫诚。我们在境界里头起心动念就不诚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素食是保卫慈悲心的。在佛法的饮食方面着重在卫生、卫性、卫心。我们今天素食是这么一回事情。我是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就吃素了,道理不明白,学佛要劝我吃素,这是做不到的。我要把道理搞清楚,对,很有道理,素食是好,我们自己才照这样做。

  跟你们说这些道理的用意在哪里?你们学佛,有很多同学发心吃素了,是好事情,可是你们的父母对你很爱护,看到你连荤菜都不吃,他心里难过,好像这一点人生的享受都没有,未免太苦了,他心里不忍,于是你在你父母面前你就多吃几块肉,绝不犯戒。「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行菩萨道,要想叫父母生欢喜心,父母要你吃肉,你就多吃几块。他一看,学佛与这个不妨碍,父母也肯学佛了。你这个是一学了佛,肉也不能吃,这个也不能吃,那个也受限制了,你的父母亲戚朋友一看,「这个佛不能学!学了佛,你看,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大家都害怕了,见到你都恐惧了,跟你远远离开了,错了。我们自己私生活要谨严,处众的时候要活泼,普度众生。这个时候我们开了荤了,吃荤为什么?为了度众生、为了接引众生,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你这个不但是不破斋、不破戒,你这叫大慈大悲,叫摄受一切众生。如果你说,「有人来了,这个好难得,机会太难得,我可以多吃几块了」,那就叫造罪业了,那就没有慈悲心,那就错了。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我们就是发愿吃素,跟父母在一块儿吃荤菜的时候,这个心是度父母,而不是贪吃,不是贪心,这个就是对的,这是如法的。

  所以大家学佛不要学死了,不要学成佛呆子。要学成一个真正的菩萨,身心清净,利益一切众生,叫一切众生见到你都能够生欢喜心。这是附带说到我们生活起居饮食方面,一切都要正常,不要搞得奇奇怪怪的,千万不要搞得家里人反对、起反感,那就错误了。佛法是通情达理的,于人情世故决定没有违背的。特别是普贤行,普是普遍,特别那就不普了,唯有普才能称之为贤,不普就谈不上贤。普贤行是无碍行,清凉解释这个经的时候,说「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普贤行。如果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处处都有障碍,处处成障,给诸位说那是小乘行,不是菩萨行,更不是普贤行。普贤行是事事无碍。

  不但「普贤行愿品」着重这一点,就是整个《华严经》,实实在在讲《华严经》是一切经的总名称,像个大花园,一切经像里面的一枝草、一朵花一样。我们今天这个总名称叫「大藏经」,它真正的名字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所以《华严经》不仅就是这一部,一切经的总名称,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你们将来在经题里面细细去看。这一部经可以说是一切经的代表,一切经的理论与方法都出不了这个范围,整部经里面所讲的理事圆融都是普贤行。唯有普贤行才能入法界。这个入一真法界,禅家讲明心见性,净土里面讲理一心不乱。也跟诸位说,只有这一桩事是真实不虚。我们要想一个成就,必须理事要圆融,现前我们要得大自在,这是我们现前的成就;将来的成就,要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许诸位要问了,我们学《华严》,为什么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在这一卷经的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领头的两个班长就是文殊、普贤,他们两个人是带队的。往生极乐世界能办得到吗?能。

  也许你们同修有些人比我还早得到消息,台中大概在一、二个月之前,施水阁老居士,还有是哪一个同修名字我忘掉了,他的父亲,这两个人都是最近往生的,预知时至,这个不假。三、四天之前就告诉家里人,我哪一天我就走了,也没有害病。施水阁老居士我认识他,过去在台中常常见面。他告诉家里人之后,他是三天之前告诉的,他就不吃饭了,每天喝水。到了第三天,他就通知莲社,台中莲社莲友们给他助念,他自己洗洗澡换了衣服,大家给他念佛,他就躺在床上,在问,「李老师有没有来?」告诉他,「李老师来了」。谈了几句话,他说「我走了」。就走了,没有害病。徐醒民居士从台中特地来告诉我这个消息。

  你们看到《弥陀经》,这两天天天念《弥陀经》,《弥陀经》里面那个境界,人家去了。你要说享福,那真享福。你看西方极乐世界黄金为地,铺马路的是黄金,不像我们这是柏油,人家是黄金铺马路,人家住的建筑物是七宝楼阁、琉璃地。那个琉璃是什么?我们讲的翡翠。我们的翡翠一点点,你们就拿来当作首饰带在身上,觉得很美了;人家铺地的,像我们这磨石子地一样。如果你们要想到那里去,施水阁老居士是个榜样,他能做得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哪个做不到?除非你自己不想去。你懂这个理论、懂这个方法就可以去。现前得大自在,就是刚才给诸位说的事事如意;将来往生佛国,成佛作祖,是我们一生能办得到的。确确实实像方先生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这是一门大学问。

  其次要跟诸位说明的就是本经的宗旨,这是我们要晓得。其它的像是玄义,我们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来谈,但是宗旨一定要能够抓住。这一部经的宗旨,是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旨。我们如果说单单讲法界,法界有理有事。理上讲,正如同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所说「觉后空空无大千」,大经里面一般讲「清净寂灭」,净土法门里面讲「常寂光净土」,这是讲的理、讲的体;从相上来说、从用上来讲,这就是缘起,缘起这才有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一法界,因为我们有分别心,所以我们称为十。十不能把它看作是单纯的数字,那就错了。十代表什么?代表无量无边,代表这个意思。所以《华严经》里头都是以十表法,表无尽的意思。《弥陀经》里面是用七表法,七也是表圆满无尽的意思,七是讲上下、四方、当中,这是代表一个圆满的数字。《华严经》表的数字从一到十是圆满的。所以我们不能把它单单看作十个数字来看,那就错了。

  无量无边的法界原本是一真。怎样才能够看到一真?这就叫入。所入的就是法界,而能入的就是普贤行愿,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给诸位说过。换句话说,法界就是一心,一心包括了万有,宇宙万有是我们一心所变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个理很深,在此地只能够说给诸位透出这个消息,说明有这么一桩事情,必须要自己证实。因此,佛法的教学跟一般世间学术不一样。所以佛法不是哲学。欧阳竟无大师是我们近代佛教里头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真正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一位佛教的学者,他跟我们说得很清楚,他在民国十二年有两篇讲演,佛法决定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他辨析得很详细,这是我们得认清楚的。佛法是什么?佛法是佛陀的教学,我们可以称它为教育,佛陀教育,但是更恰当的是佛陀的教学。它教学的主旨就是教我们要觉悟,觉悟万法是我们自己心里头变现之物,不是外面来的。我们讲信,信什么?就信这个道理,信这个事实。信了之后,我们再求解,再去参究这个理论事实的真相。

  在此地我提出参究而不说研究,这是佛门的术语。参究跟研究有什么不同?研究是用心意识,参究是不用心意识。所以禅宗参禅教给你离心意识参。不但参禅要离心意识,听经也要离心意识,念佛也要离心意识,乃至于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都得要离心意识。离了心意识,就是真心用事,就是普贤行愿,就入了一真法界了。也许诸位会问,假如我这个心意识都不用了,那连人我是非都不分了,人家喊我一个什么名字我也不答他,一答就心意识起作用了,那不是什么事情都不能办了?给诸位说,这个叫你离心意识,是自己离心意识,对人家要用心意识。我问你这个是什么?你像个木头人一样,完全不晓得,你是不用心意识,那人家看起来,「你这个人白痴了」。我这一提起「这是一本书」,这本书是不是你自己说的?不是的。你看永嘉大师见六祖的时候,「分别亦非意」。我们世间人说一本书,我们是用分别心;永嘉大师也说这是一本书,他不是用分别心。这个妙极了,他怎么不是分别?他是分别,他那个分别就是不分别,他是随顺众生的分别,不是他自己真正分别,他自己心里头一念不生,随众生分别。你说这个「书」,我也说「书」;你说这是《华严经》,我也说《华严经》,你们要这样说的,随你们,决定不是自己有这个分别执着,叫分别亦非意!对自己真正清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别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你看看,妙极了!对自己一念不分别是自受用,对别人分别是大慈大悲,他受用。这是佛法的见地,这个是佛法的教学。好,我们今天上午的课就上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  (第二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02

  上午讲到本经的宗旨,也就是内容里头最重要的一部分。十方诸佛所证也就是证这个理。佛成佛之后,为一切众生说法,也是依照这个道理所说的。在一般讲都是说作理事二门,所谓有理法界、有事法界。理都是说的体,事是说的相、说的用,上午给诸位说了,由理事才开出来清凉大师跟我们说的四种法界,到究极圆融则称之为事事无碍的法界。但是我们晓得,这个理事法界都不外乎一心。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之后,在修学我们就能够选择了。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好?如果大家要是对于经论稍稍深入一点,就能体会到「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门门都第一。为什么说门门第一?因为门门都见性,门门都能够叫你证得一真法界。

  所以这个大乘法里面常说「就路还家」,这一句话妙极了。如果肯就路,那是快极了。很可惜一般人他走迂回的道路,他不能够就路还家。就路还家那真是一等一的根性。佛门里表法常常用圆,就是珐輪,珐輪是个圆。我们晓得,在圆周上任何一点,要是讲就路还家,任何一点走最快捷方式的道路是一条直线,与圆周成直角的这一条线,就达到圆心。我们讲无量法门是从圆周上说的,所谓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都是达到中心,达到一心。所以说八万四千法门所追求的是什么?就是一心。因此马鸣菩萨才告诉我们「一心为本源」。

  可是在这么多法门里面,以我们娑婆世界众生来说,最方便、最得力的无过于念佛法门。这一桩事情也绝不是说念佛法门的人他来赞叹念佛法门。我们看《华严经》就晓得了,善财童子是修行的榜样,所以这个经不但有理论、有方法,而且还做出个样子表演给我们看,善财就是表演给我们看。这部经里面所谓五十三参,就是从早到晚我们所遭遇的一些境界、所接触的一些人情世故,这就是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代表五十三类,各行各业一切的人事都包括在里面,你看人家是怎么个学法的,全都是在里面学一个一心不乱。他第一位善友吉祥云比丘,第一位去参访的,就是教他念佛法门。诸位要记住,第一个是根本法,念佛法门。最后一位,就是第五十三位,是普贤菩萨,不但教他念佛法门,还要领导华藏会上诸菩萨同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如果说念佛法门殊胜,那在《华严经》能看得到,这是最早的一部经典,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们诸位想想这个味道。而当中这个五十一位善知识里面,禅、教、密、律、净统统都有,真是八万四千法门都很圆满的含摄在其中,是以念佛为根本,大家好好的去想这个意思。

  实在说这个法门是非常之殊胜,下手容易成功高。虽然说下手容易,如果你理论要是不能够透彻,也不太容易。没有得到正确的方法,有很多人念佛念了一生也没有得到一心不乱,也没有能够往生。现在可以说一万个念佛的人,真正往生的恐怕只有一个人,万分之一的机会。学其余的法门,大概连万分之一的机会都没有。我说万分之一的机会是说一般比喻,如果你懂理论、懂方法,那就是永明大师所讲的「万修万人去」,一个也不会错过,个个都会成就。所以我们要是把《弥陀经》跟本经合起来看,特别是《弥陀疏钞》,可以说《华严经疏钞》就是大部的《弥陀疏钞》,《弥陀疏钞》就是小本的《华严疏钞》,非常有味道。

  我们现在讲证入法界,此地讲入法界,在念佛上讲得一心,入就是得的意思。可是入有身入、有心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是以心为根本,心入了,身就入了;心要不入,身怎么入也入不进去。心要怎么个入法?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第一个要正信,信是信了,信要正信;第二要正解,正就是正确,决定没有错误,不能把意思曲解了,要正解;第三是正行,这样子就能够证入。所以,在一般通途里面讲叫「八正道」,正则不邪。所以这个正字我们要特别注意到,怎样才叫做正?怎样是不正?这个问题很大了。正的标准是什么?当然这个标准有很多层次不同,有高有下、有深有浅、有广有狭,并不一样,菩萨有菩萨的标准,声闻有声闻的标准,人天有人天的标准。

  此地所讲的这是最高的标准,还在大乘之上,像六祖大师所说的「上上乘」的标准,也像佛在《法华经》里面所讲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的标准,唯有一佛乘,这个标准是讲到最高。最高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以菩提心修十大愿王,这个是最高的标准。可是菩提心就非常的不容易。我们这里讲三个都是正,正信、正解、正行。我们看看《大学》里面所讲的,「诚意而后正心」,可见正信、正解、正行是诚意功夫的进一步,诚意正是菩提心的直心。所以在《八十经》里面,三贤菩萨就是修菩提心。十信位的菩萨完全是修正信。三贤菩萨修正解,正解就是培养菩提心,十住十个位次着重在直心,换句话说,专修直心,十行位的菩萨专修深心,十回向的菩萨专修大悲心。菩提心圆满就登地了,地上菩萨修正行,十地。到等觉,我们也称为十一地,圆满之后成佛。所以在这个经里面修行次第是说得非常的清楚。

  现在我们是要从最基础的地方来做起,从根本的地方来修起,我们现在想想,我们这个意诚不诚?这是大问题。如何能修到诚意?在佛法里面讲破二障,第一个是烦恼障,第二个是所知障。你有二障,所以你意不诚、心不清净。儒家里头也是讲这两桩事情,你看人家讲「格物致知」,格物是破烦恼障,致知是破所知障。物是什么?我们俗话说七情五欲,格是什么?格是与它格斗、格杀,就是佛法里面的断烦恼。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如果要不晓得格除物欲,这个障碍就去不了。第二,这讲到致知,讲到破所知障,破所知障要开智慧。前一点钟给诸位说了,智慧是无分别智,我们今天所用的这个方法决定不是开智慧,那真是清凉所说,我们现在用这个方法来研究佛法,叫「增长邪见、增长无明」,不会开智能。为什么?因为我们在一切法里头分别,分别是邪见,哪里是智慧?

