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有能力的人愈怎么样?谦卑!就好象你隔壁家很亲切的叔叔,绝对不会跟你炫耀东炫耀西的。两个多小时聊下来,我的内心很激动。当场我只想做一个动作,做哪个动作?那个时候真的深刻体会到,为什么中国人这么重视师道!为什么?因为一个老师确确实实是无私的,只希望用他的智慧成就你的人生,完全不求你的回报。那时候体会很深,当场就跪下去。卢叔叔年轻就学柔道,所以动作特别快,马上就把我拉起来,他说:使不得!我就没有跪成功。

从那天开始,每次我们上完课,卢叔叔就说:来,我们去散步。边走他就问我,今天你听《弟子规》听得怎么样?听《德育故事》听得怎么样?我会把我的心得告诉他,他就会说:你看得不够深,看得不够广。他就一一分析给我听。所以,虽然只相处了两个多月,确确实实给我人生的启示,不是这两个月可以算出来的,真的是一生的助力。除了这两个月以外,后来离开澳洲以后,只要有机会我都会主动打电话给卢叔叔,他都会非常无私给我很好的建议,给我很好的启发。所以诸位家长,傲不可长,所谓「满招损,谦受益」,一定要长养孩子的谦卑态度。

第二个,「奢」,奢侈。一个孩子假如奢侈,那很难转变,因为「由奢入俭难」。有个书法老师,刚好他的一个学生家长打电话来,说今天要晚一点才能够来接他的孩子。然后就跟老师说,可不可以他跟孩子吃个晚饭,之后他才来接。这老师答应了,跟着这个小孩(小学的小孩)去吃馆子。一进去,这个小孩拿起菜单,然后就说:来!服务员来了,他说:给我两瓶可乐。服务员就去拿可乐,他就大摇大摆开始要点菜,后来可乐拿过来,小朋友说「这个、这个、这个」,就自己点起菜来。这个老师都看傻眼了,等他点完,把它拿过来一看,点的都是很贵的菜。

诸位朋友,这个孩子跟谁学的?他父亲是当官的。你看父亲这种奢华的行为直接传给谁?儿子。所以诸位家长,我们不要常常带孩子去大吃大喝,他吃这么豪华吃习惯了,就吃不惯清淡的菜。而且到大馆子去,都会看到一些大人比较不好的一些行为,所以孩子不需要去的场合,尽量不要带孩子常去。谨慎,不要长孩子的奢华之气。

我的母亲不常化妆,要去一些正式场合才会化些淡妆,所以我两个姐姐也不大化妆。不过很有意思,不化妆反而皮肤很好。所以上行下效。《朱子治家格言》里面有提到,「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所以当太太的不要每天擦得花枝招展。出去会怎么样?会有一大堆苍蝇,困扰自己也困扰别人,这不好。有个孩子刚好要跟他父母一起出去,他妈妈擦得很漂亮,他儿子就跟她说「妻妾切忌艳妆」,因为刚好背完《朱子治家格言》。夫妻两个相视而笑,妈妈觉得孩子懂道理,她自己还去把妆稍微弄淡一点。所以不长这些虚华之气。

再来,「淫」。淫,一般世间人的看法就是女色,其实不只是女色会淫,这个「淫」是他陷在某一些欲望当中不能自拔。比方说现在的孩子一打电玩、一上网络就多久?几个小时,玩物就丧志。所以,玩乐的东西尽量也要给他有所节制。其实当一个人真正感受到求学问的快乐,当他真正感受到他身上的使命,他就不会去把很多时间耗在这些跟自己人生不相关的事情上。与其我们在那里一直叫他不要干这个、不要干那个,不如扩宽他的心量,让他对人生有所志向;然后你带着他一起学习,长养他好学的态度。这个很重要。

最后一个「逸」,放逸,就是游手好闲。我们看看很多的家训,都非常注重养成孩子勤劳的态度。《朱子治家格言》第一句话提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所以以前很多家里面的活,谁干?孩子干,他劳动才不会好逸恶劳。当孩子懂得分担家务,他才能够体会到做事的人的辛劳在哪里!所以我们有提到,习劳才会知感恩。有没有发现现在孩子的感恩心很难起得来?原因在哪儿?因为他是茶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个小朋友听完之后,他就对我们说:老师,茶来不伸手,饭来不张口,不然怎么吃?真是不知民间疾苦。

有个小孩,他的老师因为用《弟子规》来教导他们,就告诉他们,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以前都想蛋糕,现在不一样,就引导他们在这个日子应该要多尽一些心力,让父母不要那么辛苦。有个四年级的小女孩,她回去了。回去之后,她就跟她妈妈说,她要炒一盘菜给妈妈吃,她要炒黄瓜。一进去,因为身高不够,搬了个椅子踏上去。再来油倒下去,喷起来,她马上跑去找了个大手套,怕手被油喷到,戴了个大手套。接着又把黄瓜倒下去,结果油喷得怎么样?更高!她情急之下,就跑去把她爸爸的安全帽拿来戴上去,全副武装,终于汗流浃背把这个菜炒出来。相信她那一盘菜端出来,心里面有没有成长?以后她吃她母亲炒的菜会不会嫌东嫌西的?不会了!她有付出就知道,妈妈还要工作还要煮那么多菜,真不容易。所以习劳知感恩。你看我们第一份工作做完,薪水才那么一点点,突然会觉得钱难赚。也会感受到说,以前花钱太凶,真是对不起谁?父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现在要很节俭。

第二个,除了习劳知感恩,孩子因为常动所以非常勤劳。勤快对身体有帮助,而他在做事的过程当中,他的脑筋随时在动,所以常常帮忙做家事的学生脑筋特别灵活。有一些成绩很好但是在家啥事都不干的,你派事情给他做,有时候会被他气死,因为他没有经验!我还遇到一个学生,他只要啥事一定要他妈妈打电话给我,跟我讲。我就跟他说,你就直接跟老师讲就好了,干嘛还麻烦你妈妈?他都这样头低低的,下次还是叫他妈妈打电话给我。因为孩子不常去承担事情,面对事都很怯懦,其实这是害了孩子。

第三,劳动会增加一个人的意志力。卢叔叔曾经说,他小时候刚好隔壁家的水缸没水了,他的母亲说:来,去把水缸填满。谁家的水缸?邻居家的水缸。那个时候已经四点多,四、五点了,而提水要到小溪旁,所以一来一回,而且还不是扛一次就能装满,还要扛两趟,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这两趟跑下来都八、九点了。要不要扛?他们那一代对父母很尊敬,「父母命,行勿懒」,所以就去扛,回来都八、九点了,才吃着凉掉的饭菜。你舍得吗?舍不舍得?你舍不得就养不出像卢叔叔这样的人才。他母亲懂得多帮助别人,顺便磨炼他的意志力。

他说每次他面临很大的压力,工作压力,脑子里面都会浮现一个影像,就是他在扛水的时候,他在想:我快要撑不住了,假如撑不住,留在这里也没办法,还是坚持一步一步跨出去。所以,当他面对挑战的时候,他第一个念头是什么?跨过去!所以,劳动会让一个人的意志力不断提升。诸位朋友,现在孩子是不是缺乏这些?对!所以要赶快让孩子多做家事,多去付出,才能长他这些好的德行、好的态度。今天我们先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三集)

2005/2/18 台南净宗学会档名:52-116-13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的是: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昨天也有提到,人要避免很多坏的习性的养成,昨天也提到赌的问题、好色的问题,还有古书当中说的四个习性不能长,叫「骄、奢、淫、逸」。在这个「逸」当中,最重要的是要从小让孩子养成勤劳的态度,做家事的习惯。昨天也讲到做家事有哪些好处?第一个,习劳知感恩,懂得感恩;第二个,养成勤劳的态度,做事能力也会一点一滴的积累。所以,做事能力绝对不是长大才学,从小在家里就可以训练;再来,锻炼他的意志力;最后,他的人际关系会特别好。

我在教书的过程曾经教过自然科,每一次上完课就有很多的器材要收拾。有几位学生他都很自然的,你都没有叫他,他都留下来帮忙你整理,帮忙你打扫。诸位朋友,您看到这样的学生,你的内心怎么样?心生欢喜。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一定会多加照顾,所以孩子勤奋很容易得到长辈的提携跟关怀、爱护。在跟平辈相处,假如他很勤奋,对他的人缘也是有直接的影响。比方说他到大学去念书,假如刚好跟几位同学一起住在一个寝室,他一进去看到别人在打扫客厅,他马上就动手去跟他一起做,留给同学是什么印象?是懂得处处帮忙,处处体谅别人辛劳的这一分态度。虽然还没有相处,这个动作已经赢得同学对他非常好的印象,很容易就融入团体之中。

但是,假如他在家里都不帮忙,到了团体里面,比方说在寝室当中,别人在打扫,他依然看着他的电视,那其它同学对他的观感就不大好。不帮忙还不打紧,因为在家里不帮忙就不知道做事人的辛苦,有时候拿了东西乱放,忘东忘西的。到时候很多的公物人家要用的时候找不到,这个时候他在团体当中的信用跟印象就会愈来愈差,人家的怨言慢慢积累,到最后就会爆发出来。我们在「谨」这个部分有提到,「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些好的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孩子往后的团体生活;不然不只帮不上人的忙,还会给人家添乱子。所以,勤劳的习惯、劳动的习惯,对他人际关系也是直接相关。

很多大学生被学校退学,原因是什么?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老师跟同学都不愿意跟他住在一起跟他相处。在深圳有位大学生被学校退学,报纸刚好报他,画了一张漫画,戴了一个学士帽,然后他的母亲在喂他吃饭,内容里面写到「专业的高材生,生活的低能儿」。诸位朋友,不要觉得很夸张,他大学时候确实还是他妈妈喂他吃饭,因为他跟他妈是死对头,假如没有他妈妈喂,他不吃,这么大了还这么样让父母操心。

但是我们话说回来,孩子为什么会是这种态度?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当初可能在两、三岁的时候,喂一次饭要喂多久?要全家跑全场;喂一次饭要一两个小时,喂下来腰都快断掉了。所以无规则不成方圆,教育孩子一定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绝对不能放纵孩子;到他养成习惯,长大了,要扭转都扭转不回来。所以这个孩子在学校里面,比方说去找老师,到老师家也不会看时间,有时候正中午老师在睡觉,也去按老师的电铃。进去以后要跟老师借计算机,吃东西他掉满地,都不整理。所以老师很怕他,同学也很怕他。我们希望孩子往后人生能够走得顺利,就要养成这些好的习惯才行,不然他这些坏习惯无形当中都是他人生很大的阻力。我们知道哪些是好,要尽力去养成,哪些是不好,要尽力去改过;当然从我们做起,进而当孩子的榜样。

这个『亲所好』,我们也可以把它再延伸开来,当作不只是父母,我们的亲人所希望的,我们做得到也要尽力去做。比方说妻子、儿女一定希望我们能够多陪伴他,有句话是说,所有的成功都取代不了家庭的失败。很多人说,现在我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陪孩子?他们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句话有没有道理?这个叫找借口。人只要有心,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好。当然确确实实人情当中也是有很多情况会发生,所以一定要学习一个能力,叫拒绝的能力。不然你的时间统统会耗在应酬,耗在很多对家庭、对人生不大有相关的事情上。

拒绝容不容易学?诸位朋友,你觉得拒绝容不容易?不容易。拒绝他人,我们可以拿出两大法宝,这两个法宝拿出来,一般朋友就不会为难你。第一个法宝就是父母。比方说朋友要找你去花天酒地,你实在是不想去,一去又要熬到半夜一、两点,谈的都是什么?「言不及义,好行小慧」的这些言语,你实在不想去,你这个时候就可以把父母请出来。就跟他说:我已经答应我妈妈要回去,今天晚上陪她,我已经一、两个礼拜前就答应她了,所以我得回去。一般的朋友听到你要回去探望父母,他会怎么样?他当然应该不会勉强你。说不定你这么一讲,他也突然想到:我也很久没有回去看我父母了。反而你这个拒绝还唤醒了他的孝心,这是第一个法宝。

第二个法宝是妻儿。当你不想去无谓的应酬,你可以跟他说:今天晚上我要跟我儿子讲两个德育故事,都已经跟他约好了,因为我现在一起跟他在做《弟子规》,来当我们的家规。《弟子规》说,「凡出言,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为先」,孩子还小,我不会失信于他,所以我必须回去。当你把这两个王牌拿出来,基本上,朋友不会强你所难。假如两张王牌拿出来还是没用,还是硬要拉你去,怎么办?假如是这样的朋友,我看人生应该有所取舍,这样的朋友应该敬而远之。

当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就能够去『亲所好,力为具』。我们之前也有提到晨昏定省,常常回家看父母,父母会很欢喜。有些年轻人他也会利用礼拜六或礼拜天回家看父母,怎么看?带着一、两个孩子,一进门就坐在沙发上,开始在那里看报纸。两个夫妻都坐在沙发上,孩子一进来就东跑西跑,爷爷奶奶忙得不亦乐乎。在厨房里面,一大早出去买菜,回来又赶快煮菜,然后煮完以后端出来,我们放下报纸:吃饭了!然后一起吃饭,吃完饭也没有帮忙收拾碗筷,帮忙洗碗,吃完饭就说:妈,我要走了。拍拍屁股,把孩子带走了。爷爷奶奶坐在沙发上喘了几口气,累死了,不如还是不要回来,清净一点。所以我们就要理解到,我们回家探望父母一来是尽孝心,二来也要多体恤父母。我们跟父母先打好电话:菜我们已经买好了。回去的时候,夫妻俩应该主动去做菜,这样才能减少父母的负担,我们这颗孝心才是真正有尽到。我们看下一句: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身体不好了,身体受伤了,会让父母非常担心。所以我们昨天也提到病从口入,对于自己的饮食要非常地谨慎,要吃得健康,让父母不操心。除了吃方面,比方说在生活细节上也要多多关照身体,春秋之际气温变化很大的时候,要记得添加衣服。我在教书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已经寒流来袭了,他都穿什么衣服?穿一件短袖的,在那里觉得他很不怕冷,这个时候我都会跟他说:把衣服穿上。接着我跟他说:假如你感冒了,谁照顾你?他想想:爸爸妈妈。我说:对!假如你生病了,是你自己照顾自己,那我没话说;但是你一生病都是拖累家人,所以你应该有责任让自己不生病。你看你一生病,妈妈还要请假,还骑着摩托车带你去看医生,再把你送回家里。而且不只是这样忙碌,她在公司上班,心里安不安?不安稳。所以时时要注意冷暖,不要让身体着凉。比方说我们在运动、在爬山会有大量汗水,所以在做运动的时候也要记得带毛巾,带干衣服。当我们在这些细节当中都能够关照身体,那你的父母对你就会愈来愈放心。

