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57|回复: 32

[佛教知识] 以戒为师,令正法久住~~顶礼迦叶阿难之上座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9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以戒为师,令正法久住~~顶礼迦叶阿难之上座部
                                                  
                                          (一)
            本师证无上菩提,以己所得,教化弟子,四十五年事讫,入于涅槃。
             大迦叶集阿难优波离等五百三明六通博学阿罗汉,将佛法集为经,律,毗昙三藏,流传于世,利益人天。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 二)

           这里,主要讲佛为出家众所制的戒律,又叫声闻戒或声闻律。

            什么 是戒律?简单说,就是佛弟子做什么 ,不做什么的规定。
  为什么要制戒呢?
            主要是令正法久住。

  因为,诸佛如果给弟子广 说法,毗昙 ,说戒,弟子们疲倦时,佛则教应这么做,那么做。佛灭以后,大家也能照 做,故佛法得以久住。
   就象一堆鲜花放在案上,用线穿 起来,不易被 风吹散一样。
     如《四分律》: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毗婆尸佛,式佛,拘留孙佛,迦葉佛。为诸弟子广说经法。从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亦结戒亦说戒。
    弟子众心疲厌。时佛知彼心疲厌。作如是教。是应念是不应念。是应思惟,是不应思惟。是应断,是应具足住。
     如是舍利弗。彼诸佛及声闻众在世,佛法流布。若彼诸佛及声闻众灭度后。诸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不令佛法疾灭。何以故?以经法善摄故。
     舍利弗。譬如种种华,置于案上以线贯。虽为风吹而不分散。何以故?以线善贯摄故。
     如是舍利弗。彼佛及声闻众在世者,佛法广说如上。
      舍利弗,以此因缘故。毗婆尸佛乃至迦葉佛,佛法得久住。】

同时,佛也明确 告诉弟子,为什么 要制戒:
【一摄取于僧。
二令僧欢喜。
三令僧安乐。
四令未信者信。
五已信者令增长。
六难调者令调顺。
七惭愧者得安乐。
八断现在有漏。
九断未来有漏。
十正法得久住。《四分律》】

这也是七不退法之一,《长阿含 。游*行经》:
  【佛告诸比丘:“七不退法者:
一曰、数相集会,讲论正义,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二曰、上下和同,敬顺无违,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三曰、奉法晓忌,不违制度,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四曰、若有比丘力能护众,多诸知识,宜敬事之,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五曰、念护心意,孝敬为首,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六曰、净修梵行,不随欲态,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七曰、先人后己,不贪名利,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对 应《根本 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5》

【汝等苾刍,复有七种不亏损法。汝等应听。
云何为七。
若诸苾刍于大师处。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如是作时得安乐住。令诸苾刍众得增长善法无损(一了)
如是应知于法。
于戒。
于教授事。不放逸事。
于卧具事。于修定事。
生殷重心恭敬供养。如是作时,得安乐住。令诸苾刍众得增长善法无损(七了)】


可见制戒的意义 很大。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既然佛所说法,分为三大类,那么,戒的作用,就是解脱 的基础 与保障 。
《长阿含 。游*行经》

【佛告阿难:俱诣庵婆罗村,即严衣钵,与诸大众侍从世尊,路由跋祇,到庵婆罗村,在一山林。
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戒、定、慧。
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
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解脱 ,法法相因,如实知见:

【世尊答曰:“阿难,无欲者,令解脱义。
阿难,若有无欲者,便得解脱一切淫、怒、痴。
是为,阿难,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
阿难,多闻圣弟子因定便得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脱,
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阿难,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谓度此岸,得至彼岸。”《中阿含 。卷十》】

戒是进道 之阶梯 :
   【(阿那律说:)
“诸贤,若有比丘不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秽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阁者,必有是处。
诸贤,犹去村不远,有楼观堂阁,其中安梯或施十磴,或十二磴。若有人来,求愿欲得升彼堂阁,若登此梯第一磴上,欲登第二磴者,必有是处。若登第二磴,欲登第三、四,至升堂阁者,必有是处。
    诸贤,如是若有比丘不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秽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阁者,必有是处。
   “诸贤,我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之阁,以小方便观千世界。诸贤,犹有目人住高楼上,以小方便观下露地,见千土墩。诸贤,我亦如是,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之阁,以小方便观千世界。
     诸贤,若王大象,或有七宝,或复减八,以多罗叶覆之,如我覆藏于此六通。《中阿含 。卷19 迦希那经》】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佛处处赞戒:

【“若是上座长老初始重于戒学,赞叹制戒,如是长老我所赞叹,以其初始乐学戒故。
大师所赞叹者,余人亦当与相习近亲重,同其所见;同其所见故,于未来世,彼当长夜以义饶益。
是故于彼长老比丘常当赞叹,以初始乐学戒故。
中年、少年亦复如是。”】

成佛之道 ,更少不了戒律,六波罗蜜 之一,即是戒波罗蜜 。
这个,对大多数人,更难做到。

前文引自《杂阿含。卷30》

佛弟子们,对戒的态度是,谨小慎微,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诸贤,我出家学道,舍族姓已,受比丘学,修行禁戒,守护从解脱,又复善摄威仪礼节,见纤介罪,常怀畏怖,受持学戒″。《中阿含。迦希那经》]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多少还学佛,堪当佛弟子的,无不珍重佛所制戒。


(转)
                          持戒的意义与功德(经文汇集)
1、《遗教经》——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也。

2、《大报恩经》——
  欲报佛恩,当持禁戒,护持正法。夫能维持佛法,三乘道果,相续不断。尽以波罗提木叉为根本。

3、《四十二章经》——
  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4、《大集贤护经》——
  出家之人,当先护持清净戒行。戒行清净,则能获得现前三昧,成就无上菩提。

5、《般舟三昧经》——
弃绝情爱,作比丘僧。意欲学是三昧者,当清净持戒,不得缺犯。

6、《六门教授习定论》——
  若求净戒,有四种因。一善护诸根。二饮食知量。三初夜后夜能自警觉,与定相应。四于四威仪中正念而住。如是则戒得清净。

7、《阿含经》——
  无戒之人,当生三恶道中。比丘戒律成就,威仪具足,犯小律尚畏,何况大者。是谓成就第一之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犹如彼城,高广极峻,不可沮坏。

