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法我皆空

[佛教经藏] 南师:不离世间解脱、禅宗根本经《维摩诘经》又《不可思议解脱经》《药师经》合集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为什么讲离,离什么?真正学佛的人先要发出离心。出离什么地方?出离三界,是跳出尘网之心,如果连出离心都没有发起,还自称在学佛,那就是自欺欺人。真正发起出离心的人,平常是不起任何妄想的譬如有人出家了,对灯红酒绿没有任何留恋了,但是还喜欢山水风景,虽然风景清净,这仍然是着迷,一念有情已经被捆缚住了。爱清净同爱灯红酒绿一样是爱,一有爱念就被黏住了。你说我什么都不要了,就想住庙子。你还有庙子的观念就应该丢掉了,哪里不是庙子啊?有些同学抱怨没有地方打坐,我告诉你,厕所里都可以打坐,我有一段时间环境不好,只有一张办公桌,写东西在桌上,要打坐时把书搬开坐上去,吃饭也在这桌上,哪里不可以打坐?再连办公桌都没有了,你站着总可以吧?非坐着才能证菩提吗?你不能发起出离心,对世间有分别,这样是离尘吗?那样是没有跳出,就不行。一念出离,哪个地方不可以坐,不可以入定?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障碍就是菩提,为什么呢?你把一切的愿、一切的欲求都挡开了,当下即是菩提。「不入是菩提,无贪着故。」六根也叫作六入,人随时都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进入情境,能一切处不入就证得菩提了,因为于一切处不贪。「顺是菩提,顺于如故。」顺道而行,自然而然进去了,一切处一切时皆是如来。刚才讲,你哪里不能打坐、不能入定?要如如不动,一切处皆如。「住是菩提,住法性故。」当下即是就是住,说放下就放下,一念切断,就是菩提,自性本空,你不要去空它,它来空你。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至」是到,「实际」用现代语言讲是本体,佛学叫实际。哪里是本体?一念到了就是,本体还另外有个体吗?就在你这里,当下就是实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我们普通都把佛法当出世法,与世间法是两样,其实是一样。不二就是一。你以为修道才会有道,不修就没道,那是二道既然不生不灭,你修它也有,不修也是有的,修与不修都是你意识思想上的差别。所以你能离开意识的法则,就是不二法门,处处都是道。「等是菩提,等虚空故。你能懂了一切平等,自己的本性同虚空一样相等,不是你去修到虚空,虚空定本空的,所以平等。「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一切法本来都是无为,本来无生无住也无灭,你不要去找一个「生住灭」的观念。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我现在讲话,你听了知道了,懂了,这一知就是道,就是菩提。所谓知了一知道就了,了了众生的心行。我们心理的行为,是非善恶都自己知或不知。老子也讲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够知人,了解别人,算是有点智慧,但是不算是明白人,能够自知才算真是个明白人。世上明白人难找,都不自知,可是看别人却都清楚得很。最可怜的是人人苦不自知,总觉得自己了不起。「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你真什么都不会的话,差不多也是菩提了,世人都太会了。会是会拢,诸入是六入,诸入都不会拢,像是眼睛看外界,见而不见就是不会,耳朵听声音,听而不听是不会,那就是出离了。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合」与「会」不同,不合是不黏着。例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就气,那你是又会又合了。你看到人如梦如幻,不配合拢来,就是有出离感,解脱了。于一切法不黏着就是菩提,离一切烦恼习气的缘故。你对境无心,就是不会也不合,但怎么样可以修持到对境无心呢?
       烦恼不单是痛苦,你看见一件事快活,这快活就是烦恼,你觉得舒服也是种烦恼。扰乱你的叫做烦,使你困惑的叫做恼。世间一切事都是烦恼,没有一件事是不扰乱、不困惑的,众生习气又偏偏喜欢找烦恼。我们有人不找烦恼的,工作完了就回家看书读经,很好吧?还是自找烦恼!同我一样,看什么书读什么经?不是本来清净吗?你说这一切我都不要,只学佛,还是烦恼!你没有成佛之前都烦恼死了。所以离一切烦恼习气,彻底离开了,就毕竟菩提。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菩提是没有一个地方的,不像外道说道在肚脐,这个窍那个窍。菩提道无所不在,没有形相色相。「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假名是菩提,中国话说得道也是假名,名字是空的,不要被它困惑住。「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一切事物都像是电影,例如现在听《维摩诘经》我们自己就是演员,自己也在欣赏这部电影,再过二十分钟这场电影也散了。一切是如梦如化,都在变化中,没有一个实在的。你懂了就悟道了。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我们学道常常求个清净,你以为打坐就清净了吗?其实你乱得不得了,又想数息,又想结手印,又想念阿弥陀佛,你看多乱啊!真正静了就什么都没有,本来空,乱也黏不住了。不散乱就是菩提,永远在清净中。「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善于寂灭寂灭比净还要进一步,本来寂灭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嘛!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就是执着我们做人一辈子没有哪一点不想抓住的,都想取得,都想属于我。乃至朋友不和你讲话你就痛苦,因为取不得了你的东西不见了就痛苦,因为取不得了是十二因缘的一个,最麻烦的苏东坡自以为悟道了,一切无取,〈赤壁赋〉里他还是要取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自以为什么都不要,你看已经取了,已经被眼前的境界吸引住了。十二因缘都是在攀缘,人生都在攀缘,离开攀缘就无所取,就是菩提。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异」就是变化我们心理都有个变异,认为佛堂才有佛,闹区就没有,山林才有道,厕所就无道。这都是心念在变异心念一清净就无往不是。所以不变异就是菩提大道,一切法平等故。「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一切法没有可比喻的,比量境界都不是,只要当下即是就是现量。「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最后,总而言之,微妙到不可思议,当下即是你只有证到菩提,才可以彻底了解,一通百通,否则你用世间的心量是永远无法求知的。