很多年轻人(青少年),他说:我父母怎么管我这么多!我会反问他:父母为什么管你这么多?当然是你很多的行为不能让父母放心。假如你都能够真正好好照顾自己,父母对你放心了,你就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假如你很多事都不会照顾自己,父母反而不提醒你,那不就父母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了!你要体谅父母的用心,进而要让自己更懂事,这样才能真正你自由又让父母放心。所以,我们的生活也要规律,不要常常熬夜,熬夜一天要几天才补得过来?可能要好几天才补得过来。我们时常关注饮食,关注生活规律,让自己的身体能够有很好的调养。

有个孩子他感冒了,在日记上写了一行字,他说:我感冒了,我很难过,不是因为我感冒难受,而是因为感冒是不孝。你看孩子他接受《弟子规》的教诲,他面对很多事的观照能力、自我反省的能力就会与一般的孩子不同。《孝经》在「开宗明义章」也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教诲,一个人的孝道一定是从爱护自己的身体开始落实,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我们接着看下一句,『德有伤,贻亲羞』。当我们的道德有损伤,会让父母蒙羞,会让家人蒙羞,甚至于会让国家民族都蒙羞。在汉朝末年,有个臣子叫董卓,后来董卓有了权势就拿着权势作乱,后来很多人起而攻伐他。董卓后来下场很不好,他的家族都被处死,他的母亲已经九十多岁了,还到刑场被处死。所以当我们当子女的,假如我们的行为还造成父母这么大的痛苦,那就真是没有把子女做好。现在是没有这种「灭九族」的刑罚了,但是我们在事业当中假如出了差错,比方说公司被倒了,都有可能连累父母。父母已经辛苦了大半辈子,到时候连他的退休金也都保不住;甚至于还有可能到了年老的时候还要走法院,那时候就很凄凉了。所以我们为人子的人生要诚信、要稳扎稳打,不可好高骛远,造成自己犯下了错误,也连累了自己的父母。所以「德有伤,贻亲羞」。

那德无伤,假如我们的道德能够不断的提升,用我们的德行去造福社会、造福国家,就能够做到《孝经》说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个就是「孝之终也」。「以显父母」,是不是要父母去世以后才来显?不是!你当下能够很年轻的时候就能够好好奉献社会,你的父母会引以为光荣,那他的后半生内心会非常地安慰。孟子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事奉父母,人生第一大事;「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对自己的操持,「守身为大」,也就是守住自己的身、名节,绝对不能做出违反道德、违反法律的事情,而让父母难堪。当我们的行为不符合道德,父母蒙羞,家人也蒙羞,甚至于连下一代也有可能蒙羞。现在因为网络太发达,人跟人之间的交流很频繁,假如没有判断力,又没有理智,很有可能会犯下让自己一生遗憾的事情,所以守身很重要。

现在市面上讲很多「一夜情」,这不只自己蒙羞,可能连让子女都会抬不起头来,所以我们自己要谨言慎行,不可以自取其辱。其实人为什么会犯下这样的过失?在男士当中,可能是太过纵欲了,这都是因为从小没有志向,人生只以享乐去挥霍自己。所以让孩子有志向,他就不会被这些社会污染所影响。女的为什么也会去犯下这样的过失?很多是因为爱慕虚荣,爱慕虚荣就很喜欢听好话,很多存心不良的男士,他用这些花言巧语,就很有可能让这些女士踏出错误的一步。所以我们自己也要反省,不能犯这样的过失。再来,要让孩子从小不爱慕虚荣,让孩子要有人生的志向,人生充实,人生道德有提升,就不会犯下这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错误。这是「德有伤,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父母跟我们相处得很好,我们也尽力奉养父母。当然父母也有可能脾气有不好的时候,这时候我们也要能够包容、能够宽恕,因为每个人情绪都会有起伏。人与人相处,我们要记住一个原则,「不管别人对不对,自己一定要做对」。假如今天父母对我们在情绪上比较不好,我们也用不好的情绪对待父母,其实父母错了,我们也错了!假如我们错了,还有没有资格去批评别人错?就没有了。所以不管是父母也好,或者你身旁所有的亲友也好,纵使他们用不对的态度对你,我们依然要用对的态度去面对他们,不然我们也是跟他一般见识,根本没有资格去说别人错。这是个理智的态度,不管别人对不对,我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对。因为有这样的人生态度,我们中国有很多的圣哲,都能够在『亲憎我』的状况之下,他依然保持他那一分至诚的孝心。也由于这颗至诚的孝心,能够去扭转家庭的气氛,进而家庭和乐。

在周朝的时候,有个孝子叫闵子骞,他的母亲比较早去世,父亲娶了个后母。后母比较对待他不好,在冬天的时候做衣服,因为后母又生了两个弟弟,用棉花帮两个弟弟做棉袄,但是却用芦花帮他做衣服。做起来衣服确实很大,蓬蓬的,但是芦花不保暖。刚好他的父亲叫他帮他驾车,因为冷风飕飕吹过来,所以闵子骞一边驾车一边发抖。他父亲一看衣服都穿那么厚了还在发抖,你这个行为很有可能会让你的后母的名节受到损害,人家看了还以为后母在虐待小孩。所以就很生气,拿着鞭子就抽闵子骞,结果鞭子一打,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他父亲看了很生气,这继母怎么可以虐待我的儿子?气冲冲的一回家就要把他后母休了。

在这个情急之下,闵子骞马上就跪下去,他就跟他父亲哀求,他说父亲,不要赶后母走,因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母亲假如离去,我跟两个弟弟都要挨饿受冻。闵子骞讲出这席话,他的父亲听了很感动,气也就消下来。他的后母更觉得很惭愧,一个这么小的孩子都能念念为她的孩子,也为她着想,而她这么大的人却跟一个孩子斤斤计较。所以闵子骞的这一分心、这个德行感化了他的后母,从此家庭过得很和乐。

诸位朋友,假如闵子骞没有用这种宽恕、包容,没有用至诚的孝心去对待他的后母,这个家庭往后会怎么样?会搞得家破人亡。所以,人面对事情,绝不能够意气用事,假如都是以怨报怨,结果绝对不圆满。我们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用一颗真诚,用一颗孝心,才能上演人生一出一出的好戏。

另外也有位孝子叫王祥,历史上他有个很著名的故事,叫「王祥剖冰」。就是在很寒冷的天气当中,他的后母叫他去抓鱼给她吃,在冰天雪地当中有没有鱼可以抓?没有!假如王祥不去抓鱼会怎么样?可能会挨打,甚至后母不让他进门。面对后母这样的对待,他依然没有怨言,还是到了冰天雪地独自流泪哭泣。由于这分诚心,天地都感动了,地面就裂开来,跳出了两条鱼,他拿了两条鱼回去奉养后母。当然,无礼的要求绝对不是只有这一件事。在很多事上还是百般刁难,王祥并没有因为这样而退缩。有一次外面要下雨了,他的后母跟他说:现在外面刮风下雨,假如果树上的果子掉下来,那我就要处罚你。王祥就跑出去抱着这些果树在哭泣,祈求它们不要掉下来。这一分真心也是感动,我们说植物、矿物都会因为人心而有所感应,确实果子也掉没有几颗。所以很多情况都是由于王祥这一分孝心才能够化险为夷。

所以诸位朋友,要感动一个人、感化一个人容不容易?不容易!要很有耐心才行。王祥感动他后母不是小时候,到他大了,也娶老婆了,他的后母不只虐待他,连他的太太也一起虐待。不过他的这一分德行已经感动了他的弟弟王览,王览是他后母生的弟弟。因为他的德行,所以弟弟对他非常地尊敬,每次后母在虐待王祥还有王祥的太太,王览都会带着他的太太一起去帮忙他的兄长王祥。后来王祥的德行愈来愈好,名声也远播出来,他的后母心生嫉妒,很不高兴,居然拿了毒的饮料(毒酒)要给王祥吃。结果因为他弟弟事先已经知道了,在那个情急之下,他的弟弟把那杯酒夺过来,当场要帮他哥哥喝下去。诸位朋友,他的弟弟已经是用什么来劝他的母亲?用死来劝母亲。所以当场他母亲就把那个酒打翻,自己也觉得很惭愧,她的儿子居然能以死来保他的兄长,她又怎么能做人这么没有分寸?这个动作也唤醒他母亲的良知。所以两个兄弟的赤诚,也把家庭转化过来。

朝中刚好有位大臣叫吕虔,吕虔他手上有把宝剑,他就送给王祥,他说有这把宝剑的人可以庇荫后代子孙,都会很有成就。王祥拿到这把宝剑,第一个念头是什么?不是占为己有,马上送给他的弟弟,也祝福他的弟弟以后的子孙能够昌盛。确实有这样的兄弟,这么好的德行,他的后代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化,因为《易经》说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以,王祥、王览的后代绵延了九代都是公卿,都在朝中当了大官,服务社会国家。所以,我们确确实实要用一颗真诚心,去转化家庭里面的不圆满。这个叫『亲憎我,孝方贤』。我们接下来看下一段经文,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这里提到的就是父母有过失,这个『亲』我们也可以再把它意义延伸开来,就是你所有的亲人、朋友有过失,我们都有责任去规劝,叫『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其实这句经文非常精辟,它不只告诉我们劝诫亲人是我们的本分,连方法、态度,甚至于劝诫的时机都帮我们点出来。

我们来看看,规劝一个人应该注意到:第一个是存心,第二个要注意时机,第三要注意态度跟方法,第四还要注意很有耐性。劝一个人也不容易,很有修养。您有没有劝亲友的时候,当场劝,他从此以后就改过,有没有这样的朋友?假如有,你一定要介绍他给我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他可能是颜渊转世。因为颜渊做到什么?「不二过」。现在还有这样子的人,一定要叫他出来弘扬中国文化。一般成年人因为很多行为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已经冻了那么久,你那个火要慢慢烤才会把它融化掉。

所以,一开始我们劝诫亲友,要先观照到自己的存心,一定是要一颗念念为对方好的心,而不是一种控制:你就是要听我的,不听我的就不行。假如我们是这种控制的态度,一种强势的态度,可能会出现反效果。所以我们有些经验,劝别人劝到吵起来都有,甚至于让对方恼羞成怒,这样子我们就失去当初劝诫他真正的目的。所以,时时要记住这颗存心,就是要希望他更好。当这一分心很坚定的时候,方法、态度你自然而然会去修正自己。

像我们在教书的时候,很多小孩子很喜欢过来告状。他过来告状,我们就会问说:你现在在讲这个同学哪里没做好,你是用什么样的心来告诉老师?是幸灾乐祸?还是真的想要让这个同学改过?也让孩子看看自己的存心。然后我们接着跟他说:假如你真正希望这个同学改过,那你自己去跟他讲,不用老师来讲。当然前提之下,你要在班上建立一些很好的做人、做事态度。比方说,全班都学过《弟子规》,《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叫「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一个人面对别人的称赞,会觉得诚惶诚恐;面对别人的规劝,会觉得感谢你指出我的缺点。当全班都有这样的态度,这位同学过去规劝另外一个同学,他们就能够互相成就、感谢,就看到另外一个同学会跟他鞠躬: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当孩子懂得去规劝别人,当孩子也懂得接受别人的规劝,这样的态度都会对他的人生有很大的助力。所以,劝别人第一个要先注意到存心问题。

第二个,时机。什么样的时机规劝人比较好?俗话说,「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在称赞别人的优点,称赞别人做的好事,你可以在人群当中讲,因为可以让其它的人「见人善,即思齐」;你给他的肯定,他也会更积极去努力。但是规过,规劝别人的过失应该要私底下,没有其它人的时候。为什么?为什么要没有其它人?因为我们成人最重的是什么?面子!面子很贵,对不对?面子一斤要多少钱?所以一个人道德、学问要成就,首先要把一个东西卖出去,要把面子卖出去。待会儿有人要卖的话,我来买。但是人情要能够体谅到,要能顾虑别人的面子,所以要「规过于私室」。当你做出这样的动作,对方也会觉得你很替他着想。假如你是在公众讲出来,可能当场就有可能发生冲突、辩论,所以规过于私室,这就是抓对时机。

《论语》里面也有一句话提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时机已经到了,你可以劝诫他,但是你却没有劝他,这样「失人」;我们就失职了,失了子女之职,或者失了朋友之职。「不可与言,而与之言」,时机还没到,你太急躁,就跟他讲了,这样是「失言」;你可能就讲错话了,你的善心可能就行了恶事,就失言。

所以劝诫,在我们整个五伦关系上都要有这样的本分,父子要劝诫,君臣也要劝诫。因为你接受公司的这分职责,就应该有责任把公司辅佐好,当然也要把领导人辅佐好,所以君臣关系也要劝诫。再来夫妻,那当然要,要相夫教子。再来,兄弟也要互相劝诫,还有朋友,这都是我们为人的本分。所以要提高自己劝诫别人的智慧,才能透过我们的言语对我们的亲友的人生有所助力。

《弟子规》这句话提到了『谏不入,悦复谏』,这个「悦」字是很有学问的。就是当父母第一次没有接受,要在什么时候再劝?什么时候?高兴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要察言观色,「悦复谏」。态度跟方法?「怡吾色,柔吾声」,这就是态度,我们平心静气;因为你动了气,就会让他也动气,你不动气,他就不容易动气。所以我们要「怡吾色,柔吾声」,然后又要抓对时机劝诫。再来「悦复谏」,这个「复」是什么意思?对,一二再,再而三,复就是要很有耐性才行。这个耐性是从哪里发出来的?从孝心,从友爱的心,从尽忠职守的心,一定会持续去做得到。

所以我们假如今天劝别人没有效果,我们要理解到问题不在对方,而在自己。当我们处处反省自己,那我们劝诫别人的智慧就会愈来愈高,自然而然别人就会感受到我们的真心诚意,一定会把他转化过来。所以,我们抱持一个态度,假如别人不听我们的劝告,是因为我们「德未修」,所以「感未至」,感应还没到。劝别人还有一个前置作业,我们也要考虑到。孔子在《论语》里面有提到「君子信而后谏」,君子劝别人有一个前提,一定要先对方很信任他,他才劝诫;假如对方还不够信任他,「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假如对方还没有信任我们,我们就规劝他,他还会以为我们是不是有意中伤他。所以今天要规劝别人,首先要赢得对方对我们很深的信任。所以父亲、领导者,或者你的另外一半,你的朋友、兄弟对你有信任,你劝诫才会有效果。

如何赢得别人的信任?我们都很渴望亲人、朋友对我们很信任,信任是求来的吗?信任绝对不是求来的!我们很多时候都很羡慕,你的人缘为什么这么好?大家为什么都这么信任你?我们只在结果当中打转,没有从原因去思考。好,那我们下一节课再来了解,为什么一个人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谢谢大家!


