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间佛教多是心识落在一层来讨论空性中观,这就造成了很多教法的弊端。实际在一重识境当中,是没有办法建立中观教法的,也就没有办法观显现为空,换句话说也就不可能证识觉为空。虽然大中观多次批评小中观为自空见,大中观是在本始基上建立的本性自性空,落在一层意识平台上,彼此仍然会继续产生教法见地的争议。宁玛派虽然有九乘次第观修的建立,能看清各派宗见空的是否彻底。建立宗义学,以应成见来抉择自续中观派,以自续派来抉择唯识,唯识又抉择经部有部的小乘佛法宗见。传统佛法的观修次第也是这样抉择建立的。 从宗义学说的建立来比较唯识中观,谁的空更彻底,谁的空还留有一个尾巴。所谓无遮与非遮。应成派批判他空大中观是非遮,不究竟。人间佛教在一重相依里说心识,很难扩展到不同的生命层面,无论怎样讲说还是落在心识相依的局限。落在心境相碍里面谈空。 大乘佛经常用梦境来做比喻讲法,在梦境里边观空是没有办法空到梦境之外的。因为这两层空的建立是完全不同的,换句话说当你醒来,梦境里面发生的一切自然就空了。在梦境里面你无论怎样观,梦中的显现一定不空。能观是空,所观才会空,跟空同步的观,一定是有。跟空不同步,你的观才会是空。在一心八识下,观任何显现的事物,都是空有是同时的!因为任何显现都是心识的变现,用不同的视角来看显现,都是整体生命在不同层面,以不同方式的展现。 所以说仅依六识平台谈空谈有,结论是不能遍在一心的。我们现在讲的唯识今学是有局限的。但唯识一旦遇到禅宗向上的中观见,两个合在一起就是真正的瑜伽行中观,大中观还有一个名字叫瑜伽行中观。瑜伽行中观见一旦建立,自然就避免了今人在一层心识,讲说唯识与中观的过失。中观行人一旦明白建立离边为中,实际是超越心境相依,向上为中,如此心识在平面的观修自然就变成立体了,立体的唯识,观修任何心境一下就可以看透。佛讲的不生不灭,生灭同时的生命实相就都能看懂了。 梦里边的你不管怎么动,睡在床上的你总是不动的,两重境里的你是同时存在的,虽然我们现在的看还不是同时,但是我们依大唯识,就可以理解佛经讲的般若法理。心经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些教理在大唯识下,就是个常识。如果般若放在一层心境中解释,会互相矛盾,用尽心机纵使多生多劫,佛法也解释不清。 那么好了,现在我们的课已经讲到法报化同时。施设了智界身不同的观修境,佛法的关键就是心识变现,佛经讲到阿罗汉出灭尽定,阿罗汉入灭寂定是八万四千劫,是声闻乘教法里最高的施设,修灭寂定有三种状况,一种阿罗汉从定中醒来,看到生灭现象,对佛产生怨恨。埋怨佛法不究竟。佛讲的寂灭不可得,产生怨恨依嗔心入地狱受苦,这是佛经里讲的。 第二种阿罗汉出定正好赶上跟世界同时升起,在七识出定。因阿罗汉的出世是跟世界升起同时,这个时候他认为世界就是他创造的,他就是造世界的大梵,这个时候阿罗汉自认为,他就是创造世界的上帝。 第三种阿罗汉出定后能够发心以小向大,重新进入大乘佛法中修学抉择。这个大家应该知道,佛经讲这个故事说的不仅是阿罗汉,实际上佛说的是第七识境觉。依着境觉展开观修,还是举梦境的例子,境智观修包括做梦的你,梦境,还有梦境中出现的你。先有境而后有我们,我们就落在六识个体的分别。因为我们的出现是在境中,我们的觉一定是辨别。如果我们的觉能跟境同时生起,那么生起的觉一定是了别。此时的觉就是心境一如,就是教下讲的无分别。 