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法我皆空

[佛经故事] 佛陀讲故事:前世呼风唤雨的帝释天,为何仍不能免于业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杂譬喻经》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

         以前有位大居士,是文殊菩萨的超级粉丝,他一直仰慕文殊菩萨的大智慧,每每祈愿可以亲见菩萨示现。可惜一直未能如愿。

       有一次,他发大心行大布施,不但设置了各种各样的美味饮食,而且还准备了一个高大华丽的座位。他祈愿文殊菩萨能够感其至诚而现身,而这个高座就是为菩萨而悉心准备的。

       因为这居士所行的是无遮布施,也就是普供养一切众生。

       于是有位走路颤巍巍的老翁也参与了这一次的布施大会。只见这老翁相貌极为丑恶,让人不敢多看一眼,而且眼中糊满了眼屎,鼻中还稀稀拉拉地垂着鼻涕,还不时地往地上吐痰。有洁癖的人见到他都快崩溃了。

      这老翁见到居士为菩萨设立的高座华美异常,于是踯躅走过去,一屁股坐在了华丽的高座上,整个高座登时变得脏兮兮、臭哄哄的。众人捂着鼻子纷纷躲开。

       居士一看,傻眼了:这座位是我精心为文殊菩萨准备的啊,怎么他老实不客气地坐上去了。还弄得脏兮兮的!登时,他火气就上来了。于是一个箭步上前,将老翁牵了下来。

        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刚把老翁拉下来,老翁似乎不太乐意,又一次坐了上去。

       居士心中燃烧起来了:这老翁太不讲究了!我作为布施的施主,都亲自把你牵下来了,你还往上坐。不行,这是给文殊菩萨留的位子。得赶紧把他拉下来。

       于是,在布施大会上,上演了拉拉扯扯大戏,如此反复七次。老翁表示十分地失望,伤心地走了。

        居士让仆人把高座重新布置好,继续眼巴巴地等着菩萨的示现。可是一直等到布施大会结束,菩萨还是没有踏着五彩祥云出现。

       居士又一次大失所望,于是到佛寺中燃灯烧香,在佛前祈愿道:“我愿以今日大行布施的功德普皆回向,希望佛菩萨垂怜,可以让我现世见到文殊菩萨的慈颜。”

      居士礼佛后,回到家中,因为大行布施了一天,他也累坏了,倒头便睡。

       在他半梦半醒之际,仿佛听见有一个极为庄严的声音在对他说:“你一心想见文殊菩萨,却当面见到菩萨而认不出来。今天坐在高座上的老翁,就是文殊菩萨的示现。他应供而来,坐在为他准备的高座上,而你却将他牵到地上,而且还反复牵了七次。你当面见到菩萨而认不得菩萨,又怎能见到文殊菩萨呢?”

        居士听闻之后,一下子在梦中惊醒,心中悔恨不已。他深深痛悔自己行布施却没能发平等心,以致于见到了文殊菩萨,却当面错过。

       如果有人想要求菩萨道,就应该发平等心,不生执著。凡是求菩萨道者,文殊菩萨都会亲自前往试探于他,行人不可当面错过了。

       每年,有许多人发愿朝四大名山,希望能见菩萨一面。但大都当面错过,总是在事后才察觉是菩萨示现。

        或许,一是菩萨神通力所致,当时智慧被屏蔽了,事后才发觉。

        二是菩萨慈悲,每次示现所针对的都是修行中最薄弱的部分,所以不能及时察觉。

       没有境界,没有证量,没有神通智慧,以凡夫心妄自揣测如来智,终悔不当初。

      也许,要修到与菩萨比肩时,才能当面看破菩萨的行止吧。

    ------宗立法师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住止在阿耨大泉时,有五百位大比丘众随侍在侧,皆是阿罗汉,六通具足,其中只有阿难比丘尚未证到阿罗汉果。

         佛告诉舍利弗:“往昔久远世之前,罗阅祇城中有一长者子罹患热病,病情严重。城中有一位名医之子,善于辨识各种药草功能,能治各种疾病。

        长者子请来名医之子,对他说:‘如果能将我的病治好,我将赠送大量财宝给你,以作酬谢。’名医子对症下药,治好长者子的热病,但是长者子却完全不提先前所允诺的酬谢。

       长者子后来又生病,又延请名医子治疗,病得痊愈后依然不给酬劳。就这样连续三次,生病、治病、不给酬劳。”

