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71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20-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8-2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首二句牒名从梵。]这是根据梵文,[次下从真出俗。]出就是顺这个世俗,[先明佛本无三,]没有什么法身、报身、应身,这是同一体。[次明随世假立。乃有三身、三寿、三量。]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身;三寿就是过去、现在、为了;三量就是大、中、小。[据究竟觉第一义谛,则不可言三,以一亦不立故也。]一都没有,以一亦不立故,就是连一都没有,你怎么可以说三。[为度生故,乃顺世立名立相,故说三身三寿三量耳。言佛本无三,乃无有于随情之三,]无有,就是没有随顺世俗之情的三,而不是没有本性具足的微妙的三,[非无性具微妙之三。]这句话可能比较看不懂。无有于随情之三意思是说是:没有随世俗的一二三的三,随情就是随世俗之情,是没有随世俗之情的一二三,而并不是没有本性本来具足的微妙的三。[今立三身释无量寿者,恐执定有,是故先言本无,随世说有。得此意已,方能分说身寿量也。先明法三,言师轨法性,是舍通从别,]通是什么意思呢?[通则生佛俱轨法性。]生佛就是众生和佛统统具足,轨法性就是依循法性,众生也本有的法性,佛也是要依循这个法性,统统一样。[然九界虽轨而违,]违就是还有一点点不能顺应究竟之觉,九界就是菩萨、声闻和缘觉,加六道轮回,九界除了佛界。然九界虽轨而违,虽然六凡和三圣除了佛,六加三等于九,虽然九法界也一样依循着这个法性的存在,但是有违背,还有违背;只有佛没有违背,简单讲只有佛没有违背。佛就是究竟觉所以没有违背。[如人依师,不顺师教。唯有诸佛,从初发心]依法[轨法而修,]就是依法,依什么法?空性的法。[今能究竟冥合法性。]冥合就是暗暗的合法性,究竟无相叫做法性,[大经云:]《大般涅槃经》讲:[以法常故,诸佛亦常。顺法性故,名法为师。]以法常故,因为法是永久性的,因为空是常法,诸佛也是一样,顺着法性所以名法为师。[实非所师与能体别,]有差别。并不是说你所师的法,与能师,能遵守的法体有什么不同,这句话要注意听:[故即所师法,而为其身。虽名为身,已出五阴,]实非所师与能体别,意思是说实在...非就是并不是,并不是说你所遵循的法性的东西与你所能遵守的体性有所差别,一样的意思。能思、所思的体都是一样,有什么差别。故即所师法,而为其身,所师法就是所遵循之法,尊重的法,依循的法,而为其身,意思是说依空为身,虽名为身,但是已经超出五阴身。[故非色质心智。]这里的心智就是世智辩聪,世间的小聪明,[既非五阴,亦非界入。]也不是十八界,所以在界的上面要加一个十八,在入的上面要加一个十二,也不是十八界,也不是十二入,[故非三科,]五阴一科、十二入一科、十八界一科,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加起来叫做三科。所以我叫你们买佛光大辞典就是这个原因,就是有这个好处,有时候看不懂你自己查就会懂。[任持摄属。]所以不是三科,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任持摄属。[既非三科,]不是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这三科,[何以状名。]拿什么来安立这个名呢?[为物机故,]为了众生的根机故,乃勉强立名,[乃强立名耳。连持之寿,亲依命根。]连持就是就像我们的色身有一个开始,然后现在继续的持续下去,有一个终点,亲依命根就是我们最亲来依靠的,亲自来依靠的就是这个色身当做命根,[今非识息暖]就是我们的色身里面包括这三个:第一个就是神识,息就是我们的呼吸,暖就是我们的温度。今非识息暖[报得,]意思是说不是这三种东西构成的色身,意思是说现在佛所得到的东西不是我们的识,不是我们的神识、呼吸、还有暖就是温度所构成的色身,[亦非三事连持。]也不是识、息、暖这三种的连续、持续下去。[为物显德,]为了众生,物就是众生,为了众生来显示德。[乃指法性,非八相迁,]佛的法身也不是来示现人间的八相成道,迁就是移动,有投胎、降生、出家、成道、降魔、转*轮、说法,到最后, 入涅槃这八相成道。不是这样。为什么?法身是如如不动的,示现成道是为了众生才来显示德叫做非八相迁。意思是说不是八相成道那种移动的东西,[非九世易,]九世的意思就是把过去、现在、未来分三个,过去又分成过去的过去、过去的现在、过去的未来,现在又分成过去、现在、未来,现在的过去、现在的现在、现在的未来,未来又分成三个,未来的过去、未来的现在、未来的未来,这样听得懂吧?这个很简单。很简单,easy,easy,no difficult。意思是说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每一个又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乘以三就是九,就是等于上品莲花又分成上、中、下,中品莲花又分成上、中、下,下品莲花又分成上、中、下,意思相同。过去、现在、未来每一个又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乘以三叫做九世易。非九世易,就是也不是过去、现在、未来所能改变的,[强名为寿耳。]勉强来说就是有一个寿命。[寿之分量,含论长短延促。今法性寿,实无此等分量。为成观故,强同虚空之量。]勉强说如同虚空之量。[最后三句总示。]
