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04|回复: 31

[净土经典] 慧律法师:观经疏钞演义讲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7 0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慧律法师法语:


    这部经叫做《观无量寿经》,简单讲就是用我们的想,第六意识,冷静依照经典所说的十六种方法来观想落日观,观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观想琉璃之地,这部经典就是在教你如何观想极乐世界,西方三圣的莲花开和合,教你观想。

    因为我们没有见过极乐世界,我们凡夫的心是粗糙的,而且业障深重,无法了解极乐世界,佛有善巧方便之法就是教你观想,用想的,就是你的心如果安住在极乐世界的清净的依报和正报,你的心就不会打妄想。

    所以与其你想贪、嗔、痴,不如想极乐世界的好处。所以,《观无量寿经》就是用观想的,十六种观想的方法,观想极乐世界有多好,阿弥陀佛有多伟大、多庄严。

    最后佛说了一句话,佛说:「如果你无法观想,临命终时你只要持名,念‘南无无量寿佛’十声,照样往生极乐世界。」最后,讲到最后因为根器不够,观想力不够,所以就用持名念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8-17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经疏钞演义01
谛闲法师著
慧律法师主讲
1991年4月15日-5月28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净土三经我们已经讲过《弥陀经》,讲过《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内容是谁极乐世界有多好,你要发愿一心不乱、持名,十方都会赞叹。那是《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是说佛有四十八大愿,愿愿都说要度众生的愿力,他成佛之后极乐世界有多么庄严,这是《无量寿经》。

这部经叫做《观无量寿经》,简单讲就是用我们的想,第六意识,冷静依照经典所说的十六种方法来观想落日观,观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观想琉璃之地,这部经典就是在教你如何观想极乐世界,西方三圣的莲花开和合,教你观想。

因为我们没有见过极乐世界,我们凡夫的心是粗糙的,而且业障深重,无法了解极乐世界,佛有善巧方便之法就是教你观想,用想的,就是你的心如果安住在极乐世界的清净的依报和正报,你的心就不会打妄想。

所以与其你想贪、嗔、痴,不如想极乐世界的好处。所以,《观无量寿经》就是用观想的,十六种观想的方法,观想极乐世界有多好,阿弥陀佛有多伟大、多庄严。

最后佛说了一句话,佛说:「如果你无法观想,临命终时你只要持名,念‘南无无量寿佛’十声,照样往生极乐世界。」最后,讲到最后因为根器不够,观想力不够,所以就用持名念佛。

所以这部经典,净土宗第一代的祖师——慧远大师,他就是修《十六观经》见佛三次,见佛三次就是修《十六观经》的。简而言之,《十六观经》的好处就是,如果妄想太重的人,这部经典不得了,教你如何观想,我们每一个念佛的人,多多少少都有在观想,每一个念佛的人都有在观想。

这部经典是谛闲法师所著作的,近代当然也有人写,但是近代所写的大部分都是白话文,我们所采用的注解也非常的重要,我们如果采用一个有修有证的高僧大德注解的,他的知见正确,我们研究经典的思想就不会有所偏差。我所采用的注解统统都是相当有修证的人。

这一部疏钞是谛闲法师著作的,谛闲法师是天台宗的一位高僧大德,天台宗的思想比较微细,这部注解读起来虽然比较深奥,是天台宗的思想,今生我们如果想要走修行的路就不要怕难。

像台中李炳南老居士那里有的老婆婆不识字,老师每个星期三都在讲《华严经》,《华严经》的境界是事事无碍法界,那些上年纪的老婆婆她也是照样坐在那里,为什么?至少她坐在那里二个钟头不会造业,结一个华严海会殊胜的因缘,我们现在也来结一个《观无量寿经》海会殊胜的因缘也好,

所以不管我们听不听得懂,我们知道这二个钟头听到一句能够受益,这样也值得,胜过你在家里看电视,你看电视有什么功德?有什么功德?对不对?没有。不如来这里听经。

所以如果讲得比较深一点,不要今天听一听,感觉听不懂,明天就只剩下一百个人,这样就不是一个纯正的佛教徒,我们佛教徒就是碰到愈深奥的东西愈想去了解它,这样才是伟大、精进的精神!如果要看简单的,你都懂了就不必来听经了,这部经典不是你读到大学就有办法理解的,这部经典不是你读到博士就有办法理解的,照样看不懂。

来,现在翻开第一页,[观经疏钞演义序]现在我先二个字二个字解释。

观经就是《观无量寿经》简称观经,观经就是《观无量寿经》一般都简称观经。

疏,疏就是祖师大德对它的注解,疏就是通的意思。就是要使这部经典的意思更为了解所以著疏。疏就是通,使它的文意畅通,通就是疏的意思,疏导里面经典的意思。使人更为了解叫作疏。钞就是古人所著作的比较深奥,这个钞跟提手旁的抄是一样的,意思相同,就是他注疏的义理还很深奥,所以我再以抄来加强解说,所以这个叫做钞。

第三种叫做演义,演义就是依据古人的事迹,我们以现代的语言用白话文尽量把它写得更清楚,叫做演义。根据历史,然后根据过去,然后我们做现在的语言使它的义理畅通叫做演义。

所以这个不一样,疏、钞、演义,都不一样的意思,意思都不一样。

序,就是写在文章的最前面叫做序,

[弥陀经]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以信愿力]信力和愿力,[持佛名号。为至直捷,至圆顿,最极稳当,最易成就。是世尊澈底悲心,普令业障众生,横超三界,]
横超三界就是不必经过次第的修行,譬如初果阿罗汉、二果罗汉、三果罗汉到四果罗汉,才超出三界。或者是众生在修行当中,直到成圣成贤要经过层层关卡,念佛就不必,横超就是直接超出三界,

[带业往生。]极乐世界[故称异胜方便之法门也。]异就是殊,很特殊。异胜就是殊胜的方便法门,简单又直接又殊胜的意思。

[古德云: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说我们人只有但...这个「但」的意思不是那么简单,注意这个「但」字,「但」就是专,非常的专叫做但念阿弥陀佛。我们平时叫做念阿弥陀佛,纯念也是念,杂念也是念,散念也是念。现在不是这样,现在叫做但念,就是专攻,叫做但念阿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

[唯有径路修行,]径路就是直路,没有弯曲的意思。[但念阿弥陀佛。吾人果能]果能就是如果。如果能够[依教修行,]专念阿弥陀佛,[以真信切愿,]真信就是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对释迦牟尼佛一点都不怀疑,确确实实没有动摇,切愿就是我真的愿意往生极乐世界。

[但念弥陀。则无论时之久近,功之浅深,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无可疑者。]这句话你要注意听,这句话就是说如果你真的很相信佛所说的话,确确实实要往生极乐世界,只要你专心念佛,不论你念十年也好即能往生,就算你念三个月包括你临命终十念,你照样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说功力的深、浅,临命终时决定往生。你看就是这四个字:真、信、切、愿,所以我们看经典要会抓重点,才会知道它在说什么,要不然怎么修行的人这么多,往生的人却这么少,那就是不能真信、不能切愿,所以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无可疑者,不必怀疑。

[如其信不真,愿不切,念不专者,不名但念,]不能说但念,不能用这个「但」字。[乃名杂念。虽肯念佛,难臻实益。]「臻」就是达。没有办法达到实在的利益,意思是说:如果你不能真信、不能切愿,你无法得到实在的利益。

所以这个但念就是心无杂念能舍一切名叫做「但」。你说:我在念佛,念一念就想到钱、想到子孙,这样你哪里有但念,你这样就叫做杂念。

所以要但念不是那么简单的。但念就是功夫纯熟能舍一切,不为一切、一丝、一毫、一尘,不可能干扰他,这个叫做但念。不是那么简单的。

我们平时都是杂念,念一念、念一念就想到他儿子,念一念、念一念就想到他家后面改一改,念一念、念一念就想到要去百货公司买套衣服过年穿,没办法!

因此,这个但念提得起又能放得下叫做但念。放得下一切的烦恼,放得下一切,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而且能够提起一句佛号,不间杂任何东西,这个叫做但念。

所以如果你无法办到就难臻实益,[所以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耳。

自古及今,求其真得一心不乱者,罕见其人。]罕就是少,很少见到。自古以来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很少,[过在念]念肯念,叫他念佛,他肯念,[不肯但]肯但就是放得下,提得起、放得下,不肯。叫他念佛,他要,他也知道生死重要,要念佛,他也要往生,要,嘴巴都说要,却放不下,没办法![非法门咎也。]这不是净土法门的过错,是你自己不了解。

佛陀教你要如何修行,你有听经,但是不晓得该如何运用。只肯听经,不能将经典契会于心境来运用。听经他肯听,他也很认真的听,就是不运用在要专、要放下。

[今经以阿阇世王杀父害母因缘而发起者,]佛才来讲这部经典,[尤见其不可思议矣!]就是见这种因缘来讲这部《观无量寿经》,才是不可思议。

[国太夫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皇太后,地位崇高,皇太后地位崇高,像慈禧太后一样地位非常崇高。儿子当国王、他的母亲叫作国太夫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皇太后,垂帘听政。

[名韦提希。]韦提希[问世尊曰:我宿何罪,生此恶子?]生到这种不孝的儿子,连父亲都要杀,[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让我了解这个世间尚有其他的地方能无烦恼的,[我当往生,]我要往生没有烦恼的地方,[不乐阎浮提]不乐阎浮提就是:这个娑婆世界实在很痛苦,一点都不快乐。

我老早就告诉诸位了,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注意听我说?我已经跟诸位讲过上百次了,说这个娑婆世界一无可乐,一点快乐都没有,[浊恶世也。]

阎浮提浊恶世也,五浊恶世。[愿我未来不闻恶声,]就是希望我将来出世的地方不要听到恶的声音,吵架的声音,[不见恶人,]不要见到坏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悔忏。]忏悔她的业障深重,

[唯愿佛日]这个日画掉,这个打错了。唯愿佛陀[教我观于清净业处。]这个「日」把它画叉,改成阿弥陀佛的陀,唯愿佛陀教我观于清净业处,(新版已更正)清净业处就是极乐世界。哪里是清净业处,当然极乐世界是完全清净的,

[云何思惟,]就是要如何观想叫作思惟。[云何正受?]就是正确的思惟、正确的感受叫做正受。一般叫做觉受,外道叫做邪受,凡夫叫做不知不觉受,完全不了解有一个正知正见的佛法。外道以邪为正叫做邪受,只有正知正见的佛经叫做正受。正受就是正确的知见,而你的感受,感受是正知正见。

[于是佛说三种净业,答彼思惟。]回答她的思惟。[说十六妙观,]称为妙就是不可思议,空观、假观和中观,三观同时叫做妙。妙,妙就是不可思议的观想。[酬其正受。]酬就是答,回答。回答他正确的感受。

[俾]就是令,令[得理事双修,]理就是无生,不可思议的观照,事相的确也要用观想的叫做理事双修。理就是无生,事相就不坏,叫做理事双修。[正助兼运也。]
这一点要注意:正修,在十六观经里面观想就是正修,其他叫做助修。这不一样。持名念佛,持名叫做正修,其他的行善、孝顺父母、尊敬师长那个叫做助修。所以,十六观经的正助兼运又不一样,十六观经必须以十六观的方法来修,这个才叫做正修,其他都是叫做助修。不一样,一部经一部经所说的不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20-8-17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于十六观中,前十二观,为上根人]就是利根的人。[教观想念佛。

第十三观,为中根人教观像]就是眼睛看照片来[念佛。]观想念佛就是没有看照片,只是靠我们的意识来观想;观像念佛就是把佛相放在前面念佛。

[唯最后一观,为最下根业重恶人,临终狱境现前之时,善友教令称佛名号,即得往生。]即得往生极乐世界。[经云:汝若不能观彼佛者,](不能)观无量寿佛,[应称阿弥陀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就是不能间断。所以我们的助念不能间断。[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住其人前。]住就是停、显,显在我们人的面前。[于一念顷,]在一刹那之间,[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具]就是都能够见到,具[见称名]念佛,具见,诸位!在后面你就可以清楚的看到,称名就是念佛可以[灭罪,]所以具见称名灭罪就是后面的经文都讲得很清楚,你们很清楚的可以看得到,称名念佛也可以灭罪,

[二俱不可思议也。]二俱就是:你用观想念佛的也可以灭罪,也是不可思议,你用持名念佛的也是可以灭罪,也是不可思议,叫作二俱不可思议。

意思就是你用观想来念佛也是不可思议,其功德也可以灭罪无量,你如果用持名念佛你也可以得到无量的功德,也能灭无量罪。

在观想念佛底下写个:上根器的人修行。持名念佛写一个:下根器的人念佛。上根器的人他可以用观想念佛,下根器的人他可以用持名念佛。这二种统统是不可思议。

[譬如破千年之闇室,]譬如千年的闇室,一间室内黑漆漆的,[功在灯明。]功,功是指最重要的就在电灯,功是指最重要的是要有电灯,[出无始之樊笼,]樊笼,就是三界的牢狱叫做樊笼。樊笼就是表示三界的牢狱使你无法跳脱,[全凭念佛。]全部要靠佛念。

[此时]这个时候[如不念佛,]这个时候如果不念佛,[堕地狱如射箭顷。]刹那之间堕入地狱,[十称佛名,]十称就是十念,你只要念佛名号,[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其转变之易,]之易就是简单,[犹反掌间耳。]易如反掌,非常简单![岂可得而思议者哉!]意思就是这样能够思议吗?这个根本不可思议。

[余钝根人也,]「余」是自己谦称,我是钝根的人,[自受具]受具,受具就是比丘戒,自受比丘戒以来,受具就是具足戒,具足戒就是比丘戒。这个如果靠自己看经典,根本看不懂。自受具[后,]这个谁看得懂?根本不可能知道这个在讲什么。这个不是读大学、读博士,他就看得懂这部经典。自受具后就是自他受具足戒(比丘戒)之后,[即奉持此经为日课。]就是每一天都诵一遍,《观无量寿佛经》每一天都诵一遍。

[忽忽四十余年矣。祗是诵文,未遑修观。]未遑就是来不及修观,其实这是他自谦。

经典说,[经云:持是经者,]持这部经的人,[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足证]就是能够证明[持经]持诵这部《观无量寿佛经》[持名,]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无二致也。]无二致就是没有两样,目标都是相同的。

[须知持名一法,法尔圆具三观妙行。]法尔就是本来当下就是圆满具足,空观、假观和中观的妙行,不可思议之行,[所谓吾人日用自不知耳。]只是我们平时不了解而已,[所以者何?]所以者何,好,把笔拿起来,我念的你就把它画框框:

(甲:以所持之名,本具三谛。

A、谓名字相有,即俗谛。

B、名字性空,即真谛。

C、性相不二,即中谛也。

乙:以能持之念,由来三观。

A、谓念性了不可得,即空观。

B、念相历历明明,即假观。

C、性相一如,即中观也。

丙:所念之佛乎

A、字字分明,妙假观也。

B、能念之心,念念无殊,真空观也。

C、能与所不一不异,圆中观也。

——录入者 加进)

[以所持之名,]把这五个字画一个框框,旁边右上角写一个「甲」;然后那个「以所持之名」这个「以」的左边这一行对过来,刚好那个位子对过来,「以能持之念」把它写一个「乙」。「以能持之念」这个「念」再左边这一行,「所念之佛乎」把它画一个四方形「丙」。

我如果不这么念到时候你会搞不清楚。你现在先听师父的话,现在我再讲一遍:「以所持之名」这个写「甲」;再左边一行「以能持之念」这个写「乙」;再过去那一行「所念之佛乎」写一个「丙」。画一个框框写个丙,然后再慢慢、慢慢来写。

现在先看甲,以所持之名,现在是说我们所念的这句阿弥陀佛,[本具三谛。]

「三谛」就是真谛、俗谛和中谛,谛就是在果位来讲已经得道的叫做谛,在因位里面叫做观——空观、假观、中观,在因地修行叫做观,成就证悟叫做谛,已经了解真理叫做谛。所以三观是因,三谛是果。以所持之名本来就具足三谛,本来我们的本性就具足这种真谛、俗谛和中谛。

好,底下把笔拿起来,[谓名字相有,即俗谛。]写个「A」,[名字性空,即真谛。]写个「B」,[性相不二,即中谛也。]写个「C」。这样一个甲就分成A、B、C,中国人比较伟大所以甲排前面,美国人比较差所以ABC排在后面。

以所持之名这个甲的角度,以我们念佛本身本性就具足真谛、俗谛和中谛,谓名字相有,相本来就有,这个就是俗谛,写个「A」;名字性空,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名是性空,这个就是真谛,写个「B」;真谛就是本性,真谛就是性,相有就是相,所以性和相不二,性就是空,相就是色,就是色不异空,空、色不二的意思,性相不二就是空、色不二的意思,这个就是中谛。

底下[以能持之念,]这个就写「乙」,[由来三观。]众生是能持之念,由来三观,三观是因地修行的,才开始在观想,才开始在用功,这个叫做观,达到究竟叫做谛。

由来三观,[谓念性了不可得,即空观。]写个「A」,我们念念,每一念每一念,念性不可得,了不可得即是空观,虽然念性不可得却是...[念相历历明明,即假观。]写个「B」,最后,[性相一如,即中观也。]写个「C」。

乙也是分A、B、C,这个乙的三观就是:念性了不可得,即空观,念性不可得,但是清清楚楚;念相历历明明,叫做假观,明明有,要找却找不到;性相一如就是空和有、色和空一如,这个就是中观。

底下,[又复应知,所念之佛,]这个写「丙」,丙也分三个角度,就是[字字分明,妙假观也。]为什么加一个「妙」呢?你知道吗?就是不可思议,我们平时念佛的时候不能字字分明,因为有妄想,人家现在是念到字字分明,如果字字分明就进入不可思议的境界,自己听得清清楚楚,临命终他就不会散乱了,我们平时不能字字分明,这个就不能称为妙,妙假观,有的意思,不可思议的有。

底下,[能念之心,念念无殊,真空观也。]就是你念的心每一念都一样,因为从本性出来,这个就是真空观。真空就是一尘不染如入高空,真空。我们现在不能空一切,不能讲真空,我们现在只是结个善缘,念、念、念...妄想很多放不下,欲望要不然就是感情,要不然就还有其他事情,所以无法达到真空。

所以我常常告诉众生说:今天我们一定要了解,生死这种事情,你一定要放下才有办法,生死,你现在想想看,今天你到临命终有哪一样放不下,你能如何?

