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toom1818

[净土经典] 慧律法师:观经疏钞演义讲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8-22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分证即]

分证就是已经有几分的功夫了,真的功夫了,已经有证了,分证了,不能证到全部、证到一点叫做分证。一百分考了八十分,就有一点点功夫了,叫分证即佛。

[即心观佛,托境显性。虽得相似,尚属缘修。]缘修,属于藉着种种的因缘来修行,[今则亲证,]亲自尝到那种味道了,[属于真修。惑分分破,]无明,我们分分来破除,[性分分显。]本性就一直显现出来。[从所证说,名为分真。]藉着他自己所证的名叫做分真,就是部分接近真实,[从能显言,]从自己有办法悟到那种境界,然后把法讲出来显出言词,[名分证也。分二。]所证悟的就是一种境界,自己的能力有办法就把它说明出来。

[初约发心明即佛]

我们现在来谈一谈底下这一段,

[分证佛者:初发心住,]这个就是初住位,就是十信位后面的一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现在的发心住就是初住位,菩萨阶位是初住位,[一发一切发。发一切功德;发一切智慧;发一切境界;不前不后,亦不一时。]不前不后,就是已经没有次第性了,亦不一时,没有时的观念,[三智一心中得,]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或者是空观智也对、假观智也对、中观智也对,看那站在哪一个角度讲,三智。三智一心中得,得到什么?[得如来妙色身,湛然应一切,]湛然的意思就是光明的意思,[开秘密藏。]不可思议的本性叫做秘密藏,[以不住法,]因为不着一切法,所以安住于不住其中,叫做[即住其中。]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初]就是开始,[文约三法明发,]发就是悟到我们本觉的心,所以这个发是发自我们本觉的心,[就初住位,示即佛相。发心者,发本觉心也。常寂常照,寂照双融,]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本圆觉。即一而三,]三即是一,[不发而发,故成三发。皆言一切者,]意思是说,[法界无外,摄法不遗。诸佛众生,色心依正,同一觉体,全体为缘,为了,为正。]有三因佛性:为缘就是为缘因佛性,(为了就是)为了因佛性、(为正就是)为正因佛性。意思是说当体同一体也是缘因佛性,也是了因佛性,也是正因佛性。佛性分三个,缘因、了因、正因。缘因就是藉着修持显现佛性,了因就是藉着智慧观照回归到本性,正因佛性当体即是,所以缘因、了因、正因同时。[是故一发,则一切俱发也。]

(A缘因佛性——缘发名功德,能资成故。

B了因佛性——了发名智慧,能观照故。

C正因佛性——正发名境界,是真性故。)

现在先讲[缘发名功德,]缘因佛性,写一下「A」,我们讲到缘发,「缘发」二字画一个框框。缘因佛性一发,本觉的自性就会产生名功德,没有本性的功夫,不能称为功德,只能称为福报。[能资成故。]能够帮助成就一切。[了发]「了」要把它画一个框框,了发就是了因佛性一发,[名智慧,]彻底的了解,[能观照故。]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正发]就是正因佛性一发,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心一发,[名境界,是真性故。是所显故。三智下,]三智一心中得这一段,[约三身明佛。前以正助二修对一性,明圆发相。今约报智证法]报身的智慧这个来证悟到法,[起应,报应二修,]起应就是我们说应化身,报应就是我们说报身,二种修行,[对法一性,论分证佛。]来论分证。起应、报应这二种修持,对法性本性来讲,它是一种分证的功夫。[从智证法,从法起应。即非一时,三身顿得,]就是顿得。

所以昨天在研读班,我再三的劝告研读班的同学:在这个人生宇宙当中,一定有一种东西,这种东西如果你得到,就永远存在,这种东西就是本性,一了百了。

所以禅宗的顿悟自性这是列为最重要的功课,所以我们三十条清规就有一条务使顿明本性,务使顿明心性,你才会知道怎么修行,如果你顿悟到本性,一切法不来也不去,你不会为了色法烦恼,也不会为了心法而烦恼,你没有得失观念,也不会担心明天会怎么样,你就把今天的每一秒钟活得很快乐,如果悟到了本性,二六时中都充满了智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所以体悟到了本性,我们的日子就很好过了,事事都是解脱,时时都是非常的欢喜。

所以说三身顿得,[故非前后,不纵不横,]也不纵也不横,[复见于此。从始圆修一心三观,]从一开始就圆修一心三观,[今圆三智一心中得。即以此智,证得法身。智性即色,三一体融,名妙色身。]三一体融就是三种就汇为一个体,[此身湛寂,]像镜子一样,[如镜无情。]无情就是清清楚楚不会所执着,情就是情执,如镜的不执着叫做如镜无情。[形对像生,]形如果来,镜子的像就跑出来,来者不拒,去就不留,[山毫靡间,]山是大,毫是小,大小不离,[名应一切。]叫做山毫靡间,名应一切。[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身,[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体离纵横。]纵横就是表十方,本体是离开十方的,意思是说本性不是用任何一个角度、方位可以定位出来的,因为它是空、无相、无作。体离纵横,[今始发明,]现在才开发出来,[名开秘藏。]不可思议的本性。[入理般若名为住。]入真正的般若的道理,名叫做安住。[此住无住,]住在什么?[住秘藏中。]

刚刚说讲得太快又讲错了,你们再翻开第十页,倒数第五行,那个漕使,最后二个字的漕使,说是运输官是管纳税的,我刚刚讲外交官就不对,这个菩萨慈悲就这样纠正师父,我很感谢!免得弄错了不好。免得弄错了,有错就一定要改,这个不是不好意思的。如果有错再讲我们再改。就是一直改,有错就改。佛法不怕错误就怕你不改。好,我们再翻开第二十二页,最后一行:

[二 约被物明佛用]

[以普现色身,作众色像。]就是以佛的能力、神通力普现种种的色身,作众色像就是应众生来普现一切的色像。[一音随类,]就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法出去,美国人听是美国话,法国人听是法国话,中国人听是中国话。就是佛同样在这里说法,每一个众生都听得懂。所以佛当时如果在印度讲经,如果我们听就变成中国话,我们一定听得懂。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报答诸声。]什么叫报答?就是回答一切的众生,一切的问题、演说佛法,[不动真际,]本性,真际就是我们的本性,不会动到我们的本性一个念头,自自然然就会示现一切的色身说一切法。不动真际,[群情等悦。]群情就是一切的众生,等悦,大家统统很高兴,[应以三轮度者,]三轮就是身轮、口轮、意轮。身、口、意这个叫做三轮。应该以身、口、意三轮度众生的时候,[能八相成道具佛威仪。]能示现具足佛威仪,[以佛音声,方便而度脱之,况九法界三轮耶?]他都能够示现佛,哪里不能示现九法界的三轮?[初住尚尔,况等觉耶?是名分证即佛也。]分证即佛就是具有佛的能力却还没有圆满,分证。所以圆教的初住就见性了,破无明了,这样他就能够示现做佛,八相成道示现做小乘的佛。

[初文总示三轮。]身轮、口轮、意轮。[应以下,]「应以三轮度者,能八相成道具佛威仪」,这一段,[别示十界。]另外来开示十法界,先说佛界,[先明佛三,]就是佛的三业,先说明佛的三业,三轮,有办法神通自在,[况出九界。]何况佛是超出九界之尊,所以更加有办法有这个能力。[佛应三土,]三土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且说同居。]就是我们现在先藉着同居净土来讲。[化有始终,]度化的期限有始也有终,[须彰八相。]须要显示八相成道。[大机所见,]就是这些大菩萨所见的,[八相难思。若应小乘,八种皆劣。]八相会比较差一点。八相成道,什么投胎、出世、降生、什么出家、成道、降魔、转*轮、入涅槃,就是这八种。[大示出没,如水之波。]同一体的。经典里面有这么说,佛当时在世的时候,凡夫看佛就是一个老比丘相,佛坐在那个地方,凡夫看佛不过是一个老比丘相,我们的眼睛被业障所障碍,看到的不过是一个老人,如果是根机比较利的人看到,佛有三十二相非常的庄严。再来,小乘的看到不只是丈六金身,不只是如此。如果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看到,见到佛,就像几千万亿阿僧祇由旬,非常的大。所以说大机所见,八相难思,大机就是大根机的人,这些大菩萨所见到的八相成道,当然就是不可思议了,就小乘来讲比较差一点了。所以大乘的示现,这个出没就像水和波,[全法界身,八皆胜妙。]八种很殊胜、很奥妙。[小乘生灭,体是无常。如火烧薪,终归灰断。]灰断就是灰身泯智。木柴如果烧到最后成灰,就是没有火,意思就是把色身除掉叫做灰,叫灰身。断就是断智,意思就是说有这个色身,就有这种世间的智慧,我没有这个身体连头都没有,所以就是进入涅槃,灰断,终归灰断。小乘生灭,体是无常,如火烧薪,到最后一定要入灰身泯智。[此等皆是果人法则,]证果的人一定的法则,就是一定要入涅槃。你如果没有入涅槃,就变成你所讲的生灭法,这样不能成立,佛的本性是不生不灭,那是大根器的人,就众生来讲,佛为了要解释因果和生灭法,他一定要自己示现涅槃,而且众生如果没有那种福报,也没有办法一直求佛住世。[名佛威仪。]这个叫做诸佛的威仪。一定的法则。[初住能为,名之曰具。威仪属身;音声属口;方便属意;应以佛度,即现佛三。]即现佛的三业:身轮、口轮、意轮。[佛尚能示,]佛界他都能够示现了,何况九界更加的不困难,就是佛尚能示,[九界不难。]这个文言文的字实在太简单了。所以太简化看起来不简单,因此,奉劝大家不要缺席。[初住尚尔,]初住还能够这种能力,尚尔就是还有这种能力。[后位]就是比初住更高的,二、三住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意思初住位就能够这样,何况后面的圣位,后位[不待言矣。]就更不必说了,叫做后位不待言矣。这个如果不懂佛法的人来看,误解就很大了,很多地方就没办法解释了。[破惑转深,]破迷惑转深,[德用转广。宁以身口,可思议耶!]怎么能够用心、口来思议!心是思想,口是论,所以心口可思议耶,就是不能用心来思惟、不能用口来讨论叫做不可思议。[良由]就是因为[位位始觉本觉,]每一位当下就是始觉和本觉。始觉和本觉[一合俱忘,]忘就是双亡,[致使体用高广若此。]


 楼主| 发表于 2020-8-22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最后讲第六即佛,究竟即佛。

[六 究竟即]

[究竟佛者:道穷妙觉,]道穷妙觉,穷就是尽的意思,道已经尽到了,已经达到了,穷就是达到这个妙觉,[位极于茶,故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这个没有学佛,你怎么看也看不懂。就是有学佛也搞不清楚这是什么意思。位极于茶,茶是...在《华严经》里面讲的印度有四十二个字母,最后一个字母叫做茶,这个音用罗马的拼音叫做茶。在这里今天我如果没有查佛光大辞典我也弄不清楚,查四十二字门,在第1630页那个地方,就是《华严经》或者是梵文的四十二个字的字母,我们翻译成中文这个音,意思是说印度的梵文有四十二个字母,字母的最后一个字是「茶」,音相同,不是中文,所以这个茶字是印度音,印度的梵文有四十二个字母,四十二个字母里面最后一个字那就是茶音,简单讲就是这样子。所以我还是奉劝你们去买一部大辞典,师父总是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在听经闻法当中,回去有资料随时都可以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能够了解一切的实相,[边际智满,]就是无量无边的一切法,无量无边的智慧统统圆满,[种觉顿圆。]一切种智这个觉悟刹那之间圆满,[无上士者,名无所断。无上士者,更无过者。]没有人比他更厉害。[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就像十五日,我们所说的农历十五日,月亮圆满具足。[众星中王,最上最胜。威德特尊,是名究竟佛义。]究竟即佛。

[二 兼显佛德明无尽]

[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号。]佛有无量的德行,所以应该有无量的号。[举一蔽诸。]就是举一种,蔽就是包括一切。举一蔽诸,举一种就包括一切。[华严有万号。又经有万号。]华严有种种的号,一万,万就表示很多,确实经典也有种种的名字。[三世诸佛,通有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你要说释迦牟尼如来也对,释迦牟尼应供也对,释迦牟尼无上士也对,释迦牟尼天人师也对,我们现在「佛」都讲惯了,要不然「如来」也讲惯了,其他的差不多都没有在使用,如果你念南无本师释迦无上士,大家都会看你,(笑)其实我们念的是对的,他不曾听过这个音,如果你这样念他会一直看你,说:这个人头脑有问题,怎么这么念,本来这样也是对的,但是,因为大家念「佛」念惯了,你突然要跟他改变,改变不过来,没有办法,所以一定要念释迦牟尼佛。底下,[净名三号,]就是如来、正遍知、佛,就是在《维摩诘经》里面讲的是三种,佛有通三种号:佛、如来、正遍知,[以劫寿说,不能令尽。]就是用长年累月一大劫的生命,寿就是时间,以劫寿就是用一大劫的生命再长的时间来讲,也没有办法说佛的名和德行有多少、通用的法号有多少,[何况诸号耶?]何况其他的题目、名字,意思是说讲不完。

