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83|回复: 25

[学佛交流] 读经笔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七)】【完结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21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读经笔记【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七)】【完结篇】


这篇谈【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的第六个条目:【六、起六观:一者、摄境归心真空观;二者、从心现境妙有观;三者、心境祕密圆融观;四者、智身影现众缘观;五者、多身入一境像观;六者、主伴互现帝网观。】


还源观原文:
【问:「准上义理,依之修行,足为圆满,云何更要入止观两门耶?」


答:「《起信》云:『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能捨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之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此义故,止观两门,共相成助,不相捨离。若不修止观,无由得入菩提之路。


《华严》云:『譬如金翅鸟,以左右两翅鼓扬海水,令其两闢观诸龙众,命将尽者而搏取之。如来出世亦復如是,以大止妙观而为两翅,鼓扬众生大爱海水,令其两闢观诸众生,根成熟者而度脱之。』依此义故,要修止观也。」】


问:前面已经把义理说明了,如果依据这义理修行就会圆满了,为什麽要还要谈止与观这两个法门呢?
还源观原文说:问:「准上义理,依之修行,足为圆满,云何更要入止观两门耶?」


答:还源观原文的答案是说:答:「《起信》云:『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能捨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之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此义故,止观两门,共相成助,不相捨离。若不修止观,无由得入菩提之路。


问:修止是因为要对治凡夫对世间的执着,修止能让二乘捨弃心怯弱的见解!
但,什麽是二乘怯弱之见呢?


答:华严还源观疏钞补解说:对治凡夫住着世间,即正治凡夫人、法二执贪乐世间也


问:对治凡夫住着世间,即正治凡夫人法二执贪乐世间也,这点我明白,我的主要问题是【什麽是二乘怯弱之见呢】?


答:华严还源观疏钞补解说:能捨二乘怯弱之见,即兼治二乘执五薀法见苦生怖也


问:原来如此,二乘对五蕴苦生恐怖感,修止就能消除二乘对五蕴苦恐惧的怯弱之见!


答:对!法集要颂经说:如是四大身, 五蕴苦恼集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说:观此五蕴苦苦、行苦、坏苦。


问:还源观说: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之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
这怎麽讲?


答:华严还源观疏钞补解说: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之过,即正治二乘狭劣之心,令观众生起于大悲也,远离凡夫不修善根。


问:问题是如何正治二乘狭劣之心?


答:大乘起信论义疏说:二乘闻业果不失。起于大悲。愍苦众生。此治不起大悲过。此即起下止观对治。


问:二乘真的能起大悲心吗?


答: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说:「世尊!如来乃能为诸大众说菩萨行方便境界奋迅法门,以闻此经,诸有信乐无上大乘善根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及““信小乘狭劣””众生亦发无上菩提之心,已发无上大心众生而能增长菩提之念,诸狭劣行小见众生能发大行,退道众生而能进取大菩提道,以取菩提胜道众生能入如来智慧庄严深密法中。」


问:凡夫为什麽贪着世间呢?


答: 大乘起信论纂注说:盖凡夫由不达诸法无生。而贪着世间。


问:那,二乘为什麽怯畏生死呢?


答:大乘起信论纂注说:二乘由不了无生。则怯畏生死。故今示即观之止。


问:二乘因为不了无生。则怯畏生死。因此要修止?


答:对!论说:令凡夫修之不着世间。二乘修之不怯生死。故云对治凡夫住着世间。能捨二乘怯弱之见也。


问:还源观说;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之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
“大乘起信论纂注”如何说明这一点?


答:论说:若修观者下。亦治二过。谓治二乘惬劣之心。令普观众生起于大悲。亦治凡夫懈怠之习。令观无常等䇿修善行。


问:原来如此,修观能治二乘惬劣之心。并且能令二乘普观众生起于大悲。修观,能令凡夫离懈怠心,并且能使他们观无常,以鞭策他们修善行!对吗?


答:对!论说:故云对治二乘不起大悲。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也。
论又说:以是止观能治凡夫二乘诸心过故。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请简单的说止与观的关系!


答:论说:则知止观共相助成。而不相捨离矣。盖以止助观。观不离止。则不住生死。以观助止。止不离观。则不住涅槃。


问:如果有止又有观,那会如何?


答:论说:既而止观俱行。不住生死涅槃。则能究竟无上菩提。反此。则止观不具。故无能入菩提之道也。

问:师兄,凡夫不达诸法无生。这点我明白,二乘由不了无生。则怯畏生死。“二乘不了无生”,这怎麽讲呀?


答:佛与三乘(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在凡夫地时不了解四谛,也就是苦美、集灭、道四谛,因此流转分段生死。
金光明经文句记会本说:我昔等者。佛与三乘昔在凡时。不见四种四谛真理。故又流转分段生死


问:但凡夫是有苦的嘢?


答:金光明经文句说:凡夫有苦无谛者。虽遭大苦不以为患。以不审谛知是苦.


问:但声闻乘不是如此嘢!


答:金光明经文句说:故声闻有苦有苦谛。此当三藏不了无生。故云有苦。能审知故,名有苦谛。
(三藏:就是指三藏教,天台宗不把声闻说成小乘,而称其为三藏教)


问:我的问题是“二乘不了无生”是怎麽讲?


答:不了无生,就是不了解实相无相,无二的中道的道理,则怯畏生死。
涅槃疏说:无生。亦名无作。亦名无为。亦名解脱。亦名彼岸。亦名无退。亦名安处。亦名寂静。亦名无相。亦名无二。亦名一行。亦名清凉。亦名无诤。亦名吉祥。虽立多种之别。只是涅槃一名。是为一名


金光明经文句记会本说:菩萨等者。通等三教俱达如幻。俱能解苦当处无苦。而有真谛者。章安疏云。真是“真实”。


还源观说:以此义故,止观两门,共相成助,不相捨离。若不修止观,无由得入菩提之路


问:经如何说?


答:《华严》云:『譬如金翅鸟,以左右两翅鼓扬海水,令其两闢观诸龙众,命将尽者而搏取之。如来出世亦復如是,以大止妙观而为两翅,鼓扬众生大爱海水,令其两闢观诸众生,根成熟者而度脱之。』依此义故,要修止观也。」


还源观原文说:
〘【问:「止观两门既为宗要,凡夫初学未解安心,请示迷徒令归正路。」


答:「依《起信论》云:『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随心外念境界,然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归正念。』常勤正念唯心识观,一切魔境自然远离。凡夫初学,邪正未分,魔网入心欺诳行者,又无师匠谘问莫凭,依四魔功将为正道,日月经久邪见既深,设遇良缘终成难改,沉沦苦海出离无由,深自察之无令暂替。」此义如《起信论》中说也】〙


问:如何修止?


答:还源观说:依《起信论》云:
『若修止者:
1.住于静处端坐正意,
2.不依气息、
3.不依形色、
4.不依于空、
5.不依地水火风,
5.乃至不依见闻觉知,
6.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


问:为什麽说“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


答:因为一切法本来无想!
还源观依《起信论》这样说: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随心外念境界,然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令归正念。』常勤正念唯心识观,一切魔境自然远离


问:为什麽说修止“乃至不依见闻觉知”呢?


答:大集经说:「正念佛者,不可思议,不造行不作想,无等等离思惟,无所念无思处,无阴入界、生住灭相,无有处所非无处所。非动非住,非色非识非想非受非行,于识不生识知,于地水火风不生识知。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心法亦復如是。
(“正念佛者”,其实就是修止)


问:“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心法,那不就是指见闻觉知吗?


答:大集经说:如是不缘一切境界,不生诸相我及我所,““不起见闻觉知之想””,究竟能到一切解脱。


问:原来如此!修止时,““不起见闻觉知之想,究竟能到一切解脱””,这就是起信论说的:乃至不依见闻觉知!


答:对!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起信论说: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意思是说不但一切诸想随念皆除,就是“随念皆除”这个“除”字也要除?
这怎麽讲呀?


答:圆觉经说: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復远离


问:心如幻者亦復远离,那,还要再远离其他的吗?


答:圆觉经说:远离为幻亦復远离


问:心如幻者亦復远离,而且这个“远离”还得要被“远离”,这怎麽讲呀?


答:圆觉经说:离远离幻亦復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问:唉哟!好玄呀!请用比喻说明吧!


答:圆觉经说:譬如鑽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復如是


问:离远离幻亦復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那,这会落入断灭空吗?


答:圆觉经说: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问:如果知道那是幻,那就应当远离了嘛!对吗?


答:对!圆觉经类解说:应当二字是极励之语。谓既知是幻应当远离。勿谓知而不必远离也。


问:实际上,远离的意思是什么?


答:圆觉经类解说:远离有四重义。


问:那四重义?


