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62|回复: 45

[佛教经藏] 南师:不离世间解脱、禅宗根本经《维摩诘经》又《不可思议解脱经》《药师经》合集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25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我们今天讲的《维摩诘经》是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关系最大、影响最深、历史最久的一本经。
        如果把本经只当作是在家居士所说的一本经,这个观念就不对了!《维摩诘经》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解脱成佛的法门,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诸佛如何证道,如何得到解脱,如何证得菩提之路。
                                                 东方世界的两个佛国
          一般人都以为中国的禅宗是达摩祖师来了之后才传开的,殊不知在达摩祖师以前,由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维摩诘经》法华经影响最大而成为中国文化禅宗的根本经典。东方世界的两个佛国
          这本经的份量有如此之重,但因为文字易懂,流畅优美,人们很轻易的读过去了,认为已经懂了实际上非常难懂。我们这一次把《维摩诘经》药师经》连起来讲,因为它们是一个系统的。为什么说是一个系统的呢?'我们一般都晓得,佛介绍给我们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是为了方便,让我们末世智慧及福德不够的众生,能够修往生法门。而佛法真正的即生成就,这个成佛的大业与大道,却在药师经》和《维摩诘经》所表征的东方世界两个佛国一个是阿閦佛国,就是维摩居士化身成为在家佛所依附的东方妙喜不动世界
         这个东方的阿閦佛国和另一个东方佛国,药师琉璃光佛土相衔接。东方世界和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相辉映,像是一个太阳系统的昼和夜。当太阳西斜下山的时候,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太阳出来生生不已的时候,又到了东方阿閦佛国土和东方琉璃光佛土。这是佛法中的一大秘密,是真正的密宗。所以真正了解佛法以后就知道,一切显教的经典中明显告诉你的,你不懂,就成为大密宗。倒是一切密宗修持的方法,反而很是显教,因为它的密义,你若能深入参究,就明白了、就通了。显教告诉你真正的佛法奥秘,你再参究也不通,除非你福德成就、大智慧成就,才会通了。所以这次讲经的因缘,是把真正即生成就,佛法的大秘密告诉你,让你好好修持参学。不要以为打坐就是学佛
         现在先翻到《维摩诘经》第十二品,「见阿閦佛品」阿閦佛是东方妙喜如来不动国土的佛,也就是我们讲《药师经》时,所引到《法华经》当中的大通智胜佛的十六个佛子之一,连阿弥陀佛也是大通智胜佛的儿子。《维摩诘经》经文再下一品是「法供养品」,就提到药王如来,我们要了生死成佛超出三界,必须深切亲证到药王如来所开示的不死之法,不生也不灭。千古以来,都无人把佛法中的《药师经》《维摩结经》《法华经》当作秘密法门,只把它们作为显教的经文来诵读参学,自然不会明白修法的意义与关键所在,因此毫无成就。
         整本《维摩诘经》里面最重点的重点,是告诉我们:佛法就在这个世间,我们就在自己的身心上自了。如果求他方世界依赖别人,想了生死,想成佛道,是不可能的。因为外力仅是方便法门,非究竟法门。所以究竟法门必须要自度自了。再讲个插曲,例如四川的文殊院有幅非常好的对子:
见了就作 作了便放下 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 觉生于自在 生生本是无生
          像这些佛教文学,禅的精神,灵性智慧的渊源,都与《维摩诘经》有密切的关系。现在的《维摩诘经》中文版本,是在中国历史上动荡的南北朝时期,由西域请来的胡僧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最初是前秦的苻坚发兵去请鸠摩罗什,但鸠摩罗什还没走到中国,苻坚的前秦就亡国了。后来就由姚兴在今天陕西地区所建的后秦国,出兵请到鸠摩罗什来中原为了请来这一位学者,发兵几十万,灭了扣住鸠摩罗什的三个西域小国家,大概也只有中国南北朝这些野蛮的皇帝们才做得出来。
         这本经的文字之好,今人不由得要敬佩鸠摩罗什的才华。当然,他在中国所收的几位杰出大弟子,像僧肇、僧睿等,都是一流文学天才,自然也是本经文字优美的原因。因为有《维摩诘经》,中国此后两千年的文学、文化都为之丰富了。例如唐代文人的唐诗,几乎无不受《维摩诘经》的影响,从唐代就把《维摩诘经》编成戏剧上演,今日昆曲的《天女散花》就出自《维摩诘经》这本宗教的经典已经深入民间的戏剧、歌曲、舞蹈,对中国文化、文学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无与伦比。但是近代一般的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和哲学史的学者,因为佛学涉猎不深,就看不通这一点。而近代佛教界人士,却不精历史,或文学根基不深,也同样摸不到这样的观点。
                                                      什么是真正的佛法
       本经的经题是「维摩诘所说经」,后来也有题为「佛说维摩诘所说经」,那是后世因为尊崇释迦牟尼佛而加上的,实际上原经的翻译不用佛说二字,只是维摩诘居士所说的经,因为这本经的中心佛法是由维摩诘居士所说的。也有把经题翻译成「不可思议解脱经」这是因为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要解脱三界,跳出六道轮回,还我们本来面目而成佛。众生原本是佛,自己迷失了原路,不知父母未生之前自己为何,找不到这个根源,因此就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轮回又因为受到物质世界环境影响,而有身心烦恼痛苦,生老病死等等。修持就是要解脱物质世界的束缚,解脱身心的烦恼,追溯回身心根源,自性清净。
          学佛目的在求解脱,如何解脱呢?维摩诘居士所说经告诉我们,真正的佛法就在我们这个世间求解脱。
          顺便提到,佛法所说不可思议是说在修证上不可以用普通意识思想去猜测解释不可以用凡夫的智能知识来讨论研究。你只能用一个信的方法来修持。或者是信净土念佛法门,或者是信四念住、八正道、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法门。坚定专一地去求证,在求证的过程中,不可以用人世间的知识或习惯性的意识随便解释,所以说是不可思议,并不是说不能思议。如果是不能思议,那么这一部经就是因思议所生,岂不自我矛盾?究竟不可思议与思议的分别何在,这是佛法中的秘密,《维摩诘经》本身也给了你答案。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维摩诘经》讲记 第01品 佛国
1.01 佛国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名称高远,踰于须弥。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法宝普照,而雨甘露。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有量,已过量。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模。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遶,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尔时一切大众,观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
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
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
诸天龙神所居宫,干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
众覩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
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
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所畏。
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于彼岸。
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
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呈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道品是佛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别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邱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是指按地,实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以上为原文)
          佛经翻译时,为了要与中国固有文化稍有差别,就不用「篇、章」而用「品」来表段落。只有汉朝时所翻的《四十二章经》是例外。佛国品〉标题的意思就是先让我们认识什么是佛的国土,这国不是现代的国家,而是佛的境界,如何才可称作佛。
        「如是我闻」的详细意义就不多说了,是记载经文者负责任的表示。
         「一时」那个时候的意思,印度古人对历史时间比较不重视,和中国极大不同。但是所有的佛经开头都是「一时」,却也有深刻的意义,因为时间是人为假定的,宇宙是没有分方向,没有分现在、过去、未来的。一万年有如一弹指,不要被人为的时间观念所限制。现代科学也证明,地球时间与月球时间,以及其它星球的时间都不同,时间是相对的概念佛经说「一时」,就是没有时间,那时就是这时。
        「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是地点,「毗耶离」是维摩居士所在地,中文是「广严城」,是广大庄严之地也就是佛说《药师经》的地方,要注意这个关联细节!
         「与大比丘众八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是记载当时听法的人数。《药师经》与《维摩诘经》所记载佛的出家众弟子的数字都是八千人,跟《金刚经》《阿弥陀经》所记载一千二百五十人不同。而听此经的菩萨有三万二千,在《药师经》中却是三万六千菩萨。这些数字不是随意说的,跟易经的象数学问是一样的,与我们的修持有关,必须要去参究这个奥秘。
       说到菩萨,我们都是菩萨,不过我们只是因位上的菩萨,也就是具有菩萨候选人的资格,能否最终成为果位上的菩萨,就看自己的修行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维摩诘经》讲记 第01品 佛国

1.02 佛菩萨的德行成就
  下面的经文都是在说明菩萨的各种德行成就要想学佛的人就要学这些大乘菩萨道。
         「众所知识」,菩萨的学问道德成就为众人所知、所景仰,因为「大智本行,皆悉成就」具大智慧成就般若的解脱,不是迷信,更不是死板功夫,是如珠走盘,活活泼泼的。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受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威德、精神所加庇。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有如城墙般的护法,能住持正法,承先敢后。我们学佛,不但要通达佛经,连世间的一切知识技能也要通,在家是好子女、好父母,在社会是真正有贡献的人,这样才可以算学佛。
  「能师子吼」能说法像狮子吼,因为菩萨有了这样的成就,百兽妖邪听而脑裂。
「名闻十方」就是名声远播。世人都求名和利,所以说:「名利本为浮世重,世间能有几人抛?」但名利往往难两全,得此失彼,这是世间法本来如此。五千年来多少人求名,今天诸位能记得几位宰相?求利的就更不用说了,诸位能数得出几个历史上的富人?但是菩萨为何要名呢?这就要参了。这个名不是菩萨去追求得来的,而是多生累积福报来的,都是因果。大菩萨所以能名闻十方,是因为他们济世之心,勇猛到了近似于疯狂的程度,绝无畏苦推卸的心态,我们做得到吗?
  「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你不去找他帮忙,他却自己献身于众生,更难的是能友而安之,我们连自己家人不彼此讨厌都很难了,不要说做到与朋友众生能够安然相处,不生厌恶之情。为什么我们会让人讨厌呢?因为自己心性修养的德行不够,所以要深切反省。如果心里的烦恼成天挂在脸上,怎能与人「友而安之」?所以读佛经一定要仔细,要用心,要反思,这才是真念经。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有如此修养的菩萨,才能挑起佛法僧三宝的重担,不使佛法断绝。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这一句文字易懂,但意义深刻。魔有四种烦恼魔(欲魔)、身魔(五阴魔)、死魔、天魔,把这四种魔都降伏了,才是修道。你们以为打坐是修道,实际上不是在烦恼魔中,就是在身魔的各种感受中。禅宗祖师说: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也是五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根本无明也是烦恼魔。这些魔,诸位能降伏吗?金刚经》中说「如是降伏其心」,就是降伏心念的魔业,贪、瞋、痴、慢、疑都是。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像婆罗门、瑜伽、拜火教作各种功夫的,现在都还有。心外求法,在自己内心之外求法就是外道。学佛的人对外道也应该懂,才能分辨错误之处。释迦牟尼佛当初就学遍了各种外道,他都懂。各位发愿「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了几种呢?
「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修行的菩萨已经永远离开了五盖十缠(贪欲、瞋恚、疑、掉悔、昏眠,共为五盖:惭、愧、嫉、悭、悔、眠、掉举、昏沉、忿、覆,共为十缠),心才能安,还要能常住这更超越了定的境界。把自性的灵光遮盖了谓之盖,要七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真正的永离盖缠,偶尔的清净是算不了数的。禅宗二祖当初修行功夫那样深,还要对达摩祖师说此心不安,可见心安实在难啊!心常安住才可以烦恼无碍,欲无碍,身无碍,生死无碍,才能从各种盖缠中解脱自在。这些高深的修持途径,往往被本经优美而平易的文字所带过,大家一定要留心。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这一段要这样断句才通。大家对于这个「念」,究竟有没有正确的了解?有许多人基于对禅宗不正确的认识,引述六祖所说「无念为宗」,就以为禅宗目的在求无念;又以为打坐时,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入定了,其实那是大昏沉现象。这样子的误解不但严重,而且危险!