         “后来长者子又得病,仍然唤名医子来治,长者子说:‘你前后治好我的病三次,我都未酬谢,这次我痊愈,定当一并酬报。’

       医子心里想:‘前面已连续给他治病三次,病愈后完全不提酬劳之事。每次都欺骗我,就像诳骗小孩一般,这次我不再对症下药,使其命断。’果然长者子病情加剧,终致丧命。”

        佛告诉舍利弗:“你可知当时的医子是谁?就是我前身,生病的长者子是提婆达多。

       那时我故意给与不正确之药,使其丧命,因为这个缘故,我数千岁在地狱受烧煮之苦,及畜生、饿鬼果报。

       因尚有残缘,今虽作佛,仍受骨节烦疼之病。”

        于是,佛说宿缘颂曰:

        “我往为医子,治于长者儿,瞋恚与非药,由此致无常。

         以是宿因缘,久受地狱苦,尔时余因缘,故致烦疼患。

         因缘终不灭,亦不着虚空。以是三因缘,尽护身、口、意。

         我自成尊佛,得为三界将,故说先世缘,阿耨大泉中。”

        佛告诉舍利弗:“你见如来,众恶已尽、诸善普具,教化天、龙、鬼神、帝王、臣民、一切众生,广修善法,但是仍不能免此宿世因缘,何况愚昧顽冥之众,及尚未得道者?”

        佛又再叮嘱舍利弗:“你应当善护身口意,五百罗汉、一切众生也应当善护身口意。舍利弗!切记当善护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舍利弗!当如是学!”

         佛说完此宿世因缘果报后,舍利弗及五百罗汉、阿耨大龙王、天、龙、鬼神、干沓和、阿须伦、迦楼罗、甄陀罗、摩休勒,闻佛所说,皆深心信受,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佛说兴起行经·卷第一·佛说骨节烦疼因缘经第四》

省思:

       “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一切事物的成立,皆依循着因果法则。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缘果报之理真实不虚。

        行者当慎护身口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诚如世尊再三叮嘱:“切记当善护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当如是学!”

         有一位比丘,自出家以来,父母从未曾放弃说服他还俗,一再以亲情及丰厚的财富试图动摇他求道的信心。而他自己也一直徘徊在亲情与佛道之间,为此苦恼不堪。

  这一天,他终于鼓起勇气向佛陀禀明,请佛陀为他开示如何降伏内心的烦恼魔。

佛陀于是向他说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位锄头贤人,他原本是个农夫,从早到晚辛勤在园里锄草种菜,后来他就发心出家。出家之后,觉得很不习惯,又还俗回去种田。但是种田实在辛苦,想想,还是出家没烦恼,就又出家去了。出家以后,他又无法适应每天早晚的精勤修行,为了不辱佛门清净勤朴的形象,又再度还俗。

        如此出家、还俗,还俗、出家,总是不能持久,而慈悲的佛陀总是方便包容了他的进退。

        这一次,他维持了一段长久的出家生活,不曾动过还俗的念头,忽然看到一把从前用过的锄头,心念一动,又想起从前农夫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多么逍遥,忍不住就荷着锄头,一路走一路想,不知不觉来到江边,望着滔滔的江水,终于下定决心:“都是这把锄头,害得我在佛道里进进出出,来来去去。唉!人生究竟有多少的岁月可以蹉跎呢?今天决定不再退心还俗了!”

      他毅然决然地把锄头往江中丢去,只见锄头迅速的沈没,泛起阵阵涟漪,所有的挣扎疑悔也随之消失,顿然有种解脱的感觉,心想自己以后再也不必挣扎了。

       这个时候,正好有一位国王作战胜利,率领一大批兵将班师回国,一行人浩浩荡荡乘船而下,锄头贤人忍不住大喊:“你们作战胜利了吗?你们能打倒敌人,却不能胜过自己。我,锄头贤人,今天终于战胜了天下最顽强的敌人自己,我丢掉了锄头,放下了我的执着,战胜了我心里的烦恼,我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啊!”

