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791|回复: 26

[佛经故事] 佛陀讲故事:前世呼风唤雨的帝释天,为何仍不能免于业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14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经过市集时,看见一位卖鱼的老人,一边斗量卖鱼,一边哀叹地说:“老天爷!到底我犯了什么错,你让我的儿子这么早死?如果他还活着,可以帮我卖鱼,我哪会这样操劳、辛苦啊!”
佛陀慈悲的看着老人,而后轻轻一笑。瞬时,佛陀的齿畔产生五色金光,照亮了老人和整个市集。
一会儿,一头满身臭秽的大猪,身体滴着屎尿,摇摇摆摆的晃过市集,众人此时皆掩住鼻口。佛陀看见此景,似有所感的再度露出怜悯地微笑。
阿难在一旁看到佛陀的行止,感觉不同以往,即恭敬地向佛请示:“慈悲的世尊!刚刚您看到老人哀叹而怜悯一笑,现在看到摇摆行走的大猪,也露出相同的微笑,难道其中有何特别的原因吗?请世尊慈悲开示,以解答大众共同的疑惑。”
佛陀于是告诉大众,之所以会笑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无奈于这位老人的愚痴。想想他在溪边捕鱼时,让无可计数的生命,在他的渔网下惨遭杀害,也让这些鱼虾,家庭破碎、骨肉相离。但是,他不曾因为鱼虾的苦,而生起丝毫的恻隐之心。如今自己的儿子因祸而死,却怨天咒地,感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因为这样的因缘而笑!
      第二,过去曾经风光不可一世,能呼风唤雨,来去自如,志得意满的飞行皇帝,今日却只能在鱼贩的斗中无助地苟延残喘,连性命都自顾不暇。
      这个前世的天人,因为专修空想观,修成了空定,却执着这个想出来的空,无法归于本心。虽然得寿八十亿四千万劫之久,然而,却不能让自己的罪业消弭,在福寿用尽时,定力也跟着消失,仍要受轮回果报之苦!
       阿难不解的问道:“像帝释天一样尊贵的飞行皇帝,他所修的福德如此多广,为何仍不能免于业报呢?”一旁的鱼此时张着空洞的双眼,似有所感。
      佛陀答道:“祸福其实只是暂时的假相,并不能长久!如果因为今生的富贵而志得意满,不知继续培福修慧,反而逆行暴施,很快地,福报享尽,就会为自己招来无数的灾难和罪报。这因缘果报,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不会因贵贱而有所区别!”
      第三个原因,是忆起过去在行菩萨道时,曾有一世生为一位三宝弟子。每逢六斋日,便会到佛寺听经闻法,精进行道从来不敢懈怠。因为崇信三宝,平日奉行佛法,行善不倦,又坚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因而感得在佛世出生,蒙佛说法而出家修行,从此生生世世奉持不懈,因此德行、福慧日渐增广,而成就无上的佛果,为世所尊。
      那时,隔壁的邻人,从不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道理,因此不学无术,四处为恶。还供奉鬼神,施放蛊魅来残害他人。平日一有空闲,就是吃喝嫖赌、饮酒作乐。
       自此之后的轮回中,我所生之处,都是清净的处所,能够听闻佛法而精进修行,圆满佛果。
       而过去的这位邻人,则因为留恋女色,荒淫无度,又不知孝顺父母,因此直至今生依旧在三恶道中轮回,未能出离,而堕为这只粪秽的大猪!
-----典故摘自:《六度集经.卷六——佛以三事笑经》

      佛陀在魔羯提国带领着众比丘一路行化,来到了恒河边,看见一座年久失修的旧塔,崩坏得很严重,无人修补。比丘们便请教佛陀:“世尊,这是什么塔啊?为何朽坏得这么严重却无人补修呢?”

      佛陀回答:“在贤劫中,波罗?国有国王名叫梵摩达多,以正法统治教化国家,社会兴盛人民丰衣足食,没有战争、疾疫、天灾或内斗,象马牛羊等六畜兴旺,珍宝盈库,唯独没有孩子。即使祭祀祈求神祇,希望得子却始终无法如愿。

    有一天,国王花园中的水池开出一朵庄严的莲花,花中有一个跏趺而坐的童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口中发出优钵罗花香,身上毛孔散出栴檀香气。守池人将此事报告国王,国王立即欢喜地带着后妃来到园中。国王见到这童子非常高兴,马上就往前想将他抱起来。

     这时候童子对国王说了一偈:‘大王常所求,故来称王愿,见无子息故,今来为王子。’国王、后妃及婇女们听了都十分高兴,就将童子抱回宫中养育。随着年龄增长,只要童子走过的地方,就会生出朵朵莲花,而且他的身上毛孔总是散发出栴檀香,于是国王就为他取名栴檀香。

      栴檀香不久就观察到,随他足迹所至之处开出的莲花,一开始鲜丽美好,不久即枯萎零落,便思惟自己的身体,也会如此变化。因觉悟到无常,即证得辟支佛。飞升至虚空,作十八种神通变化,不久即入涅槃国王、后妃及婇女们痛哭悲泣,将他的遗体火葬,得到许多舍利子,便造塔供养,这就是当初所建的塔。”

比丘们又问佛陀:“这位辟支佛过去修了什么福德,能有这样的果报?

      佛陀说:“过去无量世以前,波罗?国有佛出世,名号迦罗迦孙陀。当时,有一长者家里有无数的财宝。长者死后,他的妻子与儿子就分开居住。长者的儿子贪爱色欲,见到一个倾心的淫女,为亲近她,每晚皆付出百两金。几年下来,长者子家财散尽,已无法支付淫女财物,她便要求一束上好的花。长者子想:‘我已经没有钱可以买花了。国王的宝塔中一定有好花,我去偷来就可以再亲近她了。’但是,宝塔大门有人看守,无法进入,长者子便偷偷由洞穴潜入,果然偷到好花。

隔天早上,长者子身上突然长出许多恶疮,痛苦不堪,四处寻找医师为其诊治,医师说必须用牛头栴檀涂抹在疮上才可能痊愈。长者子没钱买药,只有变卖舍宅,得了六十万,立刻去买了牛头栴檀,但只能买到六两来涂疮。

他对医师说:‘我现在罹患的是心病,你治的是外疮,这样会好吗?’说完之后,他就拿着已磨成粉末的牛头栴檀六两,进入宝塔中,虔心祈求:‘世尊往昔修苦行时,矢志誓度众生,脱离厄难。我这一生很堕落,唯愿世尊慈哀怜悯,灭除我的恶疮。’

随后,长者子便用二两牛头栴檀粉敷疮,二两牛头栴檀粉偿还偷花的钱,二两牛头栴檀粉至诚供养,他在佛前一心求哀忏悔,身上的疮不但渐痊愈,毛孔还发出栴檀香,长者子闻到这个香味,非常欢喜,回向发愿,以忏悔、供养的功德,不堕恶道,常生天上人间,所行之处,生上好莲花,身上毛孔,恒有香气。”

佛陀告诉比丘们:“以栴檀涂塔的长者子,就是现今的辟支佛。”比丘们听闻佛陀所说,都非常法喜、信受奉持。

-----典故摘自《撰集百缘经·卷·3.授记辟支佛品 3》

省思:

    忏悔在佛法当中是很重要的法门,是我们应该随时要努力的功课。正如《佛说四十二章经》所云:“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文中的长者子衷心恳切,至诚忏悔过失,即脱离苦患。有了过失要勇敢面对,知道反省、惭愧忏悔,真正做到无事不可对人言,则必能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心中都是光明、安乐自在。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世尊住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时,有一位比丘全身上下长满了恶疮,不断地流出脓血,大众都避得远远的,不想靠近;因此,病比丘移居到偏僻又低矮的小房。世尊知道后,以神力避开大众,独自来到病比丘的住处,善言安慰,并告诉病比丘,必须以水清洗生疮之处。

这时,世尊以威神力加被,让正在善法堂与天子们评议政事的帝释天主知道此事。帝释天主立刻带领无量百千眷属,演奏天乐,前后围绕,从空而下,来到佛所。向佛陀问讯、顶礼后,手持装满香水的宝瓶,恭敬地站在世尊身旁。

此时,如来舒展百福庄严臂,于五指指端放大光明,远方诸天皆因佛光前来云集;如来又于顶门放清净光,光照病比丘,病比丘蒙佛光触身,病苦消除,溃烂的恶疮及脓血都清除干净。于是病比丘恭敬顶礼世尊,叉手合掌,发露忏悔:“愿佛慈悲怜愍!灭我重罪。”

这时,帝释天主长跪佛前,虔敬奉献香水宝瓶,世尊接受天主供养后,以右手将宝瓶水灌于比丘头顶,又以左手按摩比丘身体。随着如来的手所到之处,病比丘积久不愈的沉痼,即刻平复。

比丘因病痊愈,内心欢喜无法言喻,于是至诚称念:“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大慈悲父!南无最胜医王!今日令我所染重病得以痊愈。唯愿如来以本愿力,慈悲哀怜摄受,施与我法药,除去我的心病,令一切重障,悉皆消灭无余。”

佛告诉病比丘:“现在我为你所做的,都是为了报答你过去对我的深恩。”于是如来又为比丘开示苦、集、灭、道四圣谛,并且示相、劝修、作证三转圆满。比丘当下即证得阿罗汉果,具足三明六通、成就八解脱。

这时,帝释天主及与会大众,听见世尊对比丘所说的话,都感到疑惑:“如来今日劳心费神地为病比丘清洗溃疮、除去脓血;却又说:‘我是为了报答你过去的深恩。’这是什么缘故?”于是祈请如来慈悲,为与会大众解惑。

佛言:“天主!在过去无量世以前,当时有一个名为‘增广’的聚落,土壤肥沃,国力富强,人民康乐。住在此地的人,都是高贵种姓,大众礼请一位年高长者为住民决断事情。

后来,有一位老优婆塞无缘无故地被恶人谋算陷害,即将被拘捕囚禁。大众知道他是无辜被诬陷,于是请长者明察。长者将事实真相调查清楚后,释放老优婆塞,解除了他的危难天帝当知,昔日断事的长者,不是别人,正是这位病比丘;而那位幸免于难的优婆塞,就是我的过去身。菩萨受人小恩,即使经过无量世,仍然常思厚报,乃至成就佛道,也不曾遗忘。”

帝释天主听佛说完“受施不忘”的因缘,生大欢喜心;同时,与帝释天主同来的无量百千眷属,演奏天乐供养如来,大众顶礼如来后,便返回诸天。

------典故摘自《菩萨本生鬘论·卷第四·佛为病比丘灌顶获安缘起第十一》

省思:

佛,万德庄严,是三界至尊、至贵之导师,仍慈悲为病比丘洗疮去秽,一是慈悲平等,二则教示众生受人点滴,当思酬报。而佛恩浩瀚,众生当以何为报?

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佛弟子当发精进愿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福慧双修,直至究竟圆满,如此方不负佛陀出世本怀,是名真实报佛恩!

从前,佛有一世为鸽王,领众五百,常飞到国王的宫苑里翱翔取食。

国王看到了,命令猎人张网捕鸽群,所有的鸽子不论大小,全部都被捕捉,关在笼子里,被喂食糠米、肥肉。等到鸽子长得又大又肥美,太官就宰杀它,烹煮成美味佳肴。

鸽王看到鸽群都被拘禁了,就一心念佛,并忏悔先前罪过,同时慈悲地发愿:“希望所有被捕的鸽子都能获得解救,远离疾病、别离、八难之苦。”

又告诉其他鸽子说:“佛经所说的戒律中,戒贪为要,因贪心得到的荣华富贵,就好像饥饿的人,获得有毒的饮食一样。志得意满的快乐,就像电光火石般短暂,被众苦所逼迫的痛苦却时间久远。只要你们除去贪心,舍弃食物,生命就可以保全了。”

鸽子们回答:“我们已被拘禁在笼子里,还有什么希望?”

