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873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8-7-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3-21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源观说:还如是等义随德立名,据教说为六观。随入一门众德咸具,无生既显幻有非亡,摄法界而一尘收,举一身而十身现,如斯等义非情所图,识尽见除思之可见。余虽不敏素翫兹经,聊伸偶木之文,式集弥天之义。颂曰:
备寻诸教本, 集兹华严观,
文约义无缺, 智者当勤学。
问:基本上,我们上面几段说明,总结了还源观的:立一体、二用、三遍、四德、五止、六观?
答:对!
问:针对以上的论述,请来个总说明好吗?
答:贤首五教仪说:
此名观察法界三昧:
1.亦名知一切法界所安立悉住心念际三昧,
2.亦名入一切法界无源底三昧,
3.又依十界修三止观亦名海印三昧,
4.若依四大修三止观亦名尘含三昧,
5.若依十度修三止观亦名华严三昧
6.若依四摄修三止观亦名摄生三昧,
问:这些三昧名,基本上说明了什麽?
答:贤首五教仪说:
如是名,义随德用立,非离法界别有体相故,此法界三昧名为一行以依是三时,故则知法界一相谓诸佛身心与众生身心平等无二
问:这个法界三昧的特别处是什麽
答:贤首五教仪说:又法界三昧是一切三昧根本,若人修行则能出生无量三昧,以此三昧转化众生,即名之为普照法界修多罗教,若人于此止观,能如是一切时处中,自行化他,则于世、出世间最““尊最上无与等者””。
★★【总的来说】: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这就是“妄尽还源”的道理也!这就是“妄尽还源”的概念!
华严还源观疏钞补解也这样说:
经云:佛子如来智慧无所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疏云喻于佛性通平等智,所以得知佛智徧者,无一众生不有本觉与一切佛体无殊故)
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谓倒故不澄,岂得言无如壮士迷,故额珠岂是肤中无宝)
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谓若先无离倒,宁有既离倒,现明本不无,如贫得珠,非今授与自然智者、自觉圣智也。无碍智者始本无二,绝二碍也二喻)
问:师兄,请问最后一个问题!
答:什麽问题?
问:佛陀最大的发现是什麽?
答:南怀瑾大德在他的“如何修证佛法”一书中说:佛陀最大的发现是“缘起性空”
问:但有人认为,佛陀最大的发现是众生都本具如来德性,每个众生都可成佛!
答:对!就如上面华严经说的: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哈哈哈哈!好高兴,我们总算谈完了还源观的:立一体、二用、三遍、四德、五止、六观
读经笔记【修华严奥旨妄境还源观】已谈完毕!
下一个题目,我们谈法藏大师的【华严经义海百门】
敬请留意!
★★小建议:
1.这篇还源观,我有花一些时间,收集了不少相关资料。
2.大家如果对还源观有兴趣,我建议大家可以以小组研讨的形式互相讨论此还源观。
3.这样,也许大家会进一步了解还源观,也可以借此机会弘扬这一部伟大的论作。
。。。。。。。。。。。。。。。
原【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六个条目的原文【附录】如下:
自下依止起观。
问:「准上义理,依之修行,足为圆满,云何更要入止观两门耶?」
答:「《起信》云:『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能捨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之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此义故,止观两门,共相成助,不相捨离。若不修止观,无由得入菩提之路。《华严》云:『譬如金翅鸟,以左右两翅鼓扬海水,令其两闢观诸龙众,命将尽者而搏取之。如来出世亦復如是,以大止妙观而为两翅,鼓扬众生大爱海水,令其两闢观诸众生,根成熟者而度脱之。』依此义故,要修止观也。」
问:「止观两门既为宗要,凡夫初学未解安心,请示迷徒令归正路。」
答:「依《起信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随心外念境界,然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归正念。』常勤正念唯心识观,一切魔境自然远离。凡夫初学,邪正未分,魔网入心欺诳行者,又无师匠谘问莫凭,依四魔功将为正道,日月经久邪见既深,设遇良缘终成难改,沉沦苦海出离无由,深自察之无令暂替。」此义如《起信论》中说也。
六、起六观者,依前五门即观之止,而起即止之观。何以故?理事无碍,法如是故;定慧双融,离分齐故;一多相即,绝前后故;大用自在,无障碍故。