---------------------------------------------------------------------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四集)

2005/2/18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14

  

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早上提到了,要劝诫别人有个先决条件,一定要先赢得对方的信任。假如信任不足,可能你劝他的时候,他会误解你,你是不是看他不顺眼?是不是在毁谤他?所以要先有信任。如何能够赢得亲友的信任?这个信任绝对不是凭空而来,必须透过我们真心的关怀、付出才会建立信任。也有些朋友很热心,喜欢帮助别人,但是很多朋友看到他会赶快跑,觉得说他很烦人、很啰嗦。然后会跟他说:拜托你,你不要再照顾我了。有没有这样子的人?有!做得要死,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却给人家嫌得要死,有这种人,因为他的关怀跟付出没有针对别人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他人的需要,然后去付出,自然而然能够赢得信任,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我们说的话他就很能够接受。

我们来看一下,比方说在父子关系当中,当你的父亲对你非常地信任。他可能有好几个儿子,特别相信某一个人的话,应该就是这个孩子最让他放心,最孝顺他,所以已经赢得了父亲的信任。因为也常常在父亲需要的时候,他都会尽心尽力去尽他的为人子的本分。再来,在君臣关系上,上司最需要什么?最需要我们去帮他承担一些工作。我们都能够默默的做,而且每次做都能够让他放心,所以也是针对他的需要去付出,他就很信任我们。再来,夫妇关系也是,比方说太太在家里把家里整理好,然后又把孩子教育好,让先生没有后顾之忧。所以自然而然很信任这个太太,那太太所讲的话自然就有分量。

媳妇嫁到夫家去,什么时候可以进谏?什么时候可以劝诫夫君,甚至于是夫君家里的亲友?能不能嫁过去第一天就开始,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能不能这样?假如一过去就指指点点,这里要改进,那里要改进,那会有什么后果?一定会让夫家的人对我们很排斥,因为才刚嫁过去,还没有建立深厚的信任。所以我们要随顺人情,要善体别人的感受。卢叔叔曾经跟我说过,到一个新的环境一定要多看,看什么?看别人的需要在哪,去付出;多听,听听看,听出别人的需要,有时候也会听出一些忌讳,别人不愿意提到的,我们就先避开,要听出需要、听出忌讳;多看、多听,少讲、少出意见。我们到一个新的公司去,是不是也应该多看、多听、少讲!当你做得多说得少,你的主管、你的上司就会很信赖你,到时候你的意见他就很重视。所以道理都是相通的,都是适用的。

我们当媳妇的,也要能够观察到,什么时候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个领会我是从我母亲身上学到的,我母亲嫁过去的时候,她的小姑、小叔都还在念书。当时她要嫁的时候,我的外公极力劝退她,外公也很厉害,他就开始分析,他说:你看你嫁的是长子,然后他的弟弟、他的妹妹还在念书,然后你的公公,假如嫁过去,公公又是捕鱼的,收入不稳定,所以你嫁过去一定很累。我妈妈就说:我还是要嫁。为什么?因为她觉得我父亲很孝顺,孝顺的人才有情义,才有道义,所以看了一大堆有钱人都不要,就要一个穷小子。结果就嫁给我父亲,确实很辛苦。

嫁过去以后,教书的钱都拿出来家用,还要给小姑、小叔念书的费用。诸位朋友,假如是你的女儿,你嫁不嫁?所以,一来要有眼光,要放远,知道孝子,有孝道传家的家庭,往后一定会兴盛。再来,中国人说吃亏就是福,当你舍得吃亏,就会赢得他人对你的尊重,对你的佩服。我母亲家里还算富裕,嫁过去还懂得这样付出,所以小叔跟小姑对她就非常地佩服,我那些叔叔对我母亲也很好。但是慢慢的家庭状况就改善过来,因为有孝心的人他对家庭一定有责任感。我母亲嫁到我们家差不多二十多年,她才开始怎么样?开口;当信任已经达到某种程度,开口就很有力量。所以,我们要厚积薄发,不要太躁动,有时候是欲速则不达。而且给他人建议,你不要本来都没建议,一建议就建议五条、建议六条,这样也不好。就偶尔建议一条,结果虽然他们没有做,后来都像你所印证的:你讲得很准!慢慢那个信任就愈来愈高。

所以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夫妇关系都需要建立在信任、在付出当中。再来,兄弟亦复如是,你愈照顾兄弟,兄弟就愈信任你。最后朋友,朋友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这都是要透过长期的相处,所谓日久见人心,才能真正赢得朋友的信任,进而重视我们给他的规劝。

我们中国古代很多圣哲人都做了很好的表演,诸位朋友,您思考一下,你去劝别人成功的机率超过五成的举手?不多!有没有发觉现在人不好劝?有!「苟不教,性乃迁」,一来是确实人没有接受圣贤教诲,另外一个角度是现在我们心都太急躁了,所以在劝人的时候,有时候在态度、方法上都没有掌握好。

在唐朝初年,那时候还不算创立唐朝,刚好在隋唐之际。唐太宗的父亲李渊,他是带着军队南征北讨,当然李世民都跟在身旁。有一次李渊决定要把军队往这个路线走,唐太宗一看,这个路线很可能会遇到敌军的埋伏,会全军覆没。所以,李世民就一直劝他的父亲不可以走这一条,但是他的父亲都不听。结果那天早上就要出发了,突然听到帐外有人放声大哭,李渊很奇怪,怎么有个大男人在那里放声大哭?李渊就走出来,看到李世民坐在地上放声大哭。然后李世民就说「父亲,这样去铁定会让全军覆没」,他愈说哭得愈大声。我们《弟子规》说的「号泣随,挞无怨」,这个「号泣随」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表演。他父亲一看,这个儿子还真难得,坚持要劝诫他,后来真的就改了路线,军队不至于造成危难。

所以诸位朋友,一个孩子的孝心拯救了什么?一个军队。假如这个军队没有拯救,那中国历代怎么样?诸位朋友,有没有感觉到人生确实要很谨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对!不然您现在回想一下,这几十年,假如在某一个关键你抉择错了,现在我们就没有这个福分,可以在这里没有后顾之忧听闻圣贤的教诲。所以,人要时时谨慎,还有要时时感恩,因为在这个过程,也是有非常多的亲友给予我们很重要的提醒、引导、规劝。这是儿子劝父亲。

当然也有父亲劝儿子,父亲劝儿子大部分是在儿子已经成年了,也不方便对他大吼大叫。但是在小的时候,我们可以义正词严训诫他。大了都爱面子,你当场在别人面前骂他,他可能不接受之外还会怨恨在心。有一位年轻人十六岁,他刚好开着车带他父亲到一个游乐的地方,把他父亲放下来。然后跟他父亲相约下午四点在这里碰头,他就开着车到一个加油站去加油。去了加油站,他觉得时间还有几个小时,所以想说就到旁边的电影院去看电影,然后再到加油站,再赶快开回去接他父亲。结果一看怎么样?忘了时间,回过神来,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耽搁了一个多小时了。他赶快跑到加油站,把车开到要跟他父亲会合的地方。

结果他心里就想,父亲一定会骂他,所以他就想了一个理由,跟父亲讲是因为车子拋锚所以去修理。我们不能怪他,因为他没有学过《弟子规》,「倘掩饰,增一辜」,「无心非,名为错」,现在是「有心非」就「名为恶」了。他以为他很聪明,然后看到他父亲就开始跟他说:父亲,因为车子拋锚,所以才这么晚回来。他父亲说:你为什么要欺骗我?他还不放弃,他说:父亲,我讲的都是实话。他父亲接着说:我已经打电话到这个加油站,他们告诉我,你的车子一直都放在那里。结果他的谎被揭穿了,很惭愧。

他父亲接着说:我很生气,我不是生你的气,我是生我的自己的气。他父亲说:我教了十六年的儿子,居然会为了怕我责备而欺骗我,这是我教子无方,所以我应该好好检讨我自己,这一段旅途我自己走回去。离他们家十八英里,一个小时差不多才走四、五英里,他父亲真的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回去。儿子开着车在后面跟着老爸,这个儿子说这是他一生走过最煎熬的路,但是也是他这一生上过最好的一堂课。这位孩子说,他从那时候开始到他现在,从来就没有再撒过谎。所以,这个父亲是用他的德行、用他的惭愧心唤醒了孩子的惭愧心。这个也是父亲劝诫儿子。所以我们劝,除了要有一颗真心、存心、善心之外,也要有很巧妙的方法。

再来,君臣关系,我们也是要劝诫,当臣子的有责任劝诫他的君王。提到劝诫,我们一定会想到哪个大臣?唐朝的魏征。魏征其实是个,我的感受应该是个很可爱的人。他一开始辅佐唐太宗,他都把话先讲在前头,很有语言的艺术。他就跟唐太宗说:皇上,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唐太宗听了觉得很纳闷,为什么不做忠臣要做良臣?魏征接着说:因为做忠臣都要被砍头,做良臣才不会没命。唐太宗一听就在那边哈哈大笑。其实唐太宗是个聪明人,他在那里哈哈大笑的时候他会想:忠臣都是被谁杀的?被暴君杀的;假如我把他杀了,那我不就变什么?变历史上的暴君了!所以,其实魏征这段话已经让他自己这个命已经可以先保住了。

魏征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过失的时候,都对他直言不讳,他也常常提醒唐太宗,「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人民可以拥护你,成就你的功业,当你不爱惜人民,他同样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时时战战兢兢治理国家。有一次魏征进谏的很激烈,把唐太宗气得半死,然后气冲冲就跑回他的寝宫,边走边喊,「气死我了,我一定要杀了他」,就这样气冲冲走回他的寝宫。他的皇后就看到了,看到他气得半死,皇后心里想只有谁可以办得到?只有魏征办得到。皇后马上就去换了非常端庄的衣服,很正式的衣服,换好以后就走到唐太宗面前,就跟他跪下来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唐太宗本来气得半死,对皇后这个举动觉得莫名其妙。然后皇后就说:皇上,一定有明主出现,明君圣主出现才有臣子敢这样直言不讳。结果唐太宗一听转怒为喜:那我是明主!所以,一个太太对先生可有很大的影响,假如这个时候皇后又进了魏征几句谗言,我看「贞观之治」可能就改写了。

所以一个家的兴旺,一个朝代的兴旺,绝对都是非常多人的付出,非常多人的参与才可以做得到。我们明白这一点,在人生当中成就的一些事,一定要把功劳回馈给所有的人,一定是众志才可以成城。所以,唐太宗不止有魏征,还有身旁皇后,这么多贤德之人的辅助。

后来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前都是铜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为镜」,用历史来观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兴替」,怎么做才可以让朝代兴,怎么做会让朝代败,他可以从历史观照的到;「以人为镜」,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进而去修正。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而现在已经坏了一面,就是魏征死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一个贤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爱才,他才能够赢得这些大臣对他的信任。

治理国家如是,现在治理企业亦如是。所以诸位朋友,现在企业界很强调管理学问,其实我们的《四书》里面有没有管理学问?有!而且都是非常精辟的管理学问,都是纲举目张。我们来思考一下,《中庸》里面有提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有九个治理天下的好方法,第一个「修身也」,第二个「尊贤也」。求学问要主动,所以我就讲三条就好,其它诸位朋友去翻《中庸》。「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这九个方法,其实用在现代绝对可以让你的企业蓬勃发展。

第一个一定要「修身」,自己真有德行才能赢得真正好的人跟你一起共事,只要有人就不怕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大学》里面也提醒我们「有德此有人」。现在有钱的人不一定找得到人才,现在暴发户很多,但是他要请人都请不到优秀的人。但是只要自己有德行,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然而然德行就会感召这些有志之士过来。所以根本还在修身。

第二个「尊贤」,尊敬贤能的人,自然而然就有更多的贤哲来投靠,因为真正贤能的人不是用钱可以请得到的。用什么可以请得到?孔明是不是用钱请出来的?「三顾茅庐」是什么原因?真诚心;是什么?恭敬心,我们恭敬对待贤德的人,他就很愿意出来。除了真诚心、恭敬心,还有一个,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心,才能请得出这些人。刚刚讲到唐太宗这么样的珍惜魏征,一定会让更多读书人愿意来效忠他,这是尊贤。假如今天当老板的不尊贤,还会嫉妒很多很有工作能力的部属,甚至于他还好女色,纵使他现在如日中天,迟早会衰败下来。所以一个人尊贤就能够「去谗远色」,去谗言,远离女色。

第三个,「亲亲也」,这个「亲」是指他的父母,他的亲人。当一个领导者他首先把孝道做出来,一定可以以德感化他的员工,感化他的人民。在我们中国有个企业,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它本来已经亏损了人民币七、八亿,亏了那么多,很多企业可能都爬不起来,但是它还是坚持继续努力。在这个努力过程,他们这个企业的家风很好,每到重要的节日,董事长一定带着他自己的孩子、孙子一起拜他的妈妈,所以这个家里有孝道之风。然后他对于他的员工训练也很用心,这就是把员工当亲人看待,他们用《弟子规》来训练员工。

用《弟子规》训练员工,这一点很难得!一般的企业、商业,训练员工都训练什么?怎么把东西卖出去,是不是?但是他却是用《弟子规》来训练员工,代表希望员工在他这里能够成长,能真正学到做人做事。改天纵使离开了,他也觉得对得起这个员工。有他的这一分孝道,也有这一分对下属的一种关怀、栽培之意,所以他现在已经从亏损了七、八亿人民币,到现在企业发展得很快速,也很成功。所以确确实实我们老祖宗讲的这些道理,绝对不会因为时空而改变。而很多的企业为什么不能长久?因为他都没有回归到根本的做人态度,很多人是倒下来了,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倒下来。

我们刚刚是从唐太宗懂得接纳部属、接纳臣民对他的进谏,代表他尊贤。我们从一个圣主的言行举止,也能够学到他为什么能这么成功!当我们知道了,就要把这些态度怎么样?听完唐太宗、听完魏征的故事要怎么样?我们人生这场戏主角是谁?是自己!所以我们在听故事的过程,谁是唐太宗?我就是唐太宗。要有去学习他的优点的这个态度,不然听了,闵子骞是闵子骞,子路是子路,那不就白听了吗?