鸽王说:“违背佛法而纵情贪欲,没有不丧失生命的。”

于是鸽王便舍弃食物不吃,丰腴的身体日渐消瘦,就从笼子的缝隙挤身而出,飞到笼子外,并回头对其他鸽子说:“去除贪欲,舍弃食物就可以和我一样离开笼子。”说完话就振翅飞走了。

佛陀告诉比丘们:“鸽王就是我的前身。菩萨意志坚决度众,应如此精进不懈。”

------典故摘自《六度集经·卷6·六三》

省思:

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贪、瞋、痴三毒,不论是贪财色或贪名、贪食都会为自身带来无尽的祸患。如文中的鸽子,因为愚痴短视,贪着当下的美食,而丧失生命。

生活中应时时返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起了一念贪心或瞋心,立刻要觉察觉照,看破放下。人生若能不为五欲所困缚,才能处处自在无碍。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律己莫律人

有一次,弘一法师应邀讲戒律,他讲得标题是“律己”,他说:“学戒律的须要律己,不是律人;有些人学了戒律,便拿来律人,这就错了。
      记得我在年少时生长在北方的天津,那时的我生就一张利嘴,整天在指东画西,净说人家的不对;那时我还有个老表哥,一天他用手指指我说‘你先说说你自个!’意思就是律己啊!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真使我万分感激。大概喜欢‘律人’的总是看着人家不对,看不见自己不对。
      北方有句土话是:‘老鸨飞到猪身上,只看见人家黑,不见自己黑。其实他俩是一样黑。’”
      法师又说:“‘怎样才能平息诽谤呢?’答曰:‘无辩。’人要是遭了诽谤千万不要辩,因为你越辩,谤反弄得越深。譬如一张白纸,忽然误染了一滴墨水,这时你不要动,不会再向四周溅污;假使你立即想要干净,一劲地去揩拭,那么结果这墨水一定会展拓面积,接连玷污一大片的!”
开示丰子恺
        丰子恺皈依佛门,弘一法师给他作了一番开示。 “在佛法上,有下列数事,要居士谨记!”
      弘一法师深沉而严肃地说:“第一、做一个佛弟子,不能在形式上接受了皈依仪式,便算完了。
      当你作为佛教的宏扬人以后,你的人格必先经过自我洗涤一番;
      过去的,譬如昨日死;
       以后,犹如今日生——直心是道,请你在任何情况下深深牢记,不要为习惯所欺,做欺心、欺人、蒙蔽良心的事;
       人做端正了,才是学佛的开始。”
     “第二,因为学佛,便是根本的‘净心’行为;净心的方法,便是‘持戒’,如若不持戒而学佛,去佛便路遥了。
      因此,盼望居士先从少分戒行开始律己,如居士者,不妨先从‘邪淫戒、偷盗戒、杀生戒’持起,然后再扩及‘妄语戒、饮酒戒。’
      在世间唯一难行的,不是杀生戒,也不是邪淫戒,而是妄语戒
      有许多无辜的灾祸,不幸的纠纷,与悲惨的遭遇,都是从‘妄语’而来。
      说到‘妄’,唯一能制持它的工夫,便是一颗诚心,对人对事的恭敬,不掉以轻心!”
      “第三,要试图放宽心量,包容世间的丑恶。人家赞美我,我心生欢喜,但不为欢喜激动;也许这欢乐之后,便是悲伤。人家辱骂我,我不加辩白,让时间去考验对方。”
      “世间的形形色色,我们所爱的,所憎的,所苦的,所怕的,所愤的,所悲伤的,乃至令人难以忍受的烦躁、感受、接触。我们要学着试图包容:它们来了,我们淡然处之,它们从我们身边滑过,我们也不可幸灾乐祸。
      人生,便是一场既悲且喜的过程,但中间没有一件足以任人轻视;世间每一个动机,每一种事物形态,不管强者、弱者、女人、小孩,他们心灵感受,都会发生不可想象的力量,原因是他们既是生物,自然有感情,有感情便有动力,有动力,便可毁灭事物,也可成就事物。
        复次,他们也有圣贤的情操,企图被尊重。被崇爱,被同情;但惟有一点,不愿被欺骗,不愿被蒙蔽;因此,他们那颗形式上是骄傲的心,在实质上,便是赤子之心。
      你欺骗一个小孩,如被他发现了,他小脑筋里,将永远拂不掉你丑恶的影子,即使你再神圣,再被人讴歌颂扬,也不能获得孩子的爱。当孩子的时代,没有名利观念。不晓得什么是利害,他只知道‘爱’。你对他一百件好,有一件欠诚心,欠感情,他一旦发觉,一切便完了!
       在佛法修持上,是善不抵恶;在世间的名器上,是功不抵罪的… …”
      “子恺啊!我们要学着包容一切,这样方能养成不分亲疏厚薄的悲心,才能平静地看世界。只有如此,人间才有无限的美丽展开;
       佛陀不在内,不在外,而在你的灵性中间;你的灵性有美可圈可点,世界自然有美皆备,无美不收。” 丰子恺听完弘一法师的开示,满眼湿润,热血沸腾。
身教感化
      弘一法师在佛学院教学生,学生有过失,他不讲话。他有一个向学生表示的方式,就是自己一天不吃饭了。学生看到法师不说话,也不吃饭,就晓得大概自己有了过失了。同学们开始反省,忏悔,于是法师又吃饭了,弘一法师用这个不骂人,不责备人的方法,感化很多的学生。
人生无常
      弘一法师曾在南普陀闭关修行,他看见大海波涛汹涌,海上的帆船就像一片片树叶,轻飘飘的不知飘向何处。想起人生种种无常,总是要泪下痛悔一番,砥砺自己。
心系国
      1930年,弘一法师自小雪峰至泉州承天寺与性愿法师相聚。 一天,寺里来了一位省府参议厅的官员,他是受参议厅之托来请弘一法师出山参政,委以重任的。面对此事,弘一法师答道:“老僧一心向佛,不宜参与国事,何况国土破碎,日寇入侵。和尚乃以劝善为己任,靠一个老和尚有何作用,请居士不妨到别的庙里看看。”
      七七事变后,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弘一法师在福建温陵(泉州)潸然流泪对弟子说:“我们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的是温陵之水,身为佛弟子,于此之时,不能与国家共患难,为佛家张点体面,自揣不如一只狗,狗尚能为主人守门,我等一无所用,而犹腼颜受食,能无愧于心吗!”
      随后,法师撰写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的警句呼吁僧人救国。
以身殉教
     抗日期间,弘一法师身在的厦门岛因为战略位置的重要,随时准备接受日本人的血洗。许多人都劝弘一法师迁往内地避乱,但法师默然辞谢。 他写信给远在上海的夏丏尊说:“我决定住在厦门,在战乱中,与寺院共存亡!如果我要离开厦门,除非厦门平静,再往他处。”
      可是,上海的许多朋友,还是要劝他移出厦门,弘一法师坚决地说:“如厦门失陷,我愿以身殉。古人说:‘莫嫌老圃秋容淡,犹有黄花晚节香’,做个出家人,对生死当不容怀恋!” 同时,他给上海弟子郁智朗居士的信中,也附了灵峰藕益大师的诗文,以表心志,诗云:
日轮换作镜,海水挹作盆。照我忠义胆,浴我法臣魂。
九死心不愧,尘劫愿犹存。为檄虚空界,何人共此轮?
留在厦门的弘一法师,在门上贴了一张横幅,题名“殉教堂”。
佛祖不做梦

弘一法师有个弟子有天早晨兴冲冲跑来找他。 法师问“何事高兴?” 弟子说:“我梦见佛祖啦。” 弘一法师说:“佛祖从来不做梦!”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昔日,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出家不久,就漏尽烦恼,证得阿罗汉果,诸比丘们都感到不解与好奇,便请教世尊“舍利弗在过去世做了什么,而感得这世聪明利智,证得无疑惑智的果报?”

      佛陀告诉比丘们“过去世所造作的善恶业,果报都会回到自身。现在我就为你们宣说舍利子前世所作的种种,以及如是因,如是果的道理。

     过去在一处村落,有位婆罗门,娶妻不久便生下一个儿子,没几年又生了一个女儿。这对兄妹日渐长大,父母生病,都往生了。那时兄长因为遭遇父母丧亡,想要前往山林隐居,便带着妹妹一起住到山林里,以采拾花果维生。

      比丘们,大黑蛇有五种过患,一者多瞋,二者多恨,三者作恶,四者无恩,五者利毒。一般女子也有这五种过患,一者多瞋,二者多恨,三者作恶,四者无恩,五者利毒。为什么说女子利毒?因为女子多怀有贪爱之心。

     如那位妹妹长大成人后,贪爱五欲的心渐盛,便对兄长说:‘我现在不能只靠着吃花果维生,我想到人们居住的地方乞求饮食。’爱护妹妹的兄长,只好带着妹妹走出山林,到一户婆罗门家乞食

     兄妹俩齐声叫唤,屋主应声出来,看见他们就问道:‘隐居的人也有妻子吗?’兄长回答:‘她不是我的妻子,是我的妹妹。’婆罗门又问:‘你的妹妹已许配给人了吗?’兄长说:‘没有。’婆罗门就说:‘既然如此,何不将你的妹妹许配给我?’兄长回答:‘我们已远离贪爱的染法。’

      妹妹贪爱五欲,马上对兄长说:‘难道要我一直在山林里,只食用花果维持生命吗?我实在不能再忍受这种生活,你将我许配给这位婆罗门吧!希望哥哥也离开山林,在人群中生活。’兄长告诉妹妹:“我实在不想将你嫁给婆罗门,不过既然你有了贪爱世俗的心念,就依你所愿吧。”

      婆罗门知道了妹妹的心意,将她带入家中会见宗亲,娶为妻子,并对兄长说:‘你可以跟我们一起住,我另外为你准备一个房间。’

      兄长说:‘我不求五欲之乐,只好乐出家修行。’妹妹说:‘希望哥哥答应我一个要求,才能随你的意愿。’兄长问:‘什么样的要求?’妹妹说:‘如果你证得胜果,一定要回来看我。’兄长说:‘好的!我会满你所愿。’即便离去,找到了一位隐士,随他出家。

     长由于过去宿世的善根深厚,无师自悟三十七助道品,而证得独觉,心想:‘我曾答应妹妹,成道证果后要去见她,现在应当前往。’随即以神通力来到妹妹的住所,飞上虚空,展现神通,上身出火,脚下出水,千变万化,然后从虚空纵身而下。

     妹妹见到兄长所展现的神通,立刻伏地顶礼说:‘哥哥虽然已证得如此殊妙胜德,不过仍然须要靠饮食滋养色身。我想供养你以培福,希望你住在这儿。’兄长对妹妹说:‘你不该自作主张,应当询问丈夫的意见。’

      妹妹即刻入内告诉丈夫:‘我哥哥出家,已证得无上妙果,世间第一。如果你答应的话,我想供养哥哥三个月的饮食。’

      丈夫回答:‘你的哥哥就算不出家,我也愿意供济他的生活,更何况他已出家,又是证得殊胜果位的圣人,就随你所愿,供养他三个月。’

      三个月中,妹妹以种种上妙饮食供给兄长。很快地,三个月就满了,她又供养兄长上等的白毡、刀子及针。

      兄长便以刀子割截白毡,刀子非常锐利,迅速裁割了白毡,妹妹看见,便长跪发愿:‘愿我的根性犹如此刀,思考迅速猛利,乃至未来际,能成就敏锐的智慧。’

       兄长又继续缝刺白毡,由于他善用针线,缝刺无碍。妹妹见后更发愿:‘愿我从今起,乃至未来,智慧犹如此针,通达无碍。’”

       佛陀告诉比丘们:“那位婆罗门的妻子就是舍利弗的前身。由于她过去恭敬地供养独觉圣人刀子、针以及白毡等,又广发誓愿,因此能在今世获得智慧第一。比丘们,作恶必有恶报,行善必得善报,这因果的道理,你们应当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二》

省思:

     经云:“知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是一种真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果报的呈现,所以人的一生,或成功、失败,或富贵、贫贱,绝非偶然。佛法的因缘果报之理,并不是听天由命,而是要我们建立正确的知见,正视因果,深信因果,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如此即使遭遇不如意,也不会埋怨、烦恼;获得胜报荣誉等事,也不会心生骄慢。积极地从因上努力,修一切善法,于解脱道中精进努力,必能得到解脱的果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         过去有两位菩萨,志行清净,心境寂然,无所欲求,光明磊落。他们远离人群,在山林水畔凿山壁为室,悠闲自在,以菅草为衣,草席为榻,食野果,饮山泉,清净无为。