答:圆觉经类解说:远离一切幻化境界者即亡尘也。


问:什麽是“亡尘”?


答:当我们的六根对着六尘时,不执着六尘就是“亡尘”,愣严所谓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也


首愣严经观心定解说:对尘而不执尘则亡尘相。在根而不执根则亡根相。岂在智照


(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首愣严经观心定解说:(远离的四种意思)
1.。心如幻者亦復远离者即“尽根”也。所谓闻、所闻尽也。
2.远离为幻亦復远离者即空智也。所谓觉所觉空也。
3.离远离幻亦復远离者即灭空也。所谓空所空灭也。
4.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者,所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也。


还源观原文说:
【常勤正念唯心识观,一切魔境自然远离。凡夫初学,邪正未分,魔网入心欺诳行者,又无师匠谘问莫凭,依四魔功将为正道,日月经久邪见既深,设遇良缘终成难改,沉沦苦海出离无由,深自察之无令暂替。」此义如《起信论》中说也。】


以上这段大意如下:
1.如果依正念常修“唯心识观”,一切魔境自然远离。
2.但是,初学的凡夫,魔网入心,把修行者给欺诳了。又没有良师宗将的指导,四魔就成为正道了
3.这样下去,时间久了,邪见就越来越深了。
4.如果这样,就是遇到好的善知识,也难改邪见
5.这样,就沉沦苦海没办法出离了。
6.我们应该深深的留意观察,不可以暂停。


问:问题是,什麽是唯心识观?


答:三藏法数说:
1.唯识观。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知惟自心。于念念间。悉以三观观察所起之心。是名唯识观。
(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


2.唯识观。识即心识也。谓别圆二教大乘菩萨。皆了世间一切外尘诸法。自性清淨。本来无实。此理深妙。唯意缘知。故名唯识观


3.愣伽疏说:谓正修行菩萨。作唯心识观。乃离心、意、意识境界。即此便是菩萨渐次转生死身。得证如来本法身


问:为什麽说“唯心识”呢?


答:愣伽阿䟦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说:
唯心识观也。三界诸法。皆由自心分别而有。


问:“三界诸法。皆由自心分别而有”,那,这个“我”要怎麽讲呢?


答:疏说:非我亦非我所。


问:既然这个我是非我,既然是“非我”,当然,这就是“非我所”,“三界诸法。皆由自心分别而有”,那,三界诸法有体吗?


答:疏说:法无自体。故无动摇。心灭法灭。故无所从去。心生法生。故无所从来。


问:无所从来,无所去,那,我们这个身体、根身啦,我们的资财啦,我们所住的器界啦,要如何解释呢?


答:1.这些都是我们从无始以来虚幻的习气所熏而成的。
2.我们就这样被这三界所繫缚了。
3.我们这个身体、根身啦,我们的资财啦,我们所住的器界啦,只不过是我们的妄想随之而显现罢了。
4.既然没有能缘的心,又那来所缘的境呢?
5.这就是所谓观三界,都是由分别心所现。
6.而所谓的唯心就是指第六识以为唯心。


愣伽阿䟦多罗宝经卷第一义疏说:
但是无始虚伪习气所熏。妄被三界色行名言之所繫缚。而若根身。若资财。若所住器界。不过皆妄想随入之所显现。设非能缘之心。何有所缘之境哉。此且观于三界由分别现。指第六识以为唯心


★以上是根据愣伽疏大概说明还源观所说的“唯心识观”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源观原文说:
六、起六观者,依前五门即观之止,而起即止之观。何以故?理事无碍,法如是故;定慧双融,离分齐故;一多相即,绝前后故;大用自在,无障碍故。


问:“理事无碍,法如是故”,什麽是理事无碍?


答:根据华严疏,理事无碍共十门:
1.一理徧于事门
2.二事徧于理门
3.三依理成事门。
4.四事能显理门
5.五以理夺事门
6.六事能隐理门。
7.七真理即事门。
8.八事法即理门
9.九真理非事门
10.十事法非理门


问:师兄,这太复杂了,我们就大约的根据疏、论等综合说明什麽是“理事无碍门”就可以了?


答:对!


问:首先,什麽是理?什麽是事?


答:华严疏说:理者。一真法界之性也。事者。一切世间之相也。


问:理者性也,事者相也!基本上,理和事的关系是如何的?


答:华严疏说:盖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一切法。
1.故一切法全理。而不碍众相之发挥。
2.真理全事。而不碍一性之明现。
十回向品云。:
1.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相。2.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性。理事相望。融通无碍。互有不同。开为十门也


问:什麽是法界?


答:宗门无尽灯论说:
华严法中总无馀法故。生死涅槃烦恼菩提。一尘一草皆满法体故。“理事无碍事事碍,性相圆融。是名法界。


问:对!理者心性也,事者事相也,理事无碍即心境无碍也,理事无碍者,性相圆融也!眞俗互融者,理事无碍也!


答:对!《大正藏》第80卷No.2557 铁舟和尚阎浮集说;若依华严得眞俗互融,“理事无碍”。


问:你上面说:理事无碍即心境无碍也,什麽是“境”?


答:宗镜录说:又境有二:
1.一众生遍计所执情境。心外见法。名之曰境。
2.二诸圣自在德用智境。以从心现故。成其妙用“智境”。


问:请进一步说明!


答:宗镜录说:又二。
1.一分剂境。广大无边故。
2.二所知境。唯佛能尽故。
宗镜录又说:
又有二种。
1.一是心境。唯心现故。张心无心外之境。张境无境外之心。常含一味故。
2.二是境界之境。谓心境无碍。隐显同时。体用相成。理事齐现。


问:心外无境。境外无心。云何又说心说境。


答:宗镜录说:前已广明。何须重执。一心四分。理教无差。有境有心。方成唯识。


问:请比喻说明:“有境有心。方成唯识”!


答:就如镜子照面那样!宗镜录说:如心缘境时。必有相分故。如镜照面时。有面影像也。量云。心缘境是有法。心上必带境之影像。宗因云。心对外质。同喻如镜照面时。


问:智境各一。何分多种?


答:宗镜录说:智因境分。有真俗之异。境从智立。标凡圣之殊。约用似多。究体元一。
(好像是多,但在体上是一)


问: 如起信钞问云。境智为一为异?


答: 宗镜录说:智体无二。境亦无二。智无二者。只是一智。


问:智体无二,为什麽有真智和俗智呢?


答:智体无二,而又有真俗二智,这个是为了说法的方便,而给他们的定义,就有所谓的不同也!
宗镜录说:智体无二。境亦无二。智无二者。只是一智。“义用有殊”。约知真处。名为真智。约知俗处。名为俗智。


问:那,境无二者,又如何说?


答:宗镜录说:境无二者。谓色即是空为真境。空即是色为俗境。由是证真时必达俗。达俗时必证真。了俗无性。即是真空。岂有前后耶。况无心外之境。何有境外之心。是即心境浑融。为一法界。


问:“心境浑融,为一法界”者,心境无碍也?


答:对!以俱融之智。契无碍之境。则心境无碍。心中有无尽之境。境上有无碍之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什麽是理事无碍?


答:大藏续诸宗部No. 2438  “阿字义”说:华严探玄记云。理事无碍门者。亦有二义。
1.一谓一切教法擧体眞如,不碍事相历然差别。
2.二眞如擧体爲一切法,不碍一味湛然平等。前即如波即水不碍动相。后即如水即波不失湿体。当知此中道理亦尔。是故“理事溷融无碍”


华严五敎章衍祕钞说:
理法界即眞谛也。事法界乃俗谛也。理事无碍法界。乃“眞俗融会”也。


五教章通路记说:
真妄交彻。染淨双融。即是别教“理事无碍”。


还源观原文说:
理事无碍,法如是故;定慧双融,离分齐故;一多相即,绝前后故;大用自在,无障碍故。


问:理事无碍,法如是故。为什麽说理事无碍,“法如是故”?


答:经说“法尔如是”,意思是说诸法本来如此。


问:怎麽讲呢?


答:法如是,就是通“事”和“理”
五教通路记说:法恒尔故。法尔道理,(是)通事及理。
故说:理事无碍,法如是故.


还源观原文说:
定慧双融,离分齐故;一多相即,绝前后故;大用自在,无障碍故。


问:什麽是定慧双融,离分齐故?


答:说华严还源观疏钞补解说:定慧双融离,离分齐故:
心境圆融观,谓以慧融定,则心无碍也,以定融慧,则境无碍也,心境廓尔故云离分齐也。


问:什麽是定慧双融?


答:愣严讲录说:定慧双融。心境俱淨。而所见皆善。故名善见。既得心眼圆妙。故能以定慧之力。鎔鍊一切。随心自在。变现无碍。故名善现。究意。穷研也。
愣严讲录又说:
首愣严三字。为大定之名。乃定慧双融。


问:定慧双融当然和禅定有关?


