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054|回复: 26

般若波罗蜜怎么来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5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很多人读心经N遍,却不知道般若波罗蜜怎么来的
“善现!诸有住菩萨乘补特伽罗,若于无上正等菩提有退转者,皆悉不依引发般若波罗蜜多善巧作意,由彼不了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能以如虚空无尽行相,如实观察十二缘起,引发般若波罗蜜多。善现当知!诸有安住菩萨乘者,若于无上正等菩提而有退转,皆由远离引发般若波罗蜜多善巧方便。

只有如实观察12因缘, 才能引发般若波罗蜜多。 佛陀在菩提树下同样是逆顺观察12因缘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成佛, 看看释迦牟尼佛及诸佛都在菩提树下干了什么就知道了

在菩提树下诵咒?   谁教给他的咒?  显然不可能

点评

楞严经卷十: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6 05:18
发表于 2020-9-5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文章有点意思。
这篇文章中有二个问题:1、怎么是“如实观察”?2、是“谁”在(或要)如实观察?
阿弥陀佛!

点评

如实观察,就是于六触入处如实知见 这个阿含经讲的非常清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5 10:39
你的第二个问题, 实际上就是佛法要破除的我执 杂阿含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5 10:38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翠竹 发表于 2020-9-5 10:12
呵呵!
文章有点意思。
这篇文章中有二个问题:1、怎么是“如实观察”?2、是“谁”在(或要)如实观察? ...

你的第二个问题, 实际上就是佛法要破除的我执

杂阿含经
(三七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粗抟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
  时有比丘名曰颇求那,住佛后扇佛,白佛言:“世尊,谁食此识?”
  佛告颇求那:“我不言有食识者,我若言有食识者,汝应作是问。我说识是食,汝应问言:‘何因缘故有识食?’我则答言:‘能招未来有,令相续生,有有故有六入处,六入处缘触。’”
  颇求那复问:“为谁触?”
  佛告颇求那:“我不言有触者,我若言有触者,汝应作是问为谁触。汝应如是问:‘何因缘故生触?’我应如是答:‘六入处缘触,触缘受。’”
  复问:“为谁受?”
  佛告颇求那:“我不说有受者,我若言有受者,汝应问为谁受。汝应问言:‘何因缘故有受?’我应如是答:‘触缘故有受,受缘爱。’”
  复问:“世尊,为谁爱?”
  佛告颇求那:“我不说有爱者,我若说言有爱者,汝应作是问为谁爱。汝应问言:‘何因缘故有爱?’我应如是答:‘缘受故有爱,爱缘取。’”
  复问:“世尊,为谁取?”
  佛告颇求那:“我不说言有取者,我若说言有取者,汝应问言为谁取。汝应问言:‘何缘故有取?’我应答言:‘爱缘故有取,取缘有。’”
  复问:“世尊,为谁有?”
  佛告颇求那:“我不说有有者,我若说有有者,汝应问言为谁有。汝今应问:‘何缘故有有?’我应答言:‘缘取故有有,能招当来有触生,是名有。’有六入处,六入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集。谓六入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集灭。”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点评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如来性品第四之三: 依智不依识者。所言智者即是如来。若有声闻不能善知如来功德。如是之识不应依止。若知如来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应依止。若见如来方便之身。言是阴界诸入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6 05:23
 楼主| 发表于 2020-9-5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翠竹 发表于 2020-9-5 10:12
呵呵!
文章有点意思。
这篇文章中有二个问题:1、怎么是“如实观察”?2、是“谁”在(或要)如实观察? ...