         六祖在《坛经》中明白说过,「无者无妄想」等于是教理说的无分别心;「念者念真如」。六祖所讲的无念决不是昏沉!前面说过,到了无碍境界之时,好像都感觉不到身体了,大家可千万不要以为是像睡着一样的,后者是昏沉。打坐时觉得昏昏沉沉似睡非睡,不要以为这是清净,小心这样坐久了以后脑子就退化了,记性、悟力越来越差,还可能有堕入畜生道的悲惨果报。这都是搞不清楚定、无念的真义,如此程度连外道魔道都当不上。
         佛法处处讲念,例如三十七菩提道品第一就讲四念住,再如净土念佛,所以对念一定要有正确认识。念是意识上的念,不是用嘴念。菩萨境界的念住不是念头断灭,而是不起思惟分别,念念常住清净自在,永远在定中。定不等于是打坐,打坐不过是初步练习学定的方法。念清净以后,才可以谈得定。
        平常人修行打坐为何不能得定?因为第一:对念没有正确认识:第二:念不能定,净念认不到,因此杂念纷飞。各位自己反省,当你坐不住的时候,究竟是身体坐不住,还是心坐不住呢?你认为是身体的感觉熬不下去了,其实讲到底还是心坐不住,就是念的问题。不信,如果用支枪指着你,坐不住就杀了你,保证你就坐得住。
         所以一定要净念得定以后,才能得总持法门,也就是密宗所讲的陀罗尼总是「所有」的意思,持是「保有」。总持第一个是闻总持,听闻、见闻过了就不忘,如阿难得总持法门,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他记住,后来才补写出来。大家上课听经往往听过了就忘了,这就是不懂念、定、总持,修万劫仍是罔然。有天才能过目不忘,博闻强记,这是因为过去生修念、定稍有成就念经时如果只是有嘴无心,那是自欺欺人,毫无功德可言。嘴念时心还要注意在经文上,多念一次,记诵就熟练一次,才是其修行。第二个总持是知总持,所知道的没有忘失第三个是遇有任何疑难,自己会参透解决。这样定力坚固、慧力坚固,才可以得总持法门:世间出世间、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无不成就,才算总持。
       如此得无碍的辩才,不是强辩,因为对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学问智慧,无不了彻,智慧如珠走盘,灵光照耀,才能使佛法正法不断。菩萨必须具备念、定、总持,修到了远行地,才能辩才无碍。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这六度波罗蜜大家好像都懂,但是真做到了多少?如果连举手之劳都不肯帮人,就不用学佛了。佛法讲愿、行,很多人初发心学佛时都还好,久了连做人的影子也不见了,其是可悲。六度中不论由哪一门专修有所成就时,其它门也都会贯通了,真有成就就变成力量,譬如布施之力、持戒之力、忍辱之力等等。我们学佛打坐念佛拜佛没有成就,就是因为无法形成力量,换言之是修行的善念的念力没有形成,还随时被自己此生或过去生的各种善恶的业力习气所牵引。
         修行有成就的菩萨,因为有了方便力,随时随地都在行六度,可是外表却不显示出来,这就是方便力。所以菩萨到达六度及成就方便之力,无不具足,没有哪一样不圆满具备。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七地以上的菩萨无功用行,无时无地不在修行,不用特别去作打坐念佛等修行功夫,这就是逮无所得,无生法忍,生而不生,不生而生。一切烦恼妄念顿断不生,有如截断忍住般,所以叫它不起法忍,一切妄念不起不生,截流而断。到了无生法忍境界,并不是死板地定在那儿,而是随顺世间法起用,入众生世间转法轮,虽然入世间,但不退转,这就是到了八地的菩萨境界了。不到八地的菩萨境界,还是有退转的可能,过了八地菩萨不动地,才有希望说不退转,在任何境界,任何情况下都是在无生法忍中。
  「善解法相,如众生根」这些菩萨们善于解释一切世间出世间法相,能为人解答一切问题。注意,这里法相不单是指唯识的学问而已,又要能够知道众生的根器不同,人的天生根器非大修行人积功累德是不可能转变的,这是业和果报的问题。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覆盖住众生,得四无畏,心不生怯。第一,法无不通达,无所畏。第二,说了就能做到,也是无畏。凡夫遇事推诿,因为怕这样,顾忌那样,就是有所畏(菩萨的四无畏:总持不忘,说法无畏;尽知法药及众生根性,而说法无畏;善于问答,说法无畏;能断物疑,说法无畏)。
                                               1.03 如何修功德智慧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这八个字看起来容易,想想看可真难了。这里要注意了!《维摩诘经》讲学佛修菩萨道的重心,由这八个字点出来了。修行就是修功德修智慧,也就是修心。功德是一点一点累积而来的,所以说积功累德,要身口意随时都在行一切善。功德包括一切,要有功才有德。再说,即使作了功,若因而心生一丝骄慢,这个功也没有了。这积功累德太难了,更不见有人能一贯到底做下去。
          我们学佛讲功德和福德成就,没有功德那有福报智慧更难修了,智慧不够,头脑就不清。要怎样修呢?靠定慧止观不是靠打坐,愈打坐愈胡涂的人很多。止一切妄念杂想,止于至善,一念在净念上,然后要起观,参究一切的佛,这才是打坐静修的道理,不是在那里玩弄气感!要多研究《瑜伽师地论》的止观智慧是要学来的、修来的我们学佛就两条大路,一条修福德,行一切善,去一切恶;另一边修智慧。福德圆满、智慧圆满,才能成功。
  「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因为功德智慧成就所得的果报,心能转物所致,色身气脉自然转变。这里经文又隐藏着密教噢!不信你试试看,若作了件大善事,不用打坐气脉就会变,就是这个道理,立竿见影。有多少修行功夫,色相就会有多少变化,丝毫不爽。修善根结善缘的人,即使是容貌不美,仍然会让人觉得可爱而想亲近;长得虽好看而人缘不佳,就是不修善业的结果,大家要多自反省。未成佛要先结人缘,你一个人大彻大悟,不能度众生,因为功德不成就,充其量是个辟支佛。
  「名称高远,踰于须弥」,这时不是世间小声名而已是因智慧功德成就而能名声普闻三界。譬如历代圣贤,他们的成就、他们的功德、他们的作为永远流传,高超三界,不受时代时间的影响,他们的崇高与伟大,超越了须弥山。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我们自以为深信佛法,其实靠不住,而迷信的居多,算不上是正信。譬如说空,要真证到了空,有了实证,才是正信。这样还不够,还要深信例如禅宗祖师说要大悟三十六回,小悟无数次的境地。但即使深信到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仍不坚固,修行人仍会退转,因为见地偏差,功德不圆满,都会造成退转。要到了八地菩萨以上,才不退转,才称得上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我们现在仍然在讲《维摩诘经》的序品,这序品在叙说赞叹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代表了学佛要求证、要到达的境界,这境界也就是佛土。从修持的因上来讲,叫做境界;从修持的果上来讲,称为佛土。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这些菩萨的境界已到第十地法云地,形容解脱成就之法宝普照世间,慈云法雨,说法如云如雨,普惠众生。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所发的声音使人能得到利益,这是种最微妙的境界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很多经典都赞叹音声法门,众生心地清净,能正思惟起修,才可感应菩萨言音的微妙。这是信、解、行、证的道理。此处的解不同于世间作学问的理解,是要有止观的因,得定慧的果,中文勉强称之为解,是要用证的,能证到了,自然可以听到菩萨的言音,微妙第一。这其中的道理要向观音法门去体证,必须做到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能听到菩萨的言音微妙第一的人,即使听世间一切噪音,都成清净的音声:否则,即使是松风或是潺潺溪流都会成为烦恼的音声。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1.04 邪见 断见 性空缘起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我们都知道佛法讲缘起,一切都是缘起。小乘法门注重十二因缘的缘起,以十二因缘概括了三世因果,三世皆从无明而起。以境界上讲,无明就是起心动念,就是不知道生来死去,睡眠也是无明。在理上讲,宇宙如何开始,第一个人如何生出等等问题,不知答案,也是无明总而言之,不论是境界上或是道理上,这两种无明都是因为没有修持,没有悟道而有。境界上的无明必须用定力来破除,真得如来大定的人昼夜长明,随时随地都在自性光明定中。但是纵然到了这样的境地,仍然没有解脱。解脱是靠智慧,但是真正的慧还是要从定而生,没有定的慧是狂慧,或称作干慧。
       小乘讲因缘法都从十二因缘的无明一念而起,但无明又是怎么起的?在楞严经》富楼那就拿这个问题替我们问佛,因为佛既然说一切皆空,他问如果一切自性本来是空,为何忽然生出山河大地?也就是问:这世界怎么来的?第一念怎么来的?无明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就是大小乘佛法最基本的问题。所有宗教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就是挂块「谢绝参观」的牌子,因为到这里问不下去了,教你只要信就好了。但是富楼那一定要问第一念无明怎么来的,佛回答他无明是从明来的,「觉明为咎」。这个回答好像没有回答,难怪许多后人认为《楞严经》是外道或是伪经。其实佛说得没有错,无明是因觉明为咎而生,一念灵知,觉性常明,久之复生无明。佛没有再交待,富楼那也不再问了。
          要知道佛是以修证功夫的境界来答的当然现在能修定慧功夫的人少了,若真修定慧,进入光明定中停留,就走偏了,不得解脱,千万注意!若说不要修光明定,那又绝对是个凡夫。既然得了自性光明定,为什么不得解脱呢?这就是见地的偏差,是见取见,修行到了某一个境界执着了,不知道再进一层解脱,所以是见取见。
          小乘容易落入这些毛病,那大乘怎么讲缘起呢?问题很严重了!近代绝大多数都落入了断见!都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都知道这是佛法的中观正见实际上一点修证修持功夫都没有,所以始终不能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甚至可以说是因为学了佛,生老病死变得更严重。何以如此?因为自己的著作、言论、说法犯了更错的因果,断了人家慧命;认为一切法缘起性空,空就是没有。假如空就是没有的话,我们也不用学佛,去研究西方唯物学派哲学好了。
       佛学的中心是修证,但是现代全世界都把它当成一种思想学问,几乎与唯物论不分,严重曲解了缘起性空,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没有可不是空噢!没有是断见!佛说一切法皆从因缘所生,这当然没有错,但要注意,因缘所生讲体相起用,现象界的东西、应用的东西都是缘起,是因缘所生。但是自性功能并非缘起的,这一点千万要注意!不过,我们说自性功能是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可不要又执着一个自性、执着一个功能,因为凡有所执着就不对了。
  所以缘起性空这个道理非常深,《楞严经》有段话非常重要:
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通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
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在这段话之前,佛一路讲唯物的地、水、火、风,一切物质是缘起性空的由四大的地水火风,说到五大的地水火风空、六大的地水火风空觉乃至到识大,最后说到「非因缘,非自然性」,这是讲物质的最高理论物理,现代的理论物理已经快走到这个边缘了。一切法非因缘,非自然性。关于这一点,有一次打禅七时,曾经有几位老参们还议论纷纷,认为是我说错了。我可没说是我说的,这是佛经上写的,要问去问佛吧!
