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1703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8-10-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218.《金刚经》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说:“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佛陀为什么令众生这么做呢?因为一切诸佛,以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是从这部经出生的缘故。而且诸大乘经典当中,处处都教人恭敬经典,这样的教导不一一列举就足够多了。实在是因为诸大乘经典是诸佛之母,菩萨的导师,是三世如来的法身舍利,是九法界众生出离苦海的慈航。就算是已经高证究竟佛果的佛陀,尚须恭敬佛法,就好像回报本源而慎终追远一样,不敢遗忘佛法的大恩大德。所以《涅槃经》说:“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更何况博地凡夫,身口意全部被业力所缠,就好像长久被监禁在牢狱的重罪囚犯一样,没有办法逃出去。今天何等幸运承蒙宿世的善根,得以目睹佛经,就如同死囚遇到特赦文书一样,无比庆幸快乐。他必然会依此经典永久地辞别三界的轮回,永远出离生死痛苦的牢狱。亲自证得法报化三身,直接抵达涅槃的家乡。无量无边的利益都是从听闻佛经中获得的。怎么能放任自己狂妄的知见,心中不存恭敬畏惧,如同世俗儒者读诵诗文,任意妄行轻慢亵黩的事呢?【论】十六 219.成就圣贤的道路,唯有“诚”和“明”这两方面。圣人与愚狂人的分别,在于一念心。圣人失去正知正觉就成为狂妄的人,狂妄的人克服邪念就能作圣人。我們严持操守便得圣贤之道,如果失去操守,放纵欲望就得不到。好比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有志修圣贤之道的人不可不勉力操持。不可稍萌生放纵任意的心。要知道“诚”这个字,是圣人和凡夫共同具备的真心。“明”这个字,是我们存心养性,不断反省观察,从凡夫到达圣贤的公认准则。然而,我们身为凡夫,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万缘境界现前,一不觉察清楚,內心难免生起种种违背道理,情绪痴烦及邪念妄想等。这种无明妄想既然生起来,那么真心就被禁锢遮盖了。而后凡所作所为都失去其中正的道理。如果不切实下一番苦功夫,克制欲望,将妄念彻底清除干净,就会使自己的情操志向越来越下劣,不知道会堕落到什么程度的深渊中。我们白白拥有超凡入圣的真心,却永远沉沦在愚痴下劣人的行列里,怎么不悲衰呢?然而成圣成贤不难,关键在于自己要恢复显明真心本性,想要恢复自己光明的真心本性,就必须从格除我们的私欲下手。假設人们的物欲不能极力格除,那么我们本有的真如本性,决定难以彻底显现出来。【序】十五 220.如果请法的斋主,与作法的诸位法师,都能至诚恭敬到极点,那么做水陆法会的利益,不是语言所能描述的。就像春天又回到大地,草木都沐浴春风而生长。像皎洁的月亮挂在天上,千江万河中都会出现月影。所以说当这个人业消智朗,障尽福崇之时。其亡故的亲人都会生到清净的佛土,他的所愿所求没有不满愿的。并且能让他历劫的怨亲债主和法界含识,都沐浴到三宝的恩光,共同结下菩提缘种。如果斋主不虔诚,那么出钱打水陆的功德有限,而慢法的罪过无量无边。法会的僧众如果不虔诚,就将吹笙鸣笛当成诵经、敲锣打鼓作为礼拜。在三宝龙天降临之际,作这样的卤莽草率搪塞的行为。他们的罪恶就像高山耸立,福德的海洋就会干涸枯竭,活着罹受灾祸,死后贬降至恶道的人,何尝不是如此啊!【序】五八 译者按:橐音:tuó,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龠音yuè,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笛。杵音chǔ,是棒的一种,因其两端粗,中间细;碓音duì,用于去掉稻壳的脚踏驱动的倾斜的锤子。 六、告注重因果 甲、论因果之理 221.因果一法是佛教入门的初步法门,也是儒家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关紧要的方针。【书二】十 222.因果的道理,是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的权巧方便的法门。当今之时,如果不以因果教育作为救国救民的紧急要务,任你智慧、权巧、道德如何高超,都如同虚设一般。因为现在的人不讲道理,并且目无王法的缘故啊。【书二】十一 223.古圣先贤无不战战兢兢,进行自我修持,所以他们的心念不随外在富贵穷通的境界所转变。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现在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于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尚且不能全部如法相处。稍有点见识的人便想做世间出格的高人。如果没得到权柄,就会肆意散布他的狂妄不明事理的言论,惑乱世间正确知见,诬陷民众的良知。已经得到社会地位的人,则放纵他暴虐的恶念来误国害民。他们的病根,就在于小时候他们的父母师友,没有用因果报应的道理启迪他们。假使他们稍微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连举心动念都会有所畏惧,而不敢放肆纵欲。就算他不想做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圣贤之人,也是不可能的啊。所以说天姿高的人更应该从浅近的因果着手。不要以为是小小善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点滴恶事而去做。年少时栽培养成了习惯,好像小树有个标杆就能使它长直。等到它长成参天大树,想让它弯曲也是不可能的。【书二】十一 224.