答:对!愣严讲录说:禅那。此云静虑。亦云思惟修。亦云中观。乃定慧双融义。即空如来藏。


因为还源观原文说:
一多相即,绝前后故


问:什麽是一多相即?


答:华严及大集等大乘经都只说一念心具,不讲十界。
(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


问:大集经等如何说一念心?


答:大集经说:如是十二因缘,一人一念皆悉具足。


大集经又说:
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所有心行,若有人于一念中、具如是等三世众生所有心行,如是念念皆亦如是具诸心行。如一人心中所具心行,一切无量无边众生皆亦如是。


问:你说,华严及大集等大乘经都只说一念心具,不讲十界。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如果不说一念心具,那就如何遍收一切诸法呢?
止观辅行传弘决说:
凡诸大乘云一念者意皆如是。若不尔者。云何遍收一切诸法。


问:问题是一念心具,这一念是指在一个人的心中呢,还是众多人的心中?


答:对!止观辅行传弘决就这样问:为在一人之心。为在众多人心。为在一人多人一念心耶。如是一念异念。并在今文一念心中悉具足耶?


问:那,怎麽回答呢?


答:不论一人或者多人,都是一念都具足。
止观辅行传弘决说:
多人一人于今一念悉皆具足。多人一人所起之心不出百界。百界为多一念为一。“一多相即”,非一非多。


问:原来如此,不论一人或者多人,都是一念悉具足。这就是“一多相即”?


答:对!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这就是“相即”,因为一切法都逃不过因缘,法界因缘离不开一念,因此说一念具足。
止观辅行传弘决说:
次引大品以释“相即”。一切诸法皆趣因缘。百界因缘不出一念。是故名为是趣不过。故得名为一念具足


问:要怎麽样才能明了一念一多相即的道理呢?


答:只有你证到无相了,才能明白的!
止观辅行传弘决说:
能了妄念无一异相。达此无相具一切心。三千具足方能照于一多相即。


华严经观门骨目说:
知一切法从因缘生已。了达诸法一多相即。了达诸法法界平等。


问:这样子说,“一多相即”就是一切无碍的道理,对吗?


答:对!华严探玄记说:举体全是彼一切法。而恒摄他同己,全彼一切即是己体。一多相即【溷无障碍】。




首愣严经会解更以“春谷”来比喻一多相即,妙哉也


首愣严经会解说:
此一多相即,小大相容之春谷也。如是春谷在一沙一石一草一木。则草木沙石皆一春谷也。充而至一国。则一国春谷也。徧而至于微尘刹土。则微尘刹土为一春谷也。其相即相容之义愈莫能辨也。


问:师兄,从以上的各种说明,“一多相即”就是“理事无碍的概念,对吗?


答:对!如果我们要认识什麽是诸佛境界,我们应该怎麽作呢?.


问:师兄,怎麽作呀?


答:师子林天如和尚语录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淨其意如虗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问:何谓佛境界耶?


答:语录说:空有迭彰“理事无碍”。“一多相即”,小大互容。夫是之谓佛境界也。


问:请进一步说明!


答:语录说:由是观之。一尘一毛皆佛境界。一沙一滴皆佛境界。一四天下一大千世界,乃至佛刹微尘数华藏海皆佛境界也。


问:师兄,请以念佛来说明“一多相即”!


答:大藏.No. 1202 “淨土绀珠”说:
一多相即。一即多故。一心一尘。遍一切佛刹。多即一故。一切佛刹全在一心一尘。为令心专一故。易成就故。故令专念一佛。而一佛即一切佛。故经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


问:为什麽?


答:弥陀疏钞演义说:一佛多佛中,一多相即,体无二故


问:请问,一多相即是“事事无碍”的概念吗?


答:淨土无生论会集说:事事无碍法界者。谓一一分齐事法。称性互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名事事无碍也。


问:从修定的角度来看,要如何才算一多相即呢?


答:止观辅行搜要记说:定前一念以成观境。故今即是一念禅心。而观境故。不同妄念能了(知)妄念无一、异相。达此无相。具一切心。三千具足方乃得名“一多相即”。


问:什麽是弥陀功德?


答:弥陀疏钞演义说:弥陀功德下有二义。前义乃捲多归一。后义乃展一为多。虽有二义。实一多相即。展捲无碍。以诸佛同一法身故。


关于还源观说:一多相即,“绝前后故”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说
无一法本有、无一法始成,泯“中边”、“绝前后”,印同异、一去来,万境齐观,一际平等。


关于“中边”一词,比如虚空,是没有中间和边沿的
大正藏第 85 册 No. 2844 文殊师利菩萨无相十礼说:
诸佛虚空相。虚空亦无相。离诸因果故。虚空无“中边”。诸佛身亦然。心同虚空故。佛


还源观说:大用自在,无障碍故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什麽是大用自在?


答:证悟者在证悟后由法身所起的应化身,这就是大用,这个大用当然是自在,而无障碍的。
摄大乘论疏说:
释论曰未曾得大用及出世心者。大用由证法身起应化身是大用。


【一者、摄境归心真空观】


还源观原文说:
言六观者,一者、摄境归心真空观。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曰归心。谓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曾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


问:摄境归心真空观,什麽是归心?


答:还源观说: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曰归心。


问:为什麽说心外更无一法可得?


答:我反问你,法是如何生的?


问:我们前几篇有谈过大乘起信论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答:对啦!这就对了!既然一切法从心所生,那心外那裡有法呢?故说: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更无一法可得


问: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为什麽心能生诸法?


答:大乘二十二问本说:菩萨了知。法从缘起


问:从缘起的法是怎样的?


答:二十二问本说:法从缘起,如幻如化,非久非坚


问:这样子说,缘起法如幻如化,那,这法就是不真实的,对吗?


答:问本说:法从缘起如幻如化非久非坚。既知诸法虚妄不真


问:你说诸法虚妄不真,那,我们为什麽会被世间法所染呢?问本说:何彼世间法所染汙?


答:如果我们了悟了一切法都是从心所生,了悟来原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那,我们就不被世间法所染了。
问本说:此依初教作缘起观。知世如幻能不染也。若能了达一切唯心。法从心生。心外无法。今所见者。但见自心。离之外都无所见。既无外法何染世间(呢)?


问:以上是“依初教作缘起观”,那,如果依据终教,那又如何说呢?


答:如果我们悟一切境界都是唯心所现,那就是说心外是无境的,外境既然没有了,心内那来见呢?心既然无了,那你就会发现心念本来没有生,一切都是如如的,那染汙从那裡来呢?
大乘二十二问本说:此依终教作唯识观。乃能不染世间法也。若了境界唯是自心。外境既无。心内何见。心既无。见念本不生。一切皆如。何所染汙。


问:那,如果依据顿教,那又如何说呢?


答:大乘二十二问本说:此依顿教作真如观。则于世间无能所染。既知世法一切皆如本来涅槃。何所取着。虽在世间世法不染。虽得涅槃而不乐着。即是无住大般涅槃。是故菩萨依此三种所说法门无染着也。


还源观原文说:
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曾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


还源观原文说:
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曾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


问: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曾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这怎麽讲?


答:入愣伽经说:我不说外境界有故。


问:为什麽说:我不说外境界?


答:不说外境是有,是因为三界都是我们自心分别而有的!
入愣伽经说;
我不说外境界有故。我说三界但是自心,不说种种诸相是有,是故说言不生不灭


问:我不明白嘢,那我们这个四大又怎麽说呢?


答:经说:唯是四大因缘和合,非大及尘是实有法


问: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因为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心分别而有的。
入愣伽经说:唯是四大因缘和合,非大及尘是实有法,以虚妄心分别二种可取、能取法,如实能知二种分别,是故离外有无见相,唯是自心分别作业


问:原来如此,离外所见的有无相,都是我们自心分别的!


答:对!“是故离外有无见相,唯是自心分别作业”


问:你说自心分别作业,那,这个业有生吗?


答:不生!经说:唯是自心分别作业,而名为生而业不生


问:为什麽说不生?


答:因为离有分别心故!经说:唯是自心分别作业,而名为生而业不生,以离有无分别心故


问:那,菩萨所见到的三界是怎样的呢?


答:入愣伽经说:初地乃至六地菩萨摩诃萨,见于三界但是自心心、意、意识,离我我所法,唯是自心分别,不堕外法种种诸相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那,凡夫又如何呢?


答:凡夫因为无明愚痴,不知道这个无生的道理,就堕在有、无二边而起不正确的认识。
入愣伽经说:
唯是凡夫内心愚痴,堕于二边见于可取、能取之法,以无知故,而不觉知无始世来,身口及意妄想烦恼戏论,熏习而生诸法


问:还源观说:由心不起、外境本空,什麽是“境空”,境是指什麽?