        你看这一大段,难怪维摩居士叫作辩才无碍,抓住一个题目哗啦哗啦说下来,这还没说完呢!他算客气了,要是佛来说的话,还要说下去。佛在《华严经》上说个不停,说得你晕头转向,维摩居士还只提了一点。维摩居士虽然讲了那么多,我们可以用两句话归纳:「无往而不是菩提,无处而不是菩提」菩提大道当下即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这个菩提你到哪里去找啊?「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弥勒菩萨报告到这里,告诉佛说,维摩居士说了这一番话的时候,当场就有二百位天人悟道了,所以我没资格代表你去探病。

        弥勒菩萨这一段,为什么讲菩提讲了这么多?因为弥勒菩萨和释迦牟尼佛本来是同学,佛因为比弥勒菩萨精进,所以先成了佛。佛给弥勒菩萨授记,来生当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佛。弥勒菩萨难道没有悟吗?当然他悟了。但是他最后一点尾巴脱不掉,在哪里?就是没证得菩提,当下成佛。什么是菩提?现在告诉大家,哪里不是菩提?一切都是菩提,世间法没有哪一点不是菩提,只要当下能够悟了就是。所以《维摩诘经》可以研究,也可以不研究。研究而不好好修持的人容易起狂心,以为道理懂了就对了,我再告诉大家一次,只懂道理是没有用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4.03 光严童子:何处是道场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现在轮到光严童子这位菩萨登场,所童子不见得是小孩,菩萨修行到了第八地不动地的境界,都称童子,表示无漏开场白也是一样,光严童子推辞了去探病的任务,他有什么理由呢?
       「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答我言:吾从道场来。我问:道场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他说,「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这句话有个重点,毗耶离大城是维摩居士居住的地方,据佛经记载是一个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地区,政治上也自由民主平等,是善人所居住的地方,维摩居士在当地的地位,有点像是现代说的主席。光严童子同我们一样,喜欢到处赶道场,他正要出毗耶离大城,大概是觉得城里太闹,要找个清净的道场。那时,维摩居士刚好要进城,他二人一个要离开闹热找清净,一个正要进来闹热的地方。
          光严童子就向维摩居士顶礼,问:「居士从何所来?」我们以前讲过,能称呼居士是不容易的,要有财、德行的在家菩萨才够得上。维摩居士回答:「吾从道场来」,他晓得光严童子要去找道场。光严童子就问:「道场者何所是?」怎么才够称得上是道场?「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维摩居士开口就一棒打过来,你还想去哪里找道场啊?就在你心中啊!哪有清净烦恼之分!都是你的自心在捣鬼。与直心相对的是我们都有的谄曲心,喜欢转弯的心。譬如我们与人讲话前先笑一下再讲,这个心态动作就是谄曲,谄媚,怕人不喜欢听,先给人一个笑脸,很自然地做出来,是众生的习气当然不是说笑是不对的,是举例子。直心是很难的,也不是说要骂人就骂,要打人就打。所谓直心者是无心,无心无念不加任何意识就是道场。换句话说,直接由心王起用,不加意识的分别就是道场,心里没有虚伪。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发行是让心修一切善行当我们第一念想做件好事,心动了构成行为就是发行。发行是道场,直发起心,行一切善,就是道场,因为能办事的缘故。不要学了佛就万事放下不管,离开家庭社会,找个庙子清净地方修行,那已经没有慈悲心了。学佛要度一切众生,你的家人不是众生吗?你度得了吗?自己家人都度不了,你还要度谁啊?我常说,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这类的情况太多了。什么是真发心善行?能办事,自己能为众生尽心做事。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深心非常难,前面已经讲过深心,你们作早晚功课要念《楞严经》中阿难作的偈子:「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但是一般人用心都很肤浅,要大智慧成就了才有深心。譬如大家觉得唯识就很难懂它是把心的作用、心的体相,作深刻的分析。心在哪里?心脏不是心,头脑也不是心,真正能思想能作用的心你找不到,这个心王不可知,禅宗讲明心见性,你就见不到。真明白了深心,这就是道场,因为有了深心就可以修一切佛法,增益功德。大家不要以为捐了钱是作了些善事就沾沾自喜,真的大善事要有智慧来作,很难啊!有时帮助一个人,以为是善事,结果是坏事;有时不帮助一个人,看起来是坏事,反而是善事。这个处理就要靠深心,所以深心是智慧的成就。道场不是有形的,不是只有庙子是道场。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学佛发心是发菩提心,菩提就是觉悟,能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菩提心也是大悲心,爱一切人。