所以有位老师他的成长特别快,有一天他就跟其它的老师说,他说:我觉得蔡老师在讲课,每句话都在骂我。我看起来像会骂人吗?但是他这句话就已经点出来,他为什么进步的特别快?因为他时时看到好的就提醒自己要效法,听到不好的马上怎么样?「见人恶,即内省」,就好象觉得每个都好象在说我一样,这个叫善学。所以,同样听课听那么多,每个人学到的都不一样,善于学习很重要。这是唐朝。

在汉武帝的时候,武帝那个时候也是文治武功相当兴盛的一个朝代。但是武帝他的末年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叫做「巫蛊之乱」。就是有人诬告太子、皇后,他们拿了些巫术要去陷害别人,都把它埋在地底下,其实是要嫁祸于皇后跟太子。最后太子觉得这个情况不妙,就起兵杀了这些蛊惑的人,杀了这些把皇帝欺骗的这些江湖术士。但是由于这个动作,汉武帝还以为太子要造反,所以那个时候太子还有太子的亲人统统都被关起来,搞得整个汉室的家族也是非常地混乱。结果汉武帝那时候刚好在气头上,就说只要在监狱里面的统统杀了,杀自己的人。

有个孩子才刚出生,是汉武帝的曾孙,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才刚出生。那时候有个大臣叫丙吉,他也负责这件事情,这个巫蛊之事的审判,但是他就不愿意把宣帝交出去。汉武帝已经派人来要人,丙吉虽然知道汉武帝已经在气头上,但是他也非常有正气,他就回答说:没有罪的人,我们都不应该杀他,更何况这个人还是皇上的亲人。结果来的人就把这个话带回去给汉武帝。汉武帝突然醒过来了,才大赦了这些还没杀的人。所以丙吉是以死,因为皇帝在气头上的时候,很有可能受到株连,连自己的都保不住。所以他以死来进谏,才能够把汉武帝唤醒。

后来汉宣帝继位,但是丙吉从来没有再提这件事。所以,以前读书人觉得我这么做,比方说「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为了什么?绝对不是为了我以后有没有什么好处,而是有没有遵循圣贤人的教诲,能够时时为人民、为国家,还有对得起他自己的良心。这是我们在唐朝、在汉朝看到了臣子对于皇帝、对于君主的劝诫。

再来我们看,夫妇之间也要劝诫,刚刚也提到,唐太宗的皇后也是很善巧的劝诫了他。有个朋友她要劝她先生戒烟,怎么劝先生戒烟?有位女士叫她先生不要抽烟,刚好她先生跟一些朋友一起吃饭,另外的朋友递给她先生一支烟,她马上把他的烟抢过来,这么做会不会成功?这个一定会造成反效果。所以我们劝的时候要看存心,不是那种控制「你就是得听我的」,那一定反效果;存心一定要想着让对方得利益。再来时机要抓对,你这么一抢,他的面子怎么样?都挂不住了。所以,要考虑态度、考虑方法。

另外一个劝先生戒烟就不是这样劝,她就跟她先生说:先生,你看我们孩子还小,孩子都这么可爱,你的健康才是我们一生的依靠。不是男人讲甜言蜜语有效,女人讲也很有效,先生会突然觉得「我很重要」!用这些柔软的言语劝先生戒。不只是劝先生戒,还把方法告诉他,就买了很多瓜子,跟她先生说「你只要很想抽烟就赶快嗑瓜子」,把方法都告诉他。后来嗑了一阵子瓜子,遇到一些境界来了,又抽起来,第一次没成功。第二次不惜重金,换巧克力,想抽烟的时候吃巧克力。结果第二次也持续了一段时间,颇有功效。

突然有一位朋友来找她先生,一坐下来,他这个朋友马上要拿一支烟要递给她先生。这时候假如你是他太太怎么办?情急之下,他太太就走过来,也是「怡吾色,柔吾声」,她就对她先生的朋友说:你要多体谅我,我已经让我先生戒烟,第一给他买瓜子,嗑了很久;后来这个失败了,又给他买很多巧克力,我已经花了那么多钱,接下来再戒不掉,那我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多少精神,拜托!拜托!假如你是他先生的朋友,你还会拿过去吗?所以用柔和的言语把人家劝退了,她先生的面子怎么样?也保住了。所以确确实实,我们除了要有一颗心,要能够人情练达,用些好的方法去规劝。不能别人不听,我们就恼羞成怒,意气用事,人生会愈走愈多的后悔还有埋怨。所以,劝诫别人也需要我们处处去观察时机,观察方法。

在周朝时候有个君主叫郑庄公,他刚好跟他的弟弟发生了冲突,因为他的妈妈对他的弟弟比较宠爱,甚至于还支持他弟弟很多的力量,搞得他弟弟起来要跟他作对。所以郑庄公对他母亲非常地生气,在气头之下就讲了一句话,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说「我跟我母亲不到黄泉不相见」。意思是什么?这辈子死都不再见我妈妈。郑庄公这句话讲完,怎么样?你觉得他会怎么样?会觉得很痛快吗?其实人讲气话,讲完以后都很后悔,因为收不回来了。而且他又是一国之君,一国之君一言九鼎,说话要算话,结果后来真的都不再跟他妈妈相见。

我们要谨记,人与人、这些亲情要好好的去经营,「勿以小嫌疏至亲,勿以新怨忘旧恩」,不要因为小小的嫌隙就疏远了最亲的亲人,不要因为新的摩擦就忘记了几十年的恩德,这样做非常折自己的福分,其实这么做害了自己,也伤了别人的心。人不要那么傻,我们不要尽干一些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其实损人保证不利己,这是真理!

郑庄公这样的情况,他的一个臣民看到了,这个臣子是个孝子叫颖考叔。诸位朋友,一个孝子看到君王这样对待母亲,他会想怎么做?劝!因为一个孝子一定可以体会为人母亲的辛劳。当别人的母亲不能够得到孩子的奉养,他的内心会怎么样?也会很难过,他能够感同身受。《孝经》里面有提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一个真正有孝心的人,他会尊敬全天下人的父母。而且我在想,这个颖考叔不只考虑到郑庄公的母亲,他还考虑到一个更深远的影响,就是当一国的国君都不孝母亲,会造成什么更严重的事?对,全国的子民,他说:君王都不孝母亲,干嘛叫我孝!那全国的风气很有可能就瞬间在变坏当中。所以一个为人臣者,他觉得这是他的职责,要赶快劝,可是要劝的让郑庄公心服口服。

所以,颖考叔有一天就拿着很好的礼物就送给郑庄公。因为当时候的礼仪,臣子只要送国君东西,国君一定要回礼,一定要请他吃饭,所以颖考叔已经算到,沙盘推演,一定会请我吃饭。这个请吃饭的过程,颖考叔就坐在那里把很多很好的食物都放到另外一边去。郑庄公愈看愈觉得好奇,他说:我赐给你的食物,你为什么不吃?颖考叔就说:我从小到大,所有好的食物一定是我母亲先吃,我才吃;而我的母亲从没有吃过君王您赏赐的食物,所以我要把它包回去,我母亲吃剩了我再吃。他这一片孝心,郑庄公听了很感动,他就说:唉!你都有母亲可以孝敬,寡人现在都没有母亲可以孝敬。

这么几句话把郑庄公的孝心也唤醒,颖考叔就说,他说君王,你绝对可以马上孝敬你的母亲,因为我已经找到一个地方,它有个山洞通往地底下,那个地名就叫「黄泉」。您跟您的母亲只要相约在那里相见,你再把她接回国内来,那就统统都圆满了。所以,郑庄公就跟他母亲在这个「黄泉」相见了,然后就用很隆重的礼把他母亲接回国都来。我们可以想象,当他母亲在国都的大道上走,人民看了也会怎么样?欢欣鼓舞。你看,颖考叔一个劝诫影响的面可是很大的。这是我们谈到君臣,刚刚还谈到夫妻之间。

再来我们看兄弟,劝兄弟难度也很高,因为兄弟的年龄差不多,要产生很深的敬意,除非你的德行让他很佩服。不然你劝到一半,他会说:你是五十步笑一百步,你也差不多,你有什么资格说我?假如我们的兄弟这么讲,我们要怎么样?这个时候「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候沉默,一默如万雷,你沉默的时候,他愈讲些刻薄的话,他会愈讲愈心虚,因为毕竟你是好意相劝。

明朝有位读书人叫陈世恩,他的弟弟游手好闲,常常都半夜才回来,陈世恩的哥哥看了就很气,每次看到弟弟就骂他,甚至于要处罚他。他弟弟都这么大的人,这样骂有没有用?愈骂愈不回来,得反效果了。所以我们做什么事要看结果如何,假如效果不好,要赶快修正方法、态度。陈世恩就跟他哥哥说:哥哥,你让我来试试!从那天开始,陈世恩就站在门口等他弟弟回来。结果一看十点过去了,十一点过去了,这个时候很重要,我们要怎么样?沉得住气。你假如沉不住气,怎么还不回来?可能你一看到弟弟就怎么样?火气就上来了。所以我们刚刚提到,劝人还有很重要具备什么?耐性。

等到十一点、十二点,终于看到弟弟了,马上不等弟弟走到门口,他直接跑过去抓着他弟弟的手:弟弟,外面天气很凉,你冷不冷?然后就牵着弟弟的手,一边走一边又说:你一定肚子饿了,我叫大嫂帮你煮碗面。把弟弟牵进来,又亲手把门闩好。他就这样坚持了好几天,后来他弟弟慢慢就愈来愈早回家。当然当他弟弟已经生活正常,这个时候哥哥更要进一步把很多圣贤的教诲教给他,因为弟弟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他才可以把人生经营好。而最重要的是陈世恩用他的真心,用他的关怀,不用言教,用什么?用身教,他赢回了他弟弟的这一分兄弟的情谊。所以,这是兄弟之间的劝诫。

在汉朝有位读书人叫郑均,他是哥哥在当县令,他都看到哥哥常常接受别人的贿赂。他心里很急,自己的兄长这样继续收下去,迟早会东窗事发。那怎么劝?他又是你哥哥。诸位朋友,你们想一想,看你们有没有跟郑均一样的方法,我们下一节课再说,谢谢大家!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五集)

2005/2/18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15

  

诸位朋友,我们接着刚刚提到汉朝的郑均,诸位朋友,你会怎么做?怎么劝这个兄长?郑均自己去当了别人的仆人,从最卑微的工作去做,整整做了一年,用劳力赚了些钱,全部拿给他哥哥。然后就跟他哥哥说:我们缺的东西,只要靠我们的劳力,然后赚到了钱就买得到;但是人的名誉只要丧失了,一辈子等于都完蛋了。他哥哥看到他为了劝诫他,还去做人家的佣人,整整做了一年,他哥哥也很惭愧,就开始改变他的态度,变得很清廉。郑均往后发展得很好,还做到了尚书,相当于宰相的职位。所以有孝、有悌,为国家必然尽忠。他也时常跟皇帝谏言,皇帝很感于他的协助,还封给他一个「白衣尚书」的名号,而且让他享赐禄,到他终老都以尚书的俸禄来奉养他。

所以诸位朋友,您看他当初为了劝诫他的哥哥,还去当了仆人,他是不是损失很多?不是!所谓「福田心耕」,一个人真正都是用道德去立身行道,他的福分绝对会愈积愈厚。不是不到,时候还未到,到的时候,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是他的福分绝对跑不掉。所以中国说「吃亏是福」,这句话很有意义。

刚刚是提到兄弟之间的劝诫,五伦关系还有一个关系,是朋友关系。我曾经跟卢叔叔去拜访他一个朋友,我也觉得很奇怪,像很多很精彩的事都被我遇上了。刚好我跟卢叔叔去找他这个朋友,他这个朋友已经跟他相交往十七年。在那一次他还带了很多圣贤经典,有的是要给他孩子读的,有的是要送给他朋友,还有他朋友的太太读的。这个路上卢叔叔就跟我说,他说:我认识这个朋友十七年,看他如日中天,生意做得很大,资产很多很多,但是那个时候已经看出来,他很有可能往后财富会保不住。因为当一个人在很有钱的时候,奢靡之气一沾染,再多的钱财也会怎么样?会败尽。而且不止沾染了奢侈之气,很有可能傲慢,不可一世的那种坏习惯都会在这个过程养成。当一个人傲慢的时候,他就会轻率,就很有可能下错一些判断,再多的钱都会耗掉。后来确实事业也荡下来,还负了点债。

当他在负债的时候,所有的朋友怎么样?都不见了。其实祸福相倚,财产都没有了,也让他学到哪一课?真正的朋友不是用钱买得到的。就在他最低潮的时候,卢叔叔每个礼拜坐好几个小时的车,来帮他解决财务问题。不只不收他钱,都自己掏腰包来来回回帮他处理很多事,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建立了更深的信任、情谊。所以就等到十七年后,因缘成熟了。一个人真正要把人生走圆满,绝对不是有多少钱、有多少权势,而是有多少智慧才行。我刚好就搭上了这班车子,也体会到卢叔叔可以用十七年来协助一个朋友,所以「勿自暴,勿自弃」,我要以他为榜样。所以,当我们在劝别人,在协助别人,觉得自己有点不耐烦,突然会想到一个数字「十七年」,然后觉得很惭愧,再提起我们对朋友的道义,继续帮忙、协助。

另外刚好在澳洲的时候,我也看到卢叔叔很善巧的劝诫身旁的朋友。刚好我们到澳洲去有八、九个人,同住在一个寝室里面,八、九个男人会发生什么事情?八、九个男人会发生这桌子上面有很多垃圾(不是我扔的),就是显得比较杂乱一点。我就看到卢叔叔一句话也没有讲,他每天看到我,聊完以后,寝室、浴室或者是洗手台都有些脏东西,他就自己默默的给它捡起来,也把流理台擦得一滴水也没有,都擦得干净,然后他才去睡觉。日复一日就这样做,做了差不多四、五天,突然有位朋友就站出来,他说:你们还这样乱扔,你没看到人家每天给你们整理的这么干净,你们不会觉得太过分了吗?所有的人都很惭愧,都低下头来。从此以后怎么样?干净多了!所以卢叔叔不以言教而以身教,就让所有的人都警觉到自己应该维护这个环境的整洁。所以确实在成人的世界里面,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先做好榜样,自然而然就能够去感化他人。