**

**       两位菩萨志行弘大,清净无为,已证四禅,具有五种神通之智

**      一能彻视,无论距离多遥远,皆能清晰鉴识;

**      二能洞听,即使轻细、微隐之声,也能清楚听闻;

**       三能腾飞,出入无碍;

**      四能通达知晓十方众生心中所念;

**       五能知晓无数劫以来,宿命的变更。

**       所以梵天、帝释天、仙人、圣者及诸天龙鬼神,都很敬仰他们。

**

**       这两位菩萨一位名题耆罗,另一位名那赖,在山泽壁室已六十余年,时时悲念众生愚痴昏眛,不知道因果,造恶业必有恶报,若能行善,少欲知足,敬奉三宝,福报具足,必有善报。

**                   为启发众生智慧,决定幻演一事……

**         有一天,题耆罗夜诵经教,因为疲惫而睡卧地上。

**      那赖当时也在诵经,不小心踩到题耆罗的头,题耆罗立即起来说:“是谁?是谁踩了我的头?明日清晨,太阳一出来,我一定要破此人的头颅七分!”

**       那赖回答:“是我不小心踩到你的头,你何必这么生气,而发如此毒誓?瓦器不动等物品,也会有相互碰触的时候,何况人与人共处,怎么可能从来没有出差错或疏忽呢?

**         你向来说话信实,言出必行,明日清晨一旦日出,我的头必会被你破为七分!我只得遏制太阳不再如往常一样升起。”

**        隔天,果然太阳不再东升,大地一片漆黑。

**      太阳已经五天未升起了,全国都在黑暗当中,必须不断地使用火把或烛光照明,大臣与地方官吏无法治理政事,君民恐惧不安,于是百官开会讨论如何应对,又请教道士。

**      国王问:“太阳不再出现,灾殃起于何处?”修得五神通的道士回答:“山中有两位修道人起了纷争,其中一位遏制太阳不再升起。”

**       国王问:“两人为什么发生纠纷?”道士向国王报告事情的经过

**       国王问:“那现在要如何解决呢?”道士回答:“请大王率领文武百官及百姓,迅速至山中向两位菩萨顶礼,并祈求两人和解,他们一定会慈悲的接受。”

**      国王随即诏令文武百官及百姓,至两位菩萨所住的山泽壁室前顶礼,国王说:“国家丰裕,百姓安和,是两位菩萨的润泽。而今两位不和,天下失去本来时序,祈求你们和解,使百姓生活回归正常。”

**       那赖说:“大王已经了解事情的缘由,如果题耆罗愿意解除他的誓言,我就使太阳如以往一样升起。”

**       于是国王向题耆罗说明那赖的意思,题耆罗答应解除他的誓言,国王与百姓们都很欢喜。

**      两位菩萨藉此因缘,向国王建议治国之道,应当以四无量心,悲悯一切众生,并应持守五戒、修十善行。

**     国王返回王宫,即下诏:“全国人民,无论尊卑,必须持五戒修十善。”之后,国王及臣民皆虔诚受戒修善。

**       从此,国王慈心润泽遍及一切,大臣皆忠诚清廉、谦和无诤,父辈以五戒十善为处事法则,母辈贤淑端良,家庭成员各主其事,遵守道德规范,诚实正直,恪守信义,子皆孝顺。

**       佛说:“两位菩萨因为观察到国王不知佛法僧三宝,臣民们昏昧愚痴,邪知邪见蒙蔽了自心,犹如在黑暗中闭着眼睛行走。悲悯他们一生不曾听过佛法,所以幻演了这个事件,藉此因缘,使他们开启本具的智慧光明。”

**     佛告诉比丘们:“那赖,是我的过去身;题耆罗,是弥勒的过去身。

**         菩萨应正心、专意、合会众善,以广度无量众生。”

**-----典故摘自《六度集经·卷第七·禅度无极章·八十二》

**省思:

**        菩萨已看清世间一切都是无常与假相,总是创造因缘、运用因缘,启发众生出离烦恼,破除执着,契入无上菩提。

**     如同故事中的两位菩萨,悲悯众生沉迷颠倒,以致生死轮回不止,为劝化众生,以智慧方便,游戏神通,藉此因缘,使国王及臣民奉持五戒十善,免堕恶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      从前有一弥猴王,常与五百只猕猴一起游戏。当时正逢旱灾,果树都无法生长。国王的宫苑离山不远,仅隔了一条小河,于是猕猴王带着猕猴们到宫苑偷食果子。

**      有一天,被宫苑的守卫发现了,向国王禀告,国王说:“暂时不动声色,我要把它们一网打尽。”

**      猕猴王得知后,悲伤哀痛地说:“我身为猕猴王,负责大家的安危,为了活命,偷食果子,反而危害大家。”

**         于是猕猴王要大家分别去寻找藤条,并把找回来的藤条,连结成一条绳子,一端绑在大树枝上。猕猴王把另一端绑在自己的腰上,爬到树上,投身攀着树枝,但藤条的长度太短,猕猴王拉长身体,要大家赶快缘着藤条及它的身体渡河。当猕猴们过了河,猕猴王却筋疲力尽,坠落岸边,昏迷很久后才苏醒。

**      国王隔日清晨,到河岸边,抓住了猕猴王。

**      猕猴王向国王叩头说:“我们为了生存,住在你的国家附近的水泽,现因旱灾果子短收,才会到宫苑偷食,这一切都是我的过错,请您放过猕猴们,我愿舍身供太官作一朝之餐。”

**      国王听后,不禁长叹:“兽类之王尚能舍身济众,有古代贤人的仁德,我身为人类的君主,能做到像它一样吗?”国王被猕猴王的仁德所感动,令守卫解开它的绳索。同时为了帮助猕猴们安居,颁令全国的果园任猕猴饱食,不得侵害,若违犯者与盗贼同罪。

**        国王还向王后陈述猕猴王的仁德,并说:“古代贤人未必能像猕猴王这样具有仁德,而我与猕猴王相比,犹如细发与昆仑山的差别!

**      王后听后说:“真是奇特的兽类,大王应当让猕猴们所食饱足,不受众人伤害。”国王说:“我已经命令下去这么做了。”

**       佛告诉比丘们:“那猕猴王就是我,国王是阿难,五百猕猴就是现在的五百比丘。菩萨立志度众,应如此精进。”

**-------典故摘自《六度集经·卷第六·五六》

**省思:

**     《佛说八大人觉经》云:“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       文中猕猴王为了猕猴们的安危而愿意舍身济众,更何况是发愿广行菩萨道的行者,当发起勇猛精进心,以无量法门,令诸有情灭除贪嗔痴三毒,离苦得乐。

**

**

**       在佛陀时代,古印度舍卫国里的国王、大臣和施主们常常会举办供灯法会,以供养佛陀和僧众。

**       一个名为年嘎姆四处流浪的贫穷乞女,见到供灯法会非常欢喜,心里想:“我往昔造了什么恶业而转为乞丐?现在虽然遇到可培植福德的三宝,却没有钱财。”想到这里,不禁潸然泪下。

**        有一天,贫女乞讨到了一枚铜币,便兴高采烈地跑到油店买油,店主问:“一文钱只能买到很少的油,你要这一点油做什么?”贫女就说,她想去供灯。这店主很善良,很理解她的善心,于是多给了一倍的油。

**       贫女非常高兴,她做了一盏油灯,供在佛前,并发愿说:“今天我以小小的一盏灯供养佛,以此功德愿我将来具有智慧灯,并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贫女发愿并顶礼佛陀后便离开了。

**       第二天,佛陀大弟子目犍连去收灯器的时候,发现其它灯都已经熄灭了,唯独贫女供养的灯像刚刚点燃那样光亮着。目犍连想,白天点灯没有意义,也很浪费,应在晚上佛陀传法时再点。

**       于是,他便去熄灭那盏油灯,但是,无论他用了什么办法,都没能将灯熄灭。

**       佛陀走过来说:“目犍连,停下来吧!身为声闻的你是无法熄灭这盏灯的,因为这盏灯是以利益诸多众生的广大发心供养的。”并授记道:“年嘎姆未来将会成佛,佛号灯光如来。”

**        贫女供灯,是一个很著名的佛教故事,它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       就是我们在行善的时候,不管是布施财物给贫穷的人,捐钱给寺院、社会慈善机构,还是做其他种种的好事,都要以清净心去做,并且要懂得发愿。

**       心地越纯净,愿心越广大,我们所能得到的果报就越大。

**      相反,假如在行善的时候充满了期待,或者夹杂太多不好的动机,那么得到的果报便很有限。

**        就像贫女,她供佛的灯是最小的,但她得到的果报无疑是最大的,远远超过了那些国王大臣们的供养所得,其原因就在她有着比国王大臣们殊胜千百万倍的清净发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常随在旁。当时,有一位国王名叫末罗,他的国土丰饶,将士与人民个个强健勇壮。但是,在进入王城的路上,有块非常高大的长方形巨石,面积大约有数十里大,挡住了道路,往来极为不方便。于是,群臣百官共同商议,启禀国王想办法迁移巨石,末罗王接受建议,挑选了国内九亿名壮士,敕令他们挖掘搬走巨石,壮士们经年累月想尽办法、使尽了力气,个个疲惫不堪,却无法推动巨石一丝一毫。

        佛陀遥知此事,悲悯人民愚痴,空自劳苦,而巨石巍然不动,就招唤阿难来到身边,对他说:“我与你一同前往末罗王的国家。”弹指间,就来到末罗王的国境。

        佛陀现出家沙门身,穿着法服,走到巨石旁边,问人民说:“你们用什么方法来挖掘迁移这块巨石?”初开始问时,完全没有人回应,如此问到第三次,人民气愤地说:“我们勤苦多年,使尽力气来挖掘这块巨石,你是什么人,竟然来质问我们用什么方式搬运石头?”说完就各自离开。

       佛陀听完后笑了,就以足指将巨石挑起,然后用手接住,抛向空中,再用手接住放置在地上。这时佛又全身放大光明、现三十二相好,九亿人目睹佛陀的大威神力,都惊叹不已,随即向佛顶礼忏悔:“我辈愚痴,不能分别真伪,不知您是何方的天神?”世尊就告诉他们:“我是佛陀。”

        人民就好奇地请问世尊:“佛陀,您是用什么神力能举动这块巨石?”

     世尊回答:“我有四力,是哪四种呢?一为精进力、二为忍辱力、三为布施力、四为父母力。

      何谓精进力?不犯杀盗淫、欺诳他人,广为宣说佛法,开导人民,未曾懈怠,是为精进力。

    何等为忍辱力?若有人以残害毁辱,加诸于我身,我的心始终如大地,无一不承受,是为忍辱力。

     什么是布施力?恒以国土、珍宝、妻子乃至头目、脑髓,悉皆布施给他人,心终无退悔懊恼,是为布施力。

       什么又是父母力?指受到父母亲辛勤地以身体哺乳、养育之恩,假若有从地积聚奇珍异宝,直上至二十八天,用这么多的珍宝,全数来拿来布施他人的福德,都不如尽心尽力供养父母所获得的功德力,这就是父母力。”

     人民继续问世尊:“还有哪些神力?”

      佛说:“还有四力,就是生、老、病、死。”人民又问道:

     “佛陀,您会长久住世吗?”佛陀回答:“我也会入涅槃。”人民听到佛陀的回答,有感而发,说道:

      “佛陀是世间的圣人,相好光明,金色晃耀,稀有无比,都还会般泥洹,何况是凡夫俗子的我们呢?”末罗王、百官臣民,九亿人等同时心开意解,向佛陀乞受五戒、十善,至诚归命三宝,当下解除烦恼垢使,证得初果须陀洹。

       此时,阿难严整衣服,顶礼并禀白佛陀:“世尊,请问末罗王与九亿人民前世曾作何种功德,今世闻法随即得以化解烦恼垢使?”

      佛陀答言:“在过去久远劫的拘留孙佛时,末罗王及现在国中的九亿人民,共同发愿:有的人立志受持五戒、十善法,也有的人持斋、或者燃灯供佛、或者烧香散花、或者讽诵经典、或者听经闻法,而今,福报具足,以此勤修善法、深植善根的夙缘,共同听闻佛法要义,即得善解。”

     后来,诸大比丘听闻末罗王与九亿人民的得度因缘,都充满法喜,向佛陀顶礼,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佛说末罗王经·卷一》

省思:

      故事中,佛陀以精进力、忍辱力、布施力、父母力等四功德力挑起巨石,令末罗王与九亿人民遂心满愿,并以广大智力随缘度化;又以生、老、病、死四力揭橥“生命无常”,提醒世人:人间的名利与荣华,抵不过无常的催逼。

      吾人当以此自我勉励,把握因缘精勤修行,以精进、忍辱、布施、孝敬一切,迈向觉悟的菩提大道,成就如来四功德力!

       皈依三宝,是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其实,佛、法、僧是一个对境,一个所依,起到一个提醒我们的作用:通过佛像让我们找真佛,通过佛经让我们找正法,通过僧众让我们找真正的僧宝。通过这些方式,最终要皈依自性三宝。

       自性三宝,就是我们本具的净、正、觉。真正的佛是觉而不迷,真正的法是正而不邪,真正的僧是净而不染。我们的本性也就是是净而不染,正而不邪,觉而不迷。

       我们很多时候也供佛像、拜佛像,但那不是真正的佛,真正的佛是觉。

       我们也供经书、拜经书,但那不是真正的法,但真正的法是正。

        我们也会供僧、拜僧,但这些都是所依,是一种对境,起一个提醒的作用。

        僧代表戒律,戒律本身是净。

         我们是通过外在的形式,来激发内在的智慧。

       如果只做形式上、表面上的文章,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比如说顶礼,它有很多含义,我们通过每个动作,能启发内心的正念、善念,这样才能起到作用。若是没有激发自己内在的智慧,只是不停地磕,把自己搞得特别辛苦,也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现在也持戒,在表面上很用功、很刻苦、很精进,但是相续被五毒染污了,根本不清净,实际上并没有持戒。

       真要持戒,就要保持内心的清净。

       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都要正,否则就没有佛法了。学佛就是规范思想,规范行为,是一个转变、纠正的过程,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可修的。法要融入相续,法和相续要结合,就是思想、见解要正不能邪。

     心是根,言行都是由心来主宰的。若是心不正,言行也不会正;若是心正了,言行也会正。

     其实在言语上、行为上没有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在心里。

      正知正见就是佛法,它是对治邪知邪见的,是对治烦恼的,是对治我们这些不好的习性的。正知正见与邪知邪见是冲突的,不可能在相续里共存。一心不能二用,若是你的相续里有好多的邪知邪见,就没有有正知正见;若是没有正知正见,就没有佛法;若是没有佛法,就无法改变自己。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人总以为佛陀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想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其实,佛陀也有无奈的时候。

         有一个坏人名叫干达多,一生作恶多端,
         唯一做过的一件好事,就是有一次走路的时候,看到一只蜘蛛,本来一脚要踏到蜘蛛身上,可是心念一转:这一脚踏下去,蜘蛛就死了。由于当时生起一念的善心,赶紧收起将要跨出的一脚,于是救了蜘蛛一命。

         后来干达多死后堕入地狱,蜘蛛有心要报恩,佛陀也想要满蜘蛛的愿,于是把蜘蛛丝一直垂放到地狱里去救干达多。


        地狱里受苦的众生一见到蜘蛛丝,也都争先恐后地蜂涌过来攀住它,想要离开地狱。

        这时,干达多瞋心一起,用手狠狠的推开众生说道“走开!这是我的蜘蛛丝,只有我可以攀上去,你们走开!走开!”