所以菩提心以大悲为根本,以见道为菩提,是悲智双运,是大悲心与大智慧的成就。真正发了菩提心才没有错误的观念。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真布施是一切都舍出去了,为什么布施不求福报呢?布施而不希望有回报是很难的,我们可以很慷慨的布施,过后碰到利害关系时又会后悔的。布施出去了就应该丢下,心中没这个事了,不期望什么回报。我们是不是常常听人埋怨:自己不是坏人,做了很多好事,为什么结果却有这样遭遇?我们有没有检查自己的心理,是不是会这样?例如你对某人好,这是布施,如果你又认为某人应该也对你好,这就是下意识地期望有回报。菩萨发心布施是不求回报的,我对你好,你对我好不好是你的事,没有计较心或利害心的。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学佛的人由三皈依开始,五戒、八关斋戒到沙弥戒、比丘成、菩萨戒,这戒行修持是硬性规定的,是由外面打进内心,由外形的管理改变自己的内心。智慧不一定要依赖戒行而发,那是由内心的发动打到外面来。真正智慧成就的人,持戒一定很严肃的。小乘的比丘戒、比丘尼戒成就,是为了修持得到罗汉的不漏果。我们讲禅规也提到,外形的不漏是内心不漏的开始。大乘的持戒,是为了达到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方便、愿、力、智)的圆满成佛,悲智双运,悲不入涅盘,智不住三有(三界)。这是佛法的究竟,本来地无涅盘可入,涅盘就在自心中。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我经常讲一句话,什么都可以受,只有气不受,不受人家的气。你们什么都可以学我,这一句不要学,学了就变毒药。不受气这句话,是教育特定人所用的方便,事实上并没有人拿气给我受。大家学佛好像越学气越大,都用圣贤菩萨的标准看人,这个也不是,那个也不是,却不去反省自己。因为不反省,忍辱也没有作。忍辱不是硬忍,大忍辱就是大慈悲,不须要忍,所以忍辱的辱并不一定是别人侮辱你。我们人生遭遇环境的痛苦,一切的不如意,都属于辱,都是忍辱的范围,真学佛就会无所谓,该如何处理就如何。真做到这样大乘的忍辱,就不会觉得受辱,也就是道场。心里对于一切众生都没有罣碍,看你和我是一样的,看仇人如亲人一样,这样自然就不会烦恼了。换句话说,要怎么去修大乘的忍辱呢?就是「于诸众生心无碍,是名忍辱是道场」,这也是一副很好的对联。
       「 精进是道场,不懈怠故。」学大乘道的人于法随时精进,精进是勇猛的用功,懈怠是原谅自己的偷懒。真精进的人是不会懈怠的。「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禅定的修法始终离不开四个字心一境性,也就是系心一缘。但是大乘菩萨道的禅定,用不着系心一缘。系心一缘是为了调伏我们刚强的第六意识心念,你叫自己不要想了,它不听你的,你叫自己不发脾气也办不到。有禅定修养的人,可以把刚强的心念慢慢调柔,然后再使它空掉,所以禅定是道场。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这个智慧就是般若。这一段都在说六度,简单一句话就是:六度是道场。可是他把六度分开讲。真智慧,明道了,就是道场,当下就了解,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是道。「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慈和悲是两种不同的心态。就是爱,看一切众生平等,看别人的父母子女如同看自己的父母子女真做到这一点,就是慈,也就是道场。如果说,我看一切众生平等,已经不平等了,因为你有个「我」在了。不是悲哀、流眼泪,是怜恤一切众生,因此牺牲自己,为了有利于众生,为了救度众生,能忍受各种疲劳苦难,这是大悲心,不是坐在那里哭。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世间的欢喜不是喜,因为没有真正的欢喜。真正的欢喜是得到法乐,真达到那个境界,就是道场。舍与布施不同。布施分三种,外布施是金钱财物的布施;内布施是身心一切放空,奉献出来;无畏布施是给一切人力量,精神的帮助和支持。放下,是能切断一切心念,所以舍是道场外布施的舍,放掉财物,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够把心理上所憎爱的切断放掉,才了不起。憎是讨厌的意思,不是瞋;憎的相反就是爱,就是喜欢。你们年轻同学读过苏曼殊,事实上他并不真是和尚,是弄了个假度牒玩的,他有首诗:
禅心一任娥眉妒 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蓑归去也 与人无爱亦无憎:他用的就是这个憎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大乘的神通不是什么眼睛看到鬼这一套,真大智慧是人神通,神而通之。因为神通智慧而成就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我们都有眼睛耳朵和心智,为什么不能知道天上天下、过去未来一切事?因为我们不通,阻碍了。是被什么阻碍了?是我们心理上的结使:贪瞋痴慢疑等等。把这些坏的心态洗刷干净,就打通了。六通很容易的,并不难。我们年轻读书没有人会问你念毕业没有,而是问你读通了没有。以前我们作文章,老师用红笔批两个字「不通」,就丢回来。智慧没有开嘛!拿支笔会写,但是道理不对。若能有长辈赞你书读通了,那就已经了不起了,这是通的道理。  
       你们不要迷信神通,我们本来是通的,因为没有智慧所以就不通了。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我们常说学佛的目的,第一步是学到解脱,把烦恼痛苦的包袱解掉,就像是把衣服的钮扣解开脱掉,就舒服了。  人生背的包袱太多了,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最后兵败逃入四川,上了峨嵋山顶,说了句话留在日记里:人生到此解脱为难,只有放声大哭。这是时代英雄的心境,地位到了某个阶段,作了领袖是很痛苦的,想放下,放不下,这个经验你们年轻人是不能想象的。 前几年有位工商业的巨子,逢到生意不好的时候,我说你可以结束吗?他说结束不了,我说对。他知道如果把工厂关了,所有员工连家属几万人的生活就会有问题,想想只有扛下去了。我说这就是大菩萨心境,你好好做下去。所以不要以为当头子好,当头子也很痛苦,解脱为难啊!