如实观察,就是于六触入处如实知见

这个阿含经讲的非常清楚

点评

呵呵! “如实观察”也好,“如实知见”也吧,师兄都没有给出定义,还是在“自由心证”的范畴。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6 09:35
复转修习得异耳根。异于声闻缘觉天耳。何以故。二乘所得清净耳通。若依初禅净妙四大。唯闻初禅不闻二禅。乃至四禅亦复如是。[/backcolor] 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菩萨摩诃萨先取声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6 05:57
以般若慧。示以性净。谛观根本。即断诸有过患无明。(如何做到?) 大般涅槃经遗教品第一: 佛告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六群比丘恶性车匿行污他家。云何共住而得示教。阿难。车匿比丘其性鄙恶。我涅槃后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6 05:11
发表于 2020-9-6 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五 一念品第七十六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无相无作无得法中修具足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于诸法不见定实相。是菩萨见色不定非实相,乃至见识不定非实相,不见色生乃至不见识生。若不见色生乃至不见识生,一切法若有漏、若无漏,不见来处,不见去处,亦不见集处。如是观时,不得色性乃至识性,亦不得有漏、无漏法性。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信解一切诸法无所有相,如是信解已,行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于诸法无所著——若色、若受想行识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行无所有般若波罗蜜,能具足菩萨道,所谓六波罗蜜乃至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菩萨住空净佛道中,所谓六波罗蜜、三十七助道法,报得神通以是法饶益众生——宜以布施摄,教令布施;宜以持戒摄,教令持戒;宜以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摄,教令修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宜以诸道法教者,教令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宜以佛道化者,教令得菩萨道具足佛道。如是等随其所应道地,而教化之各令得所。是菩萨现种种神通力时,过无量如恒河沙等国土度脱众生生死,随其所须皆供给之各令满足,从一国土至一国土,见净妙国土以自庄严己佛国土,譬如他化自在天中,资生所须随意自至,亦如诸净佛国离于求欲。是人以是报得檀那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那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报得五神通,行菩萨道,道种智成就一切功德,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尔时不受色法乃至识,不受一切法——若善若不善、若世间若出世间、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如是一切法皆不受。是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国土一切所有资生之物皆无有主。何以故?是菩萨行一切法不受,以不可得故。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无相法中能具足般若波罗蜜。”



发表于 2020-9-6 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    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浅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六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当大势至菩萨说完念佛法门后,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对佛说。

观世音菩萨是以能观之智,来观所观之境。能观之智是自性智慧,所观之境是众生的音声。是苦是乐,是悲是愁,包括种种声音。
菩萨,梵语为菩提萨埵,菩提,译作“觉”,萨埵,译作“有情”。菩萨是能觉有情,也可以叫有情觉,即有情中的觉悟者。因菩萨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以自利,下度众生以利他。自己开了悟,更要使令众生亦开悟。
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我回想过去无量数劫以前,有位佛出世,名号为观世音。我在他的面前发大道心,不求人天福报,乃至声闻缘觉,而是一心求最上乘觉道之果位。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之法门修行。闻是能闻之闻性,思是以正智来思惟,不是用第六意识的思想,用坐禅的功夫来修。一味反闻闻自性,注意能闻之根性,就可以渐渐地得入正定。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初于闻中】:最初是由耳根闻性中,下手来修,以耳根为所入之妙门。这“闻中”二个字,要特别注意。不是肉耳之中,不是耳识之中,亦不是意识之中;而是不生不灭的闻性,亦即如来藏性之中。
【入流亡所】:入流是入流照自性,不向外驰求,心光时常内注。出流是攀缘外尘。攀缘外面声尘,便是生死轮回结缚。不要跟声尘跑,而是收拾身心,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入圣人之法性流。忘却外边声尘,没有动相,就解除第一个动尘之结,叫做入流亡所。亡即解脱,所是声尘。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既亡动尘,还要再反闻入流,不能住于静境,因静境是色阴区域。直到动静二境都不生,才能达到所入既寂。这时第二个静结亦解了。声尘完全寂灭,动静二相都了然不再生,就破了色阴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根结既解,渐次再修,增加定力,则能闻之根,亦随所闻而俱尽,没有能受和所受,解去第三个根结,同时亦破了前五识的受阴。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能闻和所闻既消尽,还有知觉,还有我相,故要再修,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达到知亦不知,觉亦不觉,觉所觉空的时候,就解除第四个觉结。这时能觉和所觉都没有,就全无执著,亦破了第六意识的想阴。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能觉与所觉既空,还要再修,参究空何所依,至到觉空极圆的时候,能空与所空都消除净尽,就解开第五个空觉,同时亦破第七识行阴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能空与所空都灭,还有个灭字。有灭就有生,故要再修,直到生相和灭相都消尽,才解除第六个灭结。同时亦破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识阴。生灭二字,总指诸结,因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六结就是生灭法。灭相最难解,要灭相全消,才能达到不生不灭,才能亲见本来面目。现在六结尽解,五阴全破,妄尽真露,就是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得证圆通了。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在寂灭现前的时候,忽然我超越世间和出世间。六凡众生有我执,三界众生有法执,故都不能超越世间和出世间。我这时就和十方世界融合无碍,尽大地是我自性的光明,尽虚空是我自性的体相。同时得到二种殊胜的境界。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上者可以和十方诸佛的本妙觉心,互相融合,和十方如来同一慈悲心。下可以和六道众生融合,合而为一,对他们受苦罹难,都具悲心切切,要救度他们离苦得乐。