[报身者;修行所感。]报身是修行所感,[法华云:久修业所得。]久修净业所得。他修很久的清净业所得到的果报。[涅槃云:大般涅槃,]大般涅槃的意思就是绝对平等,每一个众生都可以成佛,叫做大般涅槃。[修道得故,如如智,照如如境。]用你如如不动的智慧,来照你如如不动的境界,[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相冥。]冥就是合。[相应,]就是有感,[如函盖相应。]就像包容,互相包容,函盖,如函盖相应就是互相包容、互相相应。[相冥者,]就是相合,[如水乳相冥。]就像水和牛乳合起来,和合。
[此言称法有报,]称呼法身而有报身。[引经释相也。法华证智德,]证智德,智德就是先天性的。[涅槃证断德,]断德就是后天修行断烦恼而得这个叫做断德。智德就是先天性本来就有的,本来就有的叫做智德。涅槃证断德就是后天修行而[感报之时,]所得到的,[其相何似。故以一法二喻显之,]就是一法二种比喻来显之。[如名不异,所观差别,不名如境。智外有境,不名如智。]这句话不太好理解。如名不异,如果这个名没有什么差别的话,所观有所差别的话,就不名如境,就不能叫做如境。再讲一遍:如名不异,如果这个名相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你所观照的有所差别就不名如境,不能叫做如境。意思就是智外有境,境和智同样同时,如果智外有境就不能叫做智,不能叫如智。意思就是你所观的境界如果有差别,就不能说如如境,你的智慧外面又有境界的存在,意思是说智和境都是同时,智当下就是境,境当下有智,同时,偏一边都不能讲如境或者如智。[各二如者;]变成两个如,这样不可以。各二如者,这样不可以,境一个如,智又一个如,不可以。[境如如智如,智如如境如,]所以这个要会读,你要这样读:境如如 智如,智如如 境如,不是这种读法;要分段念:境如,境界的如,中间那个「如」是连接,如同智如,智的如 如同 境界的如。要这样读,不要读到最后搞不清楚的如,[故云相应相冥。先举函盖喻]函盖就是互相包容,互相[相应,恐谓函盖虽际畔]际畔就是有一个边,边际[相当,终存两相。]恐怕有所误会还是有二个相,意思是说互相包容又怕有所边际,有所边际就是还有界限,际畔就是还有一个界限,终存两相,变成二种相。意思是说智和境并不是二种,是同一个但是二种情形,智如、境如当下都是如。[故重举水乳喻相冥。]水泡牛奶你就分不出来了,[令知始本同是觉性,]始觉和本觉同是觉性,叫令知始本同是觉性,始觉或者是本觉,同样是觉悟的本性,[其体泯然,]本性把它混合在一起,[正同水乳。则显境外无智,智外无境。]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要以现在...我现在举例子你可能比较了解。譬如说这是钻石,很大颗的钻石,这是木材,这是麦克风摆在这里,摆很多东西,众生看到几克拉的钻石,他的心就执着在钻石这里,因为它比较值钱,如果拿到这颗钻石一辈子不愁吃穿,他的心就分别,强烈的分别,所以他没有如。境如如智如就是钻石是钻石,各安住在这个境界,我的智慧也不分别,但是我很清楚这是钻石,这是木材,所以境如和智如就是智慧见到一切境界清清楚楚,但是不生分别心,所以说虽分别而不做分别想,虽分别就是智,不做分别想就是如,智、境都如。如果世间人他不能这样,他见到金钱见到外境就变了,就开始变,他不能随缘。
[法身非身非不身。智既应冥,亦非身非不身;强名此智为报身。]现在说报身了。法身,法身就是无一切相,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法身。非身,不能说他是身。非不身就是也不能说他没有身。如果没有跟他安立一个名词,这样就很难形容。智慧同时和法身合,合法身又有智慧,所以智慧也非身、也非不身,所以强名此智为报身。法身是无相,所以法身是无相身,报身叫做智慧身,结智慧而成的身,集一切法而成的身。[法寿非寿非不寿。]法的寿命非寿,你不可以说他有多长的寿命,你也不可以说他没有寿命,没有寿命就像石头一样,他也有寿命。[智既应冥,]智慧既然合法身,[亦非寿非不寿;强名非寿为寿。法量非量非无量。]你不能说他非量,你不能说他有量,也不能说他无量,就是应物而现量。[智既应冥,亦非量非无量;强名无量为量也。]这个就是显示中道的报身,寿和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