答:境是指我们的六根对着六尘所起的分别认识!
正法念处经:
『利乐之要, 反照正性, 根尘境空, 我山自摧, 烦恼清淨, 出生死难, 住涅槃城, 是真解脱。』


问:原来如此,回光返照本来的正性,我们就会发现,根与尘这个境是空的,那我们就可以脱离烦恼而得清淨,证入涅槃,这就是解脱!对吗?


答:对!因此,还源观说:由心不起、外境本空。


问:上面说: 【反照正性,根尘境空, 我山自摧, 烦恼清淨, 出生死难, 住涅槃城, 是真解脱】,这就是一种观法嘛!对吗?


答:对!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说:身语意业不造恶, 不恼世间诸有情; 正念“观”知欲境空, 无益之苦当远离。


问:那,菩萨怎麽观境空?


答: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说:菩萨善断如是过患已,离诸戏论勤修空观。


问:但是,心还是会流散的嘛?


答:菩萨虽復多修空观,然于处处其心流散有所乐住。菩萨即时于诸境处遍求自性,皆悉是空了不可得。


问:哦!原来是这样观的!皆悉是空了不可得,这样子说,这个空也是无所得的囉?


答:是的!经说:由境空故,观察彼心亦悉是空,心境空故能观察智,而亦是空了不可得。


问:根尘相对因而产生境相,观了境空,那,诸相是空的吗?


答:是的!经说:菩萨又復勤行观察诸相皆空,菩萨虽观无相,犹有彼彼诸相现前而为对碍,是故乃观无有内相,无内相故身不可得,及身念住亦不可得,


问:那,外相呢?


答:经说:亦不繫心于身亦无外相可得,亦无外相念住可得,心不繫着,外相离,故身相亦离。


★问:那,什麽是【摄境归心真空观】?


答:还源观说:言六观者,一者、摄境归心真空观。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曰归心。谓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曾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


问:哦!原来如此,是没有心外的境能与心为缘的,如果心不起,那来外境呢,故说外境本空?


答:对极了!


问:好的!以上这段在准前面已经说明了,还源观如何引用论来说明呢?


答:还源观说:《论》云:「由依唯识故,境本无体故,真空义成;以尘无有故,本识即不生。」


问:“由依唯识故,境本无体故”,这怎麽讲呢?


答:大乘密严经说:种种诸识境, 皆从心所变, 瓶衣等众物, 如是性皆无。


问:既然 如是性皆无,那,为什麽又说“种种诸识境”


答:这是因为一切都是依悉依阿赖耶识所起的迷惑,都是幻化的,好像在炎阳裡看到有水那样,这都是没有的,是幻觉的。
大乘密严经说: 悉依阿赖耶, 众生迷惑见
经又说:
此皆识变异, 无幻无幻名, 诸性无所得, 是幻幻所作。 世间有迷惑, 其心不自在, 妄说有能幻, 幻成种种物, 动摇及往来, 虽见皆非实。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对!我明白!“由依唯识故”,但为什麽说“境本无体”呢?


答:经说:心识之所缘, 一切外境界, 见种种差别, “无境”但唯心。 瓶衣等众幻, 一切皆无有, 心变“似”彼现。


问:哦!原来如此,这些都是因为心的变异?


答:对!经说:内外境界心之所行,皆唯是识惑乱而见,此中无我亦无我所。


问:你说“此中无我亦无我所”,那就是还源观说的“境本无体”吗?


答:对!佛说决定义经说:復以正智,观察内身,内身无我,復观“外境”,外境无法,我(与)法体无,趣证二空。


问:原来如此,观察内身,内身无“我”,观察外境,外境无“法”,而我与法都是无体的!故说:境本无体!


答:对!我(与)法(的)体(皆)无。


问:那,还源观又如何引经说明什麽是【摄境归心真空观】呢?


答:还源观说:又《经》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知诸法唯心,便捨外尘相,由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如世有医王,以妙药救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唯心。」以此方知,由心现境,由境现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当作此观,智慧甚深,故曰摄境归心真空观也。


问:又《经》云: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
“未达境唯心,起种种分别”,这怎麽讲呢?


答:因为如不达到唯心,就会对外境起执着,这样就起种种分别了!
大藏续诸宗部释论说:
凡夫二乘不达唯心计有外境。由依麁动,分别事识妄想增强。


问:问题是为什麽就会对外境起执着,起种种分别呢


答,:因为,不达境唯心,则识的生灭,会再回头熏习藏识,如果达到唯心,因为识是无性的,那智就现前了。就不会起种种分别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源述说:
若不达唯心。则识种生灭。还熏习藏。若证唯心。则识种无性。镜智现前。物莫之染。故言是无上呪也。若不达唯智。则因种虽淨。毕竟还生。若入唯智。则因性本自不生。智识由来无起。一圆淨觉。永照无馀。坚若金刚。体唯常住故。


问:愣伽经也说:诸声闻等, 执着诸法有; 如来智无垢, 了达唯心故


答:对!愣伽经又这麽说:
说诸法相犹如幻者,令离诸法自性相故。为诸凡愚堕恶见欲,不知诸法唯心所现,为令远离执着因缘生起之相,说一切法如幻如梦。彼诸愚夫执着恶见欺诳自他,不能明见一切诸法如实住处。大慧!见一切法如实处者,谓能了达唯心所现。


问:对!还源观也说:知诸法唯心,便捨外尘相,由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


答:观于这一点,还源观引经用比喻说明:如世有医王,以妙药救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唯心。」以此方知,由心现境,由境现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当作此观,智慧甚深,故曰摄境归心真空观也。


问:“由心现境,由境现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这怎麽讲?


答:宗镜录说:论云。由依唯识故。境本无体。真空义成故。以尘无有故。本识即不生。由此方知。由心现境。由境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常作此观。智慧甚深。


问:师兄,我们不是谈过心外无法的吗?这和由心现境,由境现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有何关联呢?


答:宗镜录说:杜顺和尚摄境归心真空观云。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曰归心。


问:对!这点我明白!那就是说,一切分别都是由心起的囉!对吗?


答:宗境录说:谓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曾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


问:这我明白了,既然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那,就是说:由心现境,由境现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因为,没有心外境能够和心为缘的!对吗?


答:对!


问:问题是为什麽没有心外境能够和心为缘呢?


答:因为外境本空故。宗镜录因此说: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对!因此宗镜录就这麽说:论。由依唯识故。境本无体。真空义成故。以尘无有故。本识即不生。由此方知。由心现境。由境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常作此观。智慧甚深。 对吗?


答:对!还源观说:「知诸法唯心,便捨外尘相,由此息分别,悟平等真空。如世有医王,以妙药救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唯心。」以此方知,由心现境,由境现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当作此观,智慧甚深,故曰【摄境归心真空观】


问:关于“由心现境,由境现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这个概念,经典是如何说的?


答:凡夫不知道诸如来“自心现”的境界,而执着“外心现”境界,因此他们就继续的生死轮迴。
愣伽经说:(凡夫)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而)计着“外心现”境界,(因此他们)生死轮常转。


★问:总的来说,什麽是【摄境归心真空观】?


答:三藏法数说:一者、摄境归心真空观。谓观世间一切诸法。唯一心造。心外更无一法可得。境本空寂。无有实体也。




还源观原文:
【从心现境妙有观】
二者、从心现境妙有观。即事不滞于理,随事成差。谓前门中摄相归体,今此门中依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报土。又前门中摄相归体,显出法身;今此门中依体起用,修成报身,故曰从心现境妙有观也。


★★【从心现境妙有观】:


1.从心现境妙有观。即事不滞于理,随事成差。
2.第一个观是“ 摄境归心真空观”,也就是“谓前门中摄相归体”
3 今此门中依体起用,也就是【从心现境妙有观】
4..这个【从心现境妙有观】是怎麽样的呢?
答:今此门“从心现境妙有观”中,依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报土。这就是【从心现境妙有观】
5.还有,这个【从心现境妙有观】,是依体起用,修成报身,故曰从心现境妙有观也。
6.这个【从心现境妙有观】总的来说:
A.依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报土。
B.依体起用,修成报身


问:从心现境妙有观。即事不滞于理,随事成差,
【即事不滞于理,随事成差】是什麽意思?


答:事不滞于理,也就是“事不碍于理”,事不碍理,就是理与事平等的意思,理者心性也,事者相也,理事平等就是性、相平等,性、相无碍也
华严五教章说:见事不碍理也。普眼见“理事平等”。


问:什麽是“随事成差”?