  根本智的培养,在从前世出世间法都非常重视,而在今天已经没有了,这是我们要觉悟的。我们看看今天的小孩是愈来愈聪明,但是决定没有智慧。所谓聪明就是他有能力分别,他样样都晓得,他善于分别。他没有智慧。根本智的培养就是培养心地清净,因为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心愈清净,智慧增长,所以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佛法里面讲的「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慧是因定而开的。可见得定是开智慧的手段,戒律是得定的手段,智能才是目标。所以戒律是手段之手段,千万不要把手段当作目的,那就错了,手段绝不是目的。智慧开了之后才能够破无明,而得到一心,就是得到诚意。智慧没有开,意不会诚的,心怎么会正?所以这个是要做功夫的。

  诸位要晓得这一点,真正下手做功夫,在我们今天可以双管齐下,一种就是戒定慧三学我们同时并进;另外一种就是历事炼心,在境界里头锻炼。炼什么?炼在境界里不起贪瞋痴。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果心里面才起一念贪心,这个一念贪心起了,要晓得这是妄想、这是错误的,这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什么心?真心是平等心。所以这个心才一动,自己立刻晓得,一句阿弥陀佛,把妄心化除了,这就是古德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一定会起来,你要是不起念的话你就成佛了,你就不必再学了,凡夫在境界里总是起心动念。但是念头一起来立刻要觉,这一句佛号就是觉。

  前面给诸位说了,阿弥陀佛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无所不觉,就把这个念头平息了,所以在境界里不贪、不瞋、不愚痴。贪是顺境,我们心里面喜爱的,顺境就起贪心,逆境就起瞋恚心。境界可以说是非常繁杂,可以把它归纳为两大类,一个顺心的、一个不顺心的。在这里面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断烦恼,这是修定、修一心。不愚痴是样样明了,不是不明了,样样明了里面又不起心动念,这个才是功夫!所以小乘人跟大乘人差别很大,小乘人躲到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修行,他是不贪、不瞋,但是他愚痴,他什么都不晓得。所以玄奘大师在《八识规矩颂》里面说「愚者难分识与根」,愚者就是指阿罗汉、辟支佛。大乘菩萨跟他们修行的方法决定不一样,大乘菩萨是要在境界里修行,不会舍离五欲六尘境界,他在五欲六尘里面而不染五欲六尘,人家功夫在这个地方,这叫真正的断烦恼。

  戒定慧一次完成最好的方法就是背书。你们现在这个机会错过了,可是现在亡羊补牢还不算太晚,还行。当然培养根本智年岁愈小愈好。我们图书馆以前郑石岩老师,他过去也常常在我们这听经,最近大概准备出国了,过年前到我这儿来,带他两个小孩来,大小孩念幼儿园大班,第二个小孩念幼儿园中班,这两个小孩已经能够背半部四书了,背得很好,带来给我看。背书确确实实是要从小,我特别告诉他,「你做父母的有责任,你要叫你的小孩把这个书从头到尾背一百遍到二百遍」。他说,「要背这么多?」我说,「是的,没有一、二百遍将来还会忘掉,一、二百遍背下去,他一生都不会忘记」。所以背书要背遍数。我们图书馆有《五种遗规》,你们去看看,童蒙教学是怎么教法的。

  所以我就告诉郑居士,「你小孩既然有这个基础了,一定要在小学六年级阶段,这个过程当中,把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重要的东西选辑下来,统统叫他背,在这个时候把它背完成。到初中以后你就不要管他了,他将来念书一帆风顺。」为什么?国学基础太好了。我提醒你们诸位同修,将来你们结婚养小孩,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必须从幼儿园开始培养起。现在九年教育,他背诵经典背到六年级也无所谓,在六年级之前学校功课只要六十分及格就可以了,不留级就行了,到后来就出人头地。背的时候不需要讲解,你说这个经里头什么意思,这个字、这一句怎么讲法,给诸位说,没有讲的。一定这个讲法,它是死的,我决定不学它。儒家的经典跟佛法的经典,我们中国诸子百家,那个句子、书都是活的不是死的,怎么讲怎么圆融。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我在讲席里头也讲过不少次。

  初三那个晚上,熊琬到这来看我,她现在在辅仁教书,还有个陈玉娇同学在中正理工学院教书,她们两个来问我,讲到经典注疏的问题,一部经往往批注多达几十种,我们初学的人不晓得从哪里下手,究竟哪个注子好?哪种批注正确?她来问我,我给她说,「都好、都正确,可是都不能用」。诸位必须要晓得,经就好像一棵树的主干一样,注疏就是它的枝叶,经里面的理永远不会变的、永远是新的,所谓说日新又新,它永远是新的,永远是时代的最前端,它决定不会落伍的。好像树一样,年年尖端上它都发芽、都开花结果,年年是新的。

  批注适合于某一个时代,汉朝注的,那个讲解的方法就能治汉朝人的毛病,在对治上来说就是治病的,纠正他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行为,这是叫修行,用那个解释就能够治他的病。到唐人,那时候的意识型态,想法、看法、做法,跟汉朝人不一样,所以汉朝注子拿到唐朝不适用,如果要适用的话,那何必要再作批注?不需要了,他用汉朝的批注就可以了,不需要了。所以到唐朝,汉朝的注子不适用了,可以做参考,推陈出新,又有新的解释、新的讲法,适合于唐人来用。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到今天,唐宋元明清的批注,就好像树一样,底下一层一层上来,我们今天中华民国是在最前端、在树梢上,这些批注我们都可以参考,能不能用?不能用。我们要推陈出新,新的东西来用,永远是新的。

  所以有很多人提出问题,佛法这样好,为什么在社会上行不通?为什么到处受人家排斥?你说好,好在哪里?佛法是真好,很可惜被我们给糟蹋掉了。怎么糟蹋掉?我们这个学佛,学古人,我们劝人学佛也劝人做古人,这怎么能行得通?这叫开倒车。所以佛法就行不通。在中国教中国人开倒车,中国人不愿意。我们今天讲这部经,我们拿的注子,唐朝的注子,我要是照这个来讲给大家听,就是希望大家去做唐朝人,你们愿意吗?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只可以提供参考,诸位晓得这个意思。到外国去弘法更妙了,还叫外国做中国人,还得做中国古人,你想想看外国人能接受吗?不能接受的,人人都希望做新时代的人。你要晓得这个意思,这个东西就活起来了。所以一部经有许许多多的批注,你像《金刚经》、《楞严经》一百多种批注,哪个注子不好?都好,都能够把理说得很圆、说得很清楚、说得很圆融。

  《华严经》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清凉之后就没有人再给《华严经》写批注了。我们今天读《华严经》能够参考的东西只有两种,一种是李长者的《合论》,一种是清凉大师的《疏钞》。而李长者还在清凉大师之前,他是隋唐时候的人。所以我们都要读古注,来帮助我们理解。可是我特别提醒诸位,我们一定要把这些理论融会贯通,适用在今天这个时代,今天这个学术分科分得很细,无论用在哪一个科系上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门学问是非常实用、非常圆满的学问,这个学问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上。

  所以我劝同学们要发心背书,背书好像是很苦的事情,可是你懂得这个意思,背书就乐了。为什么?因为背书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怎么说一次完成?戒律它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要是不念书的时候心里面打妄想,妄想就是恶,就是邪思、邪念;你背书的时候你就不打妄想了,诸恶不做了,不起妄念了,小乘的戒律都具足了。经书是佛的教训,是善中之善,我们背诵它岂不是众善奉行?所以别小看了,这就是众善奉行。所以戒律具足了,大小乘戒律统统具足了。同时背书是修定,背书要专心,不专心就背不下去了,专心就是修定。背书的时候要字字分明,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一个字都不少,一句也不颠倒,字字分明,这就是慧。

  所以,在古时候世间法里面,背四书五经这一类的;出世间法里面,五年学戒学什么,就是出家头五年?就是背诵经书。其目的就是求根本智,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在生活里面,戒定慧三学是次第完成。《华严》讲「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圆融是说什么?就是背诵经典,三学一次完成,圆融的;行布是次第,在生活里面讲次第,修戒、修定、修慧,生活上是次第的,读经上是圆融的,次第跟圆融一起来。几时你能够圆融跟次第合而为一了,这个时候境界就好了,就渐渐入了佳境了,这就得到门路可入了。不但在读经上圆融,日常生活也是圆融的。我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妄念,诸恶莫作,这就不做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慈悲心,众善奉行,生慈悲心、生清净心。所以这个时候在生活上戒定慧三学也是一次圆成。

  这个境界,在大乘菩萨里面来说,圆教初住以上才有这个境界;在念佛法门里面讲,这是理一心不乱。这个时候的智慧,佛门里面常讲神通,神通就是我们的本能,本能恢复了,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六种神通都具足了,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到漏尽,统统具足。这六种神通,给诸位说,是我们的本能,不是外来的。我们现在本能不能够现前、不能起作用,就是因为你有烦恼障、所知障障碍了。去掉了这个障碍,本能就恢复。所以神通一点都不稀奇,人家得了神通也不值得羡慕。为什么?他有我也有,而且是平等的。决定没有说哪个比哪个大,哪个比哪个多一点,没有,平等的。他的障碍去掉了,本能现出来了,我们这个本能被障碍障住了。虽障而不失,如果障果然是失掉了,那个不算是本能,虽障并不失。虽不失,但是它不起作用。譬如说你有钱,你钱存在银行里,你是真有钱,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现在身上一毛也没有,你走到饭馆里吃餐饭,人家不让你吃。「我有钱」。有钱也不行,为什么?你有障碍,你在银行里头放着,你没有带在身上。人家有钱他带在身上,你比他还有钱,都在银行里,有什么办法?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我们的智慧德能跟诸佛菩萨是无二无别,决定没有两样,这是我们要相信的。去掉这个障碍,我们的智慧德能与佛菩萨没有两样。

  这些意思给诸位说明之后,我在这做个结论,经没有意思、没有讲法,这个就是总结论。既然没有意思、没有讲法,你只管念就好了,不必求解。到你念通了、开悟了,那就是人来问你,你就给他说人法;鬼来问你,你就给他说鬼法,无所不圆,圆极了,怎么说法都是圆融的,能叫一切众生得利益。可是在你自己还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正如同经里头古人的比喻,「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它本身有没有鸣?没有。你说钟罄它有声音吗?它没有声音,但是你敲它,它就有声音;你不敲它,它没有声音。说法利生是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机感相扣。所以佛在四依法才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语言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有什么关系?我们在意思里头体会到了就行了。所以要紧的是要体会它的意思,不在言说上。

  也正因为如此,你要用考据的角度来看佛经,这就错了,现在外国人所犯的毛病就是这个。他们要找梵文的经典,认为我们中文翻译的大概不可靠,要找原始经典。纵然他找到了,他有用处吗?给诸位说没有用。为什么没有用?因为他不懂得方法,他用心意识去求,决定求不到,这个东西要离心意识。我们的祖先非常自豪,不像我们现在这一代,自卑感很重,好象样样不如人。我们的列祖列宗在世界上都是第一,什么都第一。佛教经典翻译成中国文字之后,那个梵文原文不要了,为什么?我们翻出来的第一,比梵文还好,比原文还好。不但意思没有错,决定正确,在文辞表达的技巧上超过了梵文,这样的自豪。这个话是以前方先生给我说的,我也是给方先生提了这个问题,大量梵文经典为什么我们不保存?方先生讲,我们中国人太自豪了,依据中文经典就可以了,用不着再去看梵文,你看看我们中国人。实际上是不是这样?确实如此。所以这是西方人他所不能够理解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我也鼓励诸位背诵经典,学《华严经》给我们的理论、方法跟原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以及背诵经典,两方面同时下功夫。但是理论要透彻,方法要正确,我们的功夫就非常的得力;凡是不得力,总是理论上有疑惑、方法用得不正确,于是乎才有懈怠堕落,才有这些情形发生,否则的话决定不会。所以清凉大师指导我们正信、正解、正行,这样才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入了这个境界,这个里面的受用实实在在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没有法子形容。也许诸位要问了,我们在这一生能不能入得进去?我给诸位说,我保证能入得进去,就怕你前面的三个条件没有,你要是具足正信、正解、正行,必定入进去;但是你要是用分别心、用头脑去研究,这是障碍,这是不得其门而入。纵然你把经典背得滚瓜烂熟、说得天花乱坠,你还是入不进去。为什么?因为你用的是心意识。心意识是迷,是无明里面的产物,清净心里头没有心意识,这个是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到。所以我们真正用功夫就是不用心意识,这个里面有真正的乐趣。

  也许大家要问了,我们从哪里下手?我在许多地方讲经,都有人来问我,从哪里下手?我就教给他一个方法,第一个要修的,就是修平等心,因为这是根本。会学的人从根本上修,不从枝叶上,因为枝叶解决不了问题,枝叶修得再好,问题解决不了,所以会修行的人从根本上修。根本上就是平等心。从哪里修起?怨亲平等,要从这个地方修,你这一生当中你最恨的那个人、最不高兴的事情,和你最喜欢的人、最爱的事情,你把它看作平等,从这个地方修起。冤亲都能平等了,那什么都平等了!平等里面才有清净。冤家对头,再没有恨他的心,这个是叫从根本修。如果你还有看不惯的事、还有不满意的人,要大大的提高警觉,还有这个人我喜欢、那个人我爱他,这个麻烦就大了!