      说到这里,佛陀无限慈爱的告诉他:“世间上最可怕的敌人不在外面,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贪瞋痴烦恼。修行就是和自己的烦恼作战,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听了佛陀的开示,比丘若有所悟,发愿一定要战胜自己,做个堪受佛法的大器。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      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

**       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后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鸟御花之异。

**       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

**       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曰:“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

**       祖曰:“阿那个是道人?”僧无对。别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

**        祖遂入山,见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

**       祖问曰:“在此做什么?”

**       师曰:“观心。”

**       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      师无对,便起作礼曰:“大德高栖何所?”

**      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师曰:“还识道信禅师否?”祖曰:“何以问他?”师曰:“向德滋久,冀一礼谒。”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

**       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曰:“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

**

**        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

**        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这个是什么?”师无语。

**

**         少选,祖却于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竦然

**        祖曰:“犹有这个在。”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

**

**        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

**      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

**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

**       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

**       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

**       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

**       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        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        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        师曰:“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       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于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玄化。”

**        祖付法讫,遂返双峰终老。师自尔法席大盛。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都知道,修行人首要的条件就是要看得开、放得下,也就是要先破除我执──要看清楚这个‘我’到底是什么?依佛法来说,其实我们的身体不过是四大(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假合,如果我们对这个假合的身体不能看破的话,修行就很难成就,更惶论了生脱死。

       历代的祖师大德们,都是透过坚持不断的苦修,直至修到我空、人空、法空,最后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可见,‘我空’是第一步,但是如何才能做到‘我空’?确实是绝不容易。

     以下为大家说一个苦修多年的高僧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梁武帝的时代: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天空下着鹅毛大的雪片,梁武帝兴致勃勃的邀请志公禅师同赴郊外,欣赏雪景,瞩目远望,山河大地被白雪铺盖成一片银白色世界,煞是好看,忽然看见东南面的高山上,没有积雪,而且还看见微微的暖气往上升腾;梁武帝觉得很奇怪,就问国师志公禅师:‘为什么那边山上不积雪?’由于志公禅师是一位有名的神僧,一切皆能未卜先知,于是就回答道:‘那边山上有位大修行人,在上面住着,因为人杰地灵,所以雪都不会下到这个地方。’梁武帝听了,不禁龙心大悦,高兴地说道:‘既有如此的大修行人,也是寡人的洪福,我一定要请他下山,到皇宫供养,以求福德。’志公说:‘这位大修行人,道德很高,定力也很好,可惜我执未破,生死还不能了。’梁武帝不信,一定要上山,恭迎此大修行人下山住在宫中,执弟子礼,拜他为师,供养丰裕。

       这位大修行人法名为呼海禅师,自迎请入宫以后,静住多时,每一入定就是很多天,确实是‘严整威仪,肃恭斋法’,不愧为人天师表。一天梁武帝对志公说:‘师父!你说禅师我执未破,四大不空,将来生死不能了,照寡人看来,恐怕国师看错了人吧?’志公知道梁武帝对他的话生了疑心,便回答说道:‘陛下不信的话,我们可以试一试他,自然便见分晓。万岁可与贫僧同食一席盛筵佳肴,另外再做几样下劣的小菜,送给呼海独吃,如果他真的是我执已破的人,对饮食不起丝毫善恶观念,就不会有人我的分别;假使我执未破,这样被轻慢、鄙视的悬殊不平的对待,一定会怒形于色。’

       梁武帝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就依照志公的话去做,还故意在对面席上欢呼畅饮的轻慢他。这时呼海不禁心头火起,几次想发作,回想自己在深山苦修了几十年,今天为了一点饮食生起气来,实在不好看,因此还是勉强压抑着,不敢表现出来。散席后,呼海一句话都没有说。梁武帝看起来呼海已经很‘无我’了,所以对志公说:‘国师说他我执未破,我们今天如此侮慢他,他都没有改变颜色,可见国师量人不定,神算不准了!’梁武帝甚至还以为志公嫉妒呼海;志公知道了梁武帝的疑惑,因而答道:‘你那里知道他的心思呢?其实他已经含恨在心,只是未形之于色,如果再来一次,他定必无明火起三千丈,像炸弹似的爆发起来!’