[等觉,已名满足方便地。菩萨究竟地。始觉道穷,本觉理极。]意思是说满足方便地,就是菩萨的修行叫做方便,叫做满足方便,满足方便就是所修的功德填满了方便的阶位,菩萨究竟地就是等觉。所以始觉道穷,本觉的理已经最究竟了,始觉一直通,通到最后,本觉的理也都显示出来。[本始既泯,]泯就是没有,[无以名焉,]没有什么名词好讲的,本觉、始觉既然合起来就没有所谓的二个,没有所谓的本和始,无以名焉,最后叫做[强名妙觉。]勉强的来说他是妙觉。[大品般若四十二字,字字互具诸字功德,]四十二个字每一个字都具足互相的功德,[南岳]禅师[用对圆顿教中四十二位。]对圆顿教中以梵文四十二字母来对阶位,[初住阿字,]二住就对另外一个字,所以我去查是1630页梵文的四十二字:阿、羅、波、遮、那、邏、陀、婆、荼、沙;第十一个字到二十个字叫:和、多、夜、咤、迦、娑、磨、伽、他、阇;二十一到三十是:颇、驮、赊、怯、叉、哆、若、挓zhā、婆、车;三十一到四十:摩、火、嗟、伽、他、拏、颇、歌、差chāi、遮;四十一就是咤,四十二就是茶。茶字,总是要查。最后初住是对阿字,[中四十字,]一个字一个字对,[对至等觉。最后茶字,当于妙觉。断德究竟,名大涅槃。智德究竟,名大菩提。如十下,约喻称叹。用彼大经月爱之喻。]就是来比喻。

[佛有下,以例诸号,明不易说。净名经云:正遍知,如来,及佛。]就是《维摩诘经》讲[此三句义,大千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以劫之寿,说不尽也。]就是没有办法说。

[二 释说字]

底下这一段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底下这一段发挥到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量四谛、无作四谛,还有,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还有四悉檀的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楼主| 发表于 2020-8-24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经疏钞演义05
谛闲法师著
慧律法师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二十五页第一行:

    [说者,悦所怀也。]就是佛说经典,我们常常说《佛说阿弥陀经》、佛说什么经典。这个说就是悦,要使众生高兴的意思,悦所怀,所怀就是让你所希望得到的东西、满足你希望得到的那个法。佛说就是佛要使众生高兴,就是悦所怀,令你的心欢喜叫做悦所怀。所怀就是你盼望什么,他让你欢悦,悦所怀。[即十二部经,八万法藏,]十二部经就是十二分类,不是十二本的意思,八万法藏,我们如果查佛学辞典,你就知道佛学的名相实在很多,所以我们中国的辞典有很多字,统统因为我们佛法兴盛,佛法兴盛以后,才增加了很多文字,因此,我们佛法的兴盛,刚好增加了我们中国很多辞典的字划,自从佛教传到中国之后,我们中国的文字增加很多,都是因为佛经上增加的。十二部就是十二分类。譬如说一个大学就分工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农学院…等等,文学院或者是法学院,工学院又分成电子、机械、水利、土木、电机,所以说十二部不是十二本经,是十二分类。八万的法藏,就是很多,由二、三、四、五、六,一直增加统统有,打开佛学大辞典有很多。[六度,四等,]四就是四谛。所以简单讲六度四等就是六度、四谛、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等。[一切法门。又于一法中,作四门分别。于一一门,巧作四悉檀利益。]又于一法中,譬如说四谛法,它作四门分别,譬如说空的,属于空教的四谛门,或者有的四谛门,或者是非空非有的四谛门,或者是亦空亦有的四谛门。于一一门,巧作四悉檀,譬如说空门里面的四谛法又分成四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巧作就是把它分开来,有四个悉檀。[闻者欢喜,]赞叹得到大受用叫做[赞用,受行,]接受方向的指示去修行叫受行,四悉檀,闻者欢喜,赞用,受行,[施]就是布施,[戒]就是持戒,[进]就是精进,[念,]包括二种:一种叫做般若,一种叫做禅定。和念头有关的就是般若的思想,和禅定和念都有关系。[而得开发。]而开发出来。[贪恚愚痴,豁尔冰消。]因为我们有四悉檀还有对治门,所以听了会欢喜,他就知道要怎么施舍、要怎么持戒、要怎么精进、要怎么掌握住那个念头。上次我和信徒讲过,我们人是活在一口气当中和活在一个念头,我们人这口气如果吹出去吸不进来,或者是吸进来吹不出去,就往生了,我们人如果一个观念打不开,他就会死在这个念头里面,所以他没有办法豁尔冰消。豁就是开阔、通达的意思,豁尔就是悟到了,我们人平时的悟到都是刹那间而已,悟到必须是终生受用,名叫做大彻大悟。我们现在的众生不是悟到,譬如说她悟到世间无常,最近就很精进,她就发愿:我每天要做早课、晚课。但是她又要上班,家里还有先生要打点,又要打理一些人情世故,她现在悟到无常,要精进、要用功,但是环境、业力,逼得她走投无路,没有办法,像这种悟叫做暂时性的。所以你有没有听说过誓愿,发誓的誓,誓愿抵不过诱惑,你发很大的愿力,但是你抵挡不住境界的诱惑,没有办法,虽然你发愿要精进,但是你受不了外在的力量勾引,你就退失了,所以我们懂佛法的人很多,但是了生死的人很少,那个就是这样子。没有在心地上一悟到道理,真正的终生受用不尽,很少人有这样的能力。平常我们人都在找寻,他很喜欢听经闻法。这个豁尔冰消和一般人不一样,豁尔冰消就是[革凡成圣,]那就是真正的…革,我们说洗心革面,革凡是除掉凡夫之心成为圣者之心,[入法流水。]法流就是圣流。法流的意思就是入道之人同一条河流,入法流水,圣人流的是这一条水叫清净心之水,我们流的是这一条污染的水。用这一条比喻同一个地方就是入法流水,就是同样入圣道。[或]者是得到二种利益,或者是得到三种的利益,或者是得到一种的利益,叫做[二三一],二三一[益,]得到利益,[若都无益,]如果统统没有利益,就是用四悉檀来开示,这样对他都没有用,佛[则示默然。]就默默的不说话。因为讲了很多都没有用,你讲得再多他都听不进去,这样就省省力气。佛法,我们对他讲他肯听这样才有用,我们人很奇怪,我常常说我们人是活在一种很矛盾的心态里面,圣者这样告诉我们,我们仍然有很多自己的意见,把圣者所说的先放在一边,经过时间、境界的磨练,他才发现圣者早就告诉我们了,我们怎么都没注意到,这个就是圣者所说的话,他根本就当作马耳东风,没有在听,他都用他那一套。所以佛法就是要诚心诚意来接受善知识的指导,意思就是要先把你那一套放掉,要接受圣人这一套,这样你就会很快得到很大又直接的利益。然而我们却不是这样子,因为我们习惯自己的思惟方式,所以圣人所说的话,或者是师父所说的话,或者是善知识所说的话,他就把它放在一边,他还是用他那一套,用他那一套这样做、这样做,做…做了很多都塞住了,到最后没有办法了,行不通了,他就想:师父说的那一套的确对。才暂时用一用。那是懂得回光返照的人才会这样做,这样还算不错。怕的是等要回光返照,恐怕你已经八十岁了,来不及了,失去这种能力,失去这种作用。因此,法要懂得冷静、虔诚的接受。所以如果对众生统统没有利益,佛就示现默然,就默默的,省得多费唇舌。[若一机扣圣,]就是如果有这一类的众生来合圣人所说的法,[于一门施四益者,余三门亦如是。]譬如说在空门里面分成四益,四益就是四悉檀之利益,空门里面就是世界悉檀、空门里面的为人悉檀、空门里面的对治悉檀、空门里面的第一义悉檀,所以于一门就是于空门或者是有门、或者是非有非空门、或者是亦有亦空门,这四门生成四益,就是每一门里面有四益,四四刚好十六,其余的三门也是如此,空门是四悉檀,有门也是四悉檀,非有非空门也是四悉檀,亦有亦空门也是四悉檀,亦如是。[为一缘说一法既尔,]为一种因缘来说一法,既然这样子,[诸缘诸法亦如是。]也是一样,意思是说藉着一种因缘就说这样的法,种种的因缘就是离不开这一法,就是相似之类型。

[初句牒]牒就是用竹木编制的小简札,简札就等于我们现在的本子,古时候的人印刷不发达,所以就用竹子编制叫做牒。简单讲就是用竹子做成的笔记簿,简单讲就是这样子。初句牒[释。]就是来解释古人所说的。[悦是畅悦。怀是心怀。若就本经,即是如来久修久证]就是很早就大彻大悟,[念佛三昧,蕴之在怀。]就是放在心中。[今机扣发说之,]机就是众生,现在的众生刚好适合念佛的根机,所以请佛说法就是扣,大彻大悟的人,小扣小鸣、大扣大鸣、不扣就不鸣,所以现在的众生扣发说之,[乃畅昔之所怀也。]念佛的法门。[即十下,]就是「即十二部经,八万法藏,六度四等」,即十下就是在说这一段,[示法。先明所说法相。十二部,是总明说相。八万法藏,]简单分类是分为十二分类,其实有八万四千法门,[乃具示所说种种法门。须知有多八万。]
底下就是另外一段,[且约四谛示:]且就是暂且就拿四谛法来讲,就是且约四谛示,暂时我们拿四谛法门来说,[言八万法藏,即苦谛;]写个「A」,[八万尘劳,即集谛;]写个「B」,[八万对治门,八万三昧门,八万陀罗尼,皆道谛;]写个「C」,[八万波罗密,即灭谛;]写个「D」。因为四谛法就是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单单一个苦就有八万四千种的苦了;单单一个集门,集就有八万四千的集法;单单这个对治门,就有八万四千的对治法;单单波罗蜜到彼岸,就有八万的波罗蜜法。[今虽示一,]虽然开示一,[义兼三也。]道理也兼三。[又于下,次明能说善巧。上之所列八万等法,既通四教。即是生灭、无生、无量、无作,]生灭教叫做藏教;无生教叫做通教;无量教就是别教;无作教就是圆教。简单讲八万等法,既通四教,意思是说通生灭、无生、无量和无作。简单讲,意思是说单单四谛法就有生灭四谛法、无生四谛法、无量四谛法、无作四谛法;如果十二因缘来讲,变成藏教是讲生灭的十二因缘,通教的是讲无生的十二因缘,别教的是讲无量的十二因缘,圆教的是讲无作的十二因缘法。简单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子。[各有八万,趣举一法,]就是随便举一个法,譬如说四谛法、十二因缘、六度,都是这样子讲。[须开四门。]四门,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空门、有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机生熟故,]根机,生就是初学的人,熟就是久修之士,根机有初学的人,也有修很久的人,[四悉被之。]就是四悉檀。四悉檀被之,[为未种者;]尚未种善根的人,[作世界说。]为什么?要遍一切世界去度众生叫做世界悉檀,所以世界悉檀的意思是说:佛慈悲把佛法贯通无量无边的世界去弘法,叫做世界悉檀。一切世间都得到利益叫做世界悉檀。悉檀,悉就是一切,檀就是施。就是布施没有限制哪一个世界叫做世界悉檀。简单讲就是布施到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叫做世界悉檀。只要你是人,他就尽量有因缘、有机会使我们听到佛法,所以做世界悉檀示说,[令其乐欲,]使他很高兴。


 楼主| 发表于 2020-8-24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今生如果没有听到佛法,生命是白来的,所以我今生听到佛法,我什么都知足,我很高兴也很快乐,我与世无争,快快乐乐的过日子。这个就是佛的大慈悲,所以佛恩难报,所以若不说法度众生,无以报佛恩。因为我今生已经听到佛法了,也能够剃度出家修行,我对这个世间并没有什么要求。如果要说我的一些朋友,都二十几岁就死了,像矮仔十几岁就死了,生番三十几岁就死了,信徒的儿子有的三十几岁就死了,所以说我们人的寿命很短,像我活到三十九岁了,很够本了,已经有够本了,所以说上苍对我还是大恩大德,所以我活在这个世间一天就说法一天、利益众生一天。

