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85|回复: 14

[佛经摘录] 佛经学习:什么是三皈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3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转帖


三皈依讲义
宏泰法师

            (恭录自宏泰法师整理《三皈依讲义》
             戒幢佛学教育网  佛学指导  戒律学专集

                                               (后学谨做恭敬节录)
                                                     序

     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受戒,但在受戒之中亦须行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是故三皈为万行之由籍、成佛之初基、游涅槃妙门之要径也。
       为今之世,去佛时遥,佛日潜辉,戒法不彰。初入佛门者学无所依,行不知其本,本既不立,道何由得生?

      故已受皈依者,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皆当尊礼为师,自称弟子;未可憍慢,妄自分别。且归依三宝之境若不遍者,不得三皈之体,既不得体,穷其一生修学,只名附佛外道,虽种将来成佛之因,若于三宝中一念分别憍慢,则苦报无穷矣!

      时过境迁,佛世芳规难见,今时受戒者,只闻戒相之名,不知其开遮持犯、轻重之相。

      授戒之师不知戒法,无法讲说,受戒者亦一无所晓。以致受戒犯戒以为常事,若思地狱苦报,怎堪回首。入宝山空手而归,尚属可惜,若为宝所伤,实乃可怜悯者。乘此解脱宝筏,而漂入罗剎鬼国,甚可哀伤。

      社会淳风渐替,人心不古,皆由戒法未能行持之故,之所以无法行持,乃因不明戒法使然。今因善心居士,殷重请法,学人不敏,亦无德学,不知所措。但私自念言:“比丘乃七众纲领,七众戒法,比丘当负起教育之责。”是故从诸戒经及相关戒学书籍中集录重点,为其讲说。内容虽未达至善至美,但其大意已明。今书既成,讲说已了,叙其大要;以资初学。

       愿见闻者,同沾法益,尽此一身,同生安养,悟无生忍,于十方界,普利群萌!是为序。
                                            
                                                                               释宏泰 谨序于台中南普陀寺

                                                                               佛历二五四二年 民国八十七年二月十七日

[注]     
                                               
【式叉摩那尼】 出家五众之一。旧译学法女。新译正学女。沙弥尼之欲受具足戒者,使自十八岁至二十岁满二年间别学六法,验胎之有无,且试行之真固也。是为式叉摩那尼。 FROM:【佛学大辞典】

【羯磨】 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
                 FROM:【佛学常见辞汇】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什么叫做皈依
       所谓皈依是归投依靠。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归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归依。
  归依的真义,凡是不究竟不着实不可靠的信赖与信仰,均不得称为真皈依。
  实际上,归依的倾向,固应先由归依身外的三宝开始,归投三宝,依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解脱道。但当走进了涅槃(解脱)之城,自身的当下,也就是理体的三宝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归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在于寻求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与佛一样,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能即日开始,回归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步返原来的老家而已。

        (二)什么叫做三宝
          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

     为什么佛法僧称为宝?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有详细说明,有五百长者请问佛陀:“世尊,我等今日闻佛法音,得悟三宝利益世间,然今不知以何义故,说佛法僧得名为宝,愿佛解说显示众会及未来世敬信三宝一切有情,永断疑网得不坏信,令入三宝不思议海。”

  佛陀告诸长者:“譬如世间第一珍宝具足十义,庄严国界饶益有情,佛法僧宝亦复如是。
  一者坚牢—如摩尼宝无人能破;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外道天魔不能破故。
  二者无垢—世间胜宝清净光洁不杂尘秽;佛法僧宝亦复如是,悉能远离烦恼尘垢。
  三者与乐—如天德瓶能与安乐;佛法僧亦复如是,能与众生世出世乐。
  四者难遇—如吉祥宝希有难得;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业障有情亿劫难遇。
  五者能破—如如意宝能破贫穷;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破世间诸贫苦故。
  六者威德—如转轮王所有轮宝能伏诸怨;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具六神通降伏四魔。
  七者满愿—如摩尼珠随心所求能雨众宝;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满众生所修善愿。
  八者庄严—如世珍宝庄严王宫;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庄严法王菩提宝宫。
  九者最妙—如天妙宝最为微妙;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超诸世间最胜妙宝。
  十者不变—譬如真金入火不变;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世间八风不能倾动。
  佛法僧宝具足无量神通变化,利乐有情暂无休息,以是义故,诸佛法僧说名为宝。”
                  