         几天后,他们又故意与呼海开了一场大玩笑,梁武帝召集群臣,与呼海和志公欢宴宫中,席间,梁武帝命宫女们将上等彩缎,每人赏赐一匹。众宫女将彩缎捧出来分送各人,在座大小群臣及志公每人都分到一匹。呼海一向是深山的苦修穷和尚,看到这种上等的彩缎,早已心花怒放,眼见每人都分到一匹,而最后分到自己的时候,想伸手去接,宫女们不但不给他,反而讥讽他无福消受

       这下可把呼海气坏了,心想:皇上欺我不算,连宫女都看不起我、欺侮我,真是‘士可忍,孰不可忍’!气得七孔生烟。呼海是上了年纪的人,真是一气不留命,突然从座上倒下来,一命呜呼去了!神魂堕落恶道,因为一念贪爱彩缎,投生鹊身,身有‘呼海’二字。

        这时梁武帝眼见呼海气死,深为后悔,责怪志公不应该设计气弄呼海,令他气愤而死。志公说:‘死了还是小事,可惜已经堕入畜道,投生鹊身了。’梁武帝不信:‘如此大修行人,怎会堕落恶道?’不过志公的确是神异屡验屡应,故又不能不信,因此很担忧地说:‘呼海是我们请下山来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请国师你救一救他吧!’志公说:‘赶快派人西去三十里,某一树上有一鸟窠,窠中有小鸟三只,其中一只花斑点的,上有呼海二字,把它捉回来,我就有办法救他了。’

       梁武帝急忙派二人火速依言行事,果然按地点把小鸟捉回来。志公接过小鸟,来到呼海尸边用力将小鸟拍死,识神回入本体,渐渐活过来了,此时呼海也知道自己已转过一次世了,而且知道是志公把他救回,免堕恶道,所以非常感激再生之恩,五体投地向志公顶礼,并请为开示。

         志公毫不客气地对他开示道:‘你少听经教,我执未破,生死未了,将来是很危险的,今回为了一点小事,就如此生气,瞋愤遭堕,我不救你,你已作禽兽,你看可惜不可惜呢现在我有两句话,望你放下一切,早脱生死,不负己灵:四大本空无有我,一身自重不干人。’

          呼海从此打开我执,看破四大,努力修行,终于了生脱死。

         这就是‘四大皆空’的真正意义!我们作为佛弟子、作为修行人,又怎能不以此为鉴,警剔自励,打破我执,放开心怀,好好地用功修行?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陀住止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时,城边有一汪污泥不净的水塘,尽是粪便、屎尿等污秽物充斥,因为国中人民将秽物及鄙弃之物,都丢弃于水塘中。

      塘中有一大虫,其形如蛇又有四足,经年累月在这脏污恶臭的水塘里东西游走,时隐时现,受苦无量,不得解脱。

       有一天,世尊带领比丘们到了水塘边,世尊问诸位比丘:“你们知道这水中大虫,宿世的因缘果报吗?”诸比丘无人能知晓其过去所造恶行,而得此果报。

        于是共同禀白佛陀:“世尊!弟子不知。”

        佛告诉大众:仔细听!现在就为你们说其业因。

       过去有佛,名毗婆尸,出现世间,毗婆尸佛教化众生圆满后,即入涅槃。

       在毗婆尸佛的教化弟子中,有十万比丘,净修梵行,于一山中闲居乐静。山中树林苍翠,华果茂盛,林间有流泉清池,此处清凉恬静,令人欢喜。十万比丘住止于此山,遵行善法,勤修道业无有懈怠,最终皆证得初果,乃至四果阿罗汉。

       当时有五百商人计画一起出海经商,他们沿路而行,经过了此山,看见比丘们精勤道业,心怀敬仰,想要设斋供养僧众。

      于是商人相约往见众僧,请求接受供养;适巧遇上其他檀越施主们,各各已预先请求供养,日日都已约定,所以未能如愿。

      商人们于是向僧众辞行:“我们这次未能如愿供养三宝,我们出海经商若能平安归来,必当设斋供养,祈愿慈悲应允请求。”比丘们默然允可受请。

       商人们出海后大获珍宝,平安归来,于是从珍宝中选取最上、最有价值的妙宝,希望能够供养众僧,作为饮食之资,若有余者,僧众可随意使用。

       众僧接受商贾所供养之宝物,并交付僧人摩摩帝保管。后来,众僧食用将尽,向摩摩帝索取所保管之珍宝,准备用作大众饮食之资。

        摩摩帝却回答:“那是商贾之前送给我的宝物,你们以何缘由来向我索取?”上座维那告诉摩摩帝:“施主之前,以宝供僧,我们请你保管。现今僧食已用尽,你应当将宝物用作大众饮食之资。”