  也许诸位再问一些,我在这个讲座遭遇到的,「这样说法,人生都没有爱,一律都平了,那人生还有什么味道?」到那个境界的味道是你想象不到的。我们现在所干的是妄心用事,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离开了心意识,样样都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真的里面才有常乐我净,假的里面叫四颠倒,颠倒错乱。你们把颠倒错乱还当作真实、当作真有这回事情,就好像看戏一样,把舞台上的戏当作真的一样,自己本身实际上的生活忘掉了,那不叫颠倒吗?好,下课了。


普贤行愿品  (第三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03

  要开悟,这是我们学习真正的目的。悟了以后,无论从事哪一种学术上的研究,或是你从事某一行的职业,都能达到最圆满的境界。像五十三参里面有各行各业,什么样职业都有,真正是事事无碍,无论从事哪一行职业,都是菩萨、都是佛,不一定说一定要出家修行这才成佛、才成菩萨。五十三位善知识里面,出家身分只有六个,其余全是在家身分。

  这一次我们时间实在讲是不多,所以也只能给诸位介绍一个大概,至于经一定要细细的去研究。佛法讲到最上乘,它是以无障碍的智慧来证无障碍的境界,也就是一心证一真法界。从这个地方来看,大家就晓得,一心,确实是以念佛法门最容易获得。就是刚才教给诸位的方法,二六时中,在境界里面起心动念就能够把佛号提起,提起佛号就是提起自己的觉心。在境界里特别要修平等观,着重在平等上,样样事情都能看平等,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才真正是学问,放得下是真正的功夫。大意只给诸位讲到此地。

  下面要略略说一说这一部经的翻译。这个《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清凉大师说,根据西域的相传,「《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这两句话我们在经论的翻译完成之后获得了证实。但是《赞》就是文殊菩萨的《赞》,在我们这个本子没有,我们以前印过一个小本,就是《普贤行愿品辑要疏》,是黄封皮的小册,那个后面附的有,在此地没有。这一卷是四十卷里头最后的一卷。

  经文的翻译,《华严经》在我们中国一共是有三次翻译。第一次是在东晋的时候,经到中国来的不完整,是一个残缺不完整的本子。根据经里面所说的,本经的缘起是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发现的。这个传说在今天科学昌明的时代,有许多人怀疑了,我们现在潜水艇潜到海底,走遍了地球,也没有找到龙宫,龙宫究竟在哪里?大家就不相信了。还有人认为在皇宫里面,从前皇帝称为是真龙天子,大概龙宫就是皇宫。这种说法都是偏见。诸位要晓得,我们肉眼见不到的事情就说没有,这个太武断了。诸位现在都学过科学,我们肉眼能够见的能力很有限,眼之能见,当然第一个条件要靠光波,你看波长的我们见不到,短波的也见不到,像现在X光能够见到的我们见不到,红外线能够照到的我们也见不到。可见我们见是很有限,我们耳听也是有限。不能说我们听不到、见不到的都说没有,这是太武断了,没有听到、没有见到就说没有,相信没有,这个叫迷信。

  十法界里面大概跟我们比较接近,常常有沟通、有往来的就是鬼道,你们同学当中有没有见过鬼的?你们晚上怕不怕鬼?你要说没有鬼,你怕什么?你怕鬼大概就是你相信有鬼,你不相信有鬼,你决定不会怕鬼。鬼道有没有?真有,真是人鬼杂居在一起。你要想见个鬼实在不是难事情,依照密宗密法修行,有个三年就见到了,真正用功依照方法修行。我出家的时候有几个同参道友,我们发的心都不错,希望将来弘法利生。我跟李老师研究教去了,走这个路子。我有个同参明演法师,他说,「说教,嘴皮说破了人家不相信,这个很难;我要学神通,我这一现神通人家就相信了,比你说要灵光得多」。他就到大溪跟曲文六去学密。

  他是非常的虔诚,而且很用功,三个月期间把基本的东西就修完了,磕十万个大头。他修了两年多将近三年了,他告诉我,他有心得了。我说,「你得个什么?」他说,「我晚上见到鬼了」。我说,「你这个神通还没有通,鬼通先通了」。当然他说的不是假话,他说每一天到黄昏的时候,五点多钟以后太阳刚刚下山的时候,街上就有鬼走路了,很稀少;到了晚上十点、十一点,满街都是鬼,他见到他也不害怕。妙的是他前世的太太,他这一世没有结婚,前世的太太,是个鬼,遇到了,他还跟她在一起住了一个多月,供个牌位,买一些女人化妆的东西买到那里供她。我到那边去一看,他说她跟我住了一个多月以后离开了。凡是跟鬼打交道的都不太好,所以到最后我告诉他,你这个弘法利生还是不行,你说你见到鬼了,鬼就在你旁边,我不承认,我没有看到,你看到,我不承认,只有你见到,你不能够叫别人也见到,你还是不行。但是确确实实鬼是存在的。

  我再告诉诸位一桩事情,你们也许看过《聊斋》,看过《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那个里面所记载的东西百分之九十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虚构的太少太少了。像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我在大陆上遇到过两次。朱镜宙老居士他要不遇到鬼,他不信佛。他给我说他信佛的因缘,他是一个学科学的,根本就不相信这一套东西。抗战期间在四川,他做四川、西康两省的税务局的局长,管税务的。他说有一天晚上跟同事打麻将,打得很晚了,大概总是一、二点钟了才回去,回去的路很远。大陆上的路灯,跟各位说,二十烛光的小灯泡,距离很远,半明半暗的,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个灯这么亮。他晚上回去走在半路上,有一个女人走在前面,跟他一起走,走了有半个小时,他没有发觉到,只晓得前头有个女人在前面走,他在后面走。忽然想到,深更半夜怎么一个女子在这里走路,奇怪!这一想,寒毛直竖,就有点害怕了。再仔细一看这个人,有上半身,没有下半身,这一下子吓得一身冷汗。他从这个地方相信有鬼,才开始学佛,他学佛的因缘是这么来的。他说那个鬼大概是观世音菩萨变化来度他的,没有这个因缘他就不学佛了。所以他亲自见到。

  我也是遇到过两回事情,我遇到的不是鬼,我一次遇到的是狐狸精,狐狸精是真有,不是假的,确确实实是有,变成人的形状,我遇的不是女的是男的,这是确实有。还有一次遇到是像黄鼠狼一样,那是没有看到人形,但是有个怪事情。是我一个亲戚,远亲,在家乡,我们那个地方出米,米装了一船到南京去卖。这个米装好了之后,就有人看到一只像黄鼠狼一样跑到船上去了,以后大家在船上找,怎么找也找不到,找不到就算了,船就开走了。从我们家乡到南京大概要五、六天,帆船差不多五、六天才能到南京。到南京之后船上的米没有了,一粒米都没有,麻袋还是那个样子,里头空空的。大家晓得,一定就是那个黄鼠狼做怪。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在南京玩了几天回去了。回到家乡去,米还在仓库里,不晓得牠怎么搬回去的,开了这么个玩笑,不知道怎么得罪牠的。这个事情是我见到的,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诸位要晓得,奇奇怪怪的事太多太多了,你见不到、听不到的你就不相信,那你叫做迷信。所以说确实是有,确实是真实的。在台湾还有许许多多。不但中国,外国人对于鬼神的迷信,我看比我们台湾至少有十倍以上,比我们还要迷信,我们比他们实在好太多了,他们比我们更迷。但是这个事情真有,不是假的。

  航天员登陆月球,那一天还是第二天,我接了一个电话,我也不认识,是个比丘尼打来的,她告诉我,我是哪个庙里头,我叫什么名字,忘掉了。我说,「什么事情?」她说,「我请教法师一桩事情。」我说,「什么事情?」她说,「航天员登陆月亮了,月亮里什么东西都没有,我们还要不要拜月光菩萨、日光菩萨?」我告诉她,「还要拜,照拜不误。那个月光菩萨,航天员到那里去他见不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要是见到月光菩萨,那他也是菩萨的身分;他不是菩萨,他是凡夫俗子,到那个地方见不到的。」所以叫凡圣同居土。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要相信。

  佛法的信不是叫我们迷信,信了之后叫我们去证实,它的高明处就在此地。如果说只要全心全意相信,我怎么说你就怎么相信,你也不必去证实,那这个太武断了,这个不能叫我们心悦诚服。它有理论、有方法叫我们证明。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都可以证实的,都能证明确确实实是这个境界。所以诸位读《华严经》,你看华藏世界依正庄严,固然有表法的意思,但也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譬如讲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决定不是假的。如果是假的,你到那边去一看,「不是这样子」,那佛打妄语骗众生。佛法里面第一条大戒就是戒妄语,佛菩萨怎么可以打妄语?没有这个道理,确实是如此。

  所以龙宫,给诸位说,真有,龙宫确确实实是有。你像你们念的《三昧水忏》,悟达国师所见迦诺迦尊者的道场,那是在人间,没有缘分的人见不到,他去见到了。在五台山文殊菩萨的「大圣竹林寺」,也有人真的到那里去见到了,还在那里听讲经,参加法会。你们看《虚云老和尚年谱》,他老人家在定中确确实实上升兜率天,还听弥勒菩萨说「唯心识定」,这个决定不是骗人的,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们对于这些东西很肯定,一点不怀疑,相信了,这在佛法里面是初信,最初级的信成就,算是十信位初信,开始相信,对这个不怀疑,确确实实相信有这些事、有这些理。

  命运,佛法讲命运确实有,但是不是宿命论。命运是自己造的,自己也可以改,所以「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有命运,可以创造命运,可以改造命运,不是没有命运。你不懂得理论、不懂得方法,那你这个命运就一生注定的,「一饮一啄莫非前定」,逃不过命运的魔掌;你懂得这个理论、懂得这个道理,你自己创造新的命运,得大自在!我们为什么不学?科学家再聪明,不能改造命运,有本事飞到月球、飞到太空,没有办法改造命运。佛法确实有能力改造命运。所以我们对龙宫不要怀疑。

  龙树菩萨在龙宫见到的《华严经》,实在太大太大了,上本的,就是大部的,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佛法里面计算部头大小,它这个单位是用偈来算,偈怎么说?就是四句算一偈,只要是经文四句就算一偈。这个分量太大了,这一个大千世界把它磨成微尘,你们晓得那个微尘有多少?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这是我们地球上的人没有办法接受的,所以就舍去了。再看中本,中本还是太大,不能接受。再看下本,下本就很简单的本子,有十万偈,十万偈就是四十万句,这个分量可以,我们还可以接受。于是乎就把这一部经带出来了,流传到人间。

  当年在印度是十万偈的本子。第一次流传到我们中国来,就是东晋时候传来的,只有三万六千偈。诸位想想,十万偈传到我们这边只有三万六千偈,一半还不到。但是这个虽然是一个残缺不完整的本子,已经非常之可贵,于是乎在当时就翻译出来了,这个就是现在我们称的《六十华严》,一共有六十卷,这是最早翻译的。杜顺和尚,华严宗第一代的祖师,一直到贤首,贤首是第三代,云华是第二代,他们都是依《六十华严》建立这一个宗派。因此研究华严宗的人,《六十华严》一定要读。贤首国师也给《六十华严》做了个批注,就是《华严经探玄记》,那个就是《六十华严》的批注。

  到唐朝武则天时代,实叉难陀从西域来到我们中国,也带了《华严经》的梵本,这个本子比以前多一点,多了九千偈。武则天那个时候她是一个大护法,开经偈就是武则天作的,「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是武则天作的,《华严经》翻译圆满之后,她题这四句开经偈。这个译出来之后,叫唐译,这是第二次翻译,比《六十华严》多了九千偈,一共四万五千偈,还不到一半,就是现在流行的《八十华严》。虽然不完整,毕竟《华严经》的意思能看得出来了。所以我们读《华严经》,有的时候那个句子忽然接不上了,好像断了,底下没有了,这就是底下文缺了,原文没有来。

  第三次翻译,就是今天送给诸位这个本子,叫《四十华严》,就是《普贤行愿品》,这一品经是贞元年间翻译的。而这一部经来的也比较特殊,是当时西域一个小国的国王,当作礼物送给我们的,进贡贡品之一。而且这一部分很完整,从头到尾没有欠缺,很完整,就是八十卷华严的「入法界品」。我们晓得《八十华严.入法界品》一共只有二十一卷,换句话说,少了一半。这个最后他把梵文统统送过来,这是完整的,完整的「入法界品」。贞元十二年,当时有西域罽宾国的法师,他的名字叫般若,于京师大崇福寺翻译完成,他记载的年月都很正确,批注的本子上都有,贞元十二年六月初五开始翻译,到十四年二月二十四翻译完成,日期、地点都记载得非常正确。

  因此我们现在要读《华严经》,诸位要晓得,《华严经》这三种翻译本,除掉里面重复的部分,一共有九十九卷。《八十华严》我们要念到五十九卷,因为第六十卷就是「入法界品」,就是《四十华严》,所以读到五十九卷就接着念《四十华严》,五十九加上四十,九十九卷,这是在我们中文本里面最完整的《华严经》。这个经我们称为新经,八十卷的入法界一品。这一品在《六十华严》里面只有十四卷,《八十华严》里头二十一卷,仅仅是一半的样子。同时再告诉诸位,《华严经》的梵文本今天已经没有,找不到了,全世界都找不到了,可是四十卷的梵文本还在,还有。因此我们称我们的《华严经》叫「略本华严经」,为什么?就是九十九卷合起来还不足一半。这是翻译大致上的情况,其余的都要诸位自己用心去看注子了。

  下面我们就要开始进入到经文。诸位打开经本,经本它一般的格局,都是前面有序分,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都有这三分。在我们这一卷里面没有看到「如是我闻」的字样,因为这不是一部经的开头,「如是我闻」在第一卷里,四十卷经第一卷,我们给诸位三本的上册,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翻开来就有序分。但是在这一章里面,就是这一卷里面,也有类似的序分,所以我们就称它为等于序分的意思,等序分,也有等流通分、等正宗分,别行也分为这三个部分。这一卷经别行流通的非常广泛。最早提倡的就是清凉大师,清凉大师参加过两次的翻译,《八十华严》他参加翻译的工作,《四十经》他也参加。所以我们现在所看到流通的八十卷经,你打开看,一共是八十一卷,就是后面把这一卷补在八十卷的最后,所以现在《八十华严》一共有八十一卷,后头的一卷是这么来的。清凉大师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熟读《华严》,最低限度这最后一卷要熟。为什么?它是全经的纲领。这一句话分量很重。前面给诸位说过,《华严经》是一切经的根本,它既然是全经的纲领,换句话说,它就是一切经的纲领,除非你不学大乘佛法,你要是想学大乘佛法,那你就非学它不可。过去我所晓得的弘一大师,他是以这一品经做为早晚功课,他能够背颂,背得很熟,就是以这一卷做为课诵。本经等序分只有一段话。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只有这几句话,在这一卷等于序分。实际上这几句话是总结以前的,就是前面的三十九卷,总结前面的三十九卷。所说的菩萨称赞如来殊胜的功德,这个文字在前面经里面,诸位一翻开都能看得到。前面经里面说,「无能尽说佛功德」,佛的功德说之不尽。在此地特别要注意到,佛功德,文字上说的是毘卢遮那佛,实际上说的是我们自性,这个千万不要忘掉了;如果要是把这个意思忘掉了,那我们就心外求法了。由此可知,我们自性功德赞叹不尽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具足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就在我们自己去发明。普贤菩萨是能赞之人,这些言辞都是菩萨的称赞。