通过大唯识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是落在六识意识层面上,是落在识境的分别中,六识依的这个境叫七识境觉,也叫如来藏功德。境本身就是觉。觉也是我们,是六识也是七识,八识一心。佛法一旦这样认定,我们的观修就要随着改变,我们的觉可以依止第七识来观修,觉不用停留在六识层面。佛已经讲了有情心识运作的机理,我们要相信佛。虽然七识境觉还没有展现,但是我们可以依佛说开导出第七识。依第七识境觉进入报身的观修境。第七识意的观修境跟第六识意识下的个体观修体验不一样,因为七识境在前,依第六识的我们分别在后,依第七识观修就不同了,境觉和识觉一定要同时生起,没有先后是同时,就是以境觉为识! 七识的我们本身就是境,不是说落在境里的我们,七识的境觉是了别。只有这样观修我们才能入唯识见。《入楞伽》经里讲,修学佛法要入唯识见,入唯识见你的觉必须得跟境同时生起,晚于境觉的你,是没办法入唯识见的。因为六识分别是以你为第一因,那么一旦你跟境觉同时,你的觉就不仅是分别同时还具备了别智。到了别智就不是以六识个体的认知为第一因,是上升到以七识境智为第一因。 下一步我们的观修,就是观修“境智”。在生起境觉的时候先不要观境中的你。境智观修是从做梦的你那儿开始,而不是从梦中的你那儿开始观修。这点很重要!这两个起点完全不同,虽然这两个都是你,但是两重相依的你。原来谈佛法观修的我们,多是落在境中的我们,现在要转过来,谈佛法要用造境的你这开始。能造境的你本身就是境觉。我们就从境觉开始修学佛法,藏传佛教有报身的观修教法。我们可以借鉴大瑜伽、无比瑜伽和无上瑜伽的观修教法。先看一看大瑜伽是如何观修的,大瑜伽的止观教法是,先观修升起佛坛城,然后三等持,证空性。无比瑜伽是建立的观修境是,法尔升起佛坛城,等持佛母,生起佛父。无上瑜伽的观修是,轮回涅槃等持。即心即佛,入平等性。这些资料在顿珠法王撰写的善说显现喜宴中,都是可以查看到的。 大瑜伽的观修实际是在化身层面建立的。我们要在法身、报身层面建立观修,只是稍微做一下次序的调整就可以实现。观修次序的调整,就是要把落在梦中的我们,调整到做梦的我们!报身的观修要跟观修境同时生起,观修就不会落在境觉的后面了,从大瑜伽观修来说,把三等持放在第一位,把生起佛坛城放在第二,第三位观修次序不变。到借鉴无比瑜伽观修时,要把佛母放在第一位,把法尔升起坛城放在第二,这两个顺序调整一下,第三位生起佛父不变。到观修无上瑜伽时,要把排在第二的即心即佛,放在第一位,前两个顺序调整一下,把轮涅等持放在第二,第三位入平等性不变。 这样调整的目的,就是让六识的我,跟七识境觉同时升起。那么首先升起的是境觉,刚开始观修,先要等持一个观修境,无比瑜伽讲的佛母,实际就是第七识,就是境觉施设的第一因,把佛母调到观修的第一位,自然就能法尔变现出佛坛城。然后坛城中扮演佛父的你再出现,佛父就是六识的我们,佛母七识要比佛父高一个层面。 到第三部观修即心即佛,就到第八识法身层面了,观修第八识,要把即心即佛放在前面第一位,把轮涅放在第二,第三位入平等心不变。报身的观修同样是一层一层递进的,报身观修依止的原理是什么?就是大唯识讲的立体心识运作机理,借用密乘大瑜伽、无比瑜伽、无上瑜伽的观修施设,观修入唯识见,入所相。因为报身观修境与觉是同时出现的。七识境觉观修得到的觉受,跟我们依六识建立的观修是不同的。这样的观修对我们有什么便利呢?回头再看六识的观修,就会发现问题出在哪里,有什么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