今天如果到了临命终,没有突破这个生死大关,你惨了,你麻烦大了,简而言之,世界上的一切就是要全部放下,想想看今天你如果放得下无量劫的生命,极乐世界清净自在,为什么今天我们会放不下这个世界?还要在这里被这个娑婆世界的情或是欲望所污染,才来放不下,使得临命终不自在,搞不好能不能往生还无法把握。

你想想看,在这里的快乐如果是一,算一元,极乐世界有千百亿元的金钱等着你;在这里如果是一颗钻石,极乐世界有千百万颗钻石等着你;在这里如果有一分的快乐,极乐世界有千百万无量无边的快乐等着你。

为什么我们会执着这个世间的快乐,忘记了极乐世界的重要?所以这个就是要对放不下的众生讲,这个世间你不要一点都放不下,你一定要全盘放下,这个没有什么好执着的,真空观你就可以提得出来,你才会念念无殊。

你念念都不一样,前一念,念念佛,后一念情绪不好就不念,我们怎么念念无殊呢?念念无殊就是前念、后念都是平等,我们哪有办法做到这样,今天我们如果心情不好,在公司心情不好,念、念、念...念半个小时,今天心情不好了,前念、后念就不一样了,怎么会无殊呢?我们没有办法。所以这个真空观还不容易的,还不是那么简单。

再来,「字字分明,妙假观也」就是「A」;「能念之心,念念无殊,真空观也」,就是「B」;[能与所不一不异,圆中观也。]就是圆满的中观,能与所就是「C」。

能念这个念头与所念之佛,你说一也对,你说二也对,你说不是一也对,你说不是二也对,异就是二,不同,不一就是不能说是一,为什么?佛是佛,我是我,众生是众生,要说不异,没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统统一样,佛的心和我的心都一样,所以不一就是不能说是一体的,因为我能念的是众生,所念的是圣人,不能说一;不异,也不能说不同,佛的心和众生的心,本体也是相同的,所以能与所不一不异,圆满中观也。

[所以道境为妙假观为空。]所以道:所以说。所以说境界是妙假观为空,这里又另外一个角度了。所以,道就是说,所以说境界当成我们的妙假观,不可思议的假,这个假,凡夫是有,执着有,我们现在把有当成缘起性空不可思议的清净的存在,虽存在但当下又是空。所以妙假观,简单来讲这个假观是有,但是如果加上一个妙,不可思议的假观就是空。简而言之,假观也是通达空观。

底下,[境观双亡]境界是我们能念之境,观就是所能观照之心。能观的心,所观的境界,双亡就是色、心二法当体即空[即是中。]中道。[亡照何曾有先后,]这个一定看不懂的,亡照就是除去能观照的心,我们就会发现没有所谓的先和后,[一心圆绝了无踪,即此之谓也。]意思就是:亡照,亡就是除掉,除掉那个能观照的心,亡照就是连能观照的心都没有,哪里有什么先后?先后就是落入时间的观念,哪能落入时间的观念,简单讲就是同一时,同一念,圆满的观照的意思。一心圆绝了无踪,就是圆绝了无踪迹,圆满,没有一些的什么空、假、中,当下一心就是三观,即此之谓也,这个就是讲天台宗,我们所说的三观、三谛。

 楼主| 发表于 2020-8-17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底下,[天台圣祖疏于前,]天台这些圣人、祖师,疏就是注解,疏就是注解要通达经典。疏于前,

[四明尊者钞于后。]四明尊者又叫做知礼大师,我们后面会讲到,第二页的地方,我们就会讲到「四明法智大师钞」,所以在这里不多言。

意思是四明是一个地名,因为这位尊者知礼大师住在四明这个地方,所以大家称为四明尊者。就是他住的地方是一个地名,四明本来就是一个地名,因为他住在那个地方一直弘扬天台宗,也有注疏、注解、演讲,大家都很尊重他,所以称他为四明尊者。譬如说以后我很有成就,人家就会称呼为高雄尊者(笑),称呼尊者是很好听,人家如果称呼我为高雄矮者,就很难听了,矮者。

四明尊者就是知礼大师,钞于后,疏就是古人所著作的,可以说是智者大师所著的,钞就是四明尊者钞于后,

[疏中之隐义,]智者大师所注的疏,就是前人所作的疏,注《观无量寿经》的人很多,自古至今有很多人作注,也有好几种疏。钞于后就是四明尊者抄在后面,疏中之隐义,就是疏里面的隐,不为凡夫所知叫作隐义,就是还隐藏一些你不了解的义理,[钞而发之。]四明尊者把它抄一遍,再加强让意思显示出来,发之就是把它显示出来。疏是另外一个人写的,钞是显示疏的义理更加深入。

[将三观之旨,和盘托出。]全部衬托出来,[义无余蕴,]义无余蕴就是这个道理清清楚楚,这个「蕴」就是不明之处,没有剩下哪一些不清楚的地方,叫作义无余蕴。这个道理也就没有剩下哪一些含有不清楚的地方,既然和盘托出,这个道理就清清楚楚,

[历五百余年矣。]经过五百年后,[钝根学者,妄兴汪洋之叹。]妄兴,这个「妄」把它画掉该观望的「望」,望海的母亲这个望,这个字打错了,望兴汪洋之叹(新版已更正),看起来太多了,那么多从何看起,汪洋之叹,汪洋就是表示多,疏和钞也是很多,这个太多了,汪洋就是太多了,资料太多了叫作汪洋之叹。

[余于是]余就是谛闲大师,于是[将]天台宗的诸祖[疏中]就是诸祖[科释,移注文下。]因此,我谛闲把天台宗诸祖师的疏中的科释,移注文章下。[钞中过详者,]就是四明尊者他所作的钞中太过详细,[折衷要言,]选择简单重要的,衷就是重要的,来说,[略加窃谓。]加上一些我私人的看法,就是谛闲大师窃谓,加上我私人的一些看法叫作窃谓。

[俾初学者,]俾就是令,令初学的人,[得以易为入手。]令初学的人很容易入手,[遂命名]遂就是因此。因此命名[为疏钞演义]疏就是圣贤所作的,钞就是四明尊者写的,演义就是谛闲大师所著作的,简单讲就是经过三个人的注解,观经是经典,疏一个注解,钞再另外一个注解,演义又是另外一个人的注解,就是愈来愈简单。[云尔。]

所以演义的意思就是根据古代发生的事实,所代表的意义加以扩充到别的事件上,以使人警惕自己叫作演义,就如:三国演义。云尔就是这样子,就是这个名字。因此,命名为疏钞演义就是这样子,云尔就是这样子。

[时维]什么时间写的呢?[民国戊辰年]就是民国十七年,就是一九二八年,一九二八年发生最大的惨案叫作什么?有没有念历史的?民国十七年正当济南惨案,最凄惨的,你回去翻历史就知道,[腊月]是十二月,[除夕四明观宗寺]就是四明尊者传下来的,天台的这一个支脉的观宗寺,就是四明这个地方有一个观宗寺,也是四明尊者他的徒子徒孙传...传到现在,有一个观宗寺名字叫做[释谛闲搁笔故叙]按照前人的注解来描述叫做述而不作,述而不作叫故叙,这文言文不简单。

好,再来看一,现在序文讲完了,底下[观经疏钞演义],观经就是十六观经,疏,就是通,钞就是显,很明显的显。疏的意思不是很清楚,那么显示出来就使它更清楚。演义就是根据疏钞,再把它加上一些自己的意思,然后把这一部注解写完叫做演义。

底下一个叫做[四明嫡裔谛闲演义]四明尊者就是宋朝天台宗的祖师,叫做知礼大师。知礼法师,因为他住在四明山,所以我告诉你们四明是一个地名,还是一座山——四明山。弘扬天台正义,为天台宗山家派之中心人物,因为天台宗还分几个派,叫山家派的中心人物,世人称之为「四明知礼」,或誉为「四明尊者」,四明知礼叫做知礼大师,也对,或者是四明尊者,也对,四明知礼就是他的法号,四明尊者二个称呼都一样,统统一样。研读班要开「教观纲宗」,这个很重要,天台宗的精华「教观纲宗」研读班要开,这个如果开给一般人听,是听不懂的,没有办法听懂的。

底下,四明嫡,那个念dí,嫡就是正派,大老婆生的孩子叫做嫡,嫡。裔就是后代,简单讲就是正传的传承的意思,嫡就是正派,后代继承衣钵,继承四明尊者的衣钵,谛闲演义,就是这样子,这个叫做嫡裔,四明尊者天台宗代代相传的正派的后来的弟子,叫做谛闲演义。这个谛闲大师也是很了不起。

[初题目二 初释题二 初略释题目]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

我来解释一遍:《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这是一部经典,疏就是通,妙就是以不可思议的妙观为宗钞,为宗就是把它显示出来,道理显示出来。再说一遍:《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此疏以不可思议的妙观法为宗,来显示出的钞,钞就是显示,宗就是宗旨,以这个为最重要,妙就是妙观,不可思议的空、假、中,三观。

[前七字,]就是「佛说观无量寿佛」,[乃一经之总题,具如下五玄之第一章。]「具如」就是全部的意思,「五玄」就是五重玄义。在五重玄义的第一章。

[疏、通也。以经旨]圆满奥妙,[圆妙,]以经旨圆妙,「以」就是因为,因为经典的宗旨很圆满又不可思议叫做妙。[被机高深,]「被机」就是面对高的根器,「被」,加被众生叫做被。「被机高深」,加被根机高深的众生。[大师以义意]「以义意」就是依据道理,[而疏通之也。]而来把它疏通。「疏通」就是使看的人更了解意思。

[钞、显也。谓大师疏文,多谈事相,少示观门,]「少」就是很少,很少开示如何观之门。[务在下凡,]「务在下凡」就是最重要的是要关心那一些根器比较差的众生。「务在下凡」就是责任,就是注解这部经典最主要是要做什么?最主要是要使下根器的凡夫了解,我们的责任是在哪里最重要。所以这个「务」有好几种解释。「务」就是必须要在凡夫,让他了解才可以,「务」就是我们的责任。作这一本疏钞演义的责任是要使凡夫看得懂,[普沾缘种。]「普沾」就是也能够,意思是说也能够使凡夫普遍得到法雨的甘露,「缘种」就是净土之种子,能够结到净土法门的种子,缘种。[并非不知修心妙观;感四净土之文义也。]不是这样子,并不是不知道修不可思议的三观,能够感应到四土:就是凡圣同居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常寂光净土。就是并不是不知道修十六观经不可思议的妙观,当然能够感应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四种净土。我们当然知道。

[四明为时机所迫,]因为知道根器不够,[慕学之徒,]就是仰慕天台宗的人很多,徒就是弟子,「慕学之徒」就是仰慕希望来学习天台宗的人很多,想学习《十六观经》的人很多,[皆欲得旨而闻妙观,]大家都希望能够得到天台宗的宗旨,十六妙观的宗旨,[乃以钞文出而显之也。]出就是写出来,而显示很深奥的道理。很深、很深的道理显示出来。

[钞名妙宗者,乃取疏]乃是采取这个疏,[释经题大意,]就是一部分,采取疏钞里面疏的一部分来解释经题的大意。简单讲就是:钞名叫做妙宗者,为什么叫做妙宗呢?就是采取疏的一部分来解释经题的大意。[以圆妙三观,释乎能观。]如果解释能观,[以圆妙三身,]「圆妙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同时,圆妙就是同时,[释所观佛。]如果要解释所观的佛,[佛既总摄余十五境,]就是你如果讲到无量寿,就包括十六观经里面其余的十五观的境界,后面会有说明。[故知一一]意思就是我们如果解释能观,就是以圆妙的法身、报身和应化身,如果解释到观佛,观无量寿佛,只要讲到佛就包括后面十五观的境界,因为全部是十六观,讲到佛其余的十五就包括在内。一一[皆是圆妙三谛]真谛、俗谛和中谛。[三观也。]就是空观、假观和中观。[是经既以妙观为宗,学者应当注重妙宗]不可思议的妙观为宗旨。[乃四明命名之意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8-17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能释人号二]

[初 能疏人号]

再来,第二,这是何人所讲的呢?

[天台智者大师说。]简单讲就是作疏的人。

[备于别传,及诸章记,有未知者,须寻彼文。]

[二 能钞人号]

作这一部疏,能疏就是能够作这一本疏,这个名号叫做天台智者大师,天台智者大师我们以前曾经讲过。

[四明法智大师钞。]

[师讳知礼,]就是四明尊者。法智大师另外一个法号叫做知礼大师。[字约言。]就是说话很简明,约言。[四明]他的俗姓[金],金[氏。]姓金的大部分都是韩国人。[父母祷于佛,]向佛祈祷。所以怀孕的人要常常向佛祈祷。[梦神僧,携]就是带一个[童子,]来,[遗之曰:]遗就是交给他,说:[此佛子罗睺罗也。因而有孕。暨生,遂以为名。神宇清粹,]神宇就是气势,那个气势神情叫做神宇,就是他的眼神不凡,清粹就是面目清秀,神宇就是说他的眼神,清粹就是说他的面貌,[不与众伦。]就是与众不同。

[七岁丧母,号哭不绝。]这个念háo,不能念作hào,号就是哭得很凄惨。[白父求出家,遂往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大师座下。十五具戒,]照理这是不行的,应该要二十岁才能受具足戒。以前可能比较不重视这个,所以他十五岁就受具足戒,依据佛的戒律,要二十岁才能够受比丘戒,他十五岁就受了。可能圣贤人都是这样子。[专探律部。]就是专门研究律部。

[太平兴国四年,]西元九百七十九年,简单讲四明尊者距今一千多年,[从宝云大师习天台教观。

始三日,]才三天而已,你看贤人才三天而已,[首座]首座就是出家二十年以上叫做首座。首座就是很伟大的人,大弟子。[谓之曰:「法界次第,汝当奉持」。]法界的次第你应该好好奉持。

[师曰:「何谓法界」?]什么叫做法界?[座曰:「大总相法门,圆融无碍者是也」。

师曰:「既谓圆融无碍,何云次第」?]既然圆融无碍,空、假、中当下就是一体的,哪有什么次第。和禅宗讲的顿悟意思相同,没有次第就是顿悟。[座无对。]首座没有办法回答。

[居一月,自讲心经,]这个实在很厉害,这个和我在南普陀差不多,我在南普陀第一期九十八点六,再来好像是九十九点几,老法师说无法教你,要不然你干脆上来讲经,你每学期都领奖学金这样不好,我看我来教书好了,宿世如果多多少少研究到经典就一闻千悟了,所以可能我前世也有一点点小小的善根,听经典很快就通达。自讲心经,[听者服其速悟。]这个人的悟性怎么这么厉害,

[五年,其父梦师跪于宝云之前,]他父亲梦见四明大师,四明尊者跪在宝云大师的面前,[云以瓶水注于口。自是圆顿之旨,]自是就是从此圆顿,圆满顿超的宗旨,[一受即了。]了就是悟。一下子就顿悟了。

[六年,常代讲于宝云大师。]六年就是西元九百八十一年,因为太平兴国四年是西元九百七十九年,太平兴国五年就是九百八十年,五年,其父梦师跪于宝云之前,就是西元九百八十年,六年就是太平兴国六年,就是西元九百八十一年。才二、三年而已,六年,常代讲于宝云大师,所以这个不是经过六年,这是太平兴国四年、五年、六年,就是这样子。

再来,[雍熙元年,]雍熙就是北宋,北宋的雍熙皇帝,西元九百八十四年,[慈云来自天台,师待以益友,]这个是良师益友,[义同手足。]就是这个义,义就是道义,道理相通叫做义。义同手足就像手足一样。

[端拱元年,云师寂,]慈云大师圆寂。四明法智大师[师梦贯云师之首,]贯就是穿,穿过慈云大师的首,就是头,[擐]也是穿,穿[于左臂而行。]简单讲就是他要继承慈云大师的衣钵,梦见这个境界就是这样子。贯云师之首,擐,擐就是穿于左臂而行,穿。

这种情形我也曾经有过,在我出家第二年的时候,有一天很清楚,梦见慈航菩萨来,那个也不是作梦,那个也不是梦,也很清楚,打这种妄语要下地狱的,不是随便乱编故事的,打妄语要先下地狱的,真实的才能讲,子虚乌有是不能乱讲的。

慈航菩萨来,来的时候,慈航菩萨从天空降下来,慈航菩萨貌相很饱满,你看慈航菩萨貌相很饱满,拿了一个钵,我就跟他下跪顶礼,他就跟我摸顶,跟我摸头的时候,手接触到头就放光,放光,然后他就把钵拿给我,我就把它接过来,他就冉冉上空,然后放光离开。没看到什么,这样也不知道代表什么,可能怕我没饭吃,叫我拿那个钵去化缘(笑),那个时候我也没想到什么问题,反正我也没有想到那么多,我也不敢想有祖师大德把衣钵传给你,我们也不敢这样想,反正梦境就如梦幻泡影,对不对?

我最不喜欢讲神通,这个大家都知道,我最不喜欢讲有的没有的,但是有梦到这种情形,可能跟这个也有一点相关,讲到这个我就想到以前那个事情,这个梦境很清楚,但是我不会像世间人很执着,从过去到现在,我不曾讲给你听过,对不对?这个也不值得什么谈论,哪有什么好谈论的,放光就放光,衣钵就衣钵,对不对?

问题是你有没有实力,有实力当然奇迹就在你的身旁,你没有实力拿那个钵做什么,慈航菩萨也丢脸死了,随便乱送个钵来给我,对不对?反正说来说去,还是要自己有能力。

所以人家如果在讨论梦境,我最不喜欢,来就:师父我梦见什么,他梦见什么。我最不喜欢讨论这个东西,我讲这个事情也许可以增加大家的信心,也许。

佛法有时候这个也不可思议,也不可思议。我从来不以什么大师自居,我常常说我是(日语)最烂的、最差的,我也没什么修行,图个三餐温饱,睡眠正常,身体强壮饱满,年轻,我现在三十九岁,人家说:很奇怪师父怎么愈来愈年轻。因为我现在得到心法,禅宗悟道的心法,知道什么叫做放下?以前发脾气都气得半死,现在要我发脾气很困难,很困难。所以心境如果有转变,貌相就会转变。以前都水肿,现在没有了,现在实在了,我以前常常说怎么胖成这样子,结果是伤到了肾脏,幸好不是肝脏,肝肿大长庚(医院)不收麻烦大了。

因此,我常常说梦境这种事情你要讨论,如果能够增加信心也好,如果要执着梦境:你是什么祖师,你是什么了不起的,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没有这个必要,对不对?

像我在梦境里面见到佛,也不是说...事实上就是如此,见到佛,见到佛飞起来的时候,见到很大尊的阿弥陀佛,吓死人了,我站起来刚好到他的...我记得飞到他的这个地方而已,(师拟食指和大拇指比十公分左右),我这么小他这么大,非常的大,全身都是金色的阿弥陀佛,我飞到他面前他对我笑一下,飞行,阿弥陀佛大得实在吓死人,无限际的大,实在太大了,全身好像都贴了金箔,金光闪烁,金色的,站的莲花实在有够大,很大,非常大。

去,我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不是你梦到这个梦境,你就往生极乐世界了,不是这样的,我从来没有说我有什么梦境的吉祥,我就认为我这样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我也是战战兢兢、兢兢业业,我也是怕不能往生,对不对?也是要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每天都要拼的。

难道可以说我都梦见阿弥陀佛了,这个可能很稳当了,我就整天跑去睡觉,等一下堕入地狱,醒来阎罗王在那里等着,(师拟阎王拍醒木大声说:)醒来!说:我怎么跑到这里来,糟糕了!还是不行的。

所以要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分一秒都不能放松,要常常说:我的功力还不够,一定要再拼。这样才可以。不能说:我的功力已经够了,我不必用功了。你惨了。

所以有一个老菩萨说:师父,我能往生了。我说:为什么?他说:我昨天作梦梦到观世音菩萨。我说:梦到观世音菩萨多大一尊?她说:差不多这样子(师比七八公分左右大小)。怎么那么小一尊,梦见这样子不就比我们拜的还小,她说:对,还小,她说:奇怪,怎么梦到这么小?

我说:发心小就这么小尊。我说:我梦到阿弥陀佛就很大一尊,我是梦到自己很小,阿弥陀佛很大,你梦到观世音菩萨那么小一尊。她说她这样子能往生了,我说:还早咧!

如果你梦见佛菩萨就能往生,你的头脑有问题,搞不好魔来也说不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我希望在座诸位以后如果遇到梦境吉祥,知道就好了,知道就好了还是要用功,应无所住,不要执着这种东西,师父讲这些是希望激励大家一个信心而已,没有什么很特殊的意思。

[淳化二年,师受请,主干符。]我看到这个地方,想了好几个小时,这三个字看不懂,还去查佛学大辞典,依旧查不到,这个「主干符」再怎么样我就是看不懂,有读中文系的请站出来,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请你们跟我解释一下。看不懂就暂时先用师父的意思,我认为这是一个地名,主干符,要不然就是一个庙,一个地方,因为配合底下的词句就可以证明,这个应该是一个地方,主干符就是师受请,四明尊者接受邀请主干符,来到这个地方主持弘法,干符这个地方,可能这是我自己说的,当然说错了要负因果,因为查不到资料,大辞典统统翻过了还是查不到,暂时用一下,

[绵历四载,]就是经过,经过四年,[诸子悦随。]众弟子很高兴跟随四明尊者,[至道元年,以所居偏小,学徒]就是徒弟[莫容。]容纳不下,[遂徙居]徙就是迁移,这个不是读作tú,字你要认好要读对,读成xǐ。遂徙tú居,你会被笑死,不懂中文也没有那么差。遂徙xǐ居,迁徙就是迁移的意思。[报恩院,院主]院主就是住持,[舍为长讲天台]长期的讲授天台,[教观,十方住持之地。]十方就是僧团用功的地方,叫做十方住持之地。就是我们所说的僧团。[乃易今名即今之延庆寺也。]他就改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延庆寺,[故称延庆开山祖。]延庆寺的开山祖师。[略彼传文。欲知全文,当阅统记。]统记就是古时候所专门记载的四明大师的传记叫做统记。

[正释文二 初释疏序三 初叙经观意二 初正明观行 初叙意 初对垢立净二 初法二 初明二报苦乐]

[夫乐邦之与苦域,]乐邦就是极乐世界,现在藉着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先做个比较,这样你就知道要往生还是留恋这个娑婆世界。夫「乐邦」就是极乐世界,「之与」就是和,苦域就是娑婆世界,

[金宝之与泥沙,]现在就地质来论,极乐世界是黄金铺地,七宝琉璃,它的地质是黄金,本性是清净的。泥沙,娑婆世界地上统统是污秽的泥土。这是藉着简单的地来比较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举此例就好了。

底下,接下来,[胎狱之望华池,]胎狱就是我们娑婆世界出生都是在母亲的子宫里面,经过十月怀胎的痛苦。之望华池,如果往生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是清净、自在的。底下,

[棘林之比琼树。]现在说的是游乐的地方,棘林,极乐世界的琼树是美玉所成,叫做琼树。琼,琼树,所以有很多女众的名字都用这个「琼」字,美的玉叫做琼,美玉,很美的玉,很美的玉叫做琼。棘林就是我们现在爬山...棘就是有很多刺,难行,杂乱无章,像现在去爬山(会)死在山里,迷失方向,本来是快快乐乐的进山,结果死了抬出山,死了抬出来,所以娑婆世界要找寻一点快乐也要看地方,有很多人爬山,爬一爬都死在山里,都回不来了。

用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稍微比较一下而已,极乐世界的地是七宝琉璃、金银之地;我们这里是泥沙。我们娑婆世界出生是怀胎十月很痛苦;极乐世界是莲花、七宝池。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丛林里面统统是荆棘;极乐世界统统是美玉而成的树木。这是简单做个比较。

 楼主| 发表于 2020-8-17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钞释云:欲论观行,]先告诉你要如何妙观修行,[先示两土苦乐之相。]让你比较看看,比较看看。所以我才告诉诸位,娑婆世界如果和极乐世界相比较,你根本不想活着,活在这个世间根本是痛苦的,极乐世界这么好的地方做个比较。