因此,我们如果心存感恩,活在这个世间,再恶的人都会被我们所感化,活在这个世间你只要用四个字就能够活得很快乐,你只有用那四个字才能够了脱生死,永远会快乐,就是无限的容忍。在这个娑婆世界一人说一种,他说的,他对,他没有违背法律,他说的,他也对,也没有违背法律,因此,活在这个世间,谁对,谁错,难以评断。我现在讲一句很高超的哲学,就是说:人有权利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人没有权利改变别人一定要相信我的看法,你没有权利,只要他不违法,我们有权利拥有自己的观感,但是我们没有权利改变别人一定要和我们的看法一样,所以这个要靠智慧、靠真理,我说的道理对,你才会同意我的看法,所以不要叫别人一定要听你的,要用真理,用慈悲。所以说活在这个世间怎么可能意见相同,夫妻,夫妻的意见不同、立场不同,师徒,师徒的立场不同,但是最起码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就是佛教要兴盛。

所以上次我去台湾大学上课,同学问我说:请问师父,你说看得开出家,还是看不开出家?我说:这个很无聊,问这种问题很无聊。你不是出家人怎么知道人家看得破还是看不破。你说看得破也对,看不破,也可以这么说,所以说各人的立场不同。因此,我们人如果要活在这个世间,你要懂得包容看法和我们不同的人,要不然你的日子就会过得很痛苦了。所以我说这个国家怎么会不乱,一定会的,一定要乱的,多多少少。听历史学家在分析,自古至今整部历史,只有一百多天平等,一百多天和平相处,就是全世界的历史排列出来,这样排列出来,这个世界没有一天不战争的,你说直到今天有哪里不战争?每天都在战争,像库德族打得天昏地暗,对不对?因此,我们要懂得运用佛说的、运用圣人说的,要活得很快乐。还有一点师父要你们警惕的就是无事不要找事做,有事不要怕难做,没有麻烦你不要找麻烦。有的人,尤其是女人那张嘴巴,根本与你无关,那张嘴巴就到处乱讲,惹来了一身的是是非非,才来活得很痛苦,何必如此,这个叫做没有麻烦你找麻烦,你闭上嘴巴难道不行吗?对不对?我们人不就是这样,男人不也是这样,无缘无故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开车撞得头破血流再来就医,何必如此!我们众生很多都是制造痛苦者,人都自己制造很多痛苦,愚痴,没有烦恼你不要找麻烦,有烦恼你就不要怕,遇上了要不然你怎么办。所以圣人说的法我们要接受,要懂得运用,这样最起码日子也快活多了,我们又能够很解脱。

底下,作世界悉檀说,令其乐欲,[赞用受行。]赞叹得大用接受去实行。所以在上面的「未种者」写个「A」,作世界说,令其乐欲,赞用受行,底下[为已种者;]写个「B」,为已经种植善根的人,[用中二悉。]中二就是为人悉檀和对治悉檀,因为他已经有种植善根了,你不必再制造这个因缘给他了。所以你要说的就说为人悉檀,为人悉檀简单讲就是讲一些如何修养,哪一类的众生要讲哪一个法,叫为人悉檀。第三个叫做对治悉檀,对治悉檀就是这个人悭贪不舍,你就教他要好好的布施,这个人愚痴、固执,你就教他学般若放下。用中二悉就是为人悉檀和对治悉檀。这个就是「B」。再来「C」就是[善根未发者;]善根尚未发的,连发都没有,[作为人说,]为人就是遍九界的众生让他有这种因缘,作为人悉檀,[令起宿善信戒进念。]念就是掌握住思想,信、进、念、定、慧这个念,这个念和禅定和般若都有关系,这个「C」。再来就是「D」,[恶未破者;]就是「D」,还没有破,就是还在造恶没有破的人,[必对治说,]要怎么对治这个恶,[令其三毒忽豁尔冰消。]我以前因为脾气不好,所以日子很难过,都想不出办法来对治这种脾气,起先听到佛法知道不要生气,遇到境界,因为坏脾气的习气很重,也是这样子生气,没有办法就一个星期不讲话,很痛苦,呕得半死,吃也吃不下,胃这么不好可能和坏脾气有关,就是气得半死,然后学佛一年、二年、三年…慢慢的、慢慢的体会,慢慢的磨练,还经过我的一个好徒弟,提婆达多示现的这样磨练我,我现在很感谢他,今生我遇到这个人不简单,他离开三年到现在,我没有再遇到这种善知识,我如果说:师父,你觉不觉得这个世间没有好人。所以,那一阵子生气的频率很高,这个胃弄得不好,然后慢慢的学、慢慢的学…才知道原来这种生气,也是我们自己的心理作用,你如果看这种人不行,就不要再在一起了,这个人很可怜,你和他相处很痛苦,赶快离开一点、离开一点,慢慢、慢慢来就没有机会了,戒掉了,尽量使自己的情绪控制住。所以我们知道这种道理,但是要有相当的时间来磨练,不简单,不简单(恭敬顶礼师父!)。然后常常去看死人,去看棺材,去看惨死的那种,看人家死了脸变黑,提醒自己有一天我也是要躺在这里,所以我们的欲望和追求慢慢、慢慢的就会平淡。这个对治不简单,所以恶未破者,你自己要想办法,要想办法必对治说,令其贪、嗔、痴的三毒忽豁尔冰消,就是让他通达、让他化解。再来,最后一个「E」叫做[为已熟者;]就是已经有善根的人,[作第一义说。]中道实相,[令得契真,]契就是合真,合自性、本性叫做真,这样你就能够[革凡成圣。佛智鉴机,]鉴定这个根机,[说之必中。]说一定会合根机,合中道第一义谛的道理,所以说之必中。[知不入理,]了知道某一类的众生还不能入第一义谛的道理,[令得三益。]哪三益呢?世界悉檀、为人悉檀、第一义悉檀。知不入理,就是他还没有入中道第一义谛的道理,所以我们就说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和对治悉檀,这三种利益。[知不破恶,令得二益。]知道还没有破恶的人,令得二种利益,就是为人悉檀和对治悉檀。[无善可发,作世界说]世界悉檀,[但生欢喜。若全无益,佛则不说,]所以佛一生没有讲过一句废话,[故云默然。此是一法一门,明四益也。若一下,例诸法诸门示四悉。谓一门被机,四悉既尔,余三门亦然。如是类推,一一八万,]就是一一有八万法,[法法四教,]每一法有四教,譬如说藏、通、别、圆,藏教讲生灭,通教讲不生灭法,别教讲无量,圆教讲无作,所以一一八万,法法四教,[教教四门,门门四悉,]我再讲一遍:八万四千法,法法四教,四教就是藏、通、别、圆,因为藏教讲生灭法,所以藏教叫生灭教,所以通教叫做无生教,别教叫做无量教,圆教叫做无作教。教教四门,法法四教讲完了,然后就是教教四门,四门就是有门、空门、亦有亦空门、非有非空门。门门四悉檀,每一门又分成四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四四就十六,所以门门四悉。[十二部、六度、四等,莫不皆然。以此略明佛说之相。]

(A、为未种者;作世界说。令其乐欲,赞用受行。

B、为已种者;用中二悉(为人悉檀和对治悉檀)。

C、善根未发者;作为人说,令起宿善信戒进念。

D、恶未破者;必对治说,令其三毒忽豁尔冰消。

E、为已熟者;作第一义说。令得契真,革凡成圣。)

(八万法——法法四教、教教四门、门门四悉

藏教:生灭教

有门——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空门——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非有非空门——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亦有亦空门——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通教:无生教

有门——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空门——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非有非空门——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亦有亦空门——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别教:无量教

有门——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空门——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非有非空门——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亦有亦空门——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圆教:无作教

有门——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空门——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非有非空门——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亦有亦空门——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楼主| 发表于 2020-8-24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释观字]

我们「佛」和「说」已经讲了,现在讲「观」。《佛说观无量寿》,现在讲「观」字。
观字[即所说也。上十二部八万等法,岂非所说。然是泛举,]就是大致上举。[显于能说。下无量寿,及今观字,]意思是说:能说还有所说,所说就是无量寿,还有这个观,[的是此经所说义也。分二:]都是在说这个观字。佛是能说,观和无量寿是所说。

[初 牒释双标]

底下要这样读:[观guān者,观guàn也。有次第三观,一心三观。]

观guān者,观guàn也。[上观平声,下观去声。]平音就观guān,去声就观guàn。观guàn,就是读重一点。有次第三观,次第三观就是把空、假和中分次第慢慢的作观,一心三观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即假、即空、即中,即中、即空、即假,次第三观就是有次序的由浅入深名次第三观。空、假、中依次序,一心三观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同时,[所以须用去声观字,以释平声观字者;乃用观法,观于胜境。]用于观法观于殊胜的境界,[若非观法,将何观之。]底下说[撮经所诠,]撮,我查辞汇这个撮就是摘、取,拿经典所解释的[立兹题目。]叫做撮经所诠,意思是说撷取经典里面的大意所说的来立题目的名字,[经明十六,以为能观。今释题名,唯论三观。]就是空、假、中,三观。[经文是别,题是总名。]经文是别名,题是总名,[总总于别,别别于总。]这个没见过的人,会突然觉得怪怪的,所以加一个字就不会很困难:总「谓」总于别,别「是」别于总,中间再加一个字,读起来就比较顺口。总是什么意思呢?总于别,把别的东西全部包括叫做总,总于一切的分别,总于别就是包括一切别,总的意思就是:包括一切的别叫做总。所以总谓总于别。别是别于总,别是什么意思呢?别是一条一条分开,和总不一样,总比较简单,别比较详细。[今立三观释观,乃是经文十六观体。若就十六,各各示于三观相者;]就是空、假、中。[其文繁广,]就太多,[故于释题总而示之。令其修者;以兹观法,]用这种观法,[入十六门。]十六门,刚才有讲过,就是十六种观法,这里讲的不是十六门,就是十六种观想的方法,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十六观经里十六这个数目字。意思就是用这种观法入十六门,[则境境皆三,]每一境就是空假中、空假中…当体即空、即假、即中,[心心绝妙。四依被物,]四种情形让你依止,被物就是加被一切众生,[言简意周。]很简单但是意思统统包括在内。[双标两种三观者;]两种三观:就是次第三观和一心三观,叫做两种三观。[乃以次,显于不次,]乃以次就是有次第的,乃以次第三观,显示,不次就是没有阶层的,当下即空、即假、即中,当下即是。这就是禅宗所说的顿悟的意思,没有次第一心三观。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跟这个完全一模一样,佛说众生,这就是有,即非众生,这就是空,是名众生,这就是中道。空、假、中显于一心当中,[不用别观,]个别的观想,[无以明圆。]就是如果没有用别观就是有次第的来修行,就不能显示圆满的观想。[如止观中,皆用思议,]意思就是能够言说、能够讨论,[显不思议,亦此意也。]

[二 据教双释  庚一 次第三观  初出名指经]

[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二谛观就是真谛、俗谛观。二谛,从假入空观亦名二谛观,[从空入假观,亦名平等观;]从空入假观名叫做平等观,[二空观为方便,二空为方便者,初观空生死,次观空涅槃,此之二空。]观空生死、观空涅槃,就是生死也空,涅槃也空的意思,这个叫做二空为方便。这个就是二空观,就是方便,后面会讲到。[得入中道第一义谛观。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翻译成中文叫做一切种智。[此名出璎珞经。]

[二 释相结果三  一 释空观]

[今释其意:假是虚妄,]现在解释他的意思,假当然是虚妄,[俗谛也。]俗谛是就世俗来讲我们不妨把它安立一个假的名字,就是俗谛,我们知道一切缘起性空,但是它不坏假名,俗谛。[空是审实,真谛也。]空,什么叫审实呢?审实就是彻底的一尘不染,永恒的存在,审实,真谛也。审实,用现在一句话来讲叫做不迷糊,非常清楚,一切法的的确确是空,实实在在是空,让你丝毫含糊不得叫审实。审就是经过慎思、明辨叫审。实实在在的一切法了不可得,真谛也。[今欲去俗归真,]现在要去掉俗归真,[故言从假入空观。]假就是从世间的假名、假相入空观,空一切法,[假是入空之诠,先须观假。]意思就是说这个假,假观这个假,是要入空的解释叫做假,意思是说假观藉着空观而显,空观才藉着假观而显,这二个是对立的名词。现在这个假观是入空之诠,你现在用入空来显示这个假,来解释这个假,诠就是方便解释,所以假是入空之解释,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用假就不能显空,你没有用空就不能显假。先须观假,先须要观假。[知假虚妄,而得会真,]所以知道虚妄而得会合这个真,知假就是知道假观,世间的假相是虚妄的,你要会空,要悟到缘起了不可得的空性。会真,就是知道假所缘起的一切假相,虚妄而得会真,这样才能够会合空性。[故言二谛观。]意思就是真谛或者是俗谛。[此观若成,即证一切智也。]