点评

有佛无佛,是如、法相、法性常住不生不灭。常一心应萨婆若行,是为菩萨住禅那波罗蜜取般若波罗蜜。”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二 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禅那波罗蜜取般若波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7 07:22
发表于 2020-9-6 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丁丁学佛 发表于 2020-9-5 10:39
如实观察,就是于六触入处如实知见

这个阿含经讲的非常清楚

以般若慧。示以性净。谛观根本。即断诸有过患无明。(如何做到?)

      大般涅槃经遗教品第一: 佛告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六群比丘恶性车匿行污他家。云何共住而得示教。阿难。车匿比丘其性鄙恶。我涅槃后渐当调伏。其心柔和舍本恶性。阿难。我弟难陀。具极重欲。其性鄙恶。如来以善方便示教利喜。知其根性。以般若慧。为说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是无明憎爱丛林。一切行苦。弥满三界遍流六道。大苦根本无明所起。以般若慧。示以性净。谛观根本。即断诸有过患无明。根本灭故。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灭。得此观时。摄心定住即入三昧。以三昧力。得入初禅。渐渐次第入第四禅。继心正念。如是修习。然后自当得证上果。离三界苦。阿难。尔时难陀比丘。深生信心。依我教法。勤心修习。不久即得阿罗汉果。阿难。我涅槃后汝当依我教法正观。教示六群车匿比丘。深心依此清净正法。不久自当得证上果。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三 三慧品第七十: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云何生般若波罗蜜?云何修般若波罗蜜?”
**佛言:“色寂灭故,色空故,色虚诳故,色不坚实故,应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亦如是。如汝所问,云何生般若波罗蜜?如虚空生故,应生般若波罗蜜。如汝问,云何修般若波罗蜜?修诸法破坏故,应修般若波罗蜜。”
**

**楞严
卷六: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五卷 圆瑛大师著
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者;此明秉受法门,既发大心,须求佛示,彼佛即指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三慧下手;此之三慧,不同常途,常途则以闻经解义为闻慧,其体即耳识,与耳家同时意识,所发之胜解;思修亦即独头意识,将所闻之声教,思惟修习;此皆不离生灭识心,识心为圆通之障碍。本经以舍识用根为要旨,故三慧不同常途。

  今此闻慧,即从耳根闻性妙理,所起始觉妙智,不闻所闻之声尘,但闻能闻之闻性;思慧、即正智观察,能闻者是谁,不著空、有二边,一味反闻闻自性;修慧、即如幻闻熏闻修,念念旋元自归,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解六结越三空,破五阴超五浊,全凭无分别智,反闻之功。

  入三摩地:此即即慧之定,由闻教信解,而起修证。有修中三摩地,即从根解结工夫;有证中三摩地,即寂灭现前境界。此有入字,乃六结尽解,证入圆通之三摩地;亦即阿难所请三名中之妙三摩,经题中了义修证也。

发表于 2020-9-6 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丁丁学佛 发表于 2020-9-5 09:42
如何成佛, 看看释迦牟尼佛及诸佛都在菩提树下干了什么就知道了

在菩提树下诵咒?   谁教给他的咒?  显 ...

   楞严经卷十:

    “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以下这一段是不是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楞严经卷六: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