[文有四句,一一皆论相对。首句明所成国土,苦乐相对。彼国但受诸乐,]极乐世界只有快乐,[故名乐邦。此土多受众苦,义言苦域。]这个世间很痛苦。

[次句明能成物体,]能成这个世界的以什么为材料,能成物体就是拿什么做为建筑的材料,拿什么做材料,极乐世界用金、银、七宝,使你了解[贵贱相对。]贵和贱相对比较,[彼纯七珍,]彼的意思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纯是七珍宝,[略言金宝。此]即娑婆世界[多众秽,]娑婆世界污秽、不干净,[略言泥沙。]就代表娑婆世界不清净,

[三句明初生受质,垢净相对。此土六道,具有四生。]就是胎、卵、湿、化,[今就人中,多从胎藏。母食冷热,]妈妈吃冷或吃热,[及饥饿时,子在胎中如处寒热,]吃冷就像处寒冰地狱,吃热就好像被热烤,意思是说孩子在母胎里面也是一种痛苦,妈妈如果吃饱一点,就如[山压,]

如果是爱吃的妈妈,一张嘴巴整天都在吃,孩子在里面又叫不出声,只能用脚踢,说:你怎么吃得那么饱,你怎么吃得那么饱,快把我压死了。又无法说话,遇到爱吃的女人,整天都是吃,整天都是吃,整天都是吃,如果你用听筒听听看,他会抗议的,那是没有去听,说:我抗议,我抗议,你不要吃那么饱。意思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痛苦的,没有一样是快活的,

[倒悬地狱之苦。故云胎狱。彼国九品,皆从莲生。纵下下品,经十二劫,在莲华中,胜忉利天。是故华池,受生即乐。

末句明生后游处,粗妙相对。此则荆棘丛林,]就是我们的树林统统是会刺伤我们的东西,有刺的东西,[彼则金渠玉树。]极乐世界金渠,渠就是水道,渠的英文叫open channel,渠道工程学,open channel engineering,我有读过渠道工程学。金渠玉树,[余如钞文广明,]其余的在钞里面讲得很清楚,[兹不繁赘。]在这里不重覆。

[二 明二因心行]  

[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沈。行开善恶,覩二方之粗妙。]诚就是实实在在的,由,实实在在都是从我们的心来分垢秽和清净,这样我们就能够见到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这二土,升就是极乐世界的清净叫做升,升,升华。沈就是我们现在在沈沦。二土之升和沈,升就是好,解脱叫做升;沈就是束缚。行开善恶,修行当中开出善门和恶门。覩就是了解、看见,让你看见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的奥妙和粗劣,所以粗就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痛苦的世界;妙就是极乐世界,很殊胜的地方,覩二方之粗妙。

[钞云:诚、实也。由、从也。报]我们的报应,报[之净秽,实从心行二因所致。]二因就是心,垢和净所感叫做二因。垢就感得娑婆世界,净就感得极乐世界,[心即迷了二心。]二心就是垢、净,垢心和净心二个心,心即迷了垢和净,[行即违顺二行。]就是善和恶,善和恶,违就是恶,顺就是善,

[六道三教,]三教,有分三教、有分四教的,三教是这么分的,第一叫做顿教,根器利的人,六道的众生有的是根器利的人,根器利的人一闻即千悟。第二叫做渐教,慢慢的教化他,慢慢的教化他,所以他会常常讲给我时间,我需要时间,那个叫做渐教,需要给他时间他才会觉悟,要他一下子放下他没有办法。第三叫做不定教,不定教的意思就是有的人听到小法悟到大法大觉悟,听到大法,有的人悟到小教小小的觉悟,这是不一定的叫做不定教。所以三教分为顿教、渐教和不定教。六道三教。

[迷三德性,]三德,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就是无相、般若就是智慧、解脱就是力用,力用就是力量。迷三德性,迷法身德、迷般若德、迷解脱德

[为三惑]三惑就是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为三惑[染,故曰垢心。]心不清净。

[身口诸业,违理有作,]违背道理,违背佛所说的道理,[皆名恶行。

以此心行,感四秽土,]不清净、污秽,[沉下粗浅也。]四秽土在娑婆世界。

[唯圆顿教,]圆顿教就是根器利的人,[了三德性,离三惑染,方名净心。]才叫做净心。

[身口诸业,顺理无作,以此心行,感四净土,高升深妙也。

心虽本一,]这是以本体而言,以本性来讲大家都是一样的,叫做本来是一,[以迷了故,须分垢净。行业虽同,以违顺故,须开善恶。从此二因感报净秽。

应知圆人,]圆人就是圆教的人,根器利的人,[以常寂光]常就是永恒,寂就是寂静处,心不起心、不动念,光表示智慧无量,所以常寂光是三种解释,常就是永恒的生命,寂就是灭掉一切的烦恼,心非常清净,光表示智慧的意思。所以常寂光净土表示永恒的清净具足无量的智慧,这是法身,就是我们的法身。[而为观体。

凡圣因位,]凡夫就是因,圣就是果,果就是位,[皆即究竟。]就是当下。意思是说圆教的人只要一闻就千悟,凡圣因位,位就是果,果地,因和果同时当下就是究竟。

[不同别人要心]不像是别教的,因为有藏、通、别、圆,不像是别教的要心,就是最达极致之心叫做要心,不同于别教的,达到最究竟的,[只齐一十二品,]因为别教无明才分十二品,无明别教十二品,圆教是分四十二品,

[故分证秽。]分证秽就是说别教,藏、通、别、圆的别教,对圆教来讲只是分证,秽就是不圆满,圆教是净的话,别教就是秽。圆教如果是净,别教就是秽。

意思再解释一遍:圆人,圆教的人以常寂光为观体,凡圣因位,即就是当下、同时,统统当下就是究竟法,不像是别教的人,藏、通、别、圆的别教,要心就是到达最极、最究竟,只能达到十二品,意思就是别教的最后开十二品无明,圆教是开四十二品,只能达到分证秽,分证就是还没有像圆教的究竟圆满,所以是不圆满的意思。秽就是不圆满。就圆教来讲它是秽,圆教是净。

[问答不录,须者自阅。]意思是说底下还有一些问答,在这个地方不节录,你有需要自己去看。

[二 喻]

[喻形端,则影直。源浊则流昏。]

譬如说,前面我们讲心有分清净和污秽,土有分清净和污秽,粗和妙,现在用譬喻的,我们的身体如果直,你的影子就直,我们如果驼背,太阳照射影子就会驼背,像那个秘雕,以前布袋戏里的秘雕,秘雕出现,然后一个老太婆眼睛模糊,布袋戏是这么演的:七、八十岁的老太婆,秘雕来拜访她,她就说:来就行了,还背了大包、小包的。她不知道他是驼背的,布袋戏就是这么演的。听起来很好笑,其实是他驼背很严重,她说他来就行了,还背得大包、小包的。她不知道他是驼背的。所以说我们人如果正直,站得直影子自然就直。源浊,水源如果不干净,流下来的水就污浊,像黄河流下来的水是污浊的,上面的水源如果是干净的,流下来的水当然是干净的。

[钞云:]钞这么说,[形端喻净因。]意思是说了因的佛性,[谓了性净心,]通达究竟叫做了性,了解,彻底的了解本性就是清净,[顺理善行。]顺从佛说的道理来行善。[影直喻果。]影子当然就直了,这个人没有驼背,站起来当然影子就直,人如果驼背,影子当然会弯,所以影直喻果。[谓四净土也。

源浊喻秽因。]源浊,水源如果污浊,底下流下来的水当然是污浊的,这是一定的道理,是不是?[迷性垢心,]如果本性迷了心本来就会污秽,垢心就说污秽,[违理恶行。]就是违背了天理,你当然会胡作非为,[流昏]流下来的东西,昏就是恶因得恶果,昏当然是不清、浊,水源污浊哪有可能流出清水来,哪有可能,所以违理恶行,流昏[喻果,]流下来的当然是污浊的,这个比喻为果。[指四秽土也。]污秽的东西。

若翻回来,[若翻上喻,]反过来讲,若翻上喻,就是如果现在把它反过来讲,[形曲影凹,可喻逆修因果。]意思是说如果形全身弯曲,影子就会凹,影子就会弯曲,形曲影凹,形如果弯曲影子就凹,可以比喻说逆修因果,就是违背因果,他的所作所为就是违背因果,[下喻,源净流清,可喻顺修因果。]我们刚才讲水浊,水源如果污浊,底下流下来的就污浊,上面如果是清水,流下来的就是清水,所以水源流清,就比喻他修的因果是善的意思。[今举二喻,各喻一种,其义甚明。]

[二 就净示修]

[故知欲生极乐国土,必修十六妙观。愿见弥陀世尊,要行三种净业。]

你现在如果想要知道,欲生极乐世界,必须以十六观经为主,愿见弥陀世尊,要行三种净业,三种净业就是修三种福,哪三种清净的业?业,你一定要写,要不然经典看到最后,你不知道他在写什么,你写个A,修哪三种?

A、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孝养父母,如果你要往生极乐世界,修第一善业先要孝顺父母,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你先要修习慈悲心,不可以杀生,修十善业,你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B、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如果你要往生极乐世界,第二点要修的,要先受三皈依,我们六月三十日下午二点又要办皈依。受持三皈,具足众戒,就是要好好持戒,不犯威仪。这是符合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二个条件。

修第三个条件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C、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发菩提心就是你要发慈悲心要发觉悟的心,要深信因果,读诵大乘,你要读诵大乘经典。劝进行者,劝修行人精进叫做劝进行者。

我再读一遍,三种净业修三种福:A、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B、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C、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个你一定要先抄下来,这样后面讲到你才知道在说什么。

[钞云:上已对秽显净,故今就净明修。]现在以清净的因来说明,前面是说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的污秽和清净的对立做比较,现在是用清净的一面来说明。明修就是说明修行。

[前示二因,]前面开示有二种因,[通云净心,及以善行。此明]就是现在要来明示[修相,]要来明示、开示,说明如何修行。[故]就是所以。所以[的指]的就是专指。那个不是念的de,不要:故的de指,笑死人了。的dí指。的指[十六妙观,]专指十六妙观,[三种净业。

于十六境,]十六种境界,[不照三谛,]就是于十六境界,如果不依照三谛[岂名妙观?]不照三谛,岂名妙观?岂名就是怎么能。如果你不依照真谛、俗谛、中谛,怎么能说是不可思议的妙观。

 楼主| 发表于 2020-8-17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修三种福,为三感染,不称净业。]意思是说我们如果修这三种福为三种感应的力量,还不能称为净业。现在是指以前所说的。

[妙观是正,净业为助。]现在把十六妙观当成最重要的,因为现在说的是《十六观经》。

净业为助,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孝养父母、受持三皈或者发菩提心,这个当做助行,另外一部经这个是三种福,这部经是以妙观为正,其他的净业为助,

[正助合行,能感四种极乐国土。得见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和应身,[弥陀世尊。

文从互说,]文从互说就是文章是相互陪伴正的和反的,或者正的或者是助的,互说就是互相辅助,

[观论生土,]就《十六观经》来论生土,能否往生极乐世界就看你这个观,[业论见佛,]就净业有成就、没有成就来论见佛与否。

再说一遍:观论生土,业论见佛。观论生土就是就你修行《十六观经》的功力,来讨论你有没有能力往生,往生净土。业论见佛,你修的业就是心净到哪里,你是不是净业有成,有成则来论断你是不是能够见佛与否、能不能见佛这个能力,所以叫做观论生土,业论见佛。

意思是说:(以)你修《十六观经》的能力来论往生净土的能力,你所修的净业的好坏来论你能不能见佛。

[依正既俱,正助非隔。]没有离开当下,正修当下也要助修,助修当下就必须要正修,叫做正助非隔。

我这么解释已经很清楚了,听不懂也没有办法。听不懂就怪你书读得少,没有办法,明天我们再继续。好,下课!


 楼主| 发表于 2020-8-18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经疏钞演义02
谛闲法师著
慧律法师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二 示文二 初示教兴二 初明兴由]

    [然化因事渐,教藉缘兴。是以阇王杀逆,韦提哀请。]

    这个就是要把全部经文先看过,才能够了解他藉着几个字来描写这一段《佛说十六观经》的缘起。

然化因事渐,这个渐不是渐渐的渐,是就近取材,这个渐就是在四周发生的事情,佛拿来作比喻借题发挥经教,这样人家的印象比较深刻。譬如今天我要上台讲经,因为以前我是穷人家的孩子,所以如果讲到穷,我就能够拍成一部电影,可怜!事实上我就是亲自去拾破铜烂铁、吃美国救济的稀饭、去抬死人的幡旗,我知道穷实在很痛苦,读到大学还要当助教,还要教书,还要去自助餐打工,这样我讲经就有题材。说到这个世间的痛苦,我曾经拔过牙,拔牙是世间很痛苦的事,我曾经胃痛到呕吐,藉着这种直接的比喻,这样来讲比较亲切。所以然化因事渐,就是化导众生的因,事渐就是就发生的事情、就近发生的事情来取材料,印象比较深刻。

教藉缘兴,教化众生要藉着适当的因缘来教化众生,有这个缘佛教自然兴盛,也就是说佛自然会兴起说法的因缘。

此次是藉着什么因缘呢?是以就是藉着这种因缘,阿阇世王简称阇王,阇王杀逆就是要杀父亲,后来连母亲都要杀,这段因缘。

所以,韦提希夫人她痛恨这个世间,生了一个忤逆的儿子,连自己的儿子都要弑父杀母,她朝天空中向佛陀说,说她不愿住在娑婆世界,希望世尊能够说一个清净、快乐的世间,能够永远听不到恶声,看不到恶行,不要再生忤逆的儿子。佛就教她十六观,说出这部《十六观经》。所以我们要感谢阿阇世王这个暴君,如果没有她弑父弑母,他母亲也不想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要感谢他逼佛陀讲出这部经典。韦提哀请,哀请世尊来讲经。

[钞云:]疏钞这么说:[革凡之化,要因近事,]革就是要改正凡夫的教化,要令凡夫觉悟。革,谚语说:洗心革面,这个革就是要更正凡夫,要令凡夫了解娑婆世界的痛苦。要因近事,必须要借重眼前发生的事情来作比喻才会清楚。[而为鸿渐。]藉着这种近的事情使他看得更为深远、深入,鸿就是远、大、深。娑婆世界这么痛苦,我让你了解极乐世界多么快乐。[诠理之教,必藉机缘,]诠理就是我们如果要解释佛的正知正见的道理的话,必须藉着因缘才来讲这部经典。必藉机缘,要藉着机缘,[方得兴起。]才能够兴教法。[近事为渐,通于诸化。]近事就是就近取材,为渐,渐就是发起。就近取材来发起众生的悟性,教他要觉悟娑婆世界的痛苦。通于诸化,通就是普遍,佛普度一切众生,就是藉着这种因缘。[今化别,]现在度化有很特别的原因,[由杀逆之事,]由要杀害双亲的这种事情的这个因缘做为缘起,[欲令众生,厌浊世故。此教当机,是韦提希。华言思惟,]韦提希中文就是你要思惟,意思就是你要好好的观想,[善修观故。]要好好的善修十六观。

[二 明现土]

[大圣垂慈,乘机演法。曜玉相以流彩,耸金台而显瑞。虽广示珍域,而宗归安养。]
古文都是简单的几个字,所以说这个很不简单。大圣就是佛,佛垂慈,上对下叫做垂,佛怜悯众生,慈眼视众生,我们凡夫是下,佛要救我们就垂手,像佛来接引的手印就是垂手,佛大慈悲垂慈怜悯众生。乘机演法,这个乘不是那个三乘的乘,这个乘是藉的意思。所以中国字很伟大,在某一个地方,它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乘机就是藉着这种机会,藉着什么机会呢?藉着韦提希夫人之请,来宣讲《十六观经》来演法,叫做乘机演法。藉着机会、藉着因缘,赶紧来演说这部《十六观经》。

曜玉相,曜就是佛显现光明遍照之相,玉相,光明遍照一切这个玉相。以流彩,流就是一种动态,放光明的这种形态叫做流彩,金光闪闪。耸就是高大的金台而显瑞相,佛现金台瑞相出来让大家看见。

虽广示珍域,广就是大大的显示,珍域就是极乐世界,虽广大来显示七宝琉璃之地,就是表示极乐世界。而宗归安养,宗就是导,导归安养,就是要使你了解极乐世界的清净,佛的慈悲,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不要再留在娑婆世界受苦,而宗归安养,就是导归极乐世界。

[钞云:佛是极圣,]极圣,就是没有再超过佛陀的圣人了,佛在比丘戒里面说圣中圣,圣人中的圣人,[故称大。佛慈下被,名曰垂。]垂,佛慈悲众生所以名叫做垂,[托韦提请,布所证理,]布就是宣,宣讲我们所说的演说,所以布就是演讲,来演说这部《十六观经》就是佛所证得的道理,[名乘机演法。]藉着机会而说法,藉着因缘而说法。所以我们度众生也是如此,有的人听到佛法很好,他也不知道对方相不相信,自己就一直讲一直讲,讲到对方睡着了,人家又不喜欢听,你在那里一直说个没完没了,不须要这样。像师父今天也是这样子,信徒单独来要请师父开示,我对他说:没办法这样,每个人单独来,都有请师父开示,你看,我要如何应付好几百万的众生,全世界听录音带、录影带的,都单独来请师父开示,我说:我不对个人开示,有的话就是团体讲经。他说:师父,如果我要供养可以吗?我说:要供养可以,怎么不可以。这句话不早说(小),要供养可以,可以。他就供养拿出来三万元,说:我从嘉义来,是个中医师,听师父讲经救了他们全家的命,不晓得救了谁?本来可能全家要去死,听完就不敢自杀,就救了他们全家,就这样赚了三万元,放着,放着。所以我说如果要问法就不要,要供养没有关系,这个我会特别开缘,我开缘是看时间的,如果每个人来都请师父开示,有那个命吗?你真的有那个命吗?师父才一个而已,你要折腾死他吗?对不对?录音带那么多,你要怎么听都有,要听哪一部都有,所以要看情形。[曜玉等者,经云:尔时世尊,放眉间光,]眉间,[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就是因地出来到果,放光、放光再收回来,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这是乘兴而谈。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虽广示等者,经云:十方妙国,皆于中现。]十方世界都在放光明里面显现,[乃至韦提希白佛言,是诸国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二 示观相二 初总标]

[使末俗有缘,遵斯妙观。]

末就是将来,俗就是众生,使将来俗,使将来的众生有缘遇到这种十六观法,遵斯妙观。

[经云:如来今者,教韦提希等。]十六观。

[二 别示三 初示依报]

[落日悬鼓,用标送想之方。]

[钞云:观日有二意:一令观日,心不驰散。二令心想,正趋西方。]

一开始佛教你观落日观,太阳要西下,阳光已经不是很强,一个红红的太阳还悬在虚空,观久了,落日悬鼓,像鼓圆圆的,悬就是悬在虚空,太阳的光线已经不是很亮了,我们的眼睛有办法看的,说:很红,就往西方这样观想,因为极乐世界在西方。所以说用标送想之方,送就是处理、料理的意思。如何来料理你的想法呢?就是有一个方向,之方,这个方就是放下。送,送就是处理你观想的方向,一定要往西。用标,标就是有一个固定指示、标示。

[大水结冰,实表琉璃之地。]有一个叫做落日观,有一个叫做琉璃观,琉璃地。

[钞云:良以彼土琉璃为地,此地难想。且令想冰,冰想若成,]琉璃就像结冰的冰块一样,大水结冰,先教你观想大水结冰,[宝地可见。]因为不曾见过遍地琉璃,佛就教你观想结冰的情形。

[风吟宝葉,共天乐而同繁。波动金渠,将契经而合响。]文言文很难念,我又没有读过古文,读起来不太顺口。风吟宝葉,共天乐而同繁,这个读作yuè,不是读作lè。波动金渠,将契经而合响。这个地方要写很多字,风吟宝葉,吟就是歌咏、赞叹、说法的意思,就是风如果吹着宝树,吟就是发出赞叹,说法三法印、一实相印,宝葉,因为整棵都是七宝所成,叫做宝葉。风吟宝葉,简单讲就是风如果吹着宝树,它就说法,它就赞叹。共天乐而同繁,共就是和天上的音乐而同,繁就是多而密,意思是说频率相同那么优美,同繁就是同样的频率,那么好听,那么美丽、优美。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风如果吹到极乐世界的宝树,树叶就发出说法的声音,这种声音和天乐频率一样。波动金渠,波表示池。

[前二句,指树观。后二句,指池观。如经可知。]水池波动,是池,池的波浪会动,金渠就是水道,像我们的下水道,都是水泥、钢铁做成的。极乐世界不是,极乐世界的水道是用金子铺成的,它产生出来的声音像在说法。将契,契就契合,合经典而合响,经有二种就是三法印和实相印,小乘的听到就像在演说三法印,大乘的听到就像在演说实相印。契经,经典的三法印和实相印,而合响,意思是说响起来都是三法印,要不然就是实相印。

简单讲就是:风吟宝葉,共天乐而同繁,指树观,宝树之观,风吹过来会说法,底下是说池,水池,七宝莲花池。波动金渠,将契经而合响。

[二 示正报]

[观肉髻而瞻侍者,念毫相而覩如来。]