8、《恒水经》——
  一时佛至恒水,月十五日说戒时,告阿难等曰。夫人生死五道展转,不自识宿命本末,皆坐心意不端故。人身甚难得,经戒复难闻,闻已信入佛道难,入已守持戒律难。汝等皆应端心正意,念生死甚劳苦,当守经戒,不可缺犯。持五戒者,还生人中。持十善戒者,得生天上。能持二百五十净戒者,现世可得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泥洹大道果。

9、《善见律》
—— 一切作诸恶法犯戒,无人不知。初作者护身神见之,次他心通天神知之。于是转相传至梵天,至无色界天???,无不皆闻。故世间有犯戒者,诸天咸知焉。
有智慧人宁守戒而死,不犯戒而生。
持律有六德,一者守领波罗提木叉,二者知布萨,三者知自恣,四者知授人具足戒,五者受人依止,六者得蓄沙弥。若不解律,但知修多罗阿毘云,不得度沙弥受人依止。以律师能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

10,《中阿含经42》
阿难!是为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心。阿难!多闻圣弟子有定心者便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难!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谓度此岸,得至彼岸。

11,《长阿含》持戒有五功德:
一者所求如愿;
二者财产增益无损;
三者所住之处,众人爱敬;
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又尸罗者是增上义。
佛于三千大千世界有威势者皆尸罗力。

=======================
  
        (1)
   昔此迦湿弥罗国中,有一毒龙。名无怯惧。禀性暴恶,多为损害。
去彼不远,有毗诃罗,数为彼龙之所娆恼。寺有五百大阿罗汉。共议入定,欲逐彼龙。尽其神力而不能遣。
有阿罗汉从外而来。诸旧住僧为说上事。
   时外来者至龙住处。弹指语言。贤首远去。
   龙闻其声即便远去。
   诸阿罗汉怪而问言。汝遣此龙是何定力。
彼答众曰。我不入定,亦不起通。但护尸罗,故有此力。我护轻罪,如防重禁,故使恶龙惊怖而去。
由此尸罗是增上义。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四十四》

(2)
《大唐西域记卷第九》
  温泉西有卑钵罗石室,世尊在昔恒居其中。后壁洞穴是阿素洛宫也。
   习定比丘多居此室,时出怪异,龙、蛇、师子之形,见之者心发狂乱。
   然斯圣地,灵圣所止,蹑迹钦风,忘其灾祸。

   近有比丘,戒行贞洁,心乐幽寂,欲于此室匿迹习定。
   或有谏曰:“勿往彼也。彼多灾异,为害不少,既难取定,亦恐丧身。宜鉴前事,勿贻后悔。”
   比丘曰:“不然。我方志求佛果,摧伏天魔,若此之害,夫何足言?”便即振锡而往室焉。

   于是设坛场,诵禁咒。旬日之后,穴出少女,谓比丘曰:“尊者染衣守戒,为含识归依,修慧习定,作生灵善导。而今居此,惊骇我曹。如来之教,岂若是耶?”
   比丘曰:“我守净戒,遵圣教也。匿迹山谷,远喧杂也。忽此见讥,其咎安在?”
   对曰:“尊者诵咒声发,火从外入,烧我居室,苦我枝属。唯愿悲愍,勿复诵咒。”
    比丘曰:“诵咒自护,非欲害物。往者,行人居此习定,期于圣果,以济幽涂,睹怪惊骇,丧弃身命,汝之辜也。其何辞乎?”
   对曰:“罪障既重,智慧斯浅。自今已来,屏居守分,亦愿尊者勿诵神咒。”
比丘于是修定如初,安静无害。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其实,大多数戒,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为何?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人间善法,许多人都做得到。无惭无愧者,毕竟是少数。

只是在戒律中,这些行为,明朗化,细节化,标准化了,结果及怎样改正,都有清楚的说明。

比如,
杀人,就是波罗夷。
杀畜生。是波夷提。
大妄语,未证言证,波罗夷。
无根以波罗夷谤,僧残。
片事无根谤,僧残。
故妄语,波夷提。
毁咨语(恶口),波夷提。
两舌,波夷提。
毁谤戒,波夷提。
无根僧残事谤,波夷提。
。。。。。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具体的戒律怎么结集,规定的,现在网络发达,各种律本都 能找到。大家可以阅读原文,以便 更深入的了解。
  大致是,听说 佛入涅般,迦叶带 五百比丘赶往双林,半道 上,听一外道 说佛已入灭,大家都很难过,唯 一老比丘 却高兴地说:这下好了,没有人管我们,天天要这样,不要那样的,可以随心所欲了。
迦叶听后很担心,肯定 会有外人说,看,这些佛弟子,老师在时还肯学,老师不在,他们就把教 法当烟一样不要了。决定 赶快把佛法结集,长久住 世,以利人天。
   于是,就有了佛灭后的第一次五百结集。
    其中,优波离诵出律部,阿难诵出经部,迦叶负责毗昙 。于是,三藏整理完成。



   【 时大迦葉烧舍利已。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
    我先在道行时。闻跋难陀语诸比丘。作如是言。长老且止。莫复愁忧啼哭。我等今于彼摩诃罗边得解脱。彼在世时教呵我等。是应尔是不应尔。应作是不应作是。今我等已得自在。欲作便作。不作便不作。
      我等今可共论法毗尼。勿令外道以致余言讥嫌。沙门瞿昙法律若烟。其世尊在时皆共学戒。而今灭后无学戒者。
      。。。。
    时大迦葉以此因缘集比丘僧。中有陀醯罗迦葉作上座。长老婆婆那为第二上座。大迦葉为第三上座。长老大周那为第四上座。时大迦葉。知僧事即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集论法毗尼。白如是。
     时阿难即从坐起偏露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大迦葉言。我亲从佛闻。忆持佛语。自今已去。为诸比丘舍杂碎戒。迦葉问言。阿难汝问世尊不。何者是杂碎戒。阿难答言。时我愁忧无赖失。不问世尊。何者是杂碎戒时诸比丘皆言。来我当语汝杂碎戒。中或有言。除四波罗夷。余者是杂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罗夷十三事。余者皆是杂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罗夷十三事二不定法。余者皆是杂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罗夷十三事二不定法三十事。余者皆是杂碎戒。或有言。除四波罗夷乃至九十事。余者皆是杂碎戒。
    时大迦葉告诸比丘言。诸长老。今者众人言各不定。不知何者是杂碎戒。自今已去。应共立制。若佛先所不制。今不应制。佛先所制。今不应却。应随佛所制而学。时即共立如此制限。