  在清凉大师给我们的解释里面,提出几个纲领。所说的菩萨这是个通称,所以我们说到菩萨,千万不要想到泥塑木雕的那叫菩萨,那就错了。菩萨两个字是梵文音译的,它的意思是「觉有情」,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这叫菩萨。这种翻译是玄奘大师所翻的,叫新译。玄奘大师以前翻成「大道心众生」,这两个意思都好,他是众生,但是他的心量很广大,他是大道心的众生。可是觉悟的有情,意思就更有味道,与原文的意思更能够契合、更恰当;换句话说,凡是发菩提心修行的人都叫做菩萨。所以千千万万不要误会了,菩萨就是泥塑木雕的神,错了!菩萨是自己,不是别人。世间人不晓得,凡是木偶都称作菩萨,土地公也是菩萨、城隍也是菩萨,只要塑的像都叫菩萨,捏个泥人、泥娃娃也叫菩萨,这成什么话?真是连菩萨的本意都不晓得。

  我们常常看大众传播工具、电视里头,这都是很大的误会,都错误了。实在讲佛法虽然浩如烟海,它的纲领、层次很清楚。通常佛法里面分为四大纲领,以四个菩萨做代表,地藏、观音、文殊、普贤,在我们中国称之为四大名山,四大名山就是这四大菩萨的道场。五台是文殊菩萨,峨眉是普贤菩萨,九华是地藏菩萨,普陀是观音菩萨,我们晓得在大陆上这是四大名山、四大道场。这个四大菩萨就是大乘佛法的四个纲领。地藏是教孝,地是讲心地,藏是宝藏,所以《地藏经》是佛门的孝经,一切的一切都是要以地为基础、为根本,你今天想建立一个事业,你没有地,没有地就不能建立。我们建立一个图书馆也要地,建个寺庙也要地,你想建个家也要地,所以地是根本。地底下有无尽的宝藏,能够使我们生活富裕。

  佛告诉我们,心地里面有无穷无尽的宝藏,所以我们学佛第一个就是求的心地,心地是什么?就是一心,一心就是真正的孝。再跟诸位说,孝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大孝。你们看孝这个字(中国的造字、中国的文字决定不能再改),孝字是会意,上面是个老,底下是个子,上一代跟底下一代是一不是二,一体。西方人讲有代沟,在中国没有,佛法里头没有,佛法是一真。过去的过去、未来的未来,这是一,决定不是二。既然知道竖穷三际了,当然横遍十方,所以十方三世是一体。诸位能够懂得这个意思才能够尽孝道,这是佛法里头的根本法。

  以这个为基础再学观世音菩萨,学大慈大悲。这个两条都是德行,正如孔子教学一样,他老人家四科,第一门是德行,而佛法的德行是以两位菩萨来做代表。有这个基础之后,再求智慧。文殊菩萨代表文学,就是一切的学术,代表学术。普贤菩萨代表我们日常生活,将我们的德行、将我们的学术统统要运用在我们生活上。所以你要问,地藏是谁?是自己,观音、文殊、普贤统统是你自己一个人,不是外来的。因为自己的德能无量无边,没有办法用一样东西全部代表,所以用一个名字、一个形像代表一部分,集合各个部分是一个整体。所以佛法里面一切设施表法的意思多,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我们晓得四大菩萨,就晓得大乘佛法的四大纲领。

  所以菩萨是自己不是别人。没有圆满、正在修学的时候称菩萨,功德圆满了就叫做佛。就好像毕业了,毕业了就成佛,没有毕业之前就作菩萨,菩萨是在学的,佛是毕业了,就这么个意思而已。佛与菩萨都是称自己,千万不要想到外面去了,外面去你就心外求法了,心外求法称之为外道。所以外道不是讲佛门以外其它宗教,不是这个意思,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我们现在发心在此地求学,五十一个阶级里面我们是初发心的菩萨,十信位里面初信的菩萨,十信位会有退心的,进进退退,极不稳定,有的时候想当菩萨,有的时候就退转了,极不稳定。必须到了初住这才稳定了,好像你有了个地位了,「住」住了,不再动摇了,才算是真正的菩萨。现在虽然称菩萨,有的时候名实不太相符,不过诸位现在毕竟有求觉悟的这一念,这一念就是初信。

  如果要细分,大经上菩萨有五个意思。第一是所求所度的意思,通常有这个解释,所谓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称为菩萨。第二个意思是讲内有大慈大悲、有大智慧,这种人也称之为菩萨,有智慧则不迷,有慈悲才能够教化众生。第三个意思是有勇猛精进的意思,菩萨为了自求,为了教化一切众生,只有进步而没有退步。现在的情形我不太清楚,在以往我知道一些教书的教员,譬如他是教一年级的,他每年都教一年级,他那个材料都是老材料,年年都是用那个材料,他要是教一辈子,一辈子就一部参考书一份教材,他就用了一辈子。这是没有进步,年年都一样的,毫无精进可言。菩萨不一样,菩萨是日新又新。譬如说我们讲这一部经用这个教材,这个教材他天天都有新的资料,天天都有新的东西,一遍跟一遍不一样,这是菩萨。如果他讲这个经,头一遍讲的跟第二遍讲的是一样,第三遍还是一样,讲十遍、二十遍、一百遍、二百遍都是一样,一成没变的,这不叫菩萨。第四个意思是从愚智对待来解释的。说到有情众生,可以归纳为三大类,第一类凡夫愚人,愚痴没有智慧;第二类是有智慧的,就是在境界里头是觉而不迷,这类有智慧的我们称圣贤;第三类那是有最高的智慧,我们讲金刚智慧,像《金刚经》那个比喻,「金刚般若波罗蜜」,他有最高的智慧,这些人我们称作菩萨。

  第五种就是本经「离世间品」里面对菩萨有十种称呼,第一种摩诃萨,我们常常念菩萨摩诃萨,就是摩诃萨埵。这个名称是印度话,摩诃是大的意思,菩萨里面的大菩萨,通常称摩诃萨是称地上菩萨。菩萨一共是有五十一个阶级,按照《华严经》讲的五十一个阶级,前面是十信位,信位有十个等级,这十个等级通常我们不把他列在菩萨里面,或者我们称他作权教菩萨,严格的讲,他还够不上条件,好像读书只不过是小学生而已,还谈不到什么地位可言。三贤位这是真正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一共三十个位次,这是真实的菩萨。地上,登地了,十地,再加上等觉,这十一地,一共我们称为十一地,这十一地称摩诃萨,所以我们称摩诃萨都是指这十一地的菩萨,这十一个阶层。除这个之外,也称为菩提萨埵、第一萨埵、名胜萨埵、最胜萨埵、上萨埵、无上萨埵、力萨埵、无等萨埵、不思议萨埵,有这些名号,这些在《华严经》里面,《疏钞》、《合论》里头都能够看得到。摩诃萨在《大般若经》里面又翻作「大有情」,这是刚才说过的,地上菩萨的通称。

  在此地,普贤菩萨告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这个「诸菩萨」是指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从圆教初住起一直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前面十信不算,这是指这个四十一个位次。善财,这我要给诸位特别介绍一下,善财是谁?学大乘佛法的人他就叫善财。善是讲善根、是讲智慧,譬如我们现在所求的,求福求慧,求慧就是善的意思,求福就是财的意思,我们求福求慧就是善财。所以善财不是别人,是自己。在《华严经》里面特别提出一个修学的榜样,就是善财童子,给我们做为一个修行的示范。

  在这部经大家特别注意,修行的人只有一个,善财童子没有同参道友,修行人只有自己一个,除自己之外都是善知识、都是老师,你这个修行就快了、就成就了,为什么?老师多。我们现在修行不能成功就是同学太多了,同学跟同学在一起互相不服气,意见太多,所以无量无边的妄想执着,这是你不能成就的。如果学生只有我一个,其余都是我的老师,没有意见了,也没有妄想了,乖乖的学就是了,所以他能够成功。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是我们善知识,连无情的众生也是善知识。无情学什么?你懂得表法就晓得修行了,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无有一法不是善知识,无有一法不是佛法,这是一真法界里面的真相。所以这个经的好处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的,表演给你看,你再要不会就没有法子了。

  再回头看四书,这一下觉悟到了、看出门道出来了,那一部四书原来就是《华严经》,《中庸》就是前面的七会,《大学》就是第八会,《论语》、《孟子》就是最后的一会。《四书》里头善财是什么样的人?他有两个人代表,《论语》里面孔老夫子是善财童子,《孟子》里面孟子是善财童子,他们两个表演给我们看,理论在《中庸》里面,方法在《大学》里面,这两位善财童子把它做出来表演给我们看,活活泼泼的学问。所以朱夫子选择这一部东西,我很佩服他,很了不起。朱夫子也是学佛的,他在佛学里头也有相当的造诣。好。


普贤行愿品  (第四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04

  昨天给诸位介绍过善财。在佛法里面,善财是大乘学者的榜样,算是一个典型的人物;在小乘也有一位,小乘里面这一位是确有其人,就是大迦叶尊者。在禅宗承传上,他是第一代的祖师,我们讲达摩祖师是第二十八代,第一代的祖师就是大迦叶尊者,第二位才是阿难尊者。我们晓得,迦叶尊者在佛的十大弟子当中是「苦行第一」,由此可知,小乘是着重苦行的,他是从事上修的。小乘戒律是论事不论心,譬如讲不杀生,「我心里对那个人恨极了,我想杀他」,可是我并没有杀他,这个不犯戒。大乘戒是论心不论事,你对那个人「我要杀他」,就犯戒了。杀了没有?没有杀,没有杀就犯戒了,它论心的。你把那个人杀了,但是你没有心,在大乘不犯戒,为什么?你没有心;小乘犯了戒,小乘单论事不论心。所以大乘戒比小乘戒难,小乘戒虽然多,容易守,大乘戒很不容易做到,它是在起心动念之间。

  迦叶尊者他是生在一个富有的家庭里面,而能够舍弃了富有,出家修道,而且是头陀行第一,这是非常难得的。这是在阿罗汉、辟支佛里面的代表。这个大乘佛法不一样,因为他不舍弃五欲六尘,他要享五欲六尘之乐;换句话说,他要享乐、他要享福,他决定不受苦。他在顺境里面炼心,炼不动心,比小乘难,小乘是在逆境里头训练不动心。诸位要知道,逆境,从淘汰人上面来说,那是不及顺境。我们看古今中外的历史,许许多多大人物都是出身清寒之家,清寒子弟,能够发愤自强,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几个富贵家庭的子弟有成就?你就可以想象得到,富贵里面能够出人才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大乘法就是富贵里面成就,不舍五欲六尘,在这里面炼心地清净、如如不动。所以诸位读经,将来你们自己仔细看经文,善财童子一出生,家庭里面种种瑞相,这些统统都是表法的义趣,可以说是富贵之极,能够跟天人相比,他是出生在这样的环境。

  所以佛在《法华经》里面有一段开示说得很好,末法时期,就是指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人要来问佛法,给他说大乘法,不说小乘法。为什么?现在的人哪个不讲求享受?如果一切都舍弃掉,叫你修苦行,那是极少数的人,小乘根性,大多数的人不能接受。所以今天在佛法表层上来看,密宗很盛行,八大宗里面密宗是财色名食睡都不舍弃,而且还提倡「即身成佛」。是不是呢?给诸位说,确实是。可是要不如法,恐怕即身成不了佛,必定成魔,堕落在魔道里面去了。密宗是属于加行,这是诸位一定要晓得,属于加行,就好像我们在学校读书一样,它是属于博士班。那当然到那个班,没有几天毕了业博士学位就拿到了。绝不是一个幼儿园学生、小学生也可以到博士班念了两年学位就拿到了,那是不可能的,那是欺骗人的。所以密宗的门坎很高,他要显教通达之后才有资格学密。不学密不能成佛,密是最后一次的考验,就是叫你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广泛的接触,是不是不动心?是不是入不二法门?如果在这里面还起心动念,就落在魔道里去了,最严格的考验。

  在佛法里面讲什么样的地位才可以学密?严格的说,七地菩萨。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到七地菩萨?这是我们自己要警觉的、要了解的。好像读书一样,一定要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我们由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一步一步的来。前面什么基础都没有就念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他那里开个研究所,设个博士班,「你没有念过书、不识字也可以,到我这里来几天我博士学位就颁发给你」,这个博士学位不值钱,这个博士学位是骗人的,不是真实的。所以诸位学密要特别注意。我所晓得的、我所了解的密宗教义以及修行的方法,恐怕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要选一个密宗根性的,那是太难得了。像哪些人?像禅宗惠能大师那样的人可以,他才有资格。可是像惠能大师这种人在中国只出现了一个人,惠能大师以前,与惠能大师以后,一直到今天,再没有见到第二个人。

  我亲近章嘉大师三年,他替我在佛法上打基础,没有教我学密,他对我实在是爱护备至。为什么不教我学密?程度不够,没有基础。你去拜他做皈依师,他传的几个咒,那叫结缘皈依,这个没有关系。我皈依他的时候,他传我一个六字大明咒,也许你们大家都会念,六字大明咒,他还给我讲解这个咒的意思,通常一般密咒是不解释的,实际上密咒意思非常的圆满。六字大明咒西藏发音是「唵嘛呢叭咪吽」,唵是身,嘛呢,我们经里常翻作摩尼,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它的文法跟我们中国文法不一样,句子是颠倒的,要照中国文法的意思来说,就是保持我们的身心像莲花一样,是这个意思。他讲解之后,教我常常念,常常念,要常常做如是观,要入这个境界,这个咒子才得力。你天天念「唵嘛呢叭咪吽」,说这是观世音菩萨六字大明咒,求观世音菩萨保佑你,那就错了。如果你能在一切时、一切处所保持你自己身心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这个是佛菩萨真正的加持、真正的保佑你,才能够说是感应道交。你会念,又不晓得意思,又不能够做如是观想,观想是转境界的,你在境界里不能够转变,这个咒子念了没有意思。