       摩摩帝瞋恚的说:“你们这些吃屎之众!此宝是我所有,你们怎该来索?”众僧见摩摩帝已起瞋心恶意,于是立即散去。

         由于摩摩帝欺骗又恶口辱骂僧众,命终堕阿鼻地狱,身常在沸屎之中,经历九十二劫,方出离地狱。现在又堕此屎尿池中,历经无数年岁,未得解脱。

        过去尸弃佛时,也是带领比丘们来到此水坑,向弟子们解说其因果本末。

       更有随叶佛,亦带领比丘众,来到此水坑,说此因缘;大虫从虫身命终后,还入于地狱,经历数万亿岁,出离地狱后又生屎尿污水中。

        之后有拘留秦佛,亦与徒众来到此坑,垂示比丘众,说其本末。

         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亦来至此,皆为弟子说其因缘,警惕大众。

       次第至贤劫第七佛,是我释迦牟尼,今亦带领你们观视此虫,宣说其因缘本末。

        一切贤劫当来诸佛,各各如是,将带领诸弟子到此坑所,宣说此虫往昔所造因缘果报。

        诸比丘闻佛所说,皆心惊毛竖,互相告诫警惕,务必谨慎守护身口意业,大众个个信受佛语,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贤愚经·卷第十三·汪水中虫品第六十一》

        收摄口业,可以令心保持正念及清净;

       反之,犯口四过──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则受三恶道苦,行者当谨慎怖畏!

       经云:“持口如佛口,常说诚实语。”

      学佛,就是学佛的身、口、意,学习佛菩萨的广大心量,常说正语利益众生,于日用中觉察、觉照自己的言语,如是善护口业、精进用功,必能广结善缘,处世无碍。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罗阅祇城有一个婆罗门,他听说舍卫国人民孝养父母,信仰佛法,而且善于修道,并供养佛、法、僧三宝。他心中十分向往,便想去舍卫国观光并修学佛法。

        到了舍卫国,他看见有父子二人在田里耕种。忽然,儿子被一条窜出的毒蛇咬死,然而那父亲不但一点儿也不悲伤,也不管儿子,只是接着干活儿,连头也不抬。

        婆罗门觉得很奇怪,便问:「你儿子被毒蛇咬死,你怎么毫不难过,反倒接着耕种?」耕种者说:「人的生老病死皆有自然规律,忧愁啼哭能有什么用呢?」

         婆罗门接着问:「难道你一点儿也不感到悲伤?」耕种者回答:「如果伤心到饭也不吃下,觉也不睡着,什么都不干,那不跟死人一样吗?对了!你要进城吧?路过我家时,请帮我跟家人说儿子已死,不必准备两个人的饭菜了。」

       婆罗门在心里暗想:「这个人可真不象话!儿子被蛇咬死,竟然不悲哀,反而还想着吃饭,真没有人情味啊!」 他进入舍卫城,来到耕种者的家,见到那人的妻子,便说:「你的儿子已经死了,他父亲请我跟你说带一个人的饭就行了。」

       那妇人听完后说:「人生随缘而来,随缘而去,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个规律,我儿子也是一样啊!还是由他的业力随他转生去吧!」婆罗门又把这消息告诉那死者的妻子,谁知她的回答也是如此。

        他心中非常生气,对那女子说:「你丈夫死了,你难道一点儿也不痛心吗?」那女子默然不答。

       婆罗门心想:「我听说这个国家人民慈爱、孝顺、恭敬供养三宝,所以才想来这里修道,没想到今天碰上这等没有人情味的人。这种人怎么配信佛修道呢?」

       他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去请教伟大的佛陀。

       佛陀已明白他的来意,但还是亲切地问他:「年轻人,你在烦恼什么呢?」

于是婆罗门向佛禀告他在路上看到的事。

       佛陀说:「善男子,这些人是真正明白人生事理的啊!他们知道人生无常,伤心悲哀无济于事,所以才能正视世间及人生的自然规律,没有任何忧愁。如果平时不明白生死无常的道理,等到突发事件一来就会懊恼、痛苦,甚至痛不欲生,无法自拔。明白无常的道理,明白佛法苦、集、灭、道的道理,自然烦恼尽除。

       于是婆罗门皈依佛法,并受持五戒,精进修持出世之法。

       释迦牟尼佛在将要入涅槃时,化导并降伏了阿波罗啰龙王及瞿波啰旃陀利龙王。

       佛陀继续行化至摩偷罗国时,告诉阿难:“我入涅槃百年后,在此摩偷罗国,有一位卖香的商主名为笈多,其子优波笈多将出家学道,成就道果,并广做佛事,教化无数人证阿罗汉果,受人尊称其为无相佛。此处有石窟,长十八肘,广十二肘,优波笈多尊者每度一人证阿罗汉果,弟子即投置一四寸筹入石窟中,最终整个石窟都将填满。阿难当知!在我之后,教化弟子第一者为优波笈多尊者。