     时大迦葉即作白言。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问优波离法毗尼。白如是。
    时优波离即作白。僧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令上座大迦葉问我答。白如是。
    时大迦葉即问言。第一波罗夷。本起何处。谁先犯。优波离答言。在毗舍离须提那迦兰陀子初犯。第二复本起何处。
答言。在王舍城陀尼伽比丘陶师子初犯。复问。第三本起何处。
答言。在毗舍离婆裘河边比丘初犯。复问。第四本起何处。
答言。在毗舍离婆裘河边比丘初犯。复问。第一僧残本起何处。
答言。在舍卫国迦留陀夷初犯。如是展转随所起处。如初分说。复问。第一不定法本起何处。
答言。在舍卫国迦留陀夷初犯。第二亦尔。复问。尼萨耆本起何处。
答言。在舍卫国六群比丘初犯。如是展转亦如初分说。复问。初波逸提本起何处。
答言。在释翅瘦象力释子比丘初犯。如是展转如初分说。复问。波罗提提舍尼本起何处。
答言。在舍卫国因莲花色比丘尼起。第二第三第四如初分说。复问。第一众学法本起何处。
答言。在舍卫国六群比丘初犯。如是展转如初分说。比丘尼别戒如律所说。复问。最初听受大戒本起何处。
答言。在波罗奈五比丘。复问。最初听说戒在何处。
答言。在王舍城为诸少年比丘。复问。初听安居本起何处。
答言。在舍卫国因六群比丘起。复问。初自恣本起何处。
答言。在舍卫国因六群比丘起。
如是展转问乃至毗尼增一。时彼即集比丘一切事并在一处。为比丘律。
比丘尼事并在一处。为比丘尼律。
一切受戒法集一处为受戒犍度。一切布萨法集一处。为布萨犍度。一切安居法集一处。为安居犍度。一切自恣法集一处。为自恣犍度。一切皮革法集一处。为皮革犍度。一切衣法集一处。为衣犍度。一切药法集一处。为药犍度。一切迦絺那衣法集一处。为迦絺那衣犍度。二律并一切犍度调部毗尼增一都集。为毗尼藏。

    时大迦葉即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问阿难法毗尼。白如是。
    时阿难即复作白。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令大迦葉问我答。白如是。
    大迦葉即问阿难言。梵动经在何处说。增一在何处说。增十在何处说。世界成败经在何处说。僧祇陀经在何处说。大因缘经在何处说。天帝释问经在何处说。阿难皆答。
如长阿含说。彼即集一切长经。为长阿含。
一切中经。为中阿含。
从一事至十事从十事至十一事。为增一。
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私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
如是生经本经善因缘经。方等经未曾有经譬喻经。优婆提舍经句义经。法句经波罗延经。杂难经圣偈经。如是集为杂藏。

    有难无难系相应作处。集为阿毗昙藏。时即集为三藏。

《四分律。卷54 》】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五分律》卷30 所记,与此相同。

    【。。。于是迦葉白僧言。大德僧听。我今于僧中问优波离比尼义。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时优波离亦白僧言。大德僧听。我今当答迦葉比尼义。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迦葉即问优波离。佛于何处制初戒。优波离言在毗舍离。又问因谁制。答言。因须提那迦兰陀子。又问以何事制。答言。共本二行淫。又问有二制不。答言有。有比丘共猕猴行淫。迦葉复问。于何处制第二戒。答言。在王舍城。又问因谁制。答言。因达腻吒。又问以何事制。答言。盗瓶沙王材。迦葉复问。于何处制第三戒。答言。在毗舍离。又问因谁制。答言。因众多比丘。又问以何事制。答言。自相害命。迦葉复问。于何处制第四戒。答言。在毗舍离。又问因谁制。答言。因婆求摩河诸比丘。又问以何事制。答言。虚称得过人法。迦葉作如是等问一切比尼已。于僧中唱言。此是比丘比尼。此是比丘尼比尼。合名为比尼藏。
   迦葉复白僧言。大德僧听。我今欲于僧中问阿难修多罗义。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阿难亦白僧言。大德僧听。我今当答迦葉修多罗义。若僧时到僧忍听。白如是。迦葉即问阿难言。佛在何处说增一经。在何处说增十经大因缘经僧祇陀经沙门果经梵动经。何等经因比丘说。何等经因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子天女说。阿难皆随佛说而答。迦葉如是问一切修多罗已。僧中唱言。此是长经今集为一部。名长阿含。此是不长不短今集为一部。名为中阿含。此是杂说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说。今集为一部名杂阿含。此是从一法增至十一法。今集为一部名增一阿含。自余杂说今集为一部。名为杂藏。合名为修多罗藏。
     我等已集法竟。从今已后。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如佛所教应谨学之。
     。。。。
    阿难复白迦葉言。我亲从佛闻。吾般泥洹后若欲除小小戒听除。迦葉即问。汝欲以何为小小戒。答言不知。又问何故不知。答言不问世尊。又问何故不问。答言时佛身痛恐以恼乱。。。。。。

   迦葉复诘阿难言。若我等以众学法为小小戒。余比丘便言。至四波罗提提舍尼亦是小小戒。若我等以至四波罗提提舍尼为小小戒。余比丘便复言。至波逸提亦是小小戒。若我等以至波逸提为小小戒。余比丘便复言。至尼萨耆波逸提亦是小小戒。俄成四种何可得定。
     迦葉复言。若我等不知小小戒相而妄除者。诸外道辈当作是语。沙门释子其法如烟。师在之时所制皆行。般泥洹后不肯复学。
     迦葉复于僧中唱言。我等已集法竟。若佛所不制不应妄制若已制不得有违。如佛所教应谨学之。】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

    《十诵律》卷60 所记如下:

    【。。。 摩诃迦叶自行乞食食竟。出城还至精舍。以是因缘集僧。集僧已思惟。何等比丘能诵毗尼明了。我等难问能随问答。当从此人集毗尼。
    即念优波离比丘。佛常赞诵毗尼。比丘中明了第一。念已白僧。佛常赞优波离比丘。于诵毗尼。比丘中明了第一。优波离比丘。我等问难能随问答。
   尔时摩诃迦叶。为敷法座。优波离比丘升高座坐竟。
    摩诃迦叶问优波离。初波罗夷因缘从何处出。优波离答言。初波罗夷。从毗耶离国须提那比丘迦兰陀子出。是中云何犯云何不犯。尔时优波离广说犯不犯相。
    摩诃迦叶。问阿若憍陈如。尔不答言尔。如优波离所说。摩诃迦叶问阿若憍陈如竟。次问长老均陀。次问十力迦叶。次第问五百阿罗汉。乃至阿难。阿难答言。我亦如是闻。是事是法是善。如长老优波离所说。阿难问摩诃迦叶。尔不。答言尔。
     是中长老。摩诃迦叶。僧中高声大唱。大德僧听。初波罗夷法集竟。是法是毗尼是佛教。无有比丘言是法言非法。非法言是法。是毗尼言非毗尼。非毗尼言是毗尼。是法是毗尼是佛教。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摩诃迦叶复问长老优波离。第二波罗夷因缘。从何处出。优波离答。王舍城中。为达尼迦比丘瓦师子。第三波罗夷因缘何处出。优波离答。跋耆国中。为婆求摩题河边住诸比丘。第四波罗夷因缘何处出。答言毗耶离国。为婆求摩题河边住诸比丘。第一僧伽婆尸沙因缘何处出。答言舍婆提国。为迦留陀夷比丘。第二第三第四。皆为舍婆提国迦留陀夷比丘。第五僧伽婆尸沙因缘何处出。答舍婆提国中。为迦罗比丘弥梨迦子。摩诃迦叶复问。云何犯云何不犯。优波离。广说犯不犯相。摩诃迦叶问优波离竟。次问阿若憍陈如。尔不。阿若憍陈如答言。长老大迦叶。我亦如是知。如优波离所说。次问长老均陀。次问十力迦叶。次第问五百阿罗汉。乃至阿难。阿难答言。长老大迦叶。我亦如是知。如长老优波离所说。阿难问摩诃迦叶。如优波离所说不。答言阿难我亦如是知。如优波离所说。如是次第一切毗尼集竟。
     尔时长老大迦叶。僧中高声大唱。大德僧听。如是一切毗尼法集竟。是法是毗尼是佛教。无有比丘言。是法言非法。非法言是法。是毗尼言非毗尼。非毗尼言是毗尼。是法是毗尼是佛教。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长老摩诃迦叶思惟。何等比丘诵修妒路阿毗昙明了。我等难问能随问答。我等当从此人。集修妒路阿毗昙。即时作是念。佛赞阿难比丘。于诸多闻比丘中最第一。持一切修妒路一切阿毗昙。
    迦叶思惟竟。僧中唱。大德僧听。是阿难比丘好善学人。佛常赞阿难比丘。于诸多闻中最第一。我等从是人。了了问修妒路阿毗昙集。如是白。尔时摩诃迦叶。敷好高座。阿难升高座坐竟。摩诃迦叶问阿难。佛修妒路初从何处说。阿难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柰仙人住处鹿林中。阿难说此语时。五百比丘皆下地?跪。涕零而言。我从佛所面受见法。而今已闻。摩诃迦叶语阿难。从今日一切修妒路。一切毗尼。一切阿毗昙。初皆称如是我闻一时。阿难言尔。是时佛告五比丘。是苦圣谛。我先不从他闻法。中正忆念时。于诸法中。生眼生智生明生觉。是集圣谛。是尽圣谛。是道圣谛。我先不从他闻法。中正忆念时。于诸法中。生眼生智生明生觉。诸比丘是苦圣谛知故应知。我先不从他闻法。中正忆念时于诸法中。生眼生智生明生觉。是苦集圣谛知已应断。是苦灭圣谛知已应证。是苦灭道圣谛知已应修。我先不从他闻法。中正忆念时。于诸法中。生眼生智生明生觉。诸比丘是苦圣谛知故知已。我先不从他闻法。中正忆念时。于诸法中。生眼生智生明生觉。是苦集圣谛知故断已。是苦灭圣谛知故证已。是苦灭道圣谛知故修已。我先不从他闻法。中正忆念时。于诸法中。生眼生智生明生觉。诸比丘若我随尔许时。四圣谛中。三转十二分法轮行。不生眼智明觉。我于一切世间。若魔若梵及沙门婆罗门天人等众中。不得解不得离不得舍。亦不得不颠倒心。是时我亦不作是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我尔许时。四圣谛中。三转十二分法轮行。生眼智明觉。我于一切世间。若魔若梵及沙门婆罗门天人等众中。得解得离得舍。得不颠倒心。是时我作是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是法时。长老憍陈如。及八万诸天。远尘离垢诸法中法眼生。尔时佛告憍陈如。得法已不。憍陈如言。得已。世尊憍陈如得法已不。憍陈如言得已。世尊憍陈如得法已不。憍陈如言得已。世尊憍陈如。以初得故。故名阿若憍陈如。阿若憍陈如得法已。是时地神高声大声唱言。诸众生佛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林中。三转十二分法轮。诸余沙门若波罗门。若天若魔若梵。如是等一切世间中。不能如法转。为饶益众生故。安乐多众生。怜愍世间故。利益安乐诸天人。增益诸天种。减损阿修罗众。虚空中神。闻地神唱声已。亦高声大声唱。佛转法轮。四天王闻虚空神唱。亦高声大声唱。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即时唱声。乃到梵天处。皆高声大声唱言。诸众生佛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林中。三转十二行法轮。诸余沙门若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如是等一切世间中。不能如法转。为饶益多众生故。安乐多众生怜愍世间故。利益安乐诸天人。增益诸天种。减损阿修罗众。佛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林中。三转十二行法轮已。是故是经名转法轮经。大迦叶问阿若憍陈如。如阿难所说尔不。答言尔。长老大迦叶。我亦如是知。如阿难所说。次问长老均陀。次问十力迦叶。乃至次第问五百阿罗汉。末后问优波离。如阿难所说不。答言尔。长老优波离。问摩诃迦叶。如阿难所说不。答言尔。长老优波离我亦如是知。如阿难所说。如是展转问已。一切修妒路藏集竟。