[从空入假观者;]这个「入」旁边写一个字叫做出,从空出假,入就是出的意思。什么从空出假?假是有相,空是无相,所以空无相要显示有相,念「从空出假观」这样比较好,入于假观,也对,出假观,也对,从空出假观,为什么?更能够显示出假观的有的形相的存在,所以从空入假观也可以这样讲「从空出假观」。摆脱空的束缚,进入假有的存在性。底下,[若住于空,]你如果安住在我空、法空,[与二乘何异。]和声闻和缘觉有什么不同,[不成佛法,]为什么?声闻和缘觉是不被佛所赞叹的,焦芽败种,只为自己好而已,不发菩提心、不度众生,所以说与二乘何异。有什么不一样?不成佛法。[不益众生。是故观空,不住于空,]意思是说我们观一切我法、缘起、空,但是不着于空,着于空就变成二乘人了。[而入于假。]入于假就是与一切众生,安稳在一切众生的假相里面去普度众生。因为众生都生活在虚妄的假里面,所以看不开的人就是被这个世间的假相所欺骗,圣人,你骗不过他,我们现在都被假相骗得团团转,喜、怒、哀、乐统统随着这个假相在执着。不着于空,而入于假,[知病识药,]了解病,了解药,[应病授药,]什么病就给他什么药,[令得服行,]让他能够服用,[故名从空入假观。]简单讲就是从空出假,[而言平等者,]你只入你的空性却不管众生,众生都生活在假相当中,简单讲这个假观全部都是为普度众生而作观的,假观,就是要与一切众生打成一片,就是要变成菩萨的意思。所以空观成就是二乘人,假观成就是菩萨,中观成就是成佛。所以从空入假观,而言平等者,一切众生皆平等,[望前称平等。]这是从前面来讲叫做平等,[前破假用空,]因为前面是破假但用空,[今破空用假,]必须和众生安立在假相里面,所以说破这个空,就是不能够执着空叫做破这个空,破空,空本来不能破的,破字的意思就是要出来度众生,你不能沉迷在顽空里面,这个世间痛苦我现在证得空就不出来。今破空用假,[破用既均,故言平等观。此观成时,证道种智。]证到道种智,所以前面我们说一切智,现在说道种智,成佛就一切种智。一切智就是罗汉,道种智就是菩萨。

[前观二名,]就是二谛观还有空观,[此观亦二。]也是二种名,也是二种就是平等观和假观,前面那一观是二谛观和空观,这里这一观是平等观和假观。[先斥住空堕小,]先排斥安住于偏空、堕入于小乘法的,叫先斥住空堕小,你安住于空性,不入假来普度众生这样不行。堕小,堕入于小乘。[修假能成佛法,能益众生。]假观的意思是说透过空观,安住一切缘起性空,在假名里面清清楚楚,一尘不染,所以他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能够用一切的语言、慈悲心来普度一切众生,而不迷惑也不颠倒,所以能益众生。[观空能作入中方便,故于空智,证而不住。]所以空的智慧如果证到却不着于那个地方,[三界惑着,]三界的迷惑、执着,[须荡令空。]放下令空,[诸法因缘,须究本末。]什么是本?什么是末?本就是我们本来的觉。什么是末?也是我们最后的照,清净的本来的东西。所以本也是一心,末也是我们的清净心,本体。须究本末,就是应该探究这个本体,[见思重数,]见、思二惑重的人,[如尘若沙。以大悲心,遍观遍学,名为知病。诸法诸门,破性破相。一一对治,无不谙练,]谙练就是很清楚,[是名识药。]了解药性,[随惑浅深,知机生熟。]生就是初学,熟就是久修,[神通骇动,]骇就是惊动,神通惊动,[智辨宣扬。]这个辨和那个辩才一样,智慧、辩才无量宣扬一切佛法,[四悉当宜,]就是四悉檀什么时候最恰当,[各令获益。如是授药,方肯服行。皆由证空,能入此假,故名从空入假观。前位别十住,今]从空出假[是别十行。]前面是别教的十住位,现在是别教的十行位。


 楼主| 发表于 2020-8-24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释中观]

[二空为方便者;初观空生死,]第一要使我们了解生死本来就是空,因为我们有妄想,妄想不除又念头感应业力,用业力做我们生死的题材,所以我们生生世世的生死完全就是这个念头,所以如果念头断生死就了,清净心如果现佛性就出,因此,要观空生死,表示生死本来就不可怕,当下即是空性,只要你能够超越念头的束缚、烦恼。[次观空涅槃。]意思是说涅槃也不可得,本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所以如果你认为你有涅槃可得,是名外道,是名邪见,本来就有的东西,不是你修行之后才得到的,本来就有的东西,本来当下即具足一切,所以叫做观空涅槃。[此之二空,双遮之方便。]遮就是止,停止。就是就体性来讲,就本体来讲没有生死没有涅槃,就我们的本性来讲,没有生死之恐怖,也没有涅槃可得。此之二空,双遮之方便,就是止的意思,要让你停止一切的妄想。底下,[此之二用,]现在反过来,本体找到了现在要找作用,[为双照之方便。]双照,双照就是不畏生死,就是不畏生死、不住涅槃,因为你已经观空生死,你可以在生死法当中大做佛事,表示菩萨和众生一样示现生、老、病、死,但是他的内心没有起心动念,业不可能束缚他。所以照就是起作用,观空生死就是悟到本体,本来就没有生死,没有涅槃;但是这样不能作用,就不能普度众生。双照,照就是依体起用,藉着本性起作用就像一面镜子,镜子在那里,镜子不动,但是我们人走过去的时候,它会照到万象,影相会出来,镜子虽然停止在那个地方,但是它有作用。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停止的,本来就是没有妄想,佛性本来就是如此,但是因为我们强加分别,致使我们直到今天业障深重。所有的痛苦都是一个字「执」,二个字就是「妄想、迷惑」,现在要双照,就是他了解生死本空,所以他就从空出假,进入无量无边的世界,来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依体起作用。[心心归趣入萨婆若海,]念念叫做心心,念念趣向,萨婆若海叫做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一切智和道种智,所以我们刚才讲一切智来解释。

翻开二十七页,二十七页最后一行,此观若成,即证一切智也,意思是说一切法观空,这是罗汉的智慧,我空,他无我的心境没有私心,所以说一切智就是空观。二十八页,证道种智,道种智这个就是通达种种的法,因为每一个众生的根机不同,我们的身体种种的病苦也是很多,简单讲就是一种妄想而已,今天我们会生病,也是我们的无明没有断,业力没有断,今天我们会生、老、病、死,就是妄想不断。所以生死的病治什么?治妄想。所以如果治病加上治心,这个叫做伟大的医生。只是治病没有治心,这样算是普通的医生。你只是治病、治心,不能治生死病,我们现在最大的病苦,不是身体上的病苦,最大的病苦就是生死的病苦!治病是治这一生,妄想不除是千百万劫六道轮回,不只是这一生的病而已。所以佛叫做大医王,医众生的心病,就是医无明的根本病,就是烦恼。因为烦恼而造业,因为妄想而造业,这个生死的大病,所以佛是最伟大的医生!佛是最伟大的医生。所以道种智就是通达种种的法,菩萨,要做菩萨,你就要通达种种的法去度众生。所以简单讲就是如果你要当一个法师,不要说做到菩萨,你要当一个弘法的法师,你就要通达种种八大宗派的经典,当法师要具足哪几种条件,你知道吗?目前的法师更加难做,第一、你要学识渊博,百问不倒,要学识渊博,要不然这个你看得懂吗?你说这个读小学看得懂吗?要学识渊博;再来就是贯通藏经,你要通达《大藏经》,要不然你讲这个忘了那个,讲到那个忘了这个;第三、你通达藏经没有用,你还要有智慧;第四、你还要有辩才,你要能讲,讲得让人家听得懂,你不要一直让人家一直打瞌睡,像催眠一样,对不对?再来,就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接着就是不贪名又不图利,我们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来弘法。所以说因为他的条件苛刻,到最后成就的法师少,就是因为很多法师都要讲经,讲一讲人一直少一直少,一直少的时候愈讲就愈没有意思,我讲一讲、讲一讲到最后只有我一个人听而已,剩下一个看门的,所以没人要讲经就是这样子。难,因为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很难的,你想想看这是很生硬的东西,这么难的中国文学你怎么讲得让它既生动又活泼,他能够接受坐在那里不会枯坐二个钟头,这个本来就是很难的,非常难!因此,堪为众生的明灯,不是栽培十年、二十年就有办法的,这是非常、非常的难,非常的难!因此,我们大家要珍惜这个因缘,一定要想尽办法利用你的生命一定要听经闻法,这样你的念念才会归趣萨婆若海,你才能入真正的佛的境界。所以说人家费了多少心血,我从大学一年级,你想想看,我从大学一年级,从民国六十几年到今天十七、八年了,所以今天我讲出来的是我十八年的心血,看了十八年的经典经验的心血,对不对?你坐在那里二个钟头就能够听人家十八年的心血,这样子你不来,可怜,众生可怜,对不对?这个又是生死的问题。

底下,[双照二谛也。]双照二谛就是真、俗二谛,[此观成时,证一切种智。是为次第三观也。]

[初文双空生死涅槃者。空生死,见思亡。]所谓见思惑,见就是身见,执着自己的身体一切的看法都是正确的,思惑就是贪、嗔、痴,所以身见就是从肉身所产生的见解,身见、边见从肉身,思惑就是从思想所产生的错误,就是这个世间本来就不值得你这样贪,不值得你这样发脾气,不值得你这样愚痴,但是因为你道理不懂,思想错误,产生贪、嗔、痴的念头,这个叫做思惑;见思二惑亡。佛就不会这样,[空涅槃,]就不生不灭,[尘沙尽。二惑既空,]二惑就是见思惑既然空,[心无偏着;]心不偏也不执着,[是故得为双遮方便。]双遮就是暂时停止的意思,双遮是一种方便不究竟的意思,因为方便是对究竟而说的。所以法师如果在说法有时候要方便,有的众生听不懂,说:师父,我来皈依能够再打牌吗?我就说:可以!他就到外面毁谤,慧律法师说皈依之后还可以打牌。他一天到晚都在赌博,发个心要来皈依,就已经很不简单了,你一下子叫他不要打牌,那双手你叫他往哪里摆,他打牌打习惯了,所以我们慢慢再来劝告他,有时候是法师开方便。所以有时候很多信徒很可怜,法师在讲经,曲解法师讲经的意思,然后再去问其他的法师,那是很可恶的人,很可恶。所以一个佛教徒如果有法师在讲经,不要会错意,不要误解,他有他的权巧,所以双遮这个遮就是方便,他喝酒,要来皈依,说:师父,我皈依之后能不能再喝酒。你当然对他说:要不然喝少一点就好了,皈依是没有什么限制,说:师父,如果我抽烟呢?说:抽烟也无所谓,不要抽太多,抽新乐园的就改抽长寿的比较好,比较不会得肺癌,抽比较好的烟就比较没有关系,众生有他的因缘你一下子就拒绝他,说:要皈依统统不行,皈依统统要吃素,不可以去海产店,不可以抽烟,不可以喝酒,不可以胡作非为,他会吓到的,你想他敢来皈依吗?对不对?当法师的人他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最近我很安慰,我辛苦了十几年得到很安慰的,我每天几乎都接到信,那个都是十方国内外都写信来感恩,都说他要自杀,他的家庭破裂很痛苦,刚好听到师父的法,几乎每天都有二、三封信,写来感谢恩师,感谢恩师,身为一个法师的人这样是最安慰的,最安慰!每天都有信,他对佛法不了解,最近也接到很多一贯道的改变了,改变了,一个一贯道的写信来,他说他先前入一贯道以后,一贯道一直毁谤念佛的,后来听到师父讲的《弥陀要解讲义》,说他痛哭流涕,他说他以前怎么那么愚痴来毁谤佛教,佛这么伟大,他说道理说得实在很棒,也是因为慧律法师改变他的,(笑)实在很棒!所以听起来很安慰,我们人的生命这样就很安慰了!虽然讲经说法没有什么钱,但是这样很好,很好,很高兴!这样我就很安慰了。每天都有来信,来感谢师父的,仅仅接到要自杀的,依我看有上千封信,看我今生救了多少要自杀的;不只是这样子,父母如果去自杀孩子就惨了,所以连带救了他们的孩子,你知道吗?连带救了孩子。所以说,若不说法度众生,无以报佛恩,因此,我也希望我们把佛法推广,推广、推广这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8-24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复因次第用于二观,]复因为次第用于二观,[观于二谛;]二观是因,二谛是果。二观,空、假;观于二谛就是真、俗。[是故得为双照方便。方便立已,]方便立就是「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是名世界」叫做方便立,就是方便立名。[圆观可修。于十向中,即以所显中道佛性,而为能观。中道之观,谛观不二,惑智一如。三观圆融,是无作行,]所以说谛观不二,谛就是真谛,观就是因地修行叫观,所以谛观不二就是因果同时,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不离果,果不离因,是名不思议的中道之观。惑智一如就是迷惑和智慧同一体。三观圆融,空、假、中圆融,是无作行,无作就是没有用凡夫的分别心去修行,叫做无作。我们如果没有用分别心去修行,这个不得了,处处解脱,我们人的痛苦从哪里来?从分别来,分别就会加执着二字。诸位,我如果在讲法就要印在你的心,好好的拿出来运用,善观心者,于一劫念观,即入菩提之道;不善观心者,虽经尘沙之劫,亦无所得。意思是说我们回光返照,用我们的佛法于一念观照,即入无上的菩提之道。我们如果不懂得运用这颗心来观照,这样你经无量劫都没有用,犹如煮沙,亦成佳肴,无有是处,就像煮沙要变成饭,沙不是饭的因;沙不是饭的因,煮沙怎么能成饭呢?就是你的修行如果方法错误,你不可能证果,方法要对,所以要先找大善知识,正知正见的大善知识。[故得自然入萨婆若。此观之果,名一切种智。位在初地。]