         佛说非因缘,非自然性,是指本体而言,是法身境界性空的空,可不是因缘空得了,也不是自然空,自然空就成了自然外道了。所以讲本体而言,是非因缘,非自然性讲起用而言,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并非自然生,也无主宰,因为它是性空缘起。所以讲缘起之理,这还没讲修证,要能深入缘起,才能断诸邪见。换言之,如果你没有证悟到缘起性空的境界,你即使学佛,许多的知见仍然还是邪见,因为没有证道。
         现在流行参禅从古以来许多禅宗的祖师都是从缘起上悟道的,不是理上悟入。有丢一块石子开悟的,有看到花开悟了,就是由缘起而悟入。如香严禅师,因为击竹开悟。这类的例子很多,不是全体。沩山祖师说:「从缘悟达,永无退失」,从因缘上悟道才不会退掉,光是从定力上参出来还不对。这是一种说法,可是我反对这个说法,从缘入者,反而容易退失,偶尔瞎猫碰着死老鼠身心一下空了,进入空性,虽然定在空性,若这个色身、业力、习气一切都还没有转,还是要退转的。所以赵州和尚八十仍行脚天下参善知识,因为此心不稳。大乘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如果没有真修实证,尽管理论上讲得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中观正见,那只是口头佛法,甚至是邪见。所以经文说一切菩萨要「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有无二边,无复余习。」什么是邪见呢?有无二边就是就是有法可见就是空。世界上一切宗教、哲学,乃至学佛人的见解,不是落入空,就是落入有。一般人学佛、打坐、修法门,都是以有所得之心,求无所得之法,背道而驰,都落入「有」见。相反的则是落入「空」见的人,什么都没有,「空」了,结果什么都没学好,成了懒汉、白痴各位打坐时要自省,是落在哪一边?要知道不单是我们凡夫落在空有二边的见解,没有到达八地以上的菩萨,照样落在二边,所以他们只是菩萨,不是佛。
      余习又叫积习《维摩诘经》后面讲维摩居士说法,天女散花,花落在大阿罗汉身上就黏住了,大菩萨身上一瓣花都不黏。什么道理?这些大阿罗汉虽然成就很大,但积习未断,所以天花着身。他们虽然空了,不动念了,阿赖耶识里爱花爱漂亮的影子还在,积习未断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此处是而不是狮,是大师,是佛的意思。大菩萨们,说法无畏,犹如佛在说法,其声如雷,众魔为之脑裂。照佛经上讲,十方三世诸佛,一切大菩萨,昼夜六时都在说法,但是为什么我们听不见呢?可以用《老子》一句话形容:「大音希声」讲到这里,有些同学们很用功,在打坐或睡眠时会听到音声,听到人说法,有时这些音声还会答复你遇到的问题。大家千万注意!不要着相,很多人一着相就进入了魔境。还有人执着咒语的音声,也是不对。
        执着这些音声咒语会走入魔道不执着呢?又落入邪见,是断灭空。你说念这些咒子容易得定,其实是你自己的关系,与咒子无关,你念个咒子不懂它的意思,但是信了如果教你念个懂得的咒子,南无阿弥陀佛,你反而不用。佛说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就是咒语。但一切音声皆是无常,你执着这个咒语或念佛号的音声,认为能修有为法而成道,终究一事无成。因为一切音声皆是无常的,所以你在定中或睡眠中听到的音声,不要理它。但是不理也只对了一边,不理就落空。执着理或不理就落二边邪见
       楞严经》告诉我们修持方面特别注意:「不作圣心,名善境界」不要认为这些祥瑞、感应是好事,就会进步,所以你听了等于不听「若作圣解,即受群邪」千万要注意!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现代人用起功来容易听到声音呢?因为人的视觉和听觉神经在后脑是连着的,现代年轻人眼睛不行,近视的多,用起功来稍稍有些进步时,头脑神经起了变化、声音来了。这个问题就请到这里,否则离题太远了。  上面讲到「大音希声」,现代科学研究,太空中许多声音大到仪器测得出,我们却听不到,因为太大声了所以我们听不到。有的昆虫所发声音如蚂蚁,频率高到人耳听不见,但入定的人却听得像雷鸣。有定力修持的人听到一切的音声,能了解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能知道不同的咒语有什么特别的用处。  
     「无有量,已过量」这是接着说菩萨说法音声大到什么程度。这里文字的用法很特别,你可能觉得为何不直接翻译成「无量无边」呢?这就是庄子所形容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虚空算大吗?一讲虚空,观念上已经有个边际了,既然有边际的东西就不算大;大到无外,没得边际了才算大,那个大到什么?大到极点就是最小。什么叫小?小到分析到分子、原子、电子、核子、质子,到了最后是空,所以小而无内小到极点就是大,大到极点就是小。这个是逻辑的道理,也就是佛法真修实证的道理。有亲证定慧功夫的人就能了解到「无有量,已过量」的道理。

                                   1.05 为人师应具备的能力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菩萨对一切的法门,都完全了解透澈,能领导众生渡过凶险的大海,好像领航员在导航一样。好为人师的人要注意了,你要能够「集众法宝」,学了无量法门,了解一切众生前世的因果和根器的不同,明白众生的心理,对众生的起心动念都知道;有了这样的菩萨境界,才能够「如海导师」。《维摩诘经》这里每一句话,都像是条鞭子抽在我们身上!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这些菩萨近乎于佛,等同于佛的无等,但到底还不是佛,没有过十地、没有超过等妙二觉而证佛果,所以是近无等等佛的大自在慧。
「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佛的自在慧具备了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里不一一解释这些名词了,详细解释下来,佛法就全包括在其中了。(佛十力知是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佛四无畏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佛十八不共法: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菩萨因为近于佛的自在慧、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所以已经生生世世不会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趣道。但是还不算是究竟。 「而生五道以现其身」,所以近于佛的大菩萨才能任意出入天、人及三恶趣的五道中,为度一切众生。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我再三强调,《维摩诘经》同《法华经》《药师经》《地藏经》有密切的关系。但是《维摩诘经》高如阳春白雪,《地藏经》有人不愿意看,认为是迷信老太婆看的。可是《地藏经》最难懂,所以楞严大义今释》没翻译经中关于地狱的一段,因为怕众生难以相信。如果彻底了解地狱,真可以修行了。在座诸位学佛的,自问真的相信三世因果吗?不要自欺,有时不大信吧!你真的相信地狱吗?佛法不管大小乘的基础都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一般人勉强信了,但求证很难,除非到了三禅以上,在定中才看得清楚,那才差不多会真相信。
      《维摩诘经》这里说唯有真正大菩萨才是大医王,善于治疗众生一切的痛,生什么病给什么药,物质的精神的药都有,让众生照方子吃药,得到解脱。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这里都是打雷的声音,有如雷震,但众生听不见。学佛想证道千万要抓住这两句话!没有修福德资粮就不要妄想成就,怎么样开始修福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是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没有功德成就的话处处是障碍,身心都会是魔障,内外环境都是障碍无量功德成就是修福报,无量佛土皆严净是修智慧的成就。怎么会无量佛土皆严净呢?心净国土净,要念念清净。一呼一吸是一念,众生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个烦恼,所以念念清净才能够证到无量佛土皆严净。
       「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见到听到这样菩萨的众生,没有不得到益处的。一切所作所为没有徒然而作,不是空作的。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修到这个地步,有了福德成就和智慧成就的功德,圆满具备充足。经文到此都是赞叹菩萨们的功德。下面是在场每一位菩萨的名号,如果要一一详细介绍每位菩萨的功德和事迹,是一两个月也说不完的,那我们本经的主角维摩诘居士,就老登不了场,所以我们只能念一次菩萨们的名号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1.06 去探病的菩萨们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文殊师利是领班的,这个数字是大秘密,不要等闲看过去。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这里要提一下佛学中的佛土宇宙观念,是佛学的基本常识。一佛国土有三千个大千世界,一万亿个四天下。一个太阳系统是一个天下,一千个太阳系统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这个数字之大和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不谋而合,科学研究认为整个宇宙之中有不可知、不可数的太阳系统,佛在二、三千年前就已经提出来如此的宇宙观了。

  佛教经典中所说的三界,合共有二十八层天,由底层的欲界到色界到无色界,内外上下,一切欲界的众生因为有了两性淫欲的念而有生命。人在欲界的中间,人作善事或修行升天仍然是在欲界天,在那里还是会有色、声、香、味、触这五欲,一样有饮食男女的欲望,不过寿命比人世长,福报大,生存的环境也比我们好我们在庙子见到的四大天王,就是欲界天的护法天神。欲界天中有个三十三天,其中的天主叫帝释天释提桓因,就是中国人所讲的玉皇大帝。

欲界天之上是色界天,这已不是科学上看到的天体了。最高天是有顶天,从那儿抛一块石头要六万五千五百三十五年才到地球。有顶天的天主是大自在天,穿白衣,三眼,是大菩萨化生,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释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大梵天天主名尸弃,也有翻成不同名字的。色界天有许多梵天王,所以说万梵天王。

若这一生压制欲望持戒修行,如果没有开悟,果报最多不过往生欲界天,何况到了欲界天那里物质环境的欲望更大,生了天人再破戒就严重了天人境界要研究好,不要好高骛远,动辄讲《金刚经》,性空缘起,其实佛法建立在三世因果,修了半天以为往生了,其实还落到欲界天,也可能人身再来。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现在世界上有一、两百种宗教,都是讲修道的,充其量修到色界天的不还果位,不会回到这个欲界来,这已经很难了。否则,修到其它天人境界照样还在生死轮回中。

  「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刚才前面一段是讲大梵天,这一段是讲这个世界之外的他方世界,有万二千天帝,率众来听法。

  「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还有称为天龙八部的护法天人也来参加法会。大威力诸天是其中一部,是欲界天的天人,比帝释天的层次低一级,比梵天更低一层,这些有如中外各民族都有的星座神话。龙神也是八部之一,守护天宫、注雨。夜叉是译音,也翻成药又,一般皆以为夜叉是指魔鬼,那可不一定,夜叉又分天夜叉、地夜叉、虚空夜叉,都是非人。也译为轻捷、勇健、秘密,其大威力,很多是大菩萨化身干闼婆,干读如乾坤的干,是虚空中的音乐神,为欲界天色界天的天人奏乐。如果住在高山顶上,有时入定就听到虚空中的乐声,这种天乐不属于银河系统,不知是否庄子所讲的天籁。阿修罗也不一定是魔鬼,阿修罗已经超出了鬼道。三界天人中都有阿修罗,是神中的恶人,吃素,不饮酒,脾气大,个性坏,但有修持,没有相当的福报还成不了阿修罗。阿修罗与天人是平等的,力量不相上下,等于西方文化中的上帝与魔鬼的对立。男性的阿修罗非席丑陋,女性的却非常漂亮,中国文学常把美女写成可怕的阿修罗化身。 迦楼罗是大鹏金翅鸟,以龙为食物,被佛度了就戒它不许再食龙,以至在庙子里,到了中午会将供佛的食物挑些出来,盛入盘子念个咒子,拿到外面去供迦楼罗。这些你当作是神话故事也可以,但有一点是确实的,我们的地球世界乃至天人,一切生命为了生存,都会伤害别的生命。从这个观点来看,这个世界是丑陋的,都是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紧那罗是非人,有时让你看见有时不让你看见。中国云贵黔山区传说的山魈,就是这一类,留在地上的脚印足跟朝前,足趾向后,看起来好像是倒退着走路的,他们偶尔会与人类接触,男的很丑,女的很漂亮,都能歌舞。摩睺罗伽则是大蠎神。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这是参加法会佛在人世的弟子们。比丘的原义是乞士,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人。和尚是大师,人天之师之意,是种尊称,一个庙子只有住持大方丈才可称是和尚,有如西藏人称活佛。比丘尼是女性出家人,尼是女的意思,后来尊称出家的女尼为阿姑,因此连起来就称尼姑。原来是尊称,到现在称人和尚或尼姑反而有贬意。优婆塞是男居士,优婆夷是女居士,是在家学佛的人。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接到上文介绍了来参加这次法会的诸佛、菩萨、天人、众人,这时,有无量、数不清的大众非常恭敬地围绕着佛,听他说法。经文描述的手法极高明,形容佛站在无量大众之中,像是最高的须弥大山耸立于大海之中,这是个何其庄严壮观的场面呀!想象一下一个道德学问受万人景仰的人,走到哪里都受众人拥戴,并不是神话的场面。如今所谓的明星可能也做得到,权位高的人也做得到;但是包围明星的群众是受狂热欲望所驱使,包围权位高者的群众是被权位所驱使,甚至是被强迫的。