               
       (三)为何要归依三宝

       《善生经》云:“善生言:“世尊何因缘故,受三归依?云何名为三归依?”“善男子!为破诸苦(谓生老病死等苦),断除烦恼(谓诸苦之因种),受于无上寂灭之乐(谓不生不死涅槃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

  云何三归依者—谓佛、法、僧。
  ┌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无师独觉。
  ├法者—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正道解脱。
  └僧者—禀受坏烦恼因得正解脱,能如法受。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翻邪三归制意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怖畏生死四魔,故受三归。名一义异,或时说三为一,说一为三。诸佛境界,非二乘所知。”
  [注]:
  一、《多论》云:“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故知若受三归,得脱生死。”
  二、
    ┌烦恼魔者—贪、瞋、痴三毒,劫诸善法故。
    ├五阴魔者—色、受、想、行、识五阴,迁谢不停故。
  四魔┤
    ├死魔者—地水火风四大,喻如四山,从四面来,逼切报命故
    └天魔者—阻挠诸行者,令退道故。
  四皆恼害,不能自由,故名魔者。
  三、说三为一者:
  《多论》云:“佛亦是法,法亦是佛,僧亦是法,正是一法。但虽有一义,相有差别。”
     ┌佛宝—无师大智,一切功德。
  相别者┼法宝—尽谛(真理)涅槃。
     └僧宝—声闻学无学功德。
  四、说一为三者
  《涅槃经》云:“云何为一?佛告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莫供养我,当供养僧。若供养僧,即得其足。汝随我语,则供养佛;为解脱故,则供养法;为受用故,则供养僧。”
   
[注] 【翻邪归正】 (术语)翻外之邪道而归内之正道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伍)翻邪三归
  大圣初成正觉,因提谓长者,开授三归之戒,翻邪归正,以为入圣的根本。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行者,归宗进行,以为基础。三归的功用,正破三邪(外道邪师、邪法、邪众),济三途(地狱、饿鬼、畜生),接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出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法以此三归为本,通发一切戒品及诸出世善法,不同世间善法也。
  一、归依佛—佛陀秦言觉者,自觉觉他,故名为佛。归者,反还为义,反邪师,还事正师,故名归。依者,凭也,凭心灵觉,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也。故经云:“归依于佛者,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外道天神也。”
  二、归依法—达磨秦言法,法者法则,有轨范使人理解任持自性(万法依于一定的轨则而行,如火车必依于自己的轨道,方能运行),佛所说,若事若理,可为心轨,故言法也。归者,反邪法,还修正法,故名归。依者凭佛所说法,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法者,终不更归依诸外道典籍也。”
  三、归依僧—僧伽秦言众,众者和合,出家三乘行者,心与佛所说事理之法合,故名为僧。归者,反九十五种邪行之侣,归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故名为归。依者凭心出家三乘正行伴,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僧者,永不复更归依其余诸外道也。”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四种三宝为所归
  现且分为两大类
  一、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
  
        ┌佛宝—凡用玉琢、石刻、金铸、铜浇、泥塑、木雕、油
        │           漆、墨画、绢绣、纸绘的佛像。
  所谓住持三宝┼法宝—凡是三藏(经、律、论)经典。
        └僧宝—凡是剃发染衣的比丘、比丘尼。
  
      因为佛入灭之后的佛教,端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佛宝—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成道及入涅槃的阶段中,
        │           释迦便是佛宝。
  所谓化相三宝┼法宝—佛当时向弟子们所说的种种教示,如四圣谛、八
        │           正道、十二因缘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宝。
        └僧宝—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
  
    这是唯有佛陀住世应化之际才有的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
  
     二、从理体上说,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
                        ┌佛宝—佛有觉照之能。
         ┌佛宝┼法宝—能说法,于法自在,故有轨持之能。
           │       └僧宝—佛无违诤之过。
  所谓一体三宝 │        ┌佛宝—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
  (即是于佛法─┼法宝┼法宝—法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
  僧三宝中,各 │         └僧宝—法法平等,互不相妨(和合之义)。
  各皆具三宝的 │  ┌佛宝—僧有观照之智者。
  功德)    └僧宝┼法宝—僧有轨持之用者。
            └僧宝—僧为和合之体者。
        ┌从修证上说—凡夫皆以“惑、业、苦”而流转生死,若
        │                      能翻迷成悟,惑即成为般若,业即成为解 脱,苦即成为法身。