答:我的解读是,“差”是差别的意思。
理者性也,理是没差别的。事者相也,相是有差别的,故说差别相,理不碍事,当随事有别。
金刚三昧经说:空性之义如实如如,“如如之理”具一切法。善男子!住“如理”者,过三苦海。


大集经说说:
云何知“差别相”?知此诸行诸根诸解,是贪欲相,是瞋恚相,是愚痴相,是等分相,是减相,是增相,是住相,是达相,是名知“差别相”。


问:上面说”理事平等”,平等的概念是如何的?


答:佛说海意菩萨所问淨印法门经说:
一者、心平等故众生平等;
二者、无种种性故诸法平等;
三者、智平等故诸佛平等。

问:“从心现境妙有观”,什麽是妙有?


答:妙用自在,就是妙有!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说:明妙用自在(妙有)


问:华严演义钞说妙有就是中道义?


答:对!演义钞说:非唯说空,復说中道妙有,故称实理
演义钞又说:
第一义空者,非无物为空,乃即妙有之空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上面说,第一义空,就妙有之空?妙有的概念如何?


答:对!演义钞说:乎真空妙有:
1.事理圆融,
2.染淨该罗,
3.一多无碍,
4.重重交映,
5.念念圆融者哉。


问:空和有这二门,其关系是如何的?


答:维摩经疏说:空、有二门。妙有门中大小不无。真空门中小大非有。互相容受不可思议。空不离有。大小宛然。有不离空。故相容受。


问:“依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报土。
依体起用,修成报身”
【什麽是依体起用?】


答:五教章通路记说: 俱是佛果无方大用。不离理、智冥合之体。彼体之中。印现变示二门一体。自在应作。此是“依体起用之相”。


问:依体起用,这个体是自起的吗?


答:愣伽经说:佛说缘起,是由“作起”非自体起。


问:为什麽说是“非自体起”?


答:因为本体不可得故.
大宝积经说:如来是实语者,作是言:『比丘!眼非汝等,亦非他人。何以故?本体不可得故。何法是眼?是眼属谁?何法是耳鼻舌身意?是意属谁?何以故?本体不可得故。』


大宝积也说:
菩萨以是观一切法空。观一切法空时,不见诸法本体可“生”瞋处。
经又说:
依止法体则有瞋恨,诸法实相毕竟空中,无法本体可依止者。
(没有法是有本体可以让它依止的)


问:那,为什麽又说:依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报土。依体起用,修成报身”呢?


答:这个依体起用,虽说是起用,其实是幻化的!
佛说月上女经说:
如是如是。文殊师利!一切诸法本体是化,我于彼法不见捨时、不见生时。


问:那,所谓的报土也是如幻化的吗,?


答:大藏续藏诸宗部“安养抄”说:既是报土。无实女人。佛及菩萨化爲母。等化分段身故。现此相,化变化身未见诚说。


问:报土也是如幻化的,那就是“不实”的?


答:安养抄说:无量寿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既是“报土无实”。女人佛及菩萨化爲母。所化分段身故现此相


问:那,依体起用是依什麽体?


答:是以后得智之胜用之德为体的!
摄大乘论抄说:
依体即以色,以及后智胜用之德为体。


(“后得智”:摄大乘论说:后得智。谓依止于心。缘于外境。种种分别。境智有异。如人开目。众色显现。以其于根本智后而得此智。是名后得智。)


问:那麽,用时所显的相是如何说?


答:摄大乘论抄说:相者用一切诸法真俗为性。法者用(五)阴等诸法以之为体也。义者即用教法为性。


问:报土与应化土有何差别?


答:金刚经疏说:
报土则一向纯淨。应土则有染有淨


问:还源观说:依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报土。依体起用,修成报身
【上面说报土是幻化的,那,报身是幻化的吗?】


答:是!佛说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说:从无始来轮迴流转,持苦报身经历多生不可限数,而此“色身”无有坚实如幻如化。


问:问题是,凡夫的报身是如幻如化的,依体起用,修成报身,那,佛的报身也是如幻化的吗?


答:佛的报身也是一种“显现”,既然是显现的,也是如幻化的!比如幻师能变各种庄严相,但这些相是幻化的
大乘同性经说:
佛言:「善丈夫!若欲见彼佛报者,汝今当知,如汝今日见我“现”诸如来清淨佛刹、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即是报身。」


佛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说:
如是一切诸法亦如幻化,不可别知等无差特,亦不作。犹“如幻师”,任力咒术多所化变,所可化者等无差特。佛亦如是,“以智慧圣而普示现诸佛国土”,所造平等而无差特,悉为佛事。其有供养斯诸佛者,建立福祐德量一等,诸佛世尊无有差别。是一切法悉无所生亦无有实,“犹如幻化”。法异,亦无差别。」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什麽是佛的报身?


答:大乘同性经:佛言:「善丈夫!若欲见彼佛报者,汝今当知,如汝今日见我现诸如来清淨佛刹、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即是报身。」


问:什麽是佛的应身?(应化身)


答:大乘同性经说: 佛言:「善丈夫!犹若今日踊步揵如来、魔恐怖如来、大慈意如来,有如是等一切彼如来,秽浊世中现成佛者、当成佛者,如来显现从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法。善丈夫!汝今当知,如是化事皆是应身。


问:什麽是佛的法身?


答:大乘同性经说:
佛言:「善丈夫!如来真法身者,无色、无现、无着、不可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相、无报、无生无灭、无譬喻。如是善丈夫!如来不可说身、法身、智身、无等身、无等等身、毘卢遮那身、虚空身、不断身、不坏身、无边身、至真身、非虚假身、无譬喻身,是名真身。」


问:要如何成就如来的法身和报身?


答:佛说造塔功德经:为成就如来法报身故。我已曾为汝说四真谛法、十二因缘、六波罗蜜,我今为汝说浴像法,诸供养中最为殊胜。


问:毫无疑问,依体起用就是依智慧起用的?对吗?


答:大藏密部经论21 册 No. 1232 播般曩结使波金刚念诵仪说:
其能观之不可泯灭。成“真实智”。廓周法界。量等虚空。以大悲故“从真起用”。乃想己身形如本尊威仪亦等不一不异。


问:佛的体与用是无差别的?


答:对!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
诸佛体用无差别, 如千灯照互增明, 智慧如空无有边, 应物现形如水月。


问:供养这三身(真身、报身、应身)的功德如何?


答:大乘同性经说:
海妙深持自在智通菩萨復问佛言:「世尊!供养如来真身、报身及以应身,所得福业何者最多?」
佛言:「善丈夫!若供养一如来身,即是供养一切佛身。何以故?善丈夫!一切光明能破诸闇普使得明,而此光明不共闇住。如是如是。善丈夫!若有各各供养如来身者,所造福业能破一切是无明闇,开解脱明路,亦復不共诸闇障住。」


问:什麽是从心现境妙有观也。


答:还源观说:二者、从心现境妙有观。即事不滞于理,随事成差。谓前门中摄相归体,今此门中依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报土。又前门中摄相归体,显出法身;今此门中依体起用,修成报身,故曰从心现境妙有观也。


问:“从心现境妙有观“,也就是是前面说的,从“真实智起妙用自在的妙有”?


答:对!依依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报土。依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报土。


★问:总的来说,,什麽是【从心现境妙有观】也?


答:三藏法数说:二者从心现境妙有观。谓依体起用。具修万行。庄严佛土。成就报身。


★★【心境祕密圆融观】
还源观原文:
三者、心境祕密圆融观。言心者谓无碍心,诸佛证之以成法身;境者谓无碍境,诸佛证之以成淨土。谓如来报身及所依淨土圆融无碍,或身现刹土,如《经》云:「一毛孔中无量刹,各有四洲四大海,须弥铁围亦復然,悉现其中无迫隘。」或刹现佛身,如《经》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佛皆入,普为众生起神变,毘卢遮那法如是。」就此门中,分为四句,如《玄谈疏》中说。如是依正溷融,无有分齐,谓前两观各述一边;今此双融会通心境,故曰心境祕密圆融观也。


1.心境祕密圆融观
2.无碍心,诸佛证之以成法身
3.境者谓无碍境,诸佛证之以成淨土。谓如来报身及所依淨土圆融无碍,或身现刹土,


问:欲淨其土。当淨其心。则心外有土。何成自淨?(既然是心外有土,怎样能够说是“淨”呢?)


答:宗镜录:至极法身。常寂光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依报是“心之相”。


问:依报是“心之相”,那,什麽是其体?


答:宗镜录说:正报是心之体。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你说依报是心之相。正报是心之体。,那,体和相的关系是如何的?


答:宗镜录说:体相无碍。依(报和)正(报)本同。所以摄境归心。真空观中。则摄相归体。


问:你说体相无碍,还源观说:无碍心,诸佛证之以成法身,那,要如何显出法身呢?