「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佛被大众恭奉到为他而设的宝座,安详地坐下。这座位是用一切宝物来做成的,只有足以为人天师表的大师才够资格坐,所以叫师子座。这里文字用「蔽」形容佛上了座,他的威德庄严光芒像棵大树般,遮蔽了一切到会的大众。以上是讲佛到会时的情形,下面另起一段。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毗耶离城是当时中印度的名都。称长者是年高德劭,学问道德有所成就之人,长者子就是当地有高度文化教养家族的子弟,为首的长者子名叫宝积。宝积这名字在佛经印度文化中好几次出现,尤其是在《大宝积经》中是以他为主体,他提出了很多的重要问题来请佛开示。当时印度同我们春秋战国时一样,是个分封诸侯的地方,有两三百个国家。毗耶离城是当时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是用道德自治,维摩居士的地位在城中好比是一位最高的主席这次他并没有到会,由宝积带领了五百世家大族的世子来到法会,每人拿着一个镶满七种珠宝的宝盖,是像雨伞一样的东西,晴天可遮阳,雨天可挡雨。中国秦汉之后的帝王出巡时,后面有执宝盖的,就是外头传来的。他们前来参见佛,依印度礼俗向佛叩拜。头面礼足,就像我们今日拜佛,双手向上摊开接住佛的双足,头向下叩佛的脚面,这是最高的礼貌。礼拜之后,每人都将自已的宝盖献给佛,右绕而转。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1.07 佛的神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要注意这一次法会讲学的开始,不是以出家人为主,而是以在家人为主,就是这五百个长者子。佛运用神通把五百个宝盖合拢为一个盖子,这盖子就升空了,盖住了整个虚空,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三千大千世界的概念前面已经解释过了,是一佛国土,是佛的威力所及。这个世界空间有多广大,时间有多长,都没有妨碍,都盖住了。看来像是神话,如果我们站在地平面上仰头看,整个天体就是个宝盖。站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看到自己头上的天顶都不一样,和个人立场不同的天顶变成一个宇宙的观念,本来如此,不是神话,就是说明宇宙就是个圆盖形的。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根据佛经,我们这个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世界的边缘有七金山,藏有无尽的宝藏,镇住世界的边缘,使之不裂开这段是描写在此宝盖之下,我们这个世界的山、海、河川、日月星辰等都在其中。同时又呈现了这个世界以外的一切诸佛,都同时在讲经佛教并没有一尊的观念,宇宙没有个绝对的主宰。甚至,佛教主张所有众生本来就是佛,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众生只不过迷失了本性,这与其它宗教是不同的。
    「尔时一切大众,观佛神力,叹未会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当时在场的大众看见了佛的神通威力,感叹从未见过如此场面「叹未会有」这四个字用得太好了,我们今日用得很平常,但是当初创作是非常不容易的。大众赞叹不已,就合掌敬礼。合掌是表示恭敬,将自己的散心收拢起来,同中国人的拱手一样。大众将眼睛瞪起来看着佛,眼光没有一刻离开,好像所有照相机的镜头都对着佛。
     「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这是印度礼貌,见到长辈用唱诵表示尊敬,歌词就是偈颂。宝积唱的这一篇偶颂不是普通的歌,是描写成为人天师表的学问道德境界,同诗一样,但是没有办法把有押韵的原文翻成中国的诗歌体,而不失其神韵,这在文学翻译上是非常困难的不要说外文诗歌很难翻成中文,就连中文的古诗一翻成白话就走样了。偈颂成为中国一种特殊的佛经文学体,同诗词一样的长短句,可是没有办法配合音韵。
    「目净修广如青莲」,形容佛的面相,双眼大而长,黑白分明。好像古书所说,功夫到了一定境界就会「碧眼方瞳」,不是西洋人的蓝眼,而是讲眼睛有神,眼白清澈无瑕。「心净已度诸禅定」,佛的境界是内心达到了绝对的干净,超过了禅定的境界,无所谓定与不定,不再需要借助禅定的功夫达到净的境界。汪意,打坐禅定和后世禅宗不同,不要混为一谈。
                                         1.08 净业是什么
       「久积净业称无量」多生累积的修持,到达无量成就境界而成为佛。净业不是善业善与恶像是一阴一阳,是相对的没有恶业仅有善业还不能算是净业,净业是善恶二边都不着,无着无依,非有非空,连空也空。佛境界是净业,十方三世诸佛国上皆是净土,因为心净所以国土净。「导众以寂故稽首」作为导师领导一切众生进入寂灭涅盘,因此向佛叩头礼拜寂或涅盘不是死亡,超过了清净安详,是在无比混浊、无比动乱中的清净自然。好比你去到高峰顶上,在没有风没有任何声音的时候,就接近了寂的境界。不过你到了那里,或在打坐中进入这个境界,可能反而会觉得可怕。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看到一切佛展现的神通,普遍的呈现在十方无量无边的国土,无所不在。一提到神通,大家就想到稀奇古怪的东西。中文翻译得很好,是我们自己误解了。神通是人神而通之,是人修到了精神超越物质、超越肉体时,他的精神与天地宇宙法界的观念相通了,自然就起各种变化。所以不应该以凡夫境界的意识妄想,随便妄求神通。如果佛的神通无所不在,为何我们看不到呢?譬如太阳永远在天顶,我们在夜里看不见,并不是太阳不照地球,而是我们所处的地方转到背对太阳的缘故。所以我们看不到佛的神通,见不到我们的自性,是由于自我的妄想、烦恼、业力阻碍住了。
        大家继续听我讲,但要看着经文,我发现有些人只听经不看经,自以为记得住,所以文字般若始终不开。文字智能一定是从读经来的,光靠玩弄聪明,以为耳朵听了就理解了,文字智能是开不了的。
      「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在十方无量国土中,一切佛任何时间都在说法,众生法眼清净、自心清净了才能见到、听到,这就回到了前面头两句「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自然能见闻十方佛在说法。「于是」二字是行文的虚字。中国的大乘佛法中心的禅宗,是以《维摩诘经》为最重要的根据,下面要讲到非常重要的中心: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法王是佛的别称,成了佛是一切世间法出世法之王,这个法不要认为是结手印、念咒子、敲木鱼或者心里面作些古怪的观想;真正的法缘起性空,就在目前而不能见,是大秘密法。佛的法力超越一切众生,不是众生所能想象的,佛法永恒不变,不论肉身佛是否在世,一切善知识诸佛菩萨都常以法财作布施,注意这个「常」字。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1.10   
说因缘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佛说一切法,不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三藏十二分教,一切不着于有,也不着于空。不有就是空,不无就是有,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用不有和不无呢?不有,不是有,没有告诉你绝对是空;不无,不是没有,没有告诉你绝对是有。佛说一切法,世界一切万有现象,乃至我们凡夫起心动念,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就是中国大乘所讲的缘生性空,也叫缘起性空。这里用的因缘二字,不是十二因缘的因缘,非常难了解。因缘在中国文字上来讲,因是动因,缘是攀缘「缘」是与动因一动所连带的连续关系。譬如我们讲话,前一句是因,后一句接续前一句的意义是缘。因缘像是一个圆圈,无始无终,永远连续不断。譬如手中这个烟灰缸,由化学品、玻璃作原料,加上热能、人工,放入模子中压制出来,是因缘所生,无物质自性,因缘聚了,就构成这个东西;打破了,因缘散了,也就不成这个东西了。如果当初不叫它作烟灰缸,现在就叫了别的名字了,名词也无自性。我们大家相聚在这里,也是一样。所以因缘的两个道理,就是缘起和性空;一切皆是因缘所生;一切皆无自性,没有单独自动存在的可能和性质。换言之,一切事物的开动,那强有力的是因;由之发展出来连续的作用是缘。
       后世把因缘的法相加以分析,就成了唯识法相学,有四缘。因缘本身是一个因素,例如这次讲经,我要讲就是因,诸位来听是缘,但这个因缘本身,叫亲因缘。又如生命是中阴的业力到了该去投胎,加上父亲的精和母亲的卵,三缘和合,成为一个人,就是亲因缘。第二因素是增上缘,如泥土之于植物种子。又如父母的身心遗传特质,家庭、社会的环境,都是种子的增上缘。如果这个种子是善的,所有的外缘不管是善恶都会培养他向善路上走;如果这个种子是恶缘所感,所有的遭遇,都是恶缘。
       再用刚才讲经的比方,我一念一动:给他们讲《维摩诘经》吧!这是「亲因缘」。有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动念,发出通知,大家有缘的凑在一起,就在这里了。这个地方要有灯光、电力、设备等,促成这次讲经,就是「增上缘」。在座听经的道友们,有人因为听了经,自己明心见性,悟了道,这个环境,就是他的增上缘。他悟了道不是佛给他,也不是老师给他,是他自己的自性种性爆发,碰到善知识,碰到佛菩萨,这么一个增上因缘促成他明心见性譬如我们由亲因缘出生,其后有父母遗传、家庭、社会、国家、时代等等增上缘影响,这个人由此因缘出发,或者去弘法,或者去造恶业,像一个个连续不断的圈子滚下去。前缘变成后因,后因又变成了前缘,所缘之缘连锁不断,就是「所缘缘」由这个关系,在六道轮回里,有三世因果,像转圆圈一样永远不断地滚下去,前生如有善根智慧,这一生碰到增上缘变得更好,因此连续下去所缘之缘,他又去弘扬佛法布施功德。这个所缘之缘又经三缘和合,带到他生来世的善根增长,是「等无间缘」,等是平等的轮转,无间是因缘无间隙。
  凡夫众生的善恶因缘累积了很多,成佛之后这因缘还不会断,甚至过去结的冤家仇人都成了这一世的眷属善缘。有句话说:「未曾成佛,先结人缘。」你得了道要度众生,如果功德、法缘不够,还是无法度人。我们要学佛的人也一样,如果法缘不够,功德不到,就碰不到善知识。就算碰到了,自然也会离开,或是有阻碍。所以因缘要自己去培养。
          我们解释了因缘的道理,了解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无主宰,没有一个上帝或命运来主宰,八字命运事实上就是因缘法宗教家都讲生命有个主宰,有个管你的。有许多迷信的人常说,因为不拜某个菩萨就被降罪了,不拜某个鬼就被附身了,这些不是佛法,因为让神鬼作了你的主宰。菩萨无论有缘无缘都要度,对坏人更要教化,怎么会因为不拜他就罚你?这哪算是菩萨?不要说是超人的主宰了,即使是个年纪大的人,或有道德修养的人,都会包容别人,难道菩萨连这样的胸襟都比不上吗?一切法无主宰,那么是自然来的吗?如果说是自然来的,就成了唯物思想。所以一切法无主宰,也非自然,是因缘所生。因缘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础。
       「无我无造无受者」一切法缘生性空,所以一切法中无我,宇宙万有皆是因缘所生,无造者,也无受者。无我、无造、无受是佛法讲性空的最重要的三个要点。让我们用自己的生命来参究,现在大家坐在这儿,如果讲无我,大概只是说说的,明明觉得有我坐在这儿,怎么说无我?大家所学各种五花八门的功夫,你打坐时能做得到无我吗?功夫做得愈好,恐怕这个我反而愈牢固了,都认为「我」最了不起。为什么做不到无我呢?因为犯了三个错误:有我者、有造者、有受者。一打起坐或一念起佛,你下意识就有「我」在做功夫的念头。做功夫的时候,不论你观想、持咒、练气、念佛,都是自己在那里造作。最大的错误是有受者,把自己的感受状态放大,自以为是在做功夫。所以大家上座也好,不上座也好,要随时参究无我者,我者究竟是什么?是这肉体吗?肉体不过是个壳子,是暂时借用的,「我」不在这里面,要真正参究我在哪里
        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身上觉得气脉动了也不是我,可能是今天吃对了或吃错了东西,再不然可能有轻微的感冒,头有点微胀就自以为是气冲动,这都是自我在造作。众生本来无我,妄认有我,这才是真正的大妄念,并不是打坐时思想不停叫妄念,那是小玩意儿而已。你平时不知道打多大的妄想,总以为有我的存在明明没有一个造作的、没有一个主宰你的,你自己却有意或无意地,总觉得有一个力量值得信任、值得依赖,是佛菩萨也好,上帝也好,或是自己的命运;再不然就依赖自我,相信自我不会错,这是愚痴到了极点。
        自己想想,是不是如此?你说坐了一上午,精神很好,这当然,你坐在那儿什么活儿都不干就像是休息,精神当然好。你说这是功夫,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无造者,自己却在乱造境界!无受者,可是偏偏自己玩弄感觉。你昨天打坐觉得境界很好,今天再坐,那个境界怎么失掉了。你能修得成,它就能坏得掉。天地万物万事凡是靠修道来的,不修就一定坏。房子造好的那一天就是房子毁坏开始的那一天,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方生方死」。你在这儿做点功夫都是因缘,有这样的场地,你是个有闲人,有人帮忙弄饭,你有个垫子坐着,有空调开着……记着,此中无我无造无受者啊!
          一切因缘生,缘起性空。既然性空,我何必学佛呢?有一样东西也不空也不有「善恶之业亦不亡」。既然无我无造无受者,那你说:我不妨作恶吧?不是教条禁止你,是业力不失!你说:空了还有什么业力?有空的业!空就是因缘,就是因果;空为因,所得的果报是清净。同样,善恶的业果不会丧失。我们懂了这些道理,就懂了「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这是赞叹释迦牟尼的成佛经历。「始在佛树力降魔」佛于三十二岁在菩提树下,以智慧之力降伏了一切魔。什么是魔?烦恼魔、死魔、五阴魔、天魔,这些在前面说过了「得甘露灭觉道成」打坐的人,头顶发生清凉,脑下垂体分泌液体流到嘴中,觉得香甜不绝,叫甘露灌顶。这还不算得定,要慢慢一步步修去,也许才可以得定。如果连这甘露都没有,嘴里干干的,甚至发苦或一身燥,那就不用说了。《维摩诘经》这里所讲的甘露,不是这种有形的甘露,是形容智慧的甘露。得寂灭之道,也就是得涅盘之道,才叫作证得甘露。得甘露灭,是灭掉一切烦恼一切生死,就是觉道成。
       「已无心意无受行」佛学中的心、意、识是三样不同的东西想是心,譬如你出门时脑子里想了不知多少事,那是心。念念不忘叫意,念就是意,就是不用再提起思想的。你出门时放一百元在口袋里,你没有去想它,可是你知道身上有一百元,这叫意。识用现代的话说,是心理状态。在本经中,意也包括了识。真开悟的人无心地无意识,但不是变成白痴,也不是死亡,他的智慧真正开发了,比凡夫高明太多了,而且心意识到达了缘起性空。
感觉状态不是心意识,医学上可实验的。比如人到了绝对昏迷或刚刚死亡一剎那,你碰他一下,他还是会有反应,这是感觉,是受阴境界。又如斩断蚯蚓,两截都会动,它的意识状态分散了,动的余力是受阴境界的感觉本能。行阴是生命的动力,生命的本能,永远在动。行阴静止了才叫得定。比如我们静坐时偶然可以得到心意识短暂的清静,也可以短暂忘却了生理上的感觉,但是你的血液还在循环流动,你的呼吸仍然不停,就是行阴还在,不是真正的定。所以证得菩提道果的人,没有心意识,也没有受,也没有行
      「而悉摧伏诸外道」因此,能够摧伏一切的外道心外求法叫外道道在你自己心里,不在上帝、不在佛、不在境界上气脉上,气功咒语都不是。
      「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这是继续赞叹佛。佛说法那么多年,严格算来只有三转法轮,就是小乘道讲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中乘缘觉道讲十二因缘所生法,大乘道讲六度万行也有认为三转法轮都是在讲四谛法门,不过每次讲的境界不同。轮是形容词,表示周圆旋转的力量,像个轮。大千是这个大千世界。法轮一向是清净的一切世间天、人都因佛法而得道,可以作证明。佛、法、僧三宝,因而呈现在世间。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佛用妙法度众生,真正开悟了,只受这一生果报,从此不再退堕,恒常在涅盘清净中,是度脱了老、病、死的大医王。因此赞叹佛法广大渊博,浩如大海无量无边。 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你可不要轻视外道,外道都很讲究做功夫,都真实吃素,都戒饮酒,他们的行持可能比你自称佛弟子的还要彻底。外道修持最高可以往生无色界天,超过了色界天,很了不起哟!但是外道是靠修持造作,一旦不修持造作,就会退转,照样在六道中轮回真正佛法一悟千悟,永不退失。大乘菩萨到了第八地以上的果位,才可以说一受不退。