我是在差不多二十五岁那个时候开始接触圣贤的学说,因为之前都是升学主义,升学主义带给我们的内心都是什么?竞争。看到别人分数很高,自己都很难过,就小鼻子小眼睛,所以你们知道我为什么眼睛不大了。但是学了圣贤学问,内心很感动。我记得我在上高中的时候,语文、国文也很差,差到什么程度?一定都比你们差!因为我初中的时候,考高中联考,总共考了七科,扣了八十八分,七科扣八十八分,国文一科扣四十四分,等于其它四科总分。我记得初中还有一题考试叫「老气」:一、横春;二、横夏;三、横秋;四、横冬,就是春夏秋冬。我觉得这个题目在侮辱我,但是我确实不会写。我还在那里唱了一首歌,唱一个字就点一下,看到最后点到哪一个,后来还是写错了。「老气」什么?横秋。你们怎么答这么快?对我是一种伤害。

上了高中,恶运还没有解除,确实提不起劲来。所以上课,有一次我的国文老师就把我叫起来,他说:蔡礼旭,你上我的国文课,假如再睡觉,继续打瞌睡,我就记你旷课。所以我的语文,大学联考也没及格。但是在上高中的过程当中,我的脑中有两次好象觉得放了光明,念到两篇文章的时候。第一篇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提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本来还在打瞌睡,突然怎么样?突然就觉得这句话怎么这么震撼!不过都亮五秒钟而已,后来又乌云密布。第二句话是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面提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确实也不是很懂,但是又觉得有莫名的感动。后来开始接触圣贤学问,常常在看《德育故事》,都看得会感动的克制不住,真的很感动,体会到圣贤人的存心确实非常仁慈,非常宽广。感受到了,我们就要起而效法。

所以我去念师范院校的时候,刚好离家里比较远,我很早就坐火车,坐到的时候,全班的同学第一天上课都还没到,就只有我一个人。那刚好是放完暑假,一走进去,所有的椅子跟桌子都怎么样?一层灰尘。诸位朋友,你会怎么做?我们就想到,突然自己当了导演,脑子里面就想到这些女同学一走进来,刚好看到这个灰尘,这些女同学会有什么反应?她会说:怎么这么脏!我们都可以推想到,她们一定会有这样的难受。所以就跑到校园里,到厕所里面找了一块抹布,就从头把它擦到尾。擦得很快,为什么?很怕别人看到,这样就有点太做作,赶快把它擦完。擦完以后,自己也觉得今天没有白过,可以有服务到别人。所以后来,同学进来也都坐得很安稳。

当你有这一念心为他人的时候,请问你跟他有没有交流?我们人有种执著,好象就是要面对面,然后讲话,才叫做沟通;其实不然,当你一念心起了,你已经在跟身旁的人沟通。所以我们班那一年每一个都跟我处得很好。我上课,晚上也有我们师范院校的同学来听,我也很欢喜。因为我们有这颗心服务别人,自然就感得别人跟我们很和善的相处。因为我都比较早到,教室后面的垃圾,我都主动每天都把它拿去丢。结果丢没有多久,有一次我要拿去丢的时候,同学就跑过来了:你别丢了,我们来就好。所以确确实实,朋友之间,我们一定是要先自己用心去付出,我们这颗心就能唤醒每个人向善之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互相体谅之心。

刚刚讲到五伦关系当中如何去劝诫,也举了这么多例子,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长养我们大家的存心,然后行事,跟人相处的智慧,还有我们的耐性。相信在往后的日子,每位朋友的生活当中就会有一出一出的好戏要上演。我们接下来看下一句经文: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亲有疾,药先尝』,父母生病的时候,都是儿女先尝尝看这个药的热度会不会太烫,不会太烫才端给父母吃。这也代表孝子面对父母生病的时候,他都是随侧在旁的照料。这个故事是来自于汉朝汉文帝,我们都知道「文景之治」,而文、景这两位皇帝能把国家治理得这么好,根源也在以孝治天下。其实要把团体、把家庭带好,甚至把国家带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文帝侍奉他的妈妈整整三年,母亲病了三年,他都是这样亲手服侍汤药,后来母亲病情也好转过来。

那现代您有没有听过,父母生病时时随侧在旁的子女?一定有。因为就像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的,国家昏乱,你才看得出来谁是忠臣。当人愈来愈不孝的时候,你也可以从中看到真正的孝子,他会不因时代的洪流,他会屹立不摇;也相信当他能做出这样的行为,他的父母的身体也会很快可以好转。我们之前也提到,「孟宗哭竹」,由这一分真心感得那个笋子都长出来,他的母亲吃了以后也特别欢喜,病就治愈了。

在这条方面,我们会跟小孩说,现在母亲生病了,你那个药要不要先尝?当然假如母亲吃中药可以舔一下,会不会太烫;假如是吃西药,可不可以「药先尝」?所以我们教《弟子规》,每一句你把经义抓到了,但是要配合生活情境才行,不然到时候吃下去,他妈妈说:你怎么这么做?我们老师教的,「亲有疾,药先尝」。所以,我们就进一步引导孩子,你是端那杯白开水的时候,要考虑到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热。我们还会引导孩子去思考,就是当父母生病的时候,或者有紧急状况的时候,我们为人子女应该怎么样去应对?比方说妈妈刚好有高血压,突然生病,倒下去了,这个孩子怎么办?所以诸位朋友,危机处理,不是企业讲危机处理,家庭也要有危机处理。你从小就教导孩子,面对一些紧急情况怎么去应对,他就很懂得如何在紧急当中要从容不迫的处理事情。

那应该在哪些方面要注意?药物放在哪里?紧急的时候,怎么拿到这些药?假如一堆药在那里,情急之下找得到吗?手忙脚乱。再来,急救的电话打多少?119、110,求救。再来,其它最亲的亲戚的电话,这些都要让他随时知道,让他在遇到的时候懂得处理。甚至于是当父母卧病在床,应该怎么样照顾,你都要让孩子晓得,甚至于让他有做的机会。相信他在做的过程他能够做事愈来愈细心,愈能体谅到病患的痛苦在哪里,或者他的需要在哪里。所以,这是「亲有疾,药先尝」。我们可以再把它推而广之,教导孩子这些方法,这些态度。

一个人生了病,除了要对治这个病之外,还应该可以做哪些事,才能够让父母的病,甚至于亲人的病好得愈快?这也是值得去思考。俗话说,「医生可以医病,不能医命」,你看很多很有钱的人,他也不能长寿。所以人要能长寿,也要如理如法去求,天地之间,只要你如理如法去求都可以求得到。我们的前面的课程已经提到了,财布施是得财富的真因,所谓万法因缘才会生。

一个人的聪明智慧怎么提升?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这一点我满有体会的。我记得我要去考师范院校,就到补习班去补习,那时候我也给自己一些期许,就是上课一上完就要马上懂,也很专注,然后就坐在前三排。因为坐在前面基本上都是女同学多,然后我身高又高一点,所以后面的人都知道前面有个头凸出来的同学。因为很多女同学她们的数学、物理、化学比较差,就常常会拿过来问我,我就常常花些时间,把她们不会的问题告诉她们。其中有一个我很熟的朋友就走过来,给我拍桌子,拍下去,他说:你教这个同学都教了一个多小时,你自己还要不要念书?他是看了看不下去了,你怎么把自己的时间耗那么多给别人?我就对他笑一笑,我说:其实我告诉她,我自己得到最多,因为她是要把这一题学会,我是必须要把她教会,那不一样!我们的思考要愈清晰、愈深入。

我教别人数学,但是我自己很少去做很多题目,因为也没时间,很多同学还做到其它的补习班的题目去了。结果后来考试,我第一年考试,数学考了九十分,满分是一百分,考九十分。第二年考代课老师,都没有读,因为也没时间,也考了八十八分;第三年再考,还是考八十八分。这个代表当初你的法布施,当初你很欢喜的把这些方法告诉别人,你自己的这种逻辑思惟的能力就愈来愈上升。所以确确实实,法布施得聪明智慧。

由于这样的体会,我常常会问朋友一个问题,我说记忆力是不是跟年龄成反比?有没有?没有。一般都会说活得愈老,记忆力怎么样?衰退下来。活得愈老记忆力愈衰退是结果,原因在哪里?不用了。还有没有?烦恼太多!每天都乌云密布,想到最后都想不起来了!所以人的记忆力为什么衰退?你不用它,又一大堆烦恼,当然就愈来愈衰退。李炳南老师九十七岁讲课的时候要不要翻书?不要!对!所以,我从二十五岁那个时候开始接受圣贤这些经典,也很认真在学习,我的记忆力一直都保持在这样的水平。确确实实,法布施可以得聪明智慧。而且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我们要知道,孟夫子给我们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好,这个是财施,第二个是法施。

最后一个,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无畏」就是让别人免于恐惧,这个叫无畏。我们举个最实在的例子,最真实的例子,新加坡一百零六岁的许哲女士。她不断的帮助别人去免于这些病痛,甚至是生活的苦痛,她都是主动去帮忙。她是五十几岁才去学当护士,那一分精神真是让我们很感佩。她时时都在帮助别人,都在解决别人的痛苦,所以她就得什么?健康长寿。一百零六岁走路很快,讲起话来也很有精神,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都看不出来已经一百多岁了。所以,真理是要透过我们自己去印证,这样你的信心才会很足。

刚好在我去澳洲之前,我的爷爷(那时候八十四岁)中风了。他中风的时候,半夜,我们赶到医院去,结果医生就说:八十几岁,我们不敢给你动刀,但是因为是整片的血管都塞住了﹙一般中风是怎么样?是一条!这是整片血管塞住了﹚,所以你们等着办后事。我父亲还有我这些叔叔、姑姑都很孝顺,面对这个突如其来,因为我爷爷也没什么心脏病,长得高高瘦瘦的,看起来也身体很好,但是其实已经有症状出来,只是没有注意到。因为那段时间,我爷爷他就觉得头晕,因为也没想到,他也没有高血压,头晕,就想应该是感冒,所以这个症状就没有发现。

我看爸爸还有这些长者也都慌了,这个时候我就跟我爸爸说,我说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所以我说:爸,你现在要拿五万块钱给我,一定要是我爷爷的钱,因为拿他的钱去做无畏布施,对他的帮助最直接。当然我父亲也满信任我的,就拿给我。然后我到加护病房,去的时候我就跟我爷爷沟通,我说:现在贫苦的人、面临饥饿的人相当多,我们还有余力可以帮助他们。结果我爷爷就点头,话都讲不出来了。我就赶快拿钱去做国际赈灾,去帮助这些困苦的人。结果加护病房住了五天,我爷爷就移到普通病房。所以确实你要去印证。

后来出了普通病房,医生又说:八十几岁的人中风,不可能会走了,你们要做好准备。结果那时候我已经辞掉工作要到澳洲去念书,我就跟我爷爷相约,我说「下一次我回来,你要走给我看」,跟我爷爷有这样的约定。后来我过去以后,因为净宗学院在培养很多弘扬圣贤学问的这些老师,所以我也带了些钱去那里布施,也是以我爷爷的名义把它捐出去。刚好捐完当天,我打一通电话给我妈妈,我妈妈说:你爷爷今天会走路了。所以很多真理,我们绝对要用至诚的心去求证,绝对圣人不可能讲妄语的。「亲有疾,药先尝」,除了治他的病之外,还要治他的命,当一个人的无畏布施愈多,身体才能愈健康。

『昼夜侍,不离床』,这是一种孝子至诚的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当然你身体假如不大好,也不要硬撑,该休息的时候休息一下。但是只要父母需要你,你马上就可以知道就好,你也可以睡在旁边,然后拿一根绳子绑好,只要你母亲或父亲需要,拉一下,你就起来。我们要懂得变通,你不要说汉文帝都不睡,我也来学,不需要这样。

『丧三年,常悲咽』,这个是指父母已经去世了。在《孝经》里面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提到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我们用恭敬心,用一种让父母欢喜的心去奉养他;「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就是在办丧事的时候,我们要感怀父母的恩德,在祭祀的时候要很庄严肃穆,不忘父母的教诲,这是一个孝子应该尽的本分。所以丧礼的时候,我们也要办得庄严肃穆,不要吵吵闹闹。有时候办丧事还请一大堆人来帮忙哭,这个有没有意义?哪有什么意义!应该是父母的恩德常常记在心上。而且欧阳修有一句很好的教诲,他说「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祭祀再祭得多好,不如在父母生前好好奉养,更有意义。生前不奉养,死的时候花一大把钱,那真是太颠倒了!

所以我们现在父母健在,要非常珍惜,好好奉养;父母走了,我们也会觉得很踏实、很安慰,毕竟我们已经尽力了。古代有一句名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遗憾绝对不要再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如果您的父母已经离去了,您可不可以再尽孝心?当然可以,只要你尽心尽力「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就能「以显父母」。而且我们又尽心尽力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让我们家族的血脉能够愈来愈好,这也可以告慰父母在天之灵。所以丧礼办得庄严肃穆,可以依照父母的心愿来做。而在丧礼当中,我们也是所有的家族,缅怀我们的父母这一生对这个家族所做的贡献,也有父母对我们这个家族的期许,透过丧礼来传达。

「丧三年」,这个「三年」是古代的礼仪,要服丧三年的时间。「常悲咽」,很多的人就依照这个文字来解,他说:要哭三年,那不累死了!所以依文解义,圣贤人都喊冤枉!这个「常悲咽」是一个孝子自然而然就会有这样的情绪。因为孝子几十年来念念都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当父母一离去,他很难接受,只要又想到父母,他的眼泪忍不住就掉下来,所以「常悲咽」。

因为有这种感怀之情,才会『居处变,酒肉绝』,所以「礼」其实是发自一个人的内心,自然做出来的。父母都离去了,他还会去花天酒地吗?不可能的。父母去世了,所以「居处变」,自然而然对那些挥霍、那些酒肉就不想吃,所以「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这个「祭」就是每年固定的时间祭祀父母,这是我们中国人很好的美德,所以有宗祠。《朱子治家格言》也提到,「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论语》也提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人只要常常想到就是因为有父母、就是因为有祖宗,今天才有我们,时时有这样感恩的心,人心就会很厚道。

祭要尽诚,每次的祭祀不一定要搞得很复杂,但是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做给我们的孩子来学习。有位父亲,他也是侍奉父母很孝顺,后来父母走了,他固定时间都去扫墓,他的两个孩子都看在眼里。幼儿园有一天发了他们一人一颗糖果,都是很好吃的糖果,小孩子没有当场把它吃下去,反而拿回家里拿给他爸爸。他父亲看了也很感动,然后儿子就说:爸爸,爷爷奶奶在的时候,你每次有东西都会先给爷爷奶奶吃;纵使爷爷奶奶已经去世了,你也都常常还带东西去祭祀,今天我们学校发了两颗糖果,也给爸爸先吃。所以这是上行下效。