        学佛的目的,第一步是求解脱,学道家的第一步是学《庄子》的逍遥,但是我看了许多学佛学道的,往往是既不解脱又不逍遥,人生本来已经有很多条绳子绑得你解脱不了,因为学佛又加上些绳子,真是越学越可怜。所以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背是违背,背舍是指八种背舍(内有色相观外色解脱,内无色相观外色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灭受想身作证具足住),名词就不解释了。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要宏法教化众生很难啊!每个人根性不同,要懂一切方法,要懂得大菩萨的方便,才能教化众生。「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学大乘菩萨道只有牺牲自己,布施出去不要求回报。爱语第一是要关怀别人,要跟人家讲话,不是不讲话。第二是所讲的话要别人听得进。利行是所作所为都是利于人家的,不是利于我的。同事更难,为了要教化人家,即使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只好去做,慢慢把他哄上路,所以跟他同事,他喜欢做的事你陪着他做。四摄法是菩萨的道场,由此才能包容众生。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多求学、多听、多研究就是多闻。有人听经一耳进一耳出,自己觉得已经懂了,但是不能如闻行,听到的道理,不能变成自己内在的心性行为「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一切修行是要降伏我们的妄想狂心,伏心就是《金刚经》的第一段,须菩提问佛要怎么样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妄想心念、烦恼。能降伏其心就是道场。把妄心分别心真降伏了,智慧就开发了,若一切佛法得正观,不会得邪见。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佛学的重点就是三十七个菩提道品是大小乘的基础,我们同学一定要搞清楚,刚开始至少要把名字和数字记清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我反复讲过很多次了,名数都记不得是很严重的。
          三十七菩提道品,基本是建立在四念处上,这是修行的第一步,一切禅定都从这里来,我们都讲过了。这三十七菩提道品,仍然是属于有为法,但是佛法是讲无为,讲空,《金刚经》上佛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怎么空,怎么达到无为呢?古来要数明朝的栯堂禅师讲得最彻底了,他有句诗:「有为须极到无为」,意思是说,把有为法修到家了,自然达到无为法空的境界。所以大家不要自认为是修大乘法,修空的,小善小事都不为,那就错了。「四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四谛是苦集灭道,是学佛的第一步。世间皆苦,是苦谛;众生以苦为乐,抓住痛苦当快乐,是集谛;要解决痛苦,灭尽苦、集就得道了,是灭谛和道谛。
         人类,甚至说一切生命,有个共同的目的是离苦得乐,都想求得享受求得快乐,事实上三界众生都是以苦为乐,把轻微的痛苦当成最高的享受,这就是所谓众生的颠倒。例如你去按摩很舒服,其实按摩是轻轻打你,打重了你就痛苦了所以说世间一切皆苦,没有错,没有说谎,懂得如此,才真正解脱得道,离开一切苦得究竟乐,这是佛法的真义。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如果抽出《维摩诘经》这一句话来考试,同学们要吃苦头了。大家都会念《心经》,对不对?其中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同这句话一样,包括了十二因缘。你们十二因缘记得清楚吗?高级班的同学应该一问就答得出来。如果连这些基础的名词次序都背不出,还觉得自己学问思想非常高,那才是莫名其妙。 恐怕有些居士不了解十二因缘我们再把它写出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现在黑板上写成横的一条,其实应该写成圆圈,以无明作起点,这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管三世,前生、现在、来生。
        大家谁记得妈妈没有生你之前在哪里?都记不得了。现在把过去切开,一个人一念之间来投胎,生不知从哪里来,死了会去到哪里,有没有把握?也不知道统统是无明,就是莫名其妙,就是混蛋,就是胡涂。不要说生死哪里来去了,你们明天早上醒来的第一念会是什么,你有把握没有?绝对没有把握那个念头怎么来怎么去都不知道,所以叫作无明,这是道理上的无明,什么都不知道,没有光明,没有智慧,一团黑暗。一切众生是怎么来投胎的?就是行,行就是动,念头一动就来了。这个动力的前面是无明,莫名其妙,不知道怎么样动的。如果明了就不是十二因缘,是得菩提了。贪瞋痴慢疑,一切大烦恼、小烦恼、随烦恼,统统是一念无明。有念,生命这一念不知道何处来就是无明。
      佛经说:「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人发了脾气,起瞋心,就有障碍了。又说:「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怨天怨地,愤世嫉俗,对任何人都不满,对环境也不满,种种埋怨都是瞋念。有很多人学佛,佛经读得很熟,佛学也讲得很好,文章也写得很好,样样都会,但是事情来了就不行了,结果是在那里自欺欺人。贪瞋痴当中,瞋是最大的无明。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世间的欢喜不是喜,因为没有真正的欢喜。真正的欢喜是得到法乐,真达到那个境界,就是道场。舍与布施不同。布施分三种,外布施是金钱财物的布施;内布施是身心一切放空,奉献出来;无畏布施是给一切人力量,精神的帮助和支持。放下,是能切断一切心念,所以舍是道场外布施的舍,放掉财物,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够把心理上所憎爱的切断放掉,才了不起。憎是讨厌的意思,不是瞋;憎的相反就是爱,就是喜欢。你们年轻同学读过苏曼殊,事实上他并不真是和尚,是弄了个假度牒玩的,他有首诗:
禅心一任娥眉妒 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蓑归去也 与人无爱亦无憎:他用的就是这个憎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大乘的神通不是什么眼睛看到鬼这一套,真大智慧是人神通,神而通之。因为神通智慧而成就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我们都有眼睛耳朵和心智,为什么不能知道天上天下、过去未来一切事?因为我们不通,阻碍了。是被什么阻碍了?是我们心理上的结使:贪瞋痴慢疑等等。把这些坏的心态洗刷干净,就打通了。六通很容易的,并不难。我们年轻读书没有人会问你念毕业没有,而是问你读通了没有。以前我们作文章,老师用红笔批两个字「不通」,就丢回来。智慧没有开嘛!拿支笔会写,但是道理不对。若能有长辈赞你书读通了,那就已经了不起了,这是通的道理。  
       你们不要迷信神通,我们本来是通的,因为没有智慧所以就不通了。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我们常说学佛的目的,第一步是学到解脱,把烦恼痛苦的包袱解掉,就像是把衣服的钮扣解开脱掉,就舒服了。  人生背的包袱太多了,太平天国的石达开,最后兵败逃入四川,上了峨嵋山顶,说了句话留在日记里:人生到此解脱为难,只有放声大哭。这是时代英雄的心境,地位到了某个阶段,作了领袖是很痛苦的,想放下,放不下,这个经验你们年轻人是不能想象的。 前几年有位工商业的巨子,逢到生意不好的时候,我说你可以结束吗?他说结束不了,我说对。他知道如果把工厂关了,所有员工连家属几万人的生活就会有问题,想想只有扛下去了。我说这就是大菩萨心境,你好好做下去。所以不要以为当头子好,当头子也很痛苦,解脱为难啊!
        学佛的目的,第一步是求解脱,学道家的第一步是学《庄子》的逍遥,但是我看了许多学佛学道的,往往是既不解脱又不逍遥,人生本来已经有很多条绳子绑得你解脱不了,因为学佛又加上些绳子,真是越学越可怜。所以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背是违背,背舍是指八种背舍(内有色相观外色解脱,内无色相观外色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灭受想身作证具足住),名词就不解释了。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要宏法教化众生很难啊!每个人根性不同,要懂一切方法,要懂得大菩萨的方便,才能教化众生。「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四摄法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学大乘菩萨道只有牺牲自己,布施出去不要求回报。爱语第一是要关怀别人,要跟人家讲话,不是不讲话。第二是所讲的话要别人听得进。利行是所作所为都是利于人家的,不是利于我的。同事更难,为了要教化人家,即使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只好去做,慢慢把他哄上路,所以跟他同事,他喜欢做的事你陪着他做。四摄法是菩萨的道场,由此才能包容众生。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多求学、多听、多研究就是多闻。有人听经一耳进一耳出,自己觉得已经懂了,但是不能如闻行,听到的道理,不能变成自己内在的心性行为「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一切修行是要降伏我们的妄想狂心,伏心就是《金刚经》的第一段,须菩提问佛要怎么样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妄想心念、烦恼。能降伏其心就是道场。把妄心分别心真降伏了,智慧就开发了,若一切佛法得正观,不会得邪见。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佛学的重点就是三十七个菩提道品是大小乘的基础,我们同学一定要搞清楚,刚开始至少要把名字和数字记清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我反复讲过很多次了,名数都记不得是很严重的。
          三十七菩提道品,基本是建立在四念处上,这是修行的第一步,一切禅定都从这里来,我们都讲过了。这三十七菩提道品,仍然是属于有为法,但是佛法是讲无为,讲空,《金刚经》上佛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你怎么空,怎么达到无为呢?古来要数明朝的栯堂禅师讲得最彻底了,他有句诗:「有为须极到无为」,意思是说,把有为法修到家了,自然达到无为法空的境界。所以大家不要自认为是修大乘法,修空的,小善小事都不为,那就错了。「四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四谛是苦集灭道,是学佛的第一步。世间皆苦,是苦谛;众生以苦为乐,抓住痛苦当快乐,是集谛;要解决痛苦,灭尽苦、集就得道了,是灭谛和道谛。