  所以你是理论通达、方法正确,感应非常的显著,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所以我们依照规矩来做,一定要在显教里,就是要把教理先要通达、要明了。这一桩事情最好的实在是无过于《华严经疏钞》。在过去,弘一大师对于《华严疏钞》赞叹备至,他把《华严疏钞》看作一部佛学大字典,十宗的教义,大小乘十个宗派的教义,这一部《华严经》里面全具足了。所以你通达《华严》之后,以后无论你研究哪一宗、哪一派的经论、修行的方法,都可以迎刃而解,事半功倍。这个看法是很正确的。《八十华严》我们可以算是前半部,《四十华严》是后半部,合起来除掉重复的部分,九十九卷经,希望同学们要好好的留意。

  经文里面讲善财,给诸位介绍出来,善财就是指我们自己本人。在《四十华严》里面决定不能用考据的方法来看,你要用考据的方法来看,善财确实有没有这个人?他所参访的那些地点,在现在的什么地方?那个麻烦就大了,不见得有其人,也不见得有其处,所以这一点也要注意到。这里面,人与处所全是属于表法的意思,不见得都真有其人,这五十三位善知识也有的是有其人的,也有是没有其人的。处所的方向都是说南方,难道这些善友、得道人都住在南方?东方、西方、北方都没有了?这个南方不是东南西北方向之方。南方象征什么?象征着光明。中国人讲五行,印度人也讲五行,五行,南方属于火,火的相是光明。换句话说,这个南方就是智慧之方,那个人不管住在哪个地方,只要是有智慧的人,他住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叫做南方,是这么个意思。我们不能把它呆呆板板看作方位、方向来看,那就错了。在他居住的地方叫福城,就是福德之城,这是有智慧的人所居住的地方,那地方叫福地。你也不要去考察,这个福城现在在印度什么地方?没有,哪个有智慧的人住在那个地方,这个城就叫福城、就叫做南方。所以我们看经文,千万不要呆呆板板的死在文句之中,那就要遇到很多困扰了,这是预先要交代的。

  在经文里面提到的数目字,这是『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这是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太大太大了。佛经里面的不可说不可说,绝不是文字表面的意思,「这个不能讲不能讲」,不是这个意思,它是数目字的单位。印度数目字,在《四十华严经》里面有,我们中国数字的单位大概只有二十几位,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不太清楚,从个十百千万上面去,大概有二十几个,印度比我们多,印度一共有一百二十四个单位,不可说不可说是第一百二十三。而且印度数字不是十进制,它是倍倍相乘。譬如我们讲阿僧祇,阿僧祇是最后十个大数的第一个,阿僧祇个阿僧祇叫一个无量,无量个无量叫一个无边,这样数到第十个就是不可说不可说。所以它是数目字的单位。你们如果要是有耐心去计算计算,在「根自在主童子章」那一章,就是在《四十华严》善财童子参访根自在主童子,说出这个数字。

  底下再说「佛剎极微尘数」,这个数字大了。佛剎是什么?就是指一尊佛的教化区,佛经里面常讲的大千世界,佛剎就是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也说之为三千大千世界,这是佛法小常识,我们一定要了解。有许多的学者,你看连胡适之都搞错了,他们常说佛法里面讲大千世界只有三千个,三千个大千世界,这搞错了,这个说的是外行话。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为什么说成三千?他是从它的组织结构上来说的,就是这一个大千世界的组成,它是从单位世界算起,像我们现在的一个太阳系,这是一个单位,一千个小世界集合起来,我们叫一个小千世界;然后以小千世界为单位,再有一千个小千世界,这叫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为单位,集合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所以一个大千世界它是由小千、中千、大千这样组成的,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世界,我们叫一佛国土,一个佛的教化区,有这么大。我们这一个地球是一个单位世界里面的一部分,连一个单位世界还谈不上,实在是太渺小了。像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在宇宙之间有多少?给诸位说,有无量无边,太多太多了,说不尽的。这个地方讲的是不可说不可说的三千大千世界,把它磨成微尘,这个数字没有办法想象的。这个数字底下单位还是劫,还不是年、不是月、不是日,是劫。像这些名相,我在此地不详细解释了,详细解释太耽误时间。这是形容菩萨对于佛的功德之称赞,经过这样长的时间相续不断的在那里称赞演说,都赞叹不尽。

  由此可知,如来殊胜的功德是多么的广大。前面跟大家讲过了,如来殊胜功德就是自己本性的功德。我们了解这一层之后,我们才晓得见性是很重要,如果我们不能够明心见性,我们这个殊胜功德不能现前,我们虽然有,但是我们得不到用处。所以你真正体会到、肯定了这个说法,肯定了这个事实,你对于佛法修学向往、勇猛精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的。为什么?确实世出世间一切法再没有比这个更殊胜了,而且修学佛法是决定可以办得到的,因为这个事情是求自己不是求别人。求别人的事情难,能否有结果是个未知数;求自己明心见性,只怕你不肯干,你要肯干,决定能够成就。所以自己要成菩萨、成佛决定可靠,没有做不到的。

  如果要学,同学们要记住,一定要有师承,老师的教诫要百分之百的依从,一点折扣都不打的,老师怎么教我们就怎么做,这个就是老实人,这个是做学生、修道的先决条件。老师所教诫的如果你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发问,但是不能够说不遵从,有疑可以问。我们求学求一个老师难,老师要找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东西传授给他比我们学生找老师还要难,所以多少高明的人一生找不到一个传人,于是学术失传了。不是他不肯传人,实在找不到,就是找不到一个百分之百服从的人,找不到这样的学生。在过去还稍微好一点,因为思想比较上趋于保守,现在思想开放了,学术也自由了,说是「我一生跟一个人学」,更不容易找到,几乎是不可能。这个就是我们今天佛法虽然借重科学的方法,发展得很快、传播得很快,而成就太难了,在成就上是远不如古人。我们想古人,这一个学生跟一个老师,有跟一辈子不离开的,二十年、三十年那简直是太多太多。我们今天能不能跟一个老师十年、二十年,听一个老师的教训?

  诸位要晓得,十方诸佛太多太多了,为什么这一个大千世界只有一个佛来教化?多来几尊不好吗?多来了几尊,那我们一个人也学不成,老师只能有一个,不可以有两个,两个老师所教的两条路,三个老师三条路,那你到底怎么走法?路只能有一条,所以一个世界只能有一个老师,一个学校只能有一个校长,不能有两个校长。我们现在想学佛,最大的困难就发生在此地,我们没有亲教师。亲教师在佛法称和尚,严格的讲,你们在学校里面,你们的校长就是和尚、亲教师;教授教你们课的,这叫阿阇黎。和尚只有一个,教学政策完全是他规划的,其余教授无非是执行他的政策而已,全盘教育是他的构想。学生进到学校来,四年之后毕业出去,他要把学生塑成什么样的典型,这是校长的事情,教职员是执行的。所以和尚只有一个,亲教师只有一个。虽然校长四年当中没有教过你的课,所有老师教的都是校长的意思,他是来代校长教的。所以教育的成败校长一个人负责任,教学的人、执行的人他们负的责任少,主要责任是校长。

  我们学佛也是如此,必定要有个亲教师,没有一个亲教师怎么能成就?所以今天同学们学佛的热忱我们很佩服,值得赞叹。问题在哪里?没有一个人来领导你、指导你。这个地方去听几天,那个地方去听几天,每一个人所讲的都不一样,告诉你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听多了,无所适从。于是乎免不了会起个反感,「佛教里头乱七八糟,算了,还是不要学它了」。确实是这样的。昨天我也跟诸位提示了,我学佛所以得一点的利益,就是老师少。我到台湾来就三个老师。初到台湾来的时候,四十二年以前,我是亲近方东美先生,跟他学哲学,我学哲学就一个老师。进入到佛法之后就跟章嘉大师,也是一个老师,每一个星期天到青田街,那时候章嘉大师住在青田街,我们政府给了他一栋房子。到他那里去,他给我讲两个小时,我们每个星期天有两个小时,我跟他三年。那个时候我也常常到寺庙里头借经书,我自己读、自己看,看了之后有疑问,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星期天的时间到章嘉大师家提出来向他请教。

  章嘉大师圆寂之后,我也离开了职务,到台中去,原先是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忏云法师,他要我跟忏云法师学。我跟了他五个半月,学了一些出家人的生活。当然这也是很好的,也很难得,可是在教理上学不到。忏云法师看看我,也鼓励我,到台中去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刚刚创办慈光图书馆,很需要人,所以我就到他图书馆去了。大概我离开了半个月,就是八七水灾,忏云法师的茅蓬被冲坏了,我离开了半个月,他遭了水灾了。我在台中亲近李老师十年。所以我学佛的老师很单纯,这一点在佛法上这算是福德因缘比诸位要差强一些,不是到处随便听的,是有一个老师专门来指导。所以讲师承,还沾了一点边缘,还有这么一点意思。今天的佛法,实在讲是在台中,李老师在那里教学三、四十年了,他是民国三十六年就到台湾,一直就在台中教学,没有离开台中。所以在台中跟他的学生有三十多年、有二十多年,我跟他算比较少的,十年,十年我离开他,到台北来讲经。

  所以诸位学佛最要紧的是要跟一个好老师,要接受他一个人的指导。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一个老师,那是他的亲教师,后面五十三参是善友,他的和尚就是文殊菩萨,亲教师是文殊菩萨。他在外面参学,参学不是随便可以参学的,参学也得有参学的资格、条件。什么样的资格才够参学?佛法里面讲最低限度要得法眼净,净是清净的净。这个意思就是说,你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你有这个能力,听别人讲、看别人的行止,他是对的还是不对的。你有这个能力你去参学不受害,不会被别人所转,你自己有主宰,多看看,提供自己的参考。一方面是磨练自己在境界里面不动心,其次是提供将来宝贵的教学参考数据。你可以了解一切众生的根性,将来你自己教化众生的时候,应该以什么方式来接引这些不同根性的众生,它的意思在此地。所以这个参学是自利利他的。

  没有这个功夫,换句话说,我们听了心会随外面境界所转,这是自己不够参学程度,这样的程度老师不会让你离开他。老师要是能够让你离开他,「你可以出去参学了」,换句话说,他就看出来你有这个能力了。你在什么境界里自己都能做主宰,不会轻易被人所动,这个时候老师必定是鼓励你出去参学,你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都可以接触,增长你自己的智慧,增长你自己的定力,成就定力增长智慧。为什么?你在境界里不动摇了。换句话说,他在定慧一定是有相当的基础,这才能离开老师;定慧没有基础的时候,不能离开老师一步。这是讲我们过去的修学。善财童子出去参访了,当然他的定慧成就了,文殊菩萨承认了,这个时候鼓励他出去参学。

  经文到这个地方,五十三参里的最后,遇到普贤菩萨,功德圆满了,这是最后一次参访。在经文里面前面说过,称赞如来殊胜功德,我在这个地方略略的给诸位提一提。这是第三十九品,也就是四十卷里头三十九卷末后,有很长的偈颂,这是近指;如果远的说,前面这三十九卷经都算是。末后总结,结论有几句话说,「剎尘心念可数知」,剎,刚才讲了,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把它磨成微尘,这个数字可以数得尽、可以知道。「大海中水可饮尽」,四大海水你可以一口能喝得尽,你有这样的能力,这个都是比喻。「虚空可量」,虚空广大,我们拿着尺一尺一尺来量,可以量,「风可系」,风我们能把它系得住。这些事情实在都是不可能的。如果是这些事都能够办得到,「无能尽说佛功德」,佛的功德还是没有办法说得尽,没有人能够说得尽诸佛的功德。

  后面有几句话是勉励我们的,「若有闻斯功德海,能生欢喜信解心。如所称扬悉当获,慎勿于此怀疑念」。这四句偈的意思就是鼓励我们,我们有缘分能够听到《华严经》,能够读到《华严经》,正如开经偈所说的「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这一生能够遇到,值得庆幸,实在是值得庆幸。我们想想今天世界上人口这么多,有几个人遇到佛法?有几个人在佛法里头能够遇到《华严经》的?佛法里讲一切经,历史上没有记载,不管你讲多少部都没有记载,你讲《华严经》必定有记载的。可见得这是历代对于这一部经的重视,《华严经》一部经讲圆满是大成就,历史上会留下的。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从佛法的观点来说,佛法所在之处就是龙天护持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有福报的地方。

  如果我们今天讲福城,在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福城就是我们台湾,在台湾的人是有福报之人。为什么?台湾有佛法,离开台湾之外,给诸位说没有佛法,你们不相信,到全世界各个地方去走走,没有佛法。那些佛法只是宣传而已,讲《华严经》的只有台湾,除了台湾之外,你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你去查查看有没有讲《华严经》的?台中李老师在讲《华严》,台北南亭法师在讲《华严》,我们这个道场在讲《华严》,在台湾讲《华严经》还有三个地方,这个不是福城那什么地方是福城?我们的《华严经》,《八十经》,我们讲到第十回向,就是十回向品讲完了,《四十经》我们讲到「春和女神章」,她也是代表菩萨位次的,春和女神是代表初地菩萨。

  这些话都是劝勉我们对于大经要留意,不要怀疑,要真正发心来学习。因为这一部经虽然费的时间长,如果能够学好了,整个佛法都能够通达。我在出家的时候,我是在圆山临济寺出家的,出家我第一部得到的书就是《华严经疏钞》。在那个时候香港翻印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用函套装的,非常庄严,是折迭的本子,八十一本,那个分量很大,一部经一大堆。当时我看到非常的欢喜,很想得一部,不容易,价钱太高了,买不起,在那个时候好像要两千四百块钱,是民国四十八年,两千四百块钱,没有这个能力,买不起这部书。在那时候有人送我一千块钱,一千块数字也很大,一千块买不到。那时候香港佛经流通处寄了一个目录给我,里面有一部《华严经疏钞》,价钱就是一千块钱,合台币一千块钱,正好,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把这个钱买了一部《疏钞》。《疏钞》是线装本,一共四十册,这是我一出家第一部得到的书。这一部《疏钞》,现在南亭法师华严莲社印的《华严经疏钞》就是用的这个本子,我有一部原本四十册,他现在把它合订了十本,精装十本,而且比原本缩小了一点,原本的字比它的字大,册数是四十册。