     尔时摩诃迦叶。僧中唱大德僧听。一切修妒路集竟。是法是毗尼是佛教。无有比丘言。是法言非法。非法言是法。是毗尼言非毗尼。非毗尼言是毗尼。是法是毗尼是佛教。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长老摩诃迦叶。复问阿难。佛何处始说阿毗昙。
     阿难答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尔时佛告诸比丘。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灭。是人五怖罪怨故。死后譬如力士屈伸臂顷。堕于地狱。何等五。一者杀。二者偷。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若人五怖五罪五怨五灭。是人五怖罪怨灭故。死后譬如力士屈伸臂顷。生于天上。何等五。一者不杀怖罪怨灭。不偷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亦如是怖罪怨灭。长老摩诃迦叶。问阿若憍陈如。如阿难所说不。答言。长老大迦叶。我亦如是知。如阿难所说。次问长老均陀。次问十力迦叶。乃至次第问五百阿罗汉。末后问优波离。如阿难所说不。答言。长老大迦叶。我亦如是知。如阿难所说。长老优波离。问摩诃迦叶。尔不。答言实尔。
     如是一切阿毗昙集已。尔时摩诃迦叶。僧中大唱大德僧听。一切阿毗昙集竟。是法是毗尼是佛教。无有比丘言。是法言非法。非法言是法。是毗尼言非毗尼。非毗尼言是毗尼。是法是毗尼是佛教。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尔时一切修妒路。一切阿毗昙。一切毗尼集竟。

    长老阿难。偏袒右肩长跪叉手。白大德摩诃迦叶。我面从佛闻受是语。佛言。我般涅槃后。若僧一心和合。筹量放舍微细戒。
    摩诃迦叶答。阿难。汝从佛问不。何名微细戒。一心和合放舍。阿难答。大德不问。
    迦叶言。汝应当了了问。何名微细戒。僧一心和合而放舍此戒。长老阿难。汝若不问佛。汝得突吉罗罪。是罪汝当如法忏悔。莫覆藏。阿难答言。我不轻戒故不问。是时佛欲灭度。我心愁闷故不问。
    。。。。。。。。。。。。。。
 。长老摩诃迦叶。集僧言。我等不听放舍微细戒。何以故。外道异学若闻是事。便言弟子聪明。所以者何。师结戒弟子放舍。以是故。我等一心集会筹量。不听舍微细戒。外道异学有如是言。大师在时释子沙门皆具持戒。师灭度后不能具持戒。便还放舍。释子法灭不久。譬如燃火烟出。火灭烟止。以是故。我等一心集会筹量。不听舍微细戒。
    若我等听放舍微细戒者。诸比丘。不知何者是微细戒。或如是言微细戒非独是突吉罗。更有四波罗提提舍尼。亦名微细戒。以是故。我等不听舍微细戒。若我等一心集会。听舍微细戒者。或有比丘。不知何者是微细戒。作如是言。非独突吉罗。四波罗提提舍尼。九十波夜提。亦名微细戒。以是故。我等一心集会。不听放舍微细戒。若我等一心集会。听舍, 微细戒者。或有诸比丘。不知何者是微细戒。如是言。非独突吉罗。四波罗提提舍尼。九十波夜提。是微细戒。三十尼萨耆波夜提。亦名微细戒。以是故我等不听舍微细戒。若我等一心集会。听舍微细戒者。或有诸比丘。不知何者是微细戒。作如是言。非独突吉罗。四波罗提提舍尼。九十波夜提。三十尼萨耆波夜提。二不定法亦名微细戒。以是故。我等不听舍微细戒。若我等一心集会筹量听舍微细戒者。或有比丘不知何者是微细戒。作如是言。微细戒非独是突吉罗。四波罗提提舍尼。九十波夜提。三十尼萨耆波夜提。二不定法。十三僧伽婆尸沙。亦名微细戒。以是故。我等不听舍微细戒。若我等一心集会筹量。听舍微细戒者。或有比丘作如是言。我受持四戒余残戒放舍。以是故。我等一心集会筹量。不听舍微细戒。
     我等随佛结戒。若佛结戒一切受持。
    佛经中说摩伽陀国中大臣婆罗沙迦婆罗门因缘。七不灭法中。若诸比丘佛不结戒不结。已结戒不舍。如说戒受持。诸比丘善法增益不灭。以是故。我等尽当受持不应放舍(三藏集法品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

《根本 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39,40 所记:
                     (1)

    【是时大迦摄波与五百阿罗汉。至毕钵罗岩所。既集会已告大众曰。汝等应知。于当来世有诸苾刍。钝根散乱。若无摄颂。于经律论不能读诵及以受持。是故我等宜于食前先集摄略伽他事相应者。食后可集经律及论。时诸苾刍闻是语已。白尊者言。今可先集伽他。
    既至食后白言。先集何者。尊者告曰。宜先集经。时五百阿罗汉。各共同请大迦摄波升师子座。尊者登座告阿难陀曰具寿。颇能简择结集如来所说经不。答曰能。尊者即便作白。
  大德僧伽听。此具寿阿难陀能为简择结集如来所说经法。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差具寿阿难陀。为欲简择结集如来所说经法。白如是。次作羯磨。
  大德僧伽听。此具寿阿难陀能为简择结集如来所说经法。僧伽今差具寿阿难陀。为欲简择结集如来所说经法。若诸具寿听阿难陀为欲简择结集如来所说经法者默然。若不许者说。僧伽已与具寿阿难陀为欲简择结集如来所说经法竟。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时具寿阿难陀既欲说法。五百阿罗汉各各皆以僧伽胝衣敷其座上。时阿难陀四边顾望。于诸有情发悲愍念。于正法中极生尊重。于梵行者起敬仰心。右绕高座低头申敬。于上座前依法敬礼作无常想。以手按座正身端坐。次审观察见诸圣众。犹如甚深湛然大海。便作是念。我于佛所亲闻是经。或有传说或龙宫说。或天上说。悉皆受持而不忘失。我今应说。时诸天众互相谓曰。仁等当知。圣者。阿难陀。将欲宣畅如来所说经法当一心听。时有天子说伽陀曰。
  若能建妙法  饶益三千界
  圣者法无畏  犹如师子吼
  仁等应至诚  听说微妙法
  所欲安乐者  知此真实义

  尔时尊者迦摄波。以颂告阿难陀曰。
  具寿今当宣佛语  一切法中最为上
  凡是大师所说法  咸能利益于众生

  时阿难陀闻说大师名。心生恋慕,遂便回首,望涅槃处,l虔诚合掌。以普遍音作如是语。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尔时世尊告五苾刍曰。此苦圣谛于所闻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觉。此中广说如上三转法轮经。
     时具寿阿若憍陈如告大迦摄波曰。此微妙法亲从佛闻。世尊慈悲为我宣说。由是经力能令我等。枯竭无边血泪大海。超越骨山。关闭恶趣无间之门。善开天宫解脱之路。说此微妙甚深经时。我既闻已。于一切法。离诸尘垢得法眼净。八万诸天皆蒙利益。