         人类,甚至说一切生命,有个共同的目的是离苦得乐,都想求得享受求得快乐,事实上三界众生都是以苦为乐,把轻微的痛苦当成最高的享受,这就是所谓众生的颠倒。例如你去按摩很舒服,其实按摩是轻轻打你,打重了你就痛苦了所以说世间一切皆苦,没有错,没有说谎,懂得如此,才真正解脱得道,离开一切苦得究竟乐,这是佛法的真义。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如果抽出《维摩诘经》这一句话来考试,同学们要吃苦头了。大家都会念《心经》,对不对?其中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同这句话一样,包括了十二因缘。你们十二因缘记得清楚吗?高级班的同学应该一问就答得出来。如果连这些基础的名词次序都背不出,还觉得自己学问思想非常高,那才是莫名其妙。 恐怕有些居士不了解十二因缘我们再把它写出来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现在黑板上写成横的一条,其实应该写成圆圈,以无明作起点,这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管三世,前生、现在、来生。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谁记得妈妈没有生你之前在哪里?都记不得了。现在把过去切开,一个人一念之间来投胎,生不知从哪里来,死了会去到哪里,有没有把握?也不知道统统是无明,就是莫名其妙,就是混蛋,就是胡涂。不要说生死哪里来去了,你们明天早上醒来的第一念会是什么,你有把握没有?绝对没有把握那个念头怎么来怎么去都不知道,所以叫作无明,这是道理上的无明,什么都不知道,没有光明,没有智慧,一团黑暗。一切众生是怎么来投胎的?就是行,行就是动,念头一动就来了。这个动力的前面是无明,莫名其妙,不知道怎么样动的。如果明了就不是十二因缘,是得菩提了。贪瞋痴慢疑,一切大烦恼、小烦恼、随烦恼,统统是一念无明。有念,生命这一念不知道何处来就是无明。
      佛经说:「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人发了脾气,起瞋心,就有障碍了。又说:「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怨天怨地,愤世嫉俗,对任何人都不满,对环境也不满,种种埋怨都是瞋念。有很多人学佛,佛经读得很熟,佛学也讲得很好,文章也写得很好,样样都会,但是事情来了就不行了,结果是在那里自欺欺人。贪瞋痴当中,瞋是最大的无明。
    不同那能够感的是触受是连到心理触法有时不一定连到心理,也就是生理上叫触,可以说是医学上讲神经的反应。如果我们某一部分神经麻痹,神经反应我们感觉不到,但那没有麻痹的神经还活着的,触法还在,只是你心里可没有受了,所以触跟受是不同的,否则会觉得差不多。因为受,好受的就爱,受缘爱,爱得要死就要抓住爱缘取我要这个茶杯、这个手表,要抓。这世界上越抓紧就越会飞掉,求不得苦嘛!人生有八苦。你越想求它,它越厉害,同物理一样,向心力有多强,离心力就有多强。天下事有时你不想抓它,它偏跑来了。 爱别离苦的背面就是怨憎会苦你不要的它偏来,你不愿意见的人,一转弯就碰见,跑到厕所里还碰见哩!喜欢看到的人偏偏写信不回,电话不接,是不是?人生就是这样。 取缘有因为抓住有,所以构成了偶然暂时属于你的,这就是有。其实没有真的有,一定会散去的。所谓「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爬高了一定要下来的。东西啊!钱啊!累积多了一定散掉用掉,很多钱也是替别人累积,儿女也是别人啊!天下无不散的筵席。只要有生命,总有一天会死亡的,所以有是抓不住的。有缘生,生缘老死。死了呢?一念无明,无明缘行,又来投胎了,这叫十二因缘,是圆圈。
        所以要想修行得道,就要断无明,也就是要断见思二惑,断惑就证真,证到真如就得道了。所以基本上无明一念空掉就得道了,以小乘来讲就得阿罗汉了。大乘的菩萨还要进一步做到《心经》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你以为切断就得道了吗?错了,那是小乘偶然的,等于「抽刀断水水更流」,是假的空大乘菩萨毕竟空,不须要断去无明。所以断惑证真是小乘法门,大乘菩萨没有讲断,非断非常。无明没有断,而是转无明而成真如,转识成智。因为无明本身是空的,它不停留的,用不着断它。所以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所谓尽就是断,不须要断就空了。《心经》这一段一路无到底,「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就是菩萨境界。
        维摩居士这里也讲「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你这才会晓得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一念无明怎么样缘起而来?它自性本空,不要你去空它的,本来不存在。所以「缘起是道场」,十二因缘同无明,乃至最后老死皆无尽,不须要你去断它,是它来空你。「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小乘的修法是要断一切烦恼,断惑证真维摩居士说烦恼本身就是道场,因为烦恼本空嘛!烦恼是心态的相状,你不被现象所述住,那个心态是本来清净,本来是实相,你知道如实。所以「烦恼即菩提」这句话,也在《维摩诘经》里。
     「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他说,不用离开一切众生,众生主要指人类社会。你要跳出红尘,离开这个社会,你想躲到哪里去?你说自己什么都不要了,只要青山绿水,自以为很解脱,但是都被这些颜色困住了,是更红的红尘。 众生世界本身就是道场,用不着逃避。如果没有众生,也不须要成佛了。既然没有众生,自然不须要度众生了,何必成什么佛呢?