  所以跟《华严经》就特别有了缘分。有一年,民国六十年,我开讲《华严经》,开始在台北讲《华严经》,香港有一个法师,我不认识,没见过面,虽然我在香港讲经也不知道。他不晓得从哪里打听到我在台北讲经,他大概也不晓得我的名字,他就托人把这一套《华严经》,就是民国四十八年印的两千四百块钱的那一套,我心里想不到的经,他派个人送来了,指定送给台北讲《华严经》的法师,只有我一个,他们就把它送到我这儿来了。我说,「这是感应道交,想了这么多年都想不到,居然送给我了!」所以我也就得到了。好!我们下课。


普贤行愿品  (第五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05

  现在看第二段。第二段里面,前面是科文的交代,从三角形这个地方看起,第二「若欲成就此功德下」,就是以下,「正示普因」,正式开示普贤行的修因,就是修学的方法。底下说明,「广说能证普贤行愿,令入法界,则成如来胜功德故」,这几句话很重要,我们修学确确实实是希望这样的成就。「若不依此普贤行修,涉经多劫亦不成故」,这个几句话尤其要特别注意到,经给我们说得很清楚,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禅教律密净,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你要不修普贤行,不晓得普贤行的理论与方法,你就不会有成就。因此,什么是普贤行的理论与方法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底下介绍段落诸位自己去看,不必多说了。经文: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

  『此功德』就是指三十九卷以前所赞叹诸佛功德、赞叹不尽的功德。我们要想成就,我们要想自己都能够获得,普贤菩萨在此地告诉我们:

  【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普贤行无量无边,这个是无量无边行门的纲领,十大纲领。这是应当要修学的,就是说不管修哪一个法门,你应该要修学。什么叫做修?这个地方谈『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我们简单的称修行,行是行为,修是修理、修正;换句话说,因为我们行为有错误,我们今天把它修正过来。这十大纲领就是修正的标准,以十大愿王修正我们自己的行为,这就叫修行,这个修行,给诸位说,叫「修普贤行」。

  注子里面注的是简单,但是也非常的扼要,疏里面说,「希欲为愿,造修为行,寄圆说十」,在第一面第一行,末后三句。希是希望,欲是欲求,我们希望、我们欲求,这是愿。造是行为、是造作,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的造作,口里面的言语是口的造作,心里面的念头是意的造作,我们把一切造作分为这三大类,就是身口意三业。所以业就是事业,业是动的,一造作就是业,我们也称之为三业,今天来讲就是三大类的活动范围。这三类的活动,与法性相应就叫做正,与法性相违背的是错误。因此,行为上有错误就有修正的必要。因为错误的行为使我们无量的功德不能现前,如果将行为修正过来了,无量无边的功德就现前了,你自己就能够感受到,也就是说你能享受得到。由此可知,造作底下就是有修正。

  如果谈造这个字,十法界,从佛到三恶道的众生,都有造。有些人造的是善,有些人造的是恶,像佛菩萨他所造的与法性相应,我们所造作的与法性不相应,不相应的才要修,相应的那就不必修了。所以修是修正我们的行为。行为里面,普贤行特别着重在心地的行为,特别着重在心地。心正,行没有不正的;心要邪,行为怎么装得正,也是装模作样,是相似的正,不是真正的正。你譬如像小乘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那是相似的正,不是真正的正。唯有大乘菩萨才是真正的正,为什么?心正。因此着重在修行。「寄圆说十」,寄是表法的意思,就是寄托,从圆满上来说,说之为十。可见得这个十就是无尽的意思,代表圆满的意思。所以十我们不能把它看成一个数字,「普贤行愿只有十条」,那就错了。普贤行愿是圆满的,十可以代表圆满,十是圆满的意思,绝不是只有十条。

  学佛的人,特别是初学,古人有一句话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初发心的人,实实在在这个心纯、真,非常的殊胜,但是很不容易保持。所以一个人能够保持着初心,这是很了不起的。我们世间法也常说「不失赤子之心」,如果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够保持童心,这个人就长生不老,这是非常可贵的。所以初心不容易保持。「初发心之时,成佛有余」。时间一久了,变成老油条了,自自然然就变质了、就退心了,所以他不能成就。换句话说,成就的人必定是保持初心的人,保持得愈久,成就愈大;失去了初心,这就遇到了障难,必定是退转、堕落,这是一定的道理,走上了歧途。初发心的人,心都希望着成佛,念念都希望度化一切众生,这是我们讲初发心的大概都是这样子。要紧的是我们自己决定不能够退转,要保持着勇猛精进。

  但是你要想能够保持得住,第一个条件要学不自欺,这就是我们修学直心的最初方便、下手的功夫,不欺骗自己,不自欺。像我们中国司马光一样,司马光的为人,一生诚实、不欺人、不自欺,他做到了,所以说「事无不可对人言」,心胸光明磊落。这是他在学问道德、功名事业上的成就,基础就是这一点。学佛比那个更要殊胜,如果我们自己欺骗自己,那怎么会成就?欺骗别人是罪业,欺骗自己又何尝不是罪业?我们要破障、要除烦恼,自欺之人是增长自己的业障,烦恼、所知怎么能断的了?所以学佛从哪里做起?从不自欺做起。

  这个修行就是修正我们身心的行为。刚才同学来问我大明咒怎么个念法?大明咒就是修正我们身心的行为。佛门用莲花来做比喻,莲花出自于污泥,污泥表什么?表六凡法界,我们讲十法界,污泥表六凡,六道凡夫的法界;泥上面是清水,清水是表四圣法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净的法界。可是莲花处在水的上面,这就是说四凡六圣都超越了。不但六凡法界我们要把它舍弃、要离开,不取于相,不执着、不动心;就是四圣法界里面也不取相、也不动心,这才是真正的超越,这就叫一真法界。所以十法界里面的佛还没有到一真法界。成佛了,那看他成个什么佛?藏教的佛、别教的佛、通教的佛都是十法界的佛,没有到一真法界,唯有圆教的佛才是一真法界,就是这个莲花,藏、通、别这个佛都是像莲花在水里面,还没有离开水面。

  佛法都不取了,何况世间法?这个心多清净,世出世间法一尘不染,样样清楚、样样明了,样样都可以接触,心地里头一尘不染,这个就是大明咒的意思。我们念这一句,能够以这个理论方法来修正我们的身心,那怎么不成佛?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昨天给诸位说过了,阿弥陀佛意思是无量觉,六字大明咒也是无量觉,说法不一样,意思完全一样。所以你念这一句,那一句佛号也等于咒语一样,全是梵语,没有一个是中国字。要紧的就是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物当中我们能提得起来,我们做事样样圆满,心地清净,一尘不染,这个是佛菩萨行。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事情样样都做了,做跟没做一样,为什么?心永远是清净的,做之前心清净的,做完之后心还是清净的。从心里面说,作与不作是一不是二,从事相上确实是做了,做得非常圆满,这个就叫做修行。

  修行人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增上慢,这个要注意,这是障碍。譬如你念佛了,念到心很清净了,你就瞧不起别人,「我的功夫高,你不如我」,这错了,这就叫增上慢。或者你参禅持咒,有一点点受用了,看到别人都不行,别人都不如我,这叫增上慢。诸位要晓得,慢是大烦恼,与第七识相应的四大烦恼常相随,我慢就是其中之一。不但佛法要戒除,诸位要晓得,真正有学问的人,俗话说的「学问深时意气平」,如果说学问大的人脾气很大,瞧不起人,贡高我慢,这个人绝对没有学问;学问高的人待人谦和,谦虚恭敬和谐,这个人有学问。最慈悲的是佛,佛待一切人都是平等的,绝不会说有哪一个他看不起,没有,佛的眼睛里面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眼睛里面一切众生都是菩萨。他要自己认为很了不起了,「这些都是众生,我成佛了」,他实际上是道地道地的众生。为什么?他眼睛看别人都是众生,他不是众生谁是众生?他要成佛了,他眼睛里看一切众生都是佛。所以增上慢要戒除,修行要认真,要在实地里头去用功夫,不是说说好听的,是要在境界里磨练自己。底下给我们提出这十条纲领。

  【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除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珐輪。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这个是十条。这个十条是先把纲目说出来,底下注子有五行多一点,你们诸位自己去看。批注里面的意思说出诸经所说的有开合不同,有的说得多,有的说得少,说多说少没有关系,说多的是展开来说,说少的是归纳起来说,实际上内容是一样的。譬如我们通常讲菩萨的位次,在《华严》里面讲四十一个位次,可是你去读《楞严经》,六十个位次,那你要问,到底哪个对?给诸位说,都对,四十一个位次是归纳的讲法,六十个位次是展开的讲法,还是这么多,不增不减。所以一切法是一。这个概念我们学佛的同修应当要有。你看六祖给我们说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因为佛法是一心为本源,一切法归纳起来就是一心,一心展开就是一切法,所以大经里面跟我们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这个理当然是很深很深,初学也不容易体会,但是并不是我们体会不到,只要我们肯用功。各人见道的因缘不相同,见道的时期也有长短不一样,有人能在短期间就见道,有人必须时间要长一点。这个里面,如果从大体上来讲,就是各人的业障、习染有厚薄不相同。业障浅的、习染轻的,见道就快,我们觉得这个人的悟性就比较高;业障比较重的,习染深的,他见道就慢。只要理论方法正确,必定可以见道、必定可以证道。下面经文:

  【善财白言。大圣。】

  大圣是称普贤菩萨,普贤在此地示现的是等觉菩萨。

  【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因为前面普贤菩萨只说了十愿的名目,并没有加以解释,所以善财童子必须要进一步来请教,就是从「礼敬诸佛」一直到「普皆回向」,应该怎样来修学?下面这个文就分成十段,要紧的意思都在这十段当中,这个文我们要比较详细一点的给大家介绍。这个十条,给诸位说,是后后胜于前前,就是次序不能颠倒,为什么?它是由浅而深,这个修学一定是从礼敬才有称赞、才有供养、才能够忏除业障。前面四愿是成就自己修学的基础,佛法里面讲法器,就是你具足了修学普贤行的条件,要具足前面这个四条,前面四条完全是成就自己;换句话说,获得普贤行的根基,非常重要。

  第一段就是「礼敬诸佛」,这三角型底下说的,「后普贤菩萨下别释」,就是个别的来解释。「即为十段,段各有三」,就是每一段里头又有三个小段,三个小段的名称,第一个叫「牒名」,第二个叫「释相」,就是解释它的境界相。

  如果要破除我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礼敬。我们能够多敬一分别人,就减少一分的我慢,这是一定的道理,我慢增长一定就瞧不起人,能够尊敬别人,我慢一定就减少。所以你要晓得,这个「礼敬」是破除我慢烦恼最有效的一种修学方法。这是除我慢障碍,而生起一切法里面敬重信仰的善心,这是我们修学一切法的根本。你看求学,学问能不能成就,决定在尊师重道。我们对道能够尊重,对老师能够敬信,你学业、道业一定有成就。如果你对道不尊重,对老师没有敬信,你怎么学,学的时间再长,也不会有成就。由此可知,成就与否在个人,不在老师,老师一样的教。

  你们看《六祖坛经》,五祖在黄梅教学那么多年,他天天讲经说法,领众修行,他没有分别心。为什么几十年当中,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些人都不能够继承他的衣钵,惠能大师在那里八个月,他就把衣钵传给他了?这个就说明,成就与否在自己,不在老师,老师教学没有不尽责任的。这个究竟是什么道理?印光大师说过一句话,「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老师一样的教学,学生当中对老师尊重的心,他对老师有一分尊重的心,他得一分利益,他有一分成就;他对于老师有十分的尊敬心,对学业能够尊重,对老师能够敬信,他就有十分的成就,得十分的利益。如果对老师怀疑,对课程也怀疑,那么他来这一趟就算是白来了,他什么也得不到。这就是成败与否决定在「尊师重道」这个心理,我们自己要想成就,这点很要紧。

  我做学生对老师十分的诚敬,我跟老师的时间少,我收获的东西多。我跟方先生学哲学,时间不过四个月,一个礼拜一次,你们想想看,相当于你们一个学期,而一个学期,他给我讲的东西非常之广泛。你们年纪小,大概没有听过方老师的课,有些年岁大的学长听过,方老师讲东西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所以一般人听他的东西听得非常的茫然,不知道他在讲什么,真是海阔天空,所以初学的人抓不到要领。你想想看,那么短的时间,一个星期两个小时,他教我不是在课堂里教的,是在他家里教的,特别教学的,每一个星期天到他家里去,他特别给我上两个钟点课。从西洋哲学讲到东方,讲到中国诸子,讲到印度哲学,讲到佛经哲学,你们想想看,指导我修学的一条路径。我跟章嘉大师也只三年。

  我到台中去亲近李老师,那时我没有出家,我在那个地方一年三个月,听他讲十三部经,连他的教学、讲经一共听了十三部。我这个能力,我一遍听了之后,我就能够原原本本的把它讲出来,就可以上台讲出来,而且时间还绝不减少,老师这一堂课两个钟点讲的,叫我上台也两个钟点把它讲得圆圆满满的,我有这个能力。我一年三个月就出家了、离开了。离开的时候李老师很不满意,我那个心很坚决,李老师很反对我出家,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出家之后恐怕再学不到东西了,理由是这个,出家之后我学不到东西。可是我这个想法跟他恰恰相反,我说出家之后学的东西更多。为什么原因?我到台中那个时候,李老师已经在那里教学十年了,里面有一些跟他的大学长,已经跟他学了十年了。我到那里去,他们学了十年了,我怎么能追得上他?可是我一想,李老师在台中教学一个星期两次,时间不过三个小时,假如我要出家了,我一天用八个小时的工夫,我两年就超过他们了,追上了。我要在台中这样拖下去,他们进步我也进步,天天在那里搞,搞不过人家的,所以就非出家不可。