现在是观音和势至,底下是如来,弥陀如来。观肉髻而瞻侍者,肉髻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前面都有,瞻侍者,瞻就是看,侍就是弥陀的左右,简单讲阿弥陀佛的左边就是观世音菩萨,右边就是大势至菩萨,有的人没有用西方三圣,就用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如果能够的话用西方三圣,西方三圣是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观肉髻而瞻侍者,侍者就是站在佛的旁边,慈眼视众生,侍者服侍弥陀的左右。简单讲观肉髻而瞻侍者是形容后面有观世音菩萨这一观,还有观大势至菩萨这一观。

[初句,二大士观。以此二观,皆明肉髻。]念毫相,念就是观,毫相就是阿弥陀佛的白毫相光。而覩如来,能够见到阿弥陀佛,[故次句,弥陀观。]

[三 示三辈]

[及其瞑目告终,上珍台而高踊。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

现在说临命终的事情。

说直到瞑目,瞑目就是我们世间人所说的「我死都不瞑目」,瞑目就是临命终的时候直到眼睛一闭叫做瞑目。告终就是刹那间就表示要往生极乐世界。瞑目告终,表示临终自在。眼睛一闭就要上珍台而高踊,珍台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这些都七宝琉璃台,珍台就是金台,所以瞑目告终就是生死自在,上珍台而高踊。所以上面六个字是上品上生和上品中生,上珍台而高踊这是表示上品下生,上珍台这个上就是登。你临命终如果眼睛一闭,刹那间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要不然就上品中生,上珍台而高踊,上就是登,登七宝或者是金台,而高踊,踊就是欢喜,表示很尊贵的品位。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


 楼主| 发表于 2020-8-18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位,看第七页倒数第二行底下,第七行小字:

[初句,明上上上中二品。次句,上下一品。文成句,出大经二十七云:譬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以喻凡夫现阴灭中阴生。今借此文,喻往生人,此土阴灭,彼国阴生。]

这个还是需要解释的。

什么叫做文成印坏呢?譬如蜡印用蜡做成的,用蜡做成的用大火一烤就熔化掉了,蜡就表示我们人的身体不永久,很快就坏了,藉着很快就坏掉的色身赶快拼命来修行。蜡印印泥,用蜡做成的来印印泥,印泥就是修持,好好的来修行,印印泥,印下去,印与泥合,印下去就表示(蜡印)我们人的修行,与泥合就是修得有感应,印灭就是盖下去蜡会坏掉,就是我们的色身会坏死,坏死文章就成,文成就表示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简单讲就是藉假修真。蜡制成的东西大火一烤就熔化了,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受不了时间的折磨人会死,却是藉假修真,就像蜡制成的印,把它盖上印泥,盖好之后文章自然就成了,虽然蜡会坏但是文章已经完成,就是表示完成了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

以喻凡夫现五阴灭,就是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灭中阴生即产生,今借此文,喻往生人,此土阴灭,此秽土五浊恶世的众生如果五蕴灭,此土五阴灭,彼国阴生,彼国就是清净的极乐世界,清净的色、受、想、行、识就产生了,简单讲就是藉假修真,修得有成就了。

[随三辈而横截,越五苦而长骛。此总示三辈往生者,]上、中、下,[俱出轮回。]

而横截,横截就是直接,不是渐渐、渐渐的超越,不是,直接。越五苦,五苦就是六道轮回,就是五趣,五趣就是六道轮回,不包括阿修罗。而长骛这个长,叫永不回头,骛就是急忙的奔驰,趋向某一个方向。所以说五苦而长骛,永远不回头,骛就是赶快奔向某一个方向,就像我们现在的极乐世界,我们现在永远绝对不后悔,也不回头,赶快拼往生,所以五道都是苦的,所以有首歌这么唱:我永远不回头,唱这首歌就是告诉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我永远不回头。所以我们如果觉得在这个娑婆世界受到什么委屈,或者是一些不如意的,就想今天我能够听到佛法,我的身体有很硬朗,我能够修行念佛,三餐能够温饱都没有关系,赔一些钱也没有关系,让人占一些便宜没有关系,日子就很好过了。像我这样子,我就是一直让人家占便宜,以前我很慈悲都被骗钱,以前我初出家,我都要度无量的众生,都很大慈大悲,然后大家都来找我要钱,我现在不一样了,我都挡掉了。今天有一个大胖子从嘉义来,供养的从嘉义来,来要钱的也是从嘉义来,大胖子来也很可怜,他说他凑十万元是他的财产,没钱很可怜,有一个朋友邀他合开自助餐,说钱不够还差五万元,他向地下钱庄借五万元,你知道吗?就把十五万元交给他的朋友,他朋友就把十五万元拿跑了,地下钱庄来向他要钱,是黑道,说:今天如果交不出五万元,要剁掉他的这只手指头。以前大胖子来,那个人我看有一百多公斤,那个人差不多我的二倍重,以前我叫他出家他不肯,他说他是独子要回去上班赚钱,来,说着说着就哭了,这个是真是假,我们也无从查起,一开口就要五万元,我说:今天如果有人打电话来,说师父今天如果没有一百万元给我,人家就要剁掉这只手,我不就要拿一百万元出来,对不对?说师父如果你不拿一千万元给我,人家要把我的后脚筋剔掉,我不就要拿一千万元出来,我马上就倾家荡产,我说:要不然你考虑看看,如果你真的发心出家,你考虑看看,这十五万元我帮你处理,等你剃度之后十五万元才给你。没有关系,你真的要剃度十五万元我会出,对不对?男众都没有人肯剃度,真奇怪,真奇怪,现在只好用钱买没办法,早知道我自己生几个,也没有,不知道,我哪知道请男众出家这么困难,我不知道,女众不跟她剃度,却一直写信来看要不要考虑,我会剃度女众只有一种情形,就是男众令我很伤心,全都跑光光,都不愿住讲堂,讲又讲不听,让我很痛心。因为没办法了男众靠不住,要不然老了我自己整理这栋厕所,这样就开始剃度女众了,如果男众有人跟我住在一起,这样就不必了,对不对?是不是?所以说要开缘剃度女众,会考虑,但是要男众忤逆我,你不要煽动我的徒弟忤逆我,你不要这么做。所以我叫他出家他不肯,就要到外面乱搞,搞到欠人家钱,欠人家钱,头一个就想到慧律法师,所以现在我不可以这样,现在我的心很狠也很硬,十方来的钱我要好好的守护它,真的、假的,不知道,(大胖子)来,提起就哭,一个来就要五万元怎么得了,哪有这么好的,师父不是没有这五万元,有,但不可以这么做,这是众生的血汗钱,我不管理好会换我下地狱的,是不是?所以很可怜,叫他出家他不肯,他硬要去赚一个月一万多元,真糟糕!所以说六道轮回都是痛苦的,想一想这个世间实在不能住。[随、非随他。谓随己所修三辈行业,皆能横截五道,永得不退也。五苦,言五道皆苦俱所不免也。]

[二 结叹观行]

[可为微行妙观,]微就是幽微,微行妙观简单讲微行是无相,无相观,无相,妙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同时,叫做不可思议,叫做妙观。简单讲可以说是幽微无相之行的不可思议的空、假、中的妙观,[至道]就是你想要成就佛道叫做至道,是一个很重[要][术者哉。]就是方法。简单讲就是不可思议的圆妙观。

[微行,叹三种净业。虽是身口运为之善,]身口运为之善就是指有所造作,就是有为法,[今顺理修,皆成无作]顺理就是如法作观,皆成无作,无作就是空、无相,本性本来具足、不假造作,有为叫做有所作,顺理就是如法作观,就是妙观,皆成无作,不可思议的妙观叫做无作,[幽微无相之行也。妙观,叹十六观,虽托安养依正之境,而]就是但,但是[皆称性绝待照之,]托安养这个托就是藉,藉着极乐世界依报和正报的境界来做十六观,而就是但,但是都是称性就是不可思议的空、假、中绝待观照,[即不思议圆妙观也。]

[丙二 叙经宗体]

[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此经就是这部《十六观经》是印心观想为宗,印心就是用圆妙不可思议的心来观想为宗,实相就是无相、中道为体。

[经以观佛为题,]就是观无量寿佛为题,经典是以观无量寿佛经做为题目,[疏以心观为宗。]运心来观想为宗旨,[此二无殊,]无殊就是没有什么差别,[方是今观。]才是现在的观。[良以圆解,]良以就是因为大乘都是圆妙不可思议之解,所以空、假、中同时,[全异小乘,]就是全部不同于小乘,小乘[小昧唯心,]小昧就是二乘人,小乘的三昧叫做小昧,小昧就是小定,不是大乘之定,昧就是正定的意思。小乘的三昧只是唯心,[佛从外有。是故心佛,其体不同。]现在心所散发出来的空、假、中三观圆满的观想,其体不同,[大乘了知心具佛性,]大乘了解每一个众生他的心都具足佛性,[托境]极乐世界的十六观[修观,佛相乃彰。]才能够显示出来。[今观弥陀依正为缘,熏乎心性。]缘熏乎心性,来熏习心性。[心性所具极乐依正,]就是心性本所具足极乐世界的依报和正报,[由熏发生。]因为熏习就是注重观想,每天都专心熏习这个观想,[心具而生,]心本来就具足而产生,[不离心性。]不离我们的本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终日观心,终日观佛。]你整天都在观照你的心,整天就是在观你的佛,心中的佛。[是故经目与疏立宗,语虽不同,其义无别。]都是一样。[须知心观,此不专观心。内外分之此当外观,以由托]就是藉着[彼依正观故。是以经题称为观佛。妙玄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就本体而言是没有差别的,[观心则易,]观心很容易,[纵观他境亦须约心。]就是不能离我们的心,[此经正当约心观佛也。]约心就是把你的心集中,把它约束,我们的心散乱。正当约心观佛,就是约束我们的心。[实相为体者,心观之宗,方能显发中道实相深广之体。]


 楼主| 发表于 2020-8-18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丙三 叙经题目]

[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心是能观,众生的心是能观,佛是所观,殊胜的境界叫做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这个「收」不是收回来的收,包括的意思。中国字很不可思议。有时候中国字安在这个地方,意思完全不同,我们说收到,在这里不是这个意思。以收这个「收」变成「包括」。所以昨天美国人来,他现在是住在纽约的东北角那个地方,来台湾,现年26岁,他去佛光山,佛光山不晓得为什么介绍他来这里,他要找一个会讲英文的,他来我就用英文告诉他,你不要以为美国人来到台湾你有办法看佛经,即使是我,我(日语watakushi),我受了二十一年的高等教育,今天看这些佛经还是要作笔记这样看这样画线,慢慢、慢慢来查字典,辞彚huì、康熙字典,还要查得不眠不休,美国人怎么有办法。他就说:Master please teach me meditation.就是拜托我教他禅坐,我告诉他control your mind,you must keep your mind no worry is meditation.就是说你只要保持你的意志没有烦恼,这就是无上甚深的禅,他就:哦、哦(师拟美国人如鸡啄米点头貌)...这样子,不知道听不听得懂,他一直「哦」不知道听不听得懂。美国人来要学禅坐,有办法用英文交谈,多少还可以,对不对?如果深一点的你有办法吗?三昧,你怎么告诉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的英文多厉害,(笑)你的英文多会讲,那个没有办法。所以我告诉他:dharma is special noun.dharma就是法,佛讲的法是一个很专有的名词,Translate English is very difficult.翻译成英文是很难的,很难的,No easy is very difficult.Difficult(师加强语气)。英文的音如果读重一点,他说:师父你的英文怎么讲得这么好。我就说:In Taiwan every student must study ten years English.就是我们台湾的每一个学生要读大学,一定要受十年的英文教育,读十年的英文不会说英语会笑死人的,所以我说出生在中国的人福报实在大,你想想看美国人从美国跑来台湾求佛法,英文没有办法不通,不通,观无量寿佛,你有办法说吗?(笑)你多厉害?题目subject,主题,所以我有办法和他交谈。所以我常常说出生在台湾的人又受过中国的教育,说真的在台湾你不用说什么,你读小学福报就很大了,你读小学看中文就比美国人读四年大学的中文更厉害了,对不对?为什么?因为你出生在台湾你随时都在讲中文,如果出生在台湾读到国中,他就已经比美国人读到硕士更厉害了,因为他的中文要读到国中的程度是不可能的,举这个例子就是要使你了解。我就对他说:How long can you stay Taiwan?Your passport can delay?就是说你的护照是不是能够延期,如果可以的话,就在台湾住三、五年,You must study Chinese language.We can talk together.就是你必须住在台湾三、五年,这样我们能够以中文交谈,这样我才教你佛法,要不然用比手画脚的吗?牛就这样子(师拟作牛状),可怜(笑摇头),美国人来学习很累,很累。说教打坐meditation,坐下来,我就说:肚子一吸一胀,肺部就胀吸,肚子,你怎么说,肚子,你会说吗?肺部,胸部,这个this is胸部,太累了,讲给美国人听实在没办法,难,的确难!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我们有佛经还看得懂,还有师父在讲解,这实在是大福报,不简单。那个美国人吃素,美国人说他看到人家在杀生很残忍,我说(竖大拇指):American people you are very kindness.very kindness就是非常慈悲,你很慈悲。美国人不简单吃素,还知道杀生是很残忍的。底下,这是告诉诸位,举正报以收依果,就是包括依报,依果就是依报。[述]就是讲到[化主]就是弥陀,讲到阿弥陀佛[以包徒众。]包括徒众,徒众就是海众,清净大海众菩萨,以包括清净大海众菩萨。[观虽十六,言佛便周,]虽用《十六观经》这个十六的观法,但是你如果讲到佛,阿弥陀佛就包括在内,言佛便周。[故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者,训法,]训法就是教诫之法,[训常。]训就是古来的格言,训古。训常就是认识永恒的本性,就是训常。训法就是佛所教诫的法,训常,佛所教诫的本体就是常。[由圣人金口,故云经也。]

[钞云:七字]就是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具含能说所说,能观所观。]能说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就是无量寿佛,观就是能观,无量寿佛是所观,[正文释名,]解释这个经名,[备显其义。今序但明]指说,[以胜摄劣,]以就是用殊胜的来含摄劣的,[揽别为总,]揽就是摄,揽这个别为总,枝枝叶叶叫做别,讲到阿弥陀佛就是总,包括在内,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徒众海会、菩萨,都不必,讲到无量寿佛就包括在内了。如果有人要来讲堂,讲堂的厨房、教室,他的徒弟二十几个,都不必,我到文殊讲堂找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就代表一切了。就是阿弥陀佛就代表极乐世界的一切,叫做揽别为总。[立题之意也。]就是这个意思。

[乙二 释钞序]

[前疏序,必通序全经之旨趣。今钞序,宜先叙疏意之源由。]

[分为三 初 叙疏大意]

[此经义疏,人希净报,故说听者多矣。]意思是说十六观经这部经义疏:道理的注解,义疏就是道理的注解,疏就是注解。人希净报,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净报,清净的果报。

[言此十六观经,纯谈西方极乐净境,修行方法。人如有志修净业,而求净报者,不可不闻。故云说听者多矣。]所以自古至今研究净土法门的人,大家都要听《十六观经》。

[二 叙所禀承二 初正所禀承]

看黑体字,大的黑体字;有一个阿婆来,我说:看大的黑体字。她说:师父,我统统平等。我说:为什么?她说:大字、小字我都看不懂。你常常说看哪一边的黑体字,我都不懂。我说:你修到这样也不简单,修到统统平等。她说:对,师父以后你不必说看哪里,我都一样看不懂。(笑)看不懂也要讲,有的人还是看得懂。所以老人家和美国人一样可怜,这个美国人读到大学很厉害,对佛法有兴趣,结果在西洋没有佛教,很少,现在我们中国人有过去传教,但是美国太大了,美国的土地是我们台湾的一、二百倍,人口有二亿多,是台湾人口的十倍。美国太大所以佛教很欠缺,不兴盛。今天我接到西雅图,西雅图在哪里我不知道,曾经听过西雅图,寄美金二百元来给我,说请师父慈悲,无论如何要去美国弘法,美国很惨,法师很少。法师如果你到美国来,到哪一个机场,开几十个小时的车,他都会来接机,他说:虽然法师没有来美国,但是在美国所到之处,统统是你的录音带。

[所禀宝云师]宝云是四明之禀法师,就是所承袭的。四明尊者所承袭的就是宝云大师。[首制记文。]首就是第一,制就是创造有记载,文就是观经的疏记这个记载。首制记文就是用观经来疏解,来注解就是疏。[相沿至今,]沿革至今。[着述不绝,]就是写作不绝。[皆宗智者。]都是遵从,智者就是智者大师。再解释一遍:所继承的是宝云大师的衣钵,他是第一个创造有记载观经疏的文章的人,相沿到今天,著作不绝,完全是遵守智者大师的思想,就是这样子。

[宝云是四明之禀法师也。]禀就是承,禀承。譬如说我是你的师父,你是禀承师父的法。[讳义通,字惟远,]宝云就是这样子,[高丽国人。]韩国人。现在说宝云法师的传记,[族姓尹梵,]族姓叫做尹梵,[相异常。]面相和别人不一样。我的面相也和众生不一样,我是男众都被看成女众,我这样也算是异常。一只很伟大的动物,要不然男众怎么会看成女众。去我大阿姨家,我大阿姨的邻居说:你的外甥是男的还是女的?说:男的。所以说出家人,尤其我现在吃邱医师的药更是白皙,男女更加分别不出来。(笑)[顶有肉髻。]也是突出来一块,[眉毫宛转,]这个也有眉毫,这个也不是普通人,[长五六寸。]一根毛,以前我这里也跑出一根毛很长,(师指自己眉毛)这种叫做寿毛,不是禽兽的兽,是长寿的寿,很长,不知道怎么搞,就不见了,脸洗一洗左边一根毛长到这里(师指眼睛下),听说功德做多的人会慈眉垂目,这样子下来,我也没有。以前长一根高兴好几天,那一根竟不见了。真没福气一根而已,马上就不见了(笑)。人家是眉毫宛转五、六寸。[幼从龟山院,]小时候从龟山院,[释宗为师。]释宗是一个法师的名号,为其师父。[受具后,来游中国。至天台云居,]就是安居。天台山就是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忽有契悟。]就是有所悟,[及谒罗溪,]一直到参访罗溪,这是一个人的名字。谒罗溪,谒就是参,恭敬的参访、拜访叫做谒。[闻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观,[之旨,乃叹曰:]赞叹说天台宗三观的思想,[「圆顿之学,毕兹辙矣」。]毕兹就是究竟之道叫做毕兹辙矣。天台宗的三止、三观,一心三观的圆顿之学,在此找到最究竟之道,叫做毕兹辙矣。因此,[遂留受业,]因此留在那个地方接受教化,受业。[具体之声,浃闻四远。]具体就是含有本性的,意思是说说法都夹带着本性,称性而说叫做具体之声,意思是说所说的都不离自性。这就是正知正见。浃闻四远,浃就是普,我为了查这个字还查辞彚,浃的意思是说四周都被水浸湿叫做浃。意思是说:从本性说出来的音声,来教化众生,浃闻,四周围的人都被他所感化。[一日,别同学曰:]离开同学这么说:[「吾欲以此道导诸未闻,]我要以空、假、中三观的圆顿称性之谈这个学说,来引导没有听到佛法的人。[必从父母之邦。]就是一定要回到父母的故乡。简单讲就是韩国,必从父母之邦就是要回到韩国。[拟还故乡,]拟就是预备,准备回到故乡,[假道四明。]假道就是经过,假道四明就是借道经过四明这个地方,这个四明不是四明尊者,现在这个四明是地的名字,不是人的名字,假道经过四明,人家说假道高雄,借过高雄。[郡守钱惟治,]郡太守,太守就像我们现在的县长这么大,非常的大,家里有一个人做太守,郡太守不得了了,算他家里祖宗有积德,太守就是最大的,统理整个县市。[闻师之来,加礼屈延,]屈就是委屈求全,意思就是表示诚心的请法,屈延就是对他非常的恭敬,诚心来向他求法,[咨问心要。]咨问就是任他请示诸佛的法要叫做咨问心要,[复请为菩萨戒师。]他要受菩萨戒,请菩萨戒师,[留之曰:]并慰留,[「利生何必鸡林乎」?]你要度众生为什么一定要回韩国?在中国大陆你也是能够度众生。[师曰:「缘既汝合,]因缘既然适合你,[辞不我却」。]就是我不能辞却的意思。这个倒装句,我不能推辞。[因止其行。]因此停在那个地方。[开宝元年,漕使舍宅为传教院,请师居之。]使就是运输官,比太守还小,漕就是姓氏,有一个姓漕的运输官,舍他住的地方给他讲经说法,就是变成传教院。[后赐额宝云。师敷扬]就是演讲,开敷弘宗演教,敷扬就是弘扬佛法,[教观,]教观就是天台宗的思想,有教和有观,教观。[二十余年。生堂受业者,]就是讲经说法度众生,生堂就是来到他讲经的地方,接受他教化的受业者,就是接受他教化的人,[不可胜纪。]不计其数。就是没有办法计算。[端拱元年,十月二十一日示寂。]示寂就是圆寂,[阇维之日,]就是火化,我们现在所说的荼毘,荼毘就是火化的意思。火化那一天,[舍利盈满骨中。寿六十有二。]舍利子都充满在骨头里面,这个不是简单的人,他天台宗修得非常有成就,不像我什么都没有。我活到六、七十岁才死,不知道有没有,我如果没有舍利子,你们不要笑我,我是凡夫俗子,如果有舍利子你们不要拿去拜,如果没有临命终跟他借几个,借来放在口袋里面,要不然羞死了,讲经讲了三十几年半颗都没有,羞死了。要不然带玻璃珠,以前小时候常常玩玻璃珠,借几颗,那个烧不坏的。这个都是为了面子,为什么火化出来一定要有舍利子,临命终如果自主,火化出来的骨头白白的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有舍利子,我都不敢这么求。我也没有什么修行,要修出什么舍利子来,有的人火化出来,说:怎么整根都是钢的。结果不是,结果就是脚断了装义肢,人家以前开刀(笑),说:怎么烧出一根钢的舍利子。结果不是,是脚断掉开刀。[著有观经疏记,是四明之所禀承。]禀承就是师父,四明尊者的师父,有一个记载,[故曰所禀首制记文也。]就是所禀承的就是他的师父宝云大师所著的疏,[沿、流也。]流传到今。[言从是以后,互相沿流,直至于今。尚有著述行世者,所宗无不崇尚]所宗的大家都崇尚于[智者大师者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8-18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翻开第二页,那个主乾符,我们罗汉伯他去查,第二页的倒数第三行,[师受请,主乾符]就是乾符寺,这是一个寺庙,我说过这个可能是一个地方,也许是一个弘法的地方,果然猜中了,就是寺庙的地方,乾符寺,主乾符寺表示他主持这个地方,更正主乾符,这样子就没有遗漏了。乾符寺是一个寺庙。