[二 一心三观]

[斯乃称性而观,]称性而观,称性而观就是本性一切具足而观照,[绝待而照。]绝待就是远离相对立的,中国说阴、阳是对立的,一切都是对立法;佛教不是,佛教是说绝对法,绝对法的意思是说心远离一切相对的观念,这个人好,我对他比较好,这个人坏,我就对他不好,这样你就烦恼,你要:善人要赞叹他,恶人要可怜他,这样你就是进入绝对的,绝对的;你不能说:我嫉恶如仇,这个恶,这样子我就一直要置他于死地,这样恶人谁来救他,你不可以这样子。见到恶的我们要更加慈悲,说我生了这个孩子坏了点,我要用双倍的精神来照顾他,这个比较乖,我就用一倍的精神,普通的精神他就会清醒,这个孩子比较坏,我就用双倍、三倍、四倍,好好的来照顾他,照顾他。所以佛的慈悲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盖一切法,无非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如△字三点。]这个伊字,这个△叫做伊,伊朗的伊,△字三点,[三不孤立,]不是独立的,[一一圆具。]每一点都具足三点。[举一即三,]举三即一。[乃以三德而为三谛。]三德就是法身、般若和解脱,三谛就是真谛、俗谛、中谛。[德既不纵不横,]就是超越时空,不是纵的、也不是横的,[谛]谛就是真理。[乃绝思绝议。]不可思不可议叫做绝思绝议。[今以此谛]这种真理[而为所观。谛既即一而三,]一当下即是三,三当下即是一。[观岂前后而照。]观当然是不前不后,就是不能讲次第。既然一观就是三观,三观就是一观,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即假、即空、即中,即中、即空、即假,当下即是。你如果讲到空,假、中就具足;讲到假,空和中就具足;讲到中,空和假就具足。对不对?所以说没有前后,没有前后就没有次第,[故依妙谛,而立观门。即于一心,而修三观。此之观法,能所双绝。]就是能所双亡,没有能观之我,也没有所观之境,当下就是一心,你就是佛,佛就是你的心。[况无量寿佛。本修此观,而成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报既泯,]就是灭的意思。[真应融即。]法身和报身双泯,真应就是应化身,当然就是为一体,融即也是一体的意思。法报既泯,法身和报身既然双双的混合在一起,泯就是灭,灭的意思就是二位一体叫做灭,真应就是应化身,当然就是融为一体。这种妙观,所以说融即,[非兹妙观,]不是这种不可思议的妙观,[宁显妙身。化主]就是弥陀。弥陀[若斯,徒众亦尔。]化主就是阿弥陀佛,度化众生的主人,极乐世界的主人就是阿弥陀佛,化主若斯就是这样子,徒众就是海众菩萨也是如此。[正报既妙,依报岂粗。]依报怎么会粗糙呢?[故十六境,皆须妙观。此文分三:]

[初 依智论释]《大智度论》来解释。


 楼主| 发表于 2020-8-26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经疏钞演义06
谛闲法师著
慧律法师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心三观者,此出释论。]讲到一心三观是出自释论,[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一切种智就是萨婆若海,一心当下就有三智。[祗一观而三观,]一观就是空观当下就是三观。[观于一谛而三谛,]真谛当下就是俗谛和中谛。[故名一心三观。类如一心,而有生住灭,]像这样的一心还有生、还有住、还有灭,分成这三个阶段。[如此]生、住、灭[三相,在一心中。此观成时,证一心三智,亦名一切种智。寂灭相,]寂灭就是证到了空,永远安住在没有苦恼的境界叫做寂灭相。我们众生叫做喧扰相,喧扰就是烦恼,你不想烦恼但是却控制不住。佛叫做寂灭相,你要使他烦恼都不可能,因为他都安住在毕竟空,毕竟空就是一尘不染,永远离相,所以叫做寂灭相。也就是说世间对佛来讲,已经没有什么事情能使他烦恼,包括他的生命,所以他就远离恐怖、远离颠倒、远离妄想,所以他的心安住在没有烦恼的境界当中,也就是叫做寂灭相。寂灭相简单讲就是他的心中非常的安静、非常的安静,你不可能动到他一点点念头,名叫做寂灭相。得到这种一切种智的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行类就是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所造的,譬如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这些种种的法,种种的三业的造作,这些相貌都清清楚楚,简单讲就是佛知道他在做什么,但是我们众生不知道我们自己在做什么,譬如说我们作梦,我们不能控制我们的梦的境界,我们白天不想发脾气,偏偏却一直发脾气,我们不太爱钱,但是看到钱就一直贪,很奇怪为什么一直被它牵绊着,简单讲我们知道等于不知道,因为我们控制不住。佛是知道而且他控制得住,他不受引诱。所以说寂灭相种种的行类相貌[皆知也。寂灭相者;是双亡之力。]双亡意思是说能、所双亡,能修行的、能观的那颗心和所观的境界同时冥合,双亡之力就是能、所放下,[种种行类相貌皆知者;双照之力也。]双照就是依体起用,双亡之力就是摄用归体,现在说双亡之力就是就本体来说是寂灭相,就本性来讲是能所双亡,就作用来讲是双照皆知,因此,双亡之力是就体性来说,双照之力是指相、用来说,体、相、用是一体三面的。

[前之次第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令易解故,]使他简单的了解,[分属三人。]次第分属三种人。三人不是三个人,是三种根性的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种修行人。[克性圆论,三智一心。]克就是对、专、就,对本性来圆论三智是在一心,或者是专就本性来讨论圆满的三智一心,或者是就本性来圆论三智一心。所以克就是拿本性来讨论,或者是专就本性来讨论三智一心,[指果名智,]指就是对,对果来讲叫做智,[指因名观。]对因来讲叫做观。指因名观意思是说对果来讲,果就是修行到究竟的时候叫做果。因就是初发心修观的时候叫做因。所以因叫做观,果叫做智。[果在一心,因岂前后。]果究竟的觉悟是在一心中得,因哪里有前后的次第。

[因果不二,方曰圆修。故举智后,即明三观。趣举一观,]就是随便举一观来讨论。

[即具三观。如空观,假中亦空。]假观和中观也是空,[三观悉能荡相着故,]三观就是空、假、中一切悉能就是统统能够破相的执着,破相的执着。[举假观,]就是世间假有的名安立起来,[中空亦假。]也是假立。假立有一个空,假立有一个中,随世俗安立。

[三观皆有立法义故,]立法就是安立名相,意思是说讲到空就能够破一切执,讲到假就立一切法,讲到中呢?绝待圆融。底下说的,[言中观,空假亦中。]空观当下就安立名相,安立名相的假观当下就是缘起性空,所以这个叫做中道。所以空观、假观和中观[三观当处皆绝待故,]绝待就是没有相对,远离相对。[故云祗一观,而三观。谛亦如是,谛观名别,其体不殊。]意思是说谛和观名字不同,但是它的本体是相同的。谛是修到最后证悟叫做谛,观是因地修行叫做观。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所以谛和观名字虽然不同,但是它的本性是相同。不殊就是相同。[全谛发观,]全谛就是真、俗、中谛发空、假、中观。[观还照谛。]谛当下即是观。[既无别体,]没有另外一个体,像水会显现波,波当下即是水性。[以何义故,立谛立观?]为什么道理要立谛还有立观呢?为什么要这样?既然相同,何必如此?[若欲分别,]如果要分别来讲,[就三因说:]三因就是三因佛性,[性三为谛,]性三就是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了就是究竟了达、了解的了,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这三种叫做谛。[修三为观。]性三为谛就是本性这三种,他的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当下就是谛,就修行来讲空观、假观、中观,这是要修行的。

[性了是真,性缘是俗,正是中谛。]这个中间少了几个字,性了因是真,本性就了因佛性来讲这是真实,了就是到最后的究竟,这个就是究竟空的意思。性缘,缘因为要藉着条件而显,性缘因佛性,因为的因,性缘是俗,性缘意思是说缘因佛性的这个是站在俗谛而立的,叫做性缘是俗。正是中谛就是性正,当然是正因佛性,正因佛性就是中谛。[不是了因,非大真谛,俗中亦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是了因,你不会彻底的空观一切,通达到佛性就不是真正的,非大真谛,非大真谛就是就不能达到绝对的空性,非大真谛就是不能达到绝对的空性的真谛,所以俗谛和中谛也是如此。[顽空为真,与观体别,]顽空就是不是彻底的空,不是圆满的空,不是圆满的空当成是真,和观的体性就不相同,[俗中亦然。]俗谛和中谛也是一样。意思是说一定要圆满,不能落入顽空,或者是偏俗谛、偏中谛,这个都不可以。[今三观互具者;]三观互具就是举空当下就是即假、即中,举假当下就是空和中谛,举中谛当下就是空和假,一样的。所以今三观互者具,[盖性三本融,]性三就是了因、缘因、正因佛性本来就是圆融,本来就是圆融,了因佛性、正因佛性、缘因佛性,性三本融,[全性成修,]全部的本性、依性当下就是你能够修行的,当下就是修行,叫做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于此可见。类如下,引类释。以有为法,类无为性。一刹那心,初生即灭,两间名住。]两间就是生和灭的中间叫做住。这个字,他写得太简单,所以有时候搞不清楚。初生即灭就是生当下一切一下子马上就灭,生和灭中间为了解释更清楚,他又用了一个「住」,叫两间名住,两间就是生和灭当下就一个住,所以现在我们就是生、住、灭。[不无三相,而在一心。]不能离开,不无就是不能离开生、住、灭,所以来论一心,意思是说要论一心当下有生、住、灭,三相。[三相无常,]生、住、灭这三相是无常,[尚居促念。]还是停在短暂的刹那之间的念头,就是我们如果用[三观称性,]我们如果用三观就是当下空,生当下也空,住当下也空,灭当下也空、也缘起,不起心、不动念,当下就是,称性就是合本性,就是空、假、中用本性去观,本性就是不来不去什么事都没有。[无作无生。具于一心,其义何爽。]其义何爽,爽就是令人快意。[此观下,结成果。如文可知。]所以很简单,不困难。

[二 引中论证]