      佛问:“阿难!你有看见远处的丛林吗?”阿难答:“世尊!我看见了。”佛言:“那是优楼漫陀山,如来入涅槃百年后,将有舍那婆私比丘在这座山中建寺,说法教化众生,度优波笈多出家。在摩偷罗国有长者子兄弟二人,名那哆、婆哆,是优楼漫陀山的建寺大功德主,因此寺名为那哆婆哆,法筵殊胜,堪称第一禅处。”

       阿难对于优波笈多尊者能教化众多之人成就道法,感到非常惊讶。佛陀告诉阿难:无需惊讶此事,在过去久远世以前,优波笈过去多生之时,就曾饶益甚多人。

        过去世,在优楼漫陀山的三边,一边是五百缘觉修行之处,一边是五百仙人居处,一边则有五百猕猴休止。有一天,猕猴群中的猕猴王前往缘觉处所,见到诸位缘觉结跏趺坐,生欢喜心,于是取树上的花果供养缘觉圣者,并次第作礼,行礼之后,自己也于最末座端身正坐,而且日日皆如此。后来诸位缘觉已入涅槃,猕猴并不知道,仍然恒修供养,恭敬如一。当它发现诸位缘觉并没有接受供养,所有食物都原位不动,于是就拉扯缘觉们的衣角、碰触其脚,缘觉均无反应。于是悲伤啼泣,怀着懊恼的心情,猕猴前往仙人居处。

       当它看见五百仙人卧于棘刺上、卧于灰土上,仙人们五热炙身,猕猴就以水灭火,又藏起灰土、丢弃所卧的棘刺,当有仙人以手攀树吊悬时,猕猴就拨开仙人的手,使其坠落在地。

        猕猴以四威仪教化仙人们行、住、坐、卧,又于仙人面前,端坐修定,告诉诸仙人:“你们应该像我这样禅坐。”于是五百仙人随着猕猴,修习禅坐。

        当时仙人们无师为其说法,但自思惟三十七助菩提法,而证得缘觉道果。证道的仙人们心想:“我能证得圣道,缘起于此猕猴。”于是以香花、饮食供养猕猴。至猕猴命终时,诸缘觉以香木荼毗其身。”

      佛陀告诉阿难:“当时的猕猴就是优波笈多尊者,即使身处恶道中,仍然为众生作大饶益。在我涅槃百年后,又将于优楼漫陀山广行教化,饶益无量众生。

-----典故摘自:《阿育王经·卷第六·佛记优波笈多因缘第六》

省思:

       所谓“圣人也有过去,囚犯也有未来,不论出身为何,众生佛性平等,只要得遇圣法、值遇大善知识,启发善根、善愿,如法修行,将来必成无上佛果。

      古德云:“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今生有幸得为人身,听闻正法,勤修诸善,更应发广大愿心弘法度众,落实自利利他菩萨行,在因上积极努力,在心地上立命安身,终能明心见性,圆成佛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摩耶经云:释迦牟尼佛般涅槃时,居于忉利天的摩耶夫人现出五种衰变之相:一者,头上所戴花冠枯萎。二者,腋下出汗。三者,头顶上的光明熄灭。四者,目光不定,两眼数数眨动。五者,不乐本座,开始坐立难安。无独有偶的,当晚摩耶夫人又一连作了五个恶梦:一梦须弥山崩塌、四大海水枯竭。二梦诸多罗刹,手执利刀,四处奔走,挑起众生眼珠。三梦见诸天失去宝冠,身形黯淡无有光明。四梦如意珠之宝幢倾倒,如意珠掉落深渊。五梦见狮子啮咬摩耶夫人,举身疼痛犹如刀割。

       于恶梦中惊醒的摩耶夫人,知道此梦令人身心忧恼,绝非吉祥之兆。因为往昔于白净王王宫,昼寝之时,曾作希罕之梦,梦中有位天子,身为金色,乘坐白象,并有天音妙乐声响,金色天子入我右肋,身心安乐,无有苦痛,随即怀妊悉达多太子;悉达多太子其后成佛,以佛智慧光明,普利人天众生。现今,得此五恶梦境,令人心生怖畏,想必是我子释迦如来般涅槃之兆。