        │           
        │    ┌般若为佛宝。
  所谓理体三宝-- ----├解脱为法宝。
        │    └法身为僧宝。
        │                               ┌佛宝—能观之理。
        └从理体(真如)上说┼法宝—所观之事。
                                        └僧宝—事理一如。
  
    [注]:凡夫所能见到的,只有事相的三宝,事相中的化相三宝,祇在佛陀住世时才有,佛灭之后,仅有住持三宝。然在三宝之中,虽以佛为最尊最贵,法为最高最胜,却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场,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宝来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佛为轴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僧人之中,固然有龙蛇混杂,我人归依,不妨择善而从,但于恭敬供养之心,则应一律平等。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等。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别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评。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归依三宝的种类
  共有五等:
  一、翻邪三归—最初进入佛门。
  二、五戒三归—信佛之后加受五戒。
  三、八戒三归—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
  四、十戒三归—沙弥(尼)受十戒。
  五、具足戒三归—比丘(尼)禀受大戒。
  因为,凡是受戒,必有三归。最初入佛门,固须三归。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归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没有不行三归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归。因此虽说三归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实三归之中含有戒义)。
                         (八)归依三宝的仪式
  在三归正范中,共有八个项目:
  一、敷座请师—由受归依者为师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请归依师升座。
  二、开导—开示三归依的意义。
  三、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明受归,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
  四、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之后,纳授无杂、无染的三归戒体。
  五、受归—三归三结,并发三誓(断恶、修善、度众生)。
  六、发愿—发无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众生。
  七、显益劝嘱—说明三归的功德殊胜,并嘱依教奉行。
  八、回向—将此受归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沈溺的众生,速脱生死,早生佛土。
  [注]:
  一、敷座—比丘不得站立为白衣说法,所以要敷座。
  二、开导—示知三宝的意义,所以要开导。
  三、请圣—归依师是代表三宝为人授归依,故应请圣。
  四、忏悔—为求重做人,故应忏除前愆。
  五、受归—三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结(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与三誓,是受归的重心,故为在所必行。
  六、发愿—三归共分三品
  ┌上品—发心自度度人。
  ├中品—只顾自己了生脱死。
  └下品—只求不堕三途而仍生在人天者。
       所以劝导发心,也是必要的。
  七、显益劝嘱—为了增益精进之心与坚固之志,故应显益劝嘱。
  八、回向—为了长养不自私的慈悲襟怀,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是必然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受三归法
  (一)先须忏悔
  1、受前忏悔
  《事钞》云:“以信邪来久,妄造非法。今创(刚开始)归投,必(须)翻邪业。从生死际至涅槃际中间罪业,皆除灭。”
  2、忏悔清净
  《阿含经》云:“于受前忏悔罪已受(三归)法,谓从无始生死边至涅槃际,一切罪业皆清净。”(无始有识名生死边,究竟果满涅槃名涅槃际。)
  3、得善法体时
  《济缘》云:“前三归是发善法体,三说竟时得。后三结者,嘱受叮咛,令持在怀,不滥承奉。如经云:“归依于佛者,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天神。””
  (二)正受三归法
  《善见论》云:“并须师授,言音相顺,若言不出,或不具足,不称名,不解故不成。”
  应云:“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三说得法属己。)
  又云:“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结已。此但受三归法,无有戒法故。论云:三归下有所加,得三归及戒。若无加者,有归无戒。)
  (三)受三归时所作之观想
  归依的紧要关头,便在三说三归的正授之时,纳受三归依的无作戒体,也就在此正授之际。最好能于正授三归之时,作观想:
  说第一遍时—观想由于自己的发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动,并有功德云,从十方地面冉冉上升,集于行者顶上,成白色光明云。
  说第二遍时—十方涌起的功德之云,徐徐汇集于自己的头顶上空结成华盖之状。
  说第三遍时—此一云集的华盖,即成漏斗之状,缓缓下注于自己的顶门之内,遍满于全身,并由身内扩展,使自己的身心,随着功德云的扩展弥盖,而充塞于十方世界。
  到此为止,自己纳受了三归的戒体,自己的身心,也跟戒体的功德一样,与宇宙同等体量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所归依境通三世
  《业疏》云:“论云:通归三世佛(所归之境宽),同法身故。不独归释迦(所归之境狭),以是(区)别。(若归一境,余则无心,)不名归也。”