[中论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称作三论,加上《大智度论》叫做四论宗,全部讲八不中观的道理思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百是一百两百的百,十二门就是十二个角度去讨论空的思想,叫做《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是解释《大般若经》的,像十八不共法、六度、四悉檀等等,所以解释《大般若经》叫做《大智度论》。论就是拿《大般若经》六百卷里面的精华来讨论它,问答、问答叫做论。所以三论宗叫做《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这个都是讲八不中道的思想,加上《大智度论》又名四论宗,所以也可以讲三论,也可以讲四论宗,统统是讲空的思想。中论云:[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个就是在讨论这句话,因缘所生法,这里只是讲第一句而已,我把四句统统念出来:因缘所生法,我们藉着一切条件所造成的统统是刹那间变化的,愚痴的人着相而求,有智慧的人藉着缘起法而悟,意思是说我们如果有智慧,了解这个都是因缘暂时性的,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值得我们起心动念去追求,一切随缘度日,洞悉一切缘起性空,如果愚痴的人就在这个地方恩恩爱爱、旧情绵绵、如胶似漆或者是追求金钱,或者是跳舞,或者是游泳,有的人一天不游泳会死,你不知道,如果染上爱游泳,一天不游泳会死。所以一个受菩萨戒的信徒,他游泳二十几年了,问我说:我受菩萨戒不知道能不能再游泳。我说:没有说受菩萨戒不能再游泳,没有这样说。所以我们人如果执着一件事,游泳这种事情是我最不喜欢的,人家也是很喜欢,我一生最怕游泳,我如果跳下游泳池就抽筋,读大学的时候很惨要考游泳,二十五公尺游不完,真可怜,把你带到最深的地方游,逢甲大学的游泳池有一处是浅的,有一处是深的,我每次游都在最浅的地方游,因为我人很高都在最浅的游,要考试就带到深的去游,惨兮兮!跳下去游了十几公尺就抽筋了,看我在那里浮浮沉沉,老师说:怎么了?我说:抽筋了,抽筋了,赶快拉我上来,我的脚以前曾经刺到玻璃,你知道吗?刺到玻璃差不多这么大,脚到现在还有一个窟窿很大,脚底流了很多血。所以我们人很奇怪,只是一项游泳而已就改不掉,我们人对因缘所生法的东西,仅仅这一项他就改不掉了,改不掉了。我有一个学生她如果面对镜子,一定要照一个半钟头,(师拟学生殷勤地照镜子貌,众笑)一个半钟头,吓死人了,改不掉。所以说因缘所生法,我们如果了解一切法不可得,就没有什么可引诱我们的,举这世间最简单的例子给你们听,更别提吃海产或者是为了金钱名利那种更强的力量,只是一个游泳,只是化个妆这样就改不掉了,别说太多。所以说我所即是空,我说就是释迦牟尼佛所有的说当下即是空性。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也可以说它是假名,第一个名,亦名,名字的名,亦名为假名,也可以说它是假名,第一个名是「说」,亦可说它是假的名相。亦名中道义,义理、意义的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义,不是意思的意,亦名中道义。再讲一遍: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所以说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亦名为假名,[即中。]亦名中道义。所以《中论》论得很好。[释论云:三智实在一心中得。即此意也。]就是这种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20-8-26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论。论意通衍三,]衍就是大乘的乘,通大乘,衍三就是三乘,我们说摩诃衍就是大乘意思,摩诃就是大,衍就是乘,通三乘,[今证于圆。]所以要知道钞里面所说的三谛妙观,[须知钞谛妙观,]要知道钞里面所说的三谛是不可思议的妙观,[悉是能观,因缘所生等法,随拈一法为境,]随便拿一法当境,[即属所观。]随拈一法为境当做所观。[前且直云,观于一谛而三谛。即指于阴等境观,]即指于阴等境观,阴就是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一谛即具三谛也。故知因缘所生诸法,一一皆不思议矣。]

[三 约妙结示]

[此观微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观一切观,一切观一观。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观,摄一切观也。]有一个大学教授,我拿一部《金刚经》给他看,他说:你们佛教就像什么?你们佛教就像这一杯茶,说:倒过来,倒过去,(师拿水杯和盖拟交替倒水状)都是你们的道理,一下子一,一下子三,一下子一即三,一下子三即一;数学不同,数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三就是三。他看不懂,professor看不懂,大学教授看不懂。所以他说《金刚经》就像在倒茶。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就倒过来,倒过去,倒过来,倒过去...他说不晓得在倒什么,看不懂,他不知道三观的道理。所以说天台宗的思想非常的重要就是这样子,天台宗的思想,如果研究过天台宗的思想,以后要看《大藏经》,或者是看《法华经》,这样就不必烦恼了,师父现在所讲的经典,这部谛闲大师著的,因为他是属于天台宗的,以后我们研读班会开《教观纲宗科释》,天台宗的大纲,天台思想的大纲,以后你打开《大藏经》来看,这样不会有困难,因为唯识学大家都反应说听不懂,唯识学到现在反应起来都说听不懂。以前有人说慧律法师说的法都很粗浅,都喜欢讲笑话,现在(他们)都哑口无言了,所以说我们如果在学佛,要了解师父的慈悲心。因此,这种不可思议的妙法,除非你真正的深入经藏,为什么师父要讲这么深的法,因为我们佛教的水平会一天一天的提高,你一直逗留在这种粗浅的故事、因果,听都会听腻,他不会去造恶,你一直对他讲因果,他不可能去造恶,你一直对他讲故事。所以有一位老和尚,如果在打佛七,他就:我们来讲这个故事,从前有一只猪...就说:师父,你那个故事已经讲六次了。说:讲六次了。所以这种事情不能一直逗留在这种故事里面,不可以。所以我们为了提升佛教的意境,一定要深入,以后你自己看经典,说:哦,这个很简单。

底下,此观微妙,这一观,观到最后空、假、中,不可思议的妙观就现前,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观一切观,一切观一观,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观,摄一切观也。

[初句总叹,]第一句总赞叹说这是微妙观,[次别叹。]分别来赞叹,[一不定一,一即是三。三不定三,三即是一。释论以不决定,解不思议。一观下,对十六叹。上明一三融即,总一妙观也。即此一观,遍入诸门,名一切观,虽入诸门,只一妙观,故名一观。观若定一,莫入多门。]观如果一定是一,莫入,就不能入于多门,它只是一而已,观如果是一就不能够通入多门,意思是说观不是固定的一。底下,[观若定多,]观如果很多,[不可为一。实不可以一多思议,是故双非。]非一也非三,是一也是三,[后二句,结示。虽非一多,能摄一多。是故十六,无非妙观。]

底下是解释无量寿,无量寿。

[四 释无量寿]

[正示三观所观境也。]解释这个无量寿,我们每天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么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佛,无量寿佛就是...经典讲我们临命终如果不能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若称念南无无量寿佛也可以往生,无量寿佛就是我们所念的阿弥陀佛。每天都念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是什么意思呢?正示三观所观境界。[前明三观,]空、假、中,[且以三德]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因,]就是了因、缘因、正因佛性。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因佛性就是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正因佛性,[而为谛境,]是我们所观的境界,[盖是所观融即,用显]就是用来显示[能观绝妙。]绝妙就是不可思议。再解释一遍:盖是所观融即,用显能观绝妙,意思是说盖是所观是圆融观,这是用来显示能观的这颗心是不可思议;绝妙就是不可思议。[须知性中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和解脱德,[体是诸佛三身。]法身、报身和应身,[即此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三身,]就是法、报、应身。[为我一心三观。亦可弥陀三身,]同时具足法身、报身、应身,[以为法身。]当下即是。[我之三观,以为般若。观成见佛,即是解脱。]所以现在就是在解释,诸位,把笔拿起来,现在看右边前面一行的右下角,为我一心三观,亦可弥陀三身,以为法身,这个写一个「A」;我之三观,以为般若,观成见佛,即是解脱,我之三观,以为般若,就是写个「B」;观成见佛,即是解脱,写个「C」。这样我们就知道,此三德三身,为我一心三观,亦可弥陀三身,以为法身,这个就是A;我之三观,以为般若,这个就是B,般若德;观成见佛,即是解脱德,就是C。[举一具三,如新△字。]三点再画三条线像三角形,上面是尖底下是平的,画做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角还有三个点。你说这三点要说一也对,都连在一起,你说一也对,因为三点有关系;你说一也不对,说三也不对,说一也对,说三也对。[观佛既尔。观诸依正。理非异塗。]这个塗就是殊途同归那个途,这个塗和我们道路的那个途一样,三途的途一样,没有什么不同。理非异塗,没有什么不同。[此意不明,]现在不是很了解,所以不是很明显。[非今观佛。]非今,非就是不同于今天我们所谓的修行者所观的佛,叫非今观佛。不是像我们今天的修行人所观的这个佛,人家是不可思议的修;我们是一步一步的或者是想像,不是妙观。

(附笔记:
A、为我一心三观,亦可弥陀三身,以为法身
B、我之三观,以为般若
C、观成见佛,即是解脱)

底下,看大字体的:

[无量寿者:天竺称阿弥陀。]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无量寿的意思,印度称为阿弥陀佛。[佛本无身,]因为身体很大,所以不能说他的身是什么。[无寿,]因为他是突破时间的观念,哪里有什么寿命呢?我们如果有一个寿命,就会落入无常,有一个寿命就变成有始有终,有始有终。佛是无寿就是不能以时间来限制他叫做无寿。无就是空,寿就是时间,空掉时间名叫做无寿。无身呢?身就是一个范围,空掉这个色身呢?就是无量的身。[亦无于量。]量就是属于空间,空掉一切有限度的东西,简单讲无于量就是无量,我们这个世间什么都是有量,只要是有形相的东西就有量,相对立的就有量,佛是无身,无寿就是突破时间,突破空间就是无量。

[随顺世间,而论三身。]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和应身。[亦随顺世间,]阿弥陀佛,[而论三寿。]三寿就是过去的寿命多少,现在的寿命有多长,未来的寿命有多长。[亦随顺世间,而论三量。]三量就是大、中、小,我们这个世间的量不是大,就是中,要不然就是小。亦随顺世间意思是说南无阿弥陀佛本来就无身也没有寿,寿就是生命的长短,也没有量。随顺世间就要来讨论身和寿和量。

[法身者;师轨法性,]轨就是遵守,师,效法遵守法性,法性以何为身,以空无相为身,意思是[还以法性为身。此身非色质,亦非心智,]心智就是小聪明,世智辩聪。现在来解释法身者,我们说佛有三身,就法身来讨论,什么叫做法身?师轨法性,轨就像火车的铁轨,火车的铁轨有一定的路线,一定的路线,火车如果超出轨道就会出事,轨就像世间的法律,如果你违背了法律你就会惹上官司,就不能做一个正人君子,遵守法律的好人、善人,修行当中如果你没有遵守法性、空性、无相法来修行,这样你无法成佛。所以说师轨法性,这个师就是用一种尊敬、效法、遵守,轨就是遵守一定的原则这个法性,于缘起法当中一切不执着,无相。还以法性为身,反过来以法性、空、无为法为身体。此身非色质,不像我们世间的肉体有色有质碍的。亦非心智,也不是我们的世智辩聪、小聪明能够了解的。[非阴界入]阴就是五阴;界就是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入就是十二入,十二入又名十二因缘,又名十二处,这些都是同名。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十二入就是十二因缘,又名十二处。[之所摄持,强指法性为法身耳。]强指法性为法身,法性就是空无一切相当作是法身,所以法身无一切法。强名,勉强,强指就是勉强。勉强来指法性叫做法身,它本来就是无身的。

[法性寿者;]法性的寿命。现在来讨论寿命,法性寿者,寿命[非报得命根,]并非因为有这个果报而得此命根,譬如说凡夫,我们这个色身叫做命根,佛的寿命不是用肉体的生、老、病、死来论断他寿命的长短,因为他无身,没有这个身体,他为了度化大菩萨才显现报身,为了度化二乘和凡夫才显现应化身,因为他证得无相法,所以他的寿命就无量无边,所以这里为我们解释非报得命根,不是因为果报而得到命根,如凡夫这个命根,[亦无连持。]也没有所谓的连续的支持这个色身,连持就是支持这个色身的连续生灭之法。[强指不迁不变,名之为寿。]勉强来讲不迁,不会迁移。不迁,迁就是移动;不变,永恒。名之为寿,这个叫做寿。