     「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对世间的诋毁或是称誉全不动心,像须弥山一样不动摇。对于善人和恶人,佛徒和外道,均能够平等地以慈悲心对待。心理和行为、起心和动念,都是平等如虚空一样,无不包容,是人中之宝,谁不尊敬!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干闼婆等及夜叉」,这个宝盖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但究竟是什么东西?如果照佛经直讲,就是神通所变化的。你如果正信佛法,它就不是神话故事,而是个事实。我们要好好从实证的立场来研究一下,这个世界是一个宝盖,我们的身体也是个盖,却是个坏盖,但也可以转成宝盖。我们现在是在佛的宝盖之内,但也是在自己业力的盖覆之内,被遮住了。你人坐在这里,心可以去到外层空间,但是身子动不了,被盖住了。要转化这业力之盖,就要有真正的修证功夫。
        宝积这里赞叹说,我们每人今天将这小小的盖奉献给佛,在这小小的盖子中,现出了我们的三千大千世界。这个问题要参,不能看过文字就过去了。我们这一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但我们虽然在宝盖中,却找不到它。现在借用神通的情节说明,我们此心与宝积所奉献的宝盖是同一功能。在这盖中,一切天人龙神,天龙八部等所住的宫殿,都在其中显现。假使有人说你要落入畜生道,你一定会不高兴;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性中就有兽性,人有时的言论思想就是禽兽的行为;但有时又是圣人的思想行为,有时一念就在地狱中。六道轮回天龙八部都在这一盖,这一念之间,也反映在我们的生理、心理、动作、相貌、言语上。所以一心能盖万法,我们的心性自体,就是同这个宝盖的作用一样。
        「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在宝盖中看见世间万有,佛哀怜慈悲众生,用十力呈现这个变化。「佛十力」就是: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佛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定得乐报,称知是处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只有佛知道一切禅定是求解脱,不是在玩弄色身或意识境界,而且知道用哪一种禅定来教导哪一种人。这里的禅是禅定不是禅宗。(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人的根器不同,但只有佛有此智力,知道如何使人真正开悟,怎么样则不能开悟,怎么是证悟,怎么不是证悟。(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大的三千世界、三界,小的十八界,这些界在哪里?你理论上知道,实证上证不到。例如眼是根,色是尘,这根与尘之间就是界,是色界。如用现代高倍显微镜,可以看见微末物之间的空隙,但没有显微镜就看不见。所以十八界各个界限之间的间隙,只有佛的智慧神通才看得见。(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行八正道至涅盘,也知道一切外道魔道。(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盘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罗汉甚至菩萨可以修到断除习气,但是习气的根还在,余习未断,只有佛能澈底断掉习气。众覩稀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大家看到了难得一见的现象,都赞叹佛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天人之尊,并且向佛顶礼
      「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在中国文化中,成道之人就可以称为大圣。法王也是佛为法中之王,于法自在。也可以称佛是空王,等于中国称孔子为素王法王是大众所归依。心要绝对干净了,佛境界就现前你说自己的心很清净了,祈求能见到佛,只此一念,你的心已经不干净了净土法门也就是这个净。我们修持真做到持心于净,做到一念不生时,不是压制,不是勉强,既不思恶也不思善,此心本净,既不看有也不看无,也不观空。到了这样的净心来观佛,无处不让你欢欣,世尊就在你眼前,眼前都太远了,应该说佛就在你心中,净心就是佛。懂了这个,才晓得佛永远具神通的能力,不是一切外道所共有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外求法叫外道,即使你是学佛的,你在净心上面动了一念,另求一个效果,求一个法,不是增就是减。你想空掉的一念,就是减法;你想见佛看光,那就是增法。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才是净心。假使做不到净心,就与佛境界不相应不论是增是减,是垢是净,是生是灭,都是心外求法,就不对了。所以真正佛法只有一个,就是净心,也就是净土。再进一步,连这一个名称都没有了,有一个心,有一个清净,有一个净土,有一个清净境界现前,都不是了。要在这个地方懂了,才懂了大乘佛法。                                            1.11 佛一音说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里大问题来了,依照普通的理解,这句偈文的意思是,佛只用一个声音说法,所有众生,不论印度人、中国人,连牛、马、猫、狗等等,统统听懂了,而且都认为佛说的是自己的语言,这是佛的神通不共法。那我要反问,照这样理解,佛当时讲经我们中国应该也听见了,为什么还要翻译佛经?不要讲中国了,佛在世时,印度当地就有许许多多的方言,是不是听佛讲经都不要翻译了?小乘经典记载,许多人见了佛当场决定出家「须发自落」是头发自动落下吗?那岂不是患了脱毛症?连佛的塑橡都是有头发的,一粒粒右旋的发窝。自落是讲那些人自己剃去了须发,不要照字面死板理解佛经。比如这个保温热水壶的盖子松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发出嘶嘶的声音,有人听了知道是水壶发出的,有人听了可能以为是鬼,「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这个道理,就这么简单。
       同一个老师上课,下面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理解。同样一句话讲出来,就会有人误解。比如佛说过:「看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后来竟然被有的弟子转诵成「看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覩见之。」这就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的道理。还有,释迦牟尼佛虽然已经过世了,可是根据佛法是十方三世都有佛在说法的,那么现在应该也有佛在说法,在哪里呢?唐代有个和尚问禅师,「佛在说法,一切山河大地,一切无情,在不在说法?」有情是众生,无情是石头、树木、山、水等,因为它们没有知性感受当然,现在也有研究生物的人认为植物是有感受的,事实上反应同感受是两回事。这位禅师回答,「无情当然说法,」谁听到了呢?「有情听到。」历史上有些禅宗祖师因为风吹草动或瓦片碰到竹子而悟道,就是无情说法。众生何以听不见呢?是被自己的业力挡住了。
       「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是说众生根据自己理解的不同,认为老师说的就是我这个意思,这是佛的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佛法只有一个音声在说法,三藏十二部讲了那么多,都是空话,只有一句话,你懂了就悟道了,特别注意听!(师不语数秒)听到了吗?你太注意就听不见了,只有这一法,这一法你悟进去了就万法皆通了在你没有注意之前的那一剎那,佛已经说了。所以佛只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自己的程度深浅而解释佛法;不管他们解释的对或错,都会有点好处,都会得到佛法的利益,这是佛的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佛法只有一个音声在说法,有些人听到了害怕,有些人听到了无比的欢喜。有人听了就起厌离心,讨厌世间一切。学佛的人如果没有生起厌离心,是无法学佛的,不能跳离三界。也有人听了佛法就断绝了怀疑心,生出真正的信心。这就是佛的智慧神力不共法。
        这一篇赞叹之辞,重复三次提到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得到那么大的好处。我们由此领会到楞严经》中文殊菩萨赞叹观音法门所说的:「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个世界上真正教化的体系,是在听音声的清净功能,也就是耳根圆通法门。用耳朵听声音的方法,最容易成道。为什么?例如眼睛只能看前方,若有东西挡住视线就看不见了,所以用眼根修,不圆满。用鼻修数息止观,也不圆满。五根当中只有耳朵不受限制,能同时感受到十方来的声音,容易修得圆满。
        观世音菩萨传我们这个耳根圆通法门,要「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修这法门时,耳朵不向外头听了,回转来听自己的心声而成道,听什么呢?听自已的思想,这思想就是没有说出来的语言,说话是发出声来的思想。当然,有人打坐听到别人在对他讲话,那是魔境界。音声是现象,你要听自己没说话,念头没有来之前的净心。比如你心中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念,耳朵不要听外面,回转来听自己念佛声音,一字字把它距离远一点,自己听自己念。前一字过去,后一字还没有来,就空了嘛。有杂念来了你就念一句,没有杂念了,你也不念。这样反闻闻自性,是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慢慢回转来听自己的心声念佛,慢慢、慢慢进入自己法性之流,自性清净。亡所,就把念佛的声音、杂念都空掉了,净性现前,亡其所念。这是第一步。「所入既寂」是第二步,你那个念的声音慢慢更空了,寂是寂灭。下面你们自己去研究了。
        你们以为佛法有什么秘密法门,一定要找个老师磕头灌顶吗?真灌顶是智慧灌顶,自己得到智慧,心里了解了是真灌顶,十方诸佛一切众生都可以灌顶。你赶紧去研究《楞严经》这一段。《维摩诘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你怎么听得到呢?就是依观音菩萨净心反闻自观,你就达到那个境界,「初于闻中,入流亡所」,那个时候你就真清净了。这就是佛法,难道需要磕头才传给你吗?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1.13 如何能生佛国
         下面就开始讲净土之行大家看到净土就很容易联想到流行的净土宗,念佛法门。道理是相同,可是原则不同。一切佛法都是在修净土,但是不要把净土看成是一个土地或是世界或是国家,大乘佛法中净土的观念要搞清楚什么是净土,什么是佛国,不要被文字的土和国两个字带引走到了形相的观念,那就是埋没了佛法的精神。
      「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十方三世一切的佛都有佛土,我们很容易把它想像成一个帝王统治国土的观念。佛土、净土换一个名词来讲,就是成了佛的境界佛说,一切众生就是菩萨的佛土。众生与菩萨是相对,众生是没有悟道,还没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根源,还没有明心见性,是因地上的菩萨菩萨是已经明心见性,正在修持而还没有完全到家的众生。比如,我们今天精神很好,身体没有病痛,感情思想也很清净,自己觉得平安幸福。但这平安幸福是相对于身心不健康,不平安不幸福的日子来讲的。所以转众生境界就是佛菩萨境界,佛菩萨境界的根在于一切众生。如果没有了众生,就没有成佛的事,也不须要成佛。没有烦恼也就不须要求解脱。众生有贪瞋痴慢疑,有聪明的,有笨的,各式各样根器不同,而一切菩萨根据众生的根性不同而成立他的佛土。比如,众生与阿弥陀佛所持的愿力、形相、作用的根性相近,因缘相契而随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也有众生与阿弥陀佛所持的愿力不相近,因缘不相契,可能会选择东方琉璃光佛土。一切众生根性不同,诸佛菩萨教化的方式也不同,佛土的境界也就不同。
      「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一切菩萨自己成就的境界是无执着、无主观、无成见、绝对无我的。随着众生根器的不同,降伏他的妄心的方式不同,而成立的佛土境界也不同调伏是调教降伏,是佛法的教育手段,用到各种各样的方式,喜、笑、怒、骂等都是。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看众生该入哪一种佛国的境界,而引导他、教化他进入佛的智慧成就。入佛智慧是实证功夫。法华经》讲开、示、悟、入四法门,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四个不同的修持手段,但是有没有哪个先哪个后呢?我认为都不是问题,但是历来都有佛学的学者们,就先后次序起争论,把佛法修持搞成思惟的学问了。这句经文等于是《楞严经》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我们的自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本无方所。一切众生业力不同,知见不同,形成了众生种种的思想、情感、个性、根器不同本体是一样的,所有的差别都是众生自我的差别等于一桶水,有人拿一勺去作酒,有人拿一勺去作醋,有人拿一勺去作冰淇淋,但水性都是一样的。因为众生有这些差别,所以佛法的教化要「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佛随他的方便「而取佛土」。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的方便波罗蜜成就的佛土,不是为了他们自己,是为了有缘的众生该往生那里而成立的佛土。东方药师如来世界,是药师如来为了根器相应的众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而成立的佛土。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同样的道理,诸佛菩萨在这个世界上教化众生也是「随众生心」,根据你所知的量有些人量小根小,等于一株小草,碰上大雨,不但草不能活,连根都漂掉,受不了大法。大树的根器大,狂风大雨之下瞿然不动,反而受滋润后枝叶更茂盛。所以一切众生根器不同,「应以何国」,以什么佛土的境界,教化培养他的善根,生起菩萨的根,而取佛土。教化众生是非常苦的,有些众生是显教的根器,就只限于显教,不能受密教;有的是密教根器,跟他说显教他听都不愿听;小乘根器的,不能受大乘;外道根器的,无法信入佛法,必须用外道来诱惑教育就是诱导,使他培养善根,让他在外道里转回来。这就是菩萨教化的方便,难怪诸佛见面都彼此问候:「少病少恼否?众生易度否?」
         我们学佛修持,要从哪里下手?哪里立根?从哪里找净土呢?要想成佛,离不开一切众生,所以要先学会作人。与人都处不好,还想度众生?自己想成佛,看到人都是冤家,嫉妒人家,这是种善根吗?简直是魔道了。你说自已瞋心大是阿修罗,你有阿修罗的本事和功德吗?你能一怒而安天下吗?