答:宗镜录说:显出法身。从心现境。妙有观中。则依体起用。修成报身。


问:“从心现境。妙有观中。则依体起用。修成报身”,这我们在前面已经说明了,我的问题是:要如何显出法身呢?


答:宗镜录说:若心境祕密圆融观中。则心境交参。依正无碍。心谓无碍心。诸佛证之以成法身。


问:什麽是心境交参。依正无碍?


答:心者体也,境者相也,体用相含。心境交彻。就是“心境交参。依正无碍”
无异禅师广录说:
体用相含。心境交彻。空具德而彻万有之表。事无碍而全一理之中。


新续藏经“角虎集”说:
十万亿刹之遐方。倐如羽化。想念专注。即观心而见佛身。心境交参。即因门而成胜地。


问:宗镜录说”心境交参。依正无碍”,为什麽这样说呢?


答:因为心境交参,这样就理与智冥合,定慧无二,故说:心境交参。依正无碍”
圆觉经大疏说:
心境交参,理智冥符,定慧无二。


问:宗镜录说:若心境祕密圆融观中。则心境交参。依正无碍。
那,这心境是有体吗?


答:佛说大乘十法经:一切诸法离心境界,无体性故;


问:心与境都是无吗?


答:父子合集经说:能观智慧性本空, 所观境界何所有, 了知心境二都无, 是为具足菩提行。


问:境如果空了,那心会如何?


答: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说:由境空故,观察彼心亦悉是空


问:心如果空了,那境会如何?


答: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说:由境空故,观察彼心亦悉是空


问:心境都空了,那会是如何的?


答: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说:心境空故能观察智,而亦是空了不可得。


问:心境都空,那就是说所谓的无相了吗?


答: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说:菩萨又復勤行观察诸相皆空


问:要观那些相是空的?内相还是外相?


答: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说:菩萨虽观无相,犹有彼彼诸相现前,而为对碍,是故乃观无有内相


问:观无有内相的结果是如何的?


答: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说:无内相故身不可得,及身念住亦不可得,亦不繫心于身,亦无外相可得,亦无外相念住可得,心不繫着,外相离故身相亦离。


问:无内外相,那是什麽概念呀?


答:那就是真实法。
佛说未曾有正法经说: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离诸染着,无得、无失,非取、非捨,非心境界,“无所得相”,是真实法。如是了知,疑惑永灭,一切障累无所从生。


问:还源观说:
1.心境祕密圆融观。言心者谓无碍心,诸佛证之以成法身;
2.境者谓无碍境,诸佛证之以成淨土。谓如来报身及所依淨土圆融无碍,或身现刹土。
【境者谓无碍境,诸佛证之以成淨土】,这怎麽讲?


答:宗镜录说:境谓无碍境。诸佛证之以成淨土。淨名疏中。观心释四种境界者。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那四种?


答:宗镜录说:
1.一因缘境。
2.二空境。
3.三假境。
4.四中道境。
境是心所依住


问:境谓无碍境。诸佛证之以成淨土。
要如何观,又如何证呢?


答:宗镜录说:佛告比丘。汝等日夜。常生无量百千众生。今因缘心多,境亦多。心少境亦少。观心照少境。即是小国土。观心照多境。亦是多国土。


问:这些观法,怎麽说呀?


答:宗镜录说:如是观因缘境。即是化众生。或调恶境而悟。即是秽土入佛智慧。或观善境而悟。即是淨土入佛智慧。


问:“境谓无碍境”,要如何才能算这个境是无碍境?


答:圆觉经说:善男子!若诸菩萨悟淨圆觉,以淨觉心不取幻化及诸淨相,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


问:原来如此!只要你不执取“幻化相”以及“淨相”这两种相,那你就身心无罣碍,就能永得超越“碍”或者“无碍”境,对吗?


答:对!


问:只要不执取“幻化相”以及“淨相”这两种相,那就是说你了悟到这个境心虽然现前,但是无所有的!对吗?


答:对!愣伽经说:离种种心寂然不动,心海不起转识波浪,了境心现,皆无所有,是名入三昧乐意成身。


问:这样子说,境是碍还是无碍,都是由心决定了?


答:入法界品说:诸佛菩提,一切自在,无碍境界,皆由己心,具甚深智,了一切法


还源观原文说:境者谓无碍境,诸佛证之以成淨土。谓如来报身及所依淨土圆融无碍,或身现刹土。


问:以上的意思大体上如何讲?


答:只要不执取“幻化相”以及“淨相”这两种相,那就身心无罣碍,就能永得超越“碍”或者“无碍”境,诸佛也就是这样,证入而成为淨土的,如来的报身在所依的淨土中,而这淨土是圆融无碍的。


问:对!华严一乘分齐章说,佛土有五种:
1.一法性土
2.二自受用土
3.三他受用土
4.四变化土五
5.【圆融无碍土】。


答:对!华严一乘分齐章说:然佛土之义,虽有多种,不出其三,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三变化土、若开受用有自他则成
四土统为二种:谓淨及秽或性及相融而为一,有异馀宗。


问 :因此还源观原文说:
如《经》云:「一毛孔中无量刹,各有四洲四大海,须弥铁围亦復然,悉现其中无迫隘。」或刹现佛身,如《经》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佛皆入,普为众生起神变,毘卢遮那法如是。」就此门中,分为四句,如《玄谈疏》中说。如是依正溷融,无有分齐,谓前两观各述一边;今此双融会通心境,故曰心境祕密圆融观也。。


答:对!
第一个观“摄境归心真空观”  是讲空。
第二个观从“心现境妙有观”,是讲有。而这第三个观“心境祕密圆融观”,是讲圆融。
因此,还源观说:谓前两观各述一边;今此双融会通心境,故曰心境祕密圆融观也


问:对!还源观说依报正报互相溷融,无有分齐,前面那两个观各述空、有,这个第三观是说圆融,因此说,这个观称为“心境祕密圆融观”,对吗?


答:对!前两观各述一边;今此双融会通心境。就是“心境祕密圆融观”,


问:但什麽是“无有分齐”?


答:观愣伽阿䟦多罗宝经记说:
智慧光明义故。徧照法界义故。又云。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徧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故云光明无有限量等。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各如来所现的报土相同吗?


答:大乘起信论续疏说:
如来随菩萨心。现无量报身报土亦各各不同。


问:虽然各各不同,那,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大乘起信论续疏说:然皆无有分齐。而彼此不相妨碍。此皆如来不思议境界。
贤首五教仪说:
犹如虗空,无有分齐


问:总的来说,什麽是【心境秘密圆融观】?


答:三藏法数说:三者心境秘密圆融观。
1.所言心者。谓无碍心。诸佛证之以成法身也。
2.境者谓无碍境。诸佛证之以成淨土也。3.然如来报身及所依淨土。圆融无碍。或身中现土。土中现身。心境双融。了无迫隘也。


★★【智身影现众缘观】


还源观原文:
四者、智身影现众缘观。谓智体唯一能鑑众缘,缘相本空,智体照寂,诸缘相尽,如如独存。谓有为之法,无不俱含真性,犹如日轮照现逈处虚空,有目之流无不覩见,生盲之辈亦蒙润益,令知时节寒热之期,草木无情悉皆滋长。如来智日亦復如是,故曰智身影现众缘观也。


问:让我们以个人的观点解读以上的段话,如何?


答:好的!
1.智体是唯一能鑑众缘的,鑑众缘,就是照众缘,鑑是照的意思。
2.缘相本空,但智体是能觉能照的
3.诸法缘合故生,缘离故灭,诸缘相尽了,就是如如不动的本心了。
4.一切有为之法,无不俱含真性,真性就是智慧真性,大集经说:善能遍观智慧真性
5.真性是被真如所摄的。
6.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说:真性以真如及真实所摄
7.这真性犹如日轮照现,逈处虚空,有目之流无不覩见,生盲之辈亦蒙润益
8.日轮照现,逈处虚空,也能令知时节寒热之期,草木无情悉皆滋长。
9.日轮照现逈处虚空的比喻,就好像“如来智日”,故说如来智日亦復如是。
10..华严经说:众生没在爱苦海, 如来智照灭无馀,
11.因此说:“智身影现众缘观”
12.“智身影现众缘”者,智日照众缘也!


问:什麽是智体?


答:仁王经说:修实相者,如文字修。实相即是诸佛智母,一切有情根本智母,此即名为一切智体。


问:智体是有还是没有?


答:智体非有!佛说宝雨经:自性皆空,求不可得。所取之境体既是空,能取之心性亦非有,所观心境了知是空,能观察“智体实非有”。


问:你说观察“智体实非有”,要如何观察而了悟智体是非有的呢?