『事死者,如事生』,侍奉父母的态度跟生前绝对没有两样。父母对我们的期许跟教诲,绝对不会因为父母离去而有所改变,甚至要更加的努力才对,要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有一位小朋友,刚好他的外婆去世了,他们就坐在灵车上面,他的舅舅端着他外婆的骨灰。在这个路上比较颠簸,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舅舅马上跟开车的人说:你开慢一点,因为我母亲不习惯坐快车。这个孩子看了也很感动,回到学校就跟他们老师说:老师,我舅舅这个行为是不是「事死者,如事生」?所以诸位朋友,不要小看,孩子是很有悟性的。

我们「入则孝」经文就讲到这边。教孩子「孝」有很多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好好在生活当中去应用。我们来思考一下,教孩子孝,有哪些重要的方法,我们把纲领抓到。最重要是什么?「以身作则」!标准答案,来,给自己掌声鼓励!以身作则,这个太重要。教孝,第二个要「亲师合作」。老师也教,家长在家里又配合,孩子行为很快就能循规蹈矩。所以我们在深圳的幼儿园,他们家长每个礼拜都上一节家庭教育课,都上《弟子规》,一句一句学习。所以这些家长跟老师就配合得很好,孩子行为的转变就特别快,因为老师跟家长在孩子小时候是最有影响力的。你看小孩子小时候,开口闭口都是什么?「我爸爸说」、「我妈妈说」。上了幼儿园说什么?「我们老师说」。所以这么好的机会要好好利用,亲师合作。

再来,要「夫妻配合」。老师教得少,没关系,因为老师不一定懂教孝的重要,当然,当老师不懂的时候,你应该怎么样?要拿着《弟子规》去跟老师讲。因为社会是一个互动,我们都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我们在海口很多学校的推动,是家长去带动的。当老师还没教,我们要赶快教,那夫妻就可以配合。因为你当妈妈,假如你跟你儿子说:儿子,妈妈生你很辛苦,你要孝顺我。你讲不讲得出口?好象觉得怪怪的,总不能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这个时候可以父亲来教孩子要孝顺母亲,爸爸就说:儿子,你可以不要孝顺我,但是你一定要孝顺你妈妈。为什么?因为你妈妈当时怀孕的时候多辛苦,每天在那里呕吐。你就把母亲所有的辛劳,都把它娓娓道来,你讲得愈真诚,你儿子可能听到一半,眼泪都掉下来,他知恩就能够报恩!你可不能说:蔡老师,那一段我都不知道,我都去忙了。这样当先生不合格,也是要多陪陪太太。所以先生这么讲,就可以让孩子对母亲的恩德懂得去观照,懂得去珍惜。

太太要帮谁讲话?帮先生讲,要告诉孩子,父亲工作很辛苦,让他去体会父亲每天的辛劳,他自然而然对父亲生起恭敬的孝心。你有没有帮你先生讲过好话?要讲!这样他才会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辛劳。有些女士不只没有讲先生的功劳,有时候还会在孩子面前数落自己的先生,「你这个爸爸.」,这样的言语犯了兵家大忌。这样的言语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孩子对父亲的恭敬一点一滴消退。今天不管你先生有做哪些不好,我们要做到「隐恶扬善」。你都净挑不好的,孩子对他父亲根本就不尊重。当孩子对父亲不尊重,父亲能不能感受到?他说:太太瞧不起我,连孩子都瞧不起我,好,那我就坏给你们看!可能无形当中都把他往家庭外推了。人一定都是好坏参半,在这个时候你常常都是说你父亲有哪些很好,孩子就对父亲说:爸爸你那里很好,你这里也很好。父亲一看到儿子这么瞧得起我,那我应该更珍惜,更奋发图强,要对得起儿子的这一分支持,自然而然他就会往好的去发展。所以教孝还可以夫妻共同来配合。

还有,在家庭里面教育的原则要一致,也就是要有共识。假如先生跟太太教育孩子的原则不一样,那孩子听谁的?假如爷爷奶奶又加进来,那就变几头马车?那个时候孩子会听谁的?孩子一定挑那个躲在他后面就没事的那个的,这时候就不好教了,所以确确实实要多沟通才行。有一位女士,她也是自己默默先教《弟子规》,也没有说「公公你要怎么做」、「先生你要怎么做」,她没有这样,她先自己把孩子一点一滴去教。刚好有一次她的儿子到他爷爷的房间,然后就跟他爷爷说:爷爷,我这个可不可以打开来看一看?他爷爷突然觉得这个孩子这么小,居然这么有礼貌,他说:谁教你的?他说:妈妈教我的,妈妈说「事虽小,勿擅为」。他公公一听了很高兴,马上就去跟他儿子说,他说:媳妇很用心教孩子,你要跟她好好配合。所以公公还帮她说话。他们家每一天早上起床是放《弟子规》的读诵带,一起起床。

自助而后人助,用我们的真诚付出,自然而然就能够让身旁周遭的人慢慢取得共识。好,我们这一节课就先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六集)

2005/2/18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16

  

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很多朋友已经很面熟了,每天晚上都来,代表都是下完班,吃个饭,甚至于没吃饭就赶过来听课。孔老夫子有说,一个人求学问有三个法宝,叫智、仁、勇,「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只要好学,就跟智慧离不远;当我们力行圣贤的教诲,就能慢慢感受到圣贤存心,也能感受到众人的需要,我们那种仁慈、同理心就会出来;「知耻近乎勇」,真正能够了解自己的过失,进而改正自己的过失,能降伏自己的烦恼、坏习惯,这才是真正的勇者。很多朋友已经是做到「好学近乎智」,而你的好学也将带给你的家庭很好的撞击。

我记得我父亲他五十几岁,刚好接了他们银行的证券所,因为接证券所,单位里面要有一个人考上执照,所以就派了很多同事一起去考。我的父亲是年纪最大的,已经五十几了,就去考,就看着父亲晚上在那里看书。考试结果只有一个人考上,其它年轻人都没考上,居然是我老爸考上了。你看父亲没说什么,以他的行动就已经赢得我们对他的佩服。我们这些当儿子的能够不好学吗?能够输给自己的老爸吗?所以上行下效,当我们这一分好学的心能够持续不断,相信对你的家庭一定是个很好的开始。早上的课程刚好把「入则孝」告了一个段落,接下来是第二个单元,「出则弟」。

这个「出」是指家庭以外,就要学习「弟」,「弟」包含兄友弟恭,包含尊敬长辈的礼节态度。因为在家里面兄弟就能够友爱,就能够以礼相待,当然他出去外面与人相交就能够把这个态度带出去。假如在家里面跟兄弟就是吵吵闹闹,不守礼节,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出去会不会突然变得很规矩?有没有可能?不可能!所以,要认识一个人,到哪里最能看清楚?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直接到他们家。很多我们为人处事的行为,确确实实是在家里养成,所以为什么家教如此重要!所谓「门当户对」,是什么门当?是什么户对?最重要的是家教、是德行。现在的门当户对是什么?钱财!你们怎么都知道?我比较没有经验。「对」错了,本质错了,结果就麻烦了。所以「德行」才是家之本,才是国之本,绝对不是钱财。

《孝经》里面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理顺,莫善于悌」。教导人民如何亲爱他人,如何关怀他人,没有比教孝更有效果的,莫善于孝;教导人民有节有度,「教民理顺」,懂得尊敬他人,没有比教悌更好的方法,莫善于悌。所以「悌」还包含一个礼节的教诲,孔夫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没有礼貌很可能在人群当中无法立足。

在这几天的课程,我也跟诸位朋友报告了。因为我小时候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只要长辈到我们家,我的耳朵听到了他的声音,不管我在干什么事,我一定会跑到他们面前来,然后跟他说:叔叔好!阿姨好!你们的笑容很像我叔叔。孩子有礼貌,大人绝对非常欢喜,所以我抬起头来,他很欢喜,我也很满意。因为当一个人在做有德行的事,其实他的喜悦已经从内心散发出来了。有礼貌的态度,我突然会体会到,原来一个人能不能遇贵人,从小就决定了。你信不信?

我跟家长开亲师座谈,我就跟他们说:你们的孩子以后能不能遇贵人,我现在就可以判断。他们眼睛都瞪得很大,因为现代人很现实,一提到孩子可以遇贵人,他们就很专注。孩子有礼貌,走到哪儿就赢得众人对他的疼爱;相反的,孩子假如没有礼貌,不只不会遇贵人,不只不会有很多助力,在言语、行为当中还会形成很多的阻力。他就会觉得莫名其妙,他们怎么都看我不顺眼,自己还不明不白。所以,礼貌太重要!

诸位朋友,礼貌这么重要,什么时候教?我都会问家长,考试多两分重要?还是教孩子做人做事的态度重要?做人做事!但是家长都觉得是做人做事,可是大半的时间跟孩子耗在哪儿?耗在分数。所以重要的事不能再拖了,再拖,孩子都太大了,习惯又成自然;许多事刻不容缓,我都替你们着急,因为我没小孩。所以,一定要重视这些影响孩子一辈子重要的德行,他将赢得非常多的助力。

我们来思考一下,假如人与人的相交往没有礼节,会出现哪些情况?比方说,我上次去爬长城,上面写着「不上长城非好汉」,所以要当个好汉,上去爬长城。刚好它会有些关口只能够让另外一边一个人过来,我们这边一个人过去。就在过这个关口的时候,很多人不守规矩,就跑到对面的路上去。结果发生什么事?整个人群就塞在这个关口里面。我们中心的老师在里面一看,不行,因为后面的人不了解这里的情况,他会一直往前挤,另外一边的也一直往前挤,到时候可能会有情况发生。我们的老师马上站出来,开始指挥交通,那些要插队的叫他们赶快排回去,那些人都看着我们,还以为我们是长城管理处的。有时候,我们该出来的时候还是得出来,不然情况可能会怎么样?到时候糟到你想做都做不来,所以时机点很重要。后来就疏通掉了。所以确实,无礼的话,人与人就会自私自利,就可能发生冲突。

刚好我上了杭州天目山讲了五天的课,我们在上山的时候,迎面来了两台车,我们一看就主动靠在旁边,让他先走,因为我们是看到两辆车。第一辆开过来,车上的人很欢喜,对我们挥手,我们也对他挥手。所以当一个人有礼貌的时候,一定会让人家感觉如沐春风,那何乐而不为!结果我们等了一会儿,第二台都没有过来,我们觉得很纳闷,就派人去看一下。结果对面的车早就停在那里也等我们过去,所以我们就开过去,两边车上的人都露出了灿烂的微笑。当人与人都这么样礼敬,那感觉非常地舒服。我们还没上山以前,就已经考察到民情,代表天目山的人民很淳朴。所以我们从生活当中也时时可以体会到,懂礼、懂让才能让人生的路顺畅,才不至于会塞车、会冲突。所以,「教民理顺,莫善于悌」,我们就先从家庭当中来落实友爱、落实礼节。我们先来念一段经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是同气连枝,血浓于水,是同一个父母所生,所以兄弟很有可能是陪我们一生走过最长路的亲人。法昭禅师曾经写了一篇描述兄弟情谊的一首词,叫做「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同气连枝各自荣」,兄弟就好象同一棵树延伸出来的树枝一样。「些些言语莫伤情」,人与人相交往,家里的人最常沟通就是用言语,所以言语当中要柔软、要和谐,绝对不要讲话很冲。所以,我们《弟子规》才说『言语忍,忿自泯』,人与人的冲突,一半以上都是因为什么?言语不合。「一回相见一回老」,确确实实我们上了三、四十岁以后,每次看到兄弟姐妹都会有这么一点感觉,你的白头发多了一点。所以「能得几时为弟兄」,我们愈大代表人生的路就走得快到尽头了,要好好珍惜这段情谊。所以「弟兄同居」,一起居住,「忍便安」,懂得互相忍让、谦让。「莫因毫末起争端」,不要因为小小的事故就起了争执。「眼前生子」,眼前兄弟姐妹都生孩子了,他们又各有兄弟姐妹,我们上一代应该做出兄友弟恭的榜样,才能「留与儿孙」做好榜样看。法昭禅师这首诗词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

这首让我想起了杨淑芬老师曾经跟我提到,她说确实兄弟姐妹是同气连枝,她就会去想到怎么样让父亲非常地欢喜快乐。她说唯有子孙贤孝,子孙都有很好的发展,才能让她的父亲非常宽慰。由于她有这一分心,希望她父亲、母亲这棵大树枝叶能够愈来愈茂盛,所以她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教导她的甥侄辈读圣贤的经典,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写书法。杨老师有十八个甥侄辈的晚辈,总共十八个,十八个人都被她教过。由于她有这一分心,他们的下一代非常优秀,很多是老师,还出了几个医生。确实,一个家族能好,必然是长辈要怎么样?要带头示范,要真心付出。所以兄友弟恭,不只是在他们那一辈,还把这一分兄友弟恭延伸到哪里?下一代子孙。杨老师她没有生孩子,但是每一次母亲节、父亲节,他们家就特别热闹,因为她有十八个甥侄辈,应该比诸位的小孩多一点。我在他们家住了半年,遇到这些节日都特别热闹,这些被她教导过的甥侄辈确实对她非常孝顺。

我另外有一位结拜的大哥,他也住在台中。他的兄弟姐妹也特别友爱,礼拜六、礼拜天,一有时间,不用相约都会主动回到父母亲的身边。因为他父亲比较早离开,所以他母亲后半生都是他们兄弟姐妹长期陪伴他的妈妈。他妈妈在前几年去世了,去世那时候我有去参加告别式。去了之后我很感动,因为也看到他的下一代,他的这些甥侄辈素质都非常地好,因为他们兄弟这么友爱,就已经给了下一代很好的榜样。因为我很习惯看到结果就要去把原因找出来。后来我的大哥又跟我说,他说当他母亲离去,他的内心很充实。为什么?因为在他这十多年的生活当中,他都尽量推掉很多无谓的应酬,统统去陪伴他的母亲。当他母亲离去的时候,他觉得很安慰,觉得他的抉择正确。所以,兄友弟恭一定可以「留与子孙作样看」。