    说是语时于虚空中。所有诸天及未离欲诸苾刍等。情生苦痛如千箭射心。悲啼号叫咸作是语。苦哉苦哉。而说颂曰。
  祸哉此世间  无常不简别
  坏斯珍宝藏  枯竭功德海
  我亲于佛所  闻此解脱法
  今乃于他处  传说如来言

  又诸大众闻说经时。咸作是语。苦哉祸哉。无常力大无有简别。能坏如是世间眼目。
    时憍陈如即离本座蹲踞而住。时诸罗汉见是事已。咸起敬心皆离本座。蹲踞而住。作如是语。苦哉祸哉。无常力大。如何我等于世尊所亲自闻法。今者传闻。而说偈言。
  天人龙神尊已谢  我等何因不归寂
  无一切智世间空  谁复将斯活为胜
  尔时诸阿罗汉。俱入第四静虑。以愿力故观察世间。各从定起告具寿阿难陀曰。汝为法来。答言大德。我为法来。仁等亦为法来。答曰如是。

        尔时摩诃迦摄波作是念。我已结集世尊最初所说经典。于同梵行处无有违逆。亦无诃厌。是故当知此经是佛真教。

。。。。。。尔时诸阿罗汉咸作是念。我已结集世尊所说第三苏怛罗。于同梵行无有违逆亦无诃厌。是故当知。此苏怛罗是佛真教。复作是言。自余经法。世尊或于王宫聚落城邑处说。此阿难陀今皆演说。诸阿罗汉同为结集。但是五蕴相应者。即以蕴品而为建立。若与六处十八界相应者。即以处界品而为建立。若与缘起圣谛相应者。即名缘起而为建立。若声闻所说者。于声闻品处而为建立。若是佛所说者。于佛品处而为建立。若与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分相应者。于圣道品处而为建立。若经与伽他相应者。此即名为相应阿笈摩(旧云杂者取义也)
      若经长长说者。此即名为长阿笈摩。若经中中说者。此即名为中阿笈摩。
      若经说一句事二句事乃至十句事者。此即名为增一阿笈摩。
   尔时大迦摄波告阿难陀曰。唯有尔许阿笈摩经。更无余者。作是说已便下高座。】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2)



    【尔时具寿迦摄波告大众曰。汝等应知。世尊所说苏怛罗已共结集。其毗奈耶次当结集。闻是语已咸言善哉。于时众中唯有具寿邬波离。于毗奈耶缘起极善解了。迦摄波便升高座告大众曰。汝等应知。具寿邬波离。于毗奈耶悉皆明了。世尊记说于持律中最为第一。是故我请结集毗奈耶。大众言善。
    尔时迦摄波告邬波离曰。具寿。汝颇能简择结集如来所说毗奈耶不。答言能。尊者即便作白。
  大德僧伽听。此具寿邬波离。能为简择结集如来所说毗奈耶。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设。僧伽今差具寿邬波离。为欲简择结集如来所说毗奈耶。白如是。次作羯磨。准白成。时具寿迦摄波作羯磨已从座而下。邬波离即升师子座。

     尔时迦摄波告邬波离曰。世尊于何处制第一学处。邬波离以清彻音答曰。世尊于波罗痆斯。此为谁说。即五苾刍其事云何。谓齐整着裙不太高不太下。应当学。说是语已。诸阿罗汉俱入边际定。以愿力故观察世间还从定起。尔时摩诃迦摄波作如是念。我已结集世尊所说最初学处。于同梵行无有违逆亦无诃厌。是故当知。此毗奈耶是佛所说。

      复告邬波离。世尊何处说第二学处。时邬波离以清彻音答曰。于婆罗痆斯。此为谁说。即五苾刍。其事云何。谓齐整披三衣。应当学。说是语已。诸阿罗汉俱入边际定。以愿力故观察世间还从定起。时迦摄波作如是念。我已结集世尊第二学处。广如上说。复告邬波离。世尊何处说第三学处。邬波离以清彻音答曰。于羯兰铎迦村。此为谁说。即羯兰铎迦子苏阵那苾刍。其事云何。谓若苾刍受禁戒。于余苾刍乃至畜生行淫欲者。得波罗市迦罪。亦不得同住说是语已。诸阿罗汉俱入边际定。以愿力故观察世间还从定起。时迦摄波作是如念。我已结集。广说如前。

       自余学处。世尊或于王宫聚落。为诸苾刍广制学处。时邬波离悉皆具说。
       诸阿罗汉既结集已。此名波罗市迦法。此名僧伽伐尸沙法。此名二不定法。三十舍堕法。九十波逸底迦法。四波罗底提舍尼法。众多学法。七灭诤法。此是初制。此是随制。此是定制。此是随听。如是出家。如是受近圆。如是单白白二白四羯磨。如是应度。如是不应度。如是作褒洒陀如是作安居。如是作随意及以诸事乃至杂事。此是尼陀那目得迦等。
     既结集毗奈耶已。具寿邬波离从高座下。

       时迦摄波作如是念。后世之人少智钝根。依文而解不达深义。我今宜可自说摩窒里迦。欲使经律义不失故。作是念已。便作白二羯磨。白众令知。众既许已。即升高座告诸苾刍曰。摩窒里迦我今自说。于所了义皆令明显。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无畏四无碍解四沙门果四法句无诤愿智。及边际定空无相无愿杂修诸定正入现观。及世俗智苫摩他毗钵舍那法集法蕴。如是总名摩窒里迦。
     说是语已。诸阿罗汉俱入边际定。次第观已还从定起。如前广说。


    是故当知。此是苏怛罗。此是毗奈耶。此是阿毗达磨。是佛真教如是集已。】


    结集之前,为促阿难证果,批评阿难,没有及时 问佛,何者是小小戒。


    【汝复有过。如世尊说。我令苾刍半月半月说别解脱经所有小随小戒。我于此中欲有放舍。令苾刍僧伽得安乐住故。汝既不问。未知此中何者名为小随小戒。今无问处此欲如何。
     今且说四波罗市迦法。十三僧伽伐尸沙法。二不定法。三十泥萨祇波逸底迦法。九十波逸底迦法。四波罗底提舍尼法。众多学法。除斯以外名小随小戒。
        有说云。从四他胜乃至四对说法。余名小随小戒。有说云。从四他胜乃至九十堕罪。余名小随小。有说。从初乃至三十。余名小随小。有说。从初乃至二不定。余名小随小。有说。唯四他胜。余名小随小。时诸苾刍悉皆不知。何者为小随小。
     于此中间外道闻已。遂得其便作如是语。沙门乔答摩大为限齐。身存之日声闻弟子教法全行。及其命终火烧已后教法随灭。所有禁戒爱者即留。不爱便舍。多不奉行。汝何不为未来众生请问世尊。由是合得追悔之罪。
阿难陀答言。大德。我无余心。而不请问。但为尔时离背如来生大忧苦。
      报言。此亦是过。汝亲侍佛。岂可不知诸行无常。而生忧恼斯成大过。此是第六过可更下一筹。】