(十一) 如何才得三归
  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归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归依三宝是何意义。
  二、当受三归时,师父所说的话要十分明白。
       ┌ 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不能了解。
  不得三归者┼ 隔离太远,听不明白。
       └虽能听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怀疑之处。
  《善生经五戒品》云:
      ┌信因
      ├信果
  得归依者┤
      ├信有得道(佛教门中可得道果)
      └信心不可败,亲近三宝,受善友教。
  △又正受授之时,即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之处,此最要紧,应十分注意,乃可得三皈依。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受三归依功德果报
  一、功德
  《法门名义集》云:“烦恼魔“是生死因”,阴魔死魔“此二是生死果”。天魔“是生死缘”。此四种能障解脱,故名为魔。”
  《智论》云:“梵语魔罗,秦言夺命。论云:唯死魔实能夺命,余者能为夺因,亦能夺智慧命故。又四皆恼害,不能自由,故名为魔也,又三归功用,破三邪(邪师、邪法、邪众),接三乘出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
  《灌顶经》云:“受三归者,有三十六位护归善神,日夜保护一切吉祥。”
  《希有经校量三归功德》云:“教四天下及六欲天,一切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三归功德多。”
  《业疏》云:“受三归者,但得法被身为佛弟子,无戒可持。
  《稀有校量功德经》云:“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如来,譬如竹苇甘蔗稻麻,彼等诸佛世尊至真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万岁中,常以一切娱乐之具,衣服饮食床卧汤药,种种奉施,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香华伎乐缯盖幢幡香烛油灯,种种所须,悉皆供养,实得无量无边不可算不可数福德之聚。佛言:阿难!犹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譬喻言辞所不能知及。”
  二、果报
  1、受三归免堕恶道
  《增一阿含经》云:“有忉利天子五衰相现,当生猪中,愁忧之声,闻于天帝,天帝闻之唤来告曰:“汝可三归,实时如教,便免生猪。”三自归已,生长者家,还得出家,成于无学。”
  佛为说偈云:
  诸有归命佛 不堕三恶道 尽漏处人天 便当至涅槃
  
  2、受三归得护持
  《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云:
  诚心归命佛 彼人当所得 若昼若夜中 佛心常忆念
  诚心归命法 彼人当所得 若昼若夜中 法力常加持
  诚心归命僧 彼人当所得 若昼若夜中 僧威常覆护
  3、受三归得解脱
  《法句譬喻经》云:“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终当生陶家受驴胎。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驰往佛所,稽首伏地,至心归命佛、法、僧众。未起之间其命忽终,便入驴母胎中。时驴走,破坏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即还入故身中,五德还备,复为天帝。佛赞善哉!殒命之际,归命三尊,罪对已毕,不更勤苦。佛为说偈,令帝释闻之。达罪福之变,解兴衰之本,遵寂灭之行,得须陀洹道。”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归依后是否会失去归依戒法
  《善生经净三归品》云:
  (一)受三归已,造作痴业,受外道法自在天语,以是因缘,失于三归。
  (二)若有造作种种杂业,为受乐故,修于善事,如市场法(好比市场作买卖,以求利为先),其心不能怜悯众生,如是之人不得三归。
  (三)若人信其(神)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归依法。


                           (十四)世间戒和三归五戒有何区别
  一、五戒与世间戒之关系
     ┌不杀生—仁 ┐
     ├不偷盗—义 │
  五戒┼不邪淫—礼 ├世间戒
     ├不妄语—信 │
     └不饮酒—智 ┘
  二、五戒与世间戒不同之处
  《善生经》云:“若不依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固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 受,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
  五戒—能坏先世诸恶业。
     ┌不能坏先世诸恶业
     ├根本不净
     ├庄严不净
  世间戒┤
     ├觉观不净
     ├念心不净
     └果报不净

                                (十五)归依后怎样进修
  归依后,作为一位佛陀的在家弟子,就应该勤加礼佛忏悔,将无始劫以来,由贪瞋痴三毒所生起的一切罪业忏除。一方面要深入经藏,研究教理,多听经闻法,才能开大智慧,否则将是一位愚痴没有智慧的人。
  除了礼佛忏悔,听经闻法外,并要严守戒律。如果戒律不守,天天犯戒造新罪业,我们又将如何脱缚解困呢?
  佛陀在遗教经训示弟子:“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试论归依体的获得、破失及守护

                                                   宗舜法师

      (恭录自戒幢佛学教育网  佛学指导  戒律学专集 http://www.jcedu.org/dispfile.php?id=268
                         (后学谨做恭敬节录)