古代的人兄弟姐妹之情,也是让很多的人感动流泪。在晋朝的时候,有个小孩叫做庾衮,刚好他们村落有瘟疫。他的兄弟已经死了几个,另外有一个兄弟已经病床在卧,他的所有的长辈要带着一些孩子要赶快离去。结果这个庾衮不愿意走,他说:我不能放下我的兄长不管。他的长辈一再劝说:这个太危险了,我们走!他就跟这些长辈说:我天生不怕病,你们就让我留下来!他的长辈拗不过他,就走了。这么小的孩子亲自帮他哥哥熬药,常常半夜还在另外兄长的灵前,在那里痛哭,在那里感伤。由于他这分对兄弟的友爱,他的哥哥奇迹似的好过来。诸位朋友,为什么这个病可以好过来?这种友爱、这种关怀一定会让他的哥哥免疫系统上升。中国人对待病毒不是跟它打仗,好象跟它势不两立,中国人叫「解毒」,中国人不叫「消毒」。当我们的心念很纯正,自然病毒就会慢慢转化掉。所以,爱心可以解毒,慈悲心也可以解毒。后来他的长辈、他的父母回来了,看到他们兄弟还存活,都非常地欣慰。

我们从庾衮这个事例,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虽然他年纪小,他也读过圣贤书。所以在他的人生价值观当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事,哪一件事?道义!所以,杀身成仁,舍身可以取义,因为圣贤人的存心,是道义胜过生命。由于他们有这样的存心,才能写下了几千年来可歌可泣让人非常感动的故事,也有很多大圆满的发展。这是晋朝的庾衮对兄弟的态度,兄弟之情胜过自己的生命。

在唐朝有一位大臣叫李绩,其实他的原名不姓李,姓徐(双人徐),因为对国家非常有功劳,所以李世民赐他国姓叫李绩。我们早上已经讲到李世民,确确实实他尊敬贤德之人,做得非常成功。有一次李绩生病,御医就说需要人的胡子做药引,唐太宗听完,马上刀子拿起来,就把他的胡子削了一段下来,拿给御医。这件事传到李绩的耳中,怎么样?太感动了,马上就跪在皇上面前,非常感谢皇上这么对他推心置腹,这真的是所谓「英雄惜英雄」。李绩除了是忠臣,也必然是孝子,也必然对兄弟友爱,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德行都是从孝跟悌建立起来的。

李绩那个时候年纪也很大了,他有个姐姐,刚好姐姐生病,他去探望姐姐。看到姐姐正好在煮粥,他就亲自帮她煮,就把这些仆人支开。古代当大官的人相貌都怎么样?都有长一把长长的胡子。李绩就在那里煮粥,因为风很大,不小心火烧上胡子来,赶快把火灭掉。他的姐姐在旁边看到了,就说:弟弟,你这是何苦!家里的佣人这么多,你就请他们做就好了,不要自己在那里这么辛苦。结果李绩就回答说,他说:姐姐,你的年纪都这么大了,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机会能够为你服务。所以诸位朋友,李绩在煮这个粥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感恩的心,时时都记住姐姐陪着他成长过程给予他多少的扶持,他都记在心上。

我也很幸运,我有两个姐姐,也特别照顾我。我的大姐刚好跟我是同一个大学,记得那个时候我身体不太好,要吃中药。那个中药一包都很大,然后一煮要煮一个多小时,从一大锅水煮成一小碗。我那时候大学一年级,住在宿舍里面,宿舍能不能煮中药?那一定会破坏人际关系,所有的人一定会拿着抗议牌来我的寝室门口抗议,所以我没有办法煮。我姐姐就在校外她住的地方,每天帮我煮两次,早晚一次。煮完之后,她就从校门外走很远,因为宿舍都是在大学校园的最边边,也是走很远的路,就端着这一碗热腾腾的中药。到了我们男生宿舍,前面还写了一排字,叫做「女宾止步」,她又不能进来。所以就走到我宿舍的窗口,然后跟我敲,敲了几下然后比着手势「来吃药了」。我看到那一幕,病都快好一半了,赶快跑出来喝下充满姐姐关爱的这碗中药。所以姐弟之情非常地深。也由于姐弟之情很深,确实也让父母非常放心,所以『兄弟睦,孝在中』。因为父母会想,等我百年之后,假如你们兄弟姐妹能互相友爱,他就放心多了。

所以,只要家庭弥漫着这种兄友弟恭,相信家族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而且这种孝悌之风不只会感动人,连家庭里面的动物都会被感动,你相信吗?宋朝的时候,有个读书人叫陈昉,他们已经十三世的子子孙孙都一起同住,家里面有七百余口人。他们也非常遵守祖宗的遗训,都不分家,而且都不请佣人,所有的活都自己干,这样做好不好?好!我们之前也讲过,真正让孩子去习劳,他才知道感恩,所以习劳太重要。今天假如孩子花钱很凶,他会奢侈;有什么家活都不干,他会怎么样?懒惰;又奢侈、又懒惰,懒惰又会造成很有依赖心,然后又不知道感恩。你看,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不勤劳延伸出来的坏习性可真不少。所以有见识的长者,他都会看到这些事情对孩子往后的影响,他就会有所坚持。

曾国藩先生,他在清朝,算是汉人当中当官当得最大,当了四省的总督,管理四省的总督。位已经这么高了,但是他的家规,是所有孩子的家活、自己份内事统统自己动手。这个决定重不重要?重要!所以曾国藩先生的后代,到现在已经几百年了,不衰!我们台湾有一位他的子孙,也很成功,叫曾仕强,也常常到各地去演讲。所以家风的承传至关重要。

人很有钱,又很有权势的时候,他只要没有原则,家道必然在几代之内绝对会败掉。我们去研究林则徐的后代、曾国藩的后代、范仲淹的后代,你一定会了解到,他们那些家规确实是看得非常深远。而家风往往两三代就败掉的,都是商人居多,因为人一有钱就会觉得什么最大?「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是错的!因为他一有钱,他会瞧不起读书的人: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了不起,你又没有比我过得好!往往这种财大气粗谁学去了?小孩就给你全盘吸收。

有一本书非常好,叫做《保富法》,如何真正让你的财富可以绵延子子孙孙的方法。只有你保住了,那没什么了不起,因为你保住了,你带得走吗?两手空空也带不走;如何让子子孙孙都真正有福、有慧,那才是本事。刚好曾国藩先生的外孙,叫做聂云台先生,他长期住在上海。诸位朋友,上海这个地方非常地繁华,富可敌国的商人很多,他在那里几十年看到非常多的大富翁在一代、两代之间马上垮下来,他去找寻他的原因在哪里?其中有一个姓周的商人,他是开钱庄的,到处都有钱庄,很有钱,财富是几百万的银两。刚好他某个钱庄的主管,那个地方发生水患,当地很贫穷,他的主管(那个分公司主管)就给他捐了五百两。几百万两捐五百两多不多?不多!结果这个主管被这个周姓老板骂得狗血淋头:你怎么可以把我的钱捐出去?这个周姓的老板他说,他留住财产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只要进他的口袋的就不要给它流出去,就是一个字,就是「积」,积财。

诸位朋友,积财就怎么样?伤道,伤做人的本分,「积财伤道」。俗话说的「一家饱暖千家怨」,你们家这么有钱,旁边的邻居都快要饿死了,你还不去救济他,他们已经对你颇有怨言。刚好过几天你们家失火,会发生什么情况?他们都站出来(你看人心所向就把真理讲出来了),他们一定会在那里:太好了,苍天有眼!但是,假如你处处都能够施与他们,可以在生活当中,甚至于在他们子孙的教育当中,你都可以尽一些力量的话,那他们时时感你的恩德。突然你们家起火了,他们一定跑百米,要去争着谁先泼了第一桶水,对不对?因为当你是真诚地付出,对方绝对会感受得到,而他一定会念念想着,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要回报。这个叫「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去体会。

所以钱是通财,中国人说「有水斯有财」,水假如不流动就会怎么样?就发臭了!钱假如不流动,就会发生副作用。这个周姓的商人到他临终的时候,那个时候是民国初年,他的财产换成大圆是三千万大圆,有没有钱?很有钱。他有十个子孙,他就把三千万分成十份,每个人三百万。结果聂云台先生观察,在短短几十年当中,他这十个子孙全部都败掉,所有的钱财都挥霍完,甚至于已经有人走上街头乞讨。其中有一、两个还比较有修养,但是钱财也是都散掉,已经比较有修养了,可是还是留不住钱。

从这件事我们也体会到,《易经》所言真实不虚,《易经》说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就有余殃降临。从这里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这个人做人还不错,怎么祸不单行?有可能祖宗的一些余殃还没有报尽,这个时候你要鼓励他行善要坚持,一定可以力挽狂澜;等他余殃消尽,绝对会有善报现前。有这样的见识才能够有好的子孙出来,所以曾国藩也好,陈昉也好,都了解到一定要让子孙习劳,所以都不请任何的佣人。

每次吃饭都是七百口的人聚在一起吃,一定相当热闹。他们家养了差不多一百只狗左右,这一百只狗一定要到全部都到了才开动,有句话就是叙述这个情况,叫「一犬不至,群犬不食」。这种孝悌之风感动了他们家的这群狗。当你是他的邻居的时候,你看到这一幕会怎么样?感动!感动之外?我们可不能连狗都不如,自己还在家里吵吵闹闹。所以,这个盛况传到了皇帝的耳朵,皇帝很感动,马上免去了他们家所有的徭役;就是人民有时候要服些徭役,去帮国家盖一些工程,皇帝因为觉得他们这个家族是个好榜样,所以也免除了他的徭役。你看,人的德行会感动狗。有些人说:我不相信。现在的人都很难相信这些感应,为什么?因为他们都以小人之心说:我都没感应,为什么他们有?都没有去想到这些圣哲人的存心。

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包实夫,他也是在私塾教学,在告一段落的时候,他要回到家里去看他的父母。结果走在路上遇到了一只老虎,马上就把他咬起来,带到另外一个地方,准备把他吃掉。这个包实夫并没有惊慌,古代读书人知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面对生死不恐慌。但是很诚恳地就跪下来跟这个老虎说:我被你吃是我的命,但是因为现在我有七十多岁的父母要奉养,可不可以让我奉养完父母,我再来让你吃。这一片孝心让最凶猛的老虎都感动了,这个老虎就走了。所以当地的人就把那个地方取了个名字,叫做「拜虎岗」,就是纪念包实夫在那里求这个老虎,希望让他能回去奉养父母。连最凶恶的老虎都可以感动,那最忠诚的狗还有什么困难!不只是动物可以感动,不只是植物可以感动,天地万物都能感动,所谓「万物交感,以诚以忠」,真诚到极处,天地都会感动。

在元朝的时候有个读书人叫李忠,他是孝行已经闻名全国了,刚好那个时候他所居住的村落发生大地震,结果所有的房子全部都倒塌,震央震过来全倒。到他们家的时候,震央变成两条,然后到他们家经过以后,两个震央又合成一条。这是历史上记载的事实,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不得不信。所以《中庸》里面有讲到「祸福将至」,一个人的祸福,是祸、是福要来的时候,从哪里可以判断?「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假如是善就知道什么?是福还是祸?福!不善,是祸。所以,他的孝行必然让他避过这个劫难,我们要相信这个真理,让自己坦坦荡荡、光光明明地去走我们的人生。诸位朋友,你有没有信心你人生必能逢凶化吉?有没有信心?有!好,来给自己掌声鼓励。

「兄弟睦,孝在中」,人与人如何和睦相处?我们来想想,比方说陈昉的家族住了七百个人,人家还和睦相处,我们现在家里几个人?三个就已经合不了!所以确实我们退步不少。甚至于还没生小孩,两个夫妻就已经闹得不可开交的都有。所以你看,人家能包容七百个人,那可是大学问!和睦相处是结果,因在哪儿?因在「平等对待」,才能赢得和睦;平等对待,这是因。平等,因为「平」所以人心就怎么样?也平,人心平才不会有纠纷产生。所以,教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抓住一个原则,绝对要平等地照顾,绝对不能对大儿子好,对小儿子差一点。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很多因为宠爱某一个孩子,最后造成什么结果?兄弟阋墙的很多,因为人心不平迟早就会有纷争。

我们再深入去思考,比方说我们现在对这个孩子比较好,对他有没有帮助?你比较对他好,他一定会对你好,错了!你对他太过溺爱,他会愈来愈自私,你是害了他;那个被我们忽略的孩子,内心就很不平衡,有时候会变得很消极。你是两边都害了,这就太不理智了,所以「平」很重要。我虽然是家里的独子,但是我父亲对待我们三个孩子很平等,比方说给奖金的时候都一样,也没有多给我,不然我到时候就会恃宠而骄了。

在明朝的时候,有个读书人叫郑濂,他们家族是七代同堂。我们这个时代最多是听过几代?三代?三代太少了!我在大陆有听过五代同堂,郑濂是七代同堂。明太祖朱元璋很佩服他,颁了个匾额给他,叫做「天下第一家」。多少人?千余人,一千个人左右。颁了这个匾额,还送了他两颗大水梨,明太祖也很有意思,他想说:我送两颗大水梨,看看你一千个人怎么分?还派了锦衣卫跟在后面,去看看郑濂怎么处理这件事。诸位朋友,你会怎么处理?我们想一下,下一节课来讨论,谢谢大家!


