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76|回复: 26

[心得体会] 来点轻松的——大家都来说说生活中分别与不分别的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12 11:2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来点轻松的——大家都来说说生活中分别与不分别的识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状况。

记得有一次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但是,根本就想不起来老师老师问的问题是什么。抓耳挠腮的样子最后惹得老师和同学们哄堂大笑。

这其实就是耳识没有分别了。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2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对境与眼耳鼻舌身,人身上这五根相对之后,就会形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用生活中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然而,这些只是表相,形成五识的不仅仅是五尘与五根,还有其他很多因素,也就是我们说的因缘。比如眼识,就是由九种因缘生出来的,也叫九缘生眼识。
我们通过分析和观察,是能清晰的看出前五识,即不分别识与第六识,分别识的区别。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3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给个定义:
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对境与眼耳鼻舌身这五根相对之后,就会形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前五根识是不分别识,我们叫他为根现量。
随后这五根识立即就会流入意根成为无分别意识。这个就是随五根识而起的意识,叫到五俱意识。五俱意识是第六识的无分别识,所以,我们又称他为意现量。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3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分别识的认知,需要两个刹那才能完整——也即第一刹那五根识了知,第二刹那五俱意识了知。
      如果只有眼识的了知,但是眼识在第二刹那没有流入意根形成无分别意识,这种认知就不完整,此时就会有“视而不见”的感觉。眼识只有在第二刹那流入意根形成无分别意识,此时心就会清晰地了知眼根前的对境。耳根听到声音也是如此,若不在第二刹那流入意根,就会有“听而不闻”的感觉。鼻舌身这三根也是如此,在嗅到气味、尝到味道、触到冷热等,如果没有在第二刹那流入意根,就会有“嗅而不香”、“食而不知其味”、“触而不知冷热软硬”的现象。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详细说明一下不分别识认知的过程:

首先是意根第七识参与,第七识的特点就是专注根识,只有在意根专注根识的情况下,前五根识才能成为无分别意识。如果意根不专注眼根所对的境,就会视而不见,如果意根不专注耳根所对的境,就会听而不闻,如果意根不专注舌根所对的境,就会食而不知其味。
所以,心体的无分别认知,需要两个刹那才能完整,只有前一个刹那五根识的认知还不完整,还需要第二刹那的意根参与,形成无分别意识之后才能完整。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拿一张桌子做比喻,来认识一下前五根识和五俱意识一起形成的无分别认知过程:

无分别认知就像一面镜子,当桌子显现在镜子面子前时,镜子立即就会将桌子的模样,没有任何走样与加工地呈现出来。
这个比喻有两个要点:
一是、桌子在镜子前出现的时刻,与镜子呈现桌子模样的时刻,这两个时刻虽然有先后,但在这两个时刻之间,镜子对认知桌子这件事没有做任何主观的准备,或有任何动作;
二是、桌子是什么模样,镜子就如实呈现什么模样,不会有任何走样,也就是说,镜子呈现桌子模样的时候,不会增加一些内容,也不会减少一些内容,也不会扭曲一些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无分别识认知“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对境时,也是像镜子一样。首先,桌子呈现在眼前时,无分别识不会去做什么准备的,只是如实照见而已。从桌子呈现在眼识前的那个时刻,到第二刹那无分别意识了知桌子的那个时刻,这之间无分别识不会有任何主观的准备和加工。其次,眼前的桌子是什么模样,无分别识的认知就是什么模样,不会多一分,也不会少一分,也不会扭曲眼前的桌子。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因明学中,将无分别识的这种认知方式称为现量。
也就是说,在内容上没有任何偏差与减损,在时间上没有任何间隔,前五根前来什么对境,就如实呈现什么。

在重复一遍,当这张桌子呈现在眼根前时,就会形成眼识,如果此时意根是专注在眼根及其对境之上的,眼识在第二刹那就会变成五俱别意识,通过这两个刹那的过程,心体就对眼前的桌子形成了完整的无分别认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来说说分别识
     分别意识的认知,与无分别意识一样是在意根进行的,但认知方式却与无分别的认知方式不同。无分别识的认知是“由外向内”式的被动认知;
分别识的认知则是“由内向外”的主动认知。
这里,“内”特指意根,“由外向内”是指五根识的认知流向意根形成无分别意识。
“被动”是指五根识的形成以及向意根的流入,都是不由自主的程序化的自然过程;“由内向外”是指由意根发起的对外面色声香味触五境的认知,“主动”是指认知具有完全的主观性。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先来看看计度分别识
因明学把随境分别意识叫做计度分别,在认知外境时,必须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心体已经对这个外境形成了完整的无分别认知,如果这个无分别的认知尚未形成,则随境的分别意识就无法形成。

随境的分别意识在认知外境时,心需要完成两次选择。第一次选择,就是意根在无分别意识的认知范围内进一步选择一个分别意识的认知范围;第二次选择,就是在分别意识为意根第一次选择的认知范围内选择一个“边”,形成一个执取式的影像认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根的第一次选择:在无分别意识的认知范围内意根为分别意识选择一个认知范围。还是拿这张桌子举例,眼根对桌子时,此时桌子眼识就会流入意根成为无分别意识的认知。此时意根会进一步在这张桌子选择范围,例如,选择其中的桌面,这就将这桌面从这张桌子的完整显现中选择了出来,形成了“桌面的范围”的粗略认知,有了“桌面的范围”的粗略认知,就同时会形成“桌面以外的范围”的粗略认知。要注意的是这种范围的选择是意根完成的,也就是说,意根为分别意识选择了认知范围。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别意识的第二次选择:分别意识在意根所选择的范围内选择一个“边”加以认知,形成一个执取式的影像。例如,意根为分别识意识选择好桌面的范围之后,分别意识可能会选择“桌面的颜色”这个“边”来执取,也可能选择“桌面的质地”这个“边”来执取,也可以选择“桌面的形状”来执取,也可以选择“桌面的显现”这个边来执取,也可以选择“桌面的空性”来执取,也可以选择“桌子只是光蕴”来执取,等等。总之,只要分别意识愿意,可以在意根为其框定的范围内选择无数的“边”来执取,而且分别心每次只能执取一个“边”,不能同时执取两个以上的“边”。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3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别识形成一个“边”的认知之后,还会进一步将这个“边”的认知强加给无分别识前的自相境,也即将这个“边知”与自相境混为一体,认为自相境的本体就是自己所选择出来的“边知”。