      由于干达多的猛然用力,蜘蛛丝断了,干达多和所有的人又再度落到地狱里面去。
       佛陀这时十分感慨的说道:“由于众生自私、瞋恨,一点利益都不肯给人,不给人慈悲,不与人结缘,我纵使有心想救他们,也是无可奈何啊!”



     过去有个人,患了下腹的疾病,求医治疗。
       医生告诉他:“用灌肠疗法即可痊愈。”当医生备好药水,转身再去拿倒灌用的器具,准备进行治疗。
       但在医生尚未准备就绪时,这位病人竟然迳自取了灌肠疗法的药水服下,结果腹部鼓胀,疼痛不已。
      等医生备好灌具回来,见到如此情况,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何肚痛不已。这位病人虚弱地回答:“我刚刚服用了灌肠疗法的药水,所以现在痛不欲生。”


       医生听了,便责备他说:“你真是位愚笨的人!不清楚方法就随便服药,现在只好服些其他的药水,以催吐腹中物,这样病才能痊愈。”这位病人愚笨的行为,让世人觉得很可笑。

       凡夫之人不也是如此:
       修习种种观行却常错用对治的方法——想对治欲爱色爱的烦恼,当思惟不净观,却反而修数息观;想对治散乱心,应修数习观,却思惟不净观。这样错用法门,反而将自己困在烦恼当中。


       修行人如果不知向善知识求法,却迳自颠倒禅坐法门,就好比这位愚人服下不当药物而痛不欲生。

-------典故摘自:《百喻经·卷四》

省思:

经云:“善知识者,即是得道全分因缘。”修行学佛首贵知见,知见确立了,修行才有正确的方向,不至于走错路,走远路。而正知见的确立,有赖于善知识的指引,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善知识犹如良医,能应病予药,观机逗教。故事中的病人虽幸遇良医,却自作聪明,以自己的想法服药,险些丧命。修行学佛得遇大善知识是最大的福报,进一步当依教奉行,从善知识的教诲中,得到佛法的受用。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到阴间去了
在当时,闹时令症的人最怕闹肚子,只要肚里一响,泻几回肚,不几天就要死!这种病在当时好像有邪气一样!
      我在金同学家里回去之后,到了天黑就觉肚子痛,内里咕噜咕噜的响。我心里想:“坏了!恐怕我也要死!”又怕母亲知道了耽心,没敢言语。于是把小褂脱下来,将腰围上,就睡觉了。这时我心里又害怕,肚里又痛,不一会就像做梦似的,把我痛过去了。其实,并不是做梦,而是自己死了还不知道呢!
       虽然是死了,可是迷迷糊糊像做梦一样,见来了两个鬼把我架着,飘飘荡荡的,过了好些山,又过了很多的水,觉得在水面上,就飞过去了。后来,那两个鬼把我架到一个庙门口,像一个衙门样子,里面有很多的房子,那两个鬼把我往屋里一推,他说:“进去吧!”一副很凶恶的面孔,说话很愤愤的:“在这里等候过堂!”这时,我才明白我已经是死到阴间来了,心里非常懊恼,非常难过!因忆起我母亲的话,说我不好养活,这时候才证明是不错。
       我在那里等候了一个时间,胡思乱想的想了半天,四周阴沉沉的没有一点儿声息。回头一看,屋子里有一个管账的先生,在那里拿着笔不知写些什么东西,余外更无他人。我想:“死了不要紧,在我母亲跟前,就我这么一个人,如果我真的从此死了的话,我母亲哭也哭坏了,这怎么办呢?”于是我慢慢的走到写帐的跟前,想法子与他套交情、说近话。
       “先生!”我很和霭很客气的问,“我犯什么罪,叫我来过堂!”“不知道哇!”他答。
       “在什么地方过堂?”我又问。      “从这里往后去,就是过堂的地方!”
       “是谁管着过堂?”我一句跟一句的往下问。
       他很惊讶的说,“你以为你还在阳间吗?你现在已经死了的鬼,过堂的时候要由阎王来问案,这点事情还不知道吗?”他一边说,一边连头也不回的继续往下写。后来我沉思了半天,又问:“我能转生吗?”
       那位先生,对于我问他的话,啰里啰嗦的他已经听腻了,当我问他“能不能转生”时,他心里很不耐烦地就顺口答应了一句:“我不知道!过完堂你自然明白了。”说这话时,他依然低着头往下写。
        在那里又呆了一会,我忽然忆起外道里诵经招魂一回事,究竟这事是真是假?有用没用?就拿这话去问他,他忽地停住笔,回过头来说:“这事不假,阴间确实有这回事。”同时他又指着墙上的木板说,“这些板上的位子,就是刚死过不久,提出来,等他的后人诵经超度的,如果过的日子太多就不容易往外提了。”
        我看看他指的那些板子上果然有很多名字,还有香纸经卷等,接着我又往下问:“什么时候过堂?”他说:“你等着吧!阎王正在后面剃头呢!”因此我又联想起小时候看戏,有《胡迪骂阎》,记得那位阎王是古衣古冠、前后冕旒,为什么阴间的阎王也留辫子也剃头呢?
            二、与阎王的问辩
       在那里待了一个很长的时间,那两个鬼又来架着我从甬路上走过去,到了一所殿堂里,那两个鬼用力把我往里一推,摔了一个跟头,我便进去了,里面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只听有人问:“你是王福庭吗?” 一种很陌生很粗暴的声音传到我的耳朵里,本来我的学名就叫王福庭,我知道这是阎王爷开始问案子,我便随口答应了声:“是!我是王福庭。”“你知道吧!你已经死咧!现在该送你转生……”阎王继续往下说。我想:“转生,还不知转到哪里去,既转生,再想回家也回不去了,我母亲不挂念我吗?不哭坏了吗?”事急智生,我又反问他“我有罪吗?”“你无罪!”
      “我既无罪,何必费这事令我转生呢?我母亲就我这么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恐怕我死,我要不回去,她不惦念我吗?她不哭坏了吗?况且人生学好不容易,我今生也没做坏事,刚刚知道要学好,如果让我去转生学坏了,还不如今辈子,这有多么冤枉啊?”我这样的辩驳着。“寿限有定数,不能只依你!”阎王说。
      “我在世的时候,听说诵经增寿,我的经白诵吗?”我又反问。本来在原先我见到我舅父死过的时候,我怕死,曾经想过不死的法子。那时候有施送《高王观世音经》者,说诵一千遍可以免灾不死。我请了一本,那时候想:“大概是一气诵完,就用两天一夜的工夫,把一千遍诵完了。”自此以后,每天有工夫就诵几遍,然亦不知死不死。
       阎王说:“诵经不白诵,你在十七岁就该死,给你增了五年寿,活到二十二,这不是诵经的功德吗?”“既然诵经有好处,请你放回我去,我再继续去诵经,再延长我的生命,这不很好吗!”
       “嗯……”他有点不赞成的样子说,“只诵这种经不成!”我听了他这话以后,心里一沉思,大半还许能通融,既是诵这种经不成,必定诵别的经能成,我就应声的说:“如果放我回去的话,我每天念十遍《金刚经》。”本来在我们那个村里有施送《金刚经》的,我只听说这个名字,究竟这部经有多少、内容怎么样,我也不知道。
      阎王听了我的话,就答应了,于是又命那两个鬼把我送回来。在路上走得很快,过山涉水,还是去时所走那条路。
       回来之后,我很清楚地看着我们家里的那座南屋,大门向东,进大门之后,听我母亲正在哭得很哀痛。我们家的三间堂屋是一明两暗,我内人正在当中那一间屋里涮锅,我的尸首在炕上顺躺着,我母亲守着我的尸首哭得要死要活 ,那两个鬼把我送到原来的尸首跟前,从后面一推:“你还阳吧!”这时,我像做一个梦似的醒了,回头看看外面,已经红日三竿。
         三、还阳以后的心境
       自此以后,我的心情散漫,意志消沉,对于死后经过也不敢告诉母亲,因为她知道了会难过的。同时,想想自己的过去,看看自己的将来,弄得文不成武不就,心里不免有些酸楚和凄凉!
      况且,我母亲自幼就说我不好养,在阴间分明又说我二十二岁还要死,我总不会忘掉这句话。为了解决我的死,这才找一本《金刚经》去诵,我的学问有限,里面还有许多不认识的字,每天只能诵个两三遍。
       因为我在死过去的时候应许的诵十遍,现在只能诵两三遍,将来为了生活问题,忙忙碌碌,奔奔波波,当更无暇再诵了。可是,每日诵不了十遍的数,我疑惑到了二十二岁还要死,这怎么办呢?
       这种尴尬的处境倒教我左右为难起来,于是我向一个外道的大老师去领教。他说:“这很有办法,每天念不了十遍《金刚经》,可以念金刚咒去代替,一遍金刚咒,胜于百千遍《金刚经》。”我跟他领教之后,每天除诵《金刚经》外,余暇便诵金刚咒,还学一些外道门:便如天主教、耶稣教、金丹道、西华堂、归依道等,我都入过,每天像种了魔一样,使得亲友们都见笑。
      我们那个村里有一个道士叫王浩然,他用道家的工夫,会运气炼丹,后来我为了想不死,曾去找他学炼丹,但却遭到他的拒绝。他说:“你今年才十几岁,不必学这个,因为我虽学炼丹,还不一定能成功的,等成功之后我再来教你。”我自十二岁那年看见我母舅死,受了一个很大的打击!在娶亲的时候,又亲眼看见金同学死得那样快那样惨!又联想起小时那些事情,和我病死的那些经过,心里总是怕死。所以在十七、十八、十九这三年的工夫里,完全用在访道寻师上,闲暇的时候就研究医卜星相和一些有关宗教的书,结果都不如我的意。
      那时我也想:大半是出家的命,不过因为世福未修、机缘未熟,所以出不了家;然而心里总怕死,也总想不死,究竟不知道人为什么要死,怎样才能不死,可是那时候始终也没找出个不死的法子来。
       各种外道我都入过,探讨过他们的所以;可是因为我这个人,无论对什么事都要追根究底,如果没有真理的话我绝不相信。那些外道,我进去之后,又炼丹,又运气,又点窍,我看都是骗人、不彻底,所以先后都放弃了。
------摘自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

倓虚法师.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        佛世时,有一位富家子弟,名叫因儒童。他结婚那天,请了许多婆罗门参加婚礼。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时,佛对阿难说:“现在你随我一起去。”快到因儒童家时,那些婆罗门远远见佛来了,就说:“今天是因儒童结婚的日子,瞿昙他来干什么呢?”