         此时,阿那律尊者见释迦如来棺殡之事已办妥当,即以神足上升忉利天,以偈子告知摩耶夫人:

      “大师最胜天中天,善导一切世间者,今已为彼无常海,摩竭大鱼之所吞,

        在于鸠尸那竭国,娑罗林中双树间。不久当出城东门,种种供养而阇维,

         天人八部众盈溢,号哭震动彻三千。”

        摩耶夫人听闻此偈,立刻闷绝倒地,良久后苏醒。醒后自拔头发,悲泣地说:“昨夜得五大恶梦,深觉怪异,果然我儿释迦如来入灭,即将荼毗。佛陀在世,犹如世间智慧之眼,引导众生步向光明,而今世间智慧之眼灭去,这是何等痛苦之事啊!世尊,为什么要这么快入灭?”

      摩耶夫人随即与天众从忉利天,下降人间,于前往娑罗双树间的途中,远远望见如来棺椁,摩耶夫人再度悲伤昏厥倒地,以水洒面后方得苏醒,摩耶夫人走至棺椁前,顶礼如来,悲泣说道:“往昔无量劫以来,世尊与我常为母子未曾舍离,如今世尊灭度,将永无相见之期。呜呼!苦哉!众生福德已尽,日后谁能为作开导呢?”语毕,伤心地以种种天花布散于金棺之上。

       当摩耶夫人见到置于棺椁旁的如来僧伽梨衣、钵与锡杖,睹物思情,不禁悲恸地以右手执持佛陀曾使用过的法器,举身扑地,号啕哭泣地说:“我子昔日执此法器福益人天众生,而今法器虽存,却空无主人,真是令人悲不可抑!”在旁的四众弟子同感悲凄,泪如雨下。

        此时,世尊以神力令层层棺盖自动开启,从金棺中合掌而起,其势如同狮王初出洞窟,奋迅有神,举身毛孔一一放出千束光芒,一一光明,皆有一千化佛,各个合掌朝向摩耶夫人。释迦如来以柔软梵音向佛母合掌问讯,说道:“委屈慈母远从忉利天,下降阎浮提世间。诸行无常,有聚必有离,诸法如此,但愿母亲莫再悲泣。”

       如来即时为摩耶夫人而说偈语:“一切福田中,佛福田为最;一切诸女中,玉女宝为最。今我所生母,超胜无伦比,能生于三世,佛法僧之宝。故我从棺起,合掌欢喜叹,用报所生恩,示我孝恋情。诸佛虽灭度,法僧宝常住,愿母莫忧愁,谛观无上行。”

        阿难尊者见佛陀从棺中而起,又听闻世尊为摩耶夫人说偈开导,不禁泪流呜咽,仍强自抑忍悲伤向佛陀请示:“世尊!后世众生必当问我,如来即将灭度时,最后有何言说?我当如何回答呢?”佛告阿难:“你应当回答:‘世尊已经般涅槃,因为摩耶夫人下降阎浮提,来到佛陀涅槃处,如来为了教化后世不孝众生,而出金棺,向慈母摩耶夫人合掌问讯并为说法,因此,此经名为《佛临涅槃母子相见经》,大众当如是受持。’”

        如来最后更为母亲说偈辞别:

     “我生分已尽,梵行久已立,所作皆已办,不受于后有。愿母自安慰,不须苦忧恼。

一切行无常,住是生灭法,生灭既灭已,寂灭为最乐。”

        语毕,棺木随即阖起,此时三千世界大地悉皆震动。

------典故摘自:《摩诃摩耶经·卷第二》及《释迦谱·卷第四·释迦双树般涅槃记第二十七之四》

省思:

       因不舍一众生之大慈,如来入灭前仍不辞辛劳化导众生,度一百二十岁之须跋陀罗为最后弟子。入灭后,由于慈母摩耶夫人悲痛欲绝,如来又从金棺合掌而出,为尽最后的孝道而为母亲说法,更为后世不孝众生做孝亲尊亲之典范。

       《大智度论》云:“诸有无智人,身心计是我,渐近坚着故,不知无常法。”

       众生将身心视为实有,在起惑、造业、受苦的轮回中循环不已,为报累世父母深恩,自己更要努力用功、精进行道,以救脱现世及累世父母,流转三界之苦,令其听闻正法,趣向佛道,方为真正之尽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29 15: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