所以,总结一下,分别意识对外境的认知需要经历这样几个过程:
1,无分别意识形成无分别认知,其所知境称为自相,这个自相的范围是由意根框定的;
2,意根在无分别意识认知的自相境之上进一步选择认知范围;
3,分别意识在意根所选择的范围内选择“边”,形成“边知”;
4,分别意识将自己选择出来的“边知”与“边知”所对应的自相耽著为一体,也就是,认定自相就是边知,边知就是那个无分别识所认知的自相。

经过上面四个步骤,分别意识就完成了一次对外境的完整认知。就这样,分别意识一直在一个接一个“边知”中切换来切换去。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4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明学中的一个重要名词 遣余

       在因明学中,将分别意识在意根选定的范围之内选择一个“边”来加以执取的认知方式叫作“遣余”。“遣余”,就是“遣除其余”的意思,与“选择”是一个意思。就像盆子里面有十个球,选择其中一个,也就等于遣除了其余九个,“选择一个”与“遣除其余九个”是一回事。

    分别意识遣余的结果,就是形成一个“边知”,“边知”所知的“边”,也称为“反体”。这是因为“边”一定是二元对立的认知,所以叫“反体”。选择了一个“边”,就有“非边”同时诞生了。
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声音的有记别和无记别、前后等等,都是分别心遣余的结果,分别意识只要遣余了其中的一端,另外一端必定就会产生。分别意识不遣余,这些二元对立的所知在无分别识的所知自相境中根本就不会产生。

分别意识的所知境,就叫非量。也称为总相、反体、非物。因为不是境所具备的自相,而是分别心的执取相,所以称为总相;因为具备二元对立的特征,所以叫反体;因为不是真实而有,所以叫非物。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4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说说随念分别识

因明学里,把不随境的分别意识叫做也即随念分别识。
此识不是缘无分别意识所对的自相而有的,而是过去无分别识在第八识中留下记忆的唤醒,也就是说,随念分别无论看上去多么离谱或不着边际,但其内容一定是过去记忆的提取或片段组合。

随念分别虽然不是缘实有的外境而起,但仍然具备遣余的特征,其所对境仍是总相、反体与非物。此外,分别意识在随念分别的时候,也不会将自识前的总相与一个自相混合,并耽著为一体。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4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分别意识认知的过程中,不随境的随念分别和随境的计度分别是交替而有的,但不管怎样,分别意识的特点就是遣余,其所对境就是非量。

————————————————
分别识的根是意根;无分别识的根不仅有意根,还有前五根。无论是无分别识还是分别识,其认知范围的大小都是意根决定的。
————————————————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4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分别识的所知境是境之自相,而分别识的所知境是分别识自己遣余出来的总相;无分别识认知的是远离二元对立的现量,分别识认知的是二元对立的非量;

无分别识包含前五根识以及五俱意识;分别识就是分别意识。

无分别识了境的方式是显现,也就是如明镜般如实照见,不加改造。而分别识的了境方式是遣余,也即通过遣除其余,选择一“边”加以了知。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分别识的认定
“认定有、认定无、认定是、认定非”这就是分别识的特征

无分别识的认知具有如所有性,也就是说,外境是什么样子,认知就是什么样子,认知与对境之间不会出现偏差或走样。

无分别识的认知则不具有如所有性,只是通过遣余而虚构出来的影像。例如,眼前的一张桌子,无分别识认知的时候,可以如实照见桌子的样子,但分别识认知的时候,每次都只能认知一个遣余出来的“边”。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4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外,分别识认知的“不如”还表现在其所知境具有“常、一、自在”三性,而无分别识的对境则不会有这三性。

所谓“常”,就是在时间上有持续存在性,也即存在是不随时间变化的,且可以横穿时间的;所谓“一”就是泯灭自相境在空间上的差别相,认为这个对境在其所占据的空间范围内是一体均匀的;所谓“自在”,就是所认知的具有“常”性与“一”性的对境它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与他物无关。

例如,当分别识形成一张桌子的认知时,就觉得这张桌子在时间上是一直存在、没有变动的,这就是分别识认知的“常”性;这张桌子在其所占据的空间内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内部没有差异的整体,这就是“一”性;这个具有“常”性和“一”性的花独立于其它一切法,这就是“自在”性。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1:4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实际上,自相境之上根本没有“常、一、自在”的属性。首先自相的真相是刹那生灭的,而且每一个刹那虽然可能类似,但绝对不可能完全相同;其次,自相内部是有差别的,并不是均匀的一体;再次,自相是相互依存的,肯定不能独有。所以,“常、一、自在”三性就是分别心的所知境所具有的特征。

正因为无分别识是如所有的,所以它的认知产生后并无认定性,也就是说,无分别识不会有一种“我看到了”的认定;而分别识则不同,由于其认知不是如所有的,因此具有认定性,也就是说,分别识在认知对境的时候,会有“我知了”、“我听到了”、“我看到了”、“外境就是这样的”等认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8 18: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