  但是我出家的因缘很特别,是法师请我去出家,请了几次?请了九次,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他请我九次。所以我这条件谈得很多,寺庙里都依从我,什么条件都依从我,我出家不念经、不做经忏佛事,我要读书、我要研究经论,样样都依从我,这可以了,出家没有什么妨碍了。我出家之后我还谈条件,每一个月我要到台中住一个星期,而且往返交通费用寺庙要给我,要给我买车票,统统都答应了,这样我才出家。所以出家之后还能亲近老师,还没有离开掉。这些条件都不是李老师能想象得到的,这种优越条件实在是不容易。在台湾出家,像这样的条件、待遇,大概只有我一个人。这样子果然两年我赶上他们了,要不是这样确实不容易赶上。

  我离开台中之后,出家离开台中之后,台中一些同修给我说,李老师有一次在讲堂里骂人,他说,「你们跟我十年都没有学到东西,学到东西的人已经走了」。没有说什么人,他们就来找我,「大概一定是你,只有你走了,你到底学了什么?」那些人找我麻烦,要我说出来我学了什么东西。我说,「李老师没有单独教给我,讲经上课我们大家都在一起,那我所听到的你们都听到了」,我说,「可能有一点不一样,我对于道业、对于老师恭敬心跟你们不一样。」那确实不相同,也许我比你们多得到一点东西。最后逼得我没有办法,我就写了一个心得报告,印出来送给他们大家,一人一份,这是我在台中一年三个月学的东西。我那个报告是什么?画了三张图表,用油印的,一个人送他们一份就交代了。尊师重道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受了戒之后再回到台中,又住了很多年,前后一共在台中住了十年,到民国五十七年我才离开,在北部讲经就很少到台中去了。

  这是说明尊师重道的重要,我们自己能不能成就就是建立在尊师重道的基础上。可是诸位要晓得,尊师重道一定是建立在孝亲的基础上,如果你不孝顺父母,你想尊师重道,那是勉强的,不是真的,是假的。所以佛法从哪里学?我跟大家讲过,要从地藏菩萨学起,根本法要从孝顺父母学起。不孝顺父母决定不会尊重师长,不尊重师长,道业决定不会有成就,你搞一生都是皮毛而已,你要想真正得到东西一定从孝亲、从尊师重道学起,这个才是大根大本。我们中华民族的道统就是建立在孝道上,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上,你们看看佛法基础,这是戒学,是「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戒是根本,而戒学里特别强调的,戒,「孝名为戒」。戒是什么?戒就是孝,孝顺父母就是持戒,持戒的根本。所以我们中国历代的这些帝王,不管他为人怎么样,他是真的是假的,必定标榜以孝治天下,你看看帝王谥号里头哪一个皇帝没有一个孝字?世出世间法成就都是在孝、在敬上奠基础。所以诸位要想成就,应当要重视这个基础,一定要孝顺父母。你要不晓得怎么孝顺法,你去念《孝经》,读《地藏经》。

  但是读经书是要教你开悟,通达理论,绝不泥守这个方法。譬如讲礼节,我们讲礼敬诸佛,学佛的人都晓得见了佛五体投地,顶礼三拜,这是礼敬。可是诸佛两个字,到底下给诸位说出来,范围就太大了。诸佛着重在那个「诸」字,除了自己之外,统统是诸佛。好了,我见了佛像也顶礼三拜,我见了任何一个人都顶礼三拜,我见了畜生也顶礼三拜,那人家说你精神不正常。对一切众生的恭敬心跟对佛菩萨是一没有二,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心无二心,可是在行礼的方式上就有差别了。我们见到佛菩萨像顶礼三拜,我们见到总统行三鞠躬,见到长辈一鞠躬,这个仪式就不一样了。我们对桌椅板凳礼敬,怎么个礼敬法?把它摆得方方正正、擦得干干净净,这是对它礼敬。

  我们对书恭敬,这也是诸佛,我们对它礼敬,我们把书保持得整齐,保持得清洁,对它的恭敬,这就是对书本的礼敬。我们在里面写眉批、写批注,字写得整整齐齐,不致于很潦草,你在里面纵然是以红蓝笔做记号,线也划得整整齐齐,看起来非常的美观大方,这是对它的恭敬。随随便便在书上写字这是不恭敬,书往那里一摆,随便摆,这是不恭敬,一定要摆得很整齐。所以诸佛不但是一切人物、动物,植物、矿物都是诸佛,这个诸字范围太大太大了。所以你要看到诸佛,这一定是成了佛了,菩萨还不在里面,那怎么能叫普贤行?那就不普了。善财童子修的普贤行,到这个地方是总结束。这就是说明佛的眼睛里面一切众生都是佛,桌椅板凳也是佛,你要用什么样心来看待,什么是恭敬?清净平等的心是恭敬心,这才能够破除障碍。

  从礼,这是从有形的礼节来说,佛门里面常讲有七种礼,这个批注里头有,诸位翻开第二面第四行,一开头就是这个七种礼。七种礼是讲形式,当然顶重要的,刚才说过,是恭敬心,敬心是第一,这是外面的仪表。这个七种是勒那三藏所说的,勒那法师所讲的。第一种是「我慢礼」,没有恭敬心,见人有礼貌,「如碓上下,无恭敬心」,碓是舂米的碓,现在也不用了,你们也很少见过,如碓上下,没有恭敬心。这种我们今天讲虚伪的、虚假的,没有诚意,好像见了一个人不得不巴结,有需要而没有诚意。这样的礼在今天社会常常可以看到,我们不能学,这是假的。第二种叫「唱和礼」,这个也是属于不合礼,「高声喧杂,辞句浑乱」,唱和也就是随着大众来礼拜,没有敬意、没有诚意。这个两种叫做「非仪」,就是不合乎礼仪,虽有,也等于无。

  第三种是「恭敬礼」,我们要学的最低限度要学恭敬,「五轮着地,捧足殷重」。佛法的礼敬,这个地方着重在五体投地这个礼节,这个礼节实在是好。好像昨天我跟诸位说过,我学佛三年才拜佛,我没有懂这个道理之前,我见到佛像都是三鞠躬,见到章嘉大师是一鞠躬,见佛像行三鞠躬最敬礼,从来不肯去拜的,贡高我慢比人家要高一等。不肯向人下拜的,见法师也拜那更不可能,见佛都行三鞠躬礼了,见法师也是一鞠躬、点点头,意思到了就好了,就是前面的我慢礼,不晓得这个意思。到以后了解五体投地这里头的学问大,因为佛法所修的不但讲心要清净,身要清净。我们世间人讲养生,重视养生之道,生就是身心两方面都包括了,心是灵虚清净的,所以养心要静;身像一部机器一样要动,机器要不动,时间久了就生锈了,所以它要动,养身要动,养心要静,这是养生之道,能延年益寿。拜佛它就做到这个,妙极了。拜佛的时候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养心;身在运动,你照它的方式每一个动作都做到,比什么运动都好。

  我是发现这个道理,体会这个道理之后,拜佛!一天拜多少拜?一天拜八百拜。我在埔里住的时候,五个半月拜了十几万拜。所以就养生方面说,佛法里面,它有很多方法真正是妙绝了,绝不是我们平常人能想象到的,面面都给我们想到了。所以在恭敬当中,你看心恭敬、身恭敬,身心恭敬,又收获到我们养生,延年益寿,面面它全都有了,这个方法实在太妙了。我是懂得之后我才做,没有懂得之前我不肯做。所以什么东西要我彻底都了解了我才会去做,我晓得怎么做法,才能够如法的修学。在这里面还有种种的观想,观想如果要是加进去之后,效果就更不可思议了。这个我们明天再继续给诸位说明,每个动作里头它都有观想。


普贤行愿品  (第六集)  1980前  台湾图书馆大专  文件名:04-011-0006

  佛法的修学当然是以发心为根本,除了发心之外,很重视发愿。这个愿,实在上就是将发心这个范围再拓展,愿多半是利益众生的。在大乘佛法,这个根本大愿就是常说的四弘誓愿,无论哪一部经典,哪一位佛菩萨,不管他发愿多少,总而言之,不会超过这四大纲领,就是四弘誓愿,都可以包括。像我们此地的十愿,《无量寿经》里面的四十八愿,都离不开四弘誓愿。而四弘誓愿,实在讲是以第一愿为主,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以这个为主。为了要度众生,先要度自己,自己度不了就没有法子度众生;换句话说,先要成就自己,而后才有能力成就别人;换句话说,成就自己还是为了要成就别人,这是大乘法,这是菩萨精神。成就自己第一个要断烦恼,断烦恼就是破烦恼障;第二个学法门,学法门就是破所知障,「法门无量誓愿学」。成佛道是圆满,就是自己的德学达到究竟圆满,这是成佛。不成佛度众生不普,我们到最后普皆回向,给诸位说这个普的意思,也就是普贤的意思,我们度众生不普。必须到成佛之后,我们的能力达到究竟圆满,这个时候才能普度一切众生。所以愿就相当重要了。

  诸位如果体会到大乘佛法发愿的精神,我们修行就有了方向。可见得起心动念都是为他人着想,而不是为自己着想。我们今天的行为,我们起心动念,为自己还是为别人?如果我们念念都是为了别人,与大乘佛法相应了。起心动念第一个念头就考虑与我自己有没有好处,与我有没有利益,要是有这个念头,大乘佛法不得其门而入,学得再多也是学一点佛学常识,自己不会入门,就是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我们得不到。如果要想真正得到佛法的功德利益,要念念为众生,必须要这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法?大家晓得,佛法讲两种障,烦恼障的根源就是我执,所知障的根源是法执,这两种执着,我法二执。大家稍稍有一点佛学常识都晓得,佛法讲二空,二空真如,人我空,法我空。

  小乘人从事相上修人我空,真是不简单,实在不简单,小乘的修法。他是从见道之后,见道就是小乘的初果,小乘证须陀洹果之后,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须陀洹是将三界之内八十八品见惑断尽,证须陀洹果。这个八十八品讲起来很费事,我们这里有参考数据,诸位如果要的话,我们把它影印一下可以送给诸位。归纳起来讲八十八品见惑只有五条,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个五类,这五类配合在三界九地一共是八十八品,断尽了证小乘初果。小乘初果证得之后有什么好处?虽然没有出三界,决定不堕三恶道,利益在此地。以后你在三界之内就是人间天上往返,天上人间七次的往返证阿罗汉果。所以说如果你证得小乘须陀洹之后,你距离阿罗汉那是有期限的,不是遥遥无期,是有期限的,就是天上人间七次往返。

  但是诸位晓得,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我们不要说别的,说四王天,这是比我们人间高一级,四王天的寿命,他们那边的状况。四王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五十年,两天就是我们人间一百年,他的寿命,就依照我们这个算法,一年三百六十天,他的寿命是五百岁,你们想想人间多少年?再往上一层忉利天,我们中国人称玉皇大帝,就是忉利天。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一百年,比四王天加一倍,他的寿命是一千岁。所以生到天上去很麻烦,时间太长了。七次往返真是不得了,才证个阿罗汉果,阿罗汉破人我执。你这个二执要不破,没有办法,不能见道。

  大乘的方法,尤其是圆顿法门,真正是妙绝了,这真是最聪明的人修学的方法,在我们一生当中就可以把人我执破了。它的方法是叫你起心动念都为一切众生,把自己给忘掉了,这个法子妙极了。小乘人就是在自己本身上修,要断烦恼。大乘人把本身撇在一边不要理会,念念为众生,久而久之,人我执就不破自破了。这个法子妙,比阿罗汉高明得太多了,而且也非常有效,这就是我们俗话讲做到忘我的境界。这个下手的功夫就是不起念则已,起念都是替众生想,都是为别人幸福想,为别人苦难着想,没有自己。这个是菩萨修学的方法。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一生当中远超越二乘权教菩萨,我们就应该这样力行,事事为众生。

  也许诸位会有疑惑,也有恐惧,我念念都为众生,我自己怎么办?正因为这个疑虑,将我们的修学严重的障碍了。这是什么原因?不了解三界事实真相。假如你要是了解三界事实真相,你就不害怕了。为什么?我们人在一生当中的种种享受,离不了果报,我们现在没有得清净心,没有证得菩萨的地位,是属于果报、业报。业报所谓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命里面有的,你把它丢光了,丢得掉丢不掉?丢不掉,如果要是丢得掉就不叫命运了,舍不掉,这个地方丢掉,那里又来了,你命里头有的。世间人不晓得这个道理,不敢施舍,认为我施舍掉了我就没有了,我自己要受贫穷之苦,他不晓得。福报从哪里来的?福报从布施来的,财布施得财富的果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的果报,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有因有果。

  所以这桩事情希望同修们要特别留意《了凡四训》,你们能真正把《了凡四训》念通了,有了心得了,你胆子就大了,肯布施。我是最初学佛的时候,头一次见朱镜宙老居士,那时学佛还不到三、四个月,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军人,是个将军,他跟朱镜宙老居士交情很好,他就介绍我见他,他说这位老先生学佛的,你可以跟他学学,请教请教他。他那时候办印经处,送了我很多经书,特别介绍我《了凡四训》。我回来之后就看了很多遍,觉得很有道理,我就照他的方法来修学。我那时候一心一意想学佛,离开职务很不容易,请假请了三年,就是常常请假,三年才离开。离开的时候怎么离开的?免职的。实在他不准。不准怎么样?到最后不上班,一个月没有上班,我也拿薪水吃饭,就是不上班。结果大家看到意志这样坚决,好吧!让你走,免职!