        有人感叹这个世界太乱,我说就因为世界乱你才有事可做,世界不乱你还有屁用?因为有众生所以才要成佛度众生嘛!没有众生你成佛干什么?没有对象了嘛! 「一切法是道场,如诸法空故。」一切法包括了魔法、外道法。如果魔法、外道法不在一切法之内,逻辑上这一切法就不能叫一切了。善法、恶法、有为法、无为法……无法而不在内,才叫一切法,而一切法皆是道场,因为一切法自性本空。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学宗教的人都很迷信的,讲有魔啊!有鬼啊!什么道高一尺魔高丈,说得像真的一样实际上魔在哪里?魔都在你心中,是自己捣鬼。所以说起心动念就叫做天魔,如你硬压下念头,不起心动念就是阴魔。或起不起,有时有念有时又好像无念,就是烦恼魔。
        什么是或起不起?就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清代有个文人蒋坦,有天听见雨打芭蕉,心绪凄迷,就在花园的芭蕉叶上写了一个句子:「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有位小姐看到了,就接着写:「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其实,人生境界不管出家的在家的,都是种了芭蕉,又怨芭蕉,所以一切都是自造的。
       《西游记》中描写孙悟空头上被观世音数了个金箍,最怕唐僧念紧箍咒,一念咒孙悟空就头痛,只好听话了。最后到了西天,唐僧也取了经了,孙悟空一想,头上的金箍还没取下,就跑去找如来佛,请佛帮他取下来。佛就笑了,问他:「猴子,是谁给你戴上这个金箍啊?」孙悟空答:「是观世音啊!」佛要他摸摸自己的头上是否有个金箍,孙悟空一模,真的,本来就没有戴上。这就是「种了芭蕉,又怨芭蕉」孙悟空因此大悟,猴子就成佛了。人生这个头痛的圈圈都是自己戴的,每个人没事还要想个办法,找个圈圈戴到头上,戴上之后,头痛极了,好烦恼啊!然后想尽办法把这圈圈脱掉,还告诉人自己本事多大,能脱下这个圈圈。脱掉了不到三天,头不痛了,人就不舒服了,又来一个圈圈把头套上去。
        讲回到降魔哪里是魔?你以为打坐看到可怕的鬼是魔吗?那些魔都不可怕,就算那个魔要吃你,你给它吃下肚,两手一抠,不就抠了个窟窿出来了吗?孙悟空最惯用这个办法的,被吃下去,一捅就出来了。被鬼弄死了也好嘛!死了找他变鬼跟他打一架。这没什么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自己心中之魔,烦恼魔。唉!种了芭蕉,又怨芭蕉。这个很难办。所以维摩居士说「降魔是道场」,什么是真降魔?就是不动念,「不倾动故」你不去种芭蕉,当然就不怨芭蕉了嘛!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跳出三界,你去哪一界啊?是第四界、第五界,还是第六界?智不住三界,悲不入涅盘。已经跳出来的人自由自在,来去自由。 「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诸佛菩萨说法如狮子之吼,狮子为百兽之王,狮子一吼,百兽都为之头痛脑裂,所以常比喻诸佛菩萨的说法是狮子之吼,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诸佛菩萨说法说真理讲正道都没有恐惧。「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佛有十力,四无畏,十八种不共法,都是道场,这些名词前面已经讲过了。 「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成佛得到三明六通,六通前面讲过了三明是漏尽明、天眼明、宿命明。明比通还厉害,通不过是打通了,像阴沟一样通了;明像太阳出来,无所不照。三明是道场,没有残余的障碍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这就统统告诉了我们,什么叫真正的学佛。道场不在山上也不在庙子,就在你心中。讲了那么多,你随便从哪一点悟道都真是道场了。「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根本大彻大悟就是道场,到了这个境界,一切大智慧成就,成佛了。维摩居士对光严童子一路棒子打下来,都打光了,扫光了一切。他接着说:「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他说,你应该悟到这些道理,懂了「如是」,也就是懂了前面所讲的,一切学佛的人假定都懂了这个道理,应该依六波罗蜜教化一切众生。菩萨在世间所有作为,「举足下足」,就是提得起放得下,像脚走路一样,统统都是道场。你哪里去找个清净道场?菩萨道在世间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佛法就在这里,哪里有道场?一念清净,当下就是道场,你又何必「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维摩居士给光严童子说法,这位菩萨名光严,智慧光明的庄严,这一段法都是说智慧庄严。「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维摩居士讲完时,在场同时听法的五百天人,都大彻大悟了,都懂了。所以光严童子也表示,自己没有资格代表佛。 《维摩诘经》到这里,由十大小乘阿罗汉弟子开始,一直到大菩萨弥勒菩萨、光严童子都不敢当代表。不是不敢去,如果你认为他们是不敢去见维摩居士,那同我们世间人一样,何必学佛呢?这一班人也太不伟大了。 其实他们是不敢作佛的代表,可是求善知识问法是很愿意的,就是愿意当学生所以最后只有文殊菩萨去了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一切佛都是他教出来的,只有靠他的智慧带领大家一齐去,这是《维摩诘经》的故事。