          佛在《维摩诘经》说的这一段经文,看起来经意很明显,其实是密教,秘密在其中,我们再读一次:「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学佛是离不开众生的,一个众生也不能舍离「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你不要说众生没有随你之所化,是你连化缘──教化的因缘,都结不上,因为你自己与众生隔离了。造隔离之业,甚至于造仇恨之业,就是在造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业。恶言刺众生,恶语伤众生,尤其是四种口业:恶口、两舌、妄语、绮语。还有心中贪瞋痴意业,你说,怎么结化缘?当然得不到成果。
        所以,一切菩萨「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自己心中的众生更要调伏,众生就是心中的念「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起菩萨根而取佛土。」这一层道理是大乘佛法,注意!不是谈空,是说有,是「而取佛土」所以发了愿就要执着你的愿,要你不执着,是开佛知见,开示你先能够了「妄念空」的一面,然后再起而修「胜义有」的一面,毕竟是有的,不是空。但是这个有是妙有,不是凡夫的执着假有。没有真愿力,就不能成就真佛土。比如一个人做学问、做事业,就得真发心,昼夜孜孜为此,才能有成就。就连练毛笔字,如果没有几十年苦功夫练字,绝成不了书法家。所以要成佛就要发愿,而且是发利他的愿,否则不能成就,千万记住。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这是大乘佛法的要义诸佛菩萨皆为一件大事因缘出世,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出世,示现了脱自己的生死,这是佛法的精神我们学佛都是为别人而学,不是为自己。没有这个认识,就不算佛子。标准的凡夫,标准的轮回众生,统统在为自己打算,在为自己要求,一点菩萨的气息都没有。
        比方有一个人要在空地上建造一座宫殿,这是容易做得到的。如果没有土地,想悬空盖宫殿,是不可能的这里第一个秘密是,自己功德根心地没有修好,免谈佛法。本钱都没有,根基都没有,想成佛不是大妄想吗?白居易的诗:
空花岂得兼求果 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 不禅不动即如如
       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要检讨自己,根基何在啊
      一切诸佛菩萨发愿成就佛土净境,不是光讲空。空是前行的方便而已!但你如果不能先证到自性空,是不能谈修行的。所以必须要先修证到性空,然后才能修缘起妙有。比方说,这有一块地,上面盖了栋千万亿年的老房子,房子里面有毒蛇猛兽,还有粪便,各种尘垢都有。你必须要先清理干净,甚至把房子全部铲平,重新盖个房子,也就是要先空了,才能成就生命的有。但是只讲空,就是边见,顽空。讲实际的道理,我们凡夫众生初步是空其念,空第六意识的妄念、业力的习气。慢慢影响,才空掉第七意识我执,人空我空。最后是无始以来,第八阿赖耶识的习气也空也清净了,空与清净是一体的两面。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佛菩萨虽已证到空,也修成有的国土,自心还是了不可得的,不取不着,依然入空。所以佛经也称空为如如,真妙不可言,你说它空,它又不空,你说有,它又不有。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诸佛菩萨而建立他佛土境界,如此而已。佛在这里就把佛法修持最高的要点告诉了我们。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一切菩萨起心动念是直心的,什么是直心呢?是心直口快吗?不是的,直心是无谄曲之心。你们学佛要研究众生心理学,《百法明门论》非研究不可。一切众生起心动念都是谄曲心,谄是谄媚拍马屁的意思。例如我们日常穿衣服就有谄曲心,怕难看,拍众生马屁,化妆也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看。你说你不化妆,不洗脸了,还正是在谄曲你自己,将就自己。所以我们处处都有谄曲心,除非悟了道,明心见性了,才是直心。
       直心就如《易经》讲坤卦的三个字,直、方、大华严经的全名是《大方广华严经》,大方广三个字就是直心,是大心,胸襟广大,包容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众生,不为自己。佛说直心是菩萨净土,心地真正清净了,修戒、修定、修慧就是为了达到直心,达到菩萨净土。因为菩萨在因地修直心成就了心意识的净土,所以每一位菩萨成佛时,不会妄语,不会谄曲众生来生其国,佛是不会作广告的,看你自己发心有缘,如果照此缘他也不要你来,其实不是不要你来,是你自己不要来。净土宗讲阿弥陀佛如父母忆念子女般地希望众生来归,可是啊!子女偏要远走他方,不念父母。父母想念儿女是无限的,佛经教我们用父母忆念子女般的心来念佛,那样没有不往生的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深心与浅心相对。一个穷人如果在路上捡了三十万元,当天晚上一定乐得睡不着。有钱的人,一笔生意赚了一亿,可能只笑笑说还可以,这是心量深浅的问题。大家打坐有一点点境界就很高兴了,想自己快成佛了,明天打坐怕境界飞掉了,这就是心浅。你们作早晚功课要念《楞严经》中阿难作偈子: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具足功德」?就是万善庄严。大家喜欢讲禅,什么青蛙跳水扑通一声,荷花开了,真是发疯了。什么是禅?禅宗祖师们说过:「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你修得到吗?
       「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就是把生生世世的业力习气烦恼一概丢尽,实际理地是实相般若,不受一尘。一起心动念就是行,修行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就是万善庄严所以我常常看到同学们的行为动辄为己,自私心重,不发心,成了杨朱的徒弟,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也。如果这样能够成就,那我的佛法就白学了,我不是上当了吗?佛法决不是这样的!
       我再读一次,「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心要深,要厚道,包容,善心,那么深,菩萨成立佛土的时候,更具足一切功德的众生才能往生佛国啊!你们修药师和净土法门的要特别注意了,不要以为光叫几声佛名就可以往生的,你念佛要像父母忆子女那样的念。这只是修的功而已,你还要有「具足功德」的德。《净土经》上告诉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阿鞞跋致,就是八地以上不退转的菩萨,那已经深心具足一切功德,岂有不往生之理,这就是它的秘密。所以凡夫众生,以贪求妄想之念,要想往生佛国,是何其狂妄而愚痴啊!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菩提心的行为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真正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菩提心,真正禅宗明心见性的人,没有不发慈悲喜舍心的。如果慈悲喜舍发不出来,般若智慧发不出来,愿力发不出来,敢说自己已经明心见性,是绝无是处的。这个话我可以负责,讲错了下地狱,永不翻身。你以为坐起来得一点点清净,了解了某一点道理就是禅,规矩戒律都守不住,狂妄无知,那不是开悟,那是地狱种子。
         菩提心是彻悟之心,发了菩提心的人,必然是慈悲的。开悟的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他的起心动念,作人做事同以前是完全不同了,平常心量狭小的人变宽大了,窝囊的人变顶天立地了,习气结使全改了。有些年轻人找上我,姓名也不先说,要跟我谈禅,还要我给他印证,狂妄之极。唉!我只好说我不懂禅要学禅,先读好《维摩诘经》《般若经》《法华经》《楞伽经》《楞严经》再来吧!先从行下手啊!菩提心是菩萨净土,所以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大乘众生没有不发慈悲行愿的,真大乘必有菩提心,所以大乘众生才来生佛国净土。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真能布施是菩萨的净土,一切能舍的众生才有资格往生佛土。我们虽然口口声声讲布施,都希望人家布施给自己,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哪一点给人家了?「一切能舍」不是光把钱布施了就是布施,这是外布施;还有内布施,要把一切烦恼妄想乃至身心皆空。一切能舍的众生,是绝对无我,是人无我,法无我的菩萨,才能做到一切能舍,才有资格来生佛国。
      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真正戒行清净了,就是菩萨的净土。讲到戒行多可怕,三皈五戒、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有多少?《维摩诘经》没有讲得这么可怕,你只把十善业道做到,一切戒行早圆满了身三业:杀、盗、淫;心三业:贪、嗔、痴;口四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十个修行圆满了,戒行自然清净。我们晓得佛法细分不只三乘,有五乘: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学佛第一步把人乘作好,人都没作好,基础是没有的。人没作好,升天的资格都没有,还想做到阿罗汉、得菩萨果?人乘的基础,甚至全部五乘的基础,都建立在十善业道。能做到十善业道,然后以善果回向一切众生,才是持戒成就的标准,然后可以往生佛国。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大家看到忍辱就以为是受人打骂,那只是表面文字,是不相干的。真正的忍辱是八个字「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我们这个世界翻译叫做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是能忍、堪忍这个世界上的人,忍受一切物质环境痛苦的能力特别强,因为世界并不圆满。夏天那么热,像我现在就在修忍辱,张口讲课冷气吃进去喉咙干燥,背上在流汗,并不舒服。只有一个愿力,就是把自己所知所见的告诉别人,听不听是你们的事,这是忍辱行之一。昼夜那么多事情,不为自己在做,也是忍辱。
       菩萨在世界上都是在修忍辱苦行金刚经上说过,佛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遭到一刀一刀慢慢地割,还是能忍受下去,所以成就了。不是要你像佛一样被人割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慢慢被割肉,发心的菩萨都是牺牲自己。忍辱是担负一切,担负不起来的还是要担负;做不到的,还是在做。我们到佛堂念佛还要找个好地方坐下,还要争取这样那样的,这样的心性就成问题了。忍辱是一切菩萨的净土,成了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庄严是怎么来的?是忍辱功德成就来的,不是像有人讲的,供花给佛,来生就长得漂亮,那样就变成做生意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什么是真精进?一句话概括,就是勤修一切功德所以一切经典皆是戒律。我们看《维摩诘经》,戒律都在里面了,每一条都是戒条,我们做到哪一条?我们学佛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有几分钟、几小时在勤修一切功德?除了自己贪舒服,养自己这几十斤大肉之外,并没有勤修一切功德。这样怎么是佛法的行?这些经文都很明白很容易懂的,为什么我要说得这样严重呢?要大家不要以为容易懂,其实统统没有懂进去。那不是在念经,是在造业,造无记业,得什么果报?白痴!得愚痴的果报。你没有闻思修,果报是很严重的。所以我处处提醒你们注意,每一句一字都要好学而深思之。
       《维摩诘经》所讲的净土,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有的净土不像阿弥陀经专指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所不同的只是这一点,但原理原则都是相同的。   

      「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这里很明白地告诉我们,禅定的原则就是「摄心不乱」四个字,也就是制心一处,把杂念、妄想制于一处。比如修净土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就是摄心一处,摄心在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上比方修白骨观,这一念就止在白骨上面。摄心不乱是修定的一个原则,我们打坐贪图一个清净舒服安详,看起来是定,其实没有一念专一,不算是真修定真修定初步是有心定,不是无心定。一般人好高骛远,上来就想空,什么都不管,坐着很舒服,以为这就是修定。这是细昏沉,不是定啊!愈修脑子愈空白,愈修身体愈不好。
         你可能会问,有些禅师不是教人一切不用心吗?这里不用心是要你不用妄心,没有要你舍去正念。他讲了前半句:后半句你要参啊!如果什么心都不用,那去学死好了,何必学禅呢?再不然学睡觉吧!所以,真正禅定要摄心不乱,摄是收摄,一切妄心杂念要收回。
        有些人说,那我只管心念收回就好了,身体不用管了,那又完全错了。四大的身体和思想的念头,身心合起来是一心,一心不乱,要身也不乱,不用谈气脉而气脉自然调和。我经常要你们注意,隋唐以前的佛像是对的,得定的人坐像就是如此了,还是细腰身,没有肚子,尤其胃没有凸出来,更不是弯腰驼背的。
      真的制心一处,或者念佛的一念专一,这个时候,身自然也专一,这个叫做摄心不乱,初步得定。这种禅定的因,是菩萨净土,这是讲初步。那你可以问,成了佛果就可以不要摄心吗?当然不要摄心了,成了佛果是无功用道以后的事,不要用心去摄心不乱而自然不乱了,还是一心不乱。所以禅定是一切大小乘学佛的基础,这里说禅定是菩萨净土,就是这个道理,这些有定力的众生才能够来生佛国。
     「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智慧就是般若般若的智慧不是聪明,世间的人有学问,头脑聪明,有思想,不一定是智慧,而是散乱。真智慧必定是得一切三昧的正定,由摄心不乱开始,到不须要摄心,无往而不定,无时而不定,定中有菩提心,有觉心,这是正定,所以说智慧是菩萨的净土,因为一切菩萨成佛的时候,都靠定慧等持才能够往生佛国。修智慧修定就是修净土法门,修这个法门的菩萨,自己成佛的时候,因为智慧的力量来化生他的佛国。来生佛国不单是指众生往生佛国,也指菩萨自己化生佛国,这里特别交待清楚。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学佛的人第一步发心要讲四无量心,尤其年轻同学特别要注意培养这一种胸襟,这种心地,就是慈悲喜舍。初步学佛的人做不到全部,就一个个来,先培养慈心或者悲心。这两个有什么分别?慈心用中西文化混合来讲,是爱心,爱一切人、众生、万物。慈心是带阳性的,像父亲爱子女的心。悲心是阴性母性的,等于母亲爱儿女心情的扩大。