[二 著述用意二 初反显]

[岂有不知修心妙观,感四净土文义者耶?言近来诸师著作,咸以多谈事相,少示观门。并非不知修心妙观,不肯发挥感四净土之文义也。]

[二 正示]

我们都知道了,[良以]就是因为[悯物情深,]怜悯这些众生太深,因为众生根基不够,[适时智巧。]适时就是恰到好处那个时间,顺从那个时间、那个机会,[故多谈事相,少示观门。务在下凡,]务就是最重要的,必须要在下根器平凡的人能够[普沾缘种。]能够普遍了解这个观门。所以多谈事相,少示观门,多谈事相是因为怜悯众生的根基不够。左边这个「四依大士」当然是说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所谓的四依止。

[言时至今日,钝根者多。四依大士,愍念物情过深。为顺时机,以权巧妙智,务在下凡普结净缘。所以少示观门,多谈事相也。]

[三 乘时述钞 初乘时演教]

[方今嘉运,]就是现在遇到时机,[盛演圆乘。]很流行,盛就是刚好很殊胜,来演说一心三观的圆乘法,[慕学之徒,]仰慕之徒,[皆欲得旨而修证矣。]很想得到观经的宗旨而修证。

[当四明教观双宏之候,自有一类圆顿初心,喜闻圆义,仰慕妙宗。此亦时节因缘,岂偶然哉。]不是突然的。

[二 述钞所以]

[故竭鄙思,钞数千言。顺妙宗,略消此疏。适时之巧,非我所能。愿共有情,即心念佛。乃此钞所以作也。天禧五年,岁在辛酉重阳日。]

我先解释一下:故竭鄙思,竭就是尽己之力,鄙思就他尽量去思惟。其实四明尊者是一个很伟大的人。

[第一行,是四明谦词。]他说话却很谦虚,[本是教海老龙,作数千言钞,尽是家常茶饭,毋须竭尽心思。乃言竭鄙思者,过谦也。]所以圣贤人说话都很谦虚,不像半桶水到处吹嘘,真糟糕。你要记住师父这句话,世间人没有几个愿意听人家狂妄之语,每一个人都喜欢听到对方谦虚,就算你有优点,你我慢,人家反而不欣赏,我们如果很能干,说话含蓄一点,人家会觉得你的确德高望重,所以你看这么伟大的人他还要竭鄙思,根本不须要这样子,实在很谦虚。钞就是四明尊者,疏是宝云大师,钞就是四明尊者数千言,[上顺本经妙宗,]妙宗就是不可思议一心三观为宗旨,[略消此疏深意,正适时之巧也。乃曰非我所能者,]恰到好处,不是我一个人,是一切有情共同的因缘福报所造成的,所以说愿共有情,即心念佛。[亦谦意也。愿共下二句,作钞正意。谓普愿一切有情,凡有心者,皆当作佛。]就好好的念佛,[即心即佛,念佛念心。心佛本自不二,乃所以作此钞也。]所以才作此钞。[天禧,真宗年号。]天禧五年。真宗年号,宋朝真宗的年号,时值西元一○○二年。我查这个还要用手指来算,几年、几年、几年,查历史再用手指来算,这样一○○二年没错,查这个很麻烦。岁在辛酉,古人都以天干地支来配,重阳日,就是九九重阳。字义简单,所以并不困难。

[二 入文二]

[初取义释题二 初标列]

底下十二页的左边,黑体字:

[释经五义:名、]就是释名,[体、]就是辨体,[宗、]就是明宗,[用、]就是力用,[教相。]这是第五。所以他都用一个字简称。释经五义,如果要解释经典用五重玄义,五个角度,是天台宗所遵从的,华严是十玄,华严是讲十,统统都是十、十、十,为圆满数。天台是五,五重玄义,因为华严宗过于繁琐,所以后来的人讲经说法,大部分都遵守天台宗的讲经,天台宗的讲经比较多。

第一释名,诸位,你们看十三页第一段的黑字体:

[第一释名者,一切众经,皆有通别二名。通则经之一字,别则有七,或单人、法、譬、或复、或具。]这是第一释名。所以释名画一个框框,翻开三十八页,[次辨体者,体是主义。]把它画一个框框。再来,四十二页,倒数第三行大的字体,[次明经宗,初简宗体,次正明宗。]在说宗旨是什么,以什么为宗。再来,五十页中间大的黑字体,[次辨经用。用者,力用也。生善灭恶,为经力用。]再来就是五十二页,五就是教相,[教相者,此是大乘方等教摄,赴机摄化,广略不同。]

所以五重玄义的意思就是把一部经的经题,它是以什么为体?宗旨是在做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教相是什么?释名,我们后面会讲到,解释题目是什么?辨体就是以实相为体。明宗是以心观净则佛土净,为经典的宗旨。力用就是能够生善灭恶,就是《十六观经》能够生善灭恶。教相是属于大乘。如此说来表示五重玄义包括了整部《十六观经》的精华,重要的义理都在五重玄义里面发挥出来,五重玄义会比较难,最主要是说整部经典的精华,简略的意思都在这个地方解释。因此,如果对这部经典不是很了解的,听起来会比较吃力,直到现在还未讲到经文,那是古人说法前要让你先了解,这部经典的大概情形是什么,所以用五重玄义来解释。

释经五义,名、体、宗、用、教相[云云。]

十二页倒数第二行小字体的,

[钞云:言云云者,令依诸部,明于通释五章之义。]就是五重玄义,[妙玄云:就通作七番共解。]有的是七种角度,[一标章,二引证,三生起,四开合,五料简,六观心,七会异。标章,令易忆持,起念心故。引证,据佛语,起信心故。生起,使不杂乱,起定心故。余三,起慧心故。]余就是开合、料简和观心。[观心,即闻即行,起进心故。五心立,成五根。]信、进、念、定、慧,五根、五力。[排五障,成五力。乃至入三解脱。]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今疏从略,故注云云。]

[二 随释五  初释名二  初对通略示]

所以现在疏简单即可,不必这么麻烦。古人比较有时间,现代的人比较简单一些。
[第一释名者,一切众经,皆有通别二名。通则经之一字,别则有七,或单人、法、譬、或复、或具。]或复,复就是二种。人和法,人和譬喻,或者是法和譬喻。或具足一式,就是人、法、喻具足。

第一次听经的人,可能会比较吃力,但是我们在研读班也讲过了,《弥陀经》也讲过了,《无量寿经》也有讲过了,所有这个并不是很困难。

第一释名者,一切众经,就是佛所说的经典,皆有通题和别题,通题就是每一部经典都通,通就是《八大人觉经》也是经,《弥陀经》也是经,《无量寿经》也是经,《十六观经》也是经,经就是通题。别题就是经典前面的名字,《弥陀经》只有这一部才是《弥陀经》,别部不叫做《弥陀经》,这个叫做别。《观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这个才是别,经是大家通用的,通就是大家统统有,譬如说「先生」,大家都叫这是通,某某先生是指你而已,「小姐」,大家的通号都叫小姐,「女人」,大家都是女人,女的都是人,阿花这个女人,阿菊这个女人,通题就是女人,先生就是通,别就是她才叫做阿菊而已,别就是不一样,所以就这个譬喻的意思。

通则经之一字,每一部后面都有一个「经」,别则有七就是有七种,别则有七种。

单人,有《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就是人,佛是人,阿弥陀也是人,单一个人。

法,这个法是说单单说「法」这样子而已,单单说法而已。

譬喻,譬如说《师子吼经》,师子吼,譬喻,如果法和譬喻,(就是)《妙法莲华经》,妙法就是法,莲华就是比喻。

所以说有时候是一个人,有时候是单一个法,有时候就单一个喻,这样就三种了;再来就是人和法合在一起,这是第四种;人和譬喻合在一起是第五种;法和譬喻合在一起是第六种,这个叫做复,复就是二个,复就是人、法,人、喻,法、喻这个叫做复,有三种。

具足一式,就是人、法、譬统统具足,《大方广佛华严经》,具足一式,单单这个经题,人也有,法也有,譬喻也有,简单说就是经典的经题,不是用人,要不然就用法,要不然就用譬喻,要不然就有二种,要不然就三种统统具足,就是这种意思。

[他家释题,]他家就是非天台宗。非天台宗的解释经题,[皆以经字,为能诠教,]能诠就是能诠释的教,能诠教,能解释的,经是能解释的,[余俱为所诠义。]通题叫做能诠,别题叫做所诠的道理,[作此分之,]做这种解释来把它分开的人,[甚违佛旨。]这样很违背佛的宗旨。[且人法譬,皆是名言。]人也是名词,法也是名词,譬喻也是名词。[岂非能诠?]岂非能够解释呢?难道不能解释一切吗?[那得一向属所诠义?]无论是人,无论是法,无论是譬喻,这些也都是名言,也是可以解释一切,怎么可以说一向是被所解释的呢?[经字不可一向属教。]为什么?[今解诸经通别二名,]现在要来解释诸经通题和别题二名,[俱是能诠,俱是所诠。]统统可以主动解释一切,一切统统也可以被解释,因为文字是相对立的。为什么它是白?因为它不是黑。为什么他是男人?因为他不是女人。为什么是那里?因为不是这里。也就是藉着某一个地方,显示另外一个地方,所以能诠也是被人家所诠,一样的,意思一样的。所以俱是能诠也统统是所诠。[良以通别,各自具于教行理故。]良以就是因为,因为通题和别题,通题就是经,别题就是每一部经典前面的字,各自具足什么?教、行、理。教就是佛怎么教我们,行就是怎么修持,理就是通达实相的道理。[勿谓二名,但在于教。]千万不要说这二名,不要说通题或者是别题,只限于在教,不可以只限在教里面,还包括了行和理。[须知通别,]须就是要知道通题或者是别题,[自有]就是本身就有,自有就是本身就具足教、行、理的三个名,[教名、行名、理名。即如今题,佛说是教,]佛教我们,[观即是行。无量寿佛是理,]要修行的道理,无量寿佛里面统统讲得很清楚。所以像现在的题目教、行、理就统统具足,[岂非]难道不是,[别教、别行、别理耶?]意思是说别题里面,别教、别行、别理,不同于其它经典叫做别,意思是说只有《十六观经》的教、行、理当然是别,经是通,别是只有此《十六观经》所讲的教、行、理是《十六观经》所用的,因此,岂非:难道不是别教、别行、别理吗?[以此三别,对于经字,即是通教、通行、通理。明此通别,宜分于三。]为什么通教呢?每一部经都教人通达,行就是每一部经典都教人家怎么修行,道理就是每一部经典都教人家通达实相,经就是教、行、理统统具足,每一部经的别题,教、行、理也统统具足,就是这种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20-8-18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初学者听起来会比较吃力,不晓得在讲什么,干脆我念珠拿着一直念佛就好了。其实并不困难,我现在整句简单解释一次,你要注意听:他家释题就是不是天台宗在解释这个题目,皆以经字当成能解释的教,其他叫做所解释,其他就是别题都当成所解释,把这个分为二段来解释的人,这个很违背佛的宗旨,而且人或者是法或者是譬喻,这些都是名言,难道不是能解释的,它一向是属于所解释的道理,所以经典不能说一向属于教,现在解诸经,都是通题和别题二名,统统是能诠教的,也统统是所被解释的,因为通题和别题统统具足教、行、理,就是经,一个经字就具足教、行、理,别题,《十六观经》、观无量寿也是具足教、行、理,所以不要说通题和别题这二种名只限于教,而且还有行和理,要知道通题和别题本身就是有名词,教的名、行的名和理的名,譬如说现在的题目,佛说就是教,观就是行,无量寿就是理,难道不是别教、别行、别理吗?意思相同。意思是说这个题目也是有教、也是有行、也是有理,以此三种不同对经来讲,经当然是通教、通行、通理,所以经的教、行、理就是比较笼统、比较综合,每一部经典都是教你行善、教证悟,每一部经典都是教你怎么修持,每一部经典都是教你怎么悟到实相的道理,这个就是通。但是每一部经典的教、行、理又不相同,所以统统是所诠也统统是能诠,统统能够解释、也统统被解释。

底下,十三页倒数第二行,这个就比较难了,

[今经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即教别。同名为经,即教通,为行不同。从一至无量,即行别。会同常乐,即行通。理虽无名,将门名理。理随于门,四四十六,即名理别。门随于理,即名理通。此约一化,以明通别。]

不知道在讲什么,根本听不懂。明天再来解释,这是一个段落。因此,我说因为以前读的都是简单的,这个就不那么简单了。所以明天还是要来,不来还是没有办法。下课!


 楼主| 发表于 2020-8-19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经疏钞演义03
谛闲法师著
慧律法师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请翻开第十三页,倒数第二行,今经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即教别。同名为经,即教通,为行不同。从一至无量,即行别。会同常乐,即行通。理虽无名,将门名理。理随于门,四四十六,即名理别。门随于理,即名理通。此约一化,以明通别。

因为这是天台宗的资料,所以听起来会很艰涩。

今,现在经典就是这部《十六观经》,从能说和所说的人来做题目之名,以立名,就是做为题目之名。立名,做为题目之名,《佛说观无量寿经》,这个就是教别。就是只有这一部经典教你,所以和别的经典不同。别的经典就不是这个题目,就是不教你修十六观经,所以这个教别,不同于其他的经典。

但却是同名为经,这一本也是一部经典,所以叫做教通。教通就是所教化的统统是相通的,要教你解脱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佛说观无量寿这是教的别。这一部也是经,别部也是经,这样教就通,统统是教我们解脱的,怎样修行的。再来,为行不同,行就是修行的方法不同。

从一至无量,即行别,一种修行有一种修行的名相,这个名相如果出来,他修行的方法就又不同。譬如说《般若经》那是教我们修智慧之门,实相无所住。为行不同,修行不同,从一种方法到无量种的方法,所以一至无量是只有指方法,那就是行别,修行不同。意思是说《十六观经》有《十六观经》修行的方法,所以行别,不同于别部经典修行的方法,《地藏经》是叫你念地藏王菩萨,《普门品》是叫你念观世音菩萨,《药师经》是叫你念药师佛,一部法门的修行、一部法门的修行统统不一样,四谛叫你修行四谛法,十二因缘叫你修十二因缘法,行别。

但是所有的修行,会同常乐,这个会不是合的意思,就是最后,最后同,就是都令众生进入,常就是永恒,乐就是永久的快乐,这是行通。《十六观经》的修行是教你观无量寿,这部的修行和别部经典不一样,但是修行到最后也一样能够得到常和乐,这就是行通。修行有相同的地方,最后的目的统统一样叫做行通。

理虽无名,道理虽然没有什么名相来安立,但是将门名理,就是这个法门来安立这个道理,因为道理不能说名相,所以你修什么法门,就安立那个法门,所以你修那个法门那个道理,就安立那个道理之门。

十四页,理随于门,因为门是可以分别的,能够安名相,理是没有,缘起是性空的,所以理随于门。四四十六,四四十六就是四教底下,四教叫做藏、通、别、圆。藏教就是专说小乘之教;通教,通小乘至大乘,通教就等于桥梁一样通前通后;别教,别就是不同于小乘教,单独讲大乘法;圆教就是非藏、通、别,纯圆教,就是利根上智的人。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底下统统分有四个门。四门,第一个有,藏教有讲有的,有门;二讲空门;三讲亦有亦空;四讲非有非空。通也是这样,别也是四门,圆教也是四门,四乘以四等于十六。再讲一遍:四教就是藏、通、别、圆,藏教就是四种门,讲有的一门,讲空是第二门,讲亦有亦空的道理是第三门,讲非有非空这是第四门。简单讲就是藏教就有四门,通也有四门,别也有四门,圆也是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四门。四四十六。即名理别,就是道理有差别。

门随于理,所以门是随着道理来安住名的,即名理通,因此名就理通。四四十六这是理不相同,藏、通、别、圆,四乘以四,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每一门有四种理,所以理有别。但是因为门是随着道理,道理会相通,因为理性的东西是无形的,无形状的东西理当然讲得通。

此约一化,这个一化就是一个大藏教一代的教化,佛一生所讲的都可以叫做一化,就是一大藏教我们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来说明什么是通、什么是别,以明通别。

[此明一化论通别也。佛说一大藏教,顿说渐说,施权开权,]顿说是对利根的人,对他说顿悟法门。渐说就是这种人根器比较不足,慢慢调教他,渐说。施权和开权,施就是施舍权方便法,开权就是显实的意思,开权就是要显实相的道理。开权,既然开这个权,是要显实相的道理,不能再说方便法门。因此,施权就是方便,开权就是要显实相的道理,空一切法究竟了脱的。

[律论之外,皆名为经,]三藏十二部经典叫做经藏、律藏、论藏,律藏和论藏当然不包括在内,当然就是以经藏,所以皆名为经。意思是说除了律藏和论藏之外,这二藏,律、论二藏之外,其余的统统叫做经。[故称通也。]统统称为经典。

[别相乃多,今从三种。谓人、法、譬、单三、]单三就是单人、单法或者是单种譬喻,譬如说《师子吼经》或者是...譬如有一部经叫做《妙法经》,那就是法;有一部经叫做《阿弥陀经》,就是人。如果《妙法莲华经》,妙法又多一个莲花的譬喻,法、喻,譬就是喻的意思,比喻,譬就是用比喻的。所以单三就是单人、单法、单譬三种,

[复三、]就是二种合起来,譬如人、法,一个复,法、喻,一个复,人、喻就是复的第三种形式。所以复三就是复式的,复是二种结合起来叫做复,有三种,人、法;人、喻;法、喻,这三种。

[并具足一。]叫做具足一式。就是人、法、譬喻都有。

[以成七别。]就是三加三加一,单三有三种,复三有三种,这样就六种,具足就是人、法、譬喻都有,这样加起来就是三加三加一等于七。七种不一样的立题就是这个题目。佛说的经典不是用人要不然就用法,要不然就用譬喻来立名,不会超过这七种形式,以成七别。

[诸经有用一种之行而为别,以对通名,]是什么?[经即通行。]经就是一般的都叫做经,一般通行,通就是大家统统这么做的叫做通行。

[若论别行,]就是单单这部经典所说的修行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太多了,[其数无量。今以增数]就是以这个数目一种从一加到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示于行人。

一如一行。二如二智。三如三观。四如四念。]要注意中间那个「如」没有什么意思,要懂得看经典,那个「如」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他说就数目字一来讲,一有一行纯实相,一行,单提一念,一行。二如二智,二例如二种智,譬如说根本智、后得智。所以这个如就是就像,拿这个数目字一来讲一行,用数目字二来讲呢?有二智的修行,根本智还有差别智就是后得智。就三来讲呢?三观:空、假、中,三观。就四来讲就是四念住,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心无常、观受是苦等等,就是四念住。[五如五根。]就是信、净、念、定、慧,[六如六妙。]数息止观,止观里面的六妙门,在天台宗里面有六妙门,数息、还归、止灭...等等,六种不可思议的修行法,就是一种慢慢、慢慢进入微细的六妙门。[七如七觉。]就是七菩提分,[八如]我们可以用[八正。]道来修行,[九如九禅。]九禅次第,[十如十度。]就是六度再扩张,最后一个般若再扩张成四,加起来刚好十度。《大智度论》里面有讲到十度,[乃至百千万亿,无量行也。]意思是说以数目来讲,一也有一种一的修行,二也有二种的修行,三也有三的修行。中间那个「如」是例如,并没有特别的意思,不是如如不动的意思。

[此等别行,]这种从一至十就有差别,包括百千万亿的差别修行法。[皆趣涅槃究竟四德,]就是常、乐、我、净,还要加一个字叫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涅槃的究竟四德,就是真正的永恒,真正的快乐,真我就是能够主宰的,真净:确确实实的清净。四德。[故云同会常乐。约趣涅槃,]不生不灭。所以别行当下就是通行,[别行即通,]就是别行个别的修行,其实当下就通达涅槃不生不灭。[故为行经。]行经,就是别行的经典。

[名实相对,]什么叫实相对呢?这个对不是对立,这个对是趣向于,统统趣向于实相,都是针对实相去修行的。中文难就难在这个地方,[名即是门。]为什么名即是门?因为道理无法安名,理是无形的东西,当然要门才能够安立,[乃以四门彰]就是显示,[一理,]四门就是显示一种理,[亦是事别,]事相有差别。[以对理通。]譬如说有门、缘起也空,空门也空,亦有亦空也是缘起法,非有非空也是对立法,所以就道理来讲这些都是...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统统是对立性的,就道理来讲都是无生,当下就是无生,只是众生差别心,就事相来讲有四种理,其实四理是彰显四种实相,但是理理相通,所以以对理通。

[良以诸经多用一事,]所以其他的经典很多用一种事情[而彰于理,得理别名。]便有不同的名字。意思是说因为诸经很多,用一种事情就显示一种道理,所以得到道理,就有另外一种名字。譬如说四谛、十二因缘、五阴、六根、六入、十八界...等等。

[如今题以无量寿佛为别理,]无量寿,单单这一部是讲无量寿的道理,对通来讲它是别,[以对通名,]所以叫做别理。[经则通理。若于一化,以通别理,解经题者,]以通别理,就是用不同的道理来解释经题,统统不会超过这四门的开展。[莫若四门,]不能离开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这四个门,[以为别理。]不同的道理。所以如果以通别理来解经,就是如果以拿不同的道理,所以通要解释为拿,以拿不同的道理来解释经题,道理绝对不会超过四种道理,有的道理,空的道理这是第二门,亦有亦空的道理,非有非空的道理这四门。因为别理不同的理,[谓有门、空门、双亦门、双非门。]双亦就是亦有亦空,双非就是有和空统统加一个非字。所以说有门,第一门,空门,第二门,双亦,二个都加一个亦,就是亦有亦空,双非就是二个字,有和空要加一个非,就是非有非空,

[四教各四,]四教就是藏、通、别、圆,藏教、通教、别教、圆教,藏、通、别、圆教四教各四,统统各有四种,就是我们刚才所写的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所以四乘以四,十六,[四四十六。门门诠理,]每一门都解释这个理,[成十六理。]底下加一个字「但」[理尚非一,那有十六。]道理根本就是无的东西,道理根本就是无相的,就像无生理一切法不可得,道理哪里会有十六,一切法都是缘起法,是对立性的讲法,能诠、所诠,都是为名相所搬弄而已,理本来就无生,所以说理尚非一,但是这个道理连一都不可得,哪里有十六种呢?哪有十六种的道理呢?