     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



**大般涅槃经应尽还源品第二
**佛复告诸大众。我今时至举身疼痛。说是语已即入初禅。以涅槃光遍观世界入寂灭定。尔时世尊所言未讫即入初禅。从初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虚空处。从空处出入无边识处。从识处出入不用处。从不用出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处出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还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出入不用处。从不用出入无边识处。从无边识处出入虚空处。从空处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第一禅
**尔时世尊。如是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甚深波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复入超禅。从初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虚空处。从虚空出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出入灭尽想定。从灭尽定出次第还入。至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出入无边识处。从识处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于初禅。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与虚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作是语已复入超禅。从初禅出乃至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乃至入初禅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尔时阿难。无极悲哀忧愁痛苦。心狂慌乱情识昏迷。如重醉人都无知觉。不见四众。不知如来已入涅槃为未涅槃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尔时世尊。如是三过从超入诸禅定遍观法界。普为大众三反说法。如来如是展转二十七反入诸禅定。阿难以不知故。佛入一禅即致一问。如是二十七反。问阿泥楼逗。佛已涅槃为未涅槃。阿泥楼逗深知如来入诸禅定。二十七反皆答阿难。佛未涅槃。尔时一切大众皆悉慌乱都不觉知。如来涅槃为未涅槃。尔时世尊。三反入诸禅定。三反示诲众已。于七宝床右胁而卧。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后背东方。其七宝床微妙璎珞以为庄严。娑罗树林四双八只。西方一双在如来前。东方一双在如来后。北方一双在佛之首。南方一双在佛之足。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槃。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果皮干悉皆爆裂堕落。渐渐枯悴摧折无余

**

**..........

发表于 2020-9-6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丁丁学佛 发表于 2020-9-5 10:38
你的第二个问题, 实际上就是佛法要破除的我执

杂阿含经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如来性品第四之三:
依智不依识者。所言智者即是如来。若有声闻不能善知如来功德。如是之识不应依止。若知如来即是法身。如是真智所应依止。若见如来方便之身。言是阴界诸入所摄食所长养亦不应依。是故知识不可依止。若复有人作是说者。及其经书亦不应依。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不了义经者。谓声闻乘。闻佛如来深密藏处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犹如婴儿无所别知。是则名为不了义也

点评

是啊,波旬当然不愿意你依佛所说法 佛教自己六亲的法为什么后世都不依了? 为什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6 09:12
发表于 2020-9-6 05:30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修般若波罗蜜时。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
  
       佛复问文殊师利。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


发表于 2020-9-6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盘经遗教品“四念处”


      大般涅盘经遗教品第一:    “阿难,如汝所问,佛去世后,以何为师者?阿难,尸波罗蜜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
  “阿难,如汝所问,佛涅盘后,依何住者?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阿难,一切行者,应当依此四念处住。
  “阿难,如汝所问,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者?阿难,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



      
         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      应尽还源品第二
  佛复告诸大众:“我今时至,举身疼痛。”说是语已,即入初禅,以涅槃光,遍观世界,入寂灭定。
  尔时,世尊所言未讫,即入初禅;从初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虚空处;从空处出,入无边识处;从识处出,入不用处;从不用出,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处出,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还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出,入不用处;从不用出,入无边识处;从无边识处出,入虚空处;从空处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第一禅。
  尔时,世尊如是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复入超禅;从初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虚空处;从虚空出,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出,入灭尽想定;从灭尽定出,次第还入至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出,入无边识处;从识处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于初禅。
  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与虚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
  作是语已,复入超禅;从初禅出,乃至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乃至入初禅。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

点评

耳根圆通作为《楞严经》里的精华,古代禅宗的修法就是安住第六识,使之处于不分别声音,离分别的状态,历代禅师禅修时读《大般若经》开悟的很多,因该经是如何安心,安住第六识的法门。 下面就用大佛顶首楞严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6 05:38
下面用“四念处”这段经文与“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 应尽还源品第二”这段经文进行分段对照学习,进一步理解“四念处”的有关内容:    一、 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6 05:35
发表于 2020-9-6 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学有所用 发表于 2020-9-6 05:34
大般涅盘经遗教品“四念处”

  下面用“四念处”这段经文与“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      应尽还源品第二”这段经文进行分段对照学习,进一步理解“四念处”的有关内容:
  
  一、 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
     
      佛复告诸大众:“我今时至,举身疼痛。”说是语已,即入初禅,以涅槃光,遍观世界,入寂灭定。
  尔时,世尊所言未讫,即入初禅;从初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虚空处;从空处出,入无边识处;从识处出,入不用处;从不用出,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处出,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还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出,入不用处;从不用出,入无边识处;从无边识处出,入虚空处;从空处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第一禅。
  
二、  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
   
      尔时,世尊如是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
  
三、   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复入超禅;从初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虚空处;从虚空出,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出,入灭尽想定;从灭尽定出,次第还入至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出,入无边识处;从识处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于初禅。
  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与虚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
  