答:佛说宝雨经说:菩萨观察空性之时,修无相性。


问:你说修无相,你这个“修”还是一个“相”呀!要如何说呢?


答:佛说宝雨经说:菩萨虽復勤修无相,犹有彼彼“诸相现前”。


问:犹有彼彼“诸相现前”,那要怎麽办呢?


答:佛说宝雨经说:菩萨又观现前诸相,体性皆空。


问:观现前诸相,体性皆空,那会了悟到什麽?


答:宝雨经说:如是诸相既不可得,观内身相亦不可得,于身念住亦不可得。


问:观不可得,那,就是说没有执着了?


答:经说:心不执着外诸相中,念住体性亦不可得。


问:那要如何捨离如是诸相?


答:经说:菩萨捨离如是诸相,常能发起修习意乐。菩萨修习诸三摩地


问:修习诸三摩地有什麽帮助呢?


答:经说:于其境界无间而住,谓心一境性是奢摩他,如实观察是毘鉢舍那。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谓心一境性是奢摩他,就是止,如实观察是毘鉢舍那,那就是观,对吗?


答:对!经说:菩萨修习三摩呬多,心得无悔,又復欢喜。


问:什麽是三摩呬多?


答:三摩呬多是梵文,汉文是“引”的意思。三藏法数说:三摩呬多。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沉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谓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也。(沉即昏沉。掉即掉举。谓动也。)


问:.菩萨修习三摩呬多,心得无悔,又復欢喜,为什麽这样说?


答:经说:何以故?戒清淨故。以诸菩萨戒清淨故,得于瑜伽。具足戒者,增长瑜伽、修习瑜伽。是故说名得瑜伽者。
(瑜伽是相应的意思,这样就能和止观相应,而离烦恼)


问:还源观说:“有目之流无不覩见,生盲之辈亦蒙润”,为什麽这样说?


答:大方广十轮经说;如是虚空无边智日,悉能消灭先世诸恶,不善使业永尽无馀


问:“智身影现众缘观”,智身的体是什麽呢?


答:大庄严论经说:一切种“智身”, 大悲以为体。


问:佛的清淨身有几种?


答:胜天王般若经说:「大王!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得如来清淨之身,所谓:
1.平等身、
2.清淨身、
3.无尽身、
4.善修得身、
5.法身、
6.不可觉知身、
7.不思议身、
8.寂静身、
9.虚空等身、
10.智身。


问:菩萨要到什麽时候才得平等身?


答:胜天王般若经说:佛告胜天王言:「菩萨初地得平等身。何以故?离诸邪曲,通达法性,见平等故。


问:菩萨要到什麽时候才得清淨身?


答:经说:于第二地得清淨身。何以故?清淨戒故


问:菩萨要到什麽时候才得无尽身?


答:经说:住第三地得无尽身。何以故?离瞋恚故。


问:菩萨要到什麽时候才得善修身?


答:经说:第四地中得善修身。何以故?常勤精进修佛法故。


问:菩萨要到什麽时候才得法身?


答:经说:住第五地则得法身。何以故?见诸谛理故。


问:菩萨要到什麽时候才得离觉观身?


答:经说:住第六地得离觉观身。何以故?观因缘理,非觉观所知故。


问:菩萨要到什麽时候才得不思议身?


答:经说:住第七地得不思议身。何以故?具足方便故。


问:菩萨要到什麽时候才得寂静身?


答:经说:于第八地得寂静身。何以故?离一切戏论,无烦恼故。


问:菩萨要到什麽时候才得虚空身?


答:经说:住第九地得等虚空身。何以故?身相不可量,遍一切处故。


问:菩萨要到什麽时候才得‘【智身】?


答:经说:住第十地则得“智身”。何以故?成就一切种智故


问:佛是因缘和合现的吗?什麽是真性?


答:60华严经说:现佛非缘合, 去来亦復然, 一切法无相, 是则佛真性。


问:真性是怎麽样子的?


答:华严经说:见法真性平等平等,无所取着,圆满清淨


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说:
能知真性,如如湛然寂静故。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总的来说,什麽是“智身影现众缘观”


答:三藏法数说:四者智身影现众缘观。谓智体唯一。能鑑众缘。犹如日轮照现。迥处虚空。有目之流。无不亲见也。




★★【多身入一镜像观】


还源观原文:
五者、多身入一镜像观。即事事无碍法界也。谓毘卢遮那十身互用,无有障碍也。《经》云:「或以自身作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如是十身随举一身摄馀九身,故曰多身入一镜像观。如一身有十身互作,一一毛孔,一一身分,一一支节中,皆有十身互作,或以眼处作耳处佛事,或以耳处作眼处佛事,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何以故?证此大止妙观法力加持,得如是故。《经》云:「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一身入多身,或以多身入一身。」非一身没多身生,非多身没一身生,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或以异境入定同境起,或以同境入定异境起,或以一身入定多身起,或以多身入定一身起,故曰多身入一镜像观也。


问:“多身入一镜像观”。即事事无碍法界也。谓毘卢遮那十身互用,无有障碍也。


问:什麽“毘卢遮那十身”?


答:佛二种十身:华严经疏:
A.一。融三世间为十身。融即融会之义。隔别名世。间差名间。即众生、国土、智正觉、之三世间也。
B..言融三世间为十身者:
1.众生身。业报身。即众生世间。
2.国土身。即国土世间。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即智正觉世间也。
C..二。佛自具十身。佛自具十身者::
1.一菩提身。
2.二愿身。
3.三化身。
4.四力持身。
5.五相好庄严身。
6.六威势身。
7.七意生身。
8.八福德身。
9.九法身。
10.十智身也。


问:什麽是事事无碍?


答:【四法界】:华严法界观说: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
法。轨则也。
界有性分二义。若约事说。界即是分义。谓随事分别故也。
若约理说。界即是性义。谓诸法性不能变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络。则成“理事无碍法界”。
“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则成事事无碍法界也。
四法界就是:
1.一事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名事法界(分齐者。限量也。)
2.二理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故名理法界。
3.三理事无碍法界。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
4.四事事无碍法界。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


问:还源观说:多身入一镜像观。即事事无碍法界也。谓毘卢遮那十身互用,无有障碍。
【十身互用是什麽概念?】


答:新续藏经“金刚錍显性录”说:当知三身即是三谛,三谛不出三千,华严明如来十身互用者,由心三千理显故也。
(三身是:法身、报身和应身)


问:什麽是心三千理显?


答:三千就是一念三千的意思!
新续藏经“金刚錍义解说:所谓一念三千佛性大旨,览彼诸法趣入一心即于此心观具“三千”


问:一念三千的基本概念是什麽?


答:一念三千是佛的境界!
新续藏“首愣严经观心定解”说:
言佛境界者。所谓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正是其旨。故法华经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今云尽佛境界岂非一念中能穷百界千如之旨乎。舍此而谈佛境界大槩皆菩萨境界耳。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空、假、中”,那不就是一心三观吗?


答:维摩疏说:一心三观,一念三千亦復如是


问:那,什麽是心三千理显?


答:金刚錍显性录”说:如是诸佛得斯大用,正由三千理显,众生理具三千与佛既等,故云有性。


问:三千理显者,理者心也,三千理显者,一念三千也。?


答:对!


问:为什麽说三千呢?


答:新续藏经No.2700 “御讲闻书”说:
多者道多。用多。知多。故言多。文又云。含容。一心一切。故名多也矣。记一云。言一心一切心者。心境俱心。各摄一切。“““一切不出三千故也”””。


问:“毘卢遮那十身互用”这怎麽讲呢?


答:十身互用是毘卢遮那的“自在大用”。
金刚錍显性录”说:
众生虽无八种自在之用,而具自在之性。例如具身土故。云亦復如是诸佛得斯大用,正由三千理显,众生理具三千与佛既“等”,故云有性。


问:哦!我明白了,众生虽无八种自在之用,但众生是具有自在之性的,因此,众生理具三千是与佛一样相“等”的。


答:对!


问:关于“多身入一镜像观”,还源观如何引用经加以说明的?


答:还源观说:《经》云:「或以自身作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


问:还源观如何进一步说明?


答:还源观说:如是十身随举一身摄馀九身,故曰多身入一镜像观。


问:十身互用,那又如何讲呢?


答:还源观说:如一身有十身互作,一一毛孔,一一身分,一一支节中,皆有十身互作,或以眼处作耳处佛事,或以耳处作眼处佛事,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何以故?证此大止妙观法力加持,得如是故。


问:还源观如何引用经典说明十身互用呢?


答:还源观说:《经》云:「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一身入多身,或以多身入一身。」


问:还源观如何进一步说明?