**      佛陀以天耳远远听到后,便对阿难说:“你去婆罗门那里,对他们说:‘三界大师,吉祥中最,汝不欲见,吉事岂成?’”

**       阿难将佛的话转告婆罗门,又说:“因儒童今天决定要随佛出家,看你们谁有办法障碍此事。”

**       那些婆罗门听了,拍掌大笑说:“瞿昙这人真奇怪,今天人家要结婚,怎么可能跟你出家呢?”其中一位婆罗门说:“瞿昙的预言很灵,这是有可能的。”

**      这些婆罗门说:“我们婆罗门这么多,大家围绕因儒童三圈,看他有什么办法让因儒童出家。”

**        不久太阳出来了,因因儒童崇拜太阳,他立即上房礼拜太阳,磕了几个头之后,只见从太阳那边来了一个人,穿着鹿皮衣,身上挂着金绳子,手里拿着金手杖,从空中飘然而落。

**       因儒童赶紧摆好座位,请他入座,这些婆罗门看了,惊讶地说:因儒童真是大福之人,竟能感招大梵天王参加他的婚礼。因儒童以为来者是大梵天王,便很恭敬地向天王磕头。

**      大梵天王说:“今天你办什么大事,声音这么杂,这么热闹?”因儒童脸便红了起来,他说:“这是我们人世间的事,我今天结婚。”大梵天王说:“原来是结婚,那你怎么操办这件事呢?”因儒童答:“我预备了三万两黄金,其中一万两请婆罗门吃饭,另外一万两准备送给这些婆罗门,剩下的一万两要送给我的未婚妻。”

**       大梵天王说:“你请婆罗门吃饭,又送他们黄金,还是有功德。你送给未婚妻一万两黄金,是要买她吗?”因儒童想了一下说:“是这个意思。”大梵天王又问:“用这么多钱买未婚妻,她能值那么多钱吗?”因儒童这时沉默不语。

**      大梵天王说:“你的未婚妻吐的一口痰,能值多少钱?”因儒童说:“不值钱。”“她剪下来的指甲值多少钱?”“这也不值钱。”“她剪下来的头发值多少钱?”“也不值钱。”

**       “如果她出汗,这汗能值多少钱?或者,她流的鼻涕能值多少钱?她的牙齿值多少钱?血淋淋的心脏值多少钱?”这样说了三十六种不净物,越说越污秽,一个也不值钱。说到这里时,因儒童就没有贪欲了。

**        因儒童在迦叶佛时代曾出家做过比丘,当时人寿二万岁,他对界差别观修了一万年。 因为过去修行的善根,所以经大梵天王一问,他往昔熏习界差别观的善根立即现行,当下就消除了贪欲。

**       他再仔细看大梵天王,发现原来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陀。佛坐在那里,身放大光明,并且为他宣说苦集灭道四谛,因儒童当即证得三果阿那含。

**      这公案也启发我们,如果对某人的身体生起贪欲,可以反问自己:我是爱他的头发?还是爱他的牙齿?爱他的血肉?我爱他的五脏六腑吗?爱他的骨架吗?爱他的屎尿吗?这样观清楚身体各个部分的形相,就可以压住贪心。

**       或者想:她的秀发,一丝丝放在可口的饭菜中,自己愿不愿意吃;拔下她洁白的牙齿,放入茶杯中,自己愿不愿喝这杯茶;血淋淋的心脏掏出来,自己愿不愿用手接触;皮肤撕下来挂在墙上,愿不愿用眼睛看;大小肠掏出来,愿不愿用鼻子嗅。这样思惟也会有帮助。

**------故事出自《大毗婆沙论》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次,末学到某医院为某甲病人助念,忽然间,附近病有有一位太太,脸色铁青、满面惶恐,跑来问同行的居士说:“可不可以请师父去看看我先生?”居士问她说:“你先生怎么回事?”

       她说:“舌癌末期!早已昏迷两个多月,血压也几乎量不到!两个月前,医师就告诉我说他随时会断气,可是他到现在一口气不断,也不清醒,经常眼神怪异,把我吓得要死!我被折腾地很苦,不知该如何才好?于是今天早上就去楼上佛堂求佛!”

      末学知道后,就应她的要求去附近病房看她先生。一进去,看到他插着管子,呼吸困难,但是眼睛半开半闭,有一种怒气!

        末学就先到病房外面私下问这位太太说:“你们中间有什么过节、不愉快吗?”她说:“我先生是个赌徒,把家里的钱赌光了!还经常回来要钱去赌!每次他回来要钱,我就很生气、很讨厌,也不给他,

       他拿不到钱,就说:“好!你不给我好过,我以后也要让你不好过!”现在他这样,我果然是非常地不好过!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末学听了她这段话,明白她先生所发的“恶愿”——“好!你不给我好过,我以后也要让你不好过!”就是关键所,于是劝慰她说:

      “你的先生赌博,这样对你,当然你一定很难过,支撑一个家也很辛苦,可是如果我们想要化解怨气,那就必须先回想、反省自己的过失,诚恳地向对方求忏悔,如此怨气才能化解!”

       她听了刚开始有点委屈,想说是她先生对不起她,跑去赌博,家庭都是她在撑,现在还要跟他求忏悔,真是不平!

       末学说:“当然!你有你的苦衷,可是每个人都想自己对,而对方错,那么怨气永难平!

         末学问这位太太说:“你在结婚之前知道他赌博吗?”她说:“知道。”末学说:“那你是明知他赌博而嫁给他的。”

        末学就在她先生的床前,问这位太太说: “他每次回家,你是不是都给他不好的脸色,把他贬得一文不值,使他不愿意在家里待下去,而要去外面寻找快乐和价值感?你体谅过他的感觉吗?如果我是你的话,我现在就跟他忏悔,当初都没有好好地体谅他那边痛苦的心境,只有想到家里的经济,没有给他体贴和鼓励。”

       末学说到这里,观察到病人的表情有点变化!

      于是末学接着说:“如果你希望你的先生身心能够安乐,放下他对你的恶誓,你现在就跪在他床前,至诚恳切跟他求忏悔!想想你所以会跟他结婚,他的种种好处、种种优点。并忏悔你对他多年来没有一个好脸色,和一句好话!虽然你很认真地在维持家计,但这样的态度,对你先生来讲确实是痛苦的!”

       这位太太听了也有所触动,就跪在地上跟她先生求忏悔,认真地数落自己的不是,声泪俱下!

       这时,她先生的眼睛就可以闭起来,呼吸也平顺得多,没有先前那种含恨的样子。末学就劝这位先生说:

      “某某先生,你太太既然已经知道她自己的错处,跟你虔诚忏悔,你就宽宏大量,大人不计小人过。每个人原先都想做好,而不小心走上了岔路,彼此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她也有不得已的苦衷,你们彼此包容原谅才好!”

       后来,末学再劝他们,冤仇宜解不宜结!求阿弥陀佛帮他们化解内心的冤结!

        又劝这位先生说:“与其在这里坚持这一口怒气,让自己痛苦,不如找寻一条让你能快乐的路!”然后就向他简介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劝他念佛求生西方。请他一起念佛,求阿弥陀佛慈悲接引,不要在这里冤枉受苦……

        劝说之后,末学又回去某甲的病房继续助念,没过几小时,那位太太又慌慌张张地跑进某甲病人的病房,拉着末学说:“师父,怎么办?他断气了!怎么这么快?”她吓得手脚发抖,要末学赶快去帮忙。

        末学说:“你不要怕!赶快念佛,求阿弥陀佛接他去西方!你原来不是嫌他拖太久,彼此很痛苦吗?现在佛慈悲马上帮你解决,你又嫌怎么这么快!念佛,佛菩萨就会来,就不用怕!”

        我们一群人就先过去帮他助念。看起来,病人接受了她的忏悔,放下了怒气……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在世的时候,印度的西面有一个偏僻的民族叫卢舍那,那个地方的人生性比较好斗,大多比丘都不敢去那里弘法,所以那里很久都没有寺庙,也没有出家人。

      佛陀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生起很大的悲心,他向佛请求,希望佛能让他到那里去弘法。

       佛说:“那里的人,生性凶残好斗,你去了以后,恐怕会辱骂你、诋毁你,那你怎么办呢?”

        富楼那说:“那里的人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完全可以用手或石头来打我、投我,何况只是诋毁辱骂我?”

       佛说:“如果他们用手打你,用石头投你,你又怎么办呢?”

       尊者说:“他们也是很有智慧的!他们完全可以用杖、刀伤害我,何况只是用手、石头来打我、投我?”

       佛又说:“他们要用刀杖来伤害你,你又怎么办?”

        富楼那说:“他们还是很有智慧的!他们完全可以把我杀死的,何况只是用刀杖来伤害我?”

        佛说:“如果他们真的要把你杀死呢?”

         尊者回答:“佛教导我们,众生在三有六道轮回里头出头没,受贪嗔痴的驱使造过很多的恶业,所以我们应该厌离这个色身。佛教导我们种种的厌离法,而现在他们能够打死我,正好成就我厌离色身的修法,所以我还是觉得他们是很有智慧的。”

        佛听完以后说:“你可以去那里弘法了,因为你懂得了怎样保持正念,能柔和忍辱地去面对一切。”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能体会到,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因为我们心里没有正念,才给自己带来种种的痛苦和烦恼。

        我们平常所学的经律论三藏,乃至于一切佛法,其实都是方便引导我们开发内心的真知,让我们学会长养正念的。

       《大庄严论经》中马鸣菩萨提到,布施,应当是为了得解脱,而不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财物,才行布施。若为了得到更多的财物所做的种种布施,不名为真正的布施;若为解脱而布施,将来能得无生及涅槃之乐。有智慧的人应当为了解脱而行种种布施。

过去,我曾听闻过一段故事:

       有一位檀越施主来到僧房当中,设大施会供养众僧,与这位檀越熟识的道人向僧中的上座长老说道:“今日这位檀越所供养的饮食十分精细、美好,您应当要为这位檀越耐心说法。”

       这位上座长老其实是一位已证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的圣人,能够深知众生心。上座长老用心观察后发现,原来这位檀越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财利才设这场供僧大会。于是上座长老为檀越开示三恶道苦

       说道:“善哉!善哉!大德,您今日所设的供养正是时候!这些饮食,色、香、美味皆具足,而且极为清净,将来即便在三恶道中,您将无所乏少,如您今日所布施的这一切。”

        这位道人在旁听了觉得疑惑,便问上座长老:“您为什么向他祝愿:这些饮食,将来在三恶道中皆不会缺少?”

         长老答:“这位檀越因不习学戒律,而为烦恼所驱使、障蔽了,且是为了求五欲之乐及诸财宝、畜生,才设此供僧大会。我观察这位檀越的因地发心,才如此说的。”

长老于是以偈说道:

“施者所生处,财宝极广大,以恃财宝故,能令起憍慢。

憍慢越法度,盲冥愚凡夫,以越法度故,则堕三恶趣。

处于三恶道,犹如己舍宅,若生人天中,如似暂寄客。

是故戒施伴,俱受于涅槃,戒能得生天,施能备众具,

所作为解脱,必尽于苦际。譬如种藕根,花叶悉具得,

其根亦可食。修行于施戒,亲近解脱林,快乐喻花叶,

根喻于解脱。是故修戒施,必当为解脱,不应为世利。”

-------典故摘自:《大庄严论经·卷第六(三七)》

省思:

      故事中的檀越虽然懂得布施培福,却不明了布施的目的,是为了去除悭贪烦恼、舍除五欲之乐而得解脱。

      永嘉大师言:“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倘若为了财物而布施,即便将来生到天上享福,待福报享尽之后,犹会堕落、轮回、受苦。

      唯有以清净心、修道之心至诚供养,才能依布施得大利益,成就清净解脱。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急冲冲地跑去找老和尚,告诉老和尚,有很多人在背后说您的坏话!他正想细细道来,

        老和尚只是淡然一笑:“我没有时间去管别人的闲事!”

        听到这个小故事时,深深被老和尚的智慧与幽默所折服,自己的因果自己负责,别人做的事说的话,其实与我并没有关系啊,倒是说这些话的人,心中满是曲折是非,岂不是正是坐上了生死烦恼的过山车吗?

      正如慈航菩萨说的“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耳朵皮硬,就少了许多烦恼!

       从前广钦和尚在山中闭关十三年之久,回到寺院以后,大家早就听说过他在山中感化猛虎、猿猴献果的事迹,对他恭敬有加,可他只是一心念佛,并不在意。更令人惊叹的是,每天夜里都在大殿禅坐,从不躺下睡觉,修行十分精进。

       可是有一天,监院师和香灯师告诉大家,大殿的功德箱失窃了,大家议论纷纷,因为每天夜里,都是广钦和尚一个人在大殿里,如果不是他偷了,还会是谁呢?大家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他却一句辩解都没有,任由大家的诋毁和轻蔑。

       过了几天,终于真相大白,原来监院师想看看这个闭关十三年的广钦和尚修为到底如何,便编了这个事故来考验他,这几天来,广钦和尚不为所动,可见是真的有定力、有功夫。大家听了监院师父的话,又对广钦和尚赞叹有加。

       可真要放下别人的目光,实非易事。《东坡志林》里有一则小公案,昔日苏东坡居士以偈赞佛——“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所谓“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其中有毁、誉、称、讥四者都是与“名”有关,我们总是希求称誉,而陶醉、骄傲,却抗拒讥毁,而愤恨、逃避。

          苏东坡自夸“八风吹不动”,派童子把这首诗从江北乘船送到江南的金山寺,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只是批了两个字“放屁”!东坡不服,过江与佛印禅师理论,哪知佛印禅师闭门谢客,留了一张纸条与东坡——“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佛家常说“放下名利”,这“一屁过江来”,岂不正是为“毁、誉、称、讥”的“名”所缚吗

       若是活在别人的目光之中,便过度敏感,心中则脑补种种根本就不存在的情节,因为自己的幻想,则容易无端地自负或自卑。这时候,无非是假装修行,难以面对内心的声音。

       《续传灯录卷第十三》记载了宋代的白云守端禅师在杨岐方会禅师座下参学的一则趣事。一天,杨岐方会禅师问:“您的剃度师父是谁呢?”白云守端答说:“茶陵郁和尚!”