四、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阿难,一切行者,应当依此四念处住。
  
     作是语已,复入超禅;从初禅出,乃至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乃至入初禅。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

点评

大般涅槃经遗教品第一:   尔时,佛告阿难普及大众:“吾灭度后,汝等四众,当勤护持我大涅盘。我于无量万亿阿僧只劫,修此难得大涅盘法,今已显说。汝等当知,此大涅盘,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金刚宝藏,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6 05:37
发表于 2020-9-6 0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学有所用 发表于 2020-9-6 05:35
下面用“四念处”这段经文与“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      应尽还源品第二”这段经文进行分段对照学习,进 ...

   大般涅槃经遗教品第一:

  尔时,佛告阿难普及大众:“吾灭度后,汝等四众,当勤护持我大涅盘。我于无量万亿阿僧只劫,修此难得大涅盘法,今已显说。汝等当知,此大涅盘,乃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金刚宝藏,常乐我净,周圆无缺。一切诸佛于此涅盘而般涅盘,最后究竟,理极无遗。诸佛于此放舍身命,故名涅盘。汝等欲得决定真报佛恩,疾得菩提,诸佛摩顶,世世所生不失正念,十方诸佛常现其前,昼夜守护,令一切众得出世法,当勤修习此涅盘典。”
  
      佛复告阿难:“吾未成佛,示入郁头蓝弗外道法中,修学四禅八定,受行其教。吾成佛来,毁呰其法,渐渐诱进,最后须跋陀罗皆入佛道。如来以大智炬烧邪见幢,如干草叶投大火焰。
 
    “阿难,今我亲戚诸释种子,吾甚忧念。我涅盘后,汝当精勤,以善教诫我诸眷属,授与妙法,深心诲诱:勿得调戏放逸散心,入诸境界受行邪法;未脱三界世间痛苦,早求出离于此五浊爱欲之中,应生忧畏无救护想;一失人身,难可追复,毕此一形常须警察,无常大鬼情求难脱;怜愍众生,莫相杀害,乃至蠢动应施无畏,身业清净常生妙土,口业清净离诸过恶,莫食肉,莫饮酒,调伏心蛇,令入道果;深思行业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涅盘时至,示教如是。”
发表于 2020-9-6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学有所用 发表于 2020-9-6 05:34
大般涅盘经遗教品“四念处”

耳根圆通作为《楞严经》里的精华,古代禅宗的修法就是安住第六识,使之处于不分别声音,离分别的状态,历代禅师禅修时读《大般若经》开悟的很多,因该经是如何安心,安住第六识的法门。
  下面就用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与超越三昧这个禅定对照学习就会明白了。重点放在“散心”的走向。
   

【超越三昧】有两种:一超入, 二超出。
二超出三昧 : 从灭受想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识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处。空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四禅。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三禅。三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二禅。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第十卷
宣化上人著述:

“行阴是迁流,生灭不停,现在就以散心的粗行生相为浅界,定心的细行灭相为深界,但只尽瀑流的粗相,不叫尽其边际。必须连清幽细相亦尽,才能超行阴边际”

点评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如何顿悟?) 楞严经卷十: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6 05:39
发表于 2020-9-6 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学有所用 发表于 2020-9-6 05:38
耳根圆通作为《楞严经》里的精华,古代禅宗的修法就是安住第六识,使之处于不分别声音,离分别的状态,历 ...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如何顿悟?)

楞严经卷十: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大佛顶首楞严经第八卷(节选):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大般涅槃经: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随其所作处处得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二
六度相摄品第六十八(节选)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那波罗蜜?”
  佛言:“菩萨住般若波罗蜜除诸佛三昧,入余一切三昧若声闻三昧、若辟支佛三昧、若菩萨三昧皆行皆入。
  “是菩萨住诸三昧,逆顺出入八背舍。
何等八?内有色相外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相外观色,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三背舍;过一切色相,灭有对相,不念种种相故,入无量虚空处,四背舍;过一切虚空处,入无边识处,五背舍;过一切识处,入无所有处,六背舍;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七背舍;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处,八背舍。于是八背舍,逆顺出入九次第定。何等九?离诸欲,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名九次第定逆顺出入。
  “是菩萨依八背舍、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云何名师子奋迅三昧?须菩提,菩萨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入灭受想定,从灭受想定起,还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乃至还入初禅。
  “是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云何为超越三昧?须菩提,菩萨离欲,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还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识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处,空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四禅中,第四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三禅中,第三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第二禅中,第二禅中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中,初禅中起住散心中。
  “是菩萨摩诃萨住超越三昧,得诸法等相,是为菩萨住般若波罗蜜取禅那波罗蜜。”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点评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智者大师(法界次第初门卷中)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有这样的解释: 1. 九次第定 若入禅时。深心智慧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6 05:40
发表于 2020-9-6 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学有所用 发表于 2020-9-6 05:39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如何顿悟?)