         归依是入佛法门的第一步。《优婆塞戒经》说:“若男若女,若能三说三归依者,名优婆塞、名优婆夷。” 可见,是否获得归依体是“内”道与“外”道的分水岭。而归依体能否获得,根本在于三归羯摩是否如法。。。。甚至有人做了很多年的“居士”,再对照羯摩的要求一看,自己当初受归依时“作法不成”,连“三归居士”的资格都成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另外一些居士则在归依之后,既信这个教,又信那个神,对自己归依体早就破失的事实犹然不知,实在令人痛惜。因此,强调归依作法成就的条件和归依体破失的因缘与守护,实在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一、归依作法成就的条件
    〈一〉对授归依师长的要求:
  1、身份必须是出家众。
     这里所说的(出家众)五众,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而且一般多由比丘传授,在没有比丘时,才能按比丘尼等次序依次进行。至于在家居士,在有出家众的时候,是没有资格传授归依的(特指归依,非指称师),更不要说借传授归依来“收徒弟”、求利养了。寄禅法师在《在家二众不应剃度收徒说》中明确指出:“如《报恩经》所明:三宝不现前,不得成归依。即内秘菩萨行,外现居士身者,引人归依则可,如自据师位,即毁律仪,必以善因而招恶果,教有明文,宁无惊惧!”并说:“余遍阅大藏,不见有听从在家二众边受归依法者。” 对此问题,或有居士另持异说,和“居士也可以称僧宝、也可以受礼拜收供养”等观点一样,多是不知惭愧,以同文殊、普贤等大乘菩萨圣僧并肩自许,不仅违背戒律精神,而且有大妄语的嫌疑。
      2、作法时要用受归依者能听懂的语言。
      受归依者获得归依体的关键在于三白羯摩 ,即三说:“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正作法时,必须由授归依师教导(引导)受者三说。假如授归依师的口音受者听不懂,使得受者对三白羯摩的内容不能正确了解、如法随说的话,归依体就不能生起。显然,授归依师在作法时要用受归依者能听懂的语言,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二〉对受归依弟子的要求:
  1、三说之时必须出声。
   一般说来,是以身语业及能生起身语业的心和心所法、诸随行等善之五蕴为能归依之体,所以,身语业不可缺一。由于受者有了身业的跪礼、语业的三说、意业的殷重心,才会发无作的戒体。若不出声,归依是不能成就的。
        2。、所说内容必须完整。
  这里包含这样二层意思:
  第一,三白羯摩必须完整。即一定要说三次:“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少于三说,作法即不成,受者不能生起归依体。
    第二,三宝必须具足。这里有二层涵义,即首先一定是归依佛、法、僧,不能只归依“一宝”或“二宝”。 
       3、说时必须自称名字。
  受归依的根本目的在于向三宝求救,表明受者求受的态度是自愿非受强迫,这就要求在作法时,受者必须自称法名或者俗名,即“我某某(一般写作‘某甲’)归依佛法僧”。如果不称名字,归依作法不成。
      4、所说内容必须懂得。
  这里主要指的是对归依作法时师父有关归依问题和三白羯摩作法的开示及自己对三说内容的了解。除此之外,自己对归依的含义、为什么三宝是我们的究竟归依处等问题的了解也是一个重点。
   
   5、三宝的顺序不能颠倒。
  即在三白羯摩时,一定要依佛、法、僧为序,不能相互颠倒。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归依体破失的因缘
   
   归依体同戒体一样,乃是指行者受归依后,在自身产生的防非止恶的功能。亦即内心中对于三宝的坚定不移信念及由之而生的对三宝信顺的力量。归依体可谓难得而易失,如果不知道破失的因缘及守护的方法,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一)是明确表示舍弃归依,如向能听得懂自己语言的有情说“我不信佛教”、“我没有归依三宝”、“我只是对佛教有兴趣、研究佛教,并不信他”等等,哪怕只是开玩笑说出这类的话,对方如果认同了,即破失归依体,因为他违背了归依后纵遇命难不舍归依这一条原则。这是正舍归依。
  (二)其二是虽未明确表示舍离三宝,但错误地认为同三宝相背的外道“大师”与三宝功德相同,如说“儒教与佛教相等”、“道家证得的最高境界与佛教的最高境界是相同的”、“某某气功大师达到了佛的境界(甚至超过了佛)”等等,这就违背了前面所引《瑜伽师地论》所说的“更不说有馀大师”的原则,犯了“二许”的过患。。。。
不别内外,将佛教与道教、儒教、天主教等五六家“融为一炉”,制造出“几不象”的大杂烩,往往是邪教、邪法的拿手好戏。每一个正信的佛教信仰者,尤其是现在热衷于教学佛者读《论语》、诵《孟子》、学《孝经》、大弘《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者,对这一严重问题,应该格外警惕!
   