[然理无碍,能应诸门。]因为理是无碍,所以能够适合种种的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或者是藏、通、别、圆,四乘四刚好十六门,能够应这十六门。[犹彼虚空,体非方圆大小。以无碍故,故能随彼方圆等物,成无量相。]

没错,你把尖的、扁的、胖的、瘦的,像我们全球有五十七亿人口,每一个人的脸形都不一样,对不对?说我们人就好了,说建筑物,虚空都一样,没有说你家的空和文殊讲堂的空不一样,对不对?空是什么形状?什么都不是。你家里的空和我们这里的空不是都一样?无的东西怎么说,对不对?是不是?单单建筑物就有上千万种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8-19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就是因为无才能够大用,这句话要注意,心如果愈放大,肚量愈大的人,愈大的人他得到的会愈多,这是很不可思议的。譬如说我放这些徒弟出去,就是说徒弟,只要是正知正见的法师,你们(指徒弟)都可以去参访、去亲近,我没有限制哪一个徒弟一定要归我,善财童子都五十三参了,你要拜谁为师,要参加什么团体都可以,因为我的肚量够大,对不对?徒弟就会到外面参访,走来走去、走一走,他会听到别的法师或者是别的在家居士说,我们要亲近这个别人不好,这样他就会说你的肚量不够,我们慧律法师说只要是正知正见都没有关系,你就说不行。这样他会做比较。所以肚量大的人一定比较好,一定比较好。我们的肚量很大没有关系,如果你觉得我这里有法你就来,如果你觉得我这里没有法不要互相勉强,所以无所谓,无所谓。肚量要放大一点,我的肚量很大。

上次我和师妈去冲绳岛,有一个跑单帮小姐她不认识我,她对我说:师父,回来时你帮我拿化妆品。我说:好,我也不拿化妆品。她说:如果海关问你,你怎么说。我说:拿给我妈妈、妹妹、姐姐用。她说:你很聪明。她比较能节税。好,肚量很大,来没有关系,不要放吗啡就好了,我想是台湾人跑单帮很可怜,一个月赚不了多少。说:来,包一包。过海关都没有检查我,(她)说:早知道我就让你拿多一些。这个人心地很差,免税她就想让我多拿一些,心地很差(笑)。所以说我们的肚量要大一点,后来她来台湾看到师父讲经,有好几万人在听吓一跳:「我拜托他拿化妆品的那个人,竟然是讲经给好几万人听的法师!我竟然不认识他。」她也去受八关斋戒,她不懂佛法去受八关斋戒,跑单帮去香港吃什么?吃蚵仔煎,说蚵是喝水的是素食,她不懂,对师父也很好。我们人如果肚量很大就无碍,但是我们如果出国要注意,陌生人请你拿东西你要注意,有时候会藏吗啡,如果在马来西亚被抓到,都是死刑,如果你出国在马来西亚被抓到吗啡就是死刑,二个国家贩毒唯一死刑:新加坡、马来西亚,新加坡持枪就唯一死刑了。

所以犹彼虚空,体非方圆大小,以无碍故,故能随彼方圆等物,不管它是方的或者是圆的,成无量相。[从无量说,即是别理。]无量,别的理,[体是一空,名为通理。无通不别,无别不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所有的通理统统有差别,叫做不别,无通不别,所有的通统统会有差别的。无别不通,没有一种别的道理,没有不互相通达的。再讲一遍:无通不别就是没有一样互相通达的道理它没有差别,多少一定有差别。无别不通,没有一样差别的道理,没有不相通的道理,意思是说所有差别的统统会有通的时候,所以无别不通就是这个道理。[通别合标,成一题目。]

[更约一题,]约就是「就」,更就一个题目[佛说、即教。]佛说就是教你,[观、即是行。]就是十六种观这个就是行,[无量寿佛,即是理。]要修依、正二种庄严,依报和正报的庄严。无量寿佛即是理,[教行理足,任运有通别意。]任运有通别就是别中有通、通中有别,叫做任运有通别。任运就是桥梁,任运就是你不能只通理就不通别理,别不互相通通理,通不透过别,这样子就矛盾了。所以说任运有通别意,任运就是互相贯串,别中有通,通中有别。

[钞云:一化经目,]就是一代实教经典的题目,经目就是题目,[关涉既广,]这个包括很广泛,[思修或难。]或是要想好好的来修行,可能很困难,[今就本经一题,明教行理,宛然可见。]清清楚楚叫做宛然可见。[此三皆别,]这三种统统不一样。[以对经字,即是三通。]三通,教、行、理都通这个经典。[故云任运有通别意。欲使行者,即此一题,就说解教,]了解教理,[起能观行,见真佛理。]还是教、行和理。

[更就一字说者,]更就就是「拿」,现在来拿一字,哪一个字呢?「说」字。更就一字说者,更拿「说」这个字来说,拿这个「说」来说,[释论云:所行如所说,]就是我们所修行的如佛所说,[说即是教。如即是理。行即是行。钞云:题中说字,最可显三。故引释论,以示说中,含于行理。]

[佛即法身。观即般若。无量寿即解脱。]所以法身、般若、解脱称为三德,本性的三德。所以法身就是佛的体,般若就是他的宗和作用,解脱是他的力用,所以无量寿就是解脱,佛有包括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当知即一达三,即三达一。]为什么?这个意思是说法身德当下就具足般若和解脱,这三种不可分开的。如果讲到般若,法身和解脱——(般若)当下即包括这二种。讲到解脱,法身和般若当下就具足了。譬如说我们人当下就是有智慧,人和智慧和聪明一定分不开的,只要有我们人存在,不是小聪明就是大智慧,一定存在的。所以一达三,三就达一,意思是说法身、般若、解脱同一体,但是各种角度不一样。[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所以一就是理,无量就是别,一就是通理,无量就是别理,别和通都合在一起,所以说一就是理,无量就是事相,藉着事相来安插道理,意思是说无量的道理就是合一理,一种道理就是合无量的道理。[于一字,]或者是只有一字,[尚达无量义。况诸字,况一题,况一经,一切经耶?故经云:若闻首题名字,]首题就是经题的意思,[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若不如上解者,安获无限功德耶?]就是要通达。简单讲就是佛经要通才有办法。

[钞云:向]就是刚刚,向[就一字,]向字就是刚刚的意思。我讲你一定要抄,你不抄自己看就看不懂。「钞云,向就一字」,这个「向」就是刚刚,刚刚就是拿一字简单作解释,[明教行理。虽约说字,义具于三。]这个「义」就是道理就通三个角度,[既约修辨,]就是既然就修行上,辨就是了解,就修行上的来了解,[尚通前教。]也通前面的教,就是不可思、不可议的三观,三止三观、三德,尚通前面的教,[而又未明字字具三,]也并没有说每一个字统统具足有三个德。再解释一遍:既约修辨,尚通前教,而又未明字字具三,[故今特用涅槃三德,对于诸字,]现在就修行上,辨就是了解一下,尚通前教,就是也通前面所教化的,而又没有说明每一个字都具足有三个角度,所以现在特别用涅槃、不生不灭的三个德,涅槃的三个德,对于诸字,[乃彰诸字,性各具三。非前教人,所能思说。]不是前面我们所教人家的方法能够思议的,能思说就是不可思不可议。非前教人,所能思说,不是前面所教的所能思议或者是去讨论的,意思是说不可思不可议,[良以三德,性]良以就是因为三德本性[本圆融,]就是法身、般若和解脱德,三德性本来就圆融的,[一一互具,]就是法身具足了般若或是解脱,解脱德当下就具足法身和般若,一一都是互相同时存在,[故直法身]这个「直」就是此,所以这个法身当下就[非法身。]意思就是不只是法身,故直法身非法身,意思是说:所以此法身当下不只是做法身解,还有其他具足般若和解脱,叫做直法身非法身。意思是说不能说这个无相的法身,当下不能只拿这个法身来解释,法身就像我们人,他当下就具足智慧,讲到人就知道我们人一定有大脑的,没有大脑就不是人、是死人了,那就不称为人了,称为死人了,讲人就具足有大脑,所以是同时存在,[法身必具般若解脱,余二]这个余二就是解脱和智慧也是同时具足法身,讲到般若其他二种存在,讲到解脱其他二种也存在,叫做余二[亦然。故知三德遍一切处。一字、一句、一偈、一品、一卷、一部、一时、一化、乃至一切依正色心。多亦三德,少亦三德。一尘三德不小,刹海三德不大。]一尘三德不小,一粒沙也是具足解脱、法身、般若,刹海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刹海,三德不大,三德也没有比较大,[故引华严经云:一中解等也。]就是拿一来解释,便无法了解圆具三德之妙,一中解等也,[不明一字圆具三德。]意思是说如果以一个角度来讲,一中解等:拿一来讲,你就不会了解一字当下就圆满具足法身、般若和解脱。[诸经所说,一句一题,受持功德无量无边,便成虚设也。]因为他不了解,拿一作一解,拿一就是无量,所以当然你受持一部经就是无量功德,要不然「受持一句一题就无量功德」便成虚设,哪有可能读这个经题就能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因为一个经题就通达恒河沙的道理,[自非道场得入三昧,发旋总持,曷能妙说自在若斯。]这个很重要!自非道场,就是还没有证悟这个道场,自己还不能成就众生的依靠,道场是众生的依靠,简单讲自非道场就是自己还没有悟入,还不够资格当众生的依归师,就如同依靠道场般的依靠他,自己还没有这个能力证悟,就如同道场的被依靠,被众生的依靠,还没有得入三昧。发旋总持,如果还没有办法发,总持就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能够发起包括一切法、一切义,旋就是包括,能够悟入三昧启发总一切法、持一切义的能力。曷通人字部的何,怎么能够妙说自在若斯,曷能就是怎么能够,就是岂能妙说自在若斯。简单讲要讲经说法要做一个善知识,一定要自己有悟,悟入很深的道理,你才能够做为众生的依靠,就像道场一样让人依靠,所以说自非道场得入三昧,发旋总持,自己还不够...这个道场不是指那个道场,是自己色身有证悟、知见正确,让众生依靠如同依靠道场,意思是还没有这个能力的人,怎么有办法自在妙说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8-19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丁二 就别广明四  初释佛字二  初正约佛名示六即二  初翻名标示]

[初释佛者,]解释佛,[佛是觉义,]觉悟的意思,[有六种即。]六种即佛,名字即佛,这个也是我们十七页所谈到的理即佛,你看十七页,中间黑字体的第三行,[故言众生即是佛,理佛也。]道理上来讲,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三无差别,第二翻开十九页,第一行的中间黑字体,[故须达闻名,身毛皆竖,昏夜大朗,巨关自辟,此名字佛也。]听到名字就了解当下就是佛。再来翻开二十页,最后一行,[常运念无不念时,念念皆觉,是名观行即佛也。]观行即佛。好,接着二十一页,第四行大字体的最底下,[如法华中,]《法华经》中[六根清净即是其相,名相似佛也。]相似佛。再来,二十一页最后一行,[分证佛者,]分证佛者这一段就是讲分证佛,分证即佛。再来,二十三页,倒数第三行,[究竟佛者,道穷妙觉,位极于茶故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所以有六即佛。

六即佛:

第一、我们所解释的理即佛。就是就道理来说大家统统是佛,没有众生和佛的差别,就道理来说;

第二、名字即佛,就是认识的那一刹那叫做名字即佛;当你听到佛法你认识自己,你也是佛,叫做名字即佛;简单讲名字即佛就是认识的那一刹那,你就了解你有佛的成分;

第三、就是观行即佛,你听到我是佛知道我要修行了,开始修行,观行即佛,观一切无常法、观一切无所着、观一切放下、观一切无所计较,日子就很好过了,观行即佛;

第四、就是相似即佛,你修行修到最后很像佛,已经有一点相似了,像我的徒弟,他会学师父讲经,相似师父了,很像了;

第五、再来分证即佛,分证就是真正有证悟到,却还没有圆满叫做分证,分证即佛;

第六、到最后就是究竟即佛,到最后统统一模一样、如出一辙,像模型印出来的。

再来,看黑字体,初释佛者,初解释佛,佛是觉悟的意思,有六种即佛。

[二 就觉广明六  初理即]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即是佛。]这是就本性而言,[如贫女舍宝,]舍宝,就是家中有宝,[众物具存。]这是出自《法华经》。贫女舍宝这是佛的比喻,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佛性,众生却不自知,就像一个贫穷女沿着街道化缘乞食,说:我很穷,我很可怜,我都很贫穷。她却不知道她家里有宝物,一回到她家,知情的人对她说:你家的地下本来就有宝藏,不相信你把它挖出来看看,你就不必去向人乞讨了。说:这样啊,我来挖挖看。一挖结果发现很多宝物,这样我不穷了,我不是很穷,我很富有,意思是说我们众生都一直向外追求,都是:我很可怜,我怎么痛苦,我很烦恼。佛就教你,你本性就是佛,只是你现在没有智慧,如果你肯放下,当下你就会悟到,有一天悟到平等,冤亲平等,变成富有的人,为什么?充满了智慧、充满了解脱。这个叫做贫女舍宝,众物具存,不少一样,统统具足,我们的本性统统具足,不少一样,一样都不少。

[力士额珠,圆明顿在。]这个又在比喻。力士额珠就是古时候的大力士额头都绑着一条带子,带子的上面有一颗珠子,很有价值的珠子,他不知道它的价值,就把它拿下来,然后晚上走路,路很暗看不清楚,人家说:你那颗宝珠能够照无量无边的黑暗,价值连城。拿起来一看真的能够照破黑暗,表示珠本来就在额头上,是你自己不会运用而已。意思是说我们的本性就是有佛的智慧,不生不灭的思想,只是被你的妄想遮蔽了,烦恼遮蔽了,所以今天你会当众生,老实说不是可恶,实在是可怜,可怜!所以本有的珠圆明顿在,

[如来藏经]在大藏经里面,[举十喻:弊帛裹黄金,]弊帛就是袋子很不好,很脏,但是里面包黄金,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是大小便所造成的肉体,是不清净的,但是里面有清净的佛性,黄金就表示佛性的意思,意思是说我们人是很尊贵、很尊贵的。

[土模内像,]就是土模型把外面都封住了,里面却有宝像,金身的佛像,意思是说我们的身体虽然是四大所造成的,但是我们的本性是在我们的里面,有一天你就会找到。土模内像,因为土模是盖在外面,我们看不到,但是里面却有金色身的佛像。

[闇室瓶盆,]瓶和盆这是表示化现无量无边的神通力,瓶、盆是表示七宝瓶、七宝盆,所以闇室瓶盆就是说放在很暗的室内,却没有人发现它里面的尊贵,瓶盆表示很尊贵的器具,七宝瓶、七宝盆却是放在闇室,表示我们的佛性都被四大无明遮蔽了,闇室就是无明,无明遮蔽了我们的宝贝,意即遮蔽了我们的佛性。

再来,[井中七宝,]放在古井里面没有人发现,要明眼人才知道古井里面有七宝,

所以经典种种的比喻就是要发现自己的本性,[本自有之,]本来就有了,[非适今也。]不是刚好今天才有的叫非适今也。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本来无始劫以来就有的,非适今也,不是刚好今天才有的,才发现的。

[净名云:]就是《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说[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众生本性就是如此,皆如也。[宝箧云:]箧是一种箱子。宝箧,这是一本经典,宝箧云:[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佛界和众生界统统一样,无别界,就是同一体。

所以我们佛教说的道理确实伟大!基督教,你怎么修也不能做上帝;天主教,你怎么修也不能做圣母玛利亚;回教你怎么修也不敢做真神阿拉,不敢。一贯道,你怎么修你也不能成为老母娘,理天,所以一贯道所说的话处处都是矛盾,怎么说矛盾呢?他说道在俗不在道,你看一贯道说话多矛盾,那是碰到愚痴的人才会听,遇到我,他就惨了。他说:道现在末劫天年,道降落在火宅。说火宅就是在家人的地方,不在庙。

我问你:你有没有读过四书,放诸四海而皆准叫做道,就是说四海之内所到之处平等才叫做道,在家人也是人,我出家人也是人,你有身体,我也有身体,你有心,我也有心,为什么道会跑到你那里,不会跑到我这里?你是什么意思?那个我也叫做歪道,道是普遍性的东西,平等的东西,对不对?所以有悟才有道,你没有悟要道什么?会跑到你在家人的身体,就不会跑到我出家的身体?骗傻子,哪有这种事情!你在骗傻子,你头壳坏掉,道就一定你们在家人才有道,出家人修行没有道,出家人没有娶妻生子、没有抽烟、没有打麻将、没有赌博,这样没有道,要像你们在家人那样才有道?什么道?贻笑大方!胡说八道!

我常常想一贯道不是可恶,是可怜!你有心,我也有心,谁悟了谁才有道,道和悟连在一起,是不是?道和悟,悟道、悟道,你有悟才有道,不悟哪有什么道!你不悟什么道都没有,哪里一定要在家人才有道,出家人没有悟也没有道。

在家人如果有悟,像维摩诘居士、庞蕴居士母子都是大彻悟的人,道就真的在他们在家人的身上;出家人如果要迷迷糊糊,一天三餐迷迷糊糊过日子,出家人就真的没有道。

道是和悟连在一起的,而不是和人连在一起的。不是在家人才有道,出家人就没有道,怎么会这样?你这是什么道?道是平等的,什么人有本事什么人得到,对不对?奇怪,他的道就一定藏在在家人的家里,道, 难道都躲在水沟底下,去把它挖出来的?这种道理是很简单的,却不晓得,这么简单,有人被一贯道迷十年、二十年,真悲哀!他说出来会被雷打死,五雷轰顶,奇怪,一贯道几十万人出来,也不曾听说被雷打死。It is very夸张,实在太夸张了!