言六观者,一者、摄境归心真空观。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曰归心。谓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曾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论》云:「由依唯识故,境本无体故,真空义成;以尘无有故,本识即不生。」又《经》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知诸法唯心,便捨外尘相,由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如世有医王,以妙药救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唯心。」以此方知,由心现境,由境现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当作此观,智慧甚深,故曰摄境归心真空观也。
二者、从心现境妙有观。即事不滞于理,随事成差。谓前门中摄相归体,今此门中依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报土。又前门中摄相归体,显出法身;今此门中依体起用,修成报身,故曰从心现境妙有观也。
三者、心境祕密圆融观。言心者谓无碍心,诸佛证之以成法身;境者谓无碍境,诸佛证之以成淨土。谓如来报身及所依淨土圆融无碍,或身现刹土,如《经》云:「一毛孔中无量刹,各有四洲四大海,须弥铁围亦復然,悉现其中无迫隘。」或刹现佛身,如《经》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佛皆入,普为众生起神变,毘卢遮那法如是。」就此门中,分为四句,如《玄谈疏》中说。如是依正溷融,无有分齐,谓前两观各述一边;今此双融会通心境,故曰心境祕密圆融观也。
四者、智身影现众缘观。谓智体唯一能鑑众缘,缘相本空,智体照寂,诸缘相尽,如如独存。谓有为之法,无不俱含真性,犹如日轮照现逈处虚空,有目之流无不覩见,生盲之辈亦蒙润益,令知时节寒热之期,草木无情悉皆滋长。如来智日亦復如是,故曰智身影现众缘观也。
五者、多身入一镜像观。即事事无碍法界也。谓毘卢遮那十身互用,无有障碍也。《经》云:「或以自身作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如是十身随举一身摄馀九身,故曰多身入一镜像观。如一身有十身互作,一一毛孔,一一身分,一一支节中,皆有十身互作,或以眼处作耳处佛事,或以耳处作眼处佛事,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何以故?证此大止妙观法力加持,得如是故。《经》云:「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一身入多身,或以多身入一身。」非一身没多身生,非多身没一身生,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或以异境入定同境起,或以同境入定异境起,或以一身入定多身起,或以多身入定一身起,故曰多身入一镜像观也。
六者、主伴互现帝网观。谓以自为主、望他为伴,或以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或以一身为主、一切身为伴,随举一法即主伴齐收,重重无尽,此表法性重重影现,一切事中皆悉无尽,亦是悲智重重无尽也。如「善财童子,从祇桓林中渐次南行,至毘卢遮那庄严大楼阁前,暂时歛念,白弥勒菩萨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弥勒弹指其门即开。善财入已,还闭如故。见楼阁中有百千楼阁,一一楼阁前各有弥勒菩萨,一一弥勒菩萨前各有善财童子,一一善财童子皆悉合掌在弥勒前。」以表法界重重犹如帝网无尽也。此明善财童子依此华严法界之理,修行位极顿证法界也。此举一楼阁为主,一切楼阁为伴也,故云主伴互现帝网观,亦是事事无碍观也。
此上所述六重观门,举一为主、馀五为伴,无有前后始终俱齐,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此理喻如圆珠穿为六孔,随入一孔之中,即全收珠尽。此亦如是,开为六门,随入一门即全收法界圆满教理,法自尔故,善财一生皆全证故,卷舒无碍隐显同时,一际绝其始终,出入亡于表里。初心正觉,摄多生于刹那,十信道圆,一念该于佛地,致使地前菩萨触事生疑,五百声闻玄鑑绝分,融通无碍一多交参,圆证相应名为佛地。
然此观门名目无定,若据一体为名,即是海印炳现三昧门;若约二用而论,即名华严妙行三昧门;若据三遍为言,即是尘含十方三昧门;若准四德为名,即名四摄摄生三昧门;若约五止而言,即为寂用无碍三昧门;若取六观为名,即是佛果无碍三昧门。如是等义随德立名,据教说为六观。随入一门众德咸具,无生既显幻有非亡,摄法界而一尘收,举一身而十身现,如斯等义非情所图,识尽见除思之可见。余虽不敏素翫兹经,聊伸偶木之文,式集弥天之义。颂曰:
备寻诸教本, 集兹华严观,
文约义无缺, 智者当勤学。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纪重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