  免职,长官又替我顾虑,长官还是很爱护我,他说,「免职,没有退役金,你怎么生活下去?」我就跟他说,「如果命里不该饿死,身上没有一文钱也不会饿死;命里该饿死,像那个邓通一样,给他一个金山还是要饿死的」。他们听也听不懂,听了摇摇头,好像是有道理,也好像是没有道理。可是我就是不在乎。大家送了我一点钱,我全部拿到印经处去印经书去了,我自己一分钱不要。一直到今天也没有饿死,而且过得比哪个都自在。我是有钱就布施,人家送给我的我立刻就布施。什么事情都有因缘果报,我们念念顾到别人,顾到一切众生,这个就有大福报。所以修福,诸位要晓得,《了凡四训》讲得很清楚,福田有真的、有假的,有纯的、有杂的,你自己要会选择。

  我们今天道场,虽然是短短七天,这个福田是真实的,为什么?我自己不为我,我们道场发心也不为自己,为大家。为你们大家就是为一切众生,你们成就了,一切众生都有福报。所以说为你们就是为一切众生,这是真正福田,纯正的福田。你要是出钱盖庙,庙里头没有道就不是真正的福田,有庙无道,不能兴教,于众生没有利益。如果在提倡迷信就要造罪业了。所以这是真正福田,种福田就是修布施。这个也得力于章嘉大师的教诲,我第一次跟他见面的时候,我就提出一个问题,我请教他老人家,我说佛法这样好,有没有什么方法叫我一下就入进去?他老人家听了我这个问题之后,就坐在那里如如不动,两个眼睛看着我,大概总看了有二十分钟,一句话不说。我也只好等着,两个人坐在那里就好像入定一样,大概总有二十分钟,他说了一句话,有,他说得很慢,有,「看得破,放得下」,告诉我这六个字。

  我就继续问了,从哪里下手?他告诉我,「布施」,从布施下手。所以我那个时候就开始学布施。当初学的时候很勉强,忍痛,像割肉一样的,很勉强。头一天我向他告辞的时候,他老人家特别嘱咐我,我今天教你六个字,你好好的做六年,他说你要真做六年就有感应。我就真听话,就真的修布施,修了六年。我是第七年出家的,出家的时候就有感应,我出家的因缘快成熟了,一个月前就晓得了,晓得因缘成熟。我在台中告诉我那些同学们,说我在这里大概不会太久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多半年,我说我的因缘差不多成熟了。结果一个月以后,心悟法师就来找我。所以有预知,能够预知。我受戒也是一切都是因缘。所以是学佛这么多年来感应道交,有求必应,这多放心、多自在,有求必应。佛法决定不欺骗人。

  这个就是第一个,我们要相信因缘果报,要相信这个,只要你去种善因,不必计较收获,不要去计较,到时候自自然然成就。章嘉大师以后还有一句话给我很大的安慰,他说你认真的学佛,真正能够发心依教奉行,你的前途、一切都是佛菩萨给你安排好的,你一点也不要操心。真的,我一直到今天,一点都没有操心,所求的就是清净心,求心地清净,什么事情都是现成的,这个多自在。因此发愿很重要,念念都为一切众生,就能把自己忘掉,使自己跟一切众生合而为一。这个是我们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能收到殊胜的效果,就能够超过二乘人。到你功夫有相当境界了,什么事情都能预知。所以昨天给诸位说的,台中施水阁预知时至,这个不足以为奇,这个也要不了太深的功夫,到你功夫成片就行了,这个能力就有了;如果你要证得一心,那更不必说了。你证得事一心,你的能力已经超过阿罗汉了;证到理一心,就是诸佛之一,你们看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里面讲的诸佛,那你就是诸佛之一了。所以发愿很重要。

  在礼佛的时候,《离垢慧经》里面教给我们,每一个动作都发愿。佛法里拜佛是五体投地,五体是两个手、两个脚、头顶,叫五体。这个发愿,在《华严经》里面「净行品」,是有愿有戒,那就是教我们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当中,事事都有弘愿在里面。当我们礼佛,这个时候自己至诚发愿,为断五道。五道实在讲就是六道,六道为什么说五道?阿修罗这一道有时候我们不说,因为阿修罗是天上、人间、畜生、饿鬼这四道里都有阿修罗,他在哪一道就归在哪一道,不再另说了。所以实际上只有五道。而我们通常说六道,阿修罗是单单指天阿修罗,我们人间不算,单单指天阿修罗,实际上天阿修罗应该归在天道。我们礼佛的时候,五体投地,为了就想断五道的因果,不造五道的业因,也不受六道轮回的果报,这是礼佛的一个总愿。

  除这个之外,我们能脱离三界六道的轮回,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安住五通,具足五眼。安住五通,这个至少是小乘里面三果的圣人,具足五种神通,一般天人有报得的五通,这五通除漏尽通之外,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他都具足。有五通的人一般不会造罪业。五眼那是佛才有,五眼圆明。你看看愿的意思,令一切众生,就是从小乘圣者一直到成佛,跟四弘誓愿第一个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到什么地方?要度他成佛,度他成菩萨位子还不圆满,一定要叫他成佛,成佛这才究竟圆满。所以礼拜的时候能发这个愿。这个就是一般上讲。

  如果再要细分,每一个动作里头都有愿。礼拜的时候第一个是右膝着地,右在佛法里面代表正,右膝着地这时候发愿令一切众生得正觉道,我们与一切众生正法。其次左膝盖着地,左膝一般代表邪外,所谓旁门左道,左都是代表的邪,右代表正,当我们左膝着地,令一切众生于外道法中不起邪见,有这一愿。在佛门里面要是起了邪见,这也叫外道,叫门内外,这个是更麻烦的事情。所以外道、正道实在是在我们自己一念之中,不在境界里。因此其它外教对佛法排斥那是他的事情,我们对他要看作一视同仁,这个是学佛,学佛是学觉,那些人排斥、划界线那是迷,我们也要跟他划界线,也要排斥他,我们也迷了,哪里叫觉?

  这一桩事情,特别是基督教对佛教,我在学佛当年,大概是基督教常常找佛教的麻烦,有的时候公开的污辱,我们佛门的煮云法师就起来跟他对抗,写了一个小册子,就是《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这个小册子听说印了几十万份,流通得很广,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那个时候书刚刚出来,基督教反驳。以后他还写了第二册再反驳,提出了许许多多的证据,把基督教驳得体无完肤,我们看了很痛快,我们佛教出了这样的人!这个小册子我也喜欢看,装在口袋里。有一次到章嘉大师那里去,他问我你口袋装什么?我就拿给他看看。他老人家一看,眉头一皱,摇摇头,把书放下来,他说这是错误的。他没有给我说什么道理,他说了个比喻,他说基督教像三岁小朋友,小拳头打你几下,骂你几声,你还去跟他吵一架,还跟他打一架,这像什么话?你们体会体会这个意思。

  他老人家说用不着,他骂他的,我们如如不动,自然他就降伏了。凡是能够打得起来、骂得起来的,程度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学校的老师,现在不晓得怎么样了,我们念书的时候,同学打架一起处分,两个都罚跪,不管你有理没有理。所以我们做学生的心里都不服,我有理,明明他没有理,为什么我们一样要处分?现在才晓得,两个打架,程度一样的,应当两个一起处分。程度一个高一个低决定打不起来,也决定骂不起来,只有两个一样的才会打架,才会相骂。为什么我们自己一定要把程度贬低下来,贬得跟基督教一样?这是大错特错。何况在一乘佛法里面平等观,外道魔王都是佛、都是菩萨,我们要用同一个诚敬之心对待他们,我们要看得清清楚楚,他的行为哪些可以学、哪些不能学。譬如他做的种种恶行,我们看在眼睛里如如不动,我们在逆境里头不动心,成就自己的定慧,那不是善知识谁是善知识?他要没有那些恶行表演,怎么能考验你、证明你在逆境里不动心?

  五十三参里面有三位善知识,表现贪瞋痴三毒烦恼,善财的老师善知识。胜热婆罗门,他表现的是愚痴,愚痴到了极点。甘露火王表现的是瞋恚,他那个对待众生的时候,那就跟地狱阎罗王一样,残忍到了极点。可是人家的心一片慈悲,所以火王,上面加个甘露,甘露火王,妙极了。伐苏蜜多女示现的是淫欲,身为大菩萨,修菩萨道。这是贪瞋痴,贪瞋痴三毒就是戒定慧,所以说烦恼即菩提,就看你自己怎么去体会、怎么去领略。这种法门清凉大师在批注里也说得很清楚,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2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要在相当功夫的时候才能访问那些善知识,自己功夫程度不到的时候,千万不能够沾他的边,一沾,自己一点露水道心立刻就没有了。那个是要心到如如不动,定慧圆融,才可以。

  今天上午跟诸位讲密宗境界,密宗就是不舍贪瞋痴,学密的是定慧圆融,他是有很深的定力。再给诸位说,他的定力超过阿罗汉以上。阿罗汉有没有资格学密?没有资格,为什么?定力不够,就是接触这个境界,他贪瞋痴的烦恼会生起来。接触这个境界贪瞋痴不起,戒定慧现前,这个可以,有这个能力,这个时候可以学密了,学加行了;换句话说,参加最后的考试,密宗是最后的考试,通过这一关之后成佛了。所以密宗讲即身成佛一点不错,通过这一关之后成佛。换句话说,密宗要不要学?必须要学,不学不能成佛。可是不是现在。正如学校博士班要不要念?不念拿不到博士,但是不是现在,现在我们还在小学、中学。我们要有这个愿,时节因缘还没有到,到时候你自然会修学,你自然会成就。你看「法门无量誓愿学」,一个法门也漏不掉,千万不要操之过急。

  佛在一切经里面教给我们,我们在娑婆世界修学障碍太多,成就不容易,所以一再的劝勉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亲近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为和尚,为我们的亲教师,到那边去再成就。你一到那边去,第一个大便宜就是寿命长,你看普通讲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到极乐世界三大阿僧祇劫算不了什么,极乐世界人的寿命是无量寿。这个无量我们就算一个无量,一个无量是多少?阿僧祇个阿僧祇是一个无量,三阿僧祇算什么?好像我们人间寿命百岁,只要三天就成佛了,我的寿命一百岁,三天算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占大便宜的事情,就怕你不能去,去了那真是一生成佛。千经万论都是教给我们修学这个法门,一切法门总是把这个摆在第一位。所以度众生是要叫众生成佛才圆满,我们自己发心一定要发这个心,念念为众生,念念自己要能够舍,舍得干干净净。初学的时候当然不容易,但是一定要做,你要不做,你就不能成就。

  我刚才给诸位说了,我出家前一个多月预知了,怎么会预知?舍光了,什么都没有了。我是从小就喜欢读书,没有出家之前,我藏书大概有三万卷,什么书都喜欢,什么东西都看,能开一个小型图书馆。我非常的爱惜书,别人向我借书是不借的,书不能借,为什么?他不知道爱惜,借去几天回来之后面目全非。所以一般人跟我借书,我看看这个书可以不要了,可以送给他,你拿去不用还了;如果我还要,决定不借的,我对书爱惜到这种程度。所以我的书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到学布施之后,当然没有别的东西,什么都是书,我那一点待遇全都买了书了,十几年的收入,一眼都看得清清楚楚,为什么?哪个月薪水这部分,这个月薪水这部分,统统摆在书架上。开始布施了,有人要,忍痛割爱。

  到台中那时候我学佛大概第六年了,施舍已经养成习惯了,台中慈光图书馆我去一看,藏书不太多,我就把我这些书全部捐赠给它了。虽然捐赠,还有些心爱的东西保留着,还保留了一部分。到以后连《大藏经》全部都捐了。那时候周老师还在台中,他也是台中莲社的董事,开董事会的时候提出来,我捐赠这些书籍,那时候的捐赠占慈光图书馆所有藏书的五分之一。周老师就给我说,「你别的书可以捐给图书馆来,《大藏经》你要保留着」。那时候毕竟还年轻,我就很冒失的跟周老师说,「我这些书捐出去,将来我这一动念想看那个书,那个书一定就会来了」。周老师一听,无话可说,这书全部都捐掉了。

  到后来,给诸位说确实是如此,我这个心一动念想看什么书,就有人给我送来。我出家之前什么都没有了,书也没有了,钱也没有了,一个朋友给我买张火车票送我到圆山,身上一文都没有,衣服也没有,只带了个小铺盖,一套换洗衣服,就这样出家了,什么都没有。出家之后,心里动念想要什么东西就会来,而且所来的,心里想读的这些书,都是非常好的版本。所以以后我受了戒再回到台中去,李老师讲经的时候,他所要的参考数据我手上都有,他讲《楞严经》,古人有什么注子,我说我有,立刻送给他了。他说你很奇怪,从哪里来的?我说我也不晓得。我在台中学《楞严经》的时候,三年当中,得到《楞严经》的批注有三十种,都是好版本,真正是有求必应。

  这个图书馆是无心成就的,没有想成就自自然然成就的。诸位今天看到这些书,里头几乎十分之九是我自己私人藏书,这个都是出家以后所有的,送给别人的太多太多了。在台北讲经这十几年,大家供养我的,我印送经书,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五十万册;我送人的《大藏经》,最低限度,大概也是二十部到三十部。这些书,有了图书馆我自己放下了,给大家去看,让大家去享受。所以诸位要学布施,不要害怕,这个是你修因,修因,果报只有增上,只有更殊胜,这是一般人心里有恐惧不敢做,这是很大的错误。

  我们自己没有福报,没有福报要修福报,你看看《了凡四训》就晓得。我自己本身没有福,今天的福报是这一生修的,从学佛那一天起,章嘉大师教我学布施,从那一天开始修的,民国四十二年,大概是七月夏天开始修的,今天有这样殊胜的果报。我没有寿命,我短命,现在也有了寿命了,寿命没有求,福报也没有求,都是自自然然。诸位如果看到我学佛以前的照片,一点福报都没有。我以前跟甘珠在一起,甘珠背后说我,不是当面讲,背后讲我,短命!前年,我们总统就职,开仁王法会的时候,也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甘珠活佛,在善导寺在一起的时候,他才告诉我,「法师,你现在长寿了,你这几年弘法利生的功德,你的命运转了,相貌也转了,以前你跟我们在一起,我们在背后都说你短命」。我说,「你不说我自己也晓得」。

  这些统统是这一生修来的,现前开花了,后来就结果,我们现在这一生得的是花报,将来的是果报。我这个果报只有一个愿望,希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头一个得无量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7 17: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