我就说我们人有智慧和没有智慧实在差很多,真的,死在那个关头里面,叫他出来他又不敢,不敢,对不对?他们就用比喻的,比如说人家一贯道也有博士、也有硕士,我说道理是深浅的东西,不是你读到博士就会懂佛经,要不然你找个博士来,我拿这部《观无量寿经》叫他讲讲看,看他有没有办法透彻了解,这个不是读到博士的问题,这是认知的问题,就是他本身认识的深和浅、悟到的深和浅的问题,要不然你叫一个哈佛大学的美国人来,美国人来你看看,叫美国人跟你们开示《十六观经》,搞不好要换你讲给他听,我们人不是藉着学历高就代表一切。

我们不要用哪一个人信什么教,就代表他是真理。权威不表示真理,你听得懂吗?一贯道有时候都是藉着一个伟人,他是读书人或者是政要,就表示他们很伟大,不是这样,真理的追求人人平等,但是你认识的深浅各有差别。

所以一贯道可怜,他死在里面拖不出来,你要他活硬要救他出来,他偏偏认为我就是要这么死,你没有办法,他认为他很幸运,如果一提起,所以一贯道的常常写信来骂我,说慧律法师常常毁谤一贯道,其实不是这样子,你为什么不想成慧律法师才是大慈大悲,为了救一贯道的众生跟你们点破,你为什么不这么想?我为什么要毁谤一贯道,对不对?所以这个很悲哀,说起来很可怜。所以一贯道的人要来和我理论,我说:你在那里休息就好了,比较不会伤和气。

所以今天我们能够听到正法,正知正见的法师,这不是一劫多劫有办法修来的,这是相当困难的,这是我们一个人一个人的因缘,所以我们也无须一直攻击,各人信各人的,你信你的,如果你认为一贯道对你就去信,如果你肯说:我冷静,我稍微冷静想想看,我冷静想想看,说:既然法师那么慈悲,书又读那么多,讲经又好几万人,要不然我冷静来听听看,不要一直想我在伤害、我在攻击一贯道。为什么你不冷静说我才是大慈大悲的救一贯道的菩萨示现,为什么你不这么想?要不然以前有谁讲给你听,对不对?你要冷静!冷静比较看看,如果你比较觉得一贯道比较好,你就去信他。

所以以前有一个修女她听我讲经,她说:你不要再讲了,这样以后我会当比丘尼,我会受不了!(笑)修女来拜访我,她请我不要再讲了,这样她快受不了了,再多听几句她就要当比丘尼了,意思是说基督教的道理比不上(佛教)。没有办法(我)天生就是来讲话的,要不然做什么。忘了讲到哪里,来,第十七页,


 楼主| 发表于 2020-8-19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生即佛,迦叶品文。贫女力士,如来性品文。须知诸喻,理兼圆别。若言三障覆佛性,]三障就是惑、业、苦,因为我们众生迷惑、造业、受苦,这三种都会遮蔽我们的佛性,[破障方显属别。若言全性成障,]全部的本性成为一种障碍,[障即佛性。以不思议德]不可思议的德性[障消者,属圆。如来藏喻。止观显别,今文显圆。净名语尚涉通,今须圆解。]

这一段比较不好念,我慢慢来解释。

以不可思议的德性,障碍消的人就属于圆教的,障消者就是障碍,所以你「以不可思议的德」那里要点一点,中国的标点符号是很重要的。障消者,如果障碍消了就属于圆教,如来藏的比喻,用如来藏的比喻存在。

止观是显别教,止观是来显别教的修行法,今文就是现在,现在这个文章是来显示圆教。

所以净名就是经典讲的,《维摩诘经》讲的要好好的互通,净名语尚涉通,今须圆解,意思是说《净名经》说一切众生皆如,就是说净名经里面所讲的,你要好好的去体悟它。尚涉通就是要好好的把它贯通。今须圆解就是用不可思议的本性去了解它,圆解就是圆满的去了解,就是不要偏了。

[此是圆智。]此是圆智就是圆根器的人,圆智就是不偏空、不偏有,这是很圆满、圆融的智慧。[圆觉诸法遍一切处,无不明了。]无不明了,没有一样不了解的。[虽五无间,]五无间就是讲地狱。虽然五无间地狱,[皆解脱相。]为什么?当下这一念你悟到你就是解脱。

所以人家说修行要很久,我说:不用。修行要很久,我说不用,我说很简单,放得下和放不下而已,我常常说这个世间谁在主宰?你以为是国王在主宰吗?或是认为总统在主宰?或是认为谁在主宰这个世间?这个世间不是国王在主宰,也不是人民在主宰,这个宇宙的主宰者是谁?无常。宇宙的主宰者,无常,国王、国土照样会变化,星球也会变化,统统会变化的,你不是多能干,你放不下,你又能如何我问你。

所以你要强迫自己放下,你就问自己:你感情放不下,你能如何?直到有一天你死的时候,你放不下,你能如何?我问你。我常常对结过婚的讲得很清楚,说:我们的先生如果一个月赚三、四万元回来,供我们花用这样就好了,你管他去做什么,你放不下又能如何,对不对?他太太就听师父的话,罢了,罢了,此事当真,问我看是不是这样子,(笑)这是真的要放下?此事当真,歌仔戏,你看过吗?她就:放下。她就真的放下,要不然我问你:你要如何?你强迫自己放下。

我常常问自己:今天我很有钱,假设说我很有财势,我长得很英俊、很帅,我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你能如何?你能如何?黑道兄弟问的:你能如何?你说:我能再多赚一些钱,娶十个老婆。又能如何?生一百个孩子,又能如何?生一百个孙子,又能如何?你问到最后什么统统没有,你不放下,你能如何?笑死人了,你哪一点看不开?!你说修行很难,我说修行很简单。你不放下,就是没有办法;你要放下,一念而已,就是这样放不下。修行不是真的很困难,那是你强迫自己不愿意放下,你强迫自己不愿意放下,你强迫自己去执着一件事件,你当然会痛苦,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子?

所以说悟就是圆教人、大智慧的人,虽然(是)无间地狱(却)皆解脱相,他当下就解脱、如如不动,他哪有可能受你影响,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昏迷倒惑,]昏迷颠倒,[其理存焉。]本性这个道理、如如不动的道理、解脱的道理也还存在,所以这个要加一个字:「虽」昏迷倒惑,但其理存焉,这个解脱的道理还是一样,[斯理灼然。]清清楚楚,[世间常住,有佛不能益,无佛不能损。]益就是增加,世间如如不动的常住,空、无常相,世间常住就是永远的无常,无常当下就是空,所以无常里面当下就是不生不灭叫做世间常住。有佛出世来说法,也不能增加如如不变的道理,所以佛是真理的发现者,不是真理的创造者,有佛出世,也不能增加世间常住的道理,没有佛出世你也不能损害这个如如不动的道理。

只是佛发现来开示我们,来告诉我们,如果佛没有开示我们告诉我们就惨了,我们今生今世就白来了,真的是白来的,为什么?迷迷糊糊。整天都和她先生过意不去,整天就和孩子过意不去,整天就和同事过意不去,何必要这样子呢?看到别人的小事就批评人家,自己的错都不说,我们人真可怜,可怜!

你如果能听六祖大师说一句话,什么都解脱,六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如果真正大修行的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没有看别人的过错,二十四个小时都检讨自己而已,所以我们人都看见对方,说:你的眼睛黑一边。他黑两边不自知,他看不到,你的眼睛黑一边,结果自己黑二边,反而糟糕。所以说我们人很可怜。说:你的脑袋歪一边。结果照镜子我的歪得更严重,不要五十步笑百步,说真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自己毁谤别人却是左就是左右两边的左,就是不好的,很不好的,所以冷静、冷静,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得之不为高,]证悟到本性得到不为高,[失之不为下。]你现在就是不能显示出佛性、开采出本体出来,也不会说你很低,何以故?[故言众生即是佛,理佛也。]这个就是理佛。理体上的佛,大家都知道的。

再来,[初就本觉明佛。此是者,指上大经]就是我们所说的《涅槃经》,[众生即佛,]藉着种种比喻,[喻诸宝物等。前虽云即佛,犹未的示觉了之相,]的示就是清楚的标出叫做的dí示。中文,我们要读对,这个如果小学的孩子不会读,就读成的de示,很多字都会读错,有的人说:「今天很不好意思来打扰你」,打扰,他就读成打优;「你永远看不出我的破绽」,一些中文有时候要会读破音字。的示就是指标把它标示出来,觉了之相,[名为本觉。且指三障,]就是惑、业、苦,[体全是理。]本性当下就是一切的理体,[今示此理,当处照明,]当处,就是你悟到其实没有离开理,[即是本觉,佛义成也。]佛的道理自然成。虽五无间,皆解脱相底下,[虽五下,]意思是说前面所讲的「虽五无间,皆解脱相」这个底下,[是遮情。]遮情,就是要止住众生之情,让他了解,不管众生迷惑、颠倒,还是存在有佛性,[或谓诸有业缚,无明惑暗。那言众生即是佛耶?]或谓就是有人这样问,说:有业束缚着,他当然被无明惑暗遮住了,怎么可以说众生就是佛呢?

[答曰:虽业至无间,而皆当体是三解脱。]法身、般若、解脱,三解脱。当体就是三解脱。[虽见思昏倒,]见思惑令众生昏倒,就是迷迷糊糊,虽见思昏倒,虽然见、思二惑令众生昏迷不醒、不觉悟,[而本觉理未始不存。]未始,未始就是不曾经不存在,简单讲我们本觉的道理、理性未始不存,不曾经不存在,意思是说永远都存在。[业惑全是性]业、迷惑,虽然有业、迷惑,但是当下全是本性,[德缘了佛性,]我们的佛性有三种,我们的佛性是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三种佛性,叫做缘佛性或者是了因佛性。所以德缘了佛性就是究竟,意思是说虽然有业、有迷惑,但是当体当下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我们的德性当下,缘就是通向究竟的佛性。[岂可更坏理佛。何以故?刀不自伤故。]你拿刀,刀子怎么自己杀刀子,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刀不自伤故,刀就是刀,放在那里,刀,你不去弄它,它怎么会伤害谁,刀放在那个地方,怎么会伤害谁呢?刀当然不会自伤。[斯理下,是对四事辨理。]四事辨理就是四种事情,四事辨理,好,看十七页中间三行的黑字体,我叫你们画你们就画:有佛不能益,把笔拿起来写个「A」;无佛不能损,写个「B」;得之不为高,写个「C」;失之不为下,写个「D」。这个就是A、B、C、D,这四件事让你了解道理。

(四事辨理:
A.有佛不能益
B.无佛不能损
C.得之不为高
D.失之不为下)

[妙乐云:显露彰灼,]很清楚的了解,[称谓真秘。真秘之理,即世相常。世相常故,众生即佛。此理妙故。有佛教化,]有佛来教化,[不益一毫。]一点也没有增加,[空过无佛,]如果没有佛来示现,[不损一毫。]一毫就是一点点。有很多佛来教化,如如不动的道理也是存在,也是没有增加;如果没有佛来教化,也是不损一毫,[五即]就是五即佛,我们前面讲的是六即,后面的五即[得之何足为高?理即]就是本体是佛,但是我们还没得到,理即[失之未始暂下。]虽然失去了,但是还没有说他比较低。再解释一遍:五即佛就是除了我们刚才讲的理即佛就是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意思是说五即就是五即佛,这个你要写,不写你看不懂的,五即得之何足为高,五即佛就是按照修行这样得到了佛、六即佛后面的五即佛得到他也不见得高,理即佛虽然暂时失去,但是也不会显得比较低,[对此四事,示理佛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8-19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名字即]

名字即佛。前面解释理即佛,我们讲名字即佛。

[此至究竟,皆修德也。]理即佛是先天性的佛,究竟即佛是后天修来的,[须论损益,及以高下。]损益及高下,损就是有受损,益就是增加,以及高下,[此位是修德之始。]要开始修行,你要先认识名字即佛,你要先认识你是佛你才肯修行,所以此位是修德的开始,[闻前理性能诠名也。然有收简。]收就是把它收简,简就是别,把它分开来,收简就是该分的分,该收的根机的收,[收则耳历法音,不问明昧,异全不闻,俱在此位。]收就是如果收哪一些根机呢?名字即佛是包括哪一些呢?这个收就是包括,名字即佛是包括哪一些呢?只要你的耳朵听到人家在说法,说你的本性就是佛,有听到你就是佛的名字。不问明昧,不论了不了解,明就是了解,昧就是不了解。异全不闻,异就是不同于全部从来没有听过说他就是佛,他也可以成佛。俱在此位,此位,此位的旁边写一个「名字即佛」,就是名字即佛这个位。再讲一遍:收则耳历法音,收就是包含名字即佛,包含的对象是什么?只要耳根曾经听过佛法,说他会成佛,不问明昧,无论他了不了解,异全不闻,不同于全部从来没听过佛法的人,统统安排在名字即佛这个位子。[简则未得圆闻,]简就是所不同的,就是因为还没有得到圆满的闻、不可思议之闻,[齐别内凡,]齐就是只等于藏、通、别、圆(中的)别教里面的内凡位,内凡位是对外凡位讲的,外凡位是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内凡位是暖、顶、忍、世第一位,[尚属理即。以七方便未解妙名,]因为七方便还没有证初果,还没有进入圣位叫做七方便位。七方便未解妙名,还不了解不可思议之名,[岂知即佛。分二]怎么会了解即佛,所以还没有到圣位。把笔拿起来,在你们十八页的右边这个空档要写七方便位。我现在慢慢跟你解释七方便位:七方便位底下画一杠,写个「凡夫位」,凡位,凡夫位底下画横的一杠平行写个「A外凡位」,「B内凡位」,外凡位叫做理外的凡夫、道理以外的凡夫,内凡位叫做理内的凡夫、属于道理以内的凡夫,接近圣位叫做内凡位,还是外行的叫做外凡位。

(七方便位:

凡夫位

A外凡位(理外凡夫):

1.五停心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多散众生,数息观;多障众生,念佛观;愚痴众生,因缘观,

2.别相念——四种观想: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心无常、观受是苦

3.总相念——讲一同时具足四个:

观身不净、观身无我、观身无常、观身是苦;
观法不净、观法无我、观法无常、观法是苦;
观心不净,观心无我,观心无常,观心是苦;
观受不净,观受无我,观受无常,观受是苦。

B内凡位(理内凡夫):

包括四个阶段——暖、顶、忍、世第一)

凡夫分外凡和内凡,内凡就是渐渐接近悟的境界;外凡位就是理外的凡夫,分三个位子,第一叫做修五停心观,什么叫做修五停心观呢?多贪众生、贪心很重的,佛就教他修不净观,这种人就是你们一餐吃三大碗面的人,或者是吃荤食一次很多的人,你就想:我吃下去再吐出来就很臭了,入喉三寸就不是好的东西,所以多多修修不净观。我们多贪,这个贪有很多,譬如说你好色,你就想: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或者是你喜欢吃,你就想:吃一吃拉出来也是臭的,很奇怪!香香的经过肠子消化出来这么臭,有的臭的会压人,灵气逼人,很奇怪!香香的吃下会这么臭,如果吃素就比较不会,吃素放屁也不会那么臭。多贪众生,不净观,修一些不净观,这样我们就不会那么贪。多嗔,如果我们脾气不好的,修慈悲观,就想:众生都是我前世的父母,我不要对他们这样子,或者是兄弟姐妹,要修慈悲观。第三多散,多散的众生就是(修)数息观,就是心很散乱,随着气息数一、二、三...慢慢的、慢慢的,呼吸,慢慢的一、二、三...数息观,叫做多散众生数息观。第四种叫做多障众生念佛观,障碍很重的,要多多念佛,所以我常常说:在座诸位,如果你们自认为业障很重,就请一些大悲咒水回去喝一喝,要喝以前你一定会念观世音菩萨的,所以喝大悲咒水一定会有功德的,因为你在喝以前一定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所以我们要修持要多念佛。现在大悲咒水来,我都当成在修行,我就很高兴,很高兴,就是用半个钟头来持咒、念佛,用《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安乐妙宝》里面说:念七遍即灭无量罪,如人不管懂意思、不懂意思,只要听闻毗卢遮那佛咒七遍,即灭五逆十恶重罪,临命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单单那个咒水念三百多遍,毗卢遮那佛的咒。再来,五停心观,最后一个叫做愚痴的众生,叫做因缘观,修因缘,愚痴就是执着叫做愚痴,什么事情都执着,你要修缘生缘灭,因缘观。

别相念就是单独修行四种观想,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这个叫做别相念。别相念就是单独修行,观察我们的色身不净叫做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一切法无我,茶杯无茶杯相,桌子无桌子相,我们这个色身无色身相,观法无我;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刹那间、刹那间在变化;观受是苦,观这个感受是苦,这个别相念。

总相念刚好同时:观身不净、观身无我、观身无常、观身也是苦;观这个法也是不净、也是无我、也是无常、也是苦;观心也是不净,观心也是无我,观心也是无常,观心也是苦的;观受也是不净,观受也是无我,观受也是无常,观受也是苦的。所以别相念叫做个别修行,观身不净、观法无我、观心无常、观受是苦;总相念就是讲一个同时具足四个,观身不净,观身也是无我,观身也是无常、观身也是苦的,叫做总相念。这个叫做理外凡夫。能够观到这个还早得很。

谈到内凡位,内凡位包括四个阶段,叫做暖、顶、忍、世第一,一个一个来解释。暖就是暖气,热气的暖,身体有暖气,暖,暖气,暖就是你在修行,已经修行到有一点点消息了,暖气,有一点温度了,表示你钻木取火,钻木取火虽然还没有火,但是已经有什么?已经有热度产生了,暖。顶呢?就是最高的,顶就是最高,顶,顶部。忍就是印可,已经要印可了,印证将近接近圣果的地位了。再来就是世第一,世间最高的就是世第一,世间第一个,世第一。暖、顶、忍、世第一,这四个阶位。

所以说外凡有三个: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三位。这是理外凡夫。理内凡夫呢?有四个阶位——暖、顶、忍、世第一。三加四等于七个阶位,叫做七方便。什么叫七方便?初果罗汉圣位前方便修行叫做七方便。


 楼主| 发表于 2020-8-22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经疏钞演义04
谛闲法师著
慧律法师主讲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还没讲课以前我们先修正一下,刚刚有人来告诉我说有请教中山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某些地方我们稍微修正一下,现在翻开第十页,倒数第五行中间:何必鸡林乎。鸡林,我们上次说表示固定的地方,中山大学的教授说这个是古时候韩国的名字,譬如说我们中国以前叫九州或者是神州,这个鸡林就是古时候韩国的名字。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查到这个典故,鸡林,意思是何必回去韩国呢?然后在这一行的底下有一个漕使,他们说是外交官,我上次讲说有一个姓漕的地方官,他说这是外交官。当然是中山大学的教授,又是中文系的,可能就可靠性很高,暂时采取他的,谢谢这个在家居士来更正!感谢!

我们现在翻开第十八页,中间黑字体的:

[初带喻示名字]

[如斯之理,佛若不说,无能知者。法华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暗暝。涅槃云:于无量世,亦不闻有如来出世,大乘经名。若佛出世,方能阐智慧日,识三宝之光明。开甘露门,知十号之妙味。因说生解,于宝适悦。]

我简单解释一下。

如斯之理,就是人人具足有佛性的这种道理,如果没有佛来开示,如果没有说,佛若不说,无能知者,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我们现在虽然在迷,但是我们当体就是佛。

《法华经》云,一百八十劫统统没有佛,世尊没有来出世,世尊就是佛,空过无有佛,没有佛出世,世尊没有来出世。世尊不只是指释迦牟尼佛,包括一切诸佛都叫做世尊。十方常暗暝,十方世界如果没有佛出世,没有佛的大智慧来开示说法,我们依然活在黑暗、没有智慧里面。

《涅槃经》云,于无量世,也不可能有如来出世。大乘经典的名,大乘经典譬如说《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梵网经》、《璎珞经》、《仁王护国经》,这些都是大乘经典的名字。

若佛出世,方能阐;这个阐就是发扬光大。才能够发扬光大智慧日,智慧日就是比喻本性像智慧的阳光。意思是说如果有佛出世,我们才能够发挥自己身体具足本性宛如阳光那种光明的智慧,才能够识、才能够了解认识三宝的光明的伟大。

开甘露门,甘露门就是起死回生之钥。今天我们如果没有佛法,我们就无法入甘露门,佛法就是甘露。如同儒家所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如果用在我们佛门更加的恰当,「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你早上听到道理,到晚上就是结束我们的生命也很值得,直接的讲、简单的讲意思是这样,当然还有比较更深的涵意。开甘露门,知十号之妙味,十号就是佛的十种通号,譬如说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我们常常拜八十八佛,知道有十号的妙味,这十号都是佛的通号。

因说生解,因为说法而了解佛法的真理。于宝适悦,于宝就是自家的珍宝,也就是佛性本有的珍宝,于宝适悦,就是非常、非常的高兴,原来我就是佛,我也会成佛,虽然现在是凡夫,有一天会解脱会成佛。

[钞云:初段明不闻之失。]没有听到佛法就是不会了解,[谓理虽是佛,]道理来讲虽然我们本来就是佛,[全体在迷。佛出不闻,经名绝听,]这个「出」不能当作是「来」,入跟出的意思。佛出不闻,这个应该当作是「因为」,佛有出世,可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听到、或者是佛根本就没有来我们没有办法听到,所以说「佛出」这个意思有包括很深的意思,不管佛出或者是没有出世,就是我们根本没有听到佛。经名绝听,就是连经典的名字从来没听过,连听都没有听过。[此指但理之失也。]道理的消失。就是我们没有认识自性就是佛,只是指道理我们还不知道,暂时消失了。