[此寿非长量,亦非短量,无延]延就是长。[无促。]也是短。延跟促就是长和短的意思,[强指法寿,]勉强指这个就是法性的寿,[同虚空量。此即非身之身;]非身就是空一切法的身,[无寿之寿;]就是空一切时间的寿命,就是无量无边的寿命。[不量之量耳。]不能用任何的去量他。不量就是非量,无法去量他之量。不像我们现在的人活到九十岁,当祖母或者是曾祖母,死后就说恭喜,当了曾祖母死后要出殡孙子要穿红色的衣服,因为高兴,死后不是戴白的就是戴红的,挂红灯表示长寿,我们现在超过一百岁的人很少、很少,说起来实在不好意思,因为我们不懂佛法,如果讲到阿弥陀佛的寿命,一百岁挂红色的,你看,阿弥陀佛要挂什么灯?你看,阿弥陀佛要挂什么灯?他要挂什么灯?因此,我们实在很可怜。人家说学佛的人怕死,对,因为我要长一点的寿命,说:慧律法师,你为什么要学佛?说:我为了长得更俊美。他说:为什么这么说?他说:观世音菩萨美吗?他说:阿弥陀佛美吗?说:有,我以后就是要像他这样,学佛就是要寿命更长、永久的,要学能够更美像菩萨这样庄严,像菩萨这样庄严,要学得更健康永远不会生病,永远不会生病,不像这个色身,腹泻、肠炎,牙痛,扒光光的,没有什么好执着的。所以讲一讲懂了以后,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你觉不觉得活在这个世间没有什么意思,只是这口气活着就讲讲经,要不然活着实在没有什么意思。世间的任何海产也都吃过了,鸭肉、鹅肉也都吃过了,说名也有名了,如果说娶妻会快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自杀?当歌星如果快乐,那么多人要自杀?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子。如果能够了解佛有无量无边的智慧、无量无边的寿命、无量无边的庄严,哪会执着这个世间小小的五元、十元?说:师父,我忘了带红包袋来。说:我这里有。他说:不能包一千元,因为我还坐车回去,你找我五百元。再找你五百元,收下来再找你五百元。供养还要找钱,我怕他没有车钱回家,还要找他五百元。这样也无所谓,我也很天真,他也很老实,你把一千元拿走,他没钱会走路回去,所以我要准备一些零钱来找钱,找这些要供养的。他天真来,我就天真去,我也不会笑他这样不好。


 楼主| 发表于 2020-8-2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首二句牒名从梵。]这是根据梵文,[次下从真出俗。]出就是顺这个世俗,[先明佛本无三,]没有什么法身、报身、应身,这是同一体。[次明随世假立。乃有三身、三寿、三量。]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身;三寿就是过去、现在、为了;三量就是大、中、小。[据究竟觉第一义谛,则不可言三,以一亦不立故也。]一都没有,以一亦不立故,就是连一都没有,你怎么可以说三。[为度生故,乃顺世立名立相,故说三身三寿三量耳。言佛本无三,乃无有于随情之三,]无有,就是没有随顺世俗之情的三,而不是没有本性具足的微妙的三,[非无性具微妙之三。]这句话可能比较看不懂。无有于随情之三意思是说是:没有随世俗的一二三的三,随情就是随世俗之情,是没有随世俗之情的一二三,而并不是没有本性本来具足的微妙的三。[今立三身释无量寿者,恐执定有,是故先言本无,随世说有。得此意已,方能分说身寿量也。先明法三,言师轨法性,是舍通从别,]通是什么意思呢?[通则生佛俱轨法性。]生佛就是众生和佛统统具足,轨法性就是依循法性,众生也本有的法性,佛也是要依循这个法性,统统一样。[然九界虽轨而违,]违就是还有一点点不能顺应究竟之觉,九界就是菩萨、声闻和缘觉,加六道轮回,九界除了佛界。然九界虽轨而违,虽然六凡和三圣除了佛,六加三等于九,虽然九法界也一样依循着这个法性的存在,但是有违背,还有违背;只有佛没有违背,简单讲只有佛没有违背。佛就是究竟觉所以没有违背。[如人依师,不顺师教。唯有诸佛,从初发心]依法[轨法而修,]就是依法,依什么法?空性的法。[今能究竟冥合法性。]冥合就是暗暗的合法性,究竟无相叫做法性,[大经云:]《大般涅槃经》讲:[以法常故,诸佛亦常。顺法性故,名法为师。]以法常故,因为法是永久性的,因为空是常法,诸佛也是一样,顺着法性所以名法为师。[实非所师与能体别,]有差别。并不是说你所师的法,与能师,能遵守的法体有什么不同,这句话要注意听:[故即所师法,而为其身。虽名为身,已出五阴,]实非所师与能体别,意思是说实在...非就是并不是,并不是说你所遵循的法性的东西与你所能遵守的体性有所差别,一样的意思。能思、所思的体都是一样,有什么差别。故即所师法,而为其身,所师法就是所遵循之法,尊重的法,依循的法,而为其身,意思是说依空为身,虽名为身,但是已经超出五阴身。[故非色质心智。]这里的心智就是世智辩聪,世间的小聪明,[既非五阴,亦非界入。]也不是十八界,所以在界的上面要加一个十八,在入的上面要加一个十二,也不是十八界,也不是十二入,[故非三科,]五阴一科、十二入一科、十八界一科,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加起来叫做三科。所以我叫你们买佛光大辞典就是这个原因,就是有这个好处,有时候看不懂你自己查就会懂。[任持摄属。]所以不是三科,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任持摄属。[既非三科,]不是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这三科,[何以状名。]拿什么来安立这个名呢?[为物机故,]为了众生的根机故,乃勉强立名,[乃强立名耳。连持之寿,亲依命根。]连持就是就像我们的色身有一个开始,然后现在继续的持续下去,有一个终点,亲依命根就是我们最亲来依靠的,亲自来依靠的就是这个色身当做命根,[今非识息暖]就是我们的色身里面包括这三个:第一个就是神识,息就是我们的呼吸,暖就是我们的温度。今非识息暖[报得,]意思是说不是这三种东西构成的色身,意思是说现在佛所得到的东西不是我们的识,不是我们的神识、呼吸、还有暖就是温度所构成的色身,[亦非三事连持。]也不是识、息、暖这三种的连续、持续下去。[为物显德,]为了众生,物就是众生,为了众生来显示德。[乃指法性,非八相迁,]佛的法身也不是来示现人间的八相成道,迁就是移动,有投胎、降生、出家、成道、降魔、转*轮、说法,到最后, 入涅槃这八相成道。不是这样。为什么?法身是如如不动的,示现成道是为了众生才来显示德叫做非八相迁。意思是说不是八相成道那种移动的东西,[非九世易,]九世的意思就是把过去、现在、未来分三个,过去又分成过去的过去、过去的现在、过去的未来,现在又分成过去、现在、未来,现在的过去、现在的现在、现在的未来,未来又分成三个,未来的过去、未来的现在、未来的未来,这样听得懂吧?这个很简单。很简单,easy,easy,no difficult。意思是说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每一个又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乘以三就是九,就是等于上品莲花又分成上、中、下,中品莲花又分成上、中、下,下品莲花又分成上、中、下,意思相同。过去、现在、未来每一个又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乘以三叫做九世易。非九世易,就是也不是过去、现在、未来所能改变的,[强名为寿耳。]勉强来说就是有一个寿命。[寿之分量,含论长短延促。今法性寿,实无此等分量。为成观故,强同虚空之量。]勉强说如同虚空之量。[最后三句总示。]

[报身者;修行所感。]报身是修行所感,[法华云:久修业所得。]久修净业所得。他修很久的清净业所得到的果报。[涅槃云:大般涅槃,]大般涅槃的意思就是绝对平等,每一个众生都可以成佛,叫做大般涅槃。[修道得故,如如智,照如如境。]用你如如不动的智慧,来照你如如不动的境界,[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相冥。]冥就是合。[相应,]就是有感,[如函盖相应。]就像包容,互相包容,函盖,如函盖相应就是互相包容、互相相应。[相冥者,]就是相合,[如水乳相冥。]就像水和牛乳合起来,和合。

[此言称法有报,]称呼法身而有报身。[引经释相也。法华证智德,]证智德,智德就是先天性的。[涅槃证断德,]断德就是后天修行断烦恼而得这个叫做断德。智德就是先天性本来就有的,本来就有的叫做智德。涅槃证断德就是后天修行而[感报之时,]所得到的,[其相何似。故以一法二喻显之,]就是一法二种比喻来显之。[如名不异,所观差别,不名如境。智外有境,不名如智。]这句话不太好理解。如名不异,如果这个名没有什么差别的话,所观有所差别的话,就不名如境,就不能叫做如境。再讲一遍:如名不异,如果这个名相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你所观照的有所差别就不名如境,不能叫做如境。意思就是智外有境,境和智同样同时,如果智外有境就不能叫做智,不能叫如智。意思就是你所观的境界如果有差别,就不能说如如境,你的智慧外面又有境界的存在,意思是说智和境都是同时,智当下就是境,境当下有智,同时,偏一边都不能讲如境或者如智。[各二如者;]变成两个如,这样不可以。各二如者,这样不可以,境一个如,智又一个如,不可以。[境如如智如,智如如境如,]所以这个要会读,你要这样读:境如如 智如,智如如 境如,不是这种读法;要分段念:境如,境界的如,中间那个「如」是连接,如同智如,智的如 如同 境界的如。要这样读,不要读到最后搞不清楚的如,[故云相应相冥。先举函盖喻]函盖就是互相包容,互相[相应,恐谓函盖虽际畔]际畔就是有一个边,边际[相当,终存两相。]恐怕有所误会还是有二个相,意思是说互相包容又怕有所边际,有所边际就是还有界限,际畔就是还有一个界限,终存两相,变成二种相。意思是说智和境并不是二种,是同一个但是二种情形,智如、境如当下都是如。[故重举水乳喻相冥。]水泡牛奶你就分不出来了,[令知始本同是觉性,]始觉和本觉同是觉性,叫令知始本同是觉性,始觉或者是本觉,同样是觉悟的本性,[其体泯然,]本性把它混合在一起,[正同水乳。则显境外无智,智外无境。]这句话的意思如果要以现在...我现在举例子你可能比较了解。譬如说这是钻石,很大颗的钻石,这是木材,这是麦克风摆在这里,摆很多东西,众生看到几克拉的钻石,他的心就执着在钻石这里,因为它比较值钱,如果拿到这颗钻石一辈子不愁吃穿,他的心就分别,强烈的分别,所以他没有如。境如如智如就是钻石是钻石,各安住在这个境界,我的智慧也不分别,但是我很清楚这是钻石,这是木材,所以境如和智如就是智慧见到一切境界清清楚楚,但是不生分别心,所以说虽分别而不做分别想,虽分别就是智,不做分别想就是如,智、境都如。如果世间人他不能这样,他见到金钱见到外境就变了,就开始变,他不能随缘。

[法身非身非不身。智既应冥,亦非身非不身;强名此智为报身。]现在说报身了。法身,法身就是无一切相,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法身。非身,不能说他是身。非不身就是也不能说他没有身。如果没有跟他安立一个名词,这样就很难形容。智慧同时和法身合,合法身又有智慧,所以智慧也非身、也非不身,所以强名此智为报身。法身是无相,所以法身是无相身,报身叫做智慧身,结智慧而成的身,集一切法而成的身。[法寿非寿非不寿。]法的寿命非寿,你不可以说他有多长的寿命,你也不可以说他没有寿命,没有寿命就像石头一样,他也有寿命。[智既应冥,]智慧既然合法身,[亦非寿非不寿;强名非寿为寿。法量非量非无量。]你不能说他非量,你不能说他有量,也不能说他无量,就是应物而现量。[智既应冥,亦非量非无量;强名无量为量也。]这个就是显示中道的报身,寿和量。


 楼主| 发表于 2020-8-26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言于报立三。]立三种名,[一一言法]身[者,报]身[智]慧[所冥,离法无报故。]离法无报就是离法身你就找不到报身,[言非身者;非身,则非有。]非身就是不能说是一个身,因为什么都没有,[非不身,]也不能说没有这个身。非不就是也不能说没有这个身。[则非空。]也不能说空。[中道法身,乃本觉体。始觉冥此,]就是合这个地方,[能冥亦亡。]连合的界限也没有,叫做能冥亦亡。连合在这个界限也不能存在,[为成观故,]为方便入观,[强指报智,寿量例知。]就是这一段所讲的。