         我们学佛的人口口声声讲慈悲,真正慈悲的行为很少见,都以自己为中心。比如我一直有个理想要办个养老院,收容各色人等,有各种教堂,可以让老年人做些零活,能绝对自由生活到终了。跟几个都是学佛的老朋友在谈到这个理想的时候,就讲到工作人员怎么来,最后大家都同意,恐怕只有天主教的修女最合适。人家硬是在行的功夫上做得比我们佛教徒实在,有服务的精神,组织的能力也比我们强,学佛的却只是求自己清净,利他的精神不够,组织散乱,讲到这里心情实在很沉重,这是个大问题。
         再讲到四无量心中的喜心,我们的年轻师父们将来要去弘法的,但是一点基本的演讲技巧都没有,脸又绷得死紧,毫无喜悦感觉。不像天主教基督教的神父牧师的演讲技巧好,又面带笑容,让人想亲近。我们这样子怎么与众生结缘呢?能舍得掉自己的时间、意见、身心吗?学佛不是光搞打坐,你们千万注意啊要先学建立这四种心理,而且要注意是无量的心理,慈悲喜舍都是没有限量的。你能够这样修,成就了才可以往生佛国。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道上面讲的慈悲喜舍是学佛人心理上要建立的第一步,四摄法是行为上要建立的第一步,包括了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是以布施道来摄化众生,有内布施、外布施、无畏布施三种布施就是奉献。爱语,不是不理人家,是用慈悲性的爱语招呼人。利行是做任何事都对人家有利,交朋友一定要朋友能受到你的好处,乃至骂人打人是为了帮助他人而做。做到同事菩萨很难,比如你爱打牌我就陪你打,打厌了,我们一起学佛去。所以菩萨道没有那一样不会的,吃喝嫖赌都来,为的是度人。菩萨行四摄法,但是不执着,懂得解脱,四摄法做到了,使一切人解除苦恼痛苦,自己在行功德而不自觉,是解脱法门,所以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方是方法,便是利便,你有很多方法便利大家成就叫做方便。佛家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方便不是随便,不是马虎,但也有随便也有马虎的意思,怎么说呢?什么是真正的方便?是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任何魔法邪法外道法,到了真正菩萨手中,都可以用来让人走入正道的佛法,这就叫方便净土。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要学佛,这三十七个学佛的因素一样一样必须去实习过、修持过,这是学佛的正道。三十七道品的内容就不在这里细说了。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大家做了善事或者念了经就说回向给什么人,但什么叫回向?大家有没有仔细想过它的意义?回向是梵文翻译成中文的名词,回是回转,向是方向天地间的事物都是回向的,宇宙是回转的,轮回是旋转的,回向也是这个道理。一切心念自然会回向的,你念经要回向给谁,只要这个念头一动就已经回向了,不须要拼命去想或者特地去说出来。你心念专一了,心波放射的力就愈大,就能起影响。心念不能定,不能专一,就不能影响。一切因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也是回向。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贪嗔痴是人心理上的劣根性,佛学上叫「三毒」。贪心起因,所遭遇的恶果是水灾、饥荒、饿鬼道。嗔心的果报是火灾、刀兵、地狱。痴心的果报是风灾、瘟疫、畜生道。人在世遭逢到不好的果报,是多生累积的贪嗔痴三毒引来的。
      「八难」是八种苦难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长寿天是灾难噢!因为生在那儿的人不会想学佛)、北拘卢洲(是四大洲之一,那儿的福报好,没有灾痛,生在那儿的人也不会想学佛)聋盲瘖哑、世智辩聪(世间的智慧很高,嘴巴又能辩,但一学佛就不懂了,而且也不会相信)佛前佛后(比如我们这个时代)。你觉得我们现在没有在八难里,其实四面八方都是八难。我们自己有地狱种性,因为嗔心大。我们自己有畜生种性,因为痴心大。我们自己有饿鬼种性,因为贪心大。能在今天这个时代享受,把你放到极贫苦的山区,你一定受不了。你在享受就等于是在北拘卢洲了我们可能耳朵能听,眼睛能看,但是却做了知识上的聋子和瞎子。世智辩聪就更不用提了,大家都自以为聪明,有的人你刚要说他,他就跟你辩起来了,看到这种人我的嗔心就来了。我们都生在佛后,这是第八种难,是我们大家共有的。所以我们学佛修持要除去心地上这八难的根根,佛的国土是没有三恶八难的。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学佛要守戒《维摩诘经》讲得很清楚,要内心自动自发地守戒不是靠外在环境逼你,或者别人勉强你而守戒的。看到别人的行为不正,不讥笑他,不批评他,不宣传他的缺点,就是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是菩萨道。佛国没有所谓犯不犯戒,因为那里人的行为自然都在道德中。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学佛的基础讲戒,先要修十善业道。就是杀、盗、淫,贪、嗔、痴,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能够把身口意容易犯的这十种过错改过来,就是十善业道。前面已经讲过了。
       能修十善业道是菩萨净土,为什么学佛先要学作人?人道没有修好就想证果是没有可能的。人道怎么修呢?就是修十善业道,修好了就是人道的成就。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不会中年幼年就死去;「大富梵行」,就是虽富有,同时也肯修行,这就不是我们常说的「贫穷布施难,富贵发心难」了;「所言诚谛」是所讲的话言而有信;「常以软语」就是不会粗暴地与人讲话,不像我常大声吼你们;「眷属不离」,父母兄弟姊妹等六亲眷属不会分离;「善和诤讼」,能调和别人的诤讼;「言必饶益」,总是讲有益于人的话,不讲无益之言;「不嫉不恚」,不嫉妒不怨恨别人。读了这一段,我们再用每一条来对照自己今生的遭遇和言行,就知道自己前生有没有修十善业道了。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这一路连下来,就是净土法门学佛做功夫的程序就在这里了。佛说第一步是直心,不走谄曲心。因为真正修直心才能发行,发什么行?发心行愿,真能修行。然后慢慢就得到了深心,修持智慧功德心愈来愈深。得到了深心,你的妄念意识自然得到调伏清净,你打坐时妄念降伏不了,因为没有得深心
       佛在《金刚经》中说「应如是降伏其心」,照《维摩诘经》的道理来说,要直心、发行、深心自然能调伏妄心。调伏了妄心,你才做到言行一致,说得到就做得到,做得到的当然说得出来。因为做到「如说行」,才有资格回向一切众生。能回向,你的智慧才能方便度人,成就众生。能成就众生,你的佛土就是净土了。你的佛土清净了,自然开口所说一切都是净法。因为说的是净法,自然智慧清净。因为智慧清净,你心就清净,就是净土了,唯心净土。也用不着往生那一个净土了,到了心就是净土时,则一切功德庄严清净。佛在这里说得清清楚楚,修行的方法就在这里了。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便你修那一种净土,西方极乐净土也好,东方药师琉璃光净土也好,上方香积净土也好,北方不空如来净土也好,南方宝生如来净土等等,要注意重点的这四句话「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你心不清净,念佛念法念僧只能算暂时种一点点善根罢了!什么是心,这问题大了,不是大家现在用的知觉感觉第六意识的妄想心而是包括身心内外,心物一元的全体真心。至于怎么净,要先从妄念开始清净,渐渐地使意识净,然后是身净,然后进入到身心内外心物一元完全的清净。这样才是真正的心净,真正的净土,真正的佛法,大家要把握到。这里是《维摩诘经》的第一个要点。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1.14 为什么看不见佛的佛土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这是很有戏剧性的一幕。舍利弗就是《心经》上的舍利子,翻译的名字不同,他是佛出家弟子中智慧第一,很多经典都是因他起来向佛请示而由佛开示的,也是经常跟随在佛身边的弟子。这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是声明舍利弗并不是不知道这个问题,他虽现出家的小乘罗汉相,但他本是大乘菩萨,不会不懂,而是装不懂,好像是跟佛二人在唱双簧。佛用心念的威力感通他,叫他提问,是佛与弟子间心念彼此感应道交于是舍利弗就心中产生一个思想,假如菩萨心净了,那么成佛时他的佛土就是净土如此说来,难道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多生累世做菩萨时心不太干净吗?否则为什么要在这个不干净的世界成佛呢?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佛感应到了舍利弗的心念,就对他说,你的意思怎么看,日月难道不干净吗?为什么瞎眼的人看不见光明?佛这个道理是说,清净光明无所不在,为什么不能清净呢?是因为人自己心念的罪障的缘故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回答,看不见日月的清净光明,与日月本身没有关系。日月永远是发光的,是瞎眼的人自己看不见日月的光明。这里用了「过」字,是代表多生累积的业报因缘,所以眼睛不能见光明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佛就告诉舍利弗,你讲得对,一切世界国土没有不净的,众生因为自己罪孽的缘故,所以看不见国土的庄严清净。这不是佛不来感应你,是你自己没有办法受感应。比如太阳永远是照着大地,可是你躲在房子里,以房子为自己的天地,自然看不见太阳。一切佛菩萨善知识,都想把自己的智慧光明灌输给众生,而众生却自己挡住不接受,自以为是。
    「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佛再告诉舍利弗,这世界就是佛国净土,只是你们看不见,只见到脏的一面。讲到这里,我举个例证,你们参一下。各位坐在这房中,环境很干净吧!这墙壁是水泥和砖头做的,可是水泥和砖头的本质是泥土,如果把泥土放在房中,你就嫌脏了。墙上糊的有壁纸,你们去纸厂看过就知道纸浆是又臭又脏。没有一样东西本来是干净的,可是经过人工制造,现在都好像变得干净了。你去餐厅的厨房看看,都很脏,可是做出来的菜色香味俱全。所以《心经》上告诉你不垢不净是高一层的道理,是法身上的道理,本体的道理。这里也是讲本体的道理,但又讲现象的道理。一切物质世界的现象,净与不净是你智慧功德的能力,唯心所造。这个世界婆娑国土,只是佛的三千大千世界国土的一部分,佛告诉舍利弗,我这个娑婆国土其实非常干净,可惜你看不见好像我们这一辈人比舍利弗运气好一点,看见点影子。你看那航天员在外层空间拍的相片,这个地球多美丽啊!很严净啊!这个道理很深,要参究。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这时听众当中有一位大梵天天王螺髻梵王,他头发是右卷的他告诉舍利弗,你的想法错了,你认为这个世界不干净,但从我们色界天天人的眼光看来,这个世界清净庄严极了,同我们的自在天宫一样美丽。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邱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舍利弗说,可是以我们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有山有坑,有刺人的荆棘,有土有石块,充满了又脏又臭的东西。舍利弗跟螺髻梵王都是老实地把自己看到的说出来,这是个大问题。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螺髻梵王称舍利弗「仁者」这是佛教对平辈的出家人或在家人的尊敬称呼,是由《维摩诘经》翻译过来才开始使用的。中国习惯则是称仁兄或贤弟,仁与贤都是代表道德高尚的意思。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因为你的心有高下,就是有分别心,万事计较的意思。换句话说,也就是心不平。
  如果心平了,看一切众生如诸佛菩萨,也就是等,合起来叫平等心。平等心这个观念,在人类文化中首次出现是来自佛法心不平等,所以看这个世界就有缺陷。而心所以不平等,是因为不依佛的智慧眼光的缘故。要得佛慧得先修佛眼,佛眼永远是以慈眼看一切众生。人看人则是用斜眼、怒眼、谄媚眼看人的。记得我小时候跟着妈妈上庙子,看到菩萨的像就问妈妈,为什么菩萨的眼睛好像没睡醒似的。她随口答我说,菩萨要是全睁开眼,世界上看不到一个好人,只好半闭着眼了。当时就这样听了,等到以后年纪大了,也学佛了,才觉得妈妈讲得真有道理,不知道她是怎么冒出这句话来的。
          佛慧是什么呢?一切毕竟空,了无一切可得,所以依佛慧看世界,自然是心无高下,一切空嘛!不垢不净,自然看到的是净土了。