楞严经卷十: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智者大师(法界次第初门卷中)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里的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有这样的解释:
1. 九次第定 若入禅时。深心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无异念间。
2. 菩萨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 一则奋除障定细微无知之惑。二能入出捷疾无间。
3. 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所以名超越者。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故名超越。


          我们可以从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找一些句子与之对照学习,这样会更好理解耳根圆通章的内容:

    1. 九次第定若入禅时。深心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无异念间。
      耳根圆通章是: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2.  菩萨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一则奋除障定细微无知之惑。二能入出捷疾无间。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是: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3. 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所以名超越者。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故名超越。
    耳根圆通章是: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空所空灭,生灭既寂,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获二殊胜。

点评

续学有所用 发表于 2020-9-4 06:49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是不是指“九次第定”? 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 应尽还源品第二  佛复告诸大众:“我今时至,举身疼痛。”说是语已,即入初禅,以涅槃光,遍观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6 05:41
发表于 2020-9-6 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学有所用 发表于 2020-9-6 05:40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智者大师(法界次第初门卷中) ...

续学有所用 发表于 2020-9-4 06:49
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是不是指“九次第定”?


    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      应尽还源品第二  佛复告诸大众:“我今时至,举身疼痛。”说是语已,即入初禅,以涅槃光,遍观世界,入寂灭定。
  尔时,世尊所言未讫,即入初禅;从初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虚空处;从空处出,入无边识处;从识处出,入不用处;从不用出,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处出,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还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出,入不用处;从不用出,入无边识处;从无边识处出,入虚空处;从空处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第一禅。
  尔时,世尊如是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复入超禅;从初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虚空处;从虚空出,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出,入灭尽想定;从灭尽定出,次第还入至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出,入无边识处;从识处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于初禅。
  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与虚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
  作是语已,复入超禅;从初禅出,乃至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乃至入初禅。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

发表于 2020-9-6 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丁丁学佛 发表于 2020-9-5 10:39
如实观察,就是于六触入处如实知见

这个阿含经讲的非常清楚

复转修习得异耳根。异于声闻缘觉天耳。何以故。二乘所得清净耳通。若依初禅净妙四大。唯闻初禅不闻二禅。乃至四禅亦复如是。

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菩萨摩诃萨先取声相。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四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四: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菩萨摩诃萨先取声相。所谓象声马声车声人声贝声鼓声箫笛等声歌声哭声而修习之。以修习故能闻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狱音声。复转修习得异耳根。异于声闻缘觉天耳。何以故。二乘所得清净耳通。若依初禅净妙四大。唯闻初禅不闻二禅。乃至四禅亦复如是。虽可一时得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声。而不能闻无量无边恒河沙等世界音声。以是义故。菩萨所得异于声闻缘觉耳根。以是异故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虽闻音声而心初无闻声之相。不作有相常相乐相我相净相主相依相作相因相定相果相。以是义故。诸菩萨等昔所不闻而今得闻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 往生品第四:

      “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得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游戏其中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乃至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入虚空处,从虚空处起入灭尽定,从灭尽定起乃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从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尽定。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入超越定。

点评

末法时期, 相似像法替换了正法, 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 很难救 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 走错路的我也发现,基本没救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6 08:35
发表于 2020-9-6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很多人读心经N遍,却不知道般若波罗蜜怎么来的”


实践胜于雄辩,希望你能按前面问题写一点实修心得,还望你能用你的实修心得一起来论。


夸夸其谈是没用的.

点评

以前我在地藏论坛写了上百篇的实修,去看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6 08:3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1 18: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