点评

有一点,根有律中,如何 对小小戒事,以及阿难证果的一节都 没有记载。 不完整,缺失 了。 这种情况 ,他处还有些。 但是,可以从结集出的经文中,以及其他版 本中,看出大迦叶的态度,为何?受持 全部佛法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2-9 08:51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点,根有律中,如何 对小小戒事,以及阿难证果的一节都 没有记载。
不完整,缺失 了。
这种情况 ,他处还有些。

但是,可以从结集出的经文中,以及其他版 本中,看出大迦叶的态度,为何?受持 全部佛法故。
前面所引卷35 ,以及《长阿含》对应的七不退法就是。




《南传大涅般经》与之同:


06 瓦沙卡罗去已,薄伽梵语尊者阿难说:「阿难,你往告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诸比丘尽集讲堂。」「是,世尊。」尊者阿难回答说。他即往告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诸比丘尽会讲堂。回来时他向佛作礼,退立一面说:「世尊,比丘僧众已齐集讲堂,唯圣知时。」
尔时佛陀即从座起,走向讲堂,就座后,告诸比丘说:「诸比丘,我将宣说七种兴盛法,且专心谛听!」「是,世尊。」诸比丘回答说。
薄伽梵说:「诸比丘,当诸比丘

(一)仍常相集会;
(二)当彼等仍是一心一德相会、相起及相尽力于僧团职务;

(三)当彼等依照所制定的律法而行,仍是未兴者不兴,已兴者不废;

(四)当彼等仍恭敬尊奉年高望重富于经验之长老,僧伽之师父,并接受其忠告;
(五)当能使人转世的贪欲既起,彼等仍不为其所影响;
(六)当彼等仍乐于隐居。
(七)当彼等仍守心于一,其同道中之良善者将趋赴之,而已来者将平安居处,则彼等是只会兴盛,不会衰微。


当此七法尚存在于诸比丘中,当诸比丘仍谆谆以此相训,则彼等是只会兴盛,不会衰微。」



点评

佛言:“云何为七? 若比丘数数集会,多聚集者,比丘必胜,则法不衰。 若比丘共齐集会,俱作众事,共俱起者,比丘必胜,则法不衰。 [ 若比丘未施设事不更施设,本所施设而不改易,我所说戒善奉行者[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2-9 11:26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2-9 08:51
有一点,根有律中,如何 对小小戒事,以及阿难证果的一节都 没有记载。
不完整,缺失 了。
这种情况 , ...


佛言:“云何为七?

若比丘数数集会,多聚集者,比丘必胜,则法不衰。

若比丘共齐集会,俱作众事,共俱起者,比丘必胜,则法不衰。

[

若比丘未施设事不更施设,本所施设而不改易,我所说戒善奉行者[关键之处]
,比丘必胜,则法不衰。


若比丘此未来有爱喜欲共俱,爱乐彼彼有起不随者,比丘必胜,则法不衰。

若比丘有长老上尊俱学梵行,比丘悉共宗敬、恭奉、供养,于彼闻教则受者,比丘必胜,则法不衰。

若比丘有无事处山林高岩,闲居静处,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宴坐,乐住不离者,比丘必胜,则法不衰。
若比丘悉共拥护诸梵行者,至重爱敬,常愿未来诸梵行者而欲令来,既已来者乐恒久住,常使不乏衣被、饮食、床榻、汤药诸生活具者,比丘必胜,则法不衰。
若比丘行此七不衰法,受持不犯者,比丘必胜,则法不衰。”


《中阿含。雨势经》

点评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 乌陀夷,汝今不尔如彼痴人,彼愚痴人,我为其说:‘汝等断此。’彼作是说:‘此是小事,何足断之?而世尊今教我断此,善逝令我绝此。’亦如是说:‘此大沙门不能消食。’彼不断此,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2-9 11:28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2-9 11:26
佛言:“云何为七?

若比丘数数集会,多聚集者,比丘必胜,则法不衰。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

乌陀夷,汝今不尔如彼痴人,彼愚痴人,我为其说:‘汝等断此。’彼作是说:‘此是小事,何足断之?而世尊今教我断此,善逝令我绝此。’亦如是说:‘此大沙门不能消食。’彼不断此,彼但于我生不可、不忍,及余比丘善护持戒者,亦复为彼生不可、不忍。

乌陀夷,彼痴人所缚极坚极牢,转增转急,不可断绝,不得解脱。

乌陀夷,犹如有蝇,为涕唾所缚,彼在其中或苦或死。
乌陀夷,若人作是说彼蝇所缚,不坚不牢,不转增急而可断绝,则得解脱者,为正说耶?”

尊者乌陀夷白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蝇为涕唾所缚,彼于其中或苦或死。是故,世尊,彼蝇所缚,极坚极牢,转增转急,不可断绝,不得解脱。”

《中阿含。加楼乌陀夷经》
 楼主| 发表于 2020-2-10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



[tr][/tr]
[如是集法藏。如是集比尼藏。
有比丘言。诸长老。世尊先语阿难。欲为诸比丘舍细微戒。为舍何等。
有比丘言。世尊若舍细微戒者。正当舍威仪。有言。不正舍威仪亦当舍众学。有言。亦舍四波罗提提舍尼。有言。亦应舍九十二波夜提。有言。亦应舍三十尼萨耆波夜提。有言。亦应舍二不定法。时六群比丘言诸长老。若世尊在者一切尽舍。