答:还源观说:非一身没多身生,非多身没一身生,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或以异境入定同境起,或以同境入定异境起,或以一身入定多身起,或以多身入定一身起,故曰““多身入一镜像观””也。


问:多身入一镜像观,“多身入一镜”这怎麽讲?


答:华严还源观疏钞补解说:随举一身摄馀九身者,谓一身为“能”摄,九身为“所”摄


问:“多身入一镜”又怎麽讲呢?


答:华严还源观疏钞补解说:如举东镜为“能”摄,九镜为“所”摄,即交涉无碍门,一摄一切也。


问:能摄与所摄,交交涉无碍门,一摄一切也?


答:对!华严还源观疏钞补解说:
又九身为“能”入,一身为“所”入,如举九镜为能入,东镜为所入,即交涉无碍门一切入一也。


问:对!还源观也说:如是十身随举一身摄馀九身,故曰多身入一镜像观。


问:还源观引经说:《经》云:「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一身入多身,或以多身入一身。
【这些是什麽样的一个概念呢?】


答:大宝积经说:云何名为神通神变?若为调伏憍慢众生,或现一身而作多身,或现多身而作一身,山崖牆壁出入无碍,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日月威德以手扪摩,或现大身至于梵世乃至广大遍复三千大千世界。随所应现调伏众生,是名神通神变。」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十住经”也这麽说:是菩萨有种种神通力:能动大地、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现灭还出、石壁山障皆能彻过如行虚空、于虚空中加趺而去犹如飞鸟,入出于地如水无异,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聚、日月有大神德威力而能以手扪摸摩之、身力自在乃至梵世。


答:对!佛说十地经也说:菩萨受用无量诸神变事震动大地,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显、或隐,迅疾无碍,牆壁山嶂皆能彻过如行于空,于虚空中跏趺而去犹如飞鸟,出没于地犹若水中,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聚,从身注水喻如大云,此之日月有大神德有大威势,以手扪摸,乃至梵世转身自在。


问:示现多身,多到什麽程度呢?


答:佛说十地经说:示现百千俱胝那庾多身,身身能现百千俱胝那庾多菩萨眷属围遶。


问:“俱胝那庾多”是多少呀?


答:是无穷无尽的意思!
华严疏说:此之数法。唯佛能了。故佛自说算数之法。无穷无尽。


问:声闻也能够一身现多身吗?


答:华严经说:声闻心住八解脱, 所有变现皆自在, 能以一身现多身, 復以多身为一身。 于虚空中入火定, 行住坐卧悉在空, 身上出水身下火, 身上出火身下水。 如是皆于一念中, 种种自在无边量。


问:什麽是八解脱?


答:释禅波罗蜜说:【八背捨】背谓违背。捨即弃捨。大智度论云。背此淨洁五欲。捨此着心。故名背捨。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尽。证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淨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麤弊五欲。名为不淨。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淨洁五欲也。)


问:一身能现多身,除了现人身以外,还能现什麽身?


答:方广大庄严经:一身能现多身,或畜头人身,或人头畜身,或復无头有身,或有半面,或有半身,或有二头一身,或有一身三头,或復一身多头,或復无面有头。。。。。


问:上面我们说了这样多有关神通的事,那,要依止那一个禅定才能一身变作多身呢?


答: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说:是时提婆达多,于初夜后夜修习善业而住,依止“初禅”得获神通。即以神力,一身变作多身,多身合为一身,或现或隐。以智见力故,能如是现。復于山石牆壁,通过无碍如于虚空;于大地出没,犹如水中;在于虚空中结跏趺坐,犹如在地;或腾虚空犹如飞鸟,或在地手扪日月。


问:一身现多身,那,如果要觉悟的话,要靠那一身呢?


答:等目菩萨经说:菩萨亦如是!于一身而正受,多身而觉悟;或多身而正受,以一身而觉悟。


等目菩萨经又说:菩萨于内身而正受,于外身而觉悟,于外身而正受,于内身而觉悟;以一身而正受以多身而觉悟,以多身而正受以一身而觉悟;以人身而正受以鬼神身而觉悟。


问:什麽是正受?


答:愣伽疏说:正受。盖三昧以定性为乐。异乎苦乐等受。故名正受。


愣严疏说:正受。亦云正定。


★★问:总的来说,什麽是““多身入一镜像观””?


答:三藏法数说:五者多身入一镜像观。谓以大止妙观法力加持故。得一身作多身。多身入一身。如镜现像。无有障碍也。


★★【主伴互现帝网观】
问:“十住经”也这麽说:是菩萨有种种神通力:能动大地、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现灭还出、石壁山障皆能彻过如行虚空、于虚空中加趺而去犹如飞鸟,入出于地如水无异,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聚、日月有大神德威力而能以手扪摸摩之、身力自在乃至梵世。


答:对!佛说十地经也说:菩萨受用无量诸神变事震动大地,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显、或隐,迅疾无碍,牆壁山嶂皆能彻过如行于空,于虚空中跏趺而去犹如飞鸟,出没于地犹若水中,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聚,从身注水喻如大云,此之日月有大神德有大威势,以手扪摸,乃至梵世转身自在。

 楼主| 发表于 2020-3-21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示现多身,多到什麽程度呢?


答:佛说十地经说:示现百千俱胝那庾多身,身身能现百千俱胝那庾多菩萨眷属围遶。


问:“俱胝那庾多”是多少呀?


答:是无穷无尽的意思!
华严疏说:此之数法。唯佛能了。故佛自说算数之法。无穷无尽。


问:声闻也能够一身现多身吗?


答:华严经说:声闻心住八解脱, 所有变现皆自在, 能以一身现多身, 復以多身为一身。 于虚空中入火定, 行住坐卧悉在空, 身上出水身下火, 身上出火身下水。 如是皆于一念中, 种种自在无边量。


问:什麽是八解脱?


答:释禅波罗蜜说:【八背捨】背谓违背。捨即弃捨。大智度论云。背此淨洁五欲。捨此着心。故名背捨。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尽。证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淨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麤弊五欲。名为不淨。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淨洁五欲也。)


问:一身能现多身,除了现人身以外,还能现什麽身?


答:方广大庄严经:一身能现多身,或畜头人身,或人头畜身,或復无头有身,或有半面,或有半身,或有二头一身,或有一身三头,或復一身多头,或復无面有头。。。。。


问:上面我们说了这样多有关神通的事,那,要依止那一个禅定才能一身变作多身呢?


答: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说:是时提婆达多,于初夜后夜修习善业而住,依止“初禅”得获神通。即以神力,一身变作多身,多身合为一身,或现或隐。以智见力故,能如是现。復于山石牆壁,通过无碍如于虚空;于大地出没,犹如水中;在于虚空中结跏趺坐,犹如在地;或腾虚空犹如飞鸟,或在地手扪日月。


问:一身现多身,那,如果要觉悟的话,要靠那一身呢?


答:等目菩萨经说:菩萨亦如是!于一身而正受,多身而觉悟;或多身而正受,以一身而觉悟。


等目菩萨经又说:菩萨于内身而正受,于外身而觉悟,于外身而正受,于内身而觉悟;以一身而正受以多身而觉悟,以多身而正受以一身而觉悟;以人身而正受以鬼神身而觉悟。


问:什麽是正受?


答:愣伽疏说:正受。盖三昧以定性为乐。异乎苦乐等受。故名正受。


愣严疏说:正受。亦云正定。


★★问:总的来说,什麽是““多身入一镜像观””?


答:三藏法数说:五者多身入一镜像观。谓以大止妙观法力加持故。得一身作多身。多身入一身。如镜现像。无有障碍也。
还源观说:
六者、主伴互现帝网观。谓以自为主、望他为伴,或以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或以一身为主、一切身为伴,随举一法即主伴齐收,重重无尽,此表法性重重影现,一切事中皆悉无尽,亦是悲智重重无尽也。如「善财童子,从祇桓林中渐次南行,至毘卢遮那庄严大楼阁前,暂时歛念,白弥勒菩萨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弥勒弹指其门即开。善财入已,还闭如故。见楼阁中有百千楼阁,一一楼阁前各有弥勒菩萨,一一弥勒菩萨前各有善财童子,一一善财童子皆悉合掌在弥勒前。」以表法界重重犹如帝网无尽也。此明善财童子依此华严法界之理,修行位极顿证法界也。此举一楼阁为主,一切楼阁为伴也,故云主伴互现帝网观,亦是事事无碍观也。


问:【主伴互现帝网观】,什麽是主,什麽是伴?


答:还源观说:主伴互现帝网观:
1.谓以自为主、望他为伴,
2.或以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
3.或以一身为主、一切身为伴,
4.随举一法即主伴齐收,重重无尽,此表法性重重影现,一切事中皆悉无尽,亦是悲智重重无尽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03: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