  在今天,还有一些观点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一是重新宣传儒家之纲常伦理,认为学佛必须从学儒入手。甚至有的大量引用印光大师、太虚大师对此问题的论述来作证明。其实,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能教条地照钞大德们的开示,而必须顾及到时代的特点。清末、民国年间,儒学作为主体社会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弘扬佛教,不能不看到这样的事实,只能因势利导。且不谈弘扬佛法,仅从争取生存空间的角度看,这样做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是,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在中国,尤其是大陆地区,儒学传统可谓荡然无存。今天,再谈援儒入佛,未免法不对机、药不对证了。而今天倘若居然还要说要补上儒学这一课,然后再学佛,就未免迂阔不堪了。
    二是泛多元文化论的流布。从宗教之间的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社会和睦、人民幸福的角度来说,多元文化的提法,显然是有现实意义的。但是,多元文化的核心,在于文化的多样性。所谓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将多元文化解释成你即是我,我即是你,彼此不分,内外无别,则未免流于庸俗,这就是泛多元文化论。。。。这样一来,佛教作为解脱道的不共性完全被抹煞,其结果必然是佛教主体地位的丧失。。。。假如自己对自己所信仰的内容都缺少自信心,还要比附其他东西来成立,从佛教角度说,归依就有问题了。所以,我们说这种“泛多元文化论”,也是破失归依的一个隐因!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皈依体守护的方法      要保护自己的皈依体。
  
    1。归依后不再归依其他的天神。
  这里天神是泛指,如大自在天、帝释天、山神、龙神等。即使到这些天祠神庙或教堂,也不能顶礼膜拜,更不能有归依之心,否则即失归依体。这就是《涅槃经》所说的:“若归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归依,诸馀天神等。”
   
   2。归依后不能对有情损害舍弃。
  即对于人、畜等,杀害、打骂、系缚、囚禁、穿鼻、不能负重强令负重等损害有情的事均不能做。否则,易由失慈悲心而种下破失归依体之因。这就是《涅槃经》所说的:“归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 
   
   3。归依后不能与外道共住。
  
  不共住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不与外道一起生活,恐被外道的习气熏染,生起邪见。第二是“对于三宝不信,或且诽谤者,不应随顺也。” 即使在不方便的时候,也不能附和别人对三宝怀疑、诽谤的言论,否则即易失归依体。这就是《涅槃经》所说的:“归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
   
   4。归依后必须恒修归依。
  也就是要经常地思惟内外道的差异、三宝间的差别和三宝的功德,以坚定自己对三宝的信心。并且经常念诵归依三宝的偈颂,如“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归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
   
   5。归依后纵遇命难不舍归依。
  众生在六道中轮回,身命、受用等,是不可能不舍离的,如果为了这些舍弃归依,意味着在生死苦海里永无出头之日。
    6。归依后应该恒修供养三宝。
 作为三宝弟子,应当明白,我们今生的一切圆满受用,都来自布施等善业,获人身而学佛,更是由往昔修十善业、亲近供养三宝而来。所以说乃至饮食以上,皆由三宝功德所致。这样,我们必须恒修供养,以报答三宝大恩,同时也圆满自己成佛所需的福德资粮。
                                             
                                       释宗舜          2003年元月改于戒幢佛学研究所无尽灯楼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皈依佛竟,终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竟,终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竟,终不皈依外道徒众。

皈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
皈依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慈愍故。

皈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典,是我所尊,慈愍故。

皈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皈依外道邪众,
皈依清静福田僧,是我所尊,慈愍故。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尤婆塞戒经  净三归品第二十》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说,有来乞者,当先教令受三归依,然后施者,何因缘故,受三归依?云何名为三归依耶?”
    “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如汝所问:云何三归依者,善男子:谓佛、法、僧。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法者,即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