       「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我们号称学大乘菩萨道的人,读起经典来真令人脸红,这里讲的,我们哪一点做得到啊?螺髻梵王继续向舍利弗说,因为菩萨看一切众生平等,如此慢慢修持,就能够深心清净,不只是表面的依唯识的道理来讲,我们的思想意念清净了还不算是深心,只是第六意识的清净,第七第八识还没清净。要把第八阿赖耶识清净了,才算是深心清净,到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依佛智慧,那时看这个世界就是佛土清净。所以唯识说把第八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不只是意识心念转了,而是种子心念转清净了,习气种子都转了,然后再看这个世界,哪里不清净呢?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实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见螺髻梵王和舍利弗讨论个没完,就显神通,用脚趾按在地面,当时所有三千大千世界百千万种的珠宝都呈现出来。讲到这里,想起世人颠倒,都爱珠宝钻石,其实都是泥巴变的,有什么好?钻石同煤炭的分子一样,只是排列方式不同。一个夏朝的陶碗,价值连城,还不过是泥巴烧出来的,我在街上买个新的碗,又美又实用。所以好与不好,都是唯心所变。这里佛以唯心神通智慧的力量,把这世界另一个面目呈现了,譬如宝庄严佛,有着不可计算功德的宝庄严佛土。在座的所有人看见了,都赞叹从没见过如此场面,不只如此,所有人还看见自己坐在珠宝做成的莲花上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佛就问舍利弗,这样的佛土是不是庄严清净呢?「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舍利弗答说,唉!是的,从来没有见过,从来没有听过,这个世界有这么漂亮,现在亲眼看见庄严清净的佛国土呈现在面前。「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斯恶不净土耳。」佛告诉舍利弗一个秘密,佛的国土经常是这么样的清净,但是为了适应这个世界上根器下劣众生的关系,所以呈现的物质世界是如此的不干净。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天人吃饭不是每一个人拿个碗和盘子来吃,是共同用一个大的容器来吃,可是同样的饭,每个天人吃到嘴里的感受不一样福报大的天人,味道就好,福报小的,味道就差一些。其实不只是天人,我们也一样,有胃病的人吃起来什么都不对,没有胃病的人却觉得好吃。当年有几个同乡从老远的乡下来找我,我拿巧克力糖招待他们,那晓得他们一点都不觉得好吃。又像有一次,朋友招待我吃最好的榴莲,那个味道真难闻,我的福报不够,真难以下咽有的人能把高丽参当萝卜干吃,但我只要吃一小片就会流鼻血,补不得。所以福德不好的人,吃什么都不美味。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佛作了个结论,假如这个人自心清净,自然看到这个佛土的功德庄严。这是事实,不是理论。例如你们真正修到禅定的人,在静坐中会觉得身体内外一片光明,这不是用眼睛看见的。不过有时眼睛发炎也会见到光明,那个不是的。得定时,身体内外一片光明,身体已经没有感觉了,没有身子了,也没有一点妄念,是绝对无分别,清净庄严。这个光明是自性光明,昼夜不变,动中静中都在一片光明中,也就是密宗所讲的,虹光之身。这我平常不跟你们讲,怕你们听了着相,天天求光明,最后非神经不可。
          现在告诉你们两个原则一是心理上没有一丝杂念,二是生理上没有身体的感受了。你们坐在这里听课,身体有感觉吗?感觉到自己的手脚身子吗?是痛还是乐?在这个境界如果看到光明都不是好事噢!能够不理它,倒还马马虎虎;听过我讲内外一片光明,自以为是放光了,那是疯光。不要乱来!很多人在这个里面看到东西,就说是发了眼通,其实是发了神经。
      到了内外一片光明的境界,不论在定出定,若这个物质世界都是清净庄严。这样修持的人本身的气象也会改变,脸色好看,放虹霓之光。有许多人自觉打坐放光,但是看他那满脸的病相、死相,比煤炭还要脏。这些都是事实,不是理论我看同学们打坐的样子,念头没有一个是清净过的,我一看就知道了。你有过一剎那的念头清净,你那神气就不同了,走两步路也不同了。不要以为打坐就是入定,心不清净,搞了半天都白搞了。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年我们学佛,读到这里,大家就想,佛是右足还是左足按地?是用大足趾还是小足趾呢?佛是怎么坐的?为什么不用手按地?这些都是话头你们倒好,不起分别心,读了就放过去了。你参参看,这些经文决不是偶然说的。例如楞严经》讲到阿难出了问题,佛从头顶放光有九百化身佛在其中,传一个咒子,教给文殊菩萨去救阿难。为什么要从头顶放光?为什么另一个场合又是从心口放光?还有从眉间放光的,什么理由?如果佛经都是神话假话,那就不用研究也不用学佛了。如果真有事实,为什么放光的部位不同?这就是研究佛学的精神,也是实修,同打坐做功夫都有关系的。国土,心田是心土,在生理上,胃是五行中的土,这些数据给你们,你们去参,参出来可以学佛,否则是学馋,不是禅。这是我提出《维摩诘经》里的话头要你们去参。
      这里讲到当佛现出国土严净的时候,宝积所带领来的五百世家公子,当场就得了无生法忍。在座的八万四千人,统统发了大乘心。发心是发明心地,就是禅宗讲的明心。
      「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佛学上讲神足通,一般研究教理的把这足字解释做满足的足,是充满的意思。讲修证功夫的,神足通的足是脚,真有神足通功夫的人是可以飞天的。
      经文说,佛把脚收回来,腿盘起来,这时众人看见世界恢复原状。这里又要参,为什么佛要等到五百长者子得到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发了大乘心之后就把脚收回来?而这时,小里小气,计较心又大的,求声闻的三万二千诸天和人,总算悟道了,晓得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晓得一点空的道理了,怕了这个尘世的牵累,得了一点法眼清净而已。
      你看,佛他老人家看出来,大乘根器的境界现完了,把脚拿上来。因为对小乘根器的人没办法,只好把脚收回来。好吧,该你们来吧,结果小乘根器的人也证道了。跟着有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注意喔!不管你是天台、密宗、净土、禅,哪一个法门的,能做到这八个字才是真正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我们众生的烦恼和病痛,都从心中结使来,都解不开,如果意结一解开,八十八结使自然清净,自然可以达到漏尽通的境界,才可算是比丘的阿罗汉,才可以做到不受诸法,空也不受,一切皆不受。
         比如今天有朋友,一定要介绍有位从美国回来开会的教授来看我,他长期睡不着觉,一身是病,人变得很悲观。我跟他谈了一下,没法子同他深讲。他根本的问题就是意结太多,唯心所造,影响到生理的健康。意解心开就是道,禅宗开悟的第一步就是这个。拿密宗来讲,开悟第一步是脉解心开,心脉打开了。我们的心脏好像是八瓣莲花,定力到了,真悟道了,心脉就打开了,就是意解心开。那是事实,没有办法冒充的,心脉打开有心脉开的象征。有年轻人来找我印证,就凭这一念就不行了。修持要实实在在,不要自欺欺人,自以为懂了一个道理就到家了。真到了有所心得的时候,一定是意解心开,脉解心开。《维摩诘经》第一品就讲到这里。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维摩诘经》讲记 第02品方便
2.01 方便品第二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殖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正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着。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其以方便,现身有疾。以是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病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以上为原文。)
    「方便」这两个字不要随便看过去了,你们学佛的同学答一下:方便波罗蜜是十波罗蜜中的第几波罗蜜?是第七波罗蜜!这就是打你们一香板,连这个佛学基础知识都没有所以方便是修菩萨道的一个法门,是但登彼岸的一个法门,不是要你让让路的方便。方便是一个大法门,十波罗蜜中的一条大路。现在《维摩诘经》告诉你方便波罗蜜,你看这一品中包含着什么,你就了解方便波罗蜜,这就是话头了。普通看经以为文字都懂了,其实一点都不懂。
       前面是由释迦牟尼佛演出的序幕,这一场戏的真正主角是在家佛维摩居士。佛是教主,必须现出家身在家的也可以成佛,这就是佛法的方便法门。这一品是《维摩诘经》全经的关键所在。现在方便品正式推出,维摩居士出场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5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这里赞叹形容维摩居士的每一句话都要注意,都是我们学佛的方法,都是方便波罗蜜。维摩居士,「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在过去生乃至当时,已曾经供养不晓得多少佛。「深殖善本」这里用的是繁殖的殖,而不是种植的植,是说维摩居士多生多世做善事,深深的繁殖,不是只做一件,否则就该用木字边的植了。「得无生忍」悟了无生法忍,是八地以上的菩萨。
    「辩才无碍」,不是说人很会讲话会强辩,而是什么问题都解答得了。为什么他能辩才无碍呢?因为多生多世修得口业清净。其实他的口业修法正如禅宗祖师讲的:「言满天下无口过」即使骂人也是功德,不是过错,因为出发点是慈悲喜舍。同样的话,他说的人家会信;同样的话,他说的就有份量:同样的事,他说了就可以定案。如果这一生没有辩才无碍,要深自反省,是生生世世没有口业清净,老是批评人家,刺激别人,不讲好话,怎么会有好果报?更不要说辩才无碍了,以世间法来说,要找有演讲天才的学生都没有。现在的歌星或是播音员,他的声音悦耳都是前生的善因得的善果。有人相貌虽不是很好,但是声音好就盖过了一切外相的不足。
    「游戏神通」,神通已经很难了,他能游戏神通。什么是游戏神通呢?六神通的前五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是共法,魔道外道都有的第六通的漏尽通是佛法的不共法,是魔道外道所没有的。游戏神通,是具足所有的大小乘魔道外道神通,可以游戏自在。游戏神通第二个意义是,这位大菩萨活在这个世界是来玩玩的,随时可以走。
    「逮诸总持」佛经咒语也叫总持因为咒语包含了一切意义总持的真正意义是一切的总纲,总是涵盖一切的意思,维摩居士已经成就了一切总持。
    「获无所畏,降魔劳怨」比丘有怖魔之意,破掉烦恼、生死等魔,证得无所畏的阿罗汉果。有些比丘说法不能圆融而大阿罗汉、大菩萨,因为生死烦恼之魔已经破除了,说一切佛法得无所畏,大小乘佛法、所谓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世法出世法、外道法、魔法,无所不通。所以在魔道外道中说法无所畏,能够降伏世间的尘劳烦恼魔。你觉得作人作得很累,因为没有到达菩萨境界,不能降伏尘劳。自觉对人万分慈悲,却换来以怨报德,而生恼怒。菩萨若不能降魔劳怨,就不能停留在这个世界上游戏。到这里有个问题你们参一下,维摩居士能够降魔劳怨,为什么不能降伏病魔?
    「入深法门,善于智度」大乘佛法的不共法注重的是智慧的成就,就是智度,不是普通人所追求的神通或者是禅定。世人以为佛法的究竟是共法的神通,那是绝对错误的。要得到智慧的成就,就要懂得入深法门,不是浅薄地懂了几个佛学名词,看懂了一些经典的文字,就可以了,而是要拿身心来求证,深入又深入。入深法门与善于智度是互为因果的。
    「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我们学佛都晓得先要让大愿,惯用的第一个大愿是慈悲,可是不但普通人很少有慈悲的,就是学佛的人也很少有真慈悲的,都只是有限度的,以自我为主的一点轻微的同情心而已,而且时间也是很短暂的。真正能有大慈大悲心的愿和行的人,他不成就也已到了成就的边缘。我们观察不只是佛教界,任何宗教或学术界,有了地位或学问的人,他的行为跟他的思想往往差得很远,乃至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人。这原因就在于不能通达方便,没有方法,不学无术。话说回来,我们年纪大了,看的各种人多了,就了解这很不容易。宋朝有位大臣寇准,权倾一时,官拜宰相,有次问一位好朋友对自己的评价,朋友劝寇准回去读《汉书》的霍光传,他回去翻《汉书》,原来史书对霍光的评语是不学无术,寇准才知道被朋友骂了。不学无术的术,就是方便。我们年轻时常爱批评别人是不学无术,现在年纪大了,觉得不学无术的人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不学而有术的人,这是我几十年的经验。有人自己没有能力,做事没有条理,一朝当权或做一件事情,耽误别人更大,你说不可怕吗?佛家有句话说:「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一味的讲求慈悲和方便,如果没有智慧,就反而出问题。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是非常难的。这两句话也是互为因果的。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除了已经成佛得他心通的人外,一般人不能明白众生心里的思想和方向。但是就算你能明白,也不能度了每一个,有些众生心中业力的关系,绝不是这一生能成就的。这一生能让他种一些善根已经很了不起了,要想即生成就,谈何容易。所以要度人,首先要能明了众生心之所趣。
    「又能分别诸根利钝」有利根器的人是多生累积修持功德来的,这种人反应敏捷,看到烟就晓得有火,就是禅宗祖师讲的:「良马见鞭影而驰」众生根器利钝的差别与心理的趣向一样,利根的人心理趣向非常坚决,反应灵敏。孔子再三赞叹他的学生颜回,《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问另一个高足子贡,要他自己同颜回比较,子贡回答说无法比,颜回闻一而知十,自己闻一而知二,孔子听了就说,不只你不如他,连我也不如他啊!从这里可以看见,众生根器的利钝可以差得很远历史上的张良,所以辅助刘邦而不去帮项羽,就是因为他看出来刘邦是利根,脚在桌子下一碰他,刘邦马上就会意了。今天讲教育,真的教育家必须看出来学生能领受的程度,甚至于他的性向所趣。现在西方教育很注重小孩子的性向,其实中国三千年前已经知道了。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这里说维摩居士实际上早已悟道成佛,久远以来对于佛的菩提大道早已经纯熟了,因此「决定大乘」,决定走大乘道路线。我常跟与我平辈的和尚说笑,不要和居士争,他们听了都笑,心里明白,你看,每天拜的诸位菩萨都是居士身,观音、文殊、普贤、弥勒都是。弥勒的本像不是大肚子的,那是中国塑的布袋和尚像,是弥勒的化身。只有地藏王菩萨一位是出家菩萨大乘道是不限于出家在家的。大乘的菩萨道简单的说有八个字,永远都做不到的:「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能做到了就是决定大乘,决不退转的。
       现在演绎什么是大乘道的基本道理,就是「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离。」大乘道做所有事情要再三思量,这是大乘与小乘不一样的地方小乘人动辄想无念,求空,不求思量,万事怕啰嗦,山里头打坐最好,不敢用思想大智度的成就是能善分别一切法,于第一义而不动,一切用心而菩提正道没有动过妄念,这是智慧成就的境界。所以是大乘道的人能善思量,不是情感的冲动,喜怒哀乐都自智慧发出。但是他的内心是「住佛威仪,心大如海」,就是佛境界,就是现生的佛,他的心量之大,包容万象。而且十方诸佛都向他求教,他的学生,欲界天的天主帝释天,色界初禅天的天主大梵天,人世间的帝王领袖,以及三界天人都尊敬他。因为要度人,以变化神通的方便,现普通人一样的身像,不是从石头里跳出来或者是莲花里生出来,为的是与众生亲近,否则众生不会修道了,以为成佛的人必须是天生的。所以维摩居士以善方便居住在毘耶离。(此时南师忽对某同学说:某某人,你在干什么?不要装模作样,放松!休息!很轻松地学佛作人就好了。听到没有?对了,笑了就好了,一个人每天笑几次多好!不信试试看,躺下来休息,躺下来听,不要打坐了,知道吗?去后面躺下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2: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