---------------------------------------------------------------------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七集)

2005/2/18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17   

诸位朋友,大家好!诸位朋友,我们刚刚提到明太祖送给郑濂两颗大水梨,假如你是郑濂你会怎么处理?一起煮了,是不是?给这位朋友掌声鼓励。您可能是知道水梨煮起来对喉咙不错!郑濂跟您的做法差不多。他拿了两个大水缸,一边放一个,把这个水梨给它打碎,让这个汁渗在水缸里面。处理完之后说:来,一个人喝一碗。平等,人心都很平,觉得真公平!虽然跟郑濂的血脉不是那么亲,他愈觉得这个长者值得尊敬。

后来明太祖又问他:你怎么管理这一千个人?你到底是用什么方法?结果郑濂就回答四个字,他说「不听妇言」。诸位女同胞,不要看了这句话就说「我不想听,我要走了」,不要依文解义,任何一句话都有它时代上的意义。因为我们要了解,古代的女人比较没有机会读圣贤书籍,所以她没有去领受到圣贤人那种心胸,难免会比较自私一点。只要一自私,为自己的孩子多留一些,就会造成其它人的怨言。所以,怨之所生就在自私。当整个家族里面,很多的细胞都开始在那里争夺的时候,整个一千个人就散了。

但是我们现在的女性都有读书,言语就比较不会自私自利。也很有可能男生他比较自私,比较只为自己着想,假如是这样的男人,那他的性格也比较像妇言。所以,这句话你要广义去了解,就是在家庭当中绝对不能斤斤计较,一定会造成纷争;人家能维持千人,不是没有原因的。人为什么想争,为什么?他觉得好象争到了就是他的。所以下一句就给了我们很重要如何让兄弟、让家庭能够和乐相处的方法。下一句叫: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古代有个孩子叫孔融,他才五岁,当在分梨的时候,他就把那个比较大的让给谁?哥哥,让给哥哥吃。其实这样的态度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他可能干的家活比哥哥还少。现在我们都说平等平等,要跟孩子平等,这句话对不对?这句话看你怎么解!应该在人格当中平等,你很尊重他是一个个体,而不是附属在你身上。但是因为他还小,请问他的人生经验跟你平不平等?不平等,对!他的人生智慧跟你不平等,你要引导他,你要教导他,所以要有长幼尊卑,他对你才生得起恭敬心;假如都跟你平起平坐,那他怎么对你恭敬?所以这个平等我们要看清楚。

当孩子有长幼尊卑,他才知道「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为什么以前,父亲没有回来不能吃饭?那也是对于父亲的辛劳的感念,因为整个家庭的重担压在谁身上?父亲!所以这都是在这样的礼仪当中,给予孩子要时时感念父亲的辛劳。假如父亲上班都还没有回来,儿子就大摇大摆,筷子也没拿就在那里吃了。长期下来他学到什么?我行我素,「苟不教,性乃迁」,所以现在孩子很难教。我们要细细去研究,为什么以前几百个人都可以这么循规蹈矩,他的方法到底在哪?在《弟子规》!但是要真做,你才会得到利益。

孔融让出了大的水梨给他的哥哥吃,所以『财物轻』;他哥哥拿到了他弟弟的大水梨,对他的弟弟会更加爱护。你看弟弟都时时想到我,他这个当大哥的就愈来愈抬头挺胸,就跑在前面保护他弟弟。这是在「物」当中懂得舍出去。

再来,在五代的时候,有个人叫张士选,也是个读书人。他的父亲比较早去世,他是他的叔叔带大的。当他十七岁的时候,叔叔就跟他说:你已经大了,我们现在把祖宗的财产分成两份,你一份,我一份。结果张士选马上就跟叔叔讲:叔叔,你有七个孩子,所以应该把遗产分成八份。他的叔叔说:不行,你是代表你父亲,应该分成两份。但是张士选那时候才十七岁,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很坚持,一定分成八份。这么一让,吃亏了吗?这一让让出了什么?让出了他的德行,让出了家庭的和乐,让出了他的心量,量大福大。所以当他在进京赶考,突然看到一个算命的人,走过去一看,这个人脸上怎么这么多阴骘纹(就是积了很多阴德)!这个算命先生就跟他说:这一次你必然高中。果不其然,他这一次考试就高中。相信他这样的榜样会传给他的子孙,一定也会世世代代都有很好的发展。

所以你看,这么一让,跟自己的自性相应。当人了解到「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了解道理以后,理得心安,就不会患得患失,常常想要去跟人家争夺。要了解命运的真相,我们就要去读一本很好的书,叫做《了凡四训》,道理明白,心才会平,就不会去争。袁了凡先生小时候遇到一位很会算命的人,叫孔先生,这孔先生是我们中国邵子《皇极数正传》的传人,所以算得特别准。诸位朋友应该有过算命的经验,有没有?听说现在算命算得很贵,有没有?人,命假如被算出来,你真是白来了!没什么建树!因为就代表我们这一生没有好好利用。为什么命运会被算得这么准?因为一个人的善恶业,就会呈现在他这一生当中,才会被算出来。所以一般人会觉得算命的真的很准。

但是有些人的命却不会被算得准,哪些人?两种人算不准:一个是大善,一个是大恶。而一般的人他所行的都是小善、小恶多,然后心量又没有扩大,想的都是儿子、孙子、妻子、房子、钱子,都想这些,也没什么大善,也没什么大恶,所以命运就被算得很准。命运有加、减、乘、除,比方说你命中有一千万的财富,结果你行了一点小善,一千万加多少?五万,所以算得很准;你做了一点小恶,变成九百九十五万,也还满准。但是你假如都是行很多的善事,一千万乘以五变多少?五千万,那绝对不准。假如做了些伤天害理的事,一千万除于五,变两百万,那也是算不准。

所以我们了解到,纵使这个人用不法的手段去抢夺了财物,他抢到了两百万,那也是他命中本来就有的。他抢到两百万,还在那里洋洋得意,「你看我多厉害」,其实他已经亏损掉八百万了。所以「君子乐得作君子」,因为心安理得;而「小人冤枉作小人」,他拿到这两百万,不知道还有没有命花?因为他做了坏事触犯法令的话,很有可能过没有多久就要锒铛入狱了。这样的人多不多?多!因为现在功利主义,很多人在某些情境都铤而走险。

其实我们看到这样的人都替他很惋惜,毕竟他也是有大福之人,只是没有好的教育,把他的人生搞砸了。我们对这样的人应该抱持一种怜悯之心,因为「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他的父母没教他,他的爷爷奶奶也没教。你看现在一般,比方说我考上老师了,亲戚朋友问的第一句话是什么?「一个月多少钱」!所以没有教!人是可以去创造命运的,只要扩宽心量;都没教,只教他唯利是图,当诱惑来的时候,他当然就受不了。了解命运,理得心安,你就可以「财物轻,怨何生」,家庭会充满祥和之气。

当我们遇到学生在争的时候,怎么办?有一班的孩子,刚好那天吃水果,吃西瓜。西瓜已经切好放在桌上,很多的同学狼吞虎咽,要干嘛?饭一吃完,马上箭步如飞要去抢那个最大的西瓜。诸位朋友,假如是你的学生怎么办?你会看到一阵兵荒马乱。这个老师也很沉稳,看到兵荒马乱他还不动声色,等同学吃完饭,睡了午觉。下午第一节课,这个老师就讲了,他说:诸位同学,我们假如去抢那个第一块的西瓜,抢那个最大的,会产生什么效果?产生什么影响?诸位同学说说看。他有没有指出来哪个人抢最大的?没有,这是在给他们留余地。结果很多同学就说:那个人真自私,都要跟人家抢最大的。老师接着说:这样的人你要不要跟他交朋友?当然不要!就是透过这个情境让孩子了解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他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不然欲令智迷,他那个欲望驱使,只想着去抢最大的,都没有去想到已经造成哪些后果。

接着老师又说:假如这个同学抢到最大的,他很高兴,赶快把它吃掉,保证肠胃受影响。对不对?因为他吃很快,消化不良。再来,他抢到最大的,高兴多久?一下子。看看别人看他的眼光是什么,马上快乐变什么?变不舒服了。再来,当他抢到最大的,下次他想要拿到什么?也是最大的。当他下次没有拿到,他就快乐变什么?痛苦。「气死我了,没抢到!」当一个人时时处处都要去抢最好的,当他没有办法获得的时候,他会怎么样?他可能就会动歪脑筋,去偷、去抢。老师说完了也没下什么结论,只是让他们讨论讨论。结果隔天吃西瓜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走过去都拿了那个最小的。所以确确实实,家长跟老师只要你肯教,孩子很容易受教。所以「财物轻,怨何生」,往往一个常常肯相让的孩子,都会赢得长辈对他特别的照顾。

下一句,『言语忍,忿自泯』。人跟人相处当中,冲突最多的情况就是在言语。但是言语起了冲突,因为你起了冲突,脾气就上来了,「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就开了。障门在哪儿?我们先来考虑看看,用不好的言语发脾气会造成什么影响?百万障碍就出来了,「障门开」。障碍了自己的什么?心量;也障碍了人与人之间好的关系。你可能发脾气发了五分钟,你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把这个脾气所产生不好的效果去除?花多少?所以「忿思难」,这在「君子九思」当中,提醒我们忿怒不可发,谨慎!因为忿怒一发,很难回归到原来的样子,甚至于可以说不可能回来了,所以「忿思难」。

俗话又提到「利刃割体痕易合」,利刃割身体,可能一、两个礼拜就可以好了;但是「恶语伤人」会留在他心里多久?「恨难消」。人生这么短暂,为什么不好好相处?我们看到这样的结果,慢慢要找到方法对治我们的忿怒。而这个对治的功夫要练到什么程度?练到「忍」这个字的程度。我们看一下,会意字,什么叫忍的功夫?上面一把「刀」,下面一个「心」;意思就是人家拿着一支刀捅在你的心头上,你还要如如不动;不管你怎么骂,我就是不回嘴,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能忍到这种功夫,必然能够让身旁的人很佩服,所以「忍」是一门大学问。

你时时处处都在考验忍的功夫,比方说现在听课也在考验忍耐,对不对?忍住不要打瞌睡。曾经有个女士她就跟我说,她说:蔡老师,中国文化不错,不过那个忍到底要忍到什么时候?她对这个「忍」字很无奈。我说:假如你是这样的心态,我保证你一定忍到火山爆发。比方说学了这些课程,知道夫妻要互相体谅,所以回去突然变得很勤劳,就开始扫地,打理家里面。结果先生都没有看到,因为她在扫的时候,都一边看他有没有看到,扫了一个礼拜,先生都没什么反应,突然怒火中烧。然后把扫把摔在地上:我做了那么多事,你都看不到吗?假如这一口气忍不住,爆发出来,会怎么样?前功尽弃!你先生马上冷眼看你:还说学什么弟子规!所以,忍的功夫是要能够忍得明明白白,忍得为大局着想。

因为每个人,比方说夫妻来讲,来自不同的家庭,所以生活习惯差异很大,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明白了,知道改变绝对不是一蹴可几,这个时候你要安心,别人对不对是别人的事,我自己有没有尽好我的本分。本来就是应该做的,所以做得心安理得,自然你的身教就会传递出去,你就让它水到渠成。当我们明白,就能够去包容。所以,现在你回去要叫孩子变勤劳,你可不能说他没有马上变勤劳你就气得半死,这不是孩子错了,是谁错?我们自己的态度不对。习惯的养成必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还是要道法自然来做,忍得为大局着想。因为在家庭当中,夫妻假如常吵,在公司里面,同事之间假如常吵,那这个家庭跟团体气氛就很不好,家跟团体必衰败。我们能忍得住,就是为大局着想;而当你处处能忍让,也会唤醒对方的惭愧之心。所以,这个忍要忍得明白,忍得为大局着想。

我们在北京上课的时候,有位女士她也五十几岁,上完了「出则弟」,当天就给她妹妹打电话,她们因为一个口角,姐妹已经两年没讲过半句话。她一听完,觉得自己错了,就赶快拨给她妹妹,电话一接起来,她说「妹妹,对不起!」其实,她才讲了三个字「对不起」,她妹妹马上稀里哗啦就哭起来了。其实两个人都怎么样?在闷那一口气。我说幸好才两年,假如继续下去,保证两个人是癌症的高危险群,血脉都不通畅了,何苦来哉!所以你看,一个道歉整个嫌隙就化开了。这一道化开,不只姐妹心上的石头掉下来,还有谁的石头也掉下来?妈妈、爸爸。人生确确实实可以走得圆满幸福,只要我们放下这些不好的习气、不好的执著,一定会愈走愈圆满。

我们现在知道愤怒要懂得收敛,懂得制止。诸位朋友,你都怎么样在愤怒的时候把它处理掉?你用什么方法?来,我们讨论一下,大家可以见贤思齐,互相切磋一下。什么方法?这位朋友,「慈悲、怜悯」。很好,就是扩宽心量,自然就没有障碍。还有没有其它方法?这个方法很高段,我可能还要练三年、五年。所以「怒」的处理,确实也很重要,因为当人的怒气没有消除,它会障碍你整个身心状态。

我在上海跟很多朋友讨论,他们就说,打电话跟人家哭诉一下,把这些怒气发一发。我说你讲完之后觉得怎么样?他说舒服多了。我说你舒服多了,对方不舒服了。对方听完说:人生苦短,怎么这么多冲突!所以,我们不能把垃圾给人家到处丢。很多人都当垃圾桶,有没有?当垃圾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到时候垃圾满出来了。你看很多专门在给人家做心理治疗的,到最后他也怎么样?所以,我们要提到更高的境界,要当焚化炉,垃圾一来马上就怎么样?轰,把它烧了。这个就要透过我们的德行,就像刚才这位朋友讲的,用慈悲、仁爱的心胸。

答案其实就在中国字,所以我们以后面对中国字要倍感尊敬。因为老祖宗造出了全世界唯一一种可以把人生哲学讲出来的,就只有中国字,除此一家,别无分号。我们来看「怒」,会意字,上面一个「奴」,下面一个「心」;代表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就是他的心当奴隶了,被这些坏习惯牵着鼻子走,要他去东他不敢去西。我们去观察,很多人发完脾气,「我刚刚怎么这样」?很后悔,对不对?但是也无法再拉回来。

有一个父亲,他的孩子脾气特别不好,他为了教导他的孩子,他就跟他说:你现在假如发一次脾气,就到我们家后院那个木柱上面钉一个铁钉。那孩子一发脾气就去了,拿一支铁钉把它钉上去,一开始一天钉五、六支;结果钉了几天,那个孩子吓了一跳,密密麻麻,他突然感受到说,我的脾气居然坏成这样!其实很多脾气很不好的人,他有时候还说:我脾气已经不错了,假如像前几年一样,你不知道已经变成什么样子!都还不知道自己脾气不好。

这个孩子一发现,就开始收敛,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不发脾气了。他的父亲跟他说:你只要今天不发脾气,就去把铁钉拔一颗下来。他儿子拔得很有成就感,拔拔拔,突然有一天拔完了,他很高兴,就跑去跟他父亲报告:我都拔完了。他父亲不急不徐把他带到这个木柱前面,他说:虽然你的铁钉都拔光了,但是留下了多少的坑洞!能不能回到原来的样子?回不到!所以「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到时候你再怎么对不起,也不见得能回到原来的一种关系了。

所以,我们了解到就要更谨慎,下次要发脾气的时候,要马上「言语忍,忿自泯」,这一句经文好象一道光一样,射到你的脑袋里来,能不能做到?要早晚服用一遍《弟子规》,保证有这样的效果。因为在北京有个朋友,他确实做到了早晚念一遍,他说他最难改的就是「人有短,切莫揭」,东家长、李家短习惯了,现在学完了,一下子也改不过来。但是他突然想要讲的时候,这句经文就跑过来,他马上闭嘴,很有效果。我们也可以记这个经文,或者你就记更简单的「忿思难」。

人生要有志气,绝对要当自己人生的主人,不要让这些坏习惯主宰我们的命运,你提起这样的志气来对治它,要从「怒」转「恕」。这两个字像不像?像!去了一点边边角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11: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