    “或有说言:若如是者,即是一归。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分别者;如来出已,则有分别,是故应当别归依佛。如来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受者;佛弟子众,能禀受故,是故应当别归依僧。正道解脱,是名为法;无师独觉,是名为佛;能如法受,是名为僧。若无三归,云何说有四不坏信?得三归者,或有具足,或不具足。云何具足?所谓归佛、法、僧;不具足者,所谓如来,归依于法。”

    “善男子,得三归者,无不具足,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戒。善男子:如佛、缘觉、声闻各异,是故三宝不得不异。云何为异?发心时异、庄严时异、得道时异、性分各异,是故为异。何因缘故,说佛即法?能解是法,故名为佛。受分别说,故名为僧。若有说言:佛入僧数。是义不然。何以故?佛若入僧,则无三宝、及三归依、四不坏信。”

    “善男子,菩萨法异,佛法亦异。菩萨二种:一者后身,二者修道。归依后身,名归依法,归依修道,名归依僧。观有为法,多诸罪过,独处修行,得甘露味,故名为佛。一切无漏,无为法界,故名为法。受持禁戒,读诵、解说十二部经,故名为僧。”

   “若有问言:如来灭已,归依佛者,是何归依?善男子:如是归依,名为归依过去诸佛无学之法。如我先教提谓长者,汝当归依未来世僧,归依过去佛,亦复如是。福田果报,有多少故,差别为三。若佛在世及涅盘后,供养果报,无有差别,受归依者,亦复如是。如佛在世,为诸弟子,立诸要制,佛虽过去,有犯之者,亦获罪报,归过去佛,亦复如是。犹如如来临涅盘时,一切人天,为涅盘故,多设供养,尔时如来未入涅盘,犹故在世,悬受未来世供养事,归过去佛,亦复如是。譬如有人,父母在远,是人或时嗔骂,得罪,或时恭敬赞叹,得福,归过去佛,亦复如是。是故我说,我若在世,及涅盘后,所设供养,施者受福,等无差别。”
 楼主| 发表于 2013-4-3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若男、若女,若能三说三归依者,名优婆塞、名优婆夷。一切诸佛虽归依法,法由佛说,故得显现,是故先应归依于佛。净身口意,至心念佛,念已,即离怖畏、苦恼,是故应当先归依佛。智者深观如来智慧、解脱最胜,能说解脱,及解脱因,能说无上寂静之处,能竭生死苦恼大海,威仪详序,三业寂静,是故应当先归依佛。”

    “智者深观生死大法,是大苦聚,无上正道,能永断之。生死之法,可爱饥馑,无上甘露,味能充足。生死之法,怖畏险难,无上正法,能除断之。生死错谬,邪僻不正,无常见常,无我见我,无乐见乐,不净见净,无上正法,悉能断除。以是因缘,应归依法。”

    “智者应观外道徒众,无惭无愧,非如法住,虽为道行,不知正路。虽求解脱,不得正要。虽得世俗微善之法,悭吝、护惜,不能转说。非善行性,作善行想。佛僧寂静,心多怜愍,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于正道,得正解脱,得已,复能转为人说。是故应当次归依僧。”

    “若能礼拜如是三宝,来迎去送,尊重赞叹,如法而住,信之不疑,是则名为供养三宝。若有人能归三宝已,虽不受戒,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虽复在家,如法而住,是亦得名为优婆塞。”
    “若有说言:先不归依佛法僧宝,当知是人不得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我先说,善来比丘,是竟未得归依三宝,而其戒律,悉得具足。”

    “或有说言:若不具受,则不得戒,八戒斋法,亦复如是。是义不然。何以故?若不具受不得戒者,求有优婆塞,云何得戒?实是得戒,但不具足八戒斋法。若不具受,虽不名斋,可得名善。”

    “善男子,若能净洁身口意业,受优婆塞戒,是名五阴。云何五阴?不受邪见,不说邪见,信受正见,说于正见,修行正法,是名五阴。”

    “受三归已,造作痴业,受外道法,自在天语,以是因缘,失于三归。若人质直,心无悭贪,常修惭愧,少欲知足,是人不久得寂静身。若有造作种种杂业,为受乐故,修于善事,如市易法,其心不能怜愍众生,如是之人,不得三归。若人为护舍宅、身命,祠祀诸神,是人不名失归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归依法。若闻诸天有曾见佛功德胜已,礼拜供养,是人不失归依之法。若时礼拜自在天王,应如礼拜世间诸王、长者、贵人、耆旧、有德,如是之人,亦复不失归依之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11: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