        杨岐禅师便说起了禅林的公案,相传有一次茶陵郁和尚骑着小毛驴出门,从一座木板桥上经过的时候,小毛驴一脚踏翻了桥板,连人带驴一起跌落桥下,就在这时,茶陵郁和尚竟然豁然开悟,并作了一首偈子。

        说到此处,杨岐禅师便问白云守端:“这一段因缘甚是奇特,您还记得郁和尚的偈子吗?”白云守端笑了笑,便背诵起来: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哪晓得杨岐禅师听了,居然神秘地笑一笑,站起身来便离开了。

       白云守端十分惊愕,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他想了一个晚上都没有睡觉,天刚刚亮就到杨岐禅师那里去问他到底为何发笑。

       杨岐禅师去说,你看到乡村里最近有许多演傩戏的艺人吗?他们每年岁末都戴着面具演戏,乡亲们都围着看他们。

白云守端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便回答说见过。

      杨岐禅师说:“汝一筹不及渠。”——你肯定还比不上那些傩戏艺人!

       白云守端更惊骇了,为何杨岐禅师会这么说?

      这时候,只听杨岐禅师说:“渠爱人笑,汝怕人笑!”——他们还欢喜别人笑自己,你却怕人笑话!白云守端禅师听了,大彻大悟!

       对变幻无常的外境如此在意,又怎能挣脱“我执”的束缚呢,

        而真正放下这些梦幻泡影般的心理负担,或许,我们也能取得白云守端禅师这样“千圣莫能当”的成就!从另一个角度看,对别人的言谈耿耿于怀,难免自取烦恼,而随意谈论是非,品头论足,岂不更是无聊地浪费生命!

     《景德传灯录卷第三》记载,二祖慧可禅师晚年之时,韬光混迹,变易仪相,有时出入酒肆,有时过于屠门,有时在街头闲谈,有时随厮役往来。

      有人不解,便问:“大师是道人,怎可混迹于这些地方呢?”

     慧可禅师便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在生活的旅途中,建立对真理的笃定与对因果的责任感,炼出一颗自信心、平常心,坦然面对长处和局限,自然能够突破情感的难堪而更进一步,更不挂碍种种称赞与批评,直须任运而去。

-----圣玄法师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        一日,世尊带领大众至般遮罗大聚落,途中经过一处树林,世尊告诉阿难:“阿难!我们在此暂时歇息。”于是阿难为佛敷座,世尊坐定后,问诸位比丘:“你们是否想见我于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行苦行之舍利?”大众皆回答:“世尊!弟子们殷切希望见到。”

**        此时世尊以手按地,大地六种震动,有七宝塔从地涌现,世尊从座而起,顶礼并右绕宝塔,然后对阿难说:“阿难!你可以打开此宝塔。”宝塔打开后,里面是七宝珍饰之宝匣。“阿难!请你再打开宝匣。”宝匣内是白如珂雪的舍利。“阿难!你可持此大士骨来。”于是阿难将舍利宝匣恭敬的奉上。世尊接过舍利宝匣,传给大众,要大众仔细详观,

**        如来说:“菩萨胜功德,勤修六度行;勇猛求菩提,大舍心无倦。诸位比丘!此舍利是无量戒、定、慧香所薰修,你们应当礼敬。”与会大众纷纷顶礼舍利,叹未曾有。这时阿难禀白世尊:“世尊!如来已超出三界,是三界导师、是众中尊,如今是何因缘而礼敬此身骨?”

**         佛言:“阿难!我因此身骨因缘,得至成佛,为了感念往昔深恩,所以礼敬。我现在为大众讲述往昔因缘,使你们不再疑惑。”

**         “在过去无量世时,有一位国王名大车,国王有三子摩诃波罗、摩诃提婆、摩诃萨埵。大车国王喜欢赏游山谷景色,每次出游三位王子都会相随。有一次,一行人游至大竹林中,在林中休息后,国王与随行众先行回宫,三位王子继续前行。这时三位王子看见有一只母虎,生了七只虎子,小虎大约出生一周

**       大王子摩诃波罗说:‘看母虎疲惫之样,七只虎子围绕在旁,母虎一定无暇离开去觅食,这样下去,母虎被饥渴所逼,将会啖食其子。’

**        二王子摩诃提婆说:‘哀哉!老虎不久可能会饥渴而死,我该如何救它们的命?’

**        三王子摩诃萨埵不语,心里想:‘我的身体,经过百千生的虚弃败坏,曾无少益,何不今日舍弃此身以救虎群?’”

**         “三位王子徘徊了一阵子,就离开了。摩诃萨埵王子边行边想:‘我应当用我的身体行大善业,以善业于此生死苦海作为渡至彼岸的大舟航。今天我若舍弃此身,不但可以救饥渴的老虎,也等于舍弃了无量因身躯的各种恶疾所带来的怖畏。身体是四大假合,脓、血、屎、尿、涕……,种种不净物充满其中,筋与骨相连作支撑,极为可厌;我应当舍弃此假合之身,以求无上究竟涅槃,永离忧、悲、无常种种苦恼,百福庄严,成一切智,而后广施一切众生无量法乐。’三王子发大勇猛心,因慈悲愿力而坚定其心,但顾虑到自己的兄长会阻挠,三王子便请兄长先回宫,自己稍后就回去。”

**       “三王子摩诃萨埵见兄长远去,立刻进入竹林,脱去衣服,挂在树枝上,然后卧倒在衰弱的母虎前,等待虎食;菩萨的慈悲,老虎却没有啖食。三王子摩诃萨埵即登上高处,从高处坠身于地,又担心母虎身体羸弱,无力咬食身肉,便用枯竹刺颈,使颈脖出血。这时,大地六种震动,众华及妙香末从天而降,缤纷坠满整个树林中,虚空中传来诸天天人赞叹音声。这时,饿虎开始舐颈处流出的血而渐增气力,然后将三王子的身肉啖尽,只剩骨头。”

**         “两位兄长尚未回到宫内,忽然心生大愁苦,立刻折返林中,看不见三王子,却看到老虎旁边残余四散的身骨,两位兄长扑倒在弟弟的身骨上,昏厥过去,良久才醒过来,悲痛的哭泣。正在王宫午睡的国王夫人,此时忽然梦见不祥之事:自己的双乳被割,牙齿脱落,手上有三只鸽,其中的幼鸽却被老鹰飞来叼走,夫人的双乳流出乳汁。这时侍女进来禀报夫人:‘夫人!听外面的侍卫说,王子失踪了。’夫人听了更加忧愁烦恼,悲伤得泪流满面,于是去向国王说:‘大王!我痛失我最小、我所爱的儿子啊!’国王听夫人此说,忍住悲伤,哽咽的安慰夫人:‘你不要忧愁哀戚,我立刻召集大臣及人民,即刻出城,分头往各处去寻找。’”

**         “不一会儿,有一位大臣前来禀报:‘启禀大王!已经找到大王子与二王子,三王子尚未找到。’不久,第二位大臣进宫,声泪俱下的陈述三王子舍身之事。国王及夫人悲痛到极点,强忍哀伤到了爱子舍身之地,看见爱子遗骨散落各处,当下就昏倒在地,用水遍洒,久久方才苏醒过来。醒过来的夫人声嘶力竭痛哭,如鱼处陆,若牛失犊,两位王子与父王强忍悲哀,痛苦的收拾三王子遗留的身骨,并建造庄严的宝塔,供养身骨舍利。”

**          “阿难!这宝匣内即是三王子摩诃萨埵的身骨舍利。那时的我,虽然还没有断尽贪、瞋、痴等烦恼,却能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涂恶道中,随缘舍弃我身,布施救济众生,使其出离众苦;现在,我烦恼已尽,称为天、人之师,具足一切智慧,难道我不能为处于险难的一切众生,代受众苦?”

**

**         佛接着说:“那时的三王子摩诃萨埵,就是我的过去身;大车国王,是我今世的净饭父王;王妃夫人是我今世的生母摩耶夫人;过去的大王子是弥勒,二王子是文殊;那时的母虎,是我今世的姨母;七只虎子,则是大目乾连、舍利弗及五比丘。”

**

**        世尊讲述此菩萨舍身饲虎之因缘后,无量阿僧祇人天大众,皆悲喜交集,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先前从地涌出的七宝妙塔,佛以神力摄受,忽然隐去不现。

**-----典故摘自:《菩萨本生鬘论·卷第一·投身饲虎缘起》

**省思:

**        《佛说八大人觉经》云:“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        释迦如来于历劫精进修菩萨道时,舍身饲虎,更舍世间人所爱之种种欲求与享乐,发愿成就一切智慧,而后广施一切众生无量法乐,使众生出离生死苦海而得解脱,是愿代众生受无量苦的大行大愿。

**        行者当效法菩萨,发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之悲智愿行,利乐有情,愿一切众生,皆共成佛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位须达长者,对佛法十分恭敬,是非常发心护持佛教的善信檀越,一切僧众日用所需,无不尽心供养。因此,比丘们经常往来长者家中,并为他开示说法。

         长者家中有二只鹦鹉:一只名为律提,一只名叫赊律提;这二只鹦鹉天生聪明,能听懂人语。每当比丘们来到长者家时,就先告诉这二只鹦鹉,由它们向家里的人禀报,方便长者家人为比丘们备好坐具,欢喜迎接。

        一日,尊者阿难来到长者家,看见这二只鹦鹉聪颖伶俐,十分喜爱,就对它们说:“我现在要教你们佛法。”鹦鹉们听了非常欢喜,于是阿难尊者就教授四谛法,并教它们背诵偈子:“豆佉 三牟提耶 尼楼陀 末加”(意即:苦、集、灭、道)。

          二只鹦鹉闻法后,雀跃不已,随即飞到长者家门口的树上,又飞下来,如此飞上飞下,来来回回七次,口中不间断地诵念四谛妙法。二只鹦鹉当天夜晚栖止于树上休息,没想到却被野狐狸吃掉,但因好乐佛法的善心,因此,命终往生四王天。

         次日,阿难尊者于应供时间,搭衣持钵,进入城内乞食,听闻二只鹦鹉被狐狸杀害,心生哀悯,回到精舍,向佛禀白:“须达长者家里有二只鹦鹉,弟子昨日教它们诵读四谛法,不料昨天夜里命终。不知它们的神识投生何处?恳请如来慈悲告知。”

       佛陀告诉阿难:“善听善听!由于你的一片善心,当为你说,令你欢喜;由于你为二只鹦鹉教授妙法,它们欢喜受持,命终之后,已经投生四王天。

        四王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此阎浮提人间的五十年,四王天一个月也是三十天,一年有十二个月,此天的寿命为五百岁。”

        阿难接着请问佛陀:“当四王天的天寿享尽,又会投生到哪里?”佛陀回答:“将会投生到第二层天的忉利天。忉利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人间的一百年,同样也是一个月三十日,一年十二个月,忉利天人的寿命一千岁。”

        阿难又问:“忉利天命终之后,又当投生何处?”佛陀说道:“将往生第三层天的夜摩天,夜摩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人间二百年,一样也是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夜摩天的寿命二千岁。

        阿难再问:“夜摩天寿命结束之后,又会往生到哪里?”佛言:“当投生到第四层天的兜率天上,兜率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人间四百年,同样是一个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兜率天的寿命四千岁。”

        阿难接着又问:“兜率天命终之后,将会投生何处?”佛陀回答:“当往生第五层天的化乐天。化乐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人间八百年,一样是一个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化乐天的寿命八千岁。”

        阿难再问:“化乐天的天寿享尽,又会往生到哪里?”佛陀答道:“将会往生至第六层天的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一日一夜,相当于人间的一千六百年,也是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他化自在天的寿命一万六千岁。”

        阿难又问:“于他化自在天命终后,将会投生何处?”佛告诉阿难:“此时,会投生至第五层天的化乐天,接着命终,再投生第四层天,如此依序,投生至第一层天四王天,如是上下往返七次,投生六欲天中,享受天福,极尽天寿,无有短寿夭折。”

         阿难再问:“当六欲天的天寿享尽之后,将会往生何处?”佛陀回答:“当下生阎浮提,投生于人间,出家学道。由于前世为鹦鹉鸟时,诵持四谛妙法,心开意解,所以此世将证得辟支佛果,一位名叫昙摩,另一位名为修昙摩。”

       佛陀告诉阿难:“一切诸佛、众贤圣以及天人的品类,所受用的福德多寡,都是由于前世于佛法中所种的善因,以致于日后获得各个不同的殊胜妙果。”

       此时,阿难及与会大众,听闻佛陀开示,无不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贤愚经·卷第十二·二鹦鹉闻四谛品第五十一》

省思:

       佛法云:“因地心,果地觉。”经典中两只鹦鹉因为听闻四圣谛妙法,欢喜诵读,命终之后,不仅往返投生于六欲天内,天寿享尽,最终,降生人间证得辟支佛圣果,果报殊胜不可思议。