[次段明闻名之得。]听到佛的名号,或者是听到经典的名号。[今名字即,]名字即佛叫做名字即,什么名字即佛?[唯约三宝及十号也。]名字即佛,闻到这个名字你就是佛。[无明长夜,佛出令晓。]我们每一个众生都被无明遮蔽了,长夜就是无量劫来都是活在无明。佛出令晓,佛出世能让我们了解。[阐本智日,]发扬我们本来就有佛的智慧,像太阳那样无量无边的智慧,[乃识三宝照世光明。生死巨关,]大关叫做巨,生死这个大关,[无佛长锁,]锁就是不开,长锁就是扣住不能开,不能知晓。无佛,所以我们常常被业障锁住,所以我们就不能悟不能了解。[佛能于此开甘露门,]前面说锁就是扣住,现在就开,开甘露门,我们被无明的锁所关住,我们现在开甘露门,[令知十号是常住味。]常住就是永恒不变。[此光此味,乃从众生心性流出。]流露出来的。[还使众生解此光味,即本性佛。末二句,指贫女喻也。]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家中本来就有宝贝具足一切,只是她自己不知道,跑出去向人乞讨,其实家里很富有却去向人乞讨。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子,我们现在都求众生了解我们,求众生同情我们,其实我们不必如此,当下我们就是佛,我们就有无量无边解脱的思想。我们不必人家同情,也不必人家了解,我们了解我们清净的本性也就是了解一切,如果你了解全世界的人,不了解你清净的本性,这样你也是迷,如果你了解你本身清净的本性,你就了解世间一切的事情,为什么?你能够放得下,放得下的人就是了解,放不下的人虽然了解也是不了解。因此,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功课叫做自觉,自己觉悟,发出我们清净的本性,用智慧心运用在六根、六尘里面。你要找却找不到,要运用却很清净当下即是,所以不离当下一念,也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因此,我们不必人家同情,更不必人家可怜,也不须要人家来了解我们,我们能够了解最为重要,因此,你就变成最富有的人。我们现在就是很可怜,我们现在就是不了解我们就是佛,当下我们就是解脱的圣者,所以不肯承担,无始劫以来一直推诿,我不是、我业障重、我烦恼重、我束缚,所以一直推诿。你说你就是佛,他不承认,不肯当下承认,禅宗里面所讲的就是:不能直下承担是可怜悯者,他本身就是很可怜。所以你对他开示很多法门,这样他当下放得下,他却不是,他藉着很多理由来搪塞,产生很多烦恼,他就是不见他本来的面目,你也没办法。所以贫女比喻就是自家的珍宝具足一切,你不必外求。[此等法喻,皆示于名有识之义,]皆示于名有识之义意思是说,都开示在外在的名字而让你认识这个道理,藉着外在的名,然后让你去了解本来的道理,本有的道理。[能知所知,即名字佛。]能知你所知道的这个就是名字即佛。

[二 引人明即佛]

[故须达闻名,身毛皆竖。昏夜大朗,巨关自辟。此名字佛也。]

须达,佛在世的一个长者子,这个长者是非常重要的人,很有慈悲心,施舍心很大,须达长者。他有一次听到佛的时候,说:世间有这么伟大的人!身毛皆竖,只是听到名字,就对佛非常的恭敬,所以他就一直去找寻,就是一直要见到佛,那个时候是晚上,他不知道几点了,他见到很亮的亮光,就顺着亮光一直走、一直走,其实那个时候是晚上,为了要见到佛,他的心很清净,一心只想见到佛而已,到了那个地方,天人知道他不会顶礼,就下降下来向佛绕三匝,绕三匝之后就向佛顶礼,须达长者子他就知道了,就照样绕佛三匝再顶礼。身毛皆竖,就是像这种的就是名字即佛。一听到佛的名他自己就很感应,而且无量劫的善根就发现,这个叫身毛皆竖。昏夜大朗,巨关,这个生死的大关自然就开,辟就是开,这个叫做名字即佛。

[言毛竖,即惊觉也。]很惊讶,这个惊是属于一种感动的惊。是属于感动,不是恐惧的惊。[闻名生觉,]生觉悟,[即本性佛。觉即本性,本性觉即佛也。]

底下,我们要讲观行即佛。

[三 观行即]

第三,三就是观行即佛。

[此中观法,直观心性。故托他佛,]外在的佛,[而为所缘。今明对尘,]尘就是对境来说的,对尘就是互相对立的,这个尘就是境,心对尘就是心境一对。[即成观佛。]就是变成了我们现在观行即佛。[其中念念觉知之心,名观行佛,分二。]

[初明观行]

[观行佛者:观佛相好,]观佛相好就是观想,观佛的相好。我们人一生都是烦恼,所想的都是一些金钱、名利、子孙、夫妻、男女朋友,现在不是,现在要你取而代之,你要想那些不如想这个,想什么?想佛的相好光明。[如铸金像。心缘妙色,与眼作对,]意思是说就像我们铸金身的佛相,心来缘殊胜微妙之色,与眼作对,作对的意思就是心色一对,心境一对,而不是谁和谁作对,不是这个意思。配起来就是心境一对,心当然要看境。所以心来缘佛的相好殊胜秒色,这个就是心眼一对,眼和境界一对。[开眼闭目,]眼睛睁开也好,眼睛闭上也好,[若明若暗,]不论外面有没有光线,统统不管,[常得不离见佛世尊。]意思是说眼睛睁开佛也在面前,眼睛闭上佛也在面前。所以我说常常想烦恼的事情,不如看佛相好好的来观想,[从大相海,流出小相。]意思是说我们的佛有无量无边的庄严之大相,流出小相也就是藉着本体幻化出来他就有应化的身体,就是小小、小小的一尊,[浩浩漾漾]就是很大、很广,[如大劫水。]这个劫最后淹没,淹没一切的禅,包括六欲天、初禅...等等,大劫的水,[周眸遍览,]眸就眼珠、眼睛,眼珠叫做眸,我们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是在形容以前的美人。遍览,眼珠子遍览,就是眼睛转动的地方,[无非佛界。]统统是佛界。[念一佛,与十方佛等。念现在佛,与三世佛等。]平等不二,本性相同。[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一身就是法身平等。一智慧就是当下就是自性的光明智慧。力就是十力,无畏就是四无畏,这个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亦然,也是如此。[念色身。]这个就是应化身。[念法门。]这个就是报身。[念实相。]这个就是法身。所以色身、法门、实相就是应身、报身、法身。为什么念法门叫做报身呢?因为集一切法为身,名叫做法门身,叫做报身。

 楼主| 发表于 2020-8-22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初示始习,]修习的过程,[即心观相。此是名字升进之位,]名字单单是佛名现在要观行,要来作观,名字即佛再进一步的这个位,此是名字即佛再进一步叫做观行即佛的位子,叫做升进之位。[不独解名,]不能只是了解名字即佛而已,[能修观故。]要能够修观行。[但未入品,]还没有进入圣位之圣道,未入品就是未入道品,[非观行位。]还没有到观行位。[观佛相者,经中八万相,]经中说有八万相,我们众生哪有办法,佛有八万四千相我们要怎么观,[非劣想而可系缘。]劣想就是我们众生的心智低劣、粗糙,劣就是差的意思。众生叫做心粗境细,心很粗,心粗就是粗心大意,要观想佛微细的相观想不出来,所以说非劣想而可系缘,不是我们用凡夫这种低劣的心智、粗糙的心想有办法跟他定位的,系缘就是可以把它定位、固定的地方。[故须初心,先观落日等。]就是先观落日观,[观既深着,方观胜身。]观久了就很清楚了,然后再观胜身(殊胜的身体)。[开眼下,]开眼下,这是在说前面「开眼闭目,若明若暗,常得不离见佛世尊」,这是在说这一段就是开眼底下这几句话,[明观成,]修观有成,[称性周遍。]就是依本性周遍一切,[妙心作相,妙相发心,]这个很不可思议,意思是说我们不可思议的本性自然就作相,作相就是无作相,作相就是自然我们清净心里面的相,所以妙相就是不可思议的相,发心就是被我们所悟,然后被我们所开发出来,[心心不休,]每一个念头不断,不休就是不断,成就观想,入道品,叫做[成观入品。]这样就能够成就观想入于道品。这个最好要作笔记比较好:成观入品,成就观想,入于道品。[尘缘莫动,佛常现前。]就是五欲六尘的境界都保持如如不动,没有被它所影响,佛常现前,这个佛就是自性佛。[闭目了然,开眼不失。]眼睛闭上也是清清楚楚,睁开眼睛也是不失,就是佛常在眼前。[在明见佛,处闇不忘。]在明亮的地方也有见到佛,在暗的地方也没有忘记佛,[性无间然,]就是我们的本性不管明或暗,我们的本性不分明或暗,明和暗是众生的业力所牵引,所以有对立,明和暗。我们现在观想,观想到白天也是这样子,有光线的地方也是清清楚楚,没有光线的地方也是清清楚楚,因为我们是用本性在修行。性无间然,[岂佛暂阙。]难道佛有一点点暂时休息吗?没有,没有,佛没有暂阙,二十四个小时都在你面前,只是有没有相应而已。[一一相海,庄严法身。相为大相,好为小相。观大发小,名为流出。]因为一一相海,庄严法身,这个太大了,太大了,这个叫做大相。我们只是能够观小小的,所以变成相好名叫做小相,庄严法身这个叫做大相。[劫水虽大,止剂二禅。]就是劫末的时候,要毁坏六欲界天大水就淹,止剂二禅,只能到二禅天而已,止剂就是停,只能到达二禅天而已。但是[佛相]不一样了,佛相不只是到二禅天,他是[周遍,称法界性,]就是通达法界性,[且以少分,喻周遍也。]意思是说因为它是本性,而且少分他就能够通达一切,少分就是譬如是一切,一就是多,多就是一。[观行佛眼,名为周眸。]我们作观修行,如同佛的眼睛一样,所到之处皆是佛。名为周眸就是我们的眼珠子,就是把这个眼珠子所看出去的统统当作是佛。[此眼所观,何处非佛。]既然等于佛的眼睛,看出去统统是佛,何处非佛。[念一下,]「念一下」就是「念一佛,与十方佛等,念现在佛,与三世佛等」,念一,底下所谈到的是说明一相、多相是平等,[明一多相等,]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同观。一身]就是多身[下,明诸佛三法等同。]三法就是,诸位,翻开十九页,我教你看哪三法,三法就是:一身一智慧,这个就是一法;力无畏亦然,力就是十力,无畏就是四无畏,它的意思是说佛的智慧身、十力、四无畏统统一样,就是平等,这三法就平等。[念色下,以三身结示。色身是应,法门是报,]意思是说色身是应身,法门是报身,实相是法身。这样读比较清楚。因为他都少一个字,看起来比较简略,很简略的话,我们看得比较不清楚。色身是应,法门是报,[实相是法。]也就是说色身就是佛的应身,法门就是佛的报身,实相就是佛的法身。[言法门是报者,]这个特别提出来讲,生怕大家不了解,[谓诸法聚而为身也。所谓八万四千陀罗尼为发;]做头发,[第一义谛为髻;]髻就是头顶上的发髻,[种智为头;]一切种智为头,[慈悲为眼;无漏为鼻;四辩为口;]就是四无碍辩才,[四十不共法为齿;]现在我建议诸位,我认为研究佛法的人,需要佛学大辞典,到现在我所看到的佛学大辞典,佛光的那个豪华版的佛光书局,佛光山所编的佛学大辞典那个实在是太棒了,资料的齐全前所未见,因为四十不共法这种东西,如果不去查你没有办法了解,如果我在这里说,光讲这个就好了,对不对?所以这个最好还是能够...你们自己去想办法,去买一套佛学大辞典,因为它的内容非常好,那个字体看起来又不会近视,纸张又好又有照片,而且资料非常的齐全。这是做师父的人,疼爱我们这些徒弟,介绍你们好书,因为一个学佛的人没有辞典你哪有办法,什么都要我帮你们查好,你们那么懒惰做什么,常常要我帮你们查好,不要这样子。所以说最好有佛学大辞典。佛学大辞典,接下来就是今生今世一定要看《印光大师全集》,一套有七册。以前我们要买这类的书,这里也找不到,那里也找不到,现在人家送五十套来,现在的人命好,以前我们要买这类的书,找了很久就是没有人在流通《印光大师全集》,有的时候人家马上就请走了,找了很久。我在看那本书,很好,非常好。好书介绍。


 楼主| 发表于 2020-8-22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 「诸佛虽有无量诸法不与余人共者有四十法。若人念者则得欢喜。何以故。诸佛非是色身。是法身故。如经说。汝不应但以色身观佛。当以法观。四十不共法者一者飞行自在。二者变化无量。三者圣如意无边。四闻声自在。五无量智力知他心。六心得自在。七常在安慧处。八常不妄误。九得金刚三昧力。十善知不定事。十一善知无色定事。十二具足通达诸永灭事。十三善知心不相应无色法。十四大势波罗蜜。十五无碍波罗蜜。十六一切问答及记具足答波罗蜜。十七具足三转说法。十八所说不空。十九所说无谬失。二十无能害者。二十一诸贤圣中大将。二十五四不守护。二十九四无所畏。三十九佛十种力。四十无碍解脱。是为四十不共之法。」

——四十不共法品第二十一《十住毘婆沙论卷第十》

感恩妙宇师兄 即天空是蓝的师兄 亦即米新武师兄 提供「四十不共法」之出处)

底下,[二智为手;]就是根本智、后得智为手,[如来藏为腹;三三昧为腰;]把笔拿起来,三种三昧就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定慧为足。]

空三昧就是你修空观,才能够直接进入定。我们人修行临命终为什么不能把握,就是没有定,为什么没有定?因为梦想、颠倒、恐惧误了我们一生的大事。颠倒就是无常为常,这个世间本来就是没有什么快乐的,他拼命的追求,这个世间痛苦他却认为是快乐的,颠倒;梦想,整天都在作梦,整天都在梦想将来怎么样,现在的不求解脱,每天都期盼,强烈的得失,梦想,不是欧阳菲菲唱的那一首歌。所以说空就是能够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个空字是一切佛法的精华,空能够解释叫能舍、能忍,如果你有空的思想你就能够舍,你就不会为了别人几句话整天难过,又不是脑袋坏了,我不让你痛苦就好了,还让你来使我痛苦,哪有可能,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修空的人他就是这样坐着,所以闲人非等闲人,闲人就是很有空闲的人,你听得懂吗?非等闲人,世间只有大彻大悟的人是闲人,为什么?他不会起心动念,他也不会想要造作,他也没有名利心,他也不会去追求欲望,他就是如如不动。闲人非等闲人叫空三昧。

第二叫无相三昧,无相就是你在修行当中不可以执着任何一法,叫无相三昧。好也是这样过,坏也是这样过,人家怎么伤害我们,我们也是这样过,人家怎么赞叹,我们也是这样过日子,叫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相三昧。

第三叫做无愿三昧,愿就是造作,无作的三昧;无作的三昧就是无生,无生就是得一切忍辱。无愿简单讲就是能忍一切名叫做无愿,而不是没有愿力,不是这个意思。无愿就是我无愿,解释另外一个角度叫做无所求,无求三昧,你要于世无求,一个人到了无求,品就自高,人到无求品自高。

[二 明即佛]

[常运念无不念时,念念皆觉,是名观行即佛也。]

常常运用我们这种念头,无不念时,念念皆是觉悟,是名观行即佛也。所以我们人这个念头当中,如果有接近圣者、善知识,这个念头慢慢他就会转;如果没有接近圣者或是善知识、这个圣僧(高僧大德),我们念念都是束缚、都是死巷,死巷都是自己这样想、想...都钻进牛角尖里面爬不出来,想一想、想一想,愈想愈呕就愈生气,就愈恨他,恨他到死,就一直转一直转,转进牛角尖,老鼠入牛角很稳当,死定了。所以禅宗常常说:天下何其大,奈何钻故纸不出,就是说天下这么大、这么广的地方,你不走,何苦?何苦就是拼命在钻文字相,钻故纸,故就是旧纸堆,而不能够跳出来,很可怜。所以人家禅师那一种洒脱、那一种自在,那一种清凉、洒脱、安详,人家说开悟,悟到什么?悟无所有。

说:师父,你开悟,悟到什么?

说:没有,什么也没有悟到。

说:师父,我想要求法。

我对他说:此法中无法可求,当下你就具足一切。能运用者就在眼前;不能运用者找不到,永远都找不到。

所以说圣者意识难言,圣人,他很容易就了解清净平等的本性,他却没有办法说,他也不知道怎么说。在寻找的人是能言难识,在找寻本性的人能言善道,但是他却不知道本性是什么,他能言善道,空、本性、无常,讲到《涅槃经》不生不灭,能言善道,讲到本性是常还是无常,(说)本性是无常就吓到了。

有一个修行者来问六祖慧能大师,问说:请问行者,请问修行的人本性是不是常?他会执着。

六祖慧能大师说:本性无常。

他说:本性怎么无常呢?本性如果无常,和佛说的不生不灭就相反了。

六祖慧能大师就对他说:本性如果是常的话,不就和死人一样永远是这样子,永远这样子如如不动,不动的时候就变成死绝,像臭水沟里面的不动。

所以我们人如果讲到如如不动,他就会观想为永远就这样不动,他不知道这个不动,是指无念的不动,他不知道这个还叫做动,也可以叫做念,也可以叫做无常。因为他的无量的神通在变化,当然要以无常,如果常就是死绝、就杵在那里,这个叫做自性见,谓本性之常名之为自性见,死路一条。谓本性无常就是凡夫见,就是生死法。圣者悟道讲常、讲无常都自如,凡夫讲常执着常,讲无常就执着无常,搞不清楚本性是常是无常。所以就神通起用来讲可以讲无常,方便讲;就本性来讲不生不灭就讲常。常、无常都是对立的,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本不可说,本来就不可说的,你一定要把它下一个定义,那就错。所以我们人会很恐惧说佛性是无常那完了,他就先说佛性是无常也是生死法,错了。所以很不容易的,佛法不要落入文字上的执着,如果不懂就是不懂,不通本性的你再怎么说他就是不懂,他不知道你在讲什么,反正他也搞不清楚,所以他回去就思惟,动念即乖又不能思惟,思惟又不对,又不是本性,不思惟又迷迷糊糊,一个头两个大,干脆念佛、念佛。这种就是这样子。

[四 相似即]

[相似佛者:]现在再来讲相似佛,有一点功夫叫相似,有一点功夫了。相似佛,菩萨了。就像地基盖到了五楼,盖到了七、八楼,只是还没有收尾的工作而已,它就相似讲堂了。这样就相当有一点功夫了,快完成。相似佛者,[念佛相好身,]相好就是应身,念佛的相好,相好意思是说佛的应身是非常好的色身,[得相似相应。]相似,有一点功夫了。[念佛法门身,]念佛的法门身,就是具一切法为身名叫做法门身,我们说八万四千法,法门就是一切法门,念佛的一切法门都集在一切法这个叫做法门身,也叫作报身。简单讲就是菩萨悟到一切法,[得相似相应。]这个就能够得到相似相应,[念佛实相身,]实相就是念佛的法身,[得相似相应。]这个也是相似相应。[相似者,二物相类。]相似的意思是说二种东西很相像,[如鍮似金,若瓜比瓠。犹火先煖,涉海初平。水性至冷,饮者乃知。]如鍮tōu ,我为了这个字也查了很久,如鍮,这个鍮是一种石头,是自然铜之金;自然铜,黄铜之精华。是一种石头,真正的鍮石类似金一样的,是产在伊朗,伊朗所盛产的才是真正的鍮石,所以这个鍮是一种石头,很相似金。若瓜比瓠,那个念hù,这个我也有查辞汇,我怕读错了。若瓜比瓠,瓠就是瓠瓜,就像瓜和瓠瓜很相似。犹火先煖,就像火先有温度。涉海初平,涉海就是入海一开始平平的。水性至冷,饮者乃知,这一段是劝告我们,叫我们要亲自修行,水性很冷,意思是说我们的本性很清净;饮者乃知,你要去喝,意思是说你要亲自去修行,你才能够得到利益,往生极乐世界很好,你一定要老老实实的念佛,你才能够得到利益。[渴不掘井,]就是挖,你如果口渴不挖井,你就没有水喝。渴不掘井,意思是说如果你知道...渴就是生死,你知道生、老、病、死是可怕,就像我们现在口渴要喝水,我们生、老、病、死需要佛法,赶快用功修行。渴不掘井,[听说何为。]你只是听人家说佛法,这样有什么用,有什么用呢?[略举其要,]简单举出它的重要,[如法华中六根清净,即是其相。]什么相呢?相似即佛的相。意思是说修到相似即佛,这个人已经是六根清净了,六根清净就是证阿罗汉果,就等于证阿罗汉果这个不是那么简单的。[名相似佛也。]

[初约三身明即佛。]应身、报身、法身,三身来说明相似即佛。[前观行位,常用三观,念三身佛。观觉虽成,]观想修行这个观觉虽然成功,[似觉未发。]相似觉尚未发,[加功不已。今本觉三身相似而发,]本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相似而发,[与始觉三观相似相应,应是合义。]应该是合,道理相同,合义就是道理相同。[合而不忘,]合:道理相同而不会忘记,[非妙观也。]却不是不可思议的空、假、中三观同时,就非妙观也。不是不可思议的微妙的观,还算不是很好。[相似下,约四喻明相似。鍮比金,]意思是说来说明相似的相,就像鍮比金,[瓜比瓠,]钻石类似黄金,瓜和瓠很相似,[喻始觉似本觉。火与海,喻相似近分真。]火,意思是说犹火先煖,是用火来比喻;与海,似海初平,我们如果走进大海,一开始觉得水稍微一点平平的,但是到最后你要深入大海,才知道大海深水的冷是什么。简单讲你如果要修行,一开始涉猎到一点点,最后你如果要深入,你才能了解水真正冷到什么程度,修行也是如此。[前二约法论似,后二约位论似。]前二,就是如鍮似金,若瓜比瓠,这是就法,在这个法相似佛,这个法已经接近佛了;犹火先煖,涉海初平,这个是指位,那个位子已经类似佛。[水性下,]水性至冷,饮者乃知,渴不掘井,听说何为,这一段[是劝证。]劝告你要好好的修证。[初约事劝,次引文证。] 下面另外一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31 04: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