医生治病,急病先治标,慢病则先治本。就好像一个人咽喉臃肿,饮食吞咽很难,呼吸也很困难。医生必定先使其咽喉消肿,然后再按病原,调理脏腑。如果不先消除咽喉的肿胀,那这个人立刻就会死掉。就算有治本的良方妙药,那还有什么作用呢?因果一法,就是当今消肿的妙法啊。然而因果一法标本兼治。根机浅的人靠它可以改恶修善。根机高的人靠它可以断惑证真。乃至彻上彻下,从博地凡夫,以至圆满佛果,皆不能离开因果二字,哪里只是治标的法门呢!【书二】二三 225.因果这一法则,是世出世间的圣人,将凡夫造就成圣人的大冶洪炉。若最初不将因果的道理研究透彻,那么等到通宗通教后,或许会做错落因果的事。因果一错则堕落有分,超升便无望了。不要说因果的道理浅近而忽略它。如来成就正觉佛果,众生堕落三途六道,都没有超出因果之外。而凡夫心量狭小,佛经中所说的大因大果的地方,或许领会不及。应当用世间浅近的因果,作为进入超胜因果的方便。如《文昌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等熟读后,并且依教奉行,那么人人都可以成为良民,人人都可以了脱生死。(《感应篇》,扬州藏经院有《感应篇汇编》,是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佳,有四本。我前年曾刻《安士全书》在《文钞》中有二序,可以知道其大概意思),这本书的书版现存扬州,各经房都有流通。确实是挽救世风,教导民众向善的首要书籍啊。【书二】二九 226.从前,白居易问鸟窠禅师说:“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这两句话,三岁孩童也会这么说。”禅师说:“三岁孩童虽然能说,可是八十老翁未必能做到。”要知道,这是一切学佛人最重要的一句话。【书二】三十 227.“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二句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简略戒经,千万不要小看它,应该从我们举心动念的地方细心审察。如果能推究达到极点,尚且可以成就佛道,何况其他福德智慧的果位呢。【书一】九六 228.佛陀开示持戒修善的法门,为众生开辟了一条通向人道、天道的平坦大路;详明地宣讲因果报应的道理,陈述了一个趋吉避凶的良好策略。所谓持戒修善,就是持五戒、修十善,五戒中不杀生,即是仁。不偷盗,即是义。不邪淫,即是礼。不妄语,即是信。不饮酒,则心地清明,神识不昏迷而真理显现,此即是智。五戒如果能够全部持守,则不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途中,恒常投生于人道。这与儒家的“五常”大致相同,但是儒家只是让人“克尽仁义”,而佛门则兼带说明“三世因果”。修持十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叫身三善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这叫口四善业。不贪、不嗔、不痴,这叫意三善业。十善与五戒内容大致相同,而五戒大部分是约束身体行为,十善大部分是约束起心动念,十善业如果具足,必定可以上生到天界。至于佛陀遇到为人父者,就对他说要慈爱子女;遇到为人子者,就对他说要孝养父母,遇到为人兄长者;就对他说要友爱弟妹,遇到为人弟妹者,就对他说要恭敬兄长。 这些伦常教化,都是希望每个人能尽自己应有的本分,令他们在世间伦常上没有欠缺,然后能随顺世间的事相,进而修习出世间的佛法。广泛地开示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堕地狱或升天堂只由每个人的业力感召的结果。这是释迦如来以最彻底的慈悲心,想让一切众生永远脱离一切痛苦,永远享受一切安乐啊。所以不惜苦口婆心,为一切众生尽情演说真实不虚的佛法。佛经上说:“菩萨害怕因地造恶,众生则畏惧恶果。”如果想要不遭受痛苦的果报,必须先断除造恶的因。若能常常修习善因,决定恒常可以享受安乐的果报。这就是《书经》上所说的:“作善则降吉祥,作不善则降灾殃。”《易经》上也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只是儒家只对现世个人与子孙而言,佛教则是兼带过去、现在、未来无尽的三世而论。然而,由于凡夫情识分别,无法测度真实的事理,因此将佛陀三世因果之说,视为虚无渺茫,而不肯真正信受。如同盲人违背向导之师,自己趣向危险的道路,想要不堕落到深坑中,怎么可能呢?【论】十四 229.提倡因果报应之说,就是仰承天地圣人的心,来成全人类道德仁义的性德。如果认为因果报应之说,是虚无缥缈的无稽之谈,这种看法不但违背了天地圣人之心,而且使自己的神识永远堕落三恶道中。并且使上根利智的人不能奋发图强、努力行持善法,提升道德。使下根愚钝的人更是肆无忌惮,敢于造恶。以致于天地圣人化导教育众生的权巧方便之法受到压抑而不能彰显。也使我们即心本具的性理被隐覆而不能显现,这样做所造成的灾祸无法用语言表达。但是,因为世间的儒道圣人教化众生的文句简略,又只说我们现生以及子孙的祸福事相。至于我们生前死后以及从无始劫来,随着罪福因缘而轮回于六道生死的事,都没有显发说明。 正因为这个缘故,那些见识浅薄的人虽然每天也读圣人因果报应的言教,却依然不信因果报应的事理。释迦如来广大圆满的教法,显示出我们心性的玄妙,与三世因果的微细。所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世间法,以及断除迷惑、证得真性、了生脱死的出世间法,无不完备。所以佛陀遇到为父母者,便教导他们慈爱子女的法门,遇到为人子女者,则教导他们孝顺父母的道理,乃至教导兄友弟恭、夫倡妇随、主仁仆忠、教导每个人都要尽到各自的本分。这与世间儒家、道家圣人所说的教义完全没有差异。然而又能够分别开示这些关系的前因后果,这就不是世间儒家、道家圣人所能够比拟的了。“克尽仁义、各尽本分”等言教只能教导上根利智的人,不能约制愚痴下劣之徒。如果人们能够知道世间有因果报应,那么善恶祸福之事就如同观看火光一样清楚明了。又有谁不想趋吉避凶、免祸得福呢?【论】二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