        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身为佛弟子,更应把握此生修行学佛的胜缘,精勤努力,禅修闻法,于日常中不断反省检讨,觉察觉照;于生活中广集福慧资粮,以成就圣道,究竟解脱为志向。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祝佛友们在新的一年里六十吉祥,平安自在,大家对于佛法的了解,随着走的越来越广,越来越深,我们都会生起这样的感受,就是佛法的博大精深,生活中时时可以运用,无所不在,当然说到猴年,我们在佛法里面也有很多的寓意和典故,今天分享几个出来,让我们感受一下猴子在佛法中,它有哪样的譬喻和怎样的引导。
        在《摩诃僧祇律》,这是佛法的一部律典,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介绍,就是当时佛陀告诉比丘们,在曾经的波罗奈国的时候,有五百个猕猴,五百个猕猴在游行,游行的过程中,水里面看见有月影,当时的猕猴王就告诉他,下面这五百个猕猴说,我们应该把水里的月亮给捞出来,因为月亮死了,今天落在水里边了,捞出来就不会有长夜的闇冥了,在它的一呼百应之下,五百个猕猴就去响应
         大家想想,把月亮给捞出来的办法,最后猕猴王就说,我的手和尾巴吊在树枝上,然后我们一个抓着一个把月亮捞起来,咱们中国后来也有“猴子捞月”的说法,最后月亮没有捞上来,由于份量太重了,把这个枝给折断了,所有的猕猴都落在水里面。
         后来佛陀告诉比丘们,这个典故就是过去,佛法里面最大的一个,可以说是扰乱分子-----提婆达多过去生的一世,所有跟着他的猕猴,后来就投生为六群比丘,也就是佛法里面对于戒律老是有一些出轨和毁犯的,不太入法的这么一群出家人
        由这个典故引申出来,就是我们学习佛法,一定要具有正知正见,从佛法的专业来讲,这么称谓,其实我们说白了,就是对佛法正确的领悟力和执行力,因为随着现在,我们对于佛法大家都有机缘,特别是传媒文本,随时都可以接触到,那么面对这么博大精深的佛法,我们怎样去取舍,怎样去抉择,来进行佛法的深入学习呢?有时候会有一些走偏,有时候会误入歧途,所以不得不防范的正知见。
         你看在佛法里面有一个八正道,第一个标白的就是正见,一定要有正确的知见来学习佛法,那么才不会走偏,所以时下我们来接触佛法,我想首先我们对于佛法,一定要从正确的信仰而生起,对于佛法所讲的道理何在,那我们学习佛法终极目标是什么,在修行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等等,一个一定要有法师来引领,二一个,要以佛说的法本为根本,不能够随便来自己去倡导或者说去做一些发挥,特别是我们还没有,有很好理解力的,这样的一种受众群体,
         第二个就是我们不要有过度的神秘,把佛法混同于神教,或者是各种外道的知见,从真正的究竟义理上来讲,佛法是极其科学的,也是异常理性的,当我们对佛法过多的赋予神秘主义的时候,往往就会导致它,一个是影响它正常的健康的弘扬二个就是会使学习佛法的时候误入歧途,第三个我想学佛,尽量我们要杜绝功利主义。
         有时候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过多的带着这种目标,或者是交换的这种心态,来去接触三宝,佛法僧三宝的时候,往往由于因地的不正确的发心,而导致后来可能会不断的偏颇,所以我想猴子的故事,在猴年的开端跟大家分享一下,也希望我们学佛的未来,所有的学佛弟子们都能够走的正,踏得稳。不要像猕猴王一样,以错误的知见,自己受用还引导别人,这样就不好了,所以在此,这个故事供养大家,希望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能够始终保持正知正见,阿弥陀佛。
        大家学佛的人都晓得,在佛法里面要入门,必须从因果讲起,如果对因果生起真切的信仰,并启用因果的规律,来护持我们的行为,可以说老实、真知正见的学佛人,所以在佛经里大量的讲解,或者说譬喻,都是在告诉我们因果是真实不虚的,我们造了善业,那么一定会有乐的果报,造了恶业必然会有苦果,来等着我们去遭遇,所以在有关猴子的因果中,也特别明确的给我们,展示过这样的一个典故,
         当时在《经律异相》的这么一部论点里,就记载了一个猴子,因为它做善业供养佛陀,而投身成为人的故事,在六道轮回中脱离了畜生的层面,而升华为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都读过《弥陀经》的那个讲解地,叫做舍卫国,当地有一个富翁叫做师质,印度话翻译过来的,40多岁了,他膝下没有儿子,没有子女,两个人非常懊恼,就去祈祷当时在祇洹精舍里边的佛陀,问我们两个为什么没有子女,去礼拜祈祷,佛陀就很慈悲的告诉他们说,你们两个必然将来会有一个,有道德的儿子,非常有福报的儿子,而且这个儿子将来一定会出家,到他的年龄到了一定地步的时候,他就会出家做比丘那他们两个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很虔诚的顶礼了佛足,就回去请佛说,可以在明天中午,接受我们的供养,佛陀就欣然应允了,就去他们家去供养了,
         这个师质当时率领着家人,虔诚的供养完佛陀以后,给他讲法,讲完法了就带着,众僧回精舍的途中,佛陀和大众在那儿休息的时候,从树上下来一只猿猴,他就把佛陀去乞食的餐具,钵就给捧走了,等这个钵回来的时候,已经盛满了非常好吃的,美味和酥蜜供养给佛陀。
       佛陀接受了以后,又把它分布施给所有在场的比丘僧众,让猕猴供养的功德辗转供养更加的扩大,它就很欢喜跳跃地走了果不其然,猿猴死了以后,投身到师质家里面给他当儿子,由于他出生的时候,家里所有的餐具,都盛满了美妙的食物,可能我们现在觉得这个很神奇,其实这就是他,前因后果中带来的福报,所以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蜜胜”,也就是很殊胜的在这个餐具里面自然而然出现酥蜜,上好的食物,
       这个继续进行十几年以后,蜜胜终于长大了,后来他的父母就告诉他说,佛陀曾经有过预言,正确的佛陀不会有错误,我们也不会阻拦你,现在你可以出家做比丘去修这个解脱道去,这样的话,就跟着佛陀出家了有意思的是,他的福报,大家记住就是曾经在猿猴的时候满满的,一钵美味去供养佛,这个因,赶着他做了比丘以后,他的福报带着,一直走到哪里,所有的比丘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只要在化缘的时候,这个钵,由于他的福报盛满了很好的美味和酥蜜给所有的比丘僧来解渴来充饥。
        大家都很欢喜他,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大家都觉得蜜胜很不一般,终于有一天,释迦牟尼佛给他们解开了答案,说蜜胜在过去的时候,由于做了一件非常殊胜的因,就是用这个钵来供养,当时佛陀和所有的僧众,感的他受的快乐的果报,福德的果报,大家就很奇怪,说既然他有这么一个有福报的人,又是什么因缘让他过去,曾经做了一次猴子呢?
       结果佛陀又进一步把他的禅定功夫中,把目光锁定了猴子的前一世,原来是曾经有一世,当时有出家的比丘,有的年龄稍微长一点了,那么在过河的时候,很可能他的步履蹒跚,姿态看上去不是那么稳当、矫健,当时有一个青年比丘,当时带着轻浮的甚至有点讽刺的讥笑说,这个老比丘过小溪的时候,走路像猴子。
       你看就是由于他的口业没有守住,说了这个恶语,导致他下一辈子轮回中堕落为一只畜生猴子,这就是猴子到人,从人到猴子的前因后果这则故事教导我们,学习佛法一定要明信因果,一个佛弟子所有的行为,我们的身、口、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每日的起心动念,我们身体的举手投足,包括我们说话的开言吐语,都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种善因才能感得乐果,如果种的恶因,那么这个恶的果报,还是他自作自受,在轮回中的我们,生生世世的遭遇,所经的事,所遇的人都跟前因后果有关。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我们当然大家在读到,经书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众所周知,那就是武则天写的,武则天之所以在唐朝,能够作一代女皇来指点天下,就是因为她过去世,做一个小孩的时候,用沙子聚的塔供养了佛陀,就这一个善的因,供养佛陀的因转的她,给她授记将来某某劫,某某年代在东方,震旦国做女主天下。
         所以大家要相信,因果是绝对不会错的,特别是作为佛弟子,我们上一次讲到正见,绝不能错因果,要记住,我们在种因的时候,任何事件,看我们怎样去种它的性质,当我们因种下去的时候,果一定是如影随形,像影子一样,所以佛门里边常讲到,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作为一个凡夫俗子,等是果报来了的时候,他怨天尤人,
可是一个修行者,应当从因上面做起,特别有时候我们现在,求不得的苦很多,看到别人与生俱来的,可能我们自己,毕生追求都得不到,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愤愤不平,不要忘了,我们不能够得到人家现世之果,我们应该效仿人家过去世之因,要相信因果,阿弥陀佛。
         今天要讲一个自作聪明的猴子,大家知道在佛陀讲的经典里,有十二部的一个类别,叫做本生故事,就是佛陀过去时代,或者是弟子过去时轮回中的,一次又一次的场景,佛陀就把这些告诉他听法的弟子们,
       有一次佛陀在拘萨罗园游化的时候,村里面有一位长者,长者在自己的园中设座,供养佛陀,当佛陀应供了以后,大家一起在这个园林里经行,经行就是饭后散步的意思,正在经行的时候,中间有一块空地,就问这个园丁说,为什么这里到处是树木,这儿有一块空地呢?
         园丁解释说,当时在种这个树木的时候,负责浇水的童子,他在浇水的时候,每去浇一个水,就要把这个树拔起来看一下,水有没有浇到,这个树根有多大,到底要浇多少水,就在他的这种行为下,许多树都给枯死了,成了这么一块空地,所以这个时候,比丘听了,把这个事告诉佛陀,佛陀就给比丘们开始讲了,
        说这个村童,不仅仅是这辈子,他是毁坏树林的因缘,他过去世也是干了这个事情,追溯了一下在波罗奈城有一次,举行大的祭典,我们知道在印度,当时的各族教派很多,特别是婆罗门教,举行这个祭典的时候,城里人都去参加盛会了,当时还是在这个森林里,掌管御苑,这个园丁就嘱托了一个猴王,跟这个猴子说,我也要去看看热闹,希望你能帮忙在这里,把这些花呀,树呀,果实啊,可以吃点果实,但是把这些浇一浇,
        走了以后,这个猴王就答应了,说我来灌浇吧,在这种情况下,猴王就给他手下的猴子说,大家在浇水的时候,不可以浪费水,一定要把这个树根给拔起来,看看它到底该浇多少水,否则会把这个水给浪费掉的。
         大家要惜福,由于他过去世就是这样的一个因,所有的猴子都知道了,依教奉行,听明白了,就把这个森林给搞死一大片
       后来有一个博士,可能是学习易学的,一个很有知识的人,他来到这个园林里面,看到就很奇怪,说为什么这样呢,猴子就告诉他说,因为害怕浪费水,
        我们要惜福,当然大家都知道惜福,也是佛门里提倡的培福的,一个行为,但是由于它没有正确的,智慧来指导,反而由于善因感了恶果,把这些树都给弄死了,这个博士就呵斥了猴王,就走了,
       后来佛陀就当场,告诉这些比丘们,过去的这个猴王就是,今世浇水的村里面的童子,我就是曾经过去是,呵斥猴子的博士,从这个故事里面引申出来,我们可以得知,学修佛法一定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我们很教条。
        现在好多时候学佛,甚至是学佛很久,我们的同修或者是居士们,他们会久而久之养成一种,非常固执的自以为是的己见
        大家要知道我们学佛,一定要依止三宝,特别是当今年代,已经在末法时期,佛宝是殿堂里受我们的供奉,法宝在经书里面作为流通,谁来养护供养佛像,谁来宣说流通法宝呢?就靠僧人,
         所以我们在学修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有法师僧人的指点,我们要有皈依心,谦卑的正确的去领纳这个法义,指导自己修行,否则有的时候自作主张,就像这个自作聪明的猴子一样,对佛法得有些见解完全是,偏颇或者是自以为是的理解,然后还用这种知见引领别人,或者是去分享的时候,就会引来很大麻烦,也可以拆损自己的福报,可以让自己生起邪知邪见,就如同自作聪明的猴子。
         又是一个新年开始,我们虽然在猴年不能做自作聪明的猴子,要做依教奉行的猴年修行人,要依止三宝,遵循三宝的正确道路,完全有序的把学佛的精进、信仰让它的张力发挥到最大最圆满,而不会出现想做有利益的事情,却换来没有利益的功德,阿弥陀佛。
         天的主题可以说,我们叫做布施,因为大家学习佛法都知道,大乘佛法的六度里面,首先就是布施,从一个凡夫修到圆满的佛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就是,要修布施法门,我们的世尊也是无量劫来,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有时候舍身饲虎,有时候割肉喂鹰,就是这么修过来的,
          彻底放下自己,甚至包括我们这个色身和生命世尊在过去,有一世做猴王的时候,还不忘舍生,无我利他的这种修学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时候,现在我们学佛我慢很大,这种执着很强,一切都要为我所使,一切人事都要如我的意,称我的心,一有逆反了,马上就会大动干戈
      所以由此而见,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记住六度中的第一度,就是要舍,舍外财,舍内生,最后连舍都舍去,才算究竟圆满了而且这个舍的功德,跟我们大乘佛法的,慈悲心是完全等同相应的,当我们完全忘我的时候,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利他,
       大家想一想,这样的一种心行,从一个凡夫来讲,说的时候容易,我们都说众生无边誓愿度,要利益一切众生,真正把我们的心发到那个层面,去住到那个心境里面,是极其难的,