             大迦叶威德严峻犹如世尊。作是言。咄咄!莫作是声。
即时一切咸皆默然。

大迦叶言。诸长老。若已制复开者。当致外人言。瞿昙在世仪法炽盛。今日泥洹法用颓毁。
诸长老。未制者莫制。已制者我等当随顺学。

。。。。
   此法从何处闻。从尊者道力闻比尼阿毗昙杂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




《摩诃僧祇律》卷32。


全守佛制大小戒的由来,以及历代传承。

点评

有人说,五百结集的不是全部佛法?看看汉地怎么说: 【付法藏传曰。圣者阿难能诵持如来所有法藏。如瓶泻水置之异器。即谓释尊一代四十九年应物逗机适时之教也。 逮提河辍润坚林晦影。邃旨冲宗于焉殆绝。我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2-10 14:4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0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五百结集的不是全部佛法?看看汉地怎么说:



【付法藏传曰。圣者阿难能诵持如来所有法藏。如瓶泻水置之异器。即谓释尊一代四十九年应物逗机适时之教也。
逮提河辍润坚林晦影。邃旨冲宗于焉殆绝。我先昆迦叶属五棺已掩千□将焚。痛天人眼灭苍生莫救。故召诸圣众集结微言。
考绳墨以立定门。即贯华而开律部。据优波提舍以之为论
剖析空有显别断常。示之以因修。明之以果证。
足以贻范当代轨训将来。归向之徒并遵其义。】


《三藏法师传。序》

正是迦叶,阿难等大弟子,通过五百结集,使佛法流通后世,以报佛恩,利益人天。

 楼主| 发表于 2020-2-10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

      可见,五百结集结出三藏时,存在一个小插曲。就是佛最后告诉阿难,我灭后,如果僧团同意,可以舍去一些小小戒。阿难只顾难过,没有问什么是小小戒。
     对此,僧团内部也意见不一。
   迦叶说,既然不知道什么是小小戒,那么,按尊师所说七不退法,法与律未制的不制,所制的不改。我们悉数集出,全部执行。

    这个意见,得到了僧团一致通过。
 楼主| 发表于 2020-2-10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

     正是因为有了完整的三藏,经,律,毗昙,才使得后来的弟子们有法可学,有果可证。人才辈出。
   同时,还能结合利用″四大教法″,避免非佛说的思想混入,对保护僧团,正法久住,起到有力的作用。
   比如,佛灭后一百年,在东方毗舍离城内的比丘中,产生了十件非律之事,其中一条,就是比丘收受金钱自用。
  来自西方的耶舍长老听说此事,召集了通三藏的三明阿罗汉,多是阿难的弟子,共有七百上座,来到毗舍离,召开大会,将十事与经律中对比,认为十事非律,给予否定。
      并重新汇述三藏,这就是佛法的第二结集,又叫七百结集。
 楼主| 发表于 2020-2-10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

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名词:上座部。
关于上座部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不妨一一列举。


(转)    玛欣德《阿毗达磨讲记》




          不过,在第一次结集要结束的时候发生了一段小插曲。阿难尊者当时说:“尊者们,
世尊在临般涅槃前曾经对我说:‘阿难,假如僧团愿意的话,在我去世之后,可以舍去
微细又微细的学处。’”也就是说“小小戒可以舍”。于是那些长老们就问阿难尊者说:“贤友,
当时你有没有问世尊说:‘尊者,哪些是微细又微细的戒?’阿难尊者回答说:“尊者,我没有
问世尊说:‘尊者,哪些是微细又微细的戒?’”
                                 
       于是,与会者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想法,有些长老说:“除了四种波罗夷之外,其他的
都是微细又微细的戒。”有一些人又说:“除了四波罗夷跟十三桑喀地谢沙(僧始终)之外,其他
都是微细又微细的戒。”有的人又说:“除了四波罗夷、十三种僧残跟二不定之外,其他的都是
微细又微细的戒。”还有些人说包括了舍心堕,有些人说包括了波逸提.大家的意见不一样。
                                 
       于是,马哈咖沙巴尊者在僧团当中说:“贤友们,请僧众听我说,我们的学处(戒律)跟在家人有关,
在家人也知道:‘这个对你们沙门释迦子是允许的,这个对你们是不允许的。’假如我们废除了微细又微细
的学处,他们将会说:‘沙门苟答马(乔达摩)为弟子们制定的学处好象烟一样(很快就消亡了),
当他们导师在世的时候就学习这些学处,他们的导师一去世就不再学习这些学处了。’”
                                 
       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就在僧团当中做甘马(kamma,羯磨)强调说:“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
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这是对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教法的基本原则。
                                 
        其实,这三项基本原则是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反复强调的,如果我们看巴利的《经藏》跟《律藏》,
就会发现佛陀其实也曾经强调过。例如在《长部》第16经里,佛陀强调了如果想要让僧团兴旺而不会衰败,
其中的第三条就是:没有制定的不要再制,已经制定的不要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来受持遵行,这样的话,
僧团将有希望兴旺而不会衰败。
                                 
       在《增支部》第七集里,佛陀也同样的强调;同时在《律藏》里面,佛陀也曾经强调。所以现在有些
学者跟有些佛学者认为这个是迦叶尊者的意见。其实不是!马哈咖沙巴尊者只是把佛陀的意见在这个时候
重新提出来而已。当马哈咖沙巴尊者重新提出来的时候,得到了与会的所有大长老、阿拉汉们的一致通过。
因为所有参加第一次结集的这些比库们都是大长老、上座,所以他们的这一项决定就称为Theravàda。
thera的意思是上座、长老;vàda是观点、思想、学说、主张,Theravàda就是上座们的观点,上座们的主张,
所以简称“上座部”。

             我们也可以说,上座部的长老们坚持这三项原则:
         1、佛陀还没有制定的戒律,还没有说过的法,我们不应该添加。
         2、佛陀已经制定的戒律,已经说过的法,我们不应当废除,不应当随意地篡改和删改。
         3、只应当按照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佛陀所教导的法遵行。
                                 
        也就是说:上座部佛教认为只有佛陀才有资格制定戒律,因为佛陀具有一切知智,还有大悲智。
唯有同时具足一切知智和大悲智的人,才有资格制定戒律。

            除了佛陀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这样的资格,
能够同时具足这两种智慧。


          所以,我们作为佛弟子,就只有遵循的份。


       也正是因为这样,凡是坚持这三项原则
的就称为“上座部”。

点评

《大唐西域记》卷九,则记录了另一种上座部的由来。 阿难证果西行二十余里,有窣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大众部结集之处。 诸学无学数百千人,不预大迦叶结集之众。而来至此。更相谓曰。如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2-10 14:55
жи@ ν ν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2-10 14:53
 楼主| 发表于 2020-2-10 14: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жи@
       ν
           
           ν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10: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