[应身者;应同万物为身也,]就是应众生,[应同连持为寿也,]连持就是一生所持的寿命、肉身的长短,[应同长短为量也。如谷答响,]山谷回答、回响,[大小随身。似鉴现形,端丑在质。]似鉴就是像镜子一样,现形状出来,似鉴这个鉴就是镜子,就像镜子现形状出来,端就是正,丑就是难看,好坏是在他的质,意思是说好坏都是在那个众生,不是佛,佛无身以众生心为身,佛无身以众生的身体来度化。[应万物感,现胜劣身,]胜应身或者是劣应身。所以现胜劣身,境界比较高的现殊胜的身体,境界比较低的现劣应身,[亦如是也。身既同物,寿岂差机。]差就是不同于众生。意思是说身体既然和众生一样,他的寿命当然也不能和众生不同,譬如说释迦牟尼佛他应化这个身体在印度,我们众生都活到八、九十岁,顶多一百多岁,佛活了二、三千岁,人家会不觉得奇怪吗?对不对?他既然要来示现度众生,就是要与众生相同,所以佛当时要入涅槃的时候,在《涅槃经》里面讲,有人问佛:世尊,世尊,你以何因缘入涅槃?你何不永久留在这个世间来度众生。所以佛说:已度当度佛已得度之,未度者已作得度因缘,意思是说已经度的现在度的已经度完了,尚未度的我已经做得度的因缘,就是我有讲这么多法,佛说:我还有三个月,佛在入涅槃前三个月就讲好了,说再三个月以后他就要入涅槃,你们有什么问题就赶快来问。有的人就哭哭啼啼的,要求佛永远留在众生的心中,好好的来度众。佛说不可以,十方三世一切佛,要随顺众生的因缘和福报和果报,他要住世几千当然有办法,对不对?众生如果活八十岁,佛就示现八十岁,佛说因为有一种众生依赖佛,以为佛常常在身边他就不修行,我现在如果示现涅槃,他就会知道连佛都会入涅槃了,我不用功不行。佛真聪明,说有一类的众生要等到佛死后他才会精进,佛就要示现死,否则他会老是认为佛就在身边,像我现在还活着,人家说师父就在身边,常在身边,他经典不懂就可以发问了,所以他就不会精进。所以有一类的众生要等到我死他才会用功,他才会说师父每天讲经给我们听,现在他死了,我们无依无靠变成孤儿了,现在我不用功不行了,他就会认真修行。所以佛说有一类的众生一定要他入涅槃以后,他才会知道生死的可怕,他才会想要用功。因此,佛要应化这个人间,不能说要活一千年就活一千年,要活二千年就活二千年,不可以,要随顺众生的因缘业报。我看到这个地方才恍然大悟,要不然佛是金刚不坏身,全身都是舍利子怎么会死,坐着要多久都可以,他说不可以,十方三世一切佛,没有人这样的,该走就走,该来就来。如果佛现在还在印度,印度可不得了了,坐飞机也要去跟他顶礼了,佛现在如果还活在印度,这下子供养品可不得了,整个山都淹没了。一些冈山的菩萨和邱医师到印度去,说什么都没有了,都被印度教侵损了,像蓝毗尼园或者是佛入涅槃的地方,或者是说法的地方,五比丘说法的地方,鹿野苑或者是灵鹫山说都只剩下一些基石而已,地基,剩下一些砖块地基,有围起来,所以佛成道的金刚座下,外道就占据了,印度教就占据了。所以邱医师拿几百元的美金,拿三百元放进去,放二、三次才发现是印度教,要抽出来已经放进去了没办法,所以我们到印度去要供养很少了。印度的佛教徒等于零,他们的导游说等于零,现在没有佛教了,没有佛教了,听他们说起来实在很悲哀,很悲哀!去那里大家都很有感应,统统腹泻,去到那里大家统统腹泻不止,连邱医师也腹泻。因此,老实讲看佛陀当时说法和今天的惨况,老实讲出去走一趟回来就知道台湾是一个很有福报的地方,等于是人间的天堂,人间的天堂。因此,老实讲我不必出国,我只是看录影带,我就知道台湾是这一只(师父比大拇指竖起),台湾,真的!我们真的很有福报!底下,所以身既同物,寿岂差机,[随宜长短,示量无量。]

[智与体冥,能起大用。]智慧和本体合起来就起大用,[如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就不会掉落。水银加真金混合起来涂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处处应现往就是处处现色身度化一切众生。就是普度一切众生。所以处处应现往就是应用无方,前往度众生。

[此明依二有应也。初二句法,智即报,体即法。此二冥合,应用无方。此二句喻,后二句合。]

[能为身,非身。能为常寿,为无常寿。能为无量,能为有量。有量有二义:一为无量之量,二为有量之量。]这句话要好好的解释一下。能为身,非身,再写一个:「甲」;能为常寿为无常寿,这里写一个「乙」;能为无量,能为有量,写一个「丙」。能为身,非身,能为身就是可以安插一个名字叫做身,但它实在不是一个身。能为常寿,可以说他是永恒,无常寿,应现无方,他也可以说无常寿。能为无量,能为有量,也可以说是无量,也可以说是有量,有量有二种有量:第一、无量之量,二叫做有量之量。什么叫做无量之量?什么叫做有量之量?底下会有解释。[如七百阿僧祇]这个年[及八十等,是有量之量。如阿弥陀实有期限,]实实在在有一个期限,但是[人天莫数,]就是没有办法算。阿弥陀佛他有一天在极乐世界缘尽了,确确实实有一个期限,但是人天没有办法了解有多长,这个叫做有量的无量。虽然有期限,但是你没有办法知道他有多长。如果是七百阿僧祇,或者是八十年,这个都是有量之量;但是如果说人天没有办法知道,[是有量之无量。应佛皆为两量,]皆为两量,应化佛都是这二种量,[逐物随机,参差长短。]随着众生、随着根机有长、有短。

    [此明应遍三土也。]应化遍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初]一开始是[双明报应,谓上所说报,]所说报就是报身,[但论冥法,]就是合法身,只是论合法身,[指自受用也。]是指自己受用,自己得利而已,自受用身,自己得利,[今明垂应,]现在是说明慈悲来应化,[以他受用常住之应,]他受用就是众生得到利益,他受用常住之应,[对于生身无常之应,]对无常之应,[示二迹用。]示现二种迹象之用,示现二迹,二迹底下会说即生身非身,[是故双身,]什么叫双身?二种身,一个叫生身,一个叫非身,有一定的色身,有一定的示现叫生身,非身是指无量无边,([即生身非身,])[是报身。]此是报身,意思是说生身、非身是报身,意思是说一个人色身,微妙的色身不是凡夫的色身,但是一个非身,非身就是所谓的智慧身叫做非身,[一有分齐相,一无分齐相。]分齐就是界限,一个有一定的界限叫分齐相,一无分齐相,一个没有界限的,一种身体是有界限的,一种身体是无限的,所以底下[金刚经云: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佛说的非身,是名大身,非身不是用任何界限,分际就是界限,不是用任何界限可以说的,这个叫非身,是名大身,所以佛说非身,是名大身,[指他报也。]指他报也就是他的报身,[无分齐寿,则常。有分齐寿无常。]无分齐寿意思是说没有界限,指他报也,无分齐寿,就是没有界限,则常,有分齐寿,就是有界限的寿命叫做无常,所以说无分齐寿,则常,有分齐寿无常,没有界限的寿命那是永恒,有界限的寿命就叫做无常,[此二应乃依真中二理而住,机依事业二识]就是众生是依照...事,我们说的造作,业就是业识,业识就是本有的业,显现在外的叫做事,显现在内的叫做业,不一样,一个在内,一个在外,二识[而见。]看众生有没有福报见到佛,而见,[此义至后释观佛观中辨之。]此义,这个道理到后面解释观佛观里面才来解释,才来辨别它,这个道理一直到后面我们会解释到,叫做此义至后释观,解释观佛观中辨之。要知道,[须知]就是要知道,要知道[常身无量。通应三土。]通常是应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无常有量,但应同居。]凡圣同居土,所以常身无量是通三土,通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无常是有量应同居土,是凡圣同居土,[言七百]阿僧祇或者是八十[等者;首楞严三昧经云:坚首菩萨问佛寿几何?佛令往东方过三万二千佛土,于庄严国,问照明庄严自在王佛。]你问他说我释迦牟尼佛几岁?[彼佛答云:同释迦寿,我亦如是。汝欲知者,我寿七百阿僧祇劫。坚首回此白佛。]回来娑婆世界白佛,[阿难云:彼佛乃释迦异名,]异名就是名字不同,虽然所对的根机智慧比较殊胜,见长就是比较利,[虽机胜见长。]就是虽然根器智慧比较利,[而七百犹可数故,]也是可以数的,[亦是有量之量。若阿弥陀,人天莫数。]就是不能算,[故是有量之无量也。应佛下,结示佛佛皆然。大论三十六云:当知释迦更有清净国土,如阿弥陀佛国。如阿弥陀佛]因为愿力所加被,普度一切可怜、痛苦的众生,[亦有不严净国,]就是不清净的国土,[如释迦文佛国。]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阿弥陀佛也是有所帮忙,[又三十八云:此间阎浮恶,]太恶、太坏了,我也有这种感觉,这个世间很恶、很恶,[故佛寿应短。余处好,]其他的十方比较好,[故佛寿应长。]意思是说别的国土是根机利、智慧好、心肠好,所以佛的寿命就长,我们这个世间是心肠不好,恶毒而且寿命短,所以佛的寿命就示现比较短,[涅槃二十二云:去此三十二恒河沙,有无胜国。所有庄严,如安乐世界。我于彼土,出现于世。此皆随逐物机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8-26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然此三身三寿,不可]把这二个字「不可」把它划掉,当做若作,你们看底下的小字,[(不可疑误应云]就是应该说[若作)]这二个字应该错误,然此三身三寿,若作[并别一异,即乖法体。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乃会玄文。释名竟。]我简单解释一下,然此三身,法身、报身和应身,三寿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三寿若作,并就是同,并就是一的意思,别就是异,并别一异,并、一,别就是异,意思相同,不能当做是一也不能当做是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子,若作,如果你当做是并,合并为一,或者是分开来为异,为不同,叫做并别一异,你把它合并为一也不对,你把它分开来为三也不对,即乖体法,就违背了我们的本性,因为本性是超数量,已过量,本性是不可以用数量来安立名词,本性是超过数量的,所以叫做违背法体,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乃会玄文,这个就是合五重玄义的文章,乃会玄文,因为我们现在是讲天台宗的,天台宗的思想,第一个叫做释名竟。解释经名解释到这个地方结束。左边四行小字体要解释,所以今天要讲到这个地方,左边三十七页小行的四行,到这里刚好解释名竟,底下是辨体就是下回再分解。

[此明据理融即也。]这个就是根据道理来圆融它,融即就是圆融它,三也对,一也对,[上辨三身,法身本有。]报身「约」就是就拿修行有所成就来讲的,[报约修成。]就是报身是就我们后天的修行、修慧、修福所得到庄严的报身,[应论现往。]应化身是论现在,再去度化众生才论应化身,[其言似纵。]他所讲的好像是纵就是横,[须知报应二种之修,性德本具。虽是性德,修相宛然。]可是修行之相还是要清清楚楚,还是要有一个修行之相,虽然我们的本性有具足,但是我们仍然要有后天的修行,[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意思是说所有的性,当下就起事相的修行,事相的修行当下就是本性,[三]就是[一],一即是三,[冥泯,]就是合起来,[思说莫穷。]思说莫穷就是无法...莫穷就是不可形容,思,不可思,说就是不可议,思说莫穷,就是形容不可思、不可议,[所以约竖]就是直的,直的来[论,显非并一。]显然不是同一个,就直的来论显然不是同一个,有三个,[言性具,显非别异。]就本性具足来讲,显非别异,显然并没有什么差别,意思是说[若作并别一异]如果你一定要说合并为一或者是分开来为三,[之解,]来解释,[即乖所诠圆常法体,]圆满常住法体,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不是一也不是三,[即一而三]即三而一,[故不横,]也不能说是横的,也不能说是直的,[即三而一故不纵,]纵是直线的,横是横线的,[非纵非横,不可思议。如此解者,乃会能诠圆妙之文也。]你一定要这样解释,这样才可以说不可思议圆妙之观,你才可以得到不可思议的道理是什么。所以这个虽然比较难,但是很有水准,读起来很起劲。我们讲堂底下在座的诸位,都是大学毕业的,所以讲一些比较有水准的,以后如果我们自己看经典,就不困难,这么深奥的注解讲的人不好讲,要查很多资料,我就一直划一直划,你们看我这本簿子,你们看看,连我这种程度都要这样子,这样看到五点,看到凌晨三点、五点,你们知道吗?看到眼睛浮肿,也要这样看这样看,字又很小,我这种程度都要这样子,又怕跟你们讲错,生怕跟你们讲错了,所以我才要这么认真,要不然老实讲不必如此,要不然解释大字体就比较简单,但是佛教要兴盛,或者是要让整个佛教能够提升境界和水准,我们一定要讲很深奥的东西,所以要求诸位不要缺席,这个是最大的要求,这样我讲课的人会高兴,愈讲人愈多,讲得人愈来愈少,随便、随便,所以你们捧我的场,这就是我的成就,所以你们要来捧场不要不来,老实讲你们不来,我也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很可惜、很可惜,不管听不听得懂,来种种佛缘也好,今天你不学来世也要学,一样的,佛道是生生世世的,你到哪里都要学的。今天几点了差不多讲一个钟头又四十分了,今天提早下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31 03: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