         我们知道,《维摩诘经》这一品,讲的是大乘菩萨境界重点在每一位大乘菩萨的见地第一位弥勒菩萨所代表的见地是,如何是菩提,也就是如何是得道,大彻大悟,悟的是什么东西。第二位光严童子所代表的见地是,如何是道场。道场是修道的地方,佛教中的显教和密教将修道的地方都称道场,例如庙子、佛殿、佛堂等有称庵或堂的,过去习惯将比丘尼所住的地方称庵,在家女居士修行的地方称堂。称寺的,就是丛林、大禅林,例如满清末年留下来的丛林,江苏扬州高旻寺。称庙的,普通把庵、堂、寺都称为庙,但是近世大陆出家人所住的地方很少称庙的,庙代表了一切神庙。道士们所住的地方不叫寺也不叫庙,而叫观,读音如灌。这些都算是道场。佛堂是道场,大殿是道场,佛的塔庙是道场。有时候在家人请法师们来念经或是放焰口,临时搭个棚子,挂个佛像,那个地方就叫道场。中国佛教的习惯,在念经作法事的地方,就叫作道场。今日的闽南语、广东话大概还有的,说某某法师作道场去了。中国的民俗观念上,一个念经、修行、打坐的地方都叫道场,这是宗教形式上的观念。《维摩诘经》却告诉我们,大乘佛法真正的道场在心,不在外形,不着相的。他还讲得客气:「缘起是道场,无明是道场」;换句不客气的话,厕所也是道场,天堂也是道场,不垢不净。只要心一念清净了,当下就是道场,就是修道的场所。
          顺便告诉你们年轻的同学一个故事,现在东方的文化,尤其是禅、佛学,流通到外国,尤其美国,已经很久了。这件事算算不止二十年了,当时在美国有一位中国的老教授,他没有学过禅。在美国当教授也很可怜,随时要有新的东西补充,如果三五年没有新的著作、新的报告发表,就落伍了。其实在中国也一样,每一个读书人到老都在用功,不断的上进。因为禅开始在美国流行了,所以大学里要他把禅宗的东西翻译出来,他接受了这个任务,翻禅宗的《指月录》《五灯会元》等等那时他跑到日本东京去翻,碰到很多问题,日本佛教界也不能完全满足他,最后不知怎么打听,到了我这儿。我因为他是中国人,希望翻译到外国去的东西不要给中国人丢面子,就答应帮忙了。后来才知道他原来也没有学佛、学过禅的。其实现在也很多这样的人,这些在国外的中国教授,每位都懂禅,唉!真是可笑!他把翻好的东西寄来要我审查,我要他一部分一部分寄过来,全文一次送来我没有时间。那时有位老道友黄居士,他现在都有九十多岁了,他英文程度很好,我那本《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就是他翻的。我就请他审查,看看翻对了没有,有问题就来问我。结果看到那位教授把道场翻译成坟墓,黄老居士很生气,就讲:这种错误怎么得了?我不改了!唉呀我就讲,千古以来翻译的东西各种错误是很多的,你也不要生气了,还是给他改过来吧!何况,他把道场翻译成坟墓还有道理的。什么道理?中国人过去要和尚去坟上放焰口念经,盖一个棚子,就说作道场了,习惯了。这教授小时候在国内,大概看过和尚在坟上念经作道场,因此他想道场就是坟墓嘛!
        但是你们同学千万要注意!不要因为常识不够在外头闹笑话,你外出弘扬佛教不要变成黑扬佛教了过去的鸠摩罗什、达摩祖师,这些大师们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翻得那么好,那么准确,可不简单。过去因为有政府、皇帝的提倡,每一个翻译的地方都有千把人,这些很高明的人集中在一起,一个名词、一句话都研究了好几个月才确定。不是像你们现在学了几句外文,中文又只仅一点,然后就乱翻一遍,牛头不对马嘴!这是讲到道场,特别插进这一段。我们学佛的两大观念在这儿了怎么样才是道,就是菩提,由弥勒菩萨代表,这讲过了。第二个问题,怎么样才是修道的地方也就是道场,由光严童子代表。修道的地方不在哪里,一切在自己的心中。 前几年我要闭关,到处看地方,好多同学、老朋友都要我去他们那里,有的房子我看了就跟他们说不行。也有人要送我地,那我还要盖个房子,等盖好了,也许我闭关都该改成闭棺了。忽然想想,自己也傻,还找什么地方,都市里就可以闭关,我住的地方门一关就闭关了嘛!心关了就关了,到哪里才叫闭关啊?所以人家以为我去了一个山顶上,其实我就在都市里关了三年。自己把门一关,当天就开了。不要特意找什么清净地方修道、出家,你心不清净,哪里都不清净,去哪里都没有用!道场就是这个道理。你们去找什么庙子?到庙子你才不妙呢!一样的烦恼,一样的痛苦。你真妙了以后,嘿!什么痛苦的地方都是道场。注意!这是大乘佛法的要点。
    弥勒菩萨代表菩提,把道是什么搞清楚了。悟了道以后,找个地方行道,道场也搞清楚了。悟道、行道,地点也有了,现在开始学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3 07: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