       但是虽然如此之难,我们要学习释迦牟尼佛,因地难行能行,要培养自己的心性,锻炼自己的舍心,彻底放下自己的身段。

        这样的话,才能让这个佛法的甘露,乃至为众生的心全盘的发出来,托起来,希望咱们,特别是我们中国大陆,是以大乘佛法,以这种菩萨心行而作为我们主要的学修体系,我们世尊过去世,生生世世给我们做这样的一种示现,希望我们每个学佛人,也能够彻底放下自己,去成就别人,
        真正的学修佛法,其实也很简单,能够把成人之美,代人所劳,真正把无我利他发挥出来,这就是一个甚深高妙的,修行境界了,希望大家都能够如此的发心,在新的一年里能够,舍弃自己的贪着多一些,多多的去利益自己身边的同事、朋友、乃至六亲眷属,

       用自己真正佛弟子的心行去成就,他们也来正确光明灿烂的来信仰佛法,阿弥陀佛。
       我们身为一个学修佛法的人,大家都要知道终极的目标是什么呢?
         是解脱,俗称的了生脱死,
       那么当然真正的了生脱死,不是把我这个人消灭掉,才算了生脱死,而是把我们的心给降服了,心如如不动了,就自然解脱了,这是佛法的终极目标,也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追求,

         但是我们常说佛法,不是要修空吗?怎么空掉的呢?这也跟猴子有关。
        在佛法里面《本生经戒行品》曾经也讲过,一个关于猴王的故事,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就是说,出家的比丘们,当时每一个比丘都要带着一个针桶,针桶就像竹竿一样,两边是要有节封住,才能装得住针,可是很多比丘当时,去采芦苇茎的时候,发现那个芦苇茎都是空的,中间没有那个节,没有堵的那个障碍,完全是空掉的,就去问佛陀说为什么,这个地方的芦苇是空的呢?

        佛陀就告诉他们说,从前这是一个荒野,这里边有一个池水住着罗刹,大家知道罗刹就是诱惑,罗刹的男性非常丑,女性非常漂亮,在佛法里面叫极疾鬼,就是专门夺人的性命,破人的法身,住着罗刹。
        猴王就告诉所有的猴群说,这水里的水轻易不能下去喝,旁边的果实不能吃,谁要去喝水吃得时候,得问我同不同意,好多猕猴群里的猴子,去到那个地方的时候,就看到有这么一个莲池,想喝水的时候,想起猴王的警告就不去了,后来大家把猴王请过来以后,就看池子旁边,只有下去的足印,没有上来的足迹,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说你们没有喝这个水,吃这旁边的果实真是大幸,
       这不是人所呆的居所,在这种情况下,水里面的罗刹鬼,就知道引诱不下来了,就变换出很可怕、面目狰狞的鬼的形象来吓唬它说不相信你们,将来不来这儿喝水,说不相信你不到水边来喝,后来猕猴王就念波罗蜜多咒,也就是念佛法里面的这些神咒。
       念了以后,用神咒的加持力把旁边长的芦苇杆的中间的节都给空掉了,所有的猴子们就用空掉的芦苇杆,伸到水里面去喝水,这种情况,就使得避免到了池塘边,被罗刹进行断命的危险了,

       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可以知道罗刹就代表我们外在的引诱,我们之所以每天有贪嗔痴,就是受不了,眼睛要看色,耳朵要听声,舌头要尝味道,身体有触摸,意识不断的在分别、判断、妄想,等等这些就是因为没有像芦苇一样空掉,

        始终对外界产生了执着,对自己的内心没办法控制,所以我们今天关于猴子故事的最后一个分享,就记住,学佛的人终极目标就是要把心给降服了,
       《金刚经》里面讲到的,云何降服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对外界的引诱,彻底放下的时候,就如同对一个罗刹鬼湖边的口渴的感觉,把它断掉的时候,它就没办法,空掉了。
       所以在经典里面很多时候,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也就是我们的心,比喻像一个猕猴一样,这是又一个层面的比喻了,猕猴它就是好动,怎么我们也降服不了,这个时候就是一个凡夫的状态,

       一个圣者,他一定是修禅定,慢慢把六根的向外贪婪的,贪着给看清楚,然后第六意识也能控制得住,最后把心打开,如如不动的明心见性的境界,那就是一个修行上的大成就了,真正住到任你万事万物,宇宙万法缘起缘灭,但是住在这种甚深的大禅定中,把自己降服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中的时候,是只有佛陀才具备的这种能力、威德。
       所以每一位佛弟子,最终都是要成佛,既然是猴年,就是降服我们如同猿猴一样,乱蹦的心开始,
       第一个要不被外界所转,第二要不被情绪所控,第三要反败为胜的去掌控我们的情绪和外界,用心来转物,而不是让物来乱心,
       所以你看我们的修行之路,也跟管猴子一样,这几天跟大家分享的每一个有关于猴子的事,都是佛典里面很有意思的,希望这次借在猴年,利用猴子的故事,跟大家结这个法缘,也希望最后我们学习完猴子的这些本生故事以后,对大家有所启发,
      让每一个企图学佛,往正知正见最后成功解脱的人,把我们每一个人,如猴子般的心都能够降服得住,在此祝愿大家,早日能够圆满佛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谢谢,阿弥陀佛。
------宏海法师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       佛陀在舍卫国传法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心智昏钝不明,完全不能体会佛陀苦心的教导。他贪爱色身的快意舒适,每日饱食后即关起房门恣意睡眠,从不修行。

**       这一天,智慧深广的佛陀忽然发现,这位懈怠懒惰的比丘的生命实际上只剩下七天的时间了!

**

**        佛陀担心他死去堕落三涂(又作三途、三涂恶道,即火涂、刀涂、血涂,义同三恶道之地狱、饿鬼、畜生,乃因身口意诸恶业所引生之处),于是前往度化。

**       在房内的这个比丘浑然不知道佛陀的到来而依旧在酣睡。

**

**       佛陀把他唤醒,呵斥道:“快起来!怎么还在睡觉呢?你这样的行为就好像是牛、马身上的一只寄生虫,又像是螺、蚌、蠹虫一样,全然不知这个肉身是众苦的根源,只知道贪图身体的舒适而懈怠堕落。

**      这就如同有人身受重伤而遭遇危难,他却依旧安逸睡眠而不寻求解脱之道

**        修行的人不能懒惰好眠,应当常常自警,时时刻刻念佛念法念僧,学习诸

**佛菩萨的行迹,努力精进修行。此外,还要常观无常苦空,破除邪见、秉持正见。

**         若能如此,千倍福报功德由此而生,永远不会堕入三涂恶道!”

**    贪睡的比丘听到佛陀的话语,如雷贯耳,惊坐而起,起身向佛陀顶礼膜拜。

**

**          佛陀接着问他:“你能回忆起你过去生的因缘吗?”

**这个比丘惶恐地说:“弟子心智为五蕴烦恼所覆盖,不能明了多生累劫宿命之事。”

**         佛陀悲悯地说:“你在过去维卫佛(维卫佛是过去七佛的第一佛)时曾出家修行,不仅不诵经持戒,更贪求名闻利养,饱食终日懒散不勤,从不修行,所以命终之后便堕落为寄生虫。

**         五万年后果报受尽,又投生为螺、蚌之类和树中蠹虫各五万年,这四种虫心智昏暗,长生暗冥无有智慧,贪身爱命喜好隐蔽之处,以冥为家不乐光明;若待其一觉醒来,已过了很长的时间!如此久远缠绕在罪业之网,不求出离。

**      今生你终于罪毕福生,生而为人,更得以出家修行,为何还要重蹈覆辙,贪执睡眠以待来日堕落呢?”

**       贪睡的比丘听了自己过去生懈怠受苦的因缘,不禁毛骨悚然,立刻心生忏悔。

**

**       从此他一心念道,在数天之内就以精进勇猛之力除尽烦恼,证得了罗汉果位,免除了生死轮回之苦


 楼主| 发表于 2020-5-14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在世时,经常带领弟子们游化人间,教化众生。有一天,世尊与弟子们走在路上,看见地上有一张纸,弟子阿难将纸张捡拾起来,世尊告诉阿难把纸张放回地上。奇妙的是,当阿难将纸张放回地上后,手上立刻充满一股浓浓的香气。

         尊带着大众继续往前走了一会儿,正巧看见微风吹动掉落在地上的小草,阿难又去捡起小草,这次世尊还是告诉他把小草放回地上,没想到,放下后手上却臭气冲天。

       阿难百思不解,为什么纸张和小草两者所引起的气味,竟是如此天壤之别?回到精舍,阿难便请教世尊:“为何我的手拿过纸张后香气扑鼻,而捉取小草却恶臭难闻?”

       世尊告诉阿难:“纸片的香气是因为纸片原本在香地上,香气沾染了纸片,所以使得你的手香气扑鼻;

       小草生长在脏臭之地,薰染了臭气,所以使你的手臭气冲天。亲近贤者就好像香气沾著于纸片;

       而接近恶人,就犹如臭气附著于小草。

        佛经上说,亲近贤者使人增长智慧,而接近愚人则会增加惑业烦恼。所以,要亲近贤者、远离恶人,不可不慎!

-----典故摘自:《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卷第一》

省思:

      经云:“若能远离恶知识,则得亲近善知识;若得亲近善知识,则能修集广大善。”修行学佛当亲近善知识,建立正知正见,勤修戒定慧,成就善法功德乃至乐求涅槃,必能远离恶道,解脱自在。进而发自利利他的广大愿心,观众生苦,发大悲心,弘扬佛法,成为众生的良师益友,拯济众生出离生死苦海,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在佛陀时代,有一位出家人,他是大迦叶尊者的徒弟,他原是迦叶尊者未跟随佛陀出家前的朋友。他因为看到迦叶尊者出家修行,持戒律、修苦行,很尊敬他,就跟随他出家。

       他出家之后也跟他的师父一样很精进修行,深入禅定,并证得四褝。

      有一天,他到一个施主的家里接受供养,在闲聊中他发觉这位施主的家里很有钱,而且屋内到处都是珠宝的摆饰。

       看着这些珠宝,这位比丘心里起了凡心,贪恋那些珠宝。尔后,因欲望所使,他舍戒还俗了。

       还俗了之后他的生活变的很可怜,也没有钱,什么都没有。但是,他心里又想要得到那里的珠宝。结果,他去结交一些盗贼朋友,开始从事偷抢掠夺的行为,以满足内心的贪欲。

       有一次,他和那群强盗友人结伙偷皇宫的珠宝,结果不幸被抓到,判了死刑。当他要被斩头之前,他从前出家时的师父——大迦叶尊者来到他的面前。


        迦叶尊者不忍他这个徒弟因惧怕死亡而堕入恶道,特来度化他。

        此时,迦叶尊者来到他面前:“比丘啊!‘保持正念’,将你过去修持褝定的功夫拿出来,专心在某一个目标,志心一处,无事不办。这样,你就不怕痛苦。”

       这死刑犯听了他师父慈悲的言语,猛然惊醒,他想起了过去修行的清净、自在,继而想到自己因贪欲而落到即将被砍头的地步,内心真是悔恨不已。

      但既然是自己所造的业因,就要坦然接受这苦果。想通了之后,他开始收摄身心,专心念阿弥陀佛,静观内心,提起了过去修禅定的功夫,他整个人感到很安详。


      这时,即将行刑,刽子手看到这死刑犯态度如此安详,心想:“真是太奇怪了,我斩头十几年,不曾看过死刑犯不求不饶的,还这么安稳,面对死亡不害怕,一付从容就义的样子,会不会是另有隐情?”刽子手赶紧将此事报告波斯匿国王。

         波斯匿王一听就赶到刑场,一看!果真如此,波斯匿王也觉这个人不可思议,就审问了他。原来他是迦叶尊者的徒弟,因一时内心的贪欲,而沦落到今天的地步。

       波斯匿王是个佛教徒,一向尊敬出家人,看到这死刑犯有悔改的样子,就饶恕了他的死刑。


       此时,佛陀借着这个机会来跟这重获自由的死刑犯放光开示:“你过去离开世间欲望的污染来出家,因内心的贪欲又回到世间的染污里面,而有今天这样的下场。现在,波斯匿王尊敬你过去出家修行的身分,饶恕你的死刑。

       获得新生的你,应该保持正念,清净你的内心,在我们的精神上绝对不要有任何的污染,要将欲望连根拔起。”

        这被免除死刑的人,感受到佛陀的放光加持,就入定观察。

       “真的!这个世界凡是一切存在都是因缘和合,生灭变化,一切存在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我为什么对它执着呢?”在那个时候,他证得了初果。

      重获自由他又回到僧团